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精選18篇)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精選18篇)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篇1

記敍了爸爸與川川在爬山途中與地質勘探隊員交流的所見所聞,間接地揭示了神氣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的故事。本篇課文語言簡潔,以對話貫穿全文,將地質知識融於課文之中,字裏行間充滿着兒童對大自然的好奇與熱愛。通過課文的學習以此培養學生從小關注科學、探索自然的意識。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精選18篇)

因此我在教學中着力加強對學生朗讀課文的指導,特別要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通過抓標點符號(!、?、……)、語氣詞、重點詞朗讀,讓學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讀出人物的語氣。讓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研究、探索的願望。比如:1、叔叔告訴川川巖石上有圖畫的句子:你看,這兒有樹葉、有貝殼,那兒還有一條小魚哩!抓住“小魚”一詞理解叔叔開心的心情。平時我們看到小魚,都會很開心,因為小魚很可愛。今天我們在哪裏看到小魚呢?(在巖石上)除了開心的心情,叔叔的心還帶着驚奇、感到意外,特別的高興。2、叔叔講到巖石書用處時:它能告訴我們,哪裏埋着煤礦,哪裏藏着鐵礦……省略號代表還有什麼呢?還有什麼寶藏呢?拓展學生的思維,有的説是鑽石、有的説是石油、瓷器、金子等,激發了學生對大自然感興趣,同時訓練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這節課比較重視雙基,有改句式、填空題。特別是填空小練習,效果比較好,因為它能幫助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將剛的知識鞏固。比如:講完到巖石的字時,出示小練習:巖石上,( )、 ( )、( )都是字呀!出示:雨痕、波痕、礦物3幅圖,先出示圖,再出示名稱。講巖石上的圖畫時,練習題一樣。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還比較完整,但環節之間的過渡語不夠自然、流暢。對學生的評價性語言較少,課堂的語言不夠精煉。在今後的日子,我會加強自身的學習,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在此,我十分感謝二年級的老師們,特別是廖老師和李老師,在教學和業務工作中,她們常常指點我,讓我學到知識、積累了經驗。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篇2

《最大的書》課文比較長,不但含有很多的地理知識,而且還擁有大量的人物對話,所以,在這一課時(第二課時)中我把教學目標定位成:1、會寫上節課剩下的6個生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人物的對話;3、激發探究自然知識的興趣。

記得崔巒老師曾經説過:每堂語文課都應該讓學生寫寫字,這一説法,我是十分贊同的。尤其是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説,識字、寫字更是教學的重點。因此在《最大的“書”》這節課的教學中,識字、寫字環節也成為這節課的重點。在這課時開始時我還是以生字教學進入,在寫字方面我讓學生自主觀察。讓學生自己發現哪個筆畫重要。需要提醒同學寫好哪一筆才會讓字更美觀。這種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他們把本節課要求寫的6個生字任務順利的完成了。在此環節的教學我還是很滿意。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篇3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這篇課文內容對學生極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選擇上,我採用了質疑,小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課堂氣氛活躍、高潮迭起。

課文中的學習夥伴讀到“巖石就是書啊”這句話時,深有感觸地説:“真沒想到!”實際上,讓我們“真沒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課外讀一讀《自然百科全書》一類的書籍,辦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班刊。孩子們的學習興致高漲,同伴間迫不及待地開始討論,研究該怎樣動手。 但令人擔憂的是在小組合作中,很多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不會欣賞別人。

當一名學生回答問題時,就會有很多學生失望的叫喊聲,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如果不及時指正,就勢必影響一節課的情緒,由着性子隨心所欲,難以達到教學最佳效果,看來在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狠抓“ 學會聆聽、學會寬容、欣賞他人”的良好學習習慣。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篇4

上了《6和7的認識》後,我更加體會到興趣對於孩子們學習促進作用。在教學中我以“趣”為中心,設計課堂教學。

一、創設新穎、有趣的童話情境。

《6和7的認識》這節課相對來説知識點較多,包括正確地數出數量是6、7物體;掌握6、7的數序、大小,會讀、會寫6、7;知道6、7表示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其中知道6、7表示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讓學生們掌握這些知識點,教材設計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素材,有師生打掃教室的情境圖、尺子、數金魚圖,還有利於學生從圖像抽象出數的點子圖、小棒圖。

