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病房裏的故事教學反思(精選20篇)

病房裏的故事教學反思(精選20篇)

病房裏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1

本課是長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人間情”這一版塊中的一課。

病房裏的故事教學反思(精選20篇)

本文講述了一個給人無窮回味和無限的感人故事,展現了人性的善良。文章篇幅短小,卻給人留下了大量的思考空間。本文采用白描的寫法,寫了病重的吉姆對同樣病重的的大衞給予的鼓勵和希望,以期使之堅強樂觀地生活下去。則當吉姆死後,大衞搬到靠窗户的那張牀時,他驚奇的發現被吉姆描繪得如詩如畫的窗外,“除了一堵灰白色的、光禿禿的水泥牆之外,什麼也沒有……課文寫到這裏戛然而止,給人留下了無限回味空間。

在教學時我首先從課題引入“同學們看到課題你有什麼疑問?”此時孩子們暢所欲言,分別談出了自已的疑問,其中不乏一些有價值的問題。“病房裏發生了什麼事?這件事為什麼了發生在病房裏?這件事發生在誰與誰之間?”我馬上追問“好的,同學們現在就帶着你的這些疑問,我們到書中去尋求答案吧!”孩子們在初讀課文之後,都能簡單的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但在語言上還是有些囉嗦,我因勢利導,馬上用比較簡練的語言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孩子們馬上就對文本有了一個整體的定位。

“同學們,在讀文的過程中,你又產生了什麼疑問呢?”“為什麼説這個病房是特殊的病房?它特殊在哪?”“為什麼吉姆要把窗外描述的那麼美好?”……這些問題產生之後,我並沒有馬上公佈答案,而是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小組討論發表自已的看法。在合作處理完這些問題後,我又請同學分別扮演兩個人物,通過讀吉姆描繪的外面美好世界,請學生讀出自已的體會,那麼你能為文章補白嗎?這樣處理既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自已對美好生活的獨特感悟!

文章結尾,當結果大白於天下的那一瞬間,不只是大衞,就連所有的讀者都為之振撼,窗外是一堵牆,什麼都沒有,當讀到這時,我感到孩子們有些振撼了,我引讀“孩子們,窗外沒有……沒有……沒有……”此時我發覺孩子們的眼角濕潤了。他們飽含深情的朗讀着文本,讀出了他們內心深處的感動!

“你是大衞,你會説什麼,做什麼?大衞會怎麼對待疾病和其他困難?如病房裏又來了病友,大衞會怎樣做?”請學生動筆寫寫你的感悟,藉此小練筆訓練學生的文筆,同時在孩子們內心深處種下了一顆善良的種子。讓孩子們能夠,珍重自已的同時,樹立一種“大愛”之情!

當然了在教學中,不乏一些遺憾。在問題的情境設計上有些不緊湊,孩子們在朗讀上的時間分配還是不夠,分析過多,教師牽的太多!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改進,使每節課都精彩!

病房裏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2

《病房裏的故事》這篇課文是長春版第七冊第五板塊《人間情》中的第二片課文。改編自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小説《窗》,文章講述了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展現了人性的善良,讀起來耐人尋味。文中那栩栩如生、五彩斑斕的窗外美景都是臨窗病人支撐着羸弱的身體,面對着一堵光禿禿的牆幻想出來的。文章採用白描的手法,寫了病重的吉姆對同樣病重的大衞給予的鼓勵和希望,他用善意的謊言去點燃同伴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激發病友生活的信念。這是一種生命的熱情和求生的力量,更是一種高尚偉大的人格。

一、在閲讀教學中,我安排了寫字教學。沒有機械的講解記憶字的音形意,而是通過講解“窗”字的演變過程,讓學生認識這個象形字,瞭解這個象形字,同時也感受到祖國文化的博大,讓學生由學一個字,到愛上中國的漢字。

二、我在教學時,努力實現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力求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近文本中的人物,與人物進行對話,觸摸人物的內心世界。文章雖然沒有直接對人物內心世界進行描寫,可透過文字我們卻可以感受到吉姆美好的心靈。大衞,則是讓學生帶着個人理解去完善豐滿這個人物形象。我抓住文章中兩個重點段落指導學生朗讀,通過不同層次的朗讀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教學吉姆描述的窗外的景色時,一要讀出窗外景物的美,二要讀出吉姆對大衞的鼓勵和關愛,三要讀出吉姆病重的樣子。而教學那個秋風怒號的夜晚時,教師配上適合的音樂來烘托沉重淒涼的氣氛,幫助學生達到更好的朗讀效果。朗讀是一個目標,也是一個手段,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人物情感,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

三、在教學中,我多處安排學生展開想象為文章補白,讓學生置身於故事中,如果你就是大衞,你會怎麼想?如果你就是大衞,你會怎麼説?這不僅是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也是學生個人情感的一次宣泄,最後一次我讓學生動筆寫出自己想説的話,體現了閲讀教學中讀寫結合,而在冷靜的思考動筆過程中,學生的理解體會也更加深刻了。

