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數學8和9的認識教學反思案例(精選17篇)

數學8和9的認識教學反思案例(精選17篇)

數學8和9的認識教學反思案例 篇1

本節課上後個人感覺還有很多細節問題沒有處理好,雖然同事們都給予了肯定,但我個人還是不太滿意的。下面作出自我反思:

數學8和9的認識教學反思案例(精選17篇)

1、本節課拖堂5分鐘,主要原因有二:

首先可能是教學內容較多,在新課中就有許多練習,整體上時間已經比較緊湊了。

第二,在兩個環節上個人認為還處理不當,導致時間浪費過多。一是學生收集的信息中有一個關於8和9的小故事,這在試教時是沒有的,因為兩個班學生收集的信息不同。我覺得這個題材不錯,於是在課堂上給學生讀了一下,也浪費了1分鐘時間,雖然感覺這能吸引學生的興趣,但在時間如此緊湊的前提下,也只能放在課後讓學生去了解。另外,在處理8和9的序數意義時,我怕讀題太費時間,但結果學生由於識字量有限,對這一題解決得並不理想,也許讀一讀題目,效果會好很多,畢竟這是一年級的學生。由於我對低段教學經驗不足,總是忽略這個問題,這是今後應十分重視的問題。

2、8和9的書寫環節應該調整在揭題之後。

這是吳老師給我提的第一個建議,我發現其實這個問題很明顯,但自己之前卻沒有考慮到,而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看到課本上的順序是這麼安排的,就這麼死板地去教,可見自己處理教材上還應考慮得更周全些。

吳老師的建議讓我覺得豁然開朗,比如在理解8、9的基數和序數意義時,我是通過數花朵一題來完成的,但由於沒有讀題,學生反饋情況不太理想,吳老師建議我讓學生現場站一站,如請從左數第8個學生站起來,請從右數8個學生站起來。這樣的方法既直觀又生動,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理解“幾和第幾”,從而突破難點。遺憾的是我只能將吳老師的建議帶回我平時的課堂深化下去,感謝的是有這麼多專家及同事給出中肯的建議,讓我學到更多!包括黃校長,親臨我的試教,悉心指導;還有吳老師的諄諄指導,總是讓我受益匪淺,而面對這所有的一切,我只有更快地改正自己的不足!

個人覺得自己此次準備倉促,也暴露出了自己在教學上的許多不足之處,比如設計上,還沒有特別創意的設計。又如以往對於教研課,我都至少試教2次,而本次只教了1次,所以也足以看出自己的功底還不夠,以後應朝着“精教”的方向去努力。另外,本節課我都採用保護環境這個主題,後面的練習設計也都在“花”上下功夫,但給人的感覺卻有些視覺疲勞,可見我的情境沒有連貫好。藉着此次機會給自己提出一個忠告:不要忽視每一節課,不要因為這是一節普通的教研課而不夠重視,我需要的是初上講台時的那種執着和不懈的努力。不要給自己找任何的藉口,正視不足,不斷改之,方為上策!

數學8和9的認識教學反思案例 篇2

1、注重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

對於8、9的認識,學生的腦子裏並非一片空白,可任由教師任意塗抹。在幼兒園的學習中、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們或多或少已經接觸過8和9,對8和9已經有了一些的認識,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在學生的已知的基礎上進行8和9的認識的教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已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這就是説,數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

基於此點認識,我在教學主題圖後,讓學生找一找,説一説生活中數量是8或9的物體。可以將課堂教學空間延伸到課外,使每一個學生真真切切地領會8,9的基數含義。同時讓學生説一説,強化學生的感知,也暴露了學生的思維過程,構建自然數和被數物體間的關係,培養學生用數進行信息交流,也可以培養低年級學生“説”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可教學設計始終是一種設計,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學生説出了媽媽給我買了4個蘋果,爸爸又給我買了4個蘋果,我一共有8個蘋果。因為一開始,沒有對第一個學生回答的問題作適當的評價,致使後面每個小朋友站起來都這樣類似的説。可見國小生的模仿性是很強的。在教學時,一定要做到及時評價,恰當評價。

2、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學生藉助他人的幫助和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知識。由此可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學不能替代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無法幫學生思考,無法代學生體驗。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不只是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學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課程的內容是現實的,學習的過程也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過程,學生要有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在自主探索、親自實踐、合作交流的氛圍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確自己的思想,並有機會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

在“8和9的認識”的教學中,我為學生提供了一些活動素材,並給學生獨立探索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發現、探究和討論交流等活動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如“數點子圖”,我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數,然後讓他們説説自己是怎麼數的?學生在數的過程中不僅會一個一個地數,兩個兩個地數,而且還會聯繫左右圖來數。 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探索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數完點子圖後,我讓學生從這三個數中隨便選擇兩個,用以前學過的符號來表示它們的大小。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比較空間,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但是,在這一教學環節上,我沒有處理好板書。我完全是按照學生的回答來板書的,沒有系統性。7〈 8 9 〉8

8〈 9 8 〉7

7〈 9 9 〉7

如果當學生自己選擇了兩個數,並且運用〈 或 〉説出了一個式子。這時教師就可引導學生,還是這兩個數,你還能用另外一個符號來連結嗎?這樣,可能學生就會比較有序地説出,也可以從對比中發現兩個數的關係。一次選擇就讓學生會用兩種符號來表示兩個數的大小,板書也不會讓人感覺很亂。

7〈 8 8 〉7

8〈 9 9 〉8

7〈 9 9 〉7

3、師生互動,關係融洽

新課程帶來的其中一大變化就是:教師的角色發生了重大轉變,從課堂單一的數學知識的傳授的角色,逐步向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轉換。本節課主要體現在多元化的生生、師生評價。如在出示直尺圖後,我讓學生也來噹噹小老師,看着直尺上的數,向其他的小朋友提幾個問題。學生在互問互答完以後,我會提醒提問題的學生,“你覺得他回答的怎樣?”“把掌聲送給××!”通過送掌聲的活動,給學生以極大的鼓勵,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使整個課堂裏充滿了掌聲,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評價能力的提高。

4.幾點不足和一些困惑

對於8和9,學生都已經認識,並且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已經會寫。在教學完8、9的基數與序數意義後,我又獨立放了單獨一塊內容教學8和9的寫法。到底這還有沒有必要教,或者放在這個地方教合不合適,還值得探討。

另外對於評價機制,我自問對每一個學生都是一視同仁的。但在上課時,獎勵上也有些不公平。如在做摘蘋果的練習時,我是一道題獎勵一個蘋果,但沒有考慮到題目的難易程度,有些很容易的題目,學生也是得到一個蘋果,而有些很難的題目,也是一個蘋果。獎勵要體現公平,在一堂課上,可能還看不出什麼。但長此以往,如果獎勵不公平,會降低學生的積極性。本來獎勵的目的就是要激發學生的上課積極性,如果不公平,反而會適得其反。

