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第幾的教學反思案例(精選24篇)

第幾的教學反思案例(精選24篇)

第幾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1

“幾和第幾”是最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使用“幾”來表達的生活經驗較多,而使用“第幾”來表達的生活經驗較少。因此,兩者很容易發生混淆。“”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但對一年級小朋友來説,這個知識點小朋友很容易混淆。因此,針對以上情況,在學習本課時我利用故事和遊戲進行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第幾的教學反思案例(精選24篇)

在教學中,我們應通過大量的活動場景來促進學生對“第幾”的認識和區分“幾和第幾”。 “帶學生去動物園玩,進動物園之前要先買票,你們看,動物園一大早就有人排隊買票了。”這一情境,學生熱情高漲,積極想參與活動,我還在從中穿插進行禮貌教育。學生在參與中學會了幾和第幾的不同,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我是先通過排隊買票的場景,讓學生直接觀察,數數,看到一共5人在買票,戴帽子的小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幾個,讓學生認識“幾個”和“第幾個”的區別。

通過引導同學們説一説:

(1)如果是你排在老爺爺的前面,你會對老爺爺説些什麼呢?

(2)老爺爺高興地排到了第一。現在看看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幾?沒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幾?小女孩前面有幾人,後面有幾人?

(3)剛才我們説的幾人與第幾人,如5人和第5人,2人和第2人意思一樣嗎?學生能夠在情境中感知和體驗“幾”和“第幾”,區分出5個和第5個的區別,明白“第幾”是指某一個,具有相對性。能用比較完整的語言描述位置關係。

在練習時創設多個情景,學生熱情高漲,積極想參與活動,通過活動學生一下子就全身心的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增加了實際的體驗。學生在參與中鞏固了幾和第幾,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這對於一年級小朋友非常管用。既充滿學習興趣又鞏固新知,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課堂。

在幾和第幾的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課堂中感覺孩子們掌握的還不錯,但是在課堂練習中發現問題有很多,後來我反思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找出幾點原因:第一:在課堂教學中我實際操作的相對少了一些,講課速度偏快,我覺得應該通過擺圖形讓孩子們動手操作,比如拿出左邊的幾個或拿出右邊第幾個,多操作多練習來理解所學的知識。第二: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難點,因為這裏還涉及到一個從哪邊數的問題,學生對區分左右還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幾和第幾也會混淆。當然這也和學生目前認字少,不懂題目意思以及所接觸題目量少有關係。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練習之後,這方面的情況會有好轉。

第幾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2

《認識幾和第幾》這節課是區分“幾”和“第幾”的不同含義。“幾”指的是一共是多少,“第幾”指的是事物的順序,是其中的某一個。“幾和第幾”是最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使用“幾”來表達的生活經驗較多,而使用“第幾”來表達的生活經驗較少。因此,兩者很容易發生混淆。學生判斷一共有幾個並不難,指出第幾個必須考慮應從哪個方位數起,要難得多,對於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年齡偏小,方位感還較差,對“幾個”和“第幾個”區別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在教學中,我們應通過大量的活動場景來促進學生對“第幾”的認識和區分“幾和第幾”。

1、教材的主題圖是排隊買票的情境呈現,而場景是靜態的,缺乏動態性。我不拘泥於教材的束縛,“我創設了過渡語:帶學生去動物園玩,進動物園之前要先買票,你們看,動物園一大早就有人排隊買票了。”這一情境,學生熱情高漲,積極想參與活動,我還在從中穿插進行禮貌教育。學生在參與中學會了幾和第幾的不同,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這對於一年級小朋友非常管用。接着我又創設第二個情境---照“全家福”,自然引出“做一做”的第二題,由於課前學生對左右都有了初步的感知,對於這些問題解答還是比較出色的。在我的鼓勵下,學生的學習熱情再一次高漲。

2、為了能讓學生在課堂中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我又特意安排了點燈籠遊戲這一環節:從左邊起點4個燈籠,從左邊起點第4個燈籠,反覆練習,這樣學生在不斷的練習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維,達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完成整節課的教學任務,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認識幾和第幾”。

在幾和第幾的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課堂中感覺孩子們掌握的還不錯,但是在課堂練習中發現問題有很多,後來我反思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找出幾點原因:

第一:在課堂教學中我只注重講解,而實際操作的相對少了一些,講課速度偏快些,我覺得應該通過擺圖形讓孩子們動手操作,比如拿出左邊的幾個或拿出右邊第幾個,多操作多練習來理解所學的知識。

第二: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難點,因為這裏還涉及到一個從哪邊數的問題,學生對區分左右還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幾和第幾也會混淆。比如從左邊起塗4個燈籠,學生可能只塗了第四個。

第三:當然這也和學生目前認字少,不懂題目意思以及所接觸題目量少有關係。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練習之後,這方面的情況會有好轉。第四,做完練習後,其實我還可以有效地拓展開來,比如説:問學生,我們的教室在第幾層啊,我們的教學樓一共有幾樓?你們家住在第幾層之類的話,這樣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這個道理。

第幾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3

相對於原有教材,20xx版新七上教科書的《單細胞生物》一節有如下改動:1.增加了關於眼蟲的介紹,並作為該節的引入,提出了單細胞生物為何能夠獨立生活的問題。在課後練習中,對眼蟲的分類地位進行了開放性的討論。2.草履蟲的結構示意圖進行了重新繪製。新圖更大,更清晰,更有立體感。該節的另一重點內容:對單細胞生物與人類關係的討論沒有變化。華附的董鳴鳴老師將怎樣實施教學呢?帶着這樣的疑問,我走進了華附七年級(1)班教室。

在課前,是學生自定主題的演講。這是董老師課堂的一個特色。一位男生演示了自己做的PPT:《蔦蘿》,也就是那種絲狀裂葉,開五角星型紅色花,俗稱“五角星花”的攀援花卉。該生由“閃閃的紅星”中潘冬子頭上紅軍帽的五角星引入,圖文並茂介紹了這種植物的生活史、特徵和相關文學作品,水平相當高。該活動需時約五分鐘。

