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船長教學反思(通用19篇)

船長教學反思(通用19篇)

船長教學反思 篇1

在備《船長》這一課時,我被船長忠於職守、捨己為人的英雄行為深深地震撼了,在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尊黑色的塑像,船長正目光凝然、注視前方,臉上是那麼安詳平和,。試問天下蒼生,有誰,能在死神的面前,真正做到了超然與寧靜;能面對死亡,把生的希望留給他人,捨生取義?這對於芸芸眾生來講,是望塵莫及的。由此,我又不禁聯想起了“泰坦尼克”號沉沒的故事,與這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也是輪船沉沒,也是眾人爭相逃命,也是船長下令緊急救援。所不同的是,“泰坦尼克”號的沉沒責任在船長,因為是他的錯誤決策才造成了這一慘劇。而我們的哈爾威船長,自始至終,都是那麼完美,一生都要求自己忠於職守,履行做人之道。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船長教學反思(通用19篇)

這樣的好課文,怎能不精心引導學生去細細閲讀、細細品味,學會做人?那麼,如何讓學生也能深入文本,與我一樣有着深切的閲讀感受與體悟呢?怎樣才能讓學生上一堂有滋有味的語文課呢?

課前,我反覆讀了課文,閲讀教學參考資料,鑽研教材,還上網搜尋到了多篇教案。我想,在專業成長的過程中,借鑑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無可厚非。但感實踐下來,從模仿學習到靈活地運用乃至創造,這是一個比較艱辛的過程,特別是優秀的教學設計如何適合班級學生的學情以及教師在課堂上如何運用自如,這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所謂“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而真正做到“得法”,何其難也?其中對學科性質的認識是前提,對教學目標、教學流程的整體把握與靈活調控是關鍵,創設引人入勝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與智慧的有效、高效的活動是核心。這些説起來好像很容易,但是僅僅説説而已是無用的,最要緊的是落實在行動之中。

船長教學反思 篇2

今天上了《船長》一課,課文寫了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爾威船長所在的“諾曼底”號與“瑪麗”號巨輪相撞,致使“諾曼底”號被撞了一個大口子,即將沉沒,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船長鎮定自若,指揮乘客和船員逃生,最後大家得救了,而船長自己卻和輪船一起沉入大海。表現了船長忠於職守、捨己為人的高貴品質,讀了令人感動不已。

課始,我從課題入手,讀了課題就知道,本文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讓學生説説,寫人的文章一般怎麼寫。即通過事件表現人物的精神品質。那麼本文通過寫怎樣的一件事表現了船長的什麼精神品質呢?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把閲讀和習作教學緊密聯繫在一起。對於課文的生字,我重點指導寫“薄”、“艦”,指導學生理解“巍然屹立”等詞語的意思。學完生字詞後,檢查學生的讀書情況,並及時指正。然後讓學生説説課文大意。本文基本可按“遇險”“救援”“殉職”的順序來理解。

船長教學反思 篇3

在上第一課時,總想在這堂課上使課文的重點有所呈現,所以教學的容量安排得大了一些。一節課上下來,我感覺最大的不足是在教學節奏的把握上存在明顯的疏漏,前半部分特別是預習檢查這一板塊花費的時間較多,導致課堂教學結構有些前鬆後緊,以至本該是課堂教學的高潮部分草草收場。這也是我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經常會出現的問題,在這樣的教研課上也出現了,真是不應該,以後得認真加以改正。

另外,還有很多細節的問題也必須得注意。比如:讓學生談談對作家的瞭解的時候,應注意指導學生提取其中有用的信息;讓學生交流課前已理解的詞語時,要讓學生説值得一説的詞語;生詞最好是指導讀寫後,還能讓學生默寫一下,以便及時地發現問題;在訓練概括完段意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訓練還需加強;要讓學生真正能體會到發生海難時人們驚慌失措的感覺,朗讀指導還要到位;有些問題的提問設計得還應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等等。

總結這堂課,如果要説好的地方,那應該是學生的表現,他們能在課堂上積極參與,我能感受到他們情感的波瀾起伏以及智慧的輕舞飛揚,學生的情感與智慧活動是與本堂課教學目標的達成和諧同步的。

船長教學反思 篇4

回顧整節課的教學,我認為自己在以下兩方面做出了突破,具有一定的價值:

1、利用“探究式”教學方式解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

地勢特點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之一。學生可以直觀地從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得出“西高東低”的特點,但不容易形成“階梯狀”分佈的認識。通過我一步一步教學引導,特別是學生探究性活動----繪圖,直觀地把這一特點展示在黑板上,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比學生就直接地從書本得到結論,效果要好得多。

