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阿長與山海經教後反思(通用5篇)

阿長與山海經教後反思(通用5篇)

阿長與山海經教後反思 篇1

《阿長與山海經》選自魯迅回憶性散文《朝花夕拾》,文章回憶了作者小時候與保姆阿長相處的幾件事,再現了一位一生很不幸又熱往幸福的農村婦女,特別描述了令作者終生難忘的是:大字不識的阿長竟然為他買來了他渴望已久的《山海經》,當時給了作者極大的震動,以至於多年後寫這篇文章來感激和懷念這位連名字都不甚清楚的保姆。

阿長與山海經教後反思(通用5篇)

以前學習這篇課文時,總是老師牽着學生的鼻子走,提一個問題,學生討論解答一個問題,卻不知下一步往哪兒走,完全唯老師“馬首是瞻”,因而學生注意力很難集中。今年我嘗試用導學案來引導學生學習。學生帶着導學案中的問題獨立預習,然後小組內討論解決問題,最後交流展示,慢慢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自己解決問題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討論。這種方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導學的關鍵在於教師的問題設計。問題不宜太細緻,注重整體把握;問題不要太多,要抓住重點;問題不易太難,以免學生望而卻步。因此教師必須對課文要有清晰的認識,能準確把握課文的重難點,明確教學目標,科學設計問題,用問題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一,引導學生思考探討,快速把握課文內容。

對這篇文章,在認真閲讀教材和教參後,我設計了以下幾個預習題:

1、 阿長是誰?《山海經》是什麼書?阿長與《山海經》之間有什麼故事?

2、 文中回憶了作者與阿長相處的幾件事?重點寫了什麼事?

3、 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是怎樣變化的?(找出有關詞句)

4、 你覺得阿長是個怎樣的人?你喜歡她嗎?作者是嫌惡阿長還是懷念、感激阿長?

5、 本文用什麼手法表現阿長?這種手法有什麼好處?

五個問題中,第一個問題是檢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瞭解,能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第二、三、四這三個問題是課文的重點,分別從事件、情感、和人物形象幾方面來幫助學生把握文章內容,體會文中表達的情感。第五個問題是寫作上的探究,可使學生借鑑這種寫法在寫作中學習運用。

帶着問題去預習,學生學習語文有了目標,讀起來更專注,而不會盲目;小組內更討論激烈,就會有更多的學生參與了課堂;學生不再是旁觀者、聽眾,而是課堂的主體。許多學生嘗試自己去探究問題,找出答案,因而學習語文有了成就感願意去展示,和大家分享自己探究的成果。教師也不用在課堂上唱獨角戲,而是走進學生,指導他們學習的方法,還可以瞭解學生的疑難,便於針對性的解答。

正因如此,在小組討論後的課堂交流中,學生表現積極踴躍,問題的答案不是教師講出來,是學生自己探究出來的。可能有些地方不完善,但卻是他們獨立解決的。教師只需稍加點撥,就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

當然,由於初次嘗試這種先學後教的模式,難免還有一些不足,如課堂討論如何更能集中學生的熱情,如何使討論更節約時間等等,而這正是我們在今後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的。

阿長與山海經教後反思 篇2

隨着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對語文教學特別是語文閲讀教學提出了許多新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廣大語文必須及時更新觀念,用新的教學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下面我就結合我對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和理解,談談我對前面教學片斷的看法。

我認為要上好新課標下的一堂語課,首先要擺正學生、教師二者之間位置,使二者各在其位,各謀其政。因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平等對話的過程,師生間任何越俎代庖的行為都會直接影響閲讀的效果。

1.擺正學生的位置。就是在閲讀教學中要突出學生在閲讀過程的主體地位。《語文課程標準》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明確要求:“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的行為,不應由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積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的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這就要求我們在閲讀教學中把閲讀的自主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閲讀去感悟,去體驗,努力使學生通過閲讀有獲得富有個性的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這樣才能使學生對文章中人物形象,思想感受情,感受的深刻,理解的透徹,才真正能讀懂文本。

2.擺正教師的位置。在新課標的閲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是閲讀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那麼“其政”首先是服務,為學生創造良好的閲讀環境,營造和諧的閲讀氣氛。其次是協助學生確立閲讀目標,制定閲讀策略等。再次是交流,對於學生的疑惑要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切記不可以自己的講析代替學生的閲讀。

為此,在前文的教學片斷中,我極力辦演好自己的角色,組織引導學生自己去直接面對文本。如片斷開始部分,普通的阿長卻讓魯迅先生感念一生,阿長買來的就是一部書,卻讓兒時的魯迅如此欣喜感受動,兩個矛盾情境的設置就是為引導學生去透過表面探究出人物和事件的底藴。再如,片斷中兩處想象的設計,似有添足之嫌,卻形象地使學生感悟出了長媽媽的熱心和愛心。

其次,對文本的把握要有全局意識,整體意識。對文本的處理要選好突破口,對關鍵問題的設置要能統攝全局,收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而不要把整個文本分解的支離破碎。如片斷中,文中魯迅得到《山海經》時為什麼產生了如此強烈的感受?這一問題就將後面的三個問題統攝在了一起,使片斷眉目清楚。思路清晰。當然,問題的設計還應注意層次、梯度。

