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精選17篇)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精選17篇)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篇1

《荔枝》一文教後反思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精選17篇)

曾幾何時,隨着現代教學手段的引入課堂,教師的範讀,板書漸漸逝去,幾乎銷聲匿跡……。記得,開學初教《荔枝》一文時,本想用錄音機朗讀全文引入新課的教學。恰巧那天停電,計劃泡湯,靈機一動,何不來一下“範讀”呢?於是,我手捧課本搖頭擺腦,聲情並茂地讀了起來。不一會兒,我覺得教室裏格外的安靜,抬眼一瞥,連“不法分子”今天也乖巧多了。一口氣讀完了全文,我被偉大的母愛所震撼,心中湧起一股“報得三春暉”的感恩之情,再看看我的學生,有的還沉浸在母愛的温馨之中,有的睜得大大的眼睛還噙着淚花,有的用小手正拭着眼邊的淚水……多感人的一幕啊,真是不曾預約的精彩!比以往任何一節新課的導入效果都好。我心旌不禁一顫:好一個範讀,以情激情;好一個範讀,引領孩子們全身心地走進文本中,走進作者的心靈之中。

我激動不已,今天這節課收穫太大了。我懷舊,我感悟——閲讀教學離不開教師的範讀!美國心理學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發現,學生接受信息的總效果=7%文字+38%語調+55%面部表情。可見,教師聲情並茂的範讀能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產生強烈的閲讀慾望,產生豐富的情感想象,與作者共鳴,與作品中的人物共鳴。因此,教師的範讀十分的重要,必須引起我們語文教師的重視,努力在範讀中做到:“設身處地,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地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瞭解作者當時説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我追尋,我反思——教師的範讀確是閲讀教學中的一種有效方法,美美的朗讀,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個性化,創意性閲讀課文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可以打動學生,以情激情,在學習課文時能夠更好地自主探究。歸來吧,閲讀教學中教師的範讀:

1、教師的範讀能誘發學生情感的波瀾。

教師精彩的範讀,不僅濃縮了教師領悟教材的深刻體會,而且伴隨着教師的範讀。課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嚮往,就會像一股清泉流淌學生稚嫩的心田,誘發學生情感的波瀾。閲讀,沒有感情的投入,是得不到回報的,或回報甚微!這情感的投入,情感的薰陶,無疑為學生自主探究課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教師的範讀能更有效地指導個性化的朗讀。

記得徐世英先生是這樣理解講解和朗讀的,他説:“講解是鑽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賦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貫、顯現。在某種意義上講,朗讀比講解更重要。”因此,在閲讀教學中,教師聲情並茂地範讀,學生可以視其人,聞其聲,悟其情,直接領略教師範讀時的語調、神情、情感,進而體會課文的內容和感情基調。在學生有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就能更有效地指導學生的個性化朗讀。

3、教師的範讀能讀出好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 。

於永正老師説過:“對兒童來説,‘正統’不如‘卡通’。”教師的範讀就是一種卡通,一種現實的,直接的指導。在鑽研領悟教材的基礎上教師倘若能在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時機,或在學生讀文前或當學生讀得不盡人意時,處於“憤,悱”之時,教師範讀一番,將會是事半功倍。在上優美抒情的課文時,教師更應用情用心地讀,把孩子們帶入盡善盡美之中。如閲讀《索溪峪的“野”》一課時,有這樣一個自然段:“索溪像是一個從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會兒纏繞着山奔跑,一會兒撅着屁股,賭着氣又自個兒鬧去了。……”在我抒情地範讀後,學生也“蹦跳而出”、“纏繞”着,“撅着屁股”、“賭着氣”地讀起來了,讀的有聲有色,美極了!這樣,課文讀懂了,讀出味來了,如臨其境,不但讀出了好的教學方法,也有效地改變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學習方式。

教師的範讀是那麼原始,那麼簡單,“走點老路”返樸歸真。別擔心!興許語文閲讀教學本該如此!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篇2

《可愛的草塘》教學反思

《可愛的草塘》一課編排意圖:一是繼續訓練用比較快的速度閲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二是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而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是本文的教學重點。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及特點,在教學時,對重點的突破訓練較到位,能按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形成思路,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尋找關於作者情感變化的句子。讓學生邊讀邊思,從中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是由呆膩——驚喜——讚歎——愛戀。這一變化過程的根本原因是作者對北大荒、對草塘的認識逐漸加深,對草塘的愛也逐漸加深而產生的。這樣引導,使學生感悟到作者的表達順序。

在進行借景敍情方法訓練時,從“我愛北大荒”這一中心出發,讓學生找出課文中幾處對景色描寫的語段。通過品味、揣摩,體會各自所表達的情感,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繫,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這樣處理教材有利於知識類化、系統化,也便於在“訓”的過程中扶、放結合,給學生遷移運用的機會,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至於對景色描寫的語段的訓練,側重對草塘美景的訓練,忽視了草塘風光奇特的指導。通過反思,頗有感受。要引導學生從學習草塘美景這一部分內容中得出的學習方法,遷移到學習草塘風光奇特這部分內容上來,實現學法遷移。這一環節沒有實施深感遺憾。

最後對朗讀指導訓練不夠,應如何指導朗讀呢?通過反思,朗讀草塘美景用驚喜、愉快、讚美的感情去讀,整個段落語氣要輕柔。朗讀時,還要引導學生去體會想象,在頭腦中浮現畫面與作者一起進入“這草塘真美啊”的情境中。小河奇特這一部分,應用讚美、驚喜、戀戀不捨的語氣讀出作者對北大荒的喜愛之情,特別文中描寫小河的排比句朗讀時,要指導學生從停頓、重音、節奏三方面把握好。

《林海》教學反思

《林海》這篇文章選自老舍訪問內蒙的遊記《內蒙風光》,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大興安嶺的美麗風光,作者一次次產生親切與舒服之感,抒發了對祖國美麗河山的熱愛,讚美了大興安嶺在祖國經濟建設和政治穩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所做的貢獻。

我在教學本課,首先抓住了文中作者的情感主線——親切與舒服,步步深入激發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最後使學生達到情感的昇華,整個教學過程中感到比較成功之處有:

1、抓文章中作者情感。

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讓學生在文中找出作者多次出現的“親切、舒服”,通過圖片和影像反覆有感情朗讀,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同樣的情感,從而讚美了大興安嶺在祖國經濟建設和政治穩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所做的貢獻。

2,在教學中體現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在整體感知中“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朗讀方法,在小組讀,然後全班讀,抽學生進行評價,然後再反覆讀”在讀中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度,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也體現了新的學習方式,在這段學習過程中學生表現得積極踴躍,討論熱烈,學習效果良好,課程氣氛比較活躍,學生真正地都動起來了。

