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小攝影師的教學反思(通用17篇)

小攝影師的教學反思(通用17篇)

小攝影師的教學反思 篇1

國小三年級語文《小攝影師》一課的教學難點在於要求學生從對話中把握人物心理。教學中,通過有感情的讀、繪聲繪色地講、設身處地地演等多種形式的理解體驗,讓學生切實體會到人物的心理活動,感受到了高爾基這樣一位十分有聲望懂得大作家,對少年兒童的關愛,同時也為“小攝影師”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爭

小攝影師的教學反思(通用17篇)

續寫故事是想象力、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反思這節課的教學,教學中我抓住了時機,為學生創造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他們產生了説、寫的願望。

小攝影師帶着遺憾哭着跑出去了,儘管高爾基一再喊着:“孩子,我這兒有膠捲!”此時,“小攝影師”聽到高爾基的喊聲了嗎?他回來了嗎?他為高爾基拍照了嗎……這一系列的問題,成了學生們心中的疑團,把握住他們對此的好奇心,我“趁熱打鐵”,為孩子們的思緒鋪上一條想象、創造之路,就此提出問題:小攝影師為什麼沒回來?後來他為高爾基拍照了嗎?你覺得可能會怎樣,把你的想法説一説。學生原以為文中沒寫結局,無從尋找結果,一聽老師讓自己續尾,好奇心便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略加思索後,有的説:“那個小男孩只顧傷心,沒聽到高爾基喊他。”另一個説:“他聽到了喊聲,但他不好意思回去。”孩子們用自己的思緒揣摩着小攝影師的心態。接着,有人説:“小男孩哭着跑回家,拿着膠捲就往回趕,回去時,已是夜裏十一點了。”我問:“那時,高爾基沒睡覺嗎?”他説:“沒有,他一直在等那個小男孩。”有一男生問:“門衞讓他進來嗎?”有人説:“他還可以扔紙團啊!”有的説:“他可以在窗下喊高爾基先生’,高爾基發現了他,就讓門衞領他上去了。他按上次的設計讓高爾基坐好,完成了拍攝。”我很贊同幾個同學的想法,並説:“完全有這種可能,你們説的真好!”同學們你一言我一句的説着自己的看法

孩子們的想法雖然樸實,稚嫩,但充分展示了他們創新思維的成果,同時也表現出當代少年兒童那種積極的、樂觀的生活態度,和毫無波折的生活經歷。由此可見,我們教育者在日常教學中,在深入領會貫徹新課程精神的前提下,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發揮孩子們身上藴藏的無限的創造潛能,多給他們成功的鼓勵,少給他們嚴厲的訓斥,讓創造的“幼苗”在如母愛般的呵護中茁壯成長。

小攝影師的教學反思 篇2

《小攝影師》一文選自人教社六年制第五冊教材,課文主要講了高爾基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發生的動人故事,從中透出了高爾基對小男孩的愛護之情。全文共15個自然段,以對話為主。對於剛升上三年級的孩子來説,文章篇幅較長,把握重點、體會文章內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難。

因此,我在備課時主要進行兩方面的設計:

一是將文章的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體驗歸結到兩個填空:高爾基是個( )的人。小男孩是個( )的人。之所以以這兩個概括性的問題統領全文有幾個目的,首先對於本文這樣一篇段落較多,篇幅較長的文章,給學生一個適合的切入點,以便學生在學習時貫穿全文,整體把握;其次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的感受和體驗,只要是從文中能有所依據的都可以,這樣使學生能發揮個體學習的自主性;再者這兩個填空也是高爾基和小男孩之間情感的基礎,在完成填空的同時,學生也體會到了二人之間的情感。

二是變序學文,由果及因。如此進行教學是出於從學生的角度和教材本身的特點出發。從課題的“攝影師”和文中最後的“攝影師”比較切入,從而引發學生思考質疑:為什麼高爾基不願見雜誌社的攝影師,而要見小攝影師?這一核心問題,為學生讀書、質疑、釋疑提供途徑。