四、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特點。由於這篇課文是由泰格特的小説《窗》改編的,改編後的課文中大衞這個人物形象性格不夠鮮明,學生依據自己善良的理解把這個人物美化了。我在教學到最後,大膽地將這個人物真實自私的一面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在震驚於大衞的渺小的同時,吉姆的人格在孩子們的心中又一次高大起來。不過了解一個人物不是目的,於是我讓學生續編故事。當學生心知大衞的自私,卻又一次的讓大衞扮演起吉姆的角色,用自己的愛去鼓勵其他人,點燃其他人生命的火焰。到了此時,孩子們的內心已經種下了一顆善良的種子,他們相信愛終能將一切醜陋改變。我想我這節課除了是一節語文課外,更是學生的心靈雞湯。

五、努力構建開放式的語文課堂,實現時間上的開放,空間上的開放,內容上的開放,思想上的開放。讓學生帶着自己已有的經驗體會走進課堂,由一本書走向另一本書,由40分鐘的課堂走向更廣闊的閲讀空間,最重要的是,解放學生的思想,老師不用自己的模式思維去框住孩子,他們自由的讀文,自由地談自己的體會,有愛,有恨,有嫉妒,有感動,這才是最真實的體驗。

當然,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缺憾的藝術,我的課堂亦如此。吉姆描述的窗外景色部分的朗讀需要學生讀出很多層情感來,學生能理解但是讀得始終缺少點味道。

病房裏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3

今天和學生們一起學習《病房裏的故事》這篇課文,在結尾處,給孩子們講了美國作家歐;亨利在他的小説《最後一片葉子》裏的故事:病房裏,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從房間裏看見窗外的一棵樹,在秋風中一片片地掉落下來。病人望着眼前的蕭蕭落葉,身體也隨之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説:"當樹葉全部掉光時,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畫家得知後,用彩筆畫了一片葉脈青翠的樹葉掛在樹枝上。

最後一片葉子始終沒掉下來。只因為生命中的這片綠,病人竟奇蹟般地活了下來。

孩子們就這個故事談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有的説:“希望對大家來説太重要了。”有的説:“我們要有希望。”是呀:人生可以沒有很多東西,卻唯獨不能沒有希望。希望是人類生活的一項重要的價值。有希望之處,生命就生生不息!

病房裏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4

上完《小木偶的故事》,感覺心情特別愉快。

這篇童話故事趣味性強, 學生理解課文並不難。因此在教這課時,採用了以下教學流程:自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分角色讀課文,體會故事藴含的道理-------積累詞語,豐富語言------展開想象,續編故事。

其中,感覺最有特色的地方是:“積累詞語”這一環節。因為這課表情的詞特別多,所以安排了讓學生劃詞、讀詞、理解詞、運用詞達到積累運用的目的。把“板着臉、笑嘻嘻、憤怒、親熱、温柔、痛苦、傷心、着急、委屈、生氣、齜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憐巴巴、放聲大哭”板書在黑板上,然後讓學生讀詞,以邊讀邊做表情動作來理解詞,最後以選詞説話達到運用的目的。 這環節的設計感覺很好,學生因為有着忽喜忽怒忽悲忽怨各的表情演示,興致高漲,也能比較直觀形象的理解詞語的意思,個別學生對某些詞理解就猶豫着知道如何做表情動作,這時他們會左右觀看,從同學的表情理解自己感到疑惑的詞語。這樣的教學中,既輕鬆又收效好,老師的解釋已顯得多餘。

這節課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度過,連自己也被他們豐富多彩的表情所感染,如果每節語文課都能這樣輕鬆愉悦, 又何愁學生不愛學語文呢?這就有效教學吧,能讓學生輕鬆的課堂中學到各種語文知識, 讓學生深深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病房裏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5

在課堂上,我讓學生體會另一隻小河蚌後悔流淚的原因,以及當時的心情,對比突出文章藴涵的思想內容。讓學生找出這隻小河蚌流淚的原因是貪玩,沒聽老河蚌的話,順勢導出老河蚌的話,再通過朗讀比較,讓學生明白“語重心長”這個詞語的意思,就是用很誠懇的語氣説一句有深刻意義的話。並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去理解這個詞。

最後,我還設計了兩個問題,好的提問不僅僅引起學生的興趣,還能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這兩個問題分別是:如果你是小河蚌的夥伴,你會説點什麼呢?從小河蚌身上受到教育,但是我們不是小河蚌,而是人,我們以後該怎樣做呢?在這兩個問題上,學生學到了如何安慰小河蚌,並且也認識到做人要聽別人的勸説等等,達到了這節課的目的。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還有許多的不足。比如在提問時,問題的目標性要更強一點,準確性要高一點,要讓學生有明確的目標,才能幫助他們儘快地找到答案,理解課文。另外在時間的把握上也還不夠精準,以至於最後兩個問題學生髮言還不夠充分,因為鈴聲已響,有草草收場之嫌。

