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永遠的歌聲教學反思(通用20篇)

永遠的歌聲教學反思(通用20篇)

永遠的歌聲教學反思 篇1

《永遠的歌聲》這一篇精讀課文主要寫了童年時“我”和二牛、二蘭、石花為生病的老師上山採草藥的事,表達了“我們”對老師誠摯的熱愛之情。為了讓學生深切體會到師生間真摯的情感,我把課堂這個大舞台交給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讓他們有機會無拘無束的説,在説中體驗人物的內心世界。

永遠的歌聲教學反思(通用20篇)

這節課的我的教學目標在情感價值觀方面設定為引導學生讀懂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感受“我們”對老師誠摯的愛,教育學生樹立尊敬、熱愛老師的優秀品德,這也是這篇課文的重點。在指導寫法方面我制定了幫助學生學習作者通過典型事件,抓住語言、動作和神態的描寫,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方法。

首先,我先通過播放《童年》的歌曲,讓學生進入情境,引出這篇回憶童年的課文,再讓學生對課題提出自己的疑問。學生們都提出了許多切題和高質量的問題:這是誰的歌聲?歌聲裏有什麼?為什麼稱為永遠的歌聲?

第二步是讓學生對這篇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解決學生提出的疑問。讓學生明白這篇課文主要寫了童年時“我”和二牛、二蘭、石花為生病的老師上山採草藥的事,表達了“我們”對老師誠摯的熱愛之情。

在對課文有了整體感知之後,我就緊緊圍繞文章的中心:表現師生之間真摯的感情,通過讓學生找出文中的精彩語句進行讀與悟的訓練。從找出我們愛老師的句子和老師愛我們的句子切入,讀悟結合,使學生深刻理解了課文所要表達的中心。然後再把與之相關的寫作方法潛移默化地滲透進去,讓學生既感悟了中心又掌握了文章的寫法。

第四步是進行課外知識的積累延伸,通過閲讀一首歌頌讚美老師的詩歌,再次教育學生要樹立尊敬、熱愛老師的優秀品德。

最後讓好老師走出文中,來的學生的身邊。讓學生們説説自己身邊的那些令人敬愛的好老師,然後讓學生把自己想對老師説的心裏話寫下來。以讀促説,以説促寫,讀寫結合。

總的來説,這節課達到了既定的目標,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但由於個人語文素養有待提高,教學能力水平有限,課堂掌控力不強,令這節課還有很多的不盡如人意之處,例如:對語文《新課標》理解不夠透,對整個語文教程沒有個整體的概念;教學理論與教學方法亟待提高;整節課都是老師牽着學生走,沒有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不熟悉教材、教案;課備的不夠細緻......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爭取下次能為學生呈現出一堂生動而精彩的語文課。

永遠的歌聲教學反思 篇2

愛是無形的,它需要用心靈去感受;愛是永恆的,它使人終生難忘;愛是偉大的,它給人無窮的力量。《永遠的歌聲》這篇課文,把我們帶入了一個愛的世界。課文主要寫了童年時“我”和二牛、二蘭、石花為生病的老師上山採藥的事,表達了“我們”對老師誠摯的熱愛之情,是學生熟悉的國小生活的人和事。本課我主要是抓住“感知課文——理解內容——悟真情”這三個主要環節,帶領學生理解感悟,並樹立起尊敬、熱愛老師的優秀品德。

1.理解"歌聲",認為歌聲裏包含着什麼?説清楚課文中是用怎樣的語句來寫,你是如何體會到的。(找到叩詢文本的鑰匙)

2.理解為什麼上山採藥?採藥過程是、大人們找到我們後的情景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抓住一個細節,一個亮點。如我和二牛乾脆下水抓魚的場面:(摸呀 捉呀 追呀 堵呀 )讀詞,你彷彿聽到了怎樣的聲音?(教學中學生讀得平平,沒有意識到這四個人物動作的關鍵詞在文中起的作用和領會作者的用詞凝練。我就以聲傳情,以趣生情,以情悟情:這麼容易摸到嗎?摸就得仔細點——“摸呀”!摸到了趕快——“捉呀”!要不魚就跑了!可是魚太光滑了,吱溜一下跑了——“追呀”!魚跑了你心裏不急嗎?太快追不上怎麼辦?——“堵呀”!誰再來讀一讀?指一學生讀。

3.合作朗讀課文,感受“歌聲”,重組課文內容,豐厚本旨的內涵。

4.重讀“歌聲”,想象説話:歌聲向人們傾訴了什麼?包含了什麼?把歌聲改成小詩誦讀 :愛是無形的,它需要用心靈去感受;愛是永恆的,它使人終生難忘;愛是偉大的,它給人無窮的力量.讓我們都做愛的使者,去繼承愛,弘揚愛,傳承愛(迴歸主題,昇華境界)。

這是我來到蒸湘區實驗國小的第一次公開課,儘管我作了充足的準備,但是本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課堂氣氛不活躍,給學生自學的時間還不夠,學生讀的不夠多,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和提高。

永遠的歌聲教學反思 篇3

愛是無形的,它需要用心靈去感受;愛是永恆的,它使人終生難忘;愛是偉大的,它給人無窮的力量。《永遠的歌聲》這篇課文,把我們帶入了一個愛的世界。課文主要寫了童年時“我”和二牛、二蘭、石花為生病的老師上山採藥的事,表達了“我們”對老師誠摯的熱愛之情,是學生熟悉的國小生活的人和事。本課我主要是抓住“感知課文——理解內容——悟真情”這三個主要環節,帶領學生理解感悟,並樹立起尊敬、熱愛老師的優秀品德。

1.理解"歌聲",認為歌聲裏包含着什麼?説清楚課文中是用怎樣的語句來寫,你是如何體會到的。(找到叩詢文本的鑰匙)

2.理解為什麼上山採藥?採藥過程是、大人們找到我們後的情景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抓住一個細節,一個亮點。如我和二牛乾脆下水抓魚的場面:(摸呀 捉呀 追呀 堵呀 )讀詞,你彷彿聽到了怎樣的聲音?(教學中學生讀得平平,沒有意識到這四個人物動作的關鍵詞在文中起的作用和領會作者的用詞凝練。我就以聲傳情,以趣生情,以情悟情:這麼容易摸到嗎?摸就得仔細點——“摸呀”!摸到了趕快——“捉呀”!要不魚就跑了!可是魚太光滑了,吱溜一下跑了——“追呀”!魚跑了你心裏不急嗎?太快追不上怎麼辦?——“堵呀”!誰再來讀一讀?指一學生讀。

3.合作朗讀課文,感受“歌聲”,重組課文內容,豐厚本旨的內涵。

4.重讀“歌聲”,想象説話:歌聲向人們傾訴了什麼?包含了什麼?把歌聲改成小詩誦讀 :愛是無形的,它需要用心靈去感受;愛是永恆的,它使人終生難忘;愛是偉大的,它給人無窮的力量.讓我們都做愛的使者,去繼承愛,弘揚愛,傳承愛(迴歸主題,昇華境界)。

這是我來到蒸湘區實驗國小的第一次公開課,儘管我作了充足的準備,但是本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課堂氣氛不活躍,給學生自學的時間還不夠,學生讀的不夠多,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和提高。

永遠的歌聲教學反思 篇4

由桑志軍副教授主持開展的“反思性教學理論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促進語文教師發展的有效途徑”課題研究,已經歷時近兩年了,在我校進行了四次課題活動。承蒙學校信任,10月14日由我執教了一節實驗課,我講授的內容是語文出版社S版六年級上冊11課《永遠的歌聲》。接到上課的通知時,我有些緊張,面對專家的聽課,我要如何去把這節課上好,如何去駕馭這堂課呢?

