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通用19篇)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通用19篇)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1

在設計《紙船》這一課時,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目標:一是通過朗誦感受體味詩中的感情;二是通過討論分析,體味學習詩歌的語言;三是通過仿寫,感受詩歌的魅力。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通用19篇)

在設計這堂課時,我的初衷就是要為學生營造這樣一個課堂環境——民主、自由、開放的課堂,充滿真情、充滿詩情畫意的美的課堂。在具體實施時,首先讓學生聽、讀,在讀中悟,悟中讀,從而讓學生走進思念母親的美好感人的情感,讓這種真情撥動學生的情弦,從而引導激發學生不自覺地用情領悟情;再次以冰心的一封信叩開學生的思維之門,以“詩歌評改會”作為載體,引導學生煉字煉句,體會詩情,從而達到欣賞品味詩歌的目的,這是課堂的重點;最後由賞詩到寫詩,這其實是由一個詩歌教學的難點向另一個難點的跨越。其實,這種跨越並不是牽強附會、不切實際地拔高,當學生的情感被推波助瀾,便會點燃創造的激情,即使文字略顯稚嫩甚至不通,起碼這一步讓我們的學生真正走進了詩,第一次擁抱了詩,第一次有了“詩”的真實感覺,誰又敢保證:十年後的詩壇上那顆璀璨之星,不是從這一次開始孕育的呢?所以我對《紙船》做了這樣大膽的設計。

其實,我從始至終都努力讓《紙船》成為一節非常本真的課,而非為了創新而創新。當我第一次面隊《紙船》時就有一種直覺:這是一首離學生心靈和情感很近很近的詩,她的價值就在於她的感情是如此樸素而通俗,平易而近人,沒人會不理解這種感情,而因她也出自一位青年詩人,因此又並非十分完美。

一位教授曾説過:只有教師主動,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動;只有教師把學生真正放在主體的地位上,他才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來設計教學;只有教師真正認識到教學的過程是一個通過對話實現溝通與合作的過程,他才能從這一理念出發來設計教學;只有教師把閲讀過程看作是每一個學生都要同文本進行對話的過程,他才會去尋找課文內容的共鳴點,並且選擇最能引發學生興趣的方式來組織教學活動。我憑直覺找到了這個“共鳴點”,並且找到了一種表現承載方式——現場詩歌評改會。當然這種直覺來自於一種信心,抑或是一種理念——“應鼓勵學生成為充滿熱情的、獨立的、反思的讀者”、“科學素養、科學精神的內涵和很多,但其精髓應是懷疑和批判(獨立思考和探索),對權威和專家懷疑和批判,除了需要學術上的敏感外,尤其需要的是從小培養起來的良知、勇氣、正義和道德感”、“創新的課堂是開放的課堂、安全的課堂、問題的課堂、情感的課堂”。

當然,評改並不是要學生否定原作,不是讓學生變得桀驁不訓,而是讓學生因為視野的開闊、心靈的豐潤、表達的流暢而越發善感多思、情感豐富。這種評改必須始終圍繞詩的靈魂——情,讓真情成為課堂的靈魂,用“情”引導學生評改分析文章,這樣就不會失之偏頗。通過評改,讓學生明白詩人為什麼這樣寫,為什麼用這個詞,怎樣根據詩歌的需要來選詞用句。從而讓學生真正品味到詩歌語言的意韻和用詞遣句的匠心,這也許比從正面分析效果會好得多。而在評改中,教師也必須參與其中,才能真正實現師生對話,師生和文本對話,從而師生才能找到溝通交流的共鳴點,課堂的預計效果才能實現。

另外,在教授《紙船》時,我本着一貫的教學原則——煩瑣的面面俱到是語文的死敵,追求“晴空一鶴排雲上”的教學思路,以最自然的心態駕馭教學內容。在確定這堂課的教學形式時,我遵循了《美國教學創意手冊》中的一句名言:教師的責任就是動用一切有創意的方法讓學生被書本深深吸引,雖然內容決定形式,但在許多時候,形式的反作用力具有極強的塑造能力和摧毀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採用了朗讀和評改形式來激發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從而主動參與進來,把握詩的內涵。

《紙船》這堂課總的來説,教學目標基本得以很好的實現,學生的表現極為積極主動,學生內在思維和聯想的潛質發揮得可以説是酣暢淋漓。總結一下,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1、課堂開始從學生的切身感受出發,引導學生以自己的體驗去感悟詩歌的感情,不用老師多講解,學生一下子就領悟了詩情,為下面進一步分析理解詩歌奠定了基礎。

2、注重了詩歌“無誦不成詩”的特點,注重朗讀,引導學生“讀中悟情,以情帶讀”,使得學生對詩有了更深的感受和領悟。

3、通過詩歌評改,達到了引導學生理解分析詩歌是怎樣表現主旨、抒發感情的這一目的,而這種目的的實現,是通過學生的各抒己見,在不知不覺中實現的。學生的理解和接受來源於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所以接受得自然且主動,比起老師帶動學生一字一句分析,效果好很多。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獨立大膽的質疑、反思精神和思考分析能力。

4、通過仿寫訓練,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詩人”。寫詩本身對於中學生來説,就具有神祕的誘惑力,這一步本身就抓住了學生的這一心理,加上前面的教學作基石,學生的仿寫興趣水到渠成,自然就特別高漲,他們竭盡自己的寫作才華,讓自己的第一首詩熠熠閃光。不管這些詩本身怎樣,學生的興趣、主動和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比什麼都重要,這就是成功的。