3,角色表演。

教學過程的最後一個環節,也就是角色表演時,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林海的愛”這一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頓時課堂活躍起來,朗誦詩的、寫詩的、唱歌的、畫畫的、……將課堂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也有不足之處,例如:學生對大興安嶺的美景瞭解不夠,在加上學生的朗讀水平還不高,對朗讀的指導還需加強,以情動人的“品讀”還不夠,大膽放手的“自讀”,讀寫結合的“創讀”等還不夠,在資料彙報方面,許多學生家庭沒電腦,可查文字資料或圖片資料有限,不能讓學生對興安嶺有更多的瞭解。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篇3

在《兩隻小獅子》這一課的教學中,看着學生童趣盎燃的表演,聽着學生朗朗的讀書聲,我感受到了學生髮自內心的快樂。在教學中,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童話”般的情境,為學生搭建了一個激發想象、釋放才智的平台,充分發揮自主式、參與式的教學優勢,把課堂還給學生,使每個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滿意之處有以下兩點: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做到了深掘教材,敢於創新,為學生創造了思維、想象、表達的寬鬆環境。如讓學生思考:看到懶獅子這樣,你想對它説些什麼?在學生思考的同時,教師予以點撥、誘導,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發揮想象。

在教學活動中,我創設情境以夥伴的身份來到學生中間活動、表演,完全捨棄了“師道尊嚴”。課堂上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實現了師生間平等對話。

上完這節“童話課”,我深切地領悟到,要使學生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必須從學生這一主體出發,在課堂上為他們栽下一棵枝繁葉茂的梧桐樹,為他們創設一個揮灑自我的樂園,從而實現“我喜歡學”。

同時,也讓我感到情境教學,對於低年級學生猶如“靈秀之泉”,滋潤着他們的心田,對培養情感、啟迪思維、發揮學生主體,培養學生的參與性、自主性、創造性,審美情趣,提高綜合素質都有積極作用。

另外值得我深思的是,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資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能動性,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

教完了課文,反思整節課的教學,我認為自己能夠以學生為主體,比較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滿意之處有以下兩點:

一 歌曲引入,瞭解人物,創設情境

1、播放大家熟悉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讓學生説説歌曲中的老人是誰,讓學生了解多少就説多少。

2、讓學生讀着課文,清晰地感覺爺爺用行動實踐着他説的話,你看,81歲高齡的他“額頭已經佈滿汗珠,仍不肯休息”“他挑選了一棵茁壯的柏樹苗,小心地移入樹坑,又揮鍬填了幾鍬土…..”那份認真,那份執着,讓人感到不僅僅是在栽樹,而是在播下一個心願,在精心地描繪美好的未來。

二 讓學生抓關鍵詞句進行品讀

1、我們一起來讀“只見他手握鐵鍬,興致勃勃地挖着樹坑,額頭上已經佈滿汗珠,仍不肯休息。”讓學生抓住“興致勃勃”“ 佈滿汗珠,仍不肯休息”進行理解和體會,讓學生説説從這些詞中體會到了什麼。

2、“他站在幾步之外仔細看看,覺得不很直,連聲説:“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樹苗扶正。”讓學生抓住“仔細”“ 連聲”等詞進行品讀,這樣學生不但瞭解文中的內容,還走進了萬象更新的春天。

三 不足之處

這篇課文難度較大,再加上自己的教學經驗還不夠豐富,探索不夠深入,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不夠透徹,我將它做為一個新的起點,不斷改進,更上一層樓。

《歡慶》第一課時的教學反思

(一)注重多學科的交融,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不僅只是單學科的教學,更是多學科的融合。”孩子對於藝術的

感受力就比較強烈、比較敏感。所以,我以音樂導入,配以“歡慶”的圖畫,以此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中融情入畫,融樂入文,在朗讀感悟中配動作,使語文不單單是語文,更是人文、文化。我們的語文課堂其實是融音樂、美術、歷史等諸多方面的綜合體,孩子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中體會到其中藴含的深刻文化,使他們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在我教學“田野獻上金黃的果實”時,當學生看到課件播放的累累碩果的畫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來“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嘗一個!” ……更如,讓學生表達“獻上”、“舉起”、“飛着”、“奏起”等動作詞時,學生的熱情更是高漲。在這種多形式的教學中非常積極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激發了孩子的各項潛能,讓語文學習與其他學科互動,交叉相融,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活潑,學得有效。

(二)感悟文本深層,提高閲讀能力

這首詩歌言簡意賅,它所描寫的是表現國慶的熱烈場面。學生讀起本文來

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讀成誦。然而教師在教學中常常會忽略文本內在的意義,文本的這種極具隱蔽性的生命意義,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顯現出來,而且也只有當閲讀主體對文本的這種生命意義有所覺悟、有所觸動時,文本的生命意義才會真正生存。案例中讀悟課文前四句詩句的教學,我讓學生自讀自悟,接着讓學生在躍躍欲試中配上動作自由讀,這就使學生帶着對閲讀的理解,以個性化的方式走進文本,還原語言的形象,感受語言的情感。在閲讀中我通過讓學生充分想象來深刻感悟語言,如“田野獻上金黃果實,楓林舉起火紅的旗幟”時,讓生僅憑想象或一些課外知識説説你眼前彷彿出現什麼,看到什麼?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這樣讀起來才會讀中有感;而且學生在讀中邊讀邊質疑,解惑再讀,這樣反反覆覆,學生自然而然對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們在“讀”這一感性的學習方式中,在表達閲讀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內在的藴意。

(三)捕捉課堂生成,珍視獨特感受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説“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

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 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生活經驗有着很大的差別,將其帶入閲讀活動時,他們的心智活動也是各不相同,在課堂中由此產生的獨特的感受既無法預設也很難預知,全憑學生的自然生成。本堂課中,學生就帶着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文本,在分析前四句詩時,我就質疑“四句你們讀懂了嗎?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交流,自主解決問題,當時學生提了許多各種各樣的問題“老師,為什麼説果實是金黃的?”“旗幟是什麼?”“楓林跟旗幟有什麼關係?”“鴿子有很多種的,為什麼要説是潔白,而不説灰色呢?”“大海會唱歌嗎?” ……孩子們思維的閘門一但被打開,語言思維就如泉水噴湧而出;這也是課堂教學的生成例子。看着孩子們精彩的表現,此時,我只充當質疑中的一個引導者,兒童表達獨特見解的諦聽者。如果當時我怕“亂”、怕“錯”,怕學生“節外生枝”而制止他們跳躍的思維,那必將抹殺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我尊重學生獨特的閲讀感受,讓學生自主地讀、説,讓學生自已詮釋問題,將課堂真正還給他們。當然,課堂教學,尤其是語文課堂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孩子們急於表現,急於交流,而隨機生成的問題有許多也是我們備課時無法預知的。本堂課我慚愧的是,我把孩子們估計得太低,孩子們的學生真的不是單純的接受知識的過程,他們是創造者;在學生課堂質疑的一個環節中,正當我為學生的精彩問題與回答而滿意時,打算繼續下個環節時,一雙小手舉了起來,問道:“藍天上的鴿子為什麼是潔白的,而不是其它顏色的呢?”當時,我因為學生的質疑詮釋已用去了半節課的時間,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問題,我就只是敷衍一下。後來,課後想想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如果當時我能抓住這個課堂生成點,由它點出祖國和平祥和的景象,潔白的鴿子代表着純結,美好的生活,那必將成為本課的亮點之一。而我卻放棄了這一契機。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對孩子們的想法和體驗,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們,尊重他們的“獨特的閲讀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四)強化語言積累,凸出課堂語文味

