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工作計劃精選 >

有關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精選14篇)

有關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精選14篇)

有關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1

一、基本情況

有關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精選14篇)

三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投入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本期大綱要求

1、通過“説説我自己”的學習ヒ導學生對自己能夠有一個比較初步的正確的認識。正確對待自己的興趣愛好ソ立自己的信心プ鍪慮檳芄懷種以恆。

2、通過“我與家庭”難習ブ饕讓學生認識自己生活的家庭成員ヒ導他們尊重家長ビ爰彝コ稍備愫黴叵怠R經常與家長溝通ヒ和鄰里和睦相處ジ愫黴叵氮ヒ注意保護自己。做一個聰明讓人喜愛的孩子。

3、通過“安全生活每一天”的學習ヒ導學生學習瞭解有關學校的學習常識與規則ナ顧們具有一定的集體觀念ダ袢鎂神セブ精神ヒ導學生尊敬師長ス匭募體グ護同學パ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本期教學重難點

1、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程的興趣和求知慾,引導學生認識自己,認識生活,適應社會。

2、通過學習、實踐體驗、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學會研究社會問題的基本方法,讓學生能夠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念發展,開發學生進行創造的潛能。

3、注意教材內容和多種教學活動的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幫助學生獲得情感體驗和積極的生活態度。 教學進

四、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五、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 説説我自己

1.認識我自己 2課時

2.我的興趣特長 2課時

3.愛護自己的名譽 2課時

4.我在進步 2課時

第二單元 我與家庭

1.家庭的親情 2課時

2.我是家庭的一員 2課時

3.與家人説説心裏話2課時

4.我和鄰居2課時

第三單元 我們的學校生活

1.我和同學 2課時

2.我們敬愛的老師 2課時

3.養成良好的習慣 2課時

4.我們的班集體 2課時

5.我愛我校 2課時

複習整理 2課時

有關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2

一、指導思想品德與社會教學是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尊重學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根據學生實際需要組織教學活動,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對教材中的範例進行合理的取捨或加以適當的拓展,積極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饒有興趣地學習、探究、體驗,在學習中愉快地生、成長、獲取對社會的整體認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二、教學理念把握課程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三、教材分析本冊教材以歷史為主,主要使學生了解近代中國遭受了列強的侵略和掠奪,中國人民與列強和腐敗政府展開了堅苦卓絕的鬥爭。知道新中國來之不易,對革命老一輩以及為祖國奉獻生命的先烈產生崇敬之情。瞭解新中國的主要成就,初步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樹立建設祖國更美好未來的理想。認識戰爭的殘酷性,體會和平的美好,在心裏埋下愛好和平的種子。初步瞭解我國經及世界各國人民為和平所做的各種努力,願意為和平事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進一步學習蒐集、整理並交流歷史的能力,並對國際性活動經及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活動和作用產生初步的興趣。

四、教學措施1.儘量挖掘教材內涵,把握課程教學目標。在教學設計中儘可能地符合明理、激情、導行的基本教育方法。

2.根據新課程理念,完善以前的一些教學模式:

(1)故事(或表演)引題——音像入境——討論明理——辨析導行;

(2)提出課題——行為訓練——比較鑑別——反覆訓練——總結表揚;

(3)學生自學課文——學生自找問題——學生互問互答——學生課堂答辯——教師歸納小結等。

4充分運用本校、本地的教育資源對學生進行直觀、生動的教育,以提高教學實效。

5聯繫社會現實、學校實際和學生現實生活,多組織一些實踐活動、主題活動。

7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教學中要寓教於樂,寓教於情,潤物細無聲,讓課堂成為學生成長的生命樂園。

有關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3

一、指導思想:

遵循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的指導思想,按照國家對九年制義務教育的要求,在全日制國小教育中,必須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方針,使兒童、少年受到比較全面的基礎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為培養各級各類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初步的基礎。

二、制定教學計劃的原則

1、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紮紮實實的提高教育質量,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2、遵循兒童、少年身心發展規律,使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注意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志趣、特長。

