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文祕 >會議發言稿 >

試論新聞角度

試論新聞角度

角度,即看事物的出發點,又稱作“視點”、“觀點”、“觀察點”等。文學藝術創作講究角度,新聞寫作同樣重視新聞角度。

試論新聞角度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中的這兩句詩,看似描繪廬山在不同視域中所展現的千姿百態,實則以形象寓理;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得出的結論會不盡相同。在人們日常的語言交流和文字交流中,角度的掌握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樣的事,説法和表述各異,效果各異。清朝湘軍統帥曾國藩在給朝廷的奏摺中把草擬的“屢戰屢敗”改為“屢敗屢戰”。這裏的“戰”和“敗”兩個字僅僅只是調換了個位置,看待問題和表述問題的角度完全不同。

新聞報道作為文字交流的一種形式,其角度的選擇同樣至關重要。新聞角度的選擇是新聞寫作中的重要一環。它把握得如何,是直接關係一篇報道能否成功的關鍵。因此,在新聞報道活動中,新聞傳播者對採集的新聞素材,總是要進行分析比較,找準最佳視點,選取最佳材料,擇其最佳表現手法,來向受眾傳遞新聞信息。

淺談到新聞角度,有人以上就會同報道的主題選擇聯繫起來,甚至把這二者劃上等號,很少或根本不去考慮其它方面,這是不全面的,那麼,新聞角度究竟涵蓋哪些方面呢?假如有這樣一件事:一個人亂扔煙頭,引起一場火災,由於廣大羣眾的奮力撲救,保住了國家財產。這件事,可以反映這樣兩個主題:一是防火,二是贊主人翁精神。報道究竟反映什麼,完全取決於新聞傳播者看待問題的視角。主題視角定下以後,就要以此為據來確定選材視角,如果以防火為主題,選材視角就要着眼亂扔煙頭方面的事實;如果以贊主人翁精神為主題,就要側重選羣眾不顧個人安危,奮力滅火方面的事實。主題和題材一旦確定,就要設計好報道結構,考慮如何安排題材和表現主題了。可見,一堆新聞素材,擺在新聞傳播者面前,從哪個方面寫,寫什麼,採用什麼表現手法,都涉及新聞角度問題。另外,受眾在閲讀或收聽新聞報道時,也有一個角度問題。受眾站的角度不同,對報道的看法和反映也會不同。這就是經常出現的,同一篇報道,有時會引起不同意見甚至截然相反意見的緣故。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新聞角度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新聞的立意角度——新聞主題的選擇;新聞的選材角度——報道所用題材的選擇視角;新聞的表現角度——新聞寫作技法的運用;新聞的接受角度——受眾在接受新聞報道事實時所持的觀點。前三個角度,是從新聞主體——新聞傳播者這個方面研究問題的,而後一個角度談的是新聞客體——受眾的問題。

下面着重探討一下新聞角度與新聞主體有關的三個方面。

清初學者王夫之説:“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王夫之在這裏肯定了立意在文章寫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立意又稱作主題的確定。在新聞報道活動中,主題被視為報道的靈魂,因此,報道確定什麼樣的立意角度,即選擇什麼主題,是關係到給報道鑄造什麼靈魂的大事,是確定什麼導向的重大問題。江澤民同志説:“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因此,新聞立意角度的正確把握,既是業務問題,又是政治問題,是新聞報道活動中不可輕視的重要環節。那麼,在選擇新聞的立意角度時,應該把握哪些東西呢?

緊扣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及中心工作,是選擇新聞立意角度首先要把握的。新聞具有強烈的政治性。我們無產階級的新聞報道在立意時,其角度就是要符合我們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有利於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新聞報道具有很強的導向性,為此,我們的新聞報道要緊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便正確導向,對實際工作有指導作用,對人民羣眾有引導作用。只有這樣的新聞,才會有強烈的思想性和權威的指導性。

緊扣受眾心理是選擇新聞立意角度需要把握的另一具方面。新聞報道不僅要有指導性、引導性,還必須具有針對性,沒有針對性、指導性、引導性就無從談起。新聞應該面向大眾,讀者和聽眾有什麼認識需要澄清,有什麼疑難需要解答,報道的立意角度就要針對這些作出選擇。新聞還應具有貼近性(或稱接近性),即新聞必須貼近受眾。羣眾是最活躍的生產力,是新生活的創造者。新聞如果不貼近他們,而是遠離他們,也就一文不值。所以,讀者和聽眾最關心什麼,最想知道什麼,新聞的立意角度就要對準什麼,只有這樣的新聞,才能使受眾產生共鳴,具有可讀性和可聽性。

緊扣新聞的價值,也是新聞立意角度必須把握的一個方面。事物是複雜的,人們觀察事物也是多側面的,所以要從多角度中去比較主題,選擇最有新聞價值的主題。新聞價值藴含於新聞事實之中,客觀地擺在那裏,如何把它挖掘出來,並使立意角度與之緊扣,完全取決於新聞傳播者這個主體的功夫。“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蘇軾這兩句哲理性很強的詩告訴我們:只有手指撥動琴絃,即主體與客體相結合,才會有琴聲。新聞傳播者應該做高明的琴師,去撥動新聞事實這根琴絃,使選擇的新聞主題這首曲子產生出繞樑三日的動聽旋律。

