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中彩那天》教學反思回顧(通用24篇)

《中彩那天》教學反思回顧(通用24篇)

《中彩那天》教學反思回顧 篇1

這個主題對於四年級的學生是不難理解的,學生在首次接觸文本時就已解讀的很到位。當然,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挖掘,或補充一些相關閲讀材料,對於學生理解誠信,並將誠信的種子深埋於學生心中是大有益處的,而且也能體現合理開發課程資源的新理念。但我並沒有這樣做,而是抓住一句不起眼的句子(第二天,庫伯先生派人來,把奔馳汽車開走了。),引導學生思考探究,作為最大利益的受惠者,假如你是庫伯,你會怎樣説,怎樣做?慢慢將一顆心存感激的心靈種到了學生心裏。顯然,這裏老師自己的心靈首先是被文本的這句普通的句子刺痛了,扎傷了,他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現在的獨生子女一代在享受着各種恩惠的同時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中彩那天》教學反思回顧(通用24篇)

如果説“把握文本中有價值的信息,鑽研教材準確把握主旨,超越教材挖掘以生為本的更有效信息”算是第一步的話,更難的還是在後面,因為文本思想、教師思想在傳遞給學生的過程中因學生閲歷經驗、情感距離多方面的因素往往會導致偏差,甚至碰撞。這就需要一定的技術系統的支持,好的思想還要有佳的技術,思想是身體,是靈魂,技術是翅膀,沒有好的翅膀,思想飛不起來,飛不遙遠。本課的最大成功是“以情勝”,誠信和感恩同時流淌於學生的心底。在這節課中,語言文字的訓練同樣是出彩的──“以語勝”。語勝促進了情勝,語勝也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表達素養。

《中彩那天》教學反思回顧 篇2

本課講述了老一輩革命家陳毅小時候因專心看書,把米飯燒糊了的故事。課文圍繞“神童”的“祕訣”展開,説明陳毅學習成績優秀,成為“神童”的“祕訣”是勤奮,從而揭示了“學問學問,多學多問”的道理。

文中的主人公——陳毅,是上海市的第一任市長。學生對他卻不大熟悉,因此上課伊始,我就讓學生對他有一個全面的瞭解,以此來幫助他們更好地體會文本。整個課堂圍繞“祕訣”展開,學生們通過尋找關鍵詞句來了解這位勤奮好學的“神童”,在這個過程中,藉助陳毅的榜樣作用,學生不僅瞭解了他的學習方法,更從字裏行間體會到了陳毅那刻苦好學的精神。

今天的教育追求“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幫助學生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這節課的主要任務之一。教師,就要隨時授“漁”,點滴積累日後必有利於學生的學習。回顧整節課,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注意。

1.要預設,更要靈活。教師設計的,並不一定就是學生所想的。本文由“祕訣”所引出的兩條線,在課文中處處有體現,教師所想的,只是在此基礎上的概括,學生找卻有隨意、隨處性。教師能隨機應變,隨學生的表現而靈活處理課堂這一點有待學進一步提高。

2.要講解,更要到“點”。文中的一個典型事例,講因陳毅專心看書而把飯燒糊,媽媽火冒三丈的事情。此處過度強調媽媽的“火”,而沒有透過文字,看到文字背後的含義。這裏有一個反襯作用,是通過這一件事,更加突出“勤奮”二字。講解,要偏重主題。

3.要拓展,更要合情。本文向課文延伸有兩個點,一個是好的方法,另一個是積累激勵人勤奮學習的名言。課前全我也蒐集了一些好的方法,包括了預習、複習、閲讀等等。學生課後反映,有些方法不懂,細想,才發現有些方法超出了三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範疇。拓展,應該是在學生現有基礎上的拓展,如此,才能有效。

《中彩那天》教學反思回顧 篇3

本課教學,我主要引導學生讀課文。初讀要求學生把字音讀準確,把句子讀通順。在學生充分讀的基礎上,出示幾個學生較難讀準的兒化音,讓學生以多種形式讀。第六自然段生字較多,我就用大屏幕出示第六自然段,隨文識字,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學生學得較紮實。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有些環節我引導得不是很到位,比如:讓學生説説自己生病的時候是怎麼樣的,從而指導學生讀好小鳥生病的這段話時,學生並沒有完全把自己融入到這個情景中,所以小鳥那種難過、痛苦的感覺也讀得不是非常明顯。在指導牽牛花為了去陪小鳥而使勁爬呀爬呀這個自然段時,雖然我預設了很多,但是我自己的情感還不夠投入,沒有達到預期的那種效果。

學生都有生病的時候,我以談話的形式讓學生談談自己生病時的感受,這樣學生就能理解小鳥生病時的心情。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就能帶着自己的感受讀好一、二自然段。

我由段到重點的句子進行教學。學生通過朗讀感受到小鳥孤單、寂寞的心情怎麼樣?這樣通過反覆地讀和各種形式情感體驗,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小鳥生病時孤單、寂寞的心情,從而把句子讀好。

“牽牛花”一段是本文的重點段,體會牽牛花的精神是本課很重要的一個教學目標。可是我執教這篇課文是借班上課,學生課前不能預習,學生對文本不夠熟練。於是,我讓學生在自由朗讀6、7、8自然段的同時,選用“蔓兒 纏 榆樹”等詞語説説牽牛花是怎樣幫助小鳥的。但我覺得這還不夠,於是又現場採訪牽牛花,現在大家都是牽牛花,我想採訪一下:牽牛花,牽牛花,榆樹那麼高,難道你不累嗎?(生答)既然那麼累,那你為什麼還要使勁爬呀爬?學生説為了讓小鳥早日康復,我再累也不怕。從而讓學生體會到牽牛花樂於助人,關愛他人的精神。

本課教學給我的最大感觸是學生的有感情朗讀需要教師的不斷的去引導,去示範,並踏踏實實的去強化練習。通過反思一節課的教學過程,對於我來説是一種最好的進步方法,它可以讓我更快的成長,幫助我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

《中彩那天》教學反思回顧 篇4

在三年級教材中開設了國畫教學,我認為國小生學習畫國畫,首先還是要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用筆、用墨方法、執筆方法、運腕方法,但既然本課安排的內容是以遊戲的形式來讓學生認識彩墨的,教學中,我注意不將《彩墨遊戲》一課上成專業技法課,而是儘量加強“遊戲”口味,從以下三方面培養和提高學生作畫的興趣和質量:

