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畫家和牧童》反思總結(精選15篇)

《畫家和牧童》反思總結(精選15篇)

《畫家和牧童》反思總結 篇1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閲讀教學要真是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發揮學生在閲讀中的自主性、積極性。語文閲讀教學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不斷進行“理解、積累、轉化、運用”語言的實踐過程,教師應該為學生的語言實踐與發展提供儘可能多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生活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感悟和思考。因此教學中,我抓住重點句“這聲音好像炸雷一樣,大家一下字都呆住了。”展開學習,從而收到思想上的教育。

《畫家和牧童》反思總結(精選15篇)

一、瞭解古今畫家,激發學習興趣。

讓學生欣賞古今畫家的作品,瞭解繪畫的藝術魅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並對“畫家”一詞的含義有了感性的理解。為後面的學習作了鋪墊。

二、走近“戴嵩”,理解“著名”。

學生只有瞭解了戴嵩是一個技藝高超的著名畫家,才可以進一步感受身為著名畫家,地位可謂十分尊崇,在不絕於耳的讚美聲中,卻能虛心聽取一個小小牧童的意見,虛心之美德讓人感動,同時牧童敢於挑戰權威的實事求是的精神。因此,我設計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從哪些詞句看出戴嵩是個著名的畫家?”

請你找出有關的詞句。教師隨機板書:“一……就……”、“ 沉思片刻”、“濃墨塗抹”、“輕筆細描”及大家稱讚的話。同時進行語言文字的實踐。通過現場繪畫,理解“濃墨塗抹”、“輕筆細描”,通過模仿圍觀人説話,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最後抓住課文中不同人物的語言,作為訓練重點指導朗讀,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課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現不同人物的表情、動作及語言,使學生能夠深刻地理解課文,來感受“戴嵩”的“著名”。

《畫家和牧童》反思總結 篇2

《畫家和牧童》是人教新課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下冊第6組的一篇文章,講述的是唐代一個牧童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的故事。讚揚了大畫家畫畫本領大,而且虛心,知錯就改,小牧童勇敢,善於觀察。文中描寫的人物形象生動、情感豐富,具有深刻內涵,而且非常貼近學生認知水平的文章。以下是我教學完《畫家和牧童》的教學反思。

在教學《畫家和牧童》時,我側重引導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來感悟語言、通過動手改畫來感受語言、通過動筆標畫詞句來學習語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根據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我在教學《畫家和牧童》時,綜合運用以讀代講的教學方式,以老師講評和學生互評的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能更好的體會大畫家戴嵩在畫畫時的認真態度和向小牧童求教的虛心精神以及小牧童的勇敢。

2、我引導學生在看圖時主動展開想象,充分體驗畫中人物的內心活動。師生在交流“還有什麼人在誇讚大畫家的畫?”時,讓學生領會到“紛紛誇讚”的意思。另外,教師又以讓學生對大畫家、小牧童説句話的交流形式,入情入境的體會他們的好品質。這樣既注意了學生養成善於觀察,敢於表述自己真實感受的習慣,也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畫家和牧童》反思總結 篇3

本課故事反映了學生們自己的心理情境,學生會有身臨其境的感受。通過本文的教學,我感悟出在向學生們傳授謀種理念時,首先應儘量去貼近學生們的思想,用他們的思維方式重新認識理念的本質,再用學生們容易接受的話語講述給他們聽,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當人們讚不絕口的時候,教師出示課文的最後一段及課文插圖:戴嵩連連拱手説:“多謝你的指教!”引導學生質疑:“為什麼這麼有名的畫家卻向一位小牧童致謝?讓學生帶着問題研讀課文,並讓學生説説為什麼“這聲音好像炸雷一樣,大家一下字都呆住了。”通過討論知道,大家都認為畫家的畫無可挑剔的時候,小牧童竟敢大膽地指出大畫家的錯誤,這件事出乎大家的意料,從而感受牧童實事求是、感於向權威挑戰的可貴精神。同時,也對這一比喻句的用意有了深刻的理解。

牧童敢於在這麼多人面前指出畫家的錯誤,戴嵩會怎麼想?怎麼做?通過品讀5、6兩段進一步感受畫家虛心好學、不恥下問的高貴品質。最後再一次地欣賞《三牛圖》、《歸牧圖》,從而感受到戴嵩取得的成績和他虛心好學是分不開的。