病房裏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6

《大樹的故事》是人美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二年級第三冊中的第八課。教學目標基本實現,這一堂課圍繞大樹爺爺貫穿了整節課的教學內容,通過回答大樹爺爺的問題、觀看錄象和對大樹的聯想,激發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激起學生熱愛大自然,探索自然奧妙的興趣。

本課時教學重點明確。回憶並會觀察大樹外形特徵,能根據本課題的內容進行想象、創作。學生學習積極性高,課前我做了大量的教學準備。關於大樹的模型、精彩錄象的創設等,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自主控制學習活動。實踐活動時選擇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或昆蟲進行創作,大膽地發揮想象,能使課堂活躍起來,更能點燃學生“創新的火花”。 做到“綱舉目張”,抓住重要問題,引領教學全過程。

病房裏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7

《小木偶的故事》是一篇略讀課文,這篇童話故事趣味性強,學生理解課文並不難。因此我在教這課時,採用了以下教學流程:自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分角色讀課文,體會故事藴含的道理-------積累詞語,豐富語言------展開想象,續編故事。

其中,“積累詞語”這一環節學生a學的特別愉快而認真。因為這課描寫表情的詞語特別豐富,所以我安排了讓學生劃詞、讀詞、理解詞、運用詞來達到積累運用的目的。我先讓同學們找出文中描寫表情的詞語,並告訴他們,如果大家把所有的表情詞都找全了,老師會獎勵大家一個童話故事。同學們認真地默讀着,細心地批畫着,“板着臉、笑嘻嘻、憤怒、親熱、温柔、痛苦、傷心、着急、委屈、生氣、齜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憐巴巴、放聲大哭”等等表情詞都被同學們找了出來,我也把它們一一板書在黑板上,然後讓學生讀詞,以邊讀邊做表情動作來理解詞,最後以選詞説話達到運用的目的。

學生們因為有着忽喜忽怒忽悲忽怨各種表情演示,興致高漲,也能比較直觀形象地理解詞語的意思,個別學生對某些詞不理解就猶豫着不知道如何做表情動作,這時他們會左右觀看,從同學的表情中理解自己感到疑惑的詞語。這樣的教學方式,既輕鬆又收效好,老師的解釋已經顯得多餘。這一環節非常順利地結束了,我給他們講了《小木偶的故事》的第二篇《我不是一段普通的木頭》,同學們聽得非常認真,還叫我把第三篇也講給他們聽(因為我告訴了他們《小木偶的故事》一共是三篇,課文是其中的第一篇)。我順勢跟他們説,其實《小木偶的故事》還可以有很多篇,今天就讓我們來聽聽《小木偶的故事》續篇,在小木偶的身上,後來又會發生什麼事呢?我們接着課文編下去。同學們紛紛跟同桌講着接下來的故事……

這一節課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度過,連我也被他們豐富多彩的表情所感染,被他們編的一個個生動地童話故事所感動。如果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這樣輕鬆愉悦,又何愁學生不愛學語文呢?能讓學生在輕鬆的課堂中學到各種語文知識,讓學生深深地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這正是我們語文老師所追求的語文課堂,這才是有效地教學吧!

病房裏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8

教學《鹿和狼的故事》這課,我注重培養學生大膽質疑、閲讀感悟,採用自主合作,討論探究的學習策略,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按我校打造高效課堂“三學三探”的教學模式教學,注重學法的指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1、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採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策略

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法的培養。由學生提出問題,再讓學生自己去找答案。利用問題:簡要講述發生在凱巴伯森林中關於鹿和狼的故事,並説説你從中懂得一個什麼道理?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並自己去找答案,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再小組討論,課上彙報交流,師生共同評價,情感朗讀表達。合作學習中不但提高了學生自學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與他人交往的合作精神,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2、注重閲讀感悟

“讀”是閲讀教學的主要活動,這一教學環節中,我以“讀”貫穿始終讓學生從“讀”中發現問題,在“讀”中解決問題,在“讀”中感悟情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起學生的探究慾望,使學生對鹿和狼已有的認識與課文的描述產生矛盾,從而使學生對課文講述的“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它們是相互制約,相互聯繫的。”這個道理的認識更加深刻。既培養了學生閲讀能力,又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

3、注重學法指導,培養自學能力 ,結合單元的訓練要點,“聯繫生活實際理解課文內容”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課堂教學中,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留給學生展開聯想的空間不足,使學生豐富的想像力沒有得到很好的展示。如:鹿生活得很幸福時會説些什麼?在苟延殘喘時又會説些什麼?假如你是一匹狼,你會對總統或人類説些什麼?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將不斷進行課堂教學的探索和實踐,將此次教學中的一些思考和困惑,作為今後嘗試和改進的起點,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病房裏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9

本文分別向我們介紹了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火車、磁懸浮火車,以及火車提速、修建青藏鐵路等有關我國鐵路建設的成就,展現了我國鐵路建設迅速發展的大好形勢,藉以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

課文一步一步地上下來,都很順利。但上到:

“我國正在修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鐵路——青藏鐵路”的時候卻卡殼了。因為我在教學這句話的時候,是這樣設計的:我想通過我們所在的教學樓的高度和青藏鐵路的海拔想比較,讓孩子們感受到青藏鐵路的高,從而體會到修建鐵路的艱辛、困難,再而推到——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

我問孩子們:

“你知道我們這個四層的教學樓有多高嗎?”

