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六年級負數數學教學反思(通用17篇)

六年級負數數學教學反思(通用17篇)

六年級負數數學教學反思 篇1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存在着數學思想,關鍵是教師是否善於結合課堂教學內容,精心地去捕捉“生活現象”,採頡生活中的數學實例,為課堂服務。《認識負數》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內容。負數的認識是數概念的進一步拓展,是學生學習有理數的啟蒙階段。本階段中所指的負數,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學生可以直接感受的負數。學生在認識負數的過程中,能更加深切地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及數學的價值。教學中,我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

六年級負數數學教學反思(通用17篇)

一、創設有利於認識負數的情境,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符號感

正、負數是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相反意義的量是學生學習負數的已有經驗。課始我讓學生記錄老師的話“今天的氣温零下4度到零上7度”。學生基於自身的經驗,用自己的方式記錄教師敍述的意義。有的用語言的方式進行記錄,有的用列表的方式進行記錄,有的用數的方式進行記錄。通過展示,學生對不同的記錄方式進行融合與比較,在此過程中初步體會了負數的意義,同時對用數字符號表達信息的簡捷性有了不同的體驗。

二、 密切聯繫生活實際,增進對負數的瞭解

初步認識負數以後,我讓學生結合生活的經驗,舉一些生活中可用負數表示的例子。學生對負數獲得了基於自身經驗的不同理解。

三、 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數的相對大小關係

初步認識負數後,我通過生活情境:以樹為起點,一個向東走5米,一個向西走5米,讓學生在數軸上表示,通過數形結合,學生對於正數和負數獲得了更深的認識。在比較兩個負數的大小時,有兩種方法:一是在數軸上表示出兩個負數,右邊大於左邊;二是,兩個負數,數值大的反而小。這樣學生才會對比較兩個負數的大小這一數學問題獲得主觀的認識,從而提高知識的活力。

四、藉助於具體的數據,使學生獲得一些生活的常識和社會的知識

教材中安排的許多習題有的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識,如我國的最低點、南極的温度等。在教學中我們不僅僅要讓學生會讀數,還應該讓學生對於這一些知識有所瞭解,從而實現數學的綜合化。

本單元教起來似乎覺得輕鬆,學生學起來也看似輕鬆,可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卻會發現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

要從具體事例中,知道或舉例説明對象的有關特徵(或意義),能根據對象的特徵,從具體情境中辨認出這一對象,還需要作進一步的努力!

六年級負數數學教學反思 篇2

本班學生思維活躍,課堂上能從多個不同的角度積極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全員參與,熱情高漲。應當説在學生的共同努力下,本節課比較好地完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給我留下較深印象的有以下幾處:

一、密切聯繫實際,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負數的產生和發展源於生活的需要。因此,本節課前,我讓孩子們去調查、瞭解生活中的正負數現象,然後在課上討論彙報。學生展示了儲蓄卡、收支記帳本,談到了海拔高度、電梯升降、進球失球等正負數現象,使我由衷地敬佩,他們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觀察這一學習過程,我感到學生在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合作交流中獲得了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負數的來源”又讓學生油然而生一種民族自豪感,體驗到了數學的無窮魅力。

二、有效開展探索,嘗試“跳一跳,摘果子”。

由於學生在温度大小的比較上掌握得很輕鬆,學得興趣盎然,因此,雖然抽象數之間的比較教材沒有出現,我還是根據學生實際,藉助劉翔110米欄比賽中,悉尼30度、北京-10度、東京-6度、上海10度的城市温度,所藴藏的正、負數、進一步來理解生活中的負數。沒想到,通過學習,不僅能“知其所以然”,還由此會比較大小,

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説:“當知識被遺忘時,留下的是能力。”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學生朝這個方向邁進、再邁進。雖然開始時學生還有些拘謹,但隨着教學的深入,孩子們越來越投入,開開心心地完成了學習任務,我也很開心。

六年級負數數學教學反思 篇3

生活中的負數這節課,我是以“負數的產生——感知生活中的正、負數——認識正、負數——尋找生活中的正負數”這四個環節來開展教與學的活動的。我首先考慮到讓學生感知負數產生的必要性,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以温度為切入點。通過讓學生自主觀察、交流、比較、回報等知識建構的過程,來感知富庶的產生。通過幾個生活中用正、負數表示的例子,讓學生理解生活中的正、負數的意義,從中掌握了正、負數的記法、讀法。

