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雨鈴鐺教學反思(精選17篇)

雨鈴鐺教學反思(精選17篇)

雨鈴鐺教學反思 篇1

《雨鈴鐺》這篇課文,內容短小精悍,語言清新優美,生動活潑,充滿了情趣,是一篇豐富學生語言,積累學生語言,訓練學生語感能力,獲得初步情感體驗的好課文。在鑽研了教材之後,如何通過朗讀,領悟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何巧設環節,引導學生想象,促進個性化學習?是備課過程中我不斷思考的問題。課後,我對這課的教學過程進行了認真反思,總結出了一些成功之處:

雨鈴鐺教學反思(精選17篇)

一、展示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老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激-情地學習?展示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是這節課的一個優勢。

二、提高興趣,讓學生愛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特別是直接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説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教學這課時,我以《小雨沙沙》這首歌導入,看着他們興奮自豪的樣子,我知道這節課開了個好頭。課上,我充分利用學生愛聽“好話”的心理,“你真棒!”“你真會想!”“你讀得太美了,真希望現在就下場春雨吧!”等鼓勵的話我會毫不吝嗇地送給他們。特別是送給學生第一份“豐厚”的獎品時,我感覺到同學們的興致更高了,學習的動力更強了,都紛紛舉起了小手,用渴求的目光注視着我,顯然這種獎勵機制奏效了。

雨鈴鐺教學反思 篇2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説過,學生感悟能力就如同槓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説,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後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這是一種審美的體驗。為了讓學生對春雨的美有所感悟,我先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要求正確讀文的過程中,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生字,再流利讀文,最後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讀。這樣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特別是指導朗讀這一環節,老師先配樂示範朗讀,然後重點指導學生該如何讀好“沙沙響”、“丁零當啷”,再指名請學生朗讀,最後集體朗讀。在清脆悦耳的《春姑娘的歌聲》的配樂聲中,同學們顯得特別興奮,通過一次次地美讀,細細品味,漸漸地把作者的情感化為自己對春雨的喜愛之情了。

但課堂總是充滿了遺憾啊。這節課出於向老師們展示一個較為完整的教學流程的考慮,我的教學安排過於飽滿,使得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這一環節較為倉促。另外,讓學生迴歸課文再讀時,忘了讓他們加上動作讀。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會進一步探詢有效的反思的方法,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反思型教師。

雨鈴鐺教學反思 篇3

在充分讀文的基礎上,我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結合兒童生活經驗,藉助情境,請學生説説平時聽到的雨聲是什麼樣的?能學一學嗎?孩子們的思緒猶如閘水一樣湧出來。“滴答滴答像鬧鐘發出來的。”“噼裏啪啦像放鞭炮的聲音。”“嘩嘩像海浪拍打着岸邊的聲音。”接着,我又戴上小燕子的頭飾把學生的思路引到了“春雨在招呼誰回來?能和小燕子打個招呼嗎?能和我説説話嗎?”上,在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中,我帶着他們一遍一遍地讀着“丁零當啷,丁零當啷,它在招呼小燕子,快快回來蓋新房。”每一次讀似乎都有新的體驗,孩子們喜歡極了。

於是,我借勢引導學生春雨還可以招呼誰?做些什麼呢?請仿照詩歌最後一句續編兒歌吧!孩子們一邊想象春天萬物的變化,一邊將想象到的內容以兒歌的形式表達出來,在自編兒歌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對春雨的認識不再侷限於課文。有的説:“它在招呼小青蛙,快快醒來捉害蟲。”有的説:“它在招呼小樹苗,快快長出新葉子。”還有的説:“它在招呼桃花,快快露出笑臉來。”多美的詩句啊!孩子們把書上的語言變成了自己的語言,在無拘無束的想象與交流中展現個性的童真,對春天的熱愛之情也得到了昇華。

雨鈴鐺教學反思 篇4

1、目標明確,方法落實:

瞭解故事,讀懂寓言所藴涵的道理,這既是寓言學習的主要目標,也是寓言學習的方法,老師把學習的目標與方法清晰地教給孩子,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紮實進行,落實有效。從題目激趣導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關鍵問題為切入點,引導理解故事內容,感悟寓言的道理,並創設平台,多次引導學生把讀懂故事內容與感悟故事藴涵的道理交織深化,使目標的落實紮實到位。

2、循環反覆,螺旋深化:

簡單的環節,訓練卻絕不簡單,訓練在反覆中提高。

第一,教學中多次結合具體的語境進行生字詞的學習:在課文中整體認讀、在具體的語句中讀準確、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詞的意思。反覆的認知重現,對孩子學習掌握生字是積極的,

第二,讀故事,悟出道理,卻沒有“到此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讀故事,體會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語句體會;創設口語交際訓練平台,把故事與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結合教材特點,選擇學法,但切入點的問題缺少討論的價值:

這節課環節清楚緊湊,老師以“問題:養羊人兩次丟羊的原因分別是什麼?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組裏交流。還有就是老師對養羊人有一種評價,不知對不對,待你們解決完第一個問題後告訴你們,幫我分析一下。”為切入點,引導孩子讀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學習和師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讀懂了故事,體會了寓意。這種探究合作學習在此運用得如此自然與高效。體現了三維目標的“過程與方法”,但是我覺得作為切入點的問題過於簡單,因此關於這個問題的小組討論的意義不大。

4、教學無小事,更應關注細節:

課後,學生向我指出課堂上我出現的問題,例如:甲同學在讀“則”時,發音不準,我沒有及時糾正;乙同學在對養羊人評價時,説了一個同學們不理解的成語,教師忽視了這一環節,含糊而過,給同學帶來了學習上的陰影。這些只是學生給我提出的,可能還有一些細節出現了紕漏,作為“當局者”的我也沒有意識到,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悉心聆聽、快速分析、及時指出。

雨鈴鐺教學反思 篇5

在教學小云問媽媽:“您怎麼從來不過生日?”媽媽説:“我忘了。”讓學生討論媽媽是不是真的忘了自己的生日時,全班同學竟一致認為媽媽就是忘了。而在問媽媽為什麼會忘記時,學生都説是因為媽媽工作很忙所以會忘記自己的生日。我接着問,為什麼媽媽忙得忘了自己的生日卻沒有忘記孩子的生日時,學生都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是家裏的寶貝,很重要的,媽媽當然不會忘記。

於是一個想法在腦中閃過,一定要讓他們的愛心顯露出來,並且發出熱、發出光。我告訴學生,生日是每個人都有的一生中最值得紀念的日子,媽媽是不會忘記自己的生日的。媽媽“忘了”自己的生日卻一直把孩子的生日掛在心上,記着送孩子生日禮物,祝孩子生日快樂,從中你能體會出什麼?再讓學生回憶一下自己成長過程中爸爸媽媽給予的關愛,讓學生進一步懂得父母愛子情深的含義。

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再討論:如果你是小云,除了把生日借給媽媽,還會為媽媽做點什麼?這下孩子們有話可説了,會幫媽媽端上一杯水、幫媽媽洗碗、給媽媽捶背、為媽媽唱一首歌、畫一幅畫送給媽媽等。於是,在學生們學唱《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學讀詩歌《媽媽的愛》裏體會母愛情深。不用多説,我想此時此刻,每個學生都在用心感受純純的、濃濃的母愛,我在心裏默默地祝願每一個孩子都能感受到媽媽的愛的同時也懂得回報媽媽。

