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總結(精選15篇)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總結(精選15篇)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1

(一)注重多學科的交融,激發學習興趣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總結(精選15篇)

“語文教學不僅只是單學科的教學,更是多學科的融合。”孩子對於藝術的

感受力就比較強烈、比較敏感。所以,我以音樂導入,配以“歡慶”的圖畫,以此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中融情入畫,融樂入文,在朗讀感悟中配動作,使語文不單單是語文,更是人文、文化。我們的語文課堂其實是融音樂、美術、歷史等諸多方面的綜合體,孩子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中體會到其中藴含的深刻文化,使他們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在我教學“田野獻上金黃的果實”時,當學生看到課件播放的累累碩果的畫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來“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嘗一個!” ……更如,讓學生表達“獻上”、“舉起”、“飛着”、“奏起”等動作詞時,學生的熱情更是高漲。在這種多形式的教學中非常積極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激發了孩子的各項潛能,讓語文學習與其他學科互動,交叉相融,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活潑,學得有效。

(二)感悟文本深層,提高閲讀能力

這首詩歌言簡意賅,它所描寫的是表現國慶的熱烈場面。學生讀起本文來

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讀成誦。然而教師在教學中常常會忽略文本內在的意義,文本的這種極具隱蔽性的生命意義,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顯現出來,而且也只有當閲讀主體對文本的這種生命意義有所覺悟、有所觸動時,文本的生命意義才會真正生存。案例中讀悟課文前四句詩句的教學,我讓學生自讀自悟,接着讓學生在躍躍欲試中配上動作自由讀,這就使學生帶着對閲讀的理解,以個性化的方式走進文本,還原語言的形象,感受語言的情感。在閲讀中我通過讓學生充分想象來深刻感悟語言,如“田野獻上金黃果實,楓林舉起火紅的旗幟”時,讓生僅憑想象或一些課外知識説説你眼前彷彿出現什麼,看到什麼?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這樣讀起來才會讀中有感;而且學生在讀中邊讀邊質疑,解惑再讀,這樣反反覆覆,學生自然而然對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們在“讀”這一感性的學習方式中,在表達閲讀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內在的藴意。

(三)捕捉課堂生成,珍視獨特感受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説“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

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 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生活經驗有着很大的差別,將其帶入閲讀活動時,他們的心智活動也是各不相同,在課堂中由此產生的獨特的感受既無法預設也很難預知,全憑學生的自然生成。本堂課中,學生就帶着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文本,在分析前四句詩時,我就質疑“四句你們讀懂了嗎?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交流,自主解決問題,當時學生提了許多各種各樣的問 題“老師,為什麼説果實是金黃的?”“旗幟是什麼?”“楓林跟旗幟有什麼關係?”“鴿子有很多種的,為什麼要説是潔白,而不説灰色呢?”“大海會唱歌嗎?” ……孩子們思維的閘門一但被打開,語言思維就如泉水噴湧而出;這也是課堂教學的生成例子。看着孩子們精彩的表現,此時,我只充當質疑中的一個引導者,兒童表達獨特見解的諦聽者。如果當時我怕“亂”、怕“錯”,怕學生“節外生枝”而制止他們跳躍的思維,那必將抹殺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我尊重學生獨特的閲讀感受,讓學生自主地讀、説,讓學生自已詮釋問題,將課堂真正還給他們。當然,課堂教學,尤其是語文課堂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孩子們急於表現,急於交流,而隨機生成的問題有許多也是我們備課時無法預知的。本堂課我慚愧的是,我把孩子們估計得太低,孩子們的學生真的不是單純的接受知識的過程,他們是創造者;在學生課堂質疑的一個環節中,正當我為學生的精彩問題與回答而滿意時,打算繼續下個環節時,一雙小手舉了起來,問道:“藍天上的鴿子為什麼是潔白的,而不是其它顏色的呢?”當時,我因為學生的質疑詮釋已用去了半節課的時間,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問題,我就只是敷衍一下。後來,課後想想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如果當時我能抓住這個課堂生成點,由它點出祖國和平祥和的景象,潔白的鴿子代表着純結,美好的生活,那必將成為本課的亮點之一。而我卻放棄了這一契機。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對孩子們的想法和體驗,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們,尊重他們的“獨特的閲讀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四)強化語言積累,凸出課堂語文味

