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歌曲蘇珊娜教學反思(通用19篇)

歌曲蘇珊娜教學反思(通用19篇)

歌曲蘇珊娜教學反思 篇1

暖洋洋的太陽,熱融融心。在這美好的一天,我執教了四年級《噢,蘇珊娜》公開課,上下來還是蠻有感觸的:

歌曲蘇珊娜教學反思(通用19篇)

一、成功之處。

《噢,蘇珊娜》整堂課,總體還是完整、有效的。學生在寬鬆的課堂氛圍中順利地學會了這首歌,並能進行歌曲處理。感覺這幾方面做得還可以:

1.歌聲優美動聽。

應該説,這節課的閃光點,就是歌曲的教學很順暢,特別是學生的聲音有彈性,非常純淨,給聽課老師留下很深印象。其實在每節音樂課上我都能培養學生的歌唱興趣,看着學生一點一滴的進步,聽着學生的聲音越來越動聽,感覺非常欣慰。

2.注重節奏訓練。

整堂課的重點和難點解決得很好,弱起小節和附點節奏是本課的重點喝難點,因此在教學中我並沒有強調哪個是難點、重點,而是在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樂句中去解決,化的時間並不多,因為是帶着喜歡的心情來唱的,所以學生樂於接受。

3.課堂氣氛輕鬆而愉快。

課一開始我讓學生就沉浸在鄉村音樂的氛圍中,老師跳舞時的體態和神情把美國鄉村音樂風格傳遞得很好,給學生營造了濃郁的美國鄉村音樂風味的氛圍,學生都不由自主的動了起來。整個課堂洋溢着快樂、親切、自然,師生一起沉浸於音樂、享受着音樂。我在教學這首歌曲的時候發現,這首歌曲的歌詞比較拗口,學生學唱起來很困難,我並沒有沒有要求學生讀歌詞,而是在聽和跟着音樂一起唱唱自己喜歡的樂句,我覺得這樣處理已經讓學生在充分的聽、唱、拍節奏、跳舞的音樂活動中越來越深入地從聽覺到內心感受,而不是用語言解釋風格,因為語言是永遠也無法概括的。

二、不足之處

思不足,才能更進步。 當然了,一節課上下來總會有那麼一點點缺點的,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我想關鍵在於課前的備課,所以在平時我們還是要好好的把歌曲和欣賞的內容仔細鑽研,爭取做到帶着詳細的、設計全面的教案進教師上課,這樣以來,我想以後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會在平時紮紮實實的教學中而有所提高,真正做到讓音樂成為學生喜歡的一門課。

教學是一種藝術,音樂教學是一種藝術的藝術,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更加努力,讓平時的課堂教學生輝,讓音樂課成為學生體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舞台!

歌曲蘇珊娜教學反思 篇2

真不敢相信,人世間竟然有如此神奇的人。海倫凱勒出生19個月就因為疾病而成為盲聾啞殘疾人,她在莎莉文老師“愛的教育”之下,學會了讀書寫字,甚至還學 會了説話。20歲時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學,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位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的盲聾啞人。不僅如此,她還成為著名的作家和社會活動家, 致力於救助殘疾人的事業,建立了許多慈善機構,並獲得了總統自由勛章。更讓人不敢相信的是,竟然有如此耐心的老師——莎莉文老師。在沒有任何經驗的情況 下,完全靠自己的實踐摸索,極大的開啟了海倫凱勒的心智,並幫助她走向成功。收到億萬人民的尊敬和愛戴。奇蹟,在師愛和奮鬥中創造着。

《再塑生命》這篇課文寫莎莉文老師對“我”啟示世間真理,給“我”深沉的愛,同時也展示了一個盲聾啞女孩的精神追求。

上課前,我利用三月的早晨充滿生機,校園裏小樹發出鮮嫩的綠芽、桃花粉嫩惹人,這樣的美景我們看到是多麼自然、多麼容易的一件事。而我們要去認識一位聾啞 盲女孩,對她來説能生存下來已需要足夠的勇氣,但要有所成就,那簡直是一個奇蹟。讓我們走進這個奇蹟,走進海倫凱勒的心靈世界。海倫説:“我要把別人眼睛 所看見的光明當作我的光明,別人耳朵聽見的音樂當成我的交響樂,別人嘴角的微笑當作我的幸福。”是誰讓海倫凱勒走出痛苦的深淵?莎莉文無私的愛重塑了海倫 凱勒的生命。而再塑後海倫的生命如歌,所延續傳承的也是一個涵義豐富的愛的故事。

在我的感召力下,大家富有感情地朗讀了課文,説出了全文三小節的主要內容。在品味語言環節,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找出了自己最喜歡或最感動的句子進行交流,同 時被海倫凱勒的堅毅、頑強所打動,許多同學在暢談感受時表示要以海倫凱勒為榜樣,勇敢地面對挫折,成就一番事業。但是這樣戰勝厄運的人不僅僅只有海倫凱 勒,於是,我鼓勵學生尋找更多的“海倫凱勒”。像她一樣身殘志堅的人士。在這個環節中,同學們説出了霍金、貝多芬、史鐵生、保爾、張海迪等等令人崇敬的人 士。我趁熱打鐵,讓學生更多的關注身邊的人,或許這些人並沒有做過轟轟烈烈的大事,但是他們對生活的熱愛令世界動容。