由於教材呈現內容相對來説較多,相互之間的缺乏聯繫,對於新入學的一年級新生來説,學習起來比較困難。6、7歲孩子的有效注意時間短,如果我們在一節課內呈現的內容、形式、太多了,所以我設計了“七個小矮人”這一眾所周知的童話形象引入本課,成功地激發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學習《6和7的認識》。

二、讓學生充分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低年級的數學教學除了使學生正確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外,關鍵的一點是要讓他們覺得學習數學是有趣的,不是枯燥的。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充分地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1、動腦的樂趣。

在學生已經擺出6個圓片的情況下,讓學生用最快的速度擺出7個圓片。讓學生們猜一猜,擺的最快的小朋友是怎樣擺的。通過學生動腦操作、敍述,使他們充分感知6與7的聯繫。

2、在遊戲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在課中我設計了“聽口令做動作”這一遊戲使學生明確基數與序數的區別。

從課堂教學效果看,達到了預設的要求,整節課學生學得輕鬆快樂,但也存在值得反思和改進的地方,在基數序數意義的區別這一環節。雖然我讓學生以活動形式,滲透基數與序數的含義,但二者的區別學生只是浮於表面上的感知。反思教學,如果讓學生對“前6名同學蹲下 ,第6名學生舉手” 進行反覆強調就可以讓學生能更進一步的明確二者的區別。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篇5

《桂花雨》我國著名女作家琦君寫的,語言文字尤其的美。初捧這篇文章,我只是被優美的語言文字所打動,如同沐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當我再深入地去讀,去了解琦君時,我卻在那迷人的香氣中,感受到了琦君那如桂花雨般的思鄉之情。但是這種鄉情難忘、童年難忘的情懷,卻不是簡簡單單、大大略略地就可以感受到的,需要仔細地從字裏行間細品方見。那麼在我的課堂中,我如何讓學生也能有這樣的體會呢?反覆參考了很多名師的教學設計,結合着本班學生實際,我對教材進行了一些處理。

“搖桂花”這一段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地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我給了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圈畫出你認為琦君喜歡搖桂花的句子,並在給你感受最深的詞語旁邊做一些適當的批註。接着在學生交流課文中表現琦君喜歡搖桂花的句子。(1)“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所以我總是纏着母親問:“媽,怎麼還不搖桂花嘛!”這一句我主要讓學生自己交流體會,在交流中啟發學生感受到這一年一度的搖桂花對琦君來説是一件重要的事,是一件樂事。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琦君對搖桂花的期盼和迫切心情,我創設情境進行了“三讀”琦君的話。(2)“這下我可樂了,幫着在桂花樹下鋪竹蓆,幫着抱着桂花樹使勁地搖。”讓學生嘗試把靜止的文字想象成一個個動態的畫面,描述畫面中出現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小女孩。學生在描述中感受到了這是一個天真可愛活潑,忙得不亦樂乎的小姑娘形象。(3)“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我運用了創設情境——撒桂花,讓學生感受桂花雨的飄落,在又蹦又跳、又笑又叫中感受到搖桂花的快樂。而提示語的填寫則更加讓學生領悟到了作者三句短短語言中透露出來的感情。

“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裏的金桂。”母親説的這句話是全文的一個難點。引導學生質疑,到介紹故事背景讓學生深入體會母親比的不是桂花味道的濃淡,比的是感情,與其説母親談的是桂花,不如説母親在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

而學生創作小詩,則把學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在《故鄉情》的音樂聲中學生更進一步走近了琦君,走近了她的情感世界,感受着她淡淡的鄉愁。所以詩句的誕生自然而然。今天課堂上馬昊天創作出的“風景還是故鄉的美”則出人意料地給這首古詩添加了一個總結句一樣。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為少數學生的活躍以及精彩的發言給課堂增添了很多亮麗的風景,但是我知道這種熱鬧的背後還有很多默默地靜坐着一言不發,甚至連腦筋都沒有動一下的學生,他們從這節課中究竟學到了什麼?我不得而知。也許正是我長期以往在課堂中一貫的教學風格,導致了這個班級的兩極分化。我必須深入思考,怎麼樣做到抓中間,促兩頭。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跟上我前進的步伐。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篇6

