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竹影的教學反思(通用15篇)

竹影的教學反思(通用15篇)

竹影的教學反思 篇1

這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散文。在上本課時,為了使學生能夠領會本文所表現出來的童真、童趣,初步瞭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點。本着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觀為目的。筆者從整體感知課文,欣賞優美句子,合作探究等三方面做了教學預設。

竹影的教學反思(通用15篇)

在課堂教學中,從回顧本單元前兩課內容入手,將學生引入到本節課內容。然後學生帶着問題朗讀課文,交流體會,從整體上感知了課文。接下來是欣賞句子,學生們發言積極,表述也非常的棒。老師的心情也隨着學生的激情不停地愉悦。在合作探究中學生們探討了三個問題。一個是領會課文的中心,一個是明確課文的線索,一個是瞭解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區別。最後是比較閲讀,讓學生將本文與《童趣》進行了比較,指出它們的異同。這樣,即深化了本課的內容,又複習鞏固了學過的知識。

本節課的教學容量是比較大的,有朗讀課文(兩千多字的文章),有欣賞句子,有探討問題等。整個課堂學生們緊張而又活躍,興奮而又激情。老師只是一片綠葉,除了適當的點撥外,節約了很多的語言。本節課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我認識到教師在課前的教學設計非常重要,這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學設計中所創設的環境必須要吸引學生,使學生感興趣。設計的各個環節的流暢性要符合學生的思考、探索、求知過程,逐層誘導深入,理解鞏固,深入淺出。課堂活動的組織要克服隨意性,提問、討論及其他課堂活動,都應該事先準備充分、設計精當,以便更好的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

竹影的教學反思 篇2

得知抽籤的結果是《竹影》,我當時有點茫然,去年教七年級時教過一次,當時是怎麼處理教材的,已記不大清楚了。這次,我再讀教材,只覺文章內容太雜太散,要讓學生感受和了解的情感點太多、知識點過深。

藝術,讓我們成年人都仰之彌高的東西,怎麼讓學生去懂?

三讀教材之時,文章第一人稱“我”突然讓我茅塞頓開,既然文章是從一個孩子的視角和心理去寫的,我何不把這節課也設計成一節帶領孩子們回憶童年、感悟童趣、體驗成長的課!讓孩子們在同伴的遊戲中找趣,在已有的生活體驗中悟理,讓他們也像文中的“我”一樣,在玩中學,在玩中與同伴對話,與“爸爸”對話,也與自己的童年交流,與藝術大師切磋。

因此,我把“賞讀童趣”作為教學的重點,把“瞭解中國畫”作為一個難點,把“感悟成長”作為拓展。在這節課中,我努力從三個“關注”去做。

一是關注現場生成。在賞讀童趣環節中,學生關注的許多點都不在我的預設之中,但我沒有刻意地把學生往我的“圈子”中引,而是把自己也當作學生的同齡人,和他們平等地交流,引導學生賞出文中的童真童趣。如一生找到畫竹影時孩子們説的四句話,認為很有童趣,我除了評點這是一種語言之趣、場面之趣,馬上想到讓這個學生所在的小組四個人進行角色對話,讀出孩子們嘰嘰喳喳議論的味道。在學生讀得不夠出色時,我及時進行了一人表演多個角色的範讀。那一刻,我都覺得成了孩子。

二是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面對深奧的繪畫藝術和大段大段的知識講解,我去粗取精,抓關鍵詞“畫意”,找與之相對應的句子。學生在文中分別找到了“神氣”“一種美的姿態,一種活的神氣”來解釋“畫意”,就已經能證明他們理解了。如果過多解釋,理論性太強,學生也覺枯燥無味,反而成了一節美術鑑賞課。事實證明,當我讓學生在四幅圖中找到中國畫時,他們既找對了,也能説出理論根據,連中國畫的竹與西洋畫的竹的細微差別也沒有説錯,讓我覺得這一環節的設計真的是事半功倍。

三是關注學生體驗。讓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童年感受和經驗,如講自己平時的遊戲;對照文中的“爸爸”説自己的生活啟示。關注體驗時又照顧到了個性差異,為學生提供多個體驗角度,如賞析童趣的角度有三種以上,談成長感悟的角度有四種以上。