2、認真組織教學,改變知識的呈現方式。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能夠靈活使用教材。在本節課,我採取如下教學思路:什麼是地勢?→由分層設色地形圖感知地勢特點→由各階梯地勢海拔數據探究地勢特點→繪製地形剖面圖展示地勢特點→提出證據證明地勢特點。把課本中“我國東西向(北緯32度)地形剖面圖”改為學生繪圖比賽,然後與課本中對比,既讓學生感覺有趣,又讓學生們在相到比較中加深對“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緯度位置、海拔及水平距離有了更深的認識。把活動2-4轉化為學生提出證據證明地勢特點。如此的特點,勢必給氣候、河流流向、交通等造成一定的影響,提示學生從日常現象、諺語、古詩詞等方面考慮。這也是本節課的亮點部分,經過師生共同探討,最後收穫頗豐:“東風不到,大雨不了”(説明地勢與氣候的關係),“一江春水向東流”(説明地勢與河流流向的關係),“飛流直下三千尺”(説明地勢與水能資源的關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地勢無情,阻礙東西方來往,河流有情,溝通東西交流)。因涉及到相關學科知識,學生們興致格外得高,教學效果自然很好。

不足之處:在帶領學生分析課本“我國東西向(北緯32度)地形剖面圖”以及要求作圖時,沒有刻意強調注意橫座標下的經度數,因而當我換了一幅地形剖面圖(北緯30度)時,要求學生在圖上劃出地勢三級階梯的範圍時,學生劃錯範圍的有不少!

船長教學反思 篇5

課文記敍的是一位女主人毫不客氣地讓乞丐搬磚頭獲取所得,使乞丐獲得了自信和做人的尊嚴,從而依靠自己的勞動取得成功的故事。

首先,在課堂中關注學生讀的訓練,鼓勵學生個性化的朗讀。由於這篇課文篇幅較長,於是我在教學中設計了感悟對比賞析讀的方法,通過抓住乞丐搬磚前後外貌不同與對待搬磚神態不同的兩句話,讓學生對比朗讀,鼓勵學生讀出個性。

其次是挖掘教材因素,啟發想象。課文第四自然段是課文重中之重,課文用生動的語句,形象地刻畫出乞丐搬磚後的內心活動。我沒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來分析重點詞句,而是採用讀中發現,啟發想象的方法,讓學生來填補空白,學生的感源自於語言文字,説的話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最 後引領文本進行讀寫結合。葉聖陶生生説:“語文教學無非是個例子,憑藉這個例子能使學生舉一反三,練成閲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在最後讀寫結合的環節 中,我主要讓學生遷移第四自然段“乞丐怔住了”的寫法,提供中心句讓學生寫“我怔住了”的一個場面。因為有了文章範例的鋪墊,再加上對語句的挖掘及習作的 指導,因此學生寫起來思路較流暢。

在教學中還是暴露了不少的問題,如:

1、對學生的評價語言內容還不夠豐富。學生的激情還沒得到很好的激發。回顧課堂教學,對於學生的回答只是“不錯”、“回答真棒”等,而沒有擊中學生的興奮點去評價、去鼓勵。

2、對一些關鍵詞的指導還不到位。如第四自然段“他怔住了”的教學,我只是要求學生去觀察、品味乞丐怔住的情景,而對於“乞丐為什麼會怔住了”這重點內容的挖掘卻忽視了,這樣造成上下文的脱節。

3、由於擔心時間的不足,因此在教學環節中會出現“搶”孩子發言的現象,學生的主體性在課堂中沒能得到充分的體現。

船長教學反思 篇6

講到《錢塘湖春行》這首詩,我採用了讓學生猜謎的方法,讓學生猜一猜這詩歌寫的是哪一個季節的具體什麼時候,讓他們找出證據來,學生們紛紛在詩歌裏尋找證據,最後學生説出這是早春,有的學生從“水面初平”找出來證據,然後其他學生用其他的證據來印證,比如“幾處早鶯爭暖樹”,學生感覺到,但還是説不正確,最後我分析總結説,“爭暖樹”指的是爭暖和的向陽樹,那麼,説明從大範圍來看,這個季節還是比較冷,否則的話不必去爭這麼一點的熱量,初春時節,春寒料峭,這樣的天氣比較常見,“誰家新燕啄春泥”更給了學生一個很明確的證據,學生很明白,燕子壘窩的具體的時間了。

“淺草才能沒馬蹄”這一句證據也很明顯,學生們討論出馬蹄大概的高度,就得出了草的高度,明白了這個季節應該是早春,至於“亂花漸欲迷人眼”這一句,證據不是很明顯。從上述我引出了作者描寫了早春特有的景緻。

船長教學反思 篇7

《桂花雨》是一篇文質兼美、構思大氣,意藴豐富的散文,中國台灣作家琦君用抒情的筆調,描寫了自己小時候在家鄉搖花樂的情景,表現了作者兒時的美好生活,表達了作者對家鄉,對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捧着美文品讀,讀者彷彿能感覺到字裏行間瀰漫着桂花的香氣,故鄉似乎也如影隨形。

給學生充足的閲讀時間後反饋,引導體會,首先抓住兩處帶“浸”字的語句:

1.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似濃霧似微風瀰漫着整個村莊;