我執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這篇課文是作家肖復興在1992年為了紀念葉聖陶先生寫的回憶文章,回憶1963年葉聖陶先生給“我”批改作文,並請“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表現了葉聖陶先生對文一絲不苟、對人平易真誠,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上課的導入我先讓學生談談對葉聖陶的瞭解,然後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一片課文《爬山虎的腳》,讓學生通過對比今天要學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有什麼不同,然後讓學生讀課文,畫出生字詞語,接着我檢查孩子讀書和生字詞的情況,最後通過品詞析句來學習課文第一部分,引導學生就“葉老是怎樣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麼感受”這兩個問題進行交流,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瞭解修改作文的方法。學生解決這一問題時,我讓學生邊讀書邊用筆畫出修改處,再用不同的符號把表達作者感受的句子標識出來;還讓學生認真閲讀課後“資料袋”中《一張畫像》的修改原稿,然後通過討論交流,瞭解葉聖陶先生用了哪幾種方法修改這篇課文。

課文的“修改作文”部分,很有特點。具體事實+心理感受的寫作特點,修改作文的方法,語句上的修改,這些都對學生的習作也有所啟迪。因而我把課堂教學的重點就鎖定在了第一部分的學習上。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我緊緊抓住“春風拂面”,讓學生一次次回到文本中去感悟,研讀。學生在“密密麻麻”“到處”中感受到葉老的認真。在“愣住”中放大作者此時的內心感受。在字詞句的修改中,學生感受到葉老的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在評語中,讓學生感受到葉老的平和,以及對一名文學愛好者的鼓勵和殷切期望。這一股股暖流給予作者春風拂面的感覺,樹立了寫作的信心。

教學時,我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憑藉教材,實現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機統一。

教材中,作者在敍述葉老怎樣修改“我”的作文時,藴含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既具體又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水平。在教學中我採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這個資源,讓學生從中學習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葉老先生修改的作文及其對作者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我也利用這些資源,不僅讓學生體會如何作文,更讓學生體會如何做人。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尋求新知。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在輕鬆、平等而又濃烈的氣氛中主動獲取新知。在理解課文這個環節中,我這樣安排:先出示自學提綱:1、拿到葉聖陶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麼?有什麼感受?2、畫出相關句子,然後讀讀。學生根據我出示的自學提示,快速讀課文去找到答案。

三、整合資源,實現教學資源的教材與多種文本的有機融合。

語文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充分運用已有的資源,如:《一張畫像》的原文及修改文、學生自己的習作等,把語文學習從課本延伸到其他相關文本,拓展語文學習的途徑,在開放中豐富教學資源,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回過頭來,再看整個教學過程。覺得還是有不少的缺點。

一,以讀為本,自覺得讀得還不夠到位。

初讀課文後,沒有檢查孩子讀課文的情況,還有讀詞語的形式比較單一,應該指名讀、男女生對比讀、默讀、齊讀等方式讓學生熟悉詞語後,再去整體感知課文,親近文本,但是在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時,指導的功力還不夠,特別是針對學生的朗讀,沒有作出恰如其分的點評。

二、第一課時的容量比較大,所以在講解完課文第一部分的時候,已經沒有時間去讓學會寫生字了,所以在第一課時的內容的安排上不太合理,今後要多思考第一課時應該教什麼,怎麼教。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篇7

北京是一座聞名中外的古都,又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是全國人民嚮往的地方。二年級上冊第10課《北京》用簡潔、淺顯、優美的語言,為我們展現了北京的風貌,表達了對首都北京的讚美之情和熱愛之情。課文采用總——分——總的寫法,選擇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三處事物:—是北京天安門和天安門廣場,這是北京的象徵;二是街道和立交橋,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來的建設成就;三是北京的名勝古蹟和公園,表現了北京古今結合的特點。根據的教材的特點,我是如下完成這一課的教學的:

一、創設情境,整堂課讓學生置身於遊覽觀光的氛圍中,激發閲讀的興趣。

開始上課,我就對孩子們説:“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遊覽風景優美的北京,現在我們出發吧。”然後在輕鬆愉快的音樂聲中,我們觀看北京風光片,孩子們如同身臨其境,一下子就對學習這篇課文產生很大的興趣。我們一會兒遊覽景物,一會兒又回到優美的文字中,在詩情畫意中完成了這一課的學習。因為圖文並茂,孩子們的感情被激發起來,朗讀也特別有激情。最後孩子們還充當了一回小導遊,其實就是背誦課文。可是,孩子們一點也不感到枯燥,一個個饒有興趣,幹勁十足的。就連説 話練習,也是情境中的一個環節,那就是我們旅行結束了,回到了長沙,大家説説長沙的美。總之,這堂課孩子們都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不知不覺地就下課了。

