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給予樹教學反思(精選17篇)

給予樹教學反思(精選17篇)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1

《給予樹》是一篇有濃濃人文情懷的課文。圍繞“給予”展開教學,從而體會“愛”是本躺課的教學主要特點。在設計教學時,我重點放在了憑藉文本體驗課文藴涵的人文精神。

給予樹教學反思(精選17篇)

一、激趣導入

課前,我用説一個日子猜節日的方法來導入課堂,創設與故事北京想融合的教學情境。

二、緊扣課題,展開教學

教學由質疑課題出發,學生提出問題,老師總結兩個主導問題:“給予”是什麼意思?“給予樹”是一棵這樣的樹?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手段來解決這兩大問題。學生正是隨着對問題解決過程一層一層的感知文本,滲透情感。

三、層層遞進,品位“給予”

品味“給予”的過程正是他們受到愛心教育的過程。教學中,我安排了三個步驟:

(一)初品“給予”。理解“給予”這個詞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為了讓學生有一個直接的感知,我設計了三個環節來初品“給予”:一是憑直觀感覺,揣摩“給予”;二是結合生活經驗,説説“給予”;三是聯繫課文,理解“給予”。在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在聯繫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通過默讀課文,找到文中的相關句子,展現人物間的相互給予。如從“我給了每個孩子二十美元。”可以看出這是媽媽對孩子的給予;從“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麼禮物。”可以看出這是兄弟姐妹間的相互給予等等。最後學生自然初品出“給予”就是“送、給”的意思。

(二)細品“給予”。在解決問題“‘給予樹’是一棵什麼樣的樹?”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再讀課文,找一找課文中描寫給予樹的句子。引導學生對“一直盼望”一詞展開想象:小女孩為什麼盼望得到洋娃娃?她希望洋娃娃能陪她做些什麼?學生情不自禁地説出:“因為小女孩很貧窮,買不起洋娃娃,所以盼望得到洋娃娃。”“因為她喜歡。”“因為她很孤單,她希望洋娃娃能白天黑夜地陪着她,和她玩耍。”從而感受小女孩那種盼望得到洋娃娃的急切之心。緊接着,我讓學生再次想象“小女孩會在卡片上寫些什麼?”進而對文本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在此基礎上,學生在回答“‘給予樹’是一棵什麼樣的樹?”時,就能順理成章地説出“給予樹是一棵實現夢想、滿足願望的樹。”“給予樹是一棵讓人如願以償的樹。”……同時也深一層地感受“給予”的另一層含義――讓人如願以償。當金吉婭所剩的錢只夠買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時候,她的心情怎樣?我讓學生通過重點詞句“沉默不語”、“低着頭”想象金吉婭此時會想些什麼,體驗金吉婭作出選擇時艱難矛盾的心情。從而品味“給予”不僅僅是送、給,讓人如願以償,還意味着放棄、失去。

(三)再品“給予”。這一環節,是通過精讀最後一自然段來完成的。讀完本段後,先讓學生體會媽媽擁抱時的心情,比較媽媽前後的心情變化。接着提出了三個問題:小女孩得到了什麼?金吉婭得到了什麼?我們得到了什麼?層層遞進,在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中總結“給予”所折射的深層含義。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2

《給予樹》是一篇有濃濃人文情懷的課文。圍繞“給予”展開教學,從而體會“愛”是本躺課的教學主要特點。在設計教學時,我重點放在了憑藉文本體驗課文藴涵的人文精神。

一、激趣導入

課前,我用説一個日子猜節日的方法來導入課堂,創設與故事北京想融合的教學情境。

二、緊扣課題,展開教學

教學由質疑課題出發,學生提出問題,老師總結兩個主導問題:“給予”是什麼意思?“給予樹”是一棵這樣的樹?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手段來解決這兩大問題。學生正是隨着對問題解決過程一層一層的感知文本,滲透情感。

三、層層遞進,品位“給予”

品味“給予”的過程正是他們受到愛心教育的過程。教學中,我安排了三個步驟:

(一)初品“給予”。理解“給予”這個詞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為了讓學生有一個直接的感知,我設計了三個環節來初品“給予”:一是憑直觀感覺,揣摩“給予”;二是結合生活經驗,説説“給予”;三是聯繫課文,理解“給予”。在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在聯繫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通過默讀課文,找到文中的相關句子,展現人物間的相互給予。如從“我給了每個孩子二十美元。”可以看出這是媽媽對孩子的給予;從“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麼禮物。”可以看出這是兄弟姐妹間的相互給予等等。最後學生自然初品出“給予”就是“送、給”的意思。

(二)細品“給予”。在解決問題“‘給予樹’是一棵什麼樣的樹?”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再讀課文,找一找課文中描寫給予樹的句子。引導學生對“一直盼望”一詞展開想象:小女孩為什麼盼望得到洋娃娃?她希望洋娃娃能陪她做些什麼?學生情不自禁地説出:“因為小女孩很貧窮,買不起洋娃娃,所以盼望得到洋娃娃。”“因為她喜歡。”“因為她很孤單,她希望洋娃娃能白天黑夜地陪着她,和她玩耍。”從而感受小女孩那種盼望得到洋娃娃的急切之心。緊接着,我讓學生再次想象“小女孩會在卡片上寫些什麼?”進而對文本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在此基礎上,學生在回答“‘給予樹’是一棵什麼樣的樹?”時,就能順理成章地説出“給予樹是一棵實現夢想、滿足願望的樹。”“給予樹是一棵讓人如願以償的樹。”……同時也深一層地感受“給予”的另一層含義――讓人如願以償。當金吉婭所剩的錢只夠買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時候,她的心情怎樣?我讓學生通過重點詞句“沉默不語”、“低着頭”想象金吉婭此時會想些什麼,體驗金吉婭作出選擇時艱難矛盾的心情。從而品味“給予”不僅僅是送、給,讓人如願以償,還意味着放棄、失去。