在落實兩項設計的手段上,我堅持以讀代講,邊讀邊思,希望通過學生自己讀,引發自悟,體會情感。同時在有限得5分鐘內又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在朗讀的訓練中我有意識的選擇了文中的第一和第十段作為重點,加以指導,從而做到以點突破,領會情感。

本節課在教學實際中還存在着許多不足,望各位領導和老師批評指正。

小攝影師的教學反思 篇3

國小三年級語文《小攝影師》一課的教學難點在於要求學生從對話中把握人物心理。教學中,通過有感情的讀、繪聲繪色地講、設身處地地演等多種形式的理解體驗,讓學生切實體會到人物的心理活動,感受到了高爾基這樣一位十分有聲望懂得大作家,對少年兒童的關愛,同時也為“小攝影師”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爭

續寫故事是想象力、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反思這節課的教學,教學中我抓住了時機,為學生創造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他們產生了説、寫的願望。

小攝影師帶着遺憾哭着跑出去了,儘管高爾基一再喊着:“孩子,我這兒有膠捲!”此時,“小攝影師”聽到高爾基的喊聲了嗎?他回來了嗎?他為高爾基拍照了嗎……這一系列的問題,成了學生們心中的疑團,把握住他們對此的好奇心,我“趁熱打鐵”,為孩子們的思緒鋪上一條想象、創造之路,就此提出問題:小攝影師為什麼沒回來?後來他為高爾基拍照了嗎?你覺得可能會怎樣,把你的想法説一説。學生原以為文中沒寫結局,無從尋找結果,一聽老師讓自己續尾,好奇心便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略加思索後,有的説:“那個小男孩只顧傷心,沒聽到高爾基喊他。”另一個説:“他聽到了喊聲,但他不好意思回去。”孩子們用自己的思緒揣摩着小攝影師的心態。接着,有人説:“小男孩哭着跑回家,拿着膠捲就往回趕,回去時,已是夜裏十一點了。”我問:“那時,高爾基沒睡覺嗎?”他説:“沒有,他一直在等那個小男孩。”有一男生問:“門衞讓他進來嗎?”有人説:“他還可以扔紙團啊!”有的説:“他可以在窗下喊高爾基先生’,高爾基發現了他,就讓門衞領他上去了。他按上次的設計讓高爾基坐好,完成了拍攝。”我很贊同幾個同學的想法,並説:“完全有這種可能,你們説的真好!”同學們你一言我一句的説着自己的看法

孩子們的想法雖然樸實,稚嫩,但充分展示了他們創新思維的成果,同時也表現出當代少年兒童那種積極的、樂觀的生活態度,和毫無波折的生活經歷。由此可見,我們教育者在日常教學中,在深入領會貫徹新課程精神的前提下,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發揮孩子們身上藴藏的無限的創造潛能,多給他們成功的鼓勵,少給他們嚴厲的訓斥,讓創造的“幼苗”在如母愛般的呵護中茁壯成長。

小攝影師的教學反思 篇4

《小攝影師》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名少先隊員為蘇聯文學家高爾基照相,因沒帶膠捲未能照成的故事。這個故事體現了文學家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關懷愛護。

本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是,通過對話和細節描寫,展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我根據課文的特點,把引導學生通過對話和細節描寫來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作為教學的難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着重引導學生從對話和細節描寫中體會人物內心活動來突破教學的難點。因為高爾基這個偉大的人物距離孩子生活的年代較遠,高爾基這個偉大的人物對孩子來説是很陌生的,孩子不瞭解高爾基,於是,課前,我要求孩子通過不同的方式蒐集有關高爾基的資料,以此加深對高爾基的認識,課上與同學交流。其次,我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之上,幫助學生理清文章敍述的順序:紙團飛進窗口,男孩請求高爾基允許為他照相──高爾基擺好姿勢,男孩準備為他照相──忘帶膠捲,男孩哭着離開──高爾基等着男孩再次來照相。為引起學生積極探討,我在學生了解敍述順序之後,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用老師提出問題和引導學生自主質疑等方式引導孩子探究解決問題,並在此過程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再次,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引導孩子結合具體的句子、段落,透過對話、細節描寫進行合作、探究學習,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思想感情,從而在學習中受到薰陶和感染。