2. 結合第5自然段的講解、朗讀,感受搖花的樂趣來體會作者濃濃的思鄉情,這桂花香不僅香甜了人們的嗅覺,還香進了鄉親們的心田,更香甜了作者對故鄉美好生活的懷念;接着結合上次理解杜甫的詩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引導學生理解母親説的那句話,從中體會母親那種濃濃的思念與牽掛,然後讓學生聽聽一些思鄉的歌曲、讀讀一些思鄉的詩句,這時學生的情感油然而生。

最後讓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想想有沒有讓自己忘懷的人和事,説一説,與大家交流。這樣設計,對學生進行情感和能力的遷移,使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

另外我還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一是讓學生體會散文的文字美,鼓勵他們積累一些好句好段,二是讓學生通過朗讀來昇華感情。

船長教學反思 篇8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國小語文教學"要注重情感體驗,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搭石》是人教版語文第七冊的一篇精讀課文。人教版語文《課標》教材編排的特點之一,就是以主題組織單元。本組教材的主題是——讓學生感受"人間真情"。

《搭石》描寫的是一幅幅生動的畫面: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平整方正的石頭擺放在小溪中;急着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課文語言質樸,景中有人,景中有情。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與文本對話,使得學生的情感在對話中流動,我在教學時緊緊抓住"風景"這個詞,深入學習課文。

整堂課,我主要是通過三種途徑來讓學生學習體驗。學生對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體悟是深刻的而非膚淺的,是具體的而非抽象的,並達到既走進文本,又跳出文本,和作者"同命運,共呼吸"的境界。

船長教學反思 篇9

本節課為華東師大八年級上第三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節課開始是利用了多媒體介紹了在北京召開的20__年國際數學家大會的會標,其圖案為“弦圖”,激發學生的興趣。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課的起始階段,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思緒帶進特定的學習情境中,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對這堂課教學的成敗與否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運用多媒體展示這一有意義的圖案,可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聯想,激勵探究,使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被動變為主動,使學生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學到知識。

在講解勾股定理的結論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的探索過程,先讓學生自己進行探索,然後同學進行討論,最後上台演示。這樣可以加深學生的參與,也讓師生間、生生間有了互動。然後老師再利用電腦演示直角三角形中勾股定理的探索過程。反覆演示幾遍,讓學生自己感覺並最後體會到勾股定理的結論。通過動畫演示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多種多樣,使得這課的重難點輕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培養了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各顯神通,都得到了解決問題的滿足感和自豪感。

在教學應用勾股定理時,老是運用公式計算,學生感覺比較厭倦,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拓寬學生思路,運用多媒體出示了一道“智慧爺爺”出的思考題:即折竹抵地問題。同學們一看,興趣來了。最後讓學生互相討論,就這樣讓學生在開放自由的情況下解決了該題,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

最後介紹了勾股定理的歷史,並且推薦了一些網站,讓學生下課之後進行查閲、瞭解。只是為了方便學生到更廣闊的知識海洋中去尋找知識寶藏,利用網絡檢索相關信息,充實、豐富、拓展課堂學習資源,提供各種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選擇、整理、重組、再用這些更廣泛的資源。這種對網絡資源的重新組織,使學生對知識的需求由窄到寬,有力的促進了自主學習。這樣學生不僅能在課堂上學習到知識,還讓他們有了怎樣學習知識的方法。這就達到了新課標新理念的預定目標。

船長教學反思 篇10

回顧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覺得有幾個地方值得反思,現就反思與大家商討。

一、教學中我利用課文題目中的“地球”一詞組織教學,讓學生逐步加深對地球的理解,感受地球的可愛,並且讓學生自主讀書、聯繫課文深入思考,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寬鬆、自由與文本對話的空間。特別是聯繫地球四季圖片讓學生説一句話,更是尊重了學生獨特理解。

二、能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有效突破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如為了使學生感受地球的可愛及與人類的關係,我出示宇宙中看見的地球圖片,特別我用了幾幅生活中的圖片讓學生來觀察、談話,特別最後讓學生合作編成一首讚美地球的小詩,有效的解決的課文的重難點。使學生對地球的感情油然而生。

船長教學反思 篇11

袁宏道的文章,清新而富有靈氣,其中的景物描寫藴涵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從中我們不難看到一個封建文人的思想的解放和張揚的個性。

教授這篇文章,我感受頗深,總結教學反思如下:

1、自己動手,蒐集資料:

為了讓學生對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更深的瞭解,我課前多方面收集有關作者簡介和文章的寫作背景,讓學生明白,封建時代,並不是所有的文人都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讓學生一開始就對本篇文章產生濃厚的興趣。

2、重視文言實詞

作為一篇文言文,在教學過程中,我強調學生要特別重視文言實詞、虛詞的積累,給他們着重強調“之”字和一些詞類活用字的用法

3、重視表達與能力:訓練學生的語感和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4、賞析與提高

和學生共同分析寫景作文的妙處,學習之後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船長教學反思 篇12

