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牛和鵝》教學反思(通用23篇)

《牛和鵝》教學反思(通用23篇)

《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1

在本文中,通過我和金奎叔對待鵝的不同態度與鵝對我們不同態度的對比。得出課文的5-11自然段應該是課文的核心段落,是我態度改變的真正原因。而1-2自然段的內容是束縛我正確思維的固定思想,正因為我被這個固定的思想束縛了,我才不知不覺地站在了對方的角度來審視自己,因此導致了錯誤的結果。

《牛和鵝》教學反思(通用23篇)

然而金奎叔的話正是對我所經歷的這件事情的一個高度的理論提煉,是“點睛”之筆。金奎叔先用自己的行為證實了他的看法是正確的,讓我有了真切的體驗,然後用簡單而富有道理的話語,點亮了我的思維。讓我從鵝的事件上明白了更多,同時也作出了不再欺負牛的舉措。因此大家一致認為的觀點和金奎叔的話,是我站錯角度和重新認準角度的一個關鍵。

所以,我覺得課文的重點應該放在“我怕鵝,被鵝欺;金奎叔趕鵝,鵝被嚇跑”這件事情上,通過對比朗讀、自主感悟、揣摩心理,讓學生感受到我當時的情感體驗和心理變化,然後説説自己經歷過這件事,明白了什麼。最後出現金奎叔叔的話,讓孩子的體驗和感受有一個理論的提高。從而揭示課文所藴含的道理: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不能被固有的思想左右,只有找準了角度,才能正確地對待身邊的人和物,正確地對待生活。

《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2

教學一篇課文重整體感悟,最好有一條貫穿、統領教學設計的線索,以達到“牽一髮動全身”之效。其實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找到文章中的“龍睛”,能夠從一點輻射全篇。再次多遍研讀課文。我發現:

課文其實就是通過牛和鵝眼裏感覺到的人,與實際情況是不一樣的。這就造成了牛和鵝對人的不同的態度。也就是牛和鵝都是從各自的角度去看人,所以得到的結果不一樣,反映也不一樣。

我和金奎叔,也都是從自身的角度去看鵝。不同的是金奎叔有自己的想法,尊重了客觀的事實——在人的眼裏,鵝比人小,沒什麼可怕。他從人的角度去看鵝,所以他不怕鵝;而我卻偏信了大家的傳言——在鵝的眼裏,人比鵝小,惡不怕人。卻忽視了人實際上是比鵝大的事實。我站在了鵝的角度去看人,覺得人應該怕鵝,導致了我見鵝就怕,還遭到了鵝的圍攻。

我覺得編者是想通過語言文字本身,告訴學生:1、大家都信的未必可信;2、應該以正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才能正確地對待身邊的人和物,正確地對待生活。

《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3

經過近一個月的年級組授課、研討。《牛和鵝》這一課我在年級組裏上了四次。四次中都有不同的感悟,也都有不同的收穫。

第一次上課在二班,跟學生課前沒有接觸,直接授課。在授課過程中,學生非常配合,上課過程中感覺學生有很大的興趣,我也的情緒也非常高。一堂課講起來非常順。學生好像知道我的設計一樣,一步一步非常到位。進行的非常快。唯一遺憾的是在話題交流時我設計的問題是:“説説你身邊還有哪些變換角度的事情”這一問學生被我問住了。我考慮到問題可能過深了。學生不知道從何答起。我就引導學生一年之中有四季,有的人喜歡夏天有的人喜歡冬天,他們都有不同的理由。有的人覺得夏天很美,有鮮花有水果。

不喜歡夏天的人卻覺得夏天蚊子很多。冬天很美,白白的世界,可以滑雪滑冰。可有人卻認為冬天很冷,不喜歡。所以個人站的角度不同,見解也不一樣。在我的引導下。有一位站起來大概意思是説:在生活中有的人遇到不開心的事,她就想我還是比較幸運的。這樣想想就會越來越快樂。生活中就是這樣如果你遇事都往開處想就會越來越快樂。

否則,就會鑽進牛角尖。孩子説的多好啊。但是大多數同學都覺得這個問題很難。我想可能由於第一課時不是我上的緣故。進入寫話環節。孩子寫的也不太理想。可能前一部分太順了。後面反而不知道怎麼引導了。課程比預計的提前五分鐘下課。第二次上課在四班。這次有了前一次教學經驗。

《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4

學生把握了文章的整體結構,發現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後,再讓他們讀課文,這時我設計的問題是:仔細閲讀課文,畫出表示謎面的句子,謎底的句子。然後,從文章的謎底着手,層層剖析,理解山谷東坡只長雪松,而山谷西坡除了長雪松以外還長其它雜樹的原因。結合學生的回答,出示片斷“當雪積到一定程度時,雪松那富有彈性的枝丫便開始向下彎曲,於是積雪便從樹枝上滑落,待壓力減輕,剛彎下去的樹枝就立即反彈過來,雪松依舊保持那蒼翠挺拔的身姿。就這樣,反覆地積,反覆地彎,反覆地落,反覆地彈……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

這一片斷的理解作為本堂課的學習重點。教學時先讓學生自主地學習,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解除心中的疑惑。接着,我入情入景地範讀,讓學生心隨雪動。而後,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喜愛選擇某一個感人的句子去讀,讓他們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發揮自己的表達、思考、表演、想象能力,感悟雪松的特徵和品格。最後,要求用上“因為……所以……”這組關聯詞把自己所讀懂的內容表達出來。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創設實踐情境,讓學生用心傾訴,真情流露,這樣,既是學生心靈的獨白,又是他們的個性的張揚,同時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帶着對雪松的敬佩之情去讀,讀出它的傲霜鬥雪,讀出它的靈活變通,以次豐富課文的內涵。知道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後,再指導學生理解給人啟示的話“對於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正面抗爭去戰勝它,但有時也需要像雪松那樣,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