語文教學不是不要知識的教學,對於處於低年段的基礎教育階段,教師更應重點應用語言教學,重在言語能力的培養。但實驗新課程以來,從形式上看,課程改革後的書談化了語文訓練這一方面,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科學的訓練也是一線老師一直探討的問題。本課中我也在不斷的探索中,在理解課文時,我就充分的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如:在開頭導入,讓生觀看了錄像理解了歡慶一詞的意義後,讓生學以致用,除了説“歡慶國慶”之外,還能説歡慶什麼?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礎,“歡慶____”這樣的説話訓練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還做課堂詞語的搭配練習,在讓學生把打亂的詞語拼成完整的句子時,學生就從中發現了怎樣搭配詞語,組織語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膽暢談自已是如何把這些打亂的詞語找到自已的“家”:有學生説“我覺得旗幟就只能舉起,就像我們升國旗一樣慢慢往上升。”“鴿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飛着!”“田野要跟金黃的果實對,因為只有田野裏才有各式各樣的果實。” ……學生用稚嫩的想法説着自已的發現,讓我設計這一環節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適時的強化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語文課就應當如此,發展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凸顯語文課堂的語文味。

總之,在課堂中,抓住學生對文本的體驗,給他們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空間,給他們創造一片展現想象的天地,使他們得到學習的快樂,在快樂中學習!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2

在辭舊迎新的鞭炮聲中,送走了不平凡的20____年,這是催人奮進的一年,是促進我國各行各業快速發展的一年,是所有中國人樹立自己新形象的一年,是一個向全世界展現自我的一年。

在全面建設“全省山區強縣”的大環境下,在全縣教育工作者為把我縣建設成為“全省山區教育強縣”的大環境下,我們做為一個工作在教育一線的教師,如何為我們的工作定位,如何提高我們的個人素質,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呢?

(一) 做一個勤學的教師。過去常説“當教師要讓學生有一碗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在今天看來,我們教師光有了一桶水,如果平時不學習,不及時補充新知識,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當今課堂上學生的需要。自新課標實施以來,學科與學科之間加強整合、聯繫、貫通,學科知識的學習不再是本位的;學科知識的涉及面已不再是本學科,大大加強了知識綜合,已放眼社會這個大環境了。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知識經濟時代,新生事物層出不窮的社會不斷髮展,教師只有自己看的多,懂得多,不斷學習,才能適應社會發展,做一個好的語文教師。

(二) 做一個愛鑽的教師。教師這個職業是清貧的,我們選擇了這個職業,那麼就得準確給自己定位,準確把握自己的人生價值:奉獻,拋開了一切的功名利祿,精心鑽研自己的教學。語文教學是無止境的,什麼人都可以做這個事,但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好的。語文教學必須要求有一種愛鑽的精神。首先,教材的鑽研,就是無止境的,多個人的見解也不盡相同,但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儘量做的最好。教材的鑽研需要教師認真閲讀內容,把握主要內容,找準教材的重點難點,並且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等各個方面的因素,巧妙地選擇訓練點,而不是面面俱到;巧妙地安排切入點,而不是平鋪直敍;合理地安排運用教學方法,而不是教師的強硬灌注;靈活地運用現代的教學手段,而不是死板地説教。所以教師必須從各個方面去鑽研。

(三) 做一個有愛心的教師。我們所面對的學生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都是有自己的喜怒愛樂的小娃娃,我們要善待每個學生。學生畢竟都有個性差異,不可能一個個都是聰明伶俐、愛動腦筋愛學習的。所以教師首先要擺正自己的心態。無論出現什麼情況,我們都應該默默地告誡自己:這都是正常的。我們只能從關心、教育學生的角度來採取措施,只要有這種心態的話,你就會發現每一個學生都是天使,每一個學生都是可愛的。只要每一個學生有每一點進步,我們都應該為之高興。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3

(一)注重多學科的交融,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不僅只是單學科的教學,更是多學科的融合。”孩子對於藝術的

感受力就比較強烈、比較敏感。所以,我以音樂導入,配以“歡慶”的圖畫,以此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中融情入畫,融樂入文,在朗讀感悟中配動作,使語文不單單是語文,更是人文、文化。我們的語文課堂其實是融音樂、美術、歷史等諸多方面的綜合體,孩子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中體會到其中藴含的深刻文化,使他們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在我教學“田野獻上金黃的果實”時,當學生看到課件播放的累累碩果的畫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來“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嘗一個!” ……更如,讓學生表達“獻上”、“舉起”、“飛着”、“奏起”等動作詞時,學生的熱情更是高漲。在這種多形式的教學中非常積極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激發了孩子的各項潛能,讓語文學習與其他學科互動,交叉相融,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活潑,學得有效。

