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難忘的一課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8篇)

難忘的一課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8篇)

難忘的一課教師教學反思 篇1

《難忘的一課》是五年級的一篇略讀課。這篇課文講的是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作者在中國台灣的一所鄉村國小裏看到老師在教孩子們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動人情景,以及在禮堂裏參觀中國曆代偉人像的場面,表達了中國台灣人民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強烈的民族精神。回顧課堂,我談談自己的感受:

難忘的一課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8篇)

一、激趣導入,可以激發學生情感

由於特定的歷史與現實存在天然的溝壑,學生一時難以走進課文、進入主題。因此,我首先播放了中國台灣的美麗風景,配以優美的解説,這樣調動學生視覺和聽覺感官,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的祖國擁有如此美麗的祖國寶島台灣,是多麼的自豪。然後通過了解中國台灣有關歷史,彌補了他們對中國台灣感知的不足。這樣的課堂開端,可以調動學生的感情,為全文的學習定下一個感情的基調。從學生的反應來看,多媒體的合理、有效運用的確能幫助課堂確定感情基調。這種初感,也為下面的深悟做了鋪墊。

二、學生質疑,緊抓主問題

略讀課文主要是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跟精讀課文有截然不同的教法,一般安排一個課時。在這僅有的四十分鐘裏,只有緊抓住課文的主問題,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我課前讓學生先預習課文,由學生提出問題,老師幫助學生歸納整理,並拎出本課的主要問題“為什麼説這是‘難忘’的一課?”供大家到課堂上來研究。課前學生還提出了很多問題,如:“誰上了這一堂難忘的課?”“難忘的一課上的內容是什麼?”等等,這些問題都比較簡單,就讓學生的自學的過程中解決,並馬上反饋。

這篇課文中“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貫穿全篇,前後三次出現,實際上是本文的抒情脈絡,一層進一層地叩 擊讀者心扉,這是文章的主線,也是難忘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在教學時抓住“難忘”,緊扣三次出現的同一句話,通過對三次出現這句話時的不同情感的理解,讓學生在讀中悟、在讀中思、在讀中賞、在讀中化,讓學生感受中國台灣師生那嚴肅認真、富有感情、火熱而真摯的心;明白了中國台灣人民對祖國的深厚而濃郁的愛;更讓孩子體驗到了中國台灣與祖國之間永遠也割捨不斷的親情;學生自己也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同時這也是對他們進行課外閲讀的一種指導。

然而本節課在教學時,我沒有將課堂拉回到“為什麼説這是‘難忘’的一課?”這個主問題上來,沒有讓學生來完整地説一説作者認為這節課難忘的原因,致使本節課的中心仍不夠突出。

三、課前收集資料,交流不是單一因素

本課教學前請學生們收集了20世紀40年代中國台灣“光復”有關資料,為理解課文做準備,以及孔子、鄭成功、孫中山、諸葛亮及其他一些中國歷史上偉人的資料。運用資料是為我們的教學服務的,是要激起學生內在的愛國情感的。但是本節課在學生交流之後,教師什麼時候做補充把握不夠適時,人物介紹前後有重複,造成環節不緊密。教師對偉人的介紹語言情感也不夠充足,也致使學生的感情不到位,後面的寫話沒有水到渠成。我們在理解文字內容之外,還要注意語言表達的方式,當學生寫話完成進行交流時,還要對學生語言表達上有所評點,讓學生能有所提升。那麼如何在課堂上合理利用資料,使其發揮最大的作用呢?這仍然是我困惑的問題。

四、略讀課文教學老師的位置

略讀課文的教學要老師少講,讓學生多講,多讀,多寫,多練,多展示。教師要處理好詳略的問題,在歸納總結的時候講,提升的時候講,在提學習要求時更要講明白、講透徹。但在具體教學中,我有些操之過急,自己講得過多,對於學生回答的評價形式也有些單一,我想請教的是課堂上我們該如何有效地進行評價?

難忘的一課教師教學反思 篇2

《北京》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三冊中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為讀者介紹了首都北京的美景。這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在開課時我讓孩子演唱了《我愛北京天安門》,並聆聽了《北京歡迎你》這首歌,一下子把學生的興趣提上來,讓孩子意識到今天學的課文和北京有關,然後把孩子帶入情境,請對北京有一定了解的孩子説説北京有哪些景觀,從而揭題。學生還停留在剛才美妙的歌聲中,興趣盎然。

然而首都北京對於我班的學生來説,幾乎都沒去過。絕大部分學生缺少對北京的直接感知,這就對課文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尤其是理解課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的內容,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麗的城市,激發學生熱愛首都,熱愛北京的感情既是本課的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特別是課文的第四自然段,課文對所提到的名勝古蹟、公園、新建的高樓大廈未做詳細介紹,因此,要全面地瞭解北京,對於孩子們來説有難度。為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在引導學生紮紮實實地理解語言文字的同時,我採取的相應對策是充分運用多媒體網絡,讓學生更直觀、更準確地感受祖國首都北京的美,激發學生對北京的熱愛之情。當北京風景以及風俗民情真實地展現在學生眼前時,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學生真實、生動、形象地感受北京的偉大、美麗,同時有助於學生理解文章中重點詞語。

