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通用13篇)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通用13篇)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 篇1

“噸的認識”是蘇教國標版三年級下冊教材第六單元的知識。教學之前,學生已有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學生對1千克=1000克的進率也比較清楚。他們對生活中比較重或大宗物品的質量用什麼單位表示,也能説出是用“噸”作單位,但是對1噸到底有多重,學生並沒有感性的認識和直觀的參照。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100千克的圖片加以説明,10袋這樣的大米重1噸。如果我們按照這樣的模式去教學,學生雖然能瞭解1噸有多重,但顯然缺少了體驗和感悟過程,很難説他們真正弄懂了1噸的重量有多重?要解決這一難點,就要設計一些學生熟知的生活實例,給學生一定的經歷、體驗和感悟過程,使他們真正理解1噸的重量。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通用13篇)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 篇2

我設計了拎一拎、背一背兩個體驗環節。

環節一:我從食堂借來了20千克一桶的色拉油,讓學生在課堂上試着拎一拎、説一説。弱小的女同學幾乎拎不起來,她們直喊太沉了;力氣大些的男生們雖然拎離了地面,但也堅持不了20秒。他們抱怨道,太重了手都拎酸了,還紅了一道印子。於是,我順勢利導,“才小小的一桶20千克重的色拉油,都把大家累成這樣,要是50桶這樣的色拉油,你估計我們班誰能拎的動?你們知道多重嗎?”學生紛紛表示,50桶這樣的色拉油1個人不可能拎的動。在學生交流的同時,我板書着:一桶20千克50桶千克。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出1000千克就是1噸。

環節二:在學生中找幾個25千克重的同學。我讓班上一些同學嘗試背一背這些25千克的同學,看看誰能背的動,誰背的不止一個同學。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有的同學能背動一個25千克的同學,有的能一邊背一個,一邊抱住一個,大家在笑聲和叫聲中感受到體驗的快樂。再問他們多少個25千克的同學是1000千克,也就是噸時,學生很快説出答案。接着,我“借題發揮”,讓前後的男生或女生分別告訴對方體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計多少個____的重量是一噸。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 篇3

教學完後,我注意到這兩個環節上學生的情緒高漲,注意力比較集中。這説明,學生非常喜歡這樣的體驗環節,他們通過體驗,能進一步加深對1噸有多重的感性認識。但是,我也反思到在環節一上,有些力氣小的學生沒有充分體驗到20千克的重量,而且環節一的20千克與環節二的25千克差別不大,有重複之感,很難説學生的體驗有多明顯。我想,環節一如果改為用5升的色拉油(重5千克),多準備幾瓶這樣的色拉油,讓學生兩手拎一拎,看看各種學生拎起的不同瓶數後,再引入多少瓶這樣的色拉油重1000千克,也就是1噸時,效果會更好。而且,這樣的處理後環節一和環節二能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既能節省教學時間,也能最大限度的發揮教具的有效性,突破教學難點。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 篇4

教學時,我引領學生入請入境,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就是童話中一員,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但語文課程還具有工具性,在這一課時的教學中,這一點落實不到位。教學時應該進行適當的語文知識滲透。具體表現在兩方面:

(1)課文第13自然段:小螞蟻爬上“飛機”,蜻蜓起飛了……“飛機”是真的嗎?在課文中指的是誰?作者把小蜻蜒比喻真的飛機,所以加上號。

“螢火蟲在前面點起了亮晶晶的小燈籠”。也是打比方。是把螢火蟲當作人來寫。這些語文知識,引號的作用、語文中的修辭方法,在教學中都應該滲透進去。

(2)在最後一個寫話的環節,學生句子寫得非常好,但我沒有進行及時的現場示範批改,特別是標點符號。我想這兒,如果我能示範批改一下,對學生今後的寫話和正確使用標點符號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整節課我是儘可能用美的語言描述、銜接,創設了一個情景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在這樣一篇對話豐富的,人物極具個性的低年級語文課堂,我自己還不夠放開,肢體語言不夠豐富。如果老師自己先表演起來,學生肯定更放得開,會完全進入到角色當中,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 篇5

