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學工作計劃 >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送東陽馬生序》教案(精選12篇)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送東陽馬生序》教案(精選12篇)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送東陽馬生序》教案(精選12篇)

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詞彙,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

2.瞭解作者及本文文體特徵,理解本文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其獨特的表達效果。

3.理解本文作者執着的求學之志和殷殷勸勉之情。

過程與方法

1.以朗讀貫穿全文,帶動學生通過朗讀理解文意。

2.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掌握重點字詞和句子,然後,由字詞理解到內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觀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其獨特的表達效果。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課

常常聽到同學們抱怨“學習好累啊”“作業好多啊”“度日如年啊”大家之所以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你心裏覺得學習是一件很苦的事情,我們的學習真的很苦嗎?我們看看古人是在什麼情況下學習的?以怎樣的態度學習的?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二、自主預習

1.作者介紹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現在浙江義烏)人。明初散文家。明太祖朱元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明朝開國元勛劉基讚許他“當今文章第一”,當世四方學者稱他為“太史公”。著有《宋學士文集》。

2.知識鏈接

“序”分為“書序”和“贈序”兩種。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並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於前言後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閲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它始於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於議論性散文。

3.檢查預習

(1)重難字

嗜學(shì)      硯冰(yàn)

弗(fú) 怠(dài)

逾約(yú) 碩師(shuò)

叩問(kòu) 叱咄(chì du)

俟(sì) 卒(zú)

負篋(qiè) 曳屣(x)

皸裂(jn) 媵人(yìn)

衾(qn) 綺繡(q)

容臭(xiù) 燁然(yè)

緼袍(yùn) 耄老(mào)

謬稱(miù) 廩稍(ln)

凍餒(ni) 謁(yè)

贄(zhì) 詆(d)

(2)通假字

四支(zh)僵勁不能動(“支”同“肢”,肢體)

同舍生皆被(p)綺繡(“被”同“披”,穿)

(3)古今異義詞

假。今義:虛偽的;不真實的;偽造的;人

走今義:行走,走路。古義:跑。例:走送之。

益今義:好處。古義:更加。例:益慕聖賢之道。

趨今義:趨向。古義:快走。例:嘗趨百里外。

左右今義:大約。古義:身邊。例:餘立侍左右。

湯今義:湯水。古義:熱水。例:媵人持湯沃灌。

卒今義:兵。古義:最終。例:卒獲有所聞。

再。古義:兩次。例:主人日再食。

(4)一詞多義

至動詞,到形容詞,周到

慕羨慕仰慕

從跟從向

書名詞,信書籍,名詞

道説,動詞學説,名詞

質資質,名詞詢問,動詞

(5)詞類活用

腰白玉之環(名詞作動詞,腰佩)

手自筆錄(手,名詞作動詞,動手;筆,名詞作狀語,用筆)

主人日再食(名詞作狀語,每天)

餘則緼袍敝衣處其間(名詞作動詞,穿着破舊的衣服)

無鮮肥滋味之享(形容詞作名詞,新鮮肥美的食物)

父母歲有裘葛之遺(名詞作狀語,每年)

(6)文言虛詞

以表修飾,不譯連詞,因為

之 立性,不譯助詞,取消句子的獨

(7)文言句式

倒裝句

a.弗之怠。(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為“弗怠之”。)

b.每假借於藏書之家。(狀語後置,正常語序為“每於藏書之家假借”。)

省略句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句前省略主語“餘”,“與”後省略賓語“餘”。)

三、疏通文意

1.重點詞語解釋

嗜學:愛好讀書。

致:得到。

假借:借。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鬆讀書。弗,不。之,指代抄書。

走:跑,文中意為“趕快”。

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

既:已經,到了。

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歲時,舉行加冠(束髮戴帽)儀式,表示已成年。

嘗:曾。

趨:疾走,跑。

鄉之先達:當地在道德學問上有名望的前輩。

稍降辭色:言辭委婉些,臉色温和些。辭色,言辭和臉色。

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

叱咄:訓斥,呵責。

曳屣:拖着鞋子。

衾:被子。

日再食:每日供給兩頓飯。

燁然:光彩照人的樣子。

縣官:文中指朝廷。

非天質之卑:如果不是由於天資太低下。

以鄉人子:以同鄉之子的身份。

謁:拜見。

歸見:回家探望。

2.重點句子翻譯

(1)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因為家中貧窮,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