(三)再品“給予”。這一環節,是通過精讀最後一自然段來完成的。讀完本段後,先讓學生體會媽媽擁抱時的心情,比較媽媽前後的心情變化。接着提出了三個問題:小女孩得到了什麼?金吉婭得到了什麼?我們得到了什麼?層層遞進,在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中總結“給予”所折射的深層含義。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3

《給予樹》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個主題單元“愛的奉獻”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一個脈脈温情的故事。課文以愛貫穿始終,字裏行間處處洋溢着濃濃的人文情懷。

教學由質疑課題出發,由學生提出問題,總結兩個主導問題:“給予”是什麼意思?“給予樹”是一棵怎樣的樹?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手段來解決這兩大問題。學生正是隨着問題解決的過程,一層一層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

一、把握課文主旨,引領學生深入文本。

本文從媽媽“我”的角度來敍述故事,通過“我”的觀察、心理變化及行為來體現金吉婭的善良品質。特別是通過孩子的做法和“我”開始對金吉婭的誤解,襯托了金吉婭的美好心靈。課文中有多種愛:金吉婭給予母親的愛,給予哥哥姐姐的愛,給予陌生女孩的愛。而課文主要表現的是金吉婭對陌生女孩的愛,即理解和同情,因此我以此愛作為重點深入文本。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我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詳則略之,略則詳之”,在文本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給予是快樂的、幸福的,這是主旨,亦是靈魂。我提出“這棵樹除了可以叫給予樹,還可以叫什麼名字?”,讓學生多元地、多維地、多角度地去誦讀文本、感悟文本,同時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後金吉婭那顆善良、仁愛之心、那種同情、體貼之意,引領學生層層剝筍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讓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心靈自由馳騁的過程,成為學生情感自在滋養的過程,成為學生精神自然豐厚的過程。

二、抓住文本,引導學生合理想象

在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當金吉婭站在這樣一棵神奇的“給予樹”下,看到女孩的卡片,她想到了什麼呢?設計這個環節主要出於這樣的目的:對主人公的心理活動領悟有助於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行為,感受文字中所體會的情感。在設計時我充分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領悟力,對於金吉婭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氣呵成。所以我將這個環節根據課文中金吉婭的語言,行為分成了幾步。第一步:當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願,金吉婭第一反應是什麼?第二步:思考金吉婭為什麼説話時聲音低,為什麼會難過?從而讓學生知道金吉婭站在給予樹下還想到了家人。第三步:金吉婭最終選擇了女孩的原因是什麼?從而讓學生知道金吉婭內心的決定。這個心理活動的描述是充分聯繫了課文的文本,最後我出示“聯繫課文想象”,告知學生進行想象的方法。從教學情況來看,學生以課文為載體進行合理、完整的想象,效果不錯。

三、説寫延伸,昇華情感

説的拓展和延伸,是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催化劑。寫的拓展和延伸,是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階梯。語文教學就要體現“聽,説,讀,寫”的訓練。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一些説與寫的環節。當理解“一直盼望”這個詞語後,我出示句子“早晨,她盼望——;中午,她盼望——;晚上,她盼望——;……(什麼時候,她盼望)”讓學生進行想象説話,從而理解一直盼望的含義,進一步體會小女孩渴望有娃娃的心情。在學習課文後,我讓學生進行一個小練筆,讓學生替那個小女孩寫幾句感謝的話,這對課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時也昇華了情感。我還設計了一個句式“當什麼時候,你會怎麼做”讓學生聯繫自己説説自己給予了別人什麼,然後將不同人寫的內容連成一首小詩。學生很喜歡做。

在一篇文章裏看到了這樣的一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一個課堂就是一個心靈共舞的家園。”我還想説,一個課堂就是一棵給予樹,這樹上種滿了師生相互探究、相互探討的無窮樂趣;這樹上也將結滿師生共同進步和成長的累累碩果!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4

給予是快樂的,在語文課堂上,孩子們深深體會到了金吉婭帶給我們的一切!小女孩給予大家的,不僅僅是棒棒糖,還給予大家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

將這個故事繼續,讓這份感動延續,這是我想要做的。在教學設計時,我以文中出現的援助中心作為故事繼續的載體,利用語文課堂中積累的情感進行教學。課堂上,學生的表現讓我體會到了幸福,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更是一種責任,一種自覺的活動。在這次整合課堂上,我因勢利導,讓孩子完成課後小練筆----替小女孩寫幾句感謝的話。寫話練習,我故意沒做任何要求,反而讓我收穫到更多感動。

一、自由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留白的作業,孩子們一直認為是最有趣的作業。他們有製作可愛的小卡片的,有製作心願卡,有寫成漂亮的信裝在信封裏的。形態各異的作業更承載着孩子小小的美好感情。孩子們興趣盎然,沒覺得這是作業,更沒覺得這是負擔。