二、抓中心句,從整體入手,緊扣中心詞“美麗”展開教學。

課文開頭結尾都讚美了北京的美麗,她到底是怎樣的美呢?這是我這一節課圍繞的中心。每欣賞一個段落,我都會讓他們到文字中去尋找,哪些詞語可以讓你感受到天安門的美,道路的美,全城的美。而找到這些詞語之後,我會讓他們再一次直觀地從圖片中感悟到,這些詞語所描述的景象,如:鮮花盛開,綠樹成蔭、川流不息等等,這樣既能真切地感受到語言文字描述的美麗場景,還能理解詞語表達的意思,一舉兩得。

三、採取各種方式理解詞語,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

“莊嚴”一次從字面上解釋就是莊重嚴肅。但是這樣解釋,孩子們還是不理解呀。所以,我讓他們回顧升旗儀式、入隊儀式時他們的表現,理解“莊嚴”的意境。“矗立”一詞的理解,我是引導他們看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形狀,明白高高地立着,就是“矗立”。還有不少的四字詞語,也是通過觀看圖片,理解詞語表達的意境。

四、擴充知識,拓展學生的視野。

課文的第四小節介紹了北京的全稱風貌,可是都只是點到為止,並沒有詳細闡述。所以,我準備了一些圖片,讓他們對北京的名勝古蹟、公園、高樓大廈有了些許瞭解,學生看後都發出陣陣驚歎,從內心覺得北京太美了,所以,在朗讀的時候也發出了由衷的讚歎。

可是,這節課還是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説話練習,老師還需要對學生的説話做具體的指導,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學生的説話練習才會更有成效。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篇8

《操場上》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識字(一)單元的第四課。這課以體育活動為主題,由一幅圖、六個詞語和一首兒歌組成。在把握識字寫字的教學重點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從兒歌描繪的課間同學們在操場上活動的情景中,激發其熱愛體育的熱情和強身健體的願望。

新課程致力於構建開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體系,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我以“自主、合作、探究”為原則,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同時在合作探究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所以本課第一課時的教學,我將教學重點確定為:一、讓孩子通過六個體育活動的名稱,學習以手為主的“提手旁”生字,和以腳為主的“足字旁”生字及這兩個偏旁。二、在小組合作中,培養孩子的協作精神,激發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以下我來談談執教本課時的收穫與遺憾。

首先,課前,我播放《課間十分鐘》的音樂,用直觀的視聽效果,為孩子營造輕鬆愉悦的上課心情,然後結合剛剛結束的運動會,用談話的形式,讓孩子談談對參加運動會時的感受。由於結合了孩子的生活實際,所以孩子滔滔不絕,情緒也一下子調動了起來。接着我適時用圖片揭示課題,再引導孩子依據對圖片的感受,引出了本課要學習的有關體育活動名稱的生字,並鼓勵孩子用“有的…...有的……還有的……”進行句式訓練,培養孩子的綜合能力。

導入新課後,在生字教學環節,我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讓孩子觀察圖片説出相關的詞語,再自己試着拼讀,隨後 請孩子自己當小老師為全班帶讀,激發了孩子的積極性。為了鞏固孩子對生字的掌握,再次創造語言情境,去掉圖片和拼音,讓學生進行同桌互相讀,指名讀,以及開火車讀等,在多種形式的朗讀詞語中,讓孩子熟練認讀詞語,為識字打下基礎。接着,讓生字單獨出現,鼓勵孩子自己觀察生字的特點,引導孩子通過做相應的動作來發現生字分成兩類:以手為主的“提手旁”生字,和以腳為主的“足字旁”生字,於是孩子在自身的實踐下,對於這兩個偏旁的學習也順其自然地融入其中,而且印象深刻。為了及時檢測孩子的生字認識情況,在識字環節,我不僅採用了組詞,用生字詞説句子,以及出示生字,讓孩子做動作的表演認讀,還讓孩子分小組將偏旁和部件拆分的生字進行重新組合,在小組共同的合作探究組合生字的過程中,孩子對認識生字興趣盎然,而直接的動手實踐,鞏固了孩子對生字的認識,同時培養了孩子的合作探究能力,更讓孩子覺得識字不再是一件枯燥無味的苦差事,反而對識字充滿了期待和興趣。

解決了生字障礙後,我利用視頻朗讀的直觀效果讓孩子初識文本,將平鋪直敍的文本轉化為立體生動的影音呈現,使得孩子對課文產生興趣,拉近孩子和文本的距離,為第二課時做好鋪墊。