同時,這篇文章文筆優美,充滿詩情畫意,很值得我們好好品讀,我讓同學們反覆朗讀那些描寫景色的句子;第三節中什麼是愛的那些感悟的句子。

在這堂課上,教師良好的情感引發了學生積極的情感反映,學生主動學習,課堂上營造了情感交融的氛圍,大家上課積極發言,朗讀也充滿感情。

唯一不足,在時間把握上,還是過於糾結在細節上,沒有從大點上讓學生能迅速進入下一個環節。

歌曲蘇珊娜教學反思 篇3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徵、認知特點等,運用多種形式創設情境,增進他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有主動的想要探求知識的渴望,想讀,想説的慾望更強烈,讓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學習的主人,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目的。

以讀為基礎,加深體驗。由於學習的對象還是低年級,課文內容對於他們還是具有一定的誘惑力的。根據他們這一心裏,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小作者,去體會“我”的心情。比如説課文中第一小節,小作者看到小鳥不吃不喝,無計可施,非常着急,我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表達小作者的着急。課文的第一小節,描寫小鳥的外貌的句子也很優美,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讀出小鳥的美麗,並在腦海中勾勒出小鳥的樣子,激發學生對小鳥的喜愛之情。通過這種情境的創設,讓學生進入情境體驗,從而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體驗,使得學習更為順暢。

歌曲蘇珊娜教學反思 篇4

“觀照”是佛家用語,是五大般若(智慧)之一,指“靜觀世界以智慧而照見事理。”是“用心光向心中看,向心中照”之意。而文學批評中常用變換角度審視的方法,幫助讀者對作品進行深入領悟,將其引入語文課堂,是否可以改變小説閲讀中一成不變的“背景交代—情節梳理—形象分析—語言揣摩”套路呢?課文三千六百多字,是日常閲讀量(千字文)的兩三倍,必須一個課時完成;九年級學生的小説閲讀知識早已具備,小説閲讀經驗已然不少,我便由此作了一個嘗試,感覺此課教學還是頗為成功的。成功之處在於:

一、結構清楚,主線分明。圍繞如何看待“香菱學詩”的圓心,展開豐富的多維觀照,深入的文本對話。一個“主問題”串起方方面面,絕不旁逸斜出。

二、資料翔實,運用到位。深入理解文學名著對十幾歲的中學生是很困難的,教師必須在事先研讀的基礎上,掌握最管用的資料,或者將資料轉換成中學生能接受的方式,以供其在閲讀阻塞處當鑰匙用,方可幫助學生釋疑解惑。

三、尊重個性,鼓勵體驗。文學作品閲讀最是見仁見智的,讀者往往在變換角度中有自己獨特的發現,這也需要教師給予極大的尊重與包容。只要合情合理,都應該被肯定。

閲讀教學究竟有何意義?我想,主要是讓學生在其間獲得人生與表達的借鑑,倘能激發起學生課餘閲讀的熱情,那就是意外收穫了。而千篇一律的文體教學顯然不能還閲讀教學的本來面目,因為作品千差萬別的個性,怎麼能用統一的閲讀方式解讀呢?

這節課也留給我一個進一步探索的問題:如何引導男同學用心欣賞《香菱學詩》,由此派生如何引導女生願意欣賞《智取生辰綱》呢?

歌曲蘇珊娜教學反思 篇5

函數是研究現實世界變化規律的一個重要模型,對函數的學習一直以來都是中學階段的一個重要的內容。函數的概念是學習後續“函數知識”的最重要的基礎內容,而函數的概念又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對它的理解一直是一個教學難點,學生對這些問題的探索以及研究思路都是比較陌生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通過對以前學過的“變量之間的關係”的回顧與思考,力求提供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通過層層深入的問題設計,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操作、交流、歸納等數學活動,在活動中歸納、概括出函數的概念;並通過師生交流、生生交流、辨析識別等加深學生對函數概念的理解。

函數是國中階段數學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生又是第一次接觸函數,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從生動有趣的問題情景出發,通過對一般規律的探索過程,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一次函數和正比例函數的概念.又通過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的例題,進一步理解一次函數和正比例函數的概念,為下一步學習《一次函數圖像》奠定基礎,並形成用函數觀點認識現實世界的能力與意識.

學生第一次利用數形結合的思想去研究一次函數的圖像,感到陌生是正常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情境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函數與圖像的對應關係應讓學生動手去實踐,去發現,對一次函數的圖像是一條直線應讓學生自己得出.在得出結論之後,讓學生能運用“兩點確定一條直線”,很快做出一次函數的圖像.在鞏固練習活動中,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根據學生狀況,教學設計也應做出相應的調整。如第一環節:創設情境 引入課題,固然可以激發學生興趣,但也可能容 易讓學生關注與代數表達式的尋求,甚至隊部分學生形成一定的認知障礙,因此該環節也可以直接開門見山,直切主題,如提出問題:一次函數的代數形式是y=kx+b,那麼,一個一次函數對應的圖形具有什麼特徵呢?今天我們就研究一次函數對應的圖形特徵—本節課是學生首次接觸利用數形結合的思想研究一次函數圖象和性質,對他們而言觀察對象、探索思路、研究方法都是陌生的,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注意通過有層次的問題串的精心設計,引導學生觀察一次函數的圖像,探討一次函數的簡單性質,逐步加深學生對一次函數及性質的認識.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探索實踐活動中,促成學生對一次函數知識結構的構建和完善;在鞏固議練活動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本節課的重點是要學生了解正比例函數的確定需要一個條件,一次函數的確定需要兩個條件,能由條件利用待定係數法求出一些簡單的一次函數表達式,並能解決有關現實問題.本節課設計注重發展了學生的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及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應用意識的培養,為後繼學習打下基礎.

