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通用21篇)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通用21篇)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1

在設計《紙船》這一課時,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目標:一是通過朗誦感受體味詩中的感情;二是通過討論分析,體味學習詩歌的語言;三是通過仿寫,感受詩歌的魅力。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通用21篇)

在設計這堂課時,我的初衷就是要為學生營造這樣一個課堂環境——民主、自由、開放的課堂,充滿真情、充滿詩情畫意的美的課堂。在具體實施時,首先讓學生聽、讀,在讀中悟,悟中讀,從而讓學生走進思念母親的美好感人的情感,讓這種真情撥動學生的情弦,從而引導激發學生不自覺地用情領悟情;再次以冰心的一封信叩開學生的思維之門,以“詩歌評改會”作為載體,引導學生煉字煉句,體會詩情,從而達到欣賞品味詩歌的目的,這是課堂的重點;最後由賞詩到寫詩,這其實是由一個詩歌教學的難點向另一個難點的跨越。其實,這種跨越並不是牽強附會、不切實際地拔高,當學生的情感被推波助瀾,便會點燃創造的激情,即使文字略顯稚嫩甚至不通,起碼這一步讓我們的學生真正走進了詩,第一次擁抱了詩,第一次有了“詩”的真實感覺,誰又敢保證:十年後的詩壇上那顆璀璨之星,不是從這一次開始孕育的呢?所以我對《紙船》做了這樣大膽的設計。

其實,我從始至終都努力讓《紙船》成為一節非常本真的課,而非為了創新而創新。當我第一次面隊《紙船》時就有一種直覺:這是一首離學生心靈和情感很近很近的詩,她的價值就在於她的感情是如此樸素而通俗,平易而近人,沒人會不理解這種感情,而因她也出自一位青年詩人,因此又並非十分完美。

一位教授曾説過:只有教師主動,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動;只有教師把學生真正放在主體的地位上,他才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來設計教學;只有教師真正認識到教學的過程是一個通過對話實現溝通與合作的過程,他才能從這一理念出發來設計教學;只有教師把閲讀過程看作是每一個學生都要同文本進行對話的過程,他才會去尋找課文內容的共鳴點,並且選擇最能引發學生興趣的方式來組織教學活動。我憑直覺找到了這個“共鳴點”,並且找到了一種表現承載方式——現場詩歌評改會。當然這種直覺來自於一種信心,抑或是一種理念——“應鼓勵學生成為充滿熱情的、獨立的、反思的讀者”、“科學素養、科學精神的內涵和很多,但其精髓應是懷疑和批判(獨立思考和探索),對權威和專家懷疑和批判,除了需要學術上的敏感外,尤其需要的是從小培養起來的良知、勇氣、正義和道德感”、“創新的課堂是開放的課堂、安全的課堂、問題的課堂、情感的課堂”。

當然,評改並不是要學生否定原作,不是讓學生變得桀驁不訓,而是讓學生因為視野的開闊、心靈的豐潤、表達的流暢而越發善感多思、情感豐富。這種評改必須始終圍繞詩的靈魂——情,讓真情成為課堂的靈魂,用“情”引導學生評改分析文章,這樣就不會失之偏頗。通過評改,讓學生明白詩人為什麼這樣寫,為什麼用這個詞,怎樣根據詩歌的需要來選詞用句。從而讓學生真正品味到詩歌語言的意韻和用詞遣句的匠心,這也許比從正面分析效果會好得多。而在評改中,教師也必須參與其中,才能真正實現師生對話,師生和文本對話,從而師生才能找到溝通交流的共鳴點,課堂的預計效果才能實現。

另外,在教授《紙船》時,我本着一貫的教學原則——煩瑣的面面俱到是語文的死敵,追求“晴空一鶴排雲上”的教學思路,以最自然的心態駕馭教學內容。在確定這堂課的教學形式時,我遵循了《美國教學創意手冊》中的一句名言:教師的責任就是動用一切有創意的方法讓學生被書本深深吸引,雖然內容決定形式,但在許多時候,形式的反作用力具有極強的塑造能力和摧毀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採用了朗讀和評改形式來激發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從而主動參與進來,把握詩的內涵。

《紙船》這堂課總的來説,教學目標基本得以很好的實現,學生的表現極為積極主動,學生內在思維和聯想的潛質發揮得可以説是酣暢淋漓。總結一下,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1、課堂開始從學生的切身感受出發,引導學生以自己的體驗去感悟詩歌的感情,不用老師多講解,學生一下子就領悟了詩情,為下面進一步分析理解詩歌奠定了基礎。

2、注重了詩歌“無誦不成詩”的特點,注重朗讀,引導學生“讀中悟情,以情帶讀”,使得學生對詩有了更深的感受和領悟。

3、通過詩歌評改,達到了引導學生理解分析詩歌是怎樣表現主旨、抒發感情的這一目的,而這種目的的實現,是通過學生的各抒己見,在不知不覺中實現的。學生的理解和接受來源於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所以接受得自然且主動,比起老師帶動學生一字一句分析,效果好很多。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獨立大膽的質疑、反思精神和思考分析能力。

4、通過仿寫訓練,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詩人”。寫詩本身對於中學生來説,就具有神祕的誘惑力,這一步本身就抓住了學生的這一心理,加上前面的教學作基石,學生的仿寫興趣水到渠成,自然就特別高漲,他們竭盡自己的寫作才華,讓自己的第一首詩熠熠閃光。不管這些詩本身怎樣,學生的興趣、主動和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比什麼都重要,這就是成功的。

5、在課堂上,我始終把自己當作學生中的一分子,參與到討論中。雖然教師是課堂討論的首席,但這個首席的位置完全可以置於台下,用自己的智慧調控行雲流水一般的課堂。師生平等、和諧的關係,師生共同探究、互相學習的關係從中得以體現。

但這堂課結束後,總讓我覺得有許多遺憾和不足。

1、《紙船》的整體意境有所沖淡。意境對於詩歌而言是魂,講詩歌必須注重詩歌的意境。記得曾聽壽光一老師的《鄉愁》一課。這堂課,老師始終把“鄉愁”之情自然地籠罩於整個課堂,學生始終被這種氣氛深深感染,完全隨同詩人沉浸在詩歌的意境和情感中,因而整個課堂效果就不言而喻了。但《紙船》這一課,我總覺得缺少這一點,詩歌整體的意境好像有所破壞,被支離了,整個課堂缺少《紙船》整體感情的沐浴,沖淡了學生對《紙船》的整體感受。