有了前文的鋪墊,學生就不難理解,彎曲和倒下並不意味毀滅和失敗,而是為了積聚力量,更好地生存和發展下去。最後,我安排了一個練筆:結合自身的生活和學習寫一寫對“彎曲和倒下並不意味毀滅和失敗,而是為了積聚力量,更好地生存和發展下去”這句話的體會。反思:課題的導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整堂課的教學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課題是文章的眉眼,但在朗讀文題時蜻蜓點水一帶而,沒能讀出情趣,沒能讀出滋味,讀出感受。指導閲讀重點片段時,指導太細,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故學生主動探究不夠。

語文課上讀很重要,但這堂課我沒能很好地藉助具體的語言環境,為學生創設語言訓練的機會不多,朗讀指導缺乏深度和力度。安排學生的練筆,學生沒有豐富的,足夠的語言來表達。其原因是指導學生理解雪松給人的啟示不夠透徹,在設計練習時,沒能很好地分析學生的認知情況,也許這一練筆放在第二課時比較合理。

《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5

一、設計的初衷

《三視圖》在教學內容中,是比較抽象並且難以理解的,然而三視圖在工業設計中又是表達與交流設計構思、設計方案的一種常用的工程技術語言。學生不但要學會識讀三視圖,而且還要學會繪製簡單的三視圖,並且在今後的設計實踐中,能夠運用三視圖來表達自己的設計構思,與他人交流設計方案,從而獲得全面的評價,優化設計方案。於是針對此教學內容,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以及在教學中常遇到的一些問題,有哪些可供參考的解決辦法,我進行了嘗試性教學實踐。

1. 課題引入方面:

採用問題情景設置的方法:學生喜愛打籃球,而用直尺測算出籃球的表面積是學生平時不會想到或實踐過的問題。這樣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解決問題的興趣。問題提出來後,學生積極思考,想出了許多辦法。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能否利用牆面與地面相互垂直這一條件。目的是打開學生空間想象能力。而空間想象能力是學好三視圖,理解三視圖以及繪製三視圖的必備能力。這也是我設計此問題情景的初衷。

問題情景的設計,我認為達到了預期效果。學生們或異想天開,或奇思妙想,有些測量的辦法,是我事先沒想到的。如:將籃球放氣,壓扁成半圓,用直尺測量籃球直徑等辦法。而我在這些突如其來的環節上的處理以及應變手段上還稍顯不足。這是我今後應加以改進和提高的地方。

2.三視圖的學習過程與注意事項:

1)學習三視圖,要確立研究方向即問題的設置。

我用電腦圖片打出問題:三視圖是如何把物體的各個表面形狀表達清楚的?如何繪製三視圖?

學生要想達到可以繪製簡單的三視圖的程度,只得認認真真地去學習,去研究,去解決問題。

想理解三視圖為什麼可以把物體的各個表面形狀表達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什麼是三視圖?三視圖依據的是什麼原理?三視圖的展開以及三個試圖之間的投影規律是什麼?畫圖步驟有哪些? 怎麼選擇主視圖?而這些概念性的知識,學生可以通過資料並結合教材很容易找到。我認為教師照本宣科地講述這些概念性知識,即便是舉出相當多的圖片和視圖實例,也不如讓學生自己去查找、去發現、去體會、去理解。換句話説,三視圖的學習應該在自學理論的基礎上,教師加以輔導繪圖實踐和識圖練習。

2)學習三視圖,教師要做必要的學法指導。

我在佈置任務環節中,借用本章所學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明確要求,收集和處理信息等方法,引導學生利用現有資料進行學習。學生很容易地進入了角色。

3)學習三視圖,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預設學生學習成效檢測方式和內容,給與學生中肯的評價並做出相應的激勵。

我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設置的檢測問題不到位,在某些問題的講解上還不夠深入。所以在今後要努力提高和完善自身業務素養,儘快成長起來。

我想不同的學生羣體,不同的教學資源設置,不同的任課教師,還遇到不同的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有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這些解決問題的辦法,就要靠全體同仁共同探索。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提高。

《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6

《稱讚》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很有啟迪意義的童話故事。在小獾有點泄氣的時候,小刺蝟稱讚了它,使它有了自信,小獾稱讚小刺蝟的蘋果香 極了,使小刺蝟消除了一天的疲勞,所以稱讚的效果多麼神奇啊!文中的小刺蝟和小獾相處得多麼融洽,多麼富有人情味兒!只要是發自內心的稱讚,即使是平淡如 水的一句話,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習這篇課文,讓孩子學會發現別人的優點,學會稱讚別人是非常有意義的。

一、自然揭題,營造氣氛

在課伊始,我對學生每一個積極的表現都給予真誠的稱讚,創設輕鬆愉悦的氛圍,如:課始,我對學生積極準備上課的狀態進行了稱讚(你坐的真端正,你們的學習用品擺放得多整齊啊等)。這樣,課堂上讓孩子們感到輕鬆,激發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讀紅悟意,讀中悟情

在講授本課時,我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這兩句相互稱讚的句子“你真能幹,小板凳做得一個比一個好!”“你的蘋果香極了,我從來沒見過這麼好的蘋果。”

通過抓重點詞“真”“一個比一個”“香極了”等指導學生朗讀,老師在評價中不時地稱讚和表揚學生,讓學生體會稱讚帶來的好心情,為了讓學生更好的身臨其境地朗讀,指導朗讀第二句話時,我拿出了一個大蘋果引導學生讀,把蘋果的香味通過學生的朗讀瀰漫在了整個教室。

三、拓展延伸,入情入境

本 節課中我還充分體現了新教材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架起了文本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平台,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使教學過程中真正成為學生、教師, 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如最後拓展環節我給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稱讚稱讚周圍的人。如:同學、老師、警察、父母、消防員等。來體會他們給我們帶來的幫 助。學會感恩,在這一民主、平等、和諧、温馨的氛圍中,激勵了學生敢想、敢説、樂説的學習精神,促進了情感的交流,人性的體驗。

當然,本課中我也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應改進:

1、時間分配有點不合理,造成前鬆後緊的課堂節奏。

2、預設與生成有一點距離。

3、學生在課前對教材的熟知度不夠,導致學生開始對文本理解不深。

其實,諸多的不足和遺憾,使我深刻意識到教師的教學基本功,自身素質的高低,對語文課程的關係重大,我會緊隨教改之路,繼續學習進取,努力讓自己的課堂煥發有內而外的生機。

《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7

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老師先佈置任務,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來自主的參與教學,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必要的社會性品質;有利於建立良好的教學人際關係,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人;可以使課堂充滿活力,使教學質量得到提高,使學生智力得到較好的發展。例如佈置任務:應用FrontPage軟件製作個人網頁,鏈入班級主頁。在大多數學生基本完成任務後,從學生製作的網頁中挑選出有代表性的作品。

由學生自己介紹演示,然後讓學生互相討論,發表意見、看法,實現相互交流、學習的目的。教師在此過程中以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為目的,適當的引導討論方向。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學習,主動研究,在參與中學會學習,學會創新,並通過師生交流的互動作用和情境探索的學習,達到自主構建知識的目的,實現學生主動發展的目標。

《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8

當下課鈴聲響起的那一刻,突然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説實話,對於思品課,我從來沒有這麼認真的準備過,也從來沒有這麼認真地上過(雖然本人這次的賽課效果並沒有預期的好)。從接到任務的那一刻起,我的腦子裏就有一根弦在緊繃着,不知道從何處開始入手,由於個人的粗心,連賽課的內容都搞錯了,從開始準備的三年級《品德與社會》的內容到臨時匆忙地準備一年級《品德與生活》的內容,突然一下子對思品課有了更深的認識。我覺得如果每堂課都這麼認真地上的話,學生真的會有很大的收穫。

這次賽課,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就是要為兒童架起通向生活的橋樑,把兒童與真實的社會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有意識地”把兒童帶回到真實的生活中去,去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反思他們的生活,並以其引導和提升自己的真實生活。 對於兒童來説,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對他有意義的、真正的生活;對於《品德與生活》教學來説,只有引導兒童關注和“實踐”他自己的生活,才會成為有意義的教學,只有引導兒童學習和學會創造他自己的生活,才會成為有效的教學。因此,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應引導兒童重視、關注、觀察、感受、體驗、反思、提高和創造他們自己的生活;不應該讓兒童成為別人生活的旁觀者、評論者、模仿者,而應該引導兒童“過他自己的生活”,成為他自己生活的實踐者,成為他自己生活的觀察者、反思者、體驗者和創造者。

《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9

這節語文課的主題是《麥琪的禮物》,這是一篇小説,也是一篇講讀課文。今天是這篇課文第二課時的教學。“會考”常常考小説的閲讀,但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寫記敍文時只習慣於平鋪直敍地敍事,不會描寫人物,所以,在備課時我將重點放在“教會學生閲讀小説的方法”和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上。我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第一,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第二,理解主人公純潔善良、關愛他人的情感。

這節課從“小説的三要素是什麼”開始。我提問後,一位學生站起來回答:“小説的三要素是:環境、情節、人物。”

學生的回答是對的,我要求學生將“三要素”齊讀一遍。現在回憶起來,這個環節很值得回味。按説,屏幕上已經很清楚地出現了“小説的三要素”,我為什麼還要學生將屏幕上的“三要素”齊讀一遍呢?從國小到中學,老師好像經常會使用這種方法,只是到了大學的教室裏,這種方法才比較少用。為什麼這個方法只在中國小常用,而大學少用呢?

這個環節使我想到的是:我們做教師的總是有一些很日常的、很細節的教學方式,這些日常的、細節的教學方式普遍流行於國小的課堂或中學的課堂,但做老師的好像較少考慮其中有些教學方式是否應該隨着學生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的增強、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而有所改變。尤其當某種教學方式是具有較強的控制性、強制性時,做教師的是否應該逐步減少這種控制性較強的“保姆”式的教學方式而使學生逐步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呢?

由於我已經意識到這是一個問題,因此在後續的教學中我開始減少對學生的控制,增加了一些開放性較強的問題。

對這個環節我覺得有些遺憾。接下來的重點是讓學生領會“人物描寫的方法”。

我問學生:我們以前學過的人物描寫方法有哪些呢?有學生説“肖像描寫”、“語言描寫”,有學生説“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另外有學生補充説“心理描寫”。

學生回答的這些“人物描寫方法”與我備課時所設計的內容是吻合的。我在製作PPT(Power-point)時,已經寫出這幾種方法。我點擊鼠標,屏幕上迅速出現“描寫方法: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等等”。

當屏幕上出現這些“人物描寫方法”時,我忽然感到有些彆扭。在學生的答案與我的設計吻合時,要是不滿足於“正中下懷”

的感覺,不用PPT整體地投放出來,而是邊聽學生説,邊用鍵盤記錄學生的意見,那樣的效果是不是會更好呢?

按照備課時的教學設計,提出“人物描寫的方法”是為了引導學生掌握《麥琪的禮物》這篇小説的刻畫人物方法。於是,我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屏幕上投影出來的幾個問題:小説的主人公是誰?德拉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小説是怎樣刻畫她的?你能舉一些例子來説説嗎?傑姆對德拉的感情如何?小説是怎樣表現的?

