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8篇)

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8篇)

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篇1

語文在大學聯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有的學生把語文打入“冷宮”,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即使學得再認真,在大學聯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有的學生迫於大學聯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只是應付老師,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還有的學生投機取巧,認為大學聯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大搞題海戰術,企圖能夠“碰”上大學聯考試題……那麼,如何改變現狀,增加學生的學語文興趣,切實有效的提高學生語文的成績呢?現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8篇)

首先,從教師教學實踐中,找出弊端。

1.語文培養模式單一。

中國小的語文教學,偏離了語言教學的正確方向,使學生陷入了純知識的記憶。學生在學了許多年語文後,聽説讀寫的能力得不到明顯的提高。從國中進入高中的學生,普遍存在語文基礎知識薄弱的現象,由於九年級的會考使許多國中語文教學在應試的束縛中,熱衷於大量的詞、句、篇的所謂“基本知識訓練”,迫使學生陷入漫無邊際的題海中,僅囿於語文課本中應試知識的重複演練,死記硬背,看似“雙基”知識訓練,而實際效果卻降低了學生的語文能力。造成有的學生語法混亂,表達不清,錯字、別字成堆,標點符號亂用等,有的甚至連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楚,這樣,對學生閲讀理解和寫作訓練就有明顯影響。

2.課堂活動空洞熱鬧

在新課程實施中,有些教師片面理解新課改關於發揮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教學理念,片面地追求課堂教學的表面熱鬧和活躍。於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出現了一片“生機勃勃”、“熱鬧繁榮”的景象:演講、小品、表演、辯論會……層出不窮的授課方式,讓語文課有了盎然生機,但學生們在熱鬧的課堂中卻收效甚微。

這是一種為追求課堂氣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鴨式”的課堂活動。傳統的教學活動,只是教師把教材的內容以“填鴨式”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課堂上師生雙邊活動是被動的、消極的、靜態的。“填鴨式”明顯束縛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思維,忽視了學生主體經驗和個體感悟。為了改變“填鴨式”教學,許多語文教師便採用了“活動式”的教學形式課堂上教師一味追求讓學生或分組討論,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僅僅作為一名“旁觀者”或其中的“一員”,導致討論交流的泛化、膚淺化。事實上,這種“牧羊式”教學片面誇大了學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語文教學處於放任自流狀態,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課堂交往,學生不僅不能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識、創新思維,活動能力也難以得到糾正和發展。

3.大語文化現象嚴重

當前語文課堂上,教師們比較重視人文精神,但同時又有弱化工具性的傾向。不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對課文內容匆匆帶過,字詞難點都沒理解清楚,就跨過課文做了許多引申和發揮,做些思想教育與“精神培養”的工作,好像教學中涉及“雙基”就不是在搞新課程,僅把目光聚焦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光環上。輕了文本的解讀,輕了必要的雙基,學生學了十幾年的語文,連基本的語言問題都過不了關,語文教學更是成了鏡中花,水中月。

使用多媒體不當也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不少教師喜歡藉助多媒體進行教學。然而,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音像手段運用於語文課堂,如果控制不當就會成為干擾因素。許多語文課上,幻燈片、動畫代替學生的朗讀、分析、理解,而不注重引導學生去仔細品味課文的語言文字。學生看看錄象、聽聽音樂、談談感想,似乎“有聲有色”,熱熱鬧鬧,但過後卻猶如過眼雲煙,對課文內容一知半解。重要原因在於:語文課是語言實踐課,這個本質特徵要求一切教學手段都必須以語言活動為主體,以語言為中心,而不是相反。脱離了語言教學的目的,語文教學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和功能。

由此看來,不當的課堂教學挫敗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其次,從學生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閲讀、一次一次説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着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侷限於課內是不行的。近幾年來,為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大學聯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認為課本對大學聯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大學聯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為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為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複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最後,找到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1.抓住關鍵,從教師教學入手,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採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課堂。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比如,講解詩歌鑑賞課時,我先從分析《月滿西樓》,《但願人長久》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處開始,引起學生的嚮往,再講解詩歌鑑賞知識,學生學習的效果便很好。如在講寫作人物描寫時,引入《小芳》的歌詞:“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具體的動作,肖像等描寫就會讓文章生動。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2.必須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台發言演講,然後再請一兩個學生上台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儘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着活躍的氣氛,個個踴躍討論,積極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閲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説的“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的學習方式,是提高高中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

3.培養學生的幾個小習慣。

其一,記的習慣。掌握科學的記憶習慣。科學的記憶方式,無論是聯想法,還是其他,記住一條,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記憶和時間聯繫起來,考試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其實生命的基本單位不是時間嗎?一定把學習任務和時間聯繫起來,而且要及時複習,語文不是短時間能出成績的,但是不要以為一次的好成績,就忘乎所以。

其二,愛讀書的習慣。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不要以為名著就是買來放在那裏看封面的,而偉人傳記,則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舊時的説法文以載道是之。培養健全的人格,而且學生那個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學生與大師為伍、與偉人為伍的時候,很多教育盡在不言中,一旦形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看看那些在各行各業取得成就的人,讀的書,或者受某一個人的影響,都是一些小事情。欲成大事,必先做好小事。從應試來説,也有其現實意義吧。俗話説,手中有糧,心裏不慌,可能對於今天沒有捱過餓的孩子來説,是有點難理解了。看看大學聯考的滿分作文,多少在用舊的材料,所謂新瓶裝老酒。

其三,動手的習慣:就是寫的習慣。很多的學生背誦了不少,口中的話滔滔不絕如綿綿的江水,可是寫得時候卻如擠牙膏一般,巧婦有米不會“炊”,這不是找餓嗎?平常就寫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通過日記可以看出一個學生很多方面的問題。不要以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實還不是都寫出來的,真正的文章不是比技巧,看看那些歷史上的狀元,留下了幾篇讓你記住的文章啊。可能在中國小的時候特別羨慕文章語言等方面的技巧。不要一味追求那個。可以寫寫帶有哲理性的話語啊,這個對現在的學生很簡單了,誰沒有個思想啊,尤其是青春期的男生女生。以前叫“代溝”,現在叫“憤青”,其實這正是我們的“優點”啊,正如毛主席説的,恰同學少年。可不要貪玩啊,呵呵,狗尾續貂了。其次,固定的八股文章格式,相信你練練,也會熟能生巧的。

其四,向別人學習的習慣:善於向別人學,甚至要會“偷”學啊,三人行,必有我師。此言甚之。那個人都有你學習的地方,而且一般語文好的同學都有點才,其實大家回憶一下自己從語文老師那裏學來了什麼。到底思考一下,學到了什麼?你是不是突然發現沒有啊,其實在語文老師當中流行這樣一句話:語文好的同學不是教出來的。雖然這句話值得商榷,但是也説明了語文的學習不像數理化那樣過多的依賴老師,可是當我們會過頭來看看的時候,還真有幾分道理。但是別忘記了本段中的第一句話。水平再凹(音wa,山東方言,低的意思),也有比你高的地方。最起碼他能給你一個指導啊。終身學習的好習慣也要有的,現今的競爭,讓我們不再有“鐵飯碗”了,而從實際來説也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其五,懷疑,好問的習慣。老師幾乎都特別喜歡好問的學生,而這恰恰是一些同學的“壞習慣”啊,不要擔心你給他難堪。改編一個笑話,為什麼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讓你問的,讓耳朵在後面好好聽的

4.注重語文的漸進性,通過設置階段目標,帶給學生成功的喜悦。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對於高三學生更為重要。高三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從簡單問題開始,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滿分,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再逐步過渡到現代文閲讀、詩歌鑑賞、作文等難點上。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從而,提高成績。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篇2

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素質教育是時代的要求,是歷史的使命。我作為一名語文學科教育工作者,深知身上所擔負的重任,因而在實際工作中,積極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不斷地進行探討、研究、實踐、反思。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談談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一些實踐和反思。

一、貫徹以學為主的基本思想

就是把學生看作語文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比如,在教學課文之前,我經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學目標展示給學生,然後讓學生在讀課文後根據我制定的學習目標再討論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作業也可自主確定。這樣。就使全體學生都能真正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還參與了目標的制定和作業的佈置,從而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可以在自學階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並取得成就感。

二、發揮教師、學生兩個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從新課程的角度來看,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而不只是被動的執行者。因此,教師、學生都是語文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主體,也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教學相長才真正成為可能。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發揮出自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要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動參與者,成為問題的發現者和解決者。具體問題,我並不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提示他們回去以後查找相關的資料,這樣,學生通過提出疑問、自行釋疑,既深入理解了課文,又豐富了課外知識。由此,我就啟發學生:文選內容固然重要,但也有其侷限性,需要大量的課外閲讀來充實、完善,健全中學語文知識結構是課內課外等綜合因素建構而成的。

三、語文課堂教學要突出重點,營造亮點

突出重點,就是要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輕重主次,在整體感知上對課文重點進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識的遷移,最後再歸結到整體上來,深化對文章的認識。課堂教學中的亮點應該是疑問的聚焦點,思維的交匯點,教學的創新點。學新課文時,我先讓學生預習課文,再讓他們通過分組討論,進行評價,看哪一組同學表演得最為恰切,最符合文章要表現的思想。學生的興奮點被激活了,他們在闡述中融入了許多現代漢語詞彙和意識,加進了大量肢體語言,對文本進行了再創造。這種輕鬆愉悦的教學形式,既激發了學生的靈感和情感,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既激起了學生的表演慾望,又挖掘出學生的創新潛能。

四、轉變思路,由教師教的思路轉向學生學的思路,由文章學的思路轉向閲讀學的思路

教師應注意重視學生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尊重學生的認識規律和獨特體驗。只有遵循學生學的思路和閲讀學的思路,才能真正激發師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具體教學中,我採取了整體——局部——整體的閲讀學思路,以學生的自學為主,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談自己的感受、看法和疑問,然後加以梳理,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再讀課文,讓學生就這些方面深入討論,最後我再作總結。整堂課,學生至始至終都處於一種主動的參與狀態,學習效果良好。

五、培養學生擁有較為完整的閲讀體系

培養學生擁有較為完整的閲讀體系是寫作能力提高的關鍵——“向閲讀要寫作能力。”學生涉獵廣泛的課外知識領域,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和適時關心。我參考新課標課外讀物,指導學生制定閲讀計劃,學會自主積累,幫助他們建立寫作素材庫,引導他們從中汲取精華,“博眾人之長於已身氣”。