2、作為教師,個人的整體素質有待提高。面對行雲流水般的課堂,教師應是智者,能從容地調控它。這一點,對教師各方面的素質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從這堂課中,我深深體會到自己的不足,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才能適應新課改,才能真正上好課。

總之,詩歌怎樣教一直是我鍥而不捨的探索目標,每一首詩歌採用何種盡乎完全適宜的方法教授,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紙船》這一堂課,有其成功之處,但也有它的不足,我真的希望有關專家和同仁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與我共同探討,這是我最渴求的。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2

在設計《紙船》這一課時,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目標:一是通過朗誦感受體味詩中的感情;二是通過討論分析,體味學習詩歌的語言;三是通過仿寫,感受詩歌的魅力。

在設計這堂課時,我的初衷就是要為學生營造這樣一個課堂環境——民主、自由、開放的課堂,充滿真情、充滿詩情畫意的美的課堂。在具體實施時,首先讓學生聽、讀,在讀中悟,悟中讀,從而讓學生走進思念母親的美好感人的情感,讓這種真情撥動學生的情弦,從而引導激發學生不自覺地用情領悟情;再次以冰心的一封信叩開學生的思維之門,以“詩歌評改會”作為載體,引導學生煉字煉句,體會詩情,從而達到欣賞品味詩歌的目的,這是課堂的重點;最後由賞詩到寫詩,這其實是由一個詩歌教學的難點向另一個難點的跨越。其實,這種跨越並不是牽強附會、不切實際地拔高,當學生的情感被推波助瀾,便會點燃創造的激情,即使文字略顯稚嫩甚至不通,起碼這一步讓我們的學生真正走進了詩,第一次擁抱了詩,第一次有了“詩”的真實感覺,誰又敢保證:十年後的詩壇上那顆璀璨之星,不是從這一次開始孕育的呢?所以我對《紙船》做了這樣大膽的設計。

其實,我從始至終都努力讓《紙船》成為一節非常本真的課,而非為了創新而創新。當我第一次面隊《紙船》時就有一種直覺:這是一首離學生心靈和情感很近很近的詩,她的價值就在於她的感情是如此樸素而通俗,平易而近人,沒人會不理解這種感情,而因她也出自一位青年詩人,因此又並非十分完美。

一位教授曾説過:只有教師主動,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動;只有教師把學生真正放在主體的地位上,他才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來設計教學;只有教師真正認識到教學的過程是一個通過對話實現溝通與合作的過程,他才能從這一理念出發來設計教學;只有教師把閲讀過程看作是每一個學生都要同文本進行對話的過程,他才會去尋找課文內容的共鳴點,並且選擇最能引發學生興趣的方式來組織教學活動。我憑直覺找到了這個“共鳴點”,並且找到了一種表現承載方式——現場詩歌評改會。當然這種直覺來自於一種信心,抑或是一種理念——“應鼓勵學生成為充滿熱情的、獨立的、反思的讀者”、“科學素養、科學精神的內涵和很多,但其精髓應是懷疑和批判(獨立思考和探索),對權威和專家懷疑和批判,除了需要學術上的敏感外,尤其需要的是從小培養起來的良知、勇氣、正義和道德感”、“創新的課堂是開放的課堂、安全的課堂、問題的課堂、情感的課堂”。

當然,評改並不是要學生否定原作,不是讓學生變得桀驁不訓,而是讓學生因為視野的開闊、心靈的豐潤、表達的流暢而越發善感多思、情感豐富。這種評改必須始終圍繞詩的靈魂——情,讓真情成為課堂的靈魂,用“情”引導學生評改分析文章,這樣就不會失之偏頗。通過評改,讓學生明白詩人為什麼這樣寫,為什麼用這個詞,怎樣根據詩歌的需要來選詞用句。從而讓學生真正品味到詩歌語言的意韻和用詞遣句的匠心,這也許比從正面分析效果會好得多。而在評改中,教師也必須參與其中,才能真正實現師生對話,師生和文本對話,從而師生才能找到溝通交流的共鳴點,課堂的預計效果才能實現。

另外,在教授《紙船》時,我本着一貫的教學原則——煩瑣的面面俱到是語文的死敵,追求“晴空一鶴排雲上”的教學思路,以最自然的心態駕馭教學內容。在確定這堂課的教學形式時,我遵循了《美國教學創意手冊》中的一句名言:教師的責任就是動用一切有創意的方法讓學生被書本深深吸引,雖然內容決定形式,但在許多時候,形式的反作用力具有極強的塑造能力和摧毀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採用了朗讀和評改形式來激發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從而主動參與進來,把握詩的內涵。

《紙船》這堂課總的來説,教學目標基本得以很好的實現,學生的表現極為積極主動,學生內在思維和聯想的潛質發揮得可以説是酣暢淋漓。總結一下,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1、課堂開始從學生的切身感受出發,引導學生以自己的體驗去感悟詩歌的感情,不用老師多講解,學生一下子就領悟了詩情,為下面進一步分析理解詩歌奠定了基礎。

2、注重了詩歌“無誦不成詩”的特點,注重朗讀,引導學生“讀中悟情,以情帶讀”,使得學生對詩有了更深的感受和領悟。

3、通過詩歌評改,達到了引導學生理解分析詩歌是怎樣表現主旨、抒發感情的這一目的,而這種目的的實現,是通過學生的各抒己見,在不知不覺中實現的。學生的理解和接受來源於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所以接受得自然且主動,比起老師帶動學生一字一句分析,效果好很多。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獨立大膽的質疑、反思精神和思考分析能力。

4、通過仿寫訓練,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詩人”。寫詩本身對於中學生來説,就具有神祕的誘惑力,這一步本身就抓住了學生的這一心理,加上前面的教學作基石,學生的仿寫興趣水到渠成,自然就特別高漲,他們竭盡自己的寫作才華,讓自己的第一首詩熠熠閃光。不管這些詩本身怎樣,學生的興趣、主動和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比什麼都重要,這就是成功的。

5、在課堂上,我始終把自己當作學生中的一分子,參與到討論中。雖然教師是課堂討論的首席,但這個首席的位置完全可以置於台下,用自己的智慧調控行雲流水一般的課堂。師生平等、和諧的關係,師生共同探究、互相學習的關係從中得以體現。