瞭解中國畫的水墨之妙,增強學習興趣:如以故事的形式講解畫家齊白石筆下自由嬉戲的蝦,以及他的繪畫藝術之路,來激勵學生認真學畫的信心和決心。

注重對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少一些繪畫技巧的要求:我每次教授學生接觸中國畫時,看到他們的作品總有眼高手低的現象:理論上知道用筆用墨的方法,但實際操作中卻很難一下掌握水墨濃、淡、幹、濕的變化,但是他們大膽的線條,鮮豔的色塊,包含着豐富的想象潛能,於是我就鼓勵學生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畫出有個性的中國畫。

挖掘生活題材,激發創作熱情:藝術來源於生活。在國畫創作中,我以學生常見的線條、蔬菜、水果、動植物和生活中人和事為繪畫題材,這樣既有利於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又利於他們對這些常見的人和事進行觀察。

事實證明:學生對這種“遊戲”類的課程較感興趣,多數人的作品創作隨意,無拘無束,在練習筆墨的同時,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融入作品之中。

《中彩那天》教學反思回顧 篇5

教材簡介:《落花生》是新課標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是“生活中的啟示”,要求學生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領會作者從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啟示,還要體會關鍵詞句的含義。由於文本的背景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父親的話又是難點,所以我在教學本課時,抓住課文主線——父親的話進行教學,用以讀代講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多次朗讀課文去理解父親的話。

具體操作如下:1、你如何理解父親的話,有什麼感受?啟發學生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特點是借物喻人。作者藉助落花生比喻哪一類人?也就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一類人有落花生的這種精神?還可向學生進行價值觀的教育。2、指導學生把重要的段落背誦下來。採用理解重點詞語,如“鮮紅嫩綠、愛慕、矮矮地、分辨”,讓學生説並填空,在反覆閲讀中體會花生不徒虛名,踏實做事,樸實無華的優秀品質。3、抓好課後小練筆的落實。目的是讓學生在平凡的事物中,發現美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課文的寫作表達方法,通過對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去寫作,讓學生在學習中感悟,在學習中運用。

在教學中,我還大膽嘗試將兩課時的教學任務安排在一節課完成。字詞的學習、課文的梳理讓學生通過預習完成。因為本文條理清晰,圍繞花生寫了“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議花生”四件事,學生自學即可完成。課堂上我重點講解“議花生”,但因為在背誦父親的話部分用時較多,關於社會中有哪些人具有落花生的精神這一拓展問題沒有很好地展開,比較遺憾。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覺得教學設計要再完善些,把握好教學時間,注重課堂的高效性。

《中彩那天》教學反思回顧 篇6

《彈琴姑娘》一文表現出彈琴姑娘有着“勤學苦練、鍥而不捨”的精神。而課文則是通過“我”不論是清早還是夜晚,不論是春夏還是秋冬都能聽到美妙的琴聲來表現彈琴姑娘有着“勤學苦練、鍥而不捨”的性格特點的。

“春天的日子多雨,常常淅瀝淅瀝地下着。只要琴聲一響,雨點就輕鬆活潑起來,輕輕細細地灑在樹葉上,灑在馬路上,灑在行人的雨傘上,也灑到人家關着的玻璃窗上……灑得長長的衚衕裏稀濕稀濕,耀出一片亮光來,它們多麼淘氣啊,跳着快樂的集體舞,跟着琴聲的節拍----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夏天的黃昏,屋子裏還滯留着一股熱氣。人們都到街頭、湖濱、廣場、公園裏去乘涼,然而在那窗口裏,仍然不斷地傳出好聽的琴聲----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細細閲讀這優美的文字,眼前似乎呈現出春雨正在淅瀝淅瀝地下着,從遠處傳來了悠揚的琴聲與這春雨融為一體,不由得讓人陶醉其中……而當我們靜下心來,欣賞這美妙的琴聲這餘,是不是也想到了能彈出如此琴聲的人,一定付出了不少的努力!

文字的第二段,可以讓我們看到一個“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的人的勤學苦練、鍥而不捨精神。這便是文章的思想內涵所在,也正是文章的主旨。

《中彩那天》教學反思回顧 篇7

學語文是為了更好地用語文,因此,在學生學習課文時,我還不時地激發學生的想像力,讓學生學以致用。如:在學習“小雨滴在樹葉上集合起來,成為一顆大水珠,順着葉脈滑下來”一句時,我播放了相關的動畫,並讓學生想像:大水珠順着葉脈滑下來像什麼?學生看了動畫,馬上就有人回答:“大水珠順着葉脈滑滑梯似的滑下來。”在學習“雨絲細細的,密密的,隨風飄灑”一句時,我又讓學生想像:雨絲像什麼?學生回答:“雨絲像花針”“雨絲像銀線”“雨絲像紗巾”“雨絲像牛毛”……又如:學習第8自然段後,我又讓學生想像:“這時,你認為春雨又像什麼?”學生有的説:“春雨像一個天使。”有的説:“春雨像一個精靈。”還有的説:“春雨像個仙女。”……我想這時,春雨的精神美不言而喻,學生早已發現並感受到春雨那無私的美了。

《中彩那天》教學反思回顧 篇8

在教學“武松喝酒”這一部分,我先引導學生找出描寫武松語言的句子,如寫他在酒店裏喝了三碗酒以後,店家勸他不要再喝了,武松一個勁地説:“你如何不肯賣酒給我吃?”“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別胡説!難道不付你錢!再篩三碗來!”根本不相信“三碗不過岡”的警告,當店家好心勸阻他不要獨自晚上過岡、以防猛虎傷害時,武松更是出語豪壯:“就有大蟲,我也不怕。”“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讓學生自讀自悟,通過小組研讀,角色對讀,情景表演等形式表現體會人物性格。