語文教學不是不要知識的教學,對於處於低年段的基礎教育階段,教師更應重點應用語言教學,重在言語能力的培養。但實驗新課程以來,從形式上看,課程改革後的書談化了語文訓練這一方面,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科學的訓練也是一線老師一直探討的問題。本課中我也在不斷的探索中,在理解課文時,我就充分的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如:在開頭導入,讓生觀看了錄像理解了歡慶一詞的意義後,讓生學以致用,除了説“歡慶國慶”之外,還能説歡慶什麼?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礎,“歡慶____”這樣的説話訓練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還做課堂詞語的搭配練習,在讓學生把打亂的詞語拼成完整的句子時,學生就從中發現了怎樣搭配詞語,組織語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膽暢談自已是如何把這些打亂的詞語找到自已的“家”:有學生説“我覺得旗幟就只能舉起,就像我們升國旗一樣慢慢往上升。”“鴿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飛着!”“田野要跟金黃的果實對,因為只有田野裏才有各式各樣的果實。” ……學生用稚嫩的想法説着自已的發現,讓我設計這一環節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適時的強化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語文課就應當如此,發展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凸顯語文課堂的語文味。

總之,在課堂中,抓住學生對文本的體驗,給他們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空間,給他們創造一片展現想象的天地,使他們得到學習的快樂,在快樂中學習!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篇4

《四個太陽》教學反思

教學本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多種教學手段等帶領學生愉快地進入情境,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

一 滿意之處:

1 注重講讀訓練,達到從感悟到積累

本節課的設計緊扣新課程的觀念,我注重創設寬鬆和諧的自主學習氛圍,在教學中,我予以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和空間,採用錄音讀、師範讀、自由讀、同桌對背,小組背、男女生對背、集體背誦等多種形式,還通過富有激勵性的評價語言,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水到渠成,熟讀成誦,達到對語言的感知,感悟和積累。

2 創設情境,培養説話能力

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了從生活現象入手,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學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進行教學,不僅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資源,在課堂上營造了濃厚的生活氛圍,而且把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相聯繫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髮揮想象的空間,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孩子們説一説,議一議:為什麼要給春天畫個彩色的太陽?

二 不滿意的

1.由於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在拓展練習這一環節時課堂紀律較亂,誤了一些時間,以後要在組織教學工作要努力。

2.教學時對過程的評價太少,特別是小組的合作學習,而且評價的方式也太單一,如果在學生談議的時候適當地增加一些學生的互評,小組之間的互評的話,效果會更好,我想這樣不僅評價方式多樣化,而且促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篇5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複雜性活動。在我校倡導的高效課堂的改革下,作為語文老師,如何才能真正理解高效課堂並真正實現高效課堂呢?通過學習與實踐,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對高效課堂的幾點淺薄的認識。

一、 課堂導語設計的有效性。

在我校的高效課堂模式裏,導入是一個重要步驟,而我也覺得導語的設計是否有效,往往關係到教學效果的好壞。成功的導誤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 激發興趣,設置懸念

孔子曾説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國小語文教材的課文內容很豐富,在設計導語時首先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拓展學生的思維時空,使學生處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憤”“悱”之中

2、突破重點,切忌生硬

導語設計切忌“作者生平”、“時代背景”、“中心思想”等內容的簡單羅列,過已經在宂長機械的導語,除了有喧賓奪主之嫌外,還容易使學生疲勞、厭惡甚至注意力不集中。

二、 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1、課堂問題設計必須有效

首先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緊扣教學目標,能夠激起思考。因此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鑽研教材,認清教材的知識內容,把握教材特點,明確教學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其次,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生動活潑地學習,使他們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提問方式的有效性

好的提問方式應把注意力放在激發學生的思維過程上,提出一些能夠與學生基礎相適應並能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而且有一些思考含量。努力給學生創造思考的條件,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開闊,而不是迫不及待地直奔結果。如果僅僅只要求回答是與否,浪費時間也沒有效果,因此,課堂提問不在數量,而在提問的思維含量。提問的時機、提問的方式選擇得當,能活躍課堂氣氛、啟發思維、發展智力。

3、 問題要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能力

教師對課堂中所提問的問題應在備課時精挑細選,嚴格控制數量,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要做到數量適中,也要避免兩種傾向,太多或太少。提問太多,學生沒有思考迴旋的餘地,對所學知識難以理解、消化;提問太少,講授太多,學生難有參與的機會,最終會產生厭倦情緒。

三、 引導學生選擇有效的學習方式。

首先,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面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在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後,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展。

其次,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如有一次做完課堂練習,我有意識地讓學生們互相學習,發現別人的優勢,我讓學生互相參觀試卷,然後説出自己認為練習做得最好的同學,學習差的學生説了優生的名字,同樣學習優的學生也有説學習差的學生名字。他們都在找別人的閃光點。這樣的學習形式有利已經在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當老師容易,當好老師就不容易了,上課很簡單,但要上好高效課堂就不簡單了。影響課堂的因素很多,為了使自己的語文課堂教學能更有效直至高效,還不僅僅要以模式和理論作指導,更需要不斷探索。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篇6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説過:“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作為五年級語文教師的我,也不斷在反思:應該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如何讓孩子在我的課堂上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培養對語文的熱愛?我覺得一節好的語文課可以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 在情感共鳴中學習語文。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例如《母親的呼喚》一課,以"母親的呼喚"為線索,寫了作者兒時的三件小事,平凡真實,感人至深。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我設計了一段充滿激情的導語:“有一個人,你永遠佔據在她心最柔軟的地方,她願意用一生來愛你,這個人叫母親。讓我們深情地呼喚她的名字——母親。母親,多麼熟悉的字眼,從小到大,母親給了我們無窮的關懷和疼愛,讓我們帶着感恩的心,再一次深情地呼喚——母親。隨着歲月的流逝,母親一天天變老,然而,永遠不變的是母親那一聲聲悠長而温暖的呼喚——母親的呼喚。母親的呼喚,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聲音。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母親的呼喚》這篇課文,再次感受一下母親的呼喚裏包含的愛和暖。”簡短的一段話,開啟了學生感情的閘門。正是基於對自己母親的熱愛,學生才漸漸走進了作者的心靈,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對理解課文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二、重視情境創設,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要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以任務驅動學習,激活學生已有的經驗,指導學生體驗和感悟學習內容。”一年多的語文教學,讓我對這句話有了深刻的體驗。的確,語文教學離不開情境,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聲、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覺得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課堂上,教師要大膽地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每學習一篇新課文前,我都鼓勵學生儘可能地蒐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上課時,同學們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學生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2、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練習、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閲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閲讀。另外,我還結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內容,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閲讀,使學生儘量領悟不同類型的文章的寫作技巧;同時,鼓勵學生閲讀中外兒童名著,領略書中的精妙所在。我們班還設立了圖書角,讓同學們捐贈出自己喜愛的圖書,作為公共資源分享給更多的同學,豐富了學生們的課外閲讀。

