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乞巧古詩教學反思(精選12篇)

乞巧古詩教學反思(精選12篇)

乞巧古詩教學反思 篇1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傑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名詩,它想象豐富、淺顯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曉的神話傳説故事,表達了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願。短短的28字,藴含着豐富的內涵。因此,我教學本詩時,緊緊抓住了詩中的“看”“盡”“望”三字進行品讀、想象、拓展,從而感悟詩中的內涵。

乞巧古詩教學反思(精選12篇)

一、緊扣“看”字,想畫面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觀察是智力的窗口”。因此,在學習“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這兩句詩時,我緊扣“看”字,引導學生想象畫面,並相機引出牛郎織女的故事。教學伊始,我問“讀了前兩句詩,你看見了什麼?”學生七嘴八舌話開了,有的説我看見了滿天的繁星,有的説我看見了半彎的月亮,有的説我看見了牛郎和織女在鵲橋相會……這時我相機出示了“碧霄”圖,讓學生認真的觀察,進一步感受這美麗的夜空。是啊,夜空的美,不僅僅在於它繁星璀璨、白如紗帶的銀河更在於那美麗動人的傳説牽動着一顆顆善良人們的心,最後我結合動畫讓學生進一步瞭解“渡河橋”的意象感受“鵲橋”美。這很像電影的大全景,緩慢而又深情地移動着,萬里星空盡收眼底——七夕之夜仰望星空,心兒和星空同樣澄碧如洗的美妙時刻,人們一顆一顆地細數着漫天星辰,搜尋着牽牛織女星,搜尋着那條閃爍着奇異光彩的鵲橋。

二、穿過“盡”字,入詩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末。”這是偉大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的原話,他老人家還曾説:“必須驅譴我們的想象,才能通過文字,達到這個目的。”孩子們只有把自己當作“意中人”,進入作者所創的情境之中,和詩人情脈相通,才能做到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才能深切地體會到詩人所抒發的真情實感,並與之產生共鳴,進而得到美的享受。如,“天上鵲橋相會,那地上的人們在幹什麼呢?”我以此句過渡,引導學生學習後兩句詩。“透過這兩句詩,你似乎又看見了什麼畫面呢?”有的説,我似乎看見了:家家户户仰望星空。是啊,家家户户的姑娘都出來了,這是何等的熱鬧與壯觀啊!有的説,我看見了姑娘們在着對月穿針;也有的説,我看見了她們穿的紅絲線很多條。這時我相機抓住“幾萬條”“盡”等,讓學生具體體會紅絲線的多,體會姑娘們的一雙巧手。藉着淡淡的月光,要把紅絲線從七孔或九孔針穿過去,這是多麼的不容易啊,可見少女們心中的願望又是多麼的強烈啊!因此,試着換位思考,讓學生漸入詩境,自然水到渠成。

三、透“望”字,悟詩情

古詩的語言凝鍊含蓄,耐人尋味,經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近代大家聞一多先生曾説:詩的長處在於它有無限度的彈性,變得出無窮的花樣,裝得進無限的內容。因此,在引導學生領悟詩的表達內涵這一環節,我巧妙地拓展課外知識,為後面的理解做鋪墊。如,“無數條的紅絲線都穿完了,這是為什麼呢?這裏老師想給大家介紹介紹織女。”通過介紹,學生了解到織女是一位聰明、美麗、善良、心靈手巧的人,有了這作鋪墊,學生馬上領悟到,人間的姑娘對月穿針是希望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擁有“聰明、美麗、善良”更重要的是擁有一雙“巧手”。“是啊,在男耕女織的社會裏,如果你有一雙巧手,那你將會過上怎樣的生活呢?”沒錯,幸福的生活,是人們心中的希望,期望,渴望,盼望……這也是人們的共同願望。因此,才出現了“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這樣的畫面。

