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案例(精選12篇)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案例(精選12篇)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案例 篇1

本節課主要以草履蟲為例展開對單細胞生物結構、生活,以及它們與人類關係的學習。這節課與學生的生活聯繫緊密,課前我安排學生利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資源對單細胞生物的種類進行搜索,並歸納它們與人類的關係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本節課主要是發揮學生的作用,先由學生介紹單細胞生物的種類以及地位,再由教師對草履蟲和眼蟲的形態結構進行引導學習,最後以小組展示的形式進行發言,探討單細胞生物對人類有利還讓有害的各種體現。這節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效果較好。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案例(精選12篇)

但是這節課中,觀察草履蟲的實驗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辦法開展,學生顯得有些許失望;如果能展開這個實驗,教學效果會更好。同時,這節課授課過程中個別學生的問題沒能現場作答,我自己的課外知識也需要不斷去學習和積累。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案例 篇2

相對於原有教材,20xx版新七上教科書的《單細胞生物》一節有如下改動:1.增加了關於眼蟲的介紹,並作為該節的引入,提出了單細胞生物為何能夠獨立生活的問題。在課後練習中,對眼蟲的分類地位進行了開放性的討論。2.草履蟲的結構示意圖進行了重新繪製。新圖更大,更清晰,更有立體感。該節的另一重點內容:對單細胞生物與人類關係的討論沒有變化。華附的董鳴鳴老師將怎樣實施教學呢?帶着這樣的疑問,我走進了華附七年級(1)班教室。

在課前,是學生自定主題的演講。這是董老師課堂的一個特色。一位男生演示了自己做的PPT:《蔦蘿》,也就是那種絲狀裂葉,開五角星型紅色花,俗稱“五角星花”的攀援花卉。該生由“閃閃的紅星”中潘冬子頭上紅軍帽的五角星引入,圖文並茂介紹了這種植物的生活史、特徵和相關文學作品,水平相當高。該活動需時約五分鐘。

隨後,董老師組織學生複習了多細胞動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口述),簡介了常見多細胞生物的名稱,然後介紹了草履蟲的細胞結構名稱與作用。在介紹完畢後,董老師要求學生在草稿紙(學生代表在黑板)繪製草履蟲結構圖並標註結構名稱,教師本人也同時在黑板上繪製。華附學生很厲害,過目不忘,普遍畫得很好。接下來,師生討論兩個問題:1.草履蟲怎樣生活。2.草履蟲對環境有怎樣的影響。學生髮言很熱烈。最後,董老師播放了一段介紹各種原生動物的視頻。

課後,我與一起跟崗的趙惠蘭老師交換了意見。學生課前演講是個不錯的形式,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由於是輪流進行,每節課一人,並不會佔用學生過多的時間。但是如果學生演講主題能夠有一個範圍的限定,例如與本章或本單元的主題相關,是否會更有利於演講者和聽眾們當下的學習呢?

對於眼蟲,董老師的課堂上並沒有提及。雖然單細胞生物的身體結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我覺得還是應該圍繞眼蟲開展一些學習活動的。例如可以在講完草履蟲後,比較一下眼蟲和草履蟲結構上的異同,再推測一下眼蟲的生活方式,這應該是很有意義的。

另外,在課堂上主要使用的是靜態圖片和文字敍述值得商榷。對於肉眼無法觀察的單細胞動物,學生並沒有相應的生活經驗,教師應提供儘可能多方面反映單細胞生物的直觀教學材料,例如模型、視頻,既能使學生有直觀的體驗,也為下一節在實驗室觀察草履蟲打下了一個基礎。

最後,草履蟲的應激性反映也是一個教學重點,在本節課堂上應該分配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討論。

當然,世上沒有最好的教學設計,只有最合適的,以上想法,也許只適合我自己的工作吧。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案例 篇3

《單細胞生物》一節,主要以草履蟲為例講授單細胞生物“觀察草履蟲”學生實驗的基礎上,將草履蟲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的實驗設計改為探究實驗,並加入了收集資料等要求,嘗試着將此課變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培養能力的一節課,充分實現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目的。體,通過這節課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素質,增強他們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因此,在課上學生要做的

在課前,學生運用自己的方法(上網、去圖書館、上書店等),收集了大量有關單細胞生物的資料。他們懷着極大的熱情與教師和同學進行討論,大大增加了他們獲取知識、鍛鍊思維的能力和機會。