《畫家和牧童》反思總結 篇4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閲讀教學要真是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發揮學生在閲讀中的自主性、積極性。語文閲讀教學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不斷進行“理解、積累、轉化、運用”語言的實踐過程,教師應該為學生的語言實踐與發展提供儘可能多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生活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感悟和思考。因此教學中,我抓住重點句“這聲音好像炸雷一樣,大家一下字都呆住了。”展開學習,從而收到思想上的教育。

一、瞭解古今畫家,激發學習興趣。

讓學生欣賞古今畫家的作品,瞭解繪畫的藝術魅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並對“畫家”一詞的含義有了感性的理解。為後面的學習作了鋪墊。

二、走近“戴嵩”,理解“著名”。

學生只有瞭解了戴嵩是一個技藝高超的著名畫家,才可以進一步感受身為著名畫家,地位可謂十分尊崇,在不絕於耳的讚美聲中,卻能虛心聽取一個小小牧童的意見,虛心之美德讓人感動,同時牧童敢於挑戰權威的實事求是的精神。因此,我設計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從哪些詞句看出戴嵩是個著名的畫家?”

請你找出有關的詞句。教師隨機板書:“一……就……”、“ 沉思片刻”、“濃墨塗抹”、“輕筆細描”及大家稱讚的話。同時進行語言文字的實踐。通過現場繪畫,理解“濃墨塗抹”、“輕筆細描”,通過模仿圍觀人説話,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最後抓住課文中不同人物的語言,作為訓練重點指導朗讀,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課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現不同人物的表情、動作及語言,使學生能夠深刻地理解課文,來感受“戴嵩”的“著名”。

《畫家和牧童》反思總結 篇5

課文的1、2自然段和7、8自然段採用前後呼應的形式,寫了孩子們歡快、柔美的麥哨聲。課文中間的4個自然段則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了4幅鄉村孩子快樂生活的場面。

教學中,我先從已有的知識積累入手,幫助學生理解課題。通過分別給“麥”“哨”組詞,使學生自然地理解了“麥哨”的意思。接着以培養學生語感為出發點,重視學生語言的積累與表達。學習1、2、7、8具體描寫麥哨的段落,以讀好“嗚卟,嗚卟”的麥哨場聲為入口,引導抓住課文中“忽高忽低,一聲呼一聲應、你呼我應、此起彼落”等詞語體會這歡快、柔美的麥哨聲。同時又通過回答第2、8段的問題引導學生一問一答朗讀,達到在誦讀中感悟語言、積累語言的目的,同時又在一問一答的朗讀中體會課文問句的作用。最後在整體迴歸中欣賞課題《麥哨》,感受課文前後照應的寫法,感受結尾“傳得很遠很遠……”的意味。

《畫家和牧童》反思總結 篇6

1.安排自主學習、合作討論環節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主動參與課堂的機會,讓他們在教學中從單純的旁觀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使學生從與他不同的觀點中得到啟迪,有利於學習的廣泛遷移。

2.教學中,注意追求本色語文,紮實、有效地體現語文課所承載的內涵。不走過場,不耍花架子,為此,在課前我鼓勵學生們查找字典等工具書,理解不懂的語句,充分的預習使學生在自學文章的句子時能沉下心來,進入文本閲讀,體現語文學習的效果。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讀通順。所以我引導學生在解決字音之後通過自由讀文劃出停頓節奏,並通過課件把朗讀節奏的劃分展示出來。在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滲透對文本閲讀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導,不僅僅説清楚,也要能準確地翻譯過來。然後以“為誰而絕弦?伯牙為何絕弦?”設置懸念,在理解完課文後再向學生提問:“在這裏,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讓學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現了幾次,每次的意思有什麼不同。在現代文中,這個字的意思又是什麼。這一品讓學生領悟到了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變通的運用。在最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通説全文,達到融會貫通。

《畫家和牧童》反思總結 篇7

通過自己在對這篇課文的備課,以及教學活動過後的反思。我知道了自己身上的不足和需要繼續發揚,並要做得更好的方面。我會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繼續認真對待每一節課,抓住每節課的知識點,把握每節課的思想,並讓學生們在讀中感悟課文,在感悟中昇華。此外,繼續在平時要求學生們的坐姿,拿書等學習習慣。從學習習慣中培養學生的認真態度。

