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學工作計劃 >

七年級上冊《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教案(精選5篇)

七年級上冊《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教案(精選5篇)

七年級上冊《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七年級上冊《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教案(精選5篇)

知識與技能

瞭解西晉、東晉、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的史實。明確淝水之戰的時間、背景、經過和影響。掌握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表現影響

過程與方法

學生帶着問題自讀課文,基本掌握西晉的興亡、五胡內遷和淝水之戰的大概內容。鍛鍊自主學習能力。2、利用圖示法幫助學生理清這一階段的歷史發展線索。3、組織學生探究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用“問題解決” 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相關歷史知識,自主解決問題。4、通過創設歷史情境話題對新知識進行遷移。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淝水之戰史實的學習汲取驕傲自滿帶來的教訓,通過江南地區開發的史實,認識勞動人民對於社會物質文明發展的重要貢獻,學生探究江南地區的開發原因的過程中,認識和平、安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認識不同地區之間經濟交流對於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難點】

淝水之戰和江南地區的開發。

【導學過程】

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情景導入】

師:同學們齊讀白居易的《憶江南》,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美麗的江南美景 在此基礎上,導入新課“那同學們一定非常好奇:江南地區是怎樣得到開發的?經濟重心何時南移的?”這一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究有關這方面的問題。

明確江南地區的地理範圍。即長江中下游以南的廣大地區

【自主預習】

(一)西晉的興亡和內遷的各族 (266年--316年)

1、西晉的興亡

學生思考:西晉為什麼短暫而亡?

統治腐朽皇帝弱智,八王之亂 ------ 西晉滅亡------少數民族內遷

總結:首先,西晉的統治集團非常腐朽,奢侈腐化的風氣非常盛行,在位的皇帝智力低下;其次,西晉統治集團內部發生爭奪皇位的內亂,徹底地破壞了西晉的統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晉的國力。第三,內遷的少數民族受到西晉統治階級的壓迫,民族之間存在着矛盾,少數民族的上層利用西晉內亂的機會起兵反晉,推翻了西晉的統治。

出示:《西晉內遷各族的分佈與遷徙方向》。生找出內遷五個少數民族的分佈。

2、內遷的各族

西晉滅亡之後,國家重新陷於分裂。北方陷入割據混戰,北方人民大量南遷,西晉皇室貴族也大量逃到南方去,又在南方建立了一個政權,史稱東晉。

出示:司馬睿。生答東晉建立的時間、建立者、都城。

北方陷入分裂混戰,內遷五個少數民族以及漢族先後建立了16個政權,史稱十六國。

出示圖片:東晉十六國。東晉與前秦。

4世紀後期,氐族建立了前秦政權。前秦皇帝苻堅任用漢人王猛為丞相,前秦強盛起來,消滅了其他割據政權,統一了黃河流域,北方出現漢魏以來少有的安定。此後,苻堅急於統一全國,大舉進攻東晉。

(二)淝水之戰

看視頻《淝水之戰》,結合影片和課本知識,思考回答:

淝水之戰發生於哪一年?作戰雙方?有關成語?結果?影響?

“動腦筋”:苻堅擁兵80多萬,卻不能統一江南,這是為什麼?

思考與判斷:淝水之戰同在此以前歷史上哪幾次戰爭相似?

淝水之戰後,前秦的統治瓦解,北方地區重新陷入割據混戰的狀態。東晉在南方取得暫時穩定,經濟有所發展。但是,南方的東晉政權又被大將所奪。420年大將劉裕稱帝,國號宋,南朝開始(宋、齊、樑、陳)四個王朝,都城都在建康,總稱為“南朝”。

(三)江南地區的開發

出示:材料1:(江南)地廣人稀,飯稻羹魚。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

——《史記》

材料2: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飢。……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 ——《宋書》

想一想:為什麼《宋書》裏描寫的江南與司馬遷描述的江南會有這些不同?

這是因為,漢代的江南尚未開發,魏晉以來已逐漸得到開發。

想想看,江南地區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什麼能得到開發?江南地區的開發對我國經濟產生了什麼影響?