但這堂課結束後,總讓我覺得有許多遺憾和不足。

1、《紙船》的整體意境有所沖淡。意境對於詩歌而言是魂,講詩歌必須注重詩歌的意境。記得曾聽壽光一老師的《鄉愁》一課。這堂課,老師始終把“鄉愁”之情自然地籠罩於整個課堂,學生始終被這種氣氛深深感染,完全隨同詩人沉浸在詩歌的意境和情感中,因而整個課堂效果就不言而喻了。但《紙船》這一課,我總覺得缺少這一點,詩歌整體的意境好像有所破壞,被支離了,整個課堂缺少《紙船》整體感情的沐浴,沖淡了學生對《紙船》的整體感受。

2、作為教師,個人的整體素質有待提高。面對行雲流水般的課堂,教師應是智者,能從容地調控它。這一點,對教師各方面的素質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從這堂課中,我深深體會到自己的不足,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才能適應新課改,才能真正上好課。

總之,詩歌怎樣教一直是我鍥而不捨的探索目標,每一首詩歌採用何種盡乎完全適宜的方法教授,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紙船》這一堂課,有其成功之處,但也有它的不足,我真的希望有關專家和同仁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與我共同探討,這是我最渴求的。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3

經過整整一週的“集中備戰”,我們級部的研究課兼我個人的彙報課在今天下午的最後一節課終於完成了!一週以來,每天白日裏試講一遍,然後級部裏的老師們集體教研,對我的試講進行細緻的分析評價並給予指導,晚上自己琢磨並修改,如此反覆下來,今天下午的最後一講終於實現了最少的出現問題,可謂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我很欣慰,靜靜的回顧反思,的確收穫頗豐。

《紙船》這首詩選自泰戈爾的《新月集》,這一詩集中的作品描寫的都是一個兒童對世界、對自然的發現與感悟,其中所呈現出來的童趣與童真饒有詩意。《紙船》這首詩語言質樸而優美,細膩地描寫了兒童的心理與想像,其中透露出來的童真以及兒童對遠方世界的憧憬,具有一種獨特的美感與詩意,打動了眾多讀者的心靈,成為泰戈爾膾炙人口、廣為流傳的詩篇之一。

首先,本堂課的研究主題、設計思路、各個教學環節及落實情況應該説還是比較清晰的,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我個人的一些課堂應變能力及關注學生這塊也有了明顯的進步,這些都跟級部的老師們對我的指導是密不可分的,我衷心的感謝她們!

其次,孩子們都進行了非常充分的預習和自學,我的課前準備工作做的比較到位。試講期間,由於都是用的其他的班級,各班情況不同,而且我對學生的掌握等情況都不太瞭解,出現了種種的情況,同時這也説明了我的教學經驗太缺乏了,還很有待於提高課堂的應變能力。當然,試講中碰到的問題在老師們的指導下也讓我得到了鍛鍊並提高了認識。最後,值得重點關注的是這堂課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學完整首詩後的配樂朗誦詩歌環節中,多媒體音響沒能放出音樂來,使本來可以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的地方沒能理想的展現出來;課堂上,我的教學設計中的一些重要的提示學生的過渡語還有不清楚的地方,在講自學環節的《金色花》時,只讓學生自由朗讀並小組討論自學了,但沒有提示自學這首詩歌的中心問題“這首詩借什麼事物想表達什麼呢?”,因此造成後來學生們對這首詩的學習有些盲目;還有,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還需要進一步的加強,應強調學生們的學習,整堂課中我的“教”的痕跡還有些明顯,這也是我今後需要繼續努力的地方!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4

課後,我深深的感到,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在新課程中,要求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這節課便充分突出了這方面的特點,例如在導入時,我讓學生回憶自己放紙船的經歷,談談感受,學生們暢所欲言,進行自由自在的感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另外,在理解內容上,學生的認識角度很獨特,也很深刻。這些是教參書所沒有提到的,更是我事先沒有想到的。真正做了一次“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來特”的開放性鑑賞,這充分説明學生的思維是十分活躍的,他們的確是課程改革的受益者。在這節課中,讓學生把讀詩和寫詩結合在一起,放飛他們的思緒。從學生寫詩的情況來看,雖然沒有較高的水平,但那的確是他們通過學習得來的成果。當學生們拿着自己寫的詩都搶着讓我幫修改時,我被學生們的熱情深深地打動了。面對那一雙雙神采飛揚的眼睛,一顆顆青春盪漾的心,我想,那種禁錮學生思維,束縛學生手腳的灌輸式教育真的應退出歷史的舞台了。

當然,這節課還存在不足之處,比如合作小組討論的結果在課堂上沒有及時充分展現,還有待進一步的改進。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5

《選舉風波》是説不盡的,儘管在短短的一節課中,學生是在賞析着其中的精華,但學生認識的只是冰山一角。反覆審視着本節課的視頻,內心也總有一點兒找不着感覺。

本課為了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主線,我努力“刪繁就簡,避熟就新”,帶着教材走向學生,使學生學得樂,學得深。可是教學的過程當中,卻沒能達到預設的效果。本課是有關中學生生活的文章,本想學生一定喜歡學習這樣的課文,因為課文裏的人物、事例同他們都非常的相似,應該是他們感興趣的、想了解的,也是新教材的特點之一。如何抓住這點,在教學中引發學生的共鳴,讓學生與文本“對話”,通過閲讀,把各種相關的知識與生活體驗被課文的信息激活,與文本意義發生碰撞,這是我設計本節課的初衷。

雖然本節課有點遺憾,但還是有所感受的:

1、讓學生在合作中交流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際上是激活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研究者。在課堂教學中,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可以是同桌,也可以是前後桌),選擇最喜歡或最討厭的小説中的人物並談談理由(提示可以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用課文相關的敍述的句子來談談),讀一讀,論一論。這樣同學之間就可以互相啟發,深化了對人物的認識,增強了主動探究的能力;大膽交流,提高了交往能力。大家集思廣益,形成了小組意見,讓學生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培養了學生的羣體意識。讓學生在創作中提高表達能力,體驗成功的快樂。

而後我又讓學生“聯繫生活,説説自己在生活中遭受過的挫折和困難,及自己當時的心理,並試着用幾句話表達自己學習這一課以後的感受或感悟。”則又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學生的個人生活又都不一樣,這時就沒太大的必要合作交流了,當然要給一定的時間考慮。學生有思想的慾望,並且能夠思考,善於思考。他們的頭腦不是一個等待灌裝的容器,而是等待點燃的火把。有些學生雖然談得不是那麼的完整,但他們已經把心理話説出來了,此時教師的引導和點撥至關重要,而此時我就對學生的表達給予進一步的完整的複述了一遍。