六、重視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情感是教學藝術之魂,沒有情感的融入,教學藝術之花就不能開放。而語文教學就是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情來溝通與學生的聯繫,以情來陶冶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既是教學的目標,又是教學的手段。如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一句平常的嘮叨……從中感受人與人世間的情感,然後想一想自己誠如何理解他們,感受他們。之後,許多學生在週記中談了學習後的感想及自己對父母親的感激之情。學生的思想在此受到了洗禮,感情在此得到了釋放。

課改過程中,我不斷對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轉變觀念,轉變角色,轉變行為,豐富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在培養學生優化發展、引領學生健康成長的過程中,實現了自己在專業上發展和人生的成長。

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篇3

語文在大學聯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現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表現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為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後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大學聯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於大學聯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自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着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為大學聯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着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大學聯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着“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閲讀、一次一次説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着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雜誌有一句醒目的標題語:“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話含義是豐富的,但它至少説明一點: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侷限於課內是不行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語文成績提高的漸進性。較之其它學科,大學聯考語文更側重於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説的“漸進性”。語文學習往往會出現花了一些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的現象,但是隻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係。近幾年來,為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大學聯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大學聯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大學聯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高中,尤其是高三,還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為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為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複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三、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為學生的主體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化心態。高中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為憑着十多年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筆者曾在學生高二時搞過一個試驗,讓學生分析、提煉、積累課本中的作文素材。每個班分成6個組。一個小組負責一冊課本和讀本的內容。每個小組指定一個組長。組長負責把本書裏的重要課文分配到人。然後收集整理的資料,並加工處理,如修改、裝訂等。準備工作做好後,班上組織交流。最後教師收齊,裝訂成冊,作為一個學生課題來處置。這樣,原來不夠重視課本的人,懂得了課本的價值;原來感到作文無料可寫的人,也大有收穫。因而,他們再也不小看課本,高三時候,還有一些學生在自覺梳理所有課本里的知識材料。他們再也不認為課本無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於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為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如複習古典詩歌的藝術創作手法時,《詩經》裏“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為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於“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敍述或描寫後,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説的“賦”。講“興”時,我引了《縴夫的愛》的歌詞:“天不颳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説話妹心怎麼想”,講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含義。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盧梭説:“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3、分解大目標,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俗話説,“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為缺乏足夠的自信心而導致失敗,這在生活中司空見慣。自信心對於高三學生更為重要。高三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專題性的競賽,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對高分獲得者及時表揚和獎勵,因為教師的“表揚和獎勵”代表着一種“權威”的認可,它能夠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學生學語文,最怕的有作文、現代文閲讀和詩歌鑑賞。在開始進入詩歌鑑賞複習階段,我採用了分解法教學:瞭解詩歌的常識——鑑賞詩歌的形象——灌輸詩歌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訓練答題步驟——品味詩歌語言——最後,每人上交一篇關於談詩歌鑑賞技巧的小論文。經過幾周的訓練,學生覺得“詩歌鑑賞也就這麼回事情嘛,沒有什麼好怕的”。但是,有一個普遍現象值得重視——他們的閲讀量有限,他們的鑑賞水平太低,必須強調他們多做練習。否則,理論並不能很好地指導他們的實踐——準確鑑賞詩歌,這才是真正的難點。但無論怎樣,我通過做這樣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這一點,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獎勵可以提高學習效果,至少不會降低其效果”,“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篇4

長大的感覺是什麼?是驚奇?是欣喜?還是……

我覺得長大彷彿就在一念之間。落雨了,會自然而然的帶一把傘,獨自一人撐一把傘,漫步在迷濛的細雨中,用心去感受着獨特的浪漫與温馨,而不會再像小時候一樣一頭扎進雨簾中嬉鬧,滿不在乎自己被澆成一支落湯雞。當聽到別人誇獎自己時臉上會突然飄來幾朵紅雲,而不像小時候一樣只會歪着腦袋傻笑……哦!長大的感覺是什麼?長大的感覺是雨後萌芽的翠綠的嫩芽,花瓣上滾動的羞澀的露珠兒。

步入花季的我,在無意間已走過了幼稚與成熟的分界線。站在成熟的邊緣上,望望身後那生活在快樂王國裏的我。那裏的我,天真、頑皮而又愛哭鼻子耍賴皮。常常不是惡作劇把鄰居家的大花貓的耳朵貼上雞毛,就是和小朋友上躥下跳踏壞了張大嬸剛栽的小苗,然後又在媽媽的數落下低着頭扶起被踏扁的秧苗。那時的我,往往在風雨裏“豪言壯語”,笑着唱着跑回家,卻竟為媽媽含笑地來的一碗荷包蛋悄悄淌下熱淚。那時的我,愛笑,愛哭。剛才還陽光明媚,一轉眼就陣雨驟至。瞧,那個滿臉通紅,臉上還掛着淚珠卻破涕為笑的小姑娘是誰?那不是我自己嗎?真不好意思。

可是,我此時已站在了分界線的這一邊。那一切美好的回憶,只能將它們統統鎖進粉紅色的日記,放進我記憶寶庫的最深層。我長大了,就應該變得堅強,應該學會笑對人生,面對坎坷與挫折;長大了,就應該收起自己的天真與幼稚,學會深沉,學會冷靜;長大了,還應學會承擔,學會揹負。我感到自己擔負着太多的期望太沉的夢想,於是努力的將迷茫化作一股揮汗如雨的泉源,將彷徨化作一隻照明遠方的明燈。請不要説我已變得世故,其實,我正在走向成熟。

粉色的童年固然美麗,但金色的未來更令我着迷,為了那顆美麗的果實,我只能將天真收起,大踏步地走下去。在前方的路上,面對荊棘,我會流淚;面對坎坷,我會彷徨。但我會用樂觀對待一切。因為在我心中有太多的夢想。

到底長大的感覺是什麼?

長大的感覺,有冰激淋的甜爽,也有青草莓的酸澀……長大的感覺,反正挺好!

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篇5

從我1994年參加工作,帶了將近五屆畢業班,發現學生寫作方面存在很大的問題。大學聯考中寫作的比例大(30分)。而且《新課標》明確指出高中英語寫作教學應該培養學生表述事實、觀點、情感、想象力、交流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規範的寫作習慣。根據這一教學要求,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寫作技能的培養—即讓學生學會根據寫作的已知條件整理思路、組織素材、規劃文章結構、列出提綱、起草文章、組織語言、遣詞造句、並學會修改章以及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和字母大小寫。

1.學生詞彙量偏少的問題及對策

詞彙量少,則無法表達清楚、完整寫作內容增加詞彙量。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因此,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狠抓詞彙教學,要求學生詞彙一定要過關。

對策:⑴每次上課前,採用大腦風暴(brainstorm),增加和本單元有關的詞彙,每次大約在20-30個左右,讓學生識記,循環考試,效果非常顯着。⑵閲讀課外英語讀物,自己擴充單詞、詞組和短語,小組內互相借鑑並記住;牢記基本句型。同時,挑選文章的優美句式,或片段進行背誦。

2.如何讓學生學會避免漢語式作文問題及對策

就英語與漢語的比較而言,英語謂語變化多,時態、語態、語氣等語法概念都能引起英語動詞形式上的變化,應用起來比較繁瑣,漢語謂語無字形變化,而加之英漢在動詞意義上有差別,用英語寫作時就很輕易出錯。顯然這是以漢語為母語,英語為第二語言學習的學生在謂語動詞學習應用中出現的負遷移,學生有必要反其道而行之,加強英語謂語動詞變化的練習。

對策:⑴平時,在背誦課文的同事要加強對英漢有差異的句子識記:如“我很喜歡他”的正確表達應該為I like him vey much,但是很多學生都寫成了I vey like him。

⑵用詞造句、連詞成句。寫作應從詞句練起,記憶所學的詞和詞組的最好方法是在使用中記憶。通過口、筆頭造句練習,模仿課本例句或做替換練習是鞏固記憶的好方法。例如以Talking about School Subjects為話題進行書面表達,教師可將詞組套入以下句型,並讓學生掌握:I am good at… / I enjoy… / I prefer… to… / I am interested… / I am going to… this term教師應重視教材中的單句練習,引導學生從對單個句型的掌握,逐漸過渡到多種句型的混用,直到學生能連貫自如地表達思想。

一句多譯,句型轉換,是書面表達能力的關鍵,如“我最喜歡英語”:I like English best. My favorite subject is English. I like English better than any other subjects.

教師應注意英漢結構比較,減少漢語式表達錯誤,教師可通過錯誤句型之辨析、歸納和總結,幫助學生提高遣詞造句的能力。

三、寫作時如何更好的使用寫作模板的問題及對策

聽、説、讀、寫四種技能是相互依賴的,對四者的牢固掌握是寫好英語作文的前提條件。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每學完一篇課文,我都讓學生背誦其中的經典句型或段落,或是背誦一些作文範文,開始學生不理解,認為毫無意義,可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許多學生認為自己的語感增強了,寫作時可以較自由的使用語句了

四、如何進行行之有效的批改的問題及對策

平時學生和老師的時間非常寶貴,如何對英語作文進行行之有效的批改是很大的問題。有時,老師批改學生的作文練習過程中,對於學生在寫作中出現的問題,感到非常沮喪和失望。有些問題非常明顯如:拼寫,標點符號使用等等。一般來説,教師可用以下方法來修改作文:1.通過語法練習來提高語法的正確性,2.在批改作文時候,指出所有的錯誤。大多數學生在拿到紅筆批改過的作文紙時,很是沮喪。作文紙上,劃線和劃去的部分佈滿整張作文紙。這是表明學生作文寫作能力糟糕的有效方式。當然,有的作文紙幾乎全是改動過的地方。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也必須在作文準確性和學生寫作敏感上保持平衡。

對策:⑴選擇性,最好指出1-2種典型的錯誤而不是之粗所有的錯誤。教師可以確定一個錯誤,提供1-2個作文上的錯誤範例。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寫出正確的形式,或者讓學生繼續完成寫作。

⑵錯誤分析,另外一種對於教師來説有收穫性的批改方法是是採取分析的角度。教師作為一個錯誤的分析者, 盡力探究學生的錯誤類型。(是對於某個語法點不甚瞭解還是粗心的錯誤還是學習的錯誤定勢思維)針對不同的錯誤採取相應的教學策略。