二、簡單的語言,直抒學生內心的情感

讀陌生小女孩的心願,這是一個很感人的環節,在語文課堂上,深深地打動了學生。當回頭再寫感謝的話,孩子們的心被再次碰撞,他們的心與文章中主人公的心再次共鳴,就這樣碰觸了他們的內心。利用情感教學,就必須有一個情感的觸發點,而情景遷移正是一條好途徑。

在這次教學中感受最深的是,我沒有告訴孩子們什麼是“給予”,什麼是“關愛”,但孩子們濃濃的愛心都在温情的感謝信、心願卡上流淌。德育教育最高的形式,應是“潤物細無聲”,這也許就是一種無聲滋潤吧!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5

《給予樹》是一篇富有濃濃的人文情懷的課文,愛的教育是本篇課文的教學主題。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不能忘掉語文本體,語言文字的訓練也要做到紮實,並要跟情感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這節課的教學主要體現瞭如下特點: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思考、朗讀、討論、交流,並把字詞教學滲透於教學的各環節中。教學由質疑課題出發,由學生提出問題,總結兩個主導問題:“給予”是什麼意思?“給予樹”是一棵怎樣的樹?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手段來解決這兩大問題。學生正是隨着問題解決的過程,一層一層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過讀課文讓學生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理解課文金吉婭對家人關愛的句子“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我緊緊抓住“沉默不語”的意思,並教會學生通過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探究“沉默不語”背後金吉婭的內心。

通過哥哥、姐姐“興高采烈”和金吉婭的“沉默不語”進行對比朗讀感受金吉婭心裏的想法,體會她對家人以及對陌生人的關愛。在理解金吉婭為什麼給陌生的小女孩買洋娃娃時,讓學生體會“什麼都沒有”到底沒有什麼,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憐;最後一自然段是重中之重,讓學生反覆讀,以媽媽、哥哥姐姐的感情變化為主,從而更加突出了金吉婭的給予,進一步加深對給予樹的理解。通過情境創設、通過情感的共振,逐漸深入本。首先是,課文中沒有介紹那個小女孩在卡片上具體寫了什麼,為了使學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婭產生心理共鳴,課堂中我注意創設情境,拓展內容,出示心願卡,配上音樂讓學生讀讀上面的內容,通過生動而富有感情的語句的朗讀,激發了學生的同情心。

在此基礎上,再去讀讀金吉婭怎麼做的句子,説説新的體會,在説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震動,與金吉婭產生了情感共鳴,實現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潛移默化地賦予了文中人物鮮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再就是,在《讓世界充滿愛》的背景音樂中,播放各種貧困、戰爭、災難、無助的照片,讓他們瞭解在這世界上,還有許多人要比這個小女孩更需要幫助,讓他們把愛心送給他們,寫在“愛心卡”上,昇華了情感。在學習課文後,我讓學生進行了一個小練筆,讓學生替那個小女孩寫幾句感謝的話,這對課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時也昇華了情感。

上完此課,總還覺得學生雖能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有愛心,但並不很受感動。細想一下,並非我們的學生不懂感恩,只是他們缺少這樣的體驗。而要讓學生有較深的體驗,教師就要想辦法讓學生完全進入到文本,與文本、人物進行三維的對話,應抓住語言文字,讓學生自己走進,而不是被老師拖進去。如在體會小女孩對得到這份禮物的渴望心情之前,可從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為什麼盼望一個穿裙子的洋娃娃什麼叫'一直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麼"引導學生體會小女孩盼望得到這份禮物的急切心情。然後,啟發學生想象卡片上的內容。這時再出示卡片,也許有前面的鋪墊,學生思維就可能一下子打開了。

此後,在後面的學習中,他們就能輕而易舉地理解了金吉婭為什麼會這樣做,並深刻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仁愛,體貼和同情了。在關注學生這一方面我很欠缺,太以自我為中心,很少關注學生説了什麼,對於學生的回答也沒有進行很好地評價與反饋。這節課對於語文味和工具性的把握還不是很到位。挖掘教材還需要進一步努力,課堂應對能力還需要鍛鍊。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6

聖誕節是西方最重要的節日,這是一個愛意流動的日子。在這樣的一個特殊的節日裏,一個小女孩渴望擁有一個洋娃娃的願望,另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金吉婭將她實現了,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故事。

曾記得在立洋外國語學校賈志敏老師也是用這一課作了示範。但是因為學生朗讀出現了嚴重的問題,賈老師把課文的重點放在瞭如何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和指導學生書寫上。 今天我面臨的學生和賈老師面對的學生如出一轍,學習本課時,我特別注意指導學生對課文中有一些詞語,引導學生加以理解。教學效果不錯。 如第三自然段“回家途中,孩子們興高采烈。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麼禮物。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透過塑料口袋,我發現,她只買了一些棒棒糖——那種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氣:她到底用這二十美元做了什麼?”要讀出媽媽生氣,金吉婭的沉默自責,兄弟姐妹的興高采烈。從對比中產生疑問,這麼一個心地善良的孩子,怎麼會亂花錢,她的錢都花到哪兒去了?請學生帶着疑問再次閲讀課文,從第四自然段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可是媽媽,我們有那麼多人,已經能收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什麼也沒有。”再抓住“卻什麼也沒有”進一步理解小女孩和我們相比,她什麼也沒有。先説我們有的,然後用括號括起來,告訴大家這些小女孩都沒有,把小女孩的可憐無助,與金吉婭的善良再次對比。