2、讓學生在激發中思考

在教學當中運用開放式的問題,開放式的點拔,以至開放式的評價結果。開放,可以使學生擁有一個選擇的空間。一定的學習目標轉化為問題要通過創設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以最終實現有所發現的預期結果。在多變的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思維行為的引導、點撥,進行有效的課堂調控,使課堂活動始終圍繞一定的目標展開,通過“追問”實現“有效學習”。在課堂上我始終做到:既不將知識和盤托出、全盤授予,也沒有簡單地設置學習目標用指令性的任務去驅動學生,而是努力將一定的教學內容問題化,用問題驅動學生進行思索,從而實現了一定的教學目標。學生的複述、人物形象的分析、生活內容的聯繫等環環相扣,使學生始終在思考當中。

3、讓學生在聯繫中感悟

布盧姆説得好: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範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對於任何一篇課文的學習,學生都不是從零開始的,也不應從零開始,作者描述的事物、表達的情感,總能喚起學生在生活中的似曾相識之感。本篇課文正是這種似曾相識,僅靠一個課時在教室這樣狹小空間的閲讀教學,是無法拓寬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的。只有生活才是語文學習永遠取之不竭的源泉。本文作者想告訴讀者的是“真正的人生滋味就是多味的”,不總是晴空萬里,不總是一帆風順,但不管頭頂的是怎樣的天空,面臨的是怎樣的航程,你都要勇敢地往前走!當今的中學生也總是認為自己的路很不平坦,然後怨天尤人,通過本文的學習應該會有所認識。在課堂上就針對此設計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遭遇,以產生與作者的共鳴,達到教學的目標。而這一環節同學也都能暢所欲言,基本上已瞭解了課文的內容,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補充對課文的理解。

我感覺自己能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靈活組織教學,相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引領學生理解課文,師生互動效果較好,但是老師還是有點越俎代皰,放得不夠開,如:沒有提供足夠的時空,擴大學生參與的面,讓學生在同桌或小組中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再進行全班交流,因而這節課生生互動體現還不夠。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6

我所執教的《烏塔》是一篇獨立閲讀課文,寫的是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獨自一個人遊歐洲的故事,表現了這個少年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以及她對生活的熱愛。學這篇課文目的一是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了解世界上其它國家兒童的成長經歷,培養自己獨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二是培養學生閲讀有主見的見解,並願意與大家交流閲讀感受。根據教材特點和教學目的,設計的幾個環節來達到教學目的的效果比較成功:

1、自讀自悟,瞭解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2、研讀課文,這篇課文寫的是成長故事,從頭至尾隻字未提對小姑娘的評價,因此需要學生研讀課文。從故事中去體會小姑娘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設計了替小姑娘的老師用中文給小姑娘打個來中國學習轉學評語的情節,激發學生從課文中的小姑娘的行為、語言中去體會小姑娘的特點。

學生興趣很大,當了一回老師給學生評語,聽課的老師也反映這情節設計是本堂課一個亮點。

3、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有主見的見解,並願意與大家交流閲讀感受,設計了一個小小辯論:一個未成年孩子該不該獨自遠行?這一個環節意在檢查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程度,和交流閲讀後主觀的見解。

(當時一節課容量太大,討論不是很成功,只有三個同學發了言,但第二節課繼續時,課堂生成特別活躍,正反方同學脣槍舌戰辯駁得有理有據,特別當大部分同學提出不安全,萬一被人綁架了怎麼辦?每人都有智斗的方法去對付。最後周瀅琰同學一句話切中要害,歐洲是一個文明的地方,不會出現上述擔心的情況,博得了全班同學的掌聲。)

4、設計回答校長的一個問題,使中國的國小生樹立了自信,目的是讓學生知道中外兒童各有所長,也各有差異。

5、最後作業拓展題:

把這個故事講給家長聽,聽聽家長成熟的見解,以便增長知識,使自己更加成熟。

不足的地方有:

⑴ 獨立閲讀課文,研究課文時要不讀全文,可讀重點段來理解,以免佔有課堂時間。

⑵ 學生質疑的詞語放在後面的研讀課文中去理解。

⑶ 加強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多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去讀去悟。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7

《永遠的歌聲》這一篇精讀課文主要寫了童年時“我”和二牛、二蘭、石花為生病的老師上山採草藥的事,表達了“我們”對老師誠摯的熱愛之情。為了讓學生深切體會到師生間真摯的情感,我把課堂這個大舞台交給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讓他們有機會無拘無束的説,在説中體驗人物的內心世界。

這節課的我的教學目標在情感價值觀方面設定為引導學生讀懂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感受“我們”對老師誠摯的愛,教育學生樹立尊敬、熱愛老師的優秀品德,這也是這篇課文的重點。在指導寫法方面我制定了幫助學生學習作者通過典型事件,抓住語言、動作和神態的描寫,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方法。

首先,我先通過播放《童年》的歌曲,讓學生進入情境,引出這篇回憶童年的課文,再讓學生對課題提出自己的疑問。學生們都提出了許多切題和高質量的問題:這是誰的歌聲?歌聲裏有什麼?為什麼稱為永遠的歌聲?

第二步是讓學生對這篇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解決學生提出的疑問。讓學生明白這篇課文主要寫了童年時“我”和二牛、二蘭、石花為生病的老師上山採草藥的事,表達了“我們”對老師誠摯的熱愛之情。

在對課文有了整體感知之後,我就緊緊圍繞文章的中心:表現師生之間真摯的感情,通過讓學生找出文中的精彩語句進行讀與悟的訓練。從找出我們愛老師的句子和老師愛我們的句子切入,讀悟結合,使學生深刻理解了課文所要表達的中心。然後再把與之相關的寫作方法潛移默化地滲透進去,讓學生既感悟了中心又掌握了文章的寫法。

