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精選22篇)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精選22篇)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 篇1

我設計了拎一拎、背一背兩個體驗環節。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精選22篇)

環節一:我從食堂借來了20千克一桶的色拉油,讓學生在課堂上試着拎一拎、説一説。弱小的女同學幾乎拎不起來,她們直喊太沉了;力氣大些的男生們雖然拎離了地面,但也堅持不了20秒。他們抱怨道,太重了手都拎酸了,還紅了一道印子。於是,我順勢利導,“才小小的一桶20千克重的色拉油,都把大家累成這樣,要是50桶這樣的色拉油,你估計我們班誰能拎的動?你們知道多重嗎?”學生紛紛表示,50桶這樣的色拉油1個人不可能拎的動。在學生交流的同時,我板書着:一桶20千克50桶千克。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出1000千克就是1噸。

環節二:在學生中找幾個25千克重的同學。我讓班上一些同學嘗試背一背這些25千克的同學,看看誰能背的動,誰背的不止一個同學。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有的同學能背動一個25千克的同學,有的能一邊背一個,一邊抱住一個,大家在笑聲和叫聲中感受到體驗的快樂。再問他們多少個25千克的同學是1000千克,也就是噸時,學生很快説出答案。接着,我“借題發揮”,讓前後的男生或女生分別告訴對方體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計多少個____的重量是一噸。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 篇2

“噸的認識”是蘇教國標版三年級下冊教材第六單元的知識。教學之前,學生已有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學生對1千克=1000克的進率也比較清楚。他們對生活中比較重或大宗物品的質量用什麼單位表示,也能説出是用“噸”作單位,但是對1噸到底有多重,學生並沒有感性的認識和直觀的參照。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100千克的圖片加以説明,10袋這樣的大米重1噸。如果我們按照這樣的模式去教學,學生雖然能瞭解1噸有多重,但顯然缺少了體驗和感悟過程,很難説他們真正弄懂了1噸的重量有多重?要解決這一難點,就要設計一些學生熟知的生活實例,給學生一定的經歷、體驗和感悟過程,使他們真正理解1噸的重量。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 篇3

教學完後,我注意到這兩個環節上學生的情緒高漲,注意力比較集中。這説明,學生非常喜歡這樣的體驗環節,他們通過體驗,能進一步加深對1噸有多重的感性認識。但是,我也反思到在環節一上,有些力氣小的學生沒有充分體驗到20千克的重量,而且環節一的20千克與環節二的25千克差別不大,有重複之感,很難説學生的體驗有多明顯。我想,環節一如果改為用5升的色拉油(重5千克),多準備幾瓶這樣的色拉油,讓學生兩手拎一拎,看看各種學生拎起的不同瓶數後,再引入多少瓶這樣的色拉油重1000千克,也就是1噸時,效果會更好。而且,這樣的處理後環節一和環節二能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既能節省教學時間,也能最大限度的發揮教具的有效性,突破教學難點。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 篇4

《孫權勸學》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119個字,但人物形象生動傳神、呼之欲出,在敍事方面,全文只寫了孫權勸學和魯肅“與蒙論議”兩個片段。故事性很強,文詞句方面的障礙少,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培養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對剛剛步入國中的弱班同學,我想不會有太大難度,我把教學目標定得比較低。從施教過程看,有啟發之處,有不足之處。

本堂課的優點是:重難點突破較好;環節設置到位。缺點是:問題設置比較寬泛,針對性不夠明確,讓學生無所適從;老師在導入、教學環節銜接方面還應講究些藝術性,小結時要有針對性地突破重難點。

經過認真反思,我不僅認識到本堂公開課的缺陷,而且意識到平時的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對學生的能力估計過低,不敢放手讓他們去探索去嘗試,總是試圖設計一個個框框把他們圈住,希望他們按照我的思路去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最後到達我的預定目標。這對於學生創新意識、自主能力的培養是極大的障礙。