雨鈴鐺教學反思 篇6

這個主題對於四年級的學生是不難理解的,學生在首次接觸文本時就已解讀的很到位。當然,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挖掘,或補充一些相關閲讀材料,對於學生理解誠信,並將誠信的種子深埋於學生心中是大有益處的,而且也能體現合理開發課程資源的新理念。但我並沒有這樣做,而是抓住一句不起眼的句子(第二天,庫伯先生派人來,把奔馳汽車開走了。),引導學生思考探究,作為最大利益的受惠者,假如你是庫伯,你會怎樣説,怎樣做?慢慢將一顆心存感激的心靈種到了學生心裏。顯然,這裏老師自己的心靈首先是被文本的這句普通的句子刺痛了,扎傷了,他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現在的獨生子女一代在享受着各種恩惠的同時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如果説“把握文本中有價值的信息,鑽研教材準確把握主旨,超越教材挖掘以生為本的更有效信息”算是第一步的話,更難的還是在後面,因為文本思想、教師思想在傳遞給學生的過程中因學生閲歷經驗、情感距離多方面的因素往往會導致偏差,甚至碰撞。這就需要一定的技術系統的支持,好的思想還要有佳的技術,思想是身體,是靈魂,技術是翅膀,沒有好的翅膀,思想飛不起來,飛不遙遠。本課的最大成功是“以情勝”,誠信和感恩同時流淌於學生的心底。在這節課中,語言文字的訓練同樣是出彩的──“以語勝”。語勝促進了情勝,語勝也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表達素養。

雨鈴鐺教學反思 篇7

我在教學《我有一個小小的書櫥》一課之前,讀完課文後,我發現雖然它只是一首簡短的兒童詩,但詩句中涉及到了許多名人、名著。比如詩中談到的“草船借箭”、“查抄賈府”、“大鬧天宮”、“武松打虎”,寥寥數字卻藴涵了四大名著的精髓。於是在課前我這樣寫道:“看似兒童詩,卻現古今韻。想講好這節課必須閲讀相關書籍,否則只能是囫圇吞棗。”

經過閲讀四大名著和《伊索寓言》、《格林童話》等書籍,我滿懷信心地走進了課堂。正像我所預料的那樣,同學們對課文中涉及的名著和歷史人物有了較為深入的瞭解。正當我即將結束整篇課文時,突然有一個“探究”型人才出現了,他問了一個“教參”上沒有答案的問題。他問:課文中説“司馬遷受盡酷刑著史記”,他為什麼受酷刑?他犯了什麼罪?”當時我就遲疑了。可能有的老師猜到了:對,備課時我沒有預設到這個問題。所以當時我只好告訴他,等老師查看了資料後,再告訴他答案。

課後,我查閲了網絡,從中瞭解到: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李陵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當時,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被捕下獄。他按照漢朝法令的規定出錢贖罪,受了“宮刑”。另外司馬遷還在《報任安書》中,詳細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發憤修史的抱負。我也找到了相關的內容進行了閲讀。

在課後反思中,我只寫了一句話:“要想“學高為師”,必先“育人之前先育己”。

雨鈴鐺教學反思 篇8

為了讓學生通過體驗圖形與視角的相互關係,形成三視圖概念,進而形成畫三視圖的技能,我在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通過查找相關書籍、資料,查閲互聯網等手段,結合課標和教材的要求,精心組織了一份文圖並茂的材料,作為輔助教材,並在教學電腦上,並充分利用學具和多媒體,在教學中創設豐富的情境及層層遞進的觀察活動吸引學生主動參與,並引導學生採用動手實踐與思考體驗相結合的學習方法,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從中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

就此針對我的教學實踐,以及本節課的得失與收穫做深入地反思。

學生不但要學會識讀三視圖,而且還要學會繪製簡單的三視圖,並且在今後的設計實踐中,能夠運用三視圖來表達自己的設計構思,與他人交流設計方案,從而獲得全面的評價,優化設計方案。於是針對此教學內容,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以及在教學中常遇到的一些問題,有哪些可供參考的解決辦法,我進行了嘗試性教學實踐。以新穎貼切的“對詩”開題及觀賞圖、文、聲並茂的視頻短篇,迅速把學生引入一個如詩如畫的境界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立刻進入學習狀態;從名詩中提煉出的數學知識與哲理滲透了主題並自然地切入課題,使學生興趣盎然地開始對視角與視圖進行探索和體驗。此外,以詩入題還可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讓他們體會到全面看待事物(數學的育人價值)和數學的美,也將本節知識上升為高力度、高審美的知識內容。