教學的重點是“武松打虎”,打虎過程中最為驚險的是老虎進攻時“撲、掀、剪”三招,武松則避其鋒芒,以三“閃”應之。這三“閃”充分表現了武松的沉着冷靜、有勇有謀。教學時我先讓學生理解“閃”的字意,再與“躲”進行比較,體會“閃”字之妙,最後從武松只閃不攻自然體會出武松的沉着機智。然後讓學生找出描寫武松動作的句子,如“掄起哨棒,使盡平生力氣,從半空劈下來……”“把大蟲頂花皮揪住,按下地去”,“只顧亂踢”,“提起鐵錘般大小的拳頭,使盡平生力氣只顧打”。這裏的“掄”“劈”“揪”“按”“踢”“提”“打”等幾個字,字字千鈞,虎虎生風,形象生動地刻畫了武松勇武過人的高大形象,通過一默讀、二對讀,激發想象的方法理解過程。

《中彩那天》教學反思回顧 篇9

在課前備課時,我認為格羅培斯之所以能設計出這最佳路徑,既是因為受到了賣葡萄老奶奶的啟示,同時也由於自身的嚴謹認真、追求完美。因此在設計教案時,我設想從“靈感促成”和“汗水澆灌”兩方面引導在引導學生體會路徑的“人性美”。在“汗水澆灌”一環節中主要引導學生圍繞“格羅培斯是一個怎樣的設計師?”展開教學,引導學生感悟到正是因為格羅培斯的細緻嚴謹,追求完美,再加上他“給人自由,任其選擇”的路徑設計,才使他的設計成為了最佳路徑。

而前面這50多次的設計到底不是沒有價值的,因為靈感不是偶然的,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但張處在聽課後指出,我這一設計是偏離文本中心的,因為這篇文章不是側重於介紹格羅培斯這個人,而是要讓學生明白“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給人自由與選擇的機會,其本身就是一種最佳選擇。”

《中彩那天》教學反思回顧 篇10

有幸參加社會學科組的園本培訓社會學科組教學研討活動;此次研討的主題是“教學活動中學習情境的設計”,根據這一要求,我進行了選材,也看了很多社會課。最終發現繪本《勇氣》比較分合我們的研討主題,並且它講述的就是孩子在生活中遇見的一些小事,源於幼兒的生活經驗,是當下孩子們也比較缺乏勇氣,一次最終確定這一活動。

此次活動主要包含四個環節:

一、談話導入——引出勇氣。

二、勇氣的多種形式。

1、傾聽故事瞭解勇氣的多種形式。

2、回憶勇氣,加深印象

3、歸納提升,理解勇氣(這裏我第一次試上不分主次都進行了拓展,延伸到生活中。經過研討,我們組的成員一致認為,過於囉嗦,因此,這次錄像中我就勇敢、主動進行了適當延伸,其他一帶而過。)

三、遷移經驗,分享勇氣。

1、記錄繪畫。

2、幼兒交流繪畫內容。

3、教師總結。

四、結束部分。

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我主要採取了情境教學法,活動後發現了一些不足:課堂教學中,當談到某一話題,很多孩子就延伸到其他方面去;課堂比較混亂。這是我應該及時的停止,進行適時的引導,告訴幼兒認真傾聽,關注幼兒長遠發展,但是這方面,我做的還不夠。二、教師的教態語言不夠精煉。如:教學過程中平凡使用“是呀,恩”等詞。三、教師關注全體的意識不強,在教學活動中,有些幼兒目光遊離,教師沒能很好的關注全體。

社會活動很重要的一點是情感的體驗,並且我們想讓大家看到通過這節課孩子們學到了什麼。因此在試上錄像後,我們組的成員,建議把第四部分“結束部分”改為拓展延伸,即設計一個遊戲環節讓孩子真正的去體驗勇氣。設想為:一、孩子們我們知道什麼是勇氣了,想不想去體驗一下?二、在操場把很多的輪胎、平衡木擺放好,並含有一定的難度,讓孩子一個個攀爬過去。三、帶領幼兒回到教室,問他們你們覺得自己怎麼樣?在玩的過程中,你覺得哪點表現你有勇氣?是哪一種勇氣呢?

《中彩那天》教學反思回顧 篇11

課文的2、3自然段是重點段,在教學中我注意抓重點段進行理解和學習課文主人翁懷素的寫字方法。即從表示先後的詞語入手進行品讀,瞭解懷素練字的步驟,還有設置坡度幫助學生進行背誦的練習,使得誦讀到背誦水到渠成。

此外,我讓學生當即模仿懷素的寫字方法來練習本課的生字,讓學生寫字練字環節與閲讀教學、寫字教學巧妙結合一起,與學生實際結合。這是我們低年級閲讀教學的特點與重點,我想這更是提高我們低年級閲讀教學的一次嘗試。

另外我們的學生正在學習寫日記,我指導學生學習課文中作者描寫懷素寫字的段落,正確運用一些表示順序的詞如“先、再、然後、接着、最後……”這樣既能把事情説清楚又有條理。

“教學總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在本課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有些問題的設計缺少鋪墊與坡度,顯得過於瑣碎等。這些在以後的教學中都要不斷改進與探索。

《中彩那天》教學反思回顧 篇12

我在教學一年級語文下冊第十課《他得的紅圈圈最多》這一課時,其中出現一個長句子“先生要孩子們先用紙蒙着字帖描,等練熟了,再照着字帖寫。”學生朗讀這個句子時,總是疙疙瘩瘩的,甚至還有把句子讀破的。儘管我跟他們解釋了,“描”就是拿另一張紙放在字帖上寫字,“照着字帖描”就是看着字帖上字的樣子,在本子上自己寫。前者簡單,後者難,所以先描,等練熟了,才能照着寫。儘管苦口婆心,還範讀了一遍,又帶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學生讀得不連貫。真是有點手足無措了!

