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數學教學的反思案例(精選24篇)

數學教學的反思案例(精選24篇)

數學教學的反思案例 篇1

行動研究

數學教學的反思案例(精選24篇)

行動研究是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能力的有效途徑。如“合作討論”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的學習理念,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一種“形式化”的討論。“如何使討論有序又有效地展開”即是我們應該研究的問題。問題確定以後,我們就可以圍繞這一問題廣泛地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定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行動方案,展開研究活動,並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對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調整,最後撰寫出研究報告。這樣,通過一系列的行動研究,不斷反思,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必將有很大的提高。

教學診斷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而科學、有效的教學診斷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遺憾。教師不妨從教學問題的研究入手,挖掘隱藏在其背後的教學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教師可以通過自我反省與小組“頭腦風暴”的方法,收集各種教學“病歷”,然後歸類分析,找出典型“病歷”,並對“病理”進行分析,重點討論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各種教學觀念,最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交流對話

教師間充分的對話交流,無論對羣體的發展還是對個體的成長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平均分”時,設計了學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魚、分餅乾、分蘋果等。在交流對話時有的教師提出,僅僅圍繞“吃”展開教學似乎有侷限,事實上,在生活中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進行分配,可以適當擴展教學設計面。這樣開放性的討論能夠促進教師更有效地進行反思,促進教師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

案例研究

在課堂教學案例研究中,教師首先要了解當前教學的大背景,在此基礎上,通過閲讀、課堂觀察、調查和訪談等收集典型的教學案例,然後對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教師既可以對課堂教學行為作出技術分析,也可以圍繞案例中體現的教學策略、教學理念進行研討,還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學理論問題進行闡釋。如一位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分數應用題的綜合訓練時出了這樣一道題:一套課桌椅的價格是48元,其中椅子的價格是課桌價格的5/7,椅子的價格是多少?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用多種方法算出了椅子的價格為20元。正當教師準備小結時,有學生提出椅子的價格可能是10元、5元……這時,教師不耐煩地用“別瞎猜”打斷了學生的思路。課後學生説,假如一張桌子配兩張椅子或三四張椅子,那麼,椅子的價格就不一定是20元了。通過對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對照案例檢查自身的教學行為,教師們認識到,雖然我們天天都在喊“關注學生的發展”,但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卻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慮學生的需要,很少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

觀摩分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應多觀摩其他教師的課,並與他們進行對話交流。在觀摩中,教師應分析其他教師是怎樣組織課堂教學的,他們為什麼這樣組織課堂教學;我上這一課時,是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的;我的課堂教學環節和教學效果與他們相比,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相同;從他們的教學中我受到了哪些啟發;如果我遇到偶發事件,會如何處理……通過這樣的反思分析,從他人的教學中得到啟發,得到教益。

總結記錄

一節課結束或一天的教學任務完成後,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細細想想:這節課總體設計是否恰當,教學環節是否合理,講授內如一位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分數應用題的綜合訓練時出了這樣一道題:一套課桌椅的價格是48元,其容是否清晰,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充分,重點、難點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做得還不夠好,哪些地方需要調整、改進;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了,學生學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還有什麼困惑等。把這些想清楚,作一總結,然後記錄下來,這樣就為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經過長期積累,我們必將獲得一筆寶貴的教學財富。

數學教學的反思案例 篇2

小數乘法這個單元的知識是在三、四年級整數乘法和小數的基本認識的基礎上的一個延伸。我在教學中本以為學生會輕而易舉的掌握知識,但是教學下來,學生做題的狀況卻出乎意料。經過單元測試,班級的狀況不容樂觀,合格率和優秀率都較低。總結起來學生出現問題的狀況大致有兩種:

1.方法上的錯誤:不會對位;計算過程出錯。小數乘法的對位與小數加減法的對位相混淆;而不是末位對齊。學生在計算過程中花樣百出的現象較多,如在豎式計算過程中小數部分的零也去乘一遍;每次乘得的積還得去點上小數點,兩次積相加又要去對齊小數點等。

2.計算上的失誤:做題馬虎、不仔細。看成整數乘法算好後,忘加小數點;或小數點打錯位置;做完豎式,不寫橫式的得數等。

應對這種嚴峻的狀況,使我不得不靜下心來重新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並對此進行深刻的反思:

一、教師主導性太強

在學生做題中出現錯誤時,我總是急於給同學分析做錯的狀況,而沒有讓同學自己找找原因,如果讓他們先想想小數乘法的法則,然後再跟錯題比較一下,這時候有的同學可能自己找出錯題的原因,這樣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題時不會再犯相同的錯誤。或者還能夠把學生所有的錯題的形式集合在一齊,讓學生自己“會診”,找出錯因。

二、忽視小數乘法和小數加減法計算的根本區別

小數加減法和小數的乘法最根本的區別就是小數點的位置狀況,在開課之前我沒能作出預料,但是在學生的做題中,我卻發現了好多同學在學完小數乘法的末位對齊後,加減法就忘記了小數點對齊。

三、新授前相關複習不夠到位

對於學生的學習起點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學生的基礎掌握不好的狀況下,就就應先為學生作好鋪墊,提前讓學生作好整數乘法和小數初步認識的複習,而不就應急於按教學計劃開課。如果在開始教學新知識時就把好計算關,給學生打好堅實的基礎的話,就不致於出現正確率較低的現象。

經過此單元的教學,我找到了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為我在下一部分的教學提了一個醒,使我越來越認識到:沒有精心的備課,就沒有高效的課堂。沒有深刻的反思,就沒有自己的教育信念,永遠成不了具有自己鮮明個性的教師。

數學教學的反思案例 篇3

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有理數的加減法運算法則,已經對符號問題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同時,也具有一定的觀察、歸納、猜想、驗證能力。由此為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學習打好了基礎。、

教學策略:對於認知的主體——學生來説,他們已經具備了初步探究問題的能力,但是對知識的主動遷移能力較弱,為使學生更好地構建新的認知結構,促進學生的發展,我將在教學中採用誘思探究式教學法並採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中心,使其在“生動活潑、民主開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實踐”的氛圍中愉快地學習,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 以觀察為起點,以問題為主線,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宗旨:遵照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認知規律,採用誘思探究教學法,通過課件和師生的雙邊活動,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得到提高。通過創設、引導、滲透、歸納等活動隨時蒐集和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反饋調節,查漏補缺,從而更好的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數學教學的反思案例 篇4

對於剛開始教學工作的我,每上一堂課都是一次學習機會,上完《有理數減法法則》後,我深感自己在教學技能上需要加倍努力去提高,這需要平時不斷的學習和反思。因此,我對本課的教學作如下反思:

首先,對學生以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分析不夠透徹,沒有充分的把握學生接受能力。

其次,只是簡單的瞭解本課的教學重難點,但沒有重點分析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對《有理數減法法則》一課的教學反思沒有設計好用哪種教學方式去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再次,課前準備的習題不合理。

