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通用21篇)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通用21篇)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1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於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動容。本課的教學目標為: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通用21篇)

因為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而且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古今字義差別不大,所以可讓學生藉助註釋自讀自悟,重點字詞教師稍作點撥即可。在教學中,我注意把握好以下這兩點:

一、緊扣課題和課文結尾,理解“伯牙”為什麼要“絕弦”和怎樣的人才堪稱“知音”。學生通過讀文就明白了,當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時,子期都能感受出來,總之“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因而伯牙把子期視為知音;子期死了,世間再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意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學生彙報交流時,相機引導他們理解文中四個“善”字的不同含義、“志”和“念”的意思以及“哉”“兮”兩個語氣詞的用法。

二、適當拓展,深化理解。伯牙作為當時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技藝一定非常高超,他的琴聲一定不止表現了高山流水。因此我引導學生想象他的琴聲還可能會表現出哪些動人的場景?並且仿照課文句式進行語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 ),鍾子期曰:‘( )’志在( ),鍾子期曰:‘( )’”這樣,既使學生體會到伯牙的琴技爐火純青,又讓學生感受到子期的“善聽”,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知音,還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另外,在理解伯牙為子期“破琴絕弦”時,我為學生配樂(二胡曲《長相思》)朗誦了相傳伯牙給子期寫的一首短歌,淒涼傷感的音樂襯着那首“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póu)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子期死後,伯牙悲痛欲絕。最後,我讓同學們交流自己收集的古今交友名句,進一步體會友情的珍貴。通過以上做法,我覺得基本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的。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2

《伯牙絕弦》是國小六年級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裏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温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歎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

本文是文言文,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先把課文的字詞理解了,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再進行對“知音”的解讀。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後花了一定時間對課文進行熟讀,瞭解故事的大概,在這基礎上,引出問題,從而探索課文。

古文教學,本人覺得朗讀是一大特點,因此,教學中,注重了朗讀。理解課文我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是對難讀的三句話:“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謂/世/再無知音”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為了學生在朗讀古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古文的韻味來。在理解課文時我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也注重了指導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幸福;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着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試着背誦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麼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聲裏還會有哪些場景?能照樣子説上幾個動人的場景嗎?”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鍾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課下來,首先一點,覺得在對古文的朗讀指導中,還欠缺教學方法,學生可能是把古文給讀正確了,讀順了,但古文的韻味還沒讀到位,應該在教學中慢慢滲透;其二,在理解課文時,對課堂中生成的關注度還不到位,有時,忙於趕時間,就匆匆過場,這可能跟自身的素養有很大的關係。總之,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後,要在自己的課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同時也希望同行們能多提寶貴意見。

。審視自己的這堂課,有着點滴收穫,也有些許不足,總結自我以待提高,反思自我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每次面對新的文本,我首先考慮的不是設計,而是反反覆覆地對文本進行透視: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敍述了發生在春秋時代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俞伯牙善於鼓琴,鍾子期善於悟琴,伯牙以子期為知音。後來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於這個傳説,人們把非常瞭解自己特長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樂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文言文,學生初次見識文言文,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藉助註釋和字典等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理解文意,同時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後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

閲讀這個文本,“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是一場人生的悲劇,是一個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難求的人生歎息,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温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歎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

對於文言文的朗讀問題,我考慮到學生只是通過教師範讀的聆聽是無法準確感受文言文朗讀的音韻與節奏,為此通過課件把朗讀節奏的劃分展示出來。同時課件的主體內容力求恰到好處地點撥學生、啟發學生,不求花哨而求簡潔明瞭,在課件中我把每個關鍵環節的語句、字詞通過動畫出示和顏色的變換達到提高學生認知的情緒。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可以説課件的運用為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這篇課文本來的教學思路我從閆學老師的課堂實錄上有所借鑑,但是畢竟東西不是自己的,用着也不順手,總是不能把那話説利索。但我有個習慣,備課的時候多寫幾次教案,哪怕是重新抄一份也好,因為每次都能有新的靈感加進來,幾易其稿,索性徹底改為自己的東西了,這樣才舒服。經過於老師的反覆斟酌,在多個環節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使得在教學中顯得整堂課環環相扣,緊扣中心而又層次分明。充分的準備使自己能對課上的每個環節爛熟於胸,所以便於在課上隨機地改變取捨的方向,保證了課堂質量的完整和流暢。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時,我以“説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為什麼在事業最頂峯的時候不再彈琴了呢?老師相信繼續學習課文大家就會對“絕弦”這個詞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一個問題激疑,設置懸念,之後在理解完課文後再向學生提問:“在這裏,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

教學中,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我也注重了朗讀的結合體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着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教學中,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教學中,追求本色語文,紮實、有效地體現語文課所承載的內涵。不走過場,不耍花架子,滲透對文本閲讀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導,不僅僅説清楚,也要能準確地翻譯過來。為此,在課前我為每桌都準備了字典等工具書,真正讓學生在自學文章的句子時能沉下心來,進入文本閲讀,體現語文學習的效果。

與學生配合交流愈發成熟自然,是我在這堂課中的一個收穫。我能真正走進學生當中,課前與學生親切、隨意地交流,和學生共同進行古詩背誦競賽,完全打消了學生因為臨時抽班級而產生的陌生感,使得課上學生也能積極參與到“新”語文老師給他們上的課中。學生們的素質也是很高的,課堂上他們都能積極參與到誦讀、體驗、對話、聯想中,恰倒好處地配合着我,也給了我極大的信心。

但是認真總結這堂課的教學,還有着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我進一步努力提高:

學生初識文言文,朗讀不是很到位,我的範讀起到了引領的作用,但是在範讀之後,沒有引導學生把朗讀的節奏在書上劃出來,在學生朗讀的時候,個別不到位的斷句也沒有及時指出。種.種原因,使得在後面的學習中仍出現了有朗讀不準確的現象,如果做到了以上這些,就能很好地避免學生斷句讀錯的現象了。

課堂調控的能力有待於加強。當學生髮言不是很充分的時候,我的過渡語言沒有很好地激發起學生回答的慾望,隨機應變能力不夠,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熱情,使得課堂上學生髮言略顯集中,關注了一部分學生,但也忽視了一些學生的學習效果。