一、課前準備:在反思總結中吸取經驗,擬定教學目標

我翻開課題實驗筆記,認真去研究上三次課題活動中六位老師上課時,桑老師對這六節課的評析,以及自己和課題組成員聽課後對課堂教學的評價。總結出這六節實驗課共同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教者在授課時,總是試圖面面俱到,而使課堂倉促延堂拖堂。二是教學目標的設定有偏差,把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教學任務、教學內容相混淆,界限模糊,表述不清。教學目標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目標都含糊或是不正確,課堂效果自然是要大打折扣。在前三次的課題活動中,桑老師明確地指出教學目標的設定一定要清晰一定要有層次,目標的設定一定要明確表達在課堂上達到什麼能力目標或知識目標。

有了清晰的思路後,我開始備課。首先確定目標,目標的確定必須要考慮單元目標和文本特點,把兩者結合起來才能準確地把握課文目標。首先研究單元目標,本單元目標是:1.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2.學習作者通過語言、動作、心理的描寫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再研究課文,深入研究後發現《永遠的歌聲》這篇課文是落實單元導讀要求的最好課例。課後練習設計的問題“當我們委屈地向老師獻上草藥和小魚的時候,老師為什麼一下子摟住‘我們’髒乎乎的身子哭了?你對文章題目是怎麼理解的?”也正體現了單元導讀的要求。《永遠的歌聲》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孩子們冒着被狼吃的危險去東山為生病的女教師採草藥和捉小魚這麼一件事。這是一篇感情真摯的文章,表達師生情深,很容易引起共鳴。再結合本班學生學習情況,我把目標確定為:1.初步掌握作者通過典型事件,抓住語言、動作、心理的描寫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方法。2.品味文章精彩詞句,感受“我們”對老師真摯的愛,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尊敬老師、熱愛老師的教育。3.從詞語的替換對比明白用詞的準確更有利於表達真實的感情。

二、課堂教學:選擇教學內容,組織教學過程

目標確定之後,我開始根據課文選擇教學內容,盡力避免出現桑老師在前面指出的情況:授課老師在上課時試圖面面俱到而不能完成預先設定的目標。根據課文特點,我改變了授課順序,先分析孩子們愛老師而為老師採藥,然後用一個過渡:“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老師會讓孩子們冒着被狼吃的危險去為她採藥?”引出寫“老師的好”這部分內容的教學。

根據教學目標,在教學“寫孩子們愛老師而為老師採藥”這部分內容時,我主要選擇四個最能體現孩子對老師一片深情的句子來展開教學。句子一:“放學的路上,二牛拽住我,悄悄地問:‘是男子漢嗎?是,明天就跟我進東山去!我知道東山石溝裏有樣草藥叫煙袋鍋花,專治咳嗽,老師一吃準好。’我馬上想起大人告誡的東山不能去,山裏有狼,可還是立即使勁地點了點頭。”我抓住“拽住”一詞與“拉住”對比,讓學生感悟二牛急切要約“我”去為老師採藥的心情。從“!”“?”這兩個標點去指導學生朗讀,讀出二牛要去採草藥的堅定,從標點符號去體會感情學生很容易把握,當時學生朗讀很到位。然後抓住“我”的心理活動“馬上”“立即”“使勁”三個詞語,讓學生在看似矛盾中體會“我”對老師發自內心的愛,明知有危險但還是毫不猶豫答應。句子二:“而眼尖的二蘭忽然又發現溪裏有小魚,她説老師是南方城裏人,愛吃魚,讓我們抓。我和二牛乾脆下了水,摸呀,捉呀,追呀,堵哇,一條條小魚被甩上岸,二蘭和石花就用柳條把它們一條一條地穿起來……”我先讓學生畫出“我們”捉魚動作的詞語。然後從“摸呀,捉呀,追呀,堵哇”四個詞引導學生去想象捉魚時抓魚與歡呼的快樂場面,體會孩子們用盡各種辦法也要抓到魚給老師吃的心情,在歡樂中體會孩子們對老師的愛。句子三:“我們興高采烈地抱着草藥,拎着小魚往回走,迎面碰上來找我們的大人、老師和同學。”這個句子我抓住“興高采烈”這個神態詞讓學生髮揮想象:“孩子們會想些什麼?”讓學生了解在神態描寫中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句子四:“在大人的責罵和追問聲中,我們委屈地向老師獻上了草藥和小魚。老師一下摟住我們髒乎乎的身子,哭了,淚水一滴一滴掉在我們臉上……”這個句子重點抓住“獻”這個字做文章。先讓學生用“獻”組詞,學生很快就脱口説出“奉獻”“貢獻”,再讓學生用另一個字替換,學生自然地説用“送”替換。在詞語的替換中,學生很快就能體會到“獻”更能表達孩子們對老師的尊敬愛戴。通過這樣的詞語替換讓學生又明白了用詞的準確更利於表現人物的感情。在備課時,我計劃抓住“淚水”這個詞做文章,我要讓學生去理解這是激動的淚水,高興的淚水,欣慰的淚水,擔憂的淚水,是老師被孩子們冒險為自己抓藥而感動激動,為孩子們這麼愛戴自己而高興欣慰,為孩子們會被狼吃而擔憂的淚水。再抓住“一下摟住”讓學生感悟到老師愛撫孩子們的温馨場面,結合課文裏的插圖去感受濃厚的師生情。但是,在教學時一看時間有點緊,居然把這一個重點環節而忘了,這是非常不應該的。

在分析寫老師好的內容時,我主要先讓學生找出寫老師好的總括句,再讓學生具體分析句子老師好表現在哪些方面。這樣的引導,學生很容易讀懂,師生互動也比較融洽。

三、課後討論:在反思中樹立自信並知不足而明方向

一節課下來,自我感覺還是比較滿意。一是我自己本人進入到了課文的情境中,在我的感染下學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課文情境中,所以整節課都處於一種師生互動積極融洽的氛圍中,課堂氣氛濃厚。二是課堂教學的展開按照我預設的程序進行,指點到位,學生容易理解課文,整節課下來沒有冷場的局面。存在問題是在教學中一直處於一種比較趕的狀態,似乎一直在催着學生往前趕。更不應該的就是“老師為什麼一下摟住孩子們哭了”最能體現師生情這個環節的教學居然遺漏了。