⑶展示學生的寫作範文,最後的技巧是展示優秀範文集對於學生而言是一種有效地推動力。讓大家一起誦讀,找出優缺點,共同提高。

最後教導學生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過好審題關,審清題目要求,包括文體、題材。2.過好語法關,除了注意情節的完整性之外, 特別要注意句子的完整性,如人稱、時態和語態等的一致性和行文的連貫性等。3.為了使文章連貫,要恰當地使用連接詞。4.書寫要細心、工整,避免塗改

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篇6

我們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經常會發現:不同班級甚至同一班級的學生英語基礎參差不齊,他們幾乎對英語學習失去了興趣或信心,其中特別是不少學生在國中階段英語學習的基礎沒有打好,加上高中課程難度較大,他們對英語學習失去了興趣和信心,難以在高中英語快節奏、高密度的課堂上與教師或同班同學保持步調一致,從而給課堂教學的順利實施帶來很大的困難。因此,如果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不對學生、對知識、對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反思與求證,我們就很難進一步發展和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如何進行教師角色的轉變,如何運用合作式手段進行教學,如何鼓勵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大腦的功能由單純的“倉庫”變成知識的“加工場”等問題,如果能得以解決,我們就會實現有效教學,達到課堂教學它應有的目的。

1.英語課程改革教師觀念的轉變

1.1 從學習的內涵來看,應該轉變“課堂中學英語”為“生活中學英語”。

語言來源於生活,英語是一門語言,因此,英語來源於生活,又必須迴歸於和生活,語言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賦予活性和靈性。語言強調“communication and conversation”,因此,我主張在生活中學英語,在活動中用英語,在英語教學中去體驗英語,做到“教中做”、“做中教”、“學中做”、“做中學”,“教、學、做”統一的教學思想。即英語教學應該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變傳統中“單一的課堂中學英語”為“生活中靈活學英語、用英語”。

1.2 從學習的形式上來看,變“傳統的灌輸式”為互動式“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教師特別重視學生課堂上英語知識的消化,講究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教學中重視課內知識的封閉傳授而輕視課內外方法的開放學習,這種傳統的灌輸式使學生缺乏靈活性和創造性。在課堂上極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機會,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再現。在聽、説、讀、寫、思維、表達等方面進行訓練,力求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凡是學生自己能做的,教師一律放手,使學生能自學、自答、自測、自做、自評;凡是學生能夠參與活動的,學生必須參與,如:對話訓練、短劇表演等,因此,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教會學生學習英語的方法,讓學生“會學”英語,培養學生和老師互動式學習,這是當今英語教學中重要的方法。

2.英語教學改革與教師角色的轉變

2.1 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情境的設計者、策劃者”

在課堂活動開始之前,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策劃者,他應當確定好教學內容,對於重點和難點做到心中有數;同時他還必須瞭解對象,並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來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好各種教學活動。一般來説,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比單一不變的灌輸更具有吸引力,更易於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個性特點和知識水平的不同而給學生設計難度不同的任務,不使基礎差的學生因為活動難度太大不能完成而產生挫折感,又不能讓基礎好的學生因為任務簡單而失去興趣,儘量讓所有學生都能從實踐活動中受益。應當説,整個教學活動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策劃。

2.2 從“學習的管理者”轉變為“學生學習互動的導演者、參與者、創造者”

在教學中,我們也可以把學生比作演員,教師比作導演。教師的主要任務是領導學習活動。在宏觀上要根據教學大綱的精神進行正確的導向;在微觀上要在每一個教學步驟上進行演示,保證活動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

那麼,下面談一下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具體可實施的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

課程改革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要求我們確立新型的師生觀,即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老師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服務的。在課堂教學中,師生活動的融洽與否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果。

(二)創設“ 我要學”的課堂環境

要發揮能動作用,運用創造性的教學思維,把教材內容激活起來,還原為生活的交際現實,讓學生在富有情趣的交際中,體驗、領會、接收教材提供的信息,語言強調“language immersion”,讓學生在參與、交流、合作中學習和使用。可以是顯而易見,教學以學生實際生活和興趣為出發點,創設了歡快愉悦、情意盎然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我要學”的濃烈慾望。

3.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運用合作式教學手段

在英語課中如何實現“多信息、快節奏、高密度、勤反覆”這種優化形式呢?合作教學不失為一種有效形式。合作教學即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之間的合作。恰當運用合作的心理承受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3.1 師生合作。

跨世紀的學生處在一個信息的時代,網絡的時代,學生在某些領域擁有的信息量,極有可能超過教師,因此,師生合作是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途徑,更是對古訓“教學相長”的新發展。例如教一個新單詞或新句子前,有些學生己通過其它途徑提前接觸到,我就先請學生讀,當確認他的發音準確無誤後,他就可模仿我平日新授方法,使其它學生學會這個單詞或句子。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精神,給學生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也能開拓教師的思路。

3.2 生生合作。

在進行英語授課的過程中,我會根據教學內容把學生座位重新佈局,組為單位,每組六人,組內實行組長負責制,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出某些問題,要求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最後合作解決,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表自己看法的機會。這樣可以增加學生間的練習機會,增大密度,培養學生主動思維、大膽實踐的能力。在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既要調動學生個體學習的積極性,又要促進小組組員間的合作,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進行學習,學習就變得更加愉快,從而激發了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習的效率,並且在合作中面向了全體學生,重視了學生的個體差別,滿足了學生的不同需要。

4.不斷提高教師個人綜合素質,適應新形勢下的英語課堂教學

在英語課堂改革中,對老師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因此教師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4.1 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情感素養。

要使學生有飽滿的熱情和樂觀向上的學習態度,,教師就應該注重自身情感素質的培養,不能把自己生活中的煩惱和不如意帶到課堂中,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4.2 靈活運用教材,活化教材內容。

新課程標準與以往的教材不同,一是課本量大面廣,靈活性強。要求師生的配合性強,以單元為單位,聽、説、讀、寫較以往皆有較大幅度的提高,若按以往教法是很難在預定的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的。二是難度增大,生詞量,閲讀量增加近一倍。針對這一新變化,如何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任務,需有新舉措。須將其內容活化,按交際原貌活化於課堂,形成不同層面,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讓師生互動,共同投入。

4.3 教無定法,活化教學手段。

學知識,如登山,越往上,越困難。降低學習坡度,化難為易,需活化教學手段,新教材的每個單元都貫徹聽、説、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通過實踐表明:可採用探究性學習,因為疑問最容易引發探究反映,沒有提出問題的意識和熱情,不會提出問題,缺乏對知識的理解和批判意識,就談不上有創新。

4.4 擴大知識面,使知識融匯貫通。

面對教材中的知識量大,知識面廣這新要求,教師應適當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就得適當的查找一些與教材有關的材料,可稱之為收集資料。當然,另一方面也可讓學生通過不同渠道收集資料,通過收集資料以求得問題的完滿解決,並將之與己有的知識進行聯繫,鍛鍊學生探求新知識和批判思維的能力。

因此,我們要細心地教學生學會學習,激勵他們的自信心,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思維創新努力、語言表達努力、互助合作努力等諸多努力。讓我們不斷努力,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塑造我們自己的教學模式,打造我們高中英語教學美好的未來。

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篇7

高中語文教學已經進入基礎教育的尾聲,許多學習習慣已經養成,教學工作的開展不是很容易見成效.雖然對於大學聯考來説,學好語文對於學生選擇自己滿意的學校有一定的幫助.但總的説來,語文課作為陶冶情操激發思維,促進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學科力量的發揮卻還遠不能盡如人意。據調查表明,有大量的學生對語文課有厭煩情緒,語文課作為人文精神的載體所應發揮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遠。也就是語文越來越成為一門"得分機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載體."做為一名語文教師,我發現因受傳統觀念和現行考試製度和評價方法的影響,不利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阻礙着語文課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發揮。

誤區一:語文課堂--"問題全解決了"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去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上,教師為了"緊扣教材",為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那些問題基本上屬於類似:"通過……你讀懂了什麼""還讀懂了什麼""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問題,學生回答這些問題都無須思考。還有些教師把教學參考書上的程式在課堂上"説教"一遍,把學生的思維完全限制在課本和教學參考書的框框之內。課堂上的閲讀也成為一種被動的閲讀,學生並沒有真正對課文用心去感悟,他們所"讀懂"的也只不過是根據以前的思維定勢而得到的"微言大義",至於課文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都無從知道。因而,課上學生自能"讀懂"等課結束了學生沒有問題可以問了。其實這種沒有問題實則是最大的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誤區,是學生缺乏獨立思維的一種表現。

語文教學怎樣走出沒有問題的誤區呢?我認為首先要轉變觀念,放手去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語文教學反思,並順着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就象我們經常所説的那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繫,而不應囿於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什麼什麼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於思考的頭腦。最後,教師要儘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前我們經常談論是:"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該怎麼辦?"而如今我們應該思考"學生提不出問題該怎麼辦"了。

誤區二:作文--套用模式,寫非所想

高中教由於面臨着大學聯考的壓力,所以學生的寫作也趨向模式化,都想着有好的模式能夠給自己帶來高分,老師教學過程中也潛意識的傳達這一點.這就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而語文學科本來就是擴散式思維學科,作文更學要學生有良好的想象力.有調查表明,某班對某一作文題目,大多數同學寫的都是同一題材,格式都一樣,都是在遇到某情況後,先作一番思想鬥爭,最後如何如何,然後再喊幾句口號。在現行的作文教學中,由於受考試指揮棒的影響,套題,程式化,抹殺學生真實感受的現象仍很嚴重。有些學生經常購買之類的作品,進行簡單的模仿,這樣的作品代替學生的真實感受,形成語文教學長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誤區。

要走出這一誤區,尋找良好的改革途徑,我認為,一定是讓學生充分認識現實生活,讓他們體驗生活,從中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領悟能力,讓他們從中學會獨立表達,寫出發自內心的話語;二是加強語文課的閲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聯繫,講課文時教師要善於引導孩子去欣賞,充分發揮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課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講赤壁之戰時,在讓學生閲讀有關資料之後,按照他們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續寫,也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探索。即使是教師分析課文,也一定要確認學生是在主動地欣賞課文的語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動地接受你的灌輸。

誤區三:語文作業--"背誦古文"

目前,很多高中生學習語文經常認為語文沒什麼好學的,語文作業就是遇到古文背一背,現代文中沒有任何東西值得學習。這是很大的一個誤區,很多時候也是由於老師的教學方向引導錯誤.