其次,新課改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有助於培養髮展型、學習型的人才。可我在教學中“沉”得不夠,往往是充當教材解説者的角色。總想把教材提供的知識全都灌輸給學生。細想之下,才明白知識是無窮盡的,是學不完的,教師不能以傳授知識為主要任務,而應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教會他們學習,對他們的學習成果,學習過程作出恰當而又富有激勵性的評價。

再次,對一些新的教學模式,學習方法生搬硬套,結果只學到皮毛未掌握其精髓。其實,方式方法好不好,並不在於它新穎不新穎,而在於它適合不適合教材和學生。最後,我還感覺到自己的知識結構已經不很適合二十一世紀的學生了,因此,多接觸新鮮事物,多與學生交流,瞭解他們的想法和需求也是今後工作中不可忽視的方面。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 篇5

課文內容新穎有趣,以連環畫的形式結合文本。藉助課文中的圖片,學生完全有能力自學課文。教學中,我抓住“奇”一字,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感悟阿德夢境的神奇,引發學生對未來世界的無限遐想。

我以“説夢”導入本課:“同學們,你曾經做過夢嗎?你夢見過什麼?説給大家聽一聽。”由於低段的學生表現欲強,因此,學生踴躍舉手,都想把自己的夢説給大家聽。這時候,我引入到本課的教學:“今天我們要認識一位朋友。他也做了一個夢,但他的可不是一般的夢,他夢見了什麼?想知道嗎?”從而激起了學生學習的慾望。

順利的引入正題之後,我馬上提出了默讀課文的要求,第一遍讀:讀準生字詞;你從課文中的哪裏知道這是一場夢?第二遍讀:阿德夢見了什麼?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夢?明確了問題之後,學生就有目的性的開始了默讀。由於低段的學生學習目的性還不強,所以我覺得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明確的提出要求,為學生指明方向。這一環節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學生通過解決問題來自學課文。學生通過自讀,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是一個神奇的夢、這是一個奇怪的夢、這是一個奇妙的夢……於是,我就抓住一個“奇”引導學生研讀課文,讓學生再次在默讀中體會,從哪裏感受夢境的奇。在這一環節中,我通過指名讀、分角色朗讀、示範讀、比賽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不斷的朗讀中感悟夢境的神奇。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 篇6

《不求甚解》是一篇議論文。作者闡述了自己對不求甚解的理解。課文的論證注重分析説理,選例典型,論説周到,邏輯嚴密。

我讓學生在理解本文“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同時,去體會本文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不同的語言風格。

我還選了一篇與《不求甚解》結構差不多的議論文來學習,以加深學生對議論文論證的理解。 然後讓學生試着按照本文的結構進行創作。學生反應比較積極。但是還可以在活躍課堂氛圍上再多下些功夫。

本課設計遵從新課標的理念,根據我校的教學模式:一點兩步四環節來操作。首先確定一點:教學重點是理清論證過程;兩步是先學後用,學用結合:由學生自學,初步理解駁論的論證思路,通過小組活動進一步強化理解論證思路。最後通過模仿訓練來進行拓展,來學習本文的論證思路;四環節的處理是:(1)激趣導入(2)感知求異(3)探究內化(4)拓展延伸,鑑於本課內容較少,因此容量較為適中。只是在比較教學,體現短文兩篇語言特點上,引領學生突破重點,在體驗分析中明確議論文的論證方式方面操作有點亂。這是下步該改進的地方。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 篇7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幾點體會:

(1) 讓語文課堂充滿人文關懷。我們的語文教學應結合學生的生活與昇華體驗,讓在學生自主研讀閲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表達,學生的發言有亮點。例如:讀到“爸爸為我買橘子”這一部分的時候,有的學生就説:“這真是一個偉大的爸爸,為了兒子,再苦再累也不怕!”但也有的學生認為:爸爸的作法不可取,因為兒子也已經是大人了,就應該讓他自己去.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學的生命就在於讀書的過程中,以文本為出發點,引導學生融入自我的體驗和感覺,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世界,引發新的共鳴和思維,創造出新的境界,感悟出新內容,從而讓我們的語文教學體現出深刻的人文關懷。

