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通用16篇)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通用16篇)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1

《等式的性質》一課教材設計了四個觀察小實驗活動,分別探索等式兩邊同時加、減和同時乘、除的規律。在用算式表示實驗結果的同時,使學生知道“等式兩邊同時加減或乘除以同一個數(除數不能為0),等式仍然成立”這一規律。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通用16篇)

由於等式的性質是解方程的基礎和依據,所以我在教學時給予特別重視,活動一、用天平直觀圖演示的操作,給學生提供認真觀察、積極思考、交流自己發現的空間,切實理解等式的性質。活動二、用課件進行演示,在活動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己總結等式的性質。基礎訓練中,分別安排了在天平上填運算符號和數字,在課堂練習中填數的模擬解方程練習。練習時,讓學生看懂題目的要求,特別是第1題中的訓練題説一説是怎樣想的,也就是根據等式的基本性質做的,打實基礎為下面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做準備。

本課講完之後,感覺學生的學習效果還不錯,我認為運用圖片加演示進行教學,對於學生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提出精煉的思考問題和適當的點拔會增加課堂的教學效率,緊湊的教學環節使課堂教學更加順暢。尊重學生,給學生更多的發言機會,暴露他們的思維,把思維留給學生是最好的教學方式,注重了學生上課語言表述的規範與準確,書寫的工整。

總之,數學教學要給學生留出大量的習題訓練時間,給學生消化和熟悉鞏固的機會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時時提醒自己精講多練,儘量多給自主練習的時間和空間。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2

教學中我先利用課件演示了天平兩端同時加上或減去同樣的重量,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倍數,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讓學生直觀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為學生遷移類推到方程中打基礎。然後出示例1,讓學生列出方程x+3=9,用課件演示x+3個方塊=9個方塊,提問:“如果要稱出x有多種,改怎麼辦?”,引導學生思考,只要將天平兩端同時減去3個方塊,天平仍平衡,得到一個x相當於6個方塊,從而得到x=6。你能把稱的過程用算式表示出來嗎?大部分學生快速的寫出了我想要的答案:x+3-3=9-3,於是我問:為什麼方程兩邊要同時減去3,而不減去其它數呢?學生沉默,終於有兩雙小手舉起來了,“為了得到一個x得多少”,我又強調了一遍,我們的目標是求一個x的多少,所以要把多餘的3減去,為了不耽誤更多的時間,我沒有繼續深入探究。接下來教學例2,同樣我利用天平原理幫助學生理解,在學生説出要把天平兩端平均分成3分,得到每份是6的基礎上,我用課件演示了分的過程,讓學生把演示過程寫出來,從而解出方程。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總結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質:方程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相同的數,除以或乘上同一個不為0的數,方程兩邊仍然相等。

按理説,只要稍加類推,學生應該能掌握方程的解法。但接下來的練出人意料,除了少數成績較好的學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外,大部分幾乎不會做,甚至動不了筆。問題出在哪裏?經過認真反思總結如下:

一是從天平過渡到方程,類推的過程學生理解不透,天平兩端同時減去3個方塊,就相當於方程兩邊同時減去3,這個過程寫下來時,要強調左右兩邊原來狀態保持不變,要原樣寫下來,如果這樣的話就不會造成有的學生不會格式。

二是對為什麼要減去3討論不夠,雖然有學生回答上來了,我應該能覺察出學生理解有困難,課件和天平能讓學生懂得方程兩邊要同時減去相同的數,至於為什麼這裏要減去3卻還似懂非懂,如果當時舉例説明也許很有效果,比如:x-3=6,我們該怎麼辦呢?學生通過對比討論,就會發現我們要求出一個x是多少,就要根據方程的具體情況,若比x多餘的就要減去,不足x的就要補足,這樣效果肯定好些。

三是備學生環節出現差錯,這部分內容應該不難,但學生的現有基礎是確定教學方法的基礎,從教學效果看,我明顯做的不夠。

四是教學內容確定不恰當,本來我是想,上課要有一定的容量,就把例1和例2放在一起教學,既有加減,又有乘除的,只教學加法和乘法的,減法和除法的解法,讓學生通過遷移類推的方法的解決。由於我班學生是我本期新接的,對學生了解不夠,學生基礎參差不齊,而且整體水平較差,因此安排兩個例題有難度。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3