我還有一些不足,需要制定相應的措施進行改正:

首先,對語文課堂教學常規尚有盲區,頭腦裏不清楚一節語文課應該是怎樣進行的。通過自己的備課,發現自己對語文教學活動的流程有些模糊,流暢地設計一節語文課有些困難,這樣會在教學活動淡忘一些教學環節,影響自己的教學思緒,同時我的語文教學語言不夠成熟,經常發生有些話不知道該怎麼説,不知道這句話在語文課上該怎樣説出來才像是在上語文課。

其次,對特定年齡段的學生能力和適應他們的學習方式方法瞭解不到位。在今天的教學活動中,由於一些原因,其中也包括由於對語文課堂常規的模糊,導致對下一步教學活動的含糊,自己竟畫蛇添足地讓二年級的學生在課文中準確畫出問題答案的句子,我發現在這個特別的年齡段的教學活動中,教學方法是不能信手拈來,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能力水平。在這裏不僅表現出自己對語文課堂教學常規的空白,同時也透露出新教師沒有教學經驗。

《畫家和牧童》反思總結 篇8

這兩首古詩都是描寫春天的景、物、人的,《春曉》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幅雨後清晨的春景圖,表達了作者喜春、惜春的美好情感。《村居》則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種情調。《春曉》這首詩大部分學生比較熟悉,但《村居》這首詩比較難懂。在教學過程中,重點激發學生喜愛古詩的情感,積極收集古詩,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體會到詩歌的美好意境,我主要採用多媒體手段。通過欣賞動畫朗誦的詩歌,學生對詩歌的基調有一個大致瞭解。如教學

《春曉》時,我先讓學生看課件,播放動畫,聽朗讀。説一説自己看到了一幅怎樣的情景。並播放清脆的鳥叫聲,説説“鳥叫聲從哪裏傳過來的?”,讓學生理解“處處聞啼鳥”的意思,特別加深對“處處”的理解。在有了朗讀基調後,我讓學生反覆誦讀古詩,讓他們自主閲讀感知詩境,嘗試邊讀古詩邊想像意境的閲讀方法。在教學

《村居》時,通過看插圖理解故事的意思,並聯系實際想一想自己放風箏的情景,讓後在誦讀,這樣孩子們讀起古詩來會更入情入境。

古詩最講究誦讀,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也許此時的他們還不能完全理解古詩的全部意思,但反覆的誦讀仍然會在他們的心裏留下一顆情感的種子,培養他們熱愛朗誦的好習慣。

《畫家和牧童》反思總結 篇9

最初選這首詩來上示範課,我的心裏是直打鼓的。古代詩歌怎樣教?我想很多一線的老師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困惑。如果只是從應試的角度來看,這首詩只要求會背會默則已,花不了多少時間。但是《錢塘湖春行》這樣一首經典的七言律詩,如果想讓從字詞、意藴、情感等等角度引導學生去細細品悟的話,一節課四十五分鐘還遠遠不夠。如何在四十五分鐘內引領學生真正地走入白居易筆下錢塘湖的早春美景,引領學生體味到詩人內心的情愫,這是我在備課中首先考慮的因素。

因此在設定教學目標的時候,確定了以下幾個目標:品讀詩歌音律之美,品析詩歌的語言之美,品味詩歌的情感之美,並能當堂背誦全詩。而把品析詩歌的語言之美,品味詩歌的情感之美做為教學的重點來處理。從上完這堂課之後的反饋來看,我的這個教學目標還是基本完成了。

在反思本課的一些亮點之後,我更看到的這節課的缺憾。

一、部分教學環節的設置有頭無尾。第一環節以默寫來糾錯這種設計較新穎,但是卻缺少了學生展示的環節,而是自己包辦代替將易錯的字加以提煉。如果此時教者能夠在進行調查學生默寫正確率之後,讓錯誤率較高的學生上黑板來展示效果會更好。從而才能達到糾錯的效果。

二、作者介紹這一環節的插入是一敗筆,我不應該放在糾錯環節之後,而是應該放在教師第一次範讀之後,在介紹杭州的“風流太守”之一的蘇軾之後就順理成章地引出白居易的其人其事。