第二部分: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一、知識回顧

因為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經歷探索減法法則的過程,使學生充分了解減法法則和準確運用減法法則去進行減法運算,所以在課前除了複習有理數加法法則以外,還應該複習相反數。

二、引入新課題

引用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天氣預報中的具體情境,引出減法運算,提出問題列出算式後接着讓觀察4-(-3)=7和4+3=7兩個式子有什麼區別,這裏的講解條理性欠缺,並沒有緊扣教學重點內容層層遞進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有理數減法法則。學生完成課本中引入的習題後,應該通過啟發式讓學生自主觀察並探索出加法法則的來龍去脈,充分理解有理數減法法則。否則,會導致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數學教學的反思案例 篇5

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1----6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讓學生經歷編制七的乘法口訣、記口訣和用口訣,同時滲透估算意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意識,以及解題策略的多樣化。

本節課我利用低年級國小生的好奇、好動、好學的特點,為學生提供充足的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時間和空間,充分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己發現問題,主動探究來理解知識、運用知識。首先,我通過談話導入,親近學生,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我們學校過幾個星期就要舉行校運會,淘氣笑笑的學校過2個星期也舉行,那你知道2個星期有幾天嗎?從學生從身邊的事為教學的切入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其次,通過計算1—9個星期的天數,獨立探索解題策略的多樣性,發現規律,為編制7的乘法口訣做好鋪墊。在編制7的乘法口訣時,我放手先讓學生根據上題數據和思考方法,再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獨立編制,學生幾乎能順利完成。在列式計算的過程中,7×7、7×8、7×9這3個算式的計算是學生沒接觸到的,這是我引導學生去觀察以後的算式,去找到規律:這些算式從上往下看,每次增加了1個7,從下往上看,每次減少1個7。這句話就點出了這其中的一個特點,使學生更明白的乘法的意義,為編乘法口訣做了鋪墊。最後,在鞏固練習時,我通過一系列生動、有趣的過渡語來呈現練習,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但可能是學生比較緊張,在開火車的練習中,學生沒有表現出快樂的激動,為組員們打氣加油,整個過程顯得有點沉悶。

數學教學的反思案例 篇6

新課程標準指出:“在課堂教學中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的手,腦,口都動起來,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潛能也被充分的挖掘和調動,但隨之而來的困惑也較多.

一、從教材的內容編排看

新教材改變了傳統的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的輕能力重知識的要求,出現了許多新的教育思想把教材的內容分解成一個一個的小步子,一會兒幾何知識,一會兒代數知識,好比一台機器,把所有的零件放在學生的面前,作為教師就是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如何組裝機器.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通過半個多學期的教學實踐探究,使我清楚地認識到,必須要改變以往的以教師為中心,學生機械模仿教師的解題過程,死記硬背,這種方法已在教台站不着腳。同時,新教材還有獨特的一面,那就是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使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了,變的學生好容易理解了,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二、從教學的方面看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學習情境的設計者和信息資源的採集者,好比"機器零件"供應商,要從講台上的"獨奏者"轉變到後台的"伴奏者"。教師必須要認真地鑽研教材,找準教材的重點與難點,處理好教材,學生,教師的關係.尋找相關數學資源,圖片,實物模型,創造和平共處的學習環境,有利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現實生活,體會現實生活也離不開數學。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與決心。如商品中的打折銷售,對於學生來説,買賣服裝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事,但其中的數學知識學生知道的還不是很多,只要教師收集的資料準備真實有效,學生的會很感興趣用數學的知識去解答這些問題,但在數學的教學中教師要時刻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在上課時儘量做到讓平時不愛説話的學生髮表意見,做到多鼓勵,少批評,同學之間少指責,使他們不再沉默。

三、教學中的困惑

1、在教學中,教師注重採用小組合作交流,共同學習,但在此過程中,好的學生能積極討論,發言,學到了很多知識,發展了他們的能力,但對於哪些調皮學生來説,討論簡直是一種放鬆.什麼都沒有學到,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兩極分化日趨嚴重,作為教師十分頭疼,如何解決呢 還有待探索和研究。

2、閲讀教學是中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數學閲讀能力和良好的閲讀習慣,教給學生閲讀的方法,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但在新課程的實驗教材的教學中我們是不知所措。

3、新課程評價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情況,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以及相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識,有能力,有紀律的創新型人才.但面臨畢業的學生們也不知會考會怎樣改革評價方式,這也是我們作為一線教師的困惑。

數學教學的反思案例 篇7

今天的教學內容是分數乘分數,重點是鞏固和進一步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探索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

在教學實踐中我繼續採用“數形結合”的數學方法,幫助學生達成以上的兩個數學目標。對於今天的“探究活動”沒有直接放手,這是因為學生對“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的理解還不夠深刻,因此在整個得教學過程分為三個層次:

(1)、引導學生通過用圖形表示分數的意義,再用算式表示圖形,深化“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感知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

(2)、學生運用數形結合的方法獨立完成教材中的“做一做”,進一步達成以上目標,併為總結分數乘分數的計算積累知識。

可以説整體教學的效果還好。

通過今天的課我對數形結合的思想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由於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的道理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圖形使抽象的問題直觀化,幫助學生理解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道理;體現了教材對數形結合思想滲透的一個過程。

數學教學的反思案例 篇8

教學中滲透給學生數學方法。每節課的教學中學生都會遇到問題,作為教師應在教學中給學生滲透一些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進而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發展他們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在課堂教學中,我使用各種學具、教具,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教學,使學生不光理解了知識,同時還掌握了一些數學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引向指路創設情景,提供信息、資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種途徑,使學生在不斷的“體驗”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用“試一試”、“比一比”、“做一做”等體驗方法,將“抽象”上升到具體的“再現”,使之成為豐富思維的活動。學生正是在這種“體驗、認識、再體驗、再認識”體驗性學習中,由於每個學生對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體驗,思維是獨立的、獨特的,很容易迸發出創造的火花,其創新的潛質有條件得到開發。

在體驗性學習中,通過交流討論,每個學生都可以從其他同學那裏獲得新的思想方法,每個學生又能夠充分地表現自我,學生的思想、能力、個性都是發展着的。每一個學生又都在不同的學習層次上得到自我實現,學生的體驗也是發展的。這節課的教學中,使學生感受到了解決問題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從而在使用方法的過程中,體驗到數學的樂趣。

數學教學的反思案例 篇9

八年級學生大多數是14、15歲的少年,處於人生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他們好奇、熱情、活潑、各方面都朝氣蓬勃;但自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總之,七年級學生處於半幼稚、半成熟階段,掌握其規律教學,更應善於引導,使他們旺盛的精力,強烈的好奇化為強烈的求知慾望和認真學習的精神,變被動學習為主動自覺學習。就需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下面我談談這學期來我對數學教學中關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體會:

本學期,我適應新時期教學工作的要求,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向老教師請教,結合本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探索: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説:“興趣往往是學習的先導。有興趣就會入迷;入迷,就鑽得進去,學習就會有成效”。如何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呢?下面談談我這學期在數學課堂上的幾種做法。

