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國中數學教學工作反思(精選5篇)

國中數學教學工作反思(精選5篇)

國中數學教學工作反思 篇1

在我們走入新課程的這段時間,我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對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現將在反思中得到的體會總結出來,以求與同行共勉。

國中數學教學工作反思(精選5篇)

一、教學中要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

(1)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

(2)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

(3)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二、教學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教學反思,或稱為“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並對後繼行為產生影響。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那麼,我們應如何在教學反思中學會教學呢?

自我提問

自我提問是指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自我評價後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以促進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這種方法適用於教學的全過程。如設計教學方案時,可自我提問:“學生已有哪些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怎樣依據有關理論和學生實際設計易於為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案”,“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會出現哪些情況”,“出現這些情況後如何處理”等。備課時,儘管教師會預備好各種不同的學習方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學生不能按計劃時間回答問題,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出現爭議等。這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反思“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如何調整教學計劃,採取怎樣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從而順着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過程沿着最佳的軌道運行。教學後,教師可以這樣自我提問:“我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教學中是否出現了令自己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哪些方面還可以進一步改進”,“我從中學會了什麼”等。

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如“合作討論”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的學習理念,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一種“形式化”的討論。“如何使討論有序又有效地展開”即是我們應該研究的問題。問題確定以後,我們就可以圍繞這一問題廣泛地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定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行動方案,展開研究活動,並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對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調整,最後撰寫出研究報告。這樣,通過一系列的行動研究,不斷反思,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必將有很大的提高。

教學診斷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而科學、有效的教學診斷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遺憾。教師不妨從教學問題的研究入手,挖掘隱藏在其背後的教學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教師可以通過自我反省與小組“頭腦風暴”的方法,收集各種教學“病歷”,然後歸類分析,找出典型“病歷”,並對“病理”進行分析,重點討論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各種教學觀念,最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交流對話

教師間充分的對話交流,無論對羣體的發展還是對個體的成長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平均分”時,設計了學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魚、分餅乾、分蘋果等。在交流對話時有的教師提出,僅僅圍繞“吃”展開教學似乎有侷限,事實上,在生活中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進行分配,可以適當擴展教學設計面。這樣開放性的討論能夠促進教師更有效地進行反思,促進教師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

案例研究

在課堂教學案例研究中,教師首先要了解當前教學的大背景,在此基礎上,通過閲讀、課堂觀察、調查和訪談等收集典型的教學案例,然後對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教師既可以對課堂教學行為作出技術分析,也可以圍繞案例中體現的教學策略、教學理念進行研討,還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學理論問題進行闡釋。如一位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分數應用題的綜合訓練時出了這樣一道題:一套課桌椅的價格是48元,其中椅子的價格是課桌價格的5/7,椅子的價格是多少?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用多種方法算出了椅子的價格為20元。正當教師準備小結時,有學生提出椅子的價格可能是10元、5元……這時,教師不耐煩地用“別瞎猜”打斷了學生的思路。課後學生説,假如一張桌子配兩張椅子或三四張椅子,那麼,椅子的價格就不一定是20元了。通過對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對照案例檢查自身的教學行為,教師們認識到,雖然我們天天都在喊“關注學生的發展”,但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卻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慮學生的需要,很少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

觀摩分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應多觀摩其他教師的課,並與他們進行對話交流。在觀摩中,教師應分析其他教師是怎樣組織課堂教學的,他們為什麼這樣組織課堂教學;我上這一課時,是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的;我的課堂教學環節和教學效果與他們相比,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相同;從他們的教學中我受到了哪些啟發;如果我遇到偶發事件,會如何處理……通過這樣的反思分析,從他人的教學中得到啟發,得到教益。

總結記錄

一節課結束或一天的教學任務完成後,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細細想想:這節課總體設計是否恰當,教學環節是否合理,講授內如一位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分數應用題的綜合訓練時出了這樣一道題:一套課桌椅的價格是48元,其容是否清晰,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充分,重點、難點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做得還不夠好,哪些地方需要調整、改進;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了,學生學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還有什麼困惑等。把這些想清楚,作一總結,然後記錄下來,這樣就為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經過長期積累,我們必將獲得一筆寶貴的教學財富。