探究的過程由淺入深,並利用了豐富的實際情景,既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讓學生深切體會到一次函數就在我們身邊,應用非常廣泛.教學中注意到利用問題串的形式,層層遞進,逐步讓學生掌握求一次函數表達式的一般方法.教學中還注意到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學有所獲. 根據本班學生及教學情況可在教學過程中選擇下述內容進行補充或拓展,也可留作課後作業.本節課的重點是要學生了解正比例函數的確定需要一個條件,一次函數的確定需要兩個條件,能由條件利用待定係數法求出一些簡單的一次函數表達式,並能解決有關現實問題.本節課設計注重發展了學生的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及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應用意識的培養,為後繼學習打下基礎.課設計注重發展了學生的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及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應用意識的培養,為後繼學習打下基礎.探究的過程由淺入深,並利用了豐富的實際情本節課的重點是要學生了解正比例函數的確定需要一個探究的過程由淺入深,並利用了豐富的實際情本節課的重點是要學生了解正比例函數的確定需要一個條件,一次函數的確定需要兩個條件,能由條件利用待定係數法求出一些簡單的一次函數表達式,並能解決有關現實問題.本節課設計注重發展了學生的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及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應用意識的培養,為後繼學習打下基礎.

歌曲蘇珊娜教學反思 篇6

本節課能把《新課程》嶄新的理念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打破原有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懂得:老師和他們是平等的對話關係,講台並非是老師專有的陣地,老師會常常把講台讓給學生,讓他們也神采飛揚站在這裏施展自己才能。《搭石》上完後,可以看到課堂上學生們學習積極性非常高,尤其是充分利用多媒體播放課件,引來學生嘖嘖的稱讚,調動了學習積極性。我要學生動筆在文章空白處中寫感受,發表自己的見解這一環節,把自主學習的權利還給了學生,學生願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甚至出現了爭搶的現象。

課堂上學生對問題的分析、理解有時會超越教師的設想,這是教學相長的好機會。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從中汲取營養,用於再教學時啟迪學生的思維。課文最後一句話“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着故鄉的小路,聯結着鄉親們美好的情感。”這句話怎麼理解?説真的,這句話含義很深刻,我認為對四年級的國小生未免太難了。因為文章語言表面比較易明,但內涵隱晦,作為老師,有時都一下子都轉不過彎來,何況是四年級的的國小生?我讓全班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最後有同學來回答:“這句話安排在課文的最後,作者是不是要用來點明中心呢?而課文的中心就是要讚揚鄉親們,那讚美搭石就是讚美了鄉親們。”另一位同學接着回答:“這句話表面是寫搭石靜靜地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卻無怨無悔、默默無語。實際上就是寫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精神的寫照。”同學在學習時,碰到問題能去動腦筋查找資料,這是一種探究精神的體現;經過討論解決問題,這是合作精神的體現。引導學生注意傾聽別人的發言,鼓勵學生對不同意見展開爭論,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從而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通過用新課程嶄新的理念上課,我覺得新理念已經在慢慢的滲透到學生的思維中去了,這是值得欣慰的。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教材的開放性表現在教材要和生活實踐相結合,要課內外結合,要學用結合。作為教師要突破教材對學生教育的禁錮,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為教材的奴隸,應該做教材的主人。

“為了每一個孩子的發展"是課改的核心,作為教師,教學中不是為教案負責,而要時時處處為每一個學生着想,把學習的權利真正還給每個孩子,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真正使每一個孩子得到了發展。

歌曲蘇珊娜教學反思 篇7

教學一篇課文重整體感悟,最好有一條貫穿、統領教學設計的線索,以達到“牽一髮動全身”之效。其實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找到文章中的“龍睛”,能夠從一點輻射全篇。再次多遍研讀課文。我發現:

課文其實就是通過牛和鵝眼裏感覺到的人,與實際情況是不一樣的。這就造成了牛和鵝對人的不同的態度。也就是牛和鵝都是從各自的角度去看人,所以得到的結果不一樣,反映也不一樣。

我和金奎叔,也都是從自身的角度去看鵝。不同的是金奎叔有自己的想法,尊重了客觀的事實——在人的眼裏,鵝比人小,沒什麼可怕。他從人的角度去看鵝,所以他不怕鵝;而我卻偏信了大家的傳言——在鵝的眼裏,人比鵝小,惡不怕人。卻忽視了人實際上是比鵝大的事實。我站在了鵝的角度去看人,覺得人應該怕鵝,導致了我見鵝就怕,還遭到了鵝的圍攻。

我覺得編者是想通過語言文字本身,告訴學生:1、大家都信的未必可信;2、應該以正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才能正確地對待身邊的人和物,正確地對待生活。