(二)感悟文本深層,提高閲讀能力

這首詩歌言簡意賅,它所描寫的是表現國慶的熱烈場面。學生讀起本文來

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讀成誦。然而教師在教學中常常會忽略文本內在的意義,文本的這種極具隱蔽性的生命意義,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顯現出來,而且也只有當閲讀主體對文本的這種生命意義有所覺悟、有所觸動時,文本的生命意義才會真正生存。案例中讀悟課文前四句詩句的教學,我讓學生自讀自悟,接着讓學生在躍躍欲試中配上動作自由讀,這就使學生帶着對閲讀的理解,以個性化的方式走進文本,還原語言的形象,感受語言的情感。在閲讀中我通過讓學生充分想象來深刻感悟語言,如“田野獻上金黃果實,楓林舉起火紅的旗幟”時,讓生僅憑想象或一些課外知識説説你眼前彷彿出現什麼,看到什麼?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這樣讀起來才會讀中有感;而且學生在讀中邊讀邊質疑,解惑再讀,這樣反反覆覆,學生自然而然對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們在“讀”這一感性的學習方式中,在表達閲讀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內在的藴意。

(三)捕捉課堂生成,珍視獨特感受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説“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

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 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生活經驗有着很大的差別,將其帶入閲讀活動時,他們的心智活動也是各不相同,在課堂中由此產生的獨特的感受既無法預設也很難預知,全憑學生的自然生成。本堂課中,學生就帶着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文本,在分析前四句詩時,我就質疑“四句你們讀懂了嗎?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交流,自主解決問題,當時學生提了許多各種各樣的問 題“老師,為什麼説果實是金黃的?”“旗幟是什麼?”“楓林跟旗幟有什麼關係?”“鴿子有很多種的,為什麼要説是潔白,而不説灰色呢?”“大海會唱歌嗎?” ……孩子們思維的閘門一但被打開,語言思維就如泉水噴湧而出;這也是課堂教學的生成例子。看着孩子們精彩的表現,此時,我只充當質疑中的一個引導者,兒童表達獨特見解的諦聽者。如果當時我怕“亂”、怕“錯”,怕學生“節外生枝”而制止他們跳躍的思維,那必將抹殺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我尊重學生獨特的閲讀感受,讓學生自主地讀、説,讓學生自已詮釋問題,將課堂真正還給他們。當然,課堂教學,尤其是語文課堂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孩子們急於表現,急於交流,而隨機生成的問題有許多也是我們備課時無法預知的。本堂課我慚愧的是,我把孩子們估計得太低,孩子們的學生真的不是單純的接受知識的過程,他們是創造者;在學生課堂質疑的一個環節中,正當我為學生的精彩問題與回答而滿意時,打算繼續下個環節時,一雙小手舉了起來,問道:“藍天上的鴿子為什麼是潔白的,而不是其它顏色的呢?”當時,我因為學生的質疑詮釋已用去了半節課的時間,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問題,我就只是敷衍一下。後來,課後想想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如果當時我能抓住這個課堂生成點,由它點出祖國和平祥和的景象,潔白的鴿子代表着純結,美好的生活,那必將成為本課的亮點之一。而我卻放棄了這一契機。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對孩子們的想法和體驗,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們,尊重他們的“獨特的閲讀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四)強化語言積累,凸出課堂語文味

語文教學不是不要知識的教學,對於處於低年段的基礎教育階段,教師更應重點應用語言教學,重在言語能力的培養。但實驗新課程以來,從形式上看,課程改革後的書談化了語文訓練這一方面,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科學的訓練也是一線老師一直探討的問題。本課中我也在不斷的探索中,在理解課文時,我就充分的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如:在開頭導入,讓生觀看了錄像理解了歡慶一詞的意義後,讓生學以致用,除了説“歡慶國慶”之外,還能説歡慶什麼?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礎,“歡慶××”這樣的説話訓練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還做課堂詞語的搭配練習,在讓學生把打亂的詞語拼成完整的句子時,學生就從中發現了怎樣搭配詞語,組織語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膽暢談自已是如何把這些打亂的詞語找到自已的“家”:有學生説“我覺得旗幟就只能舉起,就像我們升國旗一樣慢慢往上升。”“鴿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飛着!”“田野要跟金黃的果實對,因為只有田野裏才有各式各樣的果實。” ……學生用稚嫩的想法説着自已的發現,讓我設計這一環節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適時的強化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語文課就應當如此,發展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凸顯語文課堂的語文味。