(2)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

抄寫完後,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能夠看各種各樣的書。

(3)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我)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經書向當地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求教。

(4)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

(我)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向他請教。

(5)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我)並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6)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他們中學業不精通、品德未養成的,不是天賦、資質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可以説是別人的過錯嗎?

四、合作探究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文章主要寫了什麼內容?用一句話概括。

答案示例:寫自己求學艱難和勤奮學習的經歷(勤奮艱苦的學習經歷)。

2.全文寫自己的學習經歷,是圍繞哪句話來寫的?

答案示例:“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3.文章從四個方面敍述了作者青少年時期求學的艱難,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答案示例:幼時抄書之辛,成年叩問之難,從師奔走之艱,住讀生活之苦。

五、課堂小結

這一節課,我們已經感受到了宋濂學習的勤且艱。希望本文能給同學們帶來啟示。請同學們課下背誦課文,下一節課,我們再來深入學習課文。

六、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第二課時

一、課前複習

複習本課重點實詞、虛詞。抽背課文。

二、新課導入

接下來,我們繼續學習課文。

三、合作探究

(一)精讀課文,內容探究

1.作者是怎樣寫自己的求學經歷的?

2.作者為什麼要寫同舍生的衣飾華麗的情節?面對生活比自己好的同舍生,“餘”抱什麼態度?

3.作者對“同舍生”的豪華生活毫不羨慕的原因是什麼?聯繫實際,談談你的感受或體會。

4.作者為什麼能克服種.種困難,而“卒獲有所聞”?

5.結合全文,説説作者最終能夠學業有成的幾個條件。(各用四個字概括)

6.本文作者勉勵馬生勤奮學習,並不講大道理,卻直接以自身經歷相告,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7.作者寫作這篇贈序的目的是什麼?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8.文中多處運用了對比手法,請找出來並説説有何作用。

(二)品讀課文,句段賞析

1.品味“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中的動詞。

點撥:“趨、從、執、叩問”這些動詞,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作者強烈的求知慾望。

2.品味“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悦,則又請焉”。

點撥:運用動作和神態描寫,表現了作者對老師的尊敬和對知識的渴求。

(三)熟讀課文,主旨探究

通過對比,作者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點撥:作者説明了學習條件的好壞,對學習效果沒有決定性的影響。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學者的態度:要“勤且艱”,要勤奮,要能吃苦,要有恆心。

(四)賞讀課文,鑑賞評價

1.宋濂用自己的求學經歷,告訴了馬生什麼道理?時代不同了,宋濂的求學精神,我們還有哪些值得借鑑?

點撥:在這篇文章裏,宋濂以他的親身實踐和體會告訴馬生:學習必須勤奮刻苦。學習的內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別,但他所講的道理對我們仍然具有啟發和教育意義。作者那種不怕艱苦、勤奮好學、安貧樂道、不慕富貴的精神,他對馬生的熱情關懷和諄諄教導的態度,以及他的誠實守信、尊師重教都是值得肯定的。

2.以“學習中的苦和樂”為話題,運用對比的方法,談談你的理解。

點撥:現在的中學生,“讀書苦”幾乎成了他們的口頭禪。深諳了宋濂之苦與累後,我認為我們所謂的苦,簡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書,抄書,而我們的書應有盡有,卻不曾用心讀過;宋濂百里之外求師,行深山巨谷中,還常“遇其叱咄”,而我們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裏,卻不一定“有所聞”;宋濂受凍餒之苦,而我們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還用心不專。這麼優越的條件,卻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五)課外拓展,對比延伸

《送東陽馬生序》與下文所談的都是為學之道,這兩篇文章所説的道理,其共同之處有哪些?不同之處有哪些?