一、“趣”從“史”中來

數學知識的艱辛探索積累過程中,伴有許多動人的史實故事,閃耀着古中外數學家刻苦鑽研、獻身科學的精神光芒。教師應熟讀這些史料,並機智地應用到教學中去。例如複數概念的導入,我先向學生介紹數的概念的發展史:自然數的產生、正分數的產生、負數的產生等,並向學生説明,我國是最早使用分數運算法則和正、負數加法運算法則的國家。而後,又講古希臘數學家希勒索斯因發現無理數而被沉舟身亡的悲壯史實,講意大利數學家卡爾達諾在他的朋友塔利亞巧解方程的基礎上發現了虛數,講虛數由發現之初被視為“虛幻”“神祕”的數,到揭開神祕的面紗而被廣泛應用的漫長曲折的歷程。學生聽完數學史實故事後,精神振奮,興趣倍增。綜合教材講史,對知識的發生、發展,對培養學生探究精神與優良品德都有極好的感召力。

二、“趣”從“奇”中來

好奇心可以觸發學生的求知動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刺激學生的思維。在教學中,教師可利用新奇的材料,創設懸念的情境,使學生帶着疑念的心情,產生揭開知識奧祕的濃厚興趣。例如,在講授“等比數列的求和公式”前,我説:“同學們,我願意在一個月內每天給你100元錢,但在這個月內,你必須第一天回扣給我1分錢,第二天給我回扣2分錢,……即後一天回扣給我的錢是前一天的2倍,有誰願意?”該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極大好奇心和興趣,他們竊竊私語,出現了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從而促使他們非常認真地投入到探求真知的學習中去。

三、“趣”從“言”中來

在教學中,教師若能巧妙地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來形象描述抽象疑難的數學問題,定能改變學生認為數學枯燥乏味的成見,使學生感到數學課樂趣無窮,耐人尋味。

例如,學生初學立體幾何的一大障礙就是識圖和畫圖,在平面內畫立體圖形的直觀圖時,鋭角、鈍角都可以看成直角,相交或平行的直線可以看成異面直線,這些視覺和想象的矛盾常使學生感到困惑。於是,教師在課堂上可對學生説:“人都是立體的,但照片上的人像卻是平面的,你能在你的照片上摸到你的鼻子的感覺嗎?”學生開懷大笑,從心理上縮短了與直觀圖的距離。再如,《集合》中數集符號的形象識記:“山峯山谷連一起”是自然數集N;“上下皆平平整整”是整數集合Z;“做人要腳踏實地”是實數集R;“啟脣搖舌説道理”是有理數集Q;“人到中年大腹便便”是複數集C。經過這樣的提煉,學生讀起來興趣盎然,記起來牢固實在。

四、“趣”從“趣”中來

數學的抽象性,若能精心策劃設計,往往可以開發出回味無窮的趣味性。例如:題1:甲、乙、丙、丁、戌5名學生進行某種技能比賽,決出了第1到第5名的名次。甲、乙兩名參賽者去詢問成績,回答者對甲説:“很遺憾,你和乙都未拿到冠軍”;對乙説,“你當然不會是最差的”。從這個回答分析,5人的名次排列共可能有多少種不同情況?題2:設想你有三隻箱子,這三隻箱子分別裝有2條黑領帶、2條白領帶、1條黑領帶和1條白領帶。箱子上掛有説明其內容的標籤——黑黑,白白,黑白。但有人換了一下標籤,所以現在每隻箱子上的標籤都是錯誤的。現在允許你從任意一隻箱子裏一次拿一條領帶,但拿時不許看箱子裏面,然後根據拿出的領帶判斷三隻箱子的內容。你最少拿幾次?從哪隻箱子裏拿?這些題目集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學生思維活躍開闊,做起來十分投入。

五、“趣”從“用”中來

凡是理論聯繫實際的內容,學生都特別感興趣,教學應儘量多聯繫實際,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有一種親切感。如在講等比數列的應用時,可舉當前現實生活中的一個真實例子:建設銀行受託辦理某單位職工集資建房貸款。貸款期限為10年,年利率為5.22%,(月利率為0.435%)。貸款的償還採用等額均還方式,即從貸款的第一個月起,每個月都歸還銀行同樣數目的錢,10年還清貸款的本金與利息。如果貸款P萬元,那麼每個月應償還多少錢呢?事實表明,聯繫生產、生活實際進行教學,學生津津有味,全神貫注,並且可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六、“趣”從“美”中來

“哪裏有數學,哪裏就有美。”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學因素,充分運用生動的語言、傳神的手勢、直觀的教具、形象的媒體和精美的板書,為學生創設優美和諧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用美的觀點去感悟、理解和變通數學知識,讓學生在審美的愉悦中,激發興趣,豐富想象,啟迪心智,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如,在“橢圓的定義和標準方程”一節的教學中,應向學生呈現橢圓圖形的和諧、對稱美,建系取點的結構美,標準方程的簡潔美等。

七、“趣”從“愛”中來

“哪裏有成功的教育,哪裏就有愛的火焰在燃燒,熾熱的情感在昇華”。教學過程是一個認知因素與情感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教學對象是有情感的學生,他們有着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需要得到教師更多的理解、信任和關愛。因此,數學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有精深的數學知識、嚴謹的教學態度、嫻熟的演算技能和高超的解題方法,而且還要具有樂教愛生的崇高的思想感情。教師站在講台上要用期待的目的注視着學生,用高昂的情緒感染着學生,用激動的語言鼓舞着學生,用藝術的方法引導學生,把知識變成活生生的思想和情感,把教學過程變成學生渴望探索真理的活動,使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實踐證明,教師注重情感投入,將會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振奮,學習上的愉悦、思想上的共鳴,使教學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一部分同學成績有所提高,在本學期期會考試中我所任教兩個班級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數學教學的反思案例 篇10

本節課上後個人感覺還有很多細節問題沒有處理好,雖然同事們都給予了肯定,但我個人還是不太滿意的。下面作出自我反思:

1、本節課拖堂5分鐘,主要原因有二:

首先可能是教學內容較多,在新課中就有許多練習,整體上時間已經比較緊湊了。

第二,在兩個環節上個人認為還處理不當,導致時間浪費過多。一是學生收集的信息中有一個關於8和9的小故事,這在試教時是沒有的,因為兩個班學生收集的信息不同。我覺得這個題材不錯,於是在課堂上給學生讀了一下,也浪費了1分鐘時間,雖然感覺這能吸引學生的興趣,但在時間如此緊湊的前提下,也只能放在課後讓學生去了解。另外,在處理8和9的序數意義時,我怕讀題太費時間,但結果學生由於識字量有限,對這一題解決得並不理想,也許讀一讀題目,效果會好很多,畢竟這是一年級的學生。由於我對低段教學經驗不足,總是忽略這個問題,這是今後應十分重視的問題。

2、8和9的書寫環節應該調整在揭題之後。

這是吳老師給我提的第一個建議,我發現其實這個問題很明顯,但自己之前卻沒有考慮到,而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看到課本上的順序是這麼安排的,就這麼死板地去教,可見自己處理教材上還應考慮得更周全些。

吳老師的建議讓我覺得豁然開朗,比如在理解8、9的基數和序數意義時,我是通過數花朵一題來完成的,但由於沒有讀題,學生反饋情況不太理想,吳老師建議我讓學生現場站一站,如請從左數第8個學生站起來,請從右數8個學生站起來。這樣的方法既直觀又生動,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理解“幾和第幾”,從而突破難點。遺憾的是我只能將吳老師的建議帶回我平時的課堂深化下去,感謝的是有這麼多專家及同事給出中肯的建議,讓我學到更多!包括黃校長,親臨我的試教,悉心指導;還有吳老師的諄諄指導,總是讓我受益匪淺,而面對這所有的一切,我只有更快地改正自己的不足!