學生結合課文尋找答案。

師講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政權分立時期,從這一時期開始,我國南方的經濟就逐漸發展並趕上北方。南北經濟發展趨於平衡。但是總體而言,我國南方的經濟依然落後於北方。直到兩宋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最終南移

【合作探究】

1、三國鼎立的局面是如何結束的?

2、西晉僅僅是曇花一現,想一想、為什麼西晉的統一隻有很短的時間?

3、淝水之戰中,東晉能夠以8萬兵力打敗前秦的80萬大軍,這是為什麼?淝水之戰同在此以前歷史上的哪幾次戰爭相似?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小結提升】

七年級上冊《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自三國末年至南朝歷史發展的大概脈絡:包括西晉的興亡、少數民族的內遷、東晉和十六國的簡單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戰、南朝的簡單概念,更重要的是要掌握這一時期我國江南地區經濟開發的狀況。

能力方面: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綜合認識頭緒紛繁和較長時段的歷史過程,把握其發展線索的能力有所提高,使學生初步認識我國曆史上存在的主要經濟區域,並培養學生運用這種認識思考相關的社會經濟問題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過對淝水之戰史實的學習,使學生感受不畏強暴,勇於抗擊強敵的精神。通過關於江南開發史實的學習,使學生認識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對於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認識勞動人民對於社會物質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

【教學重點】

西晉興亡以及原因,少數民族的內遷,前秦與淝水之戰及其失敗原因和教訓,江南地區開發等。

【教學難點】

江南地區的開發的條件和原因、主要表現和重點區域、深遠影響等。

【教學方法】

採用講述法為主,結合提問、討論等方法,輔以板書或投影儀等現代信息技術。

【講授新課】(時長:45分鐘)

導入新課:(時長:3分鐘)借用典故“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提問)典故的由來以及含義?學生回答出正確答案後,再進一步提問:司馬昭何許人也?借而引入曹魏,然後由教師進一步引導,三國鼎立的是哪三國,是何時由誰建立的?都城在哪裏?眾所周知,曹魏是三國中實力最強的,但是仍然沒有能夠實現統一大業,那麼歷史的發展又將何去何從呢?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繼三國鼎立之後的歷史發展情況。

一、 西晉的興亡和內遷的各族(時長:15分鐘)

1、 司馬氏代魏與三國局面的結束

司馬懿(yì)字仲達,今河南温縣人。生於179年,卒於251年。曹操當政時開始為官。曹丕當政以後,深得曹丕的信任和重用,官至尚書右僕射(yè)、撫軍大將軍。曹丕死後,司馬懿受詔輔佐魏明帝曹叡(ruì)。在曹叡在位時,多次領兵出征,戰績顯赫。特別是在阻擋諸葛亮率領的蜀漢軍隊進攻中,司馬懿堅壁據守,以逸待勞,最終戰勝了諸葛亮,使蜀軍無功而返。此後,又率軍消滅了割據遼東地區已達三世之久的公孫家族。司馬懿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威望和權勢迅速提高。魏明帝曹叡臨終時,託曹爽與司馬懿一起輔佐齊王曹芳。司馬懿和曹爽因為爭權奪利,矛盾日益尖鋭。司馬懿裝病以使曹爽放鬆警覺,同時暗中進行發動政變的準備。趁曹芳、曹爽離開洛陽祭掃魏明帝陵之機,司馬懿發動政變,處死了曹爽兄弟及其黨羽。從此,司馬氏家族獨攬朝政,皇帝只是傀儡。251年,司馬懿病死,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先後擅權。皇帝曹髦感到司馬昭的篡權野心,對大臣説:“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率數百人攻司馬昭,結果反被司馬昭所殺。265年,司馬昭死,子司馬炎廢掉魏主曹奐,自立為帝,建立了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

263年司馬昭派鍾會、鄧艾統率18萬人分道伐蜀。鍾會攻漢中,蜀大將姜維據守劍閣。鄧艾則以奇兵間道直逼成都,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戰死,蜀後主劉禪(shàn)降魏,蜀國滅亡。

264年,三國時期著名暴君孫皓即吳國皇帝之位,吳國眾叛親離。279年冬,司馬炎分六路大舉伐吳。280年,孫皓投降,吳國滅亡。至此,西晉實現了統一。

2、 西晉統治集團的腐朽與“八王之亂”