四、融入“情”字,誦詩文

培根説過:“讀詩使人靈秀。”宋代大家朱熹也曾經説過:“詩須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經過充分地、反覆地誦讀,設身處境地進入詩的境界,仔細體味每個重點詞句的含義,細緻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領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悦。是啊,“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正因為詩如鼓琴,易唱動聽。因此,融入我們的“情”讀出我們的味,共同感受古詩的韻律美又何嘗不是一件樂事呢!“帶着我們的喜悦、激動以及我們心中的美好願望再把這首古詩美美地讀一讀吧?”於是學生躍躍欲試,聽得出他們是將自己的理解給讀出來了,他們不僅讀出了聲更讀出了情。這時,再配上輕柔的音樂,讓學生陶醉在古詩的意境中美美地誦讀古詩,豈不美哉!

在此基礎上,再進行適度的課外拓展,讓學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時也積澱了古詩的文化底藴。如學習了《乞巧》這樣描寫傳統節日的古詩,我們可要求學生去找找其他有關描寫傳統節日的古詩再讀讀,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還可以怡情養性,豈不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同時也讓學生明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的道理,從而共同感受祖國文化的魅力。

雖然,古詩語言精美,富有韻律,字字高度濃縮概括,行行藴涵豐富的情感。但是,插上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入情入境的學習,古詩教學課不也可以同樣豐富、飽滿、生動嗎?讓我們共同期待——開闢一個嶄新的古詩教學天地!

乞巧古詩教學反思 篇2

詩句淺顯易懂,並涉及到家喻户曉的神話傳説故事《牛郎織女》,表達了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願。

1、借吟誦悟情,提高學生閲讀能力。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為了提高學生閲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在教學中,我對讀的設計有範讀,吟誦,個別讀,齊讀,師生合作讀,引讀,邊讀邊議,邊讀邊評,邊讀邊想象。有的地方為了突出詩情詩境,強化讀,採用“一讀、再讀、三讀”,讓詩情在學生心中產生共鳴,從而受到感染,激發濃厚的情趣,體味詩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一切景語皆情語。每首詩都有某種情調的表達。《乞巧》這首詩就表達一種喜悦的情緒,所以,問題“牛郎織女日盼夜盼,終於盼到了相會團聚的時刻,你覺得他們此時的心情會如何?”的提出會使學生自主的去讀,讀出心情,也會讀得更動聽,讀得更動情,讀得更感人。這樣也勢必會提高學生閲讀古詩的效果和能力。

2、借畫面補充,提高學生閲讀能力。

要想提高閲讀古詩的實效,就得讓學生理解古詩的背景。教學時,我首先由以前積累的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古詩引入新課,為了達到補充資料、豐富閲讀信息、瞭解古詩的背景的目的,我播放了學生喜愛的神話傳説《牛郎織女》動畫片,讓學生走進與乞巧相關的一個家喻户曉神話傳説,領悟“牽牛織女渡河橋”的來由,體會它千古傳頌的魅力,繼而出示織女的資料,一步一步深入孩子們的內心,感受七夕節又叫乞巧節的原因及盛況,品味對幸福的嚮往之情。

乞巧古詩教學反思 篇3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傑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名詩,它想象豐富、淺顯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曉的神話傳説故事,表達了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願。短短的28字,藴含着豐富的內涵。因此,我教學本詩時,緊緊抓住了詩中的“看”“盡”“望”三字進行品讀、想象、拓展,從而感悟詩中的內涵。