(2)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的學習與交流的過程。新課程的理念認為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的學習過程,它是有着生命意義的師生的共融共進的歷程,是生機勃勃和五彩繽紛的。在讓學生自主選擇內容時,有的學生認為”車站送別”一節感人,有的則覺得”爸爸為我買橘子”一部分更讓人感動.同樣,讓學生暢想表達為什麼感動時,學生同樣有着不同的感覺和見解。如本課要感悟課文父愛時,學生從幾個描寫父親的簡單語言和動作中體會了父愛的偉大,從而讓我們的學生體會到了語言的魅力。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 篇8

一節課下來,整體上感到能夠把“以生為本”作為教學設計的主導。讓學生在情感上獲得豐收,學生們能夠積極參與、勇敢的説出心裏話,發出內心真實的呼喊。但在抓文本上,明顯不夠,儘管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演短劇,去唱歌,但缺乏老師的有效調控和引導,語文學科的語文性沒得到很好的落實,課堂上對課文關鍵的句子段落的處理也不太理想。

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定教,是現代教學思想的重要體現。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人。教師只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學生有着巨大的發展潛能,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使他們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逐漸形成獨立學習、自主發展的能力。

杜郎口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平台,也帶給我理念上的根本轉變,沒有穿新鞋走老路,而是踏踏實實的在走自己的路,走學生學會學習的路。課堂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流利的口語表達、豐富的情感體驗也讓我初步嘗試到以生為本的教學模式帶來的快樂。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 篇9

教學成功之處:

1、以大家所熟知的一則電視公益廣告(為媽媽洗腳)作為“導入”,很快進入課文情境,也利於啟發學生關注身邊體現親情的鏡頭。

2、教學過程按照我們讀文的思維由“感知”而至“品味”,最後的“課堂延伸” ,讓學生有課堂再到現實生活,使學生“學以致用”。

3、教學之時,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只作為參與者、合作者、引導者,必要時加以點撥、指導。以突出培養學生多種能力。

教學不足之處:1、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課堂的氣氛有些緊張。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新學年新學期伊始師生之間瞭解還不夠,配合不夠默契。2、第一個班教學中對教學節奏掌控不夠,一節的內容沒完成,應該在以後的課堂上把握好時間,以保證一堂課的完整性。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 篇10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閲讀教學要真是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發揮學生在閲讀中的自主性、積極性。語文閲讀教學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不斷進行“理解、積累、轉化、運用”語言的實踐過程,教師應該為學生的語言實踐與發展提供儘可能多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生活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感悟和思考。因此教學中,我抓住重點句“這聲音好像炸雷一樣,大家一下字都呆住了。”展開學習,從而收到思想上的教育。

一、瞭解古今畫家,激發學習興趣。

讓學生欣賞古今畫家的作品,瞭解繪畫的藝術魅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並對“畫家”一詞的含義有了感性的理解。為後面的學習作了鋪墊。

二、走近“戴嵩”,理解“著名”。

學生只有瞭解了戴嵩是一個技藝高超的著名畫家,才可以進一步感受身為著名畫家,地位可謂十分尊崇,在不絕於耳的讚美聲中,卻能虛心聽取一個小小牧童的意見,虛心之美德讓人感動,同時牧童敢於挑戰權威的實事求是的精神。因此,我設計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從哪些詞句看出戴嵩是個著名的畫家?”

請你找出有關的詞句。教師隨機板書:“一……就……”、“ 沉思片刻”、“濃墨塗抹”、“輕筆細描”及大家稱讚的話。同時進行語言文字的實踐。通過現場繪畫,理解“濃墨塗抹”、“輕筆細描”,通過模仿圍觀人説話,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最後抓住課文中不同人物的語言,作為訓練重點指導朗讀,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課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現不同人物的表情、動作及語言,使學生能夠深刻地理解課文,來感受“戴嵩”的“著名”。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 篇11

中國民居是中華文明的寶貴遺產,體現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藴。《各具特色的民居》這篇閲讀課文是寫我國地方民居的説明文,介紹了各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學習這課一是讓學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色及民風民俗,激發起對民俗文化探究的興趣;二是體會課文的説明方法和語言的表達特點,並學習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