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不幸而在窮僻之域,無車馬之資,猶當博學審問,古人與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幾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讀書,則是面牆之士,雖有子羔、原憲之賢,終無濟於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夫以孔子之聖,猶須好學,今人可不勉乎?

(節選自顧炎武《與友人書》)

思路分析:共同之處:要勤勉好學,做學問要與人研討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討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不同之處:《送東陽馬生序》從為學之難的角度説勤勉,也談了尊師之道;短文談“為學”不進則退的道理,講為學要認真鑽研,獨立思考,要出門學習(或開闊眼界)。

四、課堂小結

本文作者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飢寒奔走之苦,並將自己的經歷與太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説明學業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於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劣,這種認識對於我們今天過飯追求物質比拼,“擇校熱”“炫富”等不良社會風氣都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五、練習設計

説説你對“以中有足樂者,佈置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的理解,並就此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

六、板書設計

作者: 幼時 求學難 得書難、求教難、奔走苦、從師艱

太學生:圖享受 不好學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送東陽馬生序》作者在這篇贈言裏,敍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境,專心治學。文中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飢寒奔走之苦,並與太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説明學業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於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劣。作者的這種認識在今天仍有借鑑意義。但他所説的學習目的與內容,則不足取。文章層次分明,描摹細緻,情意懇切,詞暢理達。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能正確、流暢地翻譯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

熟練地背誦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瞭解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經歷,激勵學生髮奮讀書,培養艱苦奮鬥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翻譯並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瞭解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經歷,激勵學生髮奮讀書,培養艱苦奮鬥的精神。

課前準備:

資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孟子也説:“夫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説明了苦難並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於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知識窗:

1. 宋濂(131—1381)字景濂,號潛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時家貧,卻勤奮好學,以文章著名。他是明朝主要的開國文臣。他年少時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晉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徵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後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文集》。

2.本文的體裁特點: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並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於前言後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閲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於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於議論性散文。

【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最直接的學習動力。此環節瞭解作者及體裁特點,充分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二、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聽錄音,要求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節奏,可以讓學生輕聲跟讀。

2.全班學生齊讀課文。

3.我會讀

叩(kòu)問 叱(chì) 咄(du) 俟(sì)負篋(qiè)曳(yè)屣(x)  皸(jn)裂 媵(yìng)人  以衾(qn)擁覆 皆被(p)綺繡  容臭(xiù) 燁(yè)然  緼(yùn)袍 敝(bì)衣

4.自學課文,疏通字詞,理解文意。

5.同桌互譯。同桌互評互補,互助互進,培養夥伴關係,形成共學優勢。老師做點撥調控。

通假字

四支僵勁不能動 支:通“肢”,肢體

同舍生皆被綺繡 被:通“披”,穿着

日再食 食:通“飼”,給飯吃

古今異義

媵人持湯沃灌 湯:古義:熱水  今義:菜湯

走送之 走:古義:跑   今義:行走

嘗趨百里 趨:古義:快步走 今義:趨勢

或遇其叱咄 或:古義:有時   今義:或者

卒獲有所聞 卒:古義:最終 今義:士兵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 假:古義:借   今義:假期

一詞多義

和:久而乃和 緩解、暖和

言和而色夷 謙和

冠:勇冠三軍 天下第一

既加冠 男子20歲成年

請:戰則請從 請讓我

俯身傾耳以請 請教

再:一而再,再而三 第二次

日再食 兩次

患: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 擔憂

無凍餒之患 憂患

以:以衾擁覆 介詞,用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 介詞,把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 介詞,因

無從致書以觀 連詞,來

之:錄畢,走送之 代詞,他

無鮮肥滋味之享 助詞,的

詞類活用

腰白玉之環 腰:名詞用為動詞,腰掛

手自筆錄(手:動手,名詞用作動詞。筆:用筆,名詞作狀語)