小攝影師的教學反思 篇5

今天我執教了長春版國小語文四年級上冊《撈鐵牛》一課。這篇課文講的是宋代和尚懷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裏的八隻鐵牛打撈上來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以及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從而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熱情。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懷丙和尚撈鐵牛時所做的四項準備工作和具體撈鐵牛的過程。

教學難點是理解船能“把鐵牛從淤泥裏一點兒一點兒地向上拔”的原因和先前所做的準備工作的意義,從而懂得打撈過程中對水的浮力的利用。為了使以後的教學能揚長避短,特對本節課教學反思如下:

一、取得優點

1、在突出重點部分,也就是撈鐵牛的準備工作部分,學生理解、掌握較好,學會了抓住關鍵詞概括小標題。準備工作的第三步,並船搭架,學生不易理解,我有效地利用課件資源,幫助學生理解如何並船搭架,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複述準備工作。很好地突出了教學的重點。

2、做到對學生適時地鼓勵,在課上曲偉、郭海豐同學膽子小,不敢回答問題,在我的鼓勵下,能勇敢的回答問題,我想經過這節課的鍛鍊,對他的成長是有好處的。

二、存在不足

1、還不能準確的把握課堂時間,在難點的突破上,不夠到位,沒有達到水到渠成。由於學生年齡小,不懂得浮力的知識,這段時間用的少,有些操之過急,過於牽強,因此學生感悟説得少。尤其是運用“因為所以”句式説話時,如果多找幾個同學説一説,然後教師在適時地幫學生一把,就會很好的突破難點。

2、我對教學課件雖然知道適時出現,但演示還不夠熟練,還需加強基本功的訓練,學會自己製作課件,才會得心應手。

3、同學們課堂的積極性還沒有充分的調動,這與這是一篇説理性文章,課文比較抽象、枯燥,不能很好的投入到文本中分不開的。

三、改進措施

1、我需要不斷的學習理論知識,用理論指導實踐。

2、平時抽時間學習課件製作,爭取早日能自己製作課件。

3、以後不斷研究説理性文章的教學方法,使自己儘快的成長起來。

以上為我教學這一課的粗淺感受,還很不全面,還需各位領導、老師給予點評。

小攝影師的教學反思 篇6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比較滿意的地方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深入研讀文本,走進語言深處。針對三年級教材特點,着重藉助對“料峭”、“紛紛”、“一點不在乎”三個重點詞語的理解組織教學。通過多種理解詞語方法的滲透,經過多角度、多層次的語文訓練,包孕着豐厚的情感、豐富的內涵,實現語言訓練立體化,真正體現了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結合。

二、營造了寬鬆、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如何讓學生不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了解故事,而能入情入境地體驗課文。我想方設法讓學生把自己當作小燕子,設身處地地自主閲讀,交流感受。這樣,充分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融入其中。

三、 注重對學生情感的關注,營造了一個“情感的課堂”、“感悟的課堂”、“對話的課堂”。摒棄了繁瑣的分析,將靜態的文字鏈接成動人的情境,在反覆品讀中豐富着語言的內涵,豐富着人物的精神,豐富着學生的人生體驗。引導學生於潛移默化中修身化性,於文字品味中弘揚人文精神。

小攝影師的教學反思 篇7

這是一堂徒具骨架而沒靈魂的課。整節課上下來總覺得缺了點感覺,我想那就是語文味兒吧。儘管在課堂上幾次三番地想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情景中,但總是淺嘗輒止,整節課還是遊離於文本之外的。