在教學之初我先看了去年我曾寫的教學反思,我知道了學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色和民風民俗很簡單,因此,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學瞭解。

教學中我重點指導了《各具特色的民居》這部分的學習。

首先我讓孩子們掃讀寫客家民居的部分,找出這部分的中心段。孩子們很迅速找出了“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着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或土樓,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然後引導孩子們理解課文“奇葩”,“葩”我先讓孩子們觀察字型,然後猜到底指什麼,有的孩子很乖巧,馬上猜出“葩”就是“花”。此時我讓孩子們再次朗讀這個句子,這裏把什麼比作奇特的,特別的,非凡的花呢?孩子們都知道了把客家民居比作奇葩,通過這個過程的學習,孩子們也知道了這個自然段採用了打比方和列數字的説明方法。

接着,我讓孩子們圍繞“奇”去體味課文。孩子們從客家民居的地理位置、材料、作用、文化特徵這幾個方面去認真朗讀品味了課文。

最後我讓孩子們動筆寫了寫“我們村的房子”。大多數孩子都能從不同的方面介紹了村裏房子的特點,比如做房子的時候要請風水先生看地,擇黃道吉日動工;房子一般是主體房和附屬房兩部分,主體房主要是休閒卧室,附屬房裏餵養畜生,做飯……孩子們的觀察比較仔細,介紹某個方面的特點比較具體。但是在孩子們的小練筆中我發現孩子們的介紹比較枯燥,不能應用多種多樣的説明方法使文章顯得形象生動。孩子們的習作能力還要進一步提高啊!這個任務也是任重而道遠啊!

《傣家竹樓》我讓學生自學,抓住竹樓的“美”去學習體會。當然,體會竹樓的美不勝收,詩情畫意主要是通過朗讀去體現的。

教完這課,感覺有些累!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我總是在課中才發現孩子們的注意力不太集中,神遊得太遠,然後才採取措施引起孩子們的注意。一個好的教師,應該在一開課就牢牢抓住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這樣才能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啊!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 篇12

本首詩歌的教學我精心分析了教材和學生思維特點設計了教學環節,力求按照新課改的指導思想安排教學程序。本篇文章內容屬於人生哲理詩,相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説較為難懂,主要是引導學生明白:在面對人生選擇時應該慎重,不能隨波逐流,要做出自己的選擇。

我在教學中吸取以前教學的經驗教訓,首先在導入上改變了以往的思路。我先給學生講述了一個“走路”的故事,如果你行進在路上正好遇到了岔路口,你該怎樣走?你必須得選擇一條,當你選擇了一條在走的過程中遇到了磨難,你有什麼想法?學生答:“會想到自己選錯了道路,會特別留戀另一條未選擇的路。會調轉頭重新選擇”然後,我又講道:“有兩條道路,一條平順,一條充滿荊棘,你會選擇哪條?”學生答:“充滿荊棘的,因為他充滿了挑戰,可以磨練自我。”接着我就給與他們的回答以肯定,順勢引入今天的課文,“其實人生道路的選擇未必不是這樣,一旦選擇絕無回頭的機會,因為時間已經過去。

所以選擇時要慎重。人生道路也是不平坦的,風雨會不期而至,你必須勇敢的面對。而且你的人生道路只有你能做主,不能隨波逐流。”其次我沒有去講解,而是讓他們去一遍遍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主題思想,學生能在朗誦中體味詩中所藴涵的感情。第三,我讓他們展開討論,人生道路如何選擇?引導他們開始能對於人生會有更多的思考,能思考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能思考如何面對人生的艱難困苦,進而正確的選擇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

最後,我結合上一首詩歌《假如生活會欺騙了你》設計了一個問題,抓住兩首詩的主旨寫一段人生的哲理:學生很容易就寫出來了。“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的叮嚀和囑咐。不要悲傷,不要心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會過去,相信美好的未來在向我們招手。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我們要慎重的做出自己的選擇,因為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路就在腳下。”這些環節的設置,真正落實了三維目標。

這節課的成功源於對教材文本和學生的精心分析,所以我認為:離開學情的教學是沒有目的的,離開文本的教學是盲目隨意的。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 篇13