個人覺得自己此次準備倉促,也暴露出了自己在教學上的許多不足之處,比如設計上,還沒有特別創意的設計。又如以往對於教研課,我都至少試教2次,而本次只教了1次,所以也足以看出自己的功底還不夠,以後應朝着“精教”的方向去努力。另外,本節課我都採用保護環境這個主題,後面的練習設計也都在“花”上下功夫,但給人的感覺卻有些視覺疲勞,可見我的情境沒有連貫好。藉着此次機會給自己提出一個忠告:不要忽視每一節課,不要因為這是一節普通的教研課而不夠重視,我需要的是初上講台時的那種執着和不懈的努力。不要給自己找任何的藉口,正視不足,不斷改之,方為上策!

數學教學的反思案例 篇11

“比的應用”一課,是按比例分配應用題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通過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的全過程來獲取知識,從而操作、表達、探索、類推、合作、概括、創新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1)、教學模式和方法力求體現應用性。

由於按比例分配計算應用較廣,學生有很多應用機會,因此,課前讓每一個學生到生活中調查生活中的比,並且説一説你是怎麼獲得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課,使學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計算就來源於自己的生活實際。通過從生活實際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計算,並應用所學知識解決了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繫,數學來源於生活,充分體現了應用題教學的應用性。

(2)、注重學生的獨立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

課堂中,每名學生為達到“幫助他人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的去探究、去發現、去創造,使每一名學生都有一塊屬於自己思維開拓的區域,每位同學不但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維方法及過程,而且通過互相討論分析,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並在交流中學會了互相幫助、學習互補、增強合作意識、提高了交往能力。

數學教學的反思案例 篇12

小數乘法的資料有:小數乘整數;小數點搬家;小數乘小數;連乘、乘加、乘減的混合運算以及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它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四則運算和小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我以為這一單元學生已有了整數乘法為基礎,只要重點掌握了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的第三步,學起來就應是比較簡單的,可事實的狀況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在每節新知教學後的練習中,學生的正確率都不容樂觀。出現錯誤的現象主要有兩方面:

1、方法上的錯誤:不會對位;計算過程出錯。小數乘法的對位與小數加減法的對位相混淆;而不是末位對齊。我覺得還是要把兩位數乘一位數、乘二位數、三位數的整數乘法的豎式讓學生先算,先把這一知識點從學生大腦儲存的記憶庫中提取出來後,再進行小數乘法的豎式教學,學生容易掌握些。而且計算過程中花樣百出的現象也會少些,如在豎式計算過程中小數部分的零也去乘一遍;每次乘得的積還得去點上小數點,兩次積相加又要去對齊小數點,學生自己把自己網在了自己編織的網中。

2、計算上的失誤:看成整數乘法算好後,忘加小數點;或小數點打錯位置;或直接寫出得數(如2.15×2.1的豎式下直接寫出4.515,無計算的過程),做完豎式,不寫橫式的得數等。

應對學生出現的這樣那樣的錯誤,使我不得不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課堂,審視我的學生,並對此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本單元不是我想象的那麼簡單,既要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繫、講清算理,又要突出積的變化規律、突出豎式的書寫格式、突出因數中小數的位數與積中小數的位數的關係。

數學教學的反思案例 篇13

學生的學習是一種認識活動。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注意揭示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即數學知識的提出、形成、發展和探索過程。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變被動接受現成的結果為主動經歷思維過程,使思維在過程中展開,能力在過程中發展。

現 代多媒體手段和網絡教學環境為學生動手參與課堂教學、主動的探索、研究問題提供了空間。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深深體會到:教師藉助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機整 合,提高教學中問題導語的有效性,將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融入教學過程,可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師 在教學中應精心設計問題情境,為學生搭建研究問題的平台,然後採取嘗試指導的方法來啟動、誘發學生的思維,這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主要教學措施。在《圓和 圓的位置關係》一課我作了以下嘗試。

一.滲透主題、激趣導入,誘發學生探索、研究的慾望

首先,我精心設計了這樣一個 啟始畫面:在色彩明快活撥的版式正中書寫大標題: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揭示主題;右上角是教學目標:1.理解圓和圓的五種位置關係. 2.探索兩圓的位置關係及兩圓位置關係與兩圓的圓心距、半徑的數量之間的關係,體驗數學活動充滿着探索性和挑戰性. 3.會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有關問題;通過觀察、類比,體會事物間相互聯繫和運動變化的辨證統一思想;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協同合作研究問題的精神,旨在 滲透目標教學;左下角以flash動畫的形式直觀展示兩個圓在相對運動的過程中產生的不同位置關係,並配以零點樂隊的歌曲《相信自己》烘托氣氛,為學生的 主動參與作心理準備。在節奏明快、催人奮進的樂曲聲中有目的、有方向地將學生從課前準備的低谷帶到波峯。使學生產生急切的“願聽其詳”的心境。

二.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啟動學生探索、研究的積極性

人 的學習是一種自主的活動,在學習過程中,活動的需要與動力是首要的,學生對數學有無興趣和求知的慾望是能否積極思維的動力因素。要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 知的慾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精心的設計問題導語,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引起學生對數學知識本身的濃厚興趣,做到“把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點”,重視研究能造 成學生迫切學習心理氣氛的課堂教學模式。

在教學中,我精心的剪輯了幾段錄像片來創設問題的情境:①卡通片黑貓警長:黑貓警長所騎摩托 車的車輪體現了兩個圓之間的關係;②奧運五環:象徵五大洲團結的奧運五環也是由一些圓組成。③射擊靶子:記錄射擊運動員成績的靶子也是由一些圓組成;④滾 珠軸承:利用物理學原理設計的滾珠軸承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它也體現了圓和圓的位置關係。這些聲情並茂的剪輯片不僅融入了情趣、拼搏、團結、向上的情 感,而且體現了學科間的知識滲透。使學生在上課之前先領會到所學知識。通過這種“未入其文”、“先動其情”的方式,喚起學生無盡的聯想,以觸動學生的內心 深處,激發他們積極想象,從而提高獲得知識的慾望。

