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孫權勸學的教學反思(精選14篇)

孫權勸學的教學反思(精選14篇)

孫權勸學的教學反思 篇1

《孫權勸學》是我在文南中學上的一堂交流研討課,也是一堂常規教學課,我採用傳統的教學方式。

孫權勸學的教學反思(精選14篇)

為了備好這節課,我除了認真鑽研教材、教學指導用書,還積極瞭解所要授課班級的學情,從而制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這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文言文,詞句方面的障礙少,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培養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於是,我將“揣摩文中人物對話描寫,品味用對話來刻畫人物的表達效果”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根據文言文的教學需要,採用誦讀和探究發現法展開教學,讓朗讀貫穿整個課堂。具體教學流程如下:

導入新課,檢查預習——自主質疑,讀懂文意——品讀語言,分析人物——誦讀課文,反思領悟。

反思這一節課,從施教過程看,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處。

成功之處:

1、檢查預習情況包括對作者等有關文學常識的瞭解,難字的讀寫,落實基礎;

2、“自主質疑,讀懂文意”能夠給足時間學生自由朗讀,讀課文註釋,同桌互相翻譯,並將不理解的詞句標上記號,我 注意到所有學生都能認真讀書、互譯。

3、利用小黑板事先寫出文中重點、難句,在學生質疑之後檢查落實句子翻譯,並教學生小結翻譯方法。

不足之處:

1、在“自主質疑”環節,讓學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詞,原本擔心會不會有學生質疑,出乎意料的是就這篇簡短的文章的字詞理解這一點,學生連連舉手竟提出不少問題,所以這一環節花了很多時間。

2、在檢查句子翻譯的環節,由於擔心學生不懂翻譯,教師反覆講解,耗費時間,可以説是課堂的教學語言不夠簡潔。 

3、由於在上一個環節花去至少22分鐘的時間,所以以致於在“品味語言”這一重點環節,上得不夠從容。總擔心時間不夠,來不及給學生背誦。所以在引導學生揣摩人物的語氣,品析人物的性格時,給學生“品”的時間不夠,所以學生對於孫權、呂蒙、魯肅這幾個不同人物對話的情味體會得不夠深刻。

受益之處:

通過文南中學老師及教研室領導的點評,我對於文言文的課堂教學又有新的啟發:

1、授課時教師要滿懷激情。文言文教學注重朗讀,最好教師能夠聲情並茂的朗讀。

2、 對於文言文字詞的掌握、句子的翻譯,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完成,集中訓練,落實知識點。

3、不管文言文的篇幅長短,都應尋找教學的突破點,如本文“魯肅和呂蒙的對話”就是突破點。

孫權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三

《孫權勸學》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一百餘字,但人物形象生動傳神、呼之欲出,在敍事方面,全文只寫了孫權勸學和魯肅“與蒙論議”兩個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緊接着就寫出結果,而不寫呂蒙如何好學、他的才略是如何長進的。在人物描寫方面,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有情味。

教學中,我採用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學習,促使學生養成自主讀書的學習習慣,學生藉助註釋和詞句理解基本內容,教師只激發,點撥。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在讀的訓練中,我以讀思結合的閲讀原則:初讀──速讀──競讀──研讀──背誦,自學效果很好,大部分學生能當堂背誦全文,提高了學生文言閲讀能力。

同時,我還注重文言文拓展訓練,因為課堂學習畢竟閲讀的範圍小,我有針對性地開展了文言文的拓展訓練《指鹿為馬》、,《哀溺》等閲讀練習,使閲讀過程中的諸多收穫得以鞏固與積累。

孫權勸學的教學反思 篇2

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我想體現一種新的文言文教學思路。新課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應該怎麼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堅持“吟誦為本、注重基礎、品味探究、適當運用”的十六字方針。

