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白公鵝與白鵝對比教學反思(通用17篇)

白公鵝與白鵝對比教學反思(通用17篇)

白公鵝與白鵝對比教學反思 篇1

《白公鵝》一課上完以後,感觸很多。往往一篇題材相同的課文,我們都會自然而然地採取比較學習的方法來組織整課的教學。《白公鵝》這篇課文的教學也不例外。

白公鵝與白鵝對比教學反思(通用17篇)

1、是課文插圖的利用。這堂課我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進行想象,這是這堂課中激起的一點火花.

2、是對寫作方法的教學的體會。在《白鵝》一課中,我教寫作方法。是先讓學生找,但發現學生很難找到,最後只有個別學生説了出來。經過這節課,我感覺到如果利用課件出示相關的句子,再讓學生進行體會,這樣沒有那麼抽象,從而可以降低難度。

在教學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難以調動課堂氣氛,學生回答問題不是很積極,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一是課文的難度高;二是學生預習不充分;三是我自身的原因,如太着急了,在一兩個學生的回答達不到要求時,就會着急,這也可能與學生髮言不積極,我問不下去有關。今後還應注意耐心引導,有效地引導。

白公鵝與白鵝對比教學反思 篇2

通過對比,總結出兩篇文章都運用了擬人手法,使鵝都的形象變得鮮活.兩篇文章都是先介紹鵝的特點,再具體描寫.都是“傲”,但各有各的“傲”。同時都運用了反語來表達對鵝的喜愛.這樣,不僅讓學生體會到了鵝的特點,而且感受到作者的語言特點,比較了兩位作家的不同寫作風格,還教會了他們運用反話寫作文的方法,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語文課堂強調“悟”,而這種“悟”往往只偏重於人文方面,重視作者情感的體會,而忽略了語言文字本身的特點,忽略了寫作特色的感悟。總是在單純的教課文,不是在教語文。而詞語學習正是最基礎的語文。所以在這一課時我在詞語教學上下了一些功夫,讓學生學會理解詞語的方法。當學生提出“榮膺”一詞不理解,我問:平時我們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可以怎樣理解?學生説查字典、聯繫上下文猜想意思。

於是,我讓學生找到相應的句子,讀一讀,然後猜一猜。馬上就有學生説是“當上”“成為”,這是孩子最簡單的換詞獲得的理解;我再引導:怎樣地當上?“光榮地當上、榮幸地成了”;我説,你是怎樣體會到的?有的學生説,成為海軍上將一定是件光榮的事,有的説,從“榮膺”的“榮”知道。雖然這個過程化了較多的時間,但讓孩子們經歷了學習理解的過程,學到了理解詞語的方法。再如學生彙報白公鵝“耀武揚威”時,我引導學生想想每個字的意思,學生就體會到是“炫耀武力,宣揚威風”。我再讓學生想象,“耀武揚威”是什麼樣子,從而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可見同一類型的文章,進行對比教學好!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可以仿效不同的表達方式,可以獲得不同的閲讀體驗。

白公鵝與白鵝對比教學反思 篇3

通過對比,總結出兩篇文章都運用了擬人手法,使鵝都的形象變得鮮活.兩篇文章都是先介紹鵝的特點,再具體描寫.都是“傲”,但各有各的“傲”。同時都運用了反語來表達對鵝的喜愛.這樣,不僅讓學生體會到了鵝的特點,而且感受到作者的語言特點,比較了兩位作家的不同寫作風格,還教會了他們運用反話寫作文的方法,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語文課堂強調“悟”,而這種“悟”往往只偏重於人文方面,重視作者情感的體會,而忽略了語言文字本身的特點,忽略了寫作特色的感悟。總是在單純的教課文,不是在教語文。而詞語學習正是最基礎的語文。所以在這一課時我在詞語教學上下了一些功夫,讓學生學會理解詞語的方法。當學生提出“榮膺”一詞不理解,我問:平時我們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可以怎樣理解?學生説查字典、聯繫上下文猜想意思。

