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學工作計劃 >

七年級下冊語文《孫權勸學》教案設計(精選19篇)

七年級下冊語文《孫權勸學》教案設計(精選19篇)

七年級下冊語文《孫權勸學》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七年級下冊語文《孫權勸學》教案設計(精選19篇)

知識與能力

1、 熟讀,疏通文意。

2、積累重點實詞。

3、體會人物對話的語氣,分析其性格特徵。

4、探究內容,總結學法。

過程與方法

1、理解故事所闡明的道理。

2、揣摩人物的語言特點

3、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學法指導與適當點撥相結合。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治學要刻苦,提高修養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重點實詞的積累。

難點:揣摩人物的語言特點。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進程:

學習目標:

1、 熟讀,疏通文意。

2、積累重點實詞。

3、體會人物對話的語氣,分析其性格特徵。

4、探究內容,總結學法。

一、導入

談話導入:回憶學習古文的方法。

二、新課:

1、板書課題:孫權勸學

2、介紹作者,

3、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分角色朗讀,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2)自主學習,積累重點詞語。(方法:查看法)

4、再讀課文,合作學習。

合作翻譯,疏通文意。(方法:加字法,推斷法。形式:兩兩合作,全班展示。)

5、 熟讀課文,深入探究。

(1)孫權怎樣勸學的?

(2)當呂蒙推辭了,孫權又怎樣辦呢?表達了怎樣的心態?

(3)沒有達到勸學的目的,接下來,孫權怎麼辦呢?

(4)從上面的勸説可以看出孫權勸學的什麼特點?

(5)呂蒙學習以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看看魯肅有什麼反應?

進一步挖掘,深入文本:

分析人物性格特徵:

本文沒有直接描寫人物的神態、動作等。 但由於人物語言個性鮮明,因而讀者從人物的對話中就可以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點

結合對文中人物語言的揣摩,你看出文中人物的什麼性格特點?

6、 拓展延伸: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誰?作者運用什麼手法來突出人物的?

2、呂蒙由不學到學有所成的變化給你哪些啟示?

三、學習方法總結:

讀-------積累-----遷移

推薦文章:“悟”讀古文。

七年級下冊語文《孫權勸學》教案設計 篇2

教學重點: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理解呂蒙與魯肅對話的含義。

可通過朗讀來揣摩領會人物形象,讓學生進行討論來理解課文。

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文導入。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為自己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

二、簡介作者作品。

1.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著有《司馬文正公集})。

2.《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馬光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為統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的。

三、學生齊讀課文。

1.掌握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但當涉獵:只見往事:知道以為:認為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①蒙辭以軍中多務

應理解為:蒙以軍中多務辭,以:拿,用,介詞。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長兄怎樣知道這件事這麼晚啊!何:怎麼,為何。

四、學生自讀課文,理清課文情節。

1.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勸學。

2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

辭十就學。

3.課文是怎樣表現目蒙學習的效果的?

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的。

4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後,有何舉動?

結友。

5.概括情節:勸學~就學一議論~結友。

6思考:課文在情節的處理上有什麼特點?

理解:①詳寫勸學、議論,尤以議論為甚;就學、結友測一筆帶過。

②正面寫勸學經過,通過議論之後用魯肅的驚歎,從側面寫呂蒙學業的長進。

③情節以人物對話為主。

五、分析對話,體會人物形象。

1.請一位同學朗讀孫權的話。

思考討論:

不可不學!寫出了怎樣的口氣?表現了怎樣的心理?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不可置否,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

七年級下冊語文《孫權勸學》教案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積累文言詞語,翻譯課文,知道作者、作品、及相關背景。

2. 講述文章內容,背誦課文,揣摩語言,説出文章給人的啟示。

二、過程與方法

1. 課前收集有關作者等資料,孫權和呂蒙的故事。反覆朗讀課文,揣摩文中生動的對話描寫,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畫。

2. 小組合作,對比閲讀《孫權勸學》與《傷仲永》,逐步提高閲讀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認識刻苦治學,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於國於己都意義重大。

2. 勉勵學生重視學習,養成讀書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翻譯、背誦課文。揣摩文中的對話,感受人物形象。

難點:美讀課文,讀出人物個性,讀出文章韻味 。體味對話的情味

教學資源:自制多媒體課件;打印好的練習資料;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活動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師生共同欣賞。《三國演義》這部作品道出了三國時多少英雄人物的英雄事,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孫權勸學》,瞭解一下三國時呂蒙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紹

1. 多媒體出示“司馬光砸缸”的圖片,請一位同學講講這個故事。

2.學生展示交流課前收集到的有關作者、作品及背景 的資料。之後,多媒體顯示。

(三)整體感知,背誦課文

1. 初讀課文,準確認讀。

多媒體播放示範朗讀,學生聽讀,掌握字音。教師提示一些字的讀音。請一位學生認讀,由其他學生訂正。

2.譯讀課文,把握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參照註釋,理解字詞,翻譯課文。(有不會翻譯的地方提出來,小組解決不了的提交老師)

2)小組競賽。全班分四個小組,分發練習資料,完成後派代表展示。(文言字詞句解釋)

教師指導,並適時點撥。

3.理清思路,背誦課文

概括故事情節,理清背誦思路。學生齊背。

(四)合作研討,品析對話

1)品析本文言簡意豐、富於情味的對話描寫,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説話的口吻、神態、心理。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點撥。(課件顯示)

2)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揣摩説話者的語氣,體會人物個性。

3)積累成語“吳下阿蒙”“士別三日,即刮目相看”。

(五)體驗反思,總結全文。

提問:呂蒙由不學到乃至學有所成,這個變化過程給你什麼樣的啟示?

學生思考,踴躍發言。教師評議,讚賞中含期盼,給他們信心。

(六)比較閲讀,延伸拓展

比較閲讀《孫權勸學》和《傷仲永》,談談兩文內容、寫法上的異同。

小組合作探討後交流。師生共同總結。

(七)積累運用,佈置作業

1)積累有關讀書的名言。

2)如果你的朋友也像呂蒙不愛學習,你會怎樣勸説?請寫一個片段。

七年級下冊語文《孫權勸學》教案設計 篇4

【課型】新授

【教材分析】:《阿長與《山海經》》是魯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七課,是魯迅先生的文章。這是一篇紀實性的文章。文章幾乎是按生活原樣,真實而親切地再現了魯迅童年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長媽媽是一個很有影響的人物。她饒舌、多事,有許多繁文縟節,但又爽朗、熱情、樂於助人,有着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作者通過兒時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這樣一個勞動婦女的深深地懷念之情。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掌握生字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正確領會長媽媽這一人物形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學習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性格的手法,品味細節描寫。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教學方法】朗讀法、引導法、討論法。

【課前準備】1、學生準備:學生蒐集有關“阿長和《山海經》”的資料。

2、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一)導語

在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裏,魯迅除寫了自己的老師壽鏡吾先生之外,還寫到了一個人,這個人是誰呢?對,是長媽媽,她講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祕莫測,給百草園蒙上一層神祕的面紗。那麼,長媽媽是萬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一起來看課文。板書標題、作者,

(二)作者介紹

指定學生簡介作者。

(三)出示教學目標

(四)檢查預習情況

學生藉助工具書解決字詞:駭 擄 悚 煌急 瘡疤 詰問 渴慕 霹靂 煩瑣 懼憚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認真閲讀課文,看看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

明確:文章先介紹了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和她外形的特點,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如寫她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等;接着寫她懂得的許多“我聽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説“老掉了”等;最後寫了長媽媽為“我”買《山海經》的事。

2、思考:課文對哪些內容詳寫?哪些內容寫得比較簡單?為什麼這樣安排?

明確:略寫了阿長的稱呼的來歷、“切切察察”的毛病、擺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討厭的種.種規矩、“長毛”的往事,詳寫了為“我”買《山海經》一事。略寫的那些內容能使人對長媽媽有個初步瞭解,她的外形特徵,真實地反映長媽媽的一些毛病,但這些並不能削弱對阿長媽媽的敬意,而詳寫買《山海經》一事,卻令人對長媽媽刮目相看,在作者看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卻能夠做成功”,我們可以想到幼小的魯迅對長媽媽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三、精讀課文,研讀賞析

分角色朗讀6-17自然段。

思考:長媽媽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煩的規矩?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從對這些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1.元旦除夕哈福橘,説是吃了它,一年到頭,順順溜溜……

2.説人死了必須説“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裏,不應該走進去;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最好是吃下去;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從對這些煩瑣的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是關心愛護“我”的,不然她也不會這樣“切切察察”、不厭其煩地告誡“我”。

3.作者還用詼諧的筆墨敍述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時,又使人看到了長媽媽的無知、淳樸。這在一個孩子的眼中,她有“偉大的神力”,從此對於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

運用了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

四、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師:這篇課文中,你還有哪些問題不明白?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生提出問題,師生合作探究,共同解決。

師補充:文中描寫了長媽媽塞給“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樣描寫的?她的這一舉動寄託了她怎樣的願望?

生回答後,師明確:

文中寫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將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搖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態躍然紙上。而當“我”説:“阿媽,,恭喜……”之後,“她於是十分歡喜似的,笑將起來,同時將一點冰冷的東西,塞在我的嘴裏。”欣喜之態溢於言表。作者雖然認為這是“元旦闢頭的磨難”,但正是這“磨難”中,寄託着長媽媽怎樣善良真誠的願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頭,順順流流”,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為並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裏”。

五、拓展延伸

元旦的古怪儀式中,特別傳神的是第二天清早阿長的惶急情景,這裏只有動作和神情,動作先是“將我按住”,再是“搖我的肩”,神情是“惶急地看着我”,此時真是無聲勝有聲,有豐富的潛台詞,你設想一下,阿長心裏最想説什麼?

六、課堂總結

1.學生談收穫。

2.教師結束語:魯迅筆下的長媽媽,她雖然多事饒舌,有些令人厭煩的規矩,但她真誠、善良淳樸、關心孩子,儘自己的可能幫助孩子,這樣的人,怎能不讓魯迅深深地懷念呢?

七、佈置作業《導與學》

八、板書設計

阿長與《山海經》

魯迅

事情:喜歡切切察察 睡覺擺“大”字 懂得許多規矩 講“長毛”的故事 買《山海經》

形象特徵:饒舌多事 不拘小節 迷信但真誠、善良無知淳樸 關心愛護、熱情善良

【課後反思】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長媽媽給人的初步印象是什麼?(指名回答)

長媽媽喜歡饒舌多事、不拘小節。無知、淳樸,關心愛護我。那麼,長媽媽還具有哪些性格特徵呢?最讓“我”對她產生敬意的是什麼呢?

二、精讀課文,研讀賞析

齊讀第18-28自然段。

1、這裏,作者詳細敍述了長媽媽為“我”買《山海經》的經過。指名學生複述買書的起因、經過、結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遠房的叔祖那裏看到過,後來一直渴慕着繪圖的《山海經》。可遠房叔祖那兒已無處可尋,買吧,又沒有好機會。因此,“我”對《山海經》一直念念不忘。

經過:阿長向“我”問《山海經》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後的四五天,她將《山海經》給“我”買來了。

結果:“我”深受感動,從而不由得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

小結:文中用一個“霹靂”的比喻和詞語“震驚”寫出了“我”十分震驚的心理,也表現了“殘’對長媽媽產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繪圖《山海經》的欣喜之態宛然可見。

2、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這種想法表現了“我”的什麼心理?

3、當阿長説“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我”有什麼反應?表現出怎樣的心情?

4、“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為什麼會產生“新的敬意”?為什麼説“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5、“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為什麼這麼説?

6、文中哪句話抒發了作者對長媽媽的懷念之情?

7、劃出描寫阿長的句子,判斷這些句子運用了哪幾種描寫方法?

8、分析“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處,寫出了人物的哪些特點?