一、緊扣“看”字,想畫面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觀察是智力的窗口”。因此,在學習“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這兩句詩時,我緊扣“看”字,引導學生想象畫面,並相機引出牛郎織女的故事。教學伊始,我問“讀了前兩句詩,你看見了什麼?”學生七嘴八舌話開了,有的説我看見了滿天的繁星,有的説我看見了半彎的月亮,有的説我看見了牛郎和織女在鵲橋相會……這時我相機出示了“碧霄”圖,讓學生認真的觀察,進一步感受這美麗的夜空。是啊,夜空的美,不僅僅在於它繁星璀璨、白如紗帶的銀河更在於那美麗動人的傳説牽動着一顆顆善良人們的心,最後我結合動畫讓學生進一步瞭解“渡河橋”的意象感受“鵲橋”美。這很像電影的大全景,緩慢而又深情地移動着,萬里星空盡收眼底——七夕之夜仰望星空,心兒和星空同樣澄碧如洗的美妙時刻,人們一顆一顆地細數着漫天星辰,搜尋着牽牛織女星,搜尋着那條閃爍着奇異光彩的鵲橋。

二、穿過“盡”字,入詩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末。”這是偉大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的原話,他老人家還曾説:“必須驅譴我們的想象,才能通過文字,達到這個目的。”孩子們只有把自己當作“意中人”,進入作者所創的情境之中,和詩人情脈相通,才能做到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才能深切地體會到詩人所抒發的真情實感,並與之產生共鳴,進而得到美的享受。如,“天上鵲橋相會,那地上的人們在幹什麼呢?”我以此句過渡,引導學生學習後兩句詩。“透過這兩句詩,你似乎又看見了什麼畫面呢?”有的説,我似乎看見了:家家户户仰望星空。是啊,家家户户的姑娘都出來了,這是何等的熱鬧與壯觀啊!有的説,我看見了姑娘們在着對月穿針;也有的説,我看見了她們穿的紅絲線很多條。這時我相機抓住“幾萬條”“盡”等,讓學生具體體會紅絲線的多,體會姑娘們的一雙巧手。藉着淡淡的月光,要把紅絲線從七孔或九孔針穿過去,這是多麼的不容易啊,可見少女們心中的願望又是多麼的強烈啊!因此,試着換位思考,讓學生漸入詩境,自然水到渠成。

三、透“望”字,悟詩情

古詩的語言凝鍊含蓄,耐人尋味,經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近代大家聞一多先生曾説:詩的長處在於它有無限度的彈性,變得出無窮的花樣,裝得進無限的內容。因此,在引導學生領悟詩的表達內涵這一環節,我巧妙地拓展課外知識,為後面的理解做鋪墊。如,“無數條的紅絲線都穿完了,這是為什麼呢?這裏老師想給大家介紹介紹織女。”通過介紹,學生了解到織女是一位聰明、美麗、善良、心靈手巧的人,有了這作鋪墊,學生馬上領悟到,人間的姑娘對月穿針是希望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擁有“聰明、美麗、善良”更重要的是擁有一雙“巧手”。“是啊,在男耕女織的社會裏,如果你有一雙巧手,那你將會過上怎樣的生活呢?”沒錯,幸福的生活,是人們心中的希望,期望,渴望,盼望……這也是人們的共同願望。因此,才出現了“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這樣的畫面。

四、融入“情”字,誦詩文

培根説過:“讀詩使人靈秀。”宋代大家朱熹也曾經説過:“詩須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經過充分地、反覆地誦讀,設身處境地進入詩的境界,仔細體味每個重點詞句的含義,細緻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領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悦。是啊,“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正因為詩如鼓琴,易唱動聽。因此,融入我們的“情”讀出我們的味,共同感受古詩的韻律美又何嘗不是一件樂事呢!“帶着我們的喜悦、激動以及我們心中的美好願望再把這首古詩美美地讀一讀吧?”於是學生躍躍欲試,聽得出他們是將自己的理解給讀出來了,他們不僅讀出了聲更讀出了情。這時,再配上輕柔的音樂,讓學生陶醉在古詩的意境中美美地誦讀古詩,豈不美哉!