預設的教學重點是“讀一讀、説一説”這兩個環節,希望通過這兩個環節學生能到字裏行間去摸打滾爬,有所感,有所悟,但顯然這個目標沒有達成。繆老師和包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其中的問題:朗讀指導不到位。

首先是朗讀的目的不明確,為“讀”而“讀”,儘管朗讀的形式有所創新,師生配合讀、男女聲合讀等,但學生被老師驅趕地讀,只求形式不求實效。二是朗讀的形式把握不當,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不一而足,但各種形式的朗讀都有各自的適用範圍和功能,有一定的章法可循。特別是齊讀,是教師必須謹慎選擇的,濫用齊讀會使學生產生殆倦,壓抑課堂氣氛,齊讀應放在學生對課文的情感有所瞭解、有所感觸之後,它是教學效果的一個檢測。第三是自身的朗誦功底還有待提高,教師範讀的精神固然可嘉,但在電教設備如此先進的今天,完全可以採用一些名家的朗誦,以提高教學效果。

這節課的教學還給了我一個很大的啟示:傳統的未必是不好的。在我有限的視野範圍裏,語文備課主要有兩種思路:一種是環環相扣,通過逐層深入的問題解讀文章;一種是板塊分解,通過各個環節來解構文章。湊巧這次龍飛採用的是第一種形式,而我則採用的是第二種,在備課時我參考了很多資料,龍飛上課時用到的那些問題我很多次地看到,但每次心裏都很排斥,都老掉牙的問題了,拿不出手。我苦心孤詣地設計了“讀一讀、説一説、比一比、寫一寫”等環節,自以為創新高於一切,卻忽視了語文教學中一些必不可少的環節,比如整體感知。因為缺少這一環節,學生對這首散文詩的理解總是支離破碎的。板塊式教學的最大弊端在於割斷了課文中原有的情感脈絡,語文的“聽、説、讀、寫”很多時候是一個綜合體,不能截然分開。作為一名新教師,我覺得自己有必要改一改浮躁的毛病,對傳統的一些教育方法也不能一概否定,在紮紮實實的基礎上創新。

新課標中強調語文應該注重整體感知和薰陶感染,教師應努力調動文字本身的力量,引領學生去感知文字背後魅力。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良好的文本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其中分析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大學時非常喜歡陶淵明的“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自己讀文往往囫圇吞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然而現在走上講堂發現把“感覺“説出來是見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對自己沒有感覺的文章產生感覺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説實在的,對泰戈爾的《金色花》我興趣不大,我也無法體會其中藴含的母子情,後來查閲了很多資料,慢慢有了感覺,但始終不是自己的,我想這是我的課上不深刻的根本原因。“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只是一個笑話,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對文本的解讀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而如何提高自己的閲讀水平是這節課留給我深思和探索的問題。

以上幾點導致我這節課如浮光掠影一般,留給學生的東西並不多,他們隨我在地面上挖坑,卻沒有深入去取水,他們的心靈沒有得到滋養。人説文似看山不喜平,一堂課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一堂課應該像一部小説一樣,有懸念、有高潮,使觀賞者不忍釋手。但顯然我若要到此境界還需要一定的時日和磨練。這次開課留給我很大的思考空間,我,將在語文教育的道路上摸索前進。

在認真反思後,我覺得將這課堂做如下改變:導入——錄音範讀——整體感知(五個畫面)——説説你最喜歡那個畫面,為什麼(在此過程中滲透朗讀指導)——集體朗讀——與《彷彿》做一個對比——將“寫一寫”部分留為家庭作業。