這節課用誦讀感悟、聯想討論、談人生啟示、拓展練習等教學環節的設計,讓學生走進文本,感受作者塑 造的藝術形象,掌握寫法,達到理解、鑑賞、運用等能力的鍛鍊。學生動口、動腦,有感悟、有思維、有 表達、有討論交流,在主動中學習,在交流中成長;最後一個環節“拓展練習”的設計,又鍛鍊了學生運 用語言和掌握寫作手法的能力,讓學生聯繫社會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讓學生體驗創作的快樂,收到了較好 的教學效果。

詩歌的教學,也是訓練朗誦的最佳時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適時的對朗誦加以評點,加以指導,讓 學生學會朗讀,喜歡朗誦。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更何況是有感情的朗讀,品味式的朗讀呢。要多讀詩, 讀好詩。在詩歌教學中,優美的背景音樂必不可少,它能引領學生更好的進入詩境。教師應在備課時多費 些心思去篩選,我個人認為班德瑞的專輯《春野》中的曲子都比較合適。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 篇14

起初,作者把珍珠鳥掛在“異常茂盛”的“生着長長垂蔓的法國吊蘭”中間,為它營造了“深幽的叢林一樣安全”的環境,鳥兒才傳出“笛兒”般的叫聲。接着,小鳥出生了,愛鳥的作者該是多麼好奇啊!可作者卻“決不掀開葉片往裏看”,連“添食加水”時也“不睜大眼睛”驚動它們。於是,鳥兒漸漸把“小腦袋從葉間探出來”。作者所做的這一切,是對鳥兒的愛,體現在對鳥兒生活習性的充分尊重。

小鳥在“屋裏飛來飛去”,“落在櫃頂上”、“書架上”、“畫框上”、“啄大文豪的名字”、“撞燈繩”,可作者卻“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飛。這裏體現了作者的包容,是愛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即對鳥兒的充分理解和寬容。

鳥兒膽子越來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啄‘我’顫動的筆尖”,而“我”卻“不動聲色”,“默默享受這小傢伙親近的情意”,以至於“我”“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它也不怕”。這時,鳥兒接近“我”,“我”接近鳥兒,這濃濃的愛意,是一種勾通,是零距離的接觸,是一種互為欣賞。

直到有一天,鳥兒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作者流出一時的感受“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種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的人鳥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層次的愛——“信賴”。這種“美好的境界”不是每個人隨時隨處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對鳥兒的“不一般”的愛,才有了“信賴”,才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運。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找到以上相關的句段反覆體會、交流。從中感受到那些描寫“我”為鳥兒做了些什麼的語段是有層次的,作者對鳥兒“不一般”的愛,體現在他順乎了鳥的習性和天性,在“尊重——理解——寬容——勾通——欣賞——信賴”的層層深入的情感體味中,學生對課文最後一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真正有了感悟。這種感悟由淺入深,除了對本義、引伸義、深層含義的理解,也有對“不言之義”的領會。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 篇15

本課正是一篇新聞史上很有影響力的新聞,這篇新聞的語言及寫作方式都與一般的新聞不同,它在保證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上,做了大尺度的突破,那就是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寫下了這樣一篇“不客觀”的新聞。

但是我認為,這篇文章不止是一篇普通的教學材料,它還是一篇歷史教育材料,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目的我設定為知識目標和情感目標兩個方面。知識目標主要在於認識本文的特殊寫作方式和語言特點;而情感目標則是讓學生通過奧斯維辛的事件聯繫到南京大屠殺,記住歷史,並學會正確地看待日本。

為了讓學生能夠對奧斯維辛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我在網上尋找了大量真實的記錄圖片,用形象的圖片來讓他們在腦海中對奧斯維辛有個具體的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課文。

此外,我還找了一些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圖片以及相關的資料,還有兩篇與奧斯維辛解放六十週年有關的新聞報導,作為拓展延伸的內容。兩篇課外新聞的內容分別針對這次紀念活動中德國的態度以及日本媒體的態度,都是學生平時接觸得不多但是容易展開討論的話題,我希望通過這樣的探討,扭轉現在學生們哈日哈韓的心態,正確對待日本人,牢記歷史。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 篇16