於是,我讓學生找到相應的句子,讀一讀,然後猜一猜。馬上就有學生説是“當上”“成為”,這是孩子最簡單的換詞獲得的理解;我再引導:怎樣地當上?“光榮地當上、榮幸地成了”;我説,你是怎樣體會到的?有的學生説,成為海軍上將一定是件光榮的事,有的説,從“榮膺”的“榮”知道。雖然這個過程化了較多的時間,但讓孩子們經歷了學習理解的過程,學到了理解詞語的方法。再如學生彙報白公鵝“耀武揚威”時,我引導學生想想每個字的意思,學生就體會到是“炫耀武力,宣揚威風”。我再讓學生想象,“耀武揚威”是什麼樣子,從而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可見同一類型的文章,進行對比教學好!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可以仿效不同的表達方式,可以獲得不同的閲讀體驗。

白公鵝與白鵝對比教學反思 篇4

《白公鵝》一課重在與《白鵝》一課比較。在導入時,我就有意識引導學生對比兩隻鵝的形象;在體會白公鵝的特點時,我也抓住兩篇課文對鵝的步態的描寫進行比較;最後也把重點落在比較兩篇課文的寫作方法上。

一、是引導學習理解詞語的方法:如“漣漪”一詞,我引導學生從字形看,這個詞語一定與什麼有關?孩子們馬上説出是水,因為兩個字的部首都是三點水。一個孩子説是“波浪”,我一邊用手比畫大波浪,一邊問:這樣的波浪能叫“漣漪”嗎?孩子們意識到“漣漪”是細小的波紋。

二、是重視了品詞析句,提高學生語言的欣賞能力。課文第二自然段用總起—分述的結構描寫了鵝走路時慢條斯理的樣子,語言形象具體,值得細細品讀。我引導學生通過品味重點詞語、想象情景、比較體會等方法欣賞課文語言。如“它走起路來慢條斯理,仔細掂量着每一步。”一句,我引導學生先説説“掂量”是什麼意思?(用手稱稱重量――反覆思考應該怎麼做,結果會怎樣)再想想鵝在掂量什麼?(這一步落在哪裏好,怎樣放下去好)體會鵝走路的“慢條斯理”,體會作者用詞的巧妙。

白公鵝與白鵝對比教學反思 篇5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敍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語言文字訓練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築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説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巖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敍,很有代表性。執教了這篇課文之後有這樣的幾點反思:一、創設情境的這個環節,在音樂的渲染下,在教師語言的感染下,將學生帶到詹天佑的銅像面前,使學生對這個人物產生興趣,做到激發動機時入情。而且在整堂課中教師都很有激情,在語言上努力打動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二、體現了多種形式的讀。例如對於“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説……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這句話,教師為學生創設了三種情境進行情景體驗。對於“遇到困難,他總是想……失掉信心。”這句,讓學生體會你想強調那個詞?教師引導學生體會理解的角度不一樣,朗讀的側重點也不一樣。三、以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貫徹課堂教學的始終來進行閲讀理解、感悟。

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越來越豐滿,受到其人格的薰陶。四、在這樣的交流過程中充分體現了課標中強調的以學定教,通過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五、對於教學難點的處理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這篇課文理解的難點就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內容。這兩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問題教師採取了直觀教學的手段,讓學生畫示意圖和觀看課件解説,從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傑出與偉大。六、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情感體驗還不是很深刻,學生的回答也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上,談得也比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儘管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的時間和遍數還不是太充分。閲讀教學還是應該以讀為本,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前提下,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容易“見文生情”。

2、因為我在這堂課中處理的內容是“直接寫詹天佑修築京張鐵路的那部分內容”沒有以理解“社會環境中的困難”作鋪墊,把任務放在了背景之外,那麼學生的情感當然很難調動,所以導致學生談起來蒼白無力,語言多是貼標籤式的詞語。

3、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內容時,我儘管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學生也理解了設計的巧妙,但是對於詹天佑的設計並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讚歎之情。我想如果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內容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水到渠成。同時這也是教給了學生一種讀書的方法,即聯繫上下文。