下面一片寂靜。

“膽子大一點,你感覺有多高。”

各種各樣的答案出來了:100米,100釐米,1000米……

我脊樑骨一陣樑,一個詞語在我心裏生成:牛頭不對馬嘴。

我只好告訴他們:我們的教學樓大約:12米。但是青藏鐵路的海拔是4000米。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生1:青藏鐵路非常長。

生2:青藏鐵路的海拔非常長。

孩子們,對不起!是我高估了你們的已有知識和現有水平,在還沒有讓你們理解什麼是“海拔”的時候,就讓你們理解“海拔最高”,真是太為難你們了。

我吸取教訓,一步一步紮紮實實地來,問題終於得到解決。

呵呵,雖然曾經失敗了,但再重新爬起來,堅定得走好每一步,心裏覺得很充實,很開心。

病房裏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10

當我們的老師,當我們的大人在認為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孩子什麼都不懂的時候,也正是我們忽略他們的想象與創造精神的時候。當我們用我們的思維去考慮他們的時候,用我們的認識水平去衡量他們的時候,也正是我們在抹殺他們的想象與創造精神的時候。

一個孩子從呱呱落地,經過娃娃學語,再到如今少兒時代。其實,他們都在用他們獨特的眼光看待我們的世界;用他們獨有的思維思考着我們的世界。當我們自認為很偉大的時候,其實在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面前你是那麼的渺小。我想作為教師我真的該好好的反省我自己。真正該好好的用新課標的理論指引我,轉變自己的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轉變一個觀念,就是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學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課程資源。

教師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評價者,而不是要什麼都在學生之上的傳統師者形象。新穎的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都將教師從傳統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來。這些方式,也是教師可以充分發揮的無形資源。

病房裏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11

第十冊語文第八課的內容是成語故事三則.內容《自相矛盾》、《濫竽充數》和《畫龍點睛》。前兩則故事的寓言性很強。故事中人物的真實性顯然是不可考的。他們的代號是“有個楚國人”和一個只留其姓的南郭先生。但是故事中反映出來的人性問題是古今中外都普遍存在的。一個是為了達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顧誠信自吹自擂,結果導致失信,讓人失笑的結果;一個是為了生計或者説也是個人利益,魚目混珠,最終無法繼續偽裝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故事的情節已經簡化到了只剩梗概,寥寥數語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雖不豐滿但是有發人反思的力量。在準備這節課的時候, 我在想故事中的道理只需略略點撥便可呼之欲出。那麼課堂上怎麼讓這四十分鐘更有價值,更有聽頭,收穫更多呢?

考慮再三,還是決定從人物入手。故事中的人物非常簡單,只是一個代表某種意義符號。但是書中古人的缺點和所犯錯誤卻是今天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重複的。那麼深入人物的內心,去思其所思,想其所想,在孩子的頭腦中塑造出真實豐滿的人物形象,貼近人物形象,由人推己,不是更有説服力嗎?於是課堂以敍事和議論的形式展開了教學。

以《濫竽充數》為例簡單記錄一下課堂經過。

揭題後,先認識“竽”字,看字型,觀插圖,認識了這種古代樂器。接着解釋“濫”字,再舉例子幫助理解“充數”的意思。題目的意思弄懂後引導學生針對題目提出幾個常規性的問題,比如;誰濫竽充數?為什麼要濫竽充數。結果怎樣?我們能從文章中得到什麼啟發?等等。這些問題並不難,因此由學生自己讀文解決。每個問題得到初步解決後連起來講了講這個故事。接着繼續進行集體交流討論,目的是引導學生用“今人”的眼光去解讀,研究文中的人和事。

如在討論南郭先生為什麼要冒充會吹竽的人時,大家的思維已經開始活躍了。用今天人選擇職業時的想 法結合文章中的相關詞句來揣測,我們討論的結果是:1、這個工作比較輕鬆還挺體面的,可能俸祿也比較高,因為“齊宣王喜歡聽吹竽”;2、南郭先生經過長時間考察和慎重的考慮認為的確有機可乘,因為“他總是叫許多人一起吹”,人多不易被發現,他還是有一定的小聰明的;3、此外他還善於偽裝。 “每當演奏時,他就鼓着腮幫,按着竽眼兒,裝出會吹的樣子”,這是他細心觀察和成功模仿的結果。4、他也要養家餬口,可是可能沒有什麼別的本事,而他又怕吃苦,所以想去冒個險。