最後的寫字環節,我利用課件直觀書寫,讓孩子掌握生字的筆畫筆順後,再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引導觀察寫字時需要注意的地方並進行提醒他人。對生字形成初步印象後我再進行範寫,讓孩子跟隨書空後,再進行描紅書寫,最後的展示的過程中,讓孩子互相評説,看哪裏寫得好,哪裏需要怎麼改正,注重培養孩子的評價能力。而在書寫過程中,我注重提醒孩子注意書寫的正確姿勢,培養孩子良好的書寫習慣。

這節課的授課過程中,我充分發揮孩子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讓孩子在快樂的學習中,通過與他人的合作,激發孩子的協作熱情,而在實踐的過程中,教學的重點也一一突破,達到本課時的教學目的。當然,教學是一門永遠有缺憾的藝術。雖然有領導和同仁們的熱心幫助,但是在此次的教學中,我還是從遺憾中有所新的領悟和收穫。首先,解題時,應該讓孩子明白課題主要是一種方位詞的運用,而這方面,我太過蜻蜓點水,沒有明確。其次,對於課堂的調控,活躍有餘,文靜不足,導致個別孩子的聽課效果不明顯。再者,此次的授課,對我自身的教學教態,也敲響了警鐘,提醒我教學時語速要有條不紊,而環節也相應要更清晰明瞭。最後,在教學時,不僅要注意對整體的把握,更要注重點和麪的結合,也是我這節課沒有做到位的地位。

總之,通過這節課,我明白了自己自身的更多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地方。接下來,我也將更加嚴格要求自我,多向前輩學習,多自我反思,充實自我,以求進步。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篇9

本課講述了老一輩革命家陳毅小時候因專心看書,把米飯燒糊了的故事。課文圍繞“神童”的“祕訣”展開,説明陳毅學習成績優秀,成為“神童”的“祕訣”是勤奮,從而揭示了“學問學問,多學多問”的道理。

文中的主人公——陳毅,是上海市的第一任市長。學生對他卻不大熟悉,因此上課伊始,我就讓學生對他有一個全面的瞭解,以此來幫助他們更好地體會文本。整個課堂圍繞“祕訣”展開,學生們通過尋找關鍵詞句來了解這位勤奮好學的“神童”,在這個過程中,藉助陳毅的榜樣作用,學生不僅瞭解了他的學習方法,更從字裏行間體會到了陳毅那刻苦好學的精神。

今天的教育追求“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幫助學生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這節課的主要任務之一。教師,就要隨時授“漁”,點滴積累日後必有利於學生的學習。回顧整節課,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注意。

1.要預設,更要靈活。教師設計的,並不一定就是學生所想的。本文由“祕訣”所引出的兩條線,在課文中處處有體現,教師所想的,只是在此基礎上的概括,學生找卻有隨意、隨處性。教師能隨機應變,隨學生的表現而靈活處理課堂這一點有待學進一步提高。

2.要講解,更要到“點”。文中的一個典型事例,講因陳毅專心看書而把飯燒糊,媽媽火冒三丈的事情。此處過度強調媽媽的“火”,而沒有透過文字,看到文字背後的含義。這裏有一個反襯作用,是通過這一件事,更加突出“勤奮”二字。講解,要偏重主題。

3.要拓展,更要合情。本文向課文延伸有兩個點,一個是好的方法,另一個是積累激勵人勤奮學習的名言。課前全我也蒐集了一些好的方法,包括了預習、複習、閲讀等等。學生課後反映,有些方法不懂,細想,才發現有些方法超出了三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範疇。拓展,應該是在學生現有基礎上的拓展,如此,才能有效。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篇10

相對於原有教材,20xx版新七上教科書的《單細胞生物》一節有如下改動:1.增加了關於眼蟲的介紹,並作為該節的引入,提出了單細胞生物為何能夠獨立生活的問題。在課後練習中,對眼蟲的分類地位進行了開放性的討論。2.草履蟲的結構示意圖進行了重新繪製。新圖更大,更清晰,更有立體感。該節的另一重點內容:對單細胞生物與人類關係的討論沒有變化。華附的董鳴鳴老師將怎樣實施教學呢?帶着這樣的疑問,我走進了華附七年級(1)班教室。

在課前,是學生自定主題的演講。這是董老師課堂的一個特色。一位男生演示了自己做的PPT:《蔦蘿》,也就是那種絲狀裂葉,開五角星型紅色花,俗稱“五角星花”的攀援花卉。該生由“閃閃的紅星”中潘冬子頭上紅軍帽的五角星引入,圖文並茂介紹了這種植物的生活史、特徵和相關文學作品,水平相當高。該活動需時約五分鐘。