桑志軍副教授的點評很中肯,聽了他的點評,既提高了我的自信又讓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從而確定了自己今後教學中的改進方向。桑老師是這樣評價的:一是教學目標的設定很到位,能緊扣單元的教學目標及課後練習來設定。教學內容的選擇很好地落實了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沒有眉毛鬍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地講。二是教師的基本功紮實,整節課的教學思路清晰,語言表達流暢,善於啟發引導。三是在教學中有課堂生成,在指導朗讀中當學生朗讀不到位時,能從標點符號的理解去引導,這樣的課堂生成使教學充滿活力。存在的問題是:一是牽引太多,學生活動空間不足,整堂課比較趕。比如在找體現學生愛老師的句子,一學生彙報了四個句子後,另一學生提出異議,指出其中一處不是時,老師直接説“老師覺得這個地方是”,把自己的理解強灌給學生,有一種“請君入甕”的感覺。為什麼不讓學生自己分析到底是不是呢?二是問題的設置太直白了,比如在教學抓魚時,設置的問題是“把抓魚的動詞畫出來”,可以換個説法“作者是如何描寫孩子們捕魚的?”這樣讓孩子去找去想,不要老師帶着孩子們去想,不然就牽引太多太緊。

聽了桑老師的點評,真是恍然大悟,可謂一語道破天機。的確如此,回顧自己所上的公開課,自己總有一種感覺,那就是時間很緊,一節課下來,很累。自己也很想突破改變,但是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因此每節公開課都是如此,走不出這個瓶頸。而桑老師的點評打開了缺口: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就是因為對學生不放心,牽引得太多,牽引得太緊。正如桑老師所言:課堂給人一種“請君入甕”的感覺,總是預設好後,就一定要把學生往這個框架裏趕,這是對學生的不信任,説到底是對自己不信任,沒有底氣,怕萬一學生遊離了這個框架而無法駕馭課堂。也正因為如此,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就不充分,只是象徵性地思考,然後牽着學生往前趕。

教而知不足,知不足而奮起改進,這是我上了這節實驗課最大的收穫。課堂中的閃光點要繼續發揚光大,與此同時要改正教學中的不足。要使自己的教學不斷地趨向於完美,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有充足的時間思考體驗,以促進學生自主發展,也使課堂充滿民主氣氛,充滿生機。

永遠的歌聲教學反思 篇5

由桑志軍副教授主持開展的“反思性教學理論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促進語文教師發展的有效途徑”課題研究,已經歷時近兩年了,在我校進行了四次課題活動。承蒙學校信任,10月14日由我執教了一節實驗課,我講授的內容是語文出版社S版六年級上冊11課《永遠的歌聲》。接到上課的通知時,我有些緊張,面對專家的聽課,我要如何去把這節課上好,如何去駕馭這堂課呢?

一、課前準備:在反思總結中吸取經驗,擬定教學目標

我翻開課題實驗筆記,認真去研究上三次課題活動中六位老師上課時,桑老師對這六節課的評析,以及自己和課題組成員聽課後對課堂教學的評價。總結出這六節實驗課共同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教者在授課時,總是試圖面面俱到,而使課堂倉促延堂拖堂。二是教學目標的設定有偏差,把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教學任務、教學內容相混淆,界限模糊,表述不清。教學目標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目標都含糊或是不正確,課堂效果自然是要大打折扣。在前三次的課題活動中,桑老師明確地指出教學目標的設定一定要清晰一定要有層次,目標的設定一定要明確表達在課堂上達到什麼能力目標或知識目標。

有了清晰的思路後,我開始備課。首先確定目標,目標的確定必須要考慮單元目標和文本特點,把兩者結合起來才能準確地把握課文目標。首先研究單元目標,本單元目標是:1.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2.學習作者通過語言、動作、心理的描寫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再研究課文,深入研究後發現《永遠的歌聲》這篇課文是落實單元導讀要求的最好課例。課後練習設計的問題“當我們委屈地向老師獻上草藥和小魚的時候,老師為什麼一下子摟住‘我們’髒乎乎的身子哭了?你對文章題目是怎麼理解的?”也正體現了單元導讀的要求。《永遠的歌聲》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孩子們冒着被狼吃的危險去東山為生病的女教師採草藥和捉小魚這麼一件事。這是一篇感情真摯的文章,表達師生情深,很容易引起共鳴。再結合本班學生學習情況,我把目標確定為:1.初步掌握作者通過典型事件,抓住語言、動作、心理的描寫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方法。2.品味文章精彩詞句,感受“我們”對老師真摯的愛,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尊敬老師、熱愛老師的教育。3.從詞語的替換對比明白用詞的準確更有利於表達真實的感情。

二、課堂教學:選擇教學內容,組織教學過程

目標確定之後,我開始根據課文選擇教學內容,盡力避免出現桑老師在前面指出的情況:授課老師在上課時試圖面面俱到而不能完成預先設定的目標。根據課文特點,我改變了授課順序,先分析孩子們愛老師而為老師採藥,然後用一個過渡:“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老師會讓孩子們冒着被狼吃的危險去為她採藥?”引出寫“老師的好”這部分內容的教學。

根據教學目標,在教學“寫孩子們愛老師而為老師採藥”這部分內容時,我主要選擇四個最能體現孩子對老師一片深情的句子來展開教學。句子一:“放學的路上,二牛拽住我,悄悄地問:‘是男子漢嗎?是,明天就跟我進東山去!我知道東山石溝裏有樣草藥叫煙袋鍋花,專治咳嗽,老師一吃準好。’我馬上想起大人告誡的東山不能去,山裏有狼,可還是立即使勁地點了點頭。”我抓住“拽住”一詞與“拉住”對比,讓學生感悟二牛急切要約“我”去為老師採藥的心情。從“!”“?”這兩個標點去指導學生朗讀,讀出二牛要去採草藥的堅定,從標點符號去體會感情學生很容易把握,當時學生朗讀很到位。然後抓住“我”的心理活動“馬上”“立即”“使勁”三個詞語,讓學生在看似矛盾中體會“我”對老師發自內心的愛,明知有危險但還是毫不猶豫答應。句子二:“而眼尖的二蘭忽然又發現溪裏有小魚,她説老師是南方城裏人,愛吃魚,讓我們抓。我和二牛乾脆下了水,摸呀,捉呀,追呀,堵哇,一條條小魚被甩上岸,二蘭和石花就用柳條把它們一條一條地穿起來……”我先讓學生畫出“我們”捉魚動作的詞語。然後從“摸呀,捉呀,追呀,堵哇”四個詞引導學生去想象捉魚時抓魚與歡呼的快樂場面,體會孩子們用盡各種辦法也要抓到魚給老師吃的心情,在歡樂中體會孩子們對老師的愛。句子三:“我們興高采烈地抱着草藥,拎着小魚往回走,迎面碰上來找我們的大人、老師和同學。”這個句子我抓住“興高采烈”這個神態詞讓學生髮揮想象:“孩子們會想些什麼?”讓學生了解在神態描寫中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句子四:“在大人的責罵和追問聲中,我們委屈地向老師獻上了草藥和小魚。老師一下摟住我們髒乎乎的身子,哭了,淚水一滴一滴掉在我們臉上……”這個句子重點抓住“獻”這個字做文章。先讓學生用“獻”組詞,學生很快就脱口説出“奉獻”“貢獻”,再讓學生用另一個字替換,學生自然地説用“送”替換。在詞語的替換中,學生很快就能體會到“獻”更能表達孩子們對老師的尊敬愛戴。通過這樣的詞語替換讓學生又明白了用詞的準確更利於表現人物的感情。在備課時,我計劃抓住“淚水”這個詞做文章,我要讓學生去理解這是激動的淚水,高興的淚水,欣慰的淚水,擔憂的淚水,是老師被孩子們冒險為自己抓藥而感動激動,為孩子們這麼愛戴自己而高興欣慰,為孩子們會被狼吃而擔憂的淚水。再抓住“一下摟住”讓學生感悟到老師愛撫孩子們的温馨場面,結合課文裏的插圖去感受濃厚的師生情。但是,在教學時一看時間有點緊,居然把這一個重點環節而忘了,這是非常不應該的。