歌曲蘇珊娜教學反思 篇8

在十月份有上級教研組的領導來聽的那節語文公開課上,感覺上像經歷了一次洗禮,讓我成長不少。

那節公開課我上的是《捕蛇者説》第三課時,《捕蛇者説》是一篇文言文,《捕蛇者説》就是借捕蛇抵税一現象,借蔣氏三代寧肯冒死捕蛇不願受苛政之害的事實。整篇課文的重點段落是第四段,所以我重點講解第四段,要讓學生深刻了解到這篇文言文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橫徵暴斂的深刻認識,對勞苦大眾的同情。

在這堂課上使我明白九年級文言文的教學還是要注重文言文的實詞積累,雖然點了一些但卻是遠遠不夠的。再者我雖然讓學生朗讀了第四段,但是我並沒有注重讓學生有感情昇華的讀出和體會到作者對統治者橫徵暴斂的痛恨和對勞苦大眾的同情。因此效果不佳。課後語文組的老師很認真的幫我進行了課堂分析,使我瞭解到,作為一個語文教師你首先得自己帶着深厚的情感去讀,去體會這首詩,創設自然的過度環節,將你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課文中,讓學生去體會,這樣學生讀出來的課文才能有感情,才能做到質的昇華。

級領導有一句話對我評價很高,雖然自己在課堂上的教態很沉穩、很鎮靜,而且學生非常的積極參與,但是我知道自己上的那節課真的上得很“勉強”,上得“激情不足”。

這是我來舊中後上的第一次有上級領導來聽的公開課,使我感觸很多,收穫很大,我知道今後我要走的路還很長,需要成長和經歷的事情還很多。在那節公開課後,更使我有勇氣和信心把以後的課上得更好,因為年輕的我有着一股衝勁,還有這麼多關心和幫助我的老師。

我必須好好反思總結一下自己的課堂教學。這一節公開課讓我體會了作為一名國中教師的酸甜苦辣。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語文教學略簡單于其它科目,但經過這一次公開課徹底讓我明白了做一名教師難,做一名語文教師更難,做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更是難上加難。

首先是教案編寫方面的。以前實習的時候,我的指導老師就和我説過,不同的教師對同一篇文章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只要在仔細研讀教材的前提下不要把最主要的東西丟了就行。一篇文章就像是一條小溪,有的教師從中舀一勺“教”給他的學生,有的則有兩勺、三勺。所以説不同的教師能給學生的東西是不一樣的。現在我也明白了寫教案的目的只是讓老師做到心中有數,你並不一定非要按着教案上寫的一步步來教。因為教案是死的,而我們人是活的,真正意義上的教案是可以不分課時的。而教案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關鍵的是在課堂上如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這一點對我們新教師來説是説很難的!

其次是課堂教學方面的。每次上課表面上看上去挺順的,但是沒有起伏,沒有亮點。而且還存在着許多不足:比如説在評價學生方面,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我沒有認真的傾聽,而是想着自己下一句話應該説什麼,因而就導致對他們的評價不深刻。其實有些問題是可以在繼續深入下去的,而我沒有再追問,錯過了機會。對於評價學生方面還有一點,避免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評價要先説好的再説不好的。如果第一次叫一位同學朗讀課文他表現的不好,那你可以通過讓他對課文理解之後在給他一個機會。“老師相信你一定能把它讀好,再給你一個機會吧!”從學生的角度講,他受到了鼓舞,起到激勵的作用。這樣學生的進步會很明顯!

那一節公開課我收穫了不少,特別是從有經驗的老師那兒及教研組的領導那兒學到很多。同時也讓我明白了當一名真正意義上的好的語文老師是多麼的不容易。在課堂上他需要密切關注學生,從多角度來觀察學生,激發他們的興趣。還要注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積累,注重課堂表達和朗讀能力。所以要想成為一名好老師還必須有着一顆愛學生的心,時時為學生着想。這種愛就體現在要對學生們將來的發展負責,處處為他們考慮。我離一名好老師的距離還很遠很遠,我會一直努力,努力向它邁進!

歌曲蘇珊娜教學反思 篇9

經過環節的調整後,又一次進行了試教,整個活動下來,前面部分安靜的聽故事學説短句還是比較順利的。只是到了遊戲環節,孩子們又開始了興奮,使得場面混亂,只得匆匆收場,沒有達到預設的目標。反思後認為問題出在遊戲前,教師交代不清楚。

所以當我説請毛毛蟲們一起爬出去玩時,有幾個孩子爬的快的孩子看見佈置好的蘋果樹、香蕉、小樹的時候,就已經衝在那裏東碰碰、西摸摸,我説的故事情節他們也無法聽清楚,完全不能跟着故事的情節進行表演了;於是我只好更大聲的説,等到我説肚子餓了去找食物的時候,還沒等我提要求就都開始摘了,而且蘋果、香蕉、樹葉隨便摘,造成一片混亂,孩子們始終處於興奮的狀態,使得遊戲表演、故事回顧與鞏固短句的目標,沒能得到很好的體現。

歌曲蘇珊娜教學反思 篇10

《青蛙看海》一課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三冊的一篇看圖學文,我在教學此課後,頗有感悟。

1、在情境中教學,趣味貫穿始終;