小攝影師的教學反思 篇8

上完《桃花心木》這一課,對講讀課文的教學我又有了新的認識。

一、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 在預習的基礎上,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然後説説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再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針對學生的疑問,我及時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去尋找答案,發現問題,老師及時進行點撥。討論以後,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基本明瞭,弄清了課文主要寫的什麼。對種樹人的一些奇怪做法有了初步認識,對種樹人的語言也有了新的看法,獲得了人生新的感悟。

二、讓學生學會品讀課文的重點句段 課文中有不少富含哲理,意藴深刻的語句,要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反覆研讀。例如: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就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還有不少類似的句子,要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討論交流,認識語句的深刻含義。

三、讓學生深刻領悟文章主旨 文章雖然説的是桃花心木,説的是種樹人的奇怪動作,奇怪語言,更深層的含義是説人在不確定中生活,經歷風雨和磨難,就能成為意志堅強,大有作為的人。這種借物喻人的寫法,是本文昇華主旨的特點。我在教學中及時滲入品德教育,國小生也受到良好的人生觀的教育。

小攝影師的教學反思 篇9

《彩色牛奶》是幼兒比較感興趣的一個活動,這節語言課有兩個目標,分別是:1.理解故事中有關“彩色牛奶”的變化過程,感受想象的神奇和有趣。2.關注蔬菜的顏色特徵,嘗試根據故事中的句式進行仿編,表達“變”的過程。

這個活動共設計了四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引起幼兒的興趣。第二個環節是分段欣賞故事,理解故事中“變”的過程。第三個環節是完整欣賞故事,進一步感受“變”的神奇和有趣。第四個環節是遊戲“餵奶牛吃蔬菜”嘗試仿編故事情節。第一個環節中通過提問你認識嗎?他有什麼本領?這頭奶牛神奇在什麼地方,引起幼兒的興趣。但是前期經驗準備不夠,導致幼兒覺得奶牛能擠出奶是神奇的地方,因而沒有關注到牛奶顏色的不同。第二個環節,主要是請幼兒分段欣賞故事,為下面的創編做準備,同樣也是為了達到目標一:理解故事中有關“彩色牛奶”的變化過程,感受想象的神奇和有趣。在這個環節中小朋友們看的時候興趣還是比較濃的,注意力也很好,很積極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也很樂於動腦筋。但位子安排似乎欠妥當,有幾個小朋友看不見,因此就站了起來,有幾個乾脆走神,效果不是很好,但這頭奶牛的神奇和有趣小朋友還是感受到了。第三個環節完整欣賞故事。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幼兒對故事有個完整性的理解,並嘗試跟着一起説説,回憶第二個環節中的“彩色牛奶”的變化過程。可是在正式進行的時候,我發現這樣的設計對幼兒來説有些難度,部分幼兒根本跟不上flash的語速,以至於幼兒説的少了。第四個環節是遊戲“餵奶牛吃蔬菜”,嘗試用故事中的句式結構仿編,是為了達成目標二:關注蔬菜的顏色特徵,嘗試根據故事中的句式進行仿編,表達“變”的過程。由於幼兒的前期經驗不足,蔬菜圖片有限,不足以豐富幼兒的認知要求。在這個環節的材料準備不夠充分,如蔬菜圖片是由課件呈現,而動物圖片是掛在黑板上的,因而體現不出“喂”的過程。或者改成全部由課件呈現,完善課件製作,體現“喂”的過程,或者改成每個幼兒都能選擇一張蔬菜圖片,進行餵奶牛吃並嘗試仿編句式結構。

語言活動最主要的是讓幼兒説,如果老師準備的材料不夠充分幼兒覺得沒什麼可以玩的,會讓幼兒覺得很沒意思,不感興趣,但是如果幼兒的前期經驗也不夠充分的話,也會失去説的機會,也同樣會讓幼兒無話可説。這個問題是以後的語言課中非常值得我去思考的。通過了這個活動我得到了很大的教訓,同時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學到了一些語言課的技巧。