活動進行得有趣,孩子們快樂,老師感覺有勁,很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分析其成功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教師的巧妙引導。在傾聽樂曲後,教師提問:聽了樂曲後,誰來説説你的感覺?龍盧皓小朋友舉手回答:我聽到第一段和第三段是一樣的,感覺像是解放軍叔叔在走路,很精神的,第二段感覺很温柔。一下子把樂曲的性質説了出來。看他説得這麼準確,而其它幼兒還有點似懂未懂的樣子,我讓幼兒再來聽一聽,看看你的感覺是不是和龍盧皓一樣,在聽的時候,你也可以把你的感受做出來。這樣,在播放第二遍音樂時,孩子們的熱情就一下子激發出來了,他們聽出了三段音樂的不同,並且能夠大膽地用動作來表現。

二是圖形卡的巧妙運用。兩張圖形卡的運用,既幫助幼兒明確區別了ABA結構,知道第一段有六個樂句,第二段有四個樂句。而且還為進行節奏譜的練習打下了基礎。在我出示節奏譜的時候,我問孩子們:你們看得懂嗎?孩子們説看不懂。這時,我將第一張圖形卡放到了A段的節奏上面,用手比劃了一下,然後再問:你們看懂了嗎?孩子們恍然大悟:原來圖形卡與節奏譜表現的是一樣的句子。我接着引:是的,只不過我們要用身體動作把節奏拍出來。於是,孩子們在圖形卡的幫助下,很快拍出了A段和B段的樂句,並且能夠跟着樂曲連續地拍下來,表現非常棒。

三是課前經驗適度豐富。我利用日常生活中對比欣賞雄壯有力的歌曲與舒緩樂曲的播放,引起了他們對先前經驗的回憶。再加上午飯、午點後讓孩子們通過視頻欣賞電影《閃閃的紅星》和舞蹈《紅星歌》,他們對此歌曲既不陌生,又不完全理解,只是從中瞭解故事中的主人公的聰明、勇敢、堅強的精神,體驗了歌曲的特性,這為理解樂曲、聽樂曲創編動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船長教學反思 篇13

由於“規則”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是個枯燥乏味的話題。為此,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我改變傳統的學文明理的説教方法,以活動為載體,營造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各種組織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實現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首先通過一個遊戲,讓學生體驗、瞭解規則,初步建立“規則概念”,知道規則存在的必要性;其次,以各種方式彙報課前調查的情況,讓學生明白規則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感受規則的普遍性;最後以搶答方式引導學生進入規則考場,明辨是非。這樣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從而無形中實現其品德的形成,提高學生遵守規則的自覺性。

教學開始,我首先以學生感興趣的遊戲作為切入點,組織學生做 “掰手腕”遊戲,邀請同桌比一比誰獲勝。我故意沒有講任何要求,我也“積極”參與與一

名沒有同桌的男同學“鄭重其事”的“較量了一番”,並且為和我一起“大獲全勝”的同學討得熱烈的掌聲,讓學生感受到不公平,為學生創設一個“無規則”的特殊情境,引導學生在主動參與中體驗“規矩”的重要。通過親自實踐,明確了遊戲中規則的必要性。啟發學生注意到每一種遊戲都存在規則,同時“規則概念”也在學生心目中悄然建立了。

教學中,我根據教學內容,靈活地選擇、確定教育渠道,讓孩子們從家庭、學校、社會等不同的地方去尋找規則,記錄規則。如:我安排的課前調查活動,就是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到生活中去尋找規則、發現規則。實地的收集和記錄體驗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通過參加與其自身生活有關的、看得見、摸得着的具體生活活動,所受的教育深刻,更能領悟到人在生活實際中該怎樣做才是對的,有利於他們把在學校裏所接受到的教育轉化為生活實際中需要的實際行為。在課堂小組討論交流彙報規則環節中,我以課件出示學習討論規則:A、認真傾聽小組同學的調查結果;B、討論聲音不要太大;C、組長按表格要求整理材料,彙報時內容儘量不重複。這個課堂細節,充分體現規則無處不在,在課堂教學的每個步驟中滲透規則,以便將遵守規則落到實處。在討論活動中,兒童有機會運用多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鍛鍊表達能力等。通過討論和交流,學生對規則的理解由“特殊”認識發展到“一般”認識,真切地感受到生活離不開規則,感知規則的普遍存在。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發揮,使該課程成為學生主動參與的課程。

課堂上,我還展示了一組以校園“規則”為內容的圖片,如教室裏貼的“課程表”“作息時間表”、樓道牆上貼的“上下樓梯靠右走”“安全通道”“請講普通話”等標示牌;這些以學生學校生活為課程資源,用圖片的形式充分挖掘隱藏在校園裏的規則,從兒童熟悉的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找到規則,對比自己的行為,從而引發他們內心真實的道德體驗和認知,引導他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用實際行動做一個遵守規則的孩子。

在引導學生對照《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説説你在學校裏應該遵守哪些規則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查、互查的方式,不僅對自身存在的缺點有所認識,更能發現他人的優點,積極向他人學習。在活動中,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他們的獨立性及個性都得到了發展。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把“規則意識”落到實處,直接指導了孩子的現實學習生活。