解決問題,學生自由討論,老師歸納作答。

明確2、 “我知道她並非學者,説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她説了。”説明我對從她那裏得到《山海經》沒抱任何希望,只是説説而已。

3、“我似乎遇着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 説明我聽到以後很震驚,很感動,表現了我極度驚喜、興奮的心情。

4、為我買來《山海經》,她確有偉大的神力。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

5、這四本書雖然很粗拙,但卻是由一個誰也想不到的人我買來的,當時給了我非常大的震動,讓我產生過感激和“新的敬意”

6、明確問題五: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

7、明確問題六:“她穿着新的藍布衫回來了,……我給你買來了!”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

“穿着新的藍布衫”寫一人普通婦女的打扮。

“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我”寫她對我的關切、愛護之情。

“高興”寫為我買來了而高興,可見長媽媽的仁慈、善良。

“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寫出了一個淳樸、熱心、關愛孩子的阿長。

8、“哥兒”的稱呼,有地方特色,但更透着阿長對我的親熱、疼愛之情。“三哼經”的説法非常傳神地展現了一個不識字的普通婦女形象。但就是這麼一個不識字的人竟給我買到了《山海經》,所以當聽了這話時,“似乎遇着了一個霹靂, 全體都震悚起來。”就顯得真實自然,毫不誇張了。因此這處語言描寫生動傳神地展現了阿長雖然不識字沒文化但卻淳樸、熱心、關愛孩子的形象特徵,非常吻合人物的特點。

這部分圍繞阿長的淳樸熱心、關愛孩子的性格特點寫了阿長給我買《山海經》一事,通過具體的細節描寫,生動傳神地刻畫出了一個善良、仁慈、關愛孩子的長媽媽的高大形象。

9、畫出文中表明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態度的詞句,比較前後有什麼變化,這是一種什麼寫法,有什麼好處?

感情變化:討厭--敬意--憎惡--新的敬意--懷念

(先抑) (後揚)

提問:文中哪些地方抒寫了作者這種懷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讀出來。

明確:最後兩個自然段,直接抒發了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文章最後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的懷裏永安她的魂靈!”這正是作者深沉懷念的真實寫照。

三、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1. 本文的記敍線索是什麼?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變化為線索的。

2. 為什麼文題是“阿長與《山海經》”,而文中卻寫了幾件似和《山海經》無直接聯繫的事?記敍文的中心是作者通過記敍人和事體現出來的對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貫穿着文章始終,是文章的靈魂。作者是根據中心思想來選擇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記敍文的詳略安排,是根據中心來確定的。對錶現中心意思有較大作用的,為了突出重點,就要詳細描述;與中心意思有些關係的次要材料就要寫得簡略些,詳略配合得當,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達中心意思。略寫往往是記敍文中的烘托部分,沒有略寫,文章內容就會呆板,頭緒就會不清,情節就會不連貫。如果説詳寫是紅花,略寫就是不可 少的綠葉。如文中略寫的“我”不大佩服阿長的三件事就起到了豐富文章內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畫阿長這個人物形象,增強文章的真實性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沒有像阿長這樣的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樣看待他們,請用一二百字寫下來。

五、課堂總結。

1.學生談收穫。

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穫,可以從描寫方法、寫作方法、基礎知識、情感等方面談。

2.教師結束語。 總觀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後來發生“新的敬意”,到最後發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後揚的表現手法來刻畫阿長這一封建社會的普通勞動婦女形象,刻畫出了一個淳樸熱情、善良仁慈、關愛小孩的長媽媽形象,抒發了自己對長媽媽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懷念。

六、佈置作業

繼續完成寫作練習

七、板書設計

感情變化:討厭--敬意--憎惡--新的敬意--懷念

(先抑) (後揚)

【課後反思】

七年級下冊語文《孫權勸學》教案設計 篇5

[教學目標及重點]

l.誦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

2.理解木蘭這個古代巾幗英雄的形象,學習古代勞動人民的愛國精神。

3.學習詳細得當的敍事方法,領會故事情節曲折,富於戲劇性,充滿傳奇色彩的特點。

[教學課型及課時]

1.教讀課

2.一課時

[媒體設計]

1.多媒體:選取材料製作成課件

2.錄音機:伴奏帶。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木蘭這個人物嗎?哪一個同學給大家講一下關於木蘭的故事?(學生講故事)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流傳了一千多年,你認為木蘭成為世世代代人們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裏?(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要點)木蘭是一位愛國的女英雄。

她替父從軍,是出於關心國家安危,體恤父親年邁力衰;她不畏艱苦,勇敢作戰,是出於保衞家鄉、保衞祖國的堅強意志;她厭棄高官厚祿,而渴望過和平勞動的生活——這些,都表現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意願和理想。好,我們就來共同看一看《木蘭詩》中是怎樣塑造木蘭的形象的。

二、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學生解決生字詞。

2.解題:《木蘭詩》是一首什麼題材的詩?作品時代怎樣?

明確:(用課件打出)

《木蘭詩》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是一首北朝樂府民歌。它產生的時代眾説紛紜,但從歷史地理的條件可以判定事和詩可能產生後魏,這詩產生於民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經後代文人潤色的痕跡,但基本上還是保存了民歌易記易誦的特色。

《樂府詩集》是最完備的一部樂府歌辭總集,其中的民歌,較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民,分南歌、北歌兩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題才廣泛,格調雄頸、熱烈、質樸。

三、共同、研習課文

1.二百年來,木蘭這個形象為什麼深受人們的喜愛?請根據課文進行探究分析。

明確:(學生的發言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師結合課件適當引導並指導學生誦讀)

文章開頭寫木蘭的停機歎息,設置懸念,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母親的發問,木蘭的回答(板書:母問女答),富有生活實感,寫出了故事的開始。木蘭想到了什麼?“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軍帖”的夜傳,“十二卷”(虛數)的誇張,表明了軍情緊急,顯示出戰爭氣氛。

原來,是木蘭看到皇上徵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親的名字。“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木蘭既考慮到父老弟幼,無人從軍的困難,又考慮到天子徵兵是為保家衞國的大計,於是“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表現出木蘭基於家庭情況,經過停織歎息的考慮,毅然決定代父從軍。表現了木蘭的深明大義、勇敢堅毅、忠孝兩全。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路,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寫出木蘭做入伍前準備,連赴東西南北四市,匆忙購置戰馬鞍具的情景,表現了木蘭準備出征的急切心情(板書:急切準備)和赴戰地途中的見聞、感受。先寫木蘭緊張籌備,整裝待發。用“東”、“西”、“南”、“北”這種民歌常用的鋪陳手法,藉以突出準備工作的繁忙。“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旦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這句詩寫出了木蘭出征的路線,征程的遙遠,行軍的神速,點明瞭宿營地的荒涼。在荒涼夜間環境烘托中,揭示出木蘭乍離家鄉,思念親人,離鄉愈遠,思親愈切的心情(板書:思親情切);從而細膩地透露出木蘭少女思親的情懷,活生生地刻畫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寫出木蘭奔馳遙遠征途的豪邁氣概(板書:征途遙遠)。

既表現了一個女孩子離家愈遠,思親愈切的感情,又寫出了出征的歷程,行軍的疾速。讀着,我們好像聽到了黃河的濤聲,燕山的馬嘶,看到主人公縱馬奔馳在漫長崎嶇的征程,去迎接戰鬥。

問:請同學們想象一下木蘭十年征戰的情景。“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是對上段描寫的奔馳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馳抵戰場,引到描寫戰場上的生活和戰鬥,在詩篇前後段落上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給我們描繪出木蘭身跨飛馳戰馬,萬里奔赴戰場,穿過關隘、飛越層巒的矯健雄姿。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這兩句詩渲染了戰場的氣氛和環境的艱苦,描寫簡潔、生動,使我們好像聽到了凜冽的北風傳送着打更的聲音,將士們在軍中宿營;使我們好像看到了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鎧甲,哨兵們在深夜值勤。“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寫出將士們出征十年,經歷過上百次激烈戰鬥,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凱旋歸來;木蘭身經長期激戰,英勇善戰,凱旋歸來。

十年的征戰的血與火的考驗,使木蘭經受了嚴酷戰爭的磨鍊,終於歷盡艱辛,屢克頑敵,成為建立了赫赫戰功的英雄而凱旋歸來。對一個改扮男裝的女孩子,有着多少不尋常的經歷啊!在呵氣成冰的夜晚,木蘭肯定會有很多次思念家鄉的徹夜不眠,也肯定會有很多次懷着家醜國恨和戰友們風馳電掣,越過數不清的山山水水去艱苦戰鬥。

木蘭戰功卓著,入朝受賞,“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表明天子為木蘭記多次功、賞賜甚豐。“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勛位如此之高,賞賜如此之多,然而,木蘭卻不屑一顧。她深切地懷念着故鄉。十年奮戰對她來説,並非為了受賞加爵,而只是為了爭得安定地從事勞動的生活權力,因此,木蘭堅決地作出瞭解甲歸田的請求。

處於長期封建戰爭動亂中的人民,十分渴望和平美好的勞動生活,他們把這一願望,寄託於木蘭形象之中。木蘭辭歸這一情況的設置,正反映了人民羣眾的理想。“辭官”一節,在木蘭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木蘭在建立功勛後,沒有以此為階梯,進入統治階級的行列。相反,卻解甲歸田,回到了人民之中。因而使這位古代女英雄的藝術形象,放射出耀眼的光彩,也使詩歌具有強烈的人民性,而有別於封建文人的作品。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户理紅粧;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這幾句詩寫出了木蘭勝利歸來給全家親人帶來了一片歡樂的情景,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親切意味。“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脱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這幾句詩寫出了木蘭一連串富有年輕女性特徵的換裝梳粧動作,表現出木蘭久徵勝利歸來,恢復女粧,欣喜興奮的感情。

到此為止“完成了木蘭這一藝術形象的最後一筆,一個淳樸、勤勞,既英武豪放,又美麗動人的古代傑出女英雄,栩栩如生地立在人們的眼前。“出門看火伴,夥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表現出夥伴看到“木蘭是女郎”時的驚詫和讚歎,襯托了木蘭在長期從軍當中的謹慎和機警。

木蘭穿上男裝,在戰場上馳聘格鬥時,同男戰士一樣吃苦,一樣勇敢,根本分不清是男是女。木蘭以超出一般男子的卓著功勛和蔑視功名富貴的美好心靈,受到了人們由衷的讚美。木蘭從軍的故事也就在喜劇高潮中結束。(分析時,要求學生反覆誦讀,達到當堂成誦)

2.通過學習這首詩,你認為木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應該學習她身上哪些金子般的東西?

明確:(學生自主探究,討論發言)(木蘭形象分析)木蘭既是一個女孩子,更是一個金戈鐵馬的英雄。她勤勞善良,純樸孝順,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馳騁沙場,為國家盡忠效勞,表現出深明大義、勇敢堅毅,果斷的效國忠心和英雄氣概。從軍十二年,她憑着自己的堅強毅力和機智謹慎,女兒身份一直沒被揭穿。在凱旋歸來後,她不貪圖富貴,甘願過回簡單安定的農家生活。她是我國古代北方優秀勞動婦女的象徵。

3.你打算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學生自由發言)

七年級下冊語文《孫權勸學》教案設計 篇6

知識與技能

學習本文傳神的動作描寫、心理描寫。

過程與方法

學習快速瀏覽課文,藉助小標題,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學精神 ,激發民族自豪感。

重點

學習快速瀏覽課文,藉助小標題,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難點

學習本文內容的科學性與語言的通俗化相結合的特點。

方法:速讀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多媒體課件。

1課時

導入:

大漠長空,天高地闊,中國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秋色斑斕。待發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靜默在發射塔架。全世界的目光,都跨洋過海穿山越嶺,投注在中國西北部這片大漠深處,聚焦在廣袤曠野中這巍峨聳立的塔架上。接着,我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楊利偉來為我們講述我國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情況。

作者簡介:

楊利偉,中國進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特級航天員。他是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航天員,在中共xx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楊利偉在原空軍部隊安全飛行1,350小時之久。20__年10月15日北京時間9時,楊利偉乘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象徵着中國太空事業向前邁進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20__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協會第27屆年會在北京閉幕,楊利偉被授予“列昂諾夫獎”。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簡稱“神五”,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射的第五艘飛船,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射的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飛船搭載航天員楊利偉於北京時間20__年10月15日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發射,次日返回,降落於四子王旗着陸場。它的成功發射與返回標誌着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把人送入太空的國家。

1.快速瀏覽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本文展現了我國宇航員首次太空飛行的經歷。

2.根據課文的小標題,梳理宇航員的飛行 歷程。

(1)我以為自己要犧牲了--起飛階段

(2)我看到了什麼--太空飛行過程中所見

(3)神祕的敲擊聲--太空飛行過程中所聞

(4)歸途如此驚心動魄--返回階段

1.太空一日,充滿緊張和意外,閲讀課文,找找看,楊利偉遇到了哪些意外情況?他當時有怎樣的反應?