3、引進生活的活水。

於漪老師提出:“語文應和生活相聯繫,把語文學習擠到狹小的課堂裏,擠到無窮無盡的練習中,學生幾乎不讀書不看報,與自然接觸少,與社會接觸少,學語文的源頭活水被堵塞,積澱儲存少得可憐,又怎能學好語文呢?”所以在教學中經常引進生活的活水,運用多種課型,採取多種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可以充分調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課堂教學以及自己短短的語文教學經歷,特別是在整體批閲了學生的作文之後,我真正地意識到:國小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只有學生把在課本中學到的知識用到對周圍生活的觀察、品味、描寫中,才能真正地學好語文、用好語文。因此,我不斷鼓勵我的學生堅持觀察周圍的一切,要養成從生活中汲取養分的好習慣,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我想信,久而久之,生活中的一切都會演變成學生學好語文、用好語文的豐富資源。

總之,我期盼着:我的語文課堂會變成孩子們學習知識、放飛夢想的理想舞台。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篇7

《可愛的草塘》教學反思

《可愛的草塘》一課編排意圖:一是繼續訓練用比較快的速度閲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二是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而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是本文的教學重點。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及特點,在教學時,對重點的突破訓練較到位,能按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形成思路,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尋找關於作者情感變化的句子。讓學生邊讀邊思,從中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是由呆膩——驚喜——讚歎——愛戀。這一變化過程的根本原因是作者對北大荒、對草塘的認識逐漸加深,對草塘的愛也逐漸加深而產生的。這樣引導,使學生感悟到作者的表達順序。

在進行借景敍情方法訓練時,從“我愛北大荒”這一中心出發,讓學生找出課文中幾處對景色描寫的語段。通過品味、揣摩,體會各自所表達的情感,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繫,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這樣處理教材有利於知識類化、系統化,也便於在“訓”的過程中扶、放結合,給學生遷移運用的機會,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至於對景色描寫的語段的訓練,側重對草塘美景的訓練,忽視了草塘風光奇特的指導。通過反思,頗有感受。要引導學生從學習草塘美景這一部分內容中得出的學習方法,遷移到學習草塘風光奇特這部分內容上來,實現學法遷移。這一環節沒有實施深感遺憾。

最後對朗讀指導訓練不夠,應如何指導朗讀呢?通過反思,朗讀草塘美景用驚喜、愉快、讚美的感情去讀,整個段落語氣要輕柔。朗讀時,還要引導學生去體會想象,在頭腦中浮現畫面與作者一起進入“這草塘真美啊”的情境中。小河奇特這一部分,應用讚美、驚喜、戀戀不捨的語氣讀出作者對北大荒的喜愛之情,特別文中描寫小河的排比句朗讀時,要指導學生從停頓、重音、節奏三方面把握好。

《林海》教學反思

《林海》這篇文章選自老舍訪問內蒙的遊記《內蒙風光》,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大興安嶺的美麗風光,作者一次次產生親切與舒服之感,抒發了對祖國美麗河山的熱愛,讚美了大興安嶺在祖國經濟建設和政治穩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所做的貢獻。

我在教學本課,首先抓住了文中作者的情感主線——親切與舒服,步步深入激發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最後使學生達到情感的昇華,整個教學過程中感到比較成功之處有:

1、抓文章中作者情感。

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讓學生在文中找出作者多次出現的“親切、舒服”,通過圖片和影像反覆有感情朗讀,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同樣的情感,從而讚美了大興安嶺在祖國經濟建設和政治穩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所做的貢獻。

2,在教學中體現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在整體感知中“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朗讀方法,在小組讀,然後全班讀,抽學生進行評價,然後再反覆讀”在讀中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度,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也體現了新的學習方式,在這段學習過程中學生表現得積極踴躍,討論熱烈,學習效果良好,課程氣氛比較活躍,學生真正地都動起來了。

3,角色表演。

教學過程的最後一個環節,也就是角色表演時,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林海的愛”這一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頓時課堂活躍起來,朗誦詩的、寫詩的、唱歌的、畫畫的、……將課堂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也有不足之處,例如:學生對大興安嶺的美景瞭解不夠,在加上學生的朗讀水平還不高,對朗讀的指導還需加強,以情動人的“品讀”還不夠,大膽放手的“自讀”,讀寫結合的“創讀”等還不夠,在資料彙報方面,許多學生家庭沒電腦,可查文字資料或圖片資料有限,不能讓學生對興安嶺有更多的瞭解。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篇8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説過:“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作為五年級語文教師的我,也不斷在反思:應該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如何讓孩子在我的課堂上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培養對語文的熱愛?我覺得一節好的語文課可以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 在情感共鳴中學習語文。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例如《母親的呼喚》一課,以"母親的呼喚"為線索,寫了作者兒時的三件小事,平凡真實,感人至深。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我設計了一段充滿激情的導語:“有一個人,你永遠佔據在她心最柔軟的地方,她願意用一生來愛你,這個人叫母親。讓我們深情地呼喚她的名字——母親。母親,多麼熟悉的字眼,從小到大,母親給了我們無窮的關懷和疼愛,讓我們帶着感恩的心,再一次深情地呼喚——母親。隨着歲月的流逝,母親一天天變老,然而,永遠不變的是母親那一聲聲悠長而温暖的呼喚——母親的呼喚。母親的呼喚,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聲音。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母親的呼喚》這篇課文,再次感受一下母親的呼喚裏包含的愛和暖。”簡短的一段話,開啟了學生感情的閘門。正是基於對自己母親的熱愛,學生才漸漸走進了作者的心靈,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對理解課文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二、重視情境創設,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要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以任務驅動學習,激活學生已有的經驗,指導學生體驗和感悟學習內容。”一年多的語文教學,讓我對這句話有了深刻的體驗。的確,語文教學離不開情境,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聲、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覺得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課堂上,教師要大膽地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每學習一篇新課文前,我都鼓勵學生儘可能地蒐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上課時,同學們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學生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2、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練習、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閲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閲讀。另外,我還結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內容,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閲讀,使學生儘量領悟不同類型的文章的寫作技巧;同時,鼓勵學生閲讀中外兒童名著,領略書中的精妙所在。我們班還設立了圖書角,讓同學們捐贈出自己喜愛的圖書,作為公共資源分享給更多的同學,豐富了學生們的課外閲讀。

3、引進生活的活水。

於漪老師提出:“語文應和生活相聯繫,把語文學習擠到狹小的課堂裏,擠到無窮無盡的練習中,學生幾乎不讀書不看報,與自然接觸少,與社會接觸少,學語文的源頭活水被堵塞,積澱儲存少得可憐,又怎能學好語文呢?”所以在教學中經常引進生活的活水,運用多種課型,採取多種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可以充分調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課堂教學以及自己短短的語文教學經歷,特別是在整體批閲了學生的作文之後,我真正地意識到:國小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只有學生把在課本中學到的知識用到對周圍生活的觀察、品味、描寫中,才能真正地學好語文、用好語文。因此,我不斷鼓勵我的學生堅持觀察周圍的一切,要養成從生活中汲取養分的好習慣,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我想信,久而久之,生活中的一切都會演變成學生學好語文、用好語文的豐富資源。