4、中心問題“找出最使你感動的地方,為什麼?”針對性不是很強,並不是任何一篇課文都適合。

對這篇文章來説,既然是寫人的文章,就要從詹天佑這個人身上做文章,讓學生談你認為他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裏得出的這樣的結論?從而讓學生們在表達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同時又是抓住文章的靈魂,讓學生讀中悟情,品味語言和內容及情感融為一體,也可以提高課堂效率。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採用多種有效的方式喚起學生的精神世界,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實踐證明,教學與研究相結合,教學與反思相結合,還可以幫助教師在勞動中獲行理性的昇華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維品位,使教師能夠體會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白公鵝與白鵝對比教學反思 篇6

《金色的腳印》講述了一個人與動物之間的傳奇故事:小男孩正太郎家的傭人從山裏捉回一隻小狐狸,兩隻老狐狸想盡辦法要救小狐狸出去,冒着生命危險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顧小狐狸,並和十分同情小狐狸,偷偷給老狐狸餵食的正太郎建立了親密的信任關係。後來小狐狸被送給鄰居,正太郎為了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懸崖。兩隻老狐狸救下了嚴寒中昏迷的正太郎,最後正太郎要回了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了山裏。狐狸一家終於團聚並回到了樹林中。文章以生動細膩,充滿感情的筆觸娓娓道來,讚美了人與動物之間的互相信任、互相幫助、和諧相處的美好關係、也展現了動物之間生死相依的濃濃親情,讀來感人至深,每個人無不為之動容。

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美好的情感與崇高的品格,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昇華,並且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思想感情,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學生讀完課文,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我結合課文的描述,指導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談談讀了課文後的具體感受。學生們對故事的內容極感興趣、也談了許多有關大自然是人類和動物的共同家園,人們要和動物和諧相處,世界才會更加美麗……等道理。

白公鵝與白鵝對比教學反思 篇7

《父親的菜園》是人教版第八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寫了“父親”通過艱辛的努力,在荒涼貧瘠的山坡上為家人開闢出了一處菜園,讚揚了父親執著、勤勞的品質。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寫了因新修公路失去菜園,父親毅然要開一塊菜地,重點描寫了開荒、填土和育肥,生動細緻地描寫了父親的言行,字裏行間流露着對父親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依據略讀課文的編寫意圖,設計以下教學環節:

先讓學生藉助字詞典把課文內容讀準確、讀通順。

然後讓學生用簡略的語言概括説出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從而達到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目的。

其三抓住文中描寫父親語言、動作的語句去理解和感悟“父親”的精神。這一個環節按照“畫出相關句子—寫出感悟—同桌交流—集體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組織學習。

其四:學生思考:課題為什麼父親的菜園為題,讓學生在討論中達到深化主題的目的。

白公鵝與白鵝對比教學反思 篇8

要將先進的信息技術廣泛地應用於課堂教學,要使網絡課能夠在各學科教學中普及開來,建立系統的豐富的資料庫極為重要。雖説現代網絡幾乎為人們提供了應有盡有的信息,但真正要在短時間內從網上收集到與課文相關的資料還是十分困難的。

我為製作《太陽》一課的網頁、課件,光花在收集資料上的時間就近一個月。有時,從網上下載的資料説明過於成人化,那就還得經過加工和整理,使其成為淺顯易懂、富有童趣、適合國小生閲讀的內容。我想,如果每上一節網絡課都得花上這麼多時間和精力,那麼,大多數的教學者都將會對此望而卻步。

我們學校領導也正是從這一點上受到觸動,從本學期開始,除要求教師做好傳統的業務摘抄外,還要求教師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寬帶網設備,每月從網上下載一定數量的與本學科有關的素材,以逐步建立起學校的小型資料庫。如果上至領導、下至教師都能齊心協力,致力於教學資料庫的創建,那麼,網絡課將不再是那麼的高不可攀。