小攝影師的教學反思 篇10

本節課我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性使用教材,注意培養學生數學思想方法,並運用了現代化教學手段,自我感覺還是很不錯的。但靜心思考,本節課尚有不盡人意的地方。現對本節課教學設計實施過程中的幾點成功與不足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處:

1、課題引入較自然

因為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線段長度的比較》方法,所以上課時我就先在黑板上畫了一個三角形,然後讓學生比較三邊的大小,因為有了上節的基礎,學生能很快的比較出三條線段的大小。緊接着我又提出:我還想知道三個角的大小關係,怎樣比較這三個角的大小呢?這樣就很自然的引入了本課課題。

2、多次運用類比思想

在課堂實施過程中,有線段大小比較做鋪墊,角的大小比較方法學生理解得很好;由於對線段和差符號語言強調得很到位,學生 在真正明確了線段和差的意義的基礎上,模仿來説角的和差語言,自然順理成章,不成問題;聯繫線段中點定義,學生很好理解了角的平分線概念。然後,模仿線段中點的符號語言,得出角的平分線符號語言。

3、運用電化教學

教學設計中部分環節運用課件展示的益處很明顯,學生一目瞭然。如:疊合法的操作過程;畫一個角的角平分線兩種辦法;三角板拼畫角等,都起到了教學設計中預期的效果。

4、懶教師,勤學生

在課堂上,我們教師應該“懶”一些,學生應該“勤”一些。在講如何畫一個角的平分線時,由於課前已讓學生各自準備了一張半透明的紙,讓學生在上面任意畫一個角,然後自己摺疊,從而探索出摺疊法。還有在探索用一副三角板可拼出多少度的角時,教師可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

二、不足之處:

(1)由於前面講解過細,導致一節課的四個目標只完成了三個。

(2)由於小組合作學習放不開,導致探究活動作用降低。

“三角板拼圖”,學生沒有預想的那麼積極,而且明顯對小組合作比較陌生,,且時間有點倉促,學生探索與展示的都不是很充分,好在課件彌補了不足,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較好地總結出了規律。

結合這節課暴露出的問題,我會做如下的改進:

1、引領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讓學生自學落到實處,真正解決自己自學能夠解決的問題。

2、教師先解釋一下線段中點符號語言中各線段含義,再讓學生得出角的平分線的一些符號語言。

總之,一堂課的教學,總會有收穫和遺憾的。我要在不斷的反思和總結中提高自己。發揚優點,克服不足,為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積累經驗,以便儘快使自己成為創新型教師。

小攝影師的教學反思 篇11

本節課在解決問題的教學環節中,還帶有“集體作業”的傾向,即一個學生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後,老師就問“誰能解決這個問題”,於是一個學生站起來接受挑戰,另一個學生站起來補充,他們順利地把問題解決了,就以為全班同學都會了。蘇霍姆林斯基尖鋭地提出,這種“集體作業”的教學方式容易造成課堂教學表面順利的假象,其實對於多數學生來説並沒有獲得獨立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比較好的做法是,對學生相繼提出的每一個有價值的數學問題,都讓其他學生接受挑戰,在草稿本上各自嘗試列式解答;最後再組織小組討論、交流、反饋、訂正。

實踐活動是國小數學新課程的一個亮點,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得到了較好的落實,學生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解決,並與同伴説一説”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這個實踐活動如果提前佈置,讓學生課前做些小調查,寫成一篇數學日記,再到課堂上進行彙報交流,可能學生受益的面會更大些,體會將更深刻些。