“等式的性質”我們基本上都是這麼處理的:第一課時直接介紹什麼是等式,等式的性質是什麼,做為介紹性的內容十分鐘甚至幾分鐘一筆帶過,緊接着就教學生如何解方程。對於等式的一些簡單的應用我們是在後續的學習中通過循環的練習來補充。但是新人教版的這一部分內容卻安排了兩個課時,除了介紹等式的概念和性質外,並直接應用等式的性質去討論一些簡單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考慮到這部分內容是後繼學習解方程的一個重要的理論依據,同時也為以後在代數幾何中進行量與量之間的轉換,代數式的恆等變形提供依據,更為以後學習不等式打下基礎。我還是計劃用一個課時的時間專門去學習這部分內容,並把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作為這節課的一個重點。

教學中我以天平為直觀形象引入內容,增加或減少左右托盤中的物體或砝碼,使學生明確等式的性質,並能用列式的方法表達等式的性質。緊接着通過三個例題讓學生掌握如何利用等式的性質解一些簡單的方程。

即使我在安排例題的時候注意到了難度的梯度,但是最後學生普遍認為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相當麻煩,而且不容易掌握,相比之下他們更喜歡國小用算式各部分關係來解題。可見這節課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學生對等式的性質的本質似乎理解不夠,所以這堂課利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這個知識他們接受得相當被動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4

這是一節有關於中國小銜接的數學課:等式的性質,在教學中採用了體驗探究的教學方式,在教師的配合引導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操作、觀察、歸納出等式性質,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力求體現"主體參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導引探"的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了親自操作的機會,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經驗、知識、方法去探索與發現等式的性質,使學生直接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對抽象的數學定理獲取感性的認識,進而通過教師的引導加工上升為理性認識,從而獲得新知,使學生的學習變為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同時讓學生學到獲取知識的思想和方法,體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為學生今後獲取知識以及探索和發現打下基礎。

以下將教學過程作簡要回述:

整個教學過程主要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等式的性質,採用體驗探究的教學方式,首先由老師演示天平實驗,分別在天平兩側放上砝碼使天平保持平衡,並把實驗轉化為數學問題並列出數學式子;再讓學生所列的式子,提出問題:通過天平實驗所得到的式子你能聯想到等式有什麼性質?由學生獨立思 考歸納出等式的性質一和性質二,然後再把等式的性質抽象為數學的符號語言並表示出來。最後通過練習鞏固等式的兩條性質,並讓學生從練習中思考運用等式的性質時應注意些什麼?第二部分是對等式性質的運用。通過兩個例題和兩個練習,揭示等式性質的對稱性和傳遞性,為後面學習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作好了鋪墊。

回顧本節課,覺得在一些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的把握中還存在着一些問題:

1、不能正確的把握操作的時間,導致延遲了大概5分鐘下課。作為教師所演示的實驗操作的難易程度,應和所給的討論時間成正比。這樣既保證了實驗的有效性,又不至於浪費時間。在探索等式性質中用天平演示實驗之後留給學生思考和討論的時間並不是十分充足,使活動沒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而其後在訓練的時候留給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時間也略顯不足。

2、教學中沒能注重學生思維多樣性的培養。數學教學的探究過程中,對於問題的最終結果應是一個從“求異”逐步走向“求同”的過程,而不是在一開始就讓學生沿着教師預先設定好方向去思考,這樣控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如在研究等式性質1的過程,老師是步步指導,層層點拔,惟恐有所紕漏,使得學生的思維受到了限制。

3、在課堂上對突發的事件處理不夠果斷,對學生的回答沒有及時反饋。如在練習2中要求學生同時根據等式的兩個性質編一個新的等式時,學生的解答出現了多種結果,老師的點評和引導所花的時間過多(約5分鐘),打亂了下一步的安排。

4、對於性質1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釋。

5、對於性質的運用,採用老師問學生答的形式,缺少學生板演的環節,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的參與。

6、縮減了小組合作學習研討的時間,沒能體現小組合作的優勢。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5

等式的性質(關於乘除的),是在學生掌握了等式的性質(關於加減的)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本節課教學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識,探索、驗證,從而獲得新知,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的機會,使他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培養學生自我探究和實踐能力。