國中數學教學工作反思 篇2

一、教學中要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

面對新課程,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

1.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這種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在教學中,個別學習、同桌交流、小組合作、組際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課程中經常採用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這些組織形式就是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時間,同時教師還必須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時間。如七年級數學的第一章,讓學生以給定圖形(兩個圓、兩個三角形、兩條平行線段)為構件,構思獨特且有意義圖形,並寫一兩句詼諧的解説詞。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先個人設計,發揮想象,然後同桌交流、小組交流,最後由教師彙總全班同學中的優秀作品展示評獎。如“戰車”、“風箏”、“夕陽夾山、倒影入溪”、“一個人、一座山、一個太陽”等等許多意義豐富的圖形,其構思之巧妙,想象之豐富,語言之詼諧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學們體會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樂趣。

2.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做人的價值,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啟迪,學生迷路時教師不是輕易的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辨明方向;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激勵,當學生登山畏懼時,教師不是拖着走,而是點起他內在的精神力量,鼓勵他不斷的向上攀登。如在七年級數學(上)線段的長短比較時,我一開始設計詢問學生平時如何比較身高,並請兩個同學演示。再讓學生仿照比身高方法來比較兩支筆的長短,由此引導學生找到比較兩條線段長短的方法。這樣學生很容易理解了這個問題。在學習角的大小比較時,不再需要我的引導,學生從線段的比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較方法。

3.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為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調控教學,照顧差異,發現“火花”。教師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表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過語言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表情、動作來實現交流。如在七年級數學立體圖形時,我讓學生分組動手製作多面體的展開圖,在學生製作時我觀察各組製作過程,並參與到他們的製作過程中,在和他們的交流中我瞭解了他們在製作時的所思所想。個別存在的問題給予個別解決。在講如何判斷正方體的展開圖時,我先是傾聽學生們的方法,然後讓幾個有代表性、思維方法好的學生進行講解。這樣,我在教學中也學到了許多知識,同時縮短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學生把我當成了他們學習的夥伴,願意與我進行探討、互相交流。

二、教學中要“用活”教材

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教師要創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要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深加工,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激活,形成有教師教學個性的教材知識。既要有能力把問題簡明地闡述清楚,同時也要有能力引導學生去探索、自主學習。

1.教材不等於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大於教材。教學內容的範圍是靈活的,是廣泛的,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只要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的材料都可作為學習內容。教師“教教科書”是傳統的“教書匠”的表現,“用教科書教”才是現代教師應有的姿態。例如七年級數學這是一個有關形狀體積變化的問題。教材中只是作為一個練習題出現並沒有類似例題,我針對這類問題設計了一節課。課上我沒有急於讓學生馬上去做,而是找來兩隻一大一小的兩隻圓柱形的杯子,一隻杯子中盛滿水,開始做實驗。通過實驗引發了學生探索慾望,學生根據實驗情況找到了解決此題的幾種方法。再比如講解P15 ,問題2儲蓄中的利息和利息税問題。我在教材的基礎上設計了幾個實際生活中碰到的問題讓學生課前到銀行去詢問和調查,課上同學們展示了自己的調查成果,用實例引發了學生學習慾望,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2.充分利用教材開創自由空間。過去的教和學都以掌握知識為主,教師很難創造性地理解、開發教材,現在則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編入了一些讓學生猜測和想像的內容,以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和各種不同的思維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學生自由閲讀的欄目以及課題學習。對於這些知識我把它們改成學生課外學習研究材料,讓學生通過詢問、調查、閲讀有關書籍和上網查閲等多種渠道蒐集有關這些知識資料並通過書面形式打印出來供全班同學閲讀。這樣做既鍛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課外知識。

三、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體現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的意義。學習的過程是自我生成的過程,這種生成是他人無法取代的,是由內向外的生長,而不是由外向內的灌輸,其基礎是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一段經典的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就此進行教學。這段話道出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掌握了這個標準以後,我在教學中始終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瞭解他們已知的,分析他們未知的,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目的、教學方法。

四、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科學的評價每一個學生

新課程評價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情況,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以及相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識、有能力、有紀律的創新型人才。

1.評價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發展。淡化考試的功能,淡化分數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話成為歷史。

