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找春天》反思總結(精選16篇)

《找春天》反思總結(精選16篇)

《找春天》反思總結 篇1

新課標強調要努力開發語文課程資源,充分利用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語文教育資源,豐富學生的語文實踐,拓展學生的語文空間。《找春天》一文語言優美,充滿詩意。學生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把春天説得更美麗,不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充分利用文本來拓寬學生寫話的空間。由此可見,教材不應是碼頭,而應是航船。

《找春天》反思總結(精選16篇)

一直以來,課堂上只有一種聲音,老師講,學生聽,似乎天經地義。而教師的講是按照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願來設計的。新的教學模式讓教師意識到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相信學生的潛能,把課堂還給孩子”才是素質教育真正的內涵。今天的課堂上,我聽到的是多麼富有童趣的聲音,這聲音源自孩子們獨特感受,這聲音源自孩子們的豐富想象!我感受到他們智慧火花的碰撞,在碰撞中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展示了學生的潛能。學生極富創意的發言使我認識到:今天的兒童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認識能力等方面的發展都不容小視。在課改的今天,學生勇於挑戰的個性正漸漸地嶄露頭角。在充滿想像和夢幻的兒童時期,充分發揚孩子們的個性,引導他們想像,才能在他們的心靈深處燃起一盞難以熄滅的明燈。

《找春天》反思總結 篇2

一、充分利用資源,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開始運用“創設情景,感染氣氛,情景朗讀”(這是遠教資源的寶貴財富)讓學生對生活中沒的情景有所思考,站在師生平等的高度和老師共享生活的快樂,並對春天的生活有了感性的認識,一邊導看一邊導思。利用先進的媒體資源刺激了學生的眼、耳、腦等感官,激發了學生興趣和學習慾望。上課開始我是這樣導入的:學生分組展示、欣賞收集到的春天的圖片,教師:同學們從這些美麗的圖片中,找到了什麼季節呢?冬天過去了,春姑娘又一次悄悄地、輕輕地向我們走來,孩子們想去找她嗎?這時媒體出示動畫的圖片,用美麗的圖片,可愛的動畫,引起學生的注意。看後我讓學生練習用我看到了什麼來説一句完整的話。春天多美啊,春天在哪裏?孩子們我們一起唱這首歌吧!

這時候的孩子們,已經被那精美的畫面深深吸引,已經被那歡快的歌曲深深感染,再加上我的語言引導,都想一起去尋找春天,很順利的把孩子們帶入到課文的情境中。這時我在板書課題,讓學生齊讀課題:找春天。

三、利用資源,輕鬆愉快地掌握了文中的字詞。

低年級的教學重難點就是讓學生掌握字詞,學會書寫。對於學生來説,完全靠死記硬背,枯燥無味。但是,我充分運用遠程資源,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當小老師,以及兒童化的語言,讓學生感覺不是在課堂,而是在生活,使學生在樂中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別是指導學生的書寫,傳統的教學方法,就是老師提醒,再板書演示,但是通過遠程資源中的書寫指導,讓學生對生字的整個書寫過程有一個動態的瞭解,生字的筆順掌握得比較牢固,並且通過整潔美觀的漢字展示,學生感受到中國方塊字的豪放美觀,對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可以作一定的強調,因此學生記憶深刻,其示範作用不可忽視。

《找春天》反思總結 篇3

曾經,我們的語文課程過於封閉,過於注重語文知識,把學生定格在語文書本世界裏,與其他學科及生活、社會缺乏聯繫。語文學科必須從封閉走向開放,學科本位的現象必須改變。在課改教學活動中,看到有的語文課變着花樣滲透各種活動,熱鬧非凡,不管課文的體裁與內容是否適合,也不管知識是否落實到位。我認為,融合也好,溝通也罷,語文課不能脱離其根本,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空間裏學語文、用語文。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了國小生必背的70首古詩,在課改實驗中,我將古詩的背誦與學生認字結合起來,旨在通過課外自主地學習古詩,達到促進學生認字的目的。熟知學生卻將古詩與所學課文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且比較和諧。它讓我認識到兩點:一是課標中所提倡課內老師的指導與課外自主的學習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一條重要途徑,二是要重視語言的積累。積累,是表達的基礎,是語言材料內化為個人語言儲備的過程。