6. 本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本文以作者自己學習的親身經歷現身説法,敍述在他青少年時代求學生涯中的艱苦 和勤奮,表現了頑強的學習毅力和勤苦的學習精神。文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字裏行間流露出對馬君則的殷切期望。

【設計意圖】聽配樂朗讀,感染學生,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調動起學生的朗讀興趣,結合課下注釋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從而達到積累文言知識的目的。

三、再讀課文,探究文本

通過閲讀課文,我們知道了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為了勉勵馬生勤奮學習的。那麼作者是通過什麼方式來表現這一主題的呢?閲讀文章,思考下列問題。

1. 作者並沒有直接勸説馬生勤奮學習,那麼作者是如何表現這一意圖的?

明確:第1自然段先講述作者本人求學的艱難和用心之專。然後在第2自然段具體寫了諸生的學習條件,與前面作者的情況形成對比,在此基礎上勸勉馬生刻苦學習。

2. 作者是如何概述自己求學條件的?

明確:求學條件艱苦:為了表現艱苦,作者先介紹了自己的家庭條件——“家貧”。然後又分別介紹了幼年時和成年後的學習條件。

3. 用自己的話分別概括作者兩個學習階段的艱苦條件。

幼時求學的艱難:

致書之難借書抄錄;(假借於藏書人之家,手自筆錄,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其艱難可見。作者也因此而得以“遍觀羣書”。)

成年後求師的艱難:這種艱難又包括三種情況:

a、叩問之難,要“趨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傾耳”,而“遇其叱咄”時,只能“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悦,則又請焉”;

b、旅途之艱,要“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冒“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以致於“足膚皸裂而不知”;

c、生活之苦,吃的“無鮮肥滋味之享”,穿的則是“組袍敝衣”。

3.作者“雖愚,卒獲有所聞”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他有強烈的求知慾,為獲得知識,學問,他不辭辛苦,不怕困難,非常虛心虔誠的求教。

4.“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作者真的愚笨嗎?他為什麼這樣説?此處和文中哪句話照應?

不愚笨,是作者自謙的説法;旨在説明,即使愚笨,努力學習也是會有收穫的。和“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相照應

5.作者“緼袍敝衣”處在“披綺繡……燁然若神人”的同學之間,卻“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對此你有何評價?

他以學得知識,獲得學問為樂,不羨慕別人的衣食之憂,專心向學,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6.作者在敍述青年求學經歷時插入同舍生優越的條件有何用意?從中你得到哪些啟示?

與同舍生對比,表現自己並不羨慕別人的優越條件,而是以學得知識,獲得學問為樂,這種刻苦學習,專心向學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的。

7. 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作者最終能成就一番事業,靠的是什麼?給我們什麼啟示?

明確:靠的是勤奮、專心、堅韌。

8. 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表現諸生條件優越的?

(1)無凍餒之患: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2)無奔走之勞: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3)有專門老師: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4)有豐富藏書: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餘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

7. 作者敍述自己的求學經歷和太學生們的學習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明確:(1)作者不無感慨地回憶自己少年時艱苦的讀書環境,及虛心求教、刻苦學習的讀書經歷,與當時太學生們的學習環境作了對比,進而勉勵善學的後生馬君則,希望他能體會自己提攜後進的良苦用心,堅持好學不倦的志向。

(2)作者以太學生客觀條件的優越與主觀上的努力與否作對比,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説服力,説明了學業能有所成就,關鍵在於主觀努力。

【設計意圖】在反覆的誦讀中,讓學生充分把握文中所表達的情感。

四、課堂小結,拓展延伸

█本文作者給我們上了一堂很好的有關學習態度的課。其實古人論及學習的文章多得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詳的警句,像“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等。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稱頌的成語典故,諸如“頭懸樑,錐刺骨”“囊螢映雪”等。在今天,學習的目的有了新的定位,但學習的態度與方法是亙古不變的,這些足以供我們借鑑。希望同學們能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勤奮刻苦,在為求學之年,學有所成。

學生討論,以小組發言。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教師引導:

作者寫此文,意在勉勵馬生刻苦學習。在《三國演義》中有那麼一段,孫權通過自身體會勸説手下一員大將讀書的故事,後來這員大將設奇計襲荊州,大敗關羽為東吳建下奇功。那麼這員大將叫什麼名字?從他身上你能獲得哪些啟示?