但我總覺得這節課還沒有發揮好,首先是我個人的素質有侷限,臨場激趣的能力不強,課堂氣氛不活躍;其次是學生的體驗還不充分,如“童趣”賞讀點還可更多一點。如果再上這節課,我會在賞讀童趣這一環節中設計更充分的學生活動,在學生自主探究方面加強學法指導。

竹影的教學反思 篇3

得知抽籤的結果是《竹影》,我當時有點茫然,去年教七年級時教過一次,當時是怎麼處理教材的,已記不大清楚了。這次,我再讀教材,只覺文章內容太雜太散,要讓學生感受和了解的情感點太多、知識點過深。

藝術,讓我們成年人都仰之彌高的東西,怎麼讓學生去懂?

三讀教材之時,文章第一人稱“我”突然讓我茅塞頓開,既然文章是從一個孩子的視角和心理去寫的,我何不把這節課也設計成一節帶領孩子們回憶童年、感悟童趣、體驗成長的課!讓孩子們在同伴的遊戲中找趣,在已有的生活體驗中悟理,讓他們也像文中的“我”一樣,在玩中學,在玩中與同伴對話,與“爸爸”對話,也與自己的童年交流,與藝術大師切磋。

因此,我把“賞讀童趣”作為教學的重點,把“瞭解中國畫”作為一個難點,把“感悟成長”作為拓展。在這節課中,我努力從三個“關注”去做。

一是關注現場生成。在賞讀童趣環節中,學生關注的許多點都不在我的預設之中,但我沒有刻意地把學生往我的“圈子”中引,而是把自己也當作學生的同齡人,和他們平等地交流,引導學生賞出文中的童真童趣。如一生找到畫竹影時孩子們説的四句話,認為很有童趣,我除了評點這是一種語言之趣、場面之趣,馬上想到讓這個學生所在的小組四個人進行角色對話,讀出孩子們嘰嘰喳喳議論的味道。在學生讀得不夠出色時,我及時進行了一人表演多個角色的範讀。那一刻,我都覺得成了孩子。

二是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面對深奧的繪畫藝術和大段大段的知識講解,我去粗取精,抓關鍵詞“畫意”,找與之相對應的句子。學生在文中分別找到了“神氣”“一種美的姿態,一種活的神氣”來解釋“畫意”,就已經能證明他們理解了。如果過多解釋,理論性太強,學生也覺枯燥無味,反而成了一節美術鑑賞課。事實證明,當我讓學生在四幅圖中找到中國畫時,他們既找對了,也能説出理論根據,連中國畫的竹與西洋畫的竹的細微差別也沒有説錯,讓我覺得這一環節的設計真的是事半功倍。

三是關注學生體驗。讓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童年感受和經驗,如講自己平時的遊戲;對照文中的“爸爸”説自己的生活啟示。關注體驗時又照顧到了個性差異,為學生提供多個體驗角度,如賞析童趣的角度有三種以上,談成長感悟的角度有四種以上。

但我總覺得這節課還沒有發揮好,首先是我個人的素質有侷限,臨場激趣的能力不強,課堂氣氛不活躍;其次是學生的體驗還不充分,如“童趣”賞讀點還可更多一點。如果再上這節課,我會在賞讀童趣這一環節中設計更充分的學生活動,在學生自主探究方面加強學法指導。

竹影的教學反思 篇4

第一:在教學模式上,我們一貫採用的傳統教授文言文教學的固定模式,即:朗讀---疏通---理解---積累,在議課過程中許小豔老師提出怎樣突出重點,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一節課僅僅是為了追求某種形式上的完美,還是要讓學生真正有所收穫,更讓我受益的是陳教授的做法,他也是以讀來帶動、促進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但陳教授絕不拘泥於讀的形式,而要求學生應讀出作者,讀出自我。與陳教授的課相比,本節課中我設計的朗讀在某些地方就顯得很浪費時間。為了這個環節,即使教學內容很簡單,即使學生已經會讀,仍要按模式照舊進行。所以教無定法,不可按一定的模式因循守舊。