數學8和9的認識教學反思案例 篇3

1、注重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

對於8、9的認識,學生的腦子裏並非一片空白,可任由教師任意塗抹。在幼兒園的學習中、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們或多或少已經接觸過8和9,對8和9已經有了一些的認識,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在學生的已知的基礎上進行8和9的認識的教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已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這就是説,數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

基於此點認識,我在教學主題圖後,讓學生找一找,説一説生活中數量是8或9的物體。可以將課堂教學空間延伸到課外,使每一個學生真真切切地領會8,9的基數含義。同時讓學生説一説,強化學生的感知,也暴露了學生的思維過程,構建自然數和被數物體間的關係,培養學生用數進行信息交流,也可以培養低年級學生“説”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可教學設計始終是一種設計,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學生説出了媽媽給我買了4個蘋果,爸爸又給我買了4個蘋果,我一共有8個蘋果。因為一開始,沒有對第一個學生回答的問題作適當的評價,致使後面每個小朋友站起來都這樣類似的説。可見國小生的模仿性是很強的。在教學時,一定要做到及時評價,恰當評價。

2、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學生藉助他人的幫助和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知識。由此可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學不能替代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無法幫學生思考,無法代學生體驗。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不只是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學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課程的內容是現實的,學習的過程也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過程,學生要有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在自主探索、親自實踐、合作交流的氛圍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確自己的思想,並有機會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

在“8和9的認識”的教學中,我為學生提供了一些活動素材,並給學生獨立探索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發現、探究和討論交流等活動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如“數點子圖”,我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數,然後讓他們説説自己是怎麼數的?學生在數的過程中不僅會一個一個地數,兩個兩個地數,而且還會聯繫左右圖來數。 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探索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數完點子圖後,我讓學生從這三個數中隨便選擇兩個,用以前學過的符號來表示它們的大小。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比較空間,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但是,在這一教學環節上,我沒有處理好板書。我完全是按照學生的回答來板書的,沒有系統性。7〈 8 9 〉8

8〈 9 8 〉7

7〈 9 9 〉7

如果當學生自己選擇了兩個數,並且運用〈 或 〉説出了一個式子。這時教師就可引導學生,還是這兩個數,你還能用另外一個符號來連結嗎?這樣,可能學生就會比較有序地説出,也可以從對比中發現兩個數的關係。一次選擇就讓學生會用兩種符號來表示兩個數的大小,板書也不會讓人感覺很亂。

7〈 8 8 〉7

8〈 9 9 〉8

7〈 9 9 〉7

3、師生互動,關係融洽

新課程帶來的其中一大變化就是:教師的角色發生了重大轉變,從課堂單一的數學知識的傳授的角色,逐步向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轉換。本節課主要體現在多元化的生生、師生評價。如在出示直尺圖後,我讓學生也來噹噹小老師,看着直尺上的數,向其他的小朋友提幾個問題。學生在互問互答完以後,我會提醒提問題的學生,“你覺得他回答的怎樣?”“把掌聲送給____!”通過送掌聲的活動,給學生以極大的鼓勵,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使整個課堂裏充滿了掌聲,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評價能力的提高。

4.幾點不足和一些困惑

對於8和9,學生都已經認識,並且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已經會寫。在教學完8、9的基數與序數意義後,我又獨立放了單獨一塊內容教學8和9的寫法。到底這還有沒有必要教,或者放在這個地方教合不合適,還值得探討。

另外對於評價機制,我自問對每一個學生都是一視同仁的。但在上課時,獎勵上也有些不公平。如在做摘蘋果的練習時,我是一道題獎勵一個蘋果,但沒有考慮到題目的難易程度,有些很容易的題目,學生也是得到一個蘋果,而有些很難的題目,也是一個蘋果。獎勵要體現公平,在一堂課上,可能還看不出什麼。但長此以往,如果獎勵不公平,會降低學生的積極性。本來獎勵的目的就是要激發學生的上課積極性,如果不公平,反而會適得其反。

數學8和9的認識教學反思案例 篇4

對於“8和9的認識”,教材在編排上和前面的“6和7的認識”基本一樣,不過比“6和7的認識”的要求稍微高一些。我在教學“8和9的認識”時,是按照數數、認識數字、數的順序、比較相鄰兩個數之間的大小、序數、寫數,這樣的思路進行設計的。

一、充分運用主題圖,用好教材

對於8、9的認識,學生的腦子裏並非一片空白,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們或多或少已經接觸過8和9,對8和9已經有了一些的認識,只是還沒有足夠的機會用語言表述出來,因此我充分運用主題圖,給學生提供可供數數的豐富的資源,讓學生數一數,説一説校園主題圖中數量是8和9的物體,當學生説出,黑板上有8個大字“熱愛自然,保護環境”時,我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二、動手操作,自主探究,不失時機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在認識了8和9之後,我安排了擺一擺、畫一畫,這個環節,首先,讓學生從學具盒裏數出8個、9個學具,在以往教學“6和7的認識”時,都是要求用數的小棒擺出自己喜歡的圖形,而對於8和9的認識,教材只要求擺出8個圓形,9個三角形,因此我設計了畫一畫,讓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圖形來表示8和9,學生參與面廣,積極性也很高,使每一個學生真真切切地領會8,9的基數含義。在教學比較大小時,我出示 “點子圖”,我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數,然後讓他們説説自己是怎麼數的?學生在數的過程中不僅會一個一個地數,兩個兩個地數,而且還會聯繫左右圖來數。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探索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數完點子圖後,我讓學生從這三個數中隨便選擇兩個,用以前學過的符號來表示它們的大小。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比較空間,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三.注重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

我在教學主題圖後,讓學生找一找,説一説生活中數量是8或9的物體。可以將課堂教學空間延伸到課外,使每一個學生真真切切地領會8,9的基數含義。同時讓學生説一説,強化學生的感知,也暴露了學生的思維過程,構建自然數和被數物體間的關係,培養學生用數進行信息交流,也可以培養低年級學生 “説”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對學生的評價不夠果斷與準確;

2、教學語言還不是很貼近兒童,態度也有生硬之處;

3、學生參與活動時,教師的組織指揮不到位,沒能準確地掌握“度”。

4、前後環節有重複,起伏不是很大,還不能充分體現“扶”→“放”的做法。

總之,本節課之後,我反思:如果我們能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入手,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喜聞樂見,符合兒童特點的學習環境,就可以清除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屏障,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數學原型,感受到數學的價值,更重要是發展學生智力與技能,使數學學科的學習與生活融為一體。

數學8和9的認識教學反思案例 篇5

對於“8和9的認識”,教材在編排上和前面的“6和7的認識”基本一樣,不過比“6和7的認識”的要求稍微高一些。我在教學“8和9的認識”時,是按照數數、認識數字、數的順序、比較相鄰兩個數之間的大小、序數、寫數,這樣的思路進行設計的。

