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學工作計劃 >

談國小品德教學中教學目標的設計

談國小品德教學中教學目標的設計

前些日子在網上學習時看到了對課堂教學目標的一個闡述,覺得對我們實際的課堂教學有着很很需要的意義,現摘錄如下: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對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確實,教學目標猶如開門的鑰匙一般,在課堂教學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從理論上來説,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迴歸點。教學目標的制訂是否準確、清晰、到位,不僅影響着教學過程的展開,很大程度上也牽制了最終的學習效果。

談國小品德教學中教學目標的設計

教學目標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導學——確定教學範圍、教學內容、教學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生的原有學習基礎等,引導學生自主、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二是導教——確定教師將採取的教學步驟、教學環節以及每個步驟或環節將採取的教學活動,指導教師有條理地去完成教學計劃或任務;三是導測量——明確學生要達到的學習要求或水平,為教師本人及教育監督者提供檢測的標準和依據。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的目標設計往往存在許多問題,如目標描述籠統,缺少標準和層次,只關注知識目標與能力目標,而忽略學生的思想情感、道德品格、跨文化交際意識、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開發等要求,忽略了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規劃和培養,結果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質量。國小品德課堂教學中也存在着這些問題,所以我就結合平時的教學來談談品德教學中教學目標的設計。

一.以行為目標為基底,加強目標設計的準確性。

行為目標是對學習者通過學習後將能做什麼的一種明確的、具體的表述。一個優良的行為目標的表述,一般包含四個要素:對象,寫明教學對象,以此導教;行為,通過學習後,學習者應能做什麼,既導學又導教;條件,即上述行為在什麼條件下產生,以此導教;程度,規定上述行為是否合格的標準和程度,以此導測量。如何運用行為目標的理論精華來設計一個優良的品德課堂教學目標呢?

1、對象的表述。對象解決“由誰來完成行為”的問題,可以採用以下三種表述方式:一是程度副詞+主語,如程度較好的學生、程度稍弱的學生等。二是百分比+主語,如90%的學生、60%的學生等。三是表示範圍的副詞+主語,如全體學生、多數學生等。在品德教學中,一般採用第三中表達方式較多。

2、行為的表述。行為解決“做什麼”的問題,是説明學習者在教學結束後,應該獲得怎樣的能力,可以使用“初步瞭解”、“能夠養成”、“能夠掌握”等行為動詞。

3、條件的表述。條件是完成行為的前提,它表示學習者完成規定行為時所處的情境,即評價學習者學習結果時,該在哪種情況下評價。條件通常用一個介賓結構表示,如 “根據……”,“經過……”等。

4、標準的表述。標準要解決“做得怎麼樣”的問題,是行為完成質量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據,它通常附在行為表述之後,從行為的準確性和質量兩方面來確定,進一步説明行為要達到的水平和程度。例如:一年級下冊《上超市》這一課,我定的其中一個教學目標是“通過教學和獨立實踐,使大多數學生知道在超市購物的一般程序和常識,從而初步學會學會獨立購物的能力。在這一目標中,目標中“對象”的表述用了“大多數學生”,明確了對象,避免了描述的籠統和模糊;行為的表述用了“知道”、“初步學會”等行為動詞,確定了學習對象經過學習後要達成的要求;條件的表述是“通過教學和實踐”,展示了學習者輸出行為時所處的情境,同時也體現了導教的功能,指導教師通過何種教學途徑和策略去實現教學目標;標準的表述是一個綜合概念,對學生要達到的程度作了具體説明。這樣的目標設計準確、清晰,既有利於教師的教,也有利於學生的學。

二.以《課標》為依據,呈現目標設計的多元性。

《課標》明確規定了國小階段《品德與生活》的總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品德與社會》的總目標是“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這兩個總體目標概括起來看,都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行為·習慣以及知識·技能等幾方面的綜合表現為基礎來總體表述。落實到具體的一節課,也要圍繞以上這幾個方面的來設計目標。例如一年級下冊《當好小主人》這一課,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目標的:

知識·技能:通過活動,使全體學生掌握接聽電話的基本禮儀;知道三個常用電話的用途,使學生能正確使用。瞭解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待客禮儀,並能尊重他人的習俗。

行為·習慣:能友好地接待客人,知道接待客人的應有的禮儀,並能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運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產生當好文明小主人的願望。

這一教學目標,我把目標的三個方面有機結合為一體,多元化的目標設計改變了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其他方面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整體地實現了課程目標。

三.以學情為基礎,體現目標設計的差異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之間水平和層次的差異,他們的知識儲備、心理和技能特點以及各自的學習需求,都會對學習結果產生深刻的影響。作為指導教學實施的航標,教學目標的設計更要以學情為基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訂符合學生接受水平和需要的教學目標,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增強目標的針對性。例如,教學時一年級下冊《進廚房》時,我先做了課前調查“你在廚房中會幹什麼家務活”,調查得知大部分學生不會進廚房,只有很少數的學生能幫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針對這個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讓全體學生知道人體必須的六大營養素,初步懂得一日三餐營養搭配均勻才能促進身體健康的道理。大多數學生初步學會為自己和家人搭配營養均衡的一日三餐。

2、讓全體學生懂得用餐的基本禮儀,並能通過練習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知道一些相關的環抱知識,並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

3、讓全體學生都能動手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評選星級“小幫手”。

本目標差異性主要體現在第三個目標“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把家務事羅列在一張紙上,然後按難易排列,學生憑自己能力去做,然後請家長參與評價,最後評選出星級“小幫手”:最好的“★★★★★”,然後依次往下,主要以鼓勵為主,如果學生做得比以往有進步,可以多加一顆“★”。差異性的目標帶動差異性評價,給教學帶來了不一樣的驚喜。經過實踐,效果確實非常明顯,許多學生的家務能力在這種差異性的作業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這其實都要歸功於當初這個差異性的目標設計。

四.以教材為依託,注重目標設計的延續性。

《課標》指出,品德課程設計的思路是: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這裏“綜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學內容所包含的社會要素是綜合的,所涉及的社會領域也不是單一的,可以交叉;同樣的內容在後續年段可以重複出現,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從這段表述中,不難看出品德與語文相同,都是同一個主題會在基礎教育階段重複出現,但要求是在原來的激賞逐步提高的。例如,關於“學習”這個教學內容,一年級下冊的第四單元主題為“快樂的學習生活”,分為四個部分:“我愛學習”、“我會學習”、“興趣與堅持”、“多彩的課餘生活”;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第二課《做學習的有心人》,我把教學目標是這樣定位的:

1.通過榜樣激勵,懂得學習需要耐心和毅力。

2.重視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習的重要性。

3.能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學習上的問題,並能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改正。

4.通過本課學習,能幫助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雖然同樣是關於學習,但側重點明顯不同,一年級的側重點在於學習興趣,而三年級側重於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這就是一個層次的提高,我在制定這節課目標的時候,就考慮到了學生能力的進一步發展,所以具有延續性的目標既容易讓學生接受,而且對於這門課來説更具有整體感。

當然要想判斷一個目標的設計是否合理、有效,最終要通過教學實踐來檢驗,通過教學效果來衡量。如果學生學習經過學習後反饋良好,基本達到了目標的要求,説明目標的設計符合學生的學情,是有效的。如果實施的結果與預先的設計相去甚遠,那我們要回歸到最初的目標,反思什麼地方設計得還不合理,下一步應該如何去改進。通過設計——實施——反饋——反思——再設計不斷地循環操練,那我們的教學目標設計的能力一定會日趨成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xue/wp7g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