學生開始“討論”後,我走下講台在學生的課桌間穿行。我很想知道他們在“討論”什麼。偶爾有學生問我問題,我儘可能地作一些簡短的啟發。

上完這一節課後,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這節課的教學重點究竟應該放在什麼地方?在設計這節課的教學時,我將教學目標定位在“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和“理解主人公純潔善良、關愛他人的情感”,但實際上我是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上,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是怎樣刻畫人物心理的”、“哪些句子説明了這個心理”等等寫作的方法和技巧。

按照以往的經驗,這些方法和技巧是以後的考試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從升學考試的指揮棒來看,注重方法、技能的傳授和指導顯然對學生“應考”是有利的。對於一個老師尤其是國中三年級的老師來説,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應考”技巧和方法上,也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的困惑是,像《麥琪的禮物》這麼一篇經典性的愛情小説,它奉獻給讀者的難道僅僅只是作者描寫人物的寫作方法與技巧嗎?像這麼一節語文課,究竟應該注重情感體驗,還是方法訓練呢?如果真要引導學生“體驗情感”,這節課的很多環節都需要改變。

《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10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描寫了翠鳥的外形、活動和居住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是本課值得學習的地方。作者在介紹翠鳥的外形時,抓住顏色鮮豔,身材小巧玲瓏的特點,寫了翠鳥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紹翠鳥的活動特點時,抓住“一動不動”地“等待”,“貼着水面疾飛”,表現了它的機靈和動作敏捷。作者的觀察順序和描述方法:關於翠鳥羽毛的顏色,自上而下分別寫了頭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關於翠鳥捉魚,是按照注視、等待、叼魚、飛走的捉魚經過進行描述的。

模仿是兒童的天性。國小生不僅需要模仿,而且善於模仿。這是因為國小生受知識、經驗、情感等因素的侷限,他們以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可以説國小生的最初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中年級學生初學作文更是如此。葉聖陶曾經説過:“課文就是最好的範文。”所以國小作文可以從模仿起步的。本課在對翠鳥外形描寫的這一段話就是一個讀寫訓練最佳結合點,是練習寫作的好材料。全段圍繞“鮮豔”一詞,分別從頭部、背部、腹部具體描寫。在讓學生真正理解這個片斷後,我要求他們嘗試模仿這段話介紹鳥的外形。學生在這一環節表現還是不錯的。

《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11

1、“修辭方法的滲透,文章結構的教學”是我這節課的亮點之三。

整首詩多處採用了比喻和擬人的手法,我適時點撥,加以灌輸。詩歌的結構是總分總,我在板書中充分體現,將學文與習作相結合,從而促進學生的習作水平。

2、“激發想象力”是我本節課的亮點之四。

在課中我充分激發孩子們的想象力,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給他們空間,讓他們盡情地發揮想象。

3、“板書設計”是我這節課的又一亮點。

在板書設計上,我充分挖掘教材,既突出了重點又解決了難點,使人一目瞭然,重點處我用紅色粉筆標出,既醒目又突出。

《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12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並不準別人來勸阻。千鈞一髮之際,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説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警戒人們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是危險的。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少年勸阻之“妙”,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從而深入感受課文內容。

一、引起疑趣,發現其“妙”

教學時,我抓住課文的“因”與“果”,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看看吳王想攻打楚國,開始態度如何?最後怎麼樣了?在此基礎上,我再加以引導。這裏,通過對比,讓學生髮現疑點以引起注意,從而激發了學生探究事物的興趣。

二、轉換角色,感受其“妙”

在激起學生探究少年勸阻“妙在何處”時,我再讓學生讀課文,感到少年講的故事很妙,並啟發學生通過生生朗讀、師生朗讀、分角色表演等方式把故事表現出來。學生以演促讀,以讀促理解,創設了一個自主學習、互相協作的氛圍。從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到了解少年是怎樣一個人,以至後來理解寓言的寓意,層層深入。

三、複述故事,表現其“妙”

閲讀教學以讀為本,通過朗讀內化“理解”,通過複述表現“感受”。我在作業部分就佈置了這樣一題,讓學生通過內化吸收,進行行動的複述,把少年勸的妙處表現出來了,從某種角度上來説,這也是一種“運動”。既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可以內化文中的語言文字,提高學生的綜合的言語表達能力。

《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13

在教學《aoouiu》一課時,本以為一堂課可以讓學生牢固掌握“ao ou iu”三個複韻母,但拼讀過程中才發現學生藉助課本插圖能夠認識“aoouiu”三個複韻母,一旦去掉插圖,學生分辨不清。很多學生把iu看成了ui,“iu”和“ui”不能正確區分。於是我隨即放棄了原先的預設方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紮紮實實地進行拼音教學。通過指名讀、齊讀、開火車朗讀等多種形式,先讓學生認清“ao ou iu”的字形,再觀察老師的發音口型,猜猜教師發的是哪個複韻母的音,猜對的就是教師的好朋友。這個遊戲,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非常的高,很興奮。還讓學生之間互猜,學生的興趣也非常濃厚。,為了區分“iu”和“ui”,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一個小遊戲:用學過的單韻母“i”、“u”自由組合,你會組合成哪些複韻母,請讀出來,並説説他們的區別。這個“找朋友”的遊戲孩子們挺感興趣,參與積極性很高,我還教給學生一首兒歌(“i在前u在後iu iu iu”,“u在前i在後ui ui”)識記“iu”和“ui”,所以再來區分“ui”和“iu”就容易得多了。雖然沒有按照預設方案按部就班的進行教學,但通過本節課學生能紮紮實實的學好“ao iu ou”,還是比較有成就感的。

第二節課,我在檢查學生所學情況時,發現大多數學生,對這節課所學的知識掌握的超好。這節課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學生學得開心,紮實,老師也輕鬆多了。

《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14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課文是怎樣寫出白鵝高傲的特點的,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因此我在教學設計時抓住“白鵝的高傲體現在哪”這一線索貫穿教學。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學中我採用研究性學習方法,鼓勵學生讀書、思考、感悟相結合,在積極主動的閲讀活動中,理解和感悟白鵝的高傲,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二、本課教學思路清晰,注重讓學生整體閲讀、體驗文本,感受白鵝的高傲。導入新課後,首先讓學生初讀課文,學習本課詞語。字詞是構建語文學習的基礎,識字教學在中年級閲讀教學中也是很重要的,這樣有助於讀好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學生也對白鵝形象有了整體感知,為後面學習課文、體驗情感做了鋪

三、品讀課文,感受“高傲”

《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15

《操場上》這篇課文包括一幅插圖,6個詞語和一首兒歌。詞語為體育活動的名稱,第一排的活動以“手”為主,第二排的活動以“足”為主。這節課要讓學生認識“王、足”以及“打、拔、拍、跳、跑、踢、球、高、步”九個生字。根據教材特點,我把生字分為兩類處理:一類是帶“提手旁”及“足字旁”的有規律可循的生字;一類是字形較為複雜的“球、高、步”,我準備運用不同的方法個個“擊破”。