一、充分運用主題圖,用好教材

對於8、9的認識,學生的腦子裏並非一片空白,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們或多或少已經接觸過8和9,對8和9已經有了一些的認識,只是還沒有足夠的機會用語言表述出來,因此我充分運用主題圖,給學生提供可供數數的豐富的資源,讓學生數一數,説一説校園主題圖中數量是8和9的物體,當學生説出,黑板上有8個大字“熱愛自然,保護環境”時,我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二、動手操作,自主探究,不失時機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在認識了8和9之後,我安排了擺一擺、畫一畫,這個環節,首先,讓學生從學具盒裏數出8個、9個學具,在以往教學“6和7的認識”時,都是要求用數的小棒擺出自己喜歡的圖形,而對於8和9的認識,教材只要求擺出8個圓形,9個三角形,因此我設計了畫一畫,讓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圖形來表示8和9,學生參與面廣,積極性也很高,使每一個學生真真切切地領會8,9的基數含義。在教學比較大小時,我出示 “點子圖”,我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數,然後讓他們説説自己是怎麼數的?學生在數的過程中不僅會一個一個地數,兩個兩個地數,而且還會聯繫左右圖來數。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探索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數完點子圖後,我讓學生從這三個數中隨便選擇兩個,用以前學過的符號來表示它們的大小。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比較空間,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三.注重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

我在教學主題圖後,讓學生找一找,説一説生活中數量是8或9的物體。可以將課堂教學空間延伸到課外,使每一個學生真真切切地領會8,9的基數含義。同時讓學生説一説,強化學生的感知,也暴露了學生的思維過程,構建自然數和被數物體間的關係,培養學生用數進行信息交流,也可以培養低年級學生 “説”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對學生的評價不夠果斷與準確;

2、教學語言還不是很貼近兒童,態度也有生硬之處;

3、學生參與活動時,教師的組織指揮不到位,沒能準確地掌握“度”。

4、前後環節有重複,起伏不是很大,還不能充分體現“扶”→“放”的做法。

總之,本節課之後,我反思:如果我們能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入手,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喜聞樂見,符合兒童特點的學習環境,就可以清除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屏障,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數學原型,感受到數學的價值,更重要是發展學生智力與技能,使數學學科的學習與生活融為一體。

數學8和9的認識教學反思案例 篇6

教材在有關6和7的加減法的安排上由以前的一幅圖表示一個算式過渡到一幅圖表示兩個算式。這項內容就成為本節教學的重點,為了突破這個重點,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前我深挖教材,精心設計教案,使得整節教學能夠順利開展,現將教學內容反思如下:

1.結合情境,引導學生操作,充分感受“一圖兩式”。

我把課本中小朋友擺小棒的圖,變成學生喜歡的卡通小動物(小雞和小青蛙)。由小動物在草地上盪鞦韆的情境,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畫面生動活潑,既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又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把1只小雞和5只小青蛙放到每個組的草地鞦韆上,求一共有多少隻小動物?通過兩位同學不同角度的觀察,列出兩道不同的加法算式,並讓學生説明是怎樣看圖列式的。這一環節初步感受“一圖兩式”,感知根據一幅圖可以列出兩道不同的算式。

2.獨立操作,形成概念,理解“一圖兩式”。

我設計的第一個環節,是讓學生在情境中感知“一圖兩式”。而接下來的第二個環節,是讓學生在情境中獨立地進行操作,進一步鞏固和理解“一圖兩式”的意思。在鞦韆數量不變的情況下,讓學生思考,還可以擺成幾隻小雞和小青蛙,用小棒和圓片代替小雞和小青蛙自己來擺一擺,並看着自己擺的圖列出兩道加法算式。這樣便出現了兩組6的加法算式,加上我讓同桌兩人互相講解是怎樣看圖列出算式的,又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合作能力。通過這一環節的教學,使學生從感知中樹立“一圖兩式 ”的概念。這樣處理,既給學生提供了自由的操作空間和充足的思考餘地,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用數學意識。可能是讓學生合作得多了,加上孩子年齡小自控能力差,有部分孩子開小差,説話,今後,還要加強這些學習習慣的培養。

3.建立表象,由具體操作到看圖列式。

第三個環節,便是學生根據教師出示的直觀圖,自己獨立列算式。使學生能夠由具體的實物抽象到看直觀圖列式,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遵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4.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合理安排教材內容。

在教學設計中,我把6和7的加減法分開處理,先教學加法進行鞏固。再教學減法進行鞏固,這樣,學生能夠在很紮實的理解加法的“一圖兩式”的前提下,進一步學習減法。在最後的練習中,再出現加法和減法的綜合練習,使學生能夠整體、全面地理解鞏固新知識。如:在綜合練習中,出現了四道看圖列式。由於難易程度不同,可以讓學生任意選擇其中一幅圖,進行列式計算。這樣安排提供了充分的學習選擇機會,而且練習題的設計有針對性,能夠照顧到全體學生的學習水平。

5.活動形式多樣化,語言貼近學生生活。

課堂上,我們設計了這樣幾個活動:a.你還想讓幾隻小青蛙和幾隻小雞來玩鞦韆,自己擺一擺;b.你們草地上的小動物也累了,你想讓哪種小動物先回去呢?c.綜合練習讓學生在這四幅圖中任意選一幅圖,喜歡哪一幅就做哪一題。留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讓學習靈活地選擇,同時也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孩子們的學習興致較高,只是由於放得太開了,有的孩子説不到點上。

整節教學中,我深挖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學環節,運用多種教學形式,貼近學生生活的語言,和有趣的、學生喜歡的卡通動物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了教學目標,掌握了所學內容,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數學8和9的認識教學反思案例 篇7

本節課,當學習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時,應讓學生了解任何一個有理數都可用數軸上的點表示,但數軸上點所表示的數並非都是有理數。學生不但要知道數軸上 給定的點表示的數,還要能把給定的數用實心點表示在數軸上。然後結合4和-4在數軸上的表示引到相反數的概念及在數軸上反映出的幾何性質。注意相反數概念 中的“只有”兩字及對於零的特殊規定。在整個數軸的教學中始終注重數與形的結合教學,在最後設置了一個實際問題,如:老師從學校出發,騎車向東走了3千米 到達小聰家,繼續向東走了1.5千米到達小明家,最後向西走了8.5千米到達小穎家. 你能用數軸表示小聰家、小明家、小穎家以及學校的位置嗎?你能説出小穎家在學校的什麼位置嗎?

