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孫權勸學反思總結(精選20篇)

孫權勸學反思總結(精選20篇)

孫權勸學反思總結 篇1

《孫權勸學》是一篇 自讀課文,故事性很強。這篇文言文課文詞句方面的障礙少,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培養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從施教過程看,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處。

孫權勸學反思總結(精選20篇)

成功的地方有:

1、使用多媒體教學,有利於激發學習興趣。本課教學使用的視頻《刮目相看》,對學習基礎比較弱的授課班級,可以幫助學生熟悉課文情節,為理解故事內容做鋪墊。視頻朗讀對於學生句讀能力的提高也有裨益,同時課堂理解的重點,通過媒體展示,一目瞭然。節省了不少時間,有利於知識的拓展。

2、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課文理解並不難,疏通理解時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提出疑難詞句,學生與老師一同解答,這樣便於因材施教,發現並解決學生學習中的難點,也能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調動學習積極性。疏通課文時,讓學生利用註釋,對着幕布上的句子進行翻譯,有利於糾正學生對着翻譯書的習慣,有利於培養即席説話的能力,結合語境整體理解句子與表達能力,培養文言語感。

3、引導遷移,適度拓展。不僅是對文言詞句知識的掌握平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聯繫舊知,總結歸納,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對那些有生命力的文言詞語的積累(成語)也重在運用。對出自本文的兩個成語“吳下阿蒙”“刮目相看”,不僅讓學生知道意思,還引用了兩個例句,幫助學生學會運用。本課在教學的最後設計了拓展延伸的環節:你收集到哪些古今中外名人關於讀書重要性的名言警句?學生的收集不多,教師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讓學生朗讀。希望能對班級裏那些缺乏讀書意識與習慣的學生有所啟示。

孫權勸學反思總結 篇2

反思這一節課,既有可以説的優點,但是缺點也不少。我認為有以下幾點是可以肯定的:

一.本節課體現了語文課堂上缺少的朗讀。朗讀一直貫穿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開展了以教師範讀,教師點名讀,讓學生分角色朗讀。以讀帶講的效果很好。而且能讀出了人物的語氣語調。對人物的語言進行了讀和評

二.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清晰,讓人 能夠直觀感受。板書比較簡潔,有條理。

三.開展了課本劇,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從中得到了體現。也培養了學生的表演能力,以及口語表達的能力。

但是不足的地方也很多,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由於學生學習基礎的把握不夠,以至於在譯讀這一環節所花時間過多。忽略了其他該設計的教學東西,如對人物性格的分析不詳細。

二.板書雖然簡潔但是卻忽略了對重點詞語及句式的板書,文言字詞講的少。

三.對課文的人物形象分析不夠,,花的時間少,而且展開的討論有限,沒能展開來講。對學生的觀點做的評價不夠全面。

孫權勸學反思總結 篇3

《孫權勸學》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119個字,但人物形象生動傳神、呼之欲出,在敍事方面,全文只寫了孫權勸學和魯肅“與蒙論議”兩個片段。故事性很強,文詞句方面的障礙少,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培養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對剛剛步入國中的弱班同學,我想不會有太大難度,我把教學目標定得比較低。從施教過程看,有啟發之處,有不足之處。

本堂課的優點是:重難點突破較好;環節設置到位。缺點是:問題設置比較寬泛,針對性不夠明確,讓學生無所適從;老師在導入、教學環節銜接方面還應講究些藝術性,小結時要有針對性地突破重難點。

經過認真反思,我不僅認識到本堂公開課的缺陷,而且意識到平時的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對學生的能力估計過低,不敢放手讓他們去探索去嘗試,總是試圖設計一個個框框把他們圈住,希望他們按照我的思路去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最後到達我的預定目標。這對於學生創新意識、自主能力的培養是極大的障礙。