在分析寫老師好的內容時,我主要先讓學生找出寫老師好的總括句,再讓學生具體分析句子老師好表現在哪些方面。這樣的引導,學生很容易讀懂,師生互動也比較融洽。

三、課後討論:在反思中樹立自信並知不足而明方向

一節課下來,自我感覺還是比較滿意。一是我自己本人進入到了課文的情境中,在我的感染下學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課文情境中,所以整節課都處於一種師生互動積極融洽的氛圍中,課堂氣氛濃厚。二是課堂教學的展開按照我預設的程序進行,指點到位,學生容易理解課文,整節課下來沒有冷場的局面。存在問題是在教學中一直處於一種比較趕的狀態,似乎一直在催着學生往前趕。更不應該的就是“老師為什麼一下摟住孩子們哭了”最能體現師生情這個環節的教學居然遺漏了。

桑志軍副教授的點評很中肯,聽了他的點評,既提高了我的自信又讓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從而確定了自己今後教學中的改進方向。桑老師是這樣評價的:一是教學目標的設定很到位,能緊扣單元的教學目標及課後練習來設定。教學內容的選擇很好地落實了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沒有眉毛鬍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地講。二是教師的基本功紮實,整節課的教學思路清晰,語言表達流暢,善於啟發引導。三是在教學中有課堂生成,在指導朗讀中當學生朗讀不到位時,能從標點符號的理解去引導,這樣的課堂生成使教學充滿活力。存在的問題是:一是牽引太多,學生活動空間不足,整堂課比較趕。比如在找體現學生愛老師的句子,一學生彙報了四個句子後,另一學生提出異議,指出其中一處不是時,老師直接説“老師覺得這個地方是”,把自己的理解強灌給學生,有一種“請君入甕”的感覺。為什麼不讓學生自己分析到底是不是呢?二是問題的設置太直白了,比如在教學抓魚時,設置的問題是“把抓魚的動詞畫出來”,可以換個説法“作者是如何描寫孩子們捕魚的?”這樣讓孩子去找去想,不要老師帶着孩子們去想,不然就牽引太多太緊。

聽了桑老師的點評,真是恍然大悟,可謂一語道破天機。的確如此,回顧自己所上的公開課,自己總有一種感覺,那就是時間很緊,一節課下來,很累。自己也很想突破改變,但是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因此每節公開課都是如此,走不出這個瓶頸。而桑老師的點評打開了缺口: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就是因為對學生不放心,牽引得太多,牽引得太緊。正如桑老師所言:課堂給人一種“請君入甕”的感覺,總是預設好後,就一定要把學生往這個框架裏趕,這是對學生的不信任,説到底是對自己不信任,沒有底氣,怕萬一學生遊離了這個框架而無法駕馭課堂。也正因為如此,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就不充分,只是象徵性地思考,然後牽着學生往前趕。

教而知不足,知不足而奮起改進,這是我上了這節實驗課最大的收穫。課堂中的閃光點要繼續發揚光大,與此同時要改正教學中的不足。要使自己的教學不斷地趨向於完美,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有充足的時間思考體驗,以促進學生自主發展,也使課堂充滿民主氣氛,充滿生機。

永遠的歌聲教學反思 篇6

早上第一節聽了備課組葉老師一節《二元一次不等式及平面區域》公開課。葉老師通過數軸來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以學生熟悉的內容引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馬上投入到新課的學習。接着通過畫出二元一次方程x-y-6=0表示的直線方程,所有點把平面上分成三部分,在線上的,在x-y-6>0這區域內的,在x-y-6<0區域內的。然後葉老師通過方法1:取點代入法定區域,方法2:由不等號定區域這兩種方法突破本節課的重點: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組)表示平面區域。最後,由例題教導學生解題的步驟,再就是讓學生多練。本節課的亮點有:

1、教學基本功紮實,教態自然,板書規範。

2、備課充分,教學設計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思路清晰,講解有條不紊。

3、講練結合,及時訓練,注意知識的鞏固和落實。

建議:

1、找點的時候是否可以讓個別學生説出幾個點,相信這樣學生理解更好點。

2、在解答例1時,表述畫圖時是否可以直接寫成:作直線x-y-4=0(畫成虛線)

第二節由我上了一節《簡單的線性規劃問題》公開課。本節課我的教學設計是通過上節課的二元一次不等式在平面直角座標系表示成平面區域來引入,由學生板演檢測學生掌握程度。在學生完成板演後,提出本節的問題:求z=2x+y的最大值,使式中的x,y滿足不等式組(I),求z=2x+y的最大值,式中的x,y只能取平面區域內值,所以,只需要由z=2x+y變形為y=-2x+z就可以把不熟悉的求解轉化為一個高一曾學習過的內容:y=-2x+z就是直線方程的斜截式,讓學生畫出y=-2x,y=-2x+1,y=-2x+2,三條學生,觀察可以知道這是一系平行線,問題轉化為求z=2x+y的最大值其實就是求直線y=-2x+z過平面區域某一點時在y軸上截距最大值。我先畫出直線y=-2x,通過平移可以發現直線y=-2x+z過平面區域過某一點時在y軸上截距最大。求出最大值,問題得到解決。解答完成後,接着讓學生閲讀教材88頁,從中找出一些相關的概念。再回到解答過程,從中提煉出解答這類問題的解答步驟。最後進行一道變式訓練,改變不等式組,還是求z=2x+y的最大值。

本節課完成後,個人反思如下:

亮點:

1、教學設計比較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

2、放手讓學生多動手。

改進部分:

1、沒有完成備課時確定的教學任務:教學設計中還有變式2:z改為z=6x+10y,變式3:z改為z=2x-y。小結中有解題方法:圖解法(數形結合)

2、教學基本功不紮實:教態不夠從容,不夠自信;語言不精煉,很多重複的語句,個別字普通話不標準;板書不工整,字體不漂亮,字體偏大,板書規劃不合理。

3、在講相關的概念時,這裏應該節省時間,在學生閲讀教材時,先板演在黑板上,讓學生找出相應的內容,高效省時。

4、在新課引入時,可以點明:在現實生產、生活中,經常會遇到資源利用、人力調配、生產安排等問題,解決這類問題就需要我們學習更多的知識,比如本節要學習的這內容就有關這方面的。再列舉一個例子,這樣可以立刻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永遠的歌聲教學反思 篇7

按比例分配應用題是日常生活中分配的一種常見形式,其結構是已知幾個數的和與這幾個數的比,求這幾個數。在解法上可以用整數的思路來解答,如果把幾個數的比轉化成各佔總數的幾分之幾,就可以用分數乘法來解答。因此這部分內容與分數乘法有着緊密的聯繫。本節課的重點是掌握按比例分配這類應用題的結構,分析應用題中的數量關係;難點是比與分數的轉化。整個教學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第一、為新知的教學做必要的鋪墊。為了能在教學中化解難點,使學生輕鬆進行比與分數之間的轉化,課一開始就安排了一些求部分佔整體的幾分之幾的練習,為以下例題的教學做好準備。

第二、放手讓學生探求新知。在教學例題時,教師緊緊抓住“幾部分的和”與“這幾部分的比”,以“3:2是誰與誰的比”、“播種面積的比是3:2是什麼意思”為題,來引起大家的思考,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分析其中的數量關係,是教學中的難點化為烏有。在學生獨立解答時,教師並沒有完全按照教材中所要求的都用分數解答,而是把解答過程放手給學生,鼓勵他們用學過的知識去解答,可以用整數的思路,也可以用分數的思路,最後在各種方法都得到認同後再指出用分數解答比較簡捷,並鼓勵學生用分數的思路解答。這樣既尊重了學生,又給今後的學習指明瞭方向。

第三、精心設計練習梯度,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在練習的層次的安排上,教師不滿足於教材中的基本練習,而是在完成這些練習之後,又對所學知識進行了適當的擴充。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徵,練習設計的層次性非常明顯,能讓學生在練習中既不感到梯度過大,又可以不斷“跳起來摘桃子”,學起來饒有興趣,同時使學生一步一步地看清了按比例分配這類問題的結構和數量關係,增加了解題的靈活性,同時也提高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例題的教學設計不拘一格。挖掘教材的趣味性、現實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 也就是説,當數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例2時緊緊抓住教學中的難點,師生共同由分析數量關係入手,在學生徹底弄清“3:2”的含義之後,立即放手讓學生獨立解答。例3為學生模擬了一個植樹的場景,去確定分配方案。這樣做增加了趣味性,也使學生明白了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這個例子再次告訴我們:國小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為教材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情境的引導下,積極主動探索和追求,來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情感,從而讓我們的“教材”成為我們學生真正喜歡的“學材”。

永遠的歌聲教學反思 篇8

這是一節有關於中國小銜接的數學課:等式的性質,在教學中採用了體驗探究的教學方式,在教師的配合引導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操作、觀察、歸納出等式性質,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力求體現"主體參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導引探"的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了親自操作的機會,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經驗、知識、方法去探索與發現等式的性質,使學生直接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對抽象的數學定理獲取感性的認識,進而通過教師的引導加工上升為理性認識,從而獲得新知,使學生的學習變為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同時讓學生學到獲取知識的思想和方法,體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為學生今後獲取知識以及探索和發現打下基礎。

以下將教學過程作簡要回述:

整個教學過程主要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等式的性質,採用體驗探究的教學方式,首先由老師演示天平實驗,分別在天平兩側放上砝碼使天平保持平衡,並把實驗轉化為數學問題並列出數學式子;再讓學生所列的式子,提出問題:通過天平實驗所得到的式子你能聯想到等式有什麼性質?由學生獨立思 考歸納出等式的性質一和性質二,然後再把等式的性質抽象為數學的符號語言並表示出來。最後通過練習鞏固等式的兩條性質,並讓學生從練習中思考運用等式的性質時應注意些什麼?第二部分是對等式性質的運用。通過兩個例題和兩個練習,揭示等式性質的對稱性和傳遞性,為後面學習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作好了鋪墊。

回顧本節課,覺得在一些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的把握中還存在着一些問題:

1、不能正確的把握操作的時間,導致延遲了大概5分鐘下課。作為教師所演示的實驗操作的難易程度,應和所給的討論時間成正比。這樣既保證了實驗的有效性,又不至於浪費時間。在探索等式性質中用天平演示實驗之後留給學生思考和討論的時間並不是十分充足,使活動沒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而其後在訓練的時候留給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時間也略顯不足。

2、教學中沒能注重學生思維多樣性的培養。數學教學的探究過程中,對於問題的最終結果應是一個從“求異”逐步走向“求同”的過程,而不是在一開始就讓學生沿着教師預先設定好方向去思考,這樣控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如在研究等式性質1的過程,老師是步步指導,層層點拔,惟恐有所紕漏,使得學生的思維受到了限制。

3、在課堂上對突發的事件處理不夠果斷,對學生的回答沒有及時反饋。如在練習2中要求學生同時根據等式的兩個性質編一個新的等式時,學生的解答出現了多種結果,老師的點評和引導所花的時間過多(約5分鐘),打亂了下一步的安排。

4、對於性質1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釋。

5、對於性質的運用,採用老師問學生答的形式,缺少學生板演的環節,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的參與。

6、縮減了小組合作學習研討的時間,沒能體現小組合作的優勢。

永遠的歌聲教學反思 篇9

這樣的課堂教學設計能發現學生最深切的快樂,讓學生在快樂中自主發現,在發現中自主創造。從教學時間的分配上看,講解時間明顯比保守教學所用的時間少了,而重點把時間放在學生嘗試和練習體驗上,充沛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知識性瞭解和情感體驗,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

鼓勵學生回答問題和提出問題,注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整個練習從易到難,由嘗試到發明的層次遞進十分清楚;突出練習內容更具發明性,練習方式也強調與人合作的要求;從個體示範到合作發明,體現從簡單到複雜、從模仿到發明的思維發展過程。嘗試練習中注意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永遠的歌聲教學反思 篇10

最近,我與學生一起研討課文《驚弓之鳥》時,有意鼓勵學生大膽説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在大多數學生根據課文後面的思考題,對射箭高手更羸的經驗之談表示認可和讚揚後,也有少數同學談了自己的不同感受。

