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6篇)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6篇)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基本目標和理念,是課程實施的重點,也是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當前推進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更應該在教學實際中不斷探索,尋求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的良方和實踐操作經驗。經過最近一段時間的摸索,我發現,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生更深入地走進文本。新教材第一冊展示了一片神奇的天地: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裏,人生、社會、自然……生動優美的語言展現的是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課文如同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發着芳香,等待着我們的學生去盡情享受。那麼,在教學中如何才能讓學生走進文本,體驗文本的美味呢?這就需要轉變學習方式,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他們的情感,引導他們展開豐富的想象,使他們能夠將自己的情感融於文本之中。我主要着眼於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走進文本。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6篇)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自主學習是現代學習方式的首要特徵,具體表現在學生具有一定的學習興趣及學習責任。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説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有興趣的學習事半功倍。同時,如果學生自己能把學習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長、發展有機聯繫起來,自覺地擔負起學習的責任,這種學習才是一種自己主動的真正的有意義的學習。

合作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學習羣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現在的社會越來越需要加強合作,人與人的合作、人與自然的合作、羣體與羣體的合作,對於今天的學生,從小就應該開始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應該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開展合作學習,要給學生羣體一個共同的任務,讓每一個學生在這任務中積極地承擔個人的責任,學生在活動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問題能協商解決,能通過有效的溝通解決羣體內的衝突,對各人分擔的任務進行羣體加工,對活動的成效共同評估,通過合作,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合作精神。

我在教學七年級上冊《行道樹》這篇課文時,就採用了這種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我首先讓學生自讀文本,用不同的方式讀文本,以前後四人小組為單位研究讀法。結果學生髮現,以前後或左右一排四個同學組成一個小組,分工合作朗讀課文的效果最佳。只見他們一字站立,正符合了一列行道樹的形象,首尾兩段四人齊讀,突出了“我們是一列樹,立在城市的飛塵裏”的情感力度,第2、3、4、5段分別由四位同學輪讀,既抒發了行道樹不同的心聲,又展示了學生不同的閲讀的情感體驗。當然也有就以前後兩排為單位進行朗讀表演的,也有兩人一組的、三人一組的。學生的這種自主組合選擇朗讀模式,合作進行表演,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閲讀興趣和朗讀激情。最後,有四個學生主動要求站在講台上,聲情並茂地朗誦出全文,那神態、那氣勢彷彿就是一列行道樹站在那裏,向大家訴説心聲,這組學生的表演贏得了全班同學的熱烈掌聲。此時,學生已經將自己與行道樹融為了一體,如果學生沒有走進文本、沒有對文本的深入準確的研究和理解,是不可能讀出那意境的。

在此基礎上,學生仍然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對文本進行質疑、討論、研究,教師予以少許點撥,學生就可以迅速地完成學習任務了。

反思五: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半個學期過去,期會考試成績已公佈,我就做了深入的分析。通過思考,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

首先,説説閲讀。

教師應有獨特的個人閲讀體驗和獨立的思維習慣。語文課本中的課文有導讀,有教參評點,有各種輔助參考資料。但作為教師要勇於打破這些先入為主的框框,第一個身份應是一個普通的閲讀者。要獨立自主地閲讀文章,注意從三個維度尤其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體味文章的獨特內涵,把握作品的意義和價值。通過對作者人生經歷與寫作經歷,以及作者寫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獨立思維,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獨特的閲讀體驗。

例如:《行道樹》一文作者張曉風,中國台灣十大散文家之一,作品迷人的地方,一則在總是微笑輕柔的姿態,永遠善意的呈現事與人之間的關係,甜美中不失條理。二則擅於將身旁切近實際的經驗,由小見大,亦由雜亂中理出天地自然造物者的靈機與訓誡。行道樹是在與環境的和睦相處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娛樂和心靈的滿足,那麼,我們為什麼單單隻將它看成一個奉獻者呢?它也可以是一個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説生命意義和價值的追求者。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樣的。而學生是閲讀的主體,課文的意義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生成的。那麼也就是説,只有教師真正讀懂了課文,放開了思維,學生才可能真正發揮自主性、合作性,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才會真正落到實處。 其次,是正確對待教學參考資料的問題。

無可否認,教學參考資料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大大節省了我們查閲資料的時間,幫助我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以及相關資料的補充。但我們應當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參考就不能是標準,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實際教學的指揮棒,更不能將之奉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論的文字的擺弄,而疏於對文章本身的獨立思維。

正確運用教學參考資料,應是在教師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價值,體味出作品甚至於是作家的人文觀念和人文精神後,有選擇地使用,見解不同或是考慮不周的地方,進一步的思考,觸發新思維,得到新教訓,也可以對教學參考資料的使用內容提出預設,再考慮教學,引導、組織學生自主、合作地進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

這就是説,如果我們把看教學參考資料當作是與教學參考資料的編者、作者合作探究,互補互啟,那麼教師才會真正理解新的教學方式的深刻意義,及優秀教材和學生人文體驗過程中教師的關鍵與樞紐作用。

第三,準確把握學生的興趣激活點,才會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第四,注重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挖掘

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依附於課文載體實現的。它的實現需要老師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通過學生自己去體驗、去領悟。在教學中,我充分關注教學對象的情感體驗,並抓住了課文與學生的情感契合點。我深深地體會到語文教改中提到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並不是停留在中心思想、主題的歸納上,而應面向生活,走進社會,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地展現自己的喜怒哀樂。

第五,有效互動,積極評價,營造民主氛圍

我十分注重傾聽,然後給予學生積極的反饋。

如:在品味詞句的環節,有些同學在分析時暴露出對部分修辭手法還沒掌握,認為“有彷彿就是比喻”之類的情況,我即時給予糾正。每堂課的前五分鐘演講,我總是讓學生對演講者積極評價,幫助學生建立信心;在概括主要內容時,前一個學生介紹羅嗦,但我更關注於她的優點———用了很多課本中的詞語,並給予充分的肯定;回顧生字詞時,學生們完成得十分出色,我笑説:大家是否已經知道我的正確答案了?怎麼那麼正確的!當然,在某些題目的處理上,我認為還有欠完善的地方,值得推敲;在講課時,感情的投入與感染能力還有待加強。

我認為只要堅持“享受語文,感受生活”的教學觀念不動搖,終有一天,語文也會成為大多數學生都喜歡的科目。我將為此而繼續努力!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2

回顧《天安門廣場》全文的教學,首先是覺得自己沒有盡心盡力做好準備,因為是帶兩個班的語文,加上開學初雜務比較多,為自己的懶惰找到了理由。結束全文,讀着孩子們的習作——《我們的學校》,開始反思自己的教學。

一得:

值得肯定的是,我上課居然不急了。耐心引導孩子去仔細咀嚼課文中對天安門廣場上個建築物的描寫。(1)作者描寫了廣場上的哪些建築物?哪個寫得最詳細?(2)各建築物分別有什麼特點?(3)聽錄音,欣賞圖片,在圖中找到相應的建築物。(4)讀課文,頭腦中想象畫面。説説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認識方位順序。引導完成課後練習(5)面對如此寬廣,壯觀的廣場,你想説些什麼?