(1)起飛階段:飛船共振帶來的痛苦

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時,火箭和飛船開始急劇抖動,產生共振。

--這讓我感到非常痛苦。

意外出現了。共振以曲線的形式變化着,感覺越來越強烈,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幾乎無法承受,覺得自己快不行了。

(2)飛行階段:失重、神祕的敲擊聲

當飛船剛剛進入軌道,處於失重狀態時,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員都會產生一種“本末倒置”的錯覺。這種錯覺令人難受,明明朝上坐的,卻感覺腦袋衝下。

--靠意志克服。

時不時出現敲擊聲

--自己很緊張。

(3)返回階段:歸途險象環生

右邊的舷窗開始出現裂紋。

--説不恐懼那是假話……我的汗出來了……

左邊的舷窗也開始出現裂紋

--我反而放心一點了。

隨着一聲巨響,你會感到突然減速;引導傘一開,使勁一提,會把人嚇一跳;減速傘一開,又往那邊一拽;主傘開時又把你 拉向另一邊。每次力量都相當重,飛船晃盪得很厲害,讓人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對身體的衝擊非常厲害。

2.楊利偉最終克服了身體和心理上的不適,出色地完成了太空飛行的任務,從中你看到了楊利偉怎樣的精神品質,你有什麼感想?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楊利偉堅韌,一絲不苟,心理素質好、不怕犧牲、敢於犧牲的無畏精神和拼搏勇氣,正是這種精神和勇氣,印證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與堅毅果敢。在楊利偉身上凸顯出來的中國載人航天精神,將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

3.楊利偉在文中説“對航天員最基本的要求是嚴謹”。試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體會航天員嚴謹、科學的態度。

(1)那種共振持續26秒鐘後,慢慢減輕。

--用準確的數字記錄自己感受不適的時間,體現了航天員嚴謹、科學的態度。

(2)從載人飛船上看到的地球,並非呈現球狀,而只是一段弧。

--體現了航天員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我曾俯瞰我們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脈邊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則呈現一片紅暈。

--客觀的描述,是科學態度的體現。

(4)但是,我沒有看到長城。

--表現了作者客觀的科學態度。

(5)在太空中,我還看到類似棉絮狀的物體從舷窗外飄過,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蓋,聽不到什麼聲音,也感覺不到這些東西的任何撞擊。

--細緻的觀察,詳盡的描述。

(6)回到地面後,人們對這個神祕的聲音做過許多猜測。技術人員想弄清它到底來自哪裏,就用各種辦法模擬它,拿着錄音讓我一次又一次地聽,我卻總是覺得不像。

--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4.本文的描述除了科學、嚴謹之外,也藴含着豐富的情感。請舉例説明。

(1)就這一下,指揮大廳有人大聲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偉還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歡呼起來。

--從語言描寫中讓人感受到指揮大廳中緊張的氣 氛以及對航天員楊利偉的關切之情。

(2)我曾俯瞰我們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脈邊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則呈現一片紅暈,那裏有我的戰友和親人。

--這句話飽含深情,表現了作者對祖國的愛,對親人戰友的愛。

(3)過了幾分鐘,我隱約聽到外面喊叫的聲音,手電的光束從舷窗上模糊地透進來。我知道:他們找到飛船了,外邊來人了!

--寫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實而又激動的心情。

第一部分(1~17),在飛船升空過程中,共振帶來的痛苦感受使“我”以為自己要犧牲了。

第二部分(18~29),在飛船上,“我”看到的事物。

第三部分(30~39),寫“本末倒置” 的錯覺和神祕的敲擊聲。

第四部分(40~47),驚心動魄的返航。

1.思路清晰,層次分明,驚險迭出。

全文運用四個小標題,按照時間順序安排,思路清晰,層次分明,重點突出。驚險與意外交替出現,扣人心絃。

2.語言準確,生動嚴謹。

本文語言準確,科學性與人文性巧妙結合,生動嚴謹。作者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地描述了在太空中一天的所歷所感,讀來如身臨其境;敍事的同時,又用準確嚴謹的語言向讀者普及了航天知識。

太空一日

起飛階段:我以為自己要犧牲了太空所見:我看到了什麼太空所聞:神祕的敲擊聲返回階段:歸途如此驚心動魄航天精神:堅韌仔細、不怕犧牲、敢於拼搏

教後反思:  對於學生而言,太空是未知的神祕世界。因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樂於探索細節,把握課文內容比較容易。同學們表現得都非常好。通過快速閲讀,篩選主要信息,瞭解了這篇文章的大致內容,梳理了文章的脈絡,學習瞭如何解讀標題。本課教學的重點之一就是通過閲讀課文,瞭解太空生活,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熱情,體會航天人的奉獻精神。學生也瞭解了楊利偉的基本情況,感受到了他作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中國人的偉大。第一次載人航天的成功,讓學生感受到民族英雄楊利偉的可貴的品質,並希望今後好好學習,多關注祖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有朝一日也可遨遊太空,為祖國爭光。

七年級下冊語文《孫權勸學》教案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寫外貌和刻畫心理的詩句

3、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教學重點與難點:

領會人物形象,把握詩歌所表達的中心。

一、導入新課

以前大家學過歐陽修的《賣油翁》嗎?講的是什麼故事?

一個弓箭手能十次有八九次能打到十環,於是就和一個賣油的老大爺吹牛,賣油的沒吱聲,而是拿一個大錢放在葫蘆嘴上,然後用水瓢盛滿一瓢油通過大錢的四方孔往葫蘆裏倒,結果大錢居然一點油也沒沾到,此時賣油翁對那個射箭的説:“無他,但手熟爾。”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熟能生巧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不再賣油了,改賣炭。

大家見過炭嗎?炭有什麼特點?--黑色、可取暖、可賣錢

大家基本上都是來自農村的吧?誰家裏燒過炭?誰來講講燒炭的過程?

選木頭,粗的劈成小段;挖很深的窯洞,洞上有通風口,下面有燒火口;把木頭放入洞中,封口,燒火;每天晚上去看燃燒情況,控制火候,以免燒過了變灰;要燒好幾天。

大家覺得這個過程艱辛嗎?--艱辛

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白居易的《賣炭翁》,一起去看看在賣炭翁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故事?

(板書:賣炭翁 白居易)

二、作者簡介

白居易,字樂天,唐著名詩人,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在詩歌上一向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文章應該為了反映時代而寫,詩歌應該為了反映現實而作),今天我們就學習他的一首“為事”所做的詩歌--《賣炭翁》。這首敍事詩是白居易諷喻詩中傑出的詩篇。(板書:諷喻詩、敍事詩)

諷喻詩有什麼特點?

特點是從不同角度揭露社會的黑暗,抨擊官僚殘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壓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為看重的一類詩歌,是為民而作的詩歌,體現了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賣炭翁》一詩在題下用小序“苦宮市也”直接點明瞭本詩的諷刺目的:“宮市給人民帶來了苦難”,來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三、介紹“宮市”

宮市為什麼會給人民帶來苦難呢?咱們必須瞭解什麼是宮市。從字面上理解,宮是皇宮,市是買、採購的意思,所謂宮市,是指皇宮裏需要的物品派宦官(也叫“太監”)到市場上去購買。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宮使,即皇帝的使者。本來,為皇宮採購物品,是由官吏負責的,但到中唐時期,宦官專權,橫行無忌,連這種採購權也被他們抓去了,宦官這種角色以宮使的身份到市場上去為皇宮購買物品,還能搞公平交易嗎?

我們先來讀一讀這篇文章,看看這個交易有多不公平?

四、分析鑑賞詩

學生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在朗讀過程中,相信大家對這首詩的內容和主題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接下來咱們試着分析鑑賞本詩。

1、這是一首敍事詩,我們説敍事詩包括哪些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地點在哪?--宮市南門外

文中寫了哪兩種人?--賣炭翁,黃衣使者白衫兒。

這首敍事詩圍繞着“炭”寫了哪幾件事?

它記敍了賣炭翁燒炭送炭以至被掠奪的經過。(板書:燒炭--運炭--搶炭)

2、那什麼地方寫燒炭,什麼地方寫賣炭送炭,什麼地方寫被掠奪,請同學們找出來。

3、開頭一句交代賣炭翁伐薪燒炭的地點在哪裏?為什麼要這樣交代?

地點在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上。為下文埋下伏筆,説明路遠,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難行。

4、 課文是怎樣描寫這賣炭的老頭呢?誰來説一説賣炭翁長什麼樣?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5、在描寫人物中,這些描寫叫什麼描寫?(板書:外貌描寫)

6、這句話中,兩鬢蒼蒼説明賣炭翁的年齡怎麼樣?--大

年齡大的人有什麼特徵?--動作慢、力氣小、勞動艱辛、勞動力弱。

7、為什麼這樣寫?

這樣寫形象逼真地刻畫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現老人燒炭的艱辛,説明炭的來之不易。

8、同學們可以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周圍,這些“兩鬢蒼蒼”的人大都幹什麼呀?

休息,看電視,打太極,看孩子,做飯等,享受晚年。

9、但文中的賣炭翁卻在年齡很大的時候自己砍柴燒炭,以賣炭為生。

你覺得賣炭翁的生活過得怎麼樣呢?(板書:艱苦)

10、你能不能用書中的一個詞來形容呢?你找的真準確,可憐。(板書:可憐)

11、同學們再找一找,還有哪一句説明賣炭翁可憐?--可憐身上衣正單

找的太準確了,就是這一句,同學們,你們想一想,燒炭的季節都在什麼時候呀?

--秋、冬季

那個時候天氣怎樣呀?--冷

在這麼冷的天賣炭翁卻穿一件單薄的衣裳,説明賣炭翁很?--可憐

12、看到賣炭翁的這樣生活,你心裏同情他嗎?--同情

那麼,誰能帶着這種同情來讀一讀這三句話。

13、“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一般來説,在冷天我們穿衣服很少的時候,是盼望天氣怎樣?--變暖和

但這時老人是什麼想法?--卻“願天寒”,希望天更冷些。

為什麼呢?

因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不好賣了:天寒,炭的價格就會更高一些。為了炭價高一點,他寧願自己受凍。

那這時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心理是怎樣的?--糾結、矛盾、反常、艱難、酸苦、無奈。

透過這種矛盾、反常的心理,我們能夠感受到老者的處境怎樣?--十分艱辛。

這種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動,深刻地揭示了賣炭老人的悲慘處境。

14、賣炭翁盼望天氣寒冷一些,好讓自己的炭賣一個好的價錢,終於盼來了“夜來城外一尺雪”,看樣子,他一年辛勞的勞動就要換來收穫的喜悦了,於是他“曉駕炭車碾冰轍”,充滿希望地上路了。那這一路上老人運炭艱苦嗎?