視頻短篇《題西林壁》長約三分鐘,畫面為從不同角度觀賞廬山的不同風景和配樂朗誦古詩及相關知識、哲理的簡要介紹。為新知做鋪墊。 在學生對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物體可能看到不同的圖形有了豐富的體驗認識之後給出三種視圖的概念已是水到渠成。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説過:數學起源於現實。數學教育必須基於學生的數學現實為了幫助學生構造“數學現實”設計了本實驗:從生活中的實物入手創設吸引人的情境,讓學生親身想像、體驗、驗證以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並在活動中初步體會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物體看到了不同的圖形,這樣得出的結論更接近學生的生活和經驗也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

“判別觀察方向”讓學生的思維在三維實物與二維圖片間不斷地進行切換想像,從而完成思維過程的第一次抽象,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得到培養訓練。

前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説:“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 此時學生接觸的情境已經逐步“數學化”(從觀察實物到擺放規則的幾何體再到相應的圖片),目的是讓學生藉助圖形來反映並思考思維的空間形式及位置關係,並用合理、清晰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是學生空間想像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再次培養訓練的過程,也是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過程。

課件的演示將難以用語言解釋説明的抽象思維過程動態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的感知能力、空間想像能力得到訓練培養,並突破教學難點。

從觀察可觸摸的實物,到擺放可從不同方向親身體驗的幾何體再到現在只能完全靠發揮想像的圖片,學生接觸的情境逐步抽象化、數學化,使學生在不斷地分析、解決問題的氛圍中發展空間觀念。心理學認為概念一旦獲得若不及時鞏固就會遺忘,識圖畫圖和真假視圖題即可加深鞏固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培養他們的空間想像能力又可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畫圖示範(課件不能取代其作用)以開拓空間,刺激學生形象思維。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也有助於教師的闡述、講解。

訓練學生學會識別並畫出簡單物體的三視圖。學生進行互搭、互批、介紹畫圖經驗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不同的體驗收穫。學生經過“想像、畫圖、互評、互改、交流、總結”等過程(師生對正誤做法給予點評)歸納出三視圖的觀察方法、畫法和注意事項,從而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小結不只是梗概式知識、方法的歸納,對學生的參與度、合作交流意識,情感態度等良好表現也給予引導和肯定的評價,以幫助學生養成習慣、認識自我、完善認知結構,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

耳目一新的改編詩前後呼應、畫龍點睛,使整節課形成一體,讓學生的學習情感、學習氣氛、學習主題再次得到昇華!

課件模擬展示從不同方向進行觀察抽象的思考過程使得概念的理解直觀形象、淺顯易懂,使課堂教學生動高效,並有利於加快學生的認知過程和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由於學生存在個體差異,作業進行了分層處理,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要,讓不同層次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最後對本節課做幾點説明:

一、關於培養空間想像能力的説明 空間想像能力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的學習方式是難以實現的。

因此,本課為學生創設了許多現實有意義、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及多組環環相扣、層層遞進、要求學生思維逐步抽象概括的觀察體驗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多種感覺器官協同活動,並引導學生藉助實物、幾何體、圖片及課件演示等在充分的時間、空間中進行觀察操作、對比想像、探討交流、感受體驗,從而使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在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地生成、發展和得到提升。

二、關於本課整體設計的説明

(1)在培養目標上,本課力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學會知識、熟練技能、掌握方法、形成能力、發展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獲得終身發展的學習動力。

(2)在內容設計與呈現上,本課力求知識性、生活性、趣味性、活動性、層次性、教育性於一體,讓學生在“創設情境―→探索和體驗―→形成概念―→畫法探究―→反思歸納”的過程中學數學、做數學、用數學。