第二:在導入新課時,孔令宏老師建議以古往今來讚美蓮的詩句或學生談蓮的形象等方式來導入,以此來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是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節課用什麼方式調動起學生內在的熱情,激發起活躍的思維,積極地去參與應該是我們關注的問題,同時我覺得孔老師這個提法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去挖掘文本,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這樣做也未嘗不可。不過,我也不推翻我的觀點,我覺得學生的課前三分鐘演講也是一種很好的調動方式,它是學生參與課堂的一個極好的手段。

竹影的教學反思 篇5

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世界,他會用自己獨特的心去感悟事物,形成自己獨特的心靈世界。在閲讀過程中,同樣會有他自己獨特的感悟。作為教師應珍視學生的這種的感悟。新課程提倡個性化閲讀,“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桂林山水在作者的眼中,在作者的筆下真得很美。學生從閲讀中能很快地體會到這一點。在教學片斷中,我讓學生感受文本的美,學生很快就從文中找出優美的語句説出自己的感受。同時,我更讓孩子們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桂林山水的美,實現對文本的超越。

學生説能看見小魚在水中眨眼睛,要知道魚的眼瞼是一層透明的薄膜,那麼水有多清啊!而螺螄的蠕動又能感受到水的清洌。這樣的回答引起孩子的共鳴。雖然沒有文本描繪得那樣優美,可我認為這更符合學生的特點,閃爍着童趣的靈性。閲讀教學要讓學生用心感悟。

竹影的教學反思 篇6

“百數表”的教學是在學生學過讀數、寫數之後。教材的編排意圖是通過填寫100以內的數目表,使學生對100以內數的順序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瞭解每個數在數目表中的位置、與相鄰數的關係,對100以內的數的大小有比較清楚的瞭解。同時,通過對此表的觀察,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排列,從中可以發現一些規律性的東西。這樣不但發展學生的思維,而且開闊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的學習的興趣。我的設計思路是“兩觀察”、 “兩應用”。

“兩觀察”的第一次觀察是完整的百數表,讓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百數表(見附頁)去觀察。讓他們快速發現百數表的橫行、豎行、斜行的排列都是有規律的。從中學會清楚地表達自己所發現的規律,以此來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的能力。第二次觀察是百數表的橫行數、列數百數表中書的關係。從而達到使學生對數的位置有一個更清楚的認識。

“兩利用”是在“兩觀察”這後進行的。一是利用百數表找數活動。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達到一個共同的目的,知道數在百數表中的位置。因為學生對數字間的相互聯繫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因此教學中學生只要利用學會的方法對重排的數字進行推理論證,就能形成結論,從而突破本課的難點。本課還運用知識來解決問題,這一環節採取階梯式的辦法,由淺入深,層層推進,掌握方法,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掌握本課重點。

竹影的教學反思 篇7

《地球的新生》一課是人教版國小美術五年級上冊第六課,屬於造型表現、設計應用學習領域。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結合課件和學生共同學習,共同討論,認識破壞環境的行為,提高環境保護意識,規範自己的行為,爭取人人都是環保小衞士,為了地球的美好明天不懈努力。

在課件的開始我選擇了學校裏的鮮花,第一幅是海棠花,一邊看圖,我一邊説“春天來了,心園的小橋旁、流水邊海棠花開放了,火紅的的花朵一團一團的,金色的花蕊吸引了小蜜蜂圍着她不停跳舞……”結合圖片,同學們陶醉在春天的美好回憶裏,接着我們有看到了白玉蘭、金盞菊,我還展示了木瓜的花,山楂的花,讓同學們一下子聯想到現在秋天累累的果實,然後我們又觀看了大畫家創作的有關大自然的作品,和他們所表現的植物照片,同學們看得非常認真,而且發出了對這些的作品的讚美。緊接着,我打開了一幅土地荒漠化的照片,這時候,整個教室裏發出一片低呼,“太難看了!”孩子們紛紛説,我問他們,你們知道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麼?砍伐樹木、過度放牧……他們回答的頭頭是道,我繼續問你知道哪些是保護環境的行為麼?他們紛紛舉手回答,比如垃圾分類、隨手關燈、關閉水龍頭、騎自行車,乘公共汽車出行……然後我根據學生的回答讓他們進行進一步的思考,例如我們校園的分類垃圾箱,垃圾都分為什麼種類?分類後的垃圾將會如何處理,這對我們的環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汽車排出的温室氣體,對地球生態環境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是我們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而且我們不但自己要自覺愛護環境,還要注意宣傳讓更多的人蔘與到保護環境的活動當中。作業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保護環境的,引導人們的行為;破環環境的,發人深省,從而停止這樣的行為。