從文章寫了什麼,怎麼寫的,為什麼寫等幾個方面,仔細引導孩子仔細品味了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學生讀得 一次比一次認真,動情。那種與生俱來的民族情感,輕易就在朗讀與説話訓練中流露出來了。我不免有些得意,也因為得意,所以引來了“失”。 

一失:

在孩子品讀完二、三自然段後,我出示了仿寫的第一小節:

我們的學校位於東安鎮育才路1號,是東安真最漂亮、最嶄新的學校。

然後請孩子根據文章的二、三自然段去描寫我們的學校。由於對這羣孩子的管束不到位,他們喜歡自由散漫,隨心所欲地講,而真正請他們站起來發言了,往往詞不達意,絮絮亂語。於是我任由他們自由練説了幾分鐘,再請他們講,結果情況依舊不容樂觀,於是我像剛才那樣耐心而細緻地口述了一段下水文,看到孩子眼睛亮亮,自以為他們已經心領神會了,便繼續上課。

學完全文,讓孩子們知道除了寫看到的還要寫想到的,比如看到校園,就會想起學校的六一盛會為校園增添了祥和與歡樂。滿心期待孩子們能在細緻觀察的基礎上寫好《我們的學校》。可結果卻不盡然。找了幾個孩子詢問原因,有的説,回家寫時,已經記不清學校的具體面目了;有的説,似乎寫不出什麼東西來,但更多的學生説總覺得自己寫的沒有你課堂上説的好,所以就寫不下去了。原來我過分地牽引也是一種羈絆啊!

一補:

一直對自己的“失敗”耿耿於懷,朋友又説,讓孩子寫校園的確難寫的。所以一直在思考,我是否應該嘗試花點時間將這次作文指導進行得徹底些。

既然孩子對校園熟視無睹,那麼我明天就用照相機,根據作者看天安門廣場的順序拍我們的校園,先是站在校門口拍大門,拍豪華氣派、高大嶄新的教學樓,讓孩子看到教學樓前的花壇與雕塑“志”。再到教學樓頂層按照方位順序取景拍照。

然後製作課件,把校園搬進教室,我只告訴我們我拍照的站腳點,讓孩子在潛意識裏知道要有順序地寫。不給框框,不給鋪墊,有孩子們自己思考如何描述好某一張照片的內容。思考後作廣泛交流。

我想在再現情景,指導觀察,博採眾長的基礎上,孩子會有進步的!期待着明天能補救。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3

完成教學的同時利用文本及時、合理地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這種人文教育不是盲目和機械的,教師必須抓住課文獨特的審美價值與情感取向適時進行。

這堂課,我通過課後的小結,及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引導學生積極地對待人生的理想和努力的追求人生的燦爛;課下的作業不止我鼓勵學生寫出自己父親日常的點點滴滴,目的就是想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來理解自己身邊的親人,也感動於他們為自己的付出。這樣日積月累的進行人文教育,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了學生的個性,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新課標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4

新教材的教學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教師長期以來高高在上的“傳道、授業、解惑”地位已發生變化,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了“平等中的領頭羊”。教師不再只是 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是平等的,不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係。學生的學習方式明顯地從傳統 的接受學習向探究學習轉變。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職責是什麼呢?很顯然,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 題的探索過程。

一、多反思,多提議,創設探究氛圍。

比如,在解讀本課時總感覺散文的結構比較鬆散,好像找不到一條主線來 切入教學。後完成了一教時的教學後,又進行了反思重建,發現本文的第18節就是一句中心句,對上文的內容作了小結。於是,在第二節課時作了補救。由此同學 們對於課題中《春天的小雨滴滴滴》中“滴滴滴”的含義有了準確和深入的認識:給森林的演奏,在大地上播種。由此可見對於文本深入的解讀是有效組織課堂的關 鍵。同時我也吸取了其他老師的指導建議,要理線索,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引導孩子瞭解到本文的線索是:聽雨——看雨——愛雨。雖然有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 像是在進行一場辯論賽,但靜靜一想,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裏,學生的思維才可能處於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才能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成愉快的學習活 動。《課程標準》中提到現代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多給他們一些肯定和鼓勵,促使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因此,現在在我的語文課上, 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語言:“老師,我有個問題。”“______,我對你提個意見。”“我對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我呢,經常會説:“你的回答中有一個詞 用得真好!”“你的想法很特別,能向大家説説你是怎麼想的嗎?”“你先等一等,讓別的同學先試一下好嗎?”我深深地感受到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教學氣 氛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它易於造成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奮發向上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從中受到感化和薰陶,從而激發出學習的無限熱情和創造願望,使他們全力以 赴地投入學習,極大提高了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二、多朗讀,多體驗,培養閲讀能力。

新教材的閲讀教學更重要的是強調學生 “以讀為本”,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不過分強調逐字逐句的講解分析,而是在朗讀、體驗的基礎上,體會課文的內容和感情,把文本內容內化成為自己的東 西,逐步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因此我在閲讀教學中始終堅持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逐步培養孩子“讀出神,讀出味”的良好閲讀能力,加強感悟,加強體驗,深入 到作者潛意識的層面,理解作品,並且能夠把自己的感情藉助文本和自身的感受表達出來。