5、在課堂上,我始終把自己當作學生中的一分子,參與到討論中。雖然教師是課堂討論的首席,但這個首席的位置完全可以置於台下,用自己的智慧調控行雲流水一般的課堂。師生平等、和諧的關係,師生共同探究、互相學習的關係從中得以體現。

但這堂課結束後,總讓我覺得有許多遺憾和不足。

1、《紙船》的整體意境有所沖淡。意境對於詩歌而言是魂,講詩歌必須注重詩歌的意境。記得曾聽壽光一老師的《鄉愁》一課。這堂課,老師始終把“鄉愁”之情自然地籠罩於整個課堂,學生始終被這種氣氛深深感染,完全隨同詩人沉浸在詩歌的意境和情感中,因而整個課堂效果就不言而喻了。但《紙船》這一課,我總覺得缺少這一點,詩歌整體的意境好像有所破壞,被支離了,整個課堂缺少《紙船》整體感情的沐浴,沖淡了學生對《紙船》的整體感受。

2、作為教師,個人的整體素質有待提高。面對行雲流水般的課堂,教師應是智者,能從容地調控它。這一點,對教師各方面的素質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從這堂課中,我深深體會到自己的不足,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才能適應新課改,才能真正上好課。

總之,詩歌怎樣教一直是我鍥而不捨的探索目標,每一首詩歌採用何種盡乎完全適宜的方法教授,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紙船》這一堂課,有其成功之處,但也有它的不足,我真的希望有關專家和同仁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與我共同探討,這是我最渴求的。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2

課後,我深深的感到,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在新課程中,要求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這節課便充分突出了這方面的特點,例如在導入時,我讓學生回憶自己放紙船的經歷,談談感受,學生們暢所欲言,進行自由自在的感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另外,在理解內容上,學生的認識角度很獨特,也很深刻。這些是教參書所沒有提到的,更是我事先沒有想到的。真正做了一次“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來特”的開放性鑑賞,這充分説明學生的思維是十分活躍的,他們的確是課程改革的受益者。在這節課中,讓學生把讀詩和寫詩結合在一起,放飛他們的思緒。從學生寫詩的情況來看,雖然沒有較高的水平,但那的確是他們通過學習得來的成果。當學生們拿着自己寫的詩都搶着讓我幫修改時,我被學生們的熱情深深地打動了。面對那一雙雙神采飛揚的眼睛,一顆顆青春盪漾的心,我想,那種禁錮學生思維,束縛學生手腳的灌輸式教育真的應退出歷史的舞台了。

當然,這節課還存在不足之處,比如合作小組討論的結果在課堂上沒有及時充分展現,還有待進一步的改進。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3

在設計《紙船》這一課時,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目標:一是通過朗誦感受體味詩中的感情;二是通過討論分析,體味學習詩歌的語言;三是通過仿寫,感受詩歌的魅力。

在設計這堂課時,我的初衷就是要為學生營造這樣一個課堂環境——民主、自由、開放的課堂,充滿真情、充滿詩情畫意的美的課堂。在具體實施時,首先讓學生聽、讀,在讀中悟,悟中讀,從而讓學生走進思念母親的美好感人的情感,讓這種真情撥動學生的情弦,從而引導激發學生不自覺地用情領悟情;再次以冰心的一封信叩開學生的思維之門,以“詩歌評改會”作為載體,引導學生煉字煉句,體會詩情,從而達到欣賞品味詩歌的目的,這是課堂的重點;最後由賞詩到寫詩,這其實是由一個詩歌教學的難點向另一個難點的跨越。其實,這種跨越並不是牽強附會、不切實際地拔高,當學生的情感被推波助瀾,便會點燃創造的激情,即使文字略顯稚嫩甚至不通,起碼這一步讓我們的學生真正走進了詩,第一次擁抱了詩,第一次有了“詩”的真實感覺,誰又敢保證:十年後的詩壇上那顆璀璨之星,不是從這一次開始孕育的呢?所以我對《紙船》做了這樣大膽的設計。

其實,我從始至終都努力讓《紙船》成為一節非常本真的課,而非為了創新而創新。當我第一次面隊《紙船》時就有一種直覺:這是一首離學生心靈和情感很近很近的詩,她的價值就在於她的感情是如此樸素而通俗,平易而近人,沒人會不理解這種感情,而因她也出自一位青年詩人,因此又並非十分完美。

一位教授曾説過:只有教師主動,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動;只有教師把學生真正放在主體的地位上,他才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來設計教學;只有教師真正認識到教學的過程是一個通過對話實現溝通與合作的過程,他才能從這一理念出發來設計教學;只有教師把閲讀過程看作是每一個學生都要同文本進行對話的過程,他才會去尋找課文內容的共鳴點,並且選擇最能引發學生興趣的方式來組織教學活動。我憑直覺找到了這個“共鳴點”,並且找到了一種表現承載方式——現場詩歌評改會。當然這種直覺來自於一種信心,抑或是一種理念——“應鼓勵學生成為充滿熱情的、獨立的、反思的讀者”、“科學素養、科學精神的內涵和很多,但其精髓應是懷疑和批判(獨立思考和探索),對權威和專家懷疑和批判,除了需要學術上的敏感外,尤其需要的是從小培養起來的良知、勇氣、正義和道德感”、“創新的課堂是開放的課堂、安全的課堂、問題的課堂、情感的課堂”。

