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文祕 >會議發言稿 >

在雷加同志百年誕辰紀念座談會上的講話

在雷加同志百年誕辰紀念座談會上的講話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

在雷加同志百年誕辰紀念座談會上的講話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們在這裏隆重舉行雷加百年誕辰紀念座談會,深切懷念著名作家雷加先生,向這位革命文藝前輩、新中國工業題材文學的開拓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在此,我謹代表中國作家協會向各位與會的專家、學者、作家表示衷心的感謝,向雷加先生的親屬和友人表示誠摯的問候!

一百年前,雷加先生出生於遼寧安東市的三道浪頭鎮。回望他的一生,讓人油然而生感佩之情。他和同時代的那批令人景仰的作家們一起,承擔起時代和人民的重託,成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的參與者、見證者和記錄者,為我們留下了一份珍貴而豐富的文學遺產。

雷加先生畢生都深深眷戀着故鄉的河流,那就是他生於斯又歸於斯的鴨綠江。鴨綠江的“清澈和深邃”,鴨綠江“讓人心胸盪漾”的“綠得透心的美”,一直牽動着作家的記憶和鄉愁。然而,我相信,在雷加先生的心中,還汩汩流淌着另一條大河,那就是生活,生活是一條滋養作家的永不枯竭的河流,正是“與生活同在”的執著信念讓他風塵僕僕地在祖國大地上奔走着,戰鬥着,創作着。從硝煙瀰漫的抗日前線到和平時期火熱的生產第一線;從大興安嶺的白山黑水到橫斷山脈的巍巍雪峯;從大西北的荒山大漠到東海、南海的小小島嶼,他一直在尋找和描繪着這樣一些人,他們是為民族獨立而浴血奮戰的人,他們是和平建設年代裏默默無聞的勞動者。他們是造紙工人、水利工人、地質勘探隊員、科學考察隊員、高山氣象站裏孤獨的值班人、林區的司機、海防戰士……,從這些普普通通的人身上,他發現了勞動的美,發現了藴藏於人民中間的偉大力量。可以説,雷加先生畢生的寫作,都是在用最深情的文字傳播着這種勞動的美和人民的力量。雷加先生曾説:“生活對創作很重要”。他還説過,“文學創作應該創造美,必須創造美,要給社會增加美,否則,文學作品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先生的這些話普通而平實,卻藴含着深刻的道理,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歷久彌新。雷加是紮根人民,熱愛人民的作家,他一生與人民呼吸與共,在人民最平凡的生活中發掘真正美好的東西,塑造勞動者閃光的靈魂,傳達人民自強不息的精神,這樣一種創作態度對當下的文學創作,具有深刻而寶貴的啟示意義。

雷加先生的文學生涯又是與民族、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的,民族的危亡和家園的淪喪使他奮然而起,從創作伊始他就顯示了既是作家又是戰士的風姿。作為現代文學史上深具影響的“東北作家羣”中的一員,雷加和那一代年輕的東北作家們一樣,在“九一八”事變後,承受着國破家亡、流離失散的共同命運。在馮庸大學中學部讀書的他隨學校流亡關內,曾為收復失地和廣大愛國青年一起到南京請願,在上海蔘加“一二八”淞滬抗戰,並寫下了《最後的降旗》、《平津道上》等最初的文學作品,表達了對故土家園的深沉的愛和鼓舞人民打擊侵略者的強烈願望。1938年,雷加在延安“抗大”四期學習,後隨延安文化協會組織的抗戰文藝工作團第二組到冀中抗日根據地做宣傳工作。1939年,雷加又回到延安,擔任“文協”祕書長,後被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延安分會理事。他的《一支三八式》、《五大洲的帽子》等30餘篇反映抗日前方戰鬥生活的小説、特寫產生了廣泛影響。大家對白求恩這個名字早已耳熟能詳,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第一個報道白求恩事蹟的正是雷加先生。他深入戰爭第一線,和白求恩同吃同住,多次採訪,寫出了報告文學《記國際友人白求恩》,發表在1938年出版的延安《軍政》雜誌第二期上,毛澤東主席讀後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在雜誌上寫下了“學習白求恩”的眉批。雷加先生就是這樣以筆為旗,用他的作品有力地鼓舞着抗日軍民的鬥志。