教學語言的精練需要進一步提高。個別的時候,我的語言還有些碎,沒有達到最凝練的效果,影響了課的精彩。

因為是新的授課形式,無法提前佈置學生準備,所以學生對伯牙子期的相關閲讀鏈接無法通過自主預習做到,我在教學設計中曾加進了延伸閲讀一方面內容,由我給學生講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並決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時給學生深情朗讀博牙所做短歌,讓學生更進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絕弦”。但可惜因為時間的關係,在授課結束之際,我不得不忍痛割捨。沒有讓學生由文本瞭解更多的知識,這也是我本節課的一個遺憾。

課堂上我比以往表現放鬆了許多、灑脱了許多,懷念李玉學老師,是他的多次指點讓我懂得了男老師上課就要有一份瀟灑勁、一份精神氣。課堂上我比以往講話自如了許多、清楚了許多,感謝以前曾經為我指導課的盛華、崔繼明等老師,是她們讓我記住了備課不要放過每個細節,包括一句評價學生的語言也要做到心中有數;課堂上我比以往自信了許多,感謝於曉冬老師,是她的精彩設計、耐心指導、持久鼓勵,讓我在教學中有了更好的表現。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3

《伯牙絕弦》是國小六年級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裏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温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歎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

本文是文言文,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先把課文的字詞理解了,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再進行對“知音”的解讀。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後花了一定時間對課文進行熟讀,瞭解故事的大概,在這基礎上,引出問題,從而探索課文。

古文教學,本人覺得朗讀是一大特點,因此,教學中,注重了朗讀。理解課文我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是對難讀的三句話:“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謂/世/再無知音”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為了學生在朗讀古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古文的韻味來。在理解課文時我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也注重了指導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幸福;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着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試着背誦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麼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聲裏還會有哪些場景?能照樣子説上幾個動人的場景嗎?”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鍾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課下來,首先一點,覺得在對古文的朗讀指導中,還欠缺教學方法,學生可能是把古文給讀正確了,讀順了,但古文的韻味還沒讀到位,應該在教學中慢慢滲透;其二,在理解課文時,對課堂中生成的關注度還不到位,有時,忙於趕時間,就匆匆過場,這可能跟自身的素養有很大的關係。總之,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後,要在自己的課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同時也希望同行們能多提寶貴意見。

。審視自己的這堂課,有着點滴收穫,也有些許不足,總結自我以待提高,反思自我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每次面對新的文本,我首先考慮的不是設計,而是反反覆覆地對文本進行透視: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敍述了發生在春秋時代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俞伯牙善於鼓琴,鍾子期善於悟琴,伯牙以子期為知音。後來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於這個傳説,人們把非常瞭解自己特長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樂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文言文,學生初次見識文言文,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藉助註釋和字典等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理解文意,同時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後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

閲讀這個文本,“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是一場人生的悲劇,是一個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難求的人生歎息,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温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歎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

對於文言文的朗讀問題,我考慮到學生只是通過教師範讀的聆聽是無法準確感受文言文朗讀的音韻與節奏,為此通過課件把朗讀節奏的劃分展示出來。同時課件的主體內容力求恰到好處地點撥學生、啟發學生,不求花哨而求簡潔明瞭,在課件中我把每個關鍵環節的語句、字詞通過動畫出示和顏色的變換達到提高學生認知的情緒。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可以説課件的運用為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這篇課文本來的教學思路我從閆學老師的課堂實錄上有所借鑑,但是畢竟東西不是自己的,用着也不順手,總是不能把那話説利索。但我有個習慣,備課的時候多寫幾次教案,哪怕是重新抄一份也好,因為每次都能有新的靈感加進來,幾易其稿,索性徹底改為自己的東西了,這樣才舒服。經過於老師的反覆斟酌,在多個環節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使得在教學中顯得整堂課環環相扣,緊扣中心而又層次分明。充分的準備使自己能對課上的每個環節爛熟於胸,所以便於在課上隨機地改變取捨的方向,保證了課堂質量的完整和流暢。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時,我以“説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為什麼在事業最頂峯的時候不再彈琴了呢?老師相信繼續學習課文大家就會對“絕弦”這個詞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一個問題激疑,設置懸念,之後在理解完課文後再向學生提問:“在這裏,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

教學中,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我也注重了朗讀的結合體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着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教學中,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教學中,追求本色語文,紮實、有效地體現語文課所承載的內涵。不走過場,不耍花架子,滲透對文本閲讀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導,不僅僅説清楚,也要能準確地翻譯過來。為此,在課前我為每桌都準備了字典等工具書,真正讓學生在自學文章的句子時能沉下心來,進入文本閲讀,體現語文學習的效果。

與學生配合交流愈發成熟自然,是我在這堂課中的一個收穫。我能真正走進學生當中,課前與學生親切、隨意地交流,和學生共同進行古詩背誦競賽,完全打消了學生因為臨時抽班級而產生的陌生感,使得課上學生也能積極參與到“新”語文老師給他們上的課中。學生們的素質也是很高的,課堂上他們都能積極參與到誦讀、體驗、對話、聯想中,恰倒好處地配合着我,也給了我極大的信心。

但是認真總結這堂課的教學,還有着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我進一步努力提高:

學生初識文言文,朗讀不是很到位,我的範讀起到了引領的作用,但是在範讀之後,沒有引導學生把朗讀的節奏在書上劃出來,在學生朗讀的時候,個別不到位的斷句也沒有及時指出。種種原因,使得在後面的學習中仍出現了有朗讀不準確的現象,如果做到了以上這些,就能很好地避免學生斷句讀錯的現象了。

課堂調控的能力有待於加強。當學生髮言不是很充分的時候,我的過渡語言沒有很好地激發起學生回答的慾望,隨機應變能力不夠,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熱情,使得課堂上學生髮言略顯集中,關注了一部分學生,但也忽視了一些學生的學習效果。