總之,在課堂中,抓住學生對文本的體驗,給他們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空間,給他們創造一片展現想象的天地,使他們得到學習的快樂,在快樂中學習!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4

在《荷葉圓圓》這一課的教學中,看着學生童趣盎然的表演,聽着學生琅琅的讀書聲,我感受到了學生髮自內心的快樂。反思這一課的教學,我認為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在這節課中得到了體現。具體表現如下:

一、激發情感,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

在這堂課中,我以自己飽滿的教學激情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情感,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在整堂課中始終保持積極參與的熱情。因此有了學生爭先恐後自主學習的體現。

二、合作讀演,共享閲讀的快樂

在課堂上,我轉變角色成為學生的學習夥伴,與學生合作讀書、表演、實現了師生零距離。我還抓住各種機會培養學生互相交往的意識和能力,發展合作精神,如引導學生邀請夥伴一起讀書,創設導演導戲的情境,開展“最佳合作小組獎”評比活動等。

三、開放拓展,讓快樂走出課本,飛身課外

本課節改變傳統的語文課只憑教材進行教與學的現象,在教學中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進行自我調節,變封閉為開放,讓學生的閲讀快樂從課本延伸到想象的空間,從課堂飛到課外,多形式多渠道地發展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不足之處:這節課中我感到小組合作學習訓練尚欠到位,小組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今後要加強這方面的培養訓練。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5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説:經驗+反思=成長。由此看出國小品社教師的自身發展,離不開品社教師自身的教學反思。國小品社教師只有通過反思,才可以不斷超越自我——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同時形成自己對品社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造性見解 。

一、分析反思現狀,認清反思問題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不少國小對品社教師的教學反思提出了規定,並把其教學反思作為教師績效考核的一項內容。然而,在很多學校,品社教學有反思之形,無反思之神。甚至,品社教學反思只停留在宣傳、點綴、作秀和應付上級檢查的層面上,並沒有真正被重視並付諸於實踐。

作為國小品社教師的個體,對品社教學反思的認識也參差不齊。有些教師清楚教學反思的意義和重要性,也認為自己應該重視教學反思,但在具體實施進程中,他們又對“到底要反思什麼”、“怎樣進行反思”等問題,心中一片茫然,感到不知所措,找不到品社反思的切入點。還有的教師有反思的熱情,但因為國小品社教育素養不夠,很難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真正反思品社教學的本質及規律,致使出現教學反思的深度和廣度不夠等現象。

二、感悟反思目的,端正反思態度

國小品社教學反思,既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手段,也是品社教師育人理念自省的過程。它要求品社教師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客觀研究對象,進行全面的、深入的、冷靜的自覺關照與審視,梳理出成功與失敗之處,並分析其中各自產生的原因,提煉成國小品社教學的智慧,以便日後進入更優化的教學狀態,促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反思過程具有強烈的自我批判性,它需要國小品社教師端正反思態度,積極參與反思,主動深刻反思。反思只有得到思想意識的認同,行為實踐的落實,品社教師才能從中得到收穫,並不斷增強其反思的能力和自覺性。否則,國小品社教學反思很難形成氣候,仍然會流於形式和浮於表層,並被教師視為額外的負擔,而敷衍了事與湊合完成。

三、圍繞反思內容,撰寫反思案例

國小品社教學反思內容涵蓋很廣,它主要包括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後反思。教師在撰寫反思時,應注視品社教學目標、教學內容。

反思教學目標是否符合新教材的編排內涵、是否符合新課程的理念、是否符合學生學習現狀、是否已經達成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設計是否能促進學生個體的發展、是否能根據實際學情(或突發事件)及時調整其內容,教學評價是否符合現代教育思想、是否具有差異性、多樣性、開放性、發展性和綜合性等特點。當然,國小品社教學反思也可對教學結構、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等進行必要的反省。這樣,撰寫國小品社反思案例,就輕鬆找到了着力點,並且隨時都有可能寫出精彩,有效促進師生共同進步。

四、常温反思記錄,昇華反思作用

孔子説:温故而知新。作為國小品社教學反思,被教師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應該經常“回顧與整理”,積極昇華教學反思的作用。如果品社教師能抓住零散反思之間的內部聯繫,並將其按邏輯關係有效地串聯起來,那麼教師就能更為系統、更能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反思的精華。這種良好的温習反思的行為,有助於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自己嚴謹認真的思考習慣,建構國小品社教師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精益求精,以及獲得新鮮見解的意識,並把自身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嶄新的境界和高度。