在上課過程中,學生先用自己的語言形容草履蟲的外形、運動、取食、消化、呼吸等,使課堂顯得生動有趣,也讓我感到學生尚未被束縛住的豐富想象力。在接下來的探究實驗中用不同的刺激因素(糖、食鹽等)刺激草履蟲,觀察比較草履蟲的應激反應,從而得出相應的結論。這樣,既能有效的完成教科書上的教學要求,又能鍛鍊觀察和表達能力。

這樣處理教材、設計本課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各種潛能,學生記憶深刻,教學效果甚佳。這種教學設計,既教授了新知識,又鍛鍊了各種能力,體現了教學活動是一個學生不斷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教師在此過程中是引導學生學習和創新的參與者。在本節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一起充分享受到了主動學習的樂趣。

不足之處:

1、受實驗材料的限制,課堂時間把握的不好,有些前鬆後緊。

2、探究實驗的討論不是很充分。

3、如果將草履蟲的收集管和伸縮泡處設計成動態課件將會有更好的效果。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案例 篇4

一、巧讓學生髮現問題

在完成了複習,認讀,書寫字母jq x後,板書下面內容:

板書完畢之後指名讓學生説出它們的意思。(j與i相拼組成ji……j與ü相拼組成jü……),這時有些細心的學生就發現問題了:

“老師,你右邊的寫錯了。”我故作吃驚狀:“是嗎?”然後作短暫沉默。見老師不言語,部分學生就議論開了。此時,學生大概會有這樣幾種心理狀況。1.我都看出來錯了,老師還不知道。(得意)2.你是老師,還寫錯。看你怎麼辦?(看笑話)3.也許老師沒錯,但為什麼要這樣寫呢?

我認為,不論是哪一種心理,對吸引學生注意力,啟發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都是十分有利的。

二、激發學生討論判斷

待全班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這個問題上時,我便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提出問題:你們説這是錯的,理由是什麼呢?不等我提出討論的要求,大家就自覺主動地討論起來。有的説:“n、l與ü相拼時就沒去掉上的兩點。”有的説:“jqx與i在一起時,i上的那一點就沒去掉。”有的説:“如果去掉ü上的兩點,就不是ü而是u了。”還有的説:“老師沒寫錯。”(可説不出理由)……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見,爭論十分激烈,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全班絕大部分學生都參加了這個問題的思考與爭論。在爭論中既鞏固了前面所學的知識,又激發了學生對新問題的思考。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案例 篇5

前一課時學習了速度的概念,學生學習了用比值法來描述一個物體的運動快慢(位置變化快慢),可以讓學生回顧引出速度概念的過程,用類比方法遷移到加速度(速度變化快慢)的概念學習中來,這給學習加速度這一概念降低了台階。但由於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不強,對於速度、速度的變化、速度的變化快慢的區別很難分清;在學生的生活經驗中,與加速度有關的現象不多,這更給學生形成和理解加速度的科學概念帶來了難度。

教師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在觀察和體驗後有所發現,有所聯想,運用科學思維,萌發並提煉出科學問題,使教學過程成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用探究的方法,“走”一遍加速度概念的建立過程,按照從簡單到複雜,從特殊到一般的順序進行探究,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引出加速度的概念。然後從公式和圖像兩個方面加以理解,通過對生活中加速度和速度概念分析對比,加深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義,本課時教學的設計流程是:學生主觀感受(第一層是運動物體有速度,第二層是運動物體速度有變化,第三層是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化有快有慢)—提出問題—發散類比—拓展探究—交流與合作—分析與論證。

引入加速度的概念後,通過有趣的實例體會加速度的實際應用。通過具體數據表格説明勻變速直線運動是加速度不變的運動。由於速度和加速度的重要性及其關聯性,應引導學生對速度、速度的變化量及加速度進行比較、分析,以期對它們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用課堂討論的方式向同學們強調兩個問題:第一,速度、速度變化的大小和加速度的物理意義是完全不同的,速度變化大的加速度也不一定大,還要看這一變化所用的時間;第二,加速度的大小與速度的大小沒有任何直接關係,高速公路上高速勻速行駛的汽車,它的加速度為零。暫時迴避幾個問題: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如何判斷方向的問題應暫時迴避,注意循序漸進,不要求過高的理解,待引出牛頓第二定律再研究;第二,不宜提“速度變化的快慢”,包括“速度方向變化的快慢”。