當然,評改並不是要學生否定原作,不是讓學生變得桀驁不訓,而是讓學生因為視野的開闊、心靈的豐潤、表達的流暢而越發善感多思、情感豐富。這種評改必須始終圍繞詩的靈魂——情,讓真情成為課堂的靈魂,用“情”引導學生評改分析文章,這樣就不會失之偏頗。通過評改,讓學生明白詩人為什麼這樣寫,為什麼用這個詞,怎樣根據詩歌的需要來選詞用句。從而讓學生真正品味到詩歌語言的意韻和用詞遣句的匠心,這也許比從正面分析效果會好得多。而在評改中,教師也必須參與其中,才能真正實現師生對話,師生和文本對話,從而師生才能找到溝通交流的共鳴點,課堂的預計效果才能實現。

另外,在教授《紙船》時,我本着一貫的教學原則——煩瑣的面面俱到是語文的死敵,追求“晴空一鶴排雲上”的教學思路,以最自然的心態駕馭教學內容。在確定這堂課的教學形式時,我遵循了《美國教學創意手冊》中的一句名言:教師的責任就是動用一切有創意的方法讓學生被書本深深吸引,雖然內容決定形式,但在許多時候,形式的反作用力具有極強的塑造能力和摧毀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採用了朗讀和評改形式來激發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從而主動參與進來,把握詩的內涵。

《紙船》這堂課總的來説,教學目標基本得以很好的實現,學生的表現極為積極主動,學生內在思維和聯想的潛質發揮得可以説是酣暢淋漓。總結一下,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1、課堂開始從學生的切身感受出發,引導學生以自己的體驗去感悟詩歌的感情,不用老師多講解,學生一下子就領悟了詩情,為下面進一步分析理解詩歌奠定了基礎。

2、注重了詩歌“無誦不成詩”的特點,注重朗讀,引導學生“讀中悟情,以情帶讀”,使得學生對詩有了更深的感受和領悟。

3、通過詩歌評改,達到了引導學生理解分析詩歌是怎樣表現主旨、抒發感情的這一目的,而這種目的的實現,是通過學生的各抒己見,在不知不覺中實現的。學生的理解和接受來源於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所以接受得自然且主動,比起老師帶動學生一字一句分析,效果好很多。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獨立大膽的質疑、反思精神和思考分析能力。

4、通過仿寫訓練,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詩人”。寫詩本身對於中學生來説,就具有神祕的誘惑力,這一步本身就抓住了學生的這一心理,加上前面的教學作基石,學生的仿寫興趣水到渠成,自然就特別高漲,他們竭盡自己的寫作才華,讓自己的第一首詩熠熠閃光。不管這些詩本身怎樣,學生的興趣、主動和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比什麼都重要,這就是成功的。

5、在課堂上,我始終把自己當作學生中的一分子,參與到討論中。雖然教師是課堂討論的首席,但這個首席的位置完全可以置於台下,用自己的智慧調控行雲流水一般的課堂。師生平等、和諧的關係,師生共同探究、互相學習的關係從中得以體現。

但這堂課結束後,總讓我覺得有許多遺憾和不足。

1、《紙船》的整體意境有所沖淡。意境對於詩歌而言是魂,講詩歌必須注重詩歌的意境。記得曾聽壽光一老師的《鄉愁》一課。這堂課,老師始終把“鄉愁”之情自然地籠罩於整個課堂,學生始終被這種氣氛深深感染,完全隨同詩人沉浸在詩歌的意境和情感中,因而整個課堂效果就不言而喻了。但《紙船》這一課,我總覺得缺少這一點,詩歌整體的意境好像有所破壞,被支離了,整個課堂缺少《紙船》整體感情的沐浴,沖淡了學生對《紙船》的整體感受。

2、作為教師,個人的整體素質有待提高。面對行雲流水般的課堂,教師應是智者,能從容地調控它。這一點,對教師各方面的素質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從這堂課中,我深深體會到自己的不足,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才能適應新課改,才能真正上好課。

總之,詩歌怎樣教一直是我鍥而不捨的探索目標,每一首詩歌採用何種盡乎完全適宜的方法教授,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紙船》這一堂課,有其成功之處,但也有它的不足,我真的希望有關專家和同仁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與我共同探討,這是我最渴求的。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4

經過整整一週的“集中備戰”,我們級部的研究課兼我個人的彙報課在今天下午的最後一節課終於完成了!一週以來,每天白日裏試講一遍,然後級部裏的老師們集體教研,對我的試講進行細緻的分析評價並給予指導,晚上自己琢磨並修改,如此反覆下來,今天下午的最後一講終於實現了最少的出現問題,可謂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我很欣慰,靜靜的回顧反思,的確收穫頗豐。

《紙船》這首詩選自泰戈爾的《新月集》,這一詩集中的作品描寫的都是一個兒童對世界、對自然的發現與感悟,其中所呈現出來的童趣與童真饒有詩意。《紙船》這首詩語言質樸而優美,細膩地描寫了兒童的心理與想像,其中透露出來的童真以及兒童對遠方世界的憧憬,具有一種獨特的美感與詩意,打動了眾多讀者的心靈,成為泰戈爾膾炙人口、廣為流傳的詩篇之一。

首先,本堂課的研究主題、設計思路、各個教學環節及落實情況應該説還是比較清晰的,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我個人的一些課堂應變能力及關注學生這塊也有了明顯的進步,這些都跟級部的老師們對我的指導是密不可分的,我衷心的感謝她們!