呂蒙;

啟示:後天學習很重要;勤能補拙,學能治愚;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了昇華了課文主旨,結合現實中能體現勤奮求學的例子加以感悟。

五、作業佈置

1.背誦課文

2.歸納文言知識。

六、板書設計

勤 幼時——借書——室內抄書——嗜學

艱 加冠——求教——百里叩問——益慕聖賢之道

此 當餘之從師也——求學——負籍遠遊——中有足樂者

教學反思: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通過字、詞疏通把握文意,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現在學習生活的幸福和優越,從而激發學習的熱情,也懂得了怎樣追求幸福。課堂中學生學習勁頭很大,氣氛很好。另外一篇課文教完不等於我的任務全部完成了。也不等於同學都懂或沒有什麼大問題了。有的同學提出的問題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學設計的範圍,説明了同學的思維有時超越了教師的要求、教材的範圍,教師應捕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想、思維火花。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篇3

【教學構思】

《送東陽馬生序》是宋濂寫於晚年的一篇勸學之作。作者現身説法,以自己青少年時求學的艱辛來告誡年輕人要認真刻苦地學習,文中的諄諄教誨至今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在教授時,可據新課標的要求(學生能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翻譯淺易的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閲讀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安排二課時學習本文。第一課時:採用誦讀法,以朗讀帶動學生感知文章內容;要求學生分小組交流,指導他們歸納文言文中的常見文言現象,如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等現象,完成字詞積累活動。第二課時:採用探究討論方式讓學生大膽發言,表達內心的真情實感,在交流中體會作者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懂得珍惜擁有,好好學習,不斷追求,不斷進步。

【教學目標】

1、知識儲備點:

⑴朗讀課文,並背誦課文。

⑵理解積累一些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2、能力培養點:

⑴能夠通讀課文,利用文下注釋自己翻譯全文。

⑵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體驗點:

⑴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⑵教育學生應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與學習環境,努力向上,不斷追求。

【教學重難點】

1、翻譯課文,背誦課文,理解本文作者執著的求學之志和殷殷勸勉之情。

2、把握寓理於事的寫作方法和對比的表現手法,學習形象説理的技巧。

3、引導學生運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學態度。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點撥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教學步驟】第一課時一、導入新課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孟子也説:“夫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説明了苦難並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於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屏幕顯示課文標題。)

二、 介紹作者和作品

1、介紹作者:

學生自讀課文註釋①及文後相關資料,教師補充:

宋濂,自幼家境貧寒,但勤奮好學,一生刻苦學習,“自少立志,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他以繼承儒家封建道德為己任,為學主張“宗經”、“師古”,取法唐宋,著作甚豐。他的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敍性散文為代表。文采或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劉基曾讚許他:“當今文章第一”。

2、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屏幕顯示)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並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於前言後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閲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於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於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

三、朗讀課文,感知內容

1、教師範讀,學生聽讀課文,注意字音和停頓。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能否流暢地朗讀課文和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有極大的關係。因此,要求學生至少將課文讀上兩遍,而且必須是以讀得流暢無斷續現象為標準。要求學生在自由朗讀時,注意結合課文註釋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詞語和句子。)

3、學生圈出生字詞,同學間互讀並糾正錯誤。

屏幕展示:(請同學讀,邊讀,邊顯示讀音)

叩問叱咄俟其欣悦負篋曳屣媵人緼袍敝衣以衾擁覆皆被綺繡容臭燁然皸裂

(學生讀完後,教師糾正。)