不足:

1、沒有讓學生體會到富庶的產生是為了表示更方便。

2、沒有為以後學習數軸進行有效的滲透。

改進:

1、在讓學生體會負數的產生及温度計中的負數時,還可以讓學生更進一步體會到負數的產生是為了更方便於表示,人為產生的一種數。

2、在觀察温度計時,不僅可以讓學生髮現負數、0、正數的關係,還可以讓學有餘力的學生感受到負數的大小,體會當温度越來越往下時,温度就越來越冷,離0越遠,負數就越來越小;反之,温度越來越高,正數就越來越大,為認識數軸提前滲透!

六年級負數數學教學反思 篇4

一、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導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最需要的是從現實出發,從身邊找數學問題,也就是説:“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利用班上的總人數、男女生人數,來説説比的知識,這種貼近學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戰性的實際問題,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且這種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問題中,能使學生真正體會數學不是枯燥無味的,數學就在身邊。

二、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探究。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生活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三、嘗試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達到學以致用。

讓學生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但又不是簡單的解題訓練。在練習的設計上,採用多種形式步步提高,通過有層次和有坡度的一組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佈置作業

讓學生明白比不但與生活有關,和自己也有關係,更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五、不足與疑惑

由於在突破重點這一環節花了較多時間所以練習的量相對少了一些

六年級負數數學教學反思 篇5

本節課在教學中充分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通過觀察、塗畫、比較、歸納等活動,通過例題的直觀操作,通過知識的遷移幫助學生理解了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初步掌握了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在教學中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境、直觀導入

在教學中為了突破教學的難點,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分數乘法計算法則的算理,一開始我就請同學們看黑板上貼的長方形紙,塗色部分分別表示這張紙的幾分之幾?,通過對長方形紙的塗色,很好的揭示這一道理。將抽象的算理與直觀的示意圖結合起來,使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結合起來。在解決算理時,通過數與形之間的對應和轉化,從而啟發計算思維。比如畫斜線的1份佔1/2的1/4,此時的單位"1"是1/2,但是對於整個長方形來説是1/8,此時的單位“1”是一個長方形。

二、關注算理的推導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這一新的理念説明:數學教學活動將是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是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因此,本課時力圖讓學生親自經歷學習過程。即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探究算法——舉例驗證——交流評價——法則統整等一系列活動中經歷“分數乘分數”計算法則的形成過程。

新知教學時我出示“1/2×1/3”猜一猜這個算式表示什麼意義?我提示學生想一想分數與整數的意義 看一看適合分數與分數相乘嗎?最後學生得出,“1/2×1/3”表示二分之一的三分之一是多少。這時,我告訴學生這道算式也可以表示三分之一的二分之一是多少。 我想肯定有同學能夠很好掌握,可是肯定也會有一部分學生不能理解,於是我接着要求學生用畫圖的形式表示出這個算式的意義。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自主地理解分數與分數相乘的意義也加深學生對“分數與分數相乘” 計算法則的理解。

當學生畫出這個算式所表示的意義時,我問學生,從圖中你能看出“1/2×1/3”的結果嗎?學生一下子就説了結果1/6,然後我又出了幾個分數與分數相乘的算式要求學生先畫圖再説出得數這樣經過幾次動手操作,學生對分數乘法的計算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注重學法的滲透

本課時從教學的整體設計上是由“特殊”去引發學生的猜想,再來舉例驗證、然後歸納概括,力圖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歸納思想。首先讓學生通過活動概括得出“分數乘分數”只要“分子不變,分母相乘”或 “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計算方法,再由學生自己用畫圖、摺紙、分數的意義等方法來驗證這種計算方法,發現了“分數乘分數,分子不變,分母相乘”的特殊性,以及“分數乘分數,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普遍性。這其間滲透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這樣在計算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讓學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經歷、去體驗,去創造,既培養了學生合作意識,提高學習的自主性,又使學生在理解掌握方法的同時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數學情感與價值觀。

六年級負數數學教學反思 篇6

語文課不是單純地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那麼,怎樣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語文學習能力培養的同時,落實生命教育呢?現代閲讀學認為,閲讀是一種從書面符號中獲取和轉換信息的心理過程。《新課程標準》也指出:“閲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