“吟誦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點,讓“讀”貫穿課堂始終,激發學生興趣,還文言文課堂書聲朗朗的本來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讀必須讀出“古味古韻”。本課中我將通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朗讀把對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注重基礎”,即關注學生文言文學習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通過掃清字詞障礙,增強文言文的閲讀興趣和閲讀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當古漢語來教,而把文言文當美文來學,讓學生增強文學欣賞能力。“適當運用”,即讓學生能根據文章的情節、內容、人物性格等信息進行合理的想象、推理,進行擴寫、補寫、續寫(不是説讓學生學寫文言文),對文本進行創造性閲讀。本文作者為了突出“孫權勸學”,對材料進行了剪輯處理,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為學生的創造性閲讀提供了條件。

其次,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主的體驗、探究,讓學生自主的與文本、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對話。整個課堂,教師預設大致程序,許多具體內容教師可根據課堂生成靈活駕馭和調控。

孫權勸學的教學反思 篇3

這篇小説的篇幅雖然比較長,但內容卻很貼近學生的思想生活。所以在學生課前預習的基礎上,由學生當堂誦讀一遍,完全可以理清故事情節。另外,學生在讀時就加進了自己預習時對人物的認識,將這種情感轉化為讀書時的語氣,那麼聽的同學在看課文的同時也聽了其它同學的看法,產生了對課文內容的比較認識,我認為這點也達到了宋體欣賞文學作品,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再語言環境中的意義的作用。

為了使學生從文中找出自己感受較深的句段,並説明理由,這有助於學生再次瀏覽全文,我覺得這個環節可以由學生獨立進行,自由發言,這樣更容易聽到更多不同的見解。但鑑於學生個體差異,所以在最後的 課外思考練筆環節,讓學生用筆闡述自己的看法。可以彌補大班教學中無法顧全每個學生的缺陷,當然,這就需要課後的落實,達到更好的效果。

總之,上完課後,學生的發散思維給了我很大啟發。語文課堂中的文本就是件藝術品,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各個方面來認識它、評價它,然後得到自己知識的充實和思想的進步。這是一件完整的藝術品,如果分割來分析,就會破壞它的整體美。

孫權勸學的教學反思 篇4

(1)原因分析

一年級的國小生對校園的認識並不深刻,因此進行必要的校園參觀可以讓學生從感官上初步瞭解學習環境,為今後能夠深入瞭解學校打下基礎。從學生自身考慮,對學校的瞭解可以增進他們對學校的喜愛之情,增進師生之情,增進安全意識,對其今後的學習生活有很大的幫助。通過本課的學習,不光使學生了解學校的基本設施,同時還要讓學生學會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力。

(2)措施分析

措施一、利用“探密小分隊”的形式,進行校園的參觀活動。它的優點是讓每位同學都成為這個小分隊的成員,增強活動的神祕感,從而激發同學的興趣,更好的對校園進行觀察。

措施二、利用動手畫圖的活動,讓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華和優點,發揮其創造力和想象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效果分析

通過對學生上課的成果分析(他們畫的圖。)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分析學生掌握知識的效果。從結果看出,大部分學生對這樣的上課內容的安排感到興趣十足,同時他們都通過這堂課瞭解了學校的基礎設施,從而規範了他們在學校的日常活動。

孫權勸學的教學反思 篇5

《飛奪瀘定橋》記敍了紅軍北上抗日途中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的英雄壯舉。表現了紅軍戰士英勇戰鬥、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氣概的著名戰役。課文按時間順序來寫,紅軍要奪下瀘定橋的原因,和敵人搶時間。攻天險,最後奪下橋並北上抗日這一順序來寫,條理清晰環節之間銜接緊湊加之戰爭氛圍強烈,故採

用情景教學法引入課文。

1、教學時播放《長征》詩詞朗誦,“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紅軍過後盡開顏”。因為本篇課文寫紅軍為北上抗日為渡大渡河,奪取瀘定橋。剛好本詩詞和內容相吻合。加上詩詞朗誦時氣勢宏偉,音樂激昂,讓學生以聽覺上被帶入當時渡口情景中,加上播放《奪橋》錄象,學生如身臨其景之感。在播放完詩詞及錄象片段後,教師通過通畫外音“1935年5月北上抗日紅軍…同學們讓我們走進這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吧!”讓學生從音樂錄象中,返回課堂為上好此課作準備。這樣學生學習興趣得到了提高,達到激趣之目的。