(3)在教學方式與學法指導上,本課力求自己作為學生意義建構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引導學生在豐富的情境中進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實踐、親身體驗,從而使學生成為知識建構的主動者。

(4)在教學手段上,本課力求將現代教育技術與學具、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以激發學生興趣、幫助學生想像理解,突破難點,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

(5)在教學評價上,本課力求從不同的角度、方式去評價學生(如學生自評、互評、集體評),及評價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方面(如知識掌握、學習方式、努力程度與參與度)。

以上是我依據《三視圖》這一節公開課後的所思所想。就教學設計的初衷而言,我是想把“公開課”作為“問題課”,就此提出問題,尋求解決的辦法和經驗。同時希望各位同行,利用公開課這一載體,提出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交流和總結教學中的經驗和成果,而少一些表演的成分,那麼,我們的教師會迅速地成長起來,我們的學科會更完善、更有發展。

有了問題,才有可能進步;有了交流,才有可能提高;有了探索,才有可能發展。

雨鈴鐺教學反思 篇9

今天,我上了《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整節課下來,我感覺有以下幾方面的內容需要值得自己反思和借鑑。

1、情境的創設由生活中的乘車問題導入。數學源於生活,抓住這一點,讓學生處境生情,以乘車情境作為導入,讓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同桌的交流,尋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與途徑。由於學生的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很顯然提出的乘車方法也就很多,但針對這節課的設計,我只是選擇了其中的一組方案進行學習。情境的導入,為學習新知做好了鋪墊。

2、探索新知由乘車方案入手,讓學生嘗試發現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對於解決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學習了口算的方法、擺小棒的方法等多種方法進行計算。在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中,課堂上孩子們基本上應用了口算的方法,只有幾個孩子用了列豎式的方法進行了計算,針對孩子的做題方法,只是讓孩子展示了口算的算理。對於筆算,指了一名學生進行了板演,此時讓孩子認真觀察孩子的筆算方法和過程,並且讓板書的學生説了自己計算的過程。此時的我,有了新的想法,立標課有一定的模式,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説,豎式的寫法也是一種模式,學生的第一感覺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學豎式的寫法時,我在黑板上進行了板演,讓孩子們接觸模式般的印象。

3、展示交流根據板書的豎式,但對於如何計算,便把這個問題交給了孩子。先讓學生同桌之間交流算法,然後學生展示,在展示的時候,有的學生從個位算起,有的學生從十位算起,對於這些豎式的計算方法,我並沒有提示孩子非得從個位加起不行,而是給學生留有了下一步學習進位加法的計算空間。在教學進位加法時,學生對於從個位加還是從十位加產生了疑問,有的學生説,從十位加好,有的學生説從個位加好,並闡述了自己的理由(從十位加太麻煩了,個位進的1要加上,還得把十位上的數再擦掉,不如從個位加起方便。給予學生所説,學生進行了練習,從中體驗了知識的生成過程。

4、鞏固練習以基本的筆算開始,加深學生對於本節課的認識,同時提高了學生對筆算算理的理解。

總之,反思自己的課堂,感覺還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值得自己反思的地方,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大膽放手讓學生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之中,把學生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

雨鈴鐺教學反思 篇10

屬於中國畫教學。是“造型·表現”領域的課。學生通過欣賞中國畫畫家的繪畫作品,認識中國畫表現的特殊效果,理解畫家是怎樣用概括的筆墨表現各種動物的臉的,感悟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道理。通過本課學習,可以學習和了解中國畫的一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技法,初步感受和體會中國畫特有的魅力。培養學生使用中國的傳統繪畫工具,進行表現創作的能力,通過對中國畫的用筆用墨方法的講解和練習,使學生了解中國畫的筆墨技法,能用中國畫的表現方法大膽地表現動物的臉。