在文中出現了一些看上去簡單,但是寓有深刻含義的詞語。如“善良”、“仁愛”,本身有很深的含義,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的是,“心地純潔的”“同情、愛護和幫助人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不宜作更深的的解釋。而有的詞語則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深入體會,例如:學生可能知道“分享”的意思是“和別人一起享受”,但老師可以進一步問學生:“課文中人物都分享了什麼呢?”引導學生理解是分享了禮物,還分享了快樂,金吉亞還和一個陌生女孩分享愛。

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是本課的難點,體會句子的含義時,我提問:“媽媽為什麼説金吉婭還送給了我們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呢?”學生對此問題回答的較到位,金吉婭用自己的行動給我們上了一課,讓我們明白了人與人相處的基本道德準則。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7

《給予樹》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個主題單元“愛的奉獻”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一個脈脈温情的故事。課文以愛貫穿始終,字裏行間處處洋溢着濃濃的人文情懷。

教學由質疑課題出發,由學生提出問題,總結兩個主導問題:“給予”是什麼意思?“給予樹”是一棵怎樣的樹?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手段來解決這兩大問題。學生正是隨着問題解決的過程,一層一層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

一、把握課文主旨,引領學生深入文本。

本文從媽媽“我”的角度來敍述故事,通過“我”的觀察、心理變化及行為來體現金吉婭的善良品質。特別是通過孩子的做法和“我”開始對金吉婭的誤解,襯托了金吉婭的美好心靈。課文中有多種愛:金吉婭給予母親的愛,給予哥哥姐姐的愛,給予陌生女孩的愛。而課文主要表現的是金吉婭對陌生女孩的愛,即理解和同情,因此我以此愛作為重點深入文本。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我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詳則略之,略則詳之”,在文本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給予是快樂的、幸福的,這是主旨,亦是靈魂。我提出“這棵樹除了可以叫給予樹,還可以叫什麼名字?”,讓學生多元地、多維地、多角度地去誦讀文本、感悟文本,同時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後金吉婭那顆善良、仁愛之心、那種同情、體貼之意,引領學生層層剝筍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讓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心靈自由馳騁的過程,成為學生情感自在滋養的過程,成為學生精神自然豐厚的過程。

二、抓住文本,引導學生合理想象

在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當金吉婭站在這樣一棵神奇的“給予樹”下,看到女孩的卡片,她想到了什麼呢?設計這個環節主要出於這樣的目的:對主人公的心理活動領悟有助於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行為,感受文字中所體會的情感。在設計時我充分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領悟力,對於金吉婭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氣呵成。所以我將這個環節根據課文中金吉婭的語言,行為分成了幾步。第一步:當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願,金吉婭第一反應是什麼?第二步:思考金吉婭為什麼説話時聲音低,為什麼會難過?從而讓學生知道金吉婭站在給予樹下還想到了家人。第三步:金吉婭最終選擇了女孩的原因是什麼?從而讓學生知道金吉婭內心的決定。這個心理活動的描述是充分聯繫了課文的文本,最後我出示“聯繫課文想象”,告知學生進行想象的方法。從教學情況來看,學生以課文為載體進行合理、完整的想象,效果不錯。

三、説寫延伸,昇華情感

説的拓展和延伸,是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催化劑。寫的拓展和延伸,是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階梯。語文教學就要體現“聽,説,讀,寫”的訓練。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一些説與寫的環節。當理解“一直盼望”這個詞語後,我出示句子“早晨,她盼望——;中午,她盼望——;晚上,她盼望——;……(什麼時候,她盼望)”讓學生進行想象説話,從而理解一直盼望的含義,進一步體會小女孩渴望有娃娃的心情。在學習課文後,我讓學生進行一個小練筆,讓學生替那個小女孩寫幾句感謝的話,這對課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時也昇華了情感。我還設計了一個句式“當什麼時候,你會怎麼做”讓學生聯繫自己説説自己給予了別人什麼,然後將不同人寫的內容連成一首小詩。學生很喜歡做。

在一篇文章裏看到了這樣的一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一個課堂就是一個心靈共舞的家園。”我還想説,一個課堂就是一棵給予樹,這樹上種滿了師生相互探究、相互探討的無窮樂趣;這樹上也將結滿師生共同進步和成長的累累碩果!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8

《給予樹》是一篇富有濃濃的人文情懷的課文,愛的教育是本篇課文的教學主題。我們可以感受到緊緊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抓住三個重點句段的理解、深入挖掘文本。

精彩之處:

1、理解“給予”

其實“給予”即為有形的贈送禮物和無形的給予幫助兩個含義。正是因為教師在一開始便讓學生對這個詞理解到位,所以也為後來所提出的 “課文中的給予指的是哪些事情呢”這個問題做了很好鋪墊,使學生能準確的理解和尋找。

2、體會“給予”。

為了更深刻的理解金吉亞所“給予”的東西,教師先讓學生體會小女孩對得到這份禮物的渴望心情。因此她從理解“盼望”一詞入手,什麼叫‘一直盼望’?想象“小女孩為什麼盼望一個穿裙子的洋娃娃?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麼?”引導學生體會小女孩盼望得到這份禮物的急切心情。其實這個洋娃娃不僅只是一個玩具,更是一個可以陪伴她、可以傾聽她的話語,可以帶給她温暖的朋友。所以學生就可以深刻的體會到,金吉亞所“給予”給小女孩的是一種快樂,是一種温暖,是一種愛。