雷加先生多次説過:“一個作家應該有生活,以後要繼續積累和補充生活,才能夠寫下去。”“生活不騙人,它總會給人一點東西。” 1942年3月,他深入陝北農村,任鄉文書、鄉指導員,在《講話》精神的指引下,寫出了《“女兒墳”最後一代》、《攬羊人》、《沉默的黑懷德》、《麥地的夢》等一組反映陝北風土民情今昔鉅變的作品。1945年東北解放後,他回到故鄉擔任安東造紙廠廠長,在這個崗位上顯示出了不凡的組織管理能力,他的親切平易、幽默灑脱更是深受工人們的愛戴。回憶這段生活,雷加先生這樣寫道:“經年累月的工作當中,我參加過年輕工人的婚禮,又為他們出生的嬰兒祝賀。我也是車間小組會的積極參加者,是全廠積極分子的朋友,我幾乎訪問過每個家庭,我知道所有人的名字。”他和工人們之間如此親密的情感聯繫,為他的創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1950年,雷加調到中央文學研究所和全國作家協會,1954年至1958年間,他先後創作了長篇小説《潛力》三部曲,包括《春天來到了鴨綠江》、《站在最前列》和《藍色的青棡林》,藝術地再現瞭解放戰爭初期東北地區工業發展過程中複雜而尖鋭的矛盾,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工人羣像,成為建國初期描寫工業戰線生活的代表性作品,曾被翻譯成俄文和越南文。雷加由此成為我國工業題材文學的拓荒者。此外,他還創作了傳記《海員朱寶庭》,散文特寫集《五月的鮮花》,反映水利建設者的《工地早晨》、《三門峽截流小記》等作品。1960年,雷加先生參加中國科學院組織的綜合考察隊,寫下一組散文,集為《山水詩話》,1978年改名為《從冰斗到大川》出版問世。這些作品是雷加先生一步一個腳印地“丈量”出來的,體現着一個行動的革命者堅貞不渝的信念,和一個作家為時代放歌,為人民立傳的莊嚴的使命感。

雷加先生是一位視寫作如生命,畢生追求崇高精神生活的作家。同時,才華橫溢的作家雷加還是一位優秀的管理者,他曾經被授予“模範廠長”的稱號。可是他把“寫作”放在了人生最重要的位置,而放棄了另外的一些人生選擇。權力、地位、待遇等等誘惑,都不能讓他放棄對文學的忠誠與痴迷。在長達70年的寫作生涯中,無論是戰爭歲月,還是和平年代,無論是緊張的革命活動間隙,還是在困苦磨難之中,他一直筆耕不輟,靠得就是這種對文學的無保留的熱愛,和對人能夠變得更好的信念。“文革”之後,被壓抑多年的寫作熱情再次噴發,雷加繼續行走如風地奔忙着。1979年,他擔任北京市文聯祕書長。第四次文代會後,他擔任北京市作協副主席。繁忙的文學組織工作之餘,他不顧年事已高,積極深入生活,用清新、質樸的語言,寫下了大量閃耀着時代光彩的華章,迎來了創作的又一次高峯。這些作品集成了《半月隨筆》和《半月隨筆二集》出版。其中《半月隨筆二集》榮獲了首屆魯迅文學獎。雷加先生的一生有力地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不倦地書寫人民的喜怒哀樂的作家,他們的作品才能夠獲得人民的喜愛,在人民心中獲得長久不衰的生命力。

同志們,xx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説:“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今天,我們在這裏紀念和緬懷雷加先生,是為了從先生的成就和風範中汲取力量,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努力創作出更多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優秀作品,鼓舞全國各族人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道路上奮勇前進。雷加同志是迎着時代前行的作家,他用文學的方式做到了畢生為人民服務,他的創作始終離不開兩個字:人民。我想,這也正是我們今天在這裏紀念他、學習他、緬懷他的意義。

謝謝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wenmi/huiyi/w43xr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