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九年級語文教學總結與反思(通用16篇)

九年級語文教學總結與反思(通用16篇)

九年級語文教學總結與反思 篇1

上個學期臨近會考的時候,區語文教研員和學校領導及本組教師,來聽本人上了一節不成功的文言文複習課。説來慚愧,本人雖已有十幾年的教齡,但由於種種原因,導致了本節複習課的不成功,未能獲得預期的效果。最後通過領導的點評,特別是教研員,她針對我上的這一節課,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上覆習課應該注意的幾點要求,一語驚醒了夢中人,我恍然大悟,真是受益匪淺。

九年級語文教學總結與反思(通用16篇)

複習課是一種再現教學內容,鞏固和完善認知結構,深化基礎教學的課型。眾所周知,上好複習課,能達到整體記憶,加深理解,靈活運用的目的。“温故而知新”就是強調了複習的重要性。但語文知識包羅萬象,覆蓋面廣,要想上好總複習課,提高複習質量,收到理想的複習效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反覆思考,現在才真切地體會到,要上好一節語文複習課,應該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每上一節複習課都要有一個明確的複習目標。這樣,能讓學生做到心中有目標,知道這一節課的奮鬥目標以後,就讓學生帶着問題邊讀書邊思考,達到知識梳理,喚起記憶的目的,就不用漫天撒網,把課文內容像放電影似的重複一遍或者盲目地搞題海複習了,那樣只會是浪費寶貴的時間而複習效率卻極低。

二、課前精心備課,做好充分準備。教師必須把複習的某一單元或某一類型的知識反覆研究,抓住關鍵,找出規律,精心設計思考的問題,運用自如地駕馭教材,這樣,教師才能發揮啟迪和引導作用。例如國中階段學過的文言文有四十一篇,學生複習起來相當吃力。那麼複習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把這些文言文按題材分成:寫人敍事類、寫景抒情類、借事説理類等來複習。寫人敍事的有:《幼時記趣》、《木蘭詩》、《狼》、《核舟記》、《口技》、《送東陽馬生序》、《陳涉世家》、《曹劌論戰》、《鄒忌諷齊王納諫》、《愚公移山》;寫景抒情的有:《三峽》、《山市》、《小石潭記》、《記承天寺夜遊》、《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桃花源記》、《與朱元思書》;借事説理的有:《論語》、《愛蓮説》、《馬説》、《陋室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魚我所欲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樣一來,學生對學過的課文印象就更加深刻了。然後複習同一類的文言文時,教師就可以根據考查的要點設計思考題,加強學生的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記憶,有針對性地練習鞏固,加深理解來達到靈活應用的目的,以此提高複習效率……

三、複習的內容最好用考試題型的形式出現。複習時除了認真研究教材外,還必須清楚試卷中試題的類型,在複習時把教材的內容和易考的題型結合起來。因為每個複習內容都要立足於考試這個終極目標,所以複習的內容如果能以考試題型出現的話,學生就能熟悉各種類型的題目。

四、複習課要講練結合。複習課應充分體現“有講有練,精講多練,邊講邊練,以練為主”的原則,而且訓練應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單元複習效果抓基礎,單元練習抓重點,全面練習抓綜合,所學知識必須鞏固消化,使基礎更牢固更紮實,能力得以強化並形成語文素質。這一步要精講巧練。講,要講重點、講難點、講聯繫、講思路、講方法、講過程;講要有針對性,要講到位;講到關鍵處,要重視學情,要簡明扼要、有新意,忌機械重複、蜻蜓點水。練,選題要有典型性,抓好訓練點,兼顧題型,注意綜合性。練要規範、準確,熟練,三位一體從嚴要求,要定量限時,提高訓練速度,增大思維密度,培養應考能力。“講練結合”倡導師生互動,鼓勵學生參與,學生動手,教師巡堂檢閲,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五、複習課要注重落實,任何知識的複習都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表達上,而應體現在書面表達上,這就是落實。複習的內容,不能僅僅是老師講講,學生説説而已,許多知識必須要讓學生動手寫過一遍才行,特別是古詩詞。我平時檢查學生背誦古詩詞名句時,發現很多學生都能背得滾瓜爛熟,但到默寫時卻錯漏百出,原來很多學生背的時候,只是記住古詩詞的讀音而已,並不理解句意,所以就容易寫錯別字。例如“枯藤老樹昏鴉”的“藤”字,下面很容易寫成“騰”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己”寫成“已”字;“山重水複疑無路”的“疑”字寫成“凝”字;“銅雀春深鎖二喬”的“鎖”寫成“銷”字;“便引詩情到碧霄”的“霄”寫成“宵”;“似曾相識燕歸來”的“燕”寫成“雁”字;“東風不與周郎便”的“郎”寫成“朗”;“天涯若比鄰”的“涯”寫成“崖”字;“直掛雲帆濟滄海”的“滄”寫成“淪”字;“竹外桃花三兩枝”的“枝”寫成“只”;“行成於思,毀於隨”的“行”寫成“形”;“舉杯銷愁愁更愁”的“銷”寫成“消”;“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度”寫成“渡”;就連“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憂”也寫成“優”字。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的典型的案例,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就應該注重字詞的落實,讓學生在背誦的基礎上多加默寫,若有錯漏及時糾正。