學生的作業反映了他們的所見所思,相信他們在今後的生活當中會有意識的作個環境保護的小使者。

竹影的教學反思 篇8

《冬不拉》這篇文章是哈薩克族的民間故事講的是很久以前,一隻瞎熊經常傷害人和牲畜,冬不拉的王子自告奮勇去除掉瞎熊。他勇敢的和瞎熊進行激烈的搏鬥,最後同瞎熊同歸於盡。一個叫阿肯的老牧民,用琴聲把這個悲壯的故事講述給國王聽。為了紀念了王子,牧民們把阿肯彈撥的樂器叫做“冬不拉”,把使用這種樂器的藝人叫做“阿肯”。文章內容比較淺顯,教學中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體現“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

課堂中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較強,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高漲。當然,在引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時,方法還過於單一化,主要是學生朗讀後,找學生評價,然後再朗讀。可以採用多樣化的朗讀指導方法,比如:師生賽讀、對比朗讀、教師示範、同桌賽讀、男女比賽等,讓學生的感情朗讀不再單調。

竹影的教學反思 篇9

《辨認方向》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四冊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的內容屬於新課表提出的《空間與圖形》範疇中《方向與位置》領域的教學內容,它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進行數學學習重要前提和基礎,再加上這些內容是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生活經驗,所以學生在一年級時,學會了前後,左右、上下等術語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二年級上冊學習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基礎上,重點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並且能夠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出其他的七個方向,會用表示方位的詞語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課後教學反思:

一、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教材不過是師生對話的一個“話題”,在教學中要針對學生情況,用活教材,使教材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本課是在學生學會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活動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繫。不僅要求 學生能在平面圖上認方向,還要求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本課的活動主題圖是一幅學生很熟悉的生活主題圖,當中以學校為中心,先讓學生説説學校的東面、南面、西面、北面都有些什麼主要的建築物,學生一看都是我們生活當中找得到的,都很有興趣,立刻説出了東面有郵局、南面是商場、西面是醫院、北面是體育館。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想一想:動物園在什麼方向,然後緊緊抓住學生這份好奇心,設疑引思,如:圖書館在學校的哪一面?少年宮在學校的哪一面?電影院在學校的哪一面?用這些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環境作為實例,引導學生利用已經學過的舊知識並結合生活經驗來探索新知識,掌握新本領。所有教學環節都是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出發,使他們有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

二、低年級的學生儘管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但他們對於周遭的各種事物、現象有着很強的好奇心。我就緊緊抓住孩子們這份好奇心,結合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創設情境。設疑求新,用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環境作為實例,引導學生利用已經學過的舊知識並結合生活經驗來探索新知識,掌握新本領。通過讓學生説一説、找一找、認一認等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獲得數學經驗。

三、“興趣是求知的嚮導,興趣是情感、動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時,一定是注意力高度集中,記憶力增強,思維敏捷,信息傳輸系統處於最佳期狀態的。”在讓學生認一認各個建築物在什麼方向時,我設置了一個數學情境:“大運會期間,許多外賓要來咱們龍崗觀看比賽,但他們對體育館的路不熟,請你當導遊員,給這些外賓帶路。咱們第一站要去的是……”以此來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整節課,我採用了分散難點、循序漸進、強化表達的方法進行教學,孩子們驚喜的發現,原來數學也是這麼有趣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好數學是容易的呀!