總之,國小品社教師沒有教學反思行為,只能稱為簡單的教書匠。如果要想成為品社專家型教師,就必須在教學行為完成後,進行必要的教學反思。重視反思,及時反思,深入反思,堅持反思,是品社教師成長的不竭源泉,也是其不斷超越自我、提升課堂品味的必由之路。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6

記得在課程改革開始的時候,很多教師、家長這樣説:“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係着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教育家杜威先生説過:“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我以為:“教師在乎什麼,學生就發展什麼.”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閲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台。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台。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一位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 對於“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説:“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説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閲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閲讀。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説”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裏……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裏有資源,心裏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寫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過圖片、錄像資料展示美麗榕樹,而後,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着自豪感,飽含着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讚美着……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3、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繫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7

英語是一門國際的通用語言,國小英語教學也就成了熱門的話題。英語教學在很多時候都要經歷考試,因此很多學生都被考試壓的喘不過氣來,而國小教學則擁有了這個優勢,從小培養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但身為教師,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學。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我就有了以下的反思。

我的課堂教學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得到了較大的提高:

一是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與時俱進,追求真理。這不等於傳統的教育方法與理念不好,相反,我更是認真實踐傳統外語教學中一些秀做法。而對於較為流行的一些做法更要認真探索,用好其中的核心理念,向他人虛心學習。還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學會分析判斷,不保守,也不要盲從。

二是切實樹立課堂是學生的課堂的觀念。從理念到教學行為上努力實現“自主、互助、高效”學習型課堂。

三是大量閲讀,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教書者,更要大量讀書。從教育理論方面的專着,到英語教育期刊;從高等教育專業書籍,到教育語專業書籍、期刊、報紙;從各類人文學書籍,到各類大小教育報刊等等都要廣泛涉獵。

四是英語教學要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能力。每種語言都有自己固定的表達習慣,要想讓自己的英語能夠説得出,學的知識用得上,就要按照目標語的表達結構和習慣去思考,去表達。從一開始簡單的語言結構、功能項目開始培養,並且要高度重視語言知識的積累。多創造更為真實的語言環境,讓學生進行有意義的練習。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8

1、全社會尊重教師,作為老師更應該自尊自勵,努力成為無愧於黨人民的人類靈魂工程師,以人民教師特有的人格魅力、學識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贏得社會和學校領導、老師和學生的尊重。努力做到:愛崗敬業、關愛學生;刻苦鑽研、嚴謹篤學;勇於創新、奮發進取;淡泊名利、志存高遠。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努力做受學生愛戴,讓人民滿意的教師。

2、不斷內化理念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的運用。理念運用到位,有效指導課堂教學,這不是一句空話。

3、杜絕“裝潢”的課堂。一切教學設計從學生出發,如何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讓孩子們學到最多的知識;電教手段充分發揮其優勢,恰當運用;教學理念百家爭鳴,只有融會貫通,才能彰顯其魅力;課堂教學不一味地趕時髦,追潮流,而要腳踏實地,立足現實。

4、紮紮實實細化“自主、互助”高效課堂教學理念的精神實質,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課堂學習觀念:用好課堂學時間,學生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有效與人合作,形成有效的請教、幫教的意識。

5、針對上面提到的問題,作為老師一方,盡最大努力以正確的教學理念和態度,紮實的英語基本功去教育學生幫助學生,正確儘快全面提高英語素養。

6、正確處理好多媒體的使用問題。有了多媒體不等於就能上好一節課,唯有為我所用,才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使用多媒體課件越多不等於教學效果越好。普及了多媒體不等於要取消教材、黑板和粉筆。請人代做多媒體可件不等於多媒體真正走入課堂。多媒體技術含量高的可件不等於課堂上最實用的課件。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9

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練習為主線的“三為主”教學原理,在國小音樂教學中有為重要。教師在課堂上要儘量採用開放式的教學,努力創設學生積極、主動、生動、活潑舒心愉悦的學習氛圍,這種氣氛特別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1、規範、美觀、實用的板書可以增強理解和識記音樂知識。例如:在《小螺號》一課中,我把歌譜製成漂亮的大歌譜,讓學生一看就產生學習的興趣,尤其是歌曲中難以理解的記號:上波音 等記號,在歌譜中一目瞭然。使學生從視覺的角度加強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生動、有趣、形象的語言描繪是上好音樂的主要媒介。對於國小音樂教師來説,應運用較多的兒童語言,尤其是低年級音樂教學。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多進行換位思考。在設計教學中的語言時,儘量運用貼近他們生活的語言,語氣語調也要符合他們的心理特徵,把學習中枯燥的練習變為學生學習的樂趣。