西晉建立之後,晉武帝司馬炎君臣錯誤地認為曹魏之所以滅亡,是因為沒有分封諸王,宗室削弱的結果。於是,晉武帝在即位之初,立即將司馬氏家族的子弟都封為王,並且擁有軍隊,分取賦税。一些同姓王還擔任地方重鎮的軍政長官或統領中央的軍隊。晉武帝的本意是想借此鞏固晉室的統治,後來卻適得其反,釀成宗王勢大,埋下“八王之亂”的禍根。

晉武帝死後,繼位的晉惠帝司馬衷是個白痴,皇太后之父楊駿輔政。晉惠帝皇后賈南風不滿楊駿專政,於291年利用楚王司馬瑋先除掉楊駿,以汝南王司馬亮執掌朝政。接着再矯詔使司馬瑋殺掉司馬亮,隨即又以擅殺大臣為罪名殺司馬瑋,將朝政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此後,經過了七八年比較安定的時間。300年,賈南風除掉太子司馬遹(yù),掌握宿衞禁兵的趙王司馬倫又起兵殺賈南風。次年,司馬倫廢晉惠帝,自立為帝。齊王司馬囧(jiǒng)、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yóng)遂聯合進攻司馬倫。司馬倫被殺,晉惠帝復位。為了爭奪皇位和阻止司馬囧獨攬大權,司馬顒和長沙王司馬乂(yì)打敗並殺死了司馬囧。此後,司馬顒和司馬穎聯合進攻司馬乂,在洛陽一帶發生激戰,造成了嚴重破壞。最後司馬乂戰敗被殺。305年,東海王司馬越將晉惠帝遷回洛陽,先後殺掉了司馬穎和司馬顒。此後,司馬越毒死晉惠帝,另立司馬熾(chì)為帝(晉懷帝),大權落入司馬越手中。

“八王之亂”耗竭了西晉的國力,從根本上動搖了西晉的統治,也為內遷的少數民族起兵反晉提供了機會。

3、 少數民族的內遷與“五胡亂華”

東漢前期,蒙古高原發生了空前的大旱災,導致匈奴“人畜飢疫,死耗大半”。結果,匈奴發生了分裂,大部分匈奴人西遷,被稱為“北匈奴”;另有一部分匈奴依附於東漢,被稱為“南匈奴”。南匈奴最初居於今內蒙古地區,東漢每年以巨資供給南匈奴,以作為北部邊境的屏障。後來,在鮮卑族勢力的壓迫之下,南匈奴遷移到今山西離石一帶。曹操又將南匈奴分為五部,分佈於今山西汾水流域,選漢人作司馬,監督匈奴各部。在西晉末年的內亂中,汾河流域的匈奴人在其酋長劉淵的率領之下,建立政權,滅亡了西晉。(幻燈片:西晉少數民族內遷形勢圖)

羯(jié)族可能起源於西域的小月氏(zhī)。因附屬於匈奴,故又稱“匈奴別部”。羯族和匈奴一起內遷,多居於山區,主要從事農業。從匈奴政權中分離出來以後,西晉末年建立了後趙政權。

氐(dī)族主要分佈在今甘肅、四川、陝西一帶。東漢末年,曹操擊破氐人的部落,遷其“五萬餘落”至甘肅的扶風、天水等地。後來又有武都氐部歸附內遷。296年起兵反晉。前秦時,氐族的勢力最為興盛。

羌(qiāng)族從西漢開始陸續內遷。由於受到漢族政權和漢族地主的壓迫,東漢時期發生了多次大規模的羌人起義,給東漢王朝以沉重打擊,是東漢衰落的原因之一。三國時期,魏蜀連年攻戰,雙方都徵招羌軍參戰,更多的羌人遷徙到四川、甘肅、陝西一帶。 鮮卑族起源於大鮮卑山(今大興安嶺)一帶。東漢中後期,擁有數以十萬計的軍隊,盛極一時。三國時期,分佈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直到遼寧一帶。經常參與中原各國間的戰爭,後建立幾個政權,由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權把北方基本統一起來。

西晉滅亡以後,內遷的少數民族和中原地區的漢族先後建立了十六個政權,統稱“十六國”。(幻燈片:十六國)