隨後,董老師組織學生複習了多細胞動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口述),簡介了常見多細胞生物的名稱,然後介紹了草履蟲的細胞結構名稱與作用。在介紹完畢後,董老師要求學生在草稿紙(學生代表在黑板)繪製草履蟲結構圖並標註結構名稱,教師本人也同時在黑板上繪製。華附學生很厲害,過目不忘,普遍畫得很好。接下來,師生討論兩個問題:1.草履蟲怎樣生活。2.草履蟲對環境有怎樣的影響。學生髮言很熱烈。最後,董老師播放了一段介紹各種原生動物的視頻。

課後,我與一起跟崗的趙惠蘭老師交換了意見。學生課前演講是個不錯的形式,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由於是輪流進行,每節課一人,並不會佔用學生過多的時間。但是如果學生演講主題能夠有一個範圍的限定,例如與本章或本單元的主題相關,是否會更有利於演講者和聽眾們當下的學習呢?

對於眼蟲,董老師的課堂上並沒有提及。雖然單細胞生物的身體結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我覺得還是應該圍繞眼蟲開展一些學習活動的。例如可以在講完草履蟲後,比較一下眼蟲和草履蟲結構上的異同,再推測一下眼蟲的生活方式,這應該是很有意義的。

另外,在課堂上主要使用的是靜態圖片和文字敍述值得商榷。對於肉眼無法觀察的單細胞動物,學生並沒有相應的生活經驗,教師應提供儘可能多方面反映單細胞生物的直觀教學材料,例如模型、視頻,既能使學生有直觀的體驗,也為下一節在實驗室觀察草履蟲打下了一個基礎。

最後,草履蟲的應激性反映也是一個教學重點,在本節課堂上應該分配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討論。

當然,世上沒有最好的教學設計,只有最合適的,以上想法,也許只適合我自己的工作吧。

第幾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4

《坐井觀天》是一則寓言故事。怎樣將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讓學生在輕鬆愉悦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

課文結束後,讓學生把學過的故事進行表演,特別是青蛙跳出井口以後的表現演出來。學生通過表演把從課文語言文字中獲得建立的表象進行再現,學生入情入境。這樣,由文字到形象,又由形象到文字形成逆向思維,不僅對學生進行了雙向思維的訓練,同時鍛鍊了語言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了語文素養。

總之,在《坐井觀天》一文的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做一做,看一看,説一説,演一演”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輕鬆愉悦中獲取了知識,培養了能力,提高了素養。

第幾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5

20____年____月____日,我在青州師範附小講市優質課《幽徑悲劇》。回來後,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發現有值得自己發揚的地方,更有許多需要修正的地方。

1、以讀貫穿全文,並且體現讀的三個層次。

《幽徑悲劇》是一篇散文,讓學生在讀中體驗、感悟,是符合語文的學科特點。在設計不同的讀的形式的基礎上,我重點是設計了讀的三個不同的層次。

首先,在讀中感知。這個層次要求學生通過閲讀去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把握文章的大體結構。如學生閲讀課文,説一説課文寫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悲劇?這個問題就需要學生在閲讀的基礎上,從整體上感知文章,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

其次,在讀中感受。這個層次是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學會換位思考,去感受作者的心情,體會作者的感情,同時把自己感受融入其中,形成學生自己的個性化解讀。如:閲讀課文,找出寫幽徑中美的事物的句子,讀給小組內的同學聽一聽;讀文章的第11段,談談你感受最深的語句;請找出你感到痛心疾首的句子,給大家讀一讀。這幾個題目的設置都是為了引導學生關注文本,從字裏行間感受作者的心跳,聆聽作者的心聲,觸摸文字的温度。

最後,在讀中感悟。學習一篇文章,不僅要引導學生讀明白文字,更要引導學生領悟文字背後的內容,要培養學生深刻的思想。如,藤蘿被毀,令人悲痛。那麼,有沒有令作者更痛的原因?這樣的題目就是在引導學生深入的思考,聯繫寫作背景,挖掘作品的深刻內涵。這是感悟社會;同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自覺不自覺地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素養,修正自己的一些錯誤的認識和做法,這對學生來説,是更深刻的感悟與收穫。如設計的“男兒有淚不輕彈,而季羨林卻常常為一些小動植物而落淚,你怎樣看待其人?”,這個問題就是為了引導學生學習季羨林悲天憫人的情懷,學習他關心天下的胸懷。

2、抓住關鍵詞,進行個性化解讀。

《幽徑悲劇》這篇文章,內容深厚,主題多元,這既給教師提供了拓展的空間,也給學生的理解增加了難度。在設計教案之前,我熟讀課文,力圖找到文章的關鍵詞,找到一個獨特的切入點,從而形成自己個性化的解讀。後來,我把“悲劇”作為文章的關鍵詞,用“微笑”和“絕不會有任何人”兩個詞來解析“悲劇”的內涵。“微笑”,一詞寫出了藤蘿花開得燦爛如笑臉,而此刻,它的根部被人砍斷了,它並知道已經失去了自己賴以生存的根源,這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很容易讓學生感受到藤蘿的悲劇;而一連三個“絕不會有任何人”,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人們對藤蘿所代表的所有美的事物的漠視,通過分析,學生就可以挖掘出文章的內涵。

有待修改的地方:

1、對文章的寫作背景分析不透徹。

《幽徑悲劇》這篇文章寫於1992年,屬於改革開放初見成效的年代;文章中還牽扯到的一段歷史。對於這兩段歷史,學生都不熟悉,造成了理解作者情感的障礙。而在學習的過程中,為了把學習任務在一節課內完成,我沒有深入分析寫作背景,使得學生對“藤蘿成為我的精神支柱”一節的理解處於真空狀態,對作者情感的理解就達不到預期的深度。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我將在下一次學習本文時,把這段背景加入分析的行列,效果會更好。