白公鵝與白鵝對比教學反思 篇9

當我決定以《最後一頭戰象》一課作為本次研討課時,我就一直努力的閲讀學習“閲讀教學‘激趣導讀’創新教學模式”和“中高年級閲讀教學‘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兩種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理論,認真地思考如何將這教學模式與這篇課文的教學有機的契合起來,符合我們農村學生的實際;同時我還在不斷的揣摩我的教學設計是否達到了創新學習課堂所應有的高度。終於,今天,我將自己對這篇課文的教學思考,展現在了大家面前。過程大家有目共睹,我也不再贅述,在這裏我只想真誠地給大家彙報一下。我在備課時候的幾點思考。説得對的,那一定也是大家的意見。説的不對的地方,還請專家、領導以及同行門批評指正。

《最後一頭戰象》是一篇情感深沉、內涵豐富、篇幅較長的動物小説,全文接近20__字。作者以時間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掛象鞍”、“重返戰場”、“莊嚴歸去”四個感人的片段,用生動優美的語言記述了嘎羧生命歷程中最後的輝煌和尊嚴。結合我所任教班級的學生實際,確立下了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根據單元訓練目標和課文篇幅較長的特點,指導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閲讀課文。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重點抓住描寫嘎羧動作、神態的詞語和有感情的朗讀來品讀課文中的重點段落,從而引導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體會嘎羧豐富的情感,並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懷。

一、如何解析文本?

有人説過: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當我們手捧一篇墨香濃郁的文章時,我們需要以不同的身份去解讀它,一是站在作者的立場,復原或者重建作者的境遇與意圖;二是站在普通讀者的角度,思索我們從文章中讀出了什麼;三是站在教師的角度,思考我們要交給學生什麼;四是站在學生的角度,想想我們學習此文為何。為了更好的解讀文本,我開始翻閲與《最後一頭戰象》這一課有關的各種資料,哪怕隻言片語:其中包括作者的生平介紹,本篇課文的原文,作者創作這篇文章的初衷,讀者對這篇文章的評價等等。我想要想解讀文本,我們只有走進作者、走入文章的幕後,才能夠體會教者所需,學生所需。所以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有了作者的那句經典的話語,在理解“重返戰場”時有了原文內容的補充。

二、如何做到長文短教。

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備課前我也去查閲了有關長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可以採取“直奔中心”法,即從整體入手,通過整體感悟,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放棄逐字逐句的講解。也可以採取“抓主舍次”法,即在設計時候我們應該找出文章的線索,理清文章的結構,通過仔細研讀後抓住主要的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做到突出重點而不面面俱到。於是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方面,從整體上理清文章的脈絡,概括出四個場景,並以此為線索,抓重點場景講析;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現的幾種情感,以朗讀為主,在讀中體會戰象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

三、如何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對話。

當我讀完這一篇課文的時候,我也被嘎嗦有靈性、重感情的特點所吸引,更被它英武、忠誠、善良的精神所打動,它早已不是一頭戰象,它儼然成為了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我想這是每一位閲讀了這篇課文之後的讀者都會共鳴的想法。那麼如何讓學生也能夠體會到這些呢?畢竟學生的知識儲備、生活閲歷還不足以能夠憑藉一次閲讀感覺到。如何讓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的對話。這成為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想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於是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心對曾經輝煌地留戀和回憶。同時,也把抓事件——品細節——悟感情這一學習方法教給學生,為後面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如何實現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品讀“重返戰場”和“莊嚴歸去”段落時,在總結“披掛象鞍”這段學習方法的基礎上,我想讓學生自己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自學這些部分,這樣既能夠檢查學生是否學到了這種讀書的方法,也能夠給於學生一個自我發揮和展示的空間。於是在課堂上,我就先出示自學要求,請學生以學習小組自由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習,然後彙報交流。

五、如何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崔巒老師有一句順口溜説的是:“讀思議練重實踐,人文薰陶含其中”,通過閲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戰場時“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親了又親”,“震耳欲聾”的呼喚等等,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點。於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久久的凝望裏嘎羧彷彿看見了什麼?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彷彿在説什麼?在震耳欲聾的呼喚裏,它彷彿在呼喚什麼。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同時落實了“讀思議練重實踐”這一句話。

當然在這一課的教學中還是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教師的引導太多,束縛了學生。學生的思維還沒有被老師積極、有效的調動起來。教師的語言還不夠凝練、準確。我想這也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綏稜教