這時,我又採用了實物示範的方法,拿來了一本字帖放到黑板上,告訴學生這是字帖,然後用一張薄一些的白紙蒙在上面描,讓學生明白這是“描”,接着拿掉字帖,再照着它寫,讓學生明白,“照着字帖寫”是怎麼回事。學生都聚精會神地看我演示,比起開始我講解的認真上百倍。且這樣示範過後,我又讓學生親自實踐。因此,我給每位學生髮了一張薄薄的白紙,我讓學生“先用紙蒙着字帖”,然後再照着字帖描。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便心領神會了。學生對文本有了更進一步的體悟了。這樣再讓學生來讀,他們就能比較順利且流利地讀出來。

《中彩那天》教學反思回顧 篇13

《彩色的中國》是一首相對較為複雜的歌曲,要想在一節課內教會學生演唱這首歌,有一定難度,在細節上不能摳得太多,應該從整體上感受歌曲。 難點的解決上,採用畫旋律線的方法,將歌曲的主要部分用線條表示出來,通過畫旋律線,使學生熟悉了音調。解決了歌曲的主要部分之後,歌曲學習變得輕鬆起來,在感情和力度上稍作提示,學生就唱得相當不錯了。 濃濃的愛國情貫穿始終,學生受到了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這種教育不是説教式的,而是寓教於樂(“樂”)。 整節課體現了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是感情的藝術兩個基本原則,學生不但得到了審美薰陶,也使自己的感情得到了昇華。

需改進的地方:

1、唱歌教學應加入朗讀歌詞的環節,使學生進一步瞭解歌曲的內容。

2、手語學習環節壓縮成一段,可以保證準時下課。

《中彩那天》教學反思回顧 篇14

從事國中作文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厭煩寫作文的現象非常普遍。造成厭煩心理的原因很多,也很複雜。但分析起來,根本原因還在教師身上。教師學是否高、藝是否精、業是否有道、品是否端正、責任心是否強?往往就決定了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的方向和程度。為此,解決學生的厭煩心理,首先要從教師入手。

(一)敬業精業,授課精彩。要努力認真鑽研教材,精心構思、設計課堂環節,力爭每一堂課都是精品。讓學生感到聽老師講析作文或課文就是一種享受,以自己全身心地投入來感染和引導學生。精湛的藝術,高尚的品格,本身就具有極強的吸引力。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在這種氛圍中逐漸萌發對文學、對寫作的興趣。

(二)教師下水,現身説法。身教勝於言教。教師的一舉一動,比千言萬語還要有説服力和感召力。長期的作文教學中,凡是要求學生寫的作文,我都堅持與學生同題寫作,平等研討,共同修改。本人的寫作水平也有了較大提高,在省級、市級各家報紙、雜誌發表詩歌、散文、消息、通訊百餘篇。更重要的是,我的這種做法使學生感到寫作不再那麼難,作家也不是高不可攀。“作文其實就是寫身邊的人和事,抒發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好的作文必須要有獨到的思想和藝術見解。”學生對作文一旦有了全新的認識,就會徹底打消畏難、厭煩心理。

(三)典型引導,正面鼓勵。對學生要多鼓勵、多表揚,不説打擊和挫傷學生積極性、自信心的話;不做打擊和挫傷學生積極性、自信心的事。堅持多從學生的作文中找評析範文,不求完美,但求有獨到之處,力爭每學期絕大多數學生的作文都有被選做範文的機會。同時,注意在學生中培養寫作愛好者。本人所教學生中有多名在省、市級中學生徵文競賽活動中獲得一、二、三等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生的寫作成就鼓舞了其他學生的寫作熱情,許多學生紛紛表示,也許將來我也能成為一名作家。繼而實現了教師教得順手,學生學得輕鬆的喜人局面。

總之,隨着課程改革的深入,對語文教師的要求也更加嚴格、全面。需要教師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藴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更要有對教育事業、對學生赤誠的愛。很難想象,一個對現實生活冷漠、對學生漠不關心的教師會寫出情真意切的作品,會培養出品格高尚具有良好素質的人才

《中彩那天》教學反思回顧 篇15

本節課能把《新課程》嶄新的理念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打破原有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懂得:老師和他們是平等的對話關係,講台並非是老師專有的陣地,老師會常常把講台讓給學生,讓他們也神采飛揚站在這裏施展自己才能。《搭石》上完後,可以看到課堂上學生們學習積極性非常高,尤其是充分利用多媒體播放課件,引來學生嘖嘖的稱讚,調動了學習積極性。我要學生動筆在文章空白處中寫感受,發表自己的見解這一環節,把自主學習的權利還給了學生,學生願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甚至出現了爭搶的現象。

課堂上學生對問題的分析、理解有時會超越教師的設想,這是教學相長的好機會。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從中汲取營養,用於再教學時啟迪學生的思維。課文最後一句話“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着故鄉的小路,聯結着鄉親們美好的情感。”這句話怎麼理解?説真的,這句話含義很深刻,我認為對四年級的國小生未免太難了。因為文章語言表面比較易明,但內涵隱晦,作為老師,有時都一下子都轉不過彎來,何況是四年級的的國小生?我讓全班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最後有同學來回答:“這句話安排在課文的最後,作者是不是要用來點明中心呢?而課文的中心就是要讚揚鄉親們,那讚美搭石就是讚美了鄉親們。”另一位同學接着回答:“這句話表面是寫搭石靜靜地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卻無怨無悔、默默無語。實際上就是寫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精神的寫照。”同學在學習時,碰到問題能去動腦筋查找資料,這是一種探究精神的體現;經過討論解決問題,這是合作精神的體現。引導學生注意傾聽別人的發言,鼓勵學生對不同意見展開爭論,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從而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通過用新課程嶄新的理念上課,我覺得新理念已經在慢慢的滲透到學生的思維中去了,這是值得欣慰的。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教材的開放性表現在教材要和生活實踐相結合,要課內外結合,要學用結合。作為教師要突破教材對學生教育的禁錮,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為教材的奴隸,應該做教材的主人。

“為了每一個孩子的發展"是課改的核心,作為教師,教學中不是為教案負責,而要時時處處為每一個學生着想,把學習的權利真正還給每個孩子,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真正使每一個孩子得到了發展。

《中彩那天》教學反思回顧 篇16

《地球的新生》一課是人教版國小美術五年級上冊第六課,屬於造型表現、設計應用學習領域。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結合課件和學生共同學習,共同討論,認識破壞環境的行為,提高環境保護意識,規範自己的行為,爭取人人都是環保小衞士,為了地球的美好明天不懈努力。