有的學生説,我覺得我們應該從這隻可憐的驚弓之鳥身上吸取一點教訓,那就是我們不能像這隻大雁一樣,只因為被箭射傷過,後來一聽到弓弦響就驚惶失措地墜落到地上。我們班上不是有的同學曾經因為某次考試不理想,受到家長的批評,現在一聽説考試就害怕嗎?這個學生由落地的驚弓之鳥談到了當前的一個熱門話題:要注重培養青少年經受挫折的能力;這是本課教參書上並未涉及到的內容。我帶頭為他的見解鼓掌。

還有的學生説,我覺得更羸的所作所為不值得稱讚,因為他不是一個善良的人。他明明知道那隻受傷的鳥不能再受驚嚇了,但為了在國王面前顯示自己的高明,又故意拉動弓弦,使那隻可憐的鳥又一次遭受精神上的打擊,摔落在地上。鳥是人類的朋友,更羸的惡作劇有點殘酷無情了。──這位學生獨闢蹊徑,居然能從保護鳥類的角度來談感受,體現了孩子們注重情感同情弱者的心理體驗特徵。同樣,這樣的感受內容也是教科書上沒有的。雖然有的學生認為此説法有點牽強附會,但她能大膽地説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且言之有理,這一點就值得充分肯定。我又一次帶領全班學生熱烈鼓掌。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這之後的語文課上,學生們各抒已見,不同思維的碰撞,使課堂似乎顯得有些“亂”,但我卻由衷地高興──這不正是我所期望的嗎?當然,讓學生各抒已見談感受,並不等於放任自流,教師撒手不管。對於某些明顯錯誤的看法,我在表揚其大膽發言精神後,也會選擇不同的方式予以糾正,其中最多的方式是啟發學生自我糾錯,教師絕不作當眾宣判式的否定。

永遠的歌聲教學反思 篇11

我不惜用許多時間向同學們介紹了中國共產黨誕生的經過:“中國共產黨是1921年7月誕生的。當時,全國只有五十多個黨員,有十二個代表參加了在上海舉行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在開會過了3天時,由於受到了敵人的注意,為了安全,轉移到嘉興南湖的一隻遊船上繼續舉行了2天的會議,正式成立了中國共產黨。這就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一句的來歷。‘星火’是説火星,火小的意思,可毛澤東説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當時黨的力量很小很小,比喻為‘星火’非常恰當。而‘航船’即指那隻開會的遊船,又指從此開始,中國革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乘風破浪,勝利前進。”

學生恍然大悟。從語文的角度來説,也是一個很好的啟示。

有人問:“為什麼黨的生日是7月1日呢?”

“因為當時在延安確定黨的生日時,參加第一次大會的代表只有毛澤東和董必武兩個人在,由於時間長了,兩個人記不準確具體的日期,但確切知道是7月份,於是就確定為7月1日了。後來雖然根據資料考證出開會日期是7月23日,但並沒有改過來,就以7月1日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紀念日了。”

現在,又回過頭來講題目,“‘中華少年’與‘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有關係嗎?”

在老師指導下,大部分學生明白了:中華少年即可指的是我們新一代的少年兒童,又可指我們的祖國。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共產黨誕生了幾十年,還是和少年一樣充滿生機。同時説明我們的祖國發展前程光明,一定會蒸蒸日上。

一個問題,竟然引出了這樣一段學習經過。可見教學素材隨時都會出現,如果我們教師用心留意,注意學生的課堂發言和提問,適當加以利用引導,肯定會上出學生歡迎,自己得意的生動之課。

永遠的歌聲教學反思 篇12

學生把握了文章的整體結構,發現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後,再讓他們讀課文,這時我設計的問題是:仔細閲讀課文,畫出表示謎面的句子,謎底的句子。然後,從文章的謎底着手,層層剖析,理解山谷東坡只長雪松,而山谷西坡除了長雪松以外還長其它雜樹的原因。結合學生的回答,出示片斷“當雪積到一定程度時,雪松那富有彈性的枝丫便開始向下彎曲,於是積雪便從樹枝上滑落,待壓力減輕,剛彎下去的樹枝就立即反彈過來,雪松依舊保持那蒼翠挺拔的身姿。就這樣,反覆地積,反覆地彎,反覆地落,反覆地彈……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

這一片斷的理解作為本堂課的學習重點。教學時先讓學生自主地學習,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解除心中的疑惑。接着,我入情入景地範讀,讓學生心隨雪動。而後,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喜愛選擇某一個感人的句子去讀,讓他們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發揮自己的表達、思考、表演、想象能力,感悟雪松的特徵和品格。最後,要求用上“因為……所以……”這組關聯詞把自己所讀懂的內容表達出來。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創設實踐情境,讓學生用心傾訴,真情流露,這樣,既是學生心靈的獨白,又是他們的個性的張揚,同時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帶着對雪松的敬佩之情去讀,讀出它的傲霜鬥雪,讀出它的靈活變通,以次豐富課文的內涵。知道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後,再指導學生理解給人啟示的話“對於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正面抗爭去戰勝它,但有時也需要像雪松那樣,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

有了前文的鋪墊,學生就不難理解,彎曲和倒下並不意味毀滅和失敗,而是為了積聚力量,更好地生存和發展下去。最後,我安排了一個練筆:結合自身的生活和學習寫一寫對“彎曲和倒下並不意味毀滅和失敗,而是為了積聚力量,更好地生存和發展下去”這句話的體會。反思:課題的導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整堂課的教學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課題是文章的眉眼,但在朗讀文題時蜻蜓點水一帶而,沒能讀出情趣,沒能讀出滋味,讀出感受。指導閲讀重點片段時,指導太細,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故學生主動探究不夠。

語文課上讀很重要,但這堂課我沒能很好地藉助具體的語言環境,為學生創設語言訓練的機會不多,朗讀指導缺乏深度和力度。安排學生的練筆,學生沒有豐富的,足夠的語言來表達。其原因是指導學生理解雪松給人的啟示不夠透徹,在設計練習時,沒能很好地分析學生的認知情況,也許這一練筆放在第二課時比較合理。

永遠的歌聲教學反思 篇13

教學《孤獨之旅》我緊扣新課標指出的“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的原則,既尊重學生的人格。也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心理髮展的需要,從激發學生興趣、培養探究意識入手,過程中採取各式方法引導他們的情感、思維積極活動。在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的基本目標中,給予適時的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閲讀是個性化的行為,對於“孤獨”的認識,有的很積極,有的消極因素較多。我幫助他們認識成長猶如“蠶蛹蜕變為碟”“鳳凰涅磐”要經受住痛苦的磨鍊之後才能見到彩虹。

在教學中,我重點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規律,合理設置目標坡度和師生,生生與本文的互動。以默讀,跳讀,研讀為手段,感受語文教學以情育人,以美怡人的人文內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永遠的歌聲教學反思 篇14