其次,孩子們都進行了非常充分的預習和自學,我的課前準備工作做的比較到位。試講期間,由於都是用的其他的班級,各班情況不同,而且我對學生的掌握等情況都不太瞭解,出現了種種的情況,同時這也説明了我的教學經驗太缺乏了,還很有待於提高課堂的應變能力。當然,試講中碰到的問題在老師們的指導下也讓我得到了鍛鍊並提高了認識。最後,值得重點關注的是這堂課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學完整首詩後的配樂朗誦詩歌環節中,多媒體音響沒能放出音樂來,使本來可以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的地方沒能理想的展現出來;課堂上,我的教學設計中的一些重要的提示學生的過渡語還有不清楚的地方,在講自學環節的《金色花》時,只讓學生自由朗讀並小組討論自學了,但沒有提示自學這首詩歌的中心問題“這首詩借什麼事物想表達什麼呢?”,因此造成後來學生們對這首詩的學習有些盲目;還有,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還需要進一步的加強,應強調學生們的學習,整堂課中我的“教”的痕跡還有些明顯,這也是我今後需要繼續努力的地方!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5

《珍珠泉》這篇課文用優美的語言描寫了珍珠泉水又綠又清,水泡既美麗又有趣,表達了作者對珍珠泉、對家鄉的讚美和喜愛之情。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內容淺顯、語言優美,教學時我決定放手讓學生根據連接語中的學習提示,讓學生自讀自悟,老師只作點撥指導,並預設在一節課內完成。

教學時,先是初讀,要求讀通課文初步感知。這一環節中,我預留了足夠的時間給學生讀書,並邊讀邊思考連接語中的問題。因為有了足夠的時間去讀書,所以在交流自己讀後的印象和感受時,孩子們都表現得比較積極,對珍珠泉都有一定了解。在這基礎上,我讓學生再讀課文,並圍繞珍珠泉的特點展開討論。這一環節節,我重點抓住《珍珠泉》一文中對珍珠泉的美麗和有趣的描寫做文章,通過啟發、引導和朗讀,讓學生對珍珠泉的美麗和有趣產生更深的印象。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6

一、創設生動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慾望。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於疑”,有疑問才能思考和探究。課堂上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師只有精心設計貼近學生生活、有意義和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心裏產生一種懸念,進而達到以疑激學的目的。本節課一開始,教師用彩色剪紙呈現給學生美麗的蜻蜓、蝴蝶、飛機圖,談話:“今天,從圖形王國裏來了一家人,看!都誰來了?”教師用漂亮的圖畫和圖形王國抓住了學生的“童心”,引起了學生的好奇與疑問。此時,教師提問:“為什麼説他們三個在圖形王國裏是一家人呢?”這個既富有童趣又有挑戰性的問題與學生好奇、想刨根問底的心理產生了共鳴,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慾望和學習的熱情。

二、搭建體驗探索的平台,開展有序、有效的實踐活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本節課教師在課堂上展開了觀察對稱圖形——發現特點——動手剪對稱圖形——欣賞與應用等一系列有序的學習活動。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7

對於本節課我雖然做到了充分備課,對學情也比較瞭解,但是對於略讀課,我不敢多講,又不知怎樣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更多的只是淺顯的朗讀,只是一個又一個的問題。....

對於略讀課到底怎樣上的問題,我查閲了有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一是從內容上,要把握《課程標準》中對略讀課文的要求:“大致瞭解課文內容”。不能不瞭解,不能過細的瞭解。教學中,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詞句的教學不做為重點。。

二是方法上,要讓學生掌握閲讀理解的方法。教師要把前戲做足,也就是要在精讀教學中讓學生掌握閲讀理解的方法,如邊讀邊想象、結合生活實際、查閲資料、抓住重點詞句、聯繫上下文等。

三是形式上,教師要善於隱身到幕後,把學生推到台前。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給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理解的機會,允許學生的閲讀能力逐步地、慢慢地提高。最後,教師也要注重在略讀課中建立評價機制,通過多樣、恰當的評價,促動學生自學、交流,並能逐漸形成評價體系,達到提高學生自主閲讀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目的。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8

《操場上》這篇課文包括一幅插圖,6個詞語和一首兒歌。詞語為體育活動的名稱,第一排的活動以“手”為主,第二排的活動以“足”為主。這節課要讓學生認識“王、足”以及“打、拔、拍、跳、跑、踢、球、高、步”九個生字。根據教材特點,我把生字分為兩類處理:一類是帶“提手旁”及“足字旁”的有規律可循的生字;一類是字形較為複雜的“球、高、步”,我準備運用不同的方法個個“擊破”。