興趣是學習的第一動力,而恰當的情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青蛙看海》是一篇童話故事這一特點,在教學時,創設了一個“童話天地”的情境,將相對枯燥的語文學習和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故事有機聯繫。藉助多媒體課件,在導入時,先向學生展示了一個色彩豐富、畫面生動的“童話天地”,然後由大家熟悉的“智慧老人”發出邀請:“歡迎進入童話天地”,緊接着,“童話天地”之門打開,課題“青蛙看海”躍然畫面。短短二三十秒的時間,一下子扣住了學生的心絃,迅速激活了學習熱情。在課堂即將結束時,“童話天地”重現,向大家展示其豐富的內涵,既首尾呼應,又將趣味貫穿始終,使整個教學融入一個完整、和諧的情境之中。這樣的情境設計,使學生感受到的學習的樂趣,喚起了學習的慾望,樂於學習。

創設情境,也有助於人與文相融。根據低年級學生樂於表演這一特點,在引導學生體會青蛙和松鼠登山的辛苦、感受他們頑強的毅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時,創設了“青蛙登山”的情境。師生共同參與表演,佩上標誌,師扮演“松鼠”,生扮演“小青蛙”,在“松鼠”的帶領下,“小青蛙”一級一級往山頂跳。在表演活動中,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彷彿置身於童話故事中。他們把自己想象成一隻登山看海的小青蛙,通過親身體驗,感受到小青蛙登山的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品質。在生動活潑的活動中,人與文融合在一起,情感得到了昇華。

2、落實基本功訓練,凸顯語文本質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本次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抓住本站的本質,落實了學生的語文基本功訓練。教學中以讀為主,通過反覆閲讀,培養學生的語感,薰陶學生的情感。此外,詞句訓練也在教學過程中自然展開。如在教學“蒼鷹指路”時,聯繫蒼鷹的話“喏,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能看到大海了”,進行“只要……就……”的句式訓練;指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文中詞語“一級一級”、“不知不覺”的意思……這樣,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積極建構知識,將理解語言、積極語言、感悟語言融為一體,知、能、情的培養在相應結合中進行。

3、教學手段靈活,重視點撥學法;

單一的教學模式會使學習枯燥乏味,學生易疲勞。為了避免這類現象,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學中採用了多種教學手段,如分角色讀、師領讀、演一演等,使課堂氣氛保持活躍,結構有張有弛。其中多媒體起到了明顯的優化課堂的作用。《青蛙看海》是看圖學文,加之二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強於抽象思維;因此,課文插圖、重點語言訓練都藉助多體展示。尤其在教學“松鼠幫助青蛙登山看海”時,設計了課文錄音配上動畫。多媒體聲、情、畫並茂的演示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大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刺激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感知。在聽聽、看看的基礎上,學生對課文有了感性認識,再讀讀課文,就不難想象松鼠幫助青蛙的情景,體會出青蛙由失望到又充滿希望的心情變化。教學採用了圖文式板書,課題、高山和大海的簡筆畫,三張動物圖片構成了美觀新穎的板書,它和教學環環相扣,最大發揮了板書的功效。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老鷹、青蛙、松鼠圖片,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圖片的移動,形象展示了教材內容,並且起到了引導和控制學生的思路,使學生定向注意和定向思考的作用。隨着講解,老師廖廖幾筆勾勒的“高山”、“大海”,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事物,一經圖示,則一目瞭然。既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原文,還發揮了激發情感、入情入景、指導朗讀的功效。

教學中還強調了對學生學習方法的點撥,如朗讀指導。“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謝地朗讀課文”是第一學段的一個重要目標。因此,朗讀訓練也是本課教學的重中之中。在指導朗讀對話時,引導學生要讀好蒼鷹的話,就要把自己當成一隻蒼鷹來讀。“指路”要讀出指路的語氣;而蒼鷹有強有力的翅膀,飛上高山很容易,所以它的話還要讀得輕鬆。這樣層層點撥,學生慢慢就讀出味來了。同樣,要讀好松鼠和青蛙的話,也要把自己當作松鼠和青蛙,體會不同的心情,才能讀出恰當的語氣。在指導朗讀“就這樣……”一段時,我就告訴學生要一邊想象一邊讀,才能讀出感情來。

4、用好教材、超越教材,課堂得到延伸 

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我認為,閲讀教學不是教師通過教材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教師以教材為載體,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促進學生髮展的過程。因此,教學中我沒有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灌給學生,而是啟發學生自己去閲讀,去感悟,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在理解“青蛙跟着松鼠登山”時,課文只提到“累了在草叢中歇一會兒,渴了喝點山泉水”;我在指導學生表演、朗讀後,拓展學生的思維,啟發想象:除了“累了、渴了”,青蛙登山時還可能遇到哪些困難,又是怎樣克服的?這樣,學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受傷了,咬交牙堅持住;”“跌倒了,爬起來繼續向上跳”……品讀完課文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讀了這個童話故事,你有什麼感受?你想説點什麼嗎?”這時,學生踴躍發言,有的説:“我想誇誇青蛙”,有的説:“青蛙不怕困難”、“青蛙一心想着自己的目標堅持不懈”……有的學生的回答令人拍手叫好:“是蒼鷹和松鼠幫助了青蛙,還有自己的毅力幫助了青蛙”,“我要學青蛙不滿足於湖邊想看大海,我也不滿足於學一點知識,而要學很多很多知識。”這樣的答案比“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更豐富、更貼切。由於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超越了教材,陶冶了情感。