總之,我期盼着:我的語文課堂會變成孩子們學習知識、放飛夢想的理想舞台。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篇9

在《兩隻小獅子》這一課的教學中,看着學生童趣盎燃的表演,聽着學生朗朗的讀書聲,我感受到了學生髮自內心的快樂。在教學中,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童話”般的情境,為學生搭建了一個激發想象、釋放才智的平台,充分發揮自主式、參與式的教學優勢,把課堂還給學生,使每個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滿意之處有以下兩點: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做到了深掘教材,敢於創新,為學生創造了思維、想象、表達的寬鬆環境。如讓學生思考:看到懶獅子這樣,你想對它説些什麼?在學生思考的同時,教師予以點撥、誘導,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發揮想象。

在教學活動中,我創設情境以夥伴的身份來到學生中間活動、表演,完全捨棄了“師道尊嚴”。課堂上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實現了師生間平等對話。

上完這節“童話課”,我深切地領悟到,要使學生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必須從學生這一主體出發,在課堂上為他們栽下一棵枝繁葉茂的梧桐樹,為他們創設一個揮灑自我的樂園,從而實現“我喜歡學”。

同時,也讓我感到情境教學,對於低年級學生猶如“靈秀之泉”,滋潤着他們的心田,對培養情感、啟迪思維、發揮學生主體,培養學生的參與性、自主性、創造性,審美情趣,提高綜合素質都有積極作用。

另外值得我深思的是,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資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能動性,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

《鄧小平爺爺植樹》教學反思

教完了《鄧小平爺爺植樹》這篇課文,反思整節課的教學,我認為自己能夠以學生為主體,比較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滿意之處有以下兩點:

一 歌曲引入,瞭解人物,創設情境

1、播放大家熟悉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讓學生説説歌曲中的老人是誰,讓學生了解多少就説多少。

2、讓學生讀着課文,清晰地感覺鄧小平爺爺用行動實踐着他説的話,你看,81歲高齡的他“額頭已經佈滿汗珠,仍不肯休息”“他挑選了一棵茁壯的柏樹苗,小心地移入樹坑,又揮鍬填了幾鍬土…..”那份認真,那份執着,讓人感到不僅僅是在栽樹,而是在播下一個心願,在精心地描繪美好的未來。

二 讓學生抓關鍵詞句進行品讀

1、我們一起來讀“只見他手握鐵鍬,興致勃勃地挖着樹坑,額頭上已經佈滿汗珠,仍不肯休息。”讓學生抓住“興致勃勃”“ 佈滿汗珠,仍不肯休息”進行理解和體會,讓學生説説從這些詞中體會到了什麼。

2、“他站在幾步之外仔細看看,覺得不很直,連聲説:“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樹苗扶正。”讓學生抓住“仔細”“ 連聲”等詞進行品讀,這樣學生不但瞭解文中的內容,還走進了萬象更新的春天。

三 不足之處

這篇課文難度較大,再加上自己的教學經驗還不夠豐富,探索不夠深入,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不夠透徹,我將它做為一個新的起點,不斷改進,更上一層樓。

《歡慶》第一課時的教學反思

(一)注重多學科的交融,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不僅只是單學科的教學,更是多學科的融合。”孩子對於藝術的

感受力就比較強烈、比較敏感。所以,我以音樂導入,配以“歡慶”的圖畫,以此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中融情入畫,融樂入文,在朗讀感悟中配動作,使語文不單單是語文,更是人文、文化。我們的語文課堂其實是融音樂、美術、歷史等諸多方面的綜合體,孩子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中體會到其中藴含的深刻文化,使他們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在我教學“田野獻上金黃的果實”時,當學生看到課件播放的累累碩果的畫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來“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嘗一個!” ……更如,讓學生表達“獻上”、“舉起”、“飛着”、“奏起”等動作詞時,學生的熱情更是高漲。在這種多形式的教學中非常積極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激發了孩子的各項潛能,讓語文學習與其他學科互動,交叉相融,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活潑,學得有效。

(二)感悟文本深層,提高閲讀能力

這首詩歌言簡意賅,它所描寫的是表現國慶的熱烈場面。學生讀起本文來

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讀成誦。然而教師在教學中常常會忽略文本內在的意義,文本的這種極具隱蔽性的生命意義,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顯現出來,而且也只有當閲讀主體對文本的這種生命意義有所覺悟、有所觸動時,文本的生命意義才會真正生存。案例中讀悟課文前四句詩句的教學,我讓學生自讀自悟,接着讓學生在躍躍欲試中配上動作自由讀,這就使學生帶着對閲讀的理解,以個性化的方式走進文本,還原語言的形象,感受語言的情感。在閲讀中我通過讓學生充分想象來深刻感悟語言,如“田野獻上金黃果實,楓林舉起火紅的旗幟”時,讓生僅憑想象或一些課外知識説説你眼前彷彿出現什麼,看到什麼?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這樣讀起來才會讀中有感;而且學生在讀中邊讀邊質疑,解惑再讀,這樣反反覆覆,學生自然而然對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們在“讀”這一感性的學習方式中,在表達閲讀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內在的藴意。

(三)捕捉課堂生成,珍視獨特感受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説“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

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 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生活經驗有着很大的差別,將其帶入閲讀活動時,他們的心智活動也是各不相同,在課堂中由此產生的獨特的感受既無法預設也很難預知,全憑學生的自然生成。本堂課中,學生就帶着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文本,在分析前四句詩時,我就質疑“四句你們讀懂了嗎?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交流,自主解決問題,當時學生提了許多各種各樣的問題“老師,為什麼説果實是金黃的?”“旗幟是什麼?”“楓林跟旗幟有什麼關係?”“鴿子有很多種的,為什麼要説是潔白,而不説灰色呢?”“大海會唱歌嗎?” ……孩子們思維的閘門一但被打開,語言思維就如泉水噴湧而出;這也是課堂教學的生成例子。看着孩子們精彩的表現,此時,我只充當質疑中的一個引導者,兒童表達獨特見解的諦聽者。如果當時我怕“亂”、怕“錯”,怕學生“節外生枝”而制止他們跳躍的思維,那必將抹殺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我尊重學生獨特的閲讀感受,讓學生自主地讀、説,讓學生自已詮釋問題,將課堂真正還給他們。當然,課堂教學,尤其是語文課堂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孩子們急於表現,急於交流,而隨機生成的問題有許多也是我們備課時無法預知的。本堂課我慚愧的是,我把孩子們估計得太低,孩子們的學生真的不是單純的接受知識的過程,他們是創造者;在學生課堂質疑的一個環節中,正當我為學生的精彩問題與回答而滿意時,打算繼續下個環節時,一雙小手舉了起來,問道:“藍天上的鴿子為什麼是潔白的,而不是其它顏色的呢?”當時,我因為學生的質疑詮釋已用去了半節課的時間,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問題,我就只是敷衍一下。後來,課後想想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如果當時我能抓住這個課堂生成點,由它點出祖國和平祥和的景象,潔白的鴿子代表着純結,美好的生活,那必將成為本課的亮點之一。而我卻放棄了這一契機。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對孩子們的想法和體驗,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們,尊重他們的“獨特的閲讀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四)強化語言積累,凸出課堂語文味