三.精心指導嘗試活動,促使探索、研究的活躍性

在數學教學 中,研究性的嘗試活動是一種較高級的思維活動,它主要是為了解決某個數學問題,藉助於觀察、試驗、類比、歸納以及概括、經驗、事實等,形成猜想或假説,在 已經掌握的概念和知識體系基礎上演繹出問題的結論,從中獲得新概念,從而豐富原有的知識體系併為鞏固嘗試探究的結果對新知識進行運用的一系列活動。在教學 過程中,我們應放棄一講到底的做法,試着讓學生通過教師設計的問題導語的引導,去嘗試研究、探索,促使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嘗 試點選擇較好的課堂上,我深深感到學生的思維特別活躍,每個學生都能發揮自己的潛能。

在學習圓和圓的位置關係一課時時,假如照本宣科 説:“我們發現圓和圓之間有五種不同的位置關係”來引課,很明顯是暗示學生接受這一事實,則不易喚起創造性的思維。因此,在教學中我首先借助多媒體以動畫 的形式聲情並茂的展示了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通過導語喚醒學生舊知識——啟發學生通過觀察體會:直線和圓由遠到近在相對運動的過程中,根據公共點個數的不 同產生並定義了三種不同的位置關係,並且每種不同的位置關係都能通過直線到圓心的距離d和圓的半徑r之間的數量關係揭示出來。進一步啟發學生類比運動的觀 點和形的問題通過數來反映的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利用多媒體網絡進入《幾何畫板》設定的情境,藉助《幾何畫板》數形結合及優良的測算功能,親自動手拖動兩 圓相對運動,去嘗試、觀察、探索、研究;學生的積極性高漲,興奮的操作,激烈的辯論,你爭我搶的上台展示自己的結果。通過類比歸納、互相討論、合作交流, 從而獲得圓和圓的五種不同的位置關係及每種不同的位置關係下對應的圓心距d和兩圓半徑R、r之間的數量關係,達到了參與知識的發現過程。教師此時需要做的 只是在一旁引導協助,保護好他們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激發其創造。同學之間的相互啟發、不甘示弱的競爭意識和表現欲,使思維處於高度興奮狀態,最容易產生創 造性靈感,一束智慧的火花就這樣被點燃了。

四、積極評價、延伸挑戰,激活探索、研究的期望

在學生探究活動結束後,教師應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導語,及時的啟發學生進行積極的評價,引導學生小結反思,讓學生獲得成就感的同時,更進一步激發學習的內在潛能,調動主動發現、探知的期望。

在 本課即將結束時,我藉助多媒體播放了一曲民樂《慶豐收》,伴隨着豐收喜慶的音樂啟發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小結:一是知識:對本課所學的知識進行小結;二是方 法:對本課獲取新知識所運用的學習方法進行歸納;三是技能:感受在本課的學習中探究、協作帶來的心理體驗。作業則是針對不同學生精心設計的軟件包,讓學生 可以根據自己的程度在網絡上選擇點擊。這些不同的軟件包涵蓋了基礎性、趣味性、開放性、探究性及生活性應用,並且均配有金鑰匙鏈接自查,必要時 還可以動畫演示。這樣,以開放式的學習實踐衝擊固有的觀念。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既是對社會、自然和人生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同時也是不斷獲得終身發展能 力的過程,延續了挑戰性目標。

這樣的一節課結束了,學生的激情、興奮、積極和好奇給我留下了很強的衝擊,之前準備工作中的多辛勞、瑣碎、 煩惱也一掃而光。我深深的體會到:要上好一節課,教師對教材的再創造和加工是多麼的重要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投入到課堂中,享受課堂,教學效果還 會不好嗎?下課鈴聲響了,還有學生不願意離開板凳,眼睛盯着屏幕尋找着、操作着;還有學生圍過來詢問這詢問那,甚至問:老師,您這是怎麼做的?咋讓它動起 來的?這種執着很讓人感動。儘管這一節沒有傳統課堂好操作、好掌控,但是,老師和學生收穫的又其至是一節課的知識?教師達到了預期目標,學生延伸了自我挑 戰!

數學教學的反思案例 篇14

倒數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分數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習倒數主要是為後面學習分數除法作準備的。因為一個數除以一個分數的計算方法是歸結為乘這個分數的倒數。所以學好這部分內容對之後學習分數除法是至關重要的。由於我是六年級數學組第一單元的把關教師,本課又是我的單元課,所以在課前,看了不少關於這課的教學設計,覺得是五花八門,各有所長,最終根據我班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了教學方案,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特色引入,直奔主題。

在本課的引入中,我通過談話讓學生了解對比相互的反義詞及位置交換,再通過讓男女學生計算小黑板不同的兩組乘法算式,觀察積的特點與算式中兩個因數的特點,直接對倒數形成了初步的認識,更明白了只要調換分子與分母的位置就會得到一個新的分數。然後讓學生對具有這樣特點的兩個分數起名,學生不約而同的叫它們倒數。為了使學生深入瞭解倒數的意義,我引導學生舉了大量分數的例子,並通過觀察、計算等方法使學生明確“互為倒數的兩個數的乘積是1”、“倒數的兩個數只是把分子和分母的位置進行調換”、更讓我高興的是學生能注意到“倒數是相互依存的”。抓住學生的這一發現,我引導他們很快就總結出了倒數的概念——乘積是1的兩個數叫做互為倒數。在強調重點時,學生髮現在數學上還有像倒數這樣的情況,如約數和倍數,倒數也是相互依存的。

二、讓學生在碰撞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和探索者。”而在兒童的心理,這種需求特別強烈。為了符合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我在教學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上讓學生以生問生答的形式進行,在我的鼓勵下,學生開始是提出整數、真分數、假分數,接着想到帶分數、小數,進一步想到兩個特例1和0, 面對特殊的0和1這兩個數時,學生們出現了小小的“爭執”。有人認為:“0和1有倒數。”有人認為:“0和1沒有倒數。”對於學生的“爭執”我沒有直接介入,而是引導他們互相説説自己的理由,在他們的交流中,學生們達成了一致的認識:0沒有倒數,1的倒數是它本身。並且在説明理由時,學生還認為“0不能做分母,所以0沒有倒數”,“0乘任何數都得0,不可能得到1”這兩個理由,拓展了我所提供給學生的知識內容,學生在深入思考中得出結論,這就是學生學習的成果。我覺得,這樣做不僅增添了課堂活力,而且還讓學生經歷了探索的過程,解決了學生的困惑,更讓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快樂。

本課我最大的收穫是學生自己進行了充分的辯論,讓我驚喜萬分,感到十分高興,我覺的是本課最大的收穫,在學生的辯論在,連我都充滿了激情。我想,在教學中需要我充分預設,放開手腳,這樣定能讓我的課堂煥發精彩。