第四步是進行課外知識的積累延伸,通過閲讀一首歌頌讚美老師的詩歌,再次教育學生要樹立尊敬、熱愛老師的優秀品德。

最後讓好老師走出文中,來的學生的身邊。讓學生們説説自己身邊的那些令人敬愛的好老師,然後讓學生把自己想對老師説的心裏話寫下來。以讀促説,以説促寫,讀寫結合。

總的來説,這節課達到了既定的目標,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但由於個人語文素養有待提高,教學能力水平有限,課堂掌控力不強,令這節課還有很多的不盡如人意之處,例如:對語文《新課標》理解不夠透,對整個語文教程沒有個整體的概念;教學理論與教學方法亟待提高;整節課都是老師牽着學生走,沒有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不熟悉教材、教案;課備的不夠細緻......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爭取下次能為學生呈現出一堂生動而精彩的語文課。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8

《藍藍的威尼斯》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它是一篇略讀課文,放於本單元的最後。對於本文我設想讓學生自行賞析。最初設計如下:自讀課文找出你認為展現威尼斯美的語句加以分析(提示從修辭的角度去思考)——歸納威尼斯的美——理解作者為什麼用藍藍來修飾威尼斯這座城市——再讀語段——拓展:描繪江南水鄉。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以下的問題:

首先,教了這幾年的書,依舊沒有處理好取捨的問題。書本中的一些細枝末節的知識點,始終不捨得放棄,總想能面面俱到。這可能是自己潛意識中還是對自己的學生不是很放心,其實有些問題他們自己討論思考後也是能解決的,只不過需要的時間可能長一些。學生的的思考可能不夠周全,不夠深入,語言表達不是很完整、規範,而我的大包大攬無形中助長了他們的惰性,同樣也抑制他們的思維。這可能是我一直存在的一個大問題。

其次,教學預設了環節,教學時面對出現的意外總是下意識地讓學生往自己預設的環節靠攏,有時過度的引導掐斷了學生的思維,也顯得課堂文氣不通。自然要引導,教師的用語就偏多了起來。或許教師侃侃而談的時候很有成就感,但學生很有可能在走神,這就有損課堂的達成率。

再者,威尼斯是一個旅遊勝地,除了建築外有着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藴,自然文人墨客筆下的威尼斯更是絢爛多姿。與其就本文而學本文,還不如充分利用網絡給學生介紹幾篇同是描繪威尼斯的作品,拓寬他們視野的同時也加強課外知識的引入。

最後,對問題的預設忽略了發散性的思維,如“為什麼作者用藍藍來形容威尼斯?”這個問題在引導學生找出“天藍地藍城市藍”的語句時,可讓他們思考形成的原因,竟而過渡到人的和諧幸福。引導學生自行發揮,注重他們思維的火花,抓住細處揚課堂亮點。

語文的課堂是一個充滿機智的地方,教師除了熟悉課文外更要能引導學生,教會學生織網,讓他們自己撒網捕魚。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9

本課的教學,我讓學生反覆朗讀,當堂成誦一些文言句子。學習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引導學生理解本文託物寓意的方法。挖掘文章的現實意義,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合作學習的習慣。採用課前三分鐘學生講“伯樂相馬”的故事導入,既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這是本課的一個亮點。讓學生多次朗讀課文,由初步感知課文引到感受體會文中作者的情感,到整體感知課文,可以説“讀”也是本課的又一個亮點。本節課的 “小組合作學習,研討問題”和“拓展延伸,聯繫現實 ”這個環節中,時間把握不夠好,讓學生討論拖延了一些時間,造成“背誦競賽”這個環節的時間過緊。

總的來説,從教學的全程來看,全課的教學思路還是比較開闊的,步驟比較明晰,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交流較充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得到了較好的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感覺到不足的是:在學生聽了錄音朗讀後,讓學生比較自己和朗讀錄音不同的時候,沒能及時地引導學生在字詞方面的比較,而只是注重了在情感方面的引導;還有在“拓展延伸,聯繫現實”這個環節中,時間把握不夠好,讓學生討論拖延了一些時間,造成“背誦競賽”這個環節的時間過緊。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10

圍繞“作者想象豐富、感受獨特,説一説你是從哪些描寫中體會到的”這個主要問題,讓學生體悟課文,思考揣摩。如“它們意味深長地對視良久,然後一齊歡躍地走回洞穴裏去。”此時無聲勝有聲,在這深情的對視中,甲蟲夫妻在互相在傾訴些什麼呢?又如,“蜥蜴面前圍攏了一羣黑甲蟲,對這龐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們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談得很投機似的。”黑甲蟲看着“龐然大物”為什麼會感到好奇?蜥蜴和小甲蟲在交流些什麼?還有“我還看見了許多許多……”啟發學生思考:“我”還會看見些什麼?也許是市場裏,甲蟲們做買賣;公園裏,大甲蟲在教小甲蟲尋找食物……

有學生説,草蟲的世界有大街小巷,就是一個微型的世界。我要求學生模仿課文的寫法,寫一寫其他昆蟲或小動物,學生結合自己的觀察寫了“青蛙開演唱會”、“螞蟻搬家”、”蟋蟀打架”等,把課文裏很多好詞好句都用上了,這就是學以致用吧!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11

《峨眉山月歌》與《望洞庭》寫的都是秋夜景色,但又有不同,《望洞庭》側重於寫景《峨眉山月歌》側重於抒情。

學習《峨眉山月歌》這首詩時,我重點抓住“思”字,讓學生自學古詩,並從古詩的字詞入手,深入理解詩意,並抓住文中的兩個比喻,做到重難點突出,使學生儘快地掌握古詩內容,感悟情感,讀好詩歌,體會秋夜思人的意境,也體會28個字的詩歌包含5個地名的不着痕跡的寫法。

我首先告訴學生這是李白離開四川到外地赴任時在途中寫的。然後提出問題:你能讀讀詩,再聯繫插圖,想象李白離開時的場景嗎?