《霧凇》一課語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現着“奇美”的景象:霧凇的“奇幻”、形成條件的“奇特”、形成過程的“奇妙”。這節課,我關注了語文的人文性,以情為基礎,重視感的過程,追求內化的終極目標,引領孩子欣賞優美文字中所藴含的美妙絕倫的畫面,讓美充溢着課堂。“奇”既是吉林霧凇的重要特徵,也是體會美的重要抓手,因為“奇”,吉林霧凇的美才與眾不同,因為“奇”,我找到了貫穿文章的主線。知道了這篇課文要讓孩子體會美,要讓孩子感受體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於學生沒有見過霧凇,對霧凇沒有感性的認識。上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看霧凇的圖片,感受霧凇景觀的奇特靜態美。然後導入第三小節,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吉林霧凇的美麗風光,接着,問學生你會發出什麼感歎,由己及人,引到詩句,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進一步體驗吉林霧凇的奇特壯美。然後回到第二小節,由重點詞語感悟,如: “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抓住“最初……逐漸……最後” ……體會霧凇的形成的動態美。在課堂上,閲讀成了孩子的一次審美的旅程、發現的旅程,讓孩子的心靈在讀的空裏自由放飛。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 篇6

本學期我的語文教學工作即將接近尾聲,回顧一下自己一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實踐,感覺既漫長又短暫。整冊語文書三十二課的課文教學,八個綜合學習。在教學中,我本着將理論與實踐,將課內與課外緊緊地融合在一起,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孩子們在語文學習中既學到了知識,又體驗到了快樂。對於我個人而言,我也時刻本着一名教師特有的工作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從而圓滿的完成教學任務。現將教學方面的體會和工作總結如下:

一、積極聽課,認真備課,善於反思

聽課,不僅開闊了思路,也為備課過程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各種鮮活生動的事例,各種教學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細節之處的精彩處理,使我在豐富課堂教學的同時,也改變了學生對學習感到枯燥、單調、脱離實際的成見。關於認真備課,本冊書中的每一課每一個教學環節,我都是精心地分析、準備,從而再到課堂上給學生來講授。在我的意識裏,我覺得只要是自己能努力去做好的,就一定要竭盡全力地做,能夠在課堂中讓孩子們獲取更多的知識,是作為一名教師最大的快樂與成就。例如《奇怪的大石頭》《風箏》《富饒的西沙羣島》等等,這些課的教學,我都盡了最大的努力為孩子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們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獲取更加形象生動的知識。

二、創設平等活躍的課堂氛圍。

教師在新課程中最大的角色是變化,將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在教學中,結合本班的特點,我在課堂上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如猜字謎、畫畫、講故事等,我努力引導學生從傳統的接受學習轉變為探究學習,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策略和發展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答的好的學生我會馬上表揚,有錯的,也會及時鼓勵。使學生從中受到感化和薰陶,從而激發出學習的無限熱情和創作願望,使他們全力以赴地投入學習,提高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三、狠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由於三年級是中年級的轉折點,如果處理不好,學生的能力很難提升。我班學生知識基礎參差不齊,為了夯實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我根據學生的平時表現把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因材施教,不斷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比如,在書寫方面,我大力強調規範性,要求行款整齊,字跡工整,並努力克服錯別字,我讓寫字不好的同學每天在小黑板上寫一課生。又如,在學習生字方面,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和注意容易寫錯的字,讓學生在黑板上比賽,為了使學習生字不死氣沉沉,我利用“小老師教生字的方法”或領讀、賽讀的方法教學,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漲,而且注意力也集中,當然學習效果是最佳的。

四、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閲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我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各抒己見。我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是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樣可以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五、加強學生的習作水平

(一)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生活本身是豐富多彩的,是作文的源泉。我先要做的是,教學生學會去“愛”。愛山,愛水;愛父母,愛老師,愛周圍的人;

愛植物,愛動物,愛小物件;愛看書,愛收集;還有愛種植等等……正是由於這些愛,孩子們的情感豐富了,頭腦中儲存的東西更多了,他們才會寫下精彩段落。

(二)作文訓練形式的多樣化。

1、擴大閲讀面,注重知識積累,培養學生主動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2、口頭作文與即興作文的訓練合指導。