3、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切實加強勞動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

4、加強思想品德教育,搞好課內外結合,以課堂教學為主,重視並開展各種有益的課外活動。

5、適當拓寬知識面,增加一些新的知識和實驗,力求課程內容難易適度,合理安排學生課業負擔。注意發展智力,培養能力。

三、具體做法:

思想品德課進行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社會主義為中心的社會公德教育和社會常識教育,從小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進行道德、民主和法制、紀律教育,進行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規律以及社會主義建設常識教育,培養愛國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道德品質,高尚的審美情趣,初步樹立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法制和紀律觀念,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實際情況和發展方向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為了提高這門學科的教學質量,推進素質教育。

(一)、課前

1、認真學習《思想品德課教學指導綱要》,弄清課程的性質、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原則和教學實施及評價。在總體把握教材體系的前提下,熟知所任年級的教學目標和要求,然後熟悉每一課教學內容,制定學期教學計劃。

2、認真備課,要備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過程,特別要弄清知識點,不出理論差錯;並要準備好直觀教具和電教媒體,有些課還必須做好課前調查訪問等。

3、瞭解學生現實思想,便於在課內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二)、課內

1、上課講述要生動、具體、形象,運用媒體,創設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達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的目的。切忌枯燥乏味,空洞説教。

2、思品課的結構一般可以採用“揭示課題——學文明理――聯繫實際――辨析導行――總結延伸”這樣的模式,情感激發要貫徹始終,要講求實效。

3、思品課的“看看説説”、“説説做做”、“説説評評”、“説説學學”、“思考和練習”等練習,應在課內完成。“做做”“學學”方面的要求,應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

4、“自學課文”要讓學生自讀明理,並付之行動,不要包辦代替。

5、要完成課本後總複習。

6、教態親切自然,服飾整潔大方,板書工整、簡明、規範,語言生動簡練,符合學生年齡特徵,堅持用普通話進行教學。

(三)、課後

1、思品課教學應重視與班主任工作,少先隊活動,晨間活動和各科教學的內在聯繫,注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協調一致,發揮德育的整體功能,促進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規範的形成。

2、重視考核學生對所學的政治常識、道德規範的掌握程度和思想行為表現,評價方法採取期末書面考查和平時行為考核相結合。要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採用等級制,分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

3、要重視向課外的延伸,指導學生的行動,注意平時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為的檢查和督促,並做好《德育手冊》上的評定記載工作。

有關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4

《品德與社會》(四上)教學計劃

阮慧慧

一、班級情況分析:

班級人數:404 40人 405 39人 406 40人

學生學習習慣分析:本年段學生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及時完成各項作業,老師一佈置完作業,他們就會抓緊時間去完成,但是作業的正確率何書寫不是很好,總是有一部分同學做錯一些不應該做錯的題目,這是粗心所致,當然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學習習慣。課堂上,他們能夠專心聽講,並且會記下老師所講的內容,但是舉手發言很不積極,只有個別學生在積極參與,大部分的學生都在當聽眾。需要花大力氣培養。

學生思想行為分析

1、本班學生課堂紀律比較好,老師不在的時候也能夠在小幹部的組織下積極開展自修活動,調皮搗蛋的是個別孩子,但是經教育也會改正。

2、大部分的孩子都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能夠急班級所急,把班級的事情放在心上。對於一些集體活動非常熱心,會積極參與,並且能夠取得較好的成績。

3、學生助人為樂的現象還是比較好的,特別是上個學期,班裏有個孩子骨折了,幾乎全班同學,都在不同程度上幫助過她,讓她感受到了集體的温暖,也減輕了受傷的不快。

4、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熱情比較高,因此體質也比較好,每次出操和體育鍛煉都很好,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5、班級大部分學生的表現慾望不是很強,特別是課堂發言,需要加強。 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1、將平時的日常行為規範與品德課的內容緊密聯繫起來,每天有專門的同學進行記錄。