接着巧妙地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讓學生充分展開合理的想像,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進一步領會詩意。在討論中老師參與學習小組討論。

最後讓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把詩歌中的文字變成鮮明的形象、生動的畫面、豐富的情感,培養提高學生感知語言形象的能力。在理解“下渝州”時,教師在下面標示出“渝州”的位置,問學生為何這樣畫?從而自然而然理解“下”的含義!為了讓學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這裏是“船兒走,月亮也走”孤獨的離鄉秋夜有着月兒的相送與陪伴,才能排解點思友之情。這節課學生興趣高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12

這篇精讀課文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童話。描述了地球上的一大旱災,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一個小姑娘抱着水罐去找水,愛心使水罐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的神奇變化。這篇課文意圖在於,讀有關愛心的故事,體會愛心對別人乃至對社會的意義,懂得關心別人,用愛心對待生活。執教本課我嘗試用郭思樂的生本理念,現將我執教後的一些感受與大家分享:

一、小組交流時效率較低。

在剛開始嘗試生本的階段,我就已經發現這個問題,我就指定我認為語文學習能力較強的孩子擔任四人學習小組的組長,由他組織開展交流並展示交流的成果。我又發現有的組長並不熱衷老師給他指派的差事。我想怎樣才能調動學習組長的積極性呢?我們班正在實施的班委競選制度讓我豁然開朗,我就讓學生公開競選四人學習小組的組長。學生的需求得到尊重和理解,他們的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這也體現了生本理念中有關小隊建設的重要性。

二、全班交流的形式過於單一,參與面較窄。

水罐的五次變化我可以讓五個小組進行展示,這樣登台展示的學生就會有更多的鍛鍊機會。這不正是大班額情況下生本理念的體現嗎?學生參與面寬了,學生的積極性也會更為高漲。

三、缺乏語文味。

1、本節課,學生讀書時間太少,談體會感受較多。其實,這不是傳説中的生本理念的內涵。生本理念中,特別是升本語文,要體現四個引:以讀引讀、以讀引説、以讀引言、以讀引寫。這是我執教本課的敗筆。如果再讓我上這節課我會這樣引導學生:先圍繞前置性作業中的問題,先讀相關語句,再談體會,然後其他小組補充,最後引導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相關語句把自己的體會讀出來。2、王主任讓我看薛法根的一篇教學實錄,讓我明白了我應重視語文學習的學法指導。本節課我引導學生用品詞析句的方法體會小姑娘的善良品質。而我卻沒有對理解體會語言的學法進行及時的歸納和提升。3、課文中心主旨昇華不夠。課題為什麼以“七顆鑽石”為題?這個問題我是有設置的,但是由於課堂時間原因我沒有進行。如果我能從第一環節創設情境來理解體會大旱災的嚴重中刪掉學生寫話的環節,我就會擠出時間讓學生來讀書來昇華。

四、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針對這種情況,我就引入了“積分評價機制”。大家的各種表現都會被我用加分來肯定。特別是在課堂展示時,能在別人的答案之上進行補充的學生。最後,以周為單位評選“星級小組”。

以上只是我嘗試生本課之後的一點收穫和感受。我將繼續嘗試生本。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13

《小橋流水人家》是新課標人教版第九冊第8課的一篇閲讀課文.課文勾勒出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寫意畫——小溪潺潺繞村莊,楊柳依依垂水面,水鳥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調美麗而纏綿;接着話題一轉,寫了小橋流水人家的人們恬淡,閒適的生活情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無"鬧市"之亂耳,無 "疲憊"之勞形,有如世外桃園;結尾直抒胸臆:"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

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綿綿不絕的懷戀和思念.本文教學的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像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體會作者對故鄉的懷戀和思念之情.教學目標:1.認識6個生字.讀讀記記"婀娜,舞姿,粼粼,波紋,乾涸,點綴,湧現,潮濕,流通,舒服,印象"等詞語.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3.理解課文,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思鄉之情的.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時我讓學生充分地自讀自悟,結合課文前的閲讀提示,邊讀書邊思考.

在交流中,我讓學生思考"那段日子,是什麼樣的日子 那些美好的印象,是哪些美好的印象 "來幫助學生了解課文內容,想像作者家鄉景色的美好,人們生活的愜意.教學時,我還重點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感受作者家鄉的美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達方法.在文中有作者深情的往事回憶,也有直接的感情流露,讀書時我還指導學生注意體會.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把優美的句子或段落熟讀成誦,摘錄下來,以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14

《夜鶯的歌聲》講述了蘇聯衞國戰爭時期,一個被稱為“夜鶯”的小男孩把德國官兵引入游擊隊的伏擊圈,使德國法西斯強盜被殲滅的故事。一個機智、活潑、乖巧的小男孩形象躍然紙上。本課教學反思如下:

一、抓住主線,理清順序

這篇文章較長,當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後對課文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我提醒學生觀察這篇課文與以往的課文在排版上有什麼不同。學生通過讀書後很快發現文章每個部分內容都自行空行。於是,我就請學生聯繫平時看到的電視連續劇,看看課文寫了哪幾個鏡頭,學生十分容易按照課文已經分好的段落去理清順序,並加上小標題。這樣就把故事連貫起來有了整體瞭解。

二、以讀促悟,深究感悟

1、找句子,先讓學生找體現小夜鶯勇敢機智的句子,自己讀一讀,體會體會。教學下來,大部分同學能夠找出小夜鶯語言的句子,但是對於他的行動的句子相對來説要困難一點。特別是關於夜鶯的歌聲的句子,學生沒能把它聯想到是小夜鶯機智勇敢的表現。

2、説句子,讓學生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説一説,説説你是怎樣感受到他的勇敢機智的,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都表達出來了,我再根據一定的情況進行補充和引導。這裏,我要達到的目標是學生能説到哪一個程度就到哪個程度,不要求學生更深的去理解,因為這些句子的理解對他們來説本身就有一定的難度。但是每一句的教學都會有一個重點,比如教學剛剛一開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獸來了,野獸來了’--就都跑了。”這句話,我要讓學生感悟的重點是小夜鶯借野獸來罵敵人,體會他的機智,理解不慌不忙體會小夜鶯的勇敢。而教學小孩有時候學夜鶯唱,有時候學杜鵑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樹枝,有時候彎下腰去拾球果,還用腳把球果踢起來。他好象把身邊的軍官完全忘了。這句話的時候,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小夜鶯是以自己的天真爛漫來迷惑敵人,表現他的機智和勇敢。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15

(一)反思教學目標:

1、在教學中我創設形象生動、愉悦和教學情境(擺小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習新課奠定基礎。

2、從直觀入手,透過多媒體演示找出主題圖中的角,引導學生説出生活中見到的角。從事物中抽象出角,讓學生觀察討論抽象出角的基本特徵,完成知識的獨立建構過程,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3、透過學生折角和摸角,加深對角的特徵的認識,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樂,真正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同時獲得用心的情感體驗;透過辨認不同方向的角,讓學生對角的認識更加全面

4、觀看電腦演示,全班學生用手勢決定所給的圖是不是角,掀起學生的學習熱潮。

5、用鉛筆把圖形中的角畫出來,從而透過練習,強化學生對角特徵的掌握。

(二)反思教學重難點:

一節課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到達教學目標,其次是看重難突出了嗎?能在課堂教學中幫孩子解決難點嗎?因為教學就是為了幫學生解惑。我這節課的難點是:1、透過比較操作體會角大小跟角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2、用重疊法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但我在課堂上沒有很好的幫孩子解決問題,末能突破第二個難點,因為我採取剪短角的邊長和延長角的邊長的長度,引導學生不夠到位,效果不顯著。因此在今後教學中就應讓學生透過用兩或三個不同顏色表示長度不同邊長的角,再用重疊法透過學生直觀比較,就很容易觀察到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三)反思教學方法:

這節課我的主要教學方法是讓孩子自己去研究圖形,去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這個方向是對的,但做為老師就應如何去放,什麼時候收呢?這才是最重要的。就這節課來説,我在畫角教學環節不夠放,先用電腦演示畫角,再讓學生畫角,雖然學生對於畫角的步驟比較好,但這樣的處理學生只會畫出同一方向的角,從而限制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後我們今後對於這個教學環節能夠放手讓學生嘗試畫角,在展示他們的作業的時候就能夠互相糾正畫角的正確步驟了,這樣讓那些已犯錯誤的學生印象深刻。

(四)反思整個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體現了一位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程度,沒有很好的“吃透”教材、分析好目標、重難點是不可能設計好一份教學設計的,而我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就沒有很好地分析學生的思維的發展,突破難點不夠深入,所以在寫教學設計前,還是要很好的理解教材,首先要做好單元教學設計及單元教學目標,然後備課時注意這節課前後知識的聯繫,並設計好本節課的目標、重點、難點,還要思考到自己的學生的具體學習狀況。

三、我的思考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採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從學生的具體狀況出發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從而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如課前多創設一此生活情境,使學生感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深厚的興趣和親切感,同時在課堂上多注意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潛力、動手操作的潛力、綜合運用知識的潛力,以及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16

以前我們開展繪畫活動,喜歡給幼兒欣賞老師的範畫,雖然讓幼兒清楚地感知到所要畫的內容,但卻大大扼殺了幼兒的創新想象能力,很多幼兒會有意無意的模仿起老師的畫面內容,缺少了自己的想法。此次活動我就脱離了範畫束縛,沒有任何的範畫作品,只有老師在技能上的引導,這樣對幼兒的想象創新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幼兒在明確大白鵝的畫法後,他們就發揮了自己無盡的想象力,大膽地表現和創新,畫出了千姿百態、活靈活現的大白鵝形象,讓我不得不驚歎和佩服孩子們的無窮想象力。

以下是我發現的一些不足之處,需要我的改進:

我在活動開始部分的欣賞環節引導的比較多,導致了整個活動時間比較長,可以把自己的引導語再提煉一下,變得更簡潔、有效些就更好了。

在欣賞環節部分,當幼兒講到不同姿態的大白鵝時,可以出示兩個圓圖片,讓幼兒自己來擺擺它們的位置,通過擺放知道因為圓的位置變化而出現不同的姿態造型,既是後面的繪畫環節的準備,也是銜接,從而也顯得更有系統性了。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17

《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的策略》是國小生第一次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其實從條件出發思考的策略學生幾乎在每一次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都會得到運用,因而理解並掌握這一策略,對於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住從條件想起的策略這種策略,展開教學,讓學生體會完整的解決問題的一個過程。

本課以小猴摘桃的情境引入新課,讓學生仔細閲讀題目,自己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並引導學生區理解題意。然後我給學生設置了三組條件,讓學生根據條件幫小猴提問題,學生以前已經有了從條件思考的經驗,所以學生能很快根據條件提出相應的問題。這三組條件其實都是圍繞例題“以後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這個條件設計的,所以為下面學生能更好地理解“以後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做了鋪墊。並且通過根據條件提問題這個環節,讓學生初步感受解決問題時相關的已知條件的重要性。

在例題教學中,我並沒有直接出示問題,而是先放手讓學生自主分析“以後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這個條件,學生通過交流能自主理解這句複雜條件裏所藴含的意思,這樣學生就能順其自然地幫小猴提出更多的問題。我再順理成章地出示例題的問題,並再次放手讓學生獨立解決,從課堂情況來看,學生對這一複雜條件的理解還是很到位的。

及時引導學生回顧比較列表和列式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説一説用這種方法解題後的體會,找出兩種方法思考過程的相同之處,然後明確告訴學生這就是解決問題的策略中從條件想起的策略的策略。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18

今天課上講《鄧稼先》,險些把自己講哭了,總感覺找不到太到位的語言能把內心的感受充分表達出來,於是,就一遍一遍地讓孩子們讀其中的段落,希望孩子們能在楊振寧深情的敍述中體會到鄧稼先的精神品質,讓那種影響無形之中滲透到靈魂深處。

雖説自己是70後,遭逢到了翻天覆地的意識變更,但自小所受的教育確是純粹的,分明的,我崇敬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的無私奉獻的人,對於所謂的“ 科學無國界”始終懷有一絲保留。楊振寧是舉世聞名的科學家,是對世界做出了突出貢獻的偉人,然而,與鄧稼先相比,我更為敬重鄧稼先的一腔愛國情,一顆赤子心。

鄧稼先在美取得博士學位僅九天就毅然謝絕了恩師和好友的挽留回到了百廢待舉的祖國,這一舉動意味着他選擇了艱苦和磨難,放棄了舒適和良機;選擇了奉獻,放棄了獲得;選擇了隻手撐天,放棄了名利地位。但他沒有絲毫的猶豫,在他看來,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是自然而然再正常不過的選擇,我看到過鄧稼先的照片,正如楊振寧的評價,是一個“最具中國農民樸實氣質的人”,他沒有過多的語言,有的是行動,他的一生始終朝着一個方向,他的心中始終存着一個目的,那就是中國的前途,中國的振興,中國的富強。他的工作環境是惡劣的,工作是危險的,肩負的使命是重大的,然而,他確是無怨無悔的,義無反顧的,甚而是主動請纓,至死不懈的。

我不懂他的工作,但我看到這一段文字時,心仍禁不住抖索起來:“粗估”參數的時候,要有物理直覺;晝夜不斷地籌劃計算時,要有數學見地;決定方案時,要有勇進的膽識和穩健的判斷。可是理論是否準確永遠是一個問題。不知稼先在關鍵性的方案上簽字的時候,手有沒有顫抖?鄧稼先從事的是一項怎樣的工作啊,他要具備怎樣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去應對這一切呢?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19