最後,藉助“童話天地”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像這樣既生動有趣又能讓我們受到啟發的童話故事還有很多很多,請小朋友們利用課外時間去盡情地閲讀!”通過老師的引導,逐步培養學生課外閲讀的習慣,使課堂得以延伸。

歌曲蘇珊娜教學反思 篇11

《巨人的花園》一課講完了,感覺比較成功的也有幾點。

一、注重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在想象中陶冶情操。

我抓住花園情景的變化、感覺的變化和人物態度的變化,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對孩子們見到美麗花園時的反應,巨人訓斥孩子時的兇惡態度,訓斥孩子後花園的荒涼,拆除圍牆後花園的和諧,我都引導學生通過想象進入到童話優美的意境中,使之感同身受。學生的思維、情感在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富有啟發性的過渡語、適時的教學點撥和反覆的朗讀、品味、互相啟發中逐漸清晰、豐富,內心的體驗與文本的情感更靠近,內心的感悟與文本的內涵更吻合。整個過程,把情感融於語言文字訓練中。通過對重點詞、句的想象研讀,拾級而上,步步深入,由文悟情,使學生在讀、思、想、説、寫的教學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做人要寬容,不要太自私的薰陶與感染。

二、關注學生的言語實踐,在訓練中增強學力。

我有強烈的語言訓練意識,整堂課都在一種自然,舒暢的情境中無痕地進行着語言訓練。在感受花園的“美麗”,教師引導學生自讀自悟,想象畫面,讀中感悟,以讀見悟;感悟花園的變化和巨人的變化,抓住“喚來寒冷的,是你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這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文眼,讓學生在引讀點撥中,在細細的品味語言中,在對比朗讀、想象説話中,理解童話的內涵。課末的説話訓練,更是深化對寓意的心領神會。這裏,我憑藉教材進行恰當、巧妙的語言實踐,既使學生在實踐中內化語言、運用語言,增強了語文綜合學習能力,同時又在訓練的過程中昇華了人文內涵。

三、抓住教學的生長點,在讀悟中領會寓意。

語文教學應該以讀為本,讓感悟充盈課堂教學,讓學生通過心靈的體驗,將知識和感深深地植入內心深處。

在設計中,我非常注重“讀”,不是放任自流、毫無目的的讀,而是通過多種形式、循序漸進的零距離讀,使學生進入童話的意境,引導他們通過揣摩課文中的語言文字所負載的內容,體驗語言文字所滲透的情感,從而使感悟更深刻、更高效、更有價值。

當然,也有很多不足,最大的不足是還捨不得放手,對學生總是不放心,孩子們能自主完成的,教師捨不得放手,整節課還是在教師的掌握之中,更高水平的應該是教師隨着學生的思路引導開去,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今後要在這方面多多努力。

歌曲蘇珊娜教學反思 篇12

詩詞講究的是物象與情意的融和。意象一般是對文字所描寫的物象的感受和體會, 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圍中達到的一種境界,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漁歌子》這首詞,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桃花,青笠綠蓑,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為了帶領學生走進詞的意境,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在教學中,我注重了讓學生多讀,引導學生抓住此中所描寫的九種景物,去體會、感悟,啟發學生展開想象,並運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詞意,讓學生在這些過程中去感受詞中的意趣,體會詞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樂趣。 並和學生一起進入張志和的“桃花流水”,我提了這樣幾個問題引導學生:

1、 張志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還精通音律,都説他“詞中有畫,畫中有詞”,那麼,你從他的《漁歌子》裏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2、 不僅僅是景物,還有豐富的色彩,你都看見了哪些顏色呢?

3、 都説“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可是,我似乎聽見了……也聞見了……?

在引導學生走進張志和的“桃花流水”的,我們得品味詩人的心境了。

1、 張志和為什麼會在這“斜風細雨不須歸”呢?(聯繫詩人的生活經歷來體會。)

2、 將張志和哥哥張鬆齡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與張志和的《漁歌子》對比欣賞,強調“狂風浪起且須還”“ 斜風細雨不須歸”,進一步感受詩人陶醉於山水的悠閒自在。

3、 張志和是“直鈎垂釣,不放魚餌“,你説他釣的是什麼呢?

讀到這裏,我和學生們都早已身臨其境了,任清風撫面,任芬芳撲鼻,只仰望白鷺展翅,只俯看桃花帶露隨流水……哪還怕什麼“斜風”,早是水中一尾鱖魚,張志和也釣起了我們心中的“清新、飄逸、悠閒自在……”

是啊,我們學習古詩詞,第一要能通過詩、詞的文字想象畫面,反覆誦讀;第二要聯繫作者的生活經歷來一同感受。這樣,就能帶領學生走進詞的意境,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

歌曲蘇珊娜教學反思 篇13

當下課鈴聲響起的那一刻,突然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説實話,對於思品課,我從來沒有這麼認真的準備過,也從來沒有這麼認真地上過(雖然本人這次的賽課效果並沒有預期的好)。從接到任務的那一刻起,我的腦子裏就有一根弦在緊繃着,不知道從何處開始入手,由於個人的粗心,連賽課的內容都搞錯了,從開始準備的三年級《品德與社會》的內容到臨時匆忙地準備一年級《品德與生活》的內容,突然一下子對思品課有了更深的認識。我覺得如果每堂課都這麼認真地上的話,學生真的會有很大的收穫。