隨後,董老師組織學生複習了多細胞動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口述),簡介了常見多細胞生物的名稱,然後介紹了草履蟲的細胞結構名稱與作用。在介紹完畢後,董老師要求學生在草稿紙(學生代表在黑板)繪製草履蟲結構圖並標註結構名稱,教師本人也同時在黑板上繪製。華附學生很厲害,過目不忘,普遍畫得很好。接下來,師生討論兩個問題:1.草履蟲怎樣生活。2.草履蟲對環境有怎樣的影響。學生髮言很熱烈。最後,董老師播放了一段介紹各種原生動物的視頻。

課後,我與一起跟崗的趙惠蘭老師交換了意見。學生課前演講是個不錯的形式,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由於是輪流進行,每節課一人,並不會佔用學生過多的時間。但是如果學生演講主題能夠有一個範圍的限定,例如與本章或本單元的主題相關,是否會更有利於演講者和聽眾們當下的學習呢?

對於眼蟲,董老師的課堂上並沒有提及。雖然單細胞生物的身體結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我覺得還是應該圍繞眼蟲開展一些學習活動的。例如可以在講完草履蟲後,比較一下眼蟲和草履蟲結構上的異同,再推測一下眼蟲的生活方式,這應該是很有意義的。

另外,在課堂上主要使用的是靜態圖片和文字敍述值得商榷。對於肉眼無法觀察的單細胞動物,學生並沒有相應的生活經驗,教師應提供儘可能多方面反映單細胞生物的直觀教學材料,例如模型、視頻,既能使學生有直觀的體驗,也為下一節在實驗室觀察草履蟲打下了一個基礎。

最後,草履蟲的應激性反映也是一個教學重點,在本節課堂上應該分配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討論。

當然,世上沒有最好的教學設計,只有最合適的,以上想法,也許只適合我自己的工作吧。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篇11

在《bpmf》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設定的教學目標是:1.讓孩子們學會聲母bp,讀準音,認清形,正確書寫。2.學習拼讀bp和單韻母a、o、i、u組成的音節。拼讀音節是這堂課的難點。在課堂上,我採用多種方法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以達到好的學習效果。

1.以故事形式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感覺生動有趣的故事是引人入勝的法寶之一。我將本課配的情境圖用優美動聽的小故事呈現,故事中包含了字母的讀音、字形。上課伊始,我將bp融入到有趣的故事之中進行情境導入,孩子們一開始就入情入境地投入到課堂中,很好地激發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

2.通過實際操作,增強識記

教學時,bp很容易混淆。我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去區別b和p,學生們興趣極高,有的説“像個6字bbb,9字反寫ppp”,有的根據半圓的方向説“右下半圓bbb,右上半圓ppp”,有的學生用手指拼擺b、p孩子們的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

3.巧設教學遊戲,在玩中學

在教學bpmf與單韻母a和o的拼讀時,我採用了試讀、指名讀、範讀、小老師帶讀、開火車讀、小組比賽讀幫助學生加強記憶。孩子們都好表現,學得更來勁了。

4.送字母回家

最後一個環節是教學生寫bpmf,採取的是送“bpmf”回家的方式。我先通過課件出示拼音格里的字母,讓學生觀察bpmf到底住在四線格的哪一格,接着讓學生説説每個字母怎麼寫,然後範寫,學生同步書空。最後學生在練習本上寫。學生很好地掌握書寫格式和筆順。

5.存在的不足與改進:

從這節課開始,學生才學習聲母與韻母的拼讀。由於剛接觸拼讀,所以,教師要強化拼讀訓練。從課堂的反映來看,學生對拼讀有難度個別學生沒有讀準,老師沒有及時的發現,這是比較遺憾的地方。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擴大拼讀面,讓孩子多練,練熟。在音節教學中,我要注意不讓學生過分依靠教師領讀,而要致力於學生獨立認讀能力的培養。不要始終按音節表的順序拼讀,而應及時地讓他們利用卡片,打亂順序認讀,以訓練學生見形知音的能力。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篇12

《用比例解決問題》是青島版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比例信息窗四的內容,本課時是在學生學習了比和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掌握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步驟,並能用比例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結合具體情境,自主探究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總結用正、反比例解決問題的方法步驟,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策略多樣化的訓練,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認真審題的習慣和能力,溝通知識間的聯繫。