一般的國畫教學都以講解技法,臨摹寫生為主, 程式化的教學再加上技法難以掌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興趣漸失,創作的作品也很少有有創意和韻味。為了能將這節課上成學生喜歡,讓他們感到快樂的課,我在教學中特別注意強調突出趣味性和實踐性,併力求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着眼於學生的主動發展。首先借助多媒體課件播放《動物世界》的片頭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然後利用猜謎遊戲,使學生有意瞭解不同動物的臉部特徵……通過種.種手段,變枯燥的技法教學為形式多樣的趣味活動,培養了學生學習中國畫的興趣。

經過討論和觀察,學生對一般動物的臉部特徵有了較全面的認識,並總結出了用筆、用色的規律。考慮到學生對技法步驟不甚瞭解的情況,我在黑板上進行了演示,為了防止學生看不清楚的現象發生,示範環節我特意用比學生用的畫紙大一倍的宣紙演示了畫動物的臉的過程。經過幾個環節的教學,學生掌握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雨鈴鐺教學反思 篇11

隨着課程功能的轉變,評價的功能也發生了根本的轉變,新課程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更關注個體的進步和多方面的發展潛能”,“強調建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重視評價的激勵和改進功能”。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我及時對學生的討論作出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關注、肯定和讚賞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學生感受學習成長的歡樂。以此喚起他們的自豪感和自尊感。進而促進學生髮展。 這樣的説話訓練,把春天的美景放在了一個整體中去理解和感悟,學生不僅找到了“美點”,還自主歸納了景物的特點,特別是:在賞美過程中,學生還在閲讀文本的基礎上,生成了美的“畫面”。在嚐到甜頭以後,我在教學《濟南的冬天》的時候,就進一步關注主問題的設計了。

雨鈴鐺教學反思 篇12

在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的主人,為了更好的體現這種理念,學習這一課時,基本上是在編兒歌,討論,自學中度過的,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教學時我把重點放在了指導學生仔細觀察,發現規律,運用規律進行學習的方法上。如在教學複韻母ie時,首先,引導學生看情境圖,自己説出含有ie、üe、er的讀音的字、詞,讀一讀,體會體會它們的發音方法。然後教師先範讀,讓學生認真聽,仔細觀察口型的變化、發音的變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中發現規律,並運用規律學習其它的複韻母。在這一環節中,我交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同時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初步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再如:讓學生同桌互讀(互幫互助糾正錯誤的口型、發音)、把自己的發現講給同桌聽等多種學生活動的方式,等提高參與的密度和效率,滲透了合作學習的意識,交給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

雨鈴鐺教學反思 篇13

升與毫升對學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雖説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容器容量大小有所瞭解,但是對於升與毫的瞭解卻很少。建立容積單位的表象及空間觀念,較為準確地估計常見容器的容量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我渴望上好這節課,上出一節讓學生終身有益的數學課!

課堂上要用大量教具、學具進行操作實驗,只有經過大量的直觀觀察與操作體驗才能幫助學生建立容量單位的表象及空間觀念。為此我作了精心的準備。我向自然老師借來的滴管、500毫升、250毫升的燒杯等;問幾位在醫院工作的家長,利用職務便利,弄來了若干個10毫升和20毫升的針筒;從網上尋找有關容量單位的歷史、圖片、資料等。我要求我的學生也做了相應的準備。買了多次1升康師傅冰紅茶,供試教和正式上課用,(至今辦公室裏還有)。我還讓學生到超市做調查等。

一、創設情境,激發求知慾

由於升和毫升的認知本身就比較抽象,學生在學習時會感到比較枯燥,產生一定的困難。為了能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升和毫升的容量單位,積累較多的直觀經驗,我創設了以下的教學情境,來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創設問題引入,書上的一個情境,通過對不同的容器的觀察,引出“容量”的概念,再深入地研究容量差不多的兩個茶杯如何判斷,學生想出了幾種方法,從而突出了要用統一的量器才能作比較,進而引出了需要有統一的容量單位,揭示課題。從情境中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為後續的學習打好了基礎。