2、課文入手,題目的重點難點是哪一個(飛奪) 看了課題你可以提出哪些問題?(“為什麼飛奪?” “怎樣飛奪” “飛奪的結果怎樣”) 通 過學生學習,可以獲得很好的訓練效果。教師首先巧妙地從題目中的關鍵詞語切入,並從關鍵詞設問,帶出課文情節發展提綱(起因、經過、結果),即提供了一次填詞語句子的訓練機會,又延伸為主要內容的概括,展現出敍述順序,提出了分段依據,並歸結為指導學法。六項訓練任務(找關鍵詞、設疑提問、連句概括主要內容、剖析敍述順序、分段和指導學法)環環相扣,一氣呵成,可謂獨運匠心了。理清順序後,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出主要內容(限時2分鐘)以學生的自覺性往往很差,如果用學生課堂問答形式,只有一部分教好的學生積極動腦筋完成。而大多數學生則不動腦筋,就達不到全班理解課文的目的。

3、抓住重點詞語“飛奪” 1、採用逆推法去分析紅軍“飛奪瀘定橋”須具備的條件。

紅軍北上抗日必然要從瀘定橋上過————必需奪下瀘定橋————要奪瀘定橋——必需和敵上搶時間、快速的奪下橋。在學生了解的情況下,讓學生重點理解為什麼要用“飛奪”而不用“奪下”體會紅軍面臨大渡河、瀘定橋之險,敵人的前有天險後有追兵的險境。襯托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慨。

4、播放錄象資料,使學生感受到戰爭氣勢之大、戰鬥場面激烈。同時,課件出示瀘定橋、大渡河之險。襯托奪橋之難,紅軍之英勇。

5、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時要認真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把握好朗讀的基調——崇敬、讚頌。奪橋是一個壯舉,整個過程緊張激烈。因此,朗讀的節奏應該緊張、高亢,行軍途中,雖然路程艱險,要讀出紅軍不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慨,要表現出緊迫感。

激戰的場面要讀得緊張有勢、節奏稍快。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6、閲讀延伸,展望未來,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出示一組勻城圖片(文峯塔、繁華的街道、國小幸福的生活等)讓學生自己説説自己的感受。針對以上的兩個問題,其目的是讓學生緬懷革命烈士,知道新中國來之不易,是用先烈的鮮血換來的,我們只有珍惜時間,好好學習,將來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力量。

7、在教學中,安排的內容較多,時間不足。

孫權勸學的教學反思 篇6

《小鷹學飛》是一篇童話,敍述了小鷹在跟隨老鷹學飛的過程中,老鷹不斷向小鷹提出新的目標,從而使小鷹知道學習沒有止境,應該不斷進取的道理。文中小鷹與老鷹各自語氣與心境對比很明顯,很適合孩子分角色朗讀。

在指導他們有感情朗讀課文這塊,我是這樣做的:首先,借提示語揣摩人物心情。在對話過程中,作者很細心地給孩子們用上了很形象的提示語,方便孩子揣摩角色心理。如:當小鷹飛到了大樹的上面,它高興地喊起來:“我已經會飛啦!”老鷹則搖搖頭説:“飛得只比大樹高,還不算會飛。”當小鷹飛到了大山的上空,它又高興地喊起來:“我真的會飛啦!”而老鷹又搖搖頭説:“飛得只比大山高,還不算會飛。”當小鷹飛到了更高的地方,它急促地喘着氣,對老鷹説:“現在……我總算……會飛了吧?”老鷹向頭頂上指了指説:“孩子,你往上看!”等等。我先出示提示語,讓孩子反覆讀讀,進行理解。然後問孩子們:小鷹為什麼高興?老鷹為什麼搖頭?孩子們在理解童話內容的基礎上進行了正確解答。然後讓孩子們試着讀讀這幾句話,讓孩子們感受一下小鷹的高興、滿足、得意和老鷹的心情。有些孩子讀得還是可以的,但是,我發現,沒有生動表情的輔助,孩子們儘管理解了,但是語氣就是達不到那種效果。後來進行提示語的引讀,朗讀效果好多了。