在課件的開始我選擇了學校裏的鮮花,第一幅是海棠花,一邊看圖,我一邊説“春天來了,心園的小橋旁、流水邊海棠花開放了,火紅的的花朵一團一團的,金色的花蕊吸引了小蜜蜂圍着她不停跳舞……”結合圖片,同學們陶醉在春天的美好回憶裏,接着我們有看到了白玉蘭、金盞菊,我還展示了木瓜的花,山楂的花,讓同學們一下子聯想到現在秋天累累的果實,然後我們又觀看了大畫家創作的有關大自然的作品,和他們所表現的植物照片,同學們看得非常認真,而且發出了對這些的作品的讚美。緊接着,我打開了一幅土地荒漠化的照片,這時候,整個教室裏發出一片低呼,“太難看了!”孩子們紛紛説,我問他們,你們知道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麼?砍伐樹木、過度放牧……他們回答的頭頭是道,我繼續問你知道哪些是保護環境的行為麼?他們紛紛舉手回答,比如垃圾分類、隨手關燈、關閉水龍頭、騎自行車,乘公共汽車出行……然後我根據學生的回答讓他們進行進一步的思考,例如我們校園的分類垃圾箱,垃圾都分為什麼種類?分類後的垃圾將會如何處理,這對我們的環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汽車排出的温室氣體,對地球生態環境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是我們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而且我們不但自己要自覺愛護環境,還要注意宣傳讓更多的人蔘與到保護環境的活動當中。作業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保護環境的,引導人們的行為;破環環境的,發人深省,從而停止這樣的行為。

學生的作業反映了他們的所見所思,相信他們在今後的生活當中會有意識的作個環境保護的小使者。

《中彩那天》教學反思回顧 篇17

《我不是最弱小的》這篇課文講的是國外的一個故事:一個四口之家(爸爸,媽媽,哥哥託利亞,弟弟薩沙)來到森林中的一片空地玩,突然一場大雨襲來,爸爸把雨衣給了媽媽,媽媽把雨衣給了託利亞,託利亞又把雨衣給了五歲的弟弟薩沙,媽媽還告訴薩沙:如果你誰也保護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可薩沙不這樣認為,他以自己的行動(保護比自己更弱小的薔薇花)證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這篇課文中內容比較淺顯,因此我首先把讀通讀順課文作為教學重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讀自悟,體會文中表達的感情。抓住薩沙的幾句話感悟人物心理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關鍵,我通過預習、範讀、指讀等方法完成此教學環節,然後抓重點語句,體會薩沙的心理,從而深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中心。

後面我設計了朗讀課文這一環節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體會薩沙一家人的高尚品質,讓學生把自己當作薩沙家庭中的一員,在有感情地讀好人物對話的同時,賞讀課文中對景物的描寫和對薩沙一家人行為的描寫,讓人物的言行有一個無比美好的背景:廣大的森林中間,寬闊的曠地邊緣,嬌嫩纖弱的薔薇花上,披蓋着梅紅色的雨衣,一家人在滂沱大雨中談笑風生、情深意濃……伴着優美的音樂,在人情人境的朗讀中感情得到昇華,人物的品質行為得到內化。

《中彩那天》教學反思回顧 篇18

《少年王冕》這篇課文講的是元朝著名畫家詩人王冕小時候如何孝敬母親、學畫荷花的故事,表現了王冕刻苦學習的頑強意志和好學精神。通過學習課文,要讓學生體會做什麼事都要下苦功夫,要孝順自己的父母的道理。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圍繞王冕的“勤奮刻苦”和“孝敬母親”這兩個方面與文本對話,抓住課文重要語句來體會。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學中,我覺得人物語言最能體現出人物性格和心理,因此我主要是緊扣語言文字從讀到議、到填、再到讀,這樣層層深入,幫助學生理解母親無可奈何的心理,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在第四自然段的教學中抓住“捨不得”、“積攢”等重點詞語,讓學生認真細緻地“咬文嚼字”,從語言文字中感悟王冕買書的不易,從而認識到王冕是個好學的少年。抓住重點段落,緊扣關鍵詞句,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揣摩中,領悟人物性格特點。這樣既是提高了學生分析、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主人公的優良品質的薰陶。推敲詞語,是感悟的有效策略。王冕不僅孝敬母親,而且勤奮好學,在引導學生體會王冕的勤奮好學時,我抓住重點句:“起初畫得不好,三個月後,便大有長進,那荷花的精神、形態、顏色,沒有一處不像真的。”推敲重點詞,感受了王冕學畫勤奮刻苦,我根據學情設計了一項想象説話:三個月裏,王冕學畫歷盡了千辛萬苦……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放飛思緒,感受王冕學畫的艱辛。

由語言文字材料構建成的文章都是富有感情的,人物是有血有肉的。從古到今,“讀”一直是最基礎的學習方法,因為課文的感情需要朗讀去領悟,課文的感情需要朗讀去表達。所以在本課教學中,突出“讀”的訓練,把“讀”貫穿全文。採取了齊讀、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堅持讓學生在“讀中理解,理解中讀,自讀自悟”,做到與作者心心相撞,情情相融。

希望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學習王冕的一些高貴品質。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深受啟發:語文課上,能夠感動學生的是真摯的感情,高尚的情操,優美的意境,率真的童趣,當然,教師的情感投入是至關重要的,當老師全情投入,感動了自己,也感動了學生。教師只有細心研讀文本才能使學生學得輕鬆,讓教師教得應手。

《中彩那天》教學反思回顧 篇19

蘇教版國小語文第十一冊第七課《船長》,是法國浪漫主義大作家雨果的一篇短篇小説。課文講述了哈爾威船長在他的“諾曼底”號被 “瑪麗”號巨輪撞開一個大口子,情況萬分危急之際指揮全船人展開自救工作,最後以身殉職的事。文章高度讚揚了哈爾威船長忠於職守,捨己救人的偉大精神。

這篇課文篇幅比較長,在有限的四十分鐘課堂內,如何引導學生把這麼長的課文學透呢?