教學重點:

解答正、反比例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

教學難點:

準確判斷題中數量之間存在的比例關係,根據正、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列式。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在設計課時思考的問題,我主要説以下兩點設想:

1、凸顯用比例解決問題,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

在設計本節課時,針對例題教學當時預設了三種情況,如何能有效地凸顯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同時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為了更有效地突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突出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教學例題時,出示思考的問題直接引導學生分析討論用比例的知識解決問題,這樣不僅給學生提供了探究方法的一個扶手,而且突出了用比例解決問題這樣一種新方法。算術法雖然在例題中沒有呈現,但是並沒有被忽略,在第一組練習中,加入算術法不僅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而且讓學生體會到用比例解決的問題其實就是以前學習的乘除兩步計算解決的問題,溝通了知識間的聯繫。

2、重視思路訓練,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用比例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準確判斷題中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所以教學時重點引導學生分析,題目中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它們成什麼比例,通過審題找出題目中的關鍵句,準確判斷比例關係,根據正反比例的意義列式解答。通過學生獨立探究,教師引導,同位合作多種形式,訓練學生完整表述思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篇13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內容涉及“詠雪”、“送別”兩個方面,和學生以往學習的唐詩相比,篇幅長了,內容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難度。鑑於此,課文學習落在分析詩歌“奇景”、“奇情”兩個點上,使詩歌學習避免了支離破碎的圖解,簡單的理性分析。而作為詩歌教學中最為重要的誦讀這個環節,在常規教學中,往往採取的是播放錄音,讓學生在聽讀一遍以後進行朗讀。

由於受時空限制,學生的朗讀很難按要求得到提高。網絡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個狀況,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多個個性化的示範朗讀,而學生也可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個人的喜好選擇示範朗讀進行聆聽和仿讀,同時選擇自己喜愛的樂曲為自己的朗讀配樂,這就大大提高了學生朗讀的興趣。因為學生是戴着耳機聆聽、模仿朗讀,避免了相互間的干擾他們在聆聽、模仿朗讀時也可以不斷重複播放,一個地方多次的反覆,可以聽得更加仔細與真切,因此模仿朗讀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學生的朗讀水平在課堂上可以有效地得到提高,朗讀教學也落在了實處。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篇14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 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作為教學引導者和組織者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設良好的條件。前幾天 的語文課上,《窮人》一課的教學給了我很大的啟示。

《窮人》是俄國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寫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艱難貧窮的情況下,收養因病去世的鄰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舊俄時代人民的悲慘 生活和窮人的善良。本文對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細膩,感人至深。因而在教學中,我努力抓住這一主線,通過創設情境進行感情朗讀,深入分析人物內心,此時感覺 學生的情感已融入到文章角色之中,我認為已到了學生練筆的最佳時機,便不失時機地安排學生續寫漁夫一家今後的生活狀況,期待通過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真 正理解課文,體會當時社會的黑暗,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然而當學生的小練筆呈現在我眼前時,卻讓我大失所望,內容空洞、單一、學生的理解過於膚淺。我靜下 心來細細思考,發現之所以如此,主要是, 教學本課,我採用抓重點詞語進行品析、指導朗讀來解決重難點;啟發學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點、思想品質及故事情節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想象。使學生進一步領悟到主人公美好心靈,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篇15

《我的小天地》是三年級上學期的第一節繪畫課,整個課堂的設計,我設計了以下幾個主要問題,引導學生學習:

1、你理解的“小天地”應該是怎樣的地方?

2、你擁有這樣的小天地嗎?給同學們介紹一下。

3、你準備怎樣改進或設計自己的小天地?

在學生們對這樣一個現實的或想象的空間有了一個大致印象後,我設計了一個小情景,幫助他們選擇構圖:學校要對各班教室佈置進行評比,需要每班上交一張最能顯示班級文化的照片,如果你有一部照相機,你覺得站在哪個角度,拍教室裏的哪一部分最好?從幾個班的教學情況來看,學生們能恰當選擇畫面內容,畫出自己對的生活的感受。

我給學生提出了用油畫棒塗色的要求。為此,我還專門利用近二十分鐘時間進行油畫棒塗色指導——主要是均勻、細緻的基本要求,以及顏色漸變的銜接處理。學生們從我的範畫對油畫棒塗色的效果產生了較濃厚的興趣。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篇16