在課外我還收集了許多北京的圖片在課上給學生欣賞,目的是讓學生更充分的瞭解北京,當圖片播放的時候,學生們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紛紛發出讚歎,與此同時,圖片中的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景物被學生紛紛猜疑起來,如果在這裏我再向學生作一下介紹就更好了。

難忘的一課教師教學反思 篇3

本節課緊緊圍繞課前設計的三個活動展開教學,其中又以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哺乳動物與人類的關係為重點。利用學生已掌握的爬行動物、鳥類的生殖特點引出哺乳動物與之生殖的不同——胎生哺乳,再讓學生説出一些常見的哺乳動物都是為下一個環節——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打下伏筆。在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及與人類的關係教學內容中,我的教學方法是利用學生已有經驗發揮學生主體性,通過觀察、對比,由外而內、由整體到局部探究出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哺乳動物與人類的關係。這一環節中還注重到知識的進一步整合,緊密結合教材內容,通過觀察、提問、閲讀教材、教師小結讓學生理解哺乳動物的這些主要特徵對哺乳動物生存的重要性;哺乳動物對人類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辯證的理解哺乳動物與人類的關係。

生物教學活動中我一向比較注意學生的參與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中一方面教師的教學過程設計要滲透這一理念,另一方面教師要設計好課堂提問掌握好提問技巧。在這一節課中,我設計三個活動就是想激發學生興趣,要求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我的教學中,從教學過程來看基本達到教學設想。課堂提問方面,我儘量從學生已有的生物認知知識入手,由淺入深的設計問題,對於比較難點的問題先給學生一定的提示再引導學生回答,一般情況下等學生回答完畢歸納小結時,我會讓學生通過教材內容閲讀理順知識加深理解。比如“體表被毛對哺乳動物的生存有什麼意義?”,讓學生聯繫人穿毛衣保暖,學生就很快回答出體表被毛有利哺乳動物保持體温,適應複雜環境。對於“胎生哺乳為什麼有利與哺乳動物提高成活率?”是一個有挑戰的問題,在點學生回答後,我在小結時就是通過學生閲讀教材相關內容來代替。

本課在教學中也有一些自己今後教學中要注意改進的地方。一是教學語言要進一步精煉達意,避免無謂的重複,避免一些“口頭禪”。二是課堂提問的問題要力求循序漸進。對於過於簡單的學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問題不如不問。太難的問題要設好台階一步步來。三是講的還是有點太多,學生思考作業的時間少了一些。

難忘的一課教師教學反思 篇4

《山中訪友》這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以此文為依據,進行學習意圖有兩個:一是,通過感受作者描繪的境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是,學習作者運用想象來表達情感的方法,同時積累優美的語言。

一、依據教材,加強基本功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對於農村的學生來講體會美、感悟美其實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因為他們生活的經歷太單調,太單一感觸就比較匱乏。為了調動他們審美情趣,我運用美文賞讀教學法。一堂好課要有好的預設,在講課之初我先讓有條件上網的同學聽《山中訪友》的朗讀。然後跟讀最後在班上示範讀。

初上課,讓沒有在網上聽朗讀的同學先讀課文,讀的過程中我發現有的同學聽的很隨意,表情木訥,甚至有的同學都不知道已經讀到什麼地方了。當這樣讀完整篇文章後,班中大部分同學都不知道課文講了什麼內容。隨後我讓劉雨欣(網上聽過)同學讀,這個同學平日裏朗讀基本功好。我發現在她讀的過程中同學聽的都很認真,面部表情也豐富了。因為她的原因帶動了整個課堂的氣氛。當我讓學生將書合起來,我讀他們接讀時就發生了這樣的變化:我讀“走出門,就與微風( )”“風中含着露水和( )氣息”“早晨( )!”同學們居然可以背出來。此時我發現同學們已經進入了作者優美的文字中,所以我趁機問:“通過這些描寫,你是否讀懂了作者是什麼樣的心情?”結果班中所有同學都舉起了手,我讓同學一起回答,答案很準確。因此我總結出:調動學生對美好事物、優美語言的體驗和感悟很有效的辦法就是:引領作用。所以佳文賞讀再跟讀再示範讀的方法是我語文教學的一種新模式。很多學生對文字感覺也就是視覺感較差,但聽覺遠遠好於視覺。所以這種模式是將視覺轉化為聽覺,讓學生更好的吸收。通過聽、讀兩項訓練讓學生感受到了自然的美,激發了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朗讀除了要調動審美還要注重基本功的的訓練,我採取糾錯法。為了強化認字、字字的能力,在讀文過程中讓每個學生認真去聆聽,讀完後讓其它同學找讀錯的地方,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聽的能力同是又將説結合起來。因此,教學中我也注重學生聽、説、讀的能力。