語文教學不是不要知識的教學,對於處於低年段的基礎教育階段,教師更應重點應用語言教學,重在言語能力的培養。但實驗新課程以來,從形式上看,課程改革後的書談化了語文訓練這一方面,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科學的訓練也是一線老師一直探討的問題。本課中我也在不斷的探索中,在理解課文時,我就充分的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如:在開頭導入,讓生觀看了錄像理解了歡慶一詞的意義後,讓生學以致用,除了説“歡慶國慶”之外,還能説歡慶什麼?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礎,“歡慶××”這樣的説話訓練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還做課堂詞語的搭配練習,在讓學生把打亂的詞語拼成完整的句子時,學生就從中發現了怎樣搭配詞語,組織語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膽暢談自已是如何把這些打亂的詞語找到自已的“家”:有學生説“我覺得旗幟就只能舉起,就像我們升國旗一樣慢慢往上升。”“鴿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飛着!”“田野要跟金黃的果實對,因為只有田野裏才有各式各樣的果實。” ……學生用稚嫩的想法説着自已的發現,讓我設計這一環節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適時的強化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語文課就應當如此,發展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凸顯語文課堂的語文味。

總之,在課堂中,抓住學生對文本的體驗,給他們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空間,給他們創造一片展現想象的天地,使他們得到學習的快樂,在快樂中學習!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篇10

《荔枝》一文教後反思

曾幾何時,隨着現代教學手段的引入課堂,教師的範讀,板書漸漸逝去,幾乎銷聲匿跡……。記得,開學初教《荔枝》一文時,本想用錄音機朗讀全文引入新課的教學。恰巧那天停電,計劃泡湯,靈機一動,何不來一下“範讀”呢?於是,我手捧課本搖頭擺腦,聲情並茂地讀了起來。不一會兒,我覺得教室裏格外的安靜,抬眼一瞥,連“不法分子”今天也乖巧多了。一口氣讀完了全文,我被偉大的母愛所震撼,心中湧起一股“報得三春暉”的感恩之情,再看看我的學生,有的還沉浸在母愛的温馨之中,有的睜得大大的眼睛還噙着淚花,有的用小手正拭着眼邊的淚水……多感人的一幕啊,真是不曾預約的精彩!比以往任何一節新課的導入效果都好。我心旌不禁一顫:好一個範讀,以情激情;好一個範讀,引領孩子們全身心地走進文本中,走進作者的心靈之中。

我激動不已,今天這節課收穫太大了。我懷舊,我感悟——閲讀教學離不開教師的範讀!美國心理學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發現,學生接受信息的總效果=7%文字+38%語調+55%面部表情。可見,教師聲情並茂的範讀能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產生強烈的閲讀慾望,產生豐富的情感想象,與作者共鳴,與作品中的人物共鳴。因此,教師的範讀十分的重要,必須引起我們語文教師的重視,努力在範讀中做到:“設身處地,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地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瞭解作者當時説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我追尋,我反思——教師的範讀確是閲讀教學中的一種有效方法,美美的朗讀,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個性化,創意性閲讀課文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可以打動學生,以情激情,在學習課文時能夠更好地自主探究。歸來吧,閲讀教學中教師的範讀:

1、教師的範讀能誘發學生情感的波瀾。

教師精彩的範讀,不僅濃縮了教師領悟教材的深刻體會,而且伴隨着教師的範讀。課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嚮往,就會像一股清泉流淌學生稚嫩的心田,誘發學生情感的波瀾。閲讀,沒有感情的投入,是得不到回報的,或回報甚微!這情感的投入,情感的薰陶,無疑為學生自主探究課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教師的範讀能更有效地指導個性化的朗讀。

記得徐世英先生是這樣理解講解和朗讀的,他説:“講解是鑽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賦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貫、顯現。在某種意義上講,朗讀比講解更重要。”因此,在閲讀教學中,教師聲情並茂地範讀,學生可以視其人,聞其聲,悟其情,直接領略教師範讀時的語調、神情、情感,進而體會課文的內容和感情基調。在學生有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就能更有效地指導學生的個性化朗讀。

3、教師的範讀能讀出好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 。

於永正老師説過:“對兒童來説,‘正統’不如‘卡通’。”教師的範讀就是一種卡通,一種現實的,直接的指導。在鑽研領悟教材的基礎上教師倘若能在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時機,或在學生讀文前或當學生讀得不盡人意時,處於“憤,悱”之時,教師範讀一番,將會是事半功倍。在上優美抒情的課文時,教師更應用情用心地讀,把孩子們帶入盡善盡美之中。如閲讀《索溪峪的“野”》一課時,有這樣一個自然段:“索溪像是一個從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會兒纏繞着山奔跑,一會兒撅着屁股,賭着氣又自個兒鬧去了。……”在我抒情地範讀後,學生也“蹦跳而出”、“纏繞”着,“撅着屁股”、“賭着氣”地讀起來了,讀的有聲有色,美極了!這樣,課文讀懂了,讀出味來了,如臨其境,不但讀出了好的教學方法,也有效地改變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學習方式。

教師的範讀是那麼原始,那麼簡單,“走點老路”返樸歸真。別擔心!興許語文閲讀教學本該如此!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篇11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草船借箭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於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裏幫忙作戰。諸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草船借箭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於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裏幫忙作戰。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孫、劉聯合抗曹的時候發生的。課文寫周瑜由於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足智多謀、才智超羣。諸葛亮,是文中着力讚美的人物,周瑜稱其“神機妙算”。引導學生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和感受其他人物形象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那麼怎樣來去欣賞和感受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呢?教學時,我讓學生走入文本,在學生充分閲讀、熟悉課文資料的基礎上,借課文中周瑜的話概括出諸葛亮的特點。在教學中,我主要抓裝神機妙算”這個詞來引導學生體會諸葛亮的機智過人。我主要從諸葛亮知天時,曉地理,識人心,三個方面展開。先是讓學生自我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夠體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之後引導學生把前後相聯繫的句子對應起來看,聯繫上下文,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首先,課前我要求學生根據自學提示在預習課文時,把與中心有關的幾個問題歸納好,然後講讀課文時學生帶着這些問題認真讀書,邊讀、邊思、邊議,把問題的解答進行歸類,從而看出諸葛亮知天時,曉地理,識人心,在草船借箭的全過程中神機妙算,才智出眾。學生準確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為落實生本課堂,教學時我還深刻領會教材,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課堂中我利用自學提示教學,小組合作研讀人物對話,體會人物內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學生彙報到經過三天之後的漫天大霧,體會到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時,我讓學生探究,這場大霧,諸葛亮和魯肅都看到了,請大家説説看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是一種怎樣的心境。那麼,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心境呢?從而進一步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與魯肅的老實忠厚。體會周瑜的妒才陰險與諸葛亮的機智、胸有成竹。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的時候,議論紛紛,每個人都有自我的觀點。經過細細地品讀體味,一個活生生的知天時、懂地利、識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諸葛亮躍然紙上。此時,學生不但對曹操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並且深化了諸葛亮神機妙算的認識。我在引導學生總結了本課無論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的妒才陰險,還是魯肅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謹慎多疑,我們都是從文章對人物的語言描述中體會到這一寫作方法後,這也是《三國演義》刻畫人物一個很重要的方法。經過語言,能幫忙我們更深入地體會人物的內心。