本課之所以這樣設計,理由是:(1)從教學目標看,數軸是數形結合的典範,也是數形結合思想的初次出現,抽象性較高,同時它也是重中之重的概念,所以老師 必須提供足夠生動的背景,使學生獲得比較深刻的感性認識。(2)從教學藝術的需要看,運用生動活潑的場景可以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愉快 地進入課堂教學的最佳狀態。在這種教學情景中,學生理解最深刻,記憶最牢靠。特別要強調的是:深刻的感性認識是學生在理解、記憶、應用等思維活動過程中的 強有力的支撐點。(3)在動態的演示與多種情況的歸納,有利於提高學生動態解決問題的意識,建立運動的觀點,同進也有利提高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4)一 些感性認識的建立,也有利學生學習下一節“絕對值”的概念,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數學8和9的認識教學反思案例 篇8

5以內的加減法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要求掌握了10的分與合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是後面學習加減計算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基礎,部分孩子都讀過幼兒園,大部分孩子對這部分內容掌握得較好。因此,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感知數的計算與生活的聯繫,在具體的情景中,體會加減法的含義這一內容上來,具體如下:

1、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數學無處不在:

課堂上,我儘量列舉學生身邊的事情創設情景讓學生參與其中,從而就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非常感興趣,如教學5以內的加法時,首先出示小雞的場景圖,引導學生獨立觀察,同桌交流討論,交流認識到:把原來的3只和又來2只合起來共有5只。在老師小結的同時,學生用手勢表示進一步體會加法表示“合起來”的意思。其次,在學生讀算式的過程中,進一步深化理解“要把兩部分合起來”需要用加法來計算,這樣即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索的興趣,又進一步豐富學生對加法的認識,初步感悟用加法可以解決問題。

2、實踐運用,鞏固對加法的認識。

首先,出示“想想做做”實物圖,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所獲得的信息後列出加法算式;在此基礎上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學生邊畫圖形邊計算,一方面繼續鞏固對加法意義的理解,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掌握計算方法。

其次,深化練習,在擺脱具體圖形後學生直接應用合起來的思想計算第3題,在交流中,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算法,同時通過練習,規範學生的書寫格式,給人以數學美的欣賞。

再次,實踐應用,出示第4題的主題圖,在學生自由表達題意的前提上獨立完成,全班交流中培養學生完整表達的能力;另外,還通過計算後投信件的遊戲,不僅幫助學生熟練計算5以內的加法,而且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讓學生享受數學成功的快樂與價值。

總之,教學中,我積極提倡算法的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了數學交流的機會,目的是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由於提倡算法的多樣化,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解題策略,他們會運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會對解決數學問題有深切的體驗,從而取得學習數學的經驗,這些運算方法都是學生根據自己有的基礎知識和生活經驗思考的結果,每一個不同的算法,就代表了一個創新的意識,從而有效地進行了發散思維的訓練。

[本文出處:勵志天下 分享勵志人生經歷]

數學8和9的認識教學反思案例 篇9

教學中滲透給學生數學方法。每節課的教學中學生都會遇到問題,作為教師應在教學中給學生滲透一些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進而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發展他們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在課堂教學中,我使用各種學具、教具,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教學,使學生不光理解了知識,同時還掌握了一些數學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引向指路創設情景,提供信息、資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種途徑,使學生在不斷的“體驗”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用“試一試”、“比一比”、“做一做”等體驗方法,將“抽象”上升到具體的“再現”,使之成為豐富思維的活動。學生正是在這種“體驗、認識、再體驗、再認識”體驗性學習中,由於每個學生對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體驗,思維是獨立的、獨特的,很容易迸發出創造的火花,其創新的潛質有條件得到開發。

在體驗性學習中,通過交流討論,每個學生都可以從其他同學那裏獲得新的思想方法,每個學生又能夠充分地表現自我,學生的思想、能力、個性都是發展着的。每一個學生又都在不同的學習層次上得到自我實現,學生的體驗也是發展的。這節課的教學中,使學生感受到了解決問題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從而在使用方法的過程中,體驗到數學的樂趣。

數學8和9的認識教學反思案例 篇10

這節課是在學完正、反比例、一次函數,認識了一元二次方程之後的二次函數的第一節課,從課本的體系來看,這節課明顯是要讓學生明白什麼是二次函數,能區別二次函數與其他函數的不同,能深刻理解二次函數的一般形式,並能初步理解實際問題中對定義域的限制。

但是如果光從這些知識點上來講這節課,其實很簡單,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儲備基礎上很容易遷移和接受這些知識,那麼這節課還有什麼好設計的呢?

重新思索教材的編寫意圖,發現課本這部分內容大部分篇幅是在講三個實際問題,由此引出了二次函數,我才意識其實這節課的重點實際上應該放在“經歷探索和表示二次函數關係的過程,獲得用二次函數表示變量之間關係的體驗,從而形成定義”上,有了這個認識,一切變得簡單了!

整節課的流程可以這樣概括:學生感興趣的簡單實際問題——引出學過的一次函數——複習學過的所有函數形式——設問:有沒有新的函數形式呢?——探索新的問題——形成關係式——是函數嗎?——是學過的函數嗎?——探索出新的函數形式——概括新函數形式的特點——將特點公式化——形成二次函數定義——有練習鞏固定義特點——返回實際問題討論實際問題對自變量的限制——提出新的問題,深入討論——課堂的小結,這樣設計一氣呵成,感覺上無拖沓生硬之處,最關 鍵的是我認為這符合學生的基本認知規律,是容易讓學生理解和接受的。

對於實際問題的選擇,我將4個問題整和於同一個實際背景下,這樣設計既能引起學生興趣,也儘量減少學生審題的時間,顯得非常有層次性,這些實際問題貫穿整個課堂的始終,使整個課堂有渾然天成的感覺。

對於練習的設計,仍然採取了不重複的原則性,儘量做到每題針對一個問題,並進行及時的小結,也遵循了從開放到封閉的原則,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對於最後討論題的設計和提出,是我在進行了整個一章的單元備課後發現,我們其實對二次函數的最值問題是不講的,但是不講並不代表一點都不會涉及到,其中用到的思想方法還是相當重要的,在圖象的觀察中也具有了重要的地位,再加上這個問題在進行了前面的實際問題的解答之後是呼之欲出的:多種樹——想提高產量——多種幾棵好呢?,所以我設計了這個探索性的問題:假如你是果園的主人,你準備多種幾棵?注意這裏我並沒有提出最大最小值的問題,但是所有的學生都能理解到,這是數學的魅力。這個問題的提出是整節課的一個高潮和精華,是學生學完二次函數定義之後,綜合利用函數的基本知識,代數式的知識和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識進行的思考,因而他們的想法和説法,不論對錯,不論全面還是有所偏頗,其中都涉及到了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而這些恰恰是非常重要的。事實證明學生的思維真的是非常活躍的,你要你給了足夠的空間,他們總能從各方各面進行思考和解釋。