課後思考的問題:

本節課中,用八個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如“誰在誰的什麼方向”),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許多學生表達時都因為中心點確定不準確而剛好説反,例如:本節課中認識方向這一環節,動物園在學校的什麼方向?許多學生就説動物園在學校的西南方向,實際應該是東北方向。在課堂中出現這種情況時,我立刻意識到找準中心點至關重要,那麼怎麼樣能幫助學生更好的找準這個中心點呢?我採取了讓學生多利用方向板,嘗試多種表達方式,反覆練習的形式,課後, 我一直在思考除了以上方法,還能不能探索出更好的方法讓學生易於掌握。

竹影的教學反思 篇10

詩歌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地表達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的一種文體。國中階段第一課《在山的那邊》就是一首現代詩。

本文我設計的導入是問:同學們喜歡詩歌嗎?學生基本上都説喜歡。我也請他們背誦了自己比較喜歡的詩歌。基本上背誦的都是古詩。李白的詩被背誦的頻率最高。估計問成年人這樣的問題,結果應該也是差不多。此設計的目的還是為下一個問題鋪墊:你認為詩歌要具備哪些特點。於是在討論,交流中,獲得了一些對詩歌的一些理性的認識:押韻,分行,富有感情,語言精練,思維跳躍等等。順便簡單提到古詩和現代詩在形式上的區別。於是,進入本課的學習。

在朗讀環節,我是這樣做的:分兩部分。每部分請三位同學朗讀,接着讓其他同學點評。好,好在那裏;不好,哪裏可以改進。點評的同學也可以示範朗讀。

在朗讀點評過程中,遇到了一件事。第一部分中,有這麼幾句:“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邊是什麼呢?媽媽給我説過:海。哦,山那邊是海嗎?”關於“哦”的讀音問題發生了分歧,有學生讀第四聲,有學生讀第二聲。這是以前沒有遇到過的情況。我稍微思考之後,決定讓他們討論。我説:到底應該讀什麼,這是由它的意思決定的,請聯繫上下文,説出理由。於是,他們各抒己見。贊成讀第二聲的學生説:“哦”的後面是一個問句,所以它也應該表示疑問。贊成讀第四聲的學生説:他相信媽媽的話,所以,他後來才那麼失望。至於後面的問句,是表示他已經有了爬山看海的想望了。我表示同意讀第四聲。但也表揚了認為讀第二聲並能説出理由的學生。並由此告訴學生:看起來,很簡單的朗讀,其實裏面大有學問要研究!

第二部分的朗讀,我就學生朗讀的情況,提出了,他們缺少重音的處理。對於作者想要藉以強調自己思想感情的字詞應重讀。例如: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此句中“是”就應該重讀,它強調了答案“海”,表現了作者的堅定。

總之,根據學生出現的情況,指出學生在朗讀時應注意的事項(停頓,重音,快慢,感情等方面的處理),舉例説明即可,不一句一句講解。

朗誦點評環節的總結,要提醒學生:詩歌朗讀最重要的是處理好感情。而要處理好感情,首先要能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要深入理解詩中詞句。

在揣摩詩歌詞句含義的環節,我首先讓學生來試着理解,方法:1。聯繫生活;2。發揮想象和聯想;3。換位思考:假如你是“我”。反對照搬參考書。參考書有什麼“好處”呢?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想。也影響了教師的教學,讓我們教死書。總之,讓我們畏首畏尾。

例如:“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枯乾”的理解。參考書上説:“形容對理想的渴望”。這樣的解釋顯然沒有到位,之所以叫“解釋”,就是讓別人能理解。不能讓人理解的“解釋”就是失敗的。這和翻譯的道理是一樣的。於是我這樣解釋:聯繫上文,我因一次次失敗而沮喪,失望,因沮喪,失望而失去鬥志,生命也失去了活力與生機。不是説哀莫大於心死嗎?心也是可以死的,就像是花草樹木,“枯乾”了,這個時候極其需要水的滋潤,所以説“枯乾”的心靈。失望了,甚至要絕望了,心死了,生命也必然失去生機與活力;而理想滋潤了我的心靈,鼓舞了我,給我信心,給我動力,讓我的生命又擁有了生機和活力。當然,在記筆記的時候就可以簡潔一些:我因一次次失敗而沮喪,失望,因沮喪,失望而失去鬥志,生命也失去了活力與生機。理想滋潤了我的心靈,鼓舞了我,給我信心,給我動力,讓我的生命又擁有了生機和活力。