上完《小小的船》一課後,我細細反思,認為這節課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以讀為本,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新課標給基礎教育帶來了一股清風,同時也給我們這些奮鬥在教學一線的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老師們在語文教學中都認識到了“讀”的重要性,“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可見充分地讀書是一個培養語言能力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讀的重要性毋庸多説,那麼,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讀,才能讀出情,讀出趣,讀出樂,讀出思,而不至於像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呢?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十分注重創設讀的情境,如:“小小的船可好玩了,孩子們願意上去坐一坐嗎?”(自由讀)“現在和小夥伴一起上去玩一玩吧。”(同桌讀)“看你們玩得這麼開心,帶老師上去一次吧。”(齊讀)學生讀時興趣盎然。與此同時,我還注意變換形式朗讀,有範讀、自由讀、齊讀、男女生比賽讀、閉着眼睛想像讀等等。此外,我還注意讀的層次,如學“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一句時,學生開始讀得不到位,我就採用了導讀的方式,問學生:“怎樣的月兒怎樣的船?”學生讀得稍好一些了,我又提示:月兒再彎一點,小船再小一點。學生讀得又好一點了。我又拿着手中彎月的圖片對學生説:“再讀得美一點,這個彎彎的月兒就會變成一隻小船了。”學生興致更高了,這一遍讀得更好了。我手中的彎月一翻過來,反面就是一艘小船的造型,學生開心極了。

二、讀與思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課堂教學中老師們在“讀”字上苦下功夫,語文教學出現了勃勃的生機,與此同時,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語文課僅僅靠讀行嗎?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孔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可見,語文教學中,讀與思應齊頭並進,二者不可偏廢。在教學中我常常告訴學生:聰明的孩子提問題。在《小小的船》一課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到詩歌中去尋求問題,提出問題,並採用在黑板上貼小問號的形式激發學生質疑。通過朗讀、思考、查找資料,師生共同把小問號逐一打開。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訓練。我自己比較喜歡的是研究月亮的變化這一環節。在我出示“七年級八年級不見面,九年級初四一根線”之後,我問學生:初五初六,初七初八,十五十六月亮又是怎樣變化的呢?學生根據自己觀察到的畫面自編兒歌,顯示了學生的創造才能。特別是我提出“十五十六之後月亮又是怎樣變化的”這一問題後,學生經過思考,把後半個月月亮變化的規律也推斷出來了。這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説是多麼的不容易。

三、拓展延伸,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跨越式教學最重要的是在把握教材的基礎上超越教材,加大信息量,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小小的船》是一首深受兒童喜愛的兒歌,它語言親切,意境恬靜,畫面優美。在教學中,我除了引導學生讀文悟境,還把拓展閲讀也作為教學的重點。課前我佈置學生收集關於月亮的詩歌、歌曲、故事以及一些小知識,學生都很感興趣。他們在父母親的幫助下,通過上網,向父母親請教,翻閲書籍等手段找到了不少關於月亮的資料。課堂上孩子們背詩、唱歌、故事接龍、參加“爭當月宮小博士”的活動等,對月亮的瞭解越來越深,積累了不少知識,並從中得到了鍛鍊,掌握了最基本的收集信息的能力。

四、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學生全員參與整個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真正尊重學生。學生只有在身心完全放鬆,精神高度自由和愉悦的狀態下,靈性才會自然而快捷地產生。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教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神效。我在執教《小小的船》一課時,為學生搭建了一個活動的舞台。學生在這個舞台上質疑、釋疑、創作、唱歌、跳舞、講故事、誦讀詩歌……

教師只是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他們在這個舞台上盡情地展示着自己的才華。正因為教師充分地尊重學生,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服務,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採用了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所以學生一整節課熱情高漲,思維的火花不斷地湧現,每一個孩子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之中,每一個孩子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永遠的歌聲教學反思 篇15

本週三第一節七年級語文組聽我的語文課,我上的是《河中石獸》。這是改編之後新增的一篇課文,並且篇幅也比較長。下面我來談談自己所上這篇課文的一點感受。

這篇課文我分三個課時來完成。並且我把這篇課文的重點放在理解字詞、課文內容和讓學生自己歸納課文中尋找石獸的四種方法上;把難點放在讓學生知道學習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麼道理上。

首先我讓他們提前預習,提前一個星期先背誦這篇文章,由於篇幅比較長,我讓他們一天背一小段,兩天背一大段,這樣降低了他們背誦的難度。在檢查背誦的時候,有時也給提一提不理解的地方。並要求他們自己藉助課文下面的註解和工具書自己初步閲讀感知課文內容。

其次在課堂教學時, 我分別叫了三個同學讀,再次通過大屏幕糾正了字音並且強調了這幾個容易些錯的字及音“曳” “坎穴”“募”,然後讓四個學生當堂落實字詞的默寫,有兩個學生全隊,兩個學生字音出現錯誤。

接下來就是對基本知識的學習以及掌握課文內容。對於作家作品的介紹我只簡單的説一下。對字詞句意和課文內容我講的比較詳細。第一個時我只講了一二段,我先讓他們自己翻譯課文,把不會翻譯的作上記號(在學習時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等時間到了我讓每個小組派一個代表一句一句講解課文內容,如果講的內容太多我發現對農村中學得孩子來説要他們把那麼多的內容記下來就有些困難,他們消化不了。我把每段裏面重要的詞語句子要他們做上記號,再讓他們當堂把這些內容記下來。過幾分鐘後我在檢查他們背誦的情況,真的和我預想的差不了多少。我覺得人有了壓力之後才會有動力,對於這些學生來説用這種方式讓他們掌握文章內容效果還可以。我真的很開心他們能達到這樣的效果我感到很欣慰。第二課時講第三段,方法照舊。第三課時講課文內容,第一個問題是讓學生歸納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待學生回答之後便明確答案(尋找石獸的故事)。接着問他們課文中講了他們用幾種方法來尋找石獸的?然而學生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回答的不是太好,他們都只找到了三種,他們都把第一種給漏掉了。最後又問學生他們是怎樣找到石獸的?學生馬上回答是根據老何兵提供的線索在河的上游找到石獸的。

文章的最後我問學生從他們尋找到石獸這件事我們應該明白一個什麼道理?