三、關於詩歌朗讀的指導上,所教授的方法導致學生朗讀機械化了。因此在指導朗讀方法上是否還需要教授學生如何劃分節秦,如何停頓。這是值得商榷的地方。其實通過這節課的實踐來看,在正確引導學生去品析語言和品味詩人的感情之後,學生自能體會出詩歌的音律美。此外,在朗讀活動方面,學生的齊讀過多,缺乏太多的變化。所以,在以後的朗讀活動中除了齊讀、男、女生讀、個人讀之外,還可以進行另樣的組合,比如説戴眼鏡的同學讀、系白鞋帶的同學讀,還可以是短頭髮或是扎辮子的同學讀……另外,在做教師示範朗讀的時候應該選取一着合宜的音樂,這樣更能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

四、楊特説:“詩歌就像一幅國畫,它是留白的。”同樣,語文課堂也應該是留白的藝術。這堂課,做為教師的講授還是過多,留給學生想像的時間和空間則相對少了。比如説最後一個品析詞語進而品味作者感情的環節上,如果我只是示範性地指出“幾處”這個詞的妙處何在,剩下的就交給學生去討論,去品讀,效果會更好。這才是真正的讓學生走進文本。

《錢塘湖春行》這一堂課雖然有一定的亮點,同時也充滿了缺憾。其實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不管怎樣,我理想中的課堂是審美的課堂,詩意的課堂。這是我的追求目標。

《畫家和牧童》反思總結 篇10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講的是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台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課文先後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牀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地期待着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中國台灣花蓮的慈濟醫院,李博士正在餘震的危險中抽取中國台灣青年的骨髓。

他們冒着生命危險,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這一切,為的是挽救海峽彼岸一個年僅18歲的生命。文章告訴我們,兩岸同胞相距雖遠,心卻是緊緊相連的。。如何更有效地選擇教學方法,讓學生感受"生命橋"的含義,習得語言,從而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我在課堂教學中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反覆研讀課文,發現作者在細節描寫上多次運用對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

"步履匆匆"與"7。3級大地震"聯繫起來讀,就更能想象到李博士救死扶傷的高大形象;"不清楚家人是否平安無事"與"他知道小錢期待着骨髓"聯繫起來讀,就更能感受到中國台灣青年雖心繫家人,但堅持躺在手術枱上的不平凡的舉動。"此時此刻跑到空曠的地方才比較安全"與"李博士的沉着","中國台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病牀上"聯繫起來,他們一心為小錢着想的形象躍然紙上,海峽兩岸的骨肉親情體現無餘。

《畫家和牧童》反思總結 篇11

在珍珠泉的處理上,我引導學生去品讀文章的語言文字,抓住“湧”“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等關鍵詞,讓學生想象體會珍珠泉的美麗和神奇,再通過朗讀表現出來。我覺得非常好。學生沒有見過珍珠泉,我們就必須藉助文本描寫引導學生想象,讓語文的學習有更廣闊的空間。在教學中,我對泉水的特點,特別是像“湧”“匯注”“噴吐”“冒”這些詞的把握不夠。在以後的教學中可以這樣處理:學習珍珠泉和趵突泉時,引導學生想象。

然後放手讓學生作小導遊自學五龍潭和黑虎泉。由於課文對這兩種泉的描寫很簡單,文字也很平白,因此可以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開發。自學前先引導學生找出寫泉水特點的句子,抓住其中的“匯注”“噴吐”進行理解;然後結合圖片讓學生觀察;再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可以從泉水的名稱、樣子等方面展開想象),緊接着就可以讓學生選擇其一撰寫導遊詞,最後再進行導遊的介紹活動。這樣學生主動地鑽入了書本,深入地挖掘文本,咬文嚼字,發揮想象,提高表達能力,使課堂更具語文味。

《畫家和牧童》反思總結 篇12

人教版新課標國小二年級下冊第八組第3篇文章《恐龍的滅絕》是一篇科學知識小品文。全文以科學家們關於“恐龍滅絕”的説法為線索,介紹了恐龍滅絕的幾種原因。教學完《恐龍的滅絕》後,感覺有幾個亮點,就寫個教學反思。

《恐龍的滅絕》這篇文章可説圖文並茂,形象生動逼真,展現了在中生代時期,遍佈恐龍的神祕世界。最後更引起人們反思:為什麼今天的人類只能從電影、書籍或者博物館裏,來回憶恐龍往日的輝煌呢?