在起初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們讀任何一篇文章感情幾 乎都是一樣的,情緒沒有隨文章內容的改變而改變,激動的地方不激動,傷心的地方不傷心,由於沒有用“心”去讀,學生對課文的內容理解不透,對其主題思想體 會不深。我想,要把閲讀課上成真正意義的“讀書課”,多讀是必要的,但是要在多讀基礎上有所提高,使孩子們真正有所感悟、體會才行。所以在教學中,我較注 重教會學生正確的朗讀技巧,培養良好的閲讀習慣。如在朗讀《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時,我要求學生開動腦筋想一想:小雨為什麼會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經我這樣 一提醒,學生就仔細閲讀,認真思考,他們發現,“叮叮咚咚”是雨打在鐵皮屋頂上發出的清脆的聲音,而“滴滴答答”是因為雨落在樹葉上,

所以聲音比較輕微。 他們就按照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去練習朗讀,去處理感情,去調整節奏。從而使學生懂得,有時為了理解一個段落,一句話,甚至一個詞語,需要認真閲讀全篇課文來 抓住課文內容上的矛盾處進行深入的思考。另外,在本課的教學中抓住象聲詞讀出輕快的感覺,然後將句子讀順,進而在讀中表達出作者對於雨的喜愛之情。學生之 間的範讀、

評價、賽讀有聲有色,讀的效果也層層明顯。集中的朗讀指導在本文中比較成功。

三、多思索,多質疑,增強問題意識。

在 三年級第二學期教材中有一句鄭板橋的名言“學問二字,須要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今人有學而無問,雖讀萬卷書,只是一條鈍漢爾。”可見古人都十分注重質 疑。但以前的課堂教學中大多是教師問,學生答的模式。一直只注意啟發學生的答題能力,而很少注意對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我們很多教師還熱衷於把學生的疑惑 消滅在萌芽狀態,學生也以無疑為榮。這樣學生不知道如何來提問也就不足為奇了。而新教材非常注重學生質疑問難,我也把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作為重點項目加以 訓練。

我鼓勵學生多提問,做一個愛思考的孩子,即使是學這樣一篇感性的散文時,也要求學生提出問題,從而能引發他的思考和提升。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5

上完《梅花魂》這一課,我的心裏湧動着一種激動,洋溢着一份感動,久久不能平靜,為自己,也為學生。也對語文教學要與學生的實際的結合有了更深的瞭解。

《梅花魂》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領會梅花魂的本質含義,體會外祖父的愛國思鄉之情。課文的第13自然段關於外祖父對梅花秉性的闡述是學生理解的難點。

根據我班學生好動好表現的特點,在教學伊始,我讓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寫梅花的詩詞,然後教師出示王冕的《墨梅》,王安石的《梅花》,陳毅的《紅梅》,陸游的《詠梅》,以及毛澤東的《詠梅》,讓學生吟詠,在吟詠中加深對梅花特點的認識,以及對梅花品性的瞭解。

接着以讀為本把五件事情找出來,然後分析外祖父的“三次流淚”,體會外祖父濃厚的思鄉之情。第二課時圍繞“珍愛梅圖”和“贈墨梅圖”體會梅花精神以及外祖父眷戀祖國的心就像那梅花精神。在課快要結束時,適當地引入“我的中國心”這首歌。師生一起跟着音樂唱,在歌聲中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滲透了愛國主義教育。

讓學生加深對外祖父思鄉之情的理解,昇華了學生的情感,同時也深化了對梅花魂的理解。讓學生漫步在文化的長廊裏,沉浸在濃厚的文化意藴裏,課內外融合,使本節課不僅有了廣度,還有了一定的深度。在教材中以小見大,融進大語文教學觀,有這樣日積月累的教學,小小少年的心便不會拘於孤陋寡聞,視野也一定會達到星垂平野闊的境界。

課題是《梅花魂》,我首先問學生課題《梅花魂》從字面上理解是什麼意思,學生回答是梅花的精神。這時我在課題魂字的底下批註精神二字,我緊接着問:“課文哪個自然段向我們介紹了梅花的精神?”學生很快的找到了是課文的第十三自然段。我讓學生品讀思考:“從第十三自然段中,你知道了梅花的精神是什麼?你是從哪體會到的。”通過思考,學生體會到了梅花是不畏嚴寒,寒冷對其他的花意味着死亡,而對梅花則意味着生存。面對嚴寒傲然屹立,不屈服。而且體會到梅花是最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的!不僅如此學生還體會到了,這不僅僅是梅花的精神,而且也是中華兒女,無數中國人的精神他們頂天立地,從不肯低頭折節,構築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魂。於是我問:“中華兒女千千萬,具有梅花精神的人數不勝數,你都知道哪些人物?”學生紛紛發言,列舉出了許多的古今我國具有梅花精神的英雄人物。我讓他們懷着對英雄的崇敬之情來有語氣的朗讀第十三自然段的時候。令我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了,一個同學在讀到“她是最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的呢!”這句話的時候,突然舉手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老師我覺得這句話中的“她”字用錯了,應該用這個“它”。

從思維的碰撞,情感的昇華,體會深深的思鄉情。

通過對愛國心的理解,學生的思維碰撞出了火花,一個學生説:“我覺得課文在向我們介紹外祖父愛國的同時,還在向我們説明外祖父也非常思念自己的家鄉。”於是我追問:“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眷戀祖國,思念家鄉?”學生分小組進行了學習,在彙報中,學生將文章中外祖父的三次落淚聯繫在了一起進行了體會,從這三次落淚學生體會到了外祖父非常思念自己的家鄉、眷戀祖國。這是我事先沒有想到的,我的設計是學生一個一個的進行體會,但聯繫起來更能體會到外祖父的思鄉情。由此理解了文中“我每次看到外祖父送給我的這幅墨梅圖和繡着血色梅花的手絹,就想到這不只是花,而是身在異國的華僑老人一顆眷戀祖國的心。”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6

《金色花》是泰戈爾散文詩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篇幅短小,而意藴豐贍。詩歌選取了一個獨特的藝術角度,從假想寫起,“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並由此生髮想象——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的“捉迷藏”,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依戀,構成一幅耐人尋味的畫面,表現家庭天倫之愛,表現人類天性的美好與聖潔。