其次,憶平日生活想象表情動作。我問孩子們:平日裏,當你學習取得好成績時,你會怎麼做,怎麼説?孩子就是孩子,被問到了自己,勁頭挺足的,紛紛舉着例子告訴我。我又問:那你現在就是小鷹,當你能飛了,儘管只飛到了大樹的上面,你會怎麼高興和得意呢?孩子們有的做着表情,有的做着動作,紛紛詮釋着自己理解的得意。嘿嘿,挺有意思!於是我讓他們就學着用小鷹的口吻得意地説這句話,加上動作表情。這下,效果好多了,表情豐富了,語言也到位了。後面的環節也是這樣啟發,孩子們經過一遍遍的朗讀,不僅把語句讀熟練了,同時感情也出來了。

再次,入境表演表達生動故事。最後的情境表演應該説是水到渠成的,我和他們一起表演着,我讀旁白,男生是老鷹,女生是小鷹。大家都進入了角色,玩得挺高興的。這種表演,讓孩子們更放開了,他們對角色的理解更到位了,在故事表演中的朗讀也更生動了!

孫權勸學的教學反思 篇7

上了《6和7的認識》後,我更加體會到興趣對於孩子們學習促進作用。在教學中我以“趣”為中心,設計課堂教學。

一、創設新穎、有趣的童話情境。

《6和7的認識》這節課相對來説知識點較多,包括正確地數出數量是6、7物體;掌握6、7的數序、大小,會讀、會寫6、7;知道6、7表示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其中知道6、7表示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讓學生們掌握這些知識點,教材設計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素材,有師生打掃教室的情境圖、尺子、數金魚圖,還有利於學生從圖像抽象出數的點子圖、小棒圖。

由於教材呈現內容相對來説較多,相互之間的缺乏聯繫,對於新入學的一年級新生來説,學習起來比較困難。6、7歲孩子的有效注意時間短,如果我們在一節課內呈現的內容、形式、太多了,所以我設計了“七個小矮人”這一眾所周知的童話形象引入本課,成功地激發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學習《6和7的認識》。

二、讓學生充分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低年級的數學教學除了使學生正確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外,關鍵的一點是要讓他們覺得學習數學是有趣的,不是枯燥的。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充分地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1、動腦的樂趣。

在學生已經擺出6個圓片的情況下,讓學生用最快的速度擺出7個圓片。讓學生們猜一猜,擺的最快的小朋友是怎樣擺的。通過學生動腦操作、敍述,使他們充分感知6與7的聯繫。

2、在遊戲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在課中我設計了“聽口令做動作”這一遊戲使學生明確基數與序數的區別。

從課堂教學效果看,達到了預設的要求,整節課學生學得輕鬆快樂,但也存在值得反思和改進的地方,在基數序數意義的區別這一環節。雖然我讓學生以活動形式,滲透基數與序數的含義,但二者的區別學生只是浮於表面上的感知。反思教學,如果讓學生對“前6名同學蹲下 ,第6名學生舉手” 進行反覆強調就可以讓學生能更進一步的明確二者的區別。

孫權勸學的教學反思 篇8

《彩色玻璃窗》是三年級下冊一節手工製作課,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其主要內容:以欣賞的形式,讓學生初步瞭解彩色玻璃窗鑲嵌畫的藝術特點。掌握利用套色剪紙製作窗花的方法,鍛鍊動手動腦的能力及創作能力。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顏色、材料來設計玻璃窗,在設計中,捕捉創作的靈感。難點是:玻璃窗造型的設計及鏤空的技法運用。

通過本課教學,學生不光在技能上學會了如何製作彩色玻璃窗,並且瞭解了其文化藝術,這也就符合了新課程標準中提到的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美術技能,還要讓他們接受文化知識,因此本課教學中的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完全達到。在課堂中,我給學生展示國外教堂彩色圖片和學生作品,讓他們感受各種彩色玻璃窗的特色,然後在評價中讓學生互評,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從而達到新課程中的情感目。