再如:為什麼説: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飄來何解?我是這樣解釋的:這很容易讓人想起“蒲公英”,“飄來的種子”,在這裏就是指媽媽無意間剝下的希望的種子,給了我希望,給了我信心和力量。並且在我的心中茁壯成長。最終成為我的理想,成為我心中堅定的信念。至於參考書上是這樣解釋的:媽媽是由我的痴想、疑問而説起這話的,這話也並非確指理想,所以説是飄來的——不知所云。

雖然説,詩歌教學重在朗讀,但實際上如果不講解,也只是和尚唸經了。而且課堂時間有限。這篇課文看似簡單,但實際要解決的問題卻相當繁瑣,尤其是詞句理解。面對着差生面比較廣的現狀,我們該如何高效利用課堂時間?一篇課文上下來,還是我自己説的比較多。學生的收穫能有多少呢?

竹影的教學反思 篇11

《天火之謎》講述的是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祕密,在雷電交加的天氣裏冒着生命危險進行“風箏試驗”的故事,讚揚了富蘭克林勇於探索、敢於實驗的科學態度,説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祕。針對課文特點,從高年級語文訓練的三維目標出發,我精心備好課,積極組織課堂教學,現將本堂課的教學思想總結如下。

一.善磨關鍵詞。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對學生重點字詞的推敲。在體會雷暴的可怕後,我出示第二自然段“那麼,雷暴到底是什麼呢?這個謎團直到18世紀才被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解開。”讓學生細細讀讀這個過渡段,從中體會到什麼?開始學生不能體會到深層次上。我再利用課件功能將“直到……才……”這組關聯詞變紅突出,再讓學生從這重點詞“才”上體會,通過引導,學生終於能體會到其一雷暴的可怕,其二解開雷暴之謎是不易,其三富蘭克林的了不起。

第三自然段中有個詞“冷嘲熱諷”, 這也是本文第二處採用烘托的手法,用別人的嘲笑,來烘托富蘭克林堅持自已觀點的勇氣和決心,使人感到富蘭克林最終獲得的成功來之不易,也是彌足珍貴的。在教學一自然時,我也注重這個詞的推敲。通過讀相關的語句體會,富蘭克林當時的推測是那麼大膽,讓別人非常反感與排斥。接着補充富有成蘭克林的成長史:只讀過二年書,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都是自學成長的。於是自然而然讀到這個句子:“不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論,就連許多自稱有學問的人也對他冷潮熱諷。”讓學生想象,當時這些自稱有學問的人是如何對富蘭克林説的?通過言語訓練學生對“冷嘲冷諷”這個詞的學習較為紮實。

二.精研重點段。課文第三、四自然段是重點段,第四自然段更是重中之重。在教學這二個自然段,我做到以下幾點:訓練學生默讀能力,滲透學法。體會第二自然段的內涵後,我以“富蘭克林是憑什麼解開這可怕的雷暴之謎?快速默讀第三、四自然段,當關鍵詞找出來。”問題式引入這一部分的學習。通過引導交流,學生找出了“觀察、推測、實驗”三個關鍵詞,把第三、四自然段的主要內容牢牢抓住了。再根據學生交流的細細品讀相關內容。重視學生情感體驗,以讀為本。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我首先讓學生細細品讀文本,從中獲得什麼信息?在有體會的地方寫點文字。給學生充分課堂自由閲讀與感悟的時間。接着,是自由交流:當學生交流到知道其天氣情況,就順帶當文中三處寫到實驗天氣的句子找出來品讀。體會富蘭克林勇敢無畏、忘我的科學獻身精神。當學生交流知道實驗的材料,馬上邊讓其他學生動筆在書上劃出相關詞,老師邊在課件中當相應的文字標示。再讓學生再讀讀相關語句,想想這些材料有什麼用處,是怎麼操作的,從中體會富蘭克林的一絲不苟。實驗結果是什麼?哪裏看出?讀最後一句。此時的富蘭克林心情如何?他為什麼會如此欣喜若狂啊?讀好這句話。體會富蘭克林欣喜若狂的心情。