二、直觀體驗,感受知識

直觀演示,建立1毫升和1升的概念。用滴管取1毫升的水,滴在手心中,學生感知毫升的水是十來滴。接着,我安排了學生體驗活動,用針筒分別取1毫升、10毫升、50毫升的水,觀察它們在水杯中的位置,並説出感受。猜一猜老師手裏水杯的容量,並進行驗證,在學生的興趣未了時,分組合作開展這個遊戲,在遊戲中,學生的感受力得到提升。列舉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容器,讓學生估計它們的容量(可能的進行操作驗證)。水盆容量10000毫升左右,電熱水器的容量要幾十萬毫升,太陽能熱水器的容量還要大一些,浴缸的容量要400000毫升,學生立刻感受到需要有比毫升更大的容量單位,於是“升”孕育而生了。最後,用4個250毫升的一次性水杯,和1瓶裝滿1升水的容器,通過實驗,學生感知升和毫升的進率。教學重點的解決、難點的突破都請學生介紹説明或用一個一個的小實驗解決。從課堂氣氛來看,學生人人蔘與,思維非常活躍,學習積極性非常高。

三、人文課堂,魅力無限

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數學人文資源的開發利用,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是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用的,學習數學不再那麼抽象,那麼枯燥。在課中,我將人體一天所需的水分等知識告訴學生,讓學生認識了我國容量單位的發展史,學生認識了古代的量器,斛、鬥等。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激發了學習興趣,變被動為主動。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為學生學習數學打開了一條探索知識奧祕的途徑和方法。

課前的精心準備,課堂上的實驗操作大大豐富了學生的表象。學生學得生動、紮實。

雨鈴鐺教學反思 篇14

本節課中,我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果斷地將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引導學生大膽質疑,課堂成了他們主動學習的平台。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及時採取了不同的形式,將這些問題變成了有效的課堂教學資源。

一、注重自悟

讓學生在教師搭建的平台上展現對文本的獨特感悟,是將學生的問題變成課堂資源的有效途徑。學生通過自己的讀書實踐提出問題,我並不急於要求學生回答,而是給予學生充分“悟”的時間,鼓勵、引導學生深入讀書、思考、討論,使學生從不同側面獲得了較為豐富的感悟,變“要我説”為“我要説”,最終“老師為什麼要讓陳剛向陸葉道歉”這個問題便在學生的層層分析中迎刃而解了。

二、情趣引導

如果説興趣是語文教學的敲門磚,情趣則是語文教學的精神催化劑。對於學生的問題:“‘支支吾吾’是什麼意思?”我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結合文中的意思來理解,並通過角色扮演,進行對話練習,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在看到學生沒能讀出陳剛“支支吾吾”説話的語氣時,我並不急於範讀,而是用戲劇性的語言點出學生讀書的不足,然後引導促俄生讀書感悟。結果學生不僅把陳剛“支支吾吾”説話的語氣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出來,還把他窘得“滿臉通紅、不知所措”的神態表演得惟妙惟肖。看來激qing、激趣與鼓勵是解決問題的良好催化劑。

一節課下來,我深深地感受到學生思維的火花相互碰撞所產生的巨大魅力。我想:教師只有真正把學生當作“語文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教學中才會不斷湧現新的活力,新的生命。而教師則要緊緊抓住文本,並輔以積極的引導,才能讓學生的問題成為有效的課堂教學資源,課堂才會呈現出如此精彩的畫面。