這篇課文記敍了1984年2月16日,小作者為鄧小平爺爺做電子計算機表演的事,文章通過“我”表演前、表演時、表演後的心情變化及鄧爺爺的神態、動作、語言的描寫,表現了小作者對鄧爺爺的崇敬之情和鄧爺爺對少年兒童的關懷與期望。

課堂上,我首先讓學生談談自己知道的有關鄧爺爺的事,從而引出了課題《難忘的一天》。接着,提出問題:難忘的一天是哪一天?這一天的什麼事讓他難忘?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學習生字詞,思考回答以上兩個問題。解決了生字詞,回答了問題後,引導學生找出描寫作者心理活動的句子。體會為什麼緊張?又為什麼激動?到心情平靜下來,引導學生體會我的心情為什麼一下子會平靜下來?通過體會“我”心情的變化,鄧爺爺的慈祥、和藹可親的樣子漸漸地走進了孩子們的心裏;從“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鄧爺爺的遠見卓識也深深的刻在了孩子們的心中。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 篇17

本節課為新課程教學展示課。對於文言文教學,我一直注重誦讀和積累,常用競賽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接到開課任務後,我就想對一年來的文言文教學作一個歸納總結,來體現我的文言文教學。於是在本節課我作了以下的設計:誦讀──積累──感悟──拓展重點體現在誦讀上:整體感知時,我設計了自由放聲朗讀、聽讀,有感情朗讀、譯讀師生朗讀比賽;在精讀課文時,我設計了默讀,重點句品讀和聲情並茂朗讀;最後以學生背誦全文歸結。

整節課以讀貫穿課堂,在讀中感知,在讀中讀懂讀透文本,最後在閲讀中與作者對話,不僅讀懂作者,而且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我覺得本節課的課是成功的,因為在各種不同形式朗讀中,學生比較順利地走進了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但遺憾的是我準備不充分,在各部分銜接中比較生澀,課堂語言比較粗糙,當堂激勵和隨機深入引導不能達到水到渠成,更要命的是可能自己誦讀不夠熟練,竟然卡帶,雖無傷大雅,但可見準備不充分。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 篇18

主要通過學生自主交流收集到的含有百分數的資料,使學生感悟百分數的意義,同時體驗百分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使數學的學習始終與生活聯繫在一起,其學習的價值不言而喻,學生蒐集到的百分數也很有代表性,如牛奶、飲料、班級合格率、優秀率等。在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後再得出百分數的意義就水到渠成了。接着,通過讓學生找百分數和分數的聯繫和區別以及兩個句子中哪幾個分數可以用百分數來表示的辨析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認真自學、積極思考、與同伴的交流,獲得知識真諦——因為百分數表示兩個量之間的相比關係,所以百分數不表示具體的量,也沒有單位名稱;但一般的分數既可以表示兩個量之間的相比關係,又可以表示具體的量,當分數表示具體的量時,它就有單位名稱,瞭解了百分數和分數的區別和聯繫。

習題比較具有趣味性。第一題鞏固了百分數的意義,並對學生進行了保護環境的教育;第二題既掌握了百分數的寫法和意義,又啟迪了思維。讓學生根據自己寫的百分數的個數説一句有關百分數的話,學生興趣盎然。第三題的成語中的百分數和用百分數來表示學習情緒更讓學生大喜,原來百分數還有這等妙用。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 篇19

很多的學生不知道如何去記憶所學的知識,尤其是對一些晦澀難懂的古文,讀起來佶屈聱牙,背起來更是無處下嘴。學生們往往習慣於大段大段地熟讀,熟讀以後再像鑽機打眼一樣一點點地超前衝。往往是前句背上來了,後句是什麼卻怎麼也想不起來。即使是能背誦下來,也是背滑句,不知道文章的意思是什麼。其實,所有複雜的東西,都是由簡單的事情組成的。一篇文章再長,我們只要加以分解,化煩瑣為簡單,就能很好的記住。記一段不容易,記一句就相當簡單。這樣的提示,有助於學生的誦讀。