孫權勸學的教學反思 篇9

比例這部知識是在學習了比的知識上進行教學的,屬於概念教學,為以後解比例,講解正、反比例做準備的。學好這部分知識,不僅可以初步接觸對應函數的思想,而且可以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具體的問題。

比例是在比的基礎上講解的,組成比例的兩個比比值相等,由於比的知識是上學期學的,這麼長的時間,學生的知識肯定有了一定的遺忘,所以在教學前,先帶領學生回顧比的知識。什麼叫比?關於比,我們學過哪些知識?什麼是比值?怎樣求比值?怎樣化簡比等等。喚醒孩子的舊知,既複習了以前的知識,又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幫助。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指導思想,主要讓學生在情境中產生問題“觀察——計算——比較——概括——應用”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為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孫權勸學的教學反思 篇10

《比尾巴教學反思》這篇課文是首兒歌,用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同時配有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圖,課文內容是充滿兒童情趣的語言,讀起來琅琅上口。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識字、寫字,認識新筆畫“撇折”,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讀好問句,瞭解一些動物尾巴的特點。

新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他的興趣決定了它的學習態度。在孩子們的眼中,小動物是它們最親近的朋友。就《比尾巴教學反思》這篇課文本身而言,淺近的詩歌就比較能讓學生感興趣,讀起來也是琅琅上口。教學時,開始我就利用國小生對動物的親近以及對童話世界裏小動物們的比尾巴教學反思大賽充滿了好奇。創設了森林裏的小動物參加比尾巴教學反思的比賽,讓學生當小裁判幫助小動物們比尾巴教學反思,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新課的慾望。

在課文朗讀方面,我主要讓學生做到讀中感悟。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要求做到讀準字音,鼓勵學生比比誰讀得好,讀得流利。朗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之一,而讀好文中的問句又是教學難點。對於本課在問句的指導朗讀方面,我是這樣處理的:首先是出示文中的六個問句,讓學生自由讀,這樣他們讓他們有個大體的感知。然後是讓學生仔細聽老師的範讀,讓學生自己在聽的過程中找出讀的要點,再讓他們自己按照找出的要點自己讀,最後是個別讀,在開火車比賽讀。在授完新課的時候,又設計了讀的環節。這時是繼續創設情境,在情境中要求學生能夠有感情得讀,流利得讀,最後在讀的基礎上能夠背誦。

課文中介紹了六種小動物尾巴的特點,同時配了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圖,課文中琅琅上口、極富兒童情趣的語言,能引起學生觀察其他動物尾巴特點的興趣。課本中的知識畢竟有限,為了豐富課本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我設計了拓展這一環節,利用課件出示了另外的六個小動物的圖片,生動活潑的畫面再次激發了學生的慾望,此時讓學生仿照課文的形式編兒歌。在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之後,他們能夠抓住動物尾巴的特點,按照課文中詩歌的樣式編兒歌。例如,“誰的尾巴像剪刀?”“燕子的尾巴像剪刀。”“誰的尾巴細又長?”“老鼠的尾巴細又長。”“誰的尾巴斷了能再生?”“壁虎的尾巴斷了能再生。”

孫權勸學的教學反思 篇11

《幸福是什麼》是一篇略讀課文,我在設計時以培養學生的自我理解能力為主,但上完這一課,發覺與設計時的意圖相差較遠,經過聽課領導的評點及自己的思考,感覺指導學生不到位原因就在於自身的引導不夠明確,設計沒有緊密結合學生實際。老師的導很關鍵,如果老師本身指導的思路不夠清晰,要求不夠明確,學生的能力是很難有所提高的。下面我從教學設計的幾個方面來説説指導不夠好的地方。

首先是導入,我用多媒體播放《幸福拍手歌》,讓學生説聽了後的感受,其實這個對四年級學生要求過於簡單,如果換成先板書“幸福”讓學生説有什麼想法,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去思考,同時又訓練學生説話,效果會更好一些。