雨鈴鐺教學反思 篇15

今天的體育活動你我同行,我藉助了墊子讓孩子們進行遊戲,為了使幼兒能在遊戲中得到更多的樂趣,活動開始部分的熱身運動,我以集體遊戲的形式展開,幼兒跟着老師聽音樂進場。通過同伴間的互動,使幼兒的全身得到了運動。活動的第二個環節我讓幼兒自由討論墊子的多種玩法,有單人玩引導到多人合作玩,緊扣活動目標,孩子們都迫不及待的在我面前展示自己的玩法,但由於我準備的墊子太大的原因,活動中我直接讓幼兒嘗試多人合作的玩,這也是緊扣活動的目標,讓幼兒感受與同伴合作玩的樂趣,在這一環節中,我利用魔墊變變變貫穿起來,魔墊變大傘,變小河,變圍牆,充分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增加了遊戲的趣味性,充分發揮了幼兒做為活動主體的作用,讓幼兒在無形中身體的協調性得到了鍛鍊,感受了與同伴合作遊戲的快樂。在課程設計和實施的過程中,還有許多的不足,請各位評委老師給與指導,謝謝!

雨鈴鐺教學反思 篇16

《醜石》一文通過發現一塊醜石其實是隕石的前前後後發生的故事,告訴我們:真美、大美可能深藏於大丑之內,不能完全用世俗的、淺陋的眼光去評判事物的美和醜。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首先做到了鑽研教材,為學生創造思維、表達的寬鬆環境。在學習課文的伊始,我先讓學生在文中找出:課文是通過哪幾方面展示這塊石頭的醜的?作者都運用了哪些寫法來表現醜石的醜?在學生思考的同時,教師予以點撥、誘導,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動腦思考,學生經過我的提問,課堂氣氛活躍起來,能舉手表達自己的意見,並且明白了,醜石的外表醜——“醜得不能再醜”。

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我又讓學生找出本文的兩個中心句“以醜為美”和“醜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讓他們結合課文內容合作探究,理解句子意思,然後讓學生各抒己見,從而理解課文中心。最後讓學生根據文章先寫醜石的醜,再寫醜石的美使學生明白課文先抑後揚的寫作方法,這樣的課堂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了師生間平等對話。

雨鈴鐺教學反思 篇17

教學《我選我》這課,讓我意猶未盡,整節課下來,學生還嘰嘰喳喳地議論不休。課堂上,學生非常積極,激發了學生識字的興趣。

在第二課時,教學生字部分,我問學生:“想猜謎語嗎?”學生立即高興地説:“喜歡。”於是我問道:“那麼你們自己編謎語來猜,好嗎?”“好。”“不過謎底一定要是本課的生字喲!”“好”課堂的氣氛更活躍了。

同桌的小夥伴開始討論起來,不一會,就有學生舉手回答,現記錄如下:

生:一隻羊累了,靠在樹上睡覺。

(謎底:樣。)

生:兩個大王在爭搶一根火腿場。

(謎底:班。)

生:丁丁頭上戴着一頂帽。

(謎底:寧。)

生:寶貝向上張着大嘴巴。

(謎底:員。)

生:老師,我還把本課課文裏的字來猜字謎呢?它是:“一個女孩站在禾苗田裏勞動。”你們知道是什麼字嗎?

其他學生異口同聲地地説:“是‘委’字。”

……

每次學生一説出謎語,全班同學都非常興奮,並很快説出謎底,編謎語的孩子們開始得意的表情一下子焉了下來,看起來很喪氣的感覺,不過一會兒又加入猜謎語的行列,全然沒有了灰心的樣子,我為他們的天真可愛感到高興。

回顧這一節課,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思維活躍起來,識記生字的效果也不言而喻。所以,在課堂中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來進行教學,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自然提高了。

作為低年級的孩子,特點是: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在某一事物上,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如果強迫孩子四十分鐘都認認真真、規規矩距地上課,這是違反教育學的規律的,教學效果肯定也不會很好。

所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在課堂中適當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如猜字謎、摘蘋果、情景表演等形式進行教學,既讓學生學到了知識,又活躍了課堂。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特長,讓學生在一個和諧民主的環境裏學習,才能培養出心智健全、張揚個性的學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9z7o0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