度方向相同;減速運動亦同。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案例 篇6

在教學片斷2 中,我設計了一個師引讀,學生接讀的這個環節,引發學生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為了讓學生體會“我歡呼,我興奮,為我的故鄉,為我的藏北草原。”這句話所表達出作者的情感。我首先讓學生去掉其中的3個“我”。

通過這一對比,學生感受到作者對家鄉的喜愛之情,自豪之感,有了這個體會之後。我進行了師生分讀。師讀:這片土地水清草茂,羊肥馬壯。生接讀:我歡呼,我興奮,為我的故鄉,為我的藏北草原。這時學生讀出了對家鄉的喜愛之情。聲音是高亢的。師讀:這裏的人份的勤勞好客,美麗善良。生接讀:我歡呼,我興奮,為我的故鄉,為我的藏北草原。這時學生讀出了不禁為家鄉人的勤勞好客而感到驕傲。聲音是興奮的。師讀:啊!這片土地水清草茂。羊肥馬壯,這裏的人的勤勞好客。美麗善良。生接讀:我歡呼,我興奮,為我的故鄉,為我的藏北草原。這時學生的感情噴湧而出。為家鄉的景美,人美感到自豪。聲音是激越昂揚,鏗鏘有力的。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案例 篇7

《畫風》一課是人教版國小語文教材第四冊第七單元的一篇新選入的閲讀課文,是一篇從發展語言、發展思維入手的課例。它通過講三個孩子動腦經想辦法把無形的風躍然紙上的故事。由課入手培養學生良好的認知思維能力,本文語言簡單樸實,貼近生活實際。本人在教學過程中患得患失:

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釋詞品句,重點突出。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新課標》又倡導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理解、體驗,感悟、思考,以引發思考,啟迪智慧,提高審美情趣。所以在教學中“釋詞品句,重點突出”尤為重要。例如:在教學4-8自然段時,根據“三個小朋友畫風的不同思維角度,讓學生賽讀,讓學生互相提問,教師引導思考等多樣的讀書方式,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由“飄動的旗子、彎彎的小樹、斜斜的雨絲”引發學生想象力,還能用什麼養的方式畫風?在反覆閲讀中不但讓學生理解宋濤、陳丹、趙小藝動腦筋學畫風的過程,還引發學生的思考,參與其中,認識到風與其它事物之間的聯繫,最終使得學生明白遇到問題要勤學善思、分工合作、放飛想象,敢於創新。

二、合理應用多媒體,事半功倍 通過多媒體的應用,促使學生更清晰的掌握理解課文內容,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生活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認知思維能力的發展。

課堂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就如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一樣。首先在教學內容中沒有拓展風的科學知識,讓學生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實屬遺憾。其次,多媒體的應用應合理,應把握應用的節奏,切忌畫蛇添足。

反思四:畫風教學反思

《畫風》這一課講了三個國小生一起動腦想辦法,把無形的風生動地展現在畫紙上的故事。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會認7個生字,會寫12個字,能正確、流利、有事 情地朗讀課文,領會文中小朋友的創意;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遇事要善於動腦筋想辦法。為了使學生自覺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激起他們的興趣,我在課前做 瞭如下佈置:選擇你喜歡的途徑蒐集有關風的資料。課後,我對教學中的成與敗、得與失、好與差進行了反思。

一、 堅守“讓學生讀書,以讀為主”

低 年級的學生年齡小,閲歷少,生活素材的來源也就少而又少,所以在每一節語文課上我們首先要注意讓學生在充分閲讀課文的基礎上,再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其次在 抓重點句子品讀課文的環節,更要注重朗讀的指導和訓練,要給學生創設出一種品讀語句,體驗情感的具體情境,讓學生真實的感受、體驗,從而領會文本和作者所 要傳達的感情,進而通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學文的最後還要再讓學生進行課文的整體迴歸朗讀,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整體把握。讓“書讀百遍,其意自現”這句 俗語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服務,更讓它來影響學生的一生! 但是,在我執教《畫風》一課時,在反饋小組分角色朗讀時,朗讀的訓練不是很到位,層次性不夠明顯。

二、要把語文課上大

一 堂課下來,讓學生學會的不僅是知識,還要讓他們在與文本、與作者的對話中感知人物品質或事件的意義,從而提升自己的認識,自覺自己的行為,實現語文課育人 這一目標。同時我還結合開展的轟轟烈烈的誦讀工程,在課堂伊始適時的將古詩引入教學,既給學文做了很好的鋪墊,又積累了古詩。在課後出示兩首關於風的詩歌 讓學生進行課外閲讀,擴大了學生閲讀的量。