《找春天》反思總結 篇4

學生在學習過程,通過自己動手,用手摸物體的邊線一週,用筆描樹葉和圖形的輪廓,測量周長等親身體驗周長的意義與測量方法,學生學習興趣高漲,使學生把周長這個抽象的概念與生活中具體的事例聯繫起來,在親身體驗和經歷中真切的感受周長。同時,在體驗之後動腦提煉周長的含義:選擇一個圖形,比較快地測量出它的周長;測量老師的腰圍時,先讓學生估測老師的腰圍,然後選用合適的工具實際去測量,藉此來估計自己的腰圍。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在初步體驗的基礎上上,拓寬對周長意義的理解,實現了對周長的深入建構。

課堂上,生動有趣的探索內容,可以給予學生愉悦的人文體驗;開放寬鬆的課堂環境,可以給予學生充分的人文自由;恰到好處的鼓舞激勵,可以給予學生強烈的人文尊嚴;各抒己見的思想交鋒,可以培養學生民主的人文作風;標準嚴密的知識表達,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人文精神;課堂生活的親生經歷,可以培養學生初步的人文道德。 “你還想知道哪些關於圓的知識呢?”“究竟什麼是圓的周長呢?誰能試着用自己的話説一説?”“請你大膽猜想,圓的周長與什麼有關呢?”“究竟圓周長與直徑存在着怎樣的關係呢?下面,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要求圓周長,只要知道什麼就可以了?請舉例證明你的想法。”都是探索過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實體現。

《找春天》反思總結 篇5

在教學課文的最後一部分(“我”小時侯聽到母親的呼喚感到“心煩”和後來的頓悟)時,我先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來談“心煩”的感受,學生各抒己見。有個學生説:“有一次星期天,我去奶奶家,媽媽一直嘮叨:路上要小心,到奶奶家後不要淘氣,早點回來……我聽後很心煩。” 又有個學生説:“有一次,我正和小夥伴們玩得開心,媽媽一直喊我回家吃飯,我感到很心煩。” 還有個學生説:“有一次,我躺在牀上看漫畫書,媽媽一直在旁邊問我作業寫完了沒有,還説什麼躺在牀上看書不好,容易得近視眼……媽媽的嘮叨讓我很心煩。”在學生充分發表完意見後,我馬上播放歌曲《燭光裏的媽媽》,讓同學們在充滿深情的歌聲中回憶自己對媽媽説過或做過哪些現在令自己很後悔的話或事。

可愛的孩子們都是哽咽着回答問題的,他們都回憶起了自己對媽媽發脾氣和因頑皮惹禍令媽媽生氣傷心的情景:有個學生回憶起自己因和媽媽賭氣,聽到媽媽呼喊故意躲起來不理睬,讓媽媽着急的事,現在感到很後悔……之前發言“心煩”的同學們更是愧疚不已,他們真正體會到了有媽媽在身邊,能經常聽到媽媽的呼喚和嘮叨其實是很幸福的。這時我立即讓同學們讀課文的最後一部分:“母親的呼喚都是母愛的流露,是親情和關懷的表示……”這樣昇華課文主題,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找春天》反思總結 篇6

《海洋-----21世紀的希望》這是一篇有關海洋的説明文,文章告訴我們海洋與人類有着密切的關係,21世紀人類已經迎來開發、利用海洋的新時代,海洋成了人類21世紀的希望。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有幾點值得欣慰:首先,課前讓學生閲讀與海洋有關的書籍,收集質料,拉近了學生與海洋之間的距離。為學生走進課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其次,三次讀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從自由讀到默讀,再到瀏覽。體現了讀的三個層次,學生讀書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第三,檢查初讀時,改變方式,用“送給機會”的方式,變“要我讀”為“我要讀”。並在讀中滲透競爭的意識,讓學生學習把握機會,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為下面學習《最大的麥穗》一課領悟主題,做好鋪墊。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參與的熱情很高,就連學困生也積極參與,給我的觸動很大。我堅信“興趣是最後的老師”。第四,第一自然段的朗讀指導針對性強,學生朗讀水平得到明顯提高。