4、 西晉的滅亡與東晉的建立

316年,內遷匈奴人的一支武裝滅亡了西晉。

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先提問後總結):第一,統治集團奢侈腐朽,晉惠帝智力低下;第二,內部發生爭奪皇位內亂耗竭了西晉的國力,徹底破壞了西晉的統治秩序;第三,內遷的少數民族受到西晉統治階級的壓迫,階級和民族矛盾尖鋭。

317年,皇族,歷史上稱為“東晉”。

二、淝水之戰(時長:10分鐘)

1、 前秦的建立與漢化

351年自稱大秦天王,國號大秦,史稱“前秦”。352年改稱“皇帝”,都長安(今陝西西安)。

355年苻健死,子357年苻生堂兄,重用漢人王猛,實行抑制氐族貴族豪強、擴大皇權的政策。在政治、經濟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鞏固統治的措施。他恢復魏晉土籍,承認士族特權,吸收漢族士人蔘加政權,擴大胡漢聯合統治的階級基礎。提倡儒學,興立學校,培養統治人才。注重農桑,興修水利,修立亭驛,發展工商。消滅前燕後實行徙民政策,將關東被征服的鮮卑、烏桓、丁零等族十萬户徙至關中,充實近畿,便於控制;又將關中的氐族十五萬户移至關東,分置於各要鎮,用以加強控制新徵服地區的人民。前秦此時,政治較為清明,社會相對安定,國力達於鼎盛。

2、 統一北方與東晉南北對峙(幻燈片:前秦版圖)

370年滅前燕,371年滅今甘肅威縣西北)氐族楊氏,373年攻取東晉的樑、益二州,376年滅前涼,同年乘鮮卑拓跋氏衰亂滅代,382年苻堅命呂光率軍進駐西域。至此,前秦統一整個北方,與東晉形成南北對峙局面。

3、 淝水之戰與失利原因

苻堅自恃強盛,不斷對東晉發動進攻,戰事主要在東線徐州一帶和西線襄陽一帶進行。379年前秦攻佔東晉戰略重鎮襄陽,而進攻淮南的行動受阻,進攻江陵的軍隊也被擊退。苻堅遂決定重新部署,全力發動對東晉的進攻。382年十月,召集羣臣,提出親率百萬大軍一舉滅晉。臣僚多不贊成,有的還極力諫阻,但他執意不從,甚至吹噓自己有百萬大軍,只要把馬鞭投入江中就足以阻斷江水,這就是“投鞭斷流”的由來。383年下詔進攻,八月以苻融為前鋒都督,率步騎二十五萬先行,九月苻堅親統步兵六十餘萬、騎兵二十七萬為後繼。益州、涼州、河北等地的秦軍也紛紛出動。東晉謝安當國,命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玄為前鋒都督,率水陸八萬迎敵。十月,兩軍會戰於肥水,苻堅望見晉軍陣容嚴整,又以八公山上“草木皆兵”,不由心虛,結果秦軍大敗。潰散的秦軍飢餓寒凍,一路上聽到“風聲鶴唳(lì)”,以為是晉軍追來膽戰心驚,死亡十之七八。苻堅中箭,倉皇逃至淮北,沿途收集殘兵,到洛陽時有眾十餘萬。年底,回到長安。(幻燈片:淝水之戰形勢圖)

淝水之戰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苻堅擁有八十多萬兵力卻不能一統江南,(先提問後總結)究其原因:從前秦方面看,軍隊民族成分複雜融合程度不深,前秦王苻堅無視內部不穩,降將思亂,民疲兵倦的狀況,恃眾輕晉,單路突進,戰線太長,分散兵力,缺乏協同,對朱序等人的活動沒有察覺;初戰受挫,即失去信心急於決戰,導致大敗;從東晉方面看,臨危不亂,上下一心,一致抵抗,主將指揮若定,並據敵情及時改變方略,適時決戰,並堅決實施戰略追擊,擴大戰果,終獲全勝。

淝水之戰後,使得東晉王朝的統治得到了穩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貴族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機,這場戰爭對於前秦來説,則是促使北方地區暫時統一局面的解體。

4、 前秦滅亡與“南朝”