這次賽課,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就是要為兒童架起通向生活的橋樑,把兒童與真實的社會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有意識地”把兒童帶回到真實的生活中去,去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反思他們的生活,並以其引導和提升自己的真實生活。 對於兒童來説,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對他有意義的、真正的生活;對於《品德與生活》教學來説,只有引導兒童關注和“實踐”他自己的生活,才會成為有意義的教學,只有引導兒童學習和學會創造他自己的生活,才會成為有效的教學。因此,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應引導兒童重視、關注、觀察、感受、體驗、反思、提高和創造他們自己的生活;不應該讓兒童成為別人生活的旁觀者、評論者、模仿者,而應該引導兒童“過他自己的生活”,成為他自己生活的實踐者,成為他自己生活的觀察者、反思者、體驗者和創造者。

歌曲蘇珊娜教學反思 篇14

在教材處理內容取捨方面,我兼顧了兩個方面:一是重點練習學生快速閲讀,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大意,提高學生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二是適當複習介紹説明文的文體知識。不少學生可能沒有見到過屏風實物,教師應該提供一些圖片,學生有了直觀印象後,本文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可以讓學生自學課文,教師不必過多講解本課內容,要調動學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藝術審美能力等。

本節課也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屏風的圖片貼在黑板上後面的同學看不太清楚,不如拿到學生中間給他們看。同時在這一環節上花的時間也稍多了一點。在朗讀這個環節上,我採取的是教師配樂朗讀全文而沒有給學生機會去鍛鍊自己的朗讀,正因為學生沒能充分的讀,在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上也受到了影響。在這個環節,如果能教師範讀一段或兩段,剩下的部分讓學生自己來完成,我想,這種效果會更好,課堂氣氛也會更熱烈。在學生質疑、解疑過程中,教師干涉得過多,如果能放手讓學生自己糾正錯誤,那樣彼此的印象會更深刻。

歌曲蘇珊娜教學反思 篇15

課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1999年的真實的故事。語言樸質而生動,洋溢着濃濃的真情。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台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像李博士一樣的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從而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課文先後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牀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錢,像含苞的即將凋零的花朵,他在靜靜地期待着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中國台灣花蓮慈濟醫院,李博士正在餘震的危險中抽取中國台灣青年的骨髓。他們冒着生命危險,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這一切,為的是挽救海峽彼岸一個年僅18歲的生命。兩岸同胞相距雖遠,心卻是緊緊相連的。

反思這節課,我覺得存在着許多的不足與遺憾。

一、在品味課文時,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體會語句含義,激發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感情表達出來。學生有時朗讀不到位,例如: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重點是要學生體會小錢的不幸,悲傷與絕望,朗讀時要讀出這樣的感情來。學生在讀的時候,感覺完全是為了讀而讀,朗讀時聲音也不夠收放自如,聲音上揚,因此感情沒有到位,沒有達到朗讀的目的。如當時,我能夠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並給予恰當的範讀,用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進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起到作用。

二、在課文講授中,忽視了對部分關鍵詞語的感悟。比如“唯有”,雖然讀了句子,但沒有對“唯有”進行深入挖掘,這裏為什麼要用這個詞,用這個詞,你有什麼感受?這樣對課文的內容就挖的更深了,就能讓學生體會到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性。

三、課文的主題是頌揚海峽兩岸的骨肉親情和愛心,但是對於這個主題的點撥和深化還不夠。

四、自身應變能力不夠靈活。對學生回答問題之後的評價語言比較單一,有些語言不夠乾淨利落,這些還需在教學中多多鍛鍊。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正視自己的不足,踏踏實實地把課文中最基本的、最優秀的東西,教給學生。

歌曲蘇珊娜教學反思 篇16

-一、活動目標的反思:活動目標在活動中起着導向的作用,目標的制定要全面,符合幼兒的實際。根據本班幼兒的的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以下兩個個目標:

(1)瞭解《小黑魚》這個繪本故事的主要情節,並樂意講述。(2)嘗試在困境中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培養樂觀向上的性格。

第一個目標在活動中基本達成,幼兒能學會用老師提供的線索來閲讀,並樂意用自己的語言講述故事。第二個目標的達成較難,因為比較籠統空洞。建議在幼兒熟悉故事內容後遷移經驗到生活中來達成。

二、 活動過程的反思:

(一)思得1.繪本的教學對幼兒來説很新穎的,尤其是小黑魚繪本幼兒都沒有接觸過,幼兒對於故事很感興趣。

2.剛開始我給幼兒提供閲讀的線索,讓幼兒帶着問題閲讀。這問題的提出,幼兒的閲讀活動就是尋找答案、揭密的過程。他們會很期待書中到底藏着什麼樣的祕密。一條條線索的提供讓幼兒自己去探索出來,很開心。

3.活動最後環節讓幼兒欣賞小黑魚的視頻,幼兒看着故事一起再次完整欣賞。幼兒都喜歡這樣的形式。

(二)思失:

1.教學設備的運用。在活動中,我利用幻燈片給幼兒提供線索。可惜的是沒有讓幼兒看到書本。如果幼兒在分段欣賞繪本後自己在翻一翻、看一看會更好。

2.教育契機的應變。在活動的最後小魚們把大魚趕走了,幼兒都很開心,如果教師在這時點出團結力量大,讓幼兒感受小魚團結精神會更好。

歌曲蘇珊娜教學反思 篇17

《端午日》這篇課文篇幅不長,才700多字。

全文從敍事詳略的角度來看,文章第一節的“賽龍舟”是詳寫,第二節的“捉鴨子”是略寫。所以,第一節是教學的重點。

為了適應七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我將這課的教學改成了旅遊課。在課堂上,學生很快就進入了狀態,積極配合。文章的重點是“賽龍舟”的場面,要求學生體會文中動作描寫的作用,學習正面、側面描寫相結合,實寫、虛寫結合的寫法。我在教學中將這一塊講得倉促了些,學生的理解可能還不是很到位。

歌曲蘇珊娜教學反思 篇18

歷史這一學科涉及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經濟、天文、地理、科學、文學等等。所以對這一學科無論是老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尤其對於剛剛進入中學的學生來説,歷史這一門課程他們既陌生又熟悉。在國小階段對於歷史知識也瞭解了一些。面對這些七年級的學生,歷史這一門課程我們老師應該怎麼教呢?怎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呢?對此在這裏提出一些我的淺見。

七年級的學生大多數都處於青春叛逆期,學生的獨立性增強,希望有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錢和時間,而有些學生有時會錯誤地理解民主,並逐漸滋生叛逆心理,從而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他們希望獨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間,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再加上他們剛到一個新的環境,與新的老師和同學接觸,這需要一段適應期。而且許多學生認為歷史課枯燥無味,不喜歡上歷史課,所以這門課對學生的吸引力並不大。那麼怎麼做才能讓學生喜歡上歷史課呢?

(1)根據每節課不同的教學內容安排不同的講課方式。例如七年級歷史上冊第8課《中華文明的勃興(一)》,這一節涉及的內容是比較廣泛,包括先秦時期文字的演變、天文、曆法、醫學和音樂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認為這一節課可以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中選擇感興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關的資料。然後在課堂上由小組的代表給大家講述他們所瞭解的內容。最後再由老師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通過本節的學習能夠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所創造的輝煌文明。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讓學生親身參與到教學中,更有利於學生對這部分歷史知識的掌握。

又如第12課《大一統的漢朝》,這一節的重點內容就是漢武帝對漢朝的統治,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可以給大家看一些電視劇《漢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學生的形象記憶,以此幫助學生更好的瞭解這一時期的歷史。同時也可以加入討論的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漢武帝的瞭解進行點評,並且讓學生展開想象“如果漢武帝沒有實現大一統,那麼中國的歷史會怎樣發展呢?”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西漢歷史的瞭解,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且給學生搭建了一個自我展示的平台。

(2)上課前老師要做充足的準備,儘量從學生的視角去講解。從學生熟悉的內容進行教學更加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例如第18課《三國鼎立》,相信許多同學都對這一課的內容比較感興趣。因為這一課的內容與他們所熟悉的《三國演義》的內容有關,因此學習這一節內容的時候老師可以在課前多瞭解一下學生對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這樣在上課的時候可以從調查的方向上去引導學生更好的學習。

(3)抓住學科之間的滲透,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於歷史涉及的內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師可以抓住這一特點,從其他的學科上引入歷史這一學科的學習。例如第9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二)》這一節會學到關於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介紹這一時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麼在這裏可以結合語文課上對《論語》十則的學習,學生對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瞭解,由此導入我想學生應該會比較容易接受。

這只是我對歷史教學的一點淺顯的看法,如有不足之處請見諒。那麼對於七年級的學生怎麼才能學好歷史呢?由於國中的學習要求與國小不一樣,學習方法也就不同,對此許多學生很茫然不知道該怎麼去學習。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書。對每一節的學習內容要根據小課題有所大致的瞭解,並在腦中形成一個知識框架。這樣在老師講課的時候不會摸不到頭緒。然後不斷的鍛鍊自己分析問題、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開始可以就一些簡單的進行練習,通過不斷的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後形成適合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

歌曲蘇珊娜教學反思 篇19

一、課件演示,分層教學。

由於本課要學習的四個漢字“日、月、水、火”全班有大部分學生都已經認識,但對於“象形文字”這個概念學生初次遇到,因此我認為在教學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應開展分層教學。首先結合課件的演示使學生感受漢字的演變過程,通過對比體會“象形”的意思。其次,在識字的過程中開展小組合作、同時活動中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給以指導、訓練。小組同學互幫互學,取長補短,共同探究,更使課堂充滿生機、活力。

二、注重積累,豐富了語言

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組詞、説句、猜謎語等積累語言,如學生用“火”組詞“火山”,再如結合學生組詞“十月一日”、“五月一日”等説説我國的節日,並進行“愛祖國”、“尊敬老師”、“孝敬父母”等教育。結合學生的組詞“水龍頭”説説我們應該怎樣節約用水等。激發了興趣,減輕了學生學習的疲勞。 反思這一節課的教學,給我一些啟示:首先,作為低年級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如認真傾聽的習慣、積極思考的習慣、有序且認真觀察的習慣、認真書寫的習慣等。其次要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如:語言表達的能力、積累的能力等。再次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使練習、訓練的形式多樣化、趣味化,使學生樂而不疲,樂學其中。最後還要把教師的愛灑向每一個學生,用及時恰當的評價激發每一名學生,保護他們的自信心、好奇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k9vqo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