三.延伸文本。在課堂上我還注重了激發學生課外閲讀的興趣。指導了學生圍繞課文閲讀蒐集課外資料進行信息處理的方法,要求學生課後進一步課外閲讀《富蘭克林傳》,蒐集關於避雷針的課外資料,説説避雷針是怎樣避免雷擊從而保護建築物的等等,試圖讓學生在課外閲讀中更多地瞭解富蘭克林,瞭解大自然中更多的奧祕。

竹影的教學反思 篇12

語文教師, 應把語文教學的着眼點放在引導學生熟悉世界上, 要由側重於語文知識的傳授轉變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點。不僅讓他們獲得聽説寫讀的知識能力, 還能通過實踐, 去體驗領悟語文之外的精神方面的信息, 從而主動地探索語文領域的奧祕, 培養學生解剖社會, 解剖世界的能力, 體現人生的價值。語文教學正如布魯納所強調的“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索的情境, 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 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就是學生自始至終全部參與的過程,創新教育就是要求課堂教學努力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並獲得語文知識,與技能的時間和空間。

這篇課文講的是茅以升爺爺小時候的一則小故事。通過寫少年茅以升對走馬燈奧祕的探求,告訴我們,茅以升爺爺少年時代就很會觀察,並且喜歡在觀察中思考、探求科學道理。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茅以升是怎樣發現走馬燈的奧祕的,讓學生説説茅以升小時候是怎樣的孩子。難點是:對走馬燈的構造及走馬燈轉動的原理的認識。生字教學我抓住多音字“轉”和“旋”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查字典理解字義並組詞。從課後反饋的信息看主要錯誤有“蠟”字“蟲”字旁寫為“火”字旁。“形”與“型”在組詞時分辨不清楚。在講解課文內容時,引導學生按“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思路進行分析。在朗讀指導時,反覆朗讀讓學生走進文本,並重點指導多音字“轉”在不同句子中反覆出現的不同讀音。 這篇課文淺顯易懂,孩子們很輕鬆地理解了走馬燈的構造及走馬燈轉動的原理。

竹影的教學反思 篇13

(1)這節課內容安排不多,課堂時間充分,可以兼顧到學生的學習情況。

(2)教學工具簡單,不夠形象直觀,導致部分學生未能真正理解。

(3)課堂舉例較少,未能達到儘可能展示不同的地圖材料,拓寬學生視野的要求。

(4)希望同行老師能給我提出意見或建議,使課更加完善,使本人得以提高,這是我每講完一節課最期待的。謝謝!

竹影的教學反思 篇14

《一幅難忘的畫》是一篇自讀課文,內容比較淺顯,孩子一讀就懂。為遵循“四個不教”,於是我決定以此文為載體,教給孩子們分辨文章的主人公是誰的方法。

首先抽每組的6號讀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其次請孩子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內容。然後把任務拋給孩子們:“孩子們,你們認為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誰呢?為什麼?請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統一意見、展示彙報。”孩子們七嘴八舌,各抒己見。我走進各組才發現,各小組不能統一意見,有的認為主人公是老爺爺,有的堅決認為是“我”,小組內分歧很大,有的小組甚至爭吵起來……

怎麼辦?還是必須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彙報?何不讓場面更激烈一些?於是馬上讓教室成為辯論場,把孩子們分成兩大陣營進行爭辯……教室一片火熱場面,孩子們爭辯得面紅耳赤……漸漸的贊成本文主人公是“我”的一方聲音小了、最後消失了。在爭辯中孩子們逐漸掌握了分辨文章主人公的方法了……

課後我想,如果我沒及時走進小組討論中,如果我沒及時調整展示形式。那,這節課孩子們的參與面不會這麼廣、分析度不會這麼深、掌握分辨文章主人公的方法不會這麼多……這節課再次讓我認識到:隨時關注孩子的課堂生成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式……

西師大版第七冊課文:《一幅難忘的畫》原文

一張白紙上畫着這樣的景象:寬闊的雲天下面,一條河,一隻船,船上安然地坐着一位老大爺。線條簡單極了,色彩也不鮮明。老大爺的神情有些特別,親切而又陌生地盯着什麼,手裏拿着煙袋,嘴巴微微地張着。這樣一幅簡意單的畫,卻被放在了我習作本的首頁,是因為它有不平常的來歷。