我引領學生抓住“四道命令”、“一段對話”、“三個場景”、“一箇中心”去學習這篇課文,感覺效果不錯,在有限的時間內,較好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首先,在第一課時,我已讓學生充分去朗讀課文,達到正確、流利的朗讀要求,並對課文內容比較瞭解,還讓學生在課文中畫出這些要點。第二課時,我就緊緊圍繞這些要點展開引領學習。

一、“四道命令”

1.“大家安靜!注意聽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婦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員斷後,必須把六十人全都救出去!”(其實船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他把自己給忘了。)通過反覆誦讀、品味。學生感受到哈爾威船長在危難之際忠於職守、捨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同時,從他的命令中還能感受到哈爾威船長以身作則、臨危不亂的可貴品質和幫助弱者的人道主義精神。主人公的特點躍然紙上。

2.“哪個男人敢走在女人的前面,你就開槍打死他!”。這是一道威嚴的命令,一方面體現了哈爾威船長同情、保護弱者的人道主義精神,另一方面也表現了哈爾威船長行事果斷,雷厲風行的作風。在當時那種混亂不堪的情況之下,發出這樣的一道命令,既震懾了一些自私自利之徒,更感動了絕大多數的人,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充分體現了哈爾威船長是一位指揮有方的優秀船長。

3.“快救克萊芒!”(克萊芒是個見習水手,他還不過是個孩子。)這道命令不僅折射出哈爾威船長的人性之美,反映了他在如此危急時刻,仍一心想着他人,也照應了上文的“他把每件事和每個人都考慮到了”這句話。真不愧是大家之作。

4.“動作再快點!”正是哈爾威船長關心每一個人的體現,是他在與死神搶時間搶速度。

二、“一段對話”

通過多元朗讀,同學們感受到了船長的臨危不亂、處變不驚、細緻入微、堅決果敢、指揮有方,這是一段簡短有力的對話,更是一段傳神的對話。

三、“三個場景”

1.課文第二自然段所描寫的船上混亂不堪的場景。這一場景的描寫,一方面反映了當時船上形勢之危急,災難之嚴重。另一方面,船上人們爭相逃命的情景也與哈爾威船長忠於職守、沉着鎮定地指揮救援工作的形象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彰顯了哈爾威船長的高大形象。

2.課文第二十五自然段對哈爾威船長指揮救援工作場景的描寫。他沉着鎮定地指揮着全船人展開自救工作。以身作則,領導者全體船員幫助乘客脱險。還有力地控制着整個船上的局面。危難之際,忙而不亂。這真是一位指揮若定、叱吒風雲的船長!

3.課文第二十九自然段對哈爾威船長以身殉職場景的描寫。這一場景的描寫,向我們展示了哈爾威船長視死如歸的高大形象。同時,我們也彷彿看到了哈爾威船長那種視“諾曼底”號為自己的生命,誓與輪船共存亡的英雄氣概。這真是一位頂天立地、有情有義的船長!

四、“一箇中心”

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高度讚揚了哈爾威船長偉大的一生,給文章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哈爾威船長一生都要求自己忠於職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對死亡,他又一次運用了成為一名英雄的權利。”“又一次”説明有許多次,可見,每當危險來臨之時,哈爾威船長都是這麼做的。“英雄的權利”不是為自己名垂千古的權利,更不是為自己謀取利益的權利,而是每當危險、災難來臨之時,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亡的危險留給自己的權利。哈爾威船長無愧於英雄的稱號。

實踐證明,只要我們老師敢於真正放手讓學生去自主學習,適當引導、點撥,學生也能把文章學透、學好。

《中彩那天》教學反思回顧 篇20

我認為九年級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閲讀能力,應該儘量讓他們在課堂上不受約束地去探究、去思考,學生自己找尋到的關鍵語句才真正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才是真正值得探究的問題,為此我要求學生以“令我感觸最深的語句是……因為……”這樣的格式自主圈劃關鍵語句進行“賞析”,為了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我也允許學生選擇“質疑”方式,同時又為學生們搭建合作學習的平台,在小範圍無拘無束的爭論中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為全班交流打下基礎。在全班交流時,同學們暢所欲言。

班裏的鄭蘭蘭同學找尋到了“人就成了地球的上帝了”這個重要的句子並且採用“比較閲讀”方式,在文中找到了與之形成對比關係的語句“一個人不能擅自創造連他自己也沒有見過的東西”,在同學們的相互補充中充分感受到愛情的偉大力量迫使上帝放棄了對人類的控制,因為有了愛情人類才主宰自己的命運和生活;又如黃江榮同學質疑:為什麼既然童話故事説的是愛情為什麼描寫上帝三次人間看到景象?同學們通過討論得知,上帝描繪的是人類的温馨、美好、快樂的生活場面,而這一切都是愛情造就的,所以自以為萬能上帝那麼惱怒,進一步展現了愛情的美好和強大;呂昌玲同學質疑:為什麼上帝第三次來到人間後沉思着離開?……學生的這些問題的提出證明了,以生為本的語文課堂才是真正充滿活力的。

本節課的不足是:我仍感覺“品讀賞析”環節中,雖然要求很清晰,但是由於導向不清,在一位學生質疑之後致使原先準備“賞析”的同學沒能及時做好賞析,就又是下個同學的質疑了。