高中語文學生的語文作業相對於國中和國小來説,簡直就是一個天一個地的差別.而學生在這樣的突然減負的情況下,往往不知所措.老師也會在學習古文後説把課文背誦下來.而背誦課文只是最基礎的工作.如果不把課文理解了背誦,那背誦起來相當困難,同時考試的時候頂多能拿下默寫題的分數.而考試的時候還有實詞虛詞的理解,這就有賴於學生平時背誦古文一定要理解,並學會把知識點轉移才可以.

高中語文考試還有很多基礎知識的考察,而這些很多都是在現代文中學習的,因此對於學生而言,真正的語文作業還應該包括積累字詞這一工作.

同時考試更多的是進行閲讀理解和寫作的考核.學生如果不走出"現代文沒什麼可學的"這一誤區,上課的時候不用心聽講,不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那麼他的理解能力,總結概括能力就不會得到鍛鍊,考試的時候也會出現失分過多的情況.

寫作更是佔據了70分這樣的分植,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學生課後的語文作業,應更多的體現在寫作練習上.多讀書,多做讀書筆記,多背誦優美片段.學習記錄自己的真實生活,寫下自己的真情實感等.這是長期的過程,學生只有持之以恆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績.

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篇8

20__年4月教育部新制訂並頒佈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提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的全新閲讀教學理念。不難看出,新課標視野下的閲讀教學不僅是一種“對話式”的閲讀教學,更是一種“個性化”的閲讀教學。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實質上提倡輕教重導的教學原則,學生居於主體地位,應該勇於敢於對文本進行探討、交流、對話。同時,教師居於主導地位,應該鼓勵、引導學生對閲讀中的困惑、疑慮進行深入的交換、鑑賞和品析。

一、課外閲讀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我個人一直認為:語文課程的特點應該是豐富的人文性而非科學性,它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精神家園和心靈世界而不是簡單的智力和純粹的技能。學生對語文文本的反應應該是個性化和多元化而非普遍性和單一化。但長期以來受大學聯考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人們不能從根本上給予充分的認識和嚴肅的對待,大量的時間浪費在應試操作上,相反對課外閲讀給予無情的撲殺和殲滅。當下的語文訓練是完全脱離生命體驗和現實人生的應試技能訓練,而事實上語文教學應該着重培養學生讀書和思考、體驗和感悟的能力,教師的任務就是積極主動參與進來,與學生一起閲讀、探討和交流。閲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尤為重要,甚至可以説是打開學生人文心靈的鑰匙。一個人在中學時代讀了哪些書、又是怎麼讀的,註定要影響他的一生,他的心靈空間和人文視野,他的價值取向和精神旨歸,他的文化胸襟和審美情趣等等,都是在此基礎上發生發展起來的。因此,中學語文教育的任務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讀書人,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上一層文化的色彩和詩性的光輝。

二、傳統課外閲讀教學的誤區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習慣於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強的文學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錮學生的思維力和創造力,總試圖“通過少數經典範文的反覆嚼爛,讓學生舉一反三,讀懂天下所有文章”。抽象意義上的課外閲讀教學,讓學生在文山題海中跋涉,使課外閲讀一直難以走出惡性循環的怪圈。傳統的課外閲讀的終極目的彷彿“只有多讀才能寫得好”“讀是為了寫”,不難看出這明顯是將“閲讀”放在了寫作的附庸地位。在我們的課外閲讀教學中,功利主義、急功近利的現象較嚴重,我們有沒有意識到閲讀本身擁有的重要的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説,閲讀不但不能成為寫作的附庸,反而有着比寫作更重要的地位。閲讀擴展着我們的心智和精神世界,培養着我們對世界和人生的認識。在人類社會進入到信息時代的今天,每一個人不一定都要掌握高超的寫作水平,但卻應有過硬的閲讀能力。不會閲讀的人,不但無法勝任任何工作,恐怕連最起碼的生活都會有問題。

三、重新審視課外閲讀

1、課外閲讀的視角定位

應該説,語文學習與做其他事情一樣都需要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課外閲讀教學不應是“深挖洞”,更應是“廣積糧”,課外閲讀量不夠,感性認識不足,哪來理性的飛躍。閲讀本質不是技能訓練,而是通過在大量的以瞭解內容或獲取信息為中心的課外閲讀中提高閲讀能力和語言水平,點燃學生的感知想象力和思考創造力,照亮學生的心靈、釋放生命的力量。

2、課外閲讀的角色定位

課外閲讀活的核心是自主性,之所以特別強調自主意識,是因為觀念意識是指導人們實踐行為的基礎,只讓學生懂得答案、技巧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課外閲讀實踐中,體驗內化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自覺指導自己學習的個人觀念體系。學生有了很強的自主課外閲讀意識,就會有創造性的實踐活動。教師可以適時創設一種專題課外閲讀的情境,強化學生自我意識。在傳統課外閲讀教學中對學習態度的培養,往往採用教師、家長的督促檢查獎罰的方法,使學生感到外力脅迫而產生勉強課外閲讀學習的態度,從而不能主動地參與過程。課外閲讀活動要創設一種類似專題科學探究的情景和途徑,讓學生主動閲讀、探索、發現、體驗,對大量的語言信息的蒐集、分析、判斷,從而增進思考力、創造力。這種活動是建立在學生的自我意識、主動探索的基礎上的,學生認識活動的強度和力度要比單純接受知識大得多。這種創設專題情境的閲讀活動更關心的是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也講求方法技巧,但更關注培養能力,特別是創造力思維能力的方法和途徑。通過學生的大量閲讀,查找資料來認識體驗,而答案的本身並不重要。這種課外閲讀活動學生是主體,教師不是不管,而是在整個過程中起主導作用。表現在導在活動前,引在活動中,評在活動後。指導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間接暗示,教師適時適當指導是舉足輕重的,這有利於學生在教師高質量的指導下獨立完成活動任務,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3、課外閲讀的空間定位

課外閲讀呈開放學習態勢,滲透在紛繁複雜的社會大家庭,滲透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也正因為這種形式的改變,學生必然會突破原有的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學生定會在一種動態、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學習。開放性的課外閲讀改變的不僅僅是學習的地點和內容,更重要的是它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社會化、生活化的活動將成為課外閲讀活動空間的新內容。學生一旦衝破空間的桎梏,就如魚得水,如鳥歸林,會煥發出滿腔熱情,用他們拓寬的大視野去審視海闊天空的大世界,去光顧琳琅滿目的書海,去體驗複雜而有序的生活真諦。這樣逼真的、多元的、開放的課外閲讀環境,使學生在特定的閲讀情境、角色、任務中展開學習,變狹小的課堂為廣闊的交際場所,使課外閲讀不再是孤立絕緣的操作,而變成活生生反覆親歷體驗的過程,從而培養能力,提升素養。

四、課外閲讀教學的初探

1、更新閲讀理念

從某種意義上説,課外閲讀比課內聽講更重要。正如呂叔湘先生聽説:“同志們可以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得之於老師課堂講的佔多少;得之於自己課外閲讀的佔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開吧;也就是説,百分之七十得之於課外閲讀。”我個人常常發現,一些學生知識面廣,理解能力強,思維活躍,正是因為他們有了較好的課外閲讀習慣和閲讀條件充實了課餘生活,使自己在同學中出類拔萃。我特別注重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課外閲讀,更新閲讀理念,堅持課外閲讀。事實上,語文成績較好的學生都擁有一些屬於自己的課外讀物,對老師介紹的書籍更是如飢似渴,還喜歡刨根問底地探究文章主旨,並養成與同學交流閲讀心得、探討閲讀技巧、分享閲讀樂趣。因此,我個人認為:課內閲讀固然重要,課外閲讀同樣不容忽視。

2、傳授閲讀方法

大量的實踐證實:擁有良好的方法能更好的發揮運用天賦的潛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很有可能阻礙潛能的發揮。讀書若有成效,除刻苦努力外,方法正確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古人讀書不惜千里求名師指點,歷代科學家也很注意研究科學法,就是因為這個道理。可以説,沒有使學生形成一定的閲讀能力和養成課外閲讀習慣的老師,是不善教學的老師。因此,我慢慢意識到:自己第一個任務,也是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千方百計地培養學生閲讀能力和習慣,並讓學生養成天天閲讀的習慣,使之成為書迷。蘇霍姆林斯基也反覆強調:必須教會人閲讀,誰不善於閲讀,他就不善於思考。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某些學生循規蹈矩、勤勤懇懇,對老師的要求總能井井有條,一絲不苟地完成,可謂品學兼優。但要他單獨面對一個簡單的實際問題時,卻呆若木雞,束手無策。他們只滿足於對知識的機械理解,從不想到用所學知識進行舉一反三的應用。所以我在教學中特別注重教給學生正確的閲讀方法,培養閲讀能力。而好的閲讀能力又反過來促進智力才能發展。學生在學習感到困惑時,他就越需要多閲讀。閲讀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因此,授人以魚倒不如授之以漁。

3、培養閲讀興趣

興趣是最直接的動力和最好的老師。只要嚐到閲讀的甜頭,他們就會不約而同、意氣風發地主動閲讀。當然,學生閲讀興趣有顯著層次差異。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閲讀興趣與讀物性質有密切關係。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不同程度的求知慾,有針對性地因勢利導,儘可能把他們的閲讀興趣激發起來。因此,我要求學生實行課外閲讀周計劃,堅持每天都閲讀並記載自己的閲讀心得,字數、質量等不做具體的規定,只要有感而發均可。同時我每週舉辦讀書報告會、作品討論會等,讓學生分享閲讀樂趣,交流閲讀成果,這樣學生的閲讀興趣日益勃發。當然,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由於要求合情合理,學生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

4、養成閲讀習慣

閲讀方法的掌握,閲讀興趣的培養,這些固然重要,但良好的閲讀習慣的堅持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要求學生每天閲讀時均寫好閲讀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有意識培養學生的習慣和定力。我定期或不定期地檢查閲讀效果。平時有意識無意識引導他們意識到閲讀是個人的事,而且是個人的終生大事。當然,每週的閲讀探討、交流、對話豐盈了學生的精神世界和充實了單調的學習生活。學生由於感到閲讀有樂趣,漸漸意識到課外閲讀在他們的學習中的能動作用,是他們自身的需要而不是教師的強求責難。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閲讀習慣,積極主動去擴大閲讀面,拓寬知識視野,增長了見識,豐富了心智,從而自身的語文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薰陶感染。