3、創設情境,進行拓展與延伸

文中沒有介紹那個小女孩在卡片上具體寫了什麼,教師為了使學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婭產生心理共鳴,課堂中 創設情境,拓展內容,出示心願卡,配上音樂讓學生讀讀上面的內容,通過生動而富有感情的語句的朗讀,激發了學生的同情心。在此基礎上,再去讀讀金吉婭怎麼做的句子,説説新的體會,在説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震動,與金吉婭產生了情感共鳴,實現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潛移默化地賦予了文中人物鮮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4、注重情感的昇華

最後,教師通過讓學生在回答“‘給予樹’是一棵什麼樣的樹?”時,其實是讓學生提升文章的情感一種方法,即“給予樹是一棵實現夢想、滿足願望的樹。”“給予樹是一棵充滿善良和仁愛的樹。”

5、板書設計精巧。

把握了文章的重要內容,並以生動形象的板面展示。

建議:

1、對於“給予”意義的延伸

其實“給予”不僅僅是送、給,讓人如願以償,還意味着放棄、失去。課文中提到金吉婭所剩的錢只夠買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時候,她“沉默不語”、“低着頭”,她説話時那種羞愧、難受,説明了金吉婭作出選擇時艱難矛盾的心情。在這裏教師是否可以點撥一下“給予”其實是在自己放棄、失去某種東西的基礎上帶給別人快樂的。這樣學生的理解會更深刻。

2、朗讀的方式可以更多樣話

本課教學中,朗讀的方式基本上分為兩種:教師指導個別孩子朗讀和整體朗讀。其實可以穿插一些小組競賽讀、男女生讀等,激勵學生朗讀的興趣和情感。同時,多給學生一點朗讀的時間,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3、教師反饋的多樣性和合理性。

本堂課中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後的反饋很及時,但是比較單調。如果能根據學生的回家有針對性的給予評價會更好。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9

《給予樹》是一篇富有濃濃的人文情懷的課文,愛的教育是本篇課文的教學主題。我們可以感受到緊緊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抓住三個重點句段的理解、深入挖掘文本。

精彩之處:

1、理解“給予”

其實“給予”即為有形的贈送禮物和無形的給予幫助兩個含義。正是因為教師在一開始便讓學生對這個詞理解到位,所以也為後來所提出的 “課文中的給予指的是哪些事情呢”這個問題做了很好鋪墊,使學生能準確的理解和尋找。

2、體會“給予”。

為了更深刻的理解金吉亞所“給予”的東西,教師先讓學生體會小女孩對得到這份禮物的渴望心情。因此她從理解“盼望”一詞入手,什麼叫‘一直盼望’?想象“小女孩為什麼盼望一個穿裙子的洋娃娃?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麼?”引導學生體會小女孩盼望得到這份禮物的急切心情。其實這個洋娃娃不僅只是一個玩具,更是一個可以陪伴她、可以傾聽她的話語,可以帶給她温暖的朋友。所以學生就可以深刻的體會到,金吉亞所“給予”給小女孩的是一種快樂,是一種温暖,是一種愛。

3、創設情境,進行拓展與延伸

文中沒有介紹那個小女孩在卡片上具體寫了什麼,教師為了使學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婭產生心理共鳴,課堂中 創設情境,拓展內容,出示心願卡,配上音樂讓學生讀讀上面的內容,通過生動而富有感情的語句的朗讀,激發了學生的同情心。在此基礎上,再去讀讀金吉婭怎麼做的句子,説説新的體會,在説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震動,與金吉婭產生了情感共鳴,實現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潛移默化地賦予了文中人物鮮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4、注重情感的昇華

最後,教師通過讓學生在回答“‘給予樹’是一棵什麼樣的樹?”時,其實是讓學生提升文章的情感一種方法,即“給予樹是一棵實現夢想、滿足願望的樹。”“給予樹是一棵充滿善良和仁愛的樹。”

5、板書設計精巧。

把握了文章的重要內容,並以生動形象的板面展示。

建議:

1、對於“給予”意義的延伸

其實“給予”不僅僅是送、給,讓人如願以償,還意味着放棄、失去。課文中提到金吉婭所剩的錢只夠買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時候,她“沉默不語”、“低着頭”,她説話時那種羞愧、難受,説明了金吉婭作出選擇時艱難矛盾的心情。在這裏教師是否可以點撥一下“給予”其實是在自己放棄、失去某種東西的基礎上帶給別人快樂的。這樣學生的理解會更深刻。

2、朗讀的方式可以更多樣話

本課教學中,朗讀的方式基本上分為兩種:教師指導個別孩子朗讀和整體朗讀。其實可以穿插一些小組競賽讀、男女生讀等,激勵學生朗讀的興趣和情感。同時,多給學生一點朗讀的時間,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3、教師反饋的多樣性和合理性。

本堂課中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後的反饋很及時,但是比較單調。如果能根據學生的回家有針對性的給予評價會更好。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10

聖誕節是西方最重要的節日,這是一個愛意流動的日子。在這樣的一個特殊的節日裏,一個小女孩渴望擁有一個洋娃娃的願望,另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金吉婭將她實現了,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故事。