當一幅精美的“操場上”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的彩圖出現在孩子們面前時,他們高興地發出讚歎聲。“小朋友們,你們喜歡操場上的哪些體育活動呢?”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告訴我,這種情境的創設扣住了孩子們的心。接着,我提出了一個很巧妙的問題:“其中有有些活動和手的關係比較密切,你能找出來嗎?”這樣,“分類”概念的滲透很自然,隨機我又抽出“打、拔、拍”三個字,問:“它們三個字長得有點像,哪像呢?”這些問題為即將進行的學生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捕墊。隨後讓學生自己開動腦筋想辦法記住這些生字朋友,“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更加活躍,有的説“‘打’字就像一個姓丁的人抬手打東西。”有的説:“‘拍’中的‘白’字就像一個小皮球,小朋友在用手拍。”還有的説:“‘拔’中右邊的‘一’就像拔河用的繩。”創新思維的火花迸發了!我趁熱打鐵,讓記住字形的孩子做出相應的動作。在遊戲中掌握了字形,理解了字義,豈不“一舉兩得”?在做“拍”的動作時,我親切地説:“請你輕輕地拍拍你的同桌,和他(她)打個招呼,問聲好。”小朋友們高興地和同伴打着招呼,好一幅温馨美好的畫面。

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我把“跳高、跑步、踢足球”三個詞並排貼在了一起,問:“小朋友們看老師在幹什麼?你發現了什麼?”孩子們興奮地告訴我,它們都和腳有關,都帶有“足”。“那我們能和這三個字交個朋友嗎?”這樣期待性的語言,又將孩子推向了學習的主體位置。

“球、高、步”沒有規律,字形又比較複雜,但我要讓學生認字並不難,只要肯動腦筋,想辦法和很多字交朋友。

“球”字的教學我採用了擴詞的方法,如“你知道哪些球類?我們住在哪個星球?你還知道哪些星球?”

“高”這個字給了孩子們更大的想象空間,在課堂上又一次地掀起高潮。有的孩子給它編了順口溜:“登高望遠‘高高高’。”有的孩子從字形上分析:“‘高’字的開頭就像一座高樓,兩個‘口’就像窗高爬。”我微笑地聽着,情不自禁地為這些孩子豎起大拇指。這時教師也由“獨奏”轉為“伴奏”,在課堂上發出和諧的音符,使教學開放而靈活。

“步”字出錯率較高,我用擺一擺的方法,用“上、一豎、少”擺成“步”,讓學生用剛才的演示來編一個順口溜:“上字加一豎,少字去一點”這樣的識字水到渠成。

這九個字認得輕鬆,而且學生也掌握了一定的認字方法,教學過程中,我不斷地對孩子們的點滴成功給予充分的鼓勵,使孩子們產生成功感,並積澱起參與的信心,讓課堂湧動着生命的活力。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9

這學期,我任教三年級語文。整本教材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是《傾斜的傘》,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文章敍述了雨中在那把墨綠色的大傘下發生的感人的故事。文章以“傾斜的雨傘”為線索,通過寫外公和我彼此給對方撐傘的故事,以小細節見真感情,表現了祖孫兩代之間深深的愛。文章讓人感動,讓人體會到親情的温馨。

本文在結構上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前後兩部分內容穿越了時空。傘下的人物發生了變化——開始的傘下,是外公呵護着我,傘歪向了“我”這邊。後來,外公變得蒼老,而“我”已經長大成人,“我”在雨中,傘又歪向了外公。兩部分情節相似,語言描述也有不少相似之處。在課文的結尾部分,作者在抒發着內心強烈的情感。雨中傘下籠罩着的是濃濃的親情,時空變幻傳遞着的也是濃濃的不變的親情。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學生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洗禮。上完這節課,給我的最初感覺是同學們真正的體會到了那種濃濃的親情,加深了對愛的理解、對感恩的理解,我自己也完全沉浸在了課堂中,認真地和學生們一起去品讀、體會文章中的每一個詞語和每一個細節,和學生們一起去感受祖孫之間濃濃的愛。在課堂的最後,我和同學們一起講述了生活中的“愛的體驗”,師生的述説昇華了情感,讓學生能夠聯繫到自己的生活,聯想到自己的情感世界,讓他們學會感受愛珍惜愛。愛不僅僅來自長輩,只要你用心去感受,會發現愛來自老師、同學、朋友,來自熟悉的人或陌生人的……愛其實很簡單,一個眼神,一次撫摸,一個微笑……就是愛的傳遞。教育他們在接受別人關愛的同時,要學會去關愛別人。

《傾斜的傘》這篇課文的語言文字細膩生動、真摯感人,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了學生的朗讀,學生的體驗,但還是少了一些靜心品味的過程。若是能讓學生在初步領悟課文內容時靜靜地默讀,教學的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創設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模式,讓學生融入文本,由感而想,由悟而讀,讀中悟情,讀中理解。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會學會做人。

《傾斜的傘》帶給我的不僅是教學的思索,更是人生的思索。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10

語文教學不是不要知識的教學,對於處於低年段的基礎教育階段,教師更應重點應用語言教學,重在言語能力的培養。但實驗新課程以來,從形式上看,課程改革後的書談化了語文訓練這一方面,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科學的訓練也是一線老師一直探討的問題。本課中我也在不斷的探索中,在理解課文時,我就充分的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如:在開頭導入,讓生觀看了錄像理解了歡慶一詞的意義後,讓生學以致用,除了説“歡慶國慶”之外,還能説歡慶什麼?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礎,“歡慶××”這樣的説話訓練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還做課堂詞語的搭配練習,在讓學生把打亂的詞語拼成完整的句子時,學生就從中發現了怎樣搭配詞語,組織語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膽暢談自已是如何把這些打亂的詞語找到自已的“家”:有學生説“我覺得旗幟就只能舉起,就像我們升國旗一樣慢慢往上升。”“鴿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飛着!”“田野要跟金黃的果實對,因為只有田野裏才有各式各樣的果實。”……學生用稚嫩的想法説着自已的發現,讓我設計這一環節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適時的強化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語文課就應當如此,發展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凸顯語文課堂的語文味。