數學8和9的認識教學反思案例 篇11

新一輪課改為學生創造了有價值的學習方式,強調全面評價學生,關注學生的發展,它滲透着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增強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這些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健康成長是至關重要的。作為一直跟隨課改腳步的教師,我深刻體會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在充分使用“體驗式四環節”學習模式,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前提下,我的體會是精心進行合理、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使教師所編寫的學案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此,結合當前國中數學學科的課改精神和自身的教學實際,從新課程理念的角度談談自己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對新教材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礎上展開的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

一、明確新課標要求,把握好教學尺度

在教學中,要求學生“瞭解”的數學思想有:數形結合、分類討論、化歸轉化、類比、函數、方程等。這裏需要説明的是,有些數學思想在新課標中並沒有明確提出來,比如:化歸轉化思想是滲透在學習新知識和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的,方程(組)的解法中,就貫穿了由“一般化”向“特殊化”轉化的思想方法。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僅應該使學生能夠領悟到這些數學思想的應用,而且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不斷追求新知,發現、提出、分析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新課標中要求“瞭解”的方法有:分類法、反證法等。要求“理解”的或“應用”的方法有:待定係數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換元法、圖象法等。在教學中,要認真把握好“瞭解”“理解”“會應用”這幾個層次,不能隨意將“瞭解”的層次提高到“理解”的層次,把“理解”的層次提高到“應用”的層次,不然的話,學生初次接觸就會感到數學思想、方法抽象難懂,高深莫測,從而導致他們動搖了學數學信心。

二、採用多方位的課堂學習評價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要通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與思考,採用多方位的數學學習評價新模式。多嘗試採用操作題、口試題、創意設計等靈活多樣、開放的評價手段與方法,來關注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狀況,具體直觀地描述學生髮展的獨特性和差異性,減輕學生的壓力,突顯評價的激勵作用,加強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評價,力爭全面描述學生的發展狀況。新課程要求作業既要有鞏固和檢查功能,也要有深化和提高功能,還要有體驗和發展功能。所以我們佈置作業時,內容上宜注意突出開放性和探索性,形式上要體現新穎性和多樣性,容量上要考慮量力性和差異性。作業形式可以有解答題、探索題、想一想、動手做一做等。開展同學間作業相互糾錯。注意作業評判的過程性和激勵性,作業批改要重視學生在解題時的思維過程。同時要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儘量使用一些鼓勵性的評語,既指出不足,又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

三、創建師生平等的課堂學習環境

教學活動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關係是一種平等、理解、雙向的人與人的關係。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態的開放,個性的彰顯;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且是一種分享理解。交往還意味着教師角色的轉換。如創設情境緊密聯繫生活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再比如安排好教學的層次、精心挑選訓練題進行小結、注意氣氛反饋、重視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學的過程中,教師是個體,而學生是主體,教學中要敢於放,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積極地學。如課本讓學生看,概念讓學生抽象得出,思路讓學生講,疑難讓學生議,規律讓學生找,結論讓學生得,錯誤讓學生析,小結讓學生做。要讓學生勇於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敢於提出質疑。決定學的結果如何,學生的作用是內因,教師的作用是外因,只有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進行科學的思維和積極的創新,才能使知識內化和昇華為個人特質。再者,尊重每一位學生,努力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尤其不能歧視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須知,由於每個人的先天和後天的成長條件不盡相同,自然會造成能力上的差異,但這並不是他們將來能否成功的唯一決定因素。況且人的智力和能力發展有先後快慢之分。我們不經意的偏見和冷眼也許會讓世界少了一個愛迪生。教師的鼓勵支持是學生找回自信、勇於努力進取的最佳方法。

數學8和9的認識教學反思案例 篇12

四則運算的知識和技能是國小生學習數學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四則運算”這個單元主要包括四則混合運算和四則運算的順序。學生掌握四則運算順序,能夠正確地進行混合運算,不僅僅豐富了計算知識,提高了計算潛力,為進一步學習代數運算做好準備,同時也使學生學會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潛力。

運算順序學生以前接觸過,簡單的脱式計算也涉及到,但運算順序仍然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雖然拿到一個算式,你問他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他都明白,但在實際操作中問題卻很大,有相當多的孩子寫完算式之後就開始按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甚至遇到不夠減的時候還把被減數和減數顛倒位置。這説明了看似簡單的運算順序並不象想象的那麼簡單,只要記住運算順序就能計算,在識記和運用上還存在着脱節問題。

學生在學習上還存在着一些困難,對脱式計算的格式的書寫問題也很多,主要是把先算的部分寫在等號後面,不計算的把它扔在一邊,什麼時候需要了再寫出來,出現了上下算式不相等的狀況;還有的把先算的部分寫前面,任意顛倒數字以及運算符號的順序,導致計算結果出錯。

應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我陷入了思考。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很多,比如受低年級學習的影響,在先算的部分下方劃線,誤以為先算的要寫下來,而不是把計算的結果寫下來。

如何解決這些難題呢?

第一,解決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從而明確運算順序。

第二,熟記運算順序,到達張口就來的水平,這樣在計算時就構成條件反射,看到算式之後就明白先算什麼再算什麼,運算順序的熟記,為學生計算的步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一關解決了學生頭腦中的一個難題。

第三,在書寫格式上要做好示範工作,邊講邊寫,告訴學生這一步算的什麼,寫的數是哪個算式的結果,從而讓學生明白沒有參與計算的要原搬照抄,參與計算的是寫計算結果。

第四,練習時要讓學生説計算的運算順序,利用同桌或左右鄰的關係進行互幫互助,到達生生之間的合作交流。

第五,在解答解決問題時,提倡學生列綜合算式,在糾正錯誤中讓孩子理解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正確的書寫要求,提高學生的綜合潛力和計算潛力。

雖然單元結束時學生掌握了運算順序和脱式計算的要求,但在教學中還是走了一些彎路,有時候達不到想要的結果,感覺比較苦惱。

常常反思,不斷總結,時刻不忘記錄過程中的得與失,會讓自我減少走彎路的機會,讓自我更快的成長。

數學8和9的認識教學反思案例 篇13

我們常有這樣的困惑:不僅是講了,而且是講了多遍,可是學生的解題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聽見學生這樣的埋怨:鞏固題做了千萬遍,數學成績卻遲遲得不到提高!這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了。誠然,出現上述情況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的例題教學值得反思,數學的例題是知識由產生到應用的關鍵一步,即所謂“拋磚引玉”,然而很多時候只是例題繼例題,解後並沒有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因而學生的學習也就停留在例題表層,出現上述情況也就不奇怪了。

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罔”即迷惑而沒有所得,把其意思引申一下,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例題教學為什麼要進行解後反思了。事實上,解後反思是一個知識小結、方法提煉的過程;是一個吸取教訓、逐步提高的過程;是一個收穫希望的過程。從這個角度上講,例題教學的解後反思應該成為例題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本文擬從以下三個方面作些探究。