3、作文應用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加以訓練。

這種多樣、別緻、有趣的訓練形式,不僅使學生在興趣中寫作,在寫作中盡興,而且把作文與生活,作文與活動,作文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提高了作文的綜合能力。

本學期我雖然盡了自己的責任和能力去完成了教學工作任務,但還有許多問題等待解決,今後我將繼續加倍地努力工作,努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 篇7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閲讀教學要真是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發揮學生在閲讀中的自主性、積極性。語文閲讀教學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不斷進行“理解、積累、轉化、運用”語言的實踐過程,教師應該為學生的語言實踐與發展提供儘可能多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生活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感悟和思考。因此教學中,我抓住重點句“這聲音好像炸雷一樣,大家一下字都呆住了。”展開學習,從而收到思想上的教育。

一、瞭解古今畫家,激發學習興趣。

讓學生欣賞古今畫家的作品,瞭解繪畫的藝術魅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並對“畫家”一詞的含義有了感性的理解。為後面的學習作了鋪墊。

二、走近“戴嵩”,理解“著名”。

學生只有瞭解了戴嵩是一個技藝高超的著名畫家,才可以進一步感受身為著名畫家,地位可謂十分尊崇,在不絕於耳的讚美聲中,卻能虛心聽取一個小小牧童的意見,虛心之美德讓人感動,同時牧童敢於挑戰權威的實事求是的精神。因此,我設計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從哪些詞句看出戴嵩是個著名的畫家?”

請你找出有關的詞句。教師隨機板書:“一……就……”、“ 沉思片刻”、“濃墨塗抹”、“輕筆細描”及大家稱讚的話。同時進行語言文字的實踐。通過現場繪畫,理解“濃墨塗抹”、“輕筆細描”,通過模仿圍觀人説話,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最後抓住課文中不同人物的語言,作為訓練重點指導朗讀,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課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現不同人物的表情、動作及語言,使學生能夠深刻地理解課文,來感受“戴嵩”的“著名”。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 篇8

教學時《四時田園雜興》,我引導學生按照以下程序進行學習:初讀 —— 畫出不懂的詞句;再讀 —— 參考學習資料進行理解;品讀 —— 與同學深入探討重點詞句,品味詩意;誦讀 ——邊讀邊想象詩中意境。在學生理解詩所表達的內容後,鼓勵學生充分展開想象,將詩的意境用自己喜歡的其他方式表達出來。 10 分鐘後,一個學生質疑:這首詩到底描寫的是哪個季節?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爭執不休。有的説: “ 從第一句和第二句的‘梅子金黃’和 ‘杏子肥 ’ 中可看出描寫的是夏天的季節。 ” 有的説: “ 從第二句中的 ‘菜花’和圖上畫的 ‘綠油油的田野’可以看出是春天。 ” 我沒有急於給出答案,而是耐心地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 學生們情緒高漲。他們通過查字典並結合詩的內容最後一致認為描寫的是夏天這個季節的景色。

因此,在教學中我認為應該多引導學生去探究問題,討論問題,從而去解決問題。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 篇9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敍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可以分為三部分。主要講科學家為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經過反覆實驗和研究,證明蝙蝠夜間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的。飛機靠雷達夜間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反思我的教學過程,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 滲透方法指導

語文學習方法指導的方式是影響學習方法掌握的重要外部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種中,應有較強的指導學習方法的意識,有堅實的語文知識基礎,能憑藉學習內容,把指導學生學習語文內容與如何學習統一在同一過程中,寓學法於教學之中,久而久之,學生領悟各種學習方法。

本組課文的教學要求是閲讀課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瞭解大自然給人類的啟示。如果把概括本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有效方法,運用到其他課內閲讀或課外閲讀,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導。我讓學生仔細閲讀完課文後,找出課文中既寫了蝙蝠又寫了雷達的句子,因為這些句子合起來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當學生找到後,就讓他們連起來説一説,並且告訴他們有時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以後的自己閲讀中也可以試試。