初讀課文,在我們面前展現的是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個機靈可愛的小小兒童。“我”的突發奇想,變成一朵金色花,一天裏與媽媽三次嬉戲。第一次嬉戲,是在母親禱告時,悄悄地開放花瓣散發香氣;第二將嬉戲,是在母親讀《羅摩衍那》時,將影子投在母親所讀的書頁上;第三次嬉戲,是在母親拿了燈去牛棚時,突然跳到母親跟前,恢復原形。“我”“失蹤”一天,卻始終與母親在一起,對母親非常依戀。“我”幼稚天真,卻藏着自己的祕密,惟有他母親不知道,最後母親問 “到哪裏去了”,“我”説“我不告訴你”,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説謊”,仍流露出對母親的愛戀。總之,“我”是在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

故事雖短,但是有完整的情節,情節發展有波瀾。人物在情節的發展中各顯現其性格:“我”的性格是天真活潑、機靈“詭譎”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親的性格是沉靜的、虔誠的,也是善良的、慈愛的。兩人的性格形成鮮明的對比。善良、善意,是母子兩人性格表現的主旋律,而“我”的“詭譎”與母 親的“受騙”則與主旋律“不和諧”,產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創造出特殊的意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側重三點:一是詩的語言美;二是詩的畫面美;三是詩的情感美。教學中我主要通過靈動多姿的朗讀(聽讀、賽讀、評讀、範讀等)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薰陶感情,從而讀出“語文味”,創造詩意的課堂。我覺得本課最成功的地方是最後一個環節:“創意表達,昇華情感美”。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你讀了這篇文章,是否也覺得我們要為深愛着我們的母親作些什麼呢?我們用有創意的作業,來表達我們一顆感恩的心!

如果你忽然具備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準備變作什麼來表達你對母親的滿懷愛意?

學生自由想象,用“我要變作……”説話。

1)假如我變成了一條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媽媽工作累時,讓媽媽來到我身邊,聽我唱一支歡快的歌曲,抖落滿身的疲憊;我要在媽媽口渴時,讓媽媽品嚐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變得容光煥發!

2)假如我變成了一朵小小的白雲,我要緊緊跟隨着媽媽,使媽媽不管走到哪兒,都免受烈日無情地炙烤。

3)我要變成一股清風撫摸着你;我要變成水中的漣漪,當你沐浴時,把你吻了又吻。(泰戈爾《告別》)

學生表現都很活躍,在練習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母子深情的體驗。

總結這節課的成功經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在教學中,既鼓勵學生讀,又讓學生明白應怎樣讀、為什麼要這樣讀,使學生在充分體會詩歌藴涵的感情的同時,還掌握了朗讀技巧,不僅讀懂了詩,也學會了怎樣讀詩。

二是簡化了教學環節。以前教詩歌時,總是將“語言賞析”單獨安排一個環節。這次我嘗試將“朗讀”、“理解”、“品析”結合起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是美化課堂。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或創設氛圍,或激發興趣,或配樂朗誦,或畫面點綴等,為課堂添色不少。另外,教師優美的語言也讓課堂富有情韻。

不足之處是教師的示範朗讀由於普通話不夠標準,影響了朗讀效果,以後在這方面還須努力。( 勵志天下 )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7

《醜小鴨》一文被安排在“成長的經歷”這個主題單元。目的就是想透過此文告訴學生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會經歷許許多多的困難與挫折的道理。這是一篇童話故事,是童話之父安徒生的作品。我從小就喜歡讀他的作品。在沒講這篇童話故事之前,我先讓學生自己把課文讀三遍,然後在小組上彙報自己的所得。最後我請學生彙報:有的説我讀後悲哀地哭了;有的説醜小鴨太可憐了,還有的説我被醜小鴨的故事感動了。緊之後,我追問道:“你為什麼會哭?你為什麼覺得她可憐?你為什麼感動?”沒想道,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語言竟比平時豐富了許多。我想把這份感動繼續延續,並以此為切入點引起我班孩子的共鳴。授完此課,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反思此課有以下幾點值得稱道。

一、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創設情境

由於我校每個教室都有多媒體設備,要想讓學生走進文本,走進童話故事裏就很方便,我利用課件創設出了醜小鴨出生的地方以及她的兄弟姐妹的圖片。之後又出示醜小鴨的圖片,我的設計意圖是:這麼美的地方、這麼美的小鴨,以此襯托出醜小鴨的“醜”。醜小鴨的醜很快映在了孩子們的腦海裏,為學習下文埋下了伏筆。

二、展示醜小鴨變天鵝的畫面,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我先讓學生品讀描述醜小鴨外形的句子,讓學生體會醜小鴨究竟有多醜,引導學生梳理作者是怎樣描述醜小鴨的外形的?之後,讓學生對照課件中的醜小鴨,再找到文中第二自然段的相關語句,透過圖文對照,學生對寫作的順序就很明瞭。最後將醜小鴨的圖片和天鵝的圖片放在一齊,我問學生:“醜小鴨之後就變成了這樣美麗的天鵝,難以置信吧?”學生們都説是的。我又説道:“是呀!就連她自己也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那麼書中的哪些語句寫出了醜小鴨的吃驚呢?”讓學生們找到了相關句子,反覆品讀,品味出醜小鴨的心理活動。再要求學生用課文中的詞語描述醜小鴨長大的樣貌,學生就覺得比較容易了。

三.採用詞語突破法,引導學生自讀自悟

語言文字表達的精彩點往往在個別重點詞上表現出來,《醜小鴨》一課也不例外。文中“孤單”、“譏笑”、“驚奇”、“羨慕”“大吃一驚”等詞對文章中心的表達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正確理解這些詞語,有助於學生體會課文深層次的含義。教學時,我屏棄繁瑣的分析,以詞語理解為突破口,透過不同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地讀和悟,在讀中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並把自己的領悟透過朗讀表現出來。

四、讀中感悟故事的精彩片段

“當我們和醜小鴨正沉醉在她變成天鵝後的喜悦中,當我們發出”啊,多美的天鵝!”這樣嘖嘖的讚歎聲時,有誰會想到她以前受過的苦難,她以前受到的屈辱,是那樣的令人心碎。讓我們再回到故事中,看看她都受到了哪些苦難和屈辱。”當我引出這樣的話語之後,孩子們一下子就進入到情境之中。然後投入地閲讀起來。醜小鴨受欺辱的部分,也是本課最精彩的部分。我基本上是讓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讀,讀與悟有機地緊密結合。學生們被故事情節感動着,被醜小鴨的命運牽動,我被學生們的朗讀感動着,這節課處處有情,處處生情。我想:這就是童話故事的魅力。