“一尺雪”説明什麼?--天氣很冷、雪很大,路必難行。

“碾冰轍”説明了什麼?--説明炭很重,冰凍路很滑,很難走,車速必然很慢。

“曉駕炭車”、“日已高”説明什麼?--路途遙遠

這個運炭過程?--艱辛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這一句哪幾個字寫出了運炭的艱辛?大家用筆圈出來。

--“困”、“飢”、“歇”三個字進一步形象地、準確地寫出了運炭的艱辛。由於路途遙遠,行路艱難,所以到“牛困人飢日已高”的時候,才到了“市南門外”,老人疲勞、飢餓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燒炭難,運炭也難,這一車炭來得容易嗎?

15、這麼辛苦的運炭來賣,那麼,賣炭翁賣炭得來的錢要幹什麼用呢?

“身上衣裳口中食”。只是想吃飽、穿暖,多麼簡單而又是最微薄的想法呀,這位勞動者已被剝削得身無半點積蓄,但迫於貧苦生活的壓力,不得不燒炭,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託在“賣炭得錢”上。

16、好容易燒出一車炭、盼到一場大雪,當他“曉駕炭車碾冰轍”的時候,佔據他的全部心靈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麼難走,而是盤算着那一車炭能賣多少錢,能換來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願望實現了嗎?

沒有。從哪裏可以看出?

賣炭翁總共有多少碳?--“一車炭,千餘斤”

是啊,賣炭翁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窯一窯地“燒炭”,好不容易燒出“千餘斤”,每一斤都滲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然而他最後得到的是什麼?--“半匹紅紗一丈綾”

這“半匹紅紗一丈綾”對於賣炭翁來説,有用嗎?

好虧啊,才一點點,少得可憐。

對啊,實際是一點用處沒有的,你們是學服裝的,你們説説“ 半匹”“一丈”是什麼感念?少之又少,與“千餘斤”的炭形成強烈的反差。再説這些無用的紗、綾對賣炭翁來説,既不能充飢,又不能保暖,賣炭翁辛辛苦苦燒的一車炭就這麼沒有了,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禍從天降,他遇上了黃衣使者。在皇宮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書和敕令面前,隨着那“叱牛”聲,自伐薪、燒炭、願天寒、駕炭車、碾冰轍,直到泥中歇的漫長過程中所盤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為泡影!

宮使奪走賣炭翁的豈只是一車炭!而是奪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剝奪了他生活的權利。

這一切都是誰造成的?--宮市,可怕的宮市制度!

(板書:半匹紅紗一丈綾--一車炭,千餘斤 強烈反差)

17、請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樣寫出宮使的橫行霸道的?又怎樣表現宮使掠奪的殘酷的?

“翩翩兩騎來是誰?”先用設問句引出了兩個人,這兩個是什麼樣的人呢?

“黃衣使者白衫兒”。“黃衣”“白衫”説明來者的身份怎樣?--有錢

有錢還搶,説明什麼?--霸道、野蠻。“賣也得賣,不賣也得賣。”

“翩翩”一詞寫出了他們什麼樣的情態?

輕快敏捷而又趾高氣揚、凶神惡煞的神態。

找出描寫他們行動的動詞,從這些動作中説明了什麼?

動詞有把、稱、回、叱、敕、牽、系。從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寫出了他們仗勢凌人、以強凌弱、蠻橫無理的強盜行徑。

“宮使驅將惜不得”,“惜不得”寫出賣炭翁怎樣的心態和地位?

寫出了賣炭翁無可奈何、甚至絕望的心態。

他能反抗嗎?

不能,只能忍氣吞聲,也説明他是處在受壓迫受剝削的無力反抗的地位。(對比:地位懸殊)

18、這首詩揭露了“宮市”是一種極不公平的“交易”,是對勞動人民的殘酷掠奪。你可以從哪些詩句感受到這一點?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説明這樁買賣是強迫的。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表明一車炭的價值很高,而貨與款是極不等價的。

真是一個可憐的人!就這樣,作者通過一步步的鋪墊渲染,通過細膩的肖像、動作、心理的描寫以及對比手法的運用,反映了百姓的悲慘遭遇,揭露了宮使掠奪的本質。詩中無一字譴責,但我們在字裏行間能深切的體會到同情、痛恨,能觸摸到詩人善良的心。

19、之前我們説道:白居易主張“詩歌合為事而作”,同學們想想看,詩人通過賣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麼樣的社會現實?

白居易作為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他對這種現象深惡痛絕,拿起了筆,寫下《賣炭翁》,通過描寫一位賣炭老人的遭遇,無情而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罪惡和社會的黑暗,批判了宮市害民的社會現象:勞動者勞而不得,統治者不勞而得,仗勢欺壓百姓,強行低價購買,甚至是任意勒索、瘋狂的公然掠奪。中唐時宮市害民的現象,名為“宮市”,實際上是一種公開的掠奪,是一種極其殘酷的剝削方式。

這篇文章寫出宮市的這種弊端帶給勞動人民的不幸,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統治者的憤懣和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賣炭翁的命運是悲慘的,因為他所處的社會決定的。而我們大家,坐在這寬敞明亮的教室裏學習,不用擔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為我們趕上了好日子,處在新社會。所以我們要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長大以後,為建設祖國發揮自己的作用,作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五、佈置作業

1、用自己的話把賣炭翁的故事講給同伴聽。

一個賣炭的老翁,在終南山裏一年到頭地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完全是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的頭髮已經斑白,十個指頭卻像烏炭一樣黑。賣了炭得到一點錢,拿來做什麼用呢?只不過是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飯食。可憐他身上的衣服破舊又單薄,但他卻擔心炭價太低,只盼望天氣更加寒冷……

2、展開想象進行續寫。

從南山中到長安,路那麼遙遠,又那麼難行,當“市南門外泥中歇”的時候,已經是牛困人飢;如今又“回車敕牛牽向北”,把炭送進皇宮,當然牛更困,人更飢了。那麼,當餓着肚子走回終南山時,又想些什麼呢?他往後的日子,又怎樣過法呢?請大家想象一下,口頭敍述

六、板書設計

賣炭翁 白居易

諷喻詩、敍事詩

燒炭--運炭--搶炭

外貌描寫:艱苦、可憐

半匹紅紗一丈綾--一車炭,千餘斤 強烈反差

七年級下冊語文《孫權勸學》教案設計 篇8

一.教學目標

理出故事情節,明確寫作技巧。體會文章標題的深刻含義。弘揚雷鋒精神,做一個助人為樂的人。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結構。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喜歡春天嗎?春天一到,萬物復甦,百花競放。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當代著名作家彭荊風——《驛路梨花》。板書課題。

簡介作者

彭荊風,江西萍鄉人。其創作形式豐富,涵蓋小説、紀實文學、文學評論、電影文學劇本等。短篇小説集《驛路梨花》中的同名小説,寫一個純潔少女的服務獻身精神,頗受好評。

學習生字 這篇課文按時間的順序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過程應該是怎樣的? 概括本篇課文的五件好事,學習插敍的作用。

第一件:“我們”路過住宿,修屋;

第二件:瑤族老人藉助照看小茅屋;

第三件:梨花姑娘出嫁後,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

第四件:十幾年前,解放軍路過建小茅屋;

第五件: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插敍的作用:造成懸念,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揣摩語句,感悟主題

“她説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後不挨寨,她要用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來幫助過路人”這句話點名了文章的主題:為別人着想。

“這天夜裏,我睡得十分香甜......”這句話先寫花,後寫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結合在一起,虛幻的美景襯托了人物心靈的美好。

“我望着這羣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詩:驛路梨花處處開”這句話雙關花和人,讚頌的是世代相傳的雷鋒精神。

四.拓展教育

辦好事,辦實事,從身邊小事做起,把愛心傳遞,世界會更美好!

七年級下冊語文《孫權勸學》教案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學會速讀,掌握速讀技巧。

2.通過訓練,提高速讀質量。

3.感受課文的記敍順序,巧設懸念的手法

4.學習文中助人為樂的精神。

重點1.提高速讀能力

2.感受課文的記敍順序,巧設懸念的手法

難點:對文章中心主題的理解

一、導入新課:

課前玩飛花令,引出《驛路梨花》

二、 速讀訓練:

(一)介紹“速讀口訣”,幻燈出示

1、老師板書解釋“心專一,眼掃視,記要點,勿出聲,忌回視”。

2、師生齊讀,齊背。

(二)公佈速讀比賽規則。

1、比速度:讀完舉手示意,合上書本。記錄自己所用時間。 閲讀完後學習掌握幻燈上投影的字詞

2、比效果:速讀後分大組搶答故事中人物與情節的相關問題。

(三)速讀開始

(四)搶答開始:

1、整個故事由好幾個小故事構成,這些小故事是由一個什麼問題串聯在一起?

2、 圍繞“小茅屋的主人是誰”這個問題,文中涉及到哪些人物?

3、 這些人物各自為小茅屋做了什麼事?

4、圍繞“誰是小茅屋的主人”這個問題,文中先後有三個懸念、兩次誤會,你能指出來嗎?

5、如果按小茅屋的來歷為順序來寫,事件先後順序該怎樣安排

6、課文寫作順序的好處

7、小茅屋的真正主人是誰?

8、 你從小茅屋的故事中聯想到了什麼?

9、請為“驛路梨花處處開”對出下聯,點出文章中心

(五)小結,計分,再次温習口訣

三、課文細讀

1、本文題目叫《驛路梨花》,找找看,文中關於梨花的景物描寫到底有幾處?分別起着什麼作用?

2、題目“驛路梨花”中的“梨花”除了指自然界的梨花外,還指什麼?

四、拓展思考:總有一天,梨花妹妹也遠嫁了;瑤族老人也老了;我與老餘也沒機會回來了。歲月流轉,時代變遷,小茅屋會變成怎樣呢?

五、結束語:梨花不只是自然界的梨花,茅屋也不僅是茅屋。它可能是你在街頭的一次熱情指路,也可能是你乘公交車時給陌生人及時遞上的一元硬幣,更可能是你的一次傾情捐助… …不管歲月怎樣流轉,時代怎樣變遷,雷鋒精神不會老,助人為樂的精神不曾遠去。讓我們都化成那清香四溢的一瓣梨花,裝點自己精神上的小茅屋。

七年級下冊語文《孫權勸學》教案設計 篇10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寫作要求是“抓住細節”,這一單元的寫作目的是指導學生抓住細節,刻畫人物,表達情感。教材中首先指出什麼是細節描寫;接着列舉《阿長與<山海經>》中的例子幫助學生更好理解;然後通過回憶學過的課文內容,簡短記錄記憶深刻的細節的方式,更好的體會細節描寫的作用;最後提示學生細節描寫要注意的問題:要學會抓住真實、典型、生動的細節進行描寫,才能更好地表現事物特徵或作者情感。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的寫作類型主要以寫人敍事的記敍文為主,他們雖然有國小六年寫作經驗的積累,但是缺少對人物、生活細緻的觀察。記敍事件不具體,很籠統,描寫人物和寫景狀物時,不會抓住細微處具體刻畫,造成文章空洞,缺少細節,不能很好刻畫人物,表達情感。因此,對學生進行細節描寫的指導與訓練尤為重要。

三、教學目標

1.瞭解細節描寫及常見類型,理解細節描寫在寫作中的作用。

2.學習捕捉生活的細節,描寫生動的細節。

3.在寫作中運用細節描寫來表達情感。

四、教學重點

掌握幾種細節描寫的方法並會運用。

五、教學難點

學會運用典型、生動的細節來表達真情實感。

六、教學準備

學案:人物描寫分析材料

七、教學時數

一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對比句子——明確什麼是細節描寫

導語:請同學們讀兩個句子,幫助老師判斷哪一句更好。

句子1:烈日當空,火熱的太陽炙烤着大地,熱極了。

句子2:烈日當空,火熱的太陽炙烤着大地,道路兩旁的莊稼熱得低下頭,彎下腰;河裏的水燙手;地裏的土冒煙。

出示任務:1.你認為哪一個句子好?為什麼?