其次,新課改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有助於培養髮展型、學習型的人才。可我在教學中“沉”得不夠,往往是充當教材解説者的角色。總想把教材提供的知識全都灌輸給學生。細想之下,才明白知識是無窮盡的,是學不完的,教師不能以傳授知識為主要任務,而應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教會他們學習,對他們的學習成果,學習過程作出恰當而又富有激勵性的評價。

再次,對一些新的教學模式,學習方法生搬硬套,結果只學到皮毛未掌握其精髓。其實,方式方法好不好,並不在於它新穎不新穎,而在於它適合不適合教材和學生。最後,我還感覺到自己的知識結構已經不很適合二十一世紀的學生了,因此,多接觸新鮮事物,多與學生交流,瞭解他們的想法和需求也是今後工作中不可忽視的方面。

孫權勸學反思總結 篇4

這篇課文是一首活潑清新的小詩,讀後大家一定覺得心裏很甜很甜。這樣的詩情畫意,在滋潤着我們的心。這熾熱的童心,將激勵着我們把這綠葉和花香的情意,化成無盡的關愛送給天真可愛的孩子們。這株紫丁香,不僅是孩子們送給老師的一份珍貴的禮物,更是一首值得老師久久吟誦的師生情意的頌歌。

文章以兒童的口吻,淺顯的文字,表達了濃濃的師生情。文章雖然是從兒童的角度寫,但教師的形象也躍然紙上:為工作而疲倦,時時把學生掛牽,夜深了,還在寫教案。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體會本課中學生對老師的愛,老師對學生的愛這樣互融的情感,不知我們班的孩子們能否體會呢

上課了,我深情的範讀了課文,讓孩子們説説感受。讓學生感受到在這篇課文中有一種美好的情感。現在不能體會,等到課文學好後,你們一定能體會。

接下來,我引導孩子細讀課文。第一節,我用動作表演的方法,來引導孩子理解"踮",為什麼要踮腳走路感受孩子的細心。第2,3,4節我先請學生自己讀通讀順,深入感受老師工作的辛苦和學生對老師的感恩。第5節,我提了一個問題,老師會做一個怎樣又香又甜的夢學生回答"老師的夢裏會有一大片紫丁香。老師會夢見自己班的學生個個考100分。老師會夢見學生個個上課認真聽講,作業認真完成。這是我連忙反問:這些美夢會實現嗎孩子們大聲回答,會的!小宇的回答更讓我激動。老師會夢見學生一起送一首歌給她,每個學生會送一束紫丁香給她。這時,我猛然想起教師節,那個甜蜜的早晨,我們班的孩子唱了一首歌送給我,那麼,就讓我成為課文中這個幸福的老師,於是,在孩子們認真的有感情的朗讀中,我又一次被深深感動了。

最後,我再問:現在,你們體會到課前老師的提問,這種美好的感情了嗎僅僅是老師對學生的愛嗎全班學生都大聲説,不是。這是一種美好的師生情,老師愛學生,學生愛老師。並且拓展到平時的生活中,讓學生理解在生活中也應該時時帶着這種感恩的心去對待每一個關心和愛護自己的人。

本節課的成功在於我並沒有違背孩子的情感發展曲線,當孩子沒有象預設時同時體會師生互融的情感時,我不急於一時,等到學完課文後,再次感受,學生回答得很棒。欣賞這句話"鳥兒已經飛過,天空了無痕跡。"雖然不能如此高明,但希望能與他貼近。

孫權勸學反思總結 篇5

寓言這種文體主要通過一個簡短而生動的故事,來告訴大家一個深刻的哲理。之前已經學習了《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以及一則中國寓言《智子疑鄰》,學生對這種文體已經較為了解。所以,學習《塞翁失馬》主要的教學思路我和孩子們都非常清晰,主要把新課改和班情有機的結合起來,選取最佳結合點,宗旨是:全員參與、積極展示、張揚個性、快樂學習。用以下6個環節:展示文學常識、展示朗讀、展示課文字詞及內容收穫、串聯重難點,融會貫通、知識反饋、情景再現來展開的。因此,整個過程進行得也非常順利。

但不足如下:

1.展示朗讀部分,四位同學聲音不夠響亮,節奏感不強,情感不夠豐富。多讀的環節顯示的不夠突出。

2.由於學生過於緊張,課堂氣氛不夠熱烈。

3.學生回答完問題,沒有及時點評。

整改措施:

1在學生的字體及朗讀上加強指導。

2.鼓勵學生展示自我的勇氣。

3.用心領悟新教法,大膽放手!