一、猜想入手 ,激發學習興趣

猜想是學生感知事物作出初步的未經證實的判斷,它是學生獲取知識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因此,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在一個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所得結果還會是等式嗎?這時學生就會躍躍欲試,從而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學生一旦做出某種猜測,他就會把自己的思維與所學的知識連在一起,就會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於是就會主動參與,關心知識的進展,從而達到事倍功半的教學效果。

二、操作驗證, 培養探索能力

在探究等式的性質(關於乘除的)時,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首先讓學生把一個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然後思考討論:所得結果還會是等式嗎?引導學生髮現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然後再讓學生把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0”,結果怎麼樣?通過兩次實踐活動,學生親自參與了等式的性質發現過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維能力、空間感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鍛鍊和提高。

三、發散思維, 培養解決問題能力

在學生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時,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以説

促思,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對學生的五花八門的想法不急於評價,應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説一説,議一議,互相交流,達成共識。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理一理,歸納出等式的性質(關於乘除的)。通過“擺寫想説”的活動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發散,在活動中發展,學得主動、紮實,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求異思維、創造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本課教學中,也有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例如:讓學生運用“猜想——驗證”的方法探索規律,感悟等式的性質,這樣的學習方式,學困生更像一個旁觀者,教師該怎麼辦?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6

在學習第一部分——鮮花滿地,抓住“滿地”“這裏一朵”“那裏一朵”“真比……還多”等詞語,先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初步感受到夏天到處開滿了鮮花。隨後引導學生入情入境進行想象。“滿地”一詞,滿地的鮮花是怎麼樣的多呢?僅僅是到處開了花嗎,我想這樣的感知是停留在表面層次上的,是不夠的。所以設計了這樣的環節:除了草地上開滿鮮花,哪些地方也是鮮花盛開呢?針對低年段孩子的特點,用這樣的形式幫助學生展開想象,把語言文字還原成一副副鮮活的畫面,讓學生眼中的鮮花豐滿起來,充分地感受到鮮花數不勝數的情景。

在學生熟讀背誦課文之後,為了進一步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我設計了“爭當小詩人”的教學環節,目的是進行語句的基本功訓練。我出示句式:我最喜歡草地上遍佈地的牛羊, 這裏( )那裏( ),真比( )。然後讓學生模仿課文的格式來練習説話。學生學會了模仿之後,我又讓學生盡情想象,自己進行創造,我發現孩子們的思維是很活躍的,他們描寫的事物都很生動。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7

《秋天的懷念》是著名作家史鐵生在母親逝世後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中講述了自己雙腿癱瘓後,幾乎喪失了生活的勇氣,是身患重病的母親用體貼入微、深沉無私的愛,使自己明白了生命的好處,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在上這節課之前,我從網上觀看了竇桂梅老師將這節課的視頻,我被竇老師這種語文課堂所感染,在她的課堂上,孩子們受着愛的教育,用自己的感情朗讀着,孩子們就是在與文本對話。我認真的聽着,認真的記着,我想讓我的課堂也能有這種效果,所以,在整理好教案後,我上了這節課,我帶着自己的感情上了這節課。反思執教的過程,我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瞭解背景,走近作者,體會內心。

課前,我佈置學生從書籍、網絡中,瞭解史鐵生的相關資料。上課伊始,我讓學生交流史鐵生的有關資料,當學生得知作者癱瘓才21歲時,我立刻讓學生揣測一下:當一個人的花樣年華都要在輪椅上度過時,會產生什麼想法呢?孩子們立刻體會到作者有死的念頭不足為奇。言語中,孩子們流露出對作者的惋惜與同情。從而為下文感受母愛埋下了情感鋪墊。

二、走進文本,感受母愛。

《秋天的懷念》一文主要是透過對母親的動作、語言、神態的細緻描述來刻畫形象的。於是,教學本文時,我就從這些細微處入手,引導學生體會“撲”“抓”“忍”動作背後母親的情緒,讓學生感受到母親對作者那種深沉的愛。抓住“央求”“喜出望外”“高興”“敏感”等詞語,讓學生反覆品讀,分析母親情緒變化的原因,從而感受到母愛是留意翼翼,母愛是善解人意,母愛是一種擔心,母愛是一種堅持,母愛是一種力量……於是學生最後明白,原先母愛就是平凡中的偉大。在課上,我學竇老師讓孩子們把自己的感情送進去,再讀,透過多次朗讀,孩子們也融進了文本,感情也自然流露。

