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文祕 >祕書基礎 >

“發燒”小考

“發燒”小考

“發燒”一詞從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在大陸流行,時至今日,在網上用“發燒”搜索,還是會冒出156個網站來。十多年了,“發燒”還是這麼發燒。不過,“發燒”一詞的來源卻有些含糊。一説源於英語的“facier”,意為“……迷",因其發音與粵語裏的“發燒”極為相似,故而稱之。

“發燒”小考

一説源於“audiophile”,意即講究音質者。還有一説認為就是從現代普通話的醫學意義上的“發燒”轉化而來的。不管怎麼説,“發燒”首先從香港進入大陸,這是沒有問題的。從其在大陸的傳播與發展的情況看,第二種説法似乎最確切。實際上,“發燒”並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一般約定俗成的是指對於音樂的記錄、載體、傳播和高保真重現有着執着追求,併為之痴迷。對於這樣着迷的人,則被稱之為“發燒友”。

這樣看來,“發燒”必須具有兩方面的基礎:一是對音樂(尤其是古典音樂)有很高的鑑賞力,二是有高超的硬件技術。單純的愛好音樂同單純的着迷於電子技術一樣都不是真正的發燒友。在“發燒”傳入初期,是很有一點曲高和寡的。大家都認為認為只有對電子技術有精深的研究,同時又在音樂欣賞上有很高造詣的人才配“發燒友”的雅號。當然發得起燒的錢包也是非常重要的。

對發燒友而言,一雙發燒的耳朵可能是最重要的。於是判定發燒的級別從某種程度上變成了聽力測試,據説水平最高的能夠在交響樂中聽出指揮翻動樂譜的聲音。當然,發燒友對器材的關注程度一點也不下於耳朵。發燒友追求的是通過器材的優化組合來達到高保真重放的目的。他們研究各種牌號的音源設備、放大器、揚聲器裝置等等器材的特點,根據聽音環境的需要,以靚聲為目標,環環搭配起來,通過組合滿足發燒之癮。有位老兄,專門從北京坐飛機到廣州買連接線,400元一米的買上幾段,回家接上一聽,不夠地道,於是把線放進鍋裏煮一會,效果好點了,於是又煮了十分鐘,接上再聽,到位了。

發燒友的價值判斷是迥異於常人的。凡發燒友看中的燒品,無論是軟件還是硬件,都會毫不吝惜的據為己有。即使囊中羞澀也會三天兩頭去審視一番、撫摸一番,望梅止渴、過過乾癮,直至鼓動店主接上電源放送一曲,品評一番,增長些發燒經驗。許多“高度發燒友”由痴迷燒到瘋狂。據報載,某都市一羣發燒友燒得昏天黑地,甚至傾家蕩產。有的過了“而立之年”仍是光棍一條,除了“燒器”家徒四壁。物極必反,發燒友這種“一覽眾山小”的狀況並沒有持續太長時間,因為同時具備發燒耳朵、發燒技術和發燒錢包的人實在是比較少。

發燒的發展最終還是受音樂的豐富性、普及性影響,它走向大眾化也就不可避免了。無論你愛聽古曲音樂、流行音樂還是歌曲,也無論你喜愛貝多芬、卡拉揚還是譚詠麟、謝霆鋒,只要在醉心於音樂本身的同時,更願意瞭解如何使音樂放送的更真實無瑕、更優美動聽,那麼,你就已經開始發燒了。反過來看,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容易被音樂所吸引和打動,沒有一定的文化素養也成不了發燒友。有的人豪華居室中擺有幾萬元的音響設備,但卻無燒可發;而有的人僅用幾千元甚至幾百元購置器材,親自動手,開膛破肚,整治、修飾,玩得花樣翻新,然後咀嚼着自己創造的音樂美餐,自得其樂,悠哉遊哉,很有點diy(doityourself)的感覺,這也許才是發燒真君子。資深的發燒友應該瞭解對音響設備的線路、用料、擺位、聽音環境等,對於音樂軟件(如激光唱片、卡式磁帶等)的欣賞具有很高的造詣。隨着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發燒技術也不斷進步。在基本的hi—fi(即高保真立體聲)基礎上,近年來已發展到“av發燒”,既追求聲音的高保真重放,又追求高質量畫面的重現。於是,家庭影院、杜比環繞聲、數碼聲頻技術等相繼粉墨登場,給發燒舞台憑添了幾分熱鬧。總之,技術的不斷進步使發燒的不斷升級成為可能。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發燒”的外延在發展中也在不斷擴大。從古典音樂到流行音樂到流行歌曲,再從音樂發燒到歌手。只要與音樂有關的東西都可以被髮燒。於是就有了四大天王發燒友、搖滾發燒友等等。更重要的變化是,隨着音響設備技術的提高,器材不再成為影響音質發揮的瓶頸,器材開始與音樂分離,玩器材和玩音樂的各行其道,現在很多發燒音響網站主要是推銷器材,有的還介紹些家電製作知識,而音樂發燒網站則基本是提供mp3下載。“發燒”已不再具有剛剛進入大陸時那種“有文化、懂技術、愛藝術、善追求”的潛在價值指向,而僅僅是一個使用廣泛的中性詞。

時至今日,“發燒”不再僅僅以音樂作為背景。任何人只要對任何事物着迷,都可以稱為“發燒”,發燒一族的隊伍空前壯大,有電腦發燒友、軍事發燒友、航空發燒友、旅遊發燒友、《大話西遊》發燒友……林林總總。可以説,發燒涵蓋了我們生活中的一切時尚和曾經的時尚,看起來有點老子所説的“道”的感覺了。

標籤: 小考 發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wenmi/mishu/og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