4、翻譯重點語句。

四、合作探究

1、分組合作,或你讀我譯,或邊讀邊譯並找出常見文言文現象。一組找出一詞多義,一組找詞類活用,一組找通假字;一組找古今異義。(學生圍坐交流,教師巡迴指導)

2、學生分組發言交流。

3、教師小結:(屏幕顯示)

⑴一詞多義:

以:以衾擁覆(用,介詞)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因為,連詞)

俯身傾耳以請(而,連詞)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因為,介詞/拿,把,介詞)

無從致書以觀(來,連詞)

和:久而乃和(緩解、暖和)

言和而色夷(謙和)

再:一而再,再而三(第二次)

日再食(兩次)

患: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擔憂)

無凍餒之患(憂患)

之:每假借於藏書之家(的,助詞)

走送之(代詞,指借的書)

蓋餘之勤且艱若此(不譯)

弗之怠(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之:指抄書。 )

其:門人弟子填其室(代詞,代鄉之先達)

緼袍敝衣處其間(代詞,代太學生)

而:足膚皸裂而不知(錶轉折)

久而乃和(順承連詞)

⑵詞類活用:

腰白玉之環腰:名詞用為動詞,腰掛

⑶通假字:

四支僵勁不能動支:通“肢”,肢體

同舍生皆被綺繡被:通“披”,穿着

⑷古今異義:

媵人持湯沃灌湯:古: 熱水 今: 菜湯

走送之走:古: 跑 今: 行走

嘗趨百里趨:古:快步走 今: 趨勢

或遇其叱咄或:古:有時 今: 或者

卒獲有所聞卒:古: 最終 今: 士兵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假:古:借 今:假期

4、齊讀全文。

五、學習小結

本文中作者現身説法,敍述自己青少年時代求學的艱難和勤奮學習的經歷,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表達了他對馬生的殷切期望。

六、佈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一

2、根據課文,試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作者求學時候的情景。(提示:想準確描述出來,必須理解文句的準確意思,在此基礎上,再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

第二課時一、複習導入

根據課文,試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作者求學時候的情景。(目的:檢查學生對課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

二、 研讀探究

1、作者求學風餐露宿,困難重重。他遇到了哪些困難?又是怎樣解決的?(請找出相關句子加以印證。)

2、學生髮言。

3、教師小結:作者主要從無書、無師、求學中途艱難、學習生活艱苦四個方面描寫求學過程的艱辛。面對艱難,作者以堅韌的意志、勤學的精神一一克服了,終有所成。其精神可嘉。你在學習中遇到過哪些困難呢?面對這些困難,你是怎樣做的?(讓學生體會作者求學艱難,從而感受到自己求學的幸福。)

4、學生討論發言。

5、教師小結:大家明白“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在學習中我們必須勤奮好學,發揚“永不知足”的精神。作者除了“不知足”外,有時也很“知足”。請大家再讀一讀課文,看看作者在哪些方面是“知足”的?(找出相關的語句)

6、學生髮言。

7、教師小結:作者在吃穿住等方面很“知足”,只要吃飽、穿暖,有房子住就行。那麼,大家對作者的這種做法有何感想?假如你身處此種境況,你怎麼想?怎樣做?

8、學生討論發言。(討論中調動學生的內心情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現在學習生活的幸福和優越,從而激發起了學習的熱情,也懂得了怎樣追求幸福。)

三、總結全文(屏幕展示板書)

四、拓展延伸(屏幕出示情境話題)

1、“我”是宋濂──當“我”少時刻苦求學時,“我”認真地説:……

當“我”老來功成名就時,“我”感慨地説:……

2、“我”是老師──當“我”悉心教育宋濂時,“我”嚴厲地説:……

當“我”聽聞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説:……

3、“我”是同學──當“我”看到宋濂苦讀時,“我”譏諷地説:……

當“我”聽説宋濂做官後,“我”後悔地説:……

五、佈置作業

1、列舉古人在艱苦條件下勤奮學習、以苦為樂的事例。(韋編三絕懸樑刺股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畫荻教子)