這種對話其實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精神上的相遇,心靈上的碰撞。在反覆閲讀文本之後,我決定抓住語文課的本質,進行語言能力培養,並像“春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那般毫無痕跡地滲透生命教育,將學科德育落到實處。

因此,教學《牀頭上的標籤》整堂課,我設計了培養學生靜心讀書、仔細思考和傾聽他人發言的習慣;加強他們獲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學生通過閲讀,從文本中獲取信息,並進行加工提煉,使之變成自己的知識與他人交流)、對於知識的運用和遷移的能力。

教學本課時,我將閲讀的過程真正教給學生,如:預習內容的交流、疑難問題的解決這兩個板快的設計,就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自預習開始就與文本產生直接對話,學生提出的所有問題都在自主合作與交流中得到了解決,老師起到了組織和理順的作用。另外,還抓住細節描寫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但這節課,文章的寫作方法卻沒來得及讓學生細細品味。

六年級負數數學教學反思 篇7

俗話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開頭可以使學生很快進入角色,儘快入“戲”,於是我就以稻草人樂樂作為一堂課開頭的素材,自然、新穎、形象、巧妙,迅速把學生的注意力拉到本節課的主題上來,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教學效果,使後面的“好戲”順理成章。

這節課中,我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了生動、直觀的活動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在活動中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節課中,我擔當了導演的角色,創設了一個輕鬆的氛圍,讓學生自己擺擺造型引出步驟①-構思,瞭解到五年級學生的創作經驗十分有限,因此,在教學中的示範環節,我把主角讓給學生,引導學生在台上做好講解、示範,我及時出示步驟(②捆紮-③裝扮),通過學生對示範作品的點評提醒學生注意用線固定稻草的位置要簡要精到一些,還有裝扮材料的多樣性,否則作品容易呆板或者來不及完成,讓學生大膽創意的創作。學生在創作稻草人時提醒學生注意環保,自己動手收拾廢棄的材料。在這節課上,學生表現的很積極,因此課堂上學生很活躍但秩序並不混亂。

俗話説:“編簍編筐,重在收口,描龍畫風,貴在點睛。”課堂結尾是老師盡情發揮才智、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大舞台。課尾作品展示環節,我嘗試了一種新的結尾模式:課本劇表演的形式,讓人耳目一新,讓學生扮演稻草人、稻穗、棉桃、麻雀…等角色,表演過程中,允許學生根據故事情節自由發揮,這樣有利於學生獲得真切的感受,學生即興表演的很投入很快樂,讓人“言有盡而意無窮,餘言盡在不言中”。“結尾無定法,妙在巧用中”,我相信,只要勤于思索,巧於構思,敢於創新,展開想象,放飛激情,就能夠演繹出“五彩繽紛、光芒四射”的精彩課堂結尾。

老師只有“善教”,學生才會“樂學”,師生才能“共同成長”,這是我們高坪國小的校訓,也是我在這節課上的目標,讓每個學生都能快樂而自信地投入到鄉土美術活動之中,充分體會家鄉的自然美與人文美,從而積極地參與鄉土美術的資源開發與繼承。

六年級負數數學教學反思 篇8

六年級學生在校園裏顯得更為活躍,他們有熱情,也顯得任性、容易衝動。有時他們會在桌面上、廁所裏塗寫,幾句小詩、一行話語,好象像以此表達對學校的留念,更多的學生早在第一學期就忙着寫臨別贈言。

教師如何因勢利導,抓住學生的情感契機,引導他們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呢?實踐證明:積極疏導,把他們的心語得以外化,由此激發他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是有效的路徑。恰逢學校歡慶百年的盛事,校園面貌有了大改觀,組織學生為新砌的花壇寫温馨的宣傳用語,為新建的大樓內部選擇格言警句、寫凡人小語,為校園電視台積極撰稿。在練筆、討論、推敲中學生樂而不疲,尊師愛校、友愛同學的美好情操得到提升。例如,為了給學校的百年紀念石碑起個悦耳的名稱。

六年級負數數學教學反思 篇9

《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讓學生學會認識社會,正確瞭解社會,同時還要養成良好品質,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交流、實踐,引導學生通過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相互學習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明理。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和靈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點撥者,學生真正成為教學過程的學習主體。