在此基礎上,再進行適度的課外拓展,讓學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時也積澱了古詩的文化底藴。如學習了《乞巧》這樣描寫傳統節日的古詩,我們可要求學生去找找其他有關描寫傳統節日的古詩再讀讀,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還可以怡情養性,豈不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同時也讓學生明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的道理,從而共同感受祖國文化的魅力。

雖然,古詩語言精美,富有韻律,字字高度濃縮概括,行行藴涵豐富的情感。但是,插上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入情入境的學習,古詩教學課不也可以同樣豐富、飽滿、生動嗎?讓我們共同期待——開闢一個嶄新的古詩教學天地!

乞巧古詩教學反思 篇4

優點與不足:培根説過:“讀詩使人靈秀。”那是因為詩中有意境。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採用的是創設情境、互動教學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動教學策略,事實證明還是比較成功的。

1、借畫面互誦 。

《乞巧》這首詩有兩幅大的畫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才是主畫面,這在教材的底圖很清晰;二是人間乞巧的場面。在教學環節中,我還安排了讓學生根據詩句想象畫面,讓詩句和詩意化為可以視覺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圖片。

2、借吟誦互動: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吟誦是古詩教學很多老師常用的並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學時由學生背詩入課,教師吟詩入題。課中吟中誦,誦中説,説中解詩意、品詩味、入詩境。

3、擴展延伸,豐富積累。

豐富的想象是這首詩明顯的寫法特點。教學中,我讓學生想象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畫面,想象人間乞巧的場面。

“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作為古詩教學,尤其要注意以讀帶講、多讀多悟,這樣才能讓詩情在學生心中產生共鳴,從而受到感染,激發濃厚的情趣,體味詩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乞巧古詩教學反思 篇5

在教學《乞巧》《嫦娥》這兩首古詩時,正好看了國小生古詩文的教學要注意“三要三不要”。三要:詩句要反覆朗讀;詩意要大致理解;全篇要熟練背誦。

三不要:介紹背景不要過全;詩句翻譯不要過細;意境體會不必過深。教學本課時我就借鑑了這“三要”和“三不要”。

讓學生從談自己的讀書收穫出發,在教學過程中依據學生的課堂生成來進行。有個學生講到“乞巧”的意思時,好多學生都做了補充,我也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知道的對學生做了補充介紹。突然感到課堂的“三不要”中的背景不要過全,我這是不是介紹過多了?但是看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又不錯,我犯難了,深感教學不易啊!

乞巧古詩教學反思 篇6

網絡已經成為教師獲取課程資源最常用的途徑。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從網絡中下載與詩歌內容相符合的圖片,首先從直覺上讓學生知道詩歌所描述的一些內容,同時,引領學生從形象思維的角度,明白詩歌中提及的地點、人物、時間以及相關的人文背景,從而帶着一些“前在知識”進入到文本的閲讀中。

如:我在教學《乞巧》一詩時,從網上下載了許多古時女子對月穿針向織女乞取智巧的相關圖片,讓學生説説看到這些畫面之後的感覺和想法,從而從直觀上感受古時人們對七夕節的重視以及對幸福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在教學中,學生通過詩句不能知道用五彩線穿九孔針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場景,所以,為了更好的閲讀古詩,理解古詩,我補充了吟誦古詩《乞巧》的朗讀視頻,在視頻中有朗誦的示範,有對月穿針的場景,這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使品讀層層遞進,讓學生和作者的心靈得到碰撞。借畫面補充,尊重學生的自主體驗,滲透古詩學法,詩畫互為補充,在體驗感悟、入境動情的吟誦中感受漢語言的魅力。

乞巧古詩教學反思 篇7

這一課的重點是z、c、s的發音與zi、ci、si的整體認讀以及認識5個生字,而我上的這堂課的課時目標是學會zi、ci、si 3個整體認讀音節及它們的四聲;認讀5個生字,會讀兒歌。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感受學習與勞動的快樂。