2、課堂生成缺少精彩。

語文課理想的狀態是學生帶着問題進入課堂,在課堂中解決問題,並帶着新生成的問題走出課堂。而這一節課,學生通過預習,能帶着問題走進課堂,在課堂上解決了一些問題。但是,課堂上卻沒有形成爭論、辯論的精彩場面,學生思維碰撞沒有形成燦爛的火花,也沒有形成令人耳目一新、值得思考玩味的新的問題,這是很大的遺憾。在以後設計問題時,還需要再琢磨更貼切的角度,激發出學生更多的思維火花。

在課堂教學中,還存在很多需要修改的地方,有些可能自己一時沒有察覺,以後,隨着時間的推移,我還需繼續反思自己,提升自己。

第幾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6

在常規課堂教學聽課中,我進行了《爬山虎的腳》一課的教學。課前我設計了以"繪畫"為主的教學自控方式,想達到的預期目標是通過讓學生繪畫爬山虎的腳,瞭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情況,進而使學生對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及爬山虎腳的樣子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在課堂上,我提出了課前設計的環節:學生充分的讀書,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明確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長得什麼樣子?從學生舉手的情況表明,全班43名學生,有90%以上的學生都能夠找到有關語句讀出來。在文中第三自然段讀出了"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子?你能動手畫一畫嗎?"我的問題緊接着提了出來。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能!"在學生看來,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幾分鐘過去了,教室裏開始發出同學們的交流聲。我巡視了一下,基本掌握了結果:全班幾乎有一半的學生感到為難,即便是畫出來了,畫得也不準確。於是,無休止的討論,在讀書找依據,再討論販販真沒想到,一個看似十分簡單的問題,卻在學生中出現了問題。

我在備課中,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估計過高。因為爬山虎這種植物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比較常見,我以為學生對爬山虎比較瞭解,因此在教學中,就沒有讓學生在語言文字上多揣摩,而通過很多次實踐證明,語言文字是閲讀教學的根基所在,是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的。從而使我及時修改了教案設計,為了能使學生真正理解文章內容,確保教學質量,我又安排了一節語文課。具體做法是:

1、重新品讀第三、四自然段,抓住重點詞語幫助學生理解內容。

⑴葉柄的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生長位置,爬山虎腳的樣子)

⑵細絲跟新葉一樣,也是嫩紅的。(爬山虎腳的顏色是嫩紅的)

⑶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爬山虎的腳好像長出"吸盤"了)

2、觀看爬山虎的圖片,增強對爬山虎的直觀認識。

3、學生觀察爬山虎的實物。看出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以及爬山虎的腳的樣子的。

4、學生重新再畫爬山虎的腳,展示畫得好的學生的圖畫,進行強化。注意位置不要畫錯。(爬山虎的腳長在葉柄的反面)

第幾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7

《我選我》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故事。它講述了在班會上進行的“勞動委員”選舉中,小主人公王寧充滿自信地“毛遂自薦”,表達自己熱愛班級、熱愛勞動,願意為班集體服務的決心和信心,得到了同學和老師的肯定。

“我選我”是多麼簡單的三個字。但是,説出這句話,是需要勇氣的!特別是對於國小二年級的學生來説,自然大方、勇敢自信地表達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選編這個故事,就是要告訴學生要勇於挑戰自我,積極地為班集體服務;同時,有愛心、勇於擔當也是一種美德。基於以上理解和分析,在設計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經過反覆研讀課文,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位在“精講多讀,訓練語言”,並關注對學生情感的薰陶。

我首先用“毛遂自薦”這一成語故事導入,生動形象的圖片和繪聲繪色的講述,馬上激起學生的閲讀興趣,也應和了課本上“問題泡泡”對學生進行成語啟蒙的意圖。接着揭示課題,質疑課題:“我”是誰?“我”要選自己做什麼呢?讓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繼續訓練學生邊讀文邊思考。由於課前已佈置預習,學生再讀課文後都能輕鬆準確地回答出:“我”叫王寧,“我”選自己做班級的勞動委員。這樣的設計也是對學生進行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訓練。

然後,我用三個大問題引導學生閲讀理解課文,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

第一個問題:“我們班為什麼要‘補選’,原來的勞動委員呢?”引出第1自然段的朗讀。抓住“李小青是我們班的勞動委員”這句話,進行一般陳述句的句式變換,把它轉變一種説法改寫為“我們班的勞動委員是李小青”(當然這些專業術語不能告訴學生)。通過講解和訓練,學生掌握了這種“誰是什麼”“什麼是誰”的句式互換,從而實現訓練學生語言、積累句子的目的。

第二個問題:“王寧為什麼要自己選自己?從大家的掌聲中你明白了什麼,他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引出課文第3、4自然段的朗讀理解。選班幹部是一件學生熟悉的事兒,將課文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會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容易。但是自己選自己的事情卻並不多見。所以,在學生朗讀感悟的同時,通過師生的交流談話,教育他們向王寧學習做事有自信,學會正確的自我表現,更主要的是要擁有一顆樂於為別人服務的心。

在理解句子意思之後,用補充人物對話提示語的方法進行感情朗讀指導。先讓學生想一想王寧當時是用怎樣的語氣回答的,填一填:“王寧( )説:我和李小青是……我要向他學習熱愛勞動、關心集體。”學生有的説王寧自信地説、有的説王寧勇敢地説、有的説王寧是認真地説……我都一一給於肯定,並順勢引導學生分別帶着自信、勇敢、認真和堅定等語氣來朗讀王寧的話,使朗讀指導不露痕跡,春風化雨!