當一幅精美的“操場上”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的彩圖出現在孩子們面前時,他們高興地發出讚歎聲。“小朋友們,你們喜歡操場上的哪些體育活動呢?”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告訴我,這種情境的創設扣住了孩子們的心。接着,我提出了一個很巧妙的問題:“其中有有些活動和手的關係比較密切,你能找出來嗎?”這樣,“分類”概念的滲透很自然,隨機我又抽出“打、拔、拍”三個字,問:“它們三個字長得有點像,哪像呢?”這些問題為即將進行的學生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捕墊。隨後讓學生自己開動腦筋想辦法記住這些生字朋友,“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更加活躍,有的説“‘打’字就像一個姓丁的人抬手打東西。”有的説:“‘拍’中的‘白’字就像一個小皮球,小朋友在用手拍。”還有的説:“‘拔’中右邊的‘一’就像拔河用的繩。”創新思維的火花迸發了!我趁熱打鐵,讓記住字形的孩子做出相應的動作。在遊戲中掌握了字形,理解了字義,豈不“一舉兩得”?在做“拍”的動作時,我親切地説:“請你輕輕地拍拍你的同桌,和他(她)打個招呼,問聲好。”小朋友們高興地和同伴打着招呼,好一幅温馨美好的畫面。

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我把“跳高、跑步、踢足球”三個詞並排貼在了一起,問:“小朋友們看老師在幹什麼?你發現了什麼?”孩子們興奮地告訴我,它們都和腳有關,都帶有“足”。“那我們能和這三個字交個朋友嗎?”這樣期待性的語言,又將孩子推向了學習的主體位置。

“球、高、步”沒有規律,字形又比較複雜,但我要讓學生認字並不難,只要肯動腦筋,想辦法和很多字交朋友。

“球”字的教學我採用了擴詞的方法,如“你知道哪些球類?我們住在哪個星球?你還知道哪些星球?”

“高”這個字給了孩子們更大的想象空間,在課堂上又一次地掀起高潮。有的孩子給它編了順口溜:“登高望遠‘高高高’。”有的孩子從字形上分析:“‘高’字的開頭就像一座高樓,兩個‘口’就像窗高爬。”我微笑地聽着,情不自禁地為這些孩子豎起大拇指。這時教師也由“獨奏”轉為“伴奏”,在課堂上發出和諧的音符,使教學開放而靈活。

“步”字出錯率較高,我用擺一擺的方法,用“上、一豎、少”擺成“步”,讓學生用剛才的演示來編一個順口溜:“上字加一豎,少字去一點”這樣的識字水到渠成。

這九個字認得輕鬆,而且學生也掌握了一定的認字方法,教學過程中,我不斷地對孩子們的點滴成功給予充分的鼓勵,使孩子們產生成功感,並積澱起參與的信心,讓課堂湧動着生命的活力。

《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16

《藍色的樹葉》這篇課文講的是李麗向林園園借綠鉛筆,可林園園捨不得借給她,找了很多借口,最後李麗就用自己的藍鉛筆畫樹葉。文章的旨意在於讓學生明白:當別人有困難時我們應該熱情相助。教學時既要讓學生看到林園園的不足,又要讓學生相信林園園以後會成為一個助人為樂的好學生。但是,在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要圍繞文章的旨意,否則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課。

都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當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時,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因此,我精心設計了新課的導入。課開始,我出示最常見的綠色的樹葉,並讓學生説説你還見過什麼顏色的樹葉?學生回答:金黃的、紅色的等,就是沒有藍色的,此時我板書課題。在揭題後,我問學生,讀完這個題目你有什麼疑問嗎?學生自然就問了“樹葉怎麼會是藍色的呢?”於是我們就帶着這個疑問,開始了這篇課文的學習。

通過對課文的朗讀,學生從中找到了答案:原來是林園園不願意把自己的綠鉛筆借給李麗,李麗只好用自己的藍鉛筆畫樹葉。課文結尾寫着:李麗拿起自己的藍鉛筆,用心地畫着一片片樹葉。林園園看着這些藍樹葉,不由得臉紅了。當同學們讀到這兒時,我問:“林園園為什麼臉紅了?”有的學生回答:“因為她覺得自己太小氣了。”有的説:“她覺得沒有把綠鉛筆借給李麗,有點不好意思。” ……我又問:“如果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林園園還會這樣做嗎?你從哪裏看出來?”這個問題設計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相信林園園能知錯就改,不要把她當成批判的對象。“如果是你,你願意把綠鉛筆借給李麗嗎?”通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角色互換:當我遇上困難沒人來幫助我的時候,那是怎樣的一種感受。使他們深刻地體會到:他人有困難時主動伸出援助之手是多少的重要,並使之成為一種習慣。“那你們想對林園園説些什麼呢?”這一説話訓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本課教學,識字環節較紮實,通過多種形式反覆朗讀,如:小老師領讀、指名讀、同桌互讀、齊讀等,學生掌握較好。但也存在了許多不足之處:

1、導入新課時,老師問:“你還見過什麼顏色的樹葉?”學生説見過黃色的、紅色的樹葉,此時還應引導學生聯繫季節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如:春天有綠色的樹葉,秋天有黃色的樹葉……語文課,就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

2、整節課之中,讓學生自由讀文過多,要在讀書的形式方面多變化。低年級的孩子,不太適合這種集體的自由讀文,教師也不便於掌握學生的讀書情況。

3、在指導學生讀好對話時,教師的引導要進一步細化。在幾名學生讀書感情不到位的情況下,教師要分析其原因。“小聲地説”“吞吞吐吐”“我怕你”“只好”等詞,是訓練低年級的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揣摩人物心理的好的機會,可先讓學生議一議,然後再讀。通過分角色讀或者教師範讀,就很容易讀出味來。