在教學整體認讀音節時,通過“戴帽子”遊戲,讓學生輕鬆地掌握其四聲。然而不足之處頗多:1、由於常規訓練不到位,教師花費太多時間於維持課堂紀律,導致課堂任務沒完成;2、四聲的表掉學習應該先明確標調方法再請學生上講台標出聲調;3、整體認讀音節的學習應該與聲母相比較以加深學生的印象。4、在講解發音技巧時,可多采用幾種比較直觀形象的方法,讓學生輕鬆愉快地學習;4、多給時間讓學生讀,多種形式的讀;5.在看圖説話環節,是讓學生拼拼音説話而不是讓學生猜也不是靠教師引導,而是拼出來。

教師應該多研讀教材,看透教參,做到心中有教材。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應該更富於趣味性。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需要教師運用生動有趣的教學環節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課中休息做遊戲環節,可將學習內容融合到遊戲之中,使學生在休息遊戲時也能學到或鞏固知識,寓學於玩,激發學習興趣。

乞巧古詩教學反思 篇8

線段垂直平分線在幾何作圖、證明、計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是推證線段相等的重要途經,它的逆定理常常用來推證一條直線是一條線段的的垂線或一點是一條線段的中點.

在設計教案時,我結合教材內容,對如何導入新課,引出定理以及證明進行了探索.在導入新課這一環節上我先讓學生做一條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MN,在MN上取一點P,讓學生量出PA、PB的長度,引導學生觀察、討論每個人量得的這兩個長度之間有什麼關係:得到什麼結論?學生回答:PA=PB.然後再讓學生取一點試一試,這兩個長度也相等,由此引導學生猜想到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學生通過作圖、觀察、量一量再得 出結論.從而把知識的形成過程轉化為學生親自參與、發現、探索的過程.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分析性質定理的題設與結論,畫圖寫出已知、求證,通過分析由學生得出證明性質定理的方法,這個過程既是探索過程也是調動學生動腦思考的過程,只有學生動腦思考了,才能真正理解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以及證明方法.在此基礎上再提出如果有兩點到線段的兩端點的距離相等,這樣的點應在什麼樣的直線上?由條件得出這樣的點在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從而引出性質定理的逆定理,由上述兩個定理使學生再進一步知道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可以看作是到線段兩端點距離的所有點的集合.這樣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理論來源於實踐又服務於實踐的道理,也能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在講解例題時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以及逆定理來證,避免用三角形全等來證.為了使學生當堂掌握兩個定理的靈活運用,讓學生完成兩個例題,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最後總結點O是三角形三邊垂直平分線的交點,這個點到三個頂點的距離相等.

乞巧古詩教學反思 篇9

本課是蘇教版《科學》五年級上冊《光與色彩》單元中的最後一課,綜合了光的傳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知識。如何運用這些知識來解釋光的色散現象是教者要重點考慮的。本課由陽光的色散、單色光的合成、光與色彩的關係三部分內容組成。光與色彩的關係要用到玻璃紙,跑了許多地方也沒買到,只好將這一部分內容另做安排。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時,我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讓學生提有價值的問題,並嘗試自己解決。在日常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會提許多問題,但提到點子上的問題很少,科學研究本來是一個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提問題是科學課訓練的內容之一,本節課中,我試圖以多種方式來產生問題,以問題促進學生思考,學會選擇有價值的問題去研究。

二是重視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繫。在分析教材時我發現教材中並沒有出現三稜鏡的圖案,編者為什麼沒有安排呢?我想編者的意圖是強調科學知識就在生活之中,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備課時在課堂的導入環節,實驗材料的準備、課後的延伸等方面都我努力貫徹這一思想,便於學生課後自己尋找材料做近一步研究。

三是注意實驗設計的層次。一節科學課的實驗往往不止一個,怎樣做到各有側重,主次分明是每一個教師應當考慮的。這節課我設計了五個實驗。吹泡泡一是為了活躍氣氛,二是便於學生直觀想像空中的小水滴。噴水造彩虹是重現生活中彩虹,讓學生知道自己會造彩虹,水中的鏡子造彩虹是較長時間的觀察彩虹,用三稜鏡看是便於學生更仔細地研究。單色光的兩個合成實驗一個是驗證牛頓的發現,一個是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激發學生的興趣,每個實驗的目的不同。