總之,在課堂中,抓住學生對文本的體驗,給他們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空間,給他們創造一片展現想象的天地,使他們得到學習的快樂,在快樂中學習!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11

《按比例分配》是國小六年級的一個教學內容。學生在學習此內容前已經學習了分數乘法應用題、比的知識,這些知識都是學生解決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的基礎。學生平時接觸較多的是平均分的方法,平均分其實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種特例。對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學生平時也有一些體驗,而生活中的體驗也是學生解決問題的基礎。教學後我對這節課有些感想和疑惑。

一、讓情境創設包容更多內涵。

我覺得情境創設不該只起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的作用,它應該包容更多內涵,所以我在設計時注意靈活處理教材,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在設計時把例題“種水稻、棉花”改為“哥哥、弟弟搬磚”,其一、能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其二、“通過如果你是哥哥你會怎樣分配”在教學中有機的滲透了幫助弱小的思想品德。其三、通過學生的回答,讓學生參與了學習材料的提供,這樣,在下面探索新知的教學環節中,學生面臨自己提供的學習材料,不但能體會到數學在他們周圍,而且更能激發他們產生解決問題的意識,主動地參與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二、讓所學知識真正運用到生活。

在鞏固深化練習中,我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感性的生活化材料。如學校買書、給校園除草、計算長方形面積等讓學生挑戰問題,探索創新,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實現知識的遷移,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

三、讓課堂氛圍保持和諧輕鬆。

課中,我通過創設各項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而我則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當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我不説應該怎樣做,而是建議怎樣做,儘管只是一詞之差,卻能讓學生感到朋友般善意的提醒,感受到平等、尊重、信任,讓學習、交流,體驗始終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進行。

但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提出的“我一個人來搬”這種分配方案,是指把120塊磚分成1份,哥哥搬1份,弟弟搬0份,也應屬於分配中的特例,但在寫成1:0時卻違反了“比的後項不能為0”。我疑惑:是否“我一個人來搬”這種方案中,已不存在比,進而也不再屬於按比例分配的問題了呢?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12

本次課例教研研究主題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建立高效課堂。我們三年級的研究重點是説明文教學如何體現語文味。研討資料是第五冊第四單元的精讀課文《趙州橋》,這是一篇説明性的文章,向我們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和美觀。課文語言準確,簡練,又不乏生動。就論壇上大家議論較多的幾個問題我結合着自我的課堂教學談這樣的幾點看法。

1、是否有必要告訴學生這是説明文。

我個人認為在國小三年級這個階段,讓學生明白説明文這種文體,這不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因此一兩句話簡單説説能夠,不説也不是什麼缺點。但是在授課的過程當中我在引導學生學習趙州橋雄偉一部分的時候,透過簡筆畫的方式在黑板勾勒了橋的結構,引導學生説出設計的特點,並清楚的引導學生標上了那幾個數字,並告訴學生這種説明方法叫“列數字”。我是這樣想的,列數字這種説明方法在以後課文的學習當中還會涉及到,本課提出來作為一種初步的認識讓學生有所瞭解,為以後的學習打下一點基礎。

2、有關趙州橋傳説的合理引用

當時在備課的時候,查閲了很多的資料,其中有關趙州橋傳的傳説有很多。但是如何的將這些傳説恰倒好處的引用到課堂的學習當中,還真的需要細細思考。當我和二實小的王霞老師在一齊交流的時候,她的點播給了我很大的啟發。王老師將“張果老施用法術聚來了太陽和月亮,放在驢背上的褡褳裏,左邊裝上太陽,右邊裝上月亮。柴王爺也施用法術,聚來了五嶽名山,裝在車上推車趕驢上橋。此刻,趙州石橋橋面上,還留着張果老騎驢踩的蹄印和柴王推車軋的一道溝。”這一情節用在本段學習了趙州橋雄偉之後,目的就是讓學生進一步清楚趙州橋的雄偉堅固,這樣的引用能夠説是恰倒好處。

3、中心句過渡句的處理

在本課的學習當中中心句與過渡句我處理的方法基本相同。第二段的中心句,我是在引導學生學習了第二段課文之後,讓學生歸納第二段主要寫了什麼,然後引到第一句話上,告訴學生象這樣的句子這就是中心句。過渡句的處理方法基本相同。

4、課堂小練比

透過在線交流,我得到了很多課堂小練筆的方法與竅門。有的老師帶給多種中心句讓學生自主選取,仿照着課文的句式進行訓練。有的老師則直接將課文的資料重新提煉讓學生根據自我對課文的理解用自我的語言來重新描述趙州橋。這些方法都給了我啟發。

5、課後練習

對於課後練習中的誇誇趙州橋一題,我十分欣賞論壇上有些老師提出的做法:由誇獎趙州橋引申到誇獎設計者李春、誇獎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從而進一步體會到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幹。