接着,我讓同學們想象一下,這個南郭先生第一次偽裝時的情景。有的説:“他也很緊張,怕被發現。但是要故作鎮定,避免穿幫。”有的説:“他不會很緊張,因為他已經從混進來的過程中發現那個齊宣王肯定不會識破他,周圍的人也不會多管閒事,説不定還有跟他一樣濫竽充數的人呢。”不管怎麼説,第一次南郭先生確實成功了,得到了俸祿。這一環節的設計,實際上是要學生了解人們在犯這樣的錯誤時候存在的僥倖心理。以及當錯誤沒被發現時的沾沾自喜,自以為是的想法。這是人之常情,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反應的。這個討論的結果正是我想要的——讓學生由文中人物聯想到自己,檢討自己。接着我們繼續想象南郭先生拿到俸祿後的得意樣子。讓學生把剛才討論得到的想法變成語言説出來,進行説話訓練。“他怎麼想,怎麼做,有什麼決定。”注意表達的邏輯,把前因後果有條理的説出來。這個説話訓練其實也是對故事的上半部分的一個小結。

緊跟學生的發言我用這樣一段話來過渡教學環節:“確實,在今天的社會中有不少人善於偽裝,也會耍小聰明,取得了一定的利益。但是這樣不誠信的行為能永遠裝下去嗎?”故事繼續發展,我們的討論也在繼續。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即位了,當南郭先生聽説這個新王喜歡一個個聽吹竽時會是什麼樣子呢。學生繼續走進人物的內心,以角色表演的形式,替文中南郭表達了緊張,煩躁,害怕,如熱鍋上螞蟻的樣子。這一環節的設計也是為了讓學生更深刻認識人物的錯誤。再其他同學對文中人物説一句精闢的話來幫助南鍋先生認識錯誤,改正錯誤。這時候如“騙的了一時,騙不了一世。”“真才實學才能受益終生。”“知錯就改,為時不晚”等精彩話語很自然的出現在學生的語言中了。這樣語言訓練和思想教育這兩個教學目標基本達成。課堂輕鬆幽默,學生議的熱烈,説的精彩。感覺非常好。作業是續寫這個故事,要求從人物的性格,思想的可能性,推測故事的不同發展結果。

與文中人物的充滿人情味的進行對話,使課堂變的很鮮活,人物形象不在是一個符號,而成了身邊的人,或者就是自己。這樣的語言訓練發自內心。這樣的思想教育就更能打動孩子的心吧。

病房裏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12

由於教具比較花哨,一開始就顯眼的擺放在那裏,一直吸引着幼兒的眼球。第二,由於第一個環節就是學毛毛蟲爬進去,孩子已經有點興奮了,第二個環節馬上又是需要孩子動起來的遊戲環節了,所以孩子們的興奮是不言而喻的,由於小班孩子對摘取物品比較感興趣,所以當我説肚子餓了時候,馬上孩子們飛快爬向教具還沒等老師提要求就要開始摘了,造成第一個環節上有點混亂了。再加上我想讓孩子們在活動中更自然、親近所以沒有為孩子們設置固定的位置,這時真的是無法讓孩子們安靜下來,我屬於拖了那個,拉了這個,幼兒那時不能很好地看清我的示範,所以讓孩子們學説那句短句時,沒有很好的達到我的設想範圍,同時也停留在個別幼兒的回答上。第三,真正要到欣賞故事時,還有一部份幼兒仍然停留在採摘的遊戲中,無法安心下來,所以目標沒有很好的達成。總的來説,這樣安排的語言活動卻缺乏語言的氛圍,真正的欣賞故事卻成了結尾的感覺,所以這樣的設計是不科學的,還是應該遵循延續了多年的傳統,因為那是經驗所得。

在姐妹的幫助與出謀劃策下,我將繼續修改我的活動方案,將再次進行試教。磨課的過程確實是痛苦的,就算是休息、睡覺,我的心時時牽掛着;但有那麼多的人在邊上幫助、支持我,我又感覺是幸福的,常常會説這句話,“痛並快樂着!”相信在磨課的過程會讓我收穫滿滿!

病房裏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13

《漁夫的故事》一課選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故事主要講了一個貧窮的漁夫,到海邊去捕魚,意外地撈上了所羅門封鎖魔鬼的瓶子。他打開瓶子,狡猾兇惡的魔鬼鑽了出來,想要殺死他。漁夫用自己的智慧戰勝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鎖在瓶子裏。故事中魔鬼的強大和漁夫的弱小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故事告訴人們: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

這時候漁夫想道:“他是個魔鬼,我是個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壓制他的妖氣。”

這是課文唯一一次對漁夫心理活動的描寫。從他的想法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見,漁夫此時已經鎮定下來,他知道怕魔鬼和與魔鬼講道理,都是徒勞的,自己能與魔鬼較量的,不是身體,而是智慧。他想到了,只有讓魔鬼重新回到並子裏,才可以治服它。所以下面的對話,漁夫的語言就充滿了智慧,讓魔鬼相信:他不想再乞求、辯解,準備束手待斃,使魔鬼不知不覺進入了圈套。

病房裏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14

剛剛學完《蘭蘭過橋》,學生們非常喜歡文中介紹的神奇的潛水橋、塑料橋。在教學《火車的故事》時,我將這兩課的內容進行了整合。通過小火車簡筆畫,介紹火車的發展過程。順勢引導學生理解“科學的力量”。