教學語言的精練需要進一步提高。個別的時候,我的語言還有些碎,沒有達到最凝練的效果,影響了課的精彩。

因為是新的授課形式,無法提前佈置學生準備,所以學生對伯牙子期的相關閲讀鏈接無法通過自主預習做到,我在教學設計中曾加進了延伸閲讀一方面內容,由我給學生講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並決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時給學生深情朗讀博牙所做短歌,讓學生更進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絕弦”。但可惜因為時間的關係,在授課結束之際,我不得不忍痛割捨。沒有讓學生由文本瞭解更多的知識,這也是我本節課的一個遺憾。

課堂上我比以往表現放鬆了許多、灑脱了許多,懷念李玉學老師,是他的多次指點讓我懂得了男老師上課就要有一份瀟灑勁、一份精神氣。課堂上我比以往講話自如了許多、清楚了許多,感謝以前曾經為我指導課的盛華、崔繼明等老師,是她們讓我記住了備課不要放過每個細節,包括一句評價學生的語言也要做到心中有數;課堂上我比以往自信了許多,感謝於曉冬老師,是她的精彩設計、耐心指導、持久鼓勵,讓我在教學中有了更好的表現。

“好上課——上好課——課上好”,是我教學的追求,我會繼續努力。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4

《伯牙絕弦》選自《列子·湯問》,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裏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儘管這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這篇文章而言,字詞的理解不算很難,文章比較淺顯,因此我通過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對於這篇文章,我覺得讓學生體會到伯牙與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一節課下來,覺得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點。

一、音樂渲染,營造氛圍。

課伊始,我便以音樂高山流水導入,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古文的意境,在補充介紹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時,也以慘婉動人的音樂加以烘托,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體會伯牙那種悲痛欲絕的心情,最後,讓學生在音樂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誦讀課文,感受伯牙和鍾子期那種知音情誼。

二、反覆朗讀,感受文言文之美。

俗話説文章不厭百回讀,而“朗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從剛開始時要求讀通順,讀流利,到讀出節奏,讀出韻味,讀出感情。每次的朗讀並不是簡單機械的重複,而是環環相扣,步步提升。通過多層次、多元化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反覆地品味語言,不斷加深對伯牙與鍾子期知音情懷的體會,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

在朗讀的指導過程中,我注意把朗讀與想象及理解進行有機地結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指導學生要讀出高興、激動、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着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進行有感情地朗讀。

三、拓展練習,豐盈文本。

教學中,我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又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既豐富了文本的內容,又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世上那個最懂你知你的人。

四、資料補充,昇華主題

體會伯牙與子期的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讓學生體會到那種知音情誼,特別是伯牙破琴絕弦的行為,學生是比較難以理解的。所以我對文本進行了挖掘與擴充,引導學生想象別人是如何稱讚伯牙的,讓學生體會伯牙作為一名著名的樂師,卻無人能聽懂他的琴聲,無人理解他的心意,從中感受到他的孤獨寂寞,瞭解知音難求,感受“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補充介紹鍾子期死後,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時所寫下的一首短歌,幫助學生感受伯牙對於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絕、肝腸寸斷的心情,讓學生真正體會伯牙絕弦的那種悲壯而又感人的行為。

我覺得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還應進行正確的價值導向。因此,我在學生體會伯牙失去知音後那種痛苦與絕望的心情,及時讓學生説説自己想對伯牙説什麼,在學生安慰、鼓勵伯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然後告訴學生如果遇到了知音,應該好好珍惜,如果還沒有找到,則應該真誠對待周圍的朋友。

當然,在實際的教學中還存在很多缺憾,有一部分學生朗讀不是很到位。這篇課文中有兩處停頓難點:“哉”“兮”是表示感歎的文言虛詞,讀這樣的語氣詞,應拉長些,才更具音樂美,還有課文的最後一句的朗讀都需要在適當的時機多加指導。還有,課堂應變能力也有待提高。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5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於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動容。本課的教學目標為: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因為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而且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古今字義差別不大,所以可讓學生藉助註釋自讀自悟,重點字詞教師稍作點撥即可。在教學中,我注意把握好以下這兩點:

一、緊扣課題和課文結尾,理解“伯牙”為什麼要“絕弦”和怎樣的人才堪稱“知音”。學生通過讀文就明白了,當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時,子期都能感受出來,總之“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因而伯牙把子期視為知音;子期死了,世間再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意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學生彙報交流時,相機引導他們理解文中四個“善”字的不同含義、“志”和“念”的意思以及“哉”“兮”兩個語氣詞的用法。

二、適當拓展,深化理解。伯牙作為當時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技藝一定非常高超,他的琴聲一定不止表現了高山流水。因此我引導學生想象他的琴聲還可能會表現出哪些動人的場景?並且仿照課文句式進行語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 ),鍾子期曰:‘( )’志在( ),鍾子期曰:‘( )’”這樣,既使學生體會到伯牙的琴技爐火純青,又讓學生感受到子期的“善聽”,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知音,還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另外,在理解伯牙為子期“破琴絕弦”時,我為學生配樂(二胡曲《長相思》)朗誦了相傳伯牙給子期寫的一首短歌,淒涼傷感的音樂襯着那首“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póu)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子期死後,伯牙悲痛欲絕。最後,我讓同學們交流自己收集的古今交友名句,進一步體會友情的珍貴。通過以上做法,我覺得基本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的。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6

《第八次》這節課是俞校長指導我的一堂導師課。課文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外國曆史故事,課文記敍了古代蘇格蘭王子布魯斯英勇抵抗侵略軍,但屢戰屢敗,幾乎喪失信心。後來看到蜘蛛結網,受到啟發,振作精神,經過第八次戰鬥,終於趕跑了侵略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這篇課文重點在於讓孩子從蜘蛛結網、布魯斯八次抵抗中體會堅持到底就是勝利的道理,文章脈絡清楚,我是這樣設計我的教學思路的:

一、以故事切入,體驗情感。

在第二課時中,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請學生概括完故事的主要內容後,我説:“小朋友們真棒,為了獎勵你們,顧老師給你們講一個故事,不過一定要先看着這組詞語,邊聽邊記,行嗎?”然後出示關於“蜘蛛結網”的幾組過程性詞語。我講完故事了,問孩子:“你們能不能也看着這組詞語來講講蜘蛛結網這個故事。”我故意請了一個平時很少舉手的同學,然後對其他同學説:“你們仔細聽,等他都説完了,我們再提意見讓他改進。”那孩子果然有好幾個環節説錯了,在同學們幾次糾正下,最後一次,他終於響亮並且完成地把這個故事講好了。我和同學們一起給他送上掌聲,問他:“聽好同學們給你掌聲,你覺得怎麼樣”“很開心”“恩,開心中覺得自己很棒是嗎?沒有人會隨隨 便便成功,不經歷風雨怎麼會有彩虹。”此時,我分明看到那孩子臉上漾起燦爛的笑容。

象這樣的情感體驗我還設計在讓學生感情朗讀“布魯斯王子感動極了!他高興地跳起來,喊到:‘我也要幹第八次!”本堂課學生情緒高漲,舉手的人特別多,我注意到平時經常低頭做自己事情的小哲也舉手了,我趕緊叫他,我的目的是要讓學生體驗:只有努力就能做到。其實第一次,他讀得挺好了,我應該換一個同學,但是一緊張,心裏就想着要完成這個教學環節,於是我對他説:“顧老師還沒感受到你的感動,再讀一次,行嗎?”這時,小哲反而開始讀不好了,我只能繼續説:“顧老師還沒聽到你的信心,再讀一次好嗎?”他又讀了一次,我又説:“我還想看到布魯斯説這句話的時候是什麼表情,做了什麼動作?”最後一次,這孩子怎麼都做不出布魯斯的表情和動作來。

這個教學環節我覺得我缺乏教學機智,俞校長説我沒有設計好,我應該把這樣的情感體驗放在學完第三小節以後,而我只是讓他們看這個詞組講了一個故事,就叫讓感悟布魯斯的情感,學生還沒深入文本,哪來的感悟呢?學生肯定都把注意放在講故事上了。

所以第一個講故事的環節,我覺得我花的力氣太多,也是我最後還有教學任務沒有完成的原因。

再以布魯斯的情感作為主線,孩子就能時刻跟着布魯斯或是“唉聲歎氣”,或是“感動極了”,最後大家一起為布魯斯的成功而歡呼。為了更好的理解課文,我設計的自學重點是“布魯斯王子第八次抵抗成功的原因是什麼?你認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更直觀地感受人物情感。課堂教學以情感為紐帶,變得更富誘惑力,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培養,促使學生在好學、樂學中逐漸獲得知識,體會情感。 但真能落到實處,讓學生真正鑽進文本體驗情感,並且達到一定度,做起來卻不簡單。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7

《表裏的生物》一文,敍述了作者小時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經歷。他認為“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聽到父親的懷錶發出清脆的聲音,就認為裏面也是一定有一個小生物。這使他充滿了好奇,可是父親不許他動,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親打開表蓋讓他看,並説這擺來擺去的小東西是蠍子尾巴,他信以為真,見人就説父親有一個小蠍子在表裏。文章敍述質樸,就像與人傾心交談自己童年的一件難忘的趣事,所以教師授課時儘量營造這種親切的氛圍,讓學生津津有味地學,興致勃勃地説。

本課教學我把朗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以讀為本、以講助讀”,我認為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外部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實現這一內化的過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讀。所以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避免老師講的多,提問多,大力提倡“以讀為主,以讀代講,以講帶動讀、以問促進讀”。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邊讀邊想象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薰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終追求的教學境界。

遺憾之處:1、學習第一自然段中的並列句式時,教學中,我覺得學生能夠很容易領會,沒有帶領學生加以引導,部分學生對並列句式根本不理解,因此對教學效果略有影響。

2、教學調控不夠靈活有效,教學機智有待提高。今後在這方面要加強學習。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8

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目標我是這樣設計的: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讀出內心的自豪,讀出對祖國的一片深情;培養學生分角色、表演朗誦的能力;感染教育學生要深深地愛着自己的祖國。教學重點是分角色、表演朗誦課文。教學難點是學生要讀出內心的自豪,讀出對祖國的一片深情。

縱觀這節課,成功之處有:

1、以讀帶講:

讓學生通過自由朗誦、分角色朗誦、表演朗誦,進而使學生以充沛的情感讀出內心的自豪,讀出對祖國的一片深情。

2、課前讓學生大量查找和本文有關的歷史典故、傳統風俗的資料、圖片和小故事,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交流彙報機會,激發了學生的濃厚學習興趣,有助於學生對詩歌情感的把握與感悟。

不足之處:

1、課堂密度過大,時間分配不夠合理。

2、給學生朗誦的時間不夠充分。

3、教學重難點體現不明顯。

總之,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與策略,不斷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和發展,竭盡全力上好每一節課,真正實現一名教師的人生價值。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9

語文教學不是不要知識的教學,對於處於低年段的基礎教育階段,教師更應重點應用語言教學,重在言語能力的培養。但實驗新課程以來,從形式上看,課程改革後的書談化了語文訓練這一方面,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科學的訓練也是一線老師一直探討的問題。本課中我也在不斷的探索中,在理解課文時,我就充分的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如:在開頭導入,讓生觀看了錄像理解了歡慶一詞的意義後,讓生學以致用,除了説“歡慶國慶”之外,還能説歡慶什麼?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礎,“歡慶××”這樣的説話訓練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還做課堂詞語的搭配練習,在讓學生把打亂的詞語拼成完整的句子時,學生就從中發現了怎樣搭配詞語,組織語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膽暢談自已是如何把這些打亂的詞語找到自已的“家”:有學生説“我覺得旗幟就只能舉起,就像我們升國旗一樣慢慢往上升。”“鴿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飛着!”“田野要跟金黃的果實對,因為只有田野裏才有各式各樣的果實。”……學生用稚嫩的想法説着自已的發現,讓我設計這一環節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適時的強化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語文課就應當如此,發展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凸顯語文課堂的語文味。

總之,在課堂中,抓住學生對文本的體驗,給他們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空間,給他們創造一片展現想象的天地,使他們得到學習的快樂,在快樂中學習!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10