曾記得在立洋外國語學校賈志敏老師也是用這一課作了示範。但是因為學生朗讀出現了嚴重的問題,賈老師把課文的重點放在瞭如何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和指導學生書寫上。 今天我面臨的學生和賈老師面對的學生如出一轍,學習本課時,我特別注意指導學生對課文中有一些詞語,引導學生加以理解。教學效果不錯。 如第三自然段“回家途中,孩子們興高采烈。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麼禮物。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透過塑料口袋,我發現,她只買了一些棒棒糖——那種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氣:她到底用這二十美元做了什麼?”要讀出媽媽生氣,金吉婭的沉默自責,兄弟姐妹的興高采烈。從對比中產生疑問,這麼一個心地善良的孩子,怎麼會亂花錢,她的錢都花到哪兒去了?請學生帶着疑問再次閲讀課文,從第四自然段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可是媽媽,我們有那麼多人,已經能收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什麼也沒有。”再抓住“卻什麼也沒有”進一步理解小女孩和我們相比,她什麼也沒有。先説我們有的,然後用括號括起來,告訴大家這些小女孩都沒有,把小女孩的可憐無助,與金吉婭的善良再次對比。

在文中出現了一些看上去簡單,但是寓有深刻含義的詞語。如“善良”、“仁愛”,本身有很深的含義,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的是,“心地純潔的”“同情、愛護和幫助人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不宜作更深的的解釋。而有的詞語則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深入體會,例如:學生可能知道“分享”的意思是“和別人一起享受”,但老師可以進一步問學生:“課文中人物都分享了什麼呢?”引導學生理解是分享了禮物,還分享了快樂,金吉亞還和一個陌生女孩分享愛。

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是本課的難點,體會句子的含義時,我提問:“媽媽為什麼説金吉婭還送給了我們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呢?”學生對此問題回答的較到位,金吉婭用自己的行動給我們上了一課,讓我們明白了人與人相處的基本道德準則。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11

給予是快樂的,在語文課堂上,孩子們深深體會到了金吉婭帶給我們的一切!有的孩子在語文課堂上感動得哭了,有的孩子在那小聲地抽泣,因為有了共鳴,所有他們很感動。

將這個故事繼續,讓這份感動延續,這是我想要做的。在教學設計時,我以文中出現的援助中心作為故事繼續的載體,利用語文課堂中積累的情感進行教學。課堂上,學生的表現讓我體會到了幸福,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更是一種責任,一種自覺的活動。

在這次整合課堂上,對於這樣的教學模式,我又有了新的感悟。

一、利用課堂相關視頻和音樂資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故事是發生在聖誕節前夕,學生在歡快的聖誕節歌曲中進入教室,環境的給予讓學生融合在這樣的課堂之中。緊接着聖誕節視頻的播放,吸引了學生的眼球,他們的心便自然地融入到了聖誕節快樂的氣氛中了。所以説,音樂、視頻資源的合理利用,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教學方法之一。

二、利用語文課創設的情景資源,碰撞學生內心情感

讀陌生小女孩的心願,這是一個很感人的環節,在語文課堂上,深深地打動了學生。當信息課上再次出現這個環節的時候,孩子們的心被再次碰撞,他們的心與文章中主人公的心再次共鳴,就這樣碰觸了他們的內心。利用情感教學,就必須有一個情感的觸發點,而情景遷移正是一條好途徑。

三、利用故事的可再生性特點,實現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

故事性文章與信息技術整合,在任務設置上出現了一個難題。思考後,發現整合可以從學科特點出發的,故事性文章的特點就是——再生性,當想到這三個字的時候,靈感就油然而生了。利用“援助中心”這個部門,將故事再編,使得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又有了新的結合契機。

在這次教學中感受最深的是,我沒有説:“今天我們要做是什麼,我們要完成的是什麼……”但是孩子們説:“我們要幹什麼……”新課程理念強調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這也許就是一種變革吧!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12

《漁歌子》是一首傳唱千年的古詞,作者運用“寫意山水畫”的方式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動靜結合,色彩豔麗的畫卷。所謂“以詩傳情、以詩言志”,在這幅意境優美的山水畫的背後,傳達的是作者對悠閒自在生活的嚮往。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翁,而是江南水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濛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

所以,我在講授這首古詞時弱化了單一的解釋詩句的意思,而是注重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品讀,想象畫面,詞畫交融,進入意境,體會情感。我把詩詞中的景物都呈現在黑板上,這副畫成為學生脱離課本進行半扶半放式的背誦關鍵詞,使學生邁出積累語言的第一步。教學過程中,學生運用平時積累的語言把詞意説得很美,生動有詩意,我想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已在潛移默化中鍛鍊了。然後再聯繫作者當時的寫作背景,指導學生品讀出“不須歸”所藴涵的情感。此外,我注重學生對課內外詩詞的積累,在教學中適時穿插相關詩句,豐富畫面的同時,也讓學生學以致用。

其次,在設計教學環節及上課的過程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併力圖體現“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以學生為主體,自主合作,營造融洽、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教師參與引導,與學生平等對話”的新課程教學理念。使學生感悟這首詞的魅力所在,培養學生欣賞美、鑑賞美的能力。同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十分重視學生學法的指導,讓學生不僅“學會,還會學”!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13

這篇課文特點鮮明,在教學的過程中,主要練習學生快速閲讀,抓住主要信息,提高學生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但是這一環節我處理的不好,課堂設計不流暢,沒有深入到課文中去,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上課的開始,由於不少學生可能沒有見到過屏風實物,所以我在上課的時候提供了一些圖片,學生有了直觀印象後,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有比較好的輔助作用。但是選取的畫面不夠清晰和代表性。