數學教學的反思案例 篇15

新課程對數學教學要求的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是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做數學”的過程。與此相對應的,新教材增添了一些實效性、趣味性較強的,有助於提高學生觀察、分析、應用能力的章節,也給教師提供了設計的空間。但教材中畢竟還有許多一直就有的“傳統章節”,與實際生活聯繫並不十分密切,屬於抽象的純數學。對於這樣的內容如何處理,才能使之符合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理念?這需要我們研究新理念,在教學中體現新理念,採用新方法,避免用新書卻走老路的現象。當然,這對教師來説,難度也是比較大的。

“合併同類項”這一知識點是整式部分的核心,因為它是本章重點“整式加減”的基礎。這樣一個抽象的“老”知識,如何設計成適合學生參與、討論,滿足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要求的課堂呢?我是這樣設計和思考的:

一、認識“同類項”

我首先設計了學生非常熟悉的一個生活場景:桌面上非常凌亂的課桌,問學生如何整理。學生很容易答出:將文具放入文具盒裏,書整理成一摞,本放在一起,分別擺放整齊。我問學生,為什麼這樣做,引導學生意識到“歸類”的重要作用,即它不僅使生活有條理,更可以在數學運算中達到化簡的目的。

第二步,我又讓他們運用歸類的思想進行速算競賽:

求代數式 和 的值。

有了第一步中總結出的生活經驗,一部分學生會聯想到把代數式中的 、 、 ,及 和 、 和 先結合化簡再計算。這時,大部分學生在恍然大悟的同時會質疑:我們以前沒有學過這樣做,這樣做可以嗎?都什麼時候可以這樣做呢?

於是,我安排了一個分組討論活動,論題是:這樣做可以嗎?根據是什麼?哪些項可以這樣結合在一起?學生充分討論,自由發表見解,互相協作,最後得出“可以結合在一起的每一項所包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數也分別相等(這樣的項叫同類項);把它們結合在一起(合併同類項)是根據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第三步,為了鞏固學生的探究成果,我安排了兩個遊戲:一個是同類項速配,另一個是“找朋友”。

二、學會“合併同類項”的方法

正當學生沉浸在遊戲中的歡樂和喜悦時,我又提出了本節的第二個知識點:合併同類項。玩興正濃的學生顯然覺得這個問題很突兀,於是我設置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5x+3x等於多少?學生齊聲答出8x。我又問,怎麼做的?學生答:5x+3x=(5+3)x=8x(根據乘法分配律),學生又接連做了幾組這樣的題後,我再讓學生總結法則。學生中無人回答,於是我又引導學生從單項式的構成考慮,學生想到單項式由數字和字母兩部分構成,馬上就豁然開朗,總結出“係數相加,結果作為係數,字母及指數不變”的法則。

可見,教師只要設計好教學環節,使學生感興趣,能主動觀察、猜想、推理,順着教師的引導,自主探究,發現總結出要學會的內容,這樣教師則真正從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設計者,而學生也就由觀眾變成了演員。

在課後的自我評價中的“你學到了什麼”一欄中,學生除了填寫知識點外,還填寫了諸如“集體的智慧大於個人智慧”、“合併同類項的方法可以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如垃圾分類處理,辦公室格式化等”,這些是我事先都沒想到的。

但是,教學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速算環節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找到簡便途徑,這樣勢必會浪費時間,所以必須做好鋪墊,時間上也要控制好。另外,採取這樣的教學方法,在討論過程中有部分學生成為發言的中心,而另一部分學生則仍只是聽眾。如何處理好這些

問題,使教學更加完善,是有待於我們今後在實施新課程中進一步探索和解決的。

數學教學的反思案例 篇16

分數乘分數的意義是分數乘整數意義的擴展,記住分數乘法的計算法則並不困難,但讓學生理解算理難度就比較大了。本節課教學的重點,難點是鞏固和進一部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探索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教學中我主要是採用“數形結合”的數學方法,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直觀體會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並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歸納總結。首先在複習中,通過直觀演示,引導學生依次折出長方形紙條的1/2,再取1/2的1/4和3/4,並讓學生用乘法算式來表示這個過程,初步感受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接着以2/3×1/5、2/3×4/5例,讓學生先解釋算式的意義,然後用圖形表示這個意義,最後在根據圖形表示出算式的計算過程,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以形論數”和“以數表形”的過程是學生鞏固分數乘法的意義,體會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教學中我充分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通過觀察、實驗、操作、推理等活動,通過例題的直觀操作,通過知識的遷移幫助學生理解了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初步掌握了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在探究活動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分析、觀察、猜想、驗證、比較、歸納的過程,進一步發展了學生初步的演繹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通過本課教學我有了以下幾點思考:

以形論數”和“以數表形”相結合。

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的道理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圖形使抽象的問題直觀化,在本課教學中就顯得尤其重要了.縱觀教材,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也有着不同的層次,例如分數乘法前兩節課中是利用具體的實物圖形,幫助學生從具體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在分數乘法第三節課中是利用直觀的幾何圖形,幫助學生理解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道理;接下來的分數乘法應用中,我們還將利用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分數乘法應用的問題。數形結合的過程不是簡單的抽象變為直觀的過程,而是抽象變為直觀之後,再從直觀變為抽象,也就是要講“以形論數”和“以數表形”兩個方面有機的結合起來,只有完整的使學生經歷數與形之間的“互動”,才能使他們感知“數形結合”,才能使他們能在解決問題時自覺地應用“數形結合”

經歷探究過程,優化互動生成。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這一新的理念説明:數學教學活動將是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是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因此,教學本課時力圖讓學生親自經歷學習過程。即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探究算法——舉例驗證——交流評價——法則統整等一系列活動中經歷“分數乘分數”計算法則的形成過程。這裏關注了讓學生自己去經歷、去體驗,去感悟、去創造。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把探究的權力真正還給學生後,學生的表現會讓你大吃一驚。在兩個班的上課中,關於分數乘分數法則都有不同的驗證和説明的方法出現,這些方法遠遠超出課前的預設。究其原因,就是學習變成了自己的事,學的更主動,潛能發揮到了極至。

數學教學的反思案例 篇17

隨着五月的鄰近,夏熱逼近,在不知不覺中九年級的第一輪複習接近尾聲了。歷年教師的第一輪複習經驗,大多數就是以知識點歸納,再引出題目來鞏固這些知識點!數學最終要回到解題中來,通過借鑑別人的觀點之後,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首先,我覺得以知識點來帶動題目這種複習方法確實是教師最容易接受的一種,也是學生信心的保證,因為這樣學生感覺踏實點,但是這種方法最好的效果就每個定理或是概念又或者是公式,最好是講出它們的來歷或是推理過程,然後馬上要以簡單的例子給以鞏固,然後再加一道中等難度的題目來加強!