5、指導學會交流

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慢慢讓學生意識到:課外閲讀要取得一定的成果,還須良師的啟蒙和與益友的探討。並且告訴學生在閲讀中倘若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疑惑,我都鼓勵學生虛心向老師或同學請教。因此,我每週都花一節課組織學生舉行作品討論及閲讀經驗交流會,指導他們與別人交流閲讀的心得和感受,鼓勵學生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這樣,學生便更積極主動進行更深入的探討、交流和思考。

6、合理利用資源

除了傳統的書本閲讀外,我儘量利用學校的現有資源,例如多媒體放映、報刊剪裁等。目前,不少中外名著都已成功地搬上銀屏,像老舍的《茶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等。我指導學生將文本閲讀與觀看影視結合起來。觀看影視可採取集中觀看與自由觀看相結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好電影、電視和網絡等現代傳媒工具。事後組織影評徵文、座談等活動,以鞏固其效果。通過觀看影視,學生便能更快地掌握原著的基本內容,吸收原著的精華,從而更好地理解原著。

閲讀能增長見識、拓展心智、豐富心靈,為此,教師在學識淵博的基礎上,必須是個情感豐富和生活體驗豐富的人。課堂之小,教師沒有良好的統籌能力,學生在其中只能學到關於文字的基礎性的帶着技術性的知識。沒有體味到文字所攜帶的美妙,不會產生對閲讀的興趣、對知識的渴望。所以在閲讀這個人生大要之路上,教師必須打開學生們心靈的天窗,閃亮他們的眼睛,讓他們手中小小的船在學海中揚起生動的風帆。

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篇9

對這篇課文,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理解作者情感,品味平淡中藴含深情的語言,把握文章的抒情方法。所以上課時緊扣“情”字主要圍繞着四個問題展開:第一,本文的關鍵句是什麼?為什麼?設計這樣的問題在於讓學生對全文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瞭解,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第二個問題是,圍繞“悲”“喜”二字作者敍寫了哪些人事?通過這些敍寫文章表達了什麼樣的“喜”和什麼樣的“悲”?這是對文章的具體感知,需要對文章作內容的分析和語言的品味,感知作者平淡的敍述中所隱藏的深情。隨之而來第三個問題是,作者是怎樣抒發這種悲和喜的?這是從理性層面的思考,從而瞭解作者的創作上的特點,學習一些寫作的方法。我用兩幅對聯概括:“事細而情深,文短而意長”,“景不必奇譎瑰麗唯幽靜能怡性,事無須驚心動魄是真情才動人”。第四個問題是,如何理解“悲”、“喜”兩種情感在文章中的統一?這是對文章主題和內在結構的把握,也是對作者深層情感的進一步理解。

因為教兩個班級,又是面對全市的一節課,所以我先在不開課的班級上了一課。

開課了。開始的時候很順利,一切按我原來的估計進行。對第一個問題學生較快的解決,很快的找到關鍵句,理由也概括得很到位:是全文情感的概括;是過渡句,承上啟下;點明瞭寫作《項脊軒志》的原因。對第二問題,我預先的概括是:怡然讀書之樂,

家道中落之傷,慈母早逝之哀,辜負祖母之悲,懷念亡妻之痛。我先讓學生思考五分鐘,然後讓學生回答。其實對這個問題,我早做好對學生點撥的準備。因為在另一班上課的時候,學生的回答總不能中的,特別是對什麼樣的“喜”和什麼樣的“悲”更未能理解到位。所以我在上公開課時心理上也對學生作了定位,並設計了很多的小問題準備用來引導。如“喜”部分:為什麼修葺項脊軒?為什麼不另起書房?你覺得那些地方能夠表達作者的喜悦?“悲”部分:母親是怎樣的人?回憶祖母側重寫了什麼?回憶母親用“泣”,回憶祖母用“長號”,而對妻子卻沒有直接的詞語表現感情,這是為什麼?……在思考這些問題時引導閲讀課文,推敲字詞,品味語言,然後概括情感,把握方法。未料到一個學生在回答時概括得相當到位:“重修項脊軒的讀書之樂,回憶母親時光流逝之悲,回憶祖母功名難就之悲,回憶妻子英年早逝之悲。”當時他的回答引起聽課老師的一片驚呼,我也很感突然,雖然和我原來的概括比較還有值得完善的地方,但他的回答基本中的,原來設計的所謂引導是全用不上了,只好馬上改變問題:“你從哪些地方讀出了這樣的‘喜’和‘悲’?”在隨後的閲讀和品味的教學過程雖然尚算順利,但自己也發覺有些地方出現了不應有的重複,使得其中的一個練筆環節(圍繞一個“情”字,概括《項脊軒志》這篇課文的內容)因為時間的緊張不得不捨棄。

課後,和幾位同學同事一起吃飯、聊天。大家對我上課時注重文本,側重語言品味的教學持肯定意見,但我總覺若有所失。其間也談到一位特級教師到我市一所高中上課的事,説他那節課上得不理想,完全不能體現特級教師的水平。有一位甚至開玩笑:“特級教師的課不過如此,還不如小曾老師的課呢。”另有一位説可能特級教師不瞭解那所學校學生的情況。這句話讓我剛才的思考一下找到了突破口。

作為教師,上課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備課。備什麼?備教材,備學生。其實備學生太難了。一個班級五十多位學生的學習狀況、語文素養是不同的;同一個學生的昨天和今天也是不同的,思想、心態、情緒等一切的心理和身體的狀況都可能對學生造成影響;第二,所學內容的不同也可能導致教師對學生的瞭解不充分。不同文體、不同語言風格或不同思想傾向的文本都會因學生心理期待等原因有着不同的閲讀效果。而任何一點的不同都可能影響一節課的教學環節,影響一節課的精緻甚至常態。這樣,我們可以説,備學生是需要的,但只能在一個大略的層次上做一個大概的估計。所以,剩下的只能是備教材,因為只有教師對教材備充分了,才能任憑它“八方風來,我自巍然不動”。怎樣算是備好了教材?我覺得一是對教材爛熟於胸,從字詞句到文章結構主題手法等等都瞭然,二是要選擇授課內容,確定授課重點,不可能把教師知道的全部在課堂上讓學生掌握,只能根據文章的特點和教材的編排選擇性的講授。

我覺得,備教材要比備學生重要。教材是可以把握的,而學生卻每天都是不同的。如果沒有對教材的熟悉,對學生課堂上的精彩表現我們很難因勢利導,這樣對學生是一種挫傷;如果沒有對教材的熟悉,面對學生課堂上的疑問將無言以答,這樣對教師一種打擊;如果沒有對教材的熟悉,面對課堂上節外生枝的問題將無法控制,這對課堂時間是一種浪費。當然,這樣説絕不是説教學可以不顧學生,恰恰相反,課堂的教學絕對不能脱離學生進行,這是最重要的。備教材是前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則是關鍵。而教學的藝術,正是在這樣不可預知中才得以淋漓盡致的展示。而我,正是未能意識到學生的不同而使課堂教學出現了凝滯。

所以,我想,所謂的教學藝術,絕對不是用已經備好的教案按部就班的進行教材的解剖,而是在充分掌握教材的前提下,根據學生課堂上的表現,根據教學目的隨時調整教學方法和重組教學環節。這是我想到的第一點。

對於特級教師的課,如果幾年前我聽到“也不過如此”這樣的話,我可能會相信,並且自我安慰:你看特級教師的課也有人説不好,何況是你?但現在的感覺卻不一樣了。在自己也開過一些公開課後深深地感受到憑一節課就來判定一個老師的好壞那是不夠恰當的。教材可供挖掘的、學生的狀態、師生的瞭解和磨合等都可以影響一節課。

一篇課文向學生講什麼、怎樣講,可能每一位老師的處理都不同,所以每一節語文課都可能招來異議。而優秀的老師決不是把一篇課文只當成一篇課文。他把這課文當成是整個系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所以,在某節課中,他可能什麼都不做,只引導學生讀,而另一節課可能會深挖細析,甚至由肌肉骨骼分析到神經末梢。如果我們不瞭解他的教學思想,不瞭解他的整體教學設計,而對他的某一個環節中的處理可能不以為然。正如我們看到一座花園,如果一看到枯枝敗葉就判斷它的殘破,而沒有想到這些枯枝敗葉正是營養花木的養料,這是錯誤的。

在一些課堂上,作秀成為了一種時髦。課堂的活躍、教師的風采,都是表演的元素,卻很少有人去顧問這種表演之後還留下什麼。語文教學是一個大系統,它有些時候表現為樸素甚至是單調無聊的操作,有些時候表現為精彩紛呈的思想的碰撞,有些時候為精心的品讀體悟,有些時候為深思奮筆疾書……

語文教學可以看成是一項工程,甚至可能比工程還要複雜。每一篇課文、每一個知識點都需要精心安排,課文和知識點的網絡更要精心構建。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是因為他們有積累更有思想,而最重要的是把從教學實踐中來的教學思想再運用到實際中去,形成自己的教學王國。

所以我想,所謂教學藝術,它首先是對教材通盤熟悉的前提下,明確每一冊課文每一個單元每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其次是在課堂教學中能隨時根據學生的情況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合理的教學結構,完成教學目標。這正像是一位畫家,只要胸有丘壑(教學系統),那麼無論是條幅還是長卷(具體的教學內容)他都能根據材料(學生的實際表現)自如的進行創作。

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篇10

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是一個老話題了,而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效率,至今還沒有圓滿的答案。這裏我根據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內容要講到點子上

語文教學要主則詳,次則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紹、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種八股味很濃的程式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就難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教學效率必然低下。教師必須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即緊抓住課義的重點,牽動人隅而提挈全篇,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時間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義,就是指單位時間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穫。衡量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學時間,即在教與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學習知識、習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千方百計地提高45分鐘的利用率。如教《故都的秋》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一提起秋天,大家也許會浮現出一幅碩果滿枝的豐收圖景,也可能會有“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悲涼感慨,那麼,郁達夫給我們帶來了一幅怎樣的秋天圖景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故都的秋》。學生翻開書,很快地找到了故都秋的特點“清、靜、悲涼”,並結合自讀提示,初步把握了景物特點與心境及時代背景的關係。這樣,在興味盎然中也較容易地理解了課文內容。這樣,既節省了時間,有提高了學生的聽課效率。