2.第2句比第1句增加了一些內容,説説增補了哪些內容?

3.什麼是細節描寫:細節描寫是對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現對象的細微而具體的刻畫。

小結:根據表現內容,細節可以大致分為肖像細節、語言細節、動作細節、景物細節等。大家之所以認為第二個句子好,正是因為與第一個句子相比較,第二句對周邊景物進行了更加細緻的描寫,更好表現了天氣的炎熱。因此,要想更好表情達意,抓住細節描寫是非常重要的。

(二)欣賞典型細節描寫——體會細節描寫作用

1.有一天,我在家聽到打門,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裏……他面色死灰,兩隻眼上都結着一層翳……他簡直像棺材裏倒出來的,就像我想象裏的殭屍……

2.父親頭髮上像是飄了一層細雨,每一根細發都艱難地挑着一顆乃至數顆小水珠,隨着父親踏黃泥的節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滾到額頭上,額頭上一會兒就滾滿了黃豆大的露珠。

3.嘗射於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出示任務:請同學們欣賞以上帶有細節描寫的語段,並説一説分別運用了什麼細節描寫,這些細節描寫好在哪裏,有什麼作用。

反饋指導:

1.作者對老王來送香油和雞蛋時的動作、肖像細節進行描寫,寫出了作者當時驚訝又有些害怕的心態,為後文表達內心的愧怍做了很好的鋪墊,這種真實的感受,讓讀者也彷彿置身文中,令人難忘。

2.作者對父親踩黃泥的細節描寫,很好地表現了父親的勤勞能幹。

3.作者描寫了賣油翁觀看陳堯諮射箭的表情和動作,只用了“睨之”和“但微頷之”兩個語句,就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人物的態度和心理,非常精彩。

小結:細節描寫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寫人記事的文章裏,如果沒有細節描寫,就沒有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細節描寫是塑造人物形象,彰顯人物個性的關鍵。在寫景的文章裏,細節描寫能更好地突出景物的特點,起到以小見大、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回憶生活細節——總結細節描寫方法

請同學們説説你曾經留心過的生活細節。當我冬夜苦讀時,母親為我送來熱騰騰的奶茶,這是一個愛的細節;當我不小心犯錯時,父親的手掌憤怒舉起又輕輕落下,這是一個愛的細節;當我____________時,老師(同學、父母……)_____________,這是一個愛的細節。

出示任務:回憶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討論細節描寫的方法。

指導反饋:

1.善於仔細觀察身邊的人和物,用心去感悟。發揮想象和聯想,做生活的有心人。

2.寫人記事的時候,要抓住人物的特徵,善於運用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等描寫方法。

3.用心靈捕捉身邊的一人一事一物,養成反思、省悟的習慣,在描寫中滲透個人獨特體驗。

(四)學習細節描寫方法——學會運用

1.那天,他在雪地裏罩住了一隻小鳥。

課文示例:他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穀,捧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着,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出示任務:先讓學生比較後分析總結其中的方法,教師引導補充。

指導反饋:這段文字增加了許多動詞,從而把整個捕鳥的過程描寫得細緻、生動、到位,這種方法就是——細化動作,延長過程

學以致用:她好不容易捉住了一隻蝴蝶,一不小心又讓蝴蝶飛了。

出示任務:細化動作,延長過程,具體寫出動作的過程。

提示:細化“好不容易”“捉住”的過程。給學生5分鐘時間寫完,分組交流,推薦,全班展示優秀的細節描寫片段。

2.我看見一個小姑娘,年齡不大,長得很瘦,穿得也很差。

提示:(1)“小”到什麼程度?(2)怎麼個“瘦法”?(3)穿得有多“差”?

課文示例:我看見一個小姑娘,只有八九歲光景,瘦瘦的蒼白的臉,凍得發紫的嘴脣,頭髮很短,穿一身很破舊的衣褲,光腳穿一雙草鞋。——《小桔燈》

指導反饋:這段文字之所以寫得生動,是因為作者抓住特徵,步步追問,在細微處駐足,這也是我們在寫作時要學習的。

學以致用:請抓住人物特徵,給下面的句子加上細節描寫:

那天,迎面走來了一位老爺爺,他彎着腰,拖着笨重的身子在風中慢慢走着。

提示:老爺爺什麼樣子?可以扣住他的臉、頭髮、眼睛等外貌特點來展開細節描寫。

3.出示任務:下列語段的細節描寫都很成功,分析作者運用了什麼方法才寫得這麼生動吸引人?

(1)除夕晚上,兒子、孫子都來到她身邊,她滿臉皺紋都舒展開了,就像盛開的菊花瓣,每根皺紋裏都洋溢着笑意。

(2)三個月後,小草莓結出了果實,小小的果實竟然壓彎了枝頭,但纖柔的莖並不生氣,興奮地揹着自己的碩果炫耀着:“看,這是我的果實。”

(3)那抹夕陽紅,如絲綢般掛在天邊,好似隨風飄舞的仙女,令我如醉如痴。

指導反饋:巧妙運用比喻、擬人、誇張等修辭手法,使語言更加具體生動,展現人、事、物的特徵,更好地表情達意。

出示任務:運用至少一種修辭手法刻畫細節,使下面的語句更加充實生動。

小草發芽了。

學生寫完後分組交流。

(五)牛刀小試

出示任務:讀一讀前兩個單元寫的作文,看看是否做到了抓住細節進行描寫。根據提示,做出修改:

(1)修改時,注意寫一些能表現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或者心理特點的細節。

(2)帶上自己的情感。比如讚賞或厭煩某個人,可以在用詞或者語氣上有所體現,也可以直接寫自己的評價。

(3)將修改後的作文和原文對比着讀一下,體會修改後的優點。

指導反饋:完成修改後小組內交流,教師指導學生關注修改前後的不同,然後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修改最成功的同學參與全班展示,教師引導學生總結修改成功的方法。

小結:同學們,大千世界中的美無處不在,我們要有一雙敏鋭的眼睛,更要有一顆善感的心靈,發現生活中每一細微處的美,做一位具有豐富情感,細膩筆觸的幸福之人。

(六)作業:我們的記憶中總會有許多難忘的時刻。所謂難忘,可能是驚喜、興奮、有趣,也可能是慚愧、尷尬、甚至是難堪。回憶一個自己難忘的時刻,並以《的那一刻》為題,寫一篇作文。不少於500字。

(七)板書設計:

抓住細節

細心觀察 細化動作,延長過程 以小見大

用心感悟 抓住特徵,步步追問 畫龍點睛

運用修辭,充實生動

七年級下冊語文《孫權勸學》教案設計 篇11

本冊教材是按照《課程標準》編排的新教材,體現了新理念和新目標,致力於構建新的教材系統,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全書按主題合成單元,每個單元按照主題進行綜合訓練,努力吸引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綜合學科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不斷的實踐中,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培養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學的總要求:

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更新教學理念,大膽進行教學改革,實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創造性學習,創造必要的條件,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進一步提高,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

教學措施:

一、 以深化語文教學改革為契機,加大課堂教學質量。

深化教學改革力度,積極投身新課改,運用先進教學理念和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激發學生地學習興趣,喚起問題意識,實施教學民主化,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教師要做到教學五認真,實施集體備課,集思廣益,總攬全局,面向全體,做好試卷分析,找出教學中的薄弱環節,注重補差補缺,爭取教學大面積豐收。

三、 認真抓好聽説讀寫訓練,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結合教材中的名着欣賞,誦讀欣賞、引導學生進行綜合訓練,尤其要注重培養語言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

四、 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增強學習的後勁,為學生今後的發展打下基礎,重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確立語文教學的新理念。

五、 搞好第二課堂活動,引導學生多讀文學名着,多讀健康有益的課外讀物,提高文學修養,陶冶高尚情操,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方法,拓寬學生學習的領域,使學生獲得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六、 注重學科之間的聯繫和相互滲透,強化綜合能力的培養,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努力提高語文素養,實現語文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終身受用,為會考和大學聯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七年級下冊語文《孫權勸學》教案設計 篇12

學習目標:

1、掌握本課生字詞,瞭解作者。

2、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重點)

3、體悟作者偉大的智慧及苦樂觀,培養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難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什麼叫苦?什麼叫快樂?説説你對苦與樂的認識吧! 板書課題《最苦與最樂》。

二、展示自我

1、走近作者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家,維新派代表人物,1895年隨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1898年參與戊戌變法。著有《飲冰室合集》,代表作有《李鴻章傳》等。

2、讀準下面重點詞語的字音:

如釋(shì)重負 契(qì)約 悲天憫(mǐn)人

3、理解詞義。

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

如釋重負: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負擔。形容心情緊張後的輕鬆愉快。釋,放下。

三、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思考下面的問題:

1、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2、人生當___________ ,而不能____________。

3、用最精練的語言概括中心論點。

4、文章可以分為幾部分?請分別概括其主要內容

點撥:第一部分(第1-3段)論述“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論述“人生當勇於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

四、研讀課文

(一)談苦

1、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在作者筆下,貧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 ),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認為真正的痛苦源自( )。

2、為什麼“身上揹着一種未來的責任”最苦呢?

3、作者舉了哪些例子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呢?有何作用?

4、作者認為責任有種.種,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有哪幾種責任嗎?

(二)論樂

1、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語、俗語來形容盡責任之後的樂呢?請找出來,並講講它們的含義和作用。

2、作者認為這種樂的決定權在誰呢?結合文中語言談談你的理解。

(三)擔責任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並想一想這些話的含義以及要證明什麼。

2、作者為什麼説“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諸聖諸佛的悲天憫人”是樂而不是苦呢?

3、最後一段證明了什麼內容呢? “卸卻責任”和“解除責任”有什麼不同?

五、合作探究

1.文章的題目叫做《最苦與最樂》,最後一段中哪些句子分別呼應了“最苦”和“最樂”?

2.文中運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和哪些論證方法?有什麼好處?

3.本文還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六、拓展延伸

1、展示課前收集的關於責任心的名言佳句,理解其意思。

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孔子

天下興亡,匹夫有。 --顧炎武

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列夫托爾斯泰

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盡責任的樂趣。 --梁啟超

要使一個人顯示他的本質,叫他承擔一種責任是最有效的辦法。 --毛姆

自由的第一個意義就是擔負自己的責任。 --阿來

2、閲讀下面材料,結合自己生活實際談談對人生的看法,説説作為學生應盡到什麼責任。

材料:您雖不能左右天氣,但您可以改變心情。您雖不能改變容貌,但您可以展現笑容。

您雖不能逃避現實,但您可以勇敢面對。您雖不能樣樣如意,但您可以事事盡力。

七、課堂小結

同學們,我們理解了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樂。作者對責任與苦樂關係的辯證認識,體現了他的智慧和曠達,啟迪我們當責任向我們走來時,我們要勇擔責任、銘記責任,因為“能夠負責”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

八、課堂作業

1.摘抄本文中你覺得富有哲理的語句,並銘記於心。

2.收集有關勇擔責任的小故事,與同桌分享。

3.試着談談自己對生活的苦與樂的認識,寫一篇小短文。

七年級下冊語文《孫權勸學》教案設計 篇13

【學習目標】

1、掌握字詞;

2、通過了解作家、作品,瞭解本文的寫作背景;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詩文;

4、理解詩文的內涵;

5、培養學生的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的感情。

【教學過程】

黃河以它英雄的氣魄,出現在亞洲平原上,象徵着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古往今來 ,多少詩人為它讚頌着、歌唱着。

歌頌黃河,就是歌頌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

1、檢查預習:

找出下列讀音或字形錯誤的字:

山巔diǎn 哺pǔ育 澎pén湃 狂瀾lán 贊zhàn歌 發源yuán

屏嶂zhàng 濁zú流 滋zī長 氣魄pò 劈pì成 宛wǎn轉

2、解釋加粗字:

狂瀾:大波浪;山巔:大山頂;哺育:餵養;滋長:生長。

3、導入新課。

一、作家作品

光未然,原名張光年,1913年出生在湖北光華縣。1927年在中學年代就參加革命工作。1935年創作了《五月的鮮花》歌詞,1939年到延安後創作了歌頌中華民族精神的組詩《黃河大合唱》。經冼星海譜曲後風行全國。

詩中雄奇的想象與現實圖景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幅壯闊的歷史畫卷,反映中華民族兒女抗戰的真實場面。

二、欣賞音樂

下面請欣賞《黃河船伕曲》,並且用簡潔的語言告訴大家:你聽到了什麼內容?