淝水之戰以後,前秦的統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據混戰的狀態。南方雖然取得暫時穩定,但是好景不長,公元420年,東晉大將劉裕自立為帝,國號宋。此後又相繼經歷了 齊、樑、陳等王朝,總稱為“南朝” 。公元479年,蕭道成稱帝,國號齊,定都建康。宋朝滅亡。公元502年,蕭衍稱帝,國號樑,定都建康。齊朝滅亡。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國號陳,樑朝滅亡。(幻燈片:四朝開國皇帝肖像)

三、江南地區的開發(10分鐘)

1、江南地區開發的歷史

東漢時期,江南地區已有了一定的發展。廬江太守王景教人民牛耕之法、興修水利。此時江南人口大增,已非南蠻之地。(提問:比較各時期變化並探討原因)

三國時期孫吳對江南進行了進一步地開發,大規模推行屯田制度,加強水利建設,興修河道,手工業和商業發達,特別是造船業最發達。

2、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

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治上的特點(提問)是局勢動盪,王朝更迭頻繁,但也正是這一時期,江南的社會經濟卻得到迅速的開發與發展。這是為什麼?①江南經濟的開發,是在南方相對安定時發生的。説明戰亂破壞社會生產力,安定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②北方勞動人民大量南遷,為南方增加勞動力,帶去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可見地區間的經濟技術交流,可使先進生產技術得以推廣,促使落後地區經濟的發展。③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相互學習,結果是加深了交往,促進了融合。④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且因地制宜地進行開發。

3、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

總結出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

農業:水稻栽培技術有了提高,開始使用綠肥、牛耕和糞肥也推廣普及,南方稻米產量超過北方,北方粟、麥等旱田作物南移,水碓、水磨廣泛使用,圍湖造田;

手工業:東晉南朝養蠶繅絲技術比前代大為提高,荊州、揚州是江南絲織品生產最多的地方。江南織錦技術得到普及與提到。揚州、荊州的冶鐵水平也很高。制瓷技術有了明顯的提高,瓷器成為普遍的生活用具,青瓷、白瓷的燒製技術都很有特色。紙的生產不僅質量精美,而且數量很大。(幻燈片:各實物圖片)

4、江南地區開發的影響

直接指出江南地區的開發,有利於江南交通網形成,商業活躍,城市繁榮。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

七年級上冊《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瞭解東晉、南朝政權更替的歷史,知道東晉、南朝統治對南方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知道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及表現。

2、過程與方法

利用魏晉南北朝地圖瞭解朝代更替歷史,提高讀圖、識圖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南北人民共同開發江南,認識到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和平安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認識維護和平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難點

重點:江南地區的開發。

難點:江南地區的開發。

教學方法

情景導入法、講授法

學生學法

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討論法

導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唐)白居易

戰火紛飛百餘載,朝陽初起憶江南。

上述圖片中的江南好美,上述文字都在懷念“江南”,尤其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詩歌,生動描繪了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末句“能不憶江南”充分流露出作者對江南的懷念之情,對江南讚美之情溢於言表,你知道“江南”是指哪裏嗎?白居易詞中描述的“江南”是在什麼時候開發的?

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第18課《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去了解江南地區的開發。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一、東晉的興亡

1、東晉的建立: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定都建康。

2、政權特點:王與馬,共天下。

3、興盛:淝水之戰後,東晉經濟得到發展,江南出現“荊揚晏安,户口殷實”的景象。

4、滅亡:420年,東晉滅亡。

二、南朝:420——589年,出現宋、齊、樑、陳四個王朝,定都建康。

三、江南地區的開發

1、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

①北方人大量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

②江南地區戰亂比較少,社會比較安定。

③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2、結果: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南北經濟趨向平衡。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東晉的興亡

1.問題思考:316年,內遷的匈奴人滅掉西晉,南遷的北方人懷念家鄉,希望晉朝能夠恢復中原。他們的願望是否能實現?為什麼?

2.教師講述:司馬睿於317年重建晉王朝,以建康為都城,史稱東晉。

3.多媒體展示:東晉十六國形勢圖

4.問題思考:東晉時期,出現“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局面,你能説説這是怎麼回事嗎?這種現象説明什麼問題?

提示:在東晉初年,王導主政在內,王敦領兵在外,權傾朝野,故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説法。

5.教師提問:西晉末年,祖逖要求司馬睿出兵北伐,司馬睿是否支持祖逖的提議?得不到東晉統治者的大力支持,祖逖北伐的結果是什麼?