但本節課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第一,課堂用語的嚴密性。如:“段”與“自然段”的區別。對學生鼓勵性的語言比較單一,今後應多積累一些這方面的語言。其次,對教材的把握如何做到“人”與“工具”的統一。如: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學中。我只關注讓學生聯繫實際,理解、感悟人類與海洋之間的密切關係,體會本段中的擬人手法的運用,卻忽視了這兩句話中,還存在“正反對比”的説明方法,及“但是”這個詞在這兩句話中所起到的作用-------轉折連接。教學中,我沒能及時抓住這個語言文字的訓練點,讓學生學習這種方法進行仿寫。而在讓學生看圖片感受大海給人類帶來可怕的災難時,我又忽視對學生進行“珍愛生命、關注環保”這方面人文思想的教育。

通過這次教學,我深刻地體會到在分析把握教材時,不但要重視文本內容的把握,人文內涵的領悟,思想情感的教育和人格精神的培養。但也要重視語文形式的理解、運用的訓練,將語言形式與語言內容溶為一體,一箭雙鵰,做到“工具”共“人文”一色。

《找春天》反思總結 篇7

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放開學生的手腳,較好地實現學生的自主——合作 ——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努力地方向。課堂上用一組圖片導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活了課堂氣氛。其次,通過比較閲讀(課文內容和課後一則寫《女媧造人》的簡短文章《風俗通》)讓學生理解想象的用法和寫法,整堂課的環節較為流暢,學生也易把握。  讓學生把自己瞭解的有關造人的故事表述出來。這樣做,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鍛鍊了他們的膽量。尤其對女媧造人的動機做了大膽的想象,閃現了一個又一個思維的火花,如“人間混亂,女媧造人是為了管理這個世界”;“和盤古比賽,盤古造出了各種獸,女媧造出了人”;“女媧無意間造出了人”……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力得到了訓練。針對學生習作情況,我還專門讓學生朗讀了女媧造人的過程,讓他們體會細節描寫的作用。

但語文教學始終是一門缺陷的藝術,只能做到更好,不能做到最好,我認為以下地方值得自己思考:

1、教學中很大一部分時間讓學生比較閲讀,説出課文好在什麼地方。很多學生一想到比較閲讀,並要説出異同,就變得很嚴肅,開始上課對課文產生的喜愛之情一下子就被拋開了,好像是又去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這也是課堂顯得沉悶的原因。

2、課堂評價不到位。如有學生提出“女媧到哪去了?”這個問題時,學生的回答豐富多彩,對以神話形式解答的學生,我沒能給予肯定,只對一位回答 “女媧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的學生極其讚賞。這個評價説明我本身的教育機智不夠,對問題的認識較窄。

3、教學環節之間過渡處理不太好 ,在學生質疑這個環節,學生問題較多,當超過我規定的時間時,我為了能儘快地過渡到下一個環節,採用了較生硬的方式,直接過渡,給學生心理上造成缺憾。

《找春天》反思總結 篇8

揭示課題後,先引導學生回憶之前學過的課文題目中雙引號的作用,自然的對今天所學課題的產生疑惑:“閃光的金子指什麼呢?”然後讓孩子們讀課文,嘗試着自己解決“為什麼加雙引號”的問題。學生們通過聯繫前面幾篇課文和本篇課文內容,找到了答案:“閃光的金子”指的是徐虎的一顆心。我又問孩子們:“那徐虎到底有一顆怎樣的心呢?為什麼説他的一顆心像閃光的金子?”讓孩子們帶着問題讀課文,帶着思考學習課文。通過自學討論,他們知道了徐虎有一顆善良的心,有一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心,有一顆無私的心。