三、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大重點是認字、寫字

拿認字説,數量多,任務 重。那麼教師就應該運用一切能夠調動孩子主動認字的手段,來激發學生認字的興趣,再鞏固認字效果。讓枯燥乏味的認字有趣起來。我利用讓學生同三個小朋友打 招呼的方式來認讀生字,方法巧妙,但是如果把這三個名字板書在黑板上,可以讓學生整堂課都有意無意地看到這幾個字,又可以進行書寫指導,效果會更好。

四、存在不足

1 教者對教材不是很熟,導致教學過程不是很緊湊 2時間把握不當,前緊後鬆 3拓展的效果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通過這次教學實踐,我覺得還要多學習一些教學理論,並在自己的教學中去實踐、體驗,不斷提升課堂教學機智,讓自己在以後的教學中能及時的抓住課堂生成的精 彩的教學瞬間,增強駕馭課堂的能力,來更好的勝任語文教學工作。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案例 篇8

《不求甚解》在第一個班級上得不理想,甚至可以説有些舉步維艱。分析原因,主要在於未能以清晰的邏輯將作者的論證思路理清。《不求甚解》這篇文章作者的論證思路是重點突出且清晰嚴謹的,不帶着學生梳理作者的論證思路,學生勢必雲裏霧裏,不明所以。而寫作思路的重點應為文章前四節中作者如何直擊世人“不求甚解”錯誤理解之要害,以及作者如何進而一步一步推演出自己的觀點。

作者首先反駁世人對於“不求甚解”的錯誤理解,進而提出自己認為正確的理解。世人與作者都是談“不求甚解”,那麼闡釋對錯與否的標準是什麼?作者認為,標準應當是“不求甚解”在出處中的含義。誰的理解與陶淵明原文中“不求甚解”的含義更相符,誰的理解就更具有合法性。作者後文的論證即在原文的基礎上層層深入地證明對方的理解何以錯,自己的理解何以正確。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務必將着眼點聚焦於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遍欣然忘食。”這一基點。之所以在第一個班上的時候不得要領,就在於沒有抓住這個要害。

在第二個班上《不求甚解》時,對於教學作出了較大的調整。首先引導學生意識到陶淵明的原文是作者駁論與立論的關鍵,是本文的基礎。然後在黑板上寫下“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句話。接着擦去“便欣然忘食”這句修飾性的語言。只保留下“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突出關鍵部分,進而引導學生思考世人對於陶淵明原文中“不求甚解”的理解與作者的理解不同的原因是什麼。學生能夠很快的意識到關鍵不在於“不求甚解”,而在於世人忽略“好讀書”與“會意”,世人所犯的是斷章取義的錯誤。再以此為基礎梳理文章第三段,學生能夠很快明白第三段作者闡釋“好讀書”與“會意”的看似脱離的“不求甚解”,其實正是緊扣了矛盾的關鍵(不同的關鍵在此二者而不在“不求甚解”)。

引導學生領悟“好讀書”、“會意”之所以成為“不求甚解”的關鍵(即解讀課文第二段與第三段)後。請學生思考“好讀書”、“不求甚解”、“會意”之間的關係,明確“好讀書”是前提,“不求甚解”是方法,“會意”是目的。從而也就明白了世人因為斷章取義而導致誤將手段當成了目的,而作者經過正本清源後,還原了“不求甚解”在上下文中的實際意義,準確把握了“不求甚解”的精神內涵,從而將之提煉為“虛心”與“前後貫通,瞭解大意”也就順理成章了。文章之後的解讀可以順流而下。

第二個班雖然程度相較第一個班弱不少,但因為教學思路做了更合理的調整,課堂的效果遠比在第一個班上時來得好。也算是亡羊補牢的一絲慰藉。

總之,上好議論文要有掐緊要害的意識,不可不慎。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案例 篇9

這是一篇寫景物的記敍文。記敍了作者七月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陲天山風景的喜愛之情。

課文的寫作思路是: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遊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峯、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後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讚美之情。