三、着力點要放在能力訓練上

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備聽説讀寫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訓練過程中培養的,因此,課堂教學必須把着力點放在能力訓練上。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徹底改革以知識學習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以教師講析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訓練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教師指導下以學生主動學習和練習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要堅持以訓練為主線,使教和學都成為訓練的手段,在聽説讀寫訓練的全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掌握字詞句章等知識。為了使訓練更有成效,教師必須善於設計,精講巧問,即使是一般的課堂提問和練習也要着眼於能力訓練。如在講授《藥》時,鑑於魯迅小説語言的含蓄性,我先讓學生自讀設疑。學生的問題主要聚焦在“阿義可憐”“烏鴉箭一般飛走了”“華大媽的不足和空虛”等問題上。藉着一位同學質疑小説第三部分與前後文的銜接問題,我們一起討論情節的發展,弄清了雙線結構。就“烏鴉”的描寫重點閲讀第四部分引出對主題的發掘。然後請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三部分茶館的對話,分析人物間的關係和思想狀態,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感受其效果。最後讓學生自己體味環境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四、功夫要下在備課上

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於備課。因為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備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即瞭解學生的知識底細,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麼,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麼,否則,閉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無效勞動而已。教學目標決定課堂教學的方向。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篇11

送走繁忙充實的X年,又迎來充滿希望的虎年,回顧過去的一年,自己在思想政治素質、專業知識上都有所收穫。現將20xx年的個人工作作如下總結:

一、加強學習,堅定信念,忠誠黨的教育事業。

作為一名中年教師,我自覺加強政治學習,提高政治思想覺悟。平時,我認真學習了xx大精神,仔細體會“三個代表”滲透在教育領域的意義,學習教育戰線中先進人物的事蹟,時刻鞭策激勵自己。

我熱愛教育事業,熱愛我的學生。在工作中能夠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大膽創新、樂於奉獻,努力教好每一堂課,帶好每一次訓練,圓滿地完成本職工作。我能夠師德規範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時時處處做學生表率,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我自己首先做到。此外,我還能夠尊敬領導,團結同事,積極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遵守學校的一切規章制度。

二、深鑽教材,認真教學,圓滿完成任務。

體育課教、學、練三者之間的統一。俗話説:施教之功,貴在引導。教師的教學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引導水平的體現。只有教師正確而巧妙的引導,才能在學生的學習中起到“引爆”作用,實現認知、情感、行為三者的統一,獲得教學最佳效果。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內容,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體育運動技能,培養學生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在區優質課比賽中,我動腦筋、想辦法,將教材進行分段教學,每段之間都是遞進關係。同時,考慮到學生身體素質的差異,按能力分組,教學因人而異,是每位學生各需所求,各揮其能,各展其才。通過自己的精心設計,合理安排,這節課上的有聲有色,效果很好,獲區優質課一等獎。

學生普遍都害怕長跑50m×8這個項目。為了讓學生達標,必須樹立他們的信心,消除他們的恐懼心理。我給他們講“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的道理,讓他們認識到凡事在於人為,堅持就是勝利。在教學設計中,我安排課課練,學生每節課準備活動中沿操場跑三圈,每位學生每週有兩次練習的機會,一學期結束時,五、六年級的學生達標合格率為98%,效果明顯,從而達到了鍛鍊身體,磨練意志,提高素質的目的。

三、發揮特長,刻苦訓練,辦好女子田徑隊。

我是田徑運動員出身,訓練田徑是我的特長之一。圍繞着把我校田徑隊保住全區領先指導思想,組建田徑隊要從長計議,長要有規劃,近要有打算。在選材時,我要求二年級至六年級都有學生參加,不僅要考慮眼前隊伍的適用構成,而且要考慮隊伍的後繼有人。在訓練時,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體素質能力,制定了合理有效的科學訓練方法,重點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狠抓隊員的基本功訓練,要求每個隊員動作規範,從小養成良好的動作習慣。在訓練中,我不僅對隊員們嚴格要求,而且對自己也嚴於律己,要求隊員做到的,我也必須做到。無論是冰冷的寒冬,還是炎熱的夏季,我都能堅持訓練,每次都提前早早到校為隊員們做好訓練前的準備工作。此外,我還經常找隊員們談心,增加師生之間的瞭解,關心她們,愛護她們,為她們排憂解難,讓每位隊員都能感受到田徑隊就是自己的家。

在訓練中,我給予了誠摯的愛生之心,端正了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採取了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運用了多種多樣的工作方法。正因為如此,在參加區組織的田徑運動會中獲團體總分第四名好成績,受到了學校領導、教師及家長的好評。同時,為在周邊社會上樹立了良好形象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篇12

不經意,抬頭望見父母前額悄然爬上的皺紋,越發清晰;不經意,轉身看見門前不知何時高過頭頂的小樹,越發茂盛;不經意,翻開存放小時候照片的相冊,看着那一張張純真稚氣的笑臉,覺得有些陌生;不經意,發現媽媽從衣櫃裏疊出的我的那些早已短小的衣服,裝滿了好幾袋……驀然回首,飛逝度過的歲月,卻被我忽略。

似乎漫長的國小6年,我有過歡笑,有過快樂;也有過傷心,有過迷茫,但卻從未想過放棄。可能是我骨子裏有着一股傲氣,決不允許我失敗。任何時候都在提醒自己:“我一定要做最優秀的!”伴着努力,在班上我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甚至可以説是一直保持第一名。沉浸在老師的誇獎,同學的羨慕中,我終於面臨了“滑鐵盧”,畢業考前的第一次模擬考,我竟被擠出了前三名。沒有了誇獎,沒有了羨慕,我第一次被老師叫去談話,第一次相遇了同學們詫異的眼神。我選擇了逃避,寧願相信這只是幻覺。看見那些超過我的同學臉上輕鬆滿足的笑容,我第一次覺得是那樣“刺眼”,心中竟有了一絲“嫉妒”!我皺緊眉頭,捏緊拳頭,臉上再也看不見往日的微笑。可就是那麼一次,我不管怎樣告訴自己,一定要拿回只屬於我的第一名。可面對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終於,帶着一絲無奈,我面對了,鬆開捏緊的拳頭,不再逃避。遇上失敗又怎樣呢?我要接受,微笑着接受。

即將步入國中,我會脱去了那層傲氣?不管發生什麼,是好,是壞,我都不那樣在乎了。只要盡力做了,就夠了。儘管我現在學習成績依然名列年級前茅。可我在乎的不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風景”,它們是那麼美麗,那麼詩意……猛然間,我發現自己脱去了無知和稚氣,換上了成熟和深沉。雖然沒有了與哥哥姐姐到農村玩耍于田間溪澗的隨心,告別了無憂無慮的歲月,失去了孩子般整天在大人面前撒嬌的童真。但是我卻擁有了更多,擁有了更廣闊的一片天,只屬於我自己的一片天,它等待着我張開翅膀去翱翔……

突然,我發現,我在長大……

不再是孩子了?我在長大……

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篇13

本學年,我任教高三體育學科教學工作,學生已經畢業了,體育教學任務已經完成,體育大學聯考成績也相當不錯,下面是我對本學年體育教學工作的一些心得。

一、高三體育課並未得到學生的真正重視。

受大學聯考指揮棒的影響,大部分學生認為高三體育課就是玩、放鬆,重點是文化課考試,由此給體育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其表現是:

1.體育課被挪用現象;

2.學生遲到、早退、曠課現象;

3.正常教學項目由於學生出工不出力,而不能正常完成。

以上這些現象嚴重干擾了體育教學的正常開展。

二、關於開設體育小班的反思

本屆體育小班由高一開始進行訓練,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與物力,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沒達到我的要求。從大學聯考來看,主要是文化成績不理想,我認為這與學生的心態有關,首先學生的文化成績本來就不甚理想,平時我們還灌輸“體育大學聯考文化成績要求不高”這樣的信息給他們,雖然我們也是出於給他們減壓的目的,但我認為這樣也誤導了學生。再則,體育班中有一些不求上進的學生我認為要進行清理,不要讓他們影響到其他人的學習生活。對體育班的學生不能放縱,反而更要提高要求。

三、如何對待高三學生體育課的表現

進入高三階段,由於生理原因和學習壓力,絕大部分學生處於“不愛勞動”的狀態,其表現有三:

1.光説不動,出工不出力;

2.體育鍛煉怕苦怕累。

3.體能差,破罐子破摔。

針對以上現象,必須採取不同的措施,進行教育及幫助。做好認真細緻的思想工作,解除顧慮,嚴格課堂管理制度,形成濃厚的鍛鍊方法。總之,採取積極有效的解決措施,保證高三學生生的體育教學的順利進行。

四、關於高三體育教學的建議

1.加強宣傳,讓學生明白體育鍛煉的重要意義。

2.選派教學經驗較為豐富的教師去高三教體育課。

3.嚴格出勤,上課等管理制度;

4.對體質好、差的學生實施分層教學。

5.對高三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6.學校要加強對體育班的投入與指導。

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篇14

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被髮揮得淋漓盡致.儘管如此,面對基礎差的學生,我們還是無能為力,效果不明顯。因此,我們就要探究問題究竟在哪裏?為什麼學生的英語總是提不高呢?應該怎樣教呢?下面就是總結出來的教師的困惑:

1.音標:學生不會讀,沒有能力自己拼讀新單詞。2、單詞:教師在困惑:該分散教還是集中教?3、語法:學生對句子結構的把握很薄弱4、聽力:大學聯考聽力越來越難,甚至有個別大學四、六級的題目,而學生的聽力時間越來越少,所以聽力的提高非常緩慢。5、閲讀:學生的最大問題是閲讀速度太慢,理解能力薄弱。6、口語:由於大學聯考不怎麼考口語,口語被很多人忽略了。7、寫作:用中文的思維寫英語。

那麼高中的英語應該怎麼教?高一的英語應該教什麼?高一一入學的新生,我們就應該告訴他們:中英文之間存在着兩種語言文化背景;兩種語言民族習慣;兩種語言表達規律。所以,由於中文的思維和英文的思維不一樣,高一的學生首先要知道知道兩種文化的不同,然後從一開始就用英文的正常的思維來學英文,不要總是以中文的思維來學習英文。

反思:本學期開學我們沒有做到的東西就是:沒有去介紹中英文化的不同,尤其是強調中英文化的不同思維方式和語言特點。所以,在下學期,這一課我認為需要補上。畢竟,“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有了這個基本認知後,高一的學生就要從最基礎的東西學起,所以即使到了高中,他們實際上還要補很多學英語一定要掌握的東西:音標,詞類,基本的句子結構。再次從基礎學起。