這是我進入金塘中學以來第一次上的公開課,在上課之前的心情就很緊張,七上八下的。這一次的公開課令到我學到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在準備公開課的時候和上課的過程中,以及最後上完課之後,這一系列的過程中得到的經驗和教訓都是深刻的。我將銘記這一次公開課,讓自己在教學中不斷成長。

學生的總體表現還是相當不錯,能積極踴躍的舉手回答問題。但是互相的討論沒有能夠很好的展開,這與在課室裏上課有着差別,平時在課室裏面上課,都能放得開,積極討論。這是我們七年級6班進入國中以來第一次公開課,孩子們心理上有一點不過關,心理髮楞,有一點害怕,發揮也沒有那麼好。

另外,學生在聽從指令方面不明確,這方面我要作自我檢討。比如在《王幾何》教學中,我問“作者在文章中運用了哪些描寫手法表現了王幾何的哪些性格特點”。這個問題裏包含了兩個大的問題,學生在閲讀的時候帶着這兩個比較大的問題,常常“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經驗不足,不夠細心。

本來準備了課件,但由於考慮到語文教學中運用課件常常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就沒有用課件。但是因為沒有課件,無法更好地向同學們展示課文中的生字詞,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上課的進程和速度。現代教學中,課件和電腦的使用是經常性的運用教學手段,但是有時候的意外是很難遇見的,關鍵是如何及時正確敏捷的解決問題的出現,讓教學過程流暢,這個是下一步要努力學習的。

第一次公開課已經上完,但這隻代表一個階段的開始,在總結這一個階段之後,將會是一個新的開始和一個新的提高。我會繼續努力的。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11

相對於原有教材,20xx版新七上教科書的《單細胞生物》一節有如下改動:1.增加了關於眼蟲的介紹,並作為該節的引入,提出了單細胞生物為何能夠獨立生活的問題。在課後練習中,對眼蟲的分類地位進行了開放性的討論。2.草履蟲的結構示意圖進行了重新繪製。新圖更大,更清晰,更有立體感。該節的另一重點內容:對單細胞生物與人類關係的討論沒有變化。華附的董鳴鳴老師將怎樣實施教學呢?帶着這樣的疑問,我走進了華附七年級(1)班教室。

在課前,是學生自定主題的演講。這是董老師課堂的一個特色。一位男生演示了自己做的PPT:《蔦蘿》,也就是那種絲狀裂葉,開五角星型紅色花,俗稱“五角星花”的攀援花卉。該生由“閃閃的紅星”中潘冬子頭上紅軍帽的五角星引入,圖文並茂介紹了這種植物的生活史、特徵和相關文學作品,水平相當高。該活動需時約五分鐘。

隨後,董老師組織學生複習了多細胞動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口述),簡介了常見多細胞生物的名稱,然後介紹了草履蟲的細胞結構名稱與作用。在介紹完畢後,董老師要求學生在草稿紙(學生代表在黑板)繪製草履蟲結構圖並標註結構名稱,教師本人也同時在黑板上繪製。華附學生很厲害,過目不忘,普遍畫得很好。接下來,師生討論兩個問題:1.草履蟲怎樣生活。2.草履蟲對環境有怎樣的影響。學生髮言很熱烈。最後,董老師播放了一段介紹各種原生動物的視頻。

課後,我與一起跟崗的趙惠蘭老師交換了意見。學生課前演講是個不錯的形式,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由於是輪流進行,每節課一人,並不會佔用學生過多的時間。但是如果學生演講主題能夠有一個範圍的限定,例如與本章或本單元的主題相關,是否會更有利於演講者和聽眾們當下的學習呢?

對於眼蟲,董老師的課堂上並沒有提及。雖然單細胞生物的身體結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我覺得還是應該圍繞眼蟲開展一些學習活動的。例如可以在講完草履蟲後,比較一下眼蟲和草履蟲結構上的異同,再推測一下眼蟲的生活方式,這應該是很有意義的。

另外,在課堂上主要使用的是靜態圖片和文字敍述值得商榷。對於肉眼無法觀察的單細胞動物,學生並沒有相應的生活經驗,教師應提供儘可能多方面反映單細胞生物的直觀教學材料,例如模型、視頻,既能使學生有直觀的體驗,也為下一節在實驗室觀察草履蟲打下了一個基礎。

最後,草履蟲的應激性反映也是一個教學重點,在本節課堂上應該分配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討論。

當然,世上沒有最好的教學設計,只有最合適的,以上想法,也許只適合我自己的工作吧。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12

“噸的認識”是第五冊的教學內容,教學的對象是第一學段的三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正處於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然而“噸”這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如何將“噸”這個抽象的概念,以具體、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如何讓學生“體驗”“1噸”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1、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 “噸”的概念比較抽象、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也比較遠,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獲得充分的體驗從而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的建立數學概念,要儘量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的過程中建立表象。雖然學生已學習了質量單位“克”與“千克”,對質量單位有一定的瞭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許見到過“噸”,但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只憑觀察得到,再説像“噸”這麼大的質量單位,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更談不上有什麼體驗。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體驗“1噸”到底有多重,我先讓每位學生輪流抱一抱一袋10千克的大米,説説感覺,再選一位班中的“大力士”來抱一抱一次能抱幾袋大米,然後推算100袋這樣的大米重1000千克既“1噸”;再讓學生做遊戲,同桌互相抱一抱,説説感受,如抱兩、三位同學又有什麼感覺呢?按三年級學生每人25千克計算,全班42位同學約重1噸,並讓全班同學起立、一起跳一跳,體驗1噸物體落地 的感覺;然後讓學生舉例説説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重約1噸重?(如2頭牛、10頭豬、200只鴨、電梯的載重量等)。讓學生在充分的體驗中,藉助100袋大米、全班同學總重量、2頭牛等具體的實物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表象。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學習。

2、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體驗。數學知識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好的數學教學內容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使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變得有趣、生動,容易感受。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用所學“噸”的知識解決小動物的“過橋問題”、“貨車、電梯的載重量”、“多少物體的重量約1噸”、“哪些物體的質量要用噸作單位”、“估計一些大動物的質量”等,使學生體驗到“噸”的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學習“噸”的知識能解決許多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到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困惑:

(1)三年級的學生的計算能力還較差,讓學生推算多少個物體重約1噸比較難算。

(2)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體能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表現。

(3)雖讓學生進行較充分的體驗,但畢竟是三年級的學生,“噸”離他們的生活實際太遠,

有的學生對“千克”、“克”的質量的表象還不清晰,對以“噸”為單位的物體質量的估計就有些離譜。有一位學生説“一幢教學樓”的重約1噸。教學時要讓學生在估計時與“1噸”重的表象,如“2頭牛、40位同學”進行比較。

總之本節課,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聯繫生活,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觀察、體驗、分析、推理、估計、想象,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以具體的實物建立“1噸”的表象,讓學生確實感受到“1噸”是很重、很大、很多的。讓噸的單位換算融在“動物體重”的估計與轉換之中。能使學生在主動獲取新知的過程中,思維得到鍛鍊,情感得到體驗,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13

文章緊緊圍繞着“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揭示了舊時代的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複雜心情。

文章創作於二十年代,在表達上與現代文章有所不同,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文中運用了各種修辭方法,而且大多數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適合朗讀,因而地教學設計時,我力求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課堂實踐,我覺得有些環節落實的較好,而有些地方還不盡人意。

首先,能較好地創設情境。上課伊始,引背《長歌行》,並讓學生談感受,激發學生要珍惜時間、及早努力的情感。然後出示朱自清二十四歲時寫這篇文章前的一段話,讓學生明白朱自清二十四歲時已經意識到時光悄然逝去而無所作為,決心從今以後要珍惜時間,才寫下了這篇《匆匆》。最後播放《匆匆》 FLASH動畫的配樂範讀,形象的畫面,舒緩的音樂,低沉的語調,把學生帶入一種情境,奠定了整節課那種淡淡憂傷的基調,學生在這種基調中,很容易入情入境。

其次,精心選用教學語言。本文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地抒發,心靈地傾訴和思緒地流淌,語言都很美,而這篇散文尤為突出。因而在課堂上,我所使用的語言也儘量與文本一致,與課堂基調相符。如:“讀了這句話,你聽到了作者在你耳邊的低低絮語了嗎?”“作者通過寫自己的日常生活來將無聲無形的時間具體化了。讓我們感受到了時間它就在我們平凡的生活中,在一個又一個極普通的日子裏匆匆流逝了。讓我們真切地觸摸到了時間的腳步。”“作者的時間步履匆匆,那麼你的時間又是怎樣過去的呢?能像作者這樣具體地揀拾起時間的足跡嗎?”……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14

《落花生》一篇敍事散文,全文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來寫,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小時候的一次家庭活動和所受到的教育。課文着重講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穫節的情況,通過談論花生的好處,借物喻人,揭示了我們要學習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説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為名利,只求有益於社會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在教學中,我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在課的結尾,我還設計了本文的寫作方法的點撥。用“花生,我想對你説……”作為開頭寫一段話,讓學生説出心裏話,把語文學習與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和諧、融洽、歡快的人文氛圍,應善於營造民主、平等、寬鬆、自由的課堂氛圍和學習環境。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張揚,讓人文精神在語文教學中得以滲透。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15

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實施了在閲讀教學中讓學生品讀、感悟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學習中積累詞句,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真正上成有語文味道的語文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在閲讀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一)、把握文章“感情線”,進行品讀、感悟

我國近代教育家夏沔尊説:“教育之沒有情感,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拋開以往以分析課文為主,老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而是採取了以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為主線,引導學生抓住有關語句品讀、感悟。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而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蒲公英“不快樂”,作者是由蒲公英的不快樂來喚起人們的同情心,喚醒讀者的環保意識。於是,我就以這一個“不快樂”作為引導學生們學習文章的線索,讓學生們找到有關的句子去進行品讀和感悟,從而理解課文,從小樹立環保意識,重視環保。

(二)、以讀為本,自讀自悟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重視讀的訓練,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受到感情薰陶。採取多種手段讓每一個學生都喜歡讀書,主動讀書、進而視讀書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讓學生通過讀書實踐,“嚮往美好的情景”“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獲得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採取多種方式進行朗讀,把學生帶到文章所表達的情景中去,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自然而然地產生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的意識。這篇文章是一篇科學童話,作者採用擬人的手法形象生動地把蒲公英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特別是描寫蒲公英開花時的快樂與被環境困擾時的悲傷那些語句,蒲公英的“快樂”與“悲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還有一些“唉”、“哈”、“啊”這些語氣詞,引導學生通過感情朗讀來理解課文,以讀貫穿整節課,層層進入蒲公英的感情世界,從而對蒲公英產生深切的同情,對污染環境的行為產生痛恨之情,知道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三)、聯繫實際,引起共鳴

讓事實來説話是最後的論證方法。在學習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課文,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興奮與激動能使學生不知不覺地對學習內容表現出興趣,進而使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蒲公英的遭遇很多同學都有過類似的經歷。讓學生聯繫實際來理解課文,那樣會更容易與作者產生共鳴。特別是學習蒲公英被空飲料罐砸這一部分,我問學生“你們平時有沒有被空中砸物砸過啊?時你有什麼感受?有什麼想法?”結果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説想上前跟那些亂扔垃圾的人理論,有的説要教育那些人不要亂扔垃圾,從而與作者產生了共鳴,自然而然地樹立環保意識。

(四)、品詞品句,訓練詞句

學習語文,其中一個任務是讓學生積累詞彙,豐富學生的語言。在這篇課文,重點訓練三個詞語“愁眉苦臉”、“迫不及待”、“震耳欲聾”。這些詞語都是讓學生通過品讀句子,在語句中去理解,去學會應用。

(五)、不足之處,有待完善

一節課下來,總覺得自己還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在時間安排上,把握得不夠好,以至於後來的總結部分內容講得不夠完整。再者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不夠。這些都有待自己以後改進。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16