2.評價學生應該多幾把尺子。尺子是什麼呢?就是評價的標準,評價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來量,肯定會把一部分有個性發展的學生評下去。

3.評價中應遵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學生在這種只有更好的評價激勵下,會不斷的追求,不斷的探索和攀登。這才是評價的真正目的。

以上幾點是我在新教材的教學實踐和學習時的心得。新課程改革已全面展開,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們應該儘快成長起來,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難,要不斷學習、反思,不斷充實自己,積累經驗,在實踐中去感悟新課程理念,讓實踐之樹常青。

國中數學教學工作反思 篇3

一、教學中要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

面對新課程,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

1.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這種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在教學中,個別學習、同桌交流、小組合作、組際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課程中經常採用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這些組織形式就是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時間,同時教師還必須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時間。如七年級數學的第一章,讓學生以給定圖形(兩個圓、兩個三角形、兩條平行線段)為構件,構思獨特且有意義圖形,並寫一兩句詼諧的解説詞。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先個人設計,發揮想象,然後同桌交流、小組交流,最後由教師彙總全班同學中的優秀作品展示評獎。如“戰車”、“風箏”、“夕陽夾山、倒影入溪”、“一個人、一座山、一個太陽”等等許多意義豐富的圖形,其構思之巧妙,想象之豐富,語言之詼諧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學們體會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樂趣。

2.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做人的價值,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啟迪,學生迷路時教師不是輕易的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辨明方向;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激勵,當學生登山畏懼時,教師不是拖着走,而是點起他內在的精神力量,鼓勵他不斷的向上攀登。如在七年級數學(上)線段的長短比較時,我一開始設計詢問學生平時如何比較身高,並請兩個同學演示。再讓學生仿照比身高方法來比較兩支筆的長短,由此引導學生找到比較兩條線段長短的方法。這樣學生很容易理解了這個問題。在學習角的大小比較時,不再需要我的引導,學生從線段的比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較方法。

3.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為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調控教學,照顧差異,發現“火花”。教師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表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過語言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表情、動作來實現交流。如在七年級數學立體圖形時,我讓學生分組動手製作多面體的展開圖,在學生製作時我觀察各組製作過程,並參與到他們的製作過程中,在和他們的交流中我瞭解了他們在製作時的所思所想。個別存在的問題給予個別解決。在講如何判斷正方體的展開圖時,我先是傾聽學生們的方法,然後讓幾個有代表性、思維方法好的學生進行講解。這樣,我在教學中也學到了許多知識,同時縮短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學生把我當成了他們學習的夥伴,願意與我進行探討、互相交流。

二、教學中要“用活”教材

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教師要創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要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深加工,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激活,形成有教師教學個性的教材知識。既要有能力把問題簡明地闡述清楚,同時也要有能力引導學生去探索、自主學習。

1.教材不等於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大於教材。教學內容的範圍是靈活的,是廣泛的,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只要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的材料都可作為學習內容。教師“教教科書”是傳統的“教書匠”的表現,“用教科書教”才是現代教師應有的姿態。例如七年級數學這是一個有關形狀體積變化的問題。教材中只是作為一個練習題出現並沒有類似例題,我針對這類問題設計了一節課。課上我沒有急於讓學生馬上去做,而是找來兩隻一大一小的兩隻圓柱形的杯子,一隻杯子中盛滿水,開始做實驗。通過實驗引發了學生探索慾望,學生根據實驗情況找到了解決此題的幾種方法。再比如講解P15 ,問題2儲蓄中的利息和利息税問題。我在教材的基礎上設計了幾個實際生活中碰到的問題讓學生課前到銀行去詢問和調查,課上同學們展示了自己的調查成果,用實例引發了學生學習慾望,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2.充分利用教材開創自由空間。過去的教和學都以掌握知識為主,教師很難創造性地理解、開發教材,現在則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編入了一些讓學生猜測和想像的內容,以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和各種不同的思維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學生自由閲讀的欄目以及課題學習。對於這些知識我把它們改成學生課外學習研究材料,讓學生通過詢問、調查、閲讀有關書籍和上網查閲等多種渠道蒐集有關這些知識資料並通過書面形式打印出來供全班同學閲讀。這樣做既鍛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課外知識。