一、在解題的方法規律處反思

“例題千萬道,解後拋九霄”難以達到提高解題能力、發展思維的目的。善於作解題後的反思、方法的歸類、規律的小結和技巧的揣摩,再進一步作一題多變,一題多問,一題多解,挖掘例題的深度和廣度,擴大例題的輻射面,無疑對能力的提高和思維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原例題)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長是4,底長為6;求周長。我們可以將此例題進行一題多變。

變式1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長為4,周長為14,求底邊長。(這是考查逆向思維能力)

變式2 已等腰三角形一邊長為4;另一邊長為6,求周長。(前兩題相比,需要改變思維策略,進行分類討論)

變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邊長為3,另一邊長為6,求周長。(顯然“3只能為底”否則與三角形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相矛盾,這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嚴密性)

變式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長為x,求底邊長y的取值範圍。

變式5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長為X,底邊長為y,周長是14。請先寫出二者的函數關係式,再在平面直角座標內畫出二者的圖象。(與前面相比,要求又提高了,特別是對條件0﹤y﹤2x的理解運用,是完成此問的關鍵)

再比如:人教版九年級幾何中第93頁例2和第107頁例1分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這是一題多解不可多得的素材(AB為⊙O的直徑,C為⊙O上的一點,AD和過C點的切線互相垂直,垂足為D。求證:AC平分∠DAB)

通過例題的層層變式,學生對三邊關係定理的認識又深了一步,有利於培養學生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例題解法多變的教學則有利於幫助學生形成思維定勢,而又打破思維定勢;有利於培養思維的變通性和靈活性。

二,在學生易錯處反思

學生的知識背景、思維方式、情感體驗往往和成人不同,而其表達方式可能又不準確,這就難免有“錯”。例題教學若能從此切入,進行解後反思,則往往能找到“病根”,進而對症下藥,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這樣一個曾刊載於《中國小數學》國中(教師)版20__年第5期的案例:一位七年級的老師在講完負負得正的規則後,出了這樣一道題:—3×(—4)= ?, A學生的答案是“9”,老師一看:錯了!於是馬上請B同學回答,這位同學的答案是“12”,老師便請他講一講算法:……,下課後聽課的老師對給出錯誤的答案的學生進行訪談,那位學生説:站在—3這個點上,因為乘以—4,所以要沿着數軸向相反方向移動四次,每次移三格,故答案為9。他的答案的確錯了,怎麼錯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又怎樣糾正呢?如果我們的例題教學能抓住這一契機,並就此展開討論、反思,無疑比講十道、百道乃至更多的例題來鞏固法則要好得多,而這一點恰恰容易被我們所忽視。

計算是七年級代數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如何把握這一重點,突破這一難點?各老師在例題教學方面可謂“千方百計”。例如在上完有關冪的性質,而進入下一階段——單項式、多項式的乘除法時,筆者就設計瞭如下的兩個例題:

(1)請分別指出(—2)2,—22,—2-2,2-2的意義;

(2)請辨析下列各式:

① a2+a2=a4 ②a4÷a2=a4÷2=a2

③-a3 ·(-a)2 =(-a)3+2 =-a5

④(-a)0 ÷a3=0 ⑤(a-2)3·a=a-2+3+1=a2

解後筆者便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小結.

(1)計算常出現哪些方面的錯誤? (2)出現這些錯誤的原因有哪些? (3)怎樣克服這些錯誤呢? 同學們各抒己見,針對各種“病因”開出了有效的“方子”。實踐證明,這樣的例題教學是成功的,學生在計算的準確率、計算的速度兩個方面都有極大的提高。

三、在情感體驗處反思

因為整個的解題過程並非僅僅只是一個知識運用、技能訓練的過程,而是一個伴隨着交往、創造、追求和喜、怒、哀、樂的綜合過程,是學生整個內心世界的參與。其間他既品嚐了失敗的苦澀,又收穫了“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他可能是獨立思考所得,也有可能是通過合作協同解決,既體現了個人努力的價值,又無不折射出集體智慧的光芒。在此處引導學生進行解後反思,有利於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和學習動機;有利於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習的熱情,變被動學習為自主探究學習;還有利於鍛鍊學生的學習毅力和意志品格。同時,在此過程中,學生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均能得到很好的培養。

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就指出:反思是數學活動的核心和動力。總之,解後的反思方法、規律得到了及時的小結歸納;解後的反思使我們撥開迷濛,看清“廬山真面目”而逐漸成熟起來;在反思中學會了獨立思考,在反思中學會了傾聽,學會了交流、合作,學會了分享,體驗了學習的樂趣,交往的快慰。

數學8和9的認識教學反思案例 篇14

從事高中數學教學工作已將近兩年的時間了。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如何儘可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在課堂上45分鐘的學習效率,這對於剛剛接觸高中教學的我來説,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要教好高中數學,首先要對新課標和新教材有整體的把握和認識,這樣才能將知識系統化,注意知識前後的聯繫,構成知識框架;其次要了解學生的現狀和認知結構,瞭解學生此階段的知識水平,以便因材施教;再次要處理好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關係。課堂教學是實施高中新課程教學的主陣地,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不但要加強雙基而且要提高智力,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且要發展學生的創造力;不但要讓學生學會,而且要讓學生會學,個性是自學。尤其是在課堂上,不但要發展學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學生在課堂45分鐘的學習效率,在有限的時間裏,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

一、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分為三大領域,即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因此,在備課時要圍繞這些目標選取教學的策略、方法和媒體,把資料進行必要的重組。備課時要依據教材,但又不拘泥於教材,靈活運用教材。在數學教學中,要透過師生的共同努力,使學生在知識、潛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到達預定的目標,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要能突出重點、化解難點

每一堂課都要有教學重點,而整堂的教學都是圍繞着教學重點來逐步展開的。為了讓學生明確本堂課的重點、難點,教師在上課開始時,能夠在黑板的一角將這些資料簡短地寫出來,以便引起學生的重視。講授重點資料,是整堂課的教學高潮。教師要透過聲音、手勢、板書等的變化或應用模型、投影儀等直觀教具,刺激學生的大腦,使學生能夠興奮起來,適當地還能夠插入與此類知識有關的笑話,對所學資料在大腦中刻下強烈的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潛力。

三、根據具體資料,選取恰當的教學方法

每一堂課都有規定的教學任務和目標要求。所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能隨着教學資料的變化,教學對象的變化,靈活應用教學方法。數學教學的方法很多,對於新授課,我們往往採用講授法來向學生傳授新知識,也能夠結合課堂資料,靈活採用談話、讀書指導、作業、練習等多種教學方法。在一堂課上,有時要同時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教無定法,貴要得法”。只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用心性,有助於學生思維潛力的培養,有利於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都是好的教學方法。