2、記錄下來的同學允許有改正的機會,如果改正,予以獎勵。 3、課堂發言要積極,採取獎勵的辦法,只要有進步都予以表揚。 4、與家長多聯繫,指導平時的行為習慣,並且請求家長配合,抓好孩子在家的各類習慣。

二、本冊教材教學目標與理念: 教學總目標:

1、學會與人相處,相信誠信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並願意和努力成為一名誠實守信之人。

2、感受、體驗家人對自己的關愛,並能主動與家人溝通和交流和具有承擔家庭

義務和責任的意識。初步建立合理的消費觀。

3、感受同學朋友間的珍貴友誼,體驗同學、朋友間合作和團結所帶來的快樂。 4、感受信息技術的巨大魅力及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極大方便,並能在師長的指導下,安全使用一些現代科學技術。 單元教學目標: 第一單元:

與人相處中尊重、體諒他人;相信誠信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對坦蕩正直的人心懷敬佩,願意成為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對自己的生命有一種負責的態度,並願意為之約束自己的言行,抵制不良的生活習慣;對生活懷有美好的嚮往和憧憬,面對困難和挫折不退縮,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能體驗到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樂趣。 第二單元:

感受、體驗家人對自己的關愛,願意主動與家人溝通,尊重孝敬老人。關心家庭生活,理解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所付出的心血,有承擔家庭義務和責任的意識,初步具有合理的消費觀。 第三單元:

感受同學之間的友好之情和友誼的珍貴,體驗擁有朋友的快樂和團結合作帶來的樂趣。關心集體,樂於參加集體活動,感受集體生活的快樂與美好。 第四單元:

感受信息技術對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作用,以及現代通信手段、各種傳媒和多媒體網絡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對各種新興信息手段懷有好奇心,並願意在老師或家長的指導下學習、使用;懂得信息技術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在充分享受它所提供的便利時亦能遵守各種共同的規則。

有關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5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年級一個班,學生們經過三個半學年的品德課學習,養成了一定的學習習慣,大多數學生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能關心他人,主動參與各項活動,對生活充滿熱情。一個寒假的時間,讓孩子們增長了一些社會見聞,同樣也有利於品德課的學習。

二、 教材分析

四年級下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這是我們的社區”,第二單元“我看家鄉新變化”,第三單元“好大一個家”,第四單元“共同生活的世界”。

四年級下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下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這是我們的社區》,以家鄉的老街和老屋、家鄉的地名、風味飲食作為基本事實,把愛護家鄉文化遺產教育與激發學生愛家鄉的情感藴含其中。第四單元以世界之窗,節日大觀,多彩服飾的發展作為基本事實,將從小關心國家大事,合理看電視等好習慣的培養藴含在其中。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藴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教學目標: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四下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生產與生活的關係,來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中工農業生產的基本過程,工農業生產之間的密切聯繫,生產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生產行業的不斷變遷;通過探究交通與生活的關係知道社會交通方式的多種多樣,交通的變遷、交通與人們日常生活、社會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聯繫,交通發展引發出的新問題;通過探究通信與生活的關係引導學生了解現代通信的種類、古代人們的通信方式、通過大眾傳媒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等方面的社會常識。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年級下冊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繫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四年級下冊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係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係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工農業生產常識、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5.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四年級下冊教材仍注意了對學生活動的引導,教材根據內容需要設計了許多學生直接參與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親歷的活動來獲得對社會的認識和體驗。在本冊教材中,設計了“我是小導遊”“考察家鄉街名和地名”“學做家鄉風味小吃”“家鄉新貌圖片展”“家鄉文化節”“我是小小設計師”“我是小靈通”等許多豐富多彩的活動。同時,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運用。如教材第4頁的留白是讓學生自己畫出家鄉地圖的輪廓;教材37頁的留白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總結產品更新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43頁的留白是讓學生給行業分類;51頁的留白是讓學生掌握交通運輸的特點等。

有關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6

一、指導思想

1.以《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為指導,使道德存在於兒童的內心,使法治原則為更多兒童所瞭解和遵守,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懂法守法,自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和社會規則,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