總之,我們的語文教學必須要重視學生的閲讀,讓學生在讀中學,讀中悟。讓我們和學生一齊愛上閲讀,讓閲讀成為一種好習慣吧!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8

《課程標準》中提到,新教材的閲讀教學更重要的是強調學生“以讀為本”,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不過分強調逐字逐句的講解分析,而是在朗讀、體驗的基礎上,體會課文的內容和感情,把文本內容內化成為自己的東西,逐步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

在 教學《春天的小雨滴滴滴》中,我發現學生們讀課文時,情緒沒有隨文章內容的改變而改變,看來學生對課文的內容理解不透,對其主題思想體會不深。我想,要把 閲讀課上成真正意義的“讀書課”,多讀是必要的,但是要在多讀基礎上有所提高,使孩子們真正有所感悟、體會才行。所以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開動腦筋想一 想:小雨為什麼會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經我這樣一提醒,學生就仔細閲讀,認真思考,他們發現,“叮叮咚咚”是雨打在鐵皮屋頂上發出的清脆的聲音,而“滴滴 答答”是因為雨落在樹葉上,所以聲音比較輕微。他們就抓住象聲詞,按照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去練習朗讀,讀出輕快的感覺,進而在讀中表達出作者對於雨的喜愛之 情。

閲讀教學就是要通過多讀,悟讀,從而使學生懂得,閲讀任何文章,都要用“心”去讀,“讀出神,讀出味”。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9

語文教學主要藉助反覆的、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進入語言描繪的感情氛圍,體驗作者的內心世界,達到情感的貫通,把教學推向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指導讀的方式多樣,富有變化。

如學生談到第8自然段,老師問“這一段哪一個字揪着你的心?”引導學生抓住“毒”字,聯繫下文在書上畫出毒打的詞語?

接着教師出示句子“昨天晚上我捱了一頓打,因為我給他們的小崽子搖搖籃的時候,不知不覺睡着了。老闆揪着我的頭髮,把我拖到院子裏,拿皮帶揍了我一頓。”

“孩子們怎樣的打是毒打?”引導學生抓住“揪”、“拖”、“戳”等詞進行解讀的同時展開想象。當學生説到老闆娘拿魚嘴直戳凡卡的臉,師再次點撥:同學們,摸摸自己的臉,説説你的感受。再讀一讀。

在學習最後一段時,當學生逐漸明確凡卡的信不會寄到爺爺手中,而爺爺即使收到也不會來接他時,我引導學生輕讀——“我們怎麼忍心驚擾她的美夢,讓我們輕一點,讓可憐的孩子的夢做得更長一些吧!”學生在輕輕地讀,悲傷卻是沉甸甸的。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今年,全市開展了“課內比教學”活動,作為語文老師,我有幸參加到緊張而激烈的“教學大比武”之中。比賽採取的是同課題教學的方式,篇目是《杜甫詩三首》中的兩首,我選教的是《春望》和《石豪吏》這兩首。《春望》寫於安史之亂初期,杜甫在長安目睹春光裏的這座殘破不堪、繁華消盡的都城,不禁感事傷時,於是吟成此作,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石豪吏》則是詩人目睹兵荒馬亂之時,差吏到處抓丁、強徵兵役的慘狀,表達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的深切同情。兩首詩都反映了安史之亂中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體現了杜甫詩“詩史”的特點及詩人憂國憂民的“詩聖”情懷。

回顧這一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有如下得失:

一、教學設計體現新穎性

我聯繫兩首詩歌寫作背景以及所表達情感基本相同的特點,合併兩首詩歌,圍繞“詩史”、“詩聖”,用兩個問題牽引,同時展開兩首詩歌的學習。第一個問題即“根據杜甫詩‘詩史’的特點從兩首詩中你讀出了什麼歷史現實”,讓學生了解在“安史之亂”那段歷史中,整個社會及詩人個人不幸而悲慘的現實狀況,從而瞭解了詩歌內容,並使學生形成了鮮明印象,為後面體會作者的情感打下了堅實基礎。第二個問題是“結合兩首詩的詩句,從用詞、修辭等角度來品析語言,體悟詩人的憂國憂民的聖人情懷。”兩首詩合併宏觀教學的這一設計新穎、獨特,打破了一首詩一首詩教的老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使學生既學習了內容,又體悟了情感,還品味了語言。

二、教學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因此,我結合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三個語文活動來組織本課的學習。第一個語文活動為小組合作填寫“你在兩首詩歌中讀出的歷史現實”的表格。第二個語 文活動為填寫“結合詩句,從用詞、修辭等角度來體味詩人的‘聖人’詩懷”的表格。第三個語文活動為文筆訓練,小組合作“抒寫對杜甫的評價”。這三個語文活動,我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感悟內容,感受情感,培養語言鑑賞能力,提高寫作水平。

三、教學重難點注重教師的主導性

本課第二個語文活動是結合詩句體會詩人的聖人情懷,這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

上課時,我通過舉例引導學生品析語言、朗讀詩句、體悟情感。如出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師問:一個“破”字寫出了國都怎樣的景象?“深”反映了什麼?生答:“破”寫出經過戰亂後的長安城到處是斷壁殘垣,殘破不堪,“深”寫出了春天的長安城滿目荒草,一片萋涼的景象。師問:看到戰亂後長安城到處都是斷壁殘垣,滿目荒蕪,一片萋涼的景象,作者心情怎樣?生:沉重、悲哀。師:是啊,往____春天的長安城是花紅柳綠,一派繁華的景象,現在卻面目全非,到處雜草叢生,人們四處逃難,流離失所,滿目淒涼,看到這個悲慘的情景,怎麼不難過不沉痛?同學們,我們能把這種心情讀出來嗎?學生齊讀得低沉、緩慢,讀出了情感。這一環節,由教師主導,引導學生品味詩歌藴含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學生合作學習時,許多小組都採用了我教的方法,先從用詞、修辭等角度品味語言,體會情感,然後全組合作朗讀,表達情感,從而突出本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