在科學教學中,當學生把探究作為一種學習的需要,逐步成為學習的行為習慣時,課堂教學就會化被動為主動,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一種內驅動力。

乞巧古詩教學反思 篇10

教學十多年,我一直在尋找,尋找“何為一節好的思品課”。我聽課,我觀摩,我也自己探索。漸漸發現,一節好的思品課,關鍵有兩點:一、精彩的材料及設計是上好課的關鍵;二、學生有所感悟是一節好課的評價依據。

一.精彩的材料及設計是上好課的關鍵

好的開頭能迅速活躍課堂,在第一時間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人入勝,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精彩的材料能扣緊教學主題,啟發學生,讓學生願意去想願意去講;別出心裁的課堂設計讓學生無暇分心,緊跟老師思路,暢遊知識海洋,輕鬆感悟生活,學會做人。

例如,我在講《自尊自信》這一課的時候,是這樣開頭的:“上課之前,我想先做個小小的調查……”這時候學生的眼睛已經睜得很大了,“願意當眾趴在地上學狗叫的同學請舉手……”我的語速很慢,講第一遍的時候學生不可思議地看着我,講第二遍的時候,已經有學生不滿:“老師,你不尊重我們……”很好,接下來我順其自然進入課程的學習。

在我講《明辨是非》這課的時候,我使用了非常有名的心理學兩難選擇“海因茲偷藥的故事”,這藥到底該不該偷?發明家和海因茲到底誰對誰錯?要是你做法官,你將如何判案?兩難的選擇,學生爭着舉手發表意見,是與非在辯駁中變得清晰。課上完了,學生意猶未盡。

七年級第一學期最後一個單元講的是學習,如果按照課本條條框框講下去,可能會落入俗套,這就不可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通過思考,我設計了個簡單的遊戲讓學生明白我們人學習的原理,以及讓學生知道“學習的平原區”及如何更好地走出這個區,取得成績的進步。遊戲很簡單:我準備了一張打亂了順序的數字圖,打印多份,分發給學生。每個學生人手8份。然後給學生60秒的時間,讓其將數字按照順序連接起來,從1到2,到3,到4……直到時間結束,將連到的最後一個數字圈出來,並寫到紙的空白處。重複這個程序8次。這樣,每個人就會有8個數字,將這8個數字按照先後順序標在圖表上,並將各點連成一線。最後,每個人都會得出一條“學習曲線”。遊戲做完以後,全班同學一起討論這樣幾個問題:1、坦白説,在進行這個練習的時候,感覺怎麼樣?2、人們説:“刀越磨越快”,但是,在我們這個練習中,是這樣子的嗎?如果不是這樣,那是怎麼樣的?可以呈現你的曲線給大家看看。3、我們每個人的曲線都會經歷一個短暫的或不明顯的平原區,甚至是下降區,這是由於什麼引起的?類比到我們的學習,你有怎麼樣的啟發?4、請思考,我們有什麼辦法可以突破這個學習的平原區?由於學生在之前親自把自己的學習曲線畫出來了,在討論這些問題的時候,大家都很有感想,對“學習”這個話題想法很多,也説出了很多很有見地的話,提出了很多有實際意義的建議。

一節好的課,其實並不需要很多花俏的東西,只要能夠實實在在地讓學生緊跟你的思路,去學習,去感悟,就已足夠。

二.學生有所感悟是一節好課的評價依據

我認為,一節課無論設計得多巧妙,材料用得多精彩,但如果學生不能夠在這個課堂中有所感悟,那麼,這就不能夠説是一節好課,甚至不能夠説它是一節合格的課。我深深認識到,學生是否有感悟,這是我們難以預料的,因而,我們教師一定要隨機應變,不能讓既成的教案束縛了我們的靈活性。