總之,本文的教學,我力爭培養學生的自主閲讀,自主感悟的語文綜合素養,並抓住一個主要問題,適時引導學生感悟隱藏其中的深刻,使學生對課文資料的理解更透徹,對人物形象的把握更準確。可是教師引導的還是過多,個別學生的口頭表達聲音過小,應當鼓勵學生大膽表達。日後教學應注重學生在朗讀、説話中語文本事的培養。僅有這樣才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空間,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總之,自我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在今後的工作中要進取進取,精益求精。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篇12

教學《影子》時,明顯感到學生很喜歡這篇課文。還沒上課,他們都會背了。我提問:“請同學們看看你的左邊是誰?右邊是誰?然後同桌説一説:我的左邊是右邊是,他們都是我的好朋友。”學生們很興奮,馬上左看看,右瞧瞧後,同桌就互相進行説話訓練,然後指名説。

接 着我引出了課題。你的影子也是你的好朋友。看看,現在你能找到你的影子嗎?想想,你在什麼時候看到過它?這個問題一提出,學生們紛紛舉手想發表自己的看 法。我趁勢引入課文教學。請學生們看圖,看看圖上畫的是什麼?(出示第一幅圖),學生仔細觀察了一會兒,小手就陸陸續續地舉起來了,有的説:太陽在小朋友 的前面走,影子在小朋友的後面。也有的説:小朋友向太陽走,影子在小朋友的後面。我一一肯定。又故作神祕地説:小朋友怎樣走,影子會在他前面?有個學生馬 上站起來説:“老師,我知道。小朋友揹着太陽走,影子就會在他的前面。”多聰明的孩子啊,我大大表揚了他一番,誇他是我們班裏的小博士。聽到表揚,孩子顯 得很高興,坐下來後,腰背挺得筆直。(這是一個上課不太聽,卻很聰明的孩子。)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篇13

美術是一門特別的學科,它能讓學生學到繪畫與製作的本領;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發揮學生在各個方面的才華;能使學生感受美、體驗美。今天的美術課不再是以前那樣,教師在黑板上畫,學生就在作業本上畫;素質教育已進入美術教學,在課堂中以發展學生為本,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作業過程中,更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究,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快樂。美術課堂就好像一個樂園,讓學生樂在其中。

1、課前備課要認真全面:

美術課的準備內容廣泛,課前要仔細的鑽研教材,根據學生的興趣、能力,聯繫實際設計教案,最關鍵的是,要預設一些有啟發性的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為了讓學生得到更直觀的視覺感受,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準備好教具,沒有現成的需要自己親手製作。為了達到預期效果,教師還要查閲有關資料。

2、課堂教學要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課堂教學是重點,很多問題都值得深入探討。有些類型的美術課往往不需要孩子規規矩矩端端正正地作業,比如一些手工課,需要幾個兒童合作完成,小朋友湊在一起難免會各抒己見,不會像成人那樣有剋制力,這樣勢必造成紀律不好。還有一些繪畫課為了更好地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加入了遊戲、舞蹈等活潑的形式,課堂也會顯得雜亂,問題是這樣形式上的“亂”並非無效。國外的老師在上美術課不需要孩子坐得端端正正,他們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創作,可以畫在桌子上,可以“亂塗亂畫”。德國紐倫堡丟勒中學的謝爾先生曾説,在丟勒中學,學生作畫時可以戴耳機聽音樂,邊聽自己喜歡的音樂邊作畫。我想這在國內肯定是禁止的。學校要求課堂必須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齊往往會抹殺孩子的個性,限制孩子的創造性。怎樣兼顧呢?那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縱,也不壓制。例如:可以採用開放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向自然、走向社會,投身於五彩繽紛、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園、田野、村莊等作為學習美術的大課堂,在大自然中學美術,感受生活中的紅、黃、藍。三、要重視作業的評價

3、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發揮自己的個性:

有時候,大人在看孩子的畫時,往往搖頭説:“畫的是什麼呀,亂七八糟!”殊不知,兒童繪畫貴在無序、天然童真,去雕飾的浪漫稚拙,而且個性鮮明,想象力豐富。有的孩子喜歡色彩,有的孩子畫畫喜歡用線條。還有的孩子只喜歡畫抽象的形狀。所以對於兒童畫的批改、評價應該有多重的標準,要善於發現兒童畫中閃光的東西。

4 、作業評價不要以鼓勵為主:

所以我認為:在評價作業時,可以採用開放的評價標準。我認為“老師肯定——學生滿足,樹立自信心、自尊感——需要學習——再肯定、再滿足——渴望學習更新的有難度的東西。”美術教學評價是美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全面的美術教學評價不僅幫助教師掌握學生心智及創造力的成長情況,及時給予學生啟發和幫助;而且使教師明確學生表現自我時的需要並給與激勵和支持。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篇14

《我們的民族國小》是一篇抒情散文。課文描寫了我國西南邊疆一所美麗而充滿歡樂的民族國小,反映了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同時,也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

這是一所美麗的學校:上學的路上開着絨球花和太陽花。各民族的國小生身着鮮豔的民族服裝,把學校打扮得更加絢麗多彩。古老的銅鐘,掛在大青樹粗壯的枝幹上。鳳尾竹的影子,在潔白的粉牆上搖晃。這是一所團結的學校:同學們來自不同的民族,穿戴不同,語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在祖國的大家庭裏,在鮮豔的五星紅旗下共同生活,在同一間教室裏學習。這也是一座充滿了歡樂,祥和氣氛的學校:孩子們課上認真讀書,課下盡情玩耍,連小動物也來聆聽讀書聲和看熱鬧,對孩子們的幸福生活多麼羨慕!