烏雲滿天,驚濤拍岸,黃河的船伕,在暴風雨中搏戰,經過千辛萬苦達到了彼岸。這象徵我們偉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驚濤駭浪般的重重困難,終於取得輝煌的勝利。

三、欣賞《黃河頌》並指導學生朗讀

四、自主、合作、探究

1、題目《黃河頌》中,哪個是關鍵詞?

“頌”。

2、本詩可以分幾個部分?請用簡潔的語言表達出來。

三個部分:序曲、主體、尾聲。

3、序曲部分和尾聲部分之間有什麼關係?各自的側重點是什麼?

本詩首尾呼應,但序曲部分重點在“黃河”上,尾聲部分重點在“中華兒女”上。

4、朗讀“序曲”和“尾聲”,品味詩文內涵。

5、請同學思考“主體”部分:可以分成幾部分?重點在哪裏?我們可以把它們概括為什麼?

繪黃河:兩部分頌黃河。

6、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繪黃河”部分所寫的內容及其作用。

從三方面實寫黃河之景,表現頌歌氣勢,為“頌黃河”蓄勢。

7、朗讀“頌黃河”部分,思考:詩人從幾方面來歌頌黃河?

啊!黃河!

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五千年的古國文化,

從你這兒發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身邊扮演!

啊!黃河!

你是偉大堅強,

象一個巨人

出現在亞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體魄

築成我們民族的屏障。

啊!黃河!

你一瀉萬丈,

浩浩蕩蕩,

向南北兩岸

伸出你千萬條鐵的臂膀

三方面:黃河養育中華民族;黃河保衞中華民族;黃河激勵中華民族。

五、拓展

請大家給歌詞寫朗頌詞:

風在吼,馬在嘯,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河西山崗萬丈高,河東河北高粱熟了!萬山叢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紗帳裏,遊擊健兒呈英豪!端起了長槍洋槍,揮動着大刀長矛!保衞家鄉、保衞黃河、保衞華北、保衞全中國!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先輩們用血汗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希望你們珍惜短暫而寶貴的學習生活,熱愛生活,關注黃河,熱愛我們的祖國。

七、課後活動

閲讀《黃河大合唱》第三部分: 《黃河之水天上來》

欣賞《黃河大合唱》音樂,學唱《黃河頌》部分,並進行表演唱。

七年級下冊語文《孫權勸學》教案設計 篇14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師範讀課文,學生按要求聽讀課文。

1、感受作者所藴涵的情感

2、注意教師朗讀時對語氣、語速、重音等的把握和處理。

3、畫出自己深受觸動的句子或詞語。

4、學生交流各自的聽讀感受,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懷念、讚美、憂傷、憤怒等)

5、學生朗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暢、準確、並儘量讀出剛才自己所體悟到的情感。然後教師正音並進行肯定評價。

二、自主研讀與賞析。

1、問題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讀這些句子並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

我心裏懷着熾痛的熱愛

我無時無刻不聽見……

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它召喚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着一種熱情。

在那田壟裏埋葬過我的歡笑。

問題二:作者是運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對故鄉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的?請舉例説明。

運用大量富於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感情。

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衝擊力。(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想起故鄉的時候,噴湧着血液一樣”;在春天,多麼豐饒”等句子。)

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作“母親”的意思;隨着情感的越趨激盪,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產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3、在研讀賞析的基礎上,再次朗讀課文,運用朗讀的技巧來表達自己對課文情感的把握。

三、探究與反思

1、課文總共只有兩段,請大家想一想,這兩段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何異同?讓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探究。

2、學生小組充分探討交流後,全班進行交流,教師引導:

結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發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然後回憶,最後在直接抒情。

內容上的相同點:都有對故鄉的回憶和描述。(第一段:“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第而段:“在故鄉的土地上,……多麼豐饒”。)

內容上的不同點:回憶中選取的景物不同。

教師引導:所選景物各有什麼特點?為何選取不同景物?

學生討論明確:前者選取東北所特有的物產,並採用景物的疊加,是為了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作者對故鄉的激情讚美和深情懷念,應用排比,則加強了對讀者的情感衝擊力。

後者選取了春,秋兩季的景物,同樣表現了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但沒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沒有前者來得。它也表達可作者對故鄉的深切懷念,但懷念中卻暗含着憂傷與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後半段得以最強烈的噴發,面對土地發出自己堅強的誓言。  3、學生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疑惑進行質疑研討。

4、學生反思本課的學習過程以及自己的情感體驗。

四、作業:寫一篇短文,描繪一下你印象中的故鄉,表達你對它的情感。

七年級下冊語文《孫權勸學》教案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善於從擷取生活瑣事中去展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2、體會作者多種描寫手法的藝術效果。

2、體會偉人魯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性格和深厚的愛國情感、“孺子牛”般奉獻精神。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思路:

1、整體把握——深入瞭解——討論課文

2、走近魯迅——學習魯迅——反思自己

3、魯迅的形象:偉大——平凡——偉大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提起魯迅,總會想起很多詞語:深邃、沉重、嚴厲、倔強……濃黑的一字須,根根向上的頭髮,面目嚴肅冷峻,這是魯迅通常留給我們的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的魯迅也是這樣嗎?提起魯迅我們還會和偉大睿智聯繫在一起,但日常生活中的魯迅也是不苟言笑的嗎?他有沒有平凡的一面?我們經常説偉大往往寓於平凡之中,這句話適用於魯迅嗎?我們是否能從他平凡生活中發掘出他偉大的一面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一起探究一下蕭紅筆下的魯迅形象。

二、默讀課文,初步感知

思考:讓我們一同走近魯迅,請同學介紹你所瞭解的魯迅。

三、深入研讀討論

1、請大家默讀課文,總結課文共寫了幾個有關魯迅的片段?可以歸納為幾類?

明確:共10個6類,分別圍繞外貌行動、待人接物、飲食起居、讀書寫作、休閒娛樂、與青年們交往6類生活場景來描寫和塑造魯迅先生的,使之具體、形象、生動。

2、哪一個片段最能打動你或者你認為寫的最好?聯繫自身或現實生活談談你的認識?

(1)、外貌行動

第1個片段,概括寫魯迅先生“笑”的情態,突出其“明朗”的特點;概括寫魯迅先生“走”的情態,突出其“輕捷”的特點。

(2)、待人接物

第2個片段,具體寫魯迅先生對“我”和許廣平的衣着批評一事,充分顯示出魯迅先生對待青年人既嚴肅批評其缺點,又不倦地給予幫助。

(3)、飲食起居

第3個片段,概括寫魯迅先生的飲食情況,喜歡北方飯菜,讚美蕭紅做的飯菜可口;魯迅的胃不好。

第7個片段和青年交往中咖啡、可可、汽水之類家裏都不預備,家裏“餅乾”,“向日葵子”;

第8個片段,魯迅簡易而兩用的枱燈;

第9個片段,和青年的交往,一次外出吃福建菜,海嬰説菜不新鮮,全座的人都不相信,魯迅確信孩子的判斷,事實證明的確如此,説明魯迅先生不會輕易抹殺孩子的天性。

(4)、與青年交往

第6個片段,讀青年人的來稿,直至深夜

第9個片段,泡一壺紅茶,和青年們一談就一兩個鐘頭,談論當時中國的局勢,如“偽滿洲國”

(5)、休閒娛樂

第7個片段,看電影,介紹“珂勒惠支”的版畫,以及史沫特烈援助當時的中國的事情;

(6)、讀書工作

第4個片段,幫助瞿秋白先生校訂《海上述林》,聯繫出版社。

第5個片段,與馮雪峯交往,支持革命,熱愛祖國;

第8個片段,寫先生夜間工作的情景,飽含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無限崇敬,感念之情.

第10個片段,詳細寫魯迅先生生病的情景,概括寫魯迅先生病中筆耕不輟。

3、請就文中描寫的魯迅背影,寫一段你的感悟,80字。

四、小結 :

閲讀魯迅的著作,我們可以感知作為思想家和文學家的魯迅;今天又通過蕭紅的回憶,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生活化真實化的魯迅,讓我們親臨到魯迅偉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關心、扶持青年人和熱愛祖國、支持革命是寓於平凡而真實的日常生活中的,或許正如人們所説,偉大正是寓於這種平凡之中吧,也一如他在詩歌中所説的那樣: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

七年級下冊語文《孫權勸學》教案設計 篇1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實詞“矜”、“頷”、“釋”、“忿”、“徐”、“遣”;虛詞:“爾”、“以”、“但”。

能力目標:培養運用所學過的知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培養學生質疑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標:感受作品中的文學形象,體會“熟能生巧”的道理。

過程與方法:誦讀教學法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1、課文的朗讀、背誦。

2、文言詞的積累。

3、把握人物形象,體會“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學難點:

1、自主閲讀文言文,自行提出並解決問題。

2、訓練學生的拓展思維。

3、由人及己,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啟發。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電腦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查閲相關資料。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一起來學習一篇短小精悍卻又耐人尋味的文言文故事--《賣油翁》。(為了使這節課的學習更為順利、高效,我把同學們分為男生、女生兩個組,在下面的學習活動中來一場較量和比賽。希望各位同學暢所欲言,幗國不讓鬚眉,好男兒也不怕與女鬥!)問:哪位同學能説出以“百”字開頭,形容人的箭法非常高明的成語?(生:“百發百中”,“百步穿楊”。師:為答出的組加分)

解説:“射”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一種技能,是古人常説的六藝之一。這“六藝”指的是“禮、樂、御、射、書、數”六種學問的技能。這就難怪康肅公陳堯諮因善射而自我炫耀了。但“賣油翁”卻不以為然,我們來學習這篇短文,看看這是為什麼。

二、整體感知:

1、用多媒體投影全文,教師範讀。(聽一聽)

2、男女生以搶答的形式給紅色標誌的字詞正音,清除讀音障礙。(比一比)

①矜(jīn) ②圃(pǔn) ③睨(nì) ④頷(hàn) ⑤矢(shǐ)

⑥忿(fèn) ⑦杓(sháo) ⑧酌(zhuó) ⑨瀝(lì) ⑩遣(qiǎn)

3、學生自由讀,整體感知課文。(讀一讀)

4、師生討論朗讀技巧。(議一議)

康肅:傲慢、輕篾稍快、偏高

敍述部分中速、平緩;對話部分

賣油翁:鎮定沉着較慢、較低

5、播放課文flash動畫,朗讀錄音,幫助學生把握朗讀語氣並理解課文大意。(學生可以小聲跟讀)

6、學生有感情地齊聲朗讀課文(要求整齊、響亮、準確、有感情、語速恰當)。(試一試)

三、精讀探究

1、學生分組自主、合作、探究地研習課文,小組解決不少的問題派代表寫在黑板上。(教師調動:巴爾扎克説: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會思考提問的人,將是學習的優勝者。教育家陶行知説:愚者問得笨,智者問得巧,我們快速議議,看看男、女同學哪方提的問題好,能難倒對方。)

2、全班一起先解決黑板上有關疏通文意的問題。

3、用多媒體投影重點詞語,學生掌握並積累。

矜:以此自矜--自誇

頷:但微頷之--點頭

但:但手熟爾(惟手熟爾)--只不過

忿:康肅忿然曰--氣憤

善射--射箭

射:

汝亦知射乎--射術、射技

以此自矜--憑藉

以:以我酌油知之--憑藉

以錢覆其口--憑藉

但手熟爾--語氣詞,通“耳”

爾:

爾安敢輕吾射--你

杓:以杓酌油--同“勺”,sháo

4、學生用自己的話複述課文,檢查學生是否理解全文。(為複述者所在組加分)

5、小組再次探究,解決教師投影的問題(言之有理即可)。

投影:

①你認為賣油翁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身懷絕技、謙虛穩重)

②你如何評價陳康肅這個人?(自我炫耀、趾高氣揚)

③這個故事可能藴含哪些道理?(熟能生巧、精益求精)

④這個故事給我們什麼啟示?(戒驕傲,勿賣弄,智者超然物外,藝無止境,學無止境,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四、背誦訓練

1、投影背誦方法:

①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

②抓住人物神態、語言、動作的關鍵詞背。如:

康 肅 公 賣 油 翁

第一段開端:“善射”、“以此自矜”“睨之”、“但微頷之”

發展:“吾射不亦精乎?”“無他,但手熟爾”

第二段高潮:忿然酌油(技高一籌):取、覆、酌

結局:笑而遣之“我亦無他,惟手熟爾”

2、教師按背誦方法帶學生一句一句背誦。

3、學生自由背誦。

4、集體背誦全文。

5、個別背誦全文(給背誦者所在組加分)

五、作者簡介:

投影:歐陽修,字永叔,溢號文忠,號醉翁,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選自《歸田錄》。

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六、相關連接

投影:想一想,議一議:

①説出與“熟能生巧”相近的名言警句:如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

②説出與“熟能生巧”相近的故事:如

達芬奇畫蛋

……

(不拘於此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加分)

七、拓展延伸(課外作業)

投影:

1、賣油翁走了之後,陳康肅會怎樣,寫一段你所想像的內容。

2、自由組成小組,把課文改編成課本劇,課後排練,在語文活動課上表演。

3、上網查閲《賣油翁》有關學習資料,瞭解唐宋八大家有關資料。

七年級下冊語文《孫權勸學》教案設計 篇17

【知識目標】

1.懂得什麼是細節描寫,在作文中有何作用。

2.學會賞析細節描寫的好處。

【能力目標】

掌握細節描寫的寫作方法,將細節描寫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善於觀察、發現生活中的細節,留心生活中的細節之美,激發寫作興趣,學會熱愛生活,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1.調動學生的閲讀經驗,揣摩細節描寫在作品的作用

2.感悟細節,鼓勵學生交流,評析細節描寫

教學難點:

學會運用細節描寫刻畫鮮活的人物

教學方法:

感受法討論法練習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米開朗琪羅在雕刻和繪畫時速度都很慢,總是花許多時間,在那裏沉思、推敲、琢磨,他在完成作品時,連雕像的眼神、膚色和肌肉線條都力求完美。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任何完美都是細節上完美組合而成的。

那麼什麼是細節描寫呢?首先運用你的想象合理擴展一句話,恰當地添加動作、表情、神態、語言、心理等將這句話的內容充實起來。

她罵他懦夫

她罵他道:“你真是一個懦夫”(添加語言)

她用手指着他的鼻子罵道:“你真是一個懦夫”(添加動作)

她早已被氣得渾身顫抖,臉色鐵青,怒睜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罵道:“你真是一個懦夫”(添加神態)

其實她早已被氣得渾身顫抖,臉色鐵青,但她還是在不斷的告誡自己:不要失態、不要罵人!最終她實在是忍不住了,於是怒睜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罵道:“你真是一個懦夫”(添加心理)

二、感受細節描寫

學生思考自由討論、交流,教師點撥、歸納

明確:所謂細節描寫是指文學作品中對人物動作、語言、神態、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觀、場面氣氛等細小環節或情節的描寫。使讀者如見其人,如睹其物,如臨其境。

細節描寫在刻畫人物性格、豐滿人物形象、連接故事情節、豐富作品內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動的細節描寫,有助於折射廣闊的生活畫面,表現深刻的社會主題。

三、比較品讀,感悟方法

既然細節描寫能使人物鮮活起來,那麼,怎樣把這些細節形諸於筆,讓他們形象可感呢?接下來一起欣賞幾個經典片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樣把他們寫得生動,富有感染力的。

方法一精用動詞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穀,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着,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這段文字摘自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裏寫冬天下大雪捕鳥的情景,一連串的動詞準確生動的刻畫了捕鳥的過程,表現了百草園給“我”帶來的樂趣。我們再來看一個片段:

“他不回答,對櫃裏説,“温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

“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他從破衣袋裏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裏,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魯迅《孔乙己》)

這是《孔乙己》中最精彩的細節,“排”字表現出孔乙己的出手闊綽,動作幅度大是為了在別人面前顯示有錢,是他虛榮心的體現;而後一個“摸”字則表明他身世的落魄,經濟的拮据,即便如此,周圍人還是戳他的痛處,表現了世人的麻木不仁。這種表現細節描寫的方法是:精用動詞。

方法二:巧用修飾語

(過渡)巧用修飾語是塑造人物形象,達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好的作品能感人肺腑,它是功不可沒的。我們再看一個片段(出示PPT)

“那隻羚羊哪兒去啦?”媽媽突然問我。

媽媽説的羚羊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藝品。那是爸爸從非洲帶回來給我的。它一直放在我桌子角上。這會兒,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來,因為昨天我已經把它送給我的好朋友萬芳了。[3]

“爸爸不是説給我了嗎?”我小聲地説。

“我知道給你了,可是現在它在哪兒?”媽媽的目光緊緊地盯着我。我發現事情不像我想的那麼簡單。

“我把它收起來了。”

“放在哪兒了?拿來我看看。”媽媽好像看出我在撒謊。因為我站在那兒一動不動,低着頭不敢看她。

“要説實話……是不是拿出去賣啦?”媽媽變得十分嚴厲。

“沒有賣……我送人了。”我覺得自己的聲音有些發抖。

“送給誰了?告訴我。”媽媽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送給萬芳了,她是我的朋友。”

“你現在就去把它要回來!”媽媽堅定地説,“那麼貴重的東西怎麼能隨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着喊了起來。

(摘自張之路《羚羊木雕》)

從“突然”的發問,到我的心“怦怦地”跳、“小聲地”回答,到媽媽“嚴厲”而“堅定”地讓我要回羚羊木雕,這一串修飾詞生動表現了我的委屈和媽媽的強勢。

方法三:巧妙的運用修辭,即比喻、擬人、誇張、反覆等修辭手法,對事物加以淡粧濃抹,能使語言增亮增色,提高文章品味給人以美感。

“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羣人的後背,頸項都伸得很長,彷彿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魯迅《藥》)

這一細節,是用比喻的手法來描寫一羣麻木的、不覺悟的人們,在冷漠地觀看劊子手殺害革命者情景的。比喻生動形象,真如浮雕一般現於讀者眼前。自己的同胞慘遭殺戮,人們卻無動於衷,像看與自己毫不相干的街頭熱鬧似的,令人傷心痛心。作者那強烈的憤懣及“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熾烈情懷在這一細節中,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總之,好的細節描寫,就猶如一座座精美的靈魂,有了它才能使人物性格鮮明,形象栩栩如生。今天老師只是拋磚引玉教會大家其中的三點,下課之後大家可以對這個問題做進一步的探索,相信同學們一定可以超越自我。

四、描繪細節,表現親情

①學生寫作:

請以“難忘那一幕”為題寫一個片段,抒寫你與親人相處時,最難忘的情景。(注意運用細節描寫。)

②修改習作。

細緻地對同桌習作進行修改。

③學生回答,師生交流。

④(總結):細節描寫之所以能產生這樣的效果,就是因為描寫特別細膩,能抓住人物的具體特徵,把人物最感人的特徵表現出來,從而感動讀者。

五、結語:

同學們,其實我們的生活是一個一個片段的組合,更是點滴親情的凝聚,作文來源於生活,更來源於生活中的細節,讓我們擦亮眼睛,用心捕捉生活中細節,去描摹去刻畫,再現原汁原味的生活,讓親情的細節之花在生命中綻放,在筆尖永駐芳華

板書設計:

細節描寫

精用動詞

巧用修飾語

妙用修辭

七年級下冊語文《孫權勸學》教案設計 篇18

這是《最後一課》的第一個教時。學生已經預讀過課文,瞭解過課文故事的背景。

第一個教學環節:閲讀,思考。(l5分鐘)

思考題:韓麥爾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

要求:閲讀全文。綜合課文內容,根據思考題表達見解。自讀課文15分鐘,並擬出發言要點。

學生活動

第二個教學環節:討論,朗讀。(30分鐘)

1.學生髮言,認為韓麥爾先生:

①是一個可憐的人

②是一個原先不大負責的人

③是一個嚴厲的人

④是一個普通的人

⑤是一個温和而嚴肅的人

⑥是一個有勇氣的人

⑦是一個忠心耿耿的人

⑧是一個愛國的人

⑨是一個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2.教師調控,組織討論三種“見解”:

①韓麥爾是一個普通的人

②韓麥爾是一個“可憐”的人

③韓麥爾是一個愛國者。

①韓麥爾先生是一個普通的人:

鎮上的一個教師。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課堂教學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時還“玩忽職守”……

②韓麥爾先生是一個“可憐”的人:

最後一次上課。明天就要永遠離開這個地方了。一動不動地瞪着眼睛看周圍的東西。臉色慘白,話説不下去。教了一節課又一節課……

③韓麥爾先生是一個愛國者:

換上禮服,紀念這最後一課。自責及對阿爾薩斯人直率批評。讚美法語。説明語言好比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恨不得把知識全教給我們。內心的極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寫“法蘭西萬歲”!(課文七處點到韓麥爾先生的愛國)

在討論中重點放在第③種“見解”。結合討論,誦讀韓麥爾先生的大段獨白,誦讀課文最後一部分,想象、描述這一精彩的特寫鏡頭,體會其中的情感,掀起課堂教學高潮。

3.討論,點撥:

作者為什麼不把韓麥爾寫成一個“高大”的“英雄”,而讓他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出現?

正因為普通,韓麥爾才能夠代表千千萬萬的法國人,他那熱烈而深沉的愛國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所有法國大眾所具有的,才使這篇小説所表現的成為整個法國民族的共同心聲……

評析

作為中國小教材,《最後一課》在我國已有超過大半個世紀的歷史。

它的教學內涵,實在是太豐富了。

於是像許多名篇一樣,在設計教案時往往讓人翻來覆去,頗費躊躇。

但此教例很有個性特色。

切入的角度好。教師扣住作品“一點兩線”(“最後一課”的激情點和兩個人物的思想發展線)這一藝術構思,開課便切入到一個主要人物身上,一線以串珠,相當成功地拎起了一連串的教學內容。

講析的角度好。教師變逐段講析為選點突破,將選點突破設計成多角度透視,通過“韓愛爾”這個點,不僅立體地多側面地透視到人物的方方面面,還透視到課文的人物塑造藝術、結構藝術、主題表達藝術。這是又一個角度的“一線以串珠”。

控制的角度好。教師設計的線條明晰,引導學生從三個側面討論人物形象,對七年級的孩子們來説,這叫適度。從教師把握的討論內容看,具有相當的精度,從教學過程看,內容豐富,有着較大的濃度。整個教例顯得豐滿、流暢,對“韓麥爾”的討論聯結着每一個教學步驟,這也是“一線以串珠”。

從此教例看來,名篇教學的最佳意境似乎應該是:在明快單純的教學視點中激盪出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

七年級下冊語文《孫權勸學》教案設計 篇19

[學生分析]

人物傳記,是中學生最喜歡閲讀的課外讀物之一。名人們為人類歷史發展做出的突出貢獻,往往為人們所景仰。七年級學生正處於人生道路的起點,他們自然而然地把名人奉為自己崇拜的偶像,處處效仿名人。