三、走出文本,學會感恩。

本文的情感目標是讓學生體會到母親的無私和偉大,從而激發他們感恩之心。課文的結尾我安排了這樣一個説話的環節,讓學生以《媽媽,我想對您説》為題,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在學生們一字一句的傾訴中,課文的情感目標得到了深化。

我明白,我自己的教學水平還不夠高,駕馭課堂的潛力遠沒有名師那樣好,但我在努力,也許我永遠不會成為名師,但我不會放鬆對自己的要求。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認真琢磨,用心去教。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8

本課教學是在上節課通過槓桿尺的研究得出槓桿如何省力、費力、不省力也不費力的前提下,探究生活中的各類槓桿類工具。對於此課教學,簡單枯燥的説教起不了多大效果,要儘可能多的通過實物,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激發學習興趣,在遊戲中體會科學的奧祕,掌握相應的科學知識。

教材第一部分是如何區分槓桿是省力、費力、不省力也不費力,我告訴學生可以分兩個步驟,1、先要找到槓桿類工具的支點、用力點、阻力點;2、分析三個點之間的位置關係,依據槓桿尺實驗的結論來區分。對於鐵片撬開鐵桶蓋、夾子夾東西、開瓶器開啤酒瓶三個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分析,前兩項較易掌握,在開酒瓶蓋時有的學生找不準阻力點和支點,這裏需要老師加以引導分析。

第二部分是生活中更多的槓桿類工具的分析,老師要多準備些實物,通過演示操作,讓學生親眼看到各類槓桿類工具的工作過程,學生就容易發現三個點,從而能方便的區分是何種槓桿的應用。對於剪刀,教師有必要進行補充,對於同一把剪刀,使用方法不同,其省力或費力情況也是不同的。對於費力的鑷子和筷子這兩種槓桿類工具,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要設計成費力的?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9

《修鞋姑娘》一文感情真摯而富有感染力,是指導有感情朗讀的好材料。因此,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緊扣一個“讀”字,首先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通過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瀏覽課文、蒐集信息,默讀批註、角色朗讀、入情入境,心靈呼喚、情感昇華等多種讀書方法,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引領學生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在讀中表露自己閲讀過程中體驗到的情感,進而表達自己的閲讀所得。因為,只有學生充分的感知、感悟文本內容,才會有自己的發自內心的閲讀體驗,才能真正達到與文本的交流。

讓每一個學生都不同程度的得到發展,是課堂教學不懈的追求。課堂教學最重要的不是教師的教學過程,而應該是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生由不會到學會,由不會學到會學,情感由淺到深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作批註,有感情的朗讀指導等,注重放手讓學生親歷學習的過程,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真正在學習中獲得具有個人獨特感受的知識。

課堂是生活的例子,生活是課堂的延伸。教材只是一個憑藉,一把鑰匙,一把引領學生開啟更廣闊學習空間的鑰匙,在本課教學中,我努力尋找和利用這把鑰匙,將其與課內外練筆緊密的聯繫,特別是課後的仿寫練習,指導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人物,進行了一次實實在在的習作練習。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10

一、沒有“提問”但是應該有“問題”,那麼,這個“問題”,除了以話題的形式呈現以為,有沒有其他的呈現方式了呢?

二、在圍繞話題進行説讀活動的時候,如果發現學生説得不夠深入,此刻,老師的“追問”,算不算“提問”?如果算,那麼,這個課型算不算“無提問設計”?

三、在學生説讀活動中,教師的“介入”肯定是需要的,他需要通過藝術的“ 介入”來調控活動方向,來增強活動的厚度。那麼,教師的這種“介入”應該控制在怎樣的一個“度”上,才不至於喧賓奪主,不至於越俎代庖?