3、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習興趣。學生在學校學習音樂的時間是有限的.要鄉在有限的時間內儘量讓學生多學知識,這就要靠我們音樂教師多想辦法、多出點子。在實際生活中,學生不可能事事都經歷,所以,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豐富學生的感性材料,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自從學校為我們每個音樂教室添制了多媒體設備以後,音樂課的效率比以前高多了,學生可以在教師收集的音樂中盡情享受悦耳的音樂,通過豐富的畫面展開想象的翅膀。增強學習的趣味性。

4、多用教師聲請並茂的表演唱,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有了多媒體設備,仍然不能代替教師的範唱。教師的範唱有着比錄音範唱更為直觀、形象的好處。教師表演唱的感染力強於錄音範唱。學生在教師的範唱中能不能進入音樂,全靠教師的功底。從孩子的眼神中,你可以看出他們對音樂的喜好程度以及對音樂的理解和學習音樂的興趣。孩子濃厚的學習慾望,直接感染教師的教學情緒。是音樂課的氛圍和諧、輕鬆,自然音樂教學效率也會提高。

在音樂課中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還很多,需要我們音樂教師不斷的探索。只有新教法的不斷呈現,音樂課才會更加精彩有趣。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10

提到作文,孩子們都怕,記得我讀國小時,也是一樣,不知如何下筆,總覺得無話可説,也許是因為如此,作文教學是我一直思考的比較多的問題。我覺得國小作文教學還是要從模式教學開始,使學生逐步達到創新進步、作文有成。其實模式,簡言之就是事物的一個樣板、櫃架,很多的人都認為,作文就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不應對孩子們要求過多,要讓他們自由發揮。但其實,孩子們連最基本的作文知識都沒有,又從何談起説寫作文呢?而三年級又是作文起步最關鍵的一年,所以我覺得應先讓孩子們瞭解作文的基本的模式,於是我要求孩子們作文一定要分開頭、中間、結尾三部分,而在此基礎上,再教孩子們如何將句子寫通順,怎樣分自然段寫。然後,再進一步的引導孩子們怎樣一不一不把內容寫清楚、寫具體,等等。

我想可以從現成的模式教給孩子們基本的作文知道,而這個模式就是課文。例:課文《爬天都峯》這篇課文開頭是:“暑假裏,爸爸帶我去黃山,爬天都峯。”這裏,我就教給孩子們開頭可直接點題。例如《頤和園》這篇課文,結尾:“頤和園到處都有美麗的景色,説也説不盡,希望你有機會去細細玩賞。”在這時,我們可以教給孩子們在寫作文時,結尾處可寫明自己的感受和觀點。可以説,我在上每一 篇課文時都會涉及到作文教學。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11

記得在課程改革開始的時候,很多教師、家長這樣説:“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係着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教育家杜威先生説過:“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我以為:“教師在乎什麼,學生就發展什麼.”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閲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台。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台。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一位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 對於“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説:“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説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閲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閲讀。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説”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裏……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裏有資源,心裏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寫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過圖片、錄像資料展示美麗榕樹,而後,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着自豪感,飽含着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讚美着……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3、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繫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12

國小英語開設的校際間的條件有所差異,主要表現為班額的大小。小班化英語教學為先進的有能力的學校所看好。但對大多數學校來説,大班額還是個比較現實的特點。而一個專職的國小英語教師要負責的有近二百個學生,甚至更多。在英語課堂上,一方面教師感到力不從心;另一方面兩極分化已有所體現。對此,教師採取的態度是:不管是多是少,是壞是好,有人舉手就是好。這種不積極的態度將導致兩極分化更加明顯,這樣就有悖於英語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要求。

《英語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具備的第一個基本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課程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讓每個學生得到發展。作為教師,一定要轉變教學觀念,關心愛護所教的每個學生,尤其關注後進生,不管是什麼類型的課,教師應默默地承諾:讓每個學生得到均等的機會,讓他們不斷地發展。

我堅信:只要人人都對國小英語課堂教學充滿希望,積極求索,認真反思,國小英語課堂教學必將綻放出絢麗多彩的花朵!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13