前幾天聽了於小冬教師上的一節《七月的天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於是,在我上略讀課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學時,我也依照她的課堂教學中的亮點,就抓住一個問題展開:“七月的天山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麼?”學生馬上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後面就可以接着問了:“美在哪些字裏行間啊?”指名的學生先説到了“雪山”,自然要體會其中的兩處比喻,從中體會了比喻的妙處,再用朗讀體現雪山的壯麗,由雪山的壯美再到雪水的歡快。接着學生找到了“花”、“塔鬆”、“魚兒”三處,都進行了深入理解,並結合句子開展聯想説話,用朗讀表現。學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體的理解,小到一個句子,一個短語,一個詞語,小到一個字“浮”“捧”的深入理解;還從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寫作情感,小到從“心愛”感受作者對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現出了作者用詞的準確,無形當中,對學生進行了寫法的滲透。最後在讚美天山中結束了一節課的學習。學生明白了這天山美麗、幽靜卻又生機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給了這些花草樹木、魚兒澆灌,才會有那些生機勃勃的樹和那些歡快的魚兒。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案例 篇10

新教材在引入倍數和因數概念時與以往的老教材有所不同,比如在認識“因數、倍數”時,不再運用整除的概念為基礎,引出因數和倍數,而是直接從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目的是減去“整除”的數學化定義,降低學生的認知難度,雖然課本沒出現“整除”一詞,但本質上仍是以整除為基礎。我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時空和適當的指導,同時,也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從以下三個方面談一點教學體會。

(一)設疑遷移,點燃學習的火花。

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我採用“拼拼擺擺”作為談話進入正題,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一對應、相互依存。對感知倍數和因數進行有效的滲透和拓展。

教學找一個數的倍數時,我依據學情,設計讓學生獨立探究尋找3的倍數。我設計了嘗試練習——引出衝突——討論探究這麼一個學習環節。學生帶着“又對又好”的要求開始自主練習,學生找倍數的方法有:依次加3、依次乘1、2、3……、用乘法口訣等等。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我組織學生圍繞“好”展開評價,有的學生認為:從小到大依次寫,因為有序,所以覺得好;有的學生認為:用乘法算式寫倍數,既快而且不受前面倍數的影響,可以很快地找到第幾個倍數是多少,學生髮現3的倍數寫不完時都面面相覷,左顧右盼。學生通過討論,認為用省略號表示比較恰當。用語文中的一個標點符號解決了數學問題,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學生從中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愉快感和掌握新知的成就感。

(二)操作實踐,舉例內化,認識倍數和因數

我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數形結合,變抽象為直觀。首先讓學生動手操作把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再讓學生寫出不同的乘法算式,藉助多媒體出示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從動手操作,直觀感知,讓學生自主體驗數與形的結合,進而形成因數與倍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 這樣,充分學習、利用、挖掘教材,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引出了新知識,減緩難度,效果較好。

(三)注重細節,注重學生的習慣培養

學生在找一個數的因數時最常犯的錯誤就是漏找,即找不全。學生怎樣按一定順序找全因數這也正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所以在學生交流彙報時,我結合學

生所敍思維過程,相機引導並形成有條理的板書,如:36÷1=36,36÷2=18,36÷3=12,36÷4=9。這樣的板書幫助學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題思路的作用是毋庸質疑的。教師能像教材中那樣一頭一尾地成對板書因數,這樣既不容易寫漏,而且學生麼隨着流程的進行,勢必會感受到越往下找,區間越小,需要考慮的數也就越少。當找到兩個相鄰的自然數時,他們自然就不會再找下去了。書寫格式這一細節的教學,既避免了教師羅嗦的講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學難點,我相信像這樣潤物無聲的細節,無論於學生、於課堂都是有利無弊的

由於這節是概念課,因此有不少東西是由老師告知的,但並不意味着學生完全被動地接受。教學之前我知道這節課時間會很緊,所以在備課的時候,我認真鑽研了教材,仔細分析了教案,看哪些地方時間安排的可以少一些,所以我在總結倍數的特徵,這一環節裏縮短出示時間,直接以3個小問題出示,,實際效果我認為是比較理想的。課上還應該及時運用多媒體將學生找的因數呈現出來,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自己的發現:最小的因數是1,最大的因數是它本身。應該及時跟上個性化的語言評價,激活學生的情感,將學生的思維不斷活躍起來。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案例 篇11

本課的教學設計,我試圖體現以下兩點:

一、抓住基點,覆蓋全文,簡簡單單教語文。

這篇課文篇幅短小,結構緊湊,故事性強,文中令人感到意外的地方很多很明顯,但我並沒有以“幾個出乎意料”來組織教學。因為我覺得文章很美很感人,是重在讓我們從字裏行間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心靈的,並從中體會“給予是快樂的”這一情感體驗。再説文章內容淺顯易懂,應該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為主。因此,我從學生的學習情感和體驗出發,抓住“小男孩最令人感動的兩處話”,展開教學過程。通過“找出最令你感動的話語”,讓學生總體感知文本內容並引發感動情緒;然後給足時間,在學生潛心會文後交流“為什麼小男孩的話深深地感動了你?”讓他們在情感上與文本產生共鳴,從字裏行間感受到小男孩一心關愛弟弟的美好心靈。最後通過“找快樂”、“説快樂”的説話訓練,引導學生獲得“給予是快樂的”的真切感受。這樣的流程既體現了教學過程的簡潔與整體性,又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較好地落實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同時,這樣簡簡單單地教語文,引導學生立足文本,超越文本,讀到文字裏去,也能讀出濃濃的語文味的。

二、潛入文本,充分感悟,真真切切教語文。

閲讀教學必須引導學生不斷叩問文本,品味語言,與文本展開充分對話,由此產生情感共鳴。在叩問文本、品味語言的過程中培養語感,在情感陶冶的過程中培養高尚的情操,因為我們的目標在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此,我努力引導學生潛入文本,在讀中感悟,在想像中感悟,在説話中感悟。比如:通過談體會,多種形式的朗讀,小男孩“不求索取而是給予、不是炫耀而是關愛弟弟”的美好心靈躍然紙上;然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參與,讓他們進入角色去經歷去體驗“小男孩、弟弟及保羅他們是如何度過了這個難忘的夜晚的?”最後通過“找快樂”、“説快樂”的説話訓練,既使學生的語言、思維得到了發展,更是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並加深了“給予是快樂的”這一體驗。

在教學中,由於教學過程還不夠簡潔,學生讀得還不夠,所以悟得也還不夠,還須改進。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案例 篇12

今天,我在學校上了一堂教研課,內容是國小語文第七冊《電腦住宅》。經過教學實踐,通過教研組成員的研討,引發了我如下思考:

一、預習作業合理,教學設計比較科學,基本完成教學任務

1、課前,我佈置學生預習:(1)標小節、標新詞。(2)大聲朗讀課文三遍:第一遍讀準生字的讀音,課文讀通讀順。第二遍注意文章內容。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結構,寫作方法。(3)將最重要的或者是不能理解的問題寫下來,課前交給老師。(4)預習作業:如果由你來設計一棟電腦住宅,你打算怎樣設計?想一想,寫下來。

2、上課時,我先檢測字詞,肯定了他們認讀情況。

接下來,以學生提出的“電腦住宅是電腦住的地方嗎”“電腦住宅是誰發明的?電腦住宅在哪個城市裏有?電腦住宅是在中國還是在別的國家?”這樣一些有趣的問題為切入口,導入課題,介紹了電腦住宅的相關知識。

再接着,初讀課文我覺得用默讀的方式讓學生理解課文比較好,讓學生集中注意力把課文生字掌握好。落實初讀時,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讀通課文,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為了形象生動説明電腦住宅的功能和作用,課文運用了想象和聯想,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多讀,在讀中理解內容,同時培養想象和聯想能力。選詞有一定的開放性,不完全是一對一的關係,這一練習為下一個教學環節提供了語言積累。又以學生提出並經教師修改的三個問題“電腦住宅是什麼樣子的呢?”“電腦住宅有哪些功能?”“如果你是個建築師,你想怎樣設計電腦住宅?”為主線,依次通過當畫電腦住宅示意圖、當小導遊、當小設計師三個環節解決了問題。

最後,總結課文後,還對預習作業完成較好的學生給予了表揚和小獎勵。

所以,這節課充分重視了預習習慣的培養,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抓住了學習要點,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

二、課前預設不充分,沒有為教學難點做好鋪墊。

學生當導遊介紹各間房電腦的特點、功能時,我説:“可以用書中的原文描述,也可以用自己組織的語言來説。”這是合理的。當一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時,我充分地肯定了他,其他學生髮言就不積極了。可能在想:我照着原文讀,會顯得沒有水平的。

雖然有做得比較好的,但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學習這些科普類文章,大部分學生覺得很抽象,還有一些內容講得不透徹。本文有些詞語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的,學生對這些詞語比較陌生,導致他們理解起來非常困難,對於這類文章到底要怎樣進行教學,是我現在正思考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j9kzk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