六、複習課要注重學生的能力提高。知識和能力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複習階段,教師把握教材不僅要明確知識,更要透過知識看到能力的訓練點,在關注知識的同時關注能力,還應引導學生將某一知識點放到結構之中,去理解,去記憶,去遷移,聯繫和運用,有效提高學習能力。

七、複習課要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一堂好的複習課,實際上就是交給了學生一把金鑰匙。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規律性,抓住規律,就能舉一反三,要培養學生“一葉落知天下秋”的能力。複習古詩詞時,如果採用這種方法來記憶就方便多了。比如説,複習有關唐代大詩人李白時,就會想起杜甫、白居易,還會回憶起學過的同時代的其他詩人,並涉入各個詩人的生平其及思想感情,進而歸納他們的詩詞,名句,這樣能使零散的知識連綴起來,形成知識網。又如,由作者龔自珍年邁了還想着報效祖國想到陸游、蘇軾、曹操等,他們和龔自珍一樣,都有着共同的願望。學生想到這些作者,肯定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各自的千古名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此外,由“春風不度玉門關”想到有關“風”的詩句還有哪些;由“風”聯想到“雨”、“雪”;由“長江”聯想到“黃河”;由歷史聯想到現在;由政治聯想到經濟軍事;還可以由點到面拓展等。

八、複習課還應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複習過程是一個信息交流的過程,要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得到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在這個求和中,學生是主體,教材是客體,教師是媒體,教師起着溝通學生與教材的作用。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應轉變教師角色,在複習中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真正做學習的主人。教師應重在引導,重教法研究,重學生的學法指導,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學習。在複習教學中,教師要安排、組織、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複習的全過程,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發展,尤其是要多關注、傾向後進生。複習我國四大古典名著(吳承恩的《西遊記》、施耐庵的《水滸傳》、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曹雪芹的《紅樓夢》)時,課堂氣氛就極其活躍了,對自己熟悉的人物及其事件,學生各抒己見:《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天宮、龍宮借寶、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水滸傳》中行者武松景陽岡打虎、醉打蔣門神、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獅子樓鋤奸,花和尚拳打鎮關西、大鬧野豬林、倒拔垂楊柳、醉鬧五台山,還有豹子頭林沖、及時雨宋江、智多星吳用、托塔天王晁蓋、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青面獸楊志、鼓上蚤時遷、小李廣花榮、神行太保戴宗、母夜叉孫二孃、母大蟲顧大嫂、一丈青扈三娘等梁山好漢;《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趙子龍、周瑜、司馬懿……《紅樓夢》中賈寶玉、林黛玉、黃熙鳳等等。學生對這些人物比較熟悉,教師就適時地引導學生對自己喜歡的人物進行評價。這樣一來,複習課也能體現出三維目標,老課也能煥發出生機,更具魅力。

九、複習課要注重學生的愛好。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掌握學生的求知心理特點,既要研究學生的羣體,又要研究學生的個體。複習階段也不應該忘記“愛好才是最好的老師”,每一節課都應該給學生設計一個愛好點。因為枯燥的複習課很容易讓學生感到厭煩,如果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肯定是徒勞無功,所以複習課的教學手段還應注意多樣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要想上好語文複習課,提高複習效率,就應該把握教材,瞭解學情,採取合適的複習形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讓學生通過主動參與,達到對語文知識深入理解的目的,提高語文的綜合能力和應試能力,讓我們的語文複習課也能彰顯出活力。

九年級語文教學總結與反思 篇2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學期已過半,為了更好地做好今後的語文教學工作,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本人特就這半學期的工作小結如下:

一、教學常規、教學行為:

本學期,我擔任九(2)和九(22)班語文課教學工作。在教學中我能認真鑽研大綱、認真備課,力求深入理解教材,準確把握難重點。在制定教學目的時,我注意學生的實際情況,並不斷歸納總結經驗教訓,積極開拓教學思路,把一些先進的教學理論、科學的教學方法及先進現代教學手段靈活運用於課堂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於創新的等能力。

二、勞動紀律:

我能嚴格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不遲到、不早退、不曠會。堅持參加教學研討活動,不斷汲取他人的寶貴經驗,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經常向經驗豐富的教師請教並經常在一起討論教學問題。聽公開課多次,使我明確了今後講課的方向和以後語文課該怎麼教和怎麼講。