2.依據經開區工作佈置,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本學期將一如既往地紮實落實思品學科的各項常規工作,提高教學效率,同時加大學科科研力度,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科建設。

二、任務與目標

1.端正思想,加強認識,樹立新型的教育理念,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創新教學過程,優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的質量。

2.各位教師以《課程標準》為準繩,以現行的教材為依據,完成各年級的教學任務及教學內容。

3.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由教材中的事例、道理來規範學生。能聯繫周圍,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

4.配合學校教導處及其他教研工作,搞好本教研組的工作。

5.加強教師的業務素質及能力的提高培訓。做好本學期課題研究的深入開展。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強業務學習,增強教師的課程意識。

1.加強對學習內容的規劃,精心安排系列學習內容。

2.精心組織各種學習培訓活動。針對課程建設中的核心問題,組織開展專題學術沙龍,營造良好學術氛圍,為教師交流教育教學改革的心得、體會、問題、困惑提供平台,促進教學素養的共同提高。

(二)加強課程管理,推動課程的健康發展。

1.加強教學常規管理,嚴格執行課程計劃。要求教師認真學習常州市學科教學建議,引導教師嚴格落實和執行國家的課程計劃,並通過加強課程管理,杜絕違規行為。

2.加強教研組建設。穩定兼職教師隊伍,提高兼職教師業務水平。定期開展集體備課、相互聽課、教學研討等活動,努力提高學科組建設能力。要針對道德與法治教材修訂的實際,科學設計學科過程性研修方案,採取多種方式引導教師加深對課程標準和教材有關內容的理解,提升教師開發教材及課程資源的能力。

(三)加強教學研究,提升課程的實施水平。

繼續開展形式多樣的專題研究。

加強新教材的教學研究,進一步轉變課堂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同時探索道德與法治課程與校本課程、綜合實踐活動、學校德育活動等方面的統整,進一步轉變課堂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進一步體現本課程的生活性、主體性、實踐性和養成性。進一步加強法治教育項目研究,探索法治教育的本土化、特色化、校本化發展,加強對法治教育的過程性管理,加大法治教育推進力度。

四、活動安排

九月份

1.擬定教研組工作計劃

2.參加新教材培訓、法制教育培訓;

3.公開課申報

十月份

1.組織觀看優秀教師的課堂實錄,進行討論。

2.年會論文評比;

十一月份

1.法制教育優秀案例評比

2.學生小論文評比;

十二月份

憲法教育活動暨法治教育頒獎

一月份

本學期工作總結

有關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7

一、班級情況分析。

四年級4個班共有300人,這個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注意與四年級上冊教材相銜接,根據課程標準的內容,從 瞭解和認識自己的家鄉的歷史、為家鄉做出貢獻的名人開始安排了: 一、引以為榮的家鄉,二、縮短時空的通信,三、 四通八達的交通。 通過第一單元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的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第二單元是引導學生感受通信的發展變化。第三單元是讓學生感受交通運輸對社會的重要性,感受到社會的變化,培養自覺愛護交通設施的和交通環境的責任感。

三、教學措施。

1、 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引導學生認識生活,適應社會,成為社會需要的人。

2、通過學習、實踐、體驗、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學會研究社會問題的基本方法,教師盡力創造模擬學生的生活環境,以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 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國情、歷史文化教育有機的融合在一起,潛移默化地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辨別是非的能力。

有關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8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年級一個班,學生們經過三個半學年的品德課學習,養成了一定的學習習慣,大多數學生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能關心他人,主動參與各項活動,對生活充滿熱情。一個寒假的時間,讓孩子們增長了一些社會見聞,同樣也有利於品德課的學習。

二、 教材分析

四年級下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這是我們的社區”,第二單元“我看家鄉新變化”,第三單元“好大一個家”,第四單元“共同生活的世界”。