第三個問題:是讓學生從課文內容延伸到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説話訓練:“如果我們班評選班幹部,你會怎麼做?”啟發學生向王寧學習,勇敢自信地挑戰自己,積極為班級、同學服務,至此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

“以讀為本”是閲讀教學的基本特徵,低年級也不例外。在教學中,我們要摒棄那些繁瑣多餘的內容分析和串講串問,着力於引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使朗讀和悟情明意有機地融為一體。在反覆朗讀的過程中巧妙地訓練學生的語言,如“誰是什麼”句式的變換,添加人物對話中的提示語等,都是對學生進行讀、説的訓練。因為,在語文教學中注意精講多讀、以讀代講,並適時進行語言積累和訓練,才能真正實現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

第幾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8

反觀這節課,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之中,我努力做到聲情並茂,想方設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爭取做到抑揚頓挫,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文本中去,讓自己的情感吸引學生。課堂總體感覺良好,氣氛活躍,學生都能踴躍發言,積極配合教學。教學重點、難點貫穿課堂始終,師生共同探討,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教法的選擇,靈活多樣,我主要採用了朗讀法、小組討論法、講解法以及探究歸納法,把課堂充分還給了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極力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出現了很好的“師生互動 ”、“生生互動”的活躍氛圍,是學生飽嘗了語文課堂的樂趣。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得當,這節課,我精心製作了影音課件,圖文並茂,既增強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直觀性,有豐富了課堂內容,感性與理性得到了有機結合。板書設計一目瞭然,充分展示“大同社會”的特徵。

第幾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9

新課標下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就國中階段的學生所研究的題目來説,結論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學生去探究,去發現,是想叫他們去體驗和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法,同時獲取知識。所以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充分動腦、動手、動口過程中主動積極的學,千萬不要只關注結論的正確與否,甚至急於得出結論。

教學反思三:善用學生實驗及趣味實驗。

學生對實驗的興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實驗時候,連最不學習的學生也會目不轉睛的看着實驗,物理教材中有許多學生實驗及有趣小實驗,既生動又形象,能使學生在分工合作,觀察、記錄、分析、描述、討論等過程中獲得與概念、規律相聯繫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探索新知識。千萬不要因實驗儀器或教學進度的原因放棄實驗,而失去一個讓學生動手的機會。有趣小實驗更能發揮這種作用。

例如:在講述壓強一節時,我用以玻璃片蓋住裝滿水的杯子,然後倒過來,發現玻璃片並不會象我們所想的一樣掉落在地上,而是象杯子有吸引力一樣被緊緊的吸在杯子上面了;激發他們探究新知識的積極性,讓教學內容事先以一種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出來,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營造一個寬鬆愉悦的學習環境,使學習的內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講慣性一節時,我先給大家演示一下慣性小球的實驗,然後讓他們自己做一下,來體會一下,把筆或者文具盒放在一張紙上,迅速抽出紙張時發現放在紙上的物體並沒有隨紙一起運動,再一次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迫使其回到課本中找到答案。

在講授聲音的發生時,可讓學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喉嚨,讓學生驚奇的發現原來每天都聽到的聲音是由聲帶的振動而產生的等等,這樣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掌握物理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瞭解這些知識的實用價值,懂得在社會中如何對待和應用這些知識,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和應用能力。

總之,物理知識和科學技術、社會生活息息相關。關注現代物理科學技術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動向,都能使使學生真正瞭解到物理知識的實用價值,使物理教學過程成為學生愉悦的情感體驗過程,讓學生感悟到實際生活中的物理的奇妙和規律,從而激發學生勇於探索科學知識的最大潛能,真正實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第幾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10

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課堂上我時時關注每一個孩子的感受、儘可能地給予學生更多的、同等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覺得自己受到了老師的注意,課堂上沒有被教師遺忘的角落。本節課採用大面積指名讀、開火車讀、同桌讀等多種方式,使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中都有展現自我的機會,都有和同學交流的時間。老師在每個學生的自我表現中,還能即時發現學習落後者,進行查漏補缺。還運用手勢、眼神、語言等方式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讓他們充滿自信、充滿希望。

在今天的課堂上,我覺得自己在時間分配上還不夠合理,過多地將時間放在ie的教學上,而對於音節ue、er的教學則顯得過於簡單,使得教學重點突出不明顯。如果當時能及時收住話題(我在課堂上經常讓孩子選擇音節來練習説話,當説到中秋夜時孩子有很多話要説,剛過中秋節嘛,孩子還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就能節省許多時間。今後我要多鑽研教材,多嘗試新的教學方法,讓自己的課堂變得更形式多樣、生動有趣。

第幾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11

這篇課文記敍的是紅軍長征途中的一段經歷,這段經歷寫的不是你死我活、硝煙瀰漫的軍事鬥爭,而是寫紅軍與反動軍隊的民心之爭,故事生動感人。在還沒有上《菩薩兵》這課前,我真有點兒擔心,因為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已與學生的生活相去甚遠,孩子們會喜歡這樣的課文嗎?為了上好這課,我大量地查閲了相關資料。在教學時,我主要注意了以下幾點的教學:

一、注意背景資料的補充

在第一課時時,我給學生補充了些有關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資料,讓學生了解為什麼紅軍會到藏民居住地區去,以及他們長征途中是如何的艱辛。這能幫助學生對“紅軍”的形象有個大致的把握,也為學生理解紅軍與藏幫之間之所以能建立這種“魚水情”做下鋪墊。

二、注意重點詞語、句子的理解。

在這篇課文中,朱德總司令的話語是教學的重點,我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抓住令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自己説説體會,充分發揮學生的本體性。而他説的“要讓紅軍播下的種子在這裏發芽、生根、開花、結果……”這句話更是重中之重。只要能理解這句話,為什麼藏胞稱紅軍為“菩薩兵”這一難題就迎刃而解了。

三、補充藏民的生活信仰

藏民大多數是信佛的,菩薩在佛教中是救苦救難,普度眾生的,所以菩薩在藏民心中有着很神聖的地位,藏民把紅軍比作他們最崇敬的人,這是對紅軍最高的評價。補充了這些內容,學生理解藏胞稱紅軍為“菩薩兵”更會水到渠成。

四、與現實相聯繫

我將紅軍這種一心為民的形象與當代最可愛的人——中國人民解放軍聯繫在一起,這更是與“要讓紅軍播下的種子在這裏發芽、生根、開花、結果……”這句話相呼應。

這節課也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一、紅軍為民着想的這條主線的體現得不是很明晰,我太注重點的把握了,從而忽視了整體性的東西。