對於這篇課文我落實課文重要詞句這方面做得還可以。因為在做學案的時候,學生都是當堂記住的,寫的非常好。60名學生,55名學生解詞都考到了90分以上,5名學生也考到了80分,高興,也不再為學生寫的不及格而苦惱。這也給我們教文言文提了個醒,落實文言中的字詞句相當重要,課堂內容少講些,分段講。只講一二段,讓學生看着一體機的註釋記,記過後當堂檢查提問,再講第二段時,再次提問第一段的解詞及翻譯,提問範圍廣,隨時抽查,讓學生的記憶裏高度集中,並且學生正好在課堂上記住了這些詞義和句意。效果要遠比在家背得好。

在課文提升這方面我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好。以後自己要在這方面多下點功夫。

永遠的歌聲教學反思 篇16

本節課始終以《數學課程標準》為指導,本着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着眼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注重教學目標的多元化。在使學生掌握“雙基”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中,增強應用意識、成果意識,並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我合理地、創造性地把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創設學生熟悉的問題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使學生深入理解解題方法與按比分配的合理性。這一教學過程始終讓學生在開放、寬鬆、和諧的氛圍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第二部分: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充分體現了《課標》倡導的新理念。具體做法如下:

按比分配是一種分配思想,在生活、生產中是很常見的,已學過的平均分其實是按比分配的一種特例。教學中要通過解決實際生活的問題,讓學生了解在生活、生產中常常要把一個數量按照數量的多少來分配,感悟“按比分配”存在的價值。在設計時“把84棵樹分給五、六兩個年級,該怎麼分?” 讓學生思考,由於學生面臨的是自己生活中的問題,學習材料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於是激發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興趣,主動地參與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理解按比分配方案的合理,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每個孩子都能體會到數學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學源自生活。

永遠的歌聲教學反思 篇17

距上一次教四年級已經五年了,捧起原來上面備過課的舊課本,上課輕鬆了不少。也有了更多的想法和發揮。

《雅魯藏布大峽谷》是一篇自讀課文,學生充分閲讀後,我帶領學習了“自學提示”,學生從中提煉了“默讀、介紹”兩個重點詞,也是自學的兩個步驟,我提醒還有“想象”,應該是默讀——想象——介紹,想象的過程是加深理解的過程,也是為後面的介紹作準備。

學生經過想象準備後分小組進行了介紹,各組推選一名優秀者,我從中請四名學生當小“導遊”來為大家介紹(不看書),介紹後請“遊客”説説想請那位導遊,為什麼?在學生的回答(即點評)中,我相機總結出:作比較介紹、列數字介紹、分先後有條理介紹和語言流暢優美幾大特色。

但針對個人介紹都不夠全面的特點,隨後請學習小組組團講解。小組準備、彙報後,結合大家介紹的順序,再回到課文去把握課文每一個自然段寫了什麼,不生硬,學生比較投入,也能比較容易地概括出來。

本節課我最大的收穫在於概括每一自然段時,我用畫圖的方法講解了第二段的幾個數據之間的關係,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形成直觀圖像,從而促進了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對課文中心——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體會,達到教學目的。

記得第一天見學生,我講到正確讀寫姿勢“三個一”,細緻講了“一尺、一寸”到底有多長,還讓學生進行換算,學生紛紛問我是語文老師還是數學老師?其實,無論語文、數學都是一種工具,幫助人學習變聰明的工具。這節課不僅融會數學知識、還融會有地理知識,我遺憾的是,如果我的美術功底再好些,畫出一個立體的山脈走勢圖幫助學生理解就更好了!

永遠的歌聲教學反思 篇18

因為這是一篇閲讀課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書,然後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交流時的氣氛也比較好。

其次,重視朗讀和讀後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如在學習第二個故事時,我讓學生細讀觸發點——只見母親輕輕地對護士説:“不要緊,再來一次!”找得很準,並且牽一髮而動全身地擴散深入開來:數數媽媽説的話,幾個字,簡簡單單。請你深入到這個故事中,再去讀一讀、品一品,你還會覺得簡單嗎?“再來一次”對這位剛參加實習的護士來説這僅僅是簡簡單單的七個字嗎?普普通通的一位母親,她為什麼能有如此不簡單的舉動,説出如此不簡單的話呢?請聯繫下文再去體會。學生通過讀書體會到:透過母親“平靜的眼神”和“輕輕的話語”,可見母親把那位護士當作了自己的孩子,在鼓勵她,支持她,同時也希望自己的女兒在將來的工作中也能得到患者的支持和鼓勵。在這樣有層次的導學中,學生深層次地感受、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促進思維發展,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產生“一處傳神,境界全出”的境界。

學完這篇課文我在隨想本上佈置了一個作業,讓學生寫寫自己對文章最後一段的感想。第二天當我批改作業時發現,學生感觸還挺多的,特別是部分學生的心得體會讓我愛不釋手。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談自己對將心比心的理解,説得很好。我想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學生一定會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為他人着想,給別人多一份寬容和尊重。

永遠的歌聲教學反思 篇19

略讀課文是精讀課文的有機延伸,是將精讀學習所習得的方法進行實踐運用。但這是賽課,跳躍性上的,前面精讀課文“人物描寫一組”的學習鋪墊為零,缺少略讀課文教學應有的連貫性和系統性,怎麼辦?考慮再三,我決定藉助單元閲讀“導讀”,讓學生提早接觸單元訓練重點,從整體上去把握作家刻畫人物的方法。另外,努力把握好教學方法上的“粗放”。

略讀課文只有一課時,因此決不能求全求深,抓住一點,一課一得就可以。可是該課應抓哪一點,要練習挖掘把握到什麼程度,怎樣的教學算是明顯區別於精讀課文?我深深陷入了迷茫和困惑中。

拜讀完《略讀課文,今天怎麼教》,朱文君、王菘舟等名師專家的《對國小略讀課文教學的實踐與思考》,心中似乎有了一點底氣,於是有了第一次試教:以第一自然段教學為支點,串起散落在文章多個語段中的教學點,通過自讀體會、比較閲讀、動作體驗、角色換位等手段,引領學生走進文本,體會刷子李的技藝高超。課後,回首一望,課堂上,每個語言點又是感悟又是體驗,面面俱到,怎麼上着上着,居然比精讀課文還精讀?以至於拖堂十分鐘!單從時間上看,這是一個失敗的設計,一時又感到無比的迷茫。

永遠的歌聲教學反思 篇20

《彩色的翅膀》是一篇閲讀課文,課文比較好理解,如何在教法上有些新的突破?我認真鑽研了課文,發現有幾處亮點可以讓學生用在自己習作的時候。於是我便把本文的學習定位在:從本文看對自己習作的借鑑作用。

上課了,在學生大致瞭解課文內容後,我便提出了問題:“這篇課文中的什麼地方我們可以在寫作文的時候借鑑?可以從文章的結構來説,可以從文章的用詞譴句來説,也可以從開頭結尾、題目來説......”同學們深思後,紛紛發言.

在交流討論中,學生已經能感覺到作者設置懸念的寫法,這可以引起我們閲讀的興趣。

學生説的這些方面,恰恰是本文在習作方面最值得借鑑的地方,學生都説到了。

語文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我覺得不僅僅是要把一篇課文理解了,還要讓學生從課文中學到自己作文的點滴方法技巧。不同的課文,在備課時找準它的閃光點——最值得學生學習的方法,在上課及時滲透。

需要改進的地方:由於用一節課就完成了教學,課前讓學生預習,估計部分學生應付了事,在做練習時,一些課文裏面的詞語搭配,不知道如何做。看來,把課文讀熟是後面的學習的基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j9jg8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