課堂最後的遊戲規則小警察,可以説是全課的點睛之筆。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興趣,激烈的搶答,活躍了課堂氣氛。這是在教學中所採用的帶有“玩”的色彩而又與學習內容配合的活動方式,對培養兒童的情感,讓兒童體驗集體生活的樂趣,理解規則是很有用的。學生在活躍而有序的遊戲中,加深了對規則的認識,從而進一步做到心中有規則,而且表明了他們心中樂於自覺遵守規則的意願。

當然,在教學中還存在着不完美的地方。如:教學時我不夠注意細節,一味地追求教學內容的完整流暢,有時忽略了與學生的交流。有些問題提出並順利解決後,我為了“按鈴聲”完成後面的教學任務,而沒能採取妥善保護孩子們的方法,忽視了那些個別還“方興未艾”舉手想發言的學生,這可能會極大地打擊他們的積極性,課後想起“那一雙雙渴求的眼神”感到很遺憾。

另外對於課堂中的突發情況,我沒能做好提前預設,更沒有在課堂中做一個積極的引導者與促進者,處理問題不夠靈活,應變力較為薄弱。比如:在讓小組合作

分類彙總並彙報調查結果時,由於三年級學生的整理材料的能力尚欠缺,書寫速度也不夠快,不能在“預設時間”內完成這一環節的任務,當我巡視輔導三個小組後發現比較“費時費力”時,我沒有再努力做耐心恰當的引導,而是“當機立斷”“取消”小組合作彙報討論結果這一環節,直接請幾位學生“根據需要”彙報了“我想要的結果”,雖然學生興趣濃厚達到了“預期目的”,但我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沒有落到實處,更談不上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了。

雖然這些問題都只是本堂課的一點瑕疵,沒有影響到整堂課的教學實效。但是我想今後還是要多加註意,提高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或許課堂會達到更完美的效果,學生的學習也就真的能夠行之有效了。

船長教學反思 篇14

《鳥島》主要寫了聞名中外的青海湖鳥島春夏兩季的景象和鳥兒活動的情景,字裏行間流露了對鳥島的喜愛,對學生初步進行保護野生動物的教育。全文敍述條理清楚,語句流暢,文字優美,很適合朗讀。根據課文的特點。我以朗誦作為貫穿課堂教學全過程的主線。

一、給學生創設願讀、樂讀、會讀的閲讀情境。

鳥兒對於國小生來説,是很熟悉,因為在生活中司空見慣,但對於有千千萬萬只鳥的鳥島來説,卻是很陌生的。因此教學中,我以“讀”為主軸,激發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願讀的情境。

二、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促進學生新知識的內化。

對於學生來説,生活經驗不豐富,生活體驗更不全面。學生通過聽覺、觸覺、視覺等感官的協調作用,才能有效地促進心理內化,才能更準確地掌握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內化學生自己的知識儲備,如我在教學第三自然段,多媒體出示了夏天鳥島熱鬧的情景。精美畫面,不僅激發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和討論的慾望,而且使學生對鳥島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學生反覆朗讀重點句,讓學生在讀讀、議議中進一步體會夏天鳥島熱鬧的特點。從而把這些來鳥島的信息轉化為自己內在知識儲備的部分。

三、讓學生領略語言文字的精妙。

課文第二小節寫了春天鳥島上的情景。教學時,我聯繫課題上面的插圖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隻鳥兒,説説是懷着怎樣的心情來島上的。這樣進入了角色,感受語言的內在動力,喚起了學生的情感活動,為有感情地朗讀訓練奠定了基礎。“從遠方飛來”、“築巢安家”、“養育後代”等詞句與最後一個自然段中“沒有人去碰一下”呈現了一種因果關聯,教學時不妨可先設疑,鳥兒為什麼要從遠方飛到這裏來築巢安家、養育後代?學完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當然也更好地説明了鳥島之所以聞名中外的原因。

第三小節是全文的重點所在。由“熱鬧”一詞,引出了鳥島上“鳥多”、“鳥窩多”、“鳥蛋”多。這一自然段的教學,同樣可以發揮插圖的作用,激發學生想象,通過紮實的訓練,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根據栩栩如生的插圖,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語言訓練:“六月是鳥島最熱鬧的時候,各種各樣的鳥兒聚在一起,它們有的

,有的 ,有的

……鳥島成了鳥的世界。”另外,“密密麻麻的鳥窩”雖然從圖上不能看到,但我們同樣可以激發學生去想象,想象鳥窩裏是怎樣的有趣情景。寫鳥蛋,不僅寫其多,還寫其色彩之美。這裏和前文的“築巢安家”、“養育後代”又相呼應。這一自然段的教學可讓學生從前面的角色中走出來,以“來島上游玩的人”的身份談談六月的鳥島給你留下的印象,這就讓學生真正走進了鳥島,併為感情朗讀及最後一個自然段的學習作好鋪墊。

我在第四小節對學生進行説話的訓練設計中,是在讓學生欣賞了鳥島的圖片,和充分自由朗讀這一節後,來讓孩子們談感受的,並且考慮到一部分基礎比較差的學生,我給了孩子們一個句式,讓這部分孩子也知道該怎麼説。孩子們暢所欲言,都談到了鳥是我們人類的朋友,自己也要向他們學習的想法,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學生的表達和想像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高。