《簡單電路》是蘇教版國小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會畫簡單電路的電路圖和根據簡單的電路圖連接電路。雖然學生在生活中經常解除電,也有一些同學連接過簡單電路,但學生對怎麼畫電路圖基本都不清楚。我先帶領學生認識了簡單電路里的各部分,然後將這些部分的畫法展示給學生,接着,讓學生嘗試用導線將燈泡、電池連接起來,讓燈泡發光。學生分組進行嘗試,最快連接好的3個小組將他們連接的方法畫到黑板上。有基礎的同學很快就能做好,有些沒有基礎的同學卻始終都連不亮,我和大家來一起解決在分組實驗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問題,並就短路和斷路進行了對比分析。然後看着黑板上的電路圖,對如何畫電路圖進一步學習。接着,我向同學展示了開關,讓學生把開關加到電路圖中去,並根據自己畫的圖進行連接,看是否能起到開關的作用。最後我向學生展示了自制紅綠燈,激發了學生課外探究的興趣。

當我回顧這節課時,我深深感到,我們經常説,在備課時要備學生,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事實上往往我們認為很簡單的、學生一下就能想到的,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卻有較大的困難。只有真正從學生角度出發,考慮到實驗中可能出現的狀況,那麼在實際教學中的引導就會越明確。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17

這是一篇能夠引起學生思考而有所悟的童話故事。春天,小鹿栽了一叢玫瑰,他常常去鬆土澆水,玫瑰花長得很好,漸漸地花骨朵兒已經長出來了。這時,小鹿卻跌傷了腳不能走動而沒見到他喜愛的玫瑰花,就在小鹿兄弟倆感到惋惜的時候,黃鶯和微風過來告訴他們,玫瑰花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小鹿不再難過了。這篇故事語言美,情節曲折,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內容貼近學生生活,但理解“為什麼説小鹿的玫瑰沒有白栽”對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這一課的重點、難點也就是理解小鹿的玫瑰花為什麼沒有白栽,體會栽花種草的價值,認識到為別人創造幸福,自己從中也能得到快樂。

教學中要突破這個重難點,應該從小鹿的弟弟説的兩句話:“這玫瑰你白載了,一朵花都沒有看着。”“看來你的玫瑰沒有白栽!”一開始是“白栽”到後來又説“沒有白載”,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其實這一個問題就引出了整篇課文的重點,從而也突破了難點。所以教學時,我把重點放在學生朗讀課文上,先是自由讀、同桌互讀、指名讀,然後指導學生默讀課文,用橫線畫出鹿弟弟的話,讀讀這兩句話,想想你有什麼不明白的嗎?有的學生就説:“我覺得奇怪,鹿弟弟為什麼開始説玫瑰白栽了,可後面又説玫瑰沒有白栽?”我引導學生抓住小鹿精心種花的句子,邊讀邊體會小鹿對玫瑰的喜愛之情;再抓住小鹿動作的句子指導感情朗讀,體會感悟小鹿失望和惋惜的心情。接着,小組分角色朗讀後面課文,重點是讀好黃鶯、微風的對話。我先和學生合作進行分角色朗讀,後讓學生再分角色表演讀,通過扮演角色的朗讀、表演,大家再次反思課文內容就會自然而然體會到“小鹿的玫瑰沒有白栽”的道理,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感悟出“小鹿種玫瑰雖沒看到花開而給他人帶來了幸福和快樂,當別人有了幸福和快樂,自己也深感高興”這一文章的含意,進而讓學生輕鬆愉快地解決了本文的重點問題,達到了學習目的。抓住學生思維正活躍之時,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還有哪些動物欣賞到了小鹿的玫瑰花?學生一下子嘰嘰喳喳説開了,小燕子、花蝴蝶、勤勞的蜜蜂、小兔……通過説話練習,體會小鹿的玫瑰花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受到了情感的薰陶。

這篇課文的教學更讓我堅信了這一點,那就是“簡簡單單教語文”,讓學生多讀吧,從讀中感悟,從讀中理解。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18

《特殊的葬禮》是國標本國小語文第八冊的一篇有關環保的記敍文,描寫了昔日旺盛的塞特凱達斯瀑布因人類的亂砍濫伐和用水毫無節制,導致瀑布漸趨枯竭,説明了環境破壞給大自然、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嚴重危害,告訴我們要珍惜、保護環境,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對於這樣的環保文章,學生並不陌生,只是文中的瀑布遠在巴西國內,而且現又已枯竭,學生無法再領略到它的容顏。沒有視覺上的真切感受,學生很難產生環保的迫切需要。為了讓學生有真切的體驗,真正從內心有所感悟,課前,我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的每一環節,緊扣“特殊”這一中心,從“讀讀、説説、寫寫”三個層面來教好這篇文章。 

一箇中心:“特殊”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説過:“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揭示課題後,我引導學生圍繞課題進行質疑,然後緊緊抓住“這個葬禮特殊在哪兒?”這一中心問題展開教學,激勵學生自主閲讀、探究,使他們成為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主人。學生通過自讀,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理解,很快就説出了葬禮的三點特殊性:(1)哀悼的對象特殊。通常葬禮是為死去的人舉行的哀悼形式,這裏則為一條大瀑布——塞特凱達斯瀑 布舉行葬禮,的確很特別。(2)主持人很特殊。由國家元首、公務繁忙的巴西總統菲格雷特親自主持葬禮儀式,這在歷史上絕無僅有的。(3)參加人員非常特殊。參加這次葬禮的人有專家教授、熱愛大自然的人等等,而且人很多,來自世界各地。以上這三點特殊,學生只須通過自己讀書就能知曉,無須老師作過多的講解。倒是它的第四點特殊,即“舉行葬禮的特殊意義,不是為了紀念或哀悼某個人的離去,而是號召人們保護環境,熱愛地球!”學生不易一下子明白,需要老師着重引導,點撥啟發。

三個基本點:“讀讀、説説、寫寫”