四、關愛學生,及時鼓勵

高中新課程的宗旨是着眼於學生的發展。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要及時加以總結,適當給予鼓勵,並處理好課堂的偶發事件,及時調整課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瞭解學的對所講資料的掌握狀況。如在講完一個概念後,讓學生複述;講完一個例題後,將解答擦掉,請中等水平學生上台板演。有時,對於基礎差的學生,能夠對他們多提問,讓他們有較多的鍛鍊機會,同時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及時進行鼓勵,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能熱愛數學,學習數學。

五、切實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眾所周知,近年來數學試題的新穎性、靈活性越來越強,不少師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難度較大的綜合題上,認為只有透過解決難題才能培養潛力,因而相對地忽視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學。教學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證拿出來,或草草講一道例題就透過超多的題目來訓練學生。其實定理、公式推證的過程就藴含着重要的解題方法和規律,教師沒有充分暴露思維過程,沒有發掘其內

在的規律,就讓學生去做題,試圖透過讓學生超多地做題去“悟”出某些道理。結果是多數學生“悟”不出方法、規律,理解浮淺,記憶不牢,只會機械地模仿,思維水平較低,有時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蘆畫瓢,將簡單問題複雜化。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過於粗疏或學生在學習中對基本知識不求甚解,都會導致在考試中決定錯誤。不少學生説:此刻的試題量過大,他們往往無法完成全部試卷的解答,而解題速度的快慢主要取決於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練程度及潛力的高低。可見,在切實重視基礎知識的落實中同時應重視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養。

六、滲透教學思想方法,培養綜合運用潛力

常用的數學思想方法有:轉化的思想,類比歸納與類比聯想的思想,分類討論的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換元法、待定係數法、反證法等。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滲透在中學數學教材的條章節之中。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有意識地、恰當在講解與滲透基本數學思想和方法,幫忙學生掌握科學的方法,從而到達傳授知識,培養潛力的目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靈活運用和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

總之,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提高學生在課堂45分鐘的學習效率,要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就就應多思考、多準備,充分做到用教材、備學生、備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學機智,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

數學8和9的認識教學反思案例 篇15

學生的學習是一種認識活動。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注意揭示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即數學知識的提出、形成、發展和探索過程。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變被動接受現成的結果為主動經歷思維過程,使思維在過程中展開,能力在過程中發展。

現 代多媒體手段和網絡教學環境為學生動手參與課堂教學、主動的探索、研究問題提供了空間。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深深體會到:教師藉助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機整 合,提高教學中問題導語的有效性,將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融入教學過程,可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師 在教學中應精心設計問題情境,為學生搭建研究問題的平台,然後採取嘗試指導的方法來啟動、誘發學生的思維,這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主要教學措施。在《圓和 圓的位置關係》一課我作了以下嘗試。

一.滲透主題、激趣導入,誘發學生探索、研究的慾望

首先,我精心設計了這樣一個 啟始畫面:在色彩明快活撥的版式正中書寫大標題: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揭示主題;右上角是教學目標:1.理解圓和圓的五種位置關係. 2.探索兩圓的位置關係及兩圓位置關係與兩圓的圓心距、半徑的數量之間的關係,體驗數學活動充滿着探索性和挑戰性. 3.會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有關問題;通過觀察、類比,體會事物間相互聯繫和運動變化的辨證統一思想;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協同合作研究問題的精神,旨在 滲透目標教學;左下角以flash動畫的形式直觀展示兩個圓在相對運動的過程中產生的不同位置關係,並配以零點樂隊的歌曲《相信自己》烘托氣氛,為學生的 主動參與作心理準備。在節奏明快、催人奮進的樂曲聲中有目的、有方向地將學生從課前準備的低谷帶到波峯。使學生產生急切的“願聽其詳”的心境。

二.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啟動學生探索、研究的積極性

人 的學習是一種自主的活動,在學習過程中,活動的需要與動力是首要的,學生對數學有無興趣和求知的慾望是能否積極思維的動力因素。要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 知的慾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精心的設計問題導語,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引起學生對數學知識本身的濃厚興趣,做到“把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點”,重視研究能造 成學生迫切學習心理氣氛的課堂教學模式。

在教學中,我精心的剪輯了幾段錄像片來創設問題的情境:①卡通片黑貓警長:黑貓警長所騎摩托 車的車輪體現了兩個圓之間的關係;②奧運五環:象徵五大洲團結的奧運五環也是由一些圓組成。③射擊靶子:記錄射擊運動員成績的靶子也是由一些圓組成;④滾 珠軸承:利用物理學原理設計的滾珠軸承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它也體現了圓和圓的位置關係。這些聲情並茂的剪輯片不僅融入了情趣、拼搏、團結、向上的情 感,而且體現了學科間的知識滲透。使學生在上課之前先領會到所學知識。通過這種“未入其文”、“先動其情”的方式,喚起學生無盡的聯想,以觸動學生的內心 深處,激發他們積極想象,從而提高獲得知識的慾望。

三.精心指導嘗試活動,促使探索、研究的活躍性

在數學教學 中,研究性的嘗試活動是一種較高級的思維活動,它主要是為了解決某個數學問題,藉助於觀察、試驗、類比、歸納以及概括、經驗、事實等,形成猜想或假説,在 已經掌握的概念和知識體系基礎上演繹出問題的結論,從中獲得新概念,從而豐富原有的知識體系併為鞏固嘗試探究的結果對新知識進行運用的一系列活動。在教學 過程中,我們應放棄一講到底的做法,試着讓學生通過教師設計的問題導語的引導,去嘗試研究、探索,促使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嘗 試點選擇較好的課堂上,我深深感到學生的思維特別活躍,每個學生都能發揮自己的潛能。

在學習圓和圓的位置關係一課時時,假如照本宣科 説:“我們發現圓和圓之間有五種不同的位置關係”來引課,很明顯是暗示學生接受這一事實,則不易喚起創造性的思維。因此,在教學中我首先借助多媒體以動畫 的形式聲情並茂的展示了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通過導語喚醒學生舊知識——啟發學生通過觀察體會:直線和圓由遠到近在相對運動的過程中,根據公共點個數的不 同產生並定義了三種不同的位置關係,並且每種不同的位置關係都能通過直線到圓心的距離d和圓的半徑r之間的數量關係揭示出來。進一步啟發學生類比運動的觀 點和形的問題通過數來反映的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利用多媒體網絡進入《幾何畫板》設定的情境,藉助《幾何畫板》數形結合及優良的測算功能,親自動手拖動兩 圓相對運動,去嘗試、觀察、探索、研究;學生的積極性高漲,興奮的操作,激烈的辯論,你爭我搶的上台展示自己的結果。通過類比歸納、互相討論、合作交流, 從而獲得圓和圓的五種不同的位置關係及每種不同的位置關係下對應的圓心距d和兩圓半徑R、r之間的數量關係,達到了參與知識的發現過程。教師此時需要做的 只是在一旁引導協助,保護好他們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激發其創造。同學之間的相互啟發、不甘示弱的競爭意識和表現欲,使思維處於高度興奮狀態,最容易產生創 造性靈感,一束智慧的火花就這樣被點燃了。