《中彩那天》教學反思回顧 篇21

20__年4月,我有幸在漳州市普教室舉辦的國小語文閲讀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上開課,我特別激動,也特別珍惜這次歷練的機會。尤其是能近距離聆聽專家評委的精妙點評,和與會老師的真誠互動,讓我猶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感。回顧備課到上課的過程,確實經歷了一次次的否定,在否定中改進、昇華,這一過程對我的課堂教學能力的提升是不言而喻的。 “獨聽寒山半夜鍾”——選題緣由 “到客船”的“夜半鐘聲”在楓橋邊悠悠迴盪,從而使千百年來的讀者着迷。因為這鐘聲迴盪着歷史的回聲,使每位讀者自覺不自覺地聯想到人生,人生苦短,來去匆匆,誰沒有愁緒呢?誰都能從鐘聲有所得,這是我選擇並喜歡這一課題的原因。 “幾度經過憶張繼”——文本解讀 作者為什麼會聽到夜半鐘聲呢?因為睡不着,因為有旅愁、在思念。所以這首詩歸根結底就是在寫詩人的愁思,詩人創造了這樣一個詩中有畫、畫中有聲、朦朧多義的愁境。 這首詩的題目很精練。“楓”是季節;“橋”是地點;“夜”是時間;“泊”是事件,四個字, “吝嗇”到了極點。 首句直接進行景物描寫。“月落烏啼”,有聲有色有情。在古詩詞中,凡用“月”、“烏”者不外乎“悽愁悲苦”四字,不解人意的霜氣偏偏充盈天地,為這深秋之夜和張繼心中灑下絲絲涼意。視覺、聽覺、觸覺三管齊下,恰如其分地現出了他的心境。同樣的景色在不同心境的人有不同的感覺。同樣是秋夜對月獨處孤舟,李白、蘇軾二人定是要“舉杯邀明月”、“把酒問青天”了。但換了失意的人,不過是“獨步漫長宵,風過花零,遙望月空鳴”而已。 因此,作者在第二句中用一個“愁”字點出全詩主旨。寒水微波粼粼,江中漁火點點,一片片枯敗楓葉劃過張繼心頭落在水面,恰恰勾起了他對故鄉的思念,對前途的迷茫,對國家內亂的擔憂,他的心中僅剩下一種感情——愁。秋風送寒,獨卧小舟,輾轉反側無法入睡,這“對愁眠”甚至有幾分“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的孤苦伶仃了。於是,一個落第書生形象躍然紙上。 恰在此時,“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寒山寺每年正月七年級凌晨鳴鐘一百零八響,因為佛法認為人生愁苦有一百零八種之多,故而鳴鐘解憂。一百零八鐘響,一百零八憂解,開始新的一年。這誠然是美好的祝願,可惜張繼秋季到此無緣聆聽,他聽到的是寒山寺每夜常例的“警世鐘”,但這也讓張繼聯想起了“鐘聲解憂”的傳説。鐘聲聲聲敲在張繼的心坎上,撞擊他心中的苦悶,他多麼希望這憂這愁真能隨鐘聲而去。作者用這樣兩句作尾,應該是激勵自己重燃生活的希望,使始終壓抑鬱結的詩境有了個還算昂揚的結尾吧!

《中彩那天》教學反思回顧 篇22

《年月日》是一節概念課,知識點比較多。怎樣有條理地教學這麼多新的知識點呢?該以怎樣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呢?

我在設計這節課時把本節教學的重點定位於:把數學知識還原到生活中,讓學生經歷知識構成的過程,透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年月日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運用良好學習方法自主學習的潛力。透過上這節課,我覺得本節的目標定位準確,透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學習,課堂設計落在實處。

在本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情境問題,引導學生觀察,讀出這天的日期,從而引出課題。並提出教學目標。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此時巧妙引導開始本課的學習。在練習環節出示問題。舉世矚目的第29屆北京奧運會已經圓滿結束了,你明白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是什麼時候?如此貼近學生認知經驗的引入一下子勾起了學生對20__年8月8日這個歷史好處的日子的記憶火花,並藉機練習大月小月等幾個知識點,既滲透了愛國教育又加強了練習。最後知識拓展環節出示以全班羣眾照為背景的月曆,讓同學們興趣再一次提高期盼一次的數學課,製作月曆,為下節課知識作鋪墊。

在教學中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採用他們感興趣的教學方法是很重要的。大月和小月的記憶有拳頭法和兒歌: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總不差,來幫忙他們記憶,這一資料本來很枯燥,但透過動手數一數和朗朗上口的兒歌,學生很快就記住這一知識點,可見這些是很有效率的教學手段,個性是對於中、低年級學生來説,更貼合他們的年齡特點。

練習中還儘量優化了以“生活”為背景的數學資料,把生活素材、生活經驗、生活情景作為重要資源,引進和帶給給學生去理解去實踐。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還巧妙的引導組織學生自覺運用數學方法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深切體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感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它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這樣,既能夠鞏固課堂內學到的知識,又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實踐應用潛力.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是:對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指導還不夠,探究學習時對學生的組織還做的不夠,再就是課的容量大,拖了堂。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合理調控時間,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自己去發現,真正把學習的權力還給學生。駕馭課堂的潛力還需鍛鍊,對教學方法還需要摸索。

《中彩那天》教學反思回顧 篇23

教材於我而言沒有新舊之説,第一次走上高中語文課堂,每一篇對我來説都是新的。只不過由於個人閲讀喜好的不同,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也是不一樣的,教師自身對文章的理解程度直接影響着教學效果的好壞。儘管當前有很多的參考資料,但對教材真正的解讀還是有較強的個人主觀色彩。

《祖國山川頌》是必修三的第一篇課文,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其途徑是通過對描繪祖國大好河山的文章的鑑賞,感受作者的情感。

語文學習的基本目標是提高語言的審美能力和語言的表達能力。當前語文教學很易犯的錯誤就是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上成藝術課從而忽視了對文本本身的解讀。所以在自己教這篇文章時,一直很注重語言的分析。值得記錄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1、朗讀很成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早自習學生已經有過一次的齊讀,對文章已有了初步的感知。上課開始就讓他們帶着問題朗讀。解讀大致完成之後,讓學生再次齊讀,這次的效果已經比前面第一次朗讀好的多,理解內容之後已經能夠體會到作者的情感。

2、語言分析比較到位。如對“生平到過不少的名山大川,但在我腦海裏印象最深的還是家鄉門前的小溪。春天,秀水漲滿,橋的兩孔像是一對微笑的眼睛。細雨如煙,橋上不時有人打着雨傘走過。對岸的紅棉樹開花了,燕子在雨中飛來飛去,一陣一陣的風,吹來斷續的笛聲”的解讀。短短的幾句話,既有比喻如“橋的兩孔像是一對微笑的眼睛。”的運用,又有“橋孔”的靜和“橋上人打着傘走過”的動以及“紅棉樹開花”的靜到“燕子在雨中飛來飛去”的動所形成的對比,還有“一陣一陣的風,吹來斷續的笛聲”所營造的優美意境。

《中彩那天》教學反思回顧 篇24

在設計《紙船》這一課時,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目標:一是通過朗誦感受體味詩中的感情;二是通過討論分析,體味學習詩歌的語言;三是通過仿寫,感受詩歌的魅力。