一次,媽媽帶我到一個山明水秀的地方去寫生。

“媽媽,你看哪,這兒的河水多美,還有小船!”我望着遠處連綿的羣山,身旁清澈的河水,粼粼的水波上停泊着的一隻小木船,立刻高興地畫起來。

可是,我正要畫那隻小木船時,一陣水波散開,小木船划走了。“真倒黴!人家好不容易畫的。缺了只船,怎麼行呢?媽媽……”我急哭了。我想媽媽一定會來幫我出主意的。可是,沒有人應聲,媽媽到前邊的河灘上揀鵝卵石去了。我懊惱極了,真想把畫夾子摔了。

這時,就像一個奇蹟,船居然劃回來了。夕陽下的船伕似乎沒有什麼表情。小木船準確無誤地停在原來的地方了。我高興得直想跳,趕快繼續畫起來。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

“畫完了嗎?”這聲音很粗重,是船伕在問。

“就差一點兒了。”

“別急,我等着。”

我感到高興,還有一些激動。畫完了,我大聲説:“謝謝您,老大爺。”老大爺笑了笑,划着小木船走了。我轉過身來,發現媽媽已在身後。她輕輕地説了一句:“風景是美啊,可是最美的還不是風景。”媽媽的話在我心中久久迴盪。

竹影的教學反思 篇15

白惠英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是讓學生學會怎樣看問題、想問題。而這篇寓言是讓學生明白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在教學設計過程中,緊緊圍繞單元目標,結合本課特點,從觀察兩幅插圖的不同為切入口,採用不同的方式通讀全文,然後分別學習一、四兩段,瞭解現象及結果後,再探究其緣由,學習二、三兩段。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積累詞彙和培養語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感情朗讀,體會反問句、感歎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在教學中,我重視學生在閲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把讀有所悟,以悟促讀作為教學的重點,力求使學生通過多次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品悟課文語句裏包裹着的豐富的思想感情。

現反思總結以下幾點:

一、積極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重視感悟和體驗。教學設計以讀為主,在學習過程中重視閲讀感悟和體驗,教師範讀、學生自由朗讀、同桌合作讀、分角色夥伴合作朗讀、個別展示朗讀等閲讀方式突出了學生閲讀行為的自主性,使學生在不同的閲讀實踐中自主地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最終內化為學生的語言積累,既調動了學生主動地參與閲讀,又培養了創新思維和語文能力。另外“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還強調:“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因此,我十分重視學生的閲讀實踐,組織學生通過自己的讀書實踐,理解課文內容,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

二、仔細觀察,大膽想象,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

想象是孩子們的天性,只有喜歡想象才會有所創造。我結合文章的空白之處,設計了想象説話的內容,想象説一説:你想對他説什麼嗎?這樣學生説話既有了依託,又有了較大的伸展空間。師生之間在信息傳遞和情感交流中思維得到了碰撞,在學習中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發展了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從而提高了學習的增量,進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和思維。

在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那也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這節課中把課文的兩幅插圖並列出現,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不同,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再從圖到文,學習課文。學文後,我又出現這兩幅圖,讓學生觀察,產生問題,進入下節課的學習。這樣在觀察的基礎上,訓練口語,發展想象,以培養創新能力。

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新課標》指出:閲讀教學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都不一樣,就應鼓勵學生對閲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不刻意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因此,教學中採用角色換位,“你要是種葫蘆的人,看了心裏有什麼感受?”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説出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四、教學不足以及今後努力的方向

1.教學反饋及應變能力有待於提高。在教學中,隨時都有學生當堂的生成,即興語言的表達,如何圍繞教學目標,充分肯定,及時地促進學生,我覺得做得還不夠好。這一點,我想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磨練,另外,在聽課時多多學習其他老師好的做法。

2.教學語言的再精煉。我覺得在教學時,語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確些;語言的目標性應更明瞭些。

最後,我想用一句話來勉勵自己不斷地鑽研——“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no407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