三、教學效果:

本次期會考試,九(22)班成績尚可,而九(2)班語文成績相對其它平行班而言,有一定的差距,本人認真進行了反思,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偏重於課堂講解但忽視了課後的鞏固;2、偏重於課本內容的教學而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運用;3、偏重於教材而忽視了課外知識的積累與運用。

四、下半學期改進的措施:

1、在課堂上要更加註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多想多説多練;2、進一步將課堂教學與課後練習結合起來,督促學生鞏固所學知識;3、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閲讀,擴大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思維和理解能力;4、採用各種方式鼓勵學生多閲讀文言文,既積累古代文學常識,又提高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在接下來的語文教學中,我將更加兢兢業業,爭取學生的語文能有所提高。

九年級語文教學總結與反思 篇3

教學《我選我》時,先採用自主學習的方法學習了本篇課文的生字,有的小朋友用了編兒歌的方法,如:;寧字,小朋友們説是有個小孩叫丁丁,頭上戴着一頂帽子;掌字,説是有個和尚,把手放在屁股底下,等。還有些小朋友採用了猜謎的方法,比如:補字,説是蘿蔔穿衣服。雖然小朋友們編的兒歌沒什麼韻味,還顯得有些俗,但這是他們喜歡的方法,是他們自己在動腦筋想辦法記生字,整個認字過程,是非常愉悦的,效果也是比較不錯的。

理解課文時,首先從勞動委員開始,讓小朋友們説説勞動委員在班級中會做些什麼事?小朋友們説得非常好,看來他們對這個詞語包含的意思很理解,接着就是從“教室裏靜悄悄的,大家都在想。”這句話為起點,讓小朋友們説説大家在這個時候都會想些什麼呢/,沒想到他們都想到,累呀,髒呀,沒有玩的時間了。順勢讓學生們説説從“突然”你體會到了什麼?學生們很容易就感受到了王寧站起來説我選我的不容易,以及王寧説我選我的了不起。

九年級語文教學總結與反思 篇4

教材簡析

《秋天的圖畫》是一幅色彩豔麗的圖畫。全文語言優美,行文流暢,作者運用比擬的手法,在色彩的搭配上以金黃、火紅為主色調,簡單幾筆,便把豐收的熱鬧情景與人們的喜悦心情描繪出來。

學習目標:

1、會認8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秋天景象之美和勤勞的人們對秋天的喜愛、讚美之情。

3、喜歡秋天,願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秋天。

學習重點:

1、認識8個生字,能正確書寫8個字。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秋天的美,感受勤勞的人們對秋天的喜愛、讚美之情。

學習準備:

1、生字詞卡片

2、課件:秋天的風光

3、蘋果等教具。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師述:有一位神奇的畫家,他用手中的畫筆為我們畫了一幅美麗的圖畫,這就是“秋天的圖畫”(板書課題),同學們想去看看嗎?讓我們一起乘坐“紅葉號”列車開始一次愉快的旅行吧!大家檢查一下,該帶的4樣法寶(眼、口、耳、心)都帶齊了嗎?

(師)會學習的小朋友會帶上自己的眼--(生)仔細看,

(師)會學習的小朋友會帶上自己的耳--(生)認真聽

(師)會學習的小朋友會帶上自己的口--(生)大聲説

(師)最重要的是帶上自己的心,去體會秋天的美麗,好啦,老師要帶領小朋友們出發啦!

2、齊讀課題。出字謎:“四四方方一間房,裏面住着冬姑娘。”(圖)

出示“圖”字的卡片(蘋果狀),反覆讀後組詞。

二、初讀感知:

1、播放相關課件,師範讀。

2、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藏在課文中的生字娃娃,讀準字音。不會認的字請教老師、同學或文下蘋果上的拼音。

3、指名讀生字詞卡片,開火車練習讀。

4、再讀課文説説自已瞭解了什麼,最喜愛哪些句子。

5、再次播放課件,學生朗讀自己最喜愛的句子。

三、再讀理解:

1、出示圖片,圖上畫了沒結果的樹、光禿禿的莊稼地、高粱杆,

老師畫的這幅圖畫名字叫做《秋天的田野》,你們覺得怎麼樣?少了些什麼呢?

2、自己讀讀第二句話。然後用自己的話説説。

3、老師給大家準備了蘋果、梨、稻子、高粱。誰能上來貼一貼,幫老師完成這幅畫?

4、他貼的對嗎?要求學生抓住“掛起、露出、翻起、舉起”四個詞貼一貼、評一評。

5、梨樹上怎麼會掛起了燈籠?蘋果為什麼有紅紅的臉頰?

稻田裏怎麼會像大海一樣翻起波浪?難道高粱上燃起了大火?