四年級下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下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這是我們的社區》,以家鄉的老街和老屋、家鄉的地名、風味飲食作為基本事實,把愛護家鄉文化遺產教育與激發學生愛家鄉的情感藴含其中。第四單元以世界之窗,節日大觀,多彩服飾的發展作為基本事實,將從小關心國家大事,合理看電視等好習慣的培養藴含在其中。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藴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教學目標: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四下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生產與生活的關係,來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中工農業生產的基本過程,工農業生產之間的密切聯繫,生產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生產行業的不斷變遷;通過探究交通與生活的關係知道社會交通方式的多種多樣,交通的變遷、交通與人們日常生活、社會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聯繫,交通發展引發出的新問題;通過探究通信與生活的關係引導學生了解現代通信的種類、古代人們的通信方式、通過大眾傳媒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等方面的社會常識。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年級下冊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繫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四年級下冊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係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係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工農業生產常識、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5.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四年級下冊教材仍注意了對學生活動的引導,教材根據內容需要設計了許多學生直接參與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親歷的活動來獲得對社會的認識和體驗。在本冊教材中,設計了“我是小導遊”“考察家鄉街名和地名”“學做家鄉風味小吃”“家鄉新貌圖片展”“家鄉文化節”“我是小小設計師”“我是小靈通”等許多豐富多彩的活動。同時,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運用。如教材第4頁的留白是讓學生自己畫出家鄉地圖的輪廓;教材37頁的留白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總結產品更新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43頁的留白是讓學生給行業分類;51頁的留白是讓學生掌握交通運輸的特點等。

四、教學措施: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4、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5、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髮展。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有關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9

第一單元教學計劃

教材分析:

本單元《在愛的陽光下》由三個主題構成。

1、家人的愛

2、讀懂爸爸媽媽的心

3、來自社會的愛

單元教學目標:

1、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幫助學生體會和理解父母長輩在培育自己時的良苦用心及其辛勞。使學生在感受家人的愛同時,學會體諒家人,並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愛。

2、體會學校對少年兒童的愛,認識自己在老師的培育和愛護下成長的。能夠表達對教師的尊重和感謝之情。

3、瞭解社會對兒童的關心和照顧,以及在保護兒童權益方面所採取的措施和有關法律法規。

教學建議:

1、本單元以愛為主線,引導學生通過一些具體的生活情景,感受和體驗家人對自己的的成長所付出的辛苦及藴含着深深的愛;感受和體驗學校老師和其他工作人員對自己成長所奉獻的愛;感受和體驗社會對少年兒童成長給予的關愛和保護。

2、讓兒童在感受愛的同時,豐富他們的道德情感和對生活的道德敏感性,學會關注和體諒別人。

3、讓學生能夠理解父母,並用自己的方式恰當地向父母表達感受和想法。

課時安排:

六課時。

第二單元教學計劃

教材分析:

本單元《我們共歡樂》由四個主題構成:

1、不一樣的你我他

2、換個角度想一想

3、分享的快樂

單元教學目標:

1、能夠從自己的相貌、性格、愛好等方面自己的質點,比較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並能意識到每個人互不相同,各有質點。

2、知道正是由於每個人各具質點,才使班級生活更另豐富多彩。能夠意識到自己在班級中的作用,併為此感到自豪和驕傲。

3、嘗試從不現的角度觀察、分析同學間的各種現象,懂得在與同學交往中的作用,懂得在與同學交往中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相處。

4學會與人交流、合作,分享快樂。能夠清楚地自己的的感受,體察他人的情感,傾聽他人的意見,接納和欣賞他人,感受與同學間的友愛之情。

教學建議:

1、從兒童身心發展的階段白點來看,三年級學生仍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也正處於從自我中心轉向開始瞭解他人的發展階段。隨着生活範圍的擴大,他們對自己參與的生活感到好奇,敢於冒險,也易於自我解釋,並充滿自信。另一方面,他們雖然願意與周圍的人的真誠交流,喜歡新朋友,並開始意識到了他人的想法和行動,但卻因不會溝通易和他人發生衝突。因此,我們要抓住教育時機,幫助兒童逐步學會了解自己和他人。