教學第一節時,我抓住“普通”一詞,引導學生思考:“徐虎為何普通?他真的普通嗎?”。引導學生從他的職業,從插圖中他的樣子等方面來理解,他真的只是一個普通的人。然而,一個普通的人能一直堅持做一件事那就是不普通。徐虎的普通在於他的職業,可他的不普通之處在於他的一顆心,為民服務的心。從徐虎所做的一系列小事中,引導感悟“這個普通的人有着一顆為人民服務、樂於奉獻的偉大的像金子一般的心”。這時再將第一節與第五節中的“普通”與“閃光的金子”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展開教學。

《找春天》反思總結 篇9

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可以窺視出,之所以不予學生以主體地位,而始終將我自己擺在主導位置,是出於心理上對學生的不信任。實則,在某幾節課中,我也做過初步嘗試,大膽將課堂讓給學生,將課堂重點設置成他們感興趣的問題,讓全體學生積極從文中尋找、發現並參與探討,有時課堂會呈現出你爭我搶發表自己見解的喜人態勢。

我一直對學生強調,語文中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在語文的世界裏,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學生的思維有時會綻放出燦爛的異樣光芒,他們的見地有時遠遠超出所謂的“參考答案”。因此我發現,只要給學生創設有利的條件,設置有效的探討話題,對學生給予充分的信任,用欣賞、肯定的眼光去看待學生,一定可以逐步擺脱自己傳統、陳舊的課堂教學模式,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中做主人,將自己的思考説出來,説多、説準、説亮。

《找春天》反思總結 篇10

《彩色的非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語文下冊第八單元的最後一篇文章。本篇課文向學生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異域風光和文化,鮮明地表達了作者的真切感受──“非洲真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讓人讀後大開眼界。

因為所學課文是自讀課文,同時又因為所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距甚遠,因此在預習課文時,我讓學生到課外書和網絡上廣泛收集有關非洲的資料,並且提出要結合課文所介紹的內容開展活動。關於非洲動植物,日常生活以及藝術的圖片的要多欣賞,並儘可能的打印下來,對於有特色的介紹,要將文章過目後,能挑選精華抄下來或打印下來。這些工作使得學生對非洲的瞭解更進了一步,對文章的領悟有了充實的基礎,為教學的有效進行提供了保證。同時,我為了上好這節課,也反覆深入研讀課文,蒐集資料充實教學內容,製作了多媒體課件,能讓學生在課堂中通過欣賞非洲的植物、動物、日常生活、藝術等影片或圖片,對非洲有更加形象直觀的瞭解。可以説這些做法充分地體現了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思想。

《找春天》反思總結 篇11

今天只是剛剛定了個初稿,在五(2)班簡單過了一下教學的基本環節,感覺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推敲和斟酌。

第一,時間不夠。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之一是教學容量太大。在一課時中既要梳理主要內容,概括段意,又要完成近千字的文章的研讀,學生“吃不下”,所以這一次試教沒有很好地完成教學內容。原因之二是課堂教學無效時間太多。比如,理解詞語教學浪費了較多的時間,導致預定的步驟在單位時間內沒有完成。

第二,對含義深刻的句子理解不是很到位。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是老師點撥不夠,對學生的指導和點撥還有點流於形式,導致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還欠透徹。

第三,閲讀與習作方面指導聯繫不緊密,有點脱節。

根據這些情況,我打算把這一篇文章的教學分成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解決讀準字音,讀通課文,概括主要內容,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學這些任務;第二課時則重點研讀文章中含義深刻的句子,並對課題做進一步的解讀,讓學生從中尋求對自身的啟發;適時聯繫閲讀進行習作指導。