相信功夫不負有心人,一份付出,一分收穫

孫權勸學反思總結 篇6

課的開始我就直接用簡單的話語帶着孩子們一起跟隨着視頻、圖片回到了幾十年前:艱苦的生活,破破爛爛的東西、瘦瘦的人們……我最後把畫面定格在鄉親們為了吃水,挑着擔子,來回走上好遠的路,擔回水。畫面是神奇的,孩子們的眼睛睜得大大的,一開始嬉笑的表情沒有了,交頭接耳的小動作也沒有了,臉上的表情也變了。趁着機會,我引導孩子們從畫面中回到課文中,來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文中那句話説了我們畫面中的場景啊?”孩子們很快找到了“村子裏沒有井,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有了直觀的感受,讓孩子們來理解:為什麼要“吃水不忘挖井人”就容易多了。孩子們也有話可説了。

語文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個感悟、體驗的過程,一個生活的過程,語文教學就是一個將語文還原到一個具體的語文生活情境中,激活學生本原的語感和語用,在感性的實踐過程中發展和形成語文素養。《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課文,沙洲壩的人民對毛主席心存一份感恩,立碑傳世。現實中,為我們付出的有很多無名英雄,他們名聲(《黃河頌》教學反思)並不顯赫,但也讓我們滿懷感激,我讓學生模仿課題的説法,自由表達:過橋不忘——,吃菜不忘——,穿衣不忘——,——不忘——-等,學生在表達中,活化了語言,滋養了心靈,課文中隱含的思想因為與學生的情感交匯而得以復活。在學生情緒激昂時,我吟詠了一句汪國真的詩:讓我怎樣感謝你,/當我走向你的時候,/我願想收穫一縷春風,/你卻給了我整個春天。學生普遍意猶未竟!

孫權勸學反思總結 篇7

課文4-9自然段介紹了秦兵馬俑類型眾多、形象鮮明的特點。教學這一部分內容時,我先讓學生自讀描寫各種兵馬俑的句子,感受各種兵馬俑的特點,用詞語概括。然後組織交流,並把全班同學認可的詞語寫在黑板上相應的俑的下面。學生學習興趣高,思維活躍,寫了不少詞。文新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

這一環節過後,我讓學生為你最喜歡的兵馬俑作代言,這時學生的興趣更高了,從他們的描述中,我清晰地感受到這樣的研讀是有效的,學生的閲讀理解與表達能力得到了訓練,同時在理解表達的過程中一些形容人物的詞得到了積累與運用。

新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閲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閲讀質量。本課時的重點就是聯繫課文內容,體會兵馬俑的類型眾多,形象鮮明。從而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教學《秦兵馬俑》一課時,我嘗試了以下的做法。

默讀有利於學生不受外界干擾,靜思默想,與文本充分對話。咬文嚼字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法。學生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充分感受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增強了語感,豐富了語言積累,長此以往,有利於語文能力的提高。在個體學習的基礎上組織合作學習,使得每個人在小組交流的時候都有話可説,將合作學習落到了實處。傾聽別人的意見是合作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不注意引導訓練,合作學習的效果將大打折扣。從學生的發言可以看出,個體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效果非常明顯。

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學中,教師及時抓住課堂上的有效生成,不留痕跡地讓學生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增強了學生的愛國情感。我想,秦兵馬俑的出土震驚了世界,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它是秦文化的縮影,有着極高的歷史價值。我想,僅僅憑書上的介紹和幾張圖片要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肯定是不夠的。還應該利用一些教學資源,讓學生對秦兵馬俑有更多的瞭解。