本節課在教學時,總體感覺很順暢,學生思維活躍

1、本課從實際生活情景引入,讓學生產生疑問,從而引出百分數。

本課開始,設計了一個網上競答:李斯同學答25題,對22題;張良同學答20題,對18題;劉清同學答50題,對46題,你覺得那位同學可以參加下一輪的比賽呢?學生開始了積極思考,説出了以下幾種結果:“劉清,因為他答對的最多。”“張良,他答錯的最少”“我比較正確率”。在學生否定了第一第二位同學的回答之後,我再和大家一起討論第三位同學彙報的結果,自然引出如何比較正確率,轉化為分母為100的分數的比較,在將這些分數改寫成百分數的形式,學生在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瞭解了百分數的含義。

2、通過課前收集百分數信息,課上彙報,主動去理解百分數的含義。

百分數的含義只有一句話,如果老師教給學生只要幾分鐘,但真正理解它還需要下翻功夫。因此,我想教給他們不如讓他們自己來理解領悟。學生收集了很多信息,如“羊毛 70%”,“橙汁含量 〉10%”等等,讓他們説出含義之後再問學生,到底什麼叫百分數?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自己總結,印象深刻,理解透徹。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14

教師就像是導演,而學生就是演員。一部電影是否能成功上演,演員是最重要的成分之一。我們的教學工作也是如此,學生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

在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及時反思自己的教態、導入方式等形式,學生是否能接受。同時所運用的教學方法學生是否喜歡,這些都是要及時考慮的問題。在教學結束後,反思學生是否積極的參與學習過程?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有沒有發展?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有必要經常走近學生,不斷與學生溝通,這樣才能使課堂形成富有情趣的、精彩紛程的教學過程。所以説,一堂課的成功於否不在於自己設計的有多麼的精彩,同時還取決於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和掌握程度。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更加要反思我們的學生。培養自己和學生的情感,多多瞭解他們的生活。這才能上好一堂滿分的課。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15

上週過得充實也很有意義,連續聽了幾節好課,如冬日品茗茶香四溢散芬芳,又如春夜聽雨寧靜欣然潤心田。

上週四,中心學校主動到我校送課,X校長帶隊一行五人受到了學校師生的歡迎。多媒體教室擠滿了前來聽課的教師,座位不夠不少老師就站着聽。老師們不僅對這兩名老師的教學水平讚不絕口,同時深深感謝兄弟學校友好互助的行為,不出家門就學到了精妙的授課藝術。週五,在縣教研室的安排部署下,中心國小又迎來了兩名優秀的送教教師,儘管是國小學科,但是我不願錯過極好的學習機會,還是調了課去了。

課堂永遠是我們的根!只有堅守我們的課堂,教育才能枝繁葉茂。這四節課分別是兩節語文,一節數學,一節主題班會課。送教的老師也分別來自不同的學校,課前沒有和學生作任何溝通與交流,完全憑藉個人獨特魅力和過硬的素質來駕馭課堂。沒有矯情作秀的成分,沒有千錘百煉的打磨;只有迴歸本真的學習,只有自由開放的課堂。返璞歸真,還原本於教學,就是實實在在的平常課,就是要求教師將平常的課堂當做優質課來打造,沒有扎花架子。這次送教活動讓我看到了一羣勤鑽苦研,敬業樂業、與時俱進的同行們,特別是厲山中心學校的兩名老師,更是敢於開放自己的課堂,主動要求來送課。

這四名送教老師在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環節的優化、教學問題的設計、課件的製作、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語言的組織上,均體現出教學用心與獨具匠心。這些很能夠體現老師們的綜合素養和極其過硬的基本功。她們説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講起課來是娓娓動聽,特別是兩名國小教師聲音柔美語速不緊不慢很適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特別是均勻中心國小包小紅老師,親和力的問候一下子拉近了她和孩子們的距離。他們並且具備較強的駕馭課堂組織課堂的能力,生疏的授課環境,面對一羣新奇陌生的學生,在事先無溝通無預設的情境下,老師能以四兩撥千斤的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確實不是一日之功!