本次課例大教研落下了帷幕。課例教研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無論是在線研討還是雙向視頻還是課堂研討都讓人真正地動了起來。在參加整個教研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到了羣眾的智慧是無窮盡的,參與其中,進步很大。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13

這是一年級孩子接觸到的第二篇課文,這是一首兒歌。通過用學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講述為什麼説“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滲透了熱愛地球就是熱愛自己的家的教育。課文可讀性強,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閲讀教學要重視朗讀的指導,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學時,我採用以讀為主,在讀中成誦,在讀中受到美的薰陶,邊讀邊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有所感,有所悟。

1、在生字教學這一塊,做到教會學生按照筆順規範寫字,並且教給學生“加一加”的識字記字的方法。但是由於教師的擔心以及“操辦”過多,沒有讓學生舉一反三的説,也就説,方法是教了,沒有讓學生運用起來。

2、語文課是用一篇篇的課文教會學生説話、寫話。

所以,在學習課文這一塊,我採用一些圖片,讓他們圖文結合,直觀的去理解,同時讓他們看圖説,看圖背,讓他們感覺到課文中的文字其實就是我們説出來的話,個人認為這樣的做法為他們今後説話、寫話打下基礎。

3、拓展訓練:填句“( )是( )的家”;換句“( )的家是( )”能做到循序漸進,先幫孩子們提供資料讓他們説,再到他們憑空想象説句子,最後把句子換個説法,這樣由淺入深的做法,照顧到了不同層次的孩子。

4、在本課教學中,我的設計是注重德育教育的。好品德的養成遠比 好成績更重要,因此,在拓展後的總結處,我設計了一個問題“你有什麼方法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嗎?”引導學生愛護環境保護地球。

這節課存在着許多不足:比如對學生的引導語不夠簡潔不夠兒童化,導致他們在接收新任務的時候總是不怎麼反應得過來;再者,教師,對孩子的信任不夠還會出現輕微的“操辦”行為。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14

《春天的雨點》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春天裏的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達麗瑪在上課時沒有專心聽講,放學後,烏罕娜老師不顧疲勞認真地為她補課,並冒雨送她回家。達麗瑪感受到老師的愛,不僅認真聽講,而且在第二天早晨為老師送去了雨傘。課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連段成篇,從課上講到課下,從第一天寫到第二天;地點也從教室轉到辦公室,再到回家途中,最後結束在烏罕娜家門口。

語文課標中強調閲讀就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同時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要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有所悟。在教學時既要有知識的傳授,又有方法的指導、能力的培養,更有做人的指導、情感的體悟,各方面應靈活交融、不着斧鑿,才能達到知、情、德、行的完美統一。所以教學時,沒有硬“牽着學生的鼻子走”,將“春天的雨點”所藴含的多層含義以及文章所要表達的感情直接的告訴孩子們,而是通過朗讀課文中的語段,畫出文中的重點詞彙,通過討論、想象來感受裏面這篇文章所包含的深刻含義。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15

有一位教育家説過:給學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麗的舞蹈。課堂是什麼?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舞台,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們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的舞台。在前幾天執教的《我們成功了》一課當中,我對此感觸很深,特總結以下幾點:

1、充分相信學生,使學生樂學、會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都知道,如果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滿足的話,就會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所以在課堂上,我努力創設輕鬆、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讓孩子們的思維在無拘無束中發展、飛越、撞擊。?

2、“以讀為本,以學定教”,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全面實現教學目標,重視三維目標的整合。既教書,又育人。如:在閲讀教學中,我把讀放在首位,讓學生把課文從讀正確——流利——有感情。並使學生在讀中掌握課文內容,在讀中感悟人們的快樂、喜悦和自豪的心情,從而增強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與此同時,我還重視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設計假如當時你就在人羣中,你會高呼什麼?有什麼表現?讓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發展語言,增強民族自信心。?

3、“生活處處皆語文”,我努力實現“大語文”的教學觀,注意課內的積累和課外的引伸拓展。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感悟語言的同時,把學生的目光牽引到課外。讓他們學會關注社會,關注國家大事。因此,課前我們談到了剛閉幕不久的雅典奧運會,課後我又建議學生去收集有關奧運會和有關北京的資料,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語文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和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4、靈活使用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我恰到好處地運用形象生動的畫面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使它貫穿於整節課的教學內容,使它成為學生更好的學習語文的紐帶。

由於孩子們通過觀看視頻及自己的朗讀感悟,真切地感受到當時申奧成功後大家激動興奮的心情,“歡聲雷動、欣喜若狂、載歌載舞、燈火輝煌、舉國同慶、歡聲笑語、心花怒放”等詞語由孩子們的口中娓娓道出,也由此可見民族自豪感已根植於孩子們的心中了。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16

這節課去年穀玲老師上過,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教學借鑑。所以我基本上就是按照原有的教學思路,進行了適當的個性化修改。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我覺得以下幾點落實到位:

首先,這篇課文的段落比較多,學生不容易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所以,我就嘗試讓學生將整個故事分成兩個場景,並找出分別是哪幾個自然段,這樣課文的重點內容即對話部分學生也能一下子就找到。在設計中,我自己心裏並沒有底,令我欣喜的是,孩子在初讀之後就能找出故事發生在兩個不同的地方,又通過默讀課文找出了相應的自然段。這樣就理清了脈絡,有利於學生對全篇課文內容的把握。