孫權勸學反思總結 篇8

教學中我沒有做過多的講解,而是讓學生朗讀課文,為學生提供有關月球圖片資料,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知,激發探索科學的興趣。教學效果非常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激情導入、激發興趣

遐想的開課語言,給學生插上了相象的翅膀。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我用優美富有激情的語言導入新課:在浩瀚的宇宙中,有無數美麗的星球,每個星球都是神祕的未知世界。今天讓我們走進離我們最近的星球——月球,去探索它的奧妙吧!優美的語言很快地把學生帶到了浩瀚神祕的宇宙中.接下來富有激情和感召力的話語,更激發了學生探索月球的情感和慾望,使得這節課獲得了一半的成功.

接着,我又在美麗的月空圖片中,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相象:當夜幕降臨,一輪明月懸掛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潔的月光曾引起你怎樣的遐想? 在我優美的導語中,學生早已想入非非了,飛到了浩瀚的宇宙中,在這句更具有啟發的語言激勵下,學生已插上了相象的翅膀,飛到了神祕的月球之上。

二、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為學生創設情境,營造學習氛圍。

神祕而又遙遠的月球,遠離人們的生活,孩子們很難理解課文第二自然段內容,特別是“環形山、月海……”這些概念十分抽象,現代化教育技術此時發揮了他的優勢。優美的月光圖片是那樣具有魅力,引起他們無限美好的遐想。藉助環形山、月海等圖片,把學生帶到了神祕的月球之上,揭開了月球的面紗,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課文內容。“阿波羅”號探月車和兩名宇航員在月球上的圖片,激發了孩子們繼續他所科學奧祕的信心和自豪感。也很好地體現了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孫權勸學反思總結 篇9

《華北明珠白洋澱》是冀教版國小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雖然篇幅短小,但文字優美,如詩如畫,讀來令人賞心悦目。所以教學這一課時,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閲讀上,把文本閲讀教學環節進行了一些處理,感覺效果還比較令人滿意。

首先,巧設情境,激趣引入

在帶領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前,師生一起誦讀上冊《水鄉歌》再次領略水鄉秀美迷人的風光,感受水鄉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在這樣的感情積澱下,然後教師配樂朗讀《華北明珠白洋澱》,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帶入到特定的環境中,為學生快速全面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

其次,分組完成,各得其所

學生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時,或查閲資料,或文段配畫,或提出問題,探究討論等都由學生自己去完成,真正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了學生,對於學生的提問回答,不管它們是否符合常理,是否與課文內容有很大的關係,是否影響了教學進程,教師都及時給予評價,在動口動腦動手的親身嘗試下,師生一起享受了成功的體驗。

第三,板書新穎,誦讀到位

利用隨手勾勒的簡筆畫代替板書,在熟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入競爭機制,利用分組賽讀,分排賽讀,同桌賽讀等多種形式在課上時間內完成了文中描寫夏秋季節兩段的背誦任務。

第四,拓展延申,説寫到位。

課文學完之後,我安排了這兩項內容:1﹑請你來當導遊,説説華北明珠白洋澱。2﹑小筆頭:模仿課文相關語段,寫寫我們校園春季景色或大課間的活動場景。這樣處理,既鍛鍊了孩子們的口語表達又把寫作教學落到了平時,孩子們或説或寫,積極性較高。

通過這一課的閲讀教學,我覺得只要我們肯傾聽孩子們的心聲,並適當地運用一些教育技巧,引領學生進行創新學習,鼓勵他們的批判精神,其實效果會讓人出乎意料,學生也才會在課堂上大膽地發表意見,顯得那麼自信,無憂無慮。誠然這一課的不足之處也不少,由於條件所限,因陋就簡,如果能夠利用上多媒體課件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