4、注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學生讀書時拖音、低着頭讀書、不認真聽別人發言這些問題都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逐漸改掉。

《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17

快速跑是國小體育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學生必須學習和掌握的主要體育技能。為了貫徹新課程標準的精神,積極探索有效、合理的教學方法,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我充分考慮學生已掌握的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以及接受能力和學習興趣,將學習技能和參與遊戲融為一體。通過教師的示範與點撥,讓學生在活動中,主動探究並初步掌握淺易的知識和學會簡單的動作技能,鍛鍊和發展學生的下肢力量及快速奔跑能力。

對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兩方面的收穫:

1.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既考慮了全體學生的需求又注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中採取示範講解,學生自主練習,自評、互評,相互糾錯等形式進行。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學習、娛樂、竟爭、團結協作、積極進取的良好學習氛圍,及時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鍛鍊效果明顯。

2.教學中充分體現了教育教學的新思想、新觀念,把發展學生個性與展示自我相結合,把學習運動技能與遊戲比賽相結合,保證了合理的鍛鍊時間,充分體現了活潑、自由、愉快的課堂新模式,力求學生在輕鬆愉快的遊戲活動中學習和掌握知識,享受體育鍛煉的樂趣。

對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不足之處:

1、在教學時,我急於講解知識的動作要領,而忽略了創設教學情景效果,對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開展討論的活動較少,讓多數學生進行自學、互學,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機會不夠。

2、沒能較好地調動和激勵起學生參與“學”及“練”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課堂調控不到位,個別學生鍛鍊意識、注意力不集中。 總之,“50米快速跑”的教學內容較為枯燥,根據國小生求新、求異、求變的心理特徵,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會刻意的留心教學中的每個環節是不是達到了教學目的,儘量提高教學的實效性,爭取最大限度的發揮優勢,爭取最好的教學效果;其次在教學中我會不斷總結、學習,大膽創新,把繁雜、枯燥的教學內容簡單化、形象化、趣味化,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有一個新的提高。

《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18

《金色花》篇幅短小,而意藴豐贍,是泰戈爾散文詩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它寫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並由此生髮想象——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的“捉迷藏”,描繪成一幅耐人尋味的畫面,表現家庭天倫之愛,表現人類天性的美好與聖潔。這樣一幅畫面,可以從多種角度進行觀照,揣摩其不同的意味。

乍一看,在我們面前展現的是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個機靈可愛的小小兒童。“我”的突發奇想,變成一朵金色花,一天裏與媽媽三次嬉戲。第一次嬉戲,是在母親禱告時,悄悄地開放花瓣散發香氣;第二將嬉戲,是在母親讀《羅摩衍那》時,將影子投在母親所讀的書頁上;第三次嬉戲,是在母親拿了燈去牛棚時,突然跳到母親跟前,恢復原形。“我”“失蹤”一天,卻始終與母親在一起,對母親非常依戀。“我”幼稚天真,卻藏着自己的祕密,惟有他母親不知道,最後母親問 “到哪裏去了”,“我”説“我不告訴你”,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説謊”,仍流露出對母親的愛戀。總之,“我”是在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故事雖短,但是有完整的情節,情節發展有波瀾。人物在情節的發展中各顯現其性格:“我”的性格是天真活潑、機靈“詭譎”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親的性格是沉靜的、虔誠的,也是善良的、慈愛的。兩人的性格形成鮮明的對比。善良、善意,是母子兩人性格表現的主旋律,而“我”的“詭譎”與母親的“受騙”則與主旋律“不和諧”,產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創造出特殊的意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側重三點:一是詩的語言美;二是詩的畫面美;三是詩的情感美。我覺得本課最成功的地方是最後一個環節:創意表達,昇華情感美。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你讀了這篇文章,是否也覺得我們要為深愛着我們的母親作些什麼呢?我們用有創意的作業,來表達我們一顆感恩的心!

如果你忽然具備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準備變作什麼來表達你對母親的滿懷愛意?

學生自由想象,用“我要變作……”説話。

1)假如我變成了一條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媽媽工作累時,讓媽媽來到我身邊,聽我唱一支歡快的歌曲,抖落滿身的疲憊;我要在媽媽口渴時,讓媽媽品嚐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變得容光煥發!

2)假如我變成了一朵小小的白雲,我要緊緊跟隨着媽媽,使媽媽不管走到哪兒,都免受烈日無情地炙烤。

3)我要變成一股清風撫摸着你;我要變成水中的漣漪,當你浴時,把你吻了又吻。(泰戈爾《告別》)

學生表現都很活躍,在練習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母子深情的體驗。總結這節課的成功經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在教學中,既鼓勵學生讀,又讓學生明白應怎樣讀、為什麼要這樣讀,使學生在充分體會詩歌藴涵的感情的同時,還掌握了朗讀技巧,不僅讀懂了詩,也學會了怎樣讀詩。

二是簡化了教學環節。以前教詩歌時,總是將“語言賞析”單獨安排一個環節。這次我嘗試將“朗讀”、“理解”、“品析”結合起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在“吟讀”環節中,為讀好最後兩節,指導學生分析語言的句式排列;在“解讀”環節中充分利用點評,指引學生在解讀中賞析語言。這樣的安排簡化頭緒,為學生贏得更多朗讀和思考的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是美化課堂。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或創設氛圍,或激發興趣,或配樂朗誦,或畫面點綴等,為課堂添色不少。另外,教師優美的語言也讓課堂富有情韻。

《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19

由於“規則”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是個枯燥乏味的話題。為此,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我改變傳統的學文明理的説教方法,以活動為載體,營造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各種組織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實現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首先通過一個遊戲,讓學生體驗、瞭解規則,初步建立“規則概念”,知道規則存在的必要性;其次,以各種方式彙報課前調查的情況,讓學生明白規則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感受規則的普遍性;最後以搶答方式引導學生進入規則考場,明辨是非。這樣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從而無形中實現其品德的形成,提高學生遵守規則的自覺性。