2、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方式?(引導學生運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作品的思想內容。)

【板書設計】

學習態度:嗜學

寓學習條件:艱難 勸

理同舍生: 燁然若神人學

事餘之學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篇4

工具概述

溜索是怒江大峽谷各少數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他們改造和戰勝自然的象徵,是他們不畏艱險、勇猛頑強性格的寫照。近幾年,溜索已經從單純的交通工具,發展為表現各民族頑強意志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過溜有單人、雙人、男女混雙、人與物、人與畜等多種項目。成為怒江大峽谷一大驚險景觀。繩索有犛牛毛繩、藤編繩及鋼絲繩等多種。過渡者將竹、木製作的溜板或特製座位,吊在繩索上,藉助於繩索的傾斜度,溜向彼岸。過去生活在金沙江、怒江、瀾滄江一帶的藏、傈僳、怒、獨龍等民族,多使用溜索過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着少數民族地區交通事業的發展,大部分溜索已為橋樑所取代,只有極少數邊遠地區仍在使用溜索。在國外,祕魯安第斯山的印第安人也運用溜索作為渡河工具。

溜索原理

碗口粗竹纜系兩岸石柱上,渡者以皮帶或繩索繫腰間,繩上掛以木製滑輪,俗稱“溜殼子”,借傾斜之勢滑越渡河。河上也可設兩根溜索,一高一低,過河時由高處滑向低處。

上課筆記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梳理故事情節,把握文章內容。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對樂觀向上人生態度的讚美以及對平庸、畏難的厭棄。

教學重難點: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法學法:

朗讀法、指導法、談論法。

課前準備:

準備相關課件。

精彩課堂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雲南怒江大峽谷,被稱為“東方大峽谷”,世界三大峽谷之一。峽谷的谷底是奔騰咆哮的怒江。怒江沒有船,驚濤怒浪上小船無法橫渡,兩岸居民過江,主要靠“溜索”橋。那麼,什麼是“溜索”呢?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跟隨作者的描述去感受這種驚心動魄的過江方式。

二、自學互研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作者簡介

阿城,原名鍾阿城,生於北京,原籍重慶江津,中國內地作家、編劇。處女作《棋王》。

2.生難字詞

(1)字音

錙銖(zī zhū)   滇西(diān)   盤桓(huán)

頃刻(qǐng) 千鈞之力(jūn) 絞(jiǎo)

跺(duò) 嘔(ǒu) 戰戰兢兢(zhànzhàn jīng jīng)

(2)詞義

【錙銖】錙和銖是古代重量單位,六銖等於一錙,四錙等於一兩。比喻極其微小的數量。

【遲疑】拿不定主意;猶豫。

【俯身】彎腰向前向下,有時同時彎膝;呈曲身狀態的動作,尤指禮節或表示服從的姿勢。

【頃刻】極短的時間。

【千鈞之力】三十斤為一鈞,千鈞即三萬斤。常用來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戰戰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發抖的樣子。也形容小心謹慎的樣子。

【探視】看望;察看。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反覆朗讀、默讀,讀準字音,體會人物心理。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結構。

開端:馬幫抵達怒江邊——等待溜索過江。

發展:馬幫的漢子們決定溜索——將牛們以及馱子熟練沉着地運到對岸。

高潮:在首領的指導下膽戰心驚地溜索。

結局:全隊順利到達對岸——再次上路。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入理解

1.用一句話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

【交流點撥】一個首領帶領馬幫一起溜索過怒江。

2.首領是一個怎樣的人,默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描寫首領的語句,分析首領的性格特徵。

【交流點撥】①“首領穩穩坐在馬上,笑一笑”。“穩穩”“笑一笑”與“我”和牛的恐懼形成對比,襯托出首領的從容不迫、胸有成竹。②“首領緩緩移下馬,拐着腿走到索前,舉手敲一敲那索”。溜索前首領下馬用手“敲一敲那索”體現了他細心、認真、負責的性格特徵。③“(我)戰戰兢兢跨上角框,首領吼一聲:‘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帶“我”溜索時提醒“我”不要看下面,體現了首領對他人的關愛。總結:首領是一個認真負責、關愛他人、身手非凡、從容不迫、具有領袖氣質的人。

3.本文用不少筆墨寫牛,這對環境描寫和人物刻畫各有什麼作用?