二、依據教材,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運用想象的手法來表達情感是本文的特色之一。偉大的愛因斯坦説得好:“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為了增強學生的想象力我採用了模擬情境法:照課文句子仿寫句子。當文章講到作者與山中景物對話的段落時我讓學生跟班中的具體事物結交一位朋友,然後想象想對這位朋友説的話。有的學生將盆花看成是自己的一位朋友,對花説:“你好!美麗的滿天星!你綻放的每一朵小花,都是在邀請我去品香嗎?”有的學生對鎖頭説:“朋友,你好!忠誠的守位者,默默的工作,謝謝你。”……聽着學生表述我欣慰術了,同時也感到了無比的幸福。是的學生的想象力真的很豐富,是一個巨大的寶藏,需要我們去開發。

通過《山中訪友》一文的學習,學生不但增加了生字、新詞的積累,還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審美情趣,豐富了想象力,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濃厚了。孔子曰:“知之者不如樂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當然,通過本課的教學,我們也發現了不少問題,如怎樣通過活動開展,更好地體現語文教學的思想性;如何巧妙設計活動、挖掘活動的深度,使活動與教學內容不至於流於形式,達到設計意圖和課堂教學目標;如何將活動延伸至課外,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造思維和應用知識的能力……,這些問題還有待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探索,讓語文課真正有效地“活”起來。

難忘的一課教師教學反思 篇5

《小鎮的早晨》一課,以散文的體裁,清麗的文字把人、景、物融為一體,描繪了江南水鄉小鎮早晨的安靜、熱鬧和忙碌的景象,表達了作者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做的特別好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 把握字詞,抓牢基礎。

在執教小鎮的早晨一課時,文中需要學生掌握的生字、詞語比較多,同時還有一個多音字“着”。我在教學環節中首先讓學生自己讀一遍詞語,在請讀的最認真的孩子當小老師教讀詞語。孩子在小老師教讀詞語的環節中沒有讀好詞語進行正音、指導。而在處理多音字“着”上,我採用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方式,將包含有“着”多音字所在的句子拿出來讀,同時我在補充了一個句子。讓學生通過讀句子,發現了相同的字,有三個讀音。這就是多音字,我們讀句子的時候要注意它在句子中的讀音。最後我讓學生齊讀課文,便於我檢查剛才孩子們讀的字、詞是否放進課文還能夠讀,在齊讀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能夠正確、流利的將課文讀通順。並且我在第一課時設計了要書寫3個生字,而我在開課導入小鎮的早晨時候,就將鎮的書寫進行了指導。注意書寫左窄右寬,注意右邊真裏面三橫。將寫對、寫好方法教給學生,便於學生能夠掌握方法寫好生字。

二、潛入文本,得其滋味。

閲讀重在“得他滋味” 本課的閲讀味道很濃,淡雅的水 鄉晨景,熱鬧的水鄉街市,忙碌的水鄉生活向我們展示着一派和諧社會的美麗景象,讓人心之神往。上課開始出示水鄉的圖片,帶學生入情入境。讓學生在靜靜的音樂聲中欣賞水鄉的小鎮,欣賞完小鎮的美景,學生談感受。學生基本上能夠抓住小鎮水多、船多、橋多,非常的美麗,這一初步感知,接着我在進行追問,那作者筆下小鎮的早晨究竟又是什麼樣的呢?將學生的無目標意識閲讀轉化為有目標意識的閲讀。精讀過程中,教師抓住“安靜”,“熱鬧”、“忙碌”等關鍵詞,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小鎮早晨的特點。

三、感悟品味,個性解讀。

國小階段學生的思維處於形象思維階段,學習語言習慣直覺體驗、整體接收、綜合感受,教學中讓學生在直接、整體觸摸語言現象中,有所感悟,並在“悟”中自得。同時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反覆品味,體會表達的精妙以及語言的內在情感,以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從而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視線”去讀書、去領悟語言文字,讓學生得到情的激發、智的啟迪、美的薰陶。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把握三個問題,一是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架起已知與未知的橋樑;二是要將課文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生動的畫面,即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直面文本,通過閲讀,理解,體驗,感悟,將語言文字轉化為個性化的感性的生活畫面,人物形象,並在教師的引導下,能感悟其思想。再一個是將課文的語言文章轉化為自己的言語彩練,即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積極運用課文中精美的語言,在情境化的語文實踐活動中逐步內化自己的言語材料,從而促進自身語文能力的發展。例如教學過程中①學習句子“淡淡的霞光下,河面閃爍着一片片銀鱗。”教師通過圖片,並且語言創設情境。②這河水這麼清,,那透過透明河水,那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想象畫面,指導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句子對比閲讀指導學生個性化的朗讀,讀出心中的感受。例如“不時有一隻小船從半月形的橋洞中悄悄鑽出來,從河上輕輕漂過。”這句話通過兩句話的對比,讓學生先抓住重點詞語“悄悄”和“輕輕”談自己從詞語中感受到什麼,然後引導學生讀短語“悄悄鑽出來”“輕輕漂過”,讓學生在讀中去點亮詞語的亮度。