《找春天》反思總結 篇12

把思想教育熔於品詞析句之中。在語言文字訓練中,筆者在引導學生品味用詞妙處的同時,還注重體會詞句中藴含的思想道理,藉機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比如:在體會我是怎樣畫楊桃時,筆者用CAI出示了兩個句子"①我一邊看,一邊畫。""②我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

"第一句中用了一組關聯詞"一邊……一邊",將"看"和"畫"這兩個動詞串連起來,寫出了我是怎樣畫楊桃的;第二句用了"認認真真"和"老老實實"這兩個表示程度的修飾詞,不僅寫出了我畫楊桃時的樣子,而且描繪出了我畫楊桃時專心的程度。讓學生在比較讀中體會出我嚴謹、誠實的態度和我實事求是的精神,生怕畫"走了樣",畫變了形,讓學生從品和讀中受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再如,當同學笑我楊桃畫得不對時,"老師看了看這幅畫,走到我的座位坐下來,審視了一下講桌上的楊桃……。"作者這裏為什麼用"審視"而不用"看"和"注視"呢?課中引導學生比較討論後得知:"審視"在這裏是集中注意力去看,並且邊看邊比較,桌上的楊桃是怎樣的形狀,與平時看到的楊桃是不是一樣。

説明老師尊重事實,實事求是,對同學提出的質疑從實際出發加以觀察判斷,並非人云亦云,"想當然"。加上老師"走到我的座位坐下來"的這種做法本身就是"從實際出發",學生就在這品詞讀句中,感悟到做任何事都要相信自己,都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找春天》反思總結 篇13

經過這節課堂,現反思如下:

1、教學形式多樣化

可以在教學第4段時,再設計一個説話寫話訓練。“在過搭石的時候,還有哪些特殊情況?”比如碰到小孩、孕婦、殘疾人,外村的人、外地人、來這裏旅遊的人,該怎麼説?怎麼做?

2、豐富結尾,昇華主題。

明白只有遇到每年的汛期才需要“搭石”,村民的生活離不開“搭石”,搭石不僅聯結着故鄉的小路,也聯結着鄉親們美好的情感,更是村民通向山外、走向城市、面向世界的紐帶。還可以讓學生結合開發當地旅遊資源,提高自己的認識,談談各自的想法。

《找春天》反思總結 篇14

在高呼素質教育的今天,古詩文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古詩怎麼“自主學習”呢?尤其是低段的古詩教學。我從培養學生自學古詩的能力入手,雖然孩子們的精力不是時刻集中,但我讓他們自己來當“小老師”,帶讀、自由討論識字辦法、領頭書空、展示自己、自我評價……看着他們興沖沖的小臉,我想他們還是有所收穫。

“國小語文教學應該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古詩的教學尤其不能拘束了學生的想象力,應在教學中把課堂的發言權交給學生,使學生終生受益。教師課前佈置學生查詢古詩作者及寫作背景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生們有的到網上查詢,有的去圖書館查詢,有的問大人,有的從詩書上找……這個課前預習既為下一步學習古詩打下基礎,又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

《找春天》反思總結 篇15

我感覺本節課最大的亮點就是在最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併為學生的持續興趣提供可能。學生所面對的不再是一篇枯燥乏味的説明文學習,不再是死板地瞭解每一段的説明內容,而好似一羣遊覽的詩人在美麗如畫的園林中漫步,不僅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知識積累,錘鍊了語言,而且使他們在實際的閲讀與寫作中更加牢固地掌握學習目標。

1.這堂課流程比較流暢,目標突出,各環節緊湊,環環相扣,語言精練到位。重點、難點都放在讓學生掌握這篇課文的説明順序和結構上。

2.分析文章結構順序時,適時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裏的重點詞句,使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引導比較詳盡、到位。分析四個“講究”時,給學生充足思考的時間,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並通過課外語段《晉祠》拓展練習,深入理解,學生學有所得。

但這堂課也有遺憾之處:寫作拓展環節,目的是結合港中圖片和課文的寫法,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有效訓練説明順序和説明方法的運用。但是,給學生想和説的時間不夠充分,沒有很好地完成這個環節。