孫權勸學反思總結 篇10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聽課領導老師們的評價才是我講課的最大收穫。丁老師提到在文本處 理時,淡化了對《泥人張》這篇短文中心的把握。這個短文除了給讀者展示了一個活靈活現的泥人張形象外,更偏重於對泥人張這種不畏強權,敢於抗衡的這種精神 的刻畫。在他説了以後自己才有所體會,但如何能不着痕跡的把這一點在有限的時間內突出來,還有待進一步思考。魯校長提到了本單元的單元目標導讀,要引導學 生去認識中國的這種不登大雅之堂,但在市井裏巷裏廣為人民羣眾所喜愛的民俗文化。這一點是我在文本選擇時就忽略了,也充分體現了我教學思想的不成熟,只想 着如何去組織課堂內容,卻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文本的目標選擇。

他給了一個很好的建議就是在課堂導入時加入一些泥人張優秀的作品圖片,既調動了學生的興 趣,也對這種文化有了一些瞭解。還有覃主任提出的,課堂氣氛前後有着明顯的區別。前半部分沉悶,後面學生情緒剛被調動起來,一節課也接近尾聲了,能不能想 出什麼辦法在開始時就激發起學生進入到課堂、進入到文本中來。這個也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着力去探究的重頭戲,如何讓學生被課堂內容吸引,積極主動地去 學習、去思考。

孫權勸學反思總結 篇11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介紹了黃河變化的過程、變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訴人們要保護大自然,保護環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葉聖陶先生提出“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略讀指導卻需要提綱挈領,期其自得。”

教學本課時,我讓學生閲讀閲讀提示的內容,並標出提示的要求。很快學生就找到了學習這篇課文的引領全文學習的思考題:1。這篇課文又給了我們怎樣的提示?2。説説黃河發生了哪些變化,引起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麼?然後我引導學生總結那就是“變化”。出示屏幕:變化前是什麼樣的?變化後是什麼樣的?變化的原因是什麼?怎樣治理黃河?帶着這些問題讓學生自讀課文。

在學生的交流中發現,學生找出有關語句並不難,而要真正理解則需要教師適當的點撥引導。於是在感悟黃河是“搖籃”方面,我通過圖片讓學生感受到黃河曾經的美並把自己的感悟以朗讀表現出來;在理解“禍河”方面,引導他們理解“懸河”“沉積”等詞語和抓住一系列數字感受到黃河給兩岸人民帶來的苦難;在黃河發生變化的原因之二---人為原因方面,讓學生通過老師的板書形成惡性循環鏈加以理解;在講“治理方案”時,我重點補充了森林的作用及我國的三北防護林帶的作用,使學生加深了對植樹造林的重要性的認識,還讓學生説説有沒有更好的方法。然後鏈接資料袋的內容以及與身邊的珠江和火爐山聯繫起來,引發生活的體驗,激發內心的情感,把抽象的環保意識轉變為實在的環保行為。通過以上的教學,學生了解了黃河的現狀,知道保護大自然的重要性,同時也調動了他們參與到“保護母親河的行動”中來,獻計獻策,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最後結合説明文的特點滲透寫作方法,培養寫作能力,“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是説明文常用的幾種表達方法,説明這種寫作方法的優點,以使今後學生在寫説明文時也能夠會運用這幾種寫作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孫權勸學反思總結 篇12

本節課的內容雖然與學生實際相去甚遠,但只要理念先進,引導得法, 同樣也能使學生受益不少,本節課在以下幾個方面是做了一些有益的探 索:

一、 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意識的突出。本節課的閲讀中絕大多數的資料收 集、感悟體驗、品味表達、聯想反思都是由學生來完成的,老師只是起 一個主持人的作用。充分體現了新課標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意識的尊 重。

二、 注重學習方式的引領與學習技能的訓練。新課標的新理念之一就是 教會學生終生學習的方法與技能。在課堂上在教師的引導下學好幾首詞 並不難,難的就是學生能否獨立地正確地去理解其它一些詞或文章,所 以方法與技能就是教給學生核心的東西,本節課的基本出發點就正是基 於此。