整個課堂,學生邊讀邊説,邊説邊讀,學生在文本中來來回回地走,課堂氣氛輕鬆活潑,學生積累豐厚自然。

我覺得,這堂課我的最大的亮點,可能就是:大膽嘗試了課堂教學中的“無提問設計”。

從“提問”的視角來審視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有如下幾種情況:一是“碎問”,時時在問,問得密度很大,可以説已經不能稱之為“提問”;二是“多問 ”,問得比較多,“提問”的質量不高;三是“主問”,只提出幾個主要的問題,提問有深度,有牽引性,學生能夠充分地活動起來;最後一種情況,最精妙最有趣,就是“不問”,不使用提問來建構課堂,也不使用提問來組織教學。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11

加速度的概念既是重點,又是難點。首先要注意加速度的引入。可以通過公共汽車與無軌電車(或卡車與小汽車)啟動,速度從零加速到5m/s的差異,使學生體會到速度的變化有快慢問題。也可演示物體從不同傾角的斜面滑下,在水平面滑行的距離大致相同,比較物體在不同傾角的斜面的速度變化的不同點是什麼?從而提出速度變化有快慢之分。 引入加速度的概念後,要強調兩個問題。其一,加速度不是表示速度的增加,也不是速度的變化,而是速度變化的快慢。其二,加速度的大小與速度的大小沒有任何直接關係,高速公路上高速勻速行駛的汽車,它的加速度為零。這兩個問題,都可以用課堂討論的方式進行。

暫時迴避幾個問題:

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如何判斷方向的問題應暫時迴避,待引出牛頓第二定律再研究;

第二,不宜提“速度變化的快慢”,包括“速度方向變化的快慢”;

第三,不宜提平均加速度與即時加速度。

在教學過程中不妨多舉些例子,會有利於學生對“加速度”概念的理解。比如我們可以給學生一個這樣的例子:一輛汽車用10s的時間從0km/h增高到108km/h(也就是平時説的30m/s)的速度,如果是勻加速,那麼加速度就是3m/s2,這輛汽車遇到特殊情況時,從108km/s開始剎車,4s停下來,那麼此時的加速就是7.5m/s2。

上面這輛汽車在加速階段,加速度是3m/s2,那麼第一秒末是3m/s,第二秒末是6m/s,第三秒末是9m/s……第十秒末就是30m/s,就是108km/h。在剎車階段,加速度是7.5m/s2,從30m/s開始剎車,剎車第一秒達到22.5m/s,第二秒末達到15m/s,第三秒末達到7.5m/s,第四秒末達到0,停下來。

例子要淺顯易懂,然後可以多舉幾個,如果讓學生兩個人一組互舉例子,效果是最好的。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12

針對這一節課中出現的問題,我做出瞭如下的反思:首先在備課的時候,一定要抓準重難點,安排好一節課的內容,抓準一節課的時間;其次一定要體現以學生為主的原則,要講練結合,給學生足夠多的時間做練習,充分理解接受新的知識。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不斷不改進自己的不足之處。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13

英語字母教學作為學習英語的基礎,是國小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一環。字母教學是學生英語學習的起始,由於學生所掌握的英語知識十分有限,字母教學容易陷入單一枯燥的學習氛圍中。如何使字母教學省時高效又充滿趣味呢?

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發現,由於現在學生接觸英語字母的機會比較多,所以一小部分學生已經基本掌握大部分字母的讀音。如果教師在課堂上還是按照教材中的安排,每單元教二、三個字母,學生就會因為覺得簡單而慢慢失去學的興趣,甚至會對以後的學習產生不良的影響。而國小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如果一開始就讓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將會使我們的英語教學陷入困境。所以我在教學字母時,先花一二節課的時間教學所有的字母。這樣,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量,教師就能採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進行鞏固,使學生在形式多樣的操練活動中得到提高。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14

在課堂上,我讓學生對文章的段落間的空白進行分析。他們發現作者對每一事物描寫之間有很大的空白,從而使他們認識到這是本文的結構“片段式”的特點。

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對“祖國山川頌”這題目的解讀不到位。上課時,我只提到了這是一種問題,而沒有從它的來源和演變説起,給學生造成很懵懂的狀態。“頌”應是來源於《詩經》中的“風、雅、頌”。以採取讚美、歌頌為主。寫法上多用鋪敍手段。在上課時先講解語言美再歸納結構特點,中間有點雜亂。後感:

朗讀永遠是語文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多讀幾遍,就能夠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內涵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對於寫景遊記類的散文。但對於當前普通班的學生來説,朗讀是讓他們很厭煩的。如何提高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如何使他們的朗讀從被動變為主動,是當前讓我考慮很多的問題。也擔心如果不使用好一點的勉勵措施,僅憑苦口婆心的勸説,那今後語文學習的效果會是很不好。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15