四、積極評價、延伸挑戰,激活探索、研究的期望

在學生探究活動結束後,教師應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導語,及時的啟發學生進行積極的評價,引導學生小結反思,讓學生獲得成就感的同時,更進一步激發學習的內在潛能,調動主動發現、探知的期望。

在 本課即將結束時,我藉助多媒體播放了一曲民樂《慶豐收》,伴隨着豐收喜慶的音樂啟發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小結:一是知識:對本課所學的知識進行小結;二是方 法:對本課獲取新知識所運用的學習方法進行歸納;三是技能:感受在本課的學習中探究、協作帶來的心理體驗。作業則是針對不同學生精心設計的軟件包,讓學生 可以根據自己的程度在網絡上選擇點擊。這些不同的軟件包涵蓋了基礎性、趣味性、開放性、探究性及生活性應用,並且均配有金鑰匙鏈接自查,必要時 還可以動畫演示。這樣,以開放式的學習實踐衝擊固有的觀念。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既是對社會、自然和人生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同時也是不斷獲得終身發展能 力的過程,延續了挑戰性目標。

這樣的一節課結束了,學生的激情、興奮、積極和好奇給我留下了很強的衝擊,之前準備工作中的多辛勞、瑣碎、 煩惱也一掃而光。我深深的體會到:要上好一節課,教師對教材的再創造和加工是多麼的重要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投入到課堂中,享受課堂,教學效果還 會不好嗎?下課鈴聲響了,還有學生不願意離開板凳,眼睛盯着屏幕尋找着、操作着;還有學生圍過來詢問這詢問那,甚至問:老師,您這是怎麼做的?咋讓它動起 來的?這種執着很讓人感動。儘管這一節沒有傳統課堂好操作、好掌控,但是,老師和學生收穫的又其至是一節課的知識?教師達到了預期目標,學生延伸了自我挑 戰!

數學8和9的認識教學反思案例 篇16

隨着五月的鄰近,夏熱逼近,在不知不覺中九年級的第一輪複習接近尾聲了。歷年教師的第一輪複習經驗,大多數就是以知識點歸納,再引出題目來鞏固這些知識點!數學最終要回到解題中來,通過借鑑別人的觀點之後,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首先,我覺得以知識點來帶動題目這種複習方法確實是教師最容易接受的一種,也是學生信心的保證,因為這樣學生感覺踏實點,但是這種方法最好的效果就每個定理或是概念又或者是公式,最好是講出它們的來歷或是推理過程,然後馬上要以簡單的例子給以鞏固,然後再加一道中等難度的題目來加強!

其次,現在成效比較好的一種方法就以題目來帶動知識點,而這種方法可以起到讓學生對知識點更加深刻的目的,特別是在以同步題目作為背景的應用下,學生也更加地感興趣,更加有動力!但是注意有些細微的知識點的複習。

在第一輪複習中很難説哪種更好,要將兩種結合起來比較好,看什麼樣的章節,什麼要的內容了,還有第一輪複習中要學生真正的自覺自主起來,所以一定要鼓動,鼓勵學生,一定要煽動他們的那股衝勁,時時刻刻不能放鬆,每天要練習題目,教師講固然重要,可學生練習更重要,只有加強練習他們才知道什麼地方不會,掌握得怎麼樣。

數學8和9的認識教學反思案例 篇17

在數學中,加法是一種常用的計算方法,也是基礎的基礎,由於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加法,因此學好這一課,對以後的數學學習至關重要。雖然,在學生以往的生活經歷中,一些日常問題的解決使得他們對加法產生了或多或少的朦朧印象,但是,讓學生真正地瞭解加法並運用加法解決問題,這還是第一次。因此,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是:讓學生真正理解加法的含義並能運用加法去解決實際問題,用數的組成知識去做加法。

一、導入凸顯分與合的思想。

加法的含義來自於分與合的思想。在教學開始時,以幾組變式的分與合作為基礎,鋪墊讓學生初步感受今天我們要用分與合來解決新問題。

二、從算理中教學。

在例題教學時,我通過圖意變化,引導學生看變化的過程,説清圖的意思。(校園裏3個小朋友在澆花,又來了2個)。同時以提問的方式出現第三句話:一共有幾個小朋友?給學生初步建立條件與問題的概念,瞭解看圖是要解決問題。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看圖列出加法算式:3+2=5。這部分是學生的已有經驗,我把重點放在了算式含義的講解,計算教學重在算理。我採用了接受式學習方式,“+”學生已經認識,而是通過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讓學生感受“+”的意義是合起來,將形象上的“合”和意義上的“合”結合起來。算式“3+2=5”中“3”、“2”、“5”的意義解釋,學生能夠結合具體情境來解釋,説明學生能夠理解數的意義了,學生能夠通過分與合的經驗説出算式的意義,讓學生經歷形象——數——符號——語言——初步將意義整合,最後將“3+2=5”意義精簡為“3和2合起來是5”。

三、用今天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不同層次的練習符合能力的需要,重在拓展學生的能力。

擺一擺、説一説,將擺説結合,將動作和語言相連接。

看算式,擺一擺則是對數形的結合。 

説一説、填一填。讓學生觀察情境圖,學生能夠自己看圖説意思、提問題、列算式。通過情境的變化,發現三道 算式中的規律,先是有經驗的積累算式,再由現象觀察算式,到分析算式、比較歸納。

算一算、填一填。直接寫出得數,比較“2+1=3”和“1+2=3”之間的規律:加號前後交換位置的得數不變,再通過找到的規律讓學生自己找算式,充分給學生空間拓展能力。

送信連一連。將連線題和有序的排一排結合在一起,將得數是5的算式全部找到。這部分環節讓學生自己動手,上黑板排序、説一説,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這一數學思想。

看一看,列算式。出現整幅綜合圖,讓學生自己從圖中找信息,列出相應的加法算式。學生能夠充分的説圖意,列出不同形式的加法算式,説明學生不但會計算,還能通過加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四、總結突出算理。

本節課的總結關鍵就突出“+”的含義——合起來。在課的最後再回到導入的鋪墊,用分與合的知識解決加法計算。

這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我可以通過語音語調來吸引學生的注意,而不是一味高調;在送信環節,學生一開始出現從大到小、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在這裏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再去排一排,學生能夠根據分與合的聯繫出現兩組算式,讓學生認識事物的對比過程,自主的找到算式之間的聯繫,而不是教師自主將這一環節延後出現;在教學中還要充分注重教是為學服務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ojmj6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