第三,在片斷中,我努力激發學生的潛能,調動學生自身的情感儲備和人生體驗,使學生不斷地走進文本,貼近人物,貼近作者,以使學生與人物、作者在精神上融合在一起。

阿長與山海經教後反思 篇3

又一輪主任下水課結束了。回顧我的《燈祭》一課教學,從備課到講課確實也花費了心思。備課時我沒有過多關注他人的教學設計,而是主要把精力放在了自己研讀教材上,從文本內容與學生情感的銜接點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我校的教學研究主題“自主性課堂”出發,力求通過這節下水課為老師們展示一堂具有“自主”味的語文教學課堂。

教學結束後,感覺教學效果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尤其是課堂教學中的某些環節總覺得差那麼點勁兒,有種不解渴的感覺。下課後我先後和李校長、孫校長進行了交流,認真聽取了他們的意見。由於校長已經聯繫好第二天去漢沽第一國小進行教學交流,其中有我的這節課,所以當晚我針對兩位校長的意見加上我自己的想法對教學設計進行了一些調整,感覺第二次執教《燈祭》比下水課時教學效果有些許進步,但也不盡如人意,所以這兩天我反覆觀看我的課堂錄像,在進行不斷的思考。

阿長與山海經教後反思 篇4

《夜鶯的歌聲》講述了蘇聯衞國戰爭時期,一個被稱為“夜鶯”的小男孩把德國官兵引入游擊隊的伏擊圈,使德國法西斯強盜被殲滅的故事。文章以夜鶯的歌聲為主線,構思巧妙,段落分明,語言含蓄、幽默,是適合國小生閲讀的好故事。本課教學反思如下:

一、抓住主線,理清順序

這是一篇長文,當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後對課文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我提醒學生觀察這篇課文與以往的課文在排版上有什麼不同。學生通過讀書後很快發現文章每個部分內容都自行空行。於是,我就請學生聯繫平時看到的電視連續劇,看看課文寫了哪幾個鏡頭,學生十分容易按照課文已經分好的段落去理清順序,並加上小標題。這樣就把故事連貫起來有了整體瞭解。

二、緊扣課題,讀懂歌聲

課文四處寫到“歌聲”,引導學生自讀、品味課文,合作交流,感悟小男孩的機智勇敢、不畏強敵的品質。課中,我要求學生抓住精彩語句,反覆研讀,以讀促悟,比較異同,探究尋根,破譯歌聲。絕大多數學生達到預期教學效果,懂得夜鶯歌聲所藴含的意義:1、吸引敵人的注意;2、麻痺敵人;3、為游擊隊巧送情報,痛殲敵軍;4、執行新的任務,再次吸引敵人。並能在朗讀中表達、強化、昇華自己的感受,一個機智、活潑、乖巧、勇敢的小英雄形象躍然紙上。

三、反覆朗讀,體會感情

文中的對話,在充分感悟的基礎上,朗讀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表達學生對這些語句的感悟能力,也能促進對這些句子的理解。特別是分角色朗讀,更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每一次朗讀的進度,都表示他們對小夜鶯的勇敢和機智體會得更加深刻了。由讀熟到讀得入情入境,人物形象在學生的頭腦中也就由抽象的語言符號,發展為活生生的聲音、表情、動作等具象。

由於文章長,整堂課下來,個別後進生可能跟不上教學的節奏,對課文朗讀方面感情還欠缺,對理解文章內容還需要努力。

阿長與山海經教後反思 篇5

《幸福是什麼》這篇童話故事的基本點就是幸福,抓住了幸福,也就抓住了文本的核心要素。因此導入就可以把幸福提出來讓學生討論,引發對幸福的思考。課一開始,我與學生交流:“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當中,什麼事情讓你覺得幸福呢?”有的孩子説自己過生日時父母買了蛋糕、送了禮物感覺很幸福;有的説自己生病了,媽媽細心照顧自己覺得很幸福;還有的説每當考試考得好的時候家長表揚自己時也是幸福的……孩子們説了很多,越説越興奮,似乎他們都感覺到了自己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當中。但我卻高興不起來,為什麼孩子只知道接受愛,不懂得去給予愛,不會感恩的孩子將會是多麼可怕呀!想起去年曾經上過的一篇文章,叫做《可貴的沉默》,裏面也講到了感恩,講到了向父母回報愛,短短的一個學期就忘了嗎?是教育的缺失還是孩子的自私在作怪呢?

沒辦法,我只能放慢講授的速度,讓孩子們細細地去品味文中的三個牧童用十年的經歷所獲得的幸福的體驗:我能幫助別人,因而感到幸福;我勤勤懇懇地工作,我的工作對別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勞動沒有白費,所以我是幸福的;麥子養活了許多人,我的勞動也沒有白費,我也感到很幸福。我讓孩子們反覆地朗讀這幾句話,期待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規律的重複。在學生對幸福的感受漸漸清晰明朗的時候,我又對幸福的概念進行拓寬。不同職業的人對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我趁機朗誦了畢淑敏的《提醒幸福》:對雷鋒來説,幸福是“走到哪裏就把好事做到哪裏”的快樂;對警察來説,幸福是“舍一家團圓,保萬家平安”的奉獻;對農民來説,幸福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收穫;對母親來説,幸福是“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期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j3zym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