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從關注學生智能出發,拓展有限的課程資源,從各個角度發展學生的智能。教學設計中,儘可能通過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來改善和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學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點創造多元的通道來改善學科教學。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弘揚學生個性發展入手,探索適合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教學過程,設計教師和學生的活動課改的目的是: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和研究性學習,使學生掌握終身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教師由單純的教學者轉變成學習型、研究型的教師,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這兩種轉變需要“量”的積累過程。

在教學火燒圓明園中,主要講述了英法侵略者搶奪圓明園、焚燒圓明園,揭露侵略者殘酷的行為,舊社會的中國受盡了屈辱,讓學生通過對這些殘酷的歷史事實的瞭解,體驗和感受,孩子們做為一箇中國人是不應該忘記那段歷史的,作為一個有正義感的中國人更不能忘記那段屈辱。而且學生還能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整節課顯得特別活躍。問題反思:通過教學我感到不足的是學生們對歷史知識的瞭解太少。作為新世紀的國小生,我們應該自強不息!知道落後就要捱打,只有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才能不被人所欺侮。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總之,通過教學和課後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成功與失敗,加以總結和昇華,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教訓,這是難得的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和教學水平,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鬆中感到學習的快樂,在老師引導下學會如何做人處事,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

六年級負數數學教學反思 篇10

上課之前我表演小魔術 “向上走的戒指”,引出“重力”,讓學生回顧任何物體都會受到一個向下的力,進而在本課堂的導入中,我故意讓一個身材嬌小的女生搬一桶純淨水到高處,引出難題,學生們很容易想到利用木板搭一個斜坡來幫助女生解決難題。在經歷了將水桶直接提到高處和沿着斜面運到高上,結合該名女生的體會,學生們直觀形象地發現前後兩次搬運水桶所花的力氣是有區別,結合生活經驗,教師點出課題:斜面。他們會進一步思考:斜面應該是有省力的作用。學生們的思考,猜測,質疑,正是本堂課行進的基礎,本課的目的在於通過學生對“斜面”提出問題,假設問題,進而設計展開實驗,通過數據,使學生了解斜面的作用,瞭解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有何區別。

本課的兩組實驗設計,沒有太大的難度。學生比較容易就能設計出實驗方案,教師應該及時引導學生,嚴格按照實驗方案進行實驗,並認真記錄實驗數據,通過對數據的分析,來得出結論。但在日常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在小組進行“斜面的作用”實驗時受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如動手能力的制約、時間的制約等,常常導致實驗的效果並不十分明顯、不能達到人人蔘與,降低了實驗的有效性,從而影響教學質量,同時也浪費了課堂的寶貴時間。如何才能使“斜面的作用”實驗變得更為科學、實用、有效?經過一番思考我決定自己製作一個簡單實用的自制教具,能讓學生方便快捷地操作使用,使學生人人都能參與,讓每一個學生通過實驗來直觀地感受到“斜面的作用”實驗的現象,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科學知識。

於是我想到用門鉸鏈將兩塊桐木板結合在一起,通過桐木板的角度變化,讓學生自己快速方便地製造出不同坡度的斜面,學生可以通過小車和彈簧測力計,在斜面上測量不同坡度的斜面導致的力的變化,簡單明瞭、直觀形象。學生使用自制教具,每個人只需簡單的操作過程就能直觀形象地觀察到不同坡度的斜面對力的影響,加深了學生的印象,有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內容。更重要的是通過老師的自制教具,節約了寶貴的教學時間,以一小組4名學生為單位,每個學生通過本教具所花費的實驗時間大約為3分鐘,整個小組的實驗時間大為節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同時滿足了人人動手參與、人人有收穫的教學目的。

學生利用自制教具實驗後,對斜面的作用有了深刻的認識。同時我瞭解到學生已經在數學課上學習了“條形統計圖”,所以我又利用excel表格,將全班的實驗數據利用不同顏色製成條形統計圖,通過觀察條形統計圖,學生對全班各個小組的數據一目瞭然,直觀地認識到了實驗結果,得出實驗結論。順着這股“東風”,再讓學生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應用,是一個難點。教師應儘可能多地讓學生討論、思考、發現,找找生活中各種斜面的應用。對於螺絲釘是一種斜面的應用,學生更多的是通過感性認識得出結論,通過先小組觀察螺絲釘的實物,認識“螺紋”的構造,再觀看教師準備的“自制螺絲釘”,通過觀察和把玩“自制螺絲釘”,他們直觀形象地看到斜面原理在螺紋上的應用了,認識到斜面的變形。在此基礎上認識盤山公路的斜面原理就變得更為方便。