學生在上節課學習的基礎上,對於本課的內容理解的深刻。大多數學生感受到科學的力量越來越大,知識越學越多,越學越深。從小樹立學科學的遠大志向,長大發明更先進的火車、大橋。

課堂上,我利用剩餘的時間讓孩子們動筆畫畫。孩子們的畫充滿了童趣。課後,我又將部分學生的作品粘貼到黑板上。孩子們就更加高興了。培養低年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很重要,我將為此而不斷努力。

病房裏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15

《火車的故事》這篇課文介紹火車種類的常識,分別向我們介紹了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火車、磁懸浮火車,以及火車提速、修建青藏鐵路等有關我國鐵路建設的成就,展現了我國鐵路建設迅速發展的大好形勢,藉以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下面是上完課後的一些小結:

一、抓住關鍵詞句

我抓住“夕發朝至”一詞,讓學生理解火車發展到現在的速度之快,並引導學生理解科學給人們帶來的好處,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的興趣。我還抓住課文第三段的第一句“小明查了好幾本書。”教學,讓學生明白不懂就要問,就要查的道理,同時,又結合班裏愛讀書、愛提問題的學生,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收到良好效果。課後,很多學生都帶着查到的問題的答案開心地向我彙報呢。

二、以讀為本,學生合作探究

在《火車的故事》的教學過程中,我重點體現“以讀為本”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讀。在讀中思考、讀中感悟。設計了幾個比較好的教學活動,通過活動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培養了學生的小組合作精神。比如在學習《火車的故事》第三自然段時我的教學設計是這樣的:先讓學生們自己閲讀第三自然段,然後提問:“你從種瞭解到了什麼?”根據學生的回答寫出板書:蒸汽機車、電力機車、磁懸浮火車。接着提問:“你能向其他同學簡單介紹文中提到的三種類型的火車嗎?然後再問問大家你喜歡哪一種?為什麼?你還知道有什麼樣的火車?給大家介紹介紹。”最後能像小介紹員一樣把第三自然段的內容有感情地讀出來嗎?比一比,看看誰讀得有感情。

病房裏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16

第十冊語文第八課的內容是成語故事三則.內容《自相矛盾》、《濫竽充數》和《畫龍點睛》。前兩則故事的寓言性很強。故事中人物的真實性顯然是不可考的。他們的代號是“有個楚國人”和一個只留其姓的南郭先生。但是故事中反映出來的人性問題是古今中外都普遍存在的。一個是為了達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顧誠信自吹自擂,結果導致失信,讓人失笑的結果;一個是為了生計或者説也是個人利益,魚目混珠,最終無法繼續偽裝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故事的情節已經簡化到了只剩梗概,寥寥數語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雖不豐滿但是有發人反思的力量。在準備這節課的時候, 我在想故事中的道理只需略略點撥便可呼之欲出。那麼課堂上怎麼讓這四十分鐘更有價值,更有聽頭,收穫更多呢?

考慮再三,還是決定從人物入手。故事中的人物非常簡單,只是一個代表某種意義符號。但是書中古人的缺點和所犯錯誤卻是今天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重複的。那麼深入人物的內心,去思其所思,想其所想,在孩子的頭腦中塑造出真實豐滿的人物形象,貼近人物形象,由人推己,不是更有説服力嗎?於是課堂以敍事和議論的形式展開了教學。

以《濫竽充數》為例簡單記錄一下課堂經過。

揭題後,先認識“竽”字,看字型,觀插圖,認識了這種古代樂器。接着解釋“濫”字,再舉例子幫助理解“充數”的意思。題目的意思弄懂後引導學生針對題目提出幾個常規性的問題,比如;誰濫竽充數?為什麼要濫竽充數。結果怎樣?我們能從文章中得到什麼啟發?等等。這些問題並不難,因此由學生自己讀文解決。每個問題得到初步解決後連起來講了講這個故事。接着繼續進行集體交流討論,目的是引導學生用“今人”的眼光去解讀,研究文中的人和事。

如在討論南郭先生為什麼要冒充會吹竽的人時,大家的思維已經開始活躍了。用今天人選擇職業時的想 法結合文章中的相關詞句來揣測,我們討論的結果是:1、這個工作比較輕鬆還挺體面的,可能俸祿也比較高,因為“齊宣王喜歡聽吹竽”;2、南郭先生經過長時間考察和慎重的考慮認為的確有機可乘,因為“他總是叫許多人一起吹”,人多不易被發現,他還是有一定的小聰明的;3、此外他還善於偽裝。 “每當演奏時,他就鼓着腮幫,按着竽眼兒,裝出會吹的樣子”,這是他細心觀察和成功模仿的結果。4、他也要養家餬口,可是可能沒有什麼別的本事,而他又怕吃苦,所以想去冒個險。