語文教材《小鷹學飛》這一課,主要敍述了小鷹在跟隨老鷹學飛的過程中,老鷹不斷向小鷹提出新的目標,從而是使小鷹知道學習沒有盡頭,應該不斷進取的道理。課文的第5、6自然段是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學生雖然有了學習“一、二兩次飛行”的經歷,但是還是不能夠完全理解文中某些詞句,因此,在教學中主要把握以下這兩點:

一、融情入境,培養語感。

閲讀能力從何而來?腳踏實地地立足於文本,重在品詞析句,結合本文特點和二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緊緊圍繞以讀為主線,緊扣“已經”“真的”“總算”等詞深入體會小鷹此時的心理活動,從而體會小鷹的心情。片段中我通過和學生演讀,讓孩子們深切小鷹急促地喘着氣説:“現在……我總算……會飛了吧?”通過孩子主動的參於,朗讀自然是水到渠成。我認為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外部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實現這一內化的過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讀。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邊讀邊演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薰陶。達到 “入境悟情”的教學境界,由此培養學生的語感。

二、珍視學生的獨特情感體驗。

“教學就其本質而言,是交往的過程,是對話的活動,是師生通過對話在交往與溝通活動中共同創造意義的過程。”因此,我致力於建構民主、平等的氛圍,尊重、信任學生,在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有了自己獨特的閲讀感悟中,激活學生的個性,觸發學生在與文本、與教師和同學對話過程中積極情感的積澱,使之融入文本。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心態是開放而寬鬆的,師生之間是和諧的,課堂便是生成的。在教學過程中,我抓準時機引導他們進行個性化的閲讀,表達出他們各自獨特的感受。通過多種讀的形式仔細品讀老鷹和小鷹的話,鼓勵學生自讀自悟,避免老師講解多,提問多,大力提倡“以讀為主,以讀代講,以講帶動讀、以問促進讀”。閲讀課文的過程,實質上是讀者對讀物的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對於同一段內容,不同生活經歷,不同個性特徵的學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我們要“蹲下身來”充分尊重他們的見解與觀點,切不可強求統一,引導他們讀出自己的“哈姆雷特”。由於鼓勵學生從各自獨特的視角去體會、解讀課文,因此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張揚。

三、用圖文並茂的方式來吸引學生注意。

比如,課堂導入時,我根據學生回答,用簡筆畫在黑板上對大樹、高山、白雲進行了簡單勾勒,一目瞭然,也為後面的教學做好了鋪墊和準備。另外,為了讓學生能參與近來,我還準備了老鷹和小鷹的圖片,根據故事發展,請學生動手貼於相應位置。最後,當小鷹看到還有幾隻鷹在盤旋時,利用多媒體顯示場景,讓學生髮揮想象,進行説話練習。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20

這學期,我依然是把除了繪畫課以外的同一類型的課(比如手工、剪紙、彩墨等)放在一起上,一是為了同學們準備相應的美術用具,二是為了把同一類型的內容,落實的更紮實,而且這樣也更有助於學生們深入地實踐和思考,也更有利於培養學生們在這一課型中形成良好的習慣。而且把其它課型穿插到繪畫課型中來,也更有利於調節學生們的繪畫情緒。因為這就家庭主婦每天做飯一樣,每天都做同樣的伙食,就算是再好吃的東西,也會食之無味了。所以,我就通過不同的課型來調節學生們的繪畫情緒,這一做法還是很管用的。

比如這一次《彩墨遊戲》課中,同學們的熱情很高,雖然這很難,但他們是初生牛犢,主要是“新鮮”。畫好第一張的同學,還會得到第二張紙,所以同學們整堂課都在緊張忙碌的畫着,甚至沒有時間像往常一樣,看看別人畫得怎麼樣。值得一提的是,每個班都有幾個特別出色的小作品,畫得很有韻味,有的我已經拍成照片保存起來,並把這些畫掛在班級裏。每次上課看見這些畫,心情真是很愉悦。

泰戈爾紙船的教學反思 篇21

《倔強的小紅軍》這篇課文記敍了陳賡同志回憶的一件往事:在二萬五千里長徵過草地時,一位小紅軍在忍受飢餓和疲憊,因不想拖累別人,所以拒絕陳賡同志的幫助,最後犧牲的故事。作者滿懷深情地讚揚小紅軍堅強勇敢,寧願自己捱餓受苦,也不拖累別人的優秀品質,也讚揚了陳賡同志關心戰士的美德。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理解小紅軍和陳賡的動作、神情、語言的描寫,瞭解小紅軍和陳賡的品質及其情感。我在學生閲讀課外相關材料及初讀課文之後,就課文內容提出他們自己不懂的問題;隨後又引導他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解決較簡單的問題,並歸納。在充分體會到小紅軍及陳賡同志都極度飢餓、虛弱、疲憊後,我引導學生對“陳賡終於被這個小鬼説服了,他騎上馬,朝前走去。”這句話進行思考:這句話可以換個説法嗎?其中“終於”能否捨去?從哪裏看出“説服”與“被説服”都是那麼不容易,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學生們圍繞這些問題深入地進行了閲讀、歸納、討論、想象。學生們圍繞着自己提出的重點問題(小紅軍為什麼要“騙”陳賡?陳賡全明白了什麼?)進一步品讀課文,合作探究,從而實現個性化的閲讀。

學生們從陳賡“要求”小紅軍騎上馬,到“命令”小紅軍騎一段,再到跟小紅軍“商量”一起走,最後到無可奈何地“付之以行動”,從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地給小紅軍,感悟到了陳賡對小紅軍的關懷和愛護;從小紅軍倔強地拒絕,説自己“體力強”、“等同伴”、“乾糧多”,感受到小紅軍對首長的愛戴,一心為他人着想的優良品質。圍繞一個“終於”的探究,學生在品讀陳賡與小紅軍一而再、再而三的説服對方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被紅軍戰士患難相助、生死與共的精神所感動。“陳賡對得起還是對不起這個小兄弟”這一難點也巧妙地解決了。明白了小紅軍在急需幫助的情況下,為了不拖累別人而拒絕了陳賡的幫助,心中對小紅軍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然後引導學生大膽地評價小紅軍是一個怎樣的人,並敢於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進而使學生的心中深深刻印上小紅軍的光輝形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g0kxj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