其次,現在成效比較好的一種方法就以題目來帶動知識點,而這種方法可以起到讓學生對知識點更加深刻的目的,特別是在以同步題目作為背景的應用下,學生也更加地感興趣,更加有動力!但是注意有些細微的知識點的複習。

在第一輪複習中很難説哪種更好,要將兩種結合起來比較好,看什麼樣的章節,什麼要的內容了,還有第一輪複習中要學生真正的自覺自主起來,所以一定要鼓動,鼓勵學生,一定要煽動他們的那股衝勁,時時刻刻不能放鬆,每天要練習題目,教師講固然重要,可學生練習更重要,只有加強練習他們才知道什麼地方不會,掌握得怎麼樣。

數學教學的反思案例 篇18

一.博採眾長,有效反思

在學校,向學生學習,向同組教師和老前輩學習。學生學習愉快或困惑,是我們反思的最基本源泉,為什麼學生學習會愉快、輕鬆或困難,怎樣使學生學習更輕鬆愉快,怎樣使學習解除困難,我該怎麼做,可通過問卷或談心讓學生説説心裏話。 同學校向老前輩學習可謂近水樓台先得月,通過聽老教師的課或請老教師聽課評課,與他們一起討論,可以讓你增加教學的經驗,提高教學理論修養。在不斷的聽、評與反思中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走出校外多參加教研室組織的公開課、示範課、優質課,同樣能從別人的上課和評課中增加自己的反思力。

課餘,系統的理論學習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將實踐中的問題與理論結合起來,把特殊的問題歸納到一般化,問題和經驗經過提升和拓展,再到實踐中去檢驗,才能不斷提高反思的有效性。如寫文章和搞課題研究其實也是一種很好反思行為。

二.記教學失敗之處

大的方面看,教學方法運用是否得當,媒體運用是否收到成效;重點、難點是否突破,學生的思維是否打開;小的方面看,語言是否生動,情感是否充足,板書是否合理等。記得有一次上洋流這一課,課前化了很多時間製作了一個authorware課件,每頁背景很鮮豔,有海水運動音樂,整個課件設計為直線型,一直往下講。雖然有洋流運動的境頭,可整節課讓人感覺很死板,沒有板書設計,交互不強,鮮豔的背景使學生分心。效果還不如沒用課件,這節課使我在以後的課件製作時,考慮到實效性,考慮究竟需不需要課件,什麼樣的課才適合用課件,到底是整個課件好,還是用積件好。記得剛走上講台時,舉例沒貼近學生生活,沒有典型性,問得不多,老是自己講,問問題也沒有注意情境和層次,教學效果不好。

數學教學的反思案例 篇19

這是一節抽象的概念課--“倍的認識”,整個過程教師花時不多,但學生學得充實快樂。也許正是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了學生的心理特徵。

一、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課堂教學中學習材料的提供途徑應該是多樣的,可以是教師提供,也可以是學生提供,學習材料應該是豐富的,便於學生進行探索與研究。教師首先要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內在意義。教師應本着“源於教材高於教材”的理念,以教材所提供的為藍本進行合理的設計改進。因此,我以美麗的大森林為背景,設計了更生動更符合二年級孩子心理特徵的情境。在碧綠碧綠的草地上先出示兩種動物(2只猴子,6只小鴨子),在原有知識(比多,比少)的基礎上,引入一個新的概念—“倍”的認識。在學生體驗的過程中,教師順其自然,出示了4只青蛙,8條小魚,12只小鳥……,引導學生在情景中探索,在操作中感知,可以説學生對“倍”的理解已經比較透徹了。

二、關注師生間的平等對話

教師不僅是組織者和引導者,而且是學生年長的夥伴和真誠的朋友。好的數學老師應該善於營造一種生動的數學情景,一種平等的對話情景。課堂教學就是在這樣的情景中所進行的“對話”,教師和學生不僅僅通過語言進行討論或交流,更主要的是進行平等的心靈溝通。在對話的過程中,學生作為一個個具有獨立完整的精神個體展現在教師面前。這種狀態下的課堂教學過程,對師生雙方來説都是一種“共享”。

本節課的教師時而充當“聽眾”,時而充當“長者”,引導學生去傾聽、交流、探索。用“誰聽明白了,請你用學具擺一擺,把我的意思講給大家聽”“不要説出答案,用學具擺一擺,悄悄把想法告訴給我。”給學生設置障礙,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給學生最有實效的評價…同時,教師時刻關注學生的思維動向,在預設中生成,在生成中變化。新課標要求課堂給學生適度的開放,但也給教師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以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主體,發揮教師的主動作用,尊重個體的價值取向,遵循教學規律,這些將永遠是課堂教學進入用心境界的先決條件。

當然,本課還存在很多的不足,如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還應加強,需要自身不斷的努力提高。新的課程改革給教師一個全新的舞台,也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斷的探索實踐,我們才能走得更遠

數學教學的反思案例 篇20

1、引入新課時,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關注學生的生活經念和知識基礎,從複習有關垂直知識入手,喚起學生的回憶,為新知識的探究學習做了較好的準備。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感受由垂線組成圖形的規矩之美,從而產生親近數學的情感。

2、新知探究部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體現以人為本。先讓學生畫一條直線,經過直線上一點畫一條垂線,學生們畫出了不同方位直線的不同側的垂線,初步體會了用作圖工具三角尺畫出的垂線比較規範;然後教師演示過直線上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的方法並同步介紹作圖步驟。然後放手讓學生畫過直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大家通過動口交流動手操作合作學習,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垂線畫法的探究過程中去,利於了培養學生操作技能的形成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既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又體現了教師的指導作用,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3、課上還有許多不足之處:

(1)時間把握的不夠好,造成後面的練習題沒有足夠的時間給學生做一做。

(2)學生在自主探究畫法時教師對個別“差生”的關注、指導的作用發揮的欠缺。

數學教學的反思案例 篇21

今天,我在(1)班教了5以內的加法。在導入新課時,我先複習舊知識,口答5以內數的分與合。這樣為學生學5以內加法做好鋪墊。接着利用情景傳授新課。注意加號和算式讀法的教學。整的一堂課下來,我覺得大部分學生都能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在進行課堂小結時,我用口算5以內加法的練習代替,這樣反覆的練習,以便學生鞏固新學的知識。

不過,我覺得這堂課還是不盡人意,例如:1.自已課前準備仍不夠充分,在教例題時可以不用課本上的內容,轉化成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裏的人物更能吸引學生。2 在教學過程中,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比較少,聲音普遍不夠響亮。3·在檢查鞏固練習時,仍有20來個學生沒辦法獨立完成。而自已課後也沒及時進行補差。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需要更加努力地鑽研教材,鑽研學生,多請教有經驗的,學識淵博的教師,以爭取更大的進步,早日成為一個優秀的數學教師。