在設計這堂課時,我的初衷就是要為學生營造這樣一個課堂環境——民主、自由、開放的課堂,充滿真情、充滿詩情畫意的美的課堂。在具體實施時,首先讓學生聽、讀,在讀中悟,悟中讀,從而讓學生走進思念母親的美好感人的情感,讓這種真情撥動學生的情弦,從而引導激發學生不自覺地用情領悟情;再次以冰心的一封信叩開學生的思維之門,以“詩歌評改會”作為載體,引導學生煉字煉句,體會詩情,從而達到欣賞品味詩歌的目的,這是課堂的重點;最後由賞詩到寫詩,這其實是由一個詩歌教學的難點向另一個難點的跨越。其實,這種跨越並不是牽強附會、不切實際地拔高,當學生的情感被推波助瀾,便會點燃創造的激情,即使文字略顯稚嫩甚至不通,起碼這一步讓我們的學生真正走進了詩,第一次擁抱了詩,第一次有了“詩”的真實感覺,誰又敢保證:十年後的詩壇上那顆璀璨之星,不是從這一次開始孕育的呢?所以我對《紙船》做了這樣大膽的設計。

其實,我從始至終都努力讓《紙船》成為一節非常本真的課,而非為了創新而創新。當我第一次面隊《紙船》時就有一種直覺:這是一首離學生心靈和情感很近很近的詩,她的價值就在於她的感情是如此樸素而通俗,平易而近人,沒人會不理解這種感情,而因她也出自一位青年詩人,因此又並非十分完美。

一位教授曾説過:只有教師主動,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動;只有教師把學生真正放在主體的地位上,他才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來設計教學;只有教師真正認識到教學的過程是一個通過對話實現溝通與合作的過程,他才能從這一理念出發來設計教學;只有教師把閲讀過程看作是每一個學生都要同文本進行對話的過程,他才會去尋找課文內容的共鳴點,並且選擇最能引發學生興趣的方式來組織教學活動。我憑直覺找到了這個“共鳴點”,並且找到了一種表現承載方式——現場詩歌評改會。當然這種直覺來自於一種信心,抑或是一種理念——“應鼓勵學生成為充滿熱情的、獨立的、反思的讀者”、“科學素養、科學精神的內涵和很多,但其精髓應是懷疑和批判(獨立思考和探索),對權威和專家懷疑和批判,除了需要學術上的敏感外,尤其需要的是從小培養起來的良知、勇氣、正義和道德感”、“創新的課堂是開放的課堂、安全的課堂、問題的課堂、情感的課堂”。

當然,評改並不是要學生否定原作,不是讓學生變得桀驁不訓,而是讓學生因為視野的開闊、心靈的豐潤、表達的流暢而越發善感多思、情感豐富。這種評改必須始終圍繞詩的靈魂——情,讓真情成為課堂的靈魂,用“情”引導學生評改分析文章,這樣就不會失之偏頗。通過評改,讓學生明白詩人為什麼這樣寫,為什麼用這個詞,怎樣根據詩歌的需要來選詞用句。從而讓學生真正品味到詩歌語言的意韻和用詞遣句的匠心,這也許比從正面分析效果會好得多。而在評改中,教師也必須參與其中,才能真正實現師生對話,師生和文本對話,從而師生才能找到溝通交流的共鳴點,課堂的預計效果才能實現。

另外,在教授《紙船》時,我本着一貫的教學原則——煩瑣的面面俱到是語文的死敵,追求“晴空一鶴排雲上”的教學思路,以最自然的心態駕馭教學內容。在確定這堂課的教學形式時,我遵循了《美國教學創意手冊》中的一句名言:教師的責任就是動用一切有創意的方法讓學生被書本深深吸引,雖然內容決定形式,但在許多時候,形式的反作用力具有極強的塑造能力和摧毀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採用了朗讀和評改形式來激發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從而主動參與進來,把握詩的內涵。

《紙船》這堂課總的來説,教學目標基本得以很好的實現,學生的表現極為積極主動,學生內在思維和聯想的潛質發揮得可以説是酣暢淋漓。總結一下,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1、課堂開始從學生的切身感受出發,引導學生以自己的體驗去感悟詩歌的感情,不用老師多講解,學生一下子就領悟了詩情,為下面進一步分析理解詩歌奠定了基礎。

2、注重了詩歌“無誦不成詩”的特點,注重朗讀,引導學生“讀中悟情,以情帶讀”,使得學生對詩有了更深的感受和領悟。

3、通過詩歌評改,達到了引導學生理解分析詩歌是怎樣表現主旨、抒發感情的這一目的,而這種目的的實現,是通過學生的各抒己見,在不知不覺中實現的。學生的理解和接受來源於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所以接受得自然且主動,比起老師帶動學生一字一句分析,效果好很多。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獨立大膽的質疑、反思精神和思考分析能力。

4、通過仿寫訓練,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詩人”。寫詩本身對於中學生來説,就具有神祕的誘惑力,這一步本身就抓住了學生的這一心理,加上前面的教學作基石,學生的仿寫興趣水到渠成,自然就特別高漲,他們竭盡自己的寫作才華,讓自己的第一首詩熠熠閃光。不管這些詩本身怎樣,學生的興趣、主動和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比什麼都重要,這就是成功的。

5、在課堂上,我始終把自己當作學生中的一分子,參與到討論中。雖然教師是課堂討論的首席,但這個首席的位置完全可以置於台下,用自己的智慧調控行雲流水一般的課堂。師生平等、和諧的關係,師生共同探究、互相學習的關係從中得以體現。

但這堂課結束後,總讓我覺得有許多遺憾和不足。

1、《紙船》的整體意境有所沖淡。意境對於詩歌而言是魂,講詩歌必須注重詩歌的意境。記得曾聽壽光一老師的《鄉愁》一課。這堂課,老師始終把“鄉愁”之情自然地籠罩於整個課堂,學生始終被這種氣氛深深感染,完全隨同詩人沉浸在詩歌的意境和情感中,因而整個課堂效果就不言而喻了。但《紙船》這一課,我總覺得缺少這一點,詩歌整體的意境好像有所破壞,被支離了,整個課堂缺少《紙船》整體感情的沐浴,沖淡了學生對《紙船》的整體感受。

2、作為教師,個人的整體素質有待提高。面對行雲流水般的課堂,教師應是智者,能從容地調控它。這一點,對教師各方面的素質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從這堂課中,我深深體會到自己的不足,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才能適應新課改,才能真正上好課。

總之,詩歌怎樣教一直是我鍥而不捨的探索目標,每一首詩歌採用何種盡乎完全適宜的方法教授,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紙船》這一堂課,有其成功之處,但也有它的不足,我真的希望有關專家和同仁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與我共同探討,這是我最渴求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l7l3y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