這是怎麼回事?啟發學生體會比喻句。

師小結:這些句子都是比喻句。梨樹上的梨又大又黃,好像掛上了燈籠。

你能用“好像”説句話嗎?

6、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提示朗讀課文“四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邊讀邊想像秋天田野的美景。

7、出示課件,提示相關景物,指導學生背誦。

8、誰使秋天這樣美麗呢?自讀第四句。指名讀。

思考:勤勞的人們指的是哪些人?你想對他們説些什麼呢?

四、練習設計

1、學生畫一幅秋天的畫,課外舉辦畫展。

2、製作一份送給秋天的禮物。

板書設計

秋天的圖畫

梨樹 掛起 金黃的燈籠

蘋果 露出 紅紅的臉頰

稻海 翻起 金色的波浪

高梁 舉起 燃燒的火把

……

教學反思

本課通過創設情景展開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然地走進了課堂,和老師一起感受秋天的美麗,感受語文的魅力。忽然覺得二年級的學生彷彿一下子長大了,無論是在朗讀方面還是在課文理解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我也更加投入地進行教學,在對學生評價時,儘量採用激勵性的語句,用欣賞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很高。

這節課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學生是在不知不覺中進步的,學生是每天都在進步的,請讓我們用一顆寬容的心來對待每一位學生!

九年級語文教學總結與反思 篇5

在這整堂課中,學生聽的比較認真,基本的教學環節我都貫徹了下來,課堂中的基本思路就是從身邊的案例從故事中讓同學們得出啟發,明白生命於我們每個人都只有一次,我們要珍愛我們的生命 。這節課我是分成兩大部分四小部分進行的。一:永不放棄生的希望 1,要有求生的意志 2要掌握求生的方法策略。二: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1,對待別人的生命的態度 2,對待自己的生命的態度 在講到永不放棄生的希望的時候我給同學們引用了課本上的伐木工人的故事。同學們自己講述了海倫。凱勒的故事,繼而又給同學們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唐山大地震時一位媽媽用自己的血保住了自己女兒的生命。

一個個的故事吸引學生的同時也達到了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當生命遇到威脅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信念:“活下去”!接下來,結合我們目前正在進行的[平安校園建設及我們身邊經常發生的威脅生命的現象,讓同學各抒己建談談應該掌握那些求生的方法和策略,比如遇上歹徒,家裏着火,遇到交通事故該打電話給誰?向誰求救?。當身陷火災現場或有人溺水我們該怎樣自救和他救?學生們回答比較踴躍。在講到第二大部分的時候,我進行了情景教學,請一個學生假扮成一位因為生理殘疾失受到別人嘲笑失去生活勇氣的小佳,小佳因為自己的兔脣而失去了生活的勇氣,準備自殺。但自殺前她想最後給自己的“知心姐姐”打個電話訴苦。

九年級語文教學總結與反思 篇6

《母親的呼喚》這一篇課文,通過作者飽含深情地回憶母親呼喚自己的幾件事,反映了母親對孩子的殷切關懷、無限愛意,表達了人間真摯、和諧、美好的親情,以及作者對母親的深深眷戀之情。目的在於教育學生體會母愛、感恩母親。

課文中寫母親對“我”的深切的愛,是通過三件具體事例來表達作者對母愛的深刻感受和甜蜜的體驗。在教學中,我以“情感”為主線,貫穿於整篇課文的教學之中。充分利用插圖,圖文結合,讓學生透過圖片和課文的描述,快樂地感受母愛的甜蜜、幸福。

“語文反映生活,反過來又服務於生活。”“閲讀語文,必然聯繫生活。”語文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生活,課本即生活的記錄,教學即生活的闡釋。課堂學習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當然,教學更需要學生的生活來充實它。

在教學課文裏描述母親關懷“我”的三件事時,調換一下課文的原順序,先引導學身自主學習第二件事。

這件事講了小時候的一天,母親帶“我”去海邊玩被海邊美麗的小貝殼吸引,越走越遠,漸漸地離開了母親的視線,直到後來母親急切並且近乎絕望的呼喚時才引起“我”的注意,回到母親的身邊。

學 習這些內容時,先讓學生朗讀,在讀中感悟母愛。然後抓住關鍵詞語“急切”、“近乎絕望”、“聲嘶力竭”等詞語來體會母親為“我”擔心而心力交瘁的情景。再 次品讀“一張憔悴不堪、淚眼模糊的臉。那散亂的頭髮,那喜極而泣的神情。”根據母親的外貌和神情,體會母親對孩子的無比關心和深切的愛意。