2、未來的社會是一個人們交流互動,空間不斷擴大的全球化時代,因此,學會與他人相處就成為現代人的一種必備。

3、讓學生體驗由共同分享所帶來的快樂,學習合作與分享,培養合作精神。

課時安排:

六課時。

第三單元教學計劃

教材分析:

本單元《生活不能沒有他們》由三個主題構成。1、我們的生活需要誰是誰2、阿姨叔叔辛苦了3、説聲“謝謝”

單元教學目標:

1、知道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各行各業的勞動者,感受他們的勞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初步感受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相互依賴的關係。

2、觀察生活中不同行業的勞動者,體會他們勞動的辛苦,增強對他們的尊重和感謝之情,懂得要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

3、學習運用觀察,訪問等方法進行社會調查,並能把所觀察,訪問到的情況和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在同學中進行交流。

教學建議:

1、引導學生學生通過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對生活中勞動者的觀察,認識各業勞動者的勞動在人們生活中的意義,以及人們之間相互依賴、相互服務的依存關係。激發他們尊重並感謝勞動者的情感。

2、本單元從服務行業的人們的社會工作,生活狀況切入,便於調動學生的直觀感受和體驗,體會從事服務行業勞動者的苦與樂。同時,也為今後進一步認識其他行業的勞動者奠定基礎。

課時安排:

六課時。

第四單元教學計劃:

教材分析:

本單元《尋路和行路》由四個主題構成。

1、學看平面圖

2、校外探路

3、出行的學問

4、馬路不是遊戲場

教學目標:

1、瞭解平面圖在現實生活中的用途。會讀簡單的平面圖和路線圖,能利用簡單的圖形畫出學校及其周邊的簡單平面圖和路線圖。

2、瞭解本地的主要交通工具和交通路線,能利用交通圖選擇比較簡單的出行路線。初步知道出行時怎樣選擇合適的路線和交通方式。

3、瞭解乘車和尋路的一些基本常識和禮節。

4、觀察本地交通秩序現狀,知道一些有關的交通規則和交通安全常識,自覺遵守交通法規。

教學建議:

1、本單元從強調地圖學習的實際應用價值出發,將地圖知識的學習和利用地圖技能的培養,與提高學生這方面的實際生活能力緊密相連,力求使課程中的知識學習對學生而言是有意義的。

2、讓學生讀簡單的路線圖和平面圖,並進一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畫出簡單的路線圖和平面圖。

有關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10

一、指導思想

1、本學期道德與法治教研工作將堅持“立德樹人”,貫徹“五育並舉”的教育理念。嚴格執行課程計劃,持續改進教學行為。

2、結合學校育人目標,遵循教育教學規律,貫徹落實學科教學建議,深入開展課堂教學研究,營造良好的教研氛圍,結合本學科特點,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提升教師專業發展。

二、主要工作

1、基於課程標準,規範教學管理。認真執行學校課程計劃,加強教育教學管理,規範道法課程教學工作,努力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

2、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結合學科特點和課堂教學,開展德育教育和勞育教育,堅持“五育並舉”。深入課堂、潛心研究是教研立足學科的根本,促進教學與評價的融合,明確以評促教,促進學生“五育”全面發展。

3、20__年國小道德與法治學科在市教委教研室領導下,以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課程為切入點,增強政治意識和大局意識,以統編教材實施為契機,學習道德與法治基本教學要求,備課規範化,期末整理成檔形成校本化備課。

4、繼續推進開展數字化課程環境建設與學習方式變革試驗項目的研究,積極探索課程評價,以學科項目推進為抓手,提升教師專業素養,不斷擴大骨幹教師隊伍。

三、具體措施

(一)基於課程標準,規範教學管理

道德與法治學科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的綜合課程,教師在教學中應全面把握教學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根據課程性質,從教學內容的開發、教學方式的運用和教學評價的選擇等方面探索課程的新天地。