數學教學的反思案例 篇22

四上開學第一單元的資料是四則運算。

加減法、乘除法的好處和各部分間的關係,看似很簡單,在一、二、三年級都有所接觸,比如:低年級-6=8,就是利用減法的關係求被減數。教學中我也是透過具體的算式引導學生分析加減乘除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並且注重學生運用算式中的名稱回答問題,培養數學語言的表達潛力。其中有餘數的除法各部分的關係,我採取小組探究的形式,引導學生透過一道有餘數除法的算式題,去發現有餘數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學生們互相交流,得出結論。混合運算這部分知識教學過程就像雪蓮老師那樣,從無括號到有小括號到有中括號,引導學生先觀察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而且上課時板書了孩子們出現的多種書寫格式,逐一進行辨析。練習中仍發現很多孩子對於混合運算的書寫格式沒能掌握,錯誤百出。我進行了逐一指導,兩節課後稍有好轉。看來對於一些新的數學知識孩子們需要必須的時光循序漸進地掌握。就如同講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豎式時,豎式的步驟和格式,很多孩子也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

所以,我想説,當我們講完一個數學知識點後,不要急於讓所有孩子立刻掌握,允許孩子有一個緩衝理解的時光。

加減法、乘除法的好處和各部分間的關係,看似很簡單,在一、二、三年級都有所接觸,比如:低年級-6=8,就是利用減法的關係求被減數。教學中我也是透過具體的算式引導學生分析加減乘除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並且注重學生運用算式中的名稱回答問題,培養數學語言的表達潛力。其中有餘數的除法各部分的關係,我採取小組探究的形式,引導學生透過一道有餘數除法的算式題,去發現有餘數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學生們互相交流,得出結論。混合運算這部分知識教學過程就像雪蓮老師那樣,從無括號到有小括號到有中括號,引導學生先觀察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而且上課時板書了孩子們出現的多種書寫格式,逐一進行辨析。練習中仍發現很多孩子對於混合運算的書寫格式沒能掌握,錯誤百出。我進行了逐一指導,兩節課後稍有好轉。看來對於一些新的數學知識孩子們需要必須的時光循序漸進地掌握。就如同講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豎式時,豎式的步驟和格式,很多孩子也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

所以,我想説,當我們講完一個數學知識點後,不要急於讓所有孩子立刻掌握,允許孩子有一個緩衝理解的時光。

數學教學的反思案例 篇23

經過一個月緊張的學習最後迎來六年級的第一次月考,當學生的成績呈此刻我的眼前時,我頓時懵了,幾個平時總在90分以上的同學怎樣只得了80多分,而平時經常補課的十多個人怎樣還是成績不好總認為付出就有回報,努力就有收穫,但是真讓我有點欲哭無淚的感覺………,教室上我精講精練,關注每一個學生,個性是學困生我從接班的第一天起就擠時間幫他們補課,早來晚走,但是…..仔細分析試卷題型多樣,知識點的分佈比較均衡,有很強的針對性。靈活性強,注重了基礎性和生活實際的相互統一,個性注重了學生的計算、應用等方面潛力的考查。

主要存在問題是:填空題單位之間的進率換算、乘法分配律的靈活運用。決定題主要是分數、小數、整數好處的比較,分數四則混合運算和操作題。應用題失分在第二題既先求方磚的面積再求100塊方磚的面積,而有的學生直接用方磚的邊長×100,也能夠説根本沒有正確理解題意,總之不理想。

問題是:1、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單位之間的進率換算小數的好處等

2、計算潛力今後務必加強訓練,尤其是能運用簡便方法的,學生對一些運算定律掌握不牢,在教學中應注意,尤其是乘法分配率,學生容易混淆,不會靈活運用。

3、實踐與應用中的數量關係分析,理解潛力有待提高。學生不會找單位“1”,應用題的數量關係分不清,審題不透徹,導致錯誤。

4、缺乏優良的學習習慣,有些同學卷面不整潔,字跡潦草,計算粗心,審題馬虎,出現漏題抄錯題的現象。

四、對今後教學的推薦

從試卷的方向來看,我認為今後在教學中能夠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改善:

1、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強化知識的運用和延伸。讓學生牢固掌握有關概念、公式、法則,讓學生的學習不僅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抓好“培優補差”工作,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學到不同的數學知識,得到不同的發展,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2、教學中要重在凸現學生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分析潛力。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問題,結果要求什麼,已知什麼條件,由已知條件怎樣推導出問題。解決應用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劃線段示意圖。學生能很熟練的運用。

3、針對單位“1”的問題進行強化。學會找單位“1”。

4、多做多練,切實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潛力。學生在做題時要説題目的算理,明確計算方法,能口算的就必須要口算,能簡便的必須要簡便運算,熟練掌握常見的簡便運算的類型。

5、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如果只關注學生是否掌握“雙基”,能否正確解題,而忽視對學生優良的學習習慣的培養,是數學教育的嚴重失誤。學生審題不認真,計算不細心,反映出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本次測試學生的過失性失分相當普遍,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總成績。

6、繼續加強課外輔導彌補教室缺陷。在課外輔導時,才可能有針對性地給基礎差的學生“找差補缺”。

數學教學的反思案例 篇24

本節課課前進行了認真的準備,整節課上下來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反思如下:

1、對沉默很恐慌。當點學生回答問題時,那個學生講得很慢,還會錯。但是對於我而言,這是一個十分簡單的問題,所以就會想會不會其他學生都懂了?只是個別學生還沒有懂?而且通常這個時候,其他學生都是沉默的,感覺不到他們是不是都懂了!這個時候我就會很恐慌,到底該如何去做呢?儘快結束這個問題,講下一個?還是繼續重複解釋這個“簡單”的問題?沒有開公開課的時候還好,不緊張;但是在公開課的時候有點緊張,所以就更慌了,有點無所適從的感覺。

2、經驗不豐富。這個是承接上面的問題的。因為把握不了學生到底有沒有懂,所以重複地講知識點,然後最後變成了都是自己在講,學生的思考時間太少!上課的有效提問太少,都是一些不用動腦筋的問題,學生只要回答是不是就可以了。不得不説是這樣,因為這樣問,他們會回答,會讓我覺得他們懂了,放心地講下面的知識點。對於這個問題總結地説來:對沉默恐慌,需要學生的聲音來讓我知道他們已經懂了,同時也是自己的經驗不足,無法自己判斷學生到底有沒有懂!所以一二兩點的本質是一樣的。

3、要明白上課的重點是什麼。亮相課的另一個問題是重點不突出,備課的時候需要考慮,這節課的重點是什麼?如何去講這個重點才能讓學生更加容易地明白?什麼樣的例題能更凸顯出這個重點?這些都是我以後備課時需要重點考慮的

4、自己在教學語言方面還是比較欠缺,一方面,在於對講課內容的過渡及講課過程中的語言運用,缺乏生動性,無法體現出一個老師對於文字的駕馭能力,此外,還有“羅嗦”的問題,有時我自己説的太多,完全不給學生説的機會,但是作為一堂符合要求的課,應該是以學生活動為主的;另一方面,則是對學生的評價,在講課過程中,我往往會在學生回答問題後重復學生的回答,這樣的評價會直接影響學生的積極性,另外,也無法對學生做到有效的引導。

總之,在這次亮相課的整個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對自己身上的存在的問題也有了更清楚的認識,今後的在教學中要多思、多問、多實踐,希望自己能在接下來的教學中不斷地累積,教學水平能上一個新台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3ejm9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