白公鵝與白鵝對比教學反思 篇10

今天終於順利完成了《青蛙看海》的教學任務,課前,我研究教本時對青蛙登上的那部分對話的處理有些拿不定主意,以往,同桌相互演這種形式大家運用的最多,可是這次我擔心演的同學在這短短的表演中體會不出青蛙累的感覺,坐着看的也只是隔岸觀火,沒有切身感受,這就不能體會出最後青蛙看到海時發出的驚歎“啊”。大家説的可能也只是為賦新詞強説愁吧。

我在教學這一環節時做了如下處理:在小朋友體會出青蛙登山的困難後,我就做熱心的小松鼠。小朋友們在我的帶領下不停地跳着。起先小朋友們可快樂了,跳一下還“呱”地叫一聲。可是一分鐘過去了,“呱”的聲音小了,小部分學生嘴裏開始嘟囔着累了。我乘勢問:有什麼感受?“累了、渴了”文中的感情都出現了。我又説:“那我們就放棄吧?”孩子們幾乎異口同聲:“不行。”“為什麼?”孩子們告訴我:堅持就是勝利;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恆心,鐵杵也能磨成針……這就是教學的重點,不用老師的明示,孩子已經親身親身體會出了。最後到達山頂了,看到了大海,教室裏一片歡騰,也感慨萬分。

這節課孩子們是快樂的,我也是快樂的。我相信這會成為孩子們入學以來最難忘的一節課。

白公鵝與白鵝對比教學反思 篇11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1、利用對動物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引導其把握社會行為的主要特徵,即羣體中的分工與合作,從而認識羣體的力量大於個體,認識到合作的必要性。

2、雖然在七年級就接觸了探究實驗的相關類容,但幾乎都是半選擇性地給學生答案了,而真正獨立地提探究出問題、進行方案的設計並貫穿實施,對一部分學生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在第二課時的設計中,注意到創設情景,從而啟發、引導學生能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3、本節整個課教學過程突出培養學生形成探究問題的意識,讓學生通過觀察提出問題,在問題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結論。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獲得知識,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4、在學習動物羣體中的信息交流知識時,設計了兩個方案,可以根據教學情況作出選擇,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更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不足之處:

1、在個別教學中,忽視了某些學生,沒有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開展教學。

2、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有些同學觀察很仔細,能觀察到螞蟻觸角相碰的清況,很多同學觀察不到,教師沒有及時給予指導和説明。

白公鵝與白鵝對比教學反思 篇12

歌曲"卷炮仗"是一首節奏平穩、結構工整的遊戲歌曲,歌詞明確、易記,孩子動作參與性強,非常適合幼兒邊唱邊玩。因此,我們是把體育與音樂相結合來設計的這個活動。

首先,讓孩子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先談談放鞭炮是怎樣的,然後説説卷炮仗的方法。因為平時的體育活動中,孩子對螺旋隊形並不是很熟悉,即使有這類似的隊形但絕大多數孩子是盲目跟從的,那第一個難題就是要通過探索先理解螺旋線的原理,在理解這一原理後再來學習用動作表現螺旋形隊形,我覺得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一活動最終的目標是由體育活動變成音樂活動,那如何在理解音樂特點的前提下,用卷炮仗動作表現音樂,是孩子學習的第二個難點。如何解決這兩個問題,是這個活動的關鍵。

用卷炮仗的動作和音樂來玩遊戲,是孩子們很有興趣的活動方式。在老師的帶領下,孩子隨着音樂,感受音樂的基本節奏,然後把歌詞帶入到節奏中來學唱,這種效果是很不錯的。《卷炮仗》的音樂旋律節奏平穩,行進感較強,他們很快就把握住了旋律的基本節奏。如何讓孩子很直觀的瞭解螺旋形,我選擇把自己當成一塊"毛巾"需要孩子來吧我擰乾,兩手張開,一邊一個孩子來"擰",讓他們看看我的側面手臂和手掌是呈什麼樣的狀態。接着,讓每個孩子都試着幫旁邊的好朋友"擰毛巾"。然後再向他們提出,現在我們站起來一起來玩卷炮仗的遊戲。