二、對學生的一些回答缺乏評價性的語文。

三、作業設計不周詳。我的有個作業是:秋天收割時,藏族同胞想表達對紅軍的感激之情,讓學生代他們寫信。但在做這個作業之前應該教學時有所鋪墊,比如可以讓學生們説説當藏胞看到被打掃得乾乾淨淨的院子和整治得平平整整的土地時會對紅軍説些什麼,這樣學生寫起來就會比較順手了。

四、板書設計應更清晰明瞭,能起到引領全文的作用。

第幾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12

《陽光》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以抒情的筆調,詩一般的語言,給我們描繪了陽光給萬物帶來的生機與美麗——禾苗更綠了,小樹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長長的錦緞……有形有色,一幅色彩斑斕的圖象,它讓孩子明白了這一切都是陽光的功勞,讓孩子充分感受到陽光的美好與寶貴。

一、激發興趣,自主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我用一個小謎語引起同學們的好奇。“一個球熱烘烘,落在西出在東。小朋友們猜一猜這是什麼?”這樣的設疑導入激起了學生對課文的興趣,產生了想要一探究竟的意識。在初讀課文後我又引導學生:陽光給我們帶來了快樂,還帶來了生字寶寶,你能自己認認他們嗎?讓學生自由地讀生字,學習生字,然後小組交流:讓小組長採用各自喜歡的方式幫助組員識記生字。如:小老師教讀,開小火車,搶答等等,這個學生説,那個學生可以補充,我只是在邊上提醒一下,有困難了引導一下,這樣自主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識字能力,也激起了學生的積極性。

二、以讀代講,充分朗讀

朗讀是語文閲讀課中最重要的訓練內容,要避免枯燥的講解,讓學生通過讀去體會句子的感情。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陽光》這篇課文的教材特點,我在教學時做了這樣的安排:在初讀課文的時候先聽錄音讀,學生認真聽,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大概瞭解,接着讓學生自己讀,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讀,要讀準字音,最後讓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讀順課文並爭取有感情朗讀。這樣有層次地進行朗讀可以增加學生的朗讀能力。在學習課文的時候,第二段比較長,因此我把重點放在這一段上。在指導朗讀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做做動作體會句子表達的感情,把學生的個性讀充分展現出來。

第幾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13

本節課屬於典型的公式法則課,從實際問題猜想——主動推導探究——理解公式——應用公式——公式拓展,整堂課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實際問題情境的設置,在於讓學生感受到研究新問題的必要性,帶着問題思考本節課,更容易理解重點、突破難點。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積的乘方公式及其應用。由於在應用當中需要用到同底數冪的乘法和冪的乘方,也是為了引導學生回憶鞏固前面的知識,所以在上新課之前先複習它們的法則。積的乘方公式的理解及應用時這節課的重點,首先要讓學生理解這個公式,而要讓學生理解這個公式,就要讓學生理解積的乘方的含義。這組計算是以前的知識學生能夠比較輕鬆完成,進一步讓引導學生推導 (ab)的三次方和 (ab)的n次方。導出性質後,要通過一些實例説明其表達式及語言敍述中每句話的含義,以期學生更好的理解,並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會用它進行計算。因此在後面設計了幾個例題,以便學生進一步理解公式。

總的來説這節課還是講解清楚了積的乘方的概念,並且也給了一定的時間給學生訓練,學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並能對它進行簡單的應用。這節課的主要易錯點是對符號的處理,這點在備課的時候我也考慮到了,因此在例題裏我設計了一些學生易錯的題讓他們訓練。

第幾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14

《趙州橋》這篇説明性的課文,向我們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和美觀。課文語言準確,簡練,又不乏生動。本課的教學目標:1。品讀課文,瞭解趙州橋既堅固又美觀的特點,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3。學習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一段話。4。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了解趙州橋的建造特點,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教學難點是幫忙學生理解趙州橋設計上的特點及其好處。

我們深入地解讀文本,瞭解趙州橋的形象、特點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中,我感歎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更感歎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後我設計了由一個詞“世界聞名”為切入點引出三個特點:“雄偉、堅固、美觀”,再根據這三個特點去引導學生學這三個重點句:(1)“趙州橋十分雄偉。”(2)“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3)“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去感受趙州橋的無限魅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以“世界聞名”一詞為線索,引導學生思考:趙州橋這樣一座古老的石拱橋,它憑藉着什麼而聞名於世呢?引發了他們探索的興趣。之後引導學生從三點體會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讚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首先從“1400多年”、“五十多米長”,“九米多寬”中體會這些數字傳遞出來的信息,體會趙州橋的堅固雄偉,感歎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其次從千年來經受住了洪水、地震、風雨和使用的考驗,體會它的堅固。最後抓住關鍵詞“抵”、“回首遙望”,做動作體會橋的圖案的傳神,並指導把該段讀好,把橋上的龍讀“活”,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在這篇課文中,我們能夠體會到,作者不僅僅是在介紹橋,讚美橋,同時也是在讚美造橋的人,我們更能夠體會到作者在寫作時充滿着的驕傲和自豪的感情。

“趙州橋十分雄偉。”這是一個總起句,後面介紹了趙州橋的長度、寬度、建築材料、形狀特點等,都是圍繞“雄偉”展開的具體描述。引導學生在朗讀中仔細體會這些數字傳遞給我們的信息,把“雄偉”的氣魄讀出來。

“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在理解課文時,提出這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什麼是‘創舉’?為什麼説趙州橋是一個‘創舉’?”説説對“創舉”的理解。然後聯繫上下文中對趙州橋的描述。“趙州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這是一個過渡句,巧妙地將兩部分資料緊密地聯繫在了一齊。課文表現趙州橋的美觀,刻畫得十分細膩,描述欄板上雕刻的圖案,生動活潑,我採用抓住重點詞的方法,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的方法。引導學生想象圖案的精美,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想象欄板上精美的圖案,讓學生將想象的資料用語言來描述,讀出體會。