在尋找民族國小和我們學校的不同的過程中,我們深刻地瞭解到民族國小的特點:美麗,團結和快樂,充滿對這所學校的嚮往之情。因為感受深刻,朗讀時,也就自然做到了感情豐沛。這樣,抓一個問題,將課文學透,學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篇15

教學一篇課文重整體感悟,最好有一條貫穿、統領教學設計的線索,以達到“牽一髮動全身”之效。其實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找到文章中的“龍睛”,能夠從一點輻射全篇。再次多遍研讀課文。我發現:

課文其實就是通過牛和鵝眼裏感覺到的人,與實際情況是不一樣的。這就造成了牛和鵝對人的不同的態度。也就是牛和鵝都是從各自的角度去看人,所以得到的結果不一樣,反映也不一樣。

我和金奎叔,也都是從自身的角度去看鵝。不同的是金奎叔有自己的想法,尊重了客觀的事實——在人的眼裏,鵝比人小,沒什麼可怕。他從人的角度去看鵝,所以他不怕鵝;而我卻偏信了大家的傳言——在鵝的眼裏,人比鵝小,惡不怕人。卻忽視了人實際上是比鵝大的事實。我站在了鵝的角度去看人,覺得人應該怕鵝,導致了我見鵝就怕,還遭到了鵝的圍攻。

我覺得編者是想通過語言文字本身,告訴學生:1、大家都信的未必可信;2、應該以正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才能正確地對待身邊的人和物,正確地對待生活。

而這些正是通過我和金奎叔對待鵝的不同態度與鵝對我們不同態度的對比突現出來的。因此,課文的5-11自然段應該是課文的核心段落,是我態度改變的真正原因。而1-2自然段的內容是束縛我正確思維的固定思想,正因為我被這個固定的思想束縛了,我才不知不覺地站在了對方的角度來審視自己,因此導致了錯誤的結果。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篇16

國小二年級體育教學反思

廣播操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每天必須參加的課外活動。做廣播操質量的好壞將直接反映一個學校開展體育活動的情況,也是當前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窗口,是學生鍛鍊身體素質的基本途徑,因此,每學年新生廣播體操教學就成為體育教學的一個重點,但是廣播體操的學習恰恰是很枯燥乏味的。所以我在廣播體操教學中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運用正確而優美的示範,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積極性。

正確而優美的示範是教好新操的前提,教師也應當對新的廣播操應具有較強的動作示範能力和一定的音樂素養。由此,教師課前要充分熟悉新廣播操的動作,掌握動作要領,熟練做好鏡面示範。先做完整示範,使學生對新操有所認識,形成完整生動的動作表象,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2、教學中體現新廣播體操的特點,全面提高學生學習動作能力。

新廣播體操對學生的動作協調性、動作方位感、節奏感、音樂美感、動作表現能力和動作模仿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先對學生進行基本動作的“強化”練習,使學生基本動作方法有一個初步瞭解。如手型、步法以及跳躍移動練習,先學習單個較難掌握的技術動作,然後再進行組合練習。

3、讓學生做小老師去教學,發現並及時糾正錯誤動作

在教學過程中採用以優帶差的教學法,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由學得較好的學生擔任小組長,充當小老師去教學。教師發現學生在練習中出現的錯誤動作,應及時予以糾正。如果是少數人的錯誤,可用簡短的語言或者是動作的暗示予以引正,如果是多數人的問題,則要求全體停止練習予以糾正。

4、通過分組比賽,提高學生自覺練習的積極性,促進教學任務的完成。每次課的結束前可以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比賽,看誰的動作完成得好,這樣會大大提高學習效果。學習新操前可以向全校發出舉行新廣播操比賽的通知,引入競爭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積極性和集體榮譽感。

廣播體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過高估計學生接受能力,前四節操教授速度過快。

2、學生學習積極性調動不夠,沒有樹立好廣播體操強身心,健體魄的思想,致使個別學生視學習廣播體操為一種負擔或應付差事。

3、細節動作抓的不夠嚴密。

4、學生協調性急需提高,音樂節奏感不強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篇17

作為一名國小語文教師,我深知一個孩子在接受啟蒙教育時識字數量的多少、質量的高低會對他今後的繼續學習產生直接的影響。因為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而識字教學是基礎中的基礎。然而識字過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那麼怎樣才能提高孩子們的識字質量呢?幾年的工作經驗我得出的結論便是:激發孩子識字興趣,教給孩子識字方法,培養孩子識字能力。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孩子知道掌握漢字的重要性,並對識字產生積極的興趣,他就能自覺集中注意力去學習並掌握漢字的形、音、義。可是,怎樣才能做到使孩子對枯燥的識字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並增強孩子自我識字的能力呢?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使用了以下四種方法:

一、趣味識字法

1、開課環節生動有趣

一年級的孩子天真活潑,合羣、愛交朋友是這一階段學生的特點,根據這一特點我這樣設計教學的開課環節:“同學們,今天有幾個我們不認識的小客人來到我們身邊,你們願意跟他們交朋友嗎?”“願意!”在孩子們的大聲回答聲中我打開電腦教學軟件出示生字卡片並告訴他們:“今天的小客人很喜歡你們,如果你們能把它們記在腦子裏,它們就會很樂意地幫助你,成為你今後學習的好幫手。”

2、自編順口溜降低難度

在集中的歸類識字中,單純的結構分析是孩子們很難接受的,為了激發孩子識字興趣、降低識字難度,我自編了一些朗朗上口的順口溜幫助孩子識記。如學生難辨“密”和“蜜”,我這樣編:“密林長在山中,蜂蜜釀自蜂蟲。”通過順口溜中的下劃線,孩子們很自然地就區分了“密”和“蜜”的不同。

二、形旁表意功能法

漢字是屬於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聲字。因此正確掌握形聲字是完成國小識字任務的關鍵之一。在形聲字的教學過程中,我十分注重分析形聲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江、河、湖、海”,“冰、涼、冷、凍”以及“祝、福、祈、禱”,“襖、袖、褲、襪”兩組形聲字的教學中,我先後分析並要求學生區分了“三點水旁”、“兩點水旁”以及“衣字旁”、“示字旁”等形旁的表意功能。我告訴孩子們“三點水旁”表示與水有關的意義,“兩點水旁”表示與寒冷有關的意義;“衣字旁”表示與衣着有關的意義,“示字旁”表示與禮儀有關的意義。學生正確區分了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以上兩組漢字了。

三、遊戲法

國小低年級學生由於年齡比較小,能集中注意力聽講的時間很短暫。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變換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鞏固識字練習,作遊戲便是其中之一。我把漢字中結構比較複雜的合體字分成幾個部件做成小卡片讓孩子們自己拿着,然後我説出一個新學的合體字,讓孩子們找出組成這些字的各個部件。比如我説胳膊的“膊”,孩子們便自覺地拿出“月”、“甫”、“寸”三個部件組成胳膊的“膊”,這就是找朋友的遊戲。

四、在語言環境中循環記憶法

如果能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行識字教學,使學生信息反覆量增大、信息存儲期加長,識字效果就會更好。因此我在教學實踐中使用了在語言環境中循環記憶的方法。首先,我將新學的漢字放在相應的兒歌或簡單的故事當中,讓孩子們多讀多練,使學生大腦對這些漢字產生反覆刺激,達到不斷強化的目的。其次,我使用循環記憶的方法,讓新學的漢字每間隔一段時間重複出現一次,使學生有規律地反覆識記所學過的生字,這樣學生掌握生字的能力就會大大地提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pnkke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