下面再來看看新聞的選材角度。面對一大堆新聞素材,選擇怎樣的新聞題材,選擇題材的角度如何掌握,是每一個新聞傳播者在寫作報道時首先面臨和必須解決的問題。選材是把原始材料變成表現主題的題材的提煉過程。這個提煉過程是報道寫作的又一重要環節,直接關係到報道內容是否充實、紮實、精當,關係到報道意圖能否得到充分體現。主題猶如報道的靈魂,題材好比報道的血肉,一個人肌體健康與否與血肉好壞直接相關,一篇報道的成敗與選材角度是否恰當密不可分。

新聞選材角度的把握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要與報道的主題需要相吻合。新聞主題靠新聞題材體現,不同主題需要不同的題材。一旦報道的主題確定以後,選材角度就要圍繞這個中心來尋覓材料,使穩定取的題材緊扣這個主題,為表現這個主題服務。因此,新聞的選材角度一定要把住“主題需要”這一關。通訊《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鐵人王進喜》就是這方面的範例。這篇通訊的主題是要表現出鐵人王進喜為迅速改變我國石油落後面貌而英勇奮戰的崇高思想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作者圍繞這個主題,把選材角度對準了這樣幾個題材;沒有吊車,就帶領大家用繩子拉、撬扛推,終於把鑽機從火車上卸了下來;打井缺水,就用盆子端來;他腿被砸傷,仍然堅持上井場,指揮鑽井;為了壓住井噴,他帶頭跳進泥漿池,用身子攪拌水泥漿。這些題材,件件閃耀着王進喜鐵人性格的光彩,件件表現了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可見,選材角度吻合了主題的需要,就能使報道主題得到充分展現。

要瞄準典型材料。要使題材很好地表現報道的主題,就需要從佔有的大量新聞素材中,瞄準並選擇那些最典型的、最有代表性的、最能體現本質的材料。典型的材料,更具有代表性,能更好地揭示新聞人物的精神面貌,反映新聞事物的本質,從而深刻地表現報道的主題。著名作家魏巍在《誰是最可愛的人》的寫作體會中説:“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來説明本質的東西,給人的印象是會清楚明白的,也會是突出的。”因此,在選擇新聞題材時,角度一定要對準以一當十的典型題材,忍痛割捨那些雖然生動但與主題關係不大的材料。

新聞的選材角度還應對準新聞的主角。

最後談談新聞的表現角度。新聞寫作除了好的立意和題材,還必須選擇最佳的表現角度。最佳表現角度,就是新聞傳播者在寫作時要從最能説明主題的那個方面去表現事實、反映事實,也就是説要通過對材料的巧妙安排和新穎構思,寫出別具一格而又能充分體現報道意圖的新聞作品來。語言怎樣表達才精美,結構怎樣安排才合理,如何構思才新穎,都是表現角度涉及的範疇。我們這裏談的表現角度,主要指構思方向的問題。

表現角度也是新聞寫作的重要環節,與報道能否充分表現題材和深刻揭示主題關係極大。報道的主題定得再好,選擇的題材再生動,表現角度不新,這個報道就會一般化;在題材一般,主題老套的情況下,表現角度的正確選擇就顯得更為重要。表現角度,直接關係到報道的外包裝,是報道能否吸引受眾的重要因素。同樣的主題和材料,外包裝不同,宣傳效果大不一樣。

表現角度的選擇應把握住兩點。首先是要扣住新聞的本質,不能追求形式而忽視內容。我們説報道要形式新穎,要有獨特的表現手法,其前提是要有利於內容和主題的表達,要在真實反映題材,深刻揭示主題的情況下力求形式的新穎,不能講究形式而損害主題和內容。其次是要獨闢蹊徑,敢於創新。新聞報道在形式上的創新,是新聞傳播者應該着力探索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新聞傳播者並不是每天都能抓到新鮮的東西,而新聞的性質又要求報道不斷給受眾以新鮮感。這樣一來,就給新聞傳播者提出了善於和敢於創新的要求。同樣一個事實,同樣一個主題,轉變一個表現角度,換一種手法來寫,就可以寫出不同新意。

上面初略分析了新聞寫作中的立意角度、選材角度和表現角度,最後要提起注意的是,不論是選擇新聞的立意角度,還是選材角度或表現角度,一定要突出一個“新”字。新聞姓“新”,所以報道所選的角度必須做到立意新,題材新,表現手法新。選擇新聞角度還要切忌牽強附會。“材料不是萬能的‘鑰匙’,什麼鎖都能開;不是用鋼筋混凝土製成的‘預製件’,建什麼樓房都行;不是有伸縮、可大小的‘麪糰’,既可以做小饅頭,又可做大蛋糕;不是畫家配色盤中的顏料,想配成什麼色就配什麼色。”(艾豐《新聞採訪方法論》)新聞傳播者要切記:不要以偏概全,有了成績亂找經驗,不顧事實亂貼標籤。

標籤: 試論 角度 新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wenmi/huiyi/9op07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