不足之處:1、課堂教學機智有待提高。在我執教《小鎮的早晨》這一課時,當時為了讓孩子能夠掌握課文中易出現錯誤的字音,我把這些字音都打出來,可是在課堂上,恰好孩子們有一個讀音讀錯了,當時我按ppt翻頁器的時候,可是怎麼也沒有按出來拼音,當時我心理特別的慌亂,以至於在處理這個讀音問題的時候,感覺沒有處理好,只是處理停留在我的口頭上糾正,沒有讓孩子達到觀、聽相互統一。

2、對學生的點評要及時到位,引領學生找到方向和重點。在執教第一段聽老師讀課文時,邊聽邊思考是什麼時候,什麼東西把小鎮喚醒了,當時我抽了第一個孩子只回答道問題的後半部分,而我沒有及時點評,導致第二個孩子又只回答到問題的前半部分,結果兩個孩子都沒有回答完整。這樣既浪費時間,又沒有對孩子進行引導。

3、朗讀教學還可以指導的更精彩,我的朗讀教學有意識的在進行引導,但是課堂上大家爭相朗讀的氛圍沒有形成。總體是因為創設情境還不夠好,第二就是教師在點評學生的語言上還應該有指向性點,第三同學之間的點評還應該多一點,讓 學生之間相互形成爭相朗讀的氛圍。

4、學生學法的總結要時刻滲透。當時我在教學的過程中,心中是有意識要滲透學法的教學,但是沒有將學法作為副板書,板書出來。如果我在後面再進行融入學法,那麼感覺部分學生會有點陌生。而如果我當初作為副板書,板書關鍵詞出來,那麼我學完第二自然段,就引導學生看着副板書總結學法,這樣學生在學習《小鎮的早晨》熱鬧、忙碌兩個特點時候,會遊刃有餘。

改進措施:

1.關注學生的學習行為,現場生成要及時迴應與指導。例如學習第1自然段,學生彙報“在什麼時候,是什麼把小鎮喚醒了?”第一位學生回答:木船的櫓聲,教師沒有評價學生的發言,又請了一位學生,該生卻説:是東方剛剛露出魚肚白時,兩位學生都説半截話,原因就是第一位學生髮言時教師沒有指導,如果第一位學生髮言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看具體的問題要求,讓學生自己去發現不足之處,然後進行改正完整地回答問題。

2.朗讀方式還應該多種多樣,調動讀書氛圍。雖然課堂上學生在朗讀,也能夠體會打早晨所表達的意境,但是課堂上學生爭相朗讀的積極性還不夠,指導學生朗讀的時候,可以適當的老師通過語言引領學生感悟畫,讓學生在讀中評,評中讀,反覆體會文中的意境,刺激學生的朗讀慾望,達到讀中悟。強化比賽讀。三年級的學生十分喜歡比賽,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可讓男女生比賽讀,小組比賽讀,師生比賽讀,多種比賽讀的形式,讓學生在比賽中深入感悟。

3.學法滲透.在學習第2自然段時,學習步驟應該通過板書(板書破折號前面部分)的形式讓學生明確:這樣學生就可以利用這樣的方法學習這篇課文結構相同的3、4自然段,學生在更多的閲讀中對此方法不斷實踐,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

4、課堂教學機智不足,遇到多媒體卡住了,應該及時冷靜,選用鍵盤。同時也可以用語言引導孩子們,這個拼音想和你們捉迷藏,還想你們叫的大聲點,它才肯出來。這樣老師在使用鍵盤點出來,做到課堂突發事件,不緊張,不慌亂。

難忘的一課教師教學反思 篇6

《北京老人》是一篇略讀課文,雖是略讀,卻是非常有嚼頭的。作者用質樸的文字回憶了北京老人幫助自己的兩件事,字裏行間透着温暖與感動。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只在細微之處做文章。以下是我在執教後的幾點感悟。

雖然整堂課下來,每個環節都很清晰:從排除字詞的障礙到整體感知概括文章的兩件事,再到深入文本品析文章中感受深的詞句,進而感悟人物性格與作者情感,最後學寫法,層層遞進。然而整堂課中教師是在不斷地引領學生學習,而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

略讀課文實際上是讓學生把在精讀課文中所獲得的閲讀能力和方法運用到略讀課文當中。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應該做到敢於足夠的放手,敢於要求學生,敢於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難忘的一課教師教學反思 篇7