船長教學反思 篇15

有發現才有改進,有反思才有進步。

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顆快樂的音樂種子,作為老師,我們應該讓它發芽開花。這是我上完《打花巴掌》以後,最深的感觸。

首先應該營造一種快樂、平等的氛圍。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多媒體課件,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讓孩子們走進活色生香的音樂世界裏。讓學生在遊戲中,不知不覺的反覆聆聽。我發現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趣味性很濃。我又給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讓他們大膽展開自己的想象力,為歌曲創編新的歌詞,通過聽、説、唱、想等多項活動來學習歌曲,學習中遇到的難點我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提出、解決,我儘量要求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一個引導者、參與者和鼓勵者;學生不是被動的學唱一首歌,而是在這一堂課中成為創造表現的主人,讓學生們能夠體會到音樂的美,不僅要用眼睛、用耳朵、用身體動作,更要用心靈去體會。

其次,教學中,儘量滿足孩子們的表現慾望。低年級的孩子特別喜歡錶現自我,所以他們總是積極地參與到各種音樂實踐活動中,老師要注意保護他們這種敢於表現的自信心,儘量給他們提供展示的舞台,這樣,學習對於他們來説,就是不停地尋找快樂的過程,學習起來就輕鬆愉快。

再次,要將鼓勵性的評價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孩子們表現了,渴望肯定,渴望讚揚,這會成為他們學習的重要的動力。所以老師千萬不能忽略他們的心理,應該對他們的表現及時給予鼓勵性的評價。當然,做到好,可以大聲叫好,鼓掌,做到稍欠一些,就更要注意使用鼓勵性的語言,比如,你表現真棒,要是再注意哪些方面,就更好啦,等等。

音樂課堂應該是孩子們的快樂天地,讓我們為呵護這些快樂的音樂種子做得多些,再多些吧!

船長教學反思 篇16

上這節展示課之前,我曾在另外一個班進行試講。雖然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的參與也很積極,但總感覺整節課顯得支離破碎,教學目標不明顯,學生過多的對語句進行生硬的支解性分析,而沒有自己的親身感受和體驗,師生對文章的深層挖掘也不夠深入。後來有幸請到了濰坊市教科院李科長,在他的的精心指導下,我對這節課的教學思路進行了重新調整:

一是把字詞、詩句展示過程省去。因為這些已經在預習課解決了。只要學生在黑板上寫出來了,這也算是展示,何必一定要讓學生再講解一遍呢?展示課應該是解決預習課上沒能解決的問題,它不是預習內容的翻版和再現,而是預習課的提升。這樣我就把課堂重點放在對語句的評析和對文章主旨的把握上。據此設計了兩個學習目標:(1)通過品析語句,學習精練、雅緻的語言特點;(2)通過質疑探究,讓學生領會文章主旨。學生展示的內容主要集中在三個部分--文章思路、佳句賞析和問題探究。這樣可以使教學環節得以簡化,目標更明確,重點更突出。

二是賞析佳句和質疑探究過程的調整,這也是本節課教學思路的最大轉變。把學生對詞句的瑣碎講解變為賞析,要求學生必須結合自己的閲讀體驗説話,必須是真正發自內心的真實體驗,最好能用形象化的語言表達出作者的觀點和情感。最好能聯繫印發的補充文章回答問題。鼓勵學生有自己的創新發言。在問題設計中,我把能引起學生爭論的兩個題目做為討論重點,因為學生展示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了引發爭論,從而促成小組內、小組間的學生互動。如果設計問題如果太簡單,就不能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也就引不起學生的爭論。我在學生賞析完佳句後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既然作者用了大量筆墨寫了古藤的悲劇,那又為什麼以“幽徑悲劇”為標題呢?通過這一環節,就自然過渡到問題探究上,教師主動“挑起事端”讓學生爭論。第二個問題是:面對這樣的悲劇,作者又是怎樣做的呢?為什麼作者在最後説要把這十字架背下去,而且要永遠永遠地背下去?學生討論後總結出本文主旨。

三是對學生讀寫訓練的調整。在試講時沒能突出這一重點,本節課我重新做了調整。在學生充分賞析語句的基礎上讓學生寫下來,讀出來,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讓學生落實到口頭上,落實到筆頭上。尤其是讀,可以非常有效地調動起學生的情緒,讓學生去充分體驗課文語言的魅力。在激情與陶醉中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們的語文課要教給學生什麼?是繁瑣機械的分析記憶還是真實豐富的情感體驗呢?我想答案應該是非常明確的。以上這三點不僅僅是一節展示課教學思路的調整,它更是一種教學觀念的調整,我認為這才是最大的收穫。

本節課雖然是作為一節示範課,但由於準備時間倉促(週四下午接任務,週五下午調整備課思路,週六上午講課),更主要是由於自身原因,影響了整體教學效果,主要有以下幾點:

1、對文章本身的挖掘不深。過分注重於課堂結構的完美,而把一些重要細節忽視了。

如在問題探究這一環節上,本來計劃引着着學生討論“愚氓之人”,但限於時間,把這一問題忽略了,使學生對文章主旨的把握上不夠深入,影響了整體教學效果。

2、小組合作交流實效性不夠。本節課安排了三次小組交流:第一次是在展示學習目標後交流文章思路。但這只是組內交流,缺少組間的交流。第二次和第三次是在探究問題上的交流。這三次都是我預先設計好的,課堂上缺少即時的交流。從而使課堂顯得“計劃性”太強。

3、學生展示有待規範。本節課學生回答問題非常積極,但這會存在這樣的問題:有的學生太能“搶”,其中不乏成績差的學生;有的回答次數超過了三次;有的回答時聲音太小;還有的直接照着課本或筆記本“讀”答案;這不僅使內向的同學沒有機會,也會挫傷優生的積極性。使課堂效果大打折扣。雖然在課前有所預料,但沒能想到問題這麼嚴重。看來學生回答問題必須要有詳細的規定,要讓學生非常明確。如一節課每人回答問題不能超過三次,也不能低於一次;回答問題禁止看資料;回答問題必須精神飽滿,聲音宏亮;要有選擇地回答問題,要注意謙讓;要回答能體現水平的問題等等,這些細節雖然瑣碎,但它們是不能忽視的。在以後的教學中要逐步加以規範。

船長教學反思 篇17

《愛什麼顏色》是一首小詩。詩歌很是簡練,結構比較簡單,勾勒了三幅絢麗的色彩,抒發了作者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自己理想的追求

課前預習過程中,讓孩子們蒐集有關各種顏色所代表的意義的資料,讓學生在預習詩歌過程時互相交流自己喜歡的顏色及原因。教學詩歌時,我採用泛讀、領讀、齊讀等朗讀方式,讓學生多讀,多感受,增強學生的語感,把握學生的語速.讓孩子在朗讀中思考,鼓勵孩子在朗讀中想象詩歌呈現的畫面。引導孩子在自由選擇詩歌的小節來賞析,懂得作者所喜愛的顏色,理解作者所喜歡的原因,以及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最後讓學生仿照詩歌,也當一次詩人,仿寫一小節詩歌,讓其有成功感!

課程是因學生的實力水平設置,也需要因材施教,結合本班學生的實力水平進行調整。在教授課程的環節中,發現這屆學生的基礎知識有些薄弱,需要對基礎知識進行復習提高。

船長教學反思 篇18

“閲讀教學要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我在《小攝影師》閲讀教學中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進入課文規定的情境,在感悟語言的過程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一)品析詞語,揣摩情感。

“吩咐”一詞在文中包含着的內涵:高爾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愛所感染,因而也就聽從“吩咐”,任其“擺弄”。從中足以看出高爾基的童心童趣和對小男孩的喜愛。如果忽視這一點,則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是學生很難體會出來的。因此,我在教學時緊扣“吩咐”一詞讓學生聯繫具體的語言環境進行理解,再通過説話的方式引導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語言和體會情感結合起來,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爾基對小男孩子的喜愛之情,這就是突出了教學的重點。

(二)朗讀體驗,領悟情感。

情感是附載在語言文字這一客體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讀者在讀中去感知與感悟。如果説“吩咐”一詞着重表現的是高爾基對小男孩的喜愛的話,那麼課文最後一自然段的兩句話則集中體現了高爾基對整個少年兒童的關心、愛護,並且這種情感是那樣的強烈。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一點?教學時,我沒有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朗讀,通過朗讀去體驗、去感知、去感悟,通過反覆朗讀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高爾基對待記者的冷淡和不見,對待小男孩的熱情和“一定”要見這種截然相反的態度,正體現了他的高尚品質。達到了“在讀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三)激發想象,昇華情感。

有了這種體驗和感悟,“高爾基為什麼不願見記者而熱切希望小男孩能再來”這一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但還不能就此打住,而是讓學生再讀全文並進一步思考:“小男孩會再來嗎?”激發學生的想象,進一步把他們引進課文規定的情境之中。因為有了前面的鋪墊,並且給學生提供了展開想象的空間,學生會自然地由此想到高爾基還會等待小男孩來嗎?小男孩再來時會是怎樣的情景,進而進行續寫的習作訓練,讓學生的思維會更加活躍、更加深刻。在他們積極的思維中,引起情感的共鳴,讓高爾基對下一代的濃濃愛意在學生的腦海裏留下深深的烙印。

船長教學反思 篇19

本節課的課標要求是“列舉羅斯福新政的內容,認識羅斯福新政的特點,探討其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準確理解和落實課標顯得很重要,而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圍繞學生的學來反思章顯得更加重要。具體來説,課標中的“認識羅斯福新政的特點、探究其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而“列舉羅斯福新政的內容”只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學習探究得出結論和認識的載體。