小攝影師的教學反思 篇12

學生通過以上幾個環節的體驗和感悟,自然在胸中流淌着美的情感,湧動着美的語言,在此基礎上,我稍加點撥,引導,於是我精心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輔助他們寫作:1、這些泉水“泉水繞過樹根,拍打卵石,穿越草叢,流連花間”,她們還會到哪裏去?還會去幹什麼呢?2、你覺得還有什麼樂器或者別的事物來比喻這些泉聲呢?這兩個問題果然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在教者如涓涓細流般的引導、點撥之中,他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隨着學生的奇思妙想,課堂上生機勃勃,童趣盎然。此刻,我説:“同學們,你們的想象一點都不比作者謝大光差呀,那麼我們現在來和作者比一比文筆如何?”話音剛落,學生就紛紛拿筆寫了起來,學生的思維在優美音樂的伴奏下在靜靜的充滿詩意的課堂上流淌着,不一會兒一段段精彩的描述就水到渠成了。在寫後的交流中,學生聆聽着其他同學的想象與表達,又一次接受了“美”的洗禮。

個人覺得以語言訓練為突破點,在反覆品讀中體會語言的優美和精煉。既呈現給學生的是生動的情景和實實在在的文本,又絲毫沒有刻意進行朗讀指導的痕跡。學生只有在自己感悟、體驗的基礎上充分閲讀之後,才能與作者產生共鳴,因此,課堂上才能有學生獨到的深入解讀。

小攝影師的教學反思 篇13

這是一節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的好課,本課內容講的是明清對外關係中有關抗擊外來侵略的鬥爭的史實。其中包括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台灣和雅克薩之戰,通過對基本史實的學習,瞭解事件經過,感受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鬥爭精神,學會評價歷史人物。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學生直觀、形象地掌握識別和使用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瞭解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台灣和雅克薩反擊戰的經過,從中正確認識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台灣和雅克薩之戰在中華民族反侵略鬥爭中的重要地位並能依託歷史事實來客觀、公正地評價歷史人物。閲讀課文中提供的歷史材料及補充的課外材料,使學生初步學會閲讀歷史材料,並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過中國台灣的歷史沿革這一主題,對歷史上中國台灣的情況作一歸納,使學生學會從歷史事實中得出結論,初步學會論從史出的方法,説明“中國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通過學習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台灣和雅克薩反擊戰,感受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鬥爭精神。從課堂中學生的反映,師生之間的互動,及課後練習的完成情況來看,本課的教學目標均能出色地達成。

小攝影師的教學反思 篇14

首先,非常感謝進修學校繆老師在百忙之中抽空來聽我的課,也對幾位同事在課後對我的課堂進行的詳細評價表示感謝。

整體而言,我的教學思路是清晰的,從導入到整體感知,到精讀品析,到最後的迴歸整體,一路下來課堂的結構是完整的,但可能就是為了追求課堂流程的完整和順暢,我忽略了學生的許多生成性問題,因此,這堂課似乎漏洞百出。

從導入環節來看,開始我是以提問的方式來問學生是否知道化石,並且在多媒體中展示了幾張化石的圖片,農村的學生沒有去過大圖書館,更別説博物館,所以這樣設計的目的就在於引起學生的興趣,開拓他們的視野。接着就引導學生進入課文,邊看FLASH播放的課文朗誦視頻,邊對照課本朗讀來整體感知,本意是想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在圖文結合的閲讀中初步感知全文內容的,但我忽視了七年級的學生還沒有這樣的概括能力,他們剛剛從國小進入國中,認知水平和閲讀能力畢竟還十分有限,儘管我在揭示答案之前已經引導學生説出了許多關於這首詩歌內容的不同答案,但我沒有就學生的回答加以總結而展現的是教學參考書上的答案,這是我最大的失誤,因為這些語句學生根本不可能答得上來,到最後只是限制了他們的思維罷了,所以,在接下來的備課和課前準備中我會更加註重讓學生自己去概括內容、組織語言的這一環節。