對此節課的處理,我在原有課型的基礎上,加上了對宋濂的簡介,其中借展示宋濂的書法,又見縫插針的提示了寫字的重要性,學生似有感觸。在回顧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又聯繫了《孟子兩章》中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並又聯繫學生現在的會考,對他們的進行了思想教育,我想一堂課如果只有知識的傳授而沒有思想的啟迪,應該不能算是一堂好課吧……應該説面臨會考學生對這番引導還是認可的,從他們默認的眼神中,我看到了這點聯繫的益處,心樂之。

課後我對這節進行了反思。學生的預習很紮實,口語表達能力也相對有了提升。本課突出了課文的教育意義。宋濂的學習精神是值得充分挖掘的,他的事例給“知識改變命運,奮鬥成就未來”這句話作了有力的詮釋。通過教學讓學生受到教育,從而勤奮學習,不怕吃苦。

難忘的一課教師教學反思 篇8

心理學告訴我們,模仿是兒童的天性,是創造的基礎。張志公先生説:“模仿是學習的必經之路。”兒童詩的創作也不例外。對為兒童來説,任何抽象的理論,他們都不興趣。最吸引他們的是色彩和聲音。豐富的色彩使他們睜大好奇的眼睛,美妙的聲音撩動着他們的耳膜。

本節課的教學把童詩的欣賞與仿寫結合在一起進行。為了豐富學生的詩歌表象,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執教者主要從以下兩方面着手:

一、運用樂曲引發學生想象

伴樂朗讀,把學生帶進音樂所描繪的情境中,容易使學生聯想起自己的生活和經驗,構建起關於所讀詩歌的具體形象。

二、運用圖片引發學生想象

美是詩歌的生命線。可以説沒有美就沒有詩了。本節課所呈現的圖片絢麗多彩,使學生從中感受到美,認識到美,喚醒了學生已有的色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 彩印象,又豐富學生頭腦中的表象,激發了熱愛生活的熱情和表達的慾望。

課堂氛圍較活躍,學生踴躍發言,會説能説。在仿編詩歌這一環節,學生睜開了詩意的眼睛,自由地表達了自己對生活的熱愛與嚮往。儘管作品稚氣,有些想法可笑,但掩藏不住他們那一顆顆火熱的心。遺憾的是詩歌練習格式後三行的設計限制了學生的思路,使得有創意的表達無法實現。

難忘的一課教師教學反思 篇9

這是兩首清麗流暢,極富浪漫與抒情的散文詩,愛與美的主旋律迴盪其間,令人陶醉不已。我抓住這一特點,從文學欣賞的角度安排教學環節:聽讀感知——品讀欣賞——美讀體驗——模仿創造,促使學生在輕鬆愉悦中對課文的理解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而學習創造。既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又能使學生享受到審美樂趣,受到情感薰陶。教者“重視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將課堂上大量的時間給予學生去自主地品讀探究,然後讓他們在合作交流中取長補短,分享智慧成果。

難忘的一課教師教學反思 篇10

最近,我與學生一起研討課文《驚弓之鳥》時,有意鼓勵學生大膽説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在大多數學生根據課文後面的思考題,對射箭高手更羸的經驗之談表示認可和讚揚後,也有少數同學談了自己的不同感受。

有的學生説,我覺得我們應該從這隻可憐的驚弓之鳥身上吸取一點教訓,那就是我們不能像這隻大雁一樣,只因為被箭射傷過,後來一聽到弓弦響就驚惶失措地墜落到地上。我們班上不是有的同學曾經因為某次考試不理想,受到家長的批評,現在一聽説考試就害怕嗎?這個學生由落地的驚弓之鳥談到了當前的一個熱門話題:要注重培養青少年經受挫折的能力;這是本課教參書上並未涉及到的內容。我帶頭為他的見解鼓掌。

還有的學生説,我覺得更羸的所作所為不值得稱讚,因為他不是一個善良的人。他明明知道那隻受傷的鳥不能再受驚嚇了,但為了在國王面前顯示自己的高明,又故意拉動弓弦,使那隻可憐的鳥又一次遭受精神上的打擊,摔落在地上。鳥是人類的朋友,更羸的惡作劇有點殘酷無情了。──這位學生獨闢蹊徑,居然能從保護鳥類的角度來談感受,體現了孩子們注重情感同情弱者的心理體驗特徵。同樣,這樣的感受內容也是教科書上沒有的。雖然有的學生認為此説法有點牽強附會,但她能大膽地説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且言之有理,這一點就值得充分肯定。我又一次帶領全班學生熱烈鼓掌。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這之後的語文課上,學生們各抒已見,不同思維的碰撞,使課堂似乎顯得有些“亂”,但我卻由衷地高興──這不正是我所期望的嗎?當然,讓學生各抒已見談感受,並不等於放任自流,教師撒手不管。對於某些明顯錯誤的看法,我在表揚其大膽發言精神後,也會選擇不同的方式予以糾正,其中最多的方式是啟發學生自我糾錯,教師絕不作當眾宣判式的否定。