1.音標:很多學生,尤其是差生的最大的困難是記不住單詞,記不住單詞是因為不會讀單詞,不會讀單詞是因為不會音標。雖然是高一的學生,但實際上在我們這樣中等的學校,中等的學生裏面,沒有幾個人完全掌握了音標,大部分高一學生的音標水平基本上等於零。所以,我認為,高一的學生入學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學音標,我們確實有花時間去學習音標,但是隻是用了兩三節課的時間。目標是基本上每人都可以自己獨立地把書本上大部分的新單詞拼讀出來。但同時我們也要知道,音標不是一兩節課就可以教會學會的東西,學習音標需要在會讀的基礎上大量地練習,達到熟練的程度,達到一看到音標就可以不費力地拼讀單詞的程度。

2、單詞:學會音標後下一步就是大量地記單詞。記單詞是一件很需要下工夫的事,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一定要付出努力。但是,怎樣才能夠讓付出的努力有收穫呢?我們可以試着用五個步驟” :

1). 音節拼讀,準確讀詞。

2).拼讀準確清晰;

3).自然集中注意;

4).注意力快速擺動轉移;

5).限制聯想”。

3、詞類:我認為高一就要讓學生學習十大詞類,不能等到高三才學習,那時已經太晚了。本人很贊同這個觀點。學生在學習單詞的時候就要搞清楚單詞的詞性,然後知道什麼詞可以放在句子的什麼位置,例如,定語的用法和位置,介詞的位置,狀語的位置等。只有把這些詞類的基本用法搞清楚才有可能寫出的句子。反思:本學期我們沒有時間去講詞類,但也從來沒想過在高一就講詞類。所以,我的這個建議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高一下學期可以看看有沒有時間去講詞類。

4、句子:有了單詞後,學生要學的就是句子結構,也是我們教學中最重要的地方。沒有句子,就沒有文章,就談不上學習英語。所以,在高一階段,學生必須學習五種基本句型,而且必須要過關。在這方面,我給了我們一點建議。我認為,英語的句型簡化後實際上只有兩種:be句型和do句型。然後就是把句子擴展,把各種句子成分添加到基本句型裏面,把各種詞類用在句子裏面,從而組合成高級的句子。反思:我個人很贊同我的觀點,所以我堅持在高一上學期必須要教五種基本句型,也建議備課組長統一要求全級教授五種基本句型,因為沒有正確的基本句子,到後面的從句等高級句型學生就很難學下去。所以,這個基礎一定要打好。而在本學期中,雖然我們也教了五種基本句型,但我相信還不是很到位,有的學生還是沒有掌握好,所以,句子結構這個方面也需要在後面的學習中不斷地鞏固。

5、語法:我認為,給高中生講語法,不要把他們當高中生,要用最簡單的詞彙,不要出現生詞。他主張的語法教學法是“道可道,非常道:正反向語法拓展訓練——由易到難,由難到易”並且根據學生常犯的錯誤,我建議“時態分離教學”,“時”為“過去、現在、將來、過去將來”;“態”為“一般、進行、完成、完成進行”。分開教學有利於學生清楚地掌握時態。反思:我的説法裏面,令我們恍然大悟的是要用最簡單的詞彙教學生語法。如果單詞的意思又不懂,語法又是新學的,那麼學生肯定很費勁。另外一個讓我們恍然大悟的是,我提到:我們小時候學語文的時候,都是老師給我們字,我們自己寫詞語,詞組,然後讓我們自己造句;但是反思一下我們現在的英語教學,我們從來沒有給學生機會自己造句。通常我們都是直接給學生句子,或者是給中文讓學生翻譯成英文,從來都沒有給學生機會造自己的句子。這就有可能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因為老師給的句子不一定都和他們的生活相關,會令學生覺得這些英語他們都用不上。當然,讓學生自己造句會是一個很費時的過程,而且老師無法檢查學生的句子對錯與否,所以,讓學生自己造句是一個很有建設性的做法,但是需要經過一定時間對學生加以訓練。6.閲讀:閲讀能力是學生的弱項,主要原因在於詞彙量低,閲讀速度慢,還有就是自身的背景知識缺乏等原因導致的閲讀理解能力低下。針對初級階段的學生,我在講座上給我們介紹了“如何以爬的姿勢飛行?通過非機械性重複迅速提高閲讀速度”的胡敏的十遍讀書法,具體做法是:第一遍;通篇快速瀏覽,捕捉全文大意。第二遍:總結形容詞和名詞的搭配。第三遍:總結動詞和名詞的搭配。第四遍:總結大副詞與動詞、形容詞的搭配。第五遍:查找帶介詞的短語。第六遍:體會英文語序,注意英漢對比。第七遍:研究句子開端,追求表達變化。第八遍:透析句子之間聯繫,銜接手段。第九遍:把握過渡手段,領會文章佈局。第十遍:汲取語言精華,摘錄文章亮點。我個人認為,這種方法只能是在初始階段可以嘗試,因為它很費時。總的來説,要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還是要靠學生多看多讀多練。正如中文裏的一句話,“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覺得英文也是這樣,所謂見多識廣,讀多了,不僅在閲讀速度上有幫助,在文章的理解上也會有幫助。

以上是我對英語教學內容的設計和反思。我們的教學對象——學生有不同的學習基礎,因此首先要將學生進行分層。我尊重學生的意願,安排學生開展自我評價,並選擇相應的層次。同時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各種測試手段,將學生大致分成三個層次。

A、基礎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成績欠佳;

B、基礎一般,學習比較自覺,有一定的上進心,成績中等;

C、基礎紮實,接受能力強,學習自覺,方法正確,成績優秀。

當然,學生的分層是動態的,學生可以依據學業的變化及時“升層”和“降層”,使自己始終處於最適合發展的層次。

2,備課的分層

我在每次備課時都會認真研究教材,研究教學大綱,查閲相關資料,收集有用信息。根據學生的分層情況,確定不同教學內容的具體目標。在知識點的挖掘上,既要注重培養中

等以上學生的運用能力、應變能力,也要照顧到英語薄弱學生的接受能力。總之,所設定的課堂內容、練習層次、問題難度都要體現分層教學的特點。切忌盲目追高或求全。 3,授課的分層根據備課要求,我的授課主要着眼於B層中等學生,實施中速推進,課後輔導兼顧A、C優差兩頭,努力為基礎較差的學生當堂達標創造條件。具體做法是:對C層學生少講多練,讓他們獨立學習,注重培養其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提高其解題的技能技巧;對B層學生,則實行精講精練,重視雙基教學,注重課本上的例題和習題的處理,着重在掌握基礎知識和訓練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對A層學生則要求低,坡度小,放低起點,淺講多練,查漏補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課時進度以A、B兩層學生的水平為標準,上課以A、B兩層的要求為公共內容。課堂提問注重層次性,提問簡單的問題或直接從課本上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問題我就優先考慮A層學生,並輔以及時的表揚和鼓勵,激發他們的學習信心和興趣。偶爾也給點難題,培養他們勇於嘗試的精神。遇到難度較大或語言運用能力較強的問題時,可以讓C層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人人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悦。在課堂活動安排上,機械性的訓練,我優先考慮A層同學,並允許其犯一些錯誤,而對於B、C兩層同學則提出較高的要求,在其他同學“知其然”的同時,他們就應該知其“所以然”。一些難度大的練習活動可以把不同層次的學生交叉安排。比如對活表演,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同台表演,可以讓A層學生選擇台詞較少的角色。又如課文的當堂複述,A層學生可以在一定的提示下或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有的甚至可以看書模仿。在知識點的介紹上,可以通過板書或口頭提示,讓學生們清楚哪些是必須當堂理解的基礎知識,哪些是拓寬和延伸,使得聽課的學生都能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閲讀的訓練,A層學生應先要讀懂,達到一定的速度,細節題要有一定的準確率。C層學生應重視思維的培養,培養更全面、深刻、邏輯地考慮問題的能力。

4,練習和作業的分層

練習和作業是課堂教學反饋的形式之一。課堂教學效率要提高,教師就要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活動情況,及時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因此,我在授課過程中經常運用練習對學生學習進行監督,發現問題,及時矯正。在完成課堂練習時,有些同學在四五分鐘時間內就完成了,而有的同學則需要十多分鐘才能完成。鑑於這種情況,在開展課堂練習時,我將練習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基礎性的,要求所有同學都要完成;另一部分練習題是拓展性的,讓學有餘力的同學完成。因此,我在設計練習或佈置作業時把練習或作業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部分;並且確定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基礎練習,是全體學生的必做題;第二層次為變形題或簡單綜合題,以B層學生能達到的水平為限;第三層次為綜合題或探索性問題,這類問題綜合性很強或是非常靈活。第二、三兩層次的題目為選做題,這樣可使C層學生有練習的機會,A、B兩層學生也有充分發展的餘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了全體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比如在講解“定語從句”這個語法項目的時候,A層的學生只要求掌握其基本概念,兩大分類,關係代詞和關係副詞的常見用法;B層學生還應瞭解何時只用that,不用whichwho和何時只用whichwho,不用that;而C層學生除此之外,還應掌握as在such, so, the same後面引導定語從句的用法。這些不同層次有不同難度,對各層次的學生都有針對性和挑戰性,既有統一要求又有區別對待,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做到“吃飽、吃好”,達到“提優補差”的目的。

5,輔導的分層

學生訓練時,要做好課堂巡視,及時反饋信息,加強對A、B層次學生的輔導。對A層次的學生課後儘可能進行面對面的輔導,積極組織C層次的學生開展第二課堂活動,通過開展競賽知識講座,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數學知識。平時的課堂訓練,難度稍低的練習可由C層次的學生幫助A層次的同學,通過生生之間的互動,促進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共同進步。

課外輔導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這種補充不應該是課堂的延時,更不能變相增加題量負擔,而是根掘不問層次的學生給予針對性指導。A層學生,要幫助他們找出學習困難的癥結,檢查他們在知識上的缺陷和漏洞。特別是在新知識的學習上,一定要對他們加強“監控”,確保他們不掉隊。要針對不同特點進行學法指導,不斷激發並強化學習興趣,並引導他們逐漸將興趣轉化為穩定的學習動機,以使他們樹立自信心,鍛鍊克服困難的意志。對於C層學生,則主要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在書本知識掌握較好的前提下,指導他們閲讀課外書籍,拓展文化背景知識,擴大詞彙量,提高閲讀和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