教學這一課時,我充分利用了書上的表音表形圖,幫助學生認識了zcs的音和形,然後讓學生結合表音表形圖,説説兒歌:像個2字zzz,仙人掌刺ccc,絲瓜鬚子sss,在這樣的直觀形象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很快認識了zcs,記住了他們的形狀。但是在小組開火車讀的過程中,我感覺到好幾位小朋友發出的zcs的音不是很標準,他們的舌尖沒有抵住下齒背,有一位小朋友的門牙壞了,還總是漏氣,發出的z和c的讀音幾乎沒什麼兩樣,呵呵,怎麼辦?我不由得想起了南通教育博客上“花信風”網友給我的留言,要注意學生的口型,我想嘗試一下,於是,我讓孩子們用石頭尖舔舔自己下邊那排牙齒背,並做示範給他們看,然後,讓他們聽我發zcs的音,聽完了,再自己試試看,然後開火車再讀,感覺這一次好多了!嘿嘿,學習了!但是,就那位漏氣的小毛頭,他的發音到傍晚他媽媽來接他時,還是沒發標準,看來只有等到牙齒長出來了再跟他“較勁”了。

在學習整體認讀音節時,有部分先行者早就學會了,我趁機讓他們當小老師領讀,看他們樂顛顛的,很想展示一番,也省得我多費口舌,“該出手時再出手”吧。齊讀沒問題,可是開火車讀的時候,吳鑫傑小朋友不知怎麼搞的,就是讀成z-i-zi,我告訴他:這是整體認讀音節,螞蟻站在後面當啞巴,發不出聲音,就直接讀zi,聽懂了,再讀,讀對了,可一會兒抽讀,又錯了!天哪。課後,我找來他,問他怎麼老是這樣讀呢?他説了,是他家裏就這麼教他的,呵呵,問題出在這裏!看來,這是“先入為主”了,今天晚上,讓他當一回小老師,教教他的“大學生”吧,或許能改正過來。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篇17

本次活動由談話引入,幼兒能用簡單的語言描述自己夢中的情景。在學習詩歌時候,我採用分片段的學習,小草—小花—白雲—小朋友的夢。本詩歌相對來説句式結構簡單、對稱,幼兒基本上都能朗朗上口。配上動作,一起來朗誦詩歌。最後,請幼兒對詩歌進行了仿編並且把仿編內容來朗誦。但還是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

1、環節上基本流暢,但整首詩歌句式過於簡單,對於小班下學期的幼兒應該提升難度。

2、在仿編中只是説出了事物的一種顏色,比如:葡萄,不僅僅只有紫色也有綠色的。侷限了幼兒的想象力。

3、活動中一直都是用____愛做夢,夢是______的句式進行創編詩歌。目標有些偏離。

調整:

1、選材應該注意年齡段,多考慮。

2、目標三應適當調整:發揮想象力,初步嘗試用____愛做夢,夢是______的句式進行創編詩歌。創編時不要侷限幼兒想象力。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篇18

在本片段教學中,我運用課件的動畫效果,再現雨前雨後情景,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充分尊重學生在閲讀中產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用學生自己對課文內容的領悟取代教師的講解分析。但從學生的回答中不難看出,他們其實並沒有很好地理解雨水和植物生長的關係,僅憑想象或一些課外知識對這問題有個模糊的認識。儘管它牽涉到科學常識領域,但面對着一年級剛人學的國小生,老師也不能把這問題當做上自然常識課那樣講解。

為解決這一問題,我採取了“課前觀察——課中聯繫實際——課後實踐”的方法。首先,在上課前一週就佈置學生回家觀察花草在澆水前和澆水後的區別,或觀察花草在下雨後的變化。在上課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自己的觀察所得。在此基礎上,老師再佈置學生課後參加實踐活動的作業,如到校園的花圃給花草澆水、通過各種途徑收集有關雨水的資料(可以是圖片、兒歌、詩歌、畫畫、唱歌、舞蹈等)、在班內舉辦“我眼中的雨點兒”展覽等活動,從而使學生對雨水和植物生長的關係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這一設計思路正符合崔巒老師在全國第三次青年教師閲讀教學研討會上説的:“在閲讀教學中,要適當引進、利用相關的課程資源,並引導學生參與其中,或觀察、調查、或讀書、看報、查閲資料,有的可作為教學的鋪墊,有的可作為課文內容的補充,有的可作為教學的拓展……改變課程內容的舊、窄、死,使之變得新、寬、活,使語文課程內容向生活開放,成為一泓不斷更新、永遠流淌的活水。”

標籤: 反思 教學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dn9zj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