小攝影師的教學反思 篇15

《小小竹排畫中游》一課是一年級孩子學習的第三篇課文,是一首簡短的詩歌,可其中藴涵的內容卻很豐富,有些詞句對於一年級的孩子是比較難理解的,比如"江南魚米鄉,小小竹排畫中游這"一句。在備課過程中我想了一些法子去解決這個難點;另外讓學生感受家鄉的美麗,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當然識字依然是一年級語文課的重點。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1。以檢測預習生字成果的小遊戲(生字寶寶回家)為開頭,讓小朋友們在玩的過程中也很快的識記了這課的生字,並且反覆讀,形式多樣:小老師帶讀,去掉帽子讀,分組比賽讀。在遊戲的過程中,我運用了一些師生問答的口令,比如:"小朋友小朋友我問你,"排"字是什麼結構的字""小朋友小朋友我問你,排字的偏旁是什麼"在這樣反覆的一問一答中,孩子們的注意力很集中,也很來神,對生字的識記效果也比較好。

2。課件輔助,突破難點。文中的一些事物看似離孩子們的生活很遠。在課前談話時,我給學生介紹了江南,有些學生通過昨天回家的瞭解,已經初步知道了江南就是指長江以南,接着給學生欣賞了江南的風光圖,配以音樂,讓學生髮現圖上都畫了什麼學生觀察的很仔細,在説的過程中我也一再強調小朋友們説話的完整性。瞭解完江南後,我從孩子們喜悦地眼神中已經感受到他們對江南的喜愛。而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又適當用了一些圖片,豐富了課文的內容,讓學生感受江南的美。我覺得利用課件對與幫助孩子理解"江南魚米鄉,小小竹排畫中游"還是很有幫助的,也讓孩子充分感受到了江南的美。

小攝影師的教學反思 篇16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採取了先學後教的教學方式。同學們利用五分鐘的時間通讀一遍教材,結果是學生是一無所獲,關於這一課的教學 ,我認為必須採取教師指導的方式,於是我就給了同學們一些問題,同學們帶着問題有針對性的去看教材,收穫甚佳。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我真正認識到課堂教學的藝術和效果。當我在上第一堂的時候,按着我備課的思路去講,學生的接受效果不好,特別是相應的違法行為應受到什麼樣的制裁,學生掌握的一塌糊塗,當我上第二課的時候,改變了策略,我從本節課的根源説起,違法應從法律開始,讓學生從教材中找到法律的類型,特別是憲法,教材中僅僅已連接的形式提到一嘴,但是也得讓學生知道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是我國的最高法律。同學們知道了法律的類型,就很容易的針對相應的案例去判斷相應的違法行為,知道了違法的行為就很容易的知道會得到相應的處罰,行政處罰教材中只在案例中體現,但是,學生提出了異議問:“老師,一般違法就不用受懲罰了嗎?”這時我才注意到行政違法和民事違法的懲罰是刑事制裁和民事責任,即受到警告、拘留、罰款等懲罰。

小攝影師的教學反思 篇17

課文《半截蠟燭》,生動地描繪了一場緊張激烈而又沒有硝煙的戰鬥,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得相當細膩。

整堂課的教學設計緊緊抓住描寫緊張氛圍的文字進行渲染,課件輔助呈現,先由教師引讀,讓學生感受到這半截蠟燭繼續燃燒下去的危險,帶領學生走進此情此境;然後通過學生的感悟,結合背景,在頭腦中疊現出緊張的一幕;再通過反覆朗讀,結合上下文,通過品讀人物的動作、語言和神態,體會到他們的鎮定和機智,再以個別讀和齊讀的方式加深理解,表達情感,欣賞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整堂課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用多種方式聯繫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如:上課伊始,讓學生速讀課文,瞭解故事的大意,明確了半截蠟燭的重要性,再通過引讀抓住描寫緊張氛圍的文字進行渲染,使心靈受到激盪,深入地理解情況之危急,心於是隨之跳動,為下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其次在讀對、讀順、讀好的基礎上,讓學生身臨其境的讀,使其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如課上將伯諾德夫人與德軍周旋的一句話作為“抓手”,切實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讀出個人感受,讀後有所想,有所為,體會到她的鎮定和機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8olzj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