在課堂教學中,還有許多的不足之處,朗讀的指導和朗讀程度還不夠好,課堂結構不夠活躍,課堂氣氛顯沉悶,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改善不足,努力提高語文教學潛力。

第幾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15

《落花生》一課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別人沒有用處的人。”是全文的點睛之筆,體會了這句話的內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寫作意圖。讓學生圍繞這句話進行熱烈地討論。對於當今社會,你想做花生一樣的人,還是想做蘋果、桃子、石榴一樣的人?我在課上設計了《實話實説》欄目,讓學生闡述自己的真實想法,我的目的是不干預學生的想法,讓學生有獨立表達自己看法的權利,無論他想做何種人,只要他的理由是充分的。

學生課上説得非常精彩,並能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理由。有的學生説想做落花生一樣的人,對社會默默奉獻。有的同學説想做蘋果、桃子、石榴一樣的人,也講究體面,敢於表現自己,也能對社會有貢獻。多數同學説要做花生、蘋果、桃子、石榴兩種結合的人,該默默奉獻時奉獻,該表現時表現。我真的為學生有這樣的見解而感到高興。並讓學生聯繫周圍的生活實際談談,在我們身邊有沒有像花生一樣默默奉獻的人,學生感悟到清潔工、教師、建築工人、醫生等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學生説得有理有據,這一環節學生的情感再次得到了昇華。

第幾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16

《愛我中華》這首歌曲是一首非常優秀的作品,歌曲歡快有力,旋律流暢易學。九年級學生由於生理上心理上都處在一個特殊階段,學生普遍比較害羞,不太願意張嘴唱歌,尤其是男同學的聲音正處於變化階段,就更不輕易張嘴演唱。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一開始就使用視頻歌舞錄像《幸福大家庭》,吸引學生的眼球,讓他們感受到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氛。然後我用詩歌朗誦的方式,用高亢激昂的語調朗誦一段話,來感染學生,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愛國心,同時也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也產生這份愛國之情。下來直接點名主題。

在教唱歌曲的環節中,我要求學生能夠先唱好樂譜,再來填歌詞,逐字逐句的慢慢引導,用話語,用音調,用感情讓學生漸漸地體會和理解歌曲,對於教學重點音準、節奏、裝飾音這些技術處理上也從不放鬆,在情緒處理上更是處處要求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時刻為教學難點(學唱歌曲,用心體會音樂,用熱情、歡快、悦耳的聲音演唱歌曲)做鋪墊。九年級學生在律動中要注重學生參與性,不能像國小生一樣又跳又唱。處在這個階段的學生有一些不喜歡動,我在這裏充分考慮到這一點,所以我選擇簡單而有效的拍手,捻指,起立唱歌的方式,即讓學生感覺到不幼稚,又讓學生有節奏感,他們每個人都能做到。瞭解歌曲的詞曲作家和拓展部分都是增加學生的知識量。最後還有一段愛國主義教育,老師和學生一起朗誦這段話,掀起了整個課堂的最高潮,同時這部分和剛開始的部分也起到前後呼應的效果。

第幾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17

1、教學目標有效整合。識字、解詞、指導朗讀是本課教學的主要目標,在教學中,我沒有將這幾個目標割裂開來,而是將它們有機地融為一體。例如,在學習理解第二段介紹天安門的內容時,我先引導孩子看照片,引出“紅牆”、“黃瓦”,通過讀詞語加深對生字“瓦”的印象,然後引出“莊嚴”,告訴孩子“莊嚴”是莊重、嚴肅的感覺,讓他們結合生活經歷用莊嚴説説某一個地方、某一種場面、幫助孩子積累詞語“莊嚴的天安門、莊嚴的人民法院、莊嚴的升旗儀式、莊嚴的閲兵儀式”,既幫助孩子理解了“莊嚴”,又在反覆練説中加強了對“莊嚴”字形的識記。最後出示句子“天安門在北京城的中央,紅牆、黃瓦,又莊嚴,又美麗”,請孩子們通過朗讀把天安門的特點介紹給大家。這樣,朗讀的指導也水到渠成了!

2、詞語教學是本課的一大亮點。在教學中,我採用多種方式隨文理解,將語言學習跟思想內容的理解融洽結合。例如,第二段中,要理解的詞語很多,“紅牆”、“黃瓦”,我讓孩子看照片理解;“莊嚴”,在看了“紅牆”、“黃瓦”的天安門照片後,讓孩子談感覺,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説説“莊嚴的某個地方”、“莊嚴的某個場面”,將抽象的“莊嚴”演繹具體,可觸摸。再如,“寬闊”的理解,我將孩子們熟悉的寧波天一廣場與天安門進行比較,告訴孩子要10個天一廣場才抵得上一個天安門廣場,讓孩子們對天安門廣場的“大”,產生具體印象。通過多種形式自然地進行詞語教學,幫助孩子理解、積累語言。

3、句子教學有待進一步探究。本課教學十分紮實地落實了字詞教學,但句子的教學卻有所忽視。第三段中有幾個優美的長句,沒能很好地抓住句子特點,進行句子教學。例如,“立交橋的四周有綠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圖案的花壇”這句話很長,可以一步一步引導孩子理解:(1)讀句子後,問:這句話講什麼!(2)草坪和花壇在什麼地方?(3)草坪和花壇是怎麼樣的?這樣引導孩子理解句子、讀透句子,促進孩子朗讀時的邏輯停頓。句子教學方面出現的欠缺將在日後的教學中進一步摸索、探究。

第幾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18

在教學本課時我利用低年級學生愛説、愛動、愛表現的特點,創設説話情境,訓練學生口説我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一個合理的拓展機會,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一個思想爭鋒的平台。把課文延伸並拓展,加強對話。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通過讓學生想象,巧妙地讓學生把書本上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語言並加以運用,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不僅豐富了詞彙,發展了想象力,發散性思維、求異思維也得到了很好的訓練,融情於語文訓練,使語言訓練與情感薰陶有機結合,相得益彰。體現了新課標“重積累,重遷移”的思想。也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認為課堂教學中訓練學生想象力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平等對話