接着是默讀課文,簡單歸納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歸納時應該訓練學生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來説,我為了降低難度,給了學生一個提示語句,讓學生根據提示去歸納主要內容,可能會限制學生自己的思維,侷限在一個框裏。學生已經預習過課文了,我在這裏沒有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如讀文是否流利,文中要求認識的6個生字也沒有讓同桌檢查讀音,基礎知識沒有抓牢固。對於自學能力較好的學生而言,這6個生字可以在課外認識,但班上大多數學生的基礎稍差,所以還是在課堂上提醒一下會加深印象。

當找出理解幸福的重點句,我讓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如何理解這句話,可以分角色表演,也可以自己思考在組內交流自己的看法。學生選擇分角色朗讀的佔多數,當我檢查時就發現學生並沒有真正去思考這句話,純粹在讀書。請了一個小組上台表演,本想讓台下與台上的學生進行互動對話,藉機培養口語交際能力,但是我沒有結合課文語句和生活實際理解為什麼三位青年感覺勞動可以帶來幸福,也沒有讓學生質疑難道僅僅只有勞動才能帶來幸福,所以學生的小組表演結束,學生缺乏獨立思考能力,依然沒有真正理解這個重點句,

最後一個環節是讓學生仿寫幸福“格言”。本來的意圖是通過一堂課的學習,讓學生把自己體會到的幸福是什麼寫下來,但是我拔高了要求,以致讓學生理解為寫格言原來是這麼簡單,四年級的學生寫的句子是自己的感受,這裏可以換為寫寫對幸福的感受,來體會生活中存在身邊的幸福並更好地珍惜幸福。當學生寫好,可以挑幾句好的感受在電腦中打出來,讓學生評一評,激發學生寫話的興趣,真正做到讀寫結合。

孫權勸學的教學反思 篇12

朱信峯

《圓明園的毀滅》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九冊教材中第七單元的一篇閲讀課文,課文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課文所介紹的內容都已消失,無法再現,引導學生讀文,感受,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它昔日的景觀就成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經過40分鐘的組織教學和引導,我有以下幾點初淺的感受:

一、思路清晰,前後呼應。

(一)走近圓明園——從雨果給巴萊特上尉的信入手,讓學生談感受,激發情感。

(二)走進圓明園—— 抓住課文中的三個評價圓明園的句子“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學習“圓明園的輝煌的過去”和“圓明園的毀滅”的部分,讓學生感受到“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

(三) 走出圓明園——學完課文,配樂出示圓明園殘址,拓展昇華,想象寫話:假如你就站在圓明園廢墟旁,你會説些什麼?最後再以雨果的話結束本課。教學思路簡明清晰,前後呼應。

二、感性認識,激發情感。

為了達到本課的情感目標,突破重難點,我在課前蒐集了大量有關圓明園的資料,向學生展示了當年圓明園的輝煌之處:它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使學生親眼目睹,親身感受它作為萬園之園的獨特魅力,從而萌生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愛之深”,才會“恨之切”。在教學過程中我分三步使用這些影象材料:一是在課前五分鐘進行滲透式傳播;二是在學習第五自然段時觀看火燒圓明園的視頻,推動學生情感的噴發;三是在初略學習課文2、3、4自然段時結合朗讀觀看相應的圖片。豐富而感性的影象教材拉近了學生和教材的距離,看到圖片後學生們都震驚了,播放圓明園在大火中被焚燒的影視資料,學生的惋惜、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後一部分的感情朗讀就無需過多指導了。

三、以讀為本,讀中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古人也説:“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突出語文課“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熟讀成誦,在讀中感悟”的特點,課堂上留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採用自由讀、指名讀、默讀、齊讀、範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讓同學們帶着自己體會到的通過朗讀表達出來。通過給學生時間朗讀,體會作者怎樣表情達意,使學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喚起愛國熱情,惋惜、痛恨之情,從而更進一步體驗情感,與作者產生強烈共鳴。