在教學過程中,我適當的引入文字、圖片等教學素材,引導學生了解新政的每一項內容,同時教師在藉助教學素材引導學生分析每一項內容的過程中把新政的特點“國家干預經濟”的思想滲透其中,逐一分析在金融、工業、農業、社會救濟和“以工代賑”、社會立法等五個方面,“自由放任”政策下和“國家干預經濟”政策下的政府與經濟發展間關係的區別和變化,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和感悟並從中得出結論,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和具體操作,羅斯福新政的特點就能在老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己分析得出。同樣在處理羅斯福新政的作用的時候,藉助適當的圖表、圖片,比如新政期間美國“工業生產變化柱狀圖”和“失業率變化柱狀圖”,由學生自己去讀圖,教師引導學生讀出其中的變化,最終學生就可以順利地得出新政對美國經濟的影響是“使美國經濟開始恢復,逐漸擺脱危機的困境”。

在學習完新政的內容、特點、作用之後,為了引導學生站在全球史的高度用聯繫的觀點來認識新政,避免學生孤立、靜止的看待歷史問題,我引入了30年代蘇聯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快速發展的相關材料和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的部分內容,一方面讓學生感受世界市場形成後,各國政府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會不斷的借鑑和學習,讓學生體會現代社會開放、包容、相互借鑑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把中美兩國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下經濟發展的策略橫向聯繫起來,從中體會各國在結合國情解決本國經濟發展中體現出的人類智慧之光是同樣難能可貴、同樣會永留史冊的,從這個角度引導學生拋棄階級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從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角度對羅斯福新政進行再認識、再體驗、再反思,進而收穫更多的體會和感悟。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的一個個歷史情境既能激發和調動學生主動探究和分析問題的積極性,又能培養學生閲讀材料、分析和提取信息去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這樣精心設計的課堂教學,教師不再是“滿堂灌”和“一言堂”,而是引領和指導學生、與學生一起合作探究的主導者、合作者,學生不再是旁觀者和聽眾,而是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學習和探究活動的主體。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才能慢慢培養學生勇於思考、主動探究、突破創新的意識和能力,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效果。

本節課中對於“新政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這一難點的突破是最需要用心琢磨的。新政的實施並不是使美國從“完全放任”的一極走向了“國家干預”的另一極,這一改革的過程並不是非此即彼的簡單轉變。“完全放任”不是不能干預和沒有干預,“全面干預”也不是放棄市場調節的全盤干預。要避免這種二元對立思想的出現就必須將新政出現前的美國曆史發展脈絡及其經濟思想給學生交待清楚。

就自由主義理論而言,其宗旨是最大限度地解放個人潛力,本身並不排斥國家干預。自由主義確實是消極看待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但也並不是完全放手。亞當·斯密反對政府幹預經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執政的貴族不懂經濟,只會把經濟引入歧途。

美國人自建國以來一直警惕的是政府權力被濫用,對民主制度造成威脅。隨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完成,他們發現威脅更多地來自於壟斷資本,需要解決的是工業化帶來的經濟問題和社會矛盾,而能遏制這一巨怪的卻只有政府,所以轉向政府尋求解決矛盾的手段。20世紀初歷時十幾年的進步運動實際上就是美國政府幹預經濟的嘗試和試驗階段,其中西奧多·羅斯福因為通過反托拉斯法案、拆分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等舉措贏得了反托拉斯鬥士的美稱,此後的威爾遜總統在位時期也採取了許多聯邦政府幹預經濟發展的政策。遺憾的是進步運動被第一次世界大戰所打斷,一戰結束後,美國又迎來了20年代的繁榮,但繁榮背後卻是問題的不斷堆積和矛盾的不斷升級。

面對大蕭條,新政在經濟方面的動作比較大,政府全面介入了工業、農業、商業、金融業等各行各業,但政府並不直接去接管經濟,而是協調經濟。羅斯福實施新政的前提是承認美國的經濟體制存在問題,所以新政的目的是治病,是要使美國體制重新恢復活力,而不是將其置於死地。羅斯福改革的目的不是將現行體制推翻,而是要讓它運轉起來,還要運行通暢。

大半個世紀過去了,歷史證明,羅斯福本人的説法也許更符合新政的實際。他説自己是在為現實的問題尋找答案,而不是將先驗的答案強加在現實之上。新政的改革是通過確立政府的經濟管理權,突破自由資本主義的一些定規,將其改造成有管制的資本主義。新政使美國經濟在發揮市場調節作用的同時,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得到加強而且不可逆轉。有了以上這些背景知識的依託,學生在理解新政的影響時才會更客觀、更清晰。

學習新政從現實角度來看是為了能更好地推進今天中國的改革,因此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主要不是教會學生一分為二的評價新政,而是從中汲取歷史的智慧和策略,因此每節課在確立了主題後,確定什麼樣的價值觀將決定一節課最後的立意和靈魂,所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落實與否將決定一節課的厚度和高度,這也需要我們教師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不斷去探究和實踐。

實施新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還會碰到許許多多的疑難和困惑,唯其如此,才能不斷激勵、啟發和推動我們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的學習和探索,不斷錘鍊自己踐行新課程理念和落實新課程標準的技術,不斷提高自己實施新課程、開展素質教育的藝術。

這條路,我們剛剛開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x3rxx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