儘管提前預習,儘管詞彙不多,但是檢查預習的時候有些學生還是不能很好的掌握,以後要加大對預習的檢查力度。學生的快速閲讀是有了,但是沒有抓住穩重的重要信息,比如重點的詞彙,重點的語句。這方面的訓練要不斷加強,不段實踐。語文課不是學習本節課的內容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閲讀學習的方法,以後才能學以致用,才能達到教學的效果。在課堂上閲讀的時間也不夠,語文課應該是書聲朗朗的課堂,只有多讀,學生才能品味其中的含義。

本文作者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屏風的使用功能和裝飾功能,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抒發了對屏風的熱愛之情。但是我在這個過程中沒有讓學生體會到屏風這種古老藝術的魅力。以後要加強語文課堂的藝術性,最起碼要優點語文味。

這堂課的整個教學過程雖然有感知,有體驗,但是線條比較模糊,思路並不清晰以後要增加訓練情趣,聽、説、讀、寫的能力訓練,調動學生課堂的積極性。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14

關於閲讀教學,課程標準中提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學習,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 “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悟、體驗和理解。”這篇課文既有鮮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從學生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具備一定的語文學習能力。因此,對本課的教學,可以從“悟”字出發,着眼於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感悟。

在教學時讓學生在讀、悟的過程中,找出自己感觸喜歡的句子多讀幾次,這樣憑藉教材中的教育契機,好好地發掘、利用,不但體現學生突破難點的過程,還培養了他們的想象能力。在有一個學生説到最喜歡的句子是“浪花看見了,邁着輕輕的步子走來,悄悄地搔癢了我的小腳丫。”時,我問她為什麼這樣讀,她説,“輕輕的”是聲音很小,所以要讀輕一點。我又讓學生用一個詞語把“悄悄地”換掉,一個學生換成了“偷偷地”。激活學生思維,訓練了學生語言概括的能力,對事物的不同感受能力及情感表達能力。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15

在教學《過秦論》一文時,老師們在備課會上提出了很多問題,在本單元所選的課文中,本文是篇幅最長且難度最大的一篇,難度大主要表現在實詞的生字較多,虛詞用法比較複雜,文章雖然是議論文,但是,按照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此文,它很不規範,議論文不講理,而全靠擺事實,議論成分很少。對此,我在教學中採取了以下的一些措施。

1. 確實教學目標,如,在講解第三段的時候,我重點講解了“餘烈”、“六合”、“卻”、“愚”、“弱”等實詞;虛詞重點講一個“而”和“以”字,其它地方可以淡化。

2. 第四段我在確實教學目標的時候,重點講了實詞活用現象名詞用如動詞和名詞作狀語。如“甕牖繩樞”、“雲集響應”、“景從”等這段的虛詞可以不講了。

3. 第五段中虛詞的重點依然是“而”和“以”的用法,照應前面的文段繼續鞏固這個虛詞的用法;在實詞方面,我重點選擇了“小弱”、“道”、“序”、“朝”等實詞的用法。

4. 由於賈誼這篇“論”文是以賦作論,其中文學的味道很濃,應該通過反覆的誦讀來讓學生體驗語言的表現力。在前面的段落裏可以看到大量的修辭手法的運用,使得文章辭采飛揚,如行雲流水。像大量的排句、對偶句的使用;誇張手法的運用(關於六國的謀士將領很多都不是一個時代的人,而且相距甚遠;同時可以結合課文練習三中的句子引導學生理解、體會本文的句式特點,當然,駢散結合,使得行文在整齊中富於變化,朗朗成韻也是本文的一個重要特色。

5. 在相關的語段的教學中,我還引導學生討論一些關鍵的字詞的作用和表現力,進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如我在教學第三段時,提出兩個問題一是西段中能夠表明作者態度的是哪個詞?你從中讀出了什麼味?在章法上,它起到什麼樣的作用?明確:“自以為”,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説出了自己的體會,有的同學認為是“狂妄自大”,有的同學説是讀出了秦始皇的自信,有的同學讀出了秦國實力確實強大而不可撼動,有的同學讀出了作者對秦始皇的否定,有的同學讀出了作者嘲諷等等。在此基礎上,我再問學生,這個詞在文章的章法上起到了什麼作用?很多同學都能理解説是引起下文,但是,這只是説對了一半,作者這樣寫實際是為下文張本,否則,這段話難以與下文關聯起來。即,按照正常的邏輯,秦始皇統一六國,又採取了一系列的嚴密措施,那麼,秦國,不秦朝當然應該是子子孫孫為皇帝可傳萬世而不絕了。但是,作者在這裏偏要説是“自以為”,給了它一個似褒實貶的結論,為下文秦滅亡的結果來做鋪墊,真是匠心獨運,妙手天成。通過這樣的賞讀,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在賞讀關鍵字的時候,我還讓學生比較了“愚”和“弱”這兩個近義詞在表現上的不同之處,讓學生知道作者在表現的時候有所側重:一個是指思想上的愚昧,一個是指實力上的削弱。這也是讓學生產生興趣的地方。

6. 在第四段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認真比較名詞的活用的現象:作狀語和作動詞。兩個知識點都非常重要。可是有些學生容易混淆,用這個例子來區別,很有可比性,也容易讓學生通過記住語言材料來記住用法,效果明顯。然後讓學生討論“轉而攻秦”的“轉”裏暗含着作者的表達意圖。學生只有聯繫整個這段話才能作出比較確切的解釋。很多學生的理解出現了偏差,説明他們結合語境來理解詞語意義的良好的閲讀習慣還沒有形成。結合全段的語境,顯然作者是表達出陳涉等人的起義是倉促之間攻打秦國,強調沒有準備的意義。