營造氛圍新型的師生關係、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學生敢於發言、樂於發言的前提。所以我們應該努力營造這種適合學生“激活思維”的氛圍。使他們產生答錯了也沒關係的安全感,做到愉快地站起來,體面地坐下去。

2、走出課本

拓展空間本片段搭建了包容學生生活經歷的教學平台,充分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積累,除了在課堂教學中,把學生帶到課本的海洋裏,讓學生自由地汲取、積累,還要鼓勵學生走出課本,走進生活,根據生活的積累來描述內心的想法,廣泛地積累書本以外的知識,從而在對話訓練中有話可説。

3、想象訓練

激活思維我認為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對學生學習知識、增強技能提高語文綜合素質等都有着重要意義,如果在語文教學中巧妙地挖掘一些語言訓練點,激活學生的想象思維,那是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又是提高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有效手段。

關於“想象”的訓練。我始終相信,只要是一個好的拓展點,一旦展開,孩子們的想象肯定是瑰麗而神奇的,超乎大人們的馳騁空間。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讓我們多給孩子創造想象機會,站在“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高度審視現在孩子的想象能力。

第幾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19

《彩色的翅膀》是一篇略讀課文,也是一篇老課文,一年前我也曾教學過該課,但説句實話,我不是很喜歡這類課文,所以教過也沒留下什麼特別深的印象。

事隔一年後的今天,當我又一次教學此課的時候,不知是年齡增長的問題,還是我的弟弟也在邊防的原因,總之,我對這篇課文有了新的認識和別樣的感受,教過以後,感覺效果不錯,現將一點做法記錄如下: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後,我讓學生找出令人感動的句子,體會邊防戰士熱愛海島,紮根海島,建設海島的高尚品德。學生很快就能把感人的地方找出來了,但怎樣才能體會出感情呢?首先我通過關鍵字詞的理解幫助學生感受戰士們對海島的熱愛。其次我通過體驗與想象豐富學生的感受。“戰士們都笑着,用兩個指頭捏起一小片來,細細端詳着,輕輕地聞着,慢慢地咬着,不住發出嘖嘖的讚歎聲。好象有一股甘泉,流進了每個戰士的心田。”這段文字,我不僅讓學生從戰士嘗瓜的動作中體會戰士們對島上結的第一個西瓜的珍愛,還讓他們邊學着嘗瓜的動作,邊想象戰士們嘗瓜時心裏是怎樣想的,嘴裏是怎樣嘖嘖讚歎的,體會他們為了西瓜生長付出了許多心血,這西瓜凝結着戰士們建島、愛島的深情啊!朗讀是體會感情的好方法,但是學生朗讀的指導一直是比較費時費力的一件事,有時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但這節課中孩子們有了這樣的感受,學生們再讀出來時就自然有滋有味了。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戰士小高最後説的那段話的含義,感受戰士們對海島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所以我讓學生充分讀文,找出讓你感動的地方,多讀幾次,並在旁邊做上批註,寫上自己的一些感受。有的孩子從小高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邊,懷裏卻緊緊地抱着一隻紙箱子。“緊閉着嘴脣,兩眼説明:本組作品為彩色的翅膀教學反思,共五則。 直髮愣。”、“可是小高的嘴脣又緊閉了,臉色比先前還難看。”一句中體會到因為海面上波濤起伏,船身前後晃盪,小高擔心紙箱被損壞,另外紙箱裏裝着的小昆蟲,在小高心中比什麼都重要,他要保護它們。而且小高在暈船,身體極不舒服的情況下緊緊抱着紙箱的;有的孩子從“兩年前,戰士們來到荒蕪人煙的小島上,壘出“海島田”撒下蔬菜籽、西瓜籽,由於沒有昆蟲授粉,一個西瓜也沒有結。今年戰士們用人工授粉,結出小瓜,誰知又被暴風雨襲擊。那個唯一殘存的小瓜在戰士們精心的照料下,才結出了第一個大西瓜。”中體會到戰士們為了西瓜的生長,付出了許多心血。它凝結着戰士們建島、愛島的深情;有的孩子從“好像一股甜絲絲的甘漿,流進了每個戰士的心田。”中體會到這個西瓜是戰士們對祖國、對小島無限熱愛的結晶,是戰士們在艱苦的生活中創造出來的美好果實;還有的孩子從“我就不信,這些小精靈會不愛我們祖國的寶島,會不願在這裏安居樂業。”中體會到戰士相信小昆蟲會在島上愉快地生活、勞動。

看!孩子們的體會多深哪,我不僅為邊防戰士愛海島、愛祖國的情懷而感動,更為我的孩子們的深刻理解和獨到的感受而喝彩!

第幾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20

《影子》是一首兒歌,易讀成誦,描寫的是學生生活中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但卻又是最易讓學生忽視的,因為學生的觀察是無意識的,我們應該將學生無意識的觀察與教師有意識的引導結合起來,真正達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走出教室,融入自然,關注學生生活,才能引起學生的極大學習興趣。我是這樣做的:

首先從生活體驗入手,問“你們見過影子嗎?”“在什麼情況下會出現影子?”讓學生從生活經驗中初步感知:“有了光線,才有影子”的知識,然後通過做“找影子”遊戲,讓學生知道了“影子與光源”的關係,其次明白“影子”隨“光源”移動發生的變化,讓學生探究“你還會在哪裏看到自己的影子?” 讓學生再現過去生活,體驗感受影子的存在。即讓學生在活動中游戲玩耍,在活動中體驗學習,在活動中感悟道理,一切結論都是學生自主探究與發現的結果,學生的思維靈感達到了顛峯。

第幾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21

我按照上級要求使用導學案展開教學,現反思如下:

1、重視思想基礎準備。比如,上課之初,我要求學生談一下自己的認識:什麼是理想?結果發現,學生對理想的理解大都比較片面狹窄。現在通過師生交流,有了更加準確完整的認識。

2、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根據導學案的指示閲讀、討論,做圈點批註,老師不做過多的講解,學生大部分時間自主活動獨立獲取知識,得到了鍛鍊。