九年級語文教學總結與反思 篇7

第三段有一句:“環形路上,一座座立交橋猶如道道彩虹。”請學生給“猶如”換詞,學生運用找近義詞的方法輕而易舉的理解了“猶如”就是“好像”、“就像”的意思。

此外,配合圖片,提出問題, “立交橋為什麼像彩虹?”引導學生觀察立交橋上那斑斕多彩的燈光,色彩不一,隨着立交橋綿延到很遠很遠……這種形狀,這種色彩,像極了天上的彩虹,彎彎的,多彩的。這時,如果向學生出示一系列美麗的燈光:明亮的照明燈、投射很美的草坪燈、變化多端的噴泉燈、異常亮麗的禮花燈……讓學生展開自由的想象,運用“猶如”一詞,誇誇自己看到的燈光,效果會更好!在看圖想象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內化了“猶如”這一詞,並且真切地感受到了北京五顏六色、各種各樣的燈光,感受到了夜晚的北京那獨有的豐富多彩的美麗。

這裏省去了枯燥的文本分析,依託文本,在理解、記憶、積累的基礎上展開想象,舉一反在進行發散、創造性思維訓練、語言訓練的同時,加深對詞語的深層理解,使之不斷內化。

閲讀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語言的積累和運用,如果從低年級開始訓練學生理解、積累、運用詞語的能力,抓重點詞句的理解,適當地引導學生感悟、運用,這無疑會促進學生語言的積累,語文能力的提高。

九年級語文教學總結與反思 篇8

美麗的三亞秋天的季節特徵不明顯,作為生活在市區內的孩子來説,他們心中的秋天只是在書上,電視上等各種媒介間接地瞭解到的。於是,我希望通過有代表性的圖片、精彩的視頻等直觀的教學手段,帶領孩子們真正地走入秋天,讓孩子瞭解秋天的季節特徵,感受秋天的美,體會秋天果實的來之不易,從而激發他們對勞動的熱愛與對勞動者的敬佩。通過課堂四十分鐘與孩子的交流,互動,一節課過去了,我思考了很多,這四十分鐘裏有精彩也有不足。

首先,一開課,我讓孩子跟我有節奏的拍手,我誦讀了一首描寫秋天的小詩,很自然地導入今天的主題——秋天。這一環節,很簡單,但是它的作用卻是不容忽視的,它將孩子們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聚攏了,眼、手、心都與課堂融為一體。在感受秋天這一環節中,當多媒體展示秋天的花朵與果實時,由於課件很好地反映了花的美與果實的豐富,孩子們見到之後情不自禁地説出了自己的感受。如:我喜歡一串紅,它的顏色火紅火紅的,我畫畫的時候也喜歡用這種顏色。我喜歡一串紅,你看它的樣子就像晚上出去吃的羊肉串。呵呵,多麼流暢的表達,多麼仔細的觀察與有趣的聯想。還有:我喜歡蝴蝶蘭,你看,它就像一直翩翩起舞的蝴蝶。

多麼美的語言!老師們的掌聲是對孩子們最大的肯定和鼓勵!我知道,課,不是為聽課的老師們上的,但是如果能很好的發揮觀眾的作用,以掌聲作為鼓勵,相信孩子的表現會更加令人驚歎!在果實圖中,孩子們説了認識哪些,愛吃哪些,味道如何,此處課堂異常活躍,孩子們回味着自己曾吃過的水果,直舔嘴,動作相當可愛,那一隻只胖胖的小手舉過頭頂,爭着要説自己吃的感受,其實水果的味道就是那幾種,酸、甜,孩子們説的幾乎都一樣,但他們仍是樂此不疲,我為了不掃他們的興,將時間交給了他們,相信他們對秋天的果實一定記憶猶新。

九年級語文教學總結與反思 篇9

《華北明珠白洋澱》是冀教版國小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雖然篇幅短小,但文字優美,如詩如畫,讀來令人賞心悦目。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閲讀上,以讀代講,以讀悟情,讓學生在讀中充分感受到白洋澱的美。

在初步感知課文前,我們一起誦讀上冊《水鄉歌》讓學生再次領略水鄉秀美迷人的風光,感受水鄉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在這樣的感情積澱下,我通過範讀課文,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帶入到特定的環境中,為學生快速全面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然後通過學生自讀課文,小組內檢查讀等方式,使學生快速地對課文內容有所瞭解,並達到正確、流利。

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時,或查閲資料,或文段配畫,或提出問題,探究討論等都由學生自己去完成,真正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了學生,對於學生的提問回答,不管它們是否符合常理,是否與課文內容有很大的關係,是否影響了教學進程,我都及時給予評價。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並用多中形式的朗讀,學生的朗讀有滋有味。