難忘的一課教師教學反思 篇11

歌曲《多年以前》是由美國的一首同名民歌填詞而成。它首先講述多年以前的地球擁有“藍天、森林、小鳥”,後來“森林消失,小鳥一去不返”,再描寫現在孩子們對小鳥“輕輕呼喚”,唱出了孩子們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真摯而美好的願望。

本節課教師巧妙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森林的森林和自由飛翔的小鳥。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及人與動物、自然和諧相處。多種感官同時加入,完成聽覺和視覺的結合,啟發了學生的想象和聯想,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

為了更好的表達出歌曲的情緒,作者在歌曲中頻繁的運用了力度記號,有“強”、“弱”、“漸強”“漸弱”,這些記號常常會被學生們忽視,導致歌曲學完後,力度記號的變化在歌曲中還是難以體現。因此在接觸歌曲之前,我以遊戲的形式讓學生認識並掌握力度記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突破了重難點。在後面的歌曲情緒處理環節,我通過多媒體手段展示了一系列森林遭人類破壞的畫面,讓學生跟直觀的感受到環境的破壞給大自然帶來的損失。將學生設定於特定的意境中,使其產生震撼與共鳴。看完畫面後引導學生説出自己的感受,然後回到歌曲的教學中啟發學生感受作者運用這些力度所要表現出來的歌曲情緒。最後將音樂和環保進行有機的結合,進行環保教育的滲透,激發學生的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難忘的一課教師教學反思 篇12

連接導入與整體感知的這一環節的失誤影響了我接下來的精讀細讀環節。因為學生並沒有通過兩次的朗讀就自己領會全詩的意思,他們對整首詩歌的內容把握是從我的PPT中看到的,所以對這首詩的內容理解得並不透徹,這也限制了他們在精讀文本的過程中的發散性思維。

比如在請一位學生讀第三節的時候,有幾個生字“骸”“腐朽”“悄然潛行”“軀殼”等還不是很確定讀音,我應該就這一情況再次着重強調這幾個字的讀音和意思,並引導學生朗讀鞏固,而我只用幾句話強調了一下,並沒有要求學生再讀以鞏固學習,而“軀殼”的“殼”字在糾正字音之後我自己因為平時的習慣在之後的講解中又讀錯了兩次,這也於無形當中讓學生犯迷糊,到底是讀哪個呢,所以這是這堂課讓我最慚愧的事情,自己原本的錯誤習慣的確要注意改正,更加不能因此而影響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

難忘的一課教師教學反思 篇13

學生通過以上幾個環節的體驗和感悟,自然在胸中流淌着美的情感,湧動着美的語言,在此基礎上,我稍加點撥,引導,於是我精心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輔助他們寫作:1、這些泉水“泉水繞過樹根,拍打卵石,穿越草叢,流連花間”,她們還會到哪裏去?還會去幹什麼呢?2、你覺得還有什麼樂器或者別的事物來比喻這些泉聲呢?這兩個問題果然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在教者如涓涓細流般的引導、點撥之中,他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隨着學生的奇思妙想,課堂上生機勃勃,童趣盎然。此刻,我説:“同學們,你們的想象一點都不比作者謝大光差呀,那麼我們現在來和作者比一比文筆如何?”話音剛落,學生就紛紛拿筆寫了起來,學生的思維在優美音樂的伴奏下在靜靜的充滿詩意的課堂上流淌着,不一會兒一段段精彩的描述就水到渠成了。在寫後的交流中,學生聆聽着其他同學的想象與表達,又一次接受了“美”的洗禮。

個人覺得以語言訓練為突破點,在反覆品讀中體會語言的優美和精煉。既呈現給學生的是生動的情景和實實在在的文本,又絲毫沒有刻意進行朗讀指導的痕跡。學生只有在自己感悟、體驗的基礎上充分閲讀之後,才能與作者產生共鳴,因此,課堂上才能有學生獨到的深入解讀。

難忘的一課教師教學反思 篇14

《烏鴉喝水》是一篇經典、有趣的童話故事,通俗易懂,以“ 喝水”為線索,採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出烏鴉機靈、智慧的形象,説明任何事情只要開動腦筋想辦法,就能克服困難。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文中插圖形象鮮豔。

本文共三小節,分兩課時完成。我上了第一課時,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低年級閲讀教學的要求,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是:1、知識和能力:認識“烏、鴉”等九個生字。會寫“辦、法”兩個字。2、過程和方法: 通過正確、流利地朗讀,探究式地學習,理解課文。3、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遇事要開動腦筋,利用現有的條件解決問題。我個人認為在實際操作中,我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有三點:1、步驟清晰。(讀準字音——記字形——結合課文——理解字義——習字寫字)。 2、課堂上滲透識字方法(做動作,加一加、減一減,加減混合等許多方法來解決生字。)。 3、注意主動識字的願望和能力,用已有的方法識字。(自己説記字方法、組詞、説句子)。