我在講《跨越障礙 正確選擇》這一課的時候,設計了一個這樣的情景:期末考試中,你被一道數學題難住了,眼看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但是你還是做不出來,這意味着你將丟失15分,前十名將與你失之交臂!這時,坐在你後面的好朋友小華遞給你一張紙條,上面寫着這道題的答案,而老師卻沒有發現,這時你會怎麼做呢?在備課的時候,我想學生應該都會做出正確的選擇的,也沒有多想。誰知道,上課的時候,我連續提問了三四個學生,他們的答案都是:拿過來,參考;或者是,不接,但是會看上幾眼,找到思路。我無奈,問全班學生:“你們都這樣做嗎?”學生異口同聲:“是啊!”我差點暈倒!這可怎麼收場!還好,我腦袋靈光一閃,再問:“恩,大家的心情我完全可以理解!那麼,再請大家想一想,你的試卷發下來了,你的分數由原來的80分,一下子到了95分,你的心情如何啊?”有學生馬上就説:“高興!”“哦,高興。可以理解。僅僅是高興嗎?”這下,學生開始沉默,我請了幾個看起來有想法的學生來説説自己的想法,他們的回答基本上一致:會有一點點開心,但是,更多的是不安,因為這不是我的成績,我也擔心被其他同學,或者被老師發現。聽的學生也微微點頭,我心中竊喜。“是啊,會有一點點高興,畢竟得了高分;但是,更多的是不安,因為做了虧心事啊。我再給大家講個故事……”然後,我又和他們講了一些逃脱法律天網的殺人犯,在經過了十幾二十年後,總會自己去自首的事例。從學生的眼神、表情,可以看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尤其是情感、態度、加值觀目標,完成得非常好。

我的學生一直很喜歡上思品課,不是因為我每節課都能夠設計得很好,或者每節課都能找出一些新鮮有趣的材料讓他們思考,最重要的,我想應該是他們喜歡我上課的風格,我會很坦然地在課堂上表達我的喜怒哀樂,學生喜歡一個真實的老師,因而愛屋及烏喜歡上一門課程。

乞巧古詩教學反思 篇11

這是一篇童話故事,是童話之父安徒生的作品。我從小就喜歡讀他的作品。於是我很用心地設計這篇童話故事,並分三課時把此課授完。授完此課,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反思此課有以下幾個板塊值得稱道。

一、板畫巧創情境。

要想讓學生走進文本,走進童話故事裏,我利用現有的資源——黑板,用鮮豔的畫筆畫出了美麗的圖畫,創設出了醜小鴨出生的地方以及他的兄弟姐妹的圖片。之後又出示醜小鴨的圖片,我的設計意圖是:這麼美的地方、這麼美的小鴨,更襯托出醜小鴨的“醜”。醜小鴨的醜一下子映就在了孩子們的頭腦中,也為後面的學習埋下了伏筆。

二、醜鴨變美鵝

當我把醜小鴨的圖片和天鵝的圖片放在一起的,問學生:“醜小鴨後來就變成了這樣的天鵝,難以置信吧?” 學生們也説是的。我又説;“是呀,就連他自己也不相信這會是真的,那麼書中的哪句話寫出了醜小鴨的疑惑?”學生們一下子就找到了那句話:這難道是我自己的影子嗎?反覆讓學生品讀,品味這句話,品味出醜小鴨的心理活動。

三、感悟醜鴨的苦痛

“當我們和醜小鴨正沉醉在他變成天鵝後的喜悦中,當我們發出“這真是一隻美麗的天鵝呀!”這樣嘖嘖的讚歎聲時,有誰會想到他曾經受過的苦難,他曾經受到的屈辱,是那樣的令人心碎。讓我們再回到故事中,看看他都受到了哪些苦難和屈辱。”當我引出這樣的話語之後,孩子們一下子就進入到情境之中。然後投入地閲讀起來。醜小鴨受欺辱的部分,也是本課最精彩的部分。我放在了第二課時學習,這一部分的學習,我們基本上是在讀中悟,在悟中讀,讀與悟有機地結合。孩子們被故事情節感動着,被醜小鴨的命運牽着心,我被孩子們感動着,這節課處處有情,處處生情。我想這就是童話故事的魅力,這就是安徒生的魅力。