通過反思,我深刻體會到,語文課堂上,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閲讀,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營造讓學生充分施展才華、放飛自由心靈的空間,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敢於表達的能力。教師應當更多關注“你是怎麼理解的”“説説你的理由”“談談你的看法”等等,使學生能夠盡情地“自由參與”。教師要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善於適時引導學生去發現學習中的疑問,敢於質疑,培養學生的求疑精神。要引導學生通過對疑問的討論研究,最終獲得提高,“有疑者卻要無疑,則此方是長進”。同時,教師要善於創設一個寬鬆的氛圍,應用恰當的形式,引導學生把自己思維的結果表達出來,從而形成學生之間的交流和碰撞。並通過教師的評價,在學生中積極倡導一種敢於爭論、敢於發表不同見解的精神。

《找春天》反思總結 篇16

最初選這首詩來上示範課,我的心裏是直打鼓的。古代詩歌怎樣教?我想很多一線的老師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困惑。如果只是從應試的角度來看,這首詩只要求會背會默則已,花不了多少時間。但是《錢塘湖春行》這樣一首經典的七言律詩,如果想讓從字詞、意藴、情感等等角度引導學生去細細品悟的話,一節課四十五分鐘還遠遠不夠。如何在四十五分鐘內引領學生真正地走入白居易筆下錢塘湖的早春美景,引領學生體味到詩人內心的情愫,這是我在備課中首先考慮的因素。

因此在設定教學目標的時候,確定了以下幾個目標:品讀詩歌音律之美,品析詩歌的語言之美,品味詩歌的情感之美,並能當堂背誦全詩。而把品析詩歌的語言之美,品味詩歌的情感之美做為教學的重點來處理。從上完這堂課之後的反饋來看,我的這個教學目標還是基本完成了。

在反思本課的一些亮點之後,我更看到的這節課的缺憾。

一、部分教學環節的設置有頭無尾。第一環節以默寫來糾錯這種設計較新穎,但是卻缺少了學生展示的環節,而是自己包辦代替將易錯的字加以提煉。如果此時教者能夠在進行調查學生默寫正確率之後,讓錯誤率較高的學生上黑板來展示效果會更好。從而才能達到糾錯的效果。

二、作者介紹這一環節的插入是一敗筆,我不應該放在糾錯環節之後,而是應該放在教師第一次範讀之後,在介紹杭州的“風流太守”之一的蘇軾之後就順理成章地引出白居易的其人其事。

三、關於詩歌朗讀的指導上,所教授的方法導致學生朗讀機械化了。因此在指導朗讀方法上是否還需要教授學生如何劃分節秦,如何停頓。這是值得商榷的地方。其實通過這節課的實踐來看,在正確引導學生去品析語言和品味詩人的感情之後,學生自能體會出詩歌的音律美。此外,在朗讀活動方面,學生的齊讀過多,缺乏太多的變化。所以,在以後的朗讀活動中除了齊讀、男、女生讀、個人讀之外,還可以進行另樣的組合,比如説戴眼鏡的同學讀、系白鞋帶的同學讀,還可以是短頭髮或是扎辮子的同學讀……另外,在做教師示範朗讀的時候應該選取一着合宜的音樂,這樣更能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

四、楊特説:“詩歌就像一幅國畫,它是留白的。”同樣,語文課堂也應該是留白的藝術。這堂課,做為教師的講授還是過多,留給學生想像的時間和空間則相對少了。比如説最後一個品析詞語進而品味作者感情的環節上,如果我只是示範性地指出“幾處”這個詞的妙處何在,剩下的就交給學生去討論,去品讀,效果會更好。這才是真正的讓學生走進文本。

《錢塘湖春行》這一堂課雖然有一定的亮點,同時也充滿了缺憾。其實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不管怎樣,我理想中的課堂是審美的課堂,詩意的課堂。這是我的追求目標。

標籤: 反思 春天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gmvxk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