教學開始,我首先以學生感興趣的遊戲作為切入點,組織學生做 “掰手腕”遊戲,邀請同桌比一比誰獲勝。我故意沒有講任何要求,我也“積極”參與與一

名沒有同桌的男同學“鄭重其事”的“較量了一番”,並且為和我一起“大獲全勝”的同學討得熱烈的掌聲,讓學生感受到不公平,為學生創設一個“無規則”的特殊情境,引導學生在主動參與中體驗“規矩”的重要。通過親自實踐,明確了遊戲中規則的必要性。啟發學生注意到每一種遊戲都存在規則,同時“規則概念”也在學生心目中悄然建立了。

教學中,我根據教學內容,靈活地選擇、確定教育渠道,讓孩子們從家庭、學校、社會等不同的地方去尋找規則,記錄規則。如:我安排的課前調查活動,就是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到生活中去尋找規則、發現規則。實地的收集和記錄體驗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通過參加與其自身生活有關的、看得見、摸得着的具體生活活動,所受的教育深刻,更能領悟到人在生活實際中該怎樣做才是對的,有利於他們把在學校裏所接受到的教育轉化為生活實際中需要的實際行為。在課堂小組討論交流彙報規則環節中,我以課件出示學習討論規則:A、認真傾聽小組同學的調查結果;B、討論聲音不要太大;C、組長按表格要求整理材料,彙報時內容儘量不重複。這個課堂細節,充分體現規則無處不在,在課堂教學的每個步驟中滲透規則,以便將遵守規則落到實處。在討論活動中,兒童有機會運用多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鍛鍊表達能力等。通過討論和交流,學生對規則的理解由“特殊”認識發展到“一般”認識,真切地感受到生活離不開規則,感知規則的普遍存在。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發揮,使該課程成為學生主動參與的課程。

課堂上,我還展示了一組以校園“規則”為內容的圖片,如教室裏貼的“課程表”“作息時間表”、樓道牆上貼的“上下樓梯靠右走”“安全通道”“請講普通話”等標示牌;這些以學生學校生活為課程資源,用圖片的形式充分挖掘隱藏在校園裏的規則,從兒童熟悉的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找到規則,對比自己的行為,從而引發他們內心真實的道德體驗和認知,引導他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用實際行動做一個遵守規則的孩子。

在引導學生對照《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説説你在學校裏應該遵守哪些規則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查、互查的方式,不僅對自身存在的缺點有所認識,更能發現他人的優點,積極向他人學習。在活動中,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他們的獨立性及個性都得到了發展。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把“規則意識”落到實處,直接指導了孩子的現實學習生活。

課堂最後的遊戲規則小警察,可以説是全課的點睛之筆。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興趣,激烈的搶答,活躍了課堂氣氛。這是在教學中所採用的帶有“玩”的色彩而又與學習內容配合的活動方式,對培養兒童的情感,讓兒童體驗集體生活的樂趣,理解規則是很有用的。學生在活躍而有序的遊戲中,加深了對規則的認識,從而進一步做到心中有規則,而且表明了他們心中樂於自覺遵守規則的意願。

當然,在教學中還存在着不完美的地方。如:教學時我不夠注意細節,一味地追求教學內容的完整流暢,有時忽略了與學生的交流。有些問題提出並順利解決後,我為了“按鈴聲”完成後面的教學任務,而沒能採取妥善保護孩子們的方法,忽視了那些個別還“方興未艾”舉手想發言的學生,這可能會極大地打擊他們的積極性,課後想起“那一雙雙渴求的眼神”感到很遺憾。

另外對於課堂中的突發情況,我沒能做好提前預設,更沒有在課堂中做一個積極的引導者與促進者,處理問題不夠靈活,應變力較為薄弱。比如:在讓小組合作

分類彙總並彙報調查結果時,由於三年級學生的整理材料的能力尚欠缺,書寫速度也不夠快,不能在“預設時間”內完成這一環節的任務,當我巡視輔導三個小組後發現比較“費時費力”時,我沒有再努力做耐心恰當的引導,而是“當機立斷”“取消”小組合作彙報討論結果這一環節,直接請幾位學生“根據需要”彙報了“我想要的結果”,雖然學生興趣濃厚達到了“預期目的”,但我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沒有落到實處,更談不上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了。

雖然這些問題都只是本堂課的一點瑕疵,沒有影響到整堂課的教學實效。但是我想今後還是要多加註意,提高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或許課堂會達到更完美的效果,學生的學習也就真的能夠行之有效了。

《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20

《楊氏之子》是國小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初次學習古文,學生普遍感到很新鮮。但如何使學生對文言文產生一種好的“第一印象”?該讓他們學到些什麼呢?我首先在備課上下了一番功夫。我查閲了許多資料,如,原版的《世説新語》,《古代漢語》書,並和同年級的老師進行了一番認真的探討,編寫了一份具體詳細的教學預案。

為了降低文言文學習的難度,我在指導學生預習時,幫助他們先弄清古文與現代文最大的一個不同點——文言文是單音節詞為主,現代文是以雙音節詞。為此,我給同學們作了一個比較:我們現在説“祖父”是一個人,就是爺爺;但是古代説“祖父”就是爺爺和父親兩個人。我們現在説“妻子”是指一個人,在古代“妻子”就是指夫人和孩子。如在這篇古文中,有許多典型的單音節詞,如“孔君平詣其父”中的“詣”指拜見,還有“未”、“聞”、“示”等。我讓同學們回家去認真預習,藉助語文教材和《詞語手冊》上的註釋,對這些進行單音節詞進行理解。

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帶着同學們讀古文。我便示範,便告訴同學們:讀古文時,要注意適當停頓,語速要慢。可讓學生嘗試了讀第一遍後,發現學生是一字一停地讀,沒有古文的韻味。於是我又範讀了一遍,再採取領讀、學生練讀的方法,反反覆覆讀了好幾遍。雖然所花時間很長,但是,我不覺得浪費。我明顯地感受到了學生是越讀越好,越讀越有興趣。讀着讀着,學生終於找到了讀古文的感覺。