6.教師總結:東晉初期,多次進行北伐,曾收復了黃河以南的部分地區。由於東晉朝廷對北伐將領心存疑慮,多方牽制,使北伐缺少後援,最終未能恢復中原。

東晉成功抵禦了來自北方的軍事威脅,統治局面相對穩定,社會經濟有所發展,江南出現了“荊揚晏安,户口殷實”的景象。東晉末年,政權落入武將手中,420年,東晉滅亡。

探究二:南朝的政治

1.教師講述:東晉滅亡後,420-589年,中國南方政權更迭頻繁,相繼出現宋、齊、樑、陳四個王朝。

2.問題思考:

(1)南朝時疆域最大、江南民殷國富、社會比較安定的是哪個政權?

(2)為什麼“在南北實力對比中,南朝處於明顯劣勢”?

提示:(1)宋。(2)南朝時,鎮守地方的貴族和將領勢力很大。梁武帝蕭衍從地方起兵奪取帝位後,放縱皇室成員和官僚大地主盤剝平民百姓,政治日益敗壞。後來,發生了大規模的叛亂,建康失守,江東最富庶的地區遭到燒殺搶掠,導致千里絕煙,人跡罕見。從此,在南北實力對比中,南朝處於明顯劣勢。

探究三:江南地區的開發

1.史料分析:

材料一:江南地域遼闊而人煙稀少,稻米和魚是主要食物,放火燒荒,種水田;不需要商人販賣貨物,沒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記》(西漢)

材料二:江南是全國最繁榮昌盛的地方。民户越來越多,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江南土地肥沃,百姓勤奮,豐收的年頭,一年的收穫能滿足幾個郡人口的需要,生產的絲綿布帛能供天下人穿用。

——《宋書》(南朝)

材料三:《晉書·食貨志》記載東晉後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

2.合作探究:

(1)上述三則材料是對哪個地區的描述?

(2)漢朝與南朝時的江南經濟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3)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括出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

(4)根據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江南地區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

3.教師補充:

(1)江南。

(2)因為漢朝時的江南尚未開發,南朝時的江南已經過三國、西晉、東晉的長期開發。

(3)大量的荒地被開墾為良田;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農業技術進步;開始使用綠肥,牛耕和糞肥得到推廣;小麥的種植推廣到江南地區。

(4)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利於農業發展;北方人口南遷,帶來了大量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最主要原因);江南地區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南北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南方統治者推行了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措施。

4.教師講述:江南地區得到開發,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併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

(四)歸納總結 整體感知

(五)課堂檢測 鞏固新知

1.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以開發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北方人民南遷帶來先進技術

B. 南方的自然條件優越

C. 江南統治者施行仁政

D. 南方社會較為穩定

2.東晉時期,江南地區出現“荊揚晏安,户口殷實”的景象與下列哪一重大事件有關( )

A. 八王之亂

B. 祖狄北伐

C. 赤壁之戰

D. 淝水之戰

3.南朝包括宋、齊、樑、陳四個朝代,下列關於南朝統治的説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B. 宋、齊、樑、陳都城都在建康

C. 皇帝往往控制長江下游一帶

D. 宋武帝時,發生了大規模叛亂

4.東漢末年,大批北方民眾南遷,他們主要定居在( )

A. 四川地區

B. 嶺南地區

C. 長江中下游地區

D. 淮河中下游地區

5.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南方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繁榮,其中人口達百萬,經濟最活躍的一個城市是( )

A. 成都

B. 洛陽

C. 建康

D. 長安

6.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表現包括( )

①大量田地被開墾

②南下移民和當地民眾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

③農業生產使用糞肥

④南方手工業也有了快速的發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7.下列有關東晉南朝的敍述,不正確的是( )

A. 東晉偏安江南,都城在建康

B. 南朝的第一個政權是“宋”

C. 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南方

D. 小麥的種植推廣到江南

8.江南地區在《史記》中曾被描述為“地城遼闊而人煙稀少”,但在漢以後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開發。下列不屬於這一時期江南開發因素的是( )