在讀準生字讀音的過程中,我先讓學生們圈畫出生字,自己藉助拼音讀準字音,再把你覺得讀得好的生字讀給同桌聽,再開小火車認讀。這樣,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全班交流,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一堂新課的導語設計是至關重要的,所謂“萬事開頭難”,富有情趣的導語,就像師生之間駕起一座溝通心距的橋。通過橋樑,師生的心拉近了。在教學中,我採用了謎語激趣導入,如此激趣導入新課,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同時孩子又重温了烏鴉對媽媽的孝敬。聯想到品德與生活中“小烏鴉愛媽媽”的兒歌,也便使孩子在輕鬆的猜謎活動中感受到老師更像一個共同學習的夥伴。又通過打招呼拉近孩子與烏鴉的距離,彷彿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同時也使孩子學習禮貌、熱情地與人打招呼。

學習過程是學生主體在具有主觀意志作用下親自實踐的過程,我在課堂中創設了學生主動參與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機會,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寫烏鴉想辦法喝着水,傳統的教學通常是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着水的過程,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狀態。為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着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不禁發出:“呦,水真的升高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這時,講解是多餘的,通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着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説一説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但是在教學中出現不少問題和不足:第一、鞏固生字的形式、時間太少,以至生字掌握不紮實;而給生字找朋友的時間又太多,浪費了時間,導致最後的拓展沒能完成。第二、學生的朗讀不多,形式太少。第三、在指導學生描紅,習字的指導中,還不夠嚴格,因為底年級的寫字教學一定要嚴格把關,注意漢字的間架結構,把字寫正確,工整。

難忘的一課教師教學反思 篇15

《趙州橋》這篇説明性的課文,向我們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和美觀。課文語言準確,簡練,又不乏生動。本課的教學目標:1。品讀課文,瞭解趙州橋既堅固又美觀的特點,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3。學習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一段話。4。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了解趙州橋的建造特點,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教學難點是幫忙學生理解趙州橋設計上的特點及其好處。

我們深入地解讀文本,瞭解趙州橋的形象、特點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中,我感歎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更感歎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後我設計了由一個詞“世界聞名”為切入點引出三個特點:“雄偉、堅固、美觀”,再根據這三個特點去引導學生學這三個重點句:(1)“趙州橋十分雄偉。”(2)“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3)“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去感受趙州橋的無限魅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以“世界聞名”一詞為線索,引導學生思考:趙州橋這樣一座古老的石拱橋,它憑藉着什麼而聞名於世呢?引發了他們探索的興趣。之後引導學生從三點體會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讚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首先從“1400多年”、“五十多米長”,“九米多寬”中體會這些數字傳遞出來的信息,體會趙州橋的堅固雄偉,感歎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其次從千年來經受住了洪水、地震、風雨和使用的考驗,體會它的堅固。最後抓住關鍵詞“抵”、“回首遙望”,做動作體會橋的圖案的傳神,並指導把該段讀好,把橋上的龍讀“活”,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在這篇課文中,我們能夠體會到,作者不僅僅是在介紹橋,讚美橋,同時也是在讚美造橋的人,我們更能夠體會到作者在寫作時充滿着的驕傲和自豪的感情。

“趙州橋十分雄偉。”這是一個總起句,後面介紹了趙州橋的長度、寬度、建築材料、形狀特點等,都是圍繞“雄偉”展開的具體描述。引導學生在朗讀中仔細體會這些數字傳遞給我們的信息,把“雄偉”的氣魄讀出來。

“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在理解課文時,提出這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什麼是‘創舉’?為什麼説趙州橋是一個‘創舉’?”説説對“創舉”的理解。然後聯繫上下文中對趙州橋的描述。“趙州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這是一個過渡句,巧妙地將兩部分資料緊密地聯繫在了一齊。課文表現趙州橋的美觀,刻畫得十分細膩,描述欄板上雕刻的圖案,生動活潑,我採用抓住重點詞的方法,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的方法。引導學生想象圖案的精美,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想象欄板上精美的圖案,讓學生將想象的資料用語言來描述,讀出體會。

在課堂教學中,還有許多的不足之處,朗讀的指導和朗讀程度還不夠好,課堂結構不夠活躍,課堂氣氛顯沉悶,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改善不足,努力提高語文教學潛力。