三、 注重反思避免閲讀中的“唯主題論”。在具體的詞的閲讀中,教師着 眼於詞本身所反映出來的各種理解因素與情境,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發 表不同意見,並支持學生進行討論與探究。這正是新課標中關於閲讀體 驗要求的具體展現。

孫權勸學反思總結 篇13

今天對語文組的老師開設了一節二年級語文公開課,課題是《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整節課,我以捉蟈蟈、送蟈蟈、陪婆婆,這樣一條主線展開,讓孩子知道幫助別人也是自己最大的快樂。

首先,在課堂上關注學生傾聽的習慣,認真傾聽老師的要求,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

其次,指導學生學會正確評價別人。老師都要提出具體的要求,給學生提出一些具體的評價標準,如評價讀書,可從語音、語調、語速、感情等方面評價。這樣,學生就不會再盲目了。

再次,備課要深入,老師要豐富自己的課外知識,養成提前查資料的好習慣,免得再出現不應有的尷尬。

總之,以課例為載體,通過上課、評課的教研方式,讓我更加真實、全面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為今後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孫權勸學反思總結 篇14

1、課堂中運用多媒體手段激情引趣,以情感角度切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説”、“讀”、“演”、“解”,將多種能力的訓練滲透其中。 2、把自主權還給學生,給學生搭建一個鍛鍊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個性,改變以接受為主的單一的學習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他們在“學中樂”,在“樂中學”。

3、這篇課文思想深刻,主題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導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主題,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還創設了一個與作品中與人物對話的活動。讓學生進入文本,充分解讀,或完成角色互換,直白內心。

不足之處:1、課堂秩序老師稍微把握不慎,會有點混亂。

2、對於自覺性差的同學,可能無法跟上節奏。因為沒有預習。

3、擴展知識還不夠。

文章通過對風箏事件的敍述和嚴肅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響、無端壓制子弟的父兄,抒發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氣而形成的無可把握的悲哀,表達了對冷酷現實的極端憎惡和對春日的熱烈憧憬。即文中有兄弟之情,有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深受 “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對於文章主旨的把握,一定要立足位於文本,透過學生最為熟悉的“故鄉的春天”的温暖與北京嚴冬的肅殺的景色描寫的對比、“風箏事件”中的動作個神態描寫以及多年之後的“自責”“愧疚”等情感描寫,根據學生的實際進行恰當解讀。最好不要進行的那麼深入,特別是不要藉助各種參考資料,一股腦的堆砌在學生面前。

孫權勸學反思總結 篇15

本週四,我講授了美國女作家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一課,由於備課時間倉促,情急之下,我臨時上網蒐集了作者的生平簡介、圖片、及課文中需要學生理解的幾個重點問題並上傳至多媒體,就匆匆忙忙地踏着鈴聲走進教室。課堂教學環節基本上按照作者簡介、整體感知、探究問題、分析人物形象等思路進行,結果發現:學生上課情緒低落,對於提出的問題毫無興趣可言,一節課下來幾乎是在聽我的“獨角戲”,搞得自己身心疲憊,更不要提什麼學生的創新了。於是我犯愁了: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整節課猶如一潭死水?

中午,我及時上網瀏覽了幾篇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避免另一個班級重重蹈覆轍。讀着別人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的同時,我開始反思今天這節課的失敗之處:缺少教師的情感投入,缺少寬鬆、民主的教學環境,又怎能激發學生用心去學習,去感悟,從而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又怎能被作者的堅韌頑強的精神所感動?我馬上重新備課,修改課件。

孫權勸學反思總結 篇16

想象是思維的特殊形式,是發展學生創造力,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智力因素.有些課文的情感可以向文外延伸,抓住伸展點發揮想象,可以使學生的情感進一步昇華.在教學第一小節時,讓學生髮揮想象在紅紅的太陽下小樹有什麼感覺 會説些什麼呢讓學生彷彿自己就是那太陽下的小樹,學生展開了自己的想象,體會小樹有了太陽以後再也不覺得冷,而是感覺非常的暖活,這樣的想象讓學生更能溶入情感,更好地體會小樹在陽光下享受的温暖,感受小樹內心的開心.