本堂課我前期進行了充分的材料準備,學生們通過一系列的實驗和觀察活動,才會深刻認識到斜面的作用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正所謂生活之中處處有科學。相信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他們不但對“斜面的作用”有了充分的認識,對科學研究的興趣也會更為濃厚,對日常生活中的科學現象也會更加關注。

回顧本堂課,我覺得自己在材料準備、課程整合、課堂設計等方面的工作是比較充分的。但是在指導學生探究方面,還沒有完全放開,雖然有“生本”的理念意識,但總是擔心學生在設計和操作的時候不夠規範,不夠科學嚴謹,有的時候沒有放心將課堂交給學生,老師指導地過於細緻繁瑣,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還不夠多。

六年級負數數學教學反思 篇11

1、以逛商場為整節課的主線,脈絡清晰,不會給學生和聽課者有雜亂無章的感覺,同時,例題的設計,我適時地結合生活情境和學生的認知發展,由易到難,層層深入,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自己都好象有這樣的經歷一樣,又是幫助老師解決問題的,解決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與樂趣。

2、強調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好的數學問題,是激活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教學中,不斷地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很好地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如在學生掌握髮現折率與百分比的相互關係的前提下,分別提出了“求現價、求原價、求折率”等一系列問題,使學生不斷地理解折率表示的是現價與原價的關係這一核心內容。

3、注意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情景的設計貼近生活,把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去感受數學、學習數學、應用數學,豐富學生的解題策略,為學生創設了展示智慧、發揮潛能的空間,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折扣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並且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不足之處:

個別學困生還是有理解較慢的情況。由此看來,教師應在講授新課前,適當增加對百分數應用題的複習。

六年級負數數學教學反思 篇12

一、説教材

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第34的內容:分數四則混合運算。學生對整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已經比較熟悉了,因此教材在講分數四則混合運算時,沒有再詳細説明運算順序,而是結合例4、5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出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相同,然後讓學生具體説説各題的運算順序,並讓學生自己計算出結果。掌握好這部分的內容將對今後學習分數與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及其應用題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新課標的要求,針對這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我確定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生掌握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自主合作、交流探索、遷移類推”的方法推出分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發展數學思維的能力等良好學習習慣。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計算練習向學生滲透運算的邏輯性,相互影響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讓學生在民主、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中發展數學思維,創造性地進行學習。

三、説重、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並正確計算,其中含中括號小括號的乘、除法是教學的難點所在。

四、説教法、學法

圍繞以上的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以“自主合作—交流探索—遷移類推”法為主,形成一種多向交流的課堂氛圍。以“講、扶、放”的形式進行教學,其中又將算理的講解與學生自主練習有機地結合起來。採用這種教學方法,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即傳授知識、又培養能力。

五、説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我分四大程序進行教學

(一)、温故互查:

1、 出示整數四則混合運算題,讓學生説説運算順序;歸納整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

2、目標引領:出示目標,讓學生明確任務。(1)、掌握分數混合運算順序。(2)、能正確進行計算。

(二)、問題導學: 對例4、5的教學,我大膽採用讓學生自主探究、嘗試解題,歸納順序。六年級的學生喜歡挑戰,喜歡自己嘗試解決問題後獲得成功的喜悦,可以大大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探究解決例題便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學生完成後反饋交流,並進行板演,教師適時點撥。整個過程中注重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在計算過程中適時引導學生進行觀察、交流,學生積極性很高。我們知道數學知識豐富多彩,有時又錯綜複雜。對於國小生來説在計算中做到細心檢查是至關重要的。學生互相檢查這一活動環節的設計是為了給學生之間的數學交流提高較大的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都有機會體驗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悦。

(三)、鞏固練習、知識內化。

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並能熟練地正確計算,所以我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了以下不同層次的練習。

1、 基本練習:通過做不同類型的題,讓學生整理自己的思考過程,從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學會正確解題。通過互評互説,發展其數學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 提高性練習:完成分數四則混合運算應用題,加大難度,從不同程度練習提高。