根據區教研室和學校要求,進一步規範教研組活動,優化教研製度,除時間、數量上保證外,應注重活動質量和實效。積極創設教研氛圍,開展説課、研課、新課程知識競賽等活動,也可以採取主題研討等形式加強學習,在反思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二)聯繫生活,以評促教,關注學生全面發展

兒童生活的綜合性決定了以兒童生活為基礎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內容的綜合性。教學中,教師應依據教材提供的範例,積極開發綜合的教學內容,注重與學生生活和本學科的聯繫,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消除學科界限,與其他學科教學內容緊密結合;積極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儘可能使現代化教學技術與本課程教學有機結合,豐富課程資源。

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採取豐富的、直觀的、靈活的、開放的教學方式,給學生大量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使學生在多種多樣的活動中促進個體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活動可在課堂上完成,也可以與其他教育活動,如少先隊活動、班隊活動、儀式教育、節日慶祝活動等相結合,相互促進,資源共享,實現教育效益化。

教學評價要從每個學生的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德智體美勞的表現進行綜合性評價,包括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方法、學習結果的評價。教師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使用評價方式方法。明確以評促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以統編教材為契機,轉變教學方式

隨着道德與法治新課程的實施,對國小道德與法治學科的重視程度日益加強。本學期,一至五年級全面使用道德與法治教材,教師要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也可以將校本課程中的相關內容帶進課堂。執教廣大教師應加強理論學習,更新教育觀念,建立開放的課程視角,實施開放的課堂教學,切實轉變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本學期,教研組將組織教師學習道德與法治教學基本要求,加強統編備課規範化,期末整理成檔形成校本化備課。

(四)加強校本培訓與研究,不斷壯大骨幹教師隊伍

1.加強校本培訓與研究

積極開展相應的校本培訓,對本課程的課程標準、教材編排特點等進行系統的學習和了解,加強對教師基本素養和綜合素質的訓練,提高教師把握教材、精心設計活動、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等方面的能力。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為增強對學科教學的研究,在道德與法治、品德與社會師資的配備上努力實現相對集中、相對穩定、相對專業化,便於穩定任課教師隊伍和青年教師的培養。多為青年教師多創設亮相、展示的機會,促進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不斷壯大骨幹教師隊伍。

有關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11

一、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有學生40人,他們大多,淳樸,活潑,積極向上。這學年是他們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珍愛生命,第二單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單元“花錢的學問”,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

第一單元重在告訴學生要關愛、善待植物和動物,也要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因為生命只有一次。

第二單元是關於安全方面的,重在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危險發生後的緊急情況,同時防止事故的發生,以免給自己和別人帶來傷害。

第三單元是關於消費和理財的。告訴學生要學會合理的花費。

第四單元是關於做人的道理,做人要善於關愛別人、理解別人,做什麼事情都要有責任感。

三、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有關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12

一、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有40名學生。大部分都很簡單,活潑,積極向上。這個學年是他們知識、能力和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己、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都有一些簡單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良好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的不斷擴大,迫切需要進一步瞭解社會和道德的形成。因為這門課程是開放的、積極的、實用的,所以大多數學生都很樂意學習這門課程,並且可以積極參與課程內外的學習活動。

二、教材分析

這本教材由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是“珍愛生命”,第二單元是“平安生活”,第三單元是“花錢的學問”,第四單元是“關心你愛他”。

第一單元重點告訴學生愛護和善待動植物,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因為生命只有一次。

第二單元是關於安全的,重點是指導學生在危險發生後正確處理突發事件,同時預防事故發生,以免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傷害。

第三單元講的是消費和理財。告訴學生要學會合理消費。

第四單元講做人的原則。做人要善於關心別人,理解別人,凡事都要有責任感。

三、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強調知識學習而忽視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各種教學活動掌握必要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與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一起探索。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擇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自主學習和生動發展提供足夠的空間。

4.豐富教學內容,從課本拓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將教學內容與當地實際有機結合,關注社會的新發展新變化,增強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貼近性。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教室,創造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通過理解和感悟接受教育。