有人説,40分鐘的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一節課的教學也留下了許多遺憾。

1、對《石豪吏》這樣一篇敍事詩沒有讓學生進行情節的複述,失去了一個對本詩整體瞭解的機會。

2、下課時倉促結束,沒有佈置課外閲讀杜甫及其詩歌的作業,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延伸到學生生活,從而失去了一個培養學生語文興趣,促進他們提高語文素養的一個好機會。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探索完善教學技藝,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育質量,在課堂這塊教學的主陣地上實現一名教師的生命價值!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文言文教學,是國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點。按常規教學的方式釋詞解句,必定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難以達到教學的目的和要求。據此,我在教學過程中設計模仿情景,把口技表演者表演的三個階段:“一家四口深夜由睡到醒”“由醒到睡”“失火救火”,讓同窗們以小品的情勢再現。這樣一來,從學生的即席表演中,我瞭解到他們的興趣和表演天分。同時由於學生自身的參與,不僅使學生聽起課來不感到味同嚼蠟,索然無味,而且在比較活潑的課堂氣氛中,使學生明確了課文的目的,並解決難點和重點。另外,我圍繞課文內容設計相關標題,引導學生閲讀、思考、學習這篇課文。讓學生進一步瞭解表演者利用簡略的道具卻能摹狀出這麼多不同的聲音,從而看出表演者高明的技藝。

文言文的學習,朗讀是必不可少的。對學生而言,這是語文課上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教學中,總是倡導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去感悟和體會。對教師而言,這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腕。課堂上,教師聲情並茂的朗讀,不僅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緒有巨大的作用,而且對學生朗讀程度的提高,閲讀能力和良好習慣的形成也有着直接的巨大的影響。作為教師,教學每一篇課文之前,自己首先得下工夫把課文讀好。而《口技》一文的朗讀也是很重要的,我必需把每個階段的狀情景唯妙唯俏的讀出來,該緊張的地方就緊張,該遲緩的地方就遲緩,否則學生就感受不到當時聽眾那種身臨其景的感覺。

我個人以為《口技》一文上得還算成功的方面除了師生共同參與之外,還表現在學生課堂課後的提問。雖然面對同窗們的踴躍發言和精闢論述時,會感到一種嘗試成功後的糊塗和迷惑,然而更令我感到驚喜不已的是他們都開動頭腦去思考問題了,所以當被學生問倒的時候,我毫不感到難為情。在上課之初,有同窗問“什麼是口技?中國雜技可分為幾種呀?”説真的,前一個問我做了充分的籌備,答覆它不難,可是關於中國雜技我確實瞭解不多。還有在學生表演完之後,有同窗問“為什麼表演者一個人能表演這麼多聲音,為什麼他要表演一家人睡覺的事情,表演失火救火而不表演其他?”像這樣的問題難免讓我遇上尷尬的場面。我是老師,可我不是百科全書,被學生問倒的情況在所難免,問題在於我必需具有虛懷若谷的精力坦然的面對。

俗話説“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教學也是一樣。我應當多多的總結自己的課堂教學,從學生的提問中看到自己知識程度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如果不加以矯正,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必然會降落。作為老師,課前課後都應有充分的思想籌備,給自己和學生多一分思考的空間,為成為一名稱職的教師,學習和思考是不可以停滯的。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一)、課堂閲讀教學要由封閉走向開放

1、教學內容要開放

“教材只是例子”,教每一篇課文的目的絕不僅僅是讓學生把這一篇課文“吃透背熟”,而是以課文為引導,幫助學生掌握一些語文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把握課文重點、難點當然是必要的,但這絕不應該是課堂教學的唯一內容。我們應該有機地結合課文思想感情和讀寫知識,自然而然地引進一些經典名著或優秀時文,“把時代的活水引入課堂”(於漪語),以此為學生打開一扇扇文化的窗口,進而將學生的閲讀視野由課文引向生活中一切有益的讀物,引向“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社會天地。

2、教學形式要開放

比起過去“時代背景、作者介紹、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等幾大步驟的語文課堂教學,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顯然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許多本來不乏科學性的新的教學形式又逐漸在“語文教改”的包裝下成為語文課堂教學新的公式化程序,僵化了語文教學。在開放性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也要講究模式,但決不模式化。我們應該根據不同的課文教材及不同的訓練重點,靈活多變地採用多種教學形式,甚至讓學生也參與教學形式的設計與實踐。共同構建充滿活力的課堂,如質疑式(其操作程序為:學生質疑→帶疑閲讀→嘗試討論→小組交流→解疑存疑)討論式(其操作程序為:出示討論題目→定向學習材料→組織小組討論→開展全班交流)辯論式(其操作程序為:學習新材料→確定討論題目→分組做準備→兩組展開辯論→辯後師生總結)茶館式(其操作程序為:課前預習教材→ 七嘴八舌談見解→教師適當作點評)等等。這樣的閲讀教學課堂一定會充滿勃勃生機。

3、學生思維要開放

語文課應成為學生思維的自由王國,而不只是教師思想的櫥窗。在這樣的語文課中,對一篇課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應只有教師的聲音,教師更不應該把自己的觀點定於一尊,而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看法,尊重學生的思考權利和精神自由,在閲讀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髮表富有創造性的觀點或看法;努力使整個課堂閲讀教學具有一種開放性的學術氛圍,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既有共同的提高也有不同的收穫,這樣的語文課即使結束以後,學生的思想也不會停止,他們的思想仍在繼續展翅飛翔。

4、教師思想要開放

中學語文教師的確不應該僅僅是文章學、修辭學、語言學、考試學的分析家甚至只是教材與教參的熟練操作者,而首先應該是文明的傳播者、思想的啟迪者、人生的導航者——即真正意義上的“高師精神”(法國作家季洛杜語)的體現者。語文教師要融入文化的變革之中,追求先進文化的先進思想。當然,這絕不是要讓語文課又成為“政治課”,而是要恢復語文課“人文性”的特點。面對教材上的任何一篇課文,教師都應站在人文精神的高度來設計自己的課堂教學。