【交流點撥】牛不肯挪動半步的恐懼和溜索時流淚發抖:①側面表現怒江峽谷的高峻險惡;②與“我”戰戰兢兢互相映襯,又與領隊及漢子們的勇敢無畏形成反襯。

4.文中描寫了峽谷的險峻氣勢,請分析其表現特色。

【交流點撥】以壁頂為觀察點,變換視角,從視覺、聽覺、內心感受多方面描寫,使人如臨其境。

步驟四 深層探究 局部突破

跳讀課文,分析語句的表達作用。

萬丈絕壁飛快垂下去,馬幫原來就在這壁頂上。……怒江自西北天際亮亮而來,深遠似涓涓細流,隱

隱喧聲騰上來,着一派森氣。俯望那江,驀地心中一顫,慘叫一聲。

【交流點撥】視覺描寫和聽覺描寫相結合,寫出了怒江峽谷壁頂孤懸、高峻、險惡的特點,“一派森氣”“驀地心中一顫”等心理方面的細節描寫充分體現了“我”初次直面峽谷時的震顫、驚恐之情,讓讀者如臨其境。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本文的環境描寫既有多感官多角度描寫,又有對比烘托,既突出了怒江峽谷環境的險惡,又表現出了馬幫漢子們的從容不迫、沉着穩重。

2.拓展延伸

平常走的路很多,你有過文中溜索這樣害怕的感覺嗎?

【交流點撥】有。我有一次過玻璃棧橋時嚇得雙腿發軟,直接坐在了地上,旁邊的好友見狀,不停地鼓舞我不要怕,讓我站起來。好友見勸説無效,試圖上前拉起我,可是這時,懼怕的我硬是賴在地上不敢前進,無奈之下,好友直接把我扛了起來,揹我走過了玻璃棧橋。這一幕也讓在場的人忍俊不禁。

3.佈置作業

完成《精英新課堂》本節內容。

板書設計

溜索

五、課後反思 查漏補缺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的教學進度比較合理,雖説沒有詳細解讀,但是重點突出。我引導學生們在把握文章內容、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對環境描寫的作用和表現手法做了一定的瞭解。但其他比較深層的意藴,如鷹、馬、牛三種動物形象的隱喻和人與自然的關係等沒有展開深入研究。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以秦王三次神態變化為線,明確故事情節,廓清字音與翻譯。

2.通過演讀和紛紜説“士”把握人物形象,説話技巧,認識“士”的精神。(重點)

3.通過史料辨析深入體會“士”人的精神。(難點)

教學流程

(一)見士是士,體會敍事的精彩

1、講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中的“辱”是什麼意思?既然同學們通過自己的預習知道了文章的內容,那麼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後,在不改變文章意思的前提下,用老師給的關鍵詞來講講文章所寫的故事。

“______秦王不悦______,秦王怫然怒_______,秦王色撓_______。”

2、交流

①生生、師生交流。 主要圍繞“易、加惠、弗、使、長者、錯意、廣、逆、輕、與、直、怫然、免冠徒跣、搶、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挺、色撓、謝、徒。”等詞語進行字音及翻譯的糾正。

②説精彩:圍繞學生認為的精彩環節進行表演。

③故事小結:故事剪裁得當敍事精彩,人物間針鋒相對,氣氛緊張,唐雎最終出色的完成了出使的任務。

3、認識“士”

俗話説“弱國無外交”在國民黨時期,外交部長蔣廷黻的英語講得非常好,發言理直氣壯,但是沒有人聽。日本外交部長英語很蹩腳,言辭粗魯,大家十分關注。美國總統羅斯福很欣賞蔣廷黻,對他説