三、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體現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的意義。學習的過程是自我生成的過程,這種生成是他人無法取代的,是由內向外的生長,而不是由外向內的灌輸,其基礎是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一段經典的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就此進行教學。這段話道出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掌握了這個標準以後,我在教學中始終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瞭解他們已知的,分析他們未知的,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目的、教學方法。

四、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科學的評價每一個學生

新課程評價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情況,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以及相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識、有能力、有紀律的創新型人才。

1.評價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發展。淡化考試的功能,淡化分數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話成為歷史。

2.評價學生應該多幾把尺子。尺子是什麼呢?就是評價的標準,評價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來量,肯定會把一部分有個性發展的學生評下去。

3.評價中應遵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學生在這種只有更好的評價激勵下,會不斷的追求,不斷的探索和攀登。這才是評價的真正目的。

以上幾點是我在新教材的教學實踐和學習時的心得。新課程改革已全面展開,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們應該儘快成長起來,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難,要不斷學習、反思,不斷充實自己,積累經驗,在實踐中去感悟新課程理念,讓實踐之樹常青。

國中數學教學工作反思 篇4

在我們走入新課程的這段時間,我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對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現將在反思中得到的體會總結出來,以求與同行共勉。

一、教學中要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

(1)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

(2)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

(3)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二、教學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教學反思,或稱為“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並對後繼行為產生影響。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那麼,我們應如何在教學反思中學會教學呢?

自我提問

自我提問是指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自我評價後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以促進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這種方法適用於教學的全過程。如設計教學方案時,可自我提問:“學生已有哪些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怎樣依據有關理論和學生實際設計易於為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案”,“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會出現哪些情況”,“出現這些情況後如何處理”等。備課時,儘管教師會預備好各種不同的學習方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學生不能按計劃時間回答問題,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出現爭議等。這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反思“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如何調整教學計劃,採取怎樣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從而順着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過程沿着最佳的軌道運行。教學後,教師可以這樣自我提問:“我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教學中是否出現了令自己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哪些方面還可以進一步改進”,“我從中學會了什麼”等。

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如“合作討論”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的學習理念,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一種“形式化”的討論。“如何使討論有序又有效地展開”即是我們應該研究的問題。問題確定以後,我們就可以圍繞這一問題廣泛地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定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行動方案,展開研究活動,並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對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調整,最後撰寫出研究報告。這樣,通過一系列的行動研究,不斷反思,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必將有很大的提高。

教學診斷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而科學、有效的教學診斷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遺憾。教師不妨從教學問題的研究入手,挖掘隱藏在其背後的教學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教師可以通過自我反省與小組“頭腦風暴”的方法,收集各種教學“病歷”,然後歸類分析,找出典型“病歷”,並對“病理”進行分析,重點討論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各種教學觀念,最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交流對話

教師間充分的對話交流,無論對羣體的發展還是對個體的成長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平均分”時,設計了學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魚、分餅乾、分蘋果等。在交流對話時有的教師提出,僅僅圍繞“吃”展開教學似乎有侷限,事實上,在生活中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進行分配,可以適當擴展教學設計面。這樣開放性的討論能夠促進教師更有效地進行反思,促進教師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

案例研究

在課堂教學案例研究中,教師首先要了解當前教學的大背景,在此基礎上,通過閲讀、課堂觀察、調查和訪談等收集典型的教學案例,然後對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教師既可以對課堂教學行為作出技術分析,也可以圍繞案例中體現的教學策略、教學理念進行研討,還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學理論問題進行闡釋。如一位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分數應用題的綜合訓練時出了這樣一道題:一套課桌椅的價格是48元,其中椅子的價格是課桌價格的5/7,椅子的價格是多少?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用多種方法算出了椅子的價格為20元。正當教師準備小結時,有學生提出椅子的價格可能是10元、5元……這時,教師不耐煩地用“別瞎猜”打斷了學生的思路。課後學生説,假如一張桌子配兩張椅子或三四張椅子,那麼,椅子的價格就不一定是20元了。通過對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對照案例檢查自身的教學行為,教師們認識到,雖然我們天天都在喊“關注學生的發展”,但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卻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慮學生的需要,很少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