為了讓孩子有一個逐步熟悉音樂的過程,在開始的時候先一邊唱歌一邊和他們玩。再基本熟悉這個遊戲後,隨着鋼琴伴奏我們一起唱起了歌,在歌聲中一步一步地捲成了一個緊緊的大炮仗。最後,隨着"嘭"的一聲巨響,我們的"大炮仗"點燃了。

卷炮仗是孩子們很喜歡的音樂遊戲,它採用了集體合作走螺旋隊形的方式來表現炮仗的外形特點。其實在"卷"的過程中,老師會不停地提示他們:"手拉好,一個跟着一個,卷緊一點。"但隨着炮仗越卷越大,他們的情緒也會越來越高漲,這時螺旋隊形就很容易出現擁擠、碰撞、隊形散亂的現象。我認為主要是在遊戲的過程中孩子還只是把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參與遊戲,要想將炮仗"卷"成功只有真正理解這個遊戲是靠大家的合作來進行的才行。

體育活動與音樂活動的結合,讓孩子在娛樂的同時還能有一定的科學知識進行指導,在娛樂中學習,才能使遊戲玩得更加豐富精彩。

白公鵝與白鵝對比教學反思 篇13

在課堂上,我啟發大家:作者所處的年代,距離現在近一千年,難道到了現在,大家的思想觀念還沒有發生變化,還完全同作者的觀點一樣?這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爭得面紅耳赤。由於課堂時間有限,又由於是初次上這樣的課,非常遺憾,我沒敢讓學生再繼續爭論下去。 最後一個步驟:遷移能力。喜歡哪一種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現。聯繫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寫出你最喜歡的一種花。模仿例句,用託物言志的方法造句。由於整堂課都是以學生為主,以自學為主,以學生的發現為主,所以,學生作起這樣的作文來,並不犯難。

這堂課,學生學得輕鬆自如,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不僅把老師該教的知識自己學習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去發現問題,去決定吸取或捨棄。這堂課也使我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是引導者、參與者,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樣,才會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白公鵝與白鵝對比教學反思 篇14

這節課去年穀玲老師上過,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教學借鑑。所以我基本上就是按照原有的教學思路,進行了適當的個性化修改。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我覺得以下幾點落實到位:

首先,這篇課文的段落比較多,學生不容易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所以,我就嘗試讓學生將整個故事分成兩個場景,並找出分別是哪幾個自然段,這樣課文的重點內容即對話部分學生也能一下子就找到。在設計中,我自己心裏並沒有底,令我欣喜的是,孩子在初讀之後就能找出故事發生在兩個不同的地方,又通過默讀課文找出了相應的自然段。這樣就理清了脈絡,有利於學生對全篇課文內容的把握。

其次,通過多種形式品讀鐵罐和陶罐的對話,從而瞭解人物神態和性格。緊緊抓住“奚落”這個詞語,讓學生從鐵罐對陶罐的明知故問中,悟出這就是鐵罐“奚落”陶罐,詞語的意思自然而然就掌握了。並且通過品讀,學生還知道了鐵罐奚落陶罐的原因,教學重點和難點也迎刃而解。

不過,由於自身經驗及準備不足,教學中也存在很多遺憾:

首先,學生的情緒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可能是因為下午學生比較容易犯困,也可能由於自己也有些緊張,一直繃得比較緊,從而影響了學生,總之感覺學生的情緒不如平時高漲,有些孩子始終不敢舉手,我也沒有及時啟發、引導,課堂氣氛不是很熱烈。

其次,指導朗讀形式單一,流於形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部分,是指導朗讀的重點。理想的狀態是學生能夠表現出人物對話時的動作和神態,而且每次對話都有所區別。應該讓個別學生進行演練,從而有目的的進行指導,逐漸提高要求,增加梯度。但是我基本上都讓學生齊讀,這樣看不出梯度的變化,只是泛泛而讀。