3、注重課文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比如,課文最後一節的內容學生理解比較膚淺,老師及時補充那個時代的生活知識,並跟當下的社會環境進行比較,啟發學生想老一輩學習,樹立遠大理想,不懈奮鬥。

不足之處是,老師對導學案的使用不夠熟練,有時候以講解代替了學生的討論;學生對自主討論的課堂組織形式不熟悉,課堂教學進度推進很慢。

第幾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22

由於本節圓與圓的位置關係是新課,這節課的內容與 “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有密切的聯繫,但這節課的兩圓位置關係遠比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複雜。因此,我通過實例引入和讓學生動手操作類比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猜測兩圓可能存在的位置關係,然後經過討論,歸納確定兩圓位置關係的各種情況。在與兩圓位置關係相應的數量關係的研究中,鑑於學生已有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中兩量(半徑、圓心到直線的距離)的數量關係的認知基礎,就只運用了類比遷移的方法。這些方法的運用,都是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在探求新知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其次,與五種位置關係相應的數量關係的研究中,我採用“先易後難,突破關鍵”的教學策略。先讓學生解決易於解決的“外離”、“外切”、“內切”時的三量的數量關係,再解決“內含”時的三量的數量關係,最後突破相交時三量的數量關係:R-r<d< p="">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課堂就應該交給學生,而不是一味的填鴨式灌輸給學生,這樣反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出來。

第幾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23

課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精神。教學的開始,我請請學生默讀整段課文,想想列寧的住處、花叢、園子和養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麼地方並通過學生的發言,在黑板上畫簡筆畫,幫助學生在整體上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當學生對課文所表達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認識以後,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對課文進形深入的學習,通過提問學生:列寧在路邊發現了什麼,他是怎樣想的?只見那些蜜蜂採了蜜就飛進了附近的一個園子裏,此時,列寧又是怎樣想的?於是,列寧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門,開門的——學生順勢就讀出了“果然”,並在語境中理解了“果然”的意思。這樣的方法對於發展學生認識和思維能力是很有意義的。然後是重視朗讀訓練。朗讀訓練形式多樣,範讀,自讀,比賽讀,等等讀出感情,把課文變成有聲的言語,受到教育和感染。

這節課採用了以生為主師為輔,小組合作式的學習方法進行了講解,在處理重、難點自然段時,我首先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找出重點字、詞、句,並利用小組探究式的學習方法,讓學生以組為單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重點段,並能表達出列寧是怎樣利用蜜蜂找到養人的。然後再由組長或組員進行彙報,使學生們有了成功之感,在學習課文時就非常認真,對課文的理解也就更紮實了。

一節課有好的一面,就一定有不足,本節課上雖然學生的參與意識很高對課文內容理解的也較好,但是在小組合作、交流時,我注重了學習好的學生的學習情況,卻忘了學習較差的兩名學生,如果我能利用信息技術,製做一組列寧找養蜂人的過程圖,通過直觀的演示效果將會更好一些。

另外,我認為本節課,我應該把列寧的生平做一個簡介,讓學生深層的瞭解一下列寧。同時應把花、蜜蜂、養蜂人之間的關係向學生進一步講解。

第幾的教學反思案例 篇24

《桂花雨》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筆調,寫下對親人的思念和對故鄉的懷念。文筆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開篇明旨,寫小時候我喜歡桂花,因為它的香氣、童年的搖花樂,文章後半部分,寫母親愛家鄉的桂花。我教學時設定的本課教學目標是: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2、學會本課生字,創設情境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中的生詞。3、理解課文內容,能聯繫生活實際理解體會母親説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上家鄉舊宅院子裏的金桂”所表達的感情。

一、課前準備兩問。

本課教學,我主要採用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電教法。由於孩子們對掛花很熟悉,我通過圖片和描寫桂花的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達成第一個目標,我在給學生出示自學提示後,引導其自讀課文,之後再檢查自讀情況。檢查中及時糾正讀錯的字詞。

二、課堂教學兩問。

在檢查讀字詞和課文時發現少數同學都連朗讀的最基本要求“正確”都做不到,掉字、加字、把字讀錯了。

在課堂教學中沒有引導學生融入課文描繪的生活情境。在體會“搖花樂”時,“纏”字寫出了作者急切情緒,“使勁”、“喊”寫出了搖桂花的快樂,同時反映出他對桂花的喜愛。但是在學習這幾個重點詞語時,詞語的含義學生體會得不夠深。而我用自我的講解讓學生理解,而沒有用回憶生活、聯繫生活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體會詞語包含的情感。講“纏“字的時候,如果能夠讓學生回憶生活中類似“纏”父母的情景,有助於學生理解用詞準確。

本節課中孩子們朗讀的形式只有齊讀、小組讀和自由讀的三種方式。而這樣的朗讀形式很明顯不利於孩子們對文本的理解和吸收,更談不上到達以讀促悟的效果。在上課的過程中,我也觀察到了有一部分孩子很想站起來挑戰他人或小組的衝動,可我卻忽略了這一點。而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也採用過這種挑戰式的朗讀,效果甚好。

三、課後反思兩問:

我的課堂教學總體來説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在教學“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裏的金桂。”母親説的這句話時,出示杭州的桂花圖片,十分美十分香,引導學生質疑:為什麼母親還是認為家鄉的桂花更香更美呢?迴文再讀,再次品味那搖花樂,那桂花香。於是這份快樂更樂,這份花香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鄉的層面,讓學生深入體會母親比的不是桂花味道的濃淡,比的是感情,與其説母親談的是桂花,不如説母親在表達自我的思鄉之情。

四、作業佈置兩問。

作業佈置如下:1、通順流利地朗讀課文。2、完成習字冊。這兩項作業學生都能完成,能兼顧到班級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3、完成練筆:介紹家鄉。

五、學生輔導兩問。

針對學困生,在學習中可能會讀不準字音和書寫倒筆順。課下請小老師檢查其朗讀情況。教師重點檢查聽寫、背誦課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g0ojz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