接着,我讓同學們想象一下,這個南郭先生第一次偽裝時的情景。有的説:“他也很緊張,怕被發現。但是要故作鎮定,避免穿幫。”有的説:“他不會很緊張,因為他已經從混進來的過程中發現那個齊宣王肯定不會識破他,周圍的人也不會多管閒事,説不定還有跟他一樣濫竽充數的人呢。”不管怎麼説,第一次南郭先生確實成功了,得到了俸祿。這一環節的設計,實際上是要學生了解人們在犯這樣的錯誤時候存在的僥倖心理。以及當錯誤沒被發現時的沾沾自喜,自以為是的想法。這是人之常情,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反應的。這個討論的結果正是我想要的——讓學生由文中人物聯想到自己,檢討自己。接着我們繼續想象南郭先生拿到俸祿後的得意樣子。讓學生把剛才討論得到的想法變成語言説出來,進行説話訓練。“他怎麼想,怎麼做,有什麼決定。”注意表達的邏輯,把前因後果有條理的説出來。這個説話訓練其實也是對故事的上半部分的一個小結。

緊跟學生的發言我用這樣一段話來過渡教學環節:“確實,在今天的社會中有不少人善於偽裝,也會耍小聰明,取得了一定的利益。但是這樣不誠信的行為能永遠裝下去嗎?”故事繼續發展,我們的討論也在繼續。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即位了,當南郭先生聽説這個新王喜歡一個個聽吹竽時會是什麼樣子呢。學生繼續走進人物的內心,以角色表演的形式,替文中南郭表達了緊張,煩躁,害怕,如熱鍋上螞蟻的樣子。這一環節的設計也是為了讓學生更深刻認識人物的錯誤。再其他同學對文中人物説一句精闢的話來幫助南鍋先生認識錯誤,改正錯誤。這時候如“騙的了一時,騙不了一世。”“真才實學才能受益終生。”“知錯就改,為時不晚”等精彩話語很自然的出現在學生的語言中了。這樣語言訓練和思想教育這兩個教學目標基本達成。課堂輕鬆幽默,學生議的熱烈,説的精彩。感覺非常好。作業是續寫這個故事,要求從人物的性格,思想的可能性,推測故事的不同發展結果。

與文中人物的充滿人情味的進行對話,使課堂變的很鮮活,人物形象不在是一個符號,而成了身邊的人,或者就是自己。這樣的語言訓練發自內心。這樣的思想教育就更能打動孩子的心吧。

病房裏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17

《漁夫的故事》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一個貧窮的漁夫,到海邊去捕魚,意外地撈上來所羅門王封鎖魔鬼的瓶子。他打開瓶子,狡猾兇惡的魔鬼鑽了出來,想要殺死他。漁夫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鎖在瓶子裏。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

這是一篇獨立閲讀課文,我讓學生圍繞導讀的要求:在比自己不知強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漁夫是怎樣做的?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課文語文形象生動,特別是魔鬼的形象和魔鬼與漁夫的對話,非常引人入勝,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閲讀的積極性。在學習中,學生都非常積極主動,小組彙報學習也是精彩迭出。有的用角色朗讀的形式,有的用表演的形式,有的就某些精彩語句來談感受。特別是能抓住這兩句話:(1)一聽所羅門早死了,魔鬼立刻兇惡地説:“漁夫啊,準備死吧!你選擇怎樣死吧,我立刻就要把你殺掉!”(2)這時候漁夫想道:“他是個魔鬼,我是個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壓制他的妖氣。”來體會到: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

在閲讀中學生們都擁有自己的見解。整節課體現出了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的。問題應該從孩子當中來,由學生的需求產生問題,這樣的問題指向才是學生真正願意學,並學得有意義的內容。

病房裏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18

這篇課文記敍的是維生素C的發現經過。文中寫哥倫布帶領船隊在大西洋探險中遇到了“海上凶神”的怪病,部分被留在荒島上的病重船員靠吃野果子存活下來,由野果子人們發現了人體不可缺少的維生素C。

今年第一次教這篇課文,初讀課文覺得這篇課文應該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它雖説是介紹維生素C的,但更多是闡述一個小故事,按學生的年齡特點,聽故事當然是熱點。但隨着深入研究課文內容,才知課文並不是簡簡單單向孩子們展示一個小故事,而是從中明白一個深刻的的道理:“許多科學發現都是在生活實踐中經過細心觀察,反覆研究才獲得的。”因此教學重點從以下入手:

一、從文章的脈絡入手。

文章脈絡有2條:一是故事發展:怪病——不止而愈——揭祕。二是哥倫布的心情變化:沉重——傷心、感動——越來越沉重——又驚又喜。對於第一條線索,學生能在第一教時理清,也能按這個順序分清段落。在第二教時我重點放在第二脈絡上。教學中可以結合《補充習題》和《天天練》上的習題細細揣摩哥倫布心裏變化的過程,來體會當時人們對“海上凶神”的無可奈何;體會吃野果子(維生素C)給人們帶來的驚喜。在理解的環節中,大多數學生的分析很到位精彩,讓學生充分的表達,我深深體會到以生為本的優勢。