二、 從質疑中引發探究心理

學習貴在生疑,有疑才能有問,有問才能激發更深地探究。在課堂開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圖片和雷達的圖片,並問學生蝙蝠是一種哺乳動物,而雷達是人類發明的探測儀器,那課題用“和”字連接是為什麼呢?繼而引導學生在文中尋找關於描寫蝙蝠和雷達的句子,為概括全文內容做鋪墊。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 篇10

“用”數學是學數學的歸宿,同時通過用數學又能提高數學學習水平。開放題的設計,圍繞數學與實際生活問題的密切聯繫,在計算教學中起到培養學生思維靈活性的作用。在這裏,通過合作思考、動手擺隊形的數學活動,有效地鞏固了本節計算課的知識,拓寬了學生的思維,還適時地滲透了審美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品質。最後,將數學知識迴歸於生活,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需要用除法來解決的問題,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讓學生了解、發表一些數學課以外的生活中的數學知識,讓數學“活”起來!

今後教學中,我不應該只停留於課本,而應該多方位的為學生的學習考慮,用多種方式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樣才能讓學生實質性的`深刻的理解整節課的知識內容,才能讓我的課堂上得不只有温度,還要有深度。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 篇11

《金色的腳印》是新編國小語文第十冊教材。這篇略讀課文講述了一個人與動物之間的傳奇故事,尤其受到小朋友的青睞:小男孩正太郎家的傭人從山裏捉回一隻小狐狸,兩隻老狐狸想盡辦法要救小狐狸出去,冒着生命危險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顧小狐狸,並和十分同情小狐狸,偷偷給老狐狸餵食的正太郎建立了親密的信任關係。後來小狐狸被送給鄰居,正太郎為了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懸崖。兩隻老狐狸救下了嚴寒中昏迷的正太郎,最後正太郎要回了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了山裏。狐狸一家終於團聚並回到了樹林中。文章以生動細膩,充滿感情的筆觸娓娓道來,讚美了人與動物之間的互相信任、互相幫助、和諧相處的美好關係、也展現了動物之間生死相依的濃濃親情,讀來感人至深,每個人無不為之動容。

這節課,讓我想起了關於教育的一段論述:“教育的技巧並不在於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在於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做出相應的變動。”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 篇12

《搭石》全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裏行間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氣息。本文描寫了農村生活中非常不起眼的事物搭石及農村生活中的平凡鏡頭,通過細節描寫讓讀者感受到了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樸素中閃爍着的美好思想。

教學過程中,我從課文的整體入手,以“美”作為這篇課文的主線,貫穿課堂始終。按照“發現美——感受美——體現美-表達美”的閲讀思路,我以“風景”一詞切入,將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全部融合在“風景”中,緊緊圍繞“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主線展開教學,通過對重點詞的理解,朗讀指導,想象畫面,適時的語言渲染等語文訓練手段,引導學生去發現這道特殊的風景,感悟濃濃的家情之美。

《1噸有多重》反思總結 篇13

1、問題設計遵循了整體把握文本的原則,力圖使學生經歷從整體到局部的閲讀過程。提問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牽一髮而動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層次感。上闋圍繞“為什麼寫景產生了壯美的效果”一問展開,下闋則以對比為支點,融評價歷史人物與理解“風流人物”內涵於一體。

2、鑑於作品作為詞的文體特點,仍關注了一些難點詞句。如“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須”“文采 ”“風騷”等。

3、備課時也把介紹意象和“詩品取決於人品”的論點定為教學目標,意在豐富學生詩詞鑑賞的基本知識。這些知識對提高學生鑑賞水平應該説是大有裨益的。具體操作過程也引發了有價值的比較閲讀。

回顧備課過程,我意識到自己根本的立場是努力回答了一個問題:我應該教給學生什麼?以自己研讀教材的體驗為設計教學的立足點、出發點,在此過程中首先要求自己擷取精華,深刻透徹地領會作品的思想實質及表達形式,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啟發學生,自己的收穫能有效地幫助學生。

標籤: 反思 多重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ejnqj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