第二課時,我緊承上節課的內容,專門圍繞“為什麼要為這條塞特凱達斯瀑布舉行葬禮?它到底是一條怎樣的瀑布?”展開討論,研究“舉行葬禮的特殊意義”。引導學生反覆讀文體會,抓住一些重點詞讀出自己的感受。學生體會得很深刻,而且讀得也很有感情。在此基礎上,再借助多媒體直觀、形象的特點,讓學生突破時空界限,欣賞到瀑布昔日的雄偉壯觀和今日的奄奄一息。在今昔強烈的對比中,學生的內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面對眼前的瀑布,他們暢談了自己的感受,並替瀑布説出了它的心裏話。他們的發言異常踴躍,回答非常精彩,不僅認識到了人為的破壞給環境所帶來的危害,更體現出他們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的決心。巴西總統菲格雷特主持這次葬禮,無非就是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他在葬禮上所做的動人心絃的演説,為的也是號召大家“保護環境,愛護地球”,這就是舉行這次葬禮的特殊意義所在。所以,一定要指導學生寫好演説辭。由於學生從未寫過演説詞,對於演説辭的格式和要求不太清楚,課上,我有針對地進行指導,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試着寫寫巴西總統的演説辭。學生們寫得很不錯,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他們的肺腑之言,從他們真切的話語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每一位孩子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善良之心。

整堂課,通過讀讀——説説——寫寫,學生在自讀感悟、情感體驗中,逐步學會了發表自己的見解,學會了讀中悟情,讀中碰撞出創造思維的火花。語文課也由此變為學生展示自己朗讀水平、交流能力的新天地。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19

上週三的市級班會課——《體悟親情 學會溝通》,是一節心理健康教育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與主題班會進行有機結合。這對於我這樣一個從未上過心理健康課的老師來説是很大的挑戰。説實在的,上完課後,也不知該從哪些方面來反思這一節課,下面只能粗淺的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 選材源於生活

在上課前,我多次與學生及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和調查,瞭解學生與父母之間普遍存在的溝通問題。課堂上,先播放本班同學與父母的一些温馨照片,勾起學生對兒時的美好回憶,體驗到與父母親密無間、無話不談的快樂。而後選取與學生生活相近的視頻案例,活生生地將發生在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溝通問題呈現在孩子們面前,當孩子眉頭緊鎖,目不轉睛地看着屏幕時,我知道他們的心靈已有所觸動了,正是這源於生活的真實再現,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麼慘痛的結局?從而讓學生明白應學會站在父母的角度看問題;學會傾聽父母的心聲;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感受……進而更進一步體會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及與父母進行友好溝通的重要性。

二、 傾訴源於安全

課上,當學生通過觀看視頻發現與父母之間產生矛盾而沒有很好進行溝通就會使矛盾激化,產生非常嚴重的後果時,他們聯想到自己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引發學生傾訴的內心需求。於是我儘可能地創設安全的心理環境,毫不吝嗇地將時間交給學生,鼓勵他們盡情傾訴自己的煩惱,因為我知道此時此刻,孩子們最需要的是把壓抑着的苦惱傾瀉出來,而傾訴正是解決的良好開始。

三、 情感源於交流

課堂上,我深知情感是溝通的靈魂,也是本節課是否有效的關鍵。因此在這節課上,當孩子們盡情地傾訴着自己的情感時,我並沒有生硬地引導孩子理解自己的父母;當孩子們頗有微詞地細數着父母的種種“不是”後,我並沒有單純地附和孩子們的想法。而是讓孩子聽家長訴説煩惱,請學校的心理諮詢師來分析原因,從不同的角度觸及孩子的心靈,引導孩子們從心靈深處進行愛的反思。在這一環節裏,當孩子聽到父母對自己説的心理話時,流淚了。這源於心靈的感動,將化作溝通的動力。

四、方法源於需要

因為在孩子的內心產生共鳴了,所以能引發孩子深層次的思考,從而讓孩子們真切地找到產生矛盾的源頭——因為缺少溝通而產生不愉快,順其自然地引發孩子們想學習溝通方法的慾望。當孩子們從同學善於與父母溝通的成功例子中發現溝通妙招後,就產生了躍躍欲試的想法,所以在即興表演與父母相處的溝通難題時,孩子們表演得非常逼真和形象,方法也運用得非常好。在角色轉換時,也能充分運用所發現的方法,從而更深層次的理解、體會父母的心情。

總之,在這一節班會課上,我儘量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通過這一節課也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生活的、真實的,才是令人感動的,有效的。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20

本課是學生在掌握垂線定義的基礎上,學習垂線的畫法。分兩部分情況,一部分是過直線上一點作已知直線的垂線,另一部分是過直線外一點作已知直線的垂線。

在教學中,我採用新方案的方法進行教學。先讓學生閲讀課本上的知識,根據自己的閲讀,進行小組交流。結果,學生的表現不是很好,很多人不知道從何説起。於是我從指導學生的讀書開始,讓學生讀懂課本中的提示、關鍵詞、看清圖示、關注旁註。學生在教師的提示下知道了交流的方法,有了交流的內容。

課後我反思,新方案的教學需從學生的閲讀能力開始培養,得讓學生有説的,有話説。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21

《機器人夥伴》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機器人的種類、功能、造型等相關知識,學習表現機器人的多種方法。啟發學生對科學技術發展的關注,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熱情,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通過本節課的講授,我覺得能夠達到預想的教學目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通過多媒體教學瞭解機器人,並且充分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用繪畫形式表現的機器人造型與功能。

為了突出重點,解決教學難點,我在課前收集了大量關於機器人的圖片和資料。在課前導入部分我設計了一個用不同幾何圖形拼貼機器人的遊戲,這一環節的設計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為解決學生在造型時作好鋪墊。在介紹什麼是機器人的時候給學生們播放了一段錄象片,使學生更加了解機器人;在介紹機器人的種類與功能時利用大量的圖片進行説明;結合生活中的機器人和繪畫作品中的機器人的造型來啟發學生的造型表現讓學生們瞭解機器人的造型不僅有人的形象,還有車型,動物型,幾何體型等等。在這一環節學生學習的非常認真而且感興趣,達到了預想的教學效果。

反思本節課也有幾點不足,第一,教師在教授與欣賞圖片和了解相關知識的過程中佔用的時間過長,學生造型表現的時間稍短些,如果在這個環節能夠更加合理的分配時間那麼學生在造型表現和展覽講評環節會更合理.第二要在評價時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評價能力,如評最佳造型獎時有很多學生符合條件結果老師只准備了一個獎盃,會讓很多學生失望的.今後要注意這一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nqwgy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