難忘的一課教師教學反思 篇16

各位老師好,我常常來看2備的帖子,常來學習。今天終於自己首次註冊成功。在大家集體備《蝸牛的獎盃》時,我也正好要講這一課,因為學校聘請了一個我縣在國小語文教學上很有名望的老教研員來聽我的課。我很感激大家有那麼好的教學設計,教學策略。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我對這一課做了精心準備,在課堂上可以説遊刃有餘,自我感覺良好。課下也得到了教研員的好評。但是課堂上也留有遺憾-------一是時間掌握的不好,最後寫字倉促收場,點評是不如不講,到時間進行到那裏,就應該下課。二是在指導朗讀時,我本來是準備的是男女生比賽讀,但上課時看到舉手要讀的很多,我就説舉手的一起讀,結果我對不舉手的説,你們沒機會了,機會是靠自己爭取的,誰讓你們不舉手呢,點評是,應該讓不舉手的來讀,不舉手説明什麼,不會。教學就是要教不會的。我有所感悟!三是我引導學生説你想對蝸牛説什麼時,對學生的評價,過早,説的過多,比如一個學生説到驕傲會落後,我馬上説,你説的真好,這是毛澤東説的話,驕傲使人落後,虛心使人進步。結果限制了學生的思路,都順我的説去了。這一點是我自己感悟到的。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教學反思。正好我縣要舉行論文比賽,我想整理了參加,但是心理想了好久,感覺我從下筆,題目寫什麼,就寫教學反思嗎?教學過程還用寫嗎?請大家給我一幫助。先謝謝了!

難忘的一課教師教學反思 篇17

《智取生辰綱》是一篇從文學名著《水滸傳》中節選出來的文章。在課本中是篇幅比較長的課文,並且文白參半,方言較多,這些都增加了學生閲讀的難度。另一方面,文章情節跌宕起伏,饒有趣味。以前講解這樣的課文,我總是在字詞上花費較多時間,擔心學生會在這方面遇到很多困難。但是,我發現,這樣講授課文,會影響學生閲讀的完整性,從而減弱他們對於文章的興趣。因此,在準備這節課的時候,我主要的考慮是,如何在不佔用很多課堂時間的情況下,讓學生讀懂文意。把更多的時間用在激發學生興趣上面,培養他們對於小説閲讀的興趣,進而更主動地進行語文的學習。

想節省課堂時間,就必須做好預習的工作。我佈置學生回家預習課文,疏通字詞的讀音,認真閲讀課文的註釋。課堂講授的時候,我把生字詞講解的任務分配給了學生,安排一位學生把他認為需要注意的生字詞點出來。這樣做的目的,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更好地達到裨補缺漏的效果。適當地點撥稍難的幾個生字詞後,我發現學生基本上能夠弄懂文章的大意。

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我在幾個方面做了準備:

1、補充跟課文相關的背景知識:課前,我查閲了很多《水滸傳》的資料,特別是跟這一部分有關係的,經過篩選與提煉,在講課的時候,給學生補充了楊志的生平資料,關於花石綱的小故事,用貼近學生的語言講給他們聽。我感覺到,學生都聽得津津有味,對於楊志這個人,對於課文的故事都產生了更濃厚的興趣。

2、運用多種素材:小説這種文體,可以容納相當廣泛的內容,講授小説的課堂也應該豐富多彩。在課堂上,我給學生展示了描繪課文情節的郵票,楊志的畫像,電視劇裏相關的錄象,使學生頭腦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更加栩栩如生,更加吸引人。

3、重點突出:整節課圍繞“智”字進行,讓學生在理清情節的基礎上,分別概括雙方的智慧所在。在故事中雙方智慧碰撞的同時,學生的智慧也在課堂中激盪,體會到了智慧帶來的樂趣。

針對九年級學生的特點,激發興趣的同時也不能忽視閲讀方法的點撥,例如,在理清情節的時候,提醒學生學習在較長篇幅的文章中篩選信息。在尋找線索的時候,提醒學生注意明線,暗線的知識。這樣,學生容易在課堂上吸收有效信息,運用在實際閲讀中,提高學習的效率。不僅有學習語文的興趣,也掌握切實可行的方法。

通過這節課,我感到,應該對學生更有信心,在課堂上多給他們思考的空間,讓他們在優美的篇章中自由翱翔。

難忘的一課教師教學反思 篇18

優點:整堂課層次清楚,節奏快,容量大。尤其是複習鞏固四個遊戲的設計獨具匠心,從拼音到字到詞再到句,最後迴歸課文,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課件生動形象,富有童趣,充分展現了課文的思想意境美、藝術形象美、語言結構美,學生為之動情、愉快振奮、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不知不覺地獲取知識、陶冶情操。

注重課內與課外結合,校內與校外結合,語文與美術、音樂、信息技術等學科的整合。

缺點:課堂上的即時評價還不夠到位,應變能力也有待加強。在這堂課上,當孩子們在給“冬”找朋友時,有個學生突然冒出“冬意盎然”這樣一個詞,我聽了馬上就説:“這個詞應該是‘春意盎然’。”現在想來我當時的處理是挺笨拙的。如果當時我能問問小朋友,你怎麼會想到這個詞的,你為什麼會覺得冬意盎然呢?讓學生談談自己對冬天的感受,這樣一來,既尊重了學生的獨特的情感體驗,也給了學生鍛鍊口頭表達能力的機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7xwlo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