在交流“覺得荷葉很多”時,我引導學生説一説,是從哪些詞句知道的,學生站起來回答,因為一片片荷葉挨挨擠擠的。我説:“他是用書上的句子回答的,誰能用自己的話説一説。”隨後我找了陳文超,他説:“因為他們是擠在一起的,所以就多了”。我看着學生們只是在這些答案中反覆徘徊,於是,我換了一種形式問,“挨挨擠擠的荷葉是什麼樣的?”郭靜潔説:“荷葉都挨在一起了,一點縫兒都沒有。”張安琪站起來説:“甚至,一片都搭在另一片上面了。”“説的真好,這麼多,這麼美的荷葉,誰想讀一讀。”這樣,讀起來,學生就入情入境了。

課後我又給學生推薦了孫犁的《白洋澱》讓學生進行閲讀,使課內教學和課外閲讀有機地結合,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

九年級語文教學總結與反思 篇10

首先是對於學生們的,學生們喜歡遊戲,喜歡將知識放在遊戲中學習,在課堂上,如果讓學生們玩遊戲,學生們就會來勁,而一旦遊戲沒有了,學生們的熱情就退下去了,因此如何讓學生的熱情之火越燒越旺,使學生們的學習激情被充分的調動起來,這是我要考慮的事情。但是不要只讓學生們關注遊戲,而沒有在遊戲中忽視學習,甚至忘了學習。例如在《詠雪》一文中,我選取了三句話,“白雪紛紛何所似”“撒鹽空中差可”“未若柳絮因風起”讓學生們激情表演,同學們在對課文的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將這三句詩演繹的淋漓盡致,也感受到了詩中的意境,從而在比照中得到了學習與領會,還有就是《陳太丘與友期》一文中,也是在學生們對於課文進行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們進行討論,討論誠信的問題,並舉例説明誠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最後得出結論,“擁有誠信就會擁有一切,而失去誠信就會失去一切”在活動中並且組織學生進行搶答,對於文言詞語也掌握的很好,當然要想讓學生們記憶深刻還得需要平時的練習,否則課堂的效果維持的並不持久。

其次是對於自己的提升,學生們喜歡什麼,自己就得準備什麼,上什麼東西,學生們想聽到什麼東西,事先還是要多去考慮的,否則學生們不願意聽,上課不來激情,那一節課下來,學生學不到什麼東西,就會浪費一節課,因此在上課的前幾天我就開始琢磨這個課該怎麼去上,免得亂手亂腳的,並且效果一定不好。例如這個《世説新語》還沒講完,我又在琢磨《皇帝的新裝》該怎麼上了,是讓學生們自己講,還是自己演,要怎麼才能讓學生有所收穫,第一節課讓學生們自己分角色朗誦,在第二節課讓學生們進行辯論。

九年級語文教學總結與反思 篇11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儘管是略讀課文,可我不敢大意,把課文默讀,朗讀很多遍,查閲大量的文字,圖片資料精心製作課件,從"太空蔬菜"到"太空花卉",儘可能多地窮盡太空種子研究的相關資料,降低學生的認知難度。

對於此文,作為教師的我尚且難以理解,更何況四年級的國小生

課前板書課文課題後,教師問你們看到飛船會想到什麼學生回答:我們會想到"神州七號"飛船,飛行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叔叔。我因勢利導説:除了飛行員叔叔,還有一批特殊的乘客,那它們到底是誰呢讓我們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吧!學生興致濃厚,開始自學。

學習課文時,從"魔力"一詞切入,展開教學。導入課題後,通過朗讀課文中一段文字"20__年10月15日至16日,我國成功進行首次載人航天發射,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在神州五號飛船上,有一批"特殊乘客"——植物的種子。"刺激學生的閲讀慾望。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後,適時導出文中概括性的句子:"小小的植物種子經過一番太空旅行,好像獲得了"魔力",可以有這麼多美妙的變化和神奇的用途。"從此聚焦"魔力",讓學生通過默讀找出課文哪裏讓你感受到魔力,劃出相關的句子。通過句式:"我是'太空_______',經過人類的種植,我好像有了'魔力。'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導學生感受魔力,並在句式練習中體會説明文的表達方法。研讀種子的"魔力",激發學生探究"誰是魔術師"的興趣,水到渠成地體會文中的主題思想"科學創造奇蹟"。整個教學過程緊扣"魔力"一詞,抓住重點,不讓略讀成為泛讀。

九年級語文教學總結與反思 篇12

《小露珠》是一篇非常優美的科學童話。它的美主要體現在:故事的意境美、形象美和語言美。眾多的要素綜合在一起,成為幫助學生訓練語言、體會美好意境、陶冶學生性情、豐富學生積累的範本。

我根據教材特色,立足文本資源,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讓語文課堂洋溢着濃厚的語文味。

一、以學生為主體,以感情為基礎,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探索能力。

在2-5自然段的教學中,我首先抓住青蛙、蟋蟀、蝴蝶問好的句子,讓學生通過品讀、評讀,感受它們喜歡小露珠。然後創設情境:“小露珠沐浴着陽光,耳邊聆聽着小動物的讚美。如果你是小露珠,心裏會想些什麼?”