(四)、課堂檢測:

1、計算:

2、解決問題:

(五)、總結質疑、課外延伸

引導學生對本堂課的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評價,總結質疑,體驗學習的成功感,增強自信心,激勵學生學好數學。 在我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力圖貫穿着教育的即主體性與活動性,教師提供充分的時間、空間和條件讓學生思考、解題、交流互評。學生即有外顯的交流活動,又有內隱的思維活動。在教學中我不僅重視知識與技能,更關注學生的情感,對學生的表現進行激勵性的評價,學生的思維活了!情感豐富了!合作意識也增強了!

教學反思:這堂課我設計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放手給學生,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再利用二人學習小組相互探討,利用實例進行驗證,最後在班級這個大氛圍內最後驗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完全是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只是輔助性的導,包括後面例題的教學都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本堂課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信都充分地得到了激發。本堂課雖是應用題形式的例題,但實為分數混合運算的計算課,因而在課初始,我便從複習整數及小數的運算順序入手,重點讓學生回憶、熟悉運算順序,然後再以例題為載體,讓學生髮現分數的運算順序同整數、小數的運算順序相同,繼而配合課後練習加強計算的訓練。

六年級負數數學教學反思 篇13

俗話説“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樣,要想讓學生在作文能力上有一個好的提升,也並非一日之功。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寫觀察日記、讀書札記,建立課堂小練筆本,把課堂的小練筆寫到一本本子上,時間久了,這也是很好的作文材料,在學習中遇到優美的段落、句子,甚至是一個好的詞語,都讓學生摘抄下來熟讀甚至是達到背誦,我想只有我們在平日裏勤寫多練,不斷地積累作文材料,才能為學生寫好作文打下堅固的基礎。當然,學生不可能如老師之願總是把作文寫得流暢優美,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想辦法去幫學生一把,就拿今年我所教的班級來講,全班63名學生,上交上來的作文在一個星期內批改完是比較困難的,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成績,學生打好草稿後我先是讓他們把作文抄到作文活頁紙上,每天定量批閲,我先把每名學生的作文批閲一遍,寫得好的地方大加讚賞,不盡人意的地方委婉提出建議,和學生共同修改後,讓學生把修改後的作文抄到作文本上。再次批閲就比較省時省力了,寫好的作文讓學生熟讀,讓這相對來講比較流暢的文章在學生腦海裏流下深刻印象,那麼日積月累,長時間這樣修改下去,學生的作文能力應該會有很大提高的。

國小語文教學是一個精細活,以上我所説的幾點只是國小語文教學的幾點不成熟的個人看法。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夠把工作做精、做細,做周全,我們畢業班的語文教師會不負眾“望”,會收穫屬於自己的別樣天空!

六年級負數數學教學反思 篇14

這篇課文寫了“我”——一個琴藝糟糕、喪失自信的年輕人成長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歷程。而創造這奇蹟的幕後高手是一位耳“聾”的老人,她的真實身份是音樂學院的教授,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個美麗的謊言,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了作者真誠無私地幫助。課文情節很有戲劇性,極具感染力,很多孩子都很感興趣。

本文的重點是品味描寫老教授真誠的語言和神情的語句,展開合理想象,體會其心理及其對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進而體會老教授對主人公無私的關愛和主人公對老教授的感激、敬佩之情。根據這一重點,在深入學習時,主要抓住這些句子來體會老教授對“我”的鼓勵。教學過程中,學生能找到相應的句子,但對於隨着“我”的表現不斷變化以及老教授的言辭不同,學生體會不到,只是停留在句子意思上。還有,先從語言入手,再從神態這方面入手理解,缺少整體性把握。也許正是因為理解、體會不到位,使得學生想象老教授當時心裏想的內容顯得單調、空洞。而且縱觀本課閲讀教學,學生的發言面較窄,有一部分學生充當了聽眾的“角色”,導致課堂氣氛不理想,略顯沉悶;拖堂的問題一直是我的頑症,在35分鐘內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可謂是“帶着鎖鏈跳舞”。我將深鑽教材,提高設計水平,找準學生起點,提高教學藝術,使閲讀教學不斷進步。