(二)、把“教”的過程變成“學”的過程

閲讀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讀者根據自己的生活閲歷和主觀意志審視、感受文本內容及思想感情,進而產生聯想或生成新的思想感情的過程。但是在傳統閲讀教學中,教師往往用自己的教學願望將學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學設計,而忽視了學生自己去領悟和感受的過程。這就是所謂以“教”代“學”。在這樣的閲讀教學中,我們考慮得比較多的是如何“教”,但即使教師的教學思路非常清晰,課堂表達非常清楚,也不過是用教師的思維代替了學生的思維。現在,我們應更多地思考學生如何“學”,即以學生的求知需求為主線,追求教師和學生面對作品(課文)的平等對話,進而讓讀者(教師和學生)與作者實現心與心的交流。在這種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力求貫穿兩條線索;學生的“學”(感受、質疑、鑽研、討論、聯想、感動等等)和教師的“教”(引導、求疑、交流、爭鳴、釋疑、歸納等等),這兩條線索通過教師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情感體驗和人格薰陶交織在一起。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的主導性主要體現在通過對符合學生求知慾望、閲讀心理、知識背景的巧妙引導,讓學生自己感悟作品,引導的線索是學生對課文的質疑(這是學生主動鑽研的思想火花),圍繞學生所提的問題展開研討,從而把學生的閲讀欣賞引向作品的深處,也引向學生心靈的深處。

課堂是實施新課輪的主陣地,而閲讀教學又是課堂的重頭戲,那麼,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該如何來組織閲讀教學呢?接下來結合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材現代文閲讀部分的特點,我想談一談自己的幾點思考:

二、 九年級的上冊語文教材現代文閲讀的特點及分析

九年級的上冊語文教材現代文閲讀部分共五個單元,在這些篇目中既有現代名家舊作,又有當代名人新作,外國作品的比例略有提高,課文負載的文化內容比以往要豐富得多,價值取向也更為開放和開闊,一眼望去,盪漾着斑斕的文化色調,這樣更為貼近學生的心理需求有助於培養學生興趣。為了與編者意圖相巧合,切實保證閲讀教學落到實處,我打算從如下兩方面開展工作:

(一)採用單元教學法

單元教學法就是遵循教材的編排體系,把體裁、題材或表達方式等方面基本相同或相似的若干篇課文作為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個教學階段,從整體出發確定教學目標、要求,制定施教方案、課時等等,這樣就變一冊教材幾十個教學目標、要求為幾個教學目標要求。這樣有利於克服教學中的盲目性、隨意性,加強教學的計劃性和體現教學的階段性,使學生得到較為系統的知識,學會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針對九年級語文上冊教學中25篇文章,我是這樣處理的:

1、以單元知識為綱。

主要通過教師講解,指導學生弄清概念、要點,為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從客觀上把握知識結構、規律,做好學習課文進行訓練的理論準備,使學生在讀寫聽説訓練中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具有克服困難完成任務的能力。學生若能把握不同文體的知識結構,明確每單元的學習目標,掌握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閲讀時就能有的放矢,從而準確把握文本要旨,像在上新課前我針對散文、議論文、戲劇文學的不同特點,幫助學生建立了如下知識體系,並將本冊書一至五單元的主要內容及學習目標展示給學生,讓他們對本冊書有一個感性的整體把握。

知識體系

散文

1、散文的特點:作者對人生、社會、自然的感悟。

2、散文的線索:時間推移、地點轉換、記敍線索、感情線索還有含義深刻的語句貫穿全文。

3、散文的表現形式:借物喻人,以小見大,側面暗示,象徵等藝術表現形式。

4、散文的語言:優美、細膩、親切含義深刻。

5、散文閲讀要求:瞭解分類,明確特點;理清線索,抓住文眼;品味語言,領會意境。

議論文

1、論點的判斷和歸納。

2、論據的判斷與補充,論據的要點,論據與論點與關係。

3、論證的方法與判斷。

4、議論文論證的方式:立論和駁論。

5、議論文的閲讀要求:把握論點,理解論據,分析論證。

戲劇文學

1、戲劇是綜合語言、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成像所構成的舞台藝術。

2、戲劇文學的重要內容:戲劇衝突和戲劇語言。

3、戲劇衝突的構成:(1)人與人之間的衝突;(2)人與社會間的衝突;(3)人物本身內心矛盾衝突;(4)喜劇性衝突和悲劇性衝突。

4、戲劇語言:人物台詞和舞台説明。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今年,全市開展了“課內比教學”活動,作為語文老師,我有幸參加到緊張而激烈的“教學大比武”之中。比賽採取的是同課題教學的方式,篇目是《杜甫詩三首》中的兩首,我選教的是《春望》和《石豪吏》這兩首。《春望》寫於安史之亂初期,杜甫在長安目睹春光裏的這座殘破不堪、繁華消盡的都城,不禁感事傷時,於是吟成此作,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石豪吏》則是詩人目睹兵荒馬亂之時,差吏到處抓丁、強徵兵役的慘狀,表達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的深切同情。兩首詩都反映了安史之亂中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體現了杜甫詩“詩史”的特點及詩人憂國憂民的“詩聖”情懷。

回顧這一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有如下得失:

一、教學設計體現新穎性

我聯繫兩首詩歌寫作背景以及所表達情感基本相同的特點,合併兩首詩歌,圍繞“詩史”、“詩聖”,用兩個問題牽引,同時展開兩首詩歌的學習。第一個問題即“根據杜甫詩‘詩史’的特點從兩首詩中你讀出了什麼歷史現實”,讓學生了解在“安史之亂”那段歷史中,整個社會及詩人個人不幸而悲慘的現實狀況,從而瞭解了詩歌內容,並使學生形成了鮮明印象,為後面體會作者的情感打下了堅實基礎。第二個問題是“結合兩首詩的詩句,從用詞、修辭等角度來品析語言,體悟詩人的憂國憂民的聖人情懷。”兩首詩合併宏觀教學的這一設計新穎、獨特,打破了一首詩一首詩教的老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使學生既學習了內容,又體悟了情感,還品味了語言。

二、教學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因此,我結合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三個語文活動來組織本課的學習。第一個語文活動為小組合作填寫“你在兩首詩歌中讀出的歷史現實”的表格。第二個語 文活動為填寫“結合詩句,從用詞、修辭等角度來體味詩人的‘聖人’詩懷”的表格。第三個語文活動為文筆訓練,小組合作“抒寫對杜甫的評價”。這三個語文活動,我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感悟內容,感受情感,培養語言鑑賞能力,提高寫作水平。