《我的長生果》是一篇拓展閲讀課文,教學中應該讓學生自讀自悟,以文為本,讀中思考,讀中領悟,在文中讀出想象來,不能講的太多,很多詞語要讓學生聯繫上下文自己去理解。因此,我先讓學生自讀自悟,從文中讀出想象來,引導學生結合重點段體會作者情感,對閲讀的熱愛,把酷愛讀書這種情感貫穿始終。這篇課文很長,如何在一節課內完成這篇課文的學習:

首先我讓同學們運用以前所學的閲讀方法進行快速地閲讀,迅速地捕捉文中所傳遞的信息。

第二、應該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然後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既做到以學為主,也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第三、精心處理教材,緊扣文章主線展開教學,教學線路清晰,重點突出。

這堂課,在教學過程中我總覺得老師的話語,説得有些過多,擠兑了學生學習的時間,但是使學生對閲讀的認識得到了昇華,激發了學生對閲讀的熱愛之情。所以我覺得這些時間花的也是值得的

學了這篇文章,學生受益無窮。裏面的好詞佳句數不勝數,讓人看的眼花繚亂,如別出心裁,如痴如醉,嘔心瀝血,如飢似渴等……文中用了大量比喻,描寫生動具體,寫的很真實。文中還有一句莎士比亞的話:“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作者還提了建議,閲讀不僅可以擴大我們的想象力,還能讓我們得到充分的知識和智慧。讀了這篇文章學生明白了:作文要別出心裁,落筆要有與眾不同的“鮮味”,作文要寫真情實感, 也離不開借鑑和模仿,但真正打動人心的應是自己嘔心瀝血的創造!我相信,學了這篇文章後,學生不僅會愛上讀書,而且也學會了許多寫作方法。

上完這篇課文,我更深切地體會到:要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一定要讓學生喜歡閲讀,並倡導閲讀的氛圍,學生的習作水平也將在愛上閲讀的同時提升。同時我們老師平時也要多讀書,做一個愛讀書的老師,一定會幸福一生!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16

我所執教的《烏塔》是一篇獨立閲讀課文,寫的是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獨自一個人遊歐洲的故事,表現了這個少年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以及她對生活的熱愛。學這篇課文目的一是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了解世界上其它國家兒童的成長經歷,培養自己獨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二是培養學生閲讀有主見的見解,並願意與大家交流閲讀感受。根據教材特點和教學目的,設計的幾個環節來達到教學目的的效果比較成功:

1、自讀自悟,瞭解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2、研讀課文,這篇課文寫的是成長故事,從頭至尾隻字未提對小姑娘的評價,因此需要學生研讀課文。從故事中去體會小姑娘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設計了替小姑娘的老師用中文給小姑娘打個來中國學習轉學評語的情節,激發學生從課文中的小姑娘的行為、語言中去體會小姑娘的特點。

學生興趣很大,當了一回老師給學生評語,聽課的老師也反映這情節設計是本堂課一個亮點。

3、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有主見的見解,並願意與大家交流閲讀感受,設計了一個小小辯論:一個未成年孩子該不該獨自遠行?這一個環節意在檢查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程度,和交流閲讀後主觀的見解。

(當時一節課容量太大,討論不是很成功,只有三個同學發了言,但第二節課繼續時,課堂生成特別活躍,正反方同學脣槍舌戰辯駁得有理有據,特別當大部分同學提出不安全,萬一被人綁架了怎麼辦?每人都有智斗的方法去對付。最後周瀅琰同學一句話切中要害,歐洲是一個文明的地方,不會出現上述擔心的情況,博得了全班同學的掌聲。)

4、設計回答校長的一個問題,使中國的國小生樹立了自信,目的是讓學生知道中外兒童各有所長,也各有差異。

5、最後作業拓展題:

把這個故事講給家長聽,聽聽家長成熟的見解,以便增長知識,使自己更加成熟。

不足的地方有:

⑴ 獨立閲讀課文,研究課文時要不讀全文,可讀重點段來理解,以免佔有課堂時間。

⑵ 學生質疑的詞語放在後面的研讀課文中去理解。

⑶ 加強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多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去讀去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3j6nk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