這首詩從語言特點上看,每段的句式相對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這句話在詩中反覆出現.適合對學生進行仿寫的練習.而且這篇課文的內容也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因此學了這首詩,學生產生了許多共鳴,產生了許多新的"假如",萌發了寫詩的衝動.我抓住時機,通過對省略號含義的挖掘,讓學生認識到身邊需要關注的事物還有很多.讓學生把自己的願望説出來,寫下來.讀寫結合,讓學生把自己獨特的體驗通過語言表達出來,讓體驗在學生寫話中昇華.兒童充滿了想象力,創造力,雖然他們往往只能"假如",但是這些"假如"都是他們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獨特認識,是他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和追求.

孫權勸學反思總結 篇17

課文敍述了在一羣逃難的人中,有一位年輕人——哈默,他執意用自己的勞動換取別人施捨的食物,在極度飢餓的情況下還維護自己做人的尊嚴,後來成了傑克遜大叔的女婿,併成為美國的石油大王。故事告訴人們:尊嚴是一個人最大的財富;只要有了做人的尊嚴,就有可能擁有財富乃至一切。但對於一個四年級的學生來講,讀了它可能只能悟到不吃別人施捨的食物,吃自己的勞動賺來的就是尊嚴。而我們則不一樣。課堂上,為了更充分的使孩子們體會到石油大王哈默的高貴品質,我採用了聯繫上文對比體會的方式。

我先請學生劃出描寫逃難人們的語句,這裏包括外貌描寫及動作描寫。外貌描寫只有一句,“他們面呈菜色,疲憊不堪”。我引導學生仔細讀這句,然後提問:從面呈菜色,疲憊不堪這兩個詞中讀出了什麼。學生們,有的説我讀出了他們很累;有的説讀出了他們很餓;有的説讀出了他們缺乏營養,急需食物……我問:從那些語句,你看出他們確實急需食物?孩子們立即找到了後面的動作描寫。我説,是啊,他們連一句感謝的話都顧不上説,就狼吞虎嚥的吃起來,因此課文中用了一個非常確切的詞來形容------顯然。到這,孩子們對這個詞的理解應該説很到位。此時我又節外生枝了一點,如此飽受飢餓的逃難人,此時就在我們眼前,對於我們每一個富有同情心的人來説,他們的這種行為,我們能理解嗎?學生一致認為能。此時,我把話鋒一轉,讓我們再來看看這個特殊的年輕人,學生讀出對年輕人外貌的描寫,我寫下“臉色蒼白,骨瘦如柴”這兩個詞。請大家注意,年輕人與其他逃難的人一樣的缺乏健康,營養,食物。可當傑克遜大叔將食物送到他面前時,他依然拒絕了。此刻引導學生練讀兩人的對話部分,最有助於體會人物的心情及高尚的品質,所以我讓學生之間互相練習。結果,孩子們體會的很深刻。故事中,這個年輕人的形象也深深的印在了孩子們的心中。

孫權勸學反思總結 篇18

教材中,分米和毫米是兩個同等重要的知識板塊。整節課的設計,我針對學生平時生活中扔鉛筆這一現象,從情境創設入手,引起學生思考、爭論,使他們自身主動地產生探究新知的強烈慾望,然後引導他們通過估、量、找的方法開展數學活動,注重學生們在活動中的體驗、感受、反思及運用。一節課上下來,我頗有感觸:

在估、量、找三步驟教學時層次清晰,而且結合教材內容把估計貫穿教學始終,從小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發展了他們的估測能力;通過實際測量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觀念,另一方面經過量不斷調整學生原來的估計,又培養了學生的反思意識;找一找生活中大約1分米、1毫米長的物體,體現出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使學生感受到所學數學知識的真正價值。學生已經學習了釐米與米兩個長度單位,他們已經掌握了用米或釐米做單位測量生活中一些物體的長度,已經具備一定的估測能力。因此,我對教材進行了調整,先安排學習毫米再學習分米,在引入分米時改變教材從估一估10釐米長的鉛筆入手做法,創設了讓學生用釐米為單位量一量課桌的長度,讓學生在測量過程中認識到在實際測量中必須有一個比釐米大的單位----分米。這樣,讓學生深刻的體驗到新知識的產生來源生活生產活動過程,同時也激起他們求知的慾望。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本節課,不管是通過估測、測量產生出新的長度單位,還是在生活中、身邊尋找1分米和1毫米長的東西,至始至終都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讓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也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空間,讓他們自主探究知識。在學習毫米與釐米、分米與米的關係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直尺,並把觀察結果填入表格中,讓他們自己發現毫米與釐米、分米與米的關係。

孫權勸學反思總結 篇19

本節課主要是通過錄像畫面引導、激發學生對大樹故事的聯想,營造了一個和諧、輕鬆的學習氣氛,為學生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間。並從中拓寬學生思維,大膽想象。運用對學生激勵的方式,(如:你真行!你們真棒!)等形式,以達到樹立學生自信心,激發他們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走向成功,這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最後,通過學生展示,交流、肢體表演,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綠色生命的情感。

由於在本節課開始之前耽誤了一些時間,所以在活動最後“收尾”部分較匆忙。我會在今後的工作中努力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爭取在以後的每一堂課上,都有更大的進步。並且積極參加各種培訓,吸取先人的豐富課改經驗,試圖借鑑這一做法的精髓,使“做”與“教”統一,成為一名優秀美術教師。

孫權勸學反思總結 篇20

我針對教學目標,精心設計了導入和朗讀過程。導入效果出乎地預料得好。揭示課題後,問學生:“看到這兩個字,你想起了什麼?”一石激起千層浪,打開了他們的話匣子。孩子們對雪的印象太深了,所以,談得也很不錯。

我讓孩子自己描述學的樣子。有的同學説:“雪像棉花一樣白,落在臉上,像冰激淋一樣涼。”(多好的感覺,説出了他對雪的喜愛。)還有的同學説:“雪軟軟的,可以堆雪人,打雪仗。”談到玩雪,更是興奮,打雪仗,堆雪人,滾雪球,在雪地上畫畫……。大家沉浸在美好回憶當中,這時,我話鋒一轉,用緩慢的語氣説:“可是啊,在我國台灣省,是很難見到雪的。”(課文第一句話)學生靜了下來。我捧着課本動情地讀課文,有的孩子打開了書,邊聽邊看,有的只是坐着聽,我都沒有説什麼。從安靜的氣氛和孩子們的眼神看得出,他們沉浸在課文描繪的情境中了。讀完後,我問:故事講了什麼?他們很快就能三三兩兩地補充着説出課文大意。

這個環節,之所以成功,一個是上課伊始的導入緊扣孩子的生活,又把他們正在談論的話題和課文開頭巧妙地銜接在一起,使學生自然地進入課文的學習。其次,老師的範讀起了很大作用。範讀課文的時候,我不是平鋪直敍地讀,而是讀得動情,讀得投入,如同回憶我自己的一個美好的記憶,把學生帶入了情境。在後面的指導朗讀中,同樣發揮這個特長,我採用了情景對話式朗讀。創設情境,告訴學生:現在,你就是這些中國台灣的小朋友,你們從來沒有見過雪。過春節了……(進入課文,有的地方不是讀原文,稍作改編。)接下來,我做文中那個中國台灣的老師,和孩子們進入對話。加上自己的動作和表情語言,如“順手指了指地圖上的北京”,尤其是中國台灣的老師回憶自己小時候玩雪的情景這一段,我有意朗讀得特別深情,使孩子體會到了深情地、輕聲地朗讀才是美的。接下來指導孩子嘗試也這樣讀。這堂課從效果看,學生基本上體會到了,部分學生的朗讀水平有了明顯變化。從這點上來説,教學目標達到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yx7dz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