恐龍是已經不存在的生物了,然而“恐龍”卻是孩子們非常感興趣的一個話題,文章從題目到內容吸引着學生的好奇心。課文的內容和主題,更加引起孩子們的探究心理,從這個角度説,它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是對學生進行用智慧的目光去觀察、發現身邊的科學,培養學科學、愛科學、發現科學的極好範例。

在《恐龍的滅絕》的教學中,我貫徹“以讀為本,讀中感悟積累”的教學思想,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讀準字音,讀懂詞句的含義,讀通句子,讀出自己的感受與理解,在此基礎上積累詞句。本課我着力以探究性學習為主。通過探究的方式來學習,以訓練學生的語言和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通過探究性學習方式,師生一起帶着疑問閲讀課文,在想象中漫遊恐龍王國,在漫遊中輕鬆愉快地朗讀課文,達到正確、流利的程度;同時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的好奇心,有對恐龍的滅絕等自然現象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和願望。

《畫家和牧童》反思總結 篇13

課文先寫“我”發現小高探親回島時帶回了一隻裝小昆蟲的紙箱,暈船時他把紙箱緊緊地抱在懷裏接着寫“我”參加戰士們的嘗瓜會,聽到了關於西瓜的不平凡的經歷,看到了戰士們嘗瓜時的喜悦最後寫第二天天亮時,“我”看見一隻小蝴蝶正對着朝陽,扇動着它那對彩色的翅膀讚揚了海島戰士建設海島、熱愛海島的高尚品德圍繞着本單元的主題和表達方法基於略讀課文的特點。

教學時引導學生繼續運用抓關鍵詞句體會情感的方法學生在把課文讀通讀順的基礎上弄清課文的主要內容;發揮連接語的提示功能解決兩個學習任務——一是想想文中的小戰士為什麼把昆蟲帶回寶石島?二是交流讀完課文後的感受在交流中體會海島戰士熱愛海島、紮根海島、建設海島的高尚品德,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教學本文時,我採用層層剝筍的方法,一步一步把學生對課文的學習引向深處。

《畫家和牧童》反思總結 篇14

課文講述了一個人與動物之間的傳奇故事:小男孩正太郎家的傭人從山裏捉回一隻小狐狸,兩隻老狐狸想盡辦法要救小狐狸出去,冒着生命危險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顧小狐狸,並和十分同情小狐狸,並偷偷給老狐狸餵食的正太郎建立了親密信任的關係。後來,小狐狸被送給鄰居,正太郎為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懸崖,兩隻老狐狸救護了嚴寒中昏迷的正太郎。最後,正太郎要回了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了山裏,狐狸一家終於團聚並回到了樹林中。課文以生動細膩,充滿感情的筆觸娓娓道來,讚美了人與動物之間互相信任、互相幫助、和諧相處的美好關係,也展現了動物之間生死相依的濃濃親情,讀來感人至深。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使學生明白,大自然是人和動物的共同家園,人們要和動物和諧相處,這個世界才更加美麗;同時瞭解課文的敍述順序,學習敍事的方法。

本課學習的重點是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體會老狐狸愛子心切、聰明、勇敢、知恩圖報以及它們一家與正太郎之間的感情。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通過這個故事認識人與動物的關係,知道人應與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諧相處的道理。

《畫家和牧童》反思總結 篇15

《程門立雪》是一篇成語故事,講的是宋朝著名學者楊時尊敬師長,虛心求教的故事。通過教學,要教育學生學習楊時熱愛學習,虛心求教,尊敬老師,尊敬他人的優良品質。

整堂課,我就提了一個大問題,“課文中哪些詞句體現了楊時尊敬老師?”就這個問題,同學們劃句子,圈詞語,再讀一讀,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朗讀,體會楊時尊敬老師的好品質。上完這節課,我體會到:教師的教要建立在學生的學的基礎上,在課堂上,有好幾個學生圈畫出句子中的重點詞,這些重點詞,老師在備課時也沒有想到,比如有一個學生説,句子中一個“您”字,也體現了楊時對老師的尊敬,我當場表揚了這個學生,説他讀書很仔細。課堂上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有些學生圈出的詞語並不是特別重點,但是學生有自己的理解,只要他們能夠自圓其説就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qyzr8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