學生暢所欲言:啊!我真像水晶那麼透明!啊!我真高興!……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融入了角色,而且也深化了對小露珠的認識,提高了學習與生活的自信。

教學第7自然段時,我又創設了“向日葵、白楊樹、喇叭花會怎樣和小露珠告別呢?”在探索中,學生的答案豐富多彩。“小露珠,再見了,我們會想你的。”

“小露珠,我捨不得離開你”……學生通過自主地探索,感受到植物與小露珠的和諧相處。、開放的課堂給他們帶來開放的思維,靈感的碰撞讓他們擁有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當他們理解了課文內容再來讀這一段,自然是動情又傳神。

九年級語文教學總結與反思 篇13

《夏感》這一課,與我以前所教的寫景的文章有很大的區別,還加上自己經驗的缺乏,所以在備課時自己多下了點功夫,並且不拘泥於教參的理解,自己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並形成了自己的理解,總算是有了個人的一些思考和創造。

一、用了一個新穎的導入方式。

我仔細研究了一下課文的思路,發現課文的最後一自然段可以藉助前面的幾個自然段來得到更深的理解。所以我覺得從課文的最後一自然段導入,按照從後往前的方式來探討文章的主旨會非常的新穎。

二、在教學中注重了對學生的引導。

當在探究一個問題時學生回到不出來的時候,我就讓學生讀哪一自然段,讀了之後再思考,實在還不行的話,就提示提示,儘量的引導學生説出答案。吸取了‘以前公開課上學生答不出來我給的問題時,因為着急就把答案説出來 ’的教訓,注重了新課標中以學生為課堂的主人的要求。

當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

一、對課文分析不夠詳細。

在感知課文內容這一塊。例如:1、在作者眼中夏天有何特點?只是讓學生找出了這一特點,而沒有進一步分析這些特點體現在哪些方面。對“2、文中寫了哪些自然景象表明夏天已經來臨了?”這一問題也沒有仔細分析夏天到來時景物的變化。

二、品味文章的優美句子這一過程與方法目標沒有完成。

因為時間的原因語言賞析這一部分,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來品味語言的優美,只是提出了兩個讓學生分析了一下,而沒有給學生一些時間把自己認為美的句子找出來,並説説這個句子好好在哪裏。在這裏還有一個不足的地方就是機械重複學生的話。僅僅是重複而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三、不能以四人為一小組的方式來討論,這樣有侷限性,應全班同學一起討論交流,這樣效果會更好一些。

四、課件上的字有點小,以至於坐在後面的同學看不見了,這個以後會注意點。

總之通過這次公開課發現自己還有很多的不足之出,希望通過以後的努力以及通過不斷的教學反思,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

九年級語文教學總結與反思 篇14

在我校的語文教學研討活動中,我上了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學過程中,我緊扣語文課程標準中規定:“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的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圍繞新課程改革觀念中教師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製作了多媒體課件。現結合課堂教學實際進行反思:

古代詩歌教學一直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的活的素材,中國幾千年來名篇佳作浩如星河,更有許多耳熟能詳的名家名篇。這些詩詞不但有優美的意境和語言,而且藴含了豐富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學習他們就要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培養他們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精神和追求。《水調歌頭》就是這些作品中的佼佼者,她是描寫中秋的一朵奇葩,通過學習她,可以讓學生重新感受我國傳統節日的魅力,這節課,應該是描寫傳統節日的薈萃,可以培養他們學習我國古典文化的興趣。

在課下,我首先想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利用上網、查工具書等形式,收集資料,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和合作探究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能在日後的詩詞閲讀和鑑賞中學會正確的學習方法。 因為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在教學中要善於刺激學生學習的興趣,“我要做”和“要我做”的差別是非常大的。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被調動起來後,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九年級語文教學總結與反思 篇15

讀進去,跳出來,佟丹丹老師這節課自然真實,教師情緒飽滿,對教材的處理取捨得當,詞句訓練、朗讀訓練紮實到位,特別是讀寫結合,讓閲讀可內容更加豐富,卓有成效。結合這節課,我想圍繞六個字談談感受,那就是“讀進去,跳出來。”

我們都知道,閲讀教學的目的是為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和良好的閲讀習慣,閲讀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課文,而且要在此基礎上學會閲讀。其實,每篇課文的意義都包含着內容意義和形式意義兩個方面,兩者統一,教學得法,才能真正達到語文閲讀教學的目的。多數情況下,特別是高年級閲讀教學還是要走一個來回,也就是讓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理解內容,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看看語言文字是怎樣表達內容的。簡單説,就是先讓學生讀懂內容,再讓學生體會人家是怎麼寫的,逐步完成由讀到寫的知識、能力上的遷移。也就是“讀進去,跳出來”。