7. 在第五段的教學中,要求學生結合金聖歎的對《過秦論》的點評來思考。本文以大量的篇幅鋪張宣揚秦的興盛史,再以秦的速亡史與之比較照應,運用了先揚後抑、揚中有抑的手法,處處以襯托、對比來形成反差,得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結論,説明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是不施仁政施暴政結果,勸戒後來的統治者只有施仁義,行仁政,才能長治久安;同時,這也體現了賈誼作為辭賦家的政論特色,用誇飾的手法敍事狀物,達到文勢滔滔,波瀾層迭的藝術效果。

總之,《過秦論》雖是一篇長文,但是,我們也可以嘗試短教,也可以嘗試簡教。語文教學首要的問題當然是教學內容的確定,因為,一篇文章可以有無數種的教法,此所謂教無定法。但是無論如何變化,語文課必須有語文的味道,必須像語文的樣子,必須循語文的規律。所以,我認為教學內容的核心當然是教學目標,目標定了,我們才不會跑偏,此所謂萬變不離其蹤,“緣督以為常”。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16

近日翻閲了《反思性教學》一書,這是華東師範大學熊川武教授撰寫的教育學理論著作。他在論著中提到:所謂反思性教學,就是主張在教學完成過程中,培植教師“反思”的意識,使其不斷反思自己教育教學理念行為,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不斷自我調整,自我建構,從而獲得持續的專業成長,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

隨着教師專業化運動的發展,這種“教學即研究,反思即研究”的反思性教學模式正日益成為當前教學的一種主流。它帶來了濃厚的反思氣息,進一步激活了當代教學領域,給操作性(常規性)教學注入了活力。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當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培養反思思維:

首先,在教學中,要把反思作為一種檢驗教師的教學思想和在實踐中發展專業知識的有效手段,提供實踐及對實踐進行反思的機會,並把反思過程和結果記錄下來,逐步培養反思意識,養成反思的習慣。

其次,把典型的反思教學案例可以彙編成冊,內容可包括:課程計劃、教學過程錄像、同學或同事的反饋、指導教師或專家的評論等訓練反思思維,提高反思能力。(但不是所有的教學行為都值得寫成完整的反思性教學案例。)而選擇典型反思案例,必須是:一是對自己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二是在教學反思案例中有代表性。當然反思部分可以只表述“好”的反思,也可以對問題進行“漏洞”反思。“好”或“漏洞”反思性評價的意義在於有話可説,説的話對別人有啟發性,有借鑑意義。

再次,共同反思。教師個體反思更多的是個人對解決問題的假設,如果能與同事進行磋商,共享反思,教師之間便能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合作的力量是強大的,並能使個體在合作過程中獲得由於自己的經驗得以共享而帶來的滿足的情感體驗。對一個教師來説,如果他的反思過程能保持自我連續性,那麼,在教學中共同確認問題,共享信息,共享資源,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教學,確定適當的行為方式來解決教學實踐中的“是什麼”、“為什麼”、“怎樣做”、“怎樣才能做好”等問題,尤其重要。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17

本週星期三上午第二節課我參加了四校連片的音樂展示課。從以往教學來看二年級的孩子對《口哨與小狗》這節音樂欣賞課興趣濃厚,而且我自身也非常喜歡這首樂曲,所以我重新將這節課的內容進行了整合並拓展。

在教學設計中,我意在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發展音樂的感受能力,讓學生學會欣賞音樂,會聽、會想、會説、會演。按照這個思路,課堂上我一是引導學生進行對“小主人”、“小狗”等角色的模仿,提高了學生的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體會創編的樂趣;二是通過學習舞蹈的動作過程中運用多種手段使學生初步瞭解樂曲的結構、旋律和內容;三是把教學活動的內容和生活實際相聯繫,喚起學生對於寵物的愛心情感,這種體驗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孩子們沉浸在了一種遊戲般的歡快之中,不知不覺就接受了音高、節奏、聽辨、協調統一等等綜合音樂能力的訓練。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堅持以音樂為本,倡導完整而充分的聆聽,並將其貫穿於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突出音樂聽覺體驗。但是,要培養二年級學生認真、安靜聆聽的習慣,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是個很大的問題,對此我主要採用“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想象”的方式,用舞蹈、即興表演等與音樂相關的活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聆聽的興趣。而培養聆聽音樂的好習慣,最主要就是讓學生會聽音樂,熟悉音樂。於是在課的一開始,我沒有過多的語言介紹,也沒有運用過多教學手段,採用開門見山式的導入,設計問題,直接讓學生坐端正安靜的初聽全曲,奠定了學生安靜聆聽的基礎。

當然聆聽也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帶着問題去聽才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欣賞時,每一遍我都提出要求,隨着遍數的增加問題逐漸加深難度,讓學生不斷提高。例如在感知全曲的旋律後,我先讓學生對樂曲結尾的口哨聲和狗叫聲,進行想象討論,從而引入到A段主題音樂,然後讓學生熟悉A段主題音樂,用動作表示聽到主題音樂的次數,孩子們很喜歡這樣聽節奏走動,會跟着音樂的變化做一些自編自導的動作,甚至表情。讓孩子們自由、自主地活動,能在很大程度地減少學生的習慣性模仿和從眾,真正輕鬆愉快的學習。

通過反思,我覺得這節課美中不足的是我在課堂的語言還是需要再精煉一些,學生的活動再豐富一點,趣味一點。

標籤: 反思 教學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vqxl0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