A. 優越的自然條件

B. 北方人口的南遷

C. 社會秩序的相對穩定

D. 經濟重心的南移

9.某中學歷史活動小組的同學們進行“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開發原因”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下列各項不能入選該主題的是( )

A. 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

B. 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C. 國家的統一

D. 江南地區社會秩序比較安定

10.《宋書》記載:“(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飢……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史料反映的社會現象可能出現在( )

A. 戰國時期

B. 秦朝時期

C. 漢朝時期

D. 東署南朝時期

參考答案:1.A 2.D 3.D 4.C 5.C 6.A 7.C 8.D 9.C 10.D

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文字和圖片創設歷史情境,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興趣。江南地區的開發是七年級歷史上冊的一個重要知識點,江南地區的開發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突破這一重點和難點,採用了史料分析的方法,設計了合作探究的環節,培養學生初步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小組合作的能力。

七年級上冊《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通過學習,能瞭解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表現、影響,通過探究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相關的社會經濟問題。

(2) 通過學習,能瞭解西晉、東晉、前秦、南北朝的建立及更替。 2.過程與方法

(1) 通過提問、閲讀、比較、思考、討論等方式,理解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表現和影響,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認識歷史的能力和方法。

(2) 通過對江南地區發展的研讀,感知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江南地區的開發史,學生能認識到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認識勞動人民對於社會物質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認識到和平、安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

教學重點:江南地區的開發。 教學難點:江南地區的開發。

教學方法: 探究活動法、討論、啟發法等 教具: 多媒體設備 教課時:

時間

建立者 都城

東晉的政治局面:“王與馬,共天下”

東晉滅亡

南朝的政治:宋、齊、樑、陳

原因:自然條件優越、人口大量南遷;社會安定;統治者重視農業

江南地區開發表現:開墾荒地、興建水利等 影響: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

1.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學習三塊內容,東晉的興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區的開發,分別從政治、經濟兩方面介紹江南的發展。東晉、南朝的統治,為江南地區的開發提供了必要條件。學習這三部分,首先要了解三國以來南北政權更替的歷史。北方地區自西晉滅亡之後,相繼建立起許多割據政權,這種政治局面一方面造成了農業經濟的蕭條和衰落,另一方

面使大批北方人民南下,為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極大促進了江南

地區經濟的開發。南方地區在東晉南朝時期,戰亂較少,社會穩定,統治者大都注重發展農業,積極興修水利,推廣先進生產技術,改變了江南農業“火耕水耨”的原始狀況,轉而進入精耕細作階段。這樣,江南很快形成為新的農業經濟區,同時手工業、商業也得到迅速發展,使南北經濟的發展趨向平衡。

2.學情分析

東晉的興亡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

七年級上冊《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教案 篇5

1、內容結構分析

《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是“幾何圖形初步”.這一章是義務教育第三學段“空間與圖形”領域的起始章,在這一章,將在前面兩個學段學習的“空間與圖形”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欣賞豐富多彩的圖形世界,看到更多的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初步瞭解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並通過線段和角認識一些簡單的圖形,並能初步進行應用.

2、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⑴ 數學與我們的成長密切相關;

⑵ 數學伴隨着人類的進步與發展,人類離不開數學;

⑶人人都能學會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⑷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

⑸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體驗數學活動充滿着探索與創造,感受數學的嚴謹性及數學規律的準確性.

教學難點:

⑴體會數學與我們的成長密切相關;

⑵學生剪圖拼圖的具體操作;

⑶嘗試發現,提出並解決數學問題,體會與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3、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

直觀認識立體圖形,掌握平面圖形的基本知識;畫出簡單立體圖形的三視圖及平面展開圖,根據三視圖畫出一些簡單的實物圖;進行線段的簡單計算,正確區分線段、射線、直線.掌握角的基本概念,進行相關運算;鞏固對角得度量及運算知識的掌握,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⑵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本章的學習,學會在具體的2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數學原理;學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合理的想象,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通過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實驗驗證的方法解決數學問題.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探索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繫及應用的過程中,體驗推理的意義,獲取學習的經驗.

4、課時分配

4.1幾何圖形 4課時

4.2直線、射線、線段 3課時

4.3角 2課時

4.4課題學習 2課時

小結 3課時

單元測試與評講 3課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xue/yvrod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