學校開學初就拿出了“課內比教學”的新方案,即同課異構與説課比賽在五大教研組同時進行。語文教研組最後一輪“同課異構”於本週一畫上了句號。細細回想聆聽的每一節課,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課還真不多,包括對自己的一節同課異構課也不太滿意。

説實話我很喜歡參加同課異構的活動,每一位上課的教師,在同樣的教學內容面前,用着風格各異的方式,來傳授教學內容,來表現自己。雖然每節課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相似,相比之下每節課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效果卻有了差別,更反映出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智慧的高低水平。

三年前學校啟動課堂改革攪活了課堂教學一池春水,三年後又恰逢轟轟烈烈的“兩課”開展,成了推動我校課堂改革繼續前行的新引擎。老師將目光關注於每一節課,力求還課堂以本真。但在實踐中,我發覺我們的課堂與“理想”“高效”有着距離。真可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有了教學比武親歷的我益發覺想上好一節“好課”確實不易。於漪老師不也説過這樣一句話嗎,她説:“我上的每一節課我都在想,究竟有多少課是上到學生心裏去的。”可見要讓自己的課堂變得高效起來,這遠遠不只是一個需要理想的事業,而是一個更需要理性的事業。

針對前一輪聽課情況,首先我覺得教師個人基本功和教學藝術還亟待提高。且不説是否説得一口準確、流利的普通話,就是那“嗯”“啊”的口頭禪也會讓人聽得索然無味,如果語言再不乾脆利落,那更是讓人心生厭煩。整個課堂上教師的導入語、評價語、過渡語、提示語是能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的關鍵。還有就是教師的教態,要有親和力和感染力,這些都能體現教師的教學藝術。

然後就是教師個人的教學素養。他體現在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挖掘,體現在教師與文本、與學生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進行文本的探究,體現在師生心靈的溝通和精神的交融。而實際上我們的課堂則仍然是“三多三少”,即“牽”得多“引”得少;“點”得多“拔”得少;“講”得多“導”得少。故新授課變成習題課的比比皆是。現在我們老師的課改潛意識裏,一節好課就是看學生探究了沒有,小組討論了沒有,個人展示了沒有。教師們能把評課的角色從老師轉向學生,這種改變固然是對的。但從授課角度來看,一節好課取決於教師對教材的熟悉程度,對教材使用的創新程度,對教學重點的明確程度,對教學難點的突破程度,對教學結構和過程設計的取捨程度,而不是説以教師為中心變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就意味着老師可以不教,可以讓學生來講。也就是説一節好課其實最終考量的是教師。

當然一節好課的着力點還是在學生,但同時也體現在教師的教學理念上。教師授課是否面向全體學生,是否尊重了個體的差異,則又表現在學生的學習狀態上。我們的語文課追求的所謂的“好課”標準:教學環節中的“龍頭”“鳳尾”“銅腰”精雕細琢,學生討論熱熱鬧鬧,回答問題對答如流。看似這種“好課”無懈可擊,但有沒有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如果沒有教輔資料還能回答這麼“標準”?小組合作學習有沒有流於形式?問題的價值是否有討論的必要?討論是否富有成效?學困生在討論時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教師有沒有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的變化?課堂又有多少學生真正參與、體驗了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教師有沒有捕捉到學生不經意間迸發出的“智慧的火花”?

所以我認為要讓自己的每節課都“精彩”都“閃光”,每節課都能讓學生受益甚至深藏記憶之中。教師要苦練基本功,練口語功,練粉筆功,練表演功。第二要加強學習,不學習的老師思想是封閉的,思想走不遠行動也不會走多遠。多閲讀新教學理論書和課堂案例,多研究新課程標準,只有多閲讀,深閲讀,才能厚積薄發、深入淺出、遊刃有餘、輕車熟路、收放自如。因參加市語文教學比武,故得機會與其中一名來自府河的評委老師交流,他説他閲讀過的有關語文教學方面的書籍摞起來一人多高。湖北省教研室國小語文教研員李作芳老師也説過,一名語文老師,要想在課堂上有底氣地站着,肚子裏沒有幾本書撐着是不行的。除了理論學習外,還應多觀摩他人課堂,以課堂為鏡可知不足,不一定非要走出去學名師,每天主動走進我們身邊的教師課堂,“擇其善者而從之”。三要敢於挑戰。一個教師如果不敢開放自己的課堂,不敢放下手中的課本,(説實話我最不喜歡老師一節課都拿着書不放,甚至是導入語都要一字不落地照着念)不敢放手於學生,那説明教材還夠熟練,內心還不夠自信。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只有課堂開放了,他人的觀摩與建議才有實際意義,這樣才能得到“源頭活水”,會有意想不到的“柳暗花明”!

沒有深入鑽研,就沒有駕輕就熟;沒有反覆推敲,就沒有豁然開朗;沒有深度開發,就沒有得心應手;沒有精心設計,就沒有課堂拔節的聲音……看來,“煉”好一節“好”課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實踐,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繼而享受語文教學的別樣精彩和魅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qwyxq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