《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21

昨天我和同學們共同學習了《中心對稱》一課,縱觀這一節數學課,課堂教學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老師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而是一個組織者和 引導者,並調動了每一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地參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努力地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學 生切身經歷了“做數學”的全過程,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體驗成功的喜悦。具體感受如下四點:

(一)、目標定位準確,目標意識強。

這節課有三個目標:1、瞭解中心對稱圖形的概念;2、理解並掌握中心對稱圖形的性質。3、能設計簡單的中心對稱圖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體驗中心對稱圖形的美感。在由認定目標,實施目標等環節始終圍繞目標組織教學活動,效果較好。

《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22

《孫中山破陋習》這篇課文以鮮活的文字敍述了孫中山親眼目睹了姐姐被迫纏足的痛苦和母親疼愛而又無奈的情景,因而在辛亥革命成功後,他首先廢除纏足陋習的事。故事旨在讓學生學習和體會孫中山對纏足這一封建陋習的憎恨和他敢於同封建勢力作鬥爭的精神。劉老師的課對這一難點的把握十分到位。

一、線索十分清晰

劉老師從:姐姐為什麼會由原來活潑開朗的女孩變得再也沒有笑臉和歌聲“入手,在學生充滿疑問的時候,引出”纏足“,體會這一陋習的“陋”之所在。接着引出孫中山和媽媽的對話,通過朗讀,讓學生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到了媽媽的傷心和無奈,也瞭解到了孫中山的心痛和憤怒。最後回到文章結果,孫中山破陋習,感受人物之偉大。劉老師整節課的教學走的是一條情感的主線,學生也很入情,也能悟情。

二、結合課後練習中的句子比較訓練,培養學生寫作能力滲透其中。

句子的比較法是語文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劉老師很好的抓住了這一點,讓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了如何把句子寫具體的訓練。

如:“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與“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兩句話的比較,問學生哪一句話最能反映此時孫中山的內心。讓學生體會到“深深地”、“幼小的”兩詞説明他雖然年紀小,但永遠不會忘記的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了,把句子寫具體,可以寫出人物的心理活動,這是一種很好的寫作方法,一舉兩得。

三、充分朗讀,感悟人物性格特徵。

本文主要是孫中山與他媽媽的人物對話,感情真摯動人。在教學中老師指導學生默讀,分角色朗讀,師生朗讀;以不同的形式,花了很多時間進行朗讀訓練;再通過讀來表達自己所體驗的情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媽媽的傷心和無奈,瞭解孫中山的`心痛和憤怒。

四、練習説話,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和蒐集資料的能力。

劉老師在教學中,設計了讓學生講講回去瞭解的纏足的事,想一想孫中山當時的心情,還有讓學生看看小鞋的圖片,自己談談感受,到最後出示孫中山圖象,請學生用孫中山爺爺,我想對您説:“…………”的句式來説話練習。這些説話練習,結合圖片,激發學生髮揮豐富的想象,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語言文字表情達意,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藉助多媒體,畫龍點睛。

我想,學生水到渠成的感悟除了老師引領學生感悟課文的語言文字比較透徹外,多媒體的運用,不可小看,這是文字所沒有辦法所表達出來的信息。這篇文章所説的陋習離我們學生的時代比較久遠,劉老師就利用多媒體讓學生看到當時封建社會婦女穿的小鞋,女人被纏足後的畸形的小腳,加上她聲情並茂地解説,學生就加深了對纏足的瞭解,深切地感到纏足這種陋習對中國婦女的殘害實在是太深了,從而到最後在交流感悟時,學生自然而然地説出孫中山的偉大,孫中山破纏足陋習真的是解放了廣大中國婦女。

《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2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都有年幼之時,也有年老之日。奶奶老了,媽媽格外體貼,把老人的棉被曬一曬,讓她睡得更暖和。賢淑的媽媽影響着孩子幼小的心靈,小峯也學着媽媽的樣子,幫奶奶曬棉鞋。陽光鑽進了棉被,也鑽進了棉鞋,温暖了奶奶的身體。這堂課,我主要通過以下幾方面來實現教學目標:

一、識字教學

1、讀中識字

在學生自由讀課文時,我要求學生先把生字在文章中圈出來,然後再把文章讀通順,這樣,生字在學生找的時候有了一遍印象,在每次讀的時候又可以有意識的注意生字。使生字能夠經常再讀中呈現,效果更好。

2、猜謎語識字

我先自己編了兩個謎語給孩子們猜,如“一口咬掉牛角”,“家中人一口”。學生馬上猜到是“午”和“合”。之後,我讓學生自己給生字編謎語給同學猜,評選出編謎語能手。同學們興趣一下子來了,有的編“棉:一條白毛巾,掛在木頭上”;有的編“照:一個日本人,拿了一把刀,殺了一口人,流下四滴血”;有的編“曬:太陽西邊照”等等。通過編謎語,學生不僅對字形加深了印象,而且也提高了識字興趣,從識字中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

二、閲讀教學

1、從多種形式的讀中體會情感。

為了能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課上我安排了較多讀的時間。有學生自由讀,學生分小節讀,學生分角色朗讀,男女生讀等。在讀中,適時拋磚引玉,比如:“小峯看到媽媽給奶奶曬棉被,奶奶蓋着暖和的被子睡着了,他會怎麼想呢?”“小峯為什麼幫奶奶曬棉鞋呢?”等等。從文中的一些細節來體現小峯愛奶奶,孝敬奶奶的心。

2、聯繫實際,從自己家人之間的互敬互愛中使情感昇華。

都説孩子是最真實的讀者,也是最可愛的人。在今天這堂課上,我讓學生説一説自己家裏人是如何互相關心的。有的説我用小手給奶奶捶背,奶奶也感到很幸福;有的説我幫奶奶倒洗腳水,奶奶挺高興……我們班同學的回答感動了我,也感動了其他同學。在説話訓練的同時,不知不覺滲透了體貼長輩的思想教育。讓學生更深地懂得了如何尊敬長輩,發揚中國的傳統美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dvkr3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