四、拓展文本,融入理解。

在學生、教師、文本間經歷了一番深刻的對話後,我引導學生引入了圓明園毀滅的真實史料,有關於“掠走的資料”和關於“毀壞的資料”,請學生讀了後説説心裏、是什麼滋味?由此引發了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

不足之處:

1.“想象園中的美景進行説話”這個教學環節學生的想象過於蒼白。

2.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完全調動起來,師生互動還不夠到位。

教學《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讓我體會到課堂教學要重視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的轉變,只有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才能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孫權勸學的教學反思 篇13

一張白紙上畫着這樣的景象:寬闊的雲天下面,一條河,一隻船,船上安然地坐着一位老大爺。線條簡單極了,色彩也不鮮明。老大爺的神情有些特別,親切而又陌生地盯着什麼,手裏拿着煙袋,嘴巴微微地張着。這樣一幅簡意單的畫,卻被放在了我習作本的首頁,是因為它有不平常的來歷。

一次,媽媽帶我到一個山明水秀的地方去寫生。

“媽媽,你看哪,這兒的河水多美,還有小船!”我望着遠處連綿的羣山,身旁清澈的河水,粼粼的水波上停泊着的一隻小木船,立刻高興地畫起來。

可是,我正要畫那隻小木船時,一陣水波散開,小木船划走了。“真倒黴!人家好不容易畫的。缺了只船,怎麼行呢?媽媽……”我急哭了。我想媽媽一定會來幫我出主意的。可是,沒有人應聲,媽媽到前邊的河灘上揀鵝卵石去了。我懊惱極了,真想把畫夾子摔了。

這時,就像一個奇蹟,船居然劃回來了。夕陽下的船伕似乎沒有什麼表情。小木船準確無誤地停在原來的地方了。我高興得直想跳,趕快繼續畫起來。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

“畫完了嗎?”這聲音很粗重,是船伕在問。

“就差一點兒了。”

“別急,我等着。”

我感到高興,還有一些激動。畫完了,我大聲説:“謝謝您,老大爺。”老大爺笑了笑,划着小木船走了。我轉過身來,發現媽媽已在身後。她輕輕地説了一句:“風景是美啊,可是最美的還不是風景。”媽媽的話在我心中久久迴盪。

孫權勸學的教學反思 篇14

1.識字教學形式多樣。

文中的13個生字,“瓜”在《菜園裏》一課已經出現,學生較熟悉,這裏不再強調,“燕”通過分析字形,和燕子比較加深記憶,其他的生字都以詞語的形式出現,其中還以滾雪球的形式讀“看看”、“再去看看”、“再去仔細看看”解決了文中的朗讀難點,我們都識字教學要不斷地復現鞏固,從字到詞到短語後到一句話,兒歌、給詞語拉拉手。生字前後在不同的語境中多次出現。認準了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把識字、解詞、讀句、學文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憑藉課文語言理解詞義,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進行朗讀。這滾動式的教學,意在讓學生通過多層面的語言實踐,理解鞏固新學的詞、句,讀通課文,讀懂課文。

2.以讀為本,培養學生的語感,讀中感受。

低年級的兒童剛剛開始學習規範的語言文字,處在語言文字訓練的起始階段。對於他們來講,正確的朗讀是學生理解課文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所以我的朗讀分這麼幾個層次:1、自由讀、檢查讀。以讀通、讀準、讀正確燕子媽媽和小燕子的話為目的。2、指導朗讀,展示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感歎號這次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所以,我就清楚地告訴孩子們,感歎號喜歡和高興、興奮的句子交朋友。今天的課上,問號、感歎號的指導還不是很到位,形式還可以豐富些。

3.注重各種習慣的培養。

在教學這課時,我儘可能的把課上得細膩,猜謎語時,培養學生聽的習慣;朗讀課文時,拍拍學生的背,規範良好的讀書姿勢;寫字時,讓孩子們和大屏幕上的小朋友比比誰坐得端正,繼續規範寫字姿勢。總之,我覺得一年級的課,就該實實在在、紮紮實實地,讓學生一次比一次有進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j9700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