六年級負數數學教學反思 篇15

本學期開始,我糾結的教學旅程也便開始了,沒有了從前課堂就是學生展示的舞台這樣明確的方向,糾結於課堂上如何落實學生的自學,糾結於哪些內容需要展示哪 些則不需要展示,糾結於向誰要時間……以致這樣的糾結經過幾次校級教研都未尋到出路,就這樣糾結着設計了《麋鹿》第一課時的教學。有位哲人説“只要方向不 錯怎麼走都可以”,像我這樣方向不明確的教學,結果可想而知……

先説教學流程的落實情況:三個環節的讀——朗讀、輕聲讀、默讀只有第一環節落實較好,第三環節粗淺,第二環節由於課上時間把握不當直接刪掉了。

再説課堂效果:主要解決了讀準確的問題,特別是多音字怎麼讀,弄清了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寫麋鹿的。至於學會生字、推想詞語意思沒有落實,其實也沒有給學生推想的時間。

針對本節課的教學,我從教師自身和學生情況兩方面作了如下分析:

1、個人:把握不準年段目標,弄不清本學段應重點處理的內容,所以出現了課前設計時的糾結;導入設計沒有找準學生的最近思維點,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時間觀念不強,各環節都有拖延時間的現象,導致教學流程不能落實。

2、 學生:預習工作不夠紮實,還有好多同學連基本的生字讀音都沒有標註;行為習慣較差,聽不清老師的要求,比如對子合作要求切磋長句子的朗讀,學生基本是合讀 全篇,浪費時間;缺乏主動學習的慾望,部分學生沒有預習課文,即使預習的只是照辦了《教材全解》的詞語解釋而沒有實實在在地想一想我會什麼,不會什麼。

一節課的失敗並不是偶然,是長期以來學習方式和習慣養成累積的結果。所以,我們還需要做很多的努力:

1、找準方向: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緊緊把握年段學習目標,圍繞年段學習目標展開重點訓練。

2、狠抓習慣:a、預習提出具體要求:用發散思維學習生字,推想生詞的意思,標號段落序號,長句子劃停頓,提出幾個問題;b、注重傾聽習慣和隨文批註、隨時批註習慣的養成。

3、能力培養:堅持《日積月累新評價》,從識字寫字、背誦古詩詞、課外閲讀、摘抄積累、日記展示等幾個方面抓起,全方位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有 人羨慕六(1)的學生能力高,素質好,其實人們只驚異於花朵綻開的美豔卻很少有人關注花朵成長的艱辛,作為六(1)班語文老師——劉老師的朋友我知道這兩 年來她是如何用心用情去培養孩子們發展的,我和六(2)班的孩子雖然只有一年的共處時間,但這一年我能做的也還有很多很多,正如我們的石校長倡導老師們稱 “後進生”為“待優生”一樣,我們這個“待優班”也有很大的潛力可挖掘,努力吧!

六年級負數數學教學反思 篇16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例如《懷念母親》一課,作者通過介紹自己對兩位母親——生身母親和祖國母親“同樣懷着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和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我設計了一段充滿激情的導語:“你喜歡自己的母親嗎?誰能列舉一件小事談一談自己與母親之間的深厚感情?”簡短的一句話,開啟了學生感情的閘門,學生紛紛發言。正如“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在簡單的交流中,學生對自己母親的熱愛,如涓涓細流源源不斷地流了出來。正是基於對自己母親的熱愛,學生才漸漸走進了作者的心靈,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對理解課文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課前的思考,有助於有效教學,智慧教學;課後的思考,有助於發展與提高。只有教師學會思考,才能教會學生思考,才能使我們的教學更富有意義。

六年級負數數學教學反思 篇17

作為剛剛擔任六年級語文教師的我,面臨的問題就是:應該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我覺得一節好的語文課可以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新課標》指出:教師要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以任務引導學習,激發學生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生體驗和感悟學習內容。語文教學離不開情境,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聲、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1、讓學生自由“展示自己”

課堂上,要大膽地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每學習一篇新課文,我都鼓勵學生儘可能地蒐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上課時,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2、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材無非是例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提高。我經常上網蒐集課外閲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閲讀。另外,我還結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內容,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閲讀,使學生儘量領悟不同類型的文章的寫作技巧;同時,鼓勵學生閲讀中外兒童名著,領略書中的精妙所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mj3g4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