三、教學重難點注重教師的主導性

本課第二個語文活動是結合詩句體會詩人的聖人情懷,這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

上課時,我通過舉例引導學生品析語言、朗讀詩句、體悟情感。如出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師問:一個“破”字寫出了國都怎樣的景象?“深”反映了什麼?生答:“破”寫出經過戰亂後的長安城到處是斷壁殘垣,殘破不堪,“深”寫出了春天的長安城滿目荒草,一片萋涼的景象。師問:看到戰亂後長安城到處都是斷壁殘垣,滿目荒蕪,一片萋涼的景象,作者心情怎樣?生:沉重、悲哀。師:是啊,往春天的長安城是花紅柳綠,一派繁華的景象,現在卻面目全非,到處雜草叢生,人們四處逃難,流離失所,滿目淒涼,看到這個悲慘的情景,怎麼不難過不沉痛?同學們,我們能把這種心情讀出來嗎?學生齊讀得低沉、緩慢,讀出了情感。這一環節,由教師主導,引導學生品味詩歌藴含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學生合作學習時,許多小組都採用了我教的方法,先從用詞、修辭等角度品味語言,體會情感,然後全組合作朗讀,表達情感,從而突出本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

有人説,40分鐘的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一節課的教學也留下了許多遺憾。

1、對《石豪吏》這樣一篇敍事詩沒有讓學生進行情節的複述,失去了一個對本詩整體瞭解的機會。

2、下課時倉促結束,沒有佈置課外閲讀杜甫及其詩歌的作業,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延伸到學生生活,從而失去了一個培養學生語文興趣,促進他們提高語文素養的一個好機會。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探索完善教學技藝,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育質量,在課堂這塊教學的主陣地上實現一名教師的生命價值!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4

在課堂上我還注重了多種形式的讀書方法,有個別讀,齊讀,引讀,主要是讓學生通過不同方式的讀,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注重體驗和感悟。如在教學提問同學這件事時,我引導:“倘若同學回答的正確深刻……倘若同學回答的不好……”用這樣的語言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體驗,對人物形象有更深的理解。

文章對劉老師的細緻描寫,加上飽含深情的文字,強烈的表達了作者對老師的思念之情。但作者為什麼如此想念劉老師?劉老師放飛的風箏意義何在?作者坎坷的經歷和最終能取得成功,是受到了劉老師的影響,和劉老師是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在文章的最後我想如果加入對作者生平的介紹,就不難理解了。並能起到深化主題,提升人物形象的作用,也讓劉老師的形象深深烙在學生的心裏,甚至能影響他們的一生。

還有就是老師的話太多,學生理解到位了,我還進行強調,總結,如果把這時間讓給學生去讀去悟,不是更好嗎!還有時間的把握稍有欠妥,教學設計有點前鬆後緊,環節過渡還得自然些。板書也有一點不足,《講課》這件事突出了劉老師熱愛工作,這點也和其他幾件事的板書統一,反思自己還是對教材理解掌握的不夠,今後還要在課前多研究,多琢磨,力爭做到最好。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5

《老人和鳥》這篇課文是個感人的故事,娓娓道來,耐人尋味。“老人和鳥”的故事,實際上就是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故事。文章脈絡清晰,情感發展自然:老人通 過充滿誠摯愛心的行動,使鳥兒由懷疑到信任,直至與老人親密無間。文章語言生動,優美,富有詩情畫意。讀着這篇文章,使人不由自主地走進了一股人與自然和 諧共生的美妙畫卷中。人之愛,鳥之語,樹之情,花之意,無不充盈着温馨和美之情。本課的教學,應引導學生好好朗讀,細細品味,想象老人與鳥兒們和諧相處的 感人情景,體會老人的誠摯愛心。

我在教學中除了結合文中重點詞句理解課文之外,我重點讓學生展開想象文中沒有寫出來的故事,達到了讀寫結合。從整堂課的效果看較好的完成了預設的目標。但也有一些設計上不完善的地方,在課堂中顯現出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教師沒有很好的進入角色,表現為在和學生對話過程中總是遊離在“自己還是老師”的角色中。不能很好的用自己的角色扮演影響感染學生情感的迸發。

2 沒有很好的滲透工具性。具體表現在對文中比喻句(多像碩大的蒲公英,多像明亮的神燈)和標點符號(主要是省略號)的指導不到位,不具體。學生顯然就失去了 自我感悟、個性化理解的空間。恰當的做法應該是讀完這一段後,談談那句話最能體現鳥兒對來人的讚美。請學生在品味句子的過程中體會比喻句的好處。利用省略 號省略的部分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還可以。

3指教後半部分稍偏離了中心話題,原因是由於課件的利用和製作沒有最好的服務教學。教師對動態生成的調控能力欠缺。板書沒有體現文章的主線,板書的利用不夠科學合理。

以上欠缺,與我個人的講課習慣有直接關係,在今後的教學中應當儘量改進。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6

這篇文章真新鮮。可是因為要趕課,所以沒有細講,只是讓學生讀。為了要趕課,把讀書時間都停了下來。哦,不是讀書時間,是調整了一下讀書時間的讀書內容。不再是讀課外書,而是要學生讀沒有學過的課文。我覺得這樣可以加快課堂的進度。那麼只在課堂上講字就可以了。我知道學生消化得不好,可是有什麼辦法了。時間已經不夠了。我沒有耽誤上課呀。有時還建議兩到三課時,我們是一課兩課時上下來的,還是不夠用。而且有的口語交際都拿到了班隊會上進行了。可是現在已經是十二月初了。課時還有不到兩週,可是課還有十課。這怎麼能講得完。為什麼新書這麼多學習內容,我真的不知道別人別的學校別的地方是怎麼進行的/反正我們年年上不完。我一直在想對策,可是目前為止沒有發現什麼好方法。上網發現別的教師也是這樣緊張的。是不是教材有問題,不應該安排這麼多內容。我想,可能是教材只管編教材不管學校還有別的活動吧。/可是一線教師沒有發言權。可是, 為什麼實驗者只能實驗卻沒有發言權呢?那實驗的可操作性從哪來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z6npq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