《鄧稼先》是學生在中學階段接觸的第一篇名人傳記,教師應抓住這一契機,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引導:①這篇文章篇幅較長,學生閲讀起來可能從整體上不容易把握,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把握文章思路。②本文不同於一般的人物傳記,作者既有傳統眼光,又有歷史視野,要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豐富的內涵,體會深沉的情感。③文章語言很有特色,引導學生認真體會,並試着運用於自己的寫作實踐。

[教學建議]

葉聖陶曾經説過,國文教學的目的,在養成閲讀書籍的習慣,培植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呼喚教育迴歸生活,注重兒童的個性發展。新《語文課程標準》突出了四個理念,即: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力的語文課程,不難看出貫穿整個語文課程的仍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本。何謂“發展為本”?即讓所有的學生都能生動活潑地主動發展,使他們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整體素質得到全面地發展,個性得到充分地發展。因此對於本文的教學,筆者認為由於篇幅較長,內容較深,可擬設為問題討論課,同時讓學生課前收集相關背景資料,為了解文章內容作鋪墊。其具體目標如下:

一、熟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藉助小標題,複述並概括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二、通過默讀與精讀,揣摩文中關鍵語句,領會作者融入筆端的深情,學習鄧稼先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通過朗讀,體會文中排比、對比、引用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和多變的句式特點,並用之於寫作實踐。

[教學設計]

一、教學過程

(一)導語

由“我心中的鄧稼先”這一話題導入。學生交流資料,談自己心目中的鄧稼先,,老師適時點出“常人眼中的鄧稼先”特點所在,那麼科學家眼中的鄧稼先又是怎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楊振寧的《鄧稼先》,共同揭開這個謎底。

(二) 整體把握情節,理清思路

1.速讀全文,大致瞭解課文內容

學生為標題尋找合適的修飾語,如:偉大、捨己為人、公而忘私……(學生自由發言)

2.全班分為6個小組,每組派一個代表對文章6個部分進行抽籤選擇,組員用5分鐘時間對自己負責的部分作複述準備,並用最簡練的語言加以概括(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語言)

學生代表發言,教師歸納:

①在歷史的背景上引出鄧稼先

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生

③鄧稼先的氣質和品格

④作者的情感

⑤身先士卒的獻身精神

⑥評價鄧稼先

3.課文六部分間是否可以調換順序?如果不能,你能試着找出它們的聯繫嗎?

學生合作研討,教師點撥:

③補充、延伸和擴展

①引子 ②經歷貢獻 ④從另一角度擴展 ⑥總結

⑤具體化

(三)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1.學習第三部分

(1)默讀並劃出表現鄧稼先與奧本海默性格和為人的句子或詞語。

點名回答:

奧本海默—— 一個拔尖的人物,鋒芒畢露……

鄧稼先—— 一個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實,直誠坦白,從不驕人……

(2) 文中重點寫的是誰?這裏運用了什麼寫法?有什麼作用?

同桌間兩兩討論,學生自由發言,教師歸納:

重點寫鄧稼先;運用對比手法;其作用是更能鮮明地突出鄧稼先的性格品質和奉獻精神。自然得出結論: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

(3)“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鄧稼先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你能試着談談對這兩句話的理解嗎?

學生小組內研討交流,教師點撥:

① 鄧稼先與奧本海默截然不同,“忠厚平實”“真誠坦白”“從不驕人”。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就講究人與人之間關係和諧,和睦相處,講究為人忠厚、謙虛、真誠、樸實,鄧稼先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這些優秀的部分,並變成了自己的氣質品格。

② 指“他沒有私心”,人們絕對相信他。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4) 鄧稼先的一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生,我們的祖國有千萬個像鄧稼先一樣的忠實兒女在為她奮鬥,你還知道誰給大家説一説。

學生自由發言

2. 學習第五部分

(1) 有感情地齊聲朗讀課文

(2) 自由研讀,提出理解中的疑難。

學生提出的疑難可能有:

① 作者用《弔古戰場文》的目的是什麼?

② “也不知道……什麼心情”“不知道鄧稼先……手有沒有顫抖”這兩句話應該怎樣理解?

③ 結尾處用“五•四”時代的一首歌,有什麼作用?

師生共同探究:

① 《弔古戰場文》是唐代散文家李曄的名篇,文中描述了古戰場荒涼悽慘的景象,揭示了戰爭的殘酷以及給人民造成的巨大痛苦,文中用《弔古戰場文》的目的在於烘托鄧稼先工作環境的艱辛。

② 作者與鄧稼先有着半個世紀的真摯情誼,這兩句話以細膩的詢問充滿了對老友真誠的關懷與深情。

③ “中國男兒” 即鄧稼先,這首歌是鄧稼先一生的寫照,將他對民族的貢獻放在了“五•四”這一特殊的歷史背景中,這又與在歷史的背景中推出鄧稼先的第一部分相呼應。

(3) 資料延伸

這一部分中鄧稼先一句“我不能走”,將自己的赤子之心解剖在了人民面前。其實,象文中的例子在鄧稼先身上還有很多,比如身為核武器研究院院長的他,在核武器插雷管、鈾球加工等生死繫於一髮的危險時刻總是站在操作人員身邊;再如,一次航投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卻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裏,仔細檢驗,他也因此肝臟被損、骨髓中侵入放射物。當身患癌症的他無力地倒在病牀上時,卻平靜地説:“我知道這一天會來的,但沒想到它會來得這麼快。”這些不禁讓我們想起鄧小平同志説過的一句話:“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着我的祖國和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鄧稼先是當之無愧的。

(4)教師教唱《中國男兒歌》,師生共同感受激情。

一曲《中國男兒歌》,氣壯河山,唱出了多少中華兒女的心聲, “要將雙手撐天空”,是一種氣概,同時也是一種使命,千百年來,無數中華兒女用自己的雙手,撐起了自己的天空。臧克家、錢三強、陳景潤、華羅庚、童第周、張光鬥、陳岱孫、于光遠……這些在中國歷史上始終閃爍着光芒的名字,這些民族脊樑式的人物、愛國家甚於愛自己的生命,他們用自己的雙手,撐起了祖國母親的一方天空。今天,當我們再次唱響《中國男兒歌》,同學們有什麼樣的感想呢?

(5)播放音樂《龍的傳人》和MTV動畫,學生暢所欲言。

3.學習其餘部分

(1)在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部分中,你能説説在寫鄧稼先以前,為什麼先概述我國近一百多年來的歷史嗎?

學生自由研討,教師歸納:

突出鄧稼先的巨大貢獻,説明他是對中國近一百年曆史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的歷史人物。

(2) 研讀第四部分

① 鄧稼先對“謠言”仍然親自調查,你從中感受到他怎樣的品質?

② 你認為楊振寧流淚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歸納:

① 鄧稼先事實求是的品質和強烈的民族自尊心。

② 當楊振寧知道是中國人獨立完成原子彈工程的時候,他的眼淚既是為朋友而自豪,更是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的一種表現。

(四)品味語言

1.本文不僅在內容上較之一般的傳記高出一籌,語言也毫不遜色,有着自己的獨到之處,同學們試試看,能否有所發現。

學生合作研討,教師點撥:

(1) 修辭手法的運用

① 對比

第三部分將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着寫。

② 引用

第二部分中描述鄧稼先的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第五部分對《弔古戰場文》和《中國男兒歌》的引用。

③ 排比

第一部分中2—5段,第三部分中第3段,第六部分中所引述的話。

其作用是:語言凝練,增加氣勢,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2)句式的多變

① 句式十分整齊

第一部分中列舉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個例子;第二部分以時間為序介紹鄧稼先簡歷和貢獻的句子;第五部分第3段等。

② 長短句交錯使用

第三部分第4段介紹奧本海默的性格與為人。

選擇什麼樣的句式,是根據思想感情的表達需要決定的,前者有氣勢,讀來琅琅上口,後者則形成一種交錯美,有一種特殊的表達效果。

(3)文章無華麗詞藻,平實的語言中飽含感情。

第四部分的末段一個“熱淚滿眶”將作者的感情震盪表現得淋漓盡致;第五部分第二、三段兩句詢問對朋友流露出的深情。

2.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有感情地大聲朗讀,以“我最喜歡……句,因為它……”的形式在組內交流。

(五)拓展延伸

1.比較閲讀屈原的《九歌•國殤》,體會二者共同的思想感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2.請以“假如我是名人”為話題,組織一段話。

(六) 結束語

讓生命綻放一次燦爛,讓感情澎湃一次潮汐,讓思想散發一次光芒,讓信念穿透一次時空,鄧稼先做到了,在那個充滿激情的年代,為了靈魂深處的希望,鄧稼先讓生命噴發着絢爛激情,他對生活乃至人生永恆的理解和感悟,豐富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心靈。雖然鄧稼先已離我們遠去,但他會永遠活在炎黃子孫的心中。

(七)作業佈置

1.聯繫生活實際,説説學了本文後自己有什麼收穫。

2.收集“兩彈一星”科學家的資料,請參照課文選擇一人為他寫小傳。

二、教學反饋

(一)達標檢測

1.請試着解釋下列詞語並給加點字注音。

可歌可泣: 鮮為人知: 至死不懈: 鋒芒畢露:

家喻户曉: 婦孺皆知: 平沙無垠: 馬革裹屍:

2.請仿照《鄧稼先》一文中的“……時代,恐怕是……最……最……的年代,德國強佔了……租借……俄國強佔了……租借……法國強佔了……租借……” 的句式,寫一段話。(原句式的詞語只保留:“恐怕是……最……最……”,句子形式要保留)

提示:可從寫國家、學校、家庭、個人等發生的事件,主要訓練用整句的形式,排比的修辭手法來寫幾件事。

3.請仔細閲讀《我不能走》部分,完成下列各題:

① 你能概括出本文段敍述了鄧稼先的一件什麼事,表現了他的什麼精神嗎?

② 你知道作者引用《弔古戰場文》的目的是什麼嗎?

4.你能談談本文給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嗎?

參考答案

1. qì,值得歌頌,使人感動得流淚。指悲壯的事蹟使人非常感動。

xiǎn,很少有人知道。 xiè,一直到死也沒有鬆懈過。

lù,比喻顯露出來的才華。 yù,每家每户都知道。

rú ,連婦女小孩都知道,表示眾所周知。 yín,曠野(沙漠)無邊無際。

guǒ,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指軍人戰死於戰場。

2.略。

3.①一次實驗出現意外,別人請他離開,他卻不願離開。表現他獻身國防科技,無私奉獻的精神。

②烘托鄧稼先工作環境的艱辛。

4.略。

(二)檢測建議

本課作為名人傳記,留給學生的空間較寬泛。因此,教學反饋的途徑儘可多樣化,筆者以為除檢測題外,還可採用以下方式:

1.學生利用收集到的“兩彈一星”科學家資料,製作小報或課件,在班內交流;

2.選出學生所寫小傳的優秀作品,編成集子,予以表揚;

3.以“名人故事大家講”為主題,開展演講比賽;

4.班內舉行一次相關知識競賽;

三、教學反思

愛因斯坦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本文由於篇幅較長,歷經三個課時的學習,學生易陷入疲乏狀態,因此,第一課時的導入一定要讓學生充分活動,調動其學習的熱情。對於學生介紹的資料,教師可作適當補充,尤其是作者與鄧稼先非同一般的感情。教學中,小組內的活動,教師可採用競爭、評比的方法充分實現生生間的互動。對於學生主動提出的問題,則可讓其他學生暢所欲言,最後教師歸納總結。講解一些關鍵語句時,教師也可只提供一種思路,更多的讓學生踴躍發言。教學中一些完全談個人感想的環節,則更應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全體學生都動起來,甚至於鼓勵他們到台上演説。拓展部分,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可適當補充屈原的相關知識。總之,整個教學過程中,讓教師與學生始終處於合作狀態,學生擔任課堂的主要角色與參與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xue/rpgme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