6,評價的分層

分層評價也是分層施教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基本做法類似於分層練習。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實施分層考核,測驗時試卷設計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卷。必做題屬檢測達標的基本要求,選做題則屬較高要求。這種設計方法可使A層學生有更多的成功機會,進而增強其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同時也可使B、C兩層學生不易滿足,激發其求知慾。

在單元檢測及階段性檢測中,教師應根據不同層次學生所掌握內容和英語達標的不同要求擬定等級性試卷。A卷:基礎題,難度較小,只考查本單元重點,不考難點,以記憶和模仿性試題為主;B卷:考查本單元的重點和難點,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全面性,側重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C卷:以本單元內容為中心,進行知識拓展,增加有一定難度的理解及綜合性測試題,檢測學生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進行等級性測試,旨在使不同能力的學生均有展示自己知識和才能的機會。等級制的分組應是流動的,進步明顯者應調至上一等級,成績明顯下降者應調低等級,以便教學具有針對性,也使學生有壓力感。

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篇15

高中藝術教學內容以欣賞為主線,強調學生的“心到”、“眼到”,藝術教師在鑽研教材、備課,設計教學模式,尋求教學方法時可能花了不少功夫,到了課堂上,有的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感興趣,有的對那部分感興趣,如:中國古代繪畫,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和外國近代繪畫,學生對這些內容喜好不同,在精力分配上懸殊很大,而女同學喜歡服裝的多一些,到教學“現代服飾藝術”這部分內容時可能比較專注,“心”到是學生學習的內部驅動力,“心”到與不到,全__教師組織調度;整齊與否,決定最終的教學效果。藝術課原本是最讓人心動的,藝術課(尤其是美術)單一的欣賞內容,教師力求“活”而有趣,但千變萬化始終是一個欣賞,過分的知識化、理性化,學生的熱情不會堅持很久,久而久之,部分學生“心”不到位了,“眼神”也走了,對於藝術課他們也就開始走過場,或者浮躁,再不然就是:你們上課,我行我素。於是,一堂藝術課就成了有板有眼的自習課或休閒課。高中教學不同於國小和國中,又説又表演的教學方式不太適合,“表演”課自然是不會出現的,偶爾的“故事會”也不能多用,“快樂的大本營”到了超級大班,擁擠的空間會讓你窒悶得喘不過氣來。到了這個時候,學生不用意志來控制自己,藝術課決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由此可見,藝術課同樣需要學生的意志介入和意志投入。

從現階段來看,高中藝術課,尤其是美術教材缺少讓學生“手動”的教學內容,實地考察參觀應當另論。但在欣賞內容的基礎上,多一部分實際操作的練習,教學內容活而豐富,更能滿足多數同學的學習需求,極大地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國小、國中有了動手實踐的內容,大學裏也有相關部分知識,而在高中階段卻出現“斷層”現象。實際技能訓練不是少部分參加藝術大學聯考學生的專利。教育普及既然是面向全體學生,這部分內容就不能空缺。因為真正的知識,它的本身內涵是豐富的,也是全面的。大綱鼓勵教師靈活機動,但這當中還得有一個“約定”尺度和綱要,否則又容易走形成“專業”課了。

當前,藝術課正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不過它仍然是“調味”課,缺少不行,又不能將它提升到一定高度,教師在很多時候充當的是類似“變臉”一樣的角色。許多教師認為,反正學校也不重視,評職最後,待遇最低,上藝術課沒人會看得起,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教師創新意識不強。前幾年,地理、生物課也非應試科目,教學景況和藝術課相差無幾,但自從加盟理科綜合考試科目起,成績上去了,地理、生物教師一下也搖身變成升學考試舉足輕重的顯赫人物了。藝術課呢,還是那樣……更多時候只能服從教學需要,為主課讓路,在主課與主課的磨合中客串“潤滑劑”、點綴物。最終主課豐收了,藝術課也未能實現“叢中笑”的初衷。顯而易見,藝術教師在這當中的“色調”關係非常微妙。

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篇16

目前,很多高中生學習語文經常認為語文沒什麼好學的,語文作業就是遇到古文背一背,現代文中沒有任何東西值得學習。這是很大的一個誤區,很多時候也是由於老師的教學方向引導錯誤.

高中語文學生的語文作業相對於國中和國小來説,簡直就是一個天一個地的差別.而學生在這樣的突然減負的情況下,往往不知所措.老師也會在學習古文後説把課文背誦下來.而背誦課文只是最基礎的工作.如果不把課文理解了背誦,那背誦起來相當困難,同時考試的時候頂多能拿下默寫題的分數.而考試的時候還有實詞虛詞的理解,這就有賴於學生平時背誦古文一定要理解,並學會把知識點轉移才可以.

高中語文考試還有很多基礎知識的考察,而這些很多都是在現代文中學習的,因此對於學生而言,真正的語文作業還應該包括積累字詞這一工作.

同時考試更多的是進行閲讀理解和寫作的考核.學生如果不走出"現代文沒什麼可學的"這一誤區,上課的時候不用心聽講,不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那麼他的理解能力,總結概括能力就不會得到鍛鍊,考試的時候也會出現失分過多的情況.

寫作更是佔據了70分這樣的分植,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學生課後的語文作業,應更多的體現在寫作練習上.多讀書,多做讀書筆記,多背誦優美片段.學習記錄自己的真實生活,寫下自己的真情實感等.這是長期的過程,學生只有持之以恆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績.

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篇17

在2______-2______學年度,我擔任高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在這一年的教學工作中,我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把教學重點放在了閲讀教學上。

這一學期的課堂閲讀教學中,我還特別注意留 給學生儘量多地讀課文的時間,要求自己做到“且慢開講,且慢啟發”,慢慢改掉以往為趕教學進度置學生的感受於不顧的教學套路。語文學習是一個體味、浸染的過程,不能快節奏,必須讓學生保持寧靜、平和的心境,這樣才能保證對課文的獨立閲讀及對問題的獨立思考。以往的閲讀課上,我總是先佈置思考題,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這樣,學生讀的方向、思考的重點就明確了,教案預設的教學目標也順利達到了。然而不足的是,教師的問題在學生的頭腦中先入為主,造成了思維的定勢,嚴重地干擾了學生獨立自主地閲讀,無形中剝奪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長期以來,學校教學中形成的一個怪圈,就是中學師生天天用,天天練語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學科卻是語文,沒有多少學生敢説自己語文學得好,沒有多少語文教師敢説自己的語文教得多好。

這一學年度我是從高三下到高一年級的。從高三到高一年段,語文教學內容有了明顯的變化,教學對象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高三學生的學習狀態是十分投入十分積極的,畢竟他們面對自己人生的關鍵選擇。而這屆高一學生,對於他們而言學習似乎是個負擔,他們對學習沒有什麼熱情。

這是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從我接手開始。我總在想方設法幫助學生建立起積極學習的狀態,提供了很多可以執行的學習方案,但從實際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而言並不是很理想。

我在反思:到底是我的教學不夠生動有趣,還是教材缺乏吸引力,還是這些學生早已厭倦了語文學習?我至今還不敢輕易下斷言。因為高一(10)班的學生,有十幾個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態我是比較滿意的,我從這一學年度一開始就佈置的那些積累知識、背古詩、讀名著、練字、增加閲讀量這些工作,他們基本上始終都能夠保持高度的熱情,而且能夠堅持。而高一(11)班的學生相對就要差些。

但另外的學生分了好幾個層次:有一部分是知道怎麼讀語文,但並不願意花時間,認為考試前突擊很有效,平時能夠偷懶的,儘可能偷懶;一部分是根本不怎麼學語文,因為他們認為語文不讀照樣可以學好,反正這麼多年的語文學習都熬過來,儘管成績不理想,不是照樣過日子?還有一部分是因為毅力不強,總是堅持沒有幾天就放鬆了,老師提醒他,自己也知道不好意思,但是這種學習習慣,長期養成的惰性很難改變,儘管老師鼓勵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並不能真正觸及靈魂深處的那根弦,這些學生事實上他們也很痛苦,而教師面對他們的反覆,不能不打起百倍的精神經常提醒幫助他們,儘管知道非常累,儘管知道這樣做並不一定有效,但我還是堅持做。

於是我在想:也許是我這個當老師的沒有很好的理解學生學習心理狀態,也許是對語文教材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還沒有到一定水準,也可能是學生本身的因素,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使得這屆高二學生的語文學習的熱情不高,極為被動。

也許下一學期我得得調整教學思路,改變教學策略,儘可能降低教學要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有點興趣和成就感,也許才可能逐漸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水平和熱情。

我期待。

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篇18

本節課講述內容是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3 Travel Journal Reading 。我將本節課設計為三個部分:pre-reading, reading 和post-reading,充分發揮自制網絡課件的優勢,使本節課的內容更加充實,容量更多。既貫通了所要學的知識,又拓展了課外知識,使得本節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興趣更加濃厚,積極的自主探究 。 課堂教學反思如下:(一)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整合方面:信息技術與課堂英語交際教學活動相結合,有助於教學過程的有效進行,能提供理想語言交際環境,有利於課堂交際實踐活動的實現。學生學習英語的環境主要是課堂上,因此,課堂教學環境對學生很重要。然而,傳統的課堂教學過分的強調教師“教授”的作用,把英語學習看作是一種“知識”的獲取,而不是一種“技能”的習得。在這樣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講得多,學生練得少,這種重語言知識傳授,輕語言交際訓練的課堂教學環境不利於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英語交際運用能力,不能實現學生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多媒體技術在英語課堂教學的採用,能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 加強了他們學習的感性認識。(二)英語課堂教學方面:本節課英語教學中以問題為線索,採用“任務驅動”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究和協作探究為主,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故本人在這節課中通過安排學生的個人探索、協作學習、討論等各種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主動閲讀,有創造性的完成任務。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學生參與活動積極性極高。

存在問題:1、在本課設計導入部分的時間用於過長,對本節課的內容設計較多,課堂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導致沒有足夠的時間讓更多的學生來展示成果。

2、在reading 的教學環節中,沒有講解知識點的運用。如在讓學生理解課文後,再進行知識點的講授,這樣讓學生更能牢固掌握知識的運用。

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複習時,是記憶的激活者;在呈現新內容時,是示範者;在操練時是組織者或是指揮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要更加努力探究教學理論,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教學水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pjnw7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