佟老師這節課就在這方面進行了嘗試,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首先説“讀進去”,她很好地運用教材這個例子,以“搶鴨子”一段為例,引導學生讀書體會這段場面描寫讓你感受到什麼,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像描寫勇士動作神態的句子等體會到搶鴨勇士的勇敢和機智,應該説老師對學生的指導是很到位的,比如當學生只是讀出重點句子而不會抓住重點此體會時,同老師不急不躁,引導學生想一想“跪蹲”是什麼意思,做一做動作,再説出這個詞在這裏能看出什麼,我們的語文教學缺少的就是這樣細緻的指導,這節課應該説給我們做了個樣子;然後佟老師再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讀進去,特別是老師的範讀起到了引領示範的作用,使學生能夠入情入境地讀進去,感受到文章語言的準確生動、活動場面的熱烈。

正是由於有了充分讀書的基礎,有了很好地“讀進去”的過程,佟老師才能又引導學生“跳出”課文來看課文,讓學生思考作者為什麼會把場面描寫得這麼精彩紛呈、引人入勝,這樣,充分發揮了教材這個“例子”的作用,從這一篇、這一段、這一句的學習中得到了“法”,再遷移到其它文章的閲讀和自己的寫作中去,從而形成舉一反三的閲讀和寫作能力。略有遺憾的是,由於改寫片段的時間短了,所以學生只説了一處改寫的句子,而沒有説出穿插描寫活動場面的方法,如果時間再充分些會更好。

總之,語文課是基礎課程,最基本最核心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讀寫能力,希望我們的語文課從培養學生能力出發,不僅要上的情誼濃濃(讀進去),而且要上得紮紮實實(跳出來),真正落實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

九年級語文教學總結與反思 篇16

為迎接4月份的學校教學比武,我選定了敬一丹的《不用攙扶》這篇課文。從備課到上課,冒紅姣校長、易春林主任、王偉老師和我的師父趙芬琪老師以及組內的老師們為我聽課、評課,先後上了四次,試教三個班。在這裏對她們表示衷心的感謝。特將此次上課的收穫記錄如下:

一、 課堂教學應注重實效性。

聽了《中彩那天》這堂課,感覺流程很清晰,原來課還可以這麼上。匆匆準備了一下,在104班試教了第一次《不用攙扶》。感受是太亂,想抓的知識點太多,用鄭老師的話説是“頭大尾大身子小” 。自己也感覺重點不突出,講究花架子,不實在,就是走流程。直到第三次在105班試教,才真正做到,重點段重點説。先讓學生自己讀,自己悟,再進行全班交流,接下來帶着體會讀書,讀得流利,正確,有感情。還是要實在,正如冒校長説的,一堂課,只看學生,不看老師。只看課堂,不看錶演。還是要注意課堂的實效性,課堂的生成性。所謂的花架子是行不通的,課堂要講究實在。讓學生在一堂課裏確實要有提高,才是一堂好課。

二、 文本鑽研要深入。

要引導學生學習好文本,作為老師,自己應該先吃透文本,這是本次上課的最大收穫。上課應該有自己的主見,有自己對文本的獨到見解。以往上課,總是師父手把手教,一個一個環節改,一句一句話改,我很有依賴性,加上自己聽課聽得少,總以名師的幾堂課依葫蘆畫瓢,沒想到是東施效顰,不但效果不好,還丟了自己的教學特色,上課就在背教案,記教程,只想快點把教程結束,學生收穫少,如蜻蜓點水,教學沒有落在實處,上課顧及的學生面太窄,總是幾個學生在唱獨台戲。自己對教材沒有吃透,也就不知道該讓學生學到哪個層面,心中沒數。比如,在理解帕爾曼四次站起來這一舉動時,要從中體會到帕爾曼不怕困難,頑強,有毅力的精神品質。當時,我也不理解,我只粗淺的認為這應該只是作秀,只是帕爾曼不想在大眾廣庭之下丟面子,故意不要別人攙扶。我自己都沒理解,學生怎會有深刻的體會。為了更好的理解這一舉動的背後,我查找了不少資料,包括帕爾曼的身平和個人事蹟,我這才瞭解到:帕爾曼4歲患小兒麻痺症,雙腿殘疾,但他的腿疾沒有阻礙他對音樂的痴愛,反而更促使他加倍努力學習電子琴,終有成就。在成名之前,他只是在小酒店為人演出,人們邊吃點心邊聽他的演奏,簡直是對他的音樂的褻瀆。在這裏,人們是來欣賞他的音樂會,是對他高超琴技的一種莫大肯定和尊重,他當然要感謝每一個來欣賞他演出的觀眾,以表達他對觀眾的尊敬。這樣一來,我就更好了把握了文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z67x4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