觀摩分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應多觀摩其他教師的課,並與他們進行對話交流。在觀摩中,教師應分析其他教師是怎樣組織課堂教學的,他們為什麼這樣組織課堂教學;我上這一課時,是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的;我的課堂教學環節和教學效果與他們相比,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相同;從他們的教學中我受到了哪些啟發;如果我遇到偶發事件,會如何處理……通過這樣的反思分析,從他人的教學中得到啟發,得到教益。

總結記錄

一節課結束或一天的教學任務完成後,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細細想想:這節課總體設計是否恰當,教學環節是否合理,講授內如一位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分數應用題的綜合訓練時出了這樣一道題:一套課桌椅的價格是48元,其容是否清晰,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充分,重點、難點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做得還不夠好,哪些地方需要調整、改進;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了,學生學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還有什麼困惑等。把這些想清楚,作一總結,然後記錄下來,這樣就為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經過長期積累,我們必將獲得一筆寶貴的教學財富。

國中數學教學工作反思 篇5

從多次考試中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許多學生對於比較基本的題目的掌握具有很大的問題,對於一些常見的題目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錯誤,平時教學中總感到這些簡單的問題不需要再多強調,但事實上卻是問題嚴重之處,看來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進一步落實學生練習的反饋與矯正。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求學生數學作業本必須及時上交,目的是為了及時發現,及時設法解決學生作業中存在的問題,認真落實訂正的作用,將反饋與矯正要落到實處,切實抓好當天瞭解、當天解決、矯正到位,也就是説反饋要適時,矯正要到位。另外我們還應注意反饋來的信息是否真實,矯正的方法是否得力,因為反饋的信息虛假或不全真實,那麼我們就發現不了問題,就不能全面地瞭解學生的情況,也就不會採取及時、正確的矯正措施。我認為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意反饋矯正的及時性。

課堂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上課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積極動口、動手。可利用提問或板演等多種方式得到學生的反饋信息,一般我們應把提問、解答、講評、改錯緊密的結合為一體,不要把講評和改錯拖得太長。最好當堂問題當堂解決,及時反饋在一日為好。

二、注意反饋矯正的準確性。

在教學中我們必須經常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他們的困難和要求,積極熱情地幫他們釋疑解難,使他們體會到師長的温暖,嘗試到因積極與老師配合、真實地提供信息而嚐到學習進步的甜頭。

三、注意反饋矯正的靈活性。

我們在教學中可採用靈活多樣的反饋矯正形式。咳提前設計矯正方案,也可預測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在獲取信息後,認真分析其問題的實質,產生問題的原因,然後有針對性地實施矯正方案。在作業的檢查過程中,要求進一步落實學生是否存在抄作業現象,是否認真訂正作業。總之,反饋矯正一定要落在實處。

我們要主動輔導,及時令其矯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當然,如果我們只強調學生的主動和自覺,而不注意自身的主動和自覺,結果也會不如人意。

四、運用新的教學方法和現代教學理念。

新課程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追求平等、合作、對話的師生關係。在數學教學中,通過不同的數學活動的教學,不斷完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生活情景,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從而獲得知識,形成技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讓他們學會學習,從中認識到學習的樂趣。

五、營造平等融洽、師生互動的教學氛圍。

如何創造出一種無拘無束、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禁錮的要解放,潛在的要誘發,真正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引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本學期我除了完成教材內容以外,要把大量的時間用在補習學生基礎知識及拓寬優秀生知識面上。儘量從學生實際出發,瞭解學生,研究學生,尊重他們的想法,承認他們之間的差異。只有這樣做,才能讓每一堂課都煥發出活力,以此降低學困率,提高優秀率。

總之,為了全面提高我校教學質量,我在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中,要在“努力”二字上下功夫。教師們常説的一句話是:“功夫不負苦心人”,“有一分付出,就會有一分收穫”。讀書是這樣,教書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凡是教了多年書的老教師都這樣認為,“成績是苦幹出來的,學生是磨練出來的”。所以,要取得好成績,一定要做“拼命三郎”,有首歌詞不是説“愛拼才會贏”嘛。也不是説,只要蠻幹就會出好成績,當然,苦幹還要加巧幹才行。我想巧幹除了使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的教學手段以外,更重要的是如何研究學生,研究教材,探索出一種適合本班實際的教學方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ny6jm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