其次,通過多種形式品讀鐵罐和陶罐的對話,從而瞭解人物神態和性格。緊緊抓住“奚落”這個詞語,讓學生從鐵罐對陶罐的明知故問中,悟出這就是鐵罐“奚落”陶罐,詞語的意思自然而然就掌握了。並且通過品讀,學生還知道了鐵罐奚落陶罐的原因,教學重點和難點也迎刃而解。

不過,由於自身經驗及準備不足,教學中也存在很多遺憾:

首先,學生的情緒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可能是因為下午學生比較容易犯困,也可能由於自己也有些緊張,一直繃得比較緊,從而影響了學生,總之感覺學生的情緒不如平時高漲,有些孩子始終不敢舉手,我也沒有及時啟發、引導,課堂氣氛不是很熱烈。

其次,指導朗讀形式單一,流於形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部分,是指導朗讀的重點。理想的狀態是學生能夠表現出人物對話時的動作和神態,而且每次對話都有所區別。應該讓個別學生進行演練,從而有目的的進行指導,逐漸提高要求,增加梯度。但是我基本上都讓學生齊讀,這樣看不出梯度的變化,只是泛泛而讀。

總之,每一次公開課都是自我歷練、不斷提升的過程,就像這篇課文的最後,我送給孩子們的幾句話: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期待着自己的課堂教學,也能夠在互相學習中有更加成熟的表現。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17

課文運用擬人的手法,寫了蒲公英種子對太陽公公的囑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結果他們的命運也各不相同。課文寓人生的哲理於有趣的故事中,為了讓學生深切感悟到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的道理,教學時,我創設了情境,注重學生的體驗,讓他們來感悟這個哲理。

教學時,我抓住了太陽公公的那段話,讓孩子理解太陽公公説話的意思的同時體會到太陽公公為什麼要這麼説,將文章的中心引出——因為太陽公公害怕他們被外界的美好現象所迷惑。通過個別讀,分角色讀,有感情讀,體會小種子們聽了囑咐後的不同想法和行為,在明白過程中是對太陽公公囑咐內容的複述其次,我還抓住了兩顆不聽話的小種子的兩段話,除了讓孩子讀好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去想像,小種子們的想法,走入他們的內心。最後將種子們結果進行一個簡單的對比,告訴孩子——是金子總會發光,但閃光的東西並不都是金子,對於有經驗的人的忠告,我們應該吸取。在故事中將文章所要傳達的道理傳達給孩子,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效果。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運用太陽公公的囑咐,將聽説讀寫的語文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18

首先,盲目求全。由於追求課堂的完整,而不能使有些環節落到實處。這篇課文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正常的情況下,應該分二至三課時完成,但為了顯現課堂的整體性,設計了一課時學完,確實密度很大,不夠科學。導致有些地方該拓展的不能拓展,該多讀的不能多讀。如讓學生談作者是怎樣寫我們的日子匆匆而逝的,這部分是本課的主要環節,應該讓學生充分地讀,充分地説,在讀中感悟、理解、領會,領會後再有感情地朗讀,並進行拓展練習,但由於時間所限,匆匆結束。

其次,交流不夠。課堂應該成為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生與文本交流的平台,而這種交流的引發還是離不開提問。因而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應該成為學生課堂交流的依據。為了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在備課時,我採用了課前預習提示中的問題: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向我們看出了一個什麼問題,對於這個問題,作者有沒有作出回答。並且在學生確定作者作出了回答後又追問:作者是怎樣寫我們的日子匆匆而逝的?本以為這個問題可以統鄰全文,讓學生充分交流起來,但在實際上課中,這種“提問”沒有轉化成“交流”,同學們沒有動起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思良久,覺得所提的“問題”是有價值的,只是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我不能融會貫通地遷移、引導,導致師生交流不夠充分,沒能激發起學生地交流熱情。因而,問題的設計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學時機更重要。

課堂上更多的是教學機智,是動態生成,為了不使每一節課匆匆而逝,我還要不斷地深入學習。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19

星期五上午的數學活動學習《等分》,我讓孩子在活動中通過操作、探索、觀察、比較,掌握二等分的方法,在學習和探索中引導幼兒由淺入深,學習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問題,能通過觀察、比較、類推、遷移等方法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培養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的開始,我先請幼兒將一根繩子二等分,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大家都躍躍欲試。我請小朋友來分,同時請他向大家驗證分出的兩根繩子是否一樣長,老師點評。通過這個方法,小朋友瞭解了什麼是二等分,如何來驗證。

在學習活動中,我本着以幼兒為主體的原則,我還為幼兒提供可操作材料,每人一個圓形紙片,讓幼兒親自動手去操作、去探索、去發現、去解決問題,老師在操作活動中充當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孩子們通過操作和探索,自己找出了圓形二等分的分法,建立等分的概念。接下來,對幼兒掌握的知識進行提升,探索、我結合幼兒用書操作各種長方形二等分的方法,對二等分的概念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活動的結束部分,我又為孩子提供了許多可操作實物:如飲料,蘋果等,讓幼兒知道生活中,許多東西都可以二等分,把學過的知識與生活結合起來,進行生活中的實際操作,幼兒通過切食物、分飲料等實踐,拓展二等分的知識,同時激發了幼兒對等分的興趣,在操作中幼兒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yx43j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