四、由醜小鴨——安徒生

故事講到這兒,課上到這兒 ,也許可以結束了。我話鋒一轉,説:“讓我們來認識一下寫出如此感人故事的作者——童話之父安徒生吧,其實醜小鴨的命運就是他的命運,就是他真實的寫照.”於是我向學生介紹了安徒生的生平,並把他真實的故事和醜小鴨相對照,讓學生感悟的更深。也由衷地從心底裏讚歎這位童話之父,以此激起學生們閲讀的興趣。最後我又説; “ 安徒生的童話故事還有很多,課後我們再去閲讀他的其他作品,看看還有哪些故事更精彩更感人。”

學到這兒,也該結束了,我之所以很用心地設計此課,很用心地反思此課,是因為我覺得我們的孩子太需要被感動,我們的孩子太需要閲讀,太需要悦讀了。

讓我們和孩子一起愛上閲讀 ,讓悦讀成為一種習慣吧!。

乞巧古詩教學反思 篇12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一種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繫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它既適應我國當前進行素質教育的內在需求,又呼應世界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綜合實踐活動課”自提出後已被廣大教師和學生所接受,實踐證明通過活動能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在探索這門課時,我知道了“綜合”包含着以下幾層含義,即:目標綜合,內容綜合,方法、形式綜合。國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從目標上看,不是單純從知識着眼,而是從人的發展着眼,着力促進學生主動地發展各項基本素質,其旨在使學生建立新的學習方式,聯絡社會生活實際,通過親身體驗、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適應學習化社會需要的終身學習的能力。

本次綜合實踐活動,孩子們通過實地調查、採訪、查閲資料、討論、設計創作、義務宣傳等,不僅在認識了各種交通安全標誌的基礎上設計了各種校園安全警示標誌,更深刻地認識到標誌在人們生活中起到的巨大作用,為人們生活帶來了便利。活動使學生的主體性、參與性得到充分發揮,綜合實踐能力得到了鍛鍊提高,社會責任感得到了增強,具有一定的實效性。具體表現在:

1、由於活動是孩子們感興趣的問題,因此,在活動中同學們都能積極參與。從學生的彙報過程中可看出,他們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穫,都能樹立了自信心,都充分地展示了自我。

2、在活動中,學生能積極主動、自主合作探究進行學習,學習熱情高漲,並體會到合作學習、互助提高的樂趣。

3、在活動中,學生重視了收集信息並形成初步地處理信息的能力。

4、學生已懂得關注生活,懂得了發現他們生活中的問題,並知道這些問題及困惑可以通過什麼樣的方式進行解決。

5、通過這次活動,學生的責任感明顯得到加強,現在學生自覺遵守學校安全常規的意識增強了。

活動也提示我們今後組織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要注意:要開展好一次活動,教師要了解好這方面知識,這樣更有利於指導學生而且活動要力爭取得家長的支持,以保障活動時間、安全。另外,教師要在培養學生興趣的持久性上下功夫,想對策,針對活動實踐中有困難的學生,多給予充分地幫助。教學方式寓道理的認識於遊戲活動之中,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遊戲競猜、模仿交警叔叔指揮交通、玩交通安全棋,使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認識了交通安全標誌,學會了交通安全規則,懂得上學路上要注意安全,珍愛生命。

總之,我們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過真生活”,學生只有在他們能感受到的、觀察到的、正在過的生活基礎上,才能過更有意義的生活。《安全教育》課只有真正走向生活,才會使學生受到真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k9gj6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