有關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感受生命的美麗,知道世界因為生命才美麗,人類應該善待、關愛生靈萬物。知道生命是寶貴的,要愛護自己的身體,呵護生命。

2.初步具備防範意識,瞭解與國小生生活相關的安全標誌和設施,注意公共安全。

3.知道家庭經濟來源有多種形式,瞭解自己家裏的主要經濟來源,體會父母掙錢的辛苦,瞭解家庭必要的生活開支。學習合理消費,熟悉本地主要的購物場所,掌握購買商品的基本常識,做個聰明的消費者。

4.瞭解殘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難的人懂得與鄰里鄉親相互理解關照,不給鄰居添麻煩。。

情感目標:

1.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激勵、瞭解一些可以挽救他人生命。沒有傷害的行為,敬佩為拯救他人的生命獻出愛心的人。

2.具備基本的自護自救能力。

3.引導學習合理消費,熟悉本地主要的購物場所,掌握購買商品的基本常識,做個聰明的消費者。

4.形成一定的社會責任感,體會到大家的事情要靠大家來做。。

教材分析。

1.《珍愛生命》主要是喚起學生對生命的熱愛和珍惜。。

2.《安全的生活》通過指導學生的生活,出盡學生過一種安全的生活。

3.《花錢的學問》引導學生正確的消費理財觀,提高他們的消費技巧。

4.《關心你、愛護他》培養兒童的社會責任感和公德意識弘揚人文精神,對社會充滿責任感。

教學進度。

第一單元 6-8課時

第二單元8課時

第三單元8-10課時

第四單元8-10課時

總複習

教學措施。

1.獨立閲讀,自主學習,理解主題文字的大意。

2.藉助插圖,引導學生從各個事例中進行分析、比較,強化主題思想。

3.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合作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4.收集、整理資料。

5.模仿演示。

6.換位思考。

有關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14

一、 教材分析:

三年級下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這一教育主題表達了編者明確的設計意圖和課程標準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內容。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每課的內容力求打破學科界限,將各學科的內容綜合起來,體現綜合課程的特點。每個單元所涵蓋的課文內容表現為一組完整的經驗和一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單元中的每一課又力求從不同的角度來表現單元主題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三年級下冊共安排了三個單元主題,即:“説説我們共同生活的地方”“畫畫我們成長的地方”“看看我們周圍的商店”。這三個主題將來源於不同生活領域的素材整合為建立在兒童生活基礎上的主題與活動,這些主題與內容將品德教育與學生的社會性發展有機地融為一體。

二、教學總目標:

1.以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區生活為基礎,讓學生通過對生活的感受,獲得對家庭、學校、社區的初步認識,樹立最基本的社會公德意識。

2.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促進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和對人的關注。

3.教材中沒有理性的説教,而是對兒童生活的真實呈現。都是從兒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現象切入,引起兒童對生活的思考和關注。

4.培養對學生道德判斷能力,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該學什麼,不該學什麼。

三、教學重點:

教材在選擇切入點時,力求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和兒童感興趣的問題入手,採用第一人稱的表現方式,來增強教材與學生的親近感。教學中應將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融為一體。教師要利用和開發地方教育資源,教師要聯繫當地和學生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

四、 教學難點:

1.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的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五、 教學措施

1.利用直觀教具,引起學生的注意力。

2.通過各種有趣的機械操練、意義操練形式,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

3.充分發揮現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體現“用中學、學中用”的原則。

教學進度:

第一週:《這是我們共同生活的地方》

第二週:《為了大家共同的需要》

第三週:《社區需要我們共同參與》

第四周:第一單元的總結與提高

第五週:《移動的畫板》

第六週:《合作的樂趣》

第七週:《地圖是一幅畫》

第八週:第二單元的總結與提高

第九周:複習

第十週:《我家的日常購物》

第十一週:《各種各樣的購物場所》

第十二週:《購物的學問》

第十三週:第三單元的總結與提高

第十四周:綜合活動

第十五週:學生社會生活考察活動

第十六週:複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ngxuan/jz08q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