總之,每一次公開課都是自我歷練、不斷提升的過程,就像這篇課文的最後,我送給孩子們的幾句話: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期待着自己的課堂教學,也能夠在互相學習中有更加成熟的表現。

白公鵝與白鵝對比教學反思 篇15

《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是丹麥作家安徒生的傳世之作,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十二冊第四組的一篇精讀課文,地位尤其重要。這篇童話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故事。

我認為這篇作品最精彩或者説最觸動人心的地方是小女孩用細細的火柴點燃美麗的幻覺世界的那一刻,因為小女孩用她那細細的火柴為黑暗而又寒冷的世界點燃了温暖與光明。賣火柴的小女孩是生活在悲苦中的千千萬萬個孩子們的縮影,他們是社會生活中被壓榨、被欺侮、被賤視的弱者。安徒生筆下的形象是一個弱者頑強不屈的抗爭與追求,這是安徒生自身的寫照。

這個氣息可聞、身形可見的小女孩,她的可憐、她的孤苦激起了讀者切入心底的同情,與安徒生對小女孩的同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在童話世界裏,安徒生對小女孩憐憫的愛最終變成了一種撫慰的愛——小女孩在痛苦的極點留下了微笑。安徒生最後給予小女孩的是永恆的愛。

白公鵝與白鵝對比教學反思 篇16

《假如》是新教材二年級語文課文中的一首兒童詩,主要內容是借馬良這枝神筆,表達少年兒童的美好心願。

一葉一知秋,一花一世界,小小的課堂,表達的是一份小小的心願。文本是靜止的,但因為師生之間的互動,所以文本有了鮮活的生命。課堂的魅力也許正在此。

音樂與文本的結合,特別是朗讀的時候,利用的好,它會營造出一種和諧的氣氛,進而觸動學生的內心世界。從培養學生認真的聽他人讀課文的習慣上來説,音樂的出現,所起的作用反而是畫蛇添足了。再則,當學生讀課文並不熟悉的情況下,音樂所起的作用究竟能產生多少作用?我覺得問題的關鍵是落實好對文本的教學。

課堂的教學要善於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引導。課堂是充滿變數的,教師無論設計出怎樣的教學思路,在教學的經過中都是要產生許多變化,而面對這些無法預料的變化,對我們教師提出了很高的應變要求。

白公鵝與白鵝對比教學反思 篇17

1.以解決問題入手,感受分數的價值。

從分餅的問題開始引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當商不能用整數表示時,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本課主要從兩個層面展開,一是藉助學生原有的知識,用分數的意義來解決把1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數來表示;二是藉助實物操作,理解幾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而這兩個層面展開,均從問題解決的角度來設計的。

2.分數意義的拓展與除法之間關係的理解同步。

當用分數表示整數除法的商時,用除數作分母,用被除數作分子。反過來,一個分數也可以看作兩個數相除。可以理解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3份;也可以理解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1份。也就是説,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的理解、建立過程,實質上是與分數的意義的拓展同步的。

教學之後,再來反思自己的教學,發現就國小階段的數學知識存儲於學生腦海裏的狀態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應當是抽象與具體可以轉換的數學知識。整節課教學有以下特點:

1.提供豐富的素材,經歷“數學化”過程。

分數與除法關係的理解,是以具體可感的實物、圖片為媒介,用動手操作為方式,在豐富的表象的支撐下生成數學知識,是一個不斷豐富感性積累,並逐步抽象、建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提供豐富數學學習材料,二是在充分使用這些材料的基礎上,學生逐步完善自己發現的結論,從文字表達、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經歷從複雜到簡潔,從生活語言到數學語言的過程,也是經歷了一個具體到抽象的過程。

2.問題寓於方法,內容承載思想。

數學學習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方法自然就寓於其中;學習內容則承載着數學思想。也就是説,數學知識本身僅僅是我們學習數學的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以知識為載體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就分數與除法而言,筆者以為如果僅僅為得出一個關係式而進行教學,僅僅是抓住了冰山一角而已。實際上,藉助於這個知識載體,我們還要關注藴藏其中的歸納、比較等思想方法,以及如何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96nx0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