二、再從文章的問題深挖

文章最後一段提出一個尖鋭的問題:“難道祕密在野果子裏?”這個問題在課文裏可以馬上找到答案:“後來,經過醫生們的研究,是野果子裏的維生素C就了那些船員的生命。”但教學可不能打水漂,做表面文章,而要深研。在此,我讓學生認真討論,從中你知道了什麼?學生經過熱烈討論明確:維生素C的發現和哥倫布的細心觀察、思索是分不開的。哥倫布是個善於觀察,善於發現,善於思考的人。

三、最後從文章的寫話中得到提升

這篇課文的主題到底是歌頌哥倫布的還是讓學生通過一個小故事明白一個道理的呢?如果僅僅停留在瞭解故事上,就根本沒有達到原先的教學目標。這是一節語文課,要讓學生能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讓學生明確課文不光是告訴我們一個生動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有所啟發,因此教學中設計了寫話內容:出示幾組關鍵詞語,讓學生用100字左右概括故事的內容,然後重點闡述自己心中的啟發,收穫,即許多科學的新發現都是從問題開始的,任何發現、創造都離不開細心的觀察與實踐。當然可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寫用實例證明自己的觀點。結果,大部分學生寫得令人滿意。

病房裏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19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探究慾望。 教學一開始,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美麗的小村莊”:鬱鬱葱葱的森林,清澈見底的河水,湛藍深遠的天空,如詩如畫,空氣清新甜潤。再引導學生感情朗讀,把小村莊的美淋漓盡致在表現出來,使同學們不由得陶醉其中。正當同學們身臨其境地感受着小山村的美景時,我一邊出示小村莊變化後的圖,一邊説: “不知過了多少年,最後這麼美麗的小村莊什麼都沒有了。”通過這種強烈的對比,巨大的視覺衝擊,深深地觸動了學生的心。這個美麗的小村莊為什麼會消失呢?學生們一下了產生了懸念,從而激發了他們強烈的探究慾望和濃厚的學習趣。

二、在閲讀中感悟。

閲讀教學是師生間、生生間、學生與文本間、學生與作者間的審美對話過程。教學中我緊緊圍繞“小村莊為什麼會消失?”這一問題展開討論。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讀課文2 ——4自然段,找出表示變化的時間的詞“一年年”“一代代”,讓學生體會到這個變化的時間很長很長。然後重點引導學生理解一代代的人們都做了些什麼,把有關的句子劃畫出來。如學習重點句“誰家想蓋房,誰家想造犁,就拎起斧頭到山上去,把樹木一棵一棵砍下來。”這一句時,我抓住“誰家”問學生:“你家想幹什麼?”學生們説出了 “蓋新房”“做傢俱”“要柴火”“搭木棚”“造工具”等種種人們只顧自己的生活所需而做的砍伐之事。我説你能從兩個“誰家”體會到什麼?學生都説體會到村裏的人對樹木的任意砍伐。我又説:“還可從哪個字看出他們任意砍伐樹木?”同學都説“從‘拎’字也讓人體會到那些村民他們想砍就砍,沒有人管他們。”這時我順勢讓孩子觀察後面的插圖,體會村民的無度砍伐所帶來的後果。又如學習重點句“什麼都沒有了──所有靠斧頭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鋒利的斧頭。”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帶着問題,讓學生再讀課文,把找到的答案用直線畫下來。這樣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並通過質疑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學文的過程中,也藉助了課件的手段,讓學生認識了“犁”,體會了“裸露”,更通過一段真實的影像,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洪水的無情,內心的體驗也更加強烈。

三、通過寫話練習,增強環保意識。 學生通過感情朗讀課文以及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了課文內容,並理解了含義深刻的句子。在學生領會愛護樹木、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道理的基礎上,最後我設計了一個環節:學到這,你想對小村莊的人們説些啥?把這些話寫下來,以通過小練筆來增強了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學生們都能聯繫實際告誡村莊的人們以後不要破壞環境,要愛護大自然,否則會受到大自然最嚴厲的懲罰。學生們在自主感悟與交流後,情感會自然噴發而出,對這個令人辛酸的小村莊的感歎會油然而生,保護環境,珍愛大自然的感情也會水到渠成地產生。

病房裏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20

在《火車的故事》的教學過程中,我重點體現“以讀為本”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讀。在讀中思考、讀中感悟。設計了幾個比較好的教學活動,通過活動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培養了學生的小組合作精神。比如在學習《火車的故事》第三自然段時我的教學設計是這樣的:先讓學生們自己閲讀第三自然段,然後提問:“你從種瞭解到了什麼?”根據學生的回答寫出板書:蒸汽機車、電力機車、磁懸浮火車。接着提問:“你能向其他同學簡單介紹文中提到的三種類型的火車嗎?然後再問問大家你喜歡哪一種?為什麼?你還知道有什麼樣的火車?給大家介紹介紹。”最後能像小介紹員一樣把第三自然段的內容有感情地讀出來嗎?比一比,看看誰讀得有感情。

課堂上,我利用剩餘的時間讓孩子們動筆畫畫。孩子們的畫充滿了童趣。課後,我又將部分學生的作品粘貼到黑板上。孩子們就更加高興了。培養低年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很重要,我將為此而不斷努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l9gzv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