語文課應該是學生最喜歡上的課。筆者感覺學生對教師講解的課外的與課文相關的知識非常感興趣。這就要求教師本身應該多讀書,多涉獵,並恰當而準確地運用到自己的教學當中去。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 篇20

《烏塔》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描寫了一位十四歲的德國小姑娘,獨自一人遊歐洲的事。這對從沒出過遠門的中國小朋友來説,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因此這篇課文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思想意義方面都讓我班學生感到新奇,興奮。故對這篇課文的讀書積極性相當高,可以説是主動地去讀,專注地去讀,興致勃勃地去讀,自然收穫也相當多。無論是情感的薰陶,思想的啟迪,還是審美的樂趣。總之,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真正做了一回主人。

學完課文後,我在班級裏舉行了"一個14歲的小姑娘獨自漫遊歐州,究竟是好,還是不好"辯論會。這是我班學生最喜歡的一種學習形式。正反雙方進行了一場激烈的"口水之戰":

正方認為只要作好充分的準備,可以一人外出旅遊,這對烏塔今後的成長有好處;烏塔真勇敢,讓人好佩服;這是他們做夢都不敢想的事;烏塔是那麼自由,離開爸爸媽媽的管束,像小鳥那樣飛出去了。哪像他們除了學校就是家,活動的空間那麼小,

簡直是井底蛙,籠中鳥;什麼時候他們也像烏塔那樣出去走走,闖闖,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反方認為烏塔還小,不應該一人外出旅遊,這樣太危險;一個小女孩獨自外出,家長一定非常非常擔心呀!俗話説得好,兒行千里母擔憂呀!一個小孩子獨自到異國他鄉,她能安排好個人的出行和生活起居嗎沒有大人的指導,她能增長多少見識呀!漫遊世界可是很花錢的喲!雖説烏塔有自己賺點錢,可也要花掉父母辛辛苦苦掙的很多錢……

好一場脣槍舌劍,真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贊可夫説過: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豐富多彩的思想,情感,詞語。今日,我重温此語,倍感親切。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 篇21

今天,在講《華北明珠白洋澱》一課時,感覺有一處成功的地方。

在交流收穫時,學生們提到:“覺得荷葉很多”。我引導學生説一説,是從哪些詞句知道的,學生站起來回答,因為一片片荷葉挨挨擠擠的。“他是用書上的句子回答的,誰能用自己的話説一説”“因為他們是擠在一起的,所以就多了”。我看着學生們只是在這些答案中反覆徘徊,於是,我換了一種形式問,“挨挨擠擠的荷葉是什麼樣的?”“荷葉都挨在一起了,一點縫兒都沒有。”“哎呀,荷葉真多呀!”“甚至,一片都搭在另一片上面了。”“説的真好,這麼多,這麼美的荷葉,誰想讀一讀。”這樣,讀起來,學生就入情入境了。

聽着學生動情的朗讀,我感受到了他們品詞析句之後的快樂。當時,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多學習,豐富提高自己的教學方法,用自己淵博靈活的知識,指引學生尋找到更多的快樂。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 篇22

《珍珠鳥》是根據作家馮驥才的散文改編的,描寫了“我”為一種怕人的珍珠鳥創造了安逸舒適、自由自在的生活環境,使它們與“我”越來越親近,説明“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課文寫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很能引起學生的閲讀興趣。在指導學生閲讀時,我從以下四點入手設計和組織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播放課件,讓學生認識珍珠鳥,引起興趣,引出課題。然後讓學生初讀課文,讀後談談自己的感受。

學生初讀後,有的感受到“珍珠鳥是一種可愛的小鳥,作者非常喜愛它”,有的説“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還有的説“感受到作者和珍珠鳥有種親近的情意”。這些感受都是孩子們獨自的情感體驗,是真實而可貴的,雖然來自直覺,有些粗糙、膚淺,卻是理解主題的基礎。教師應珍視這些感受,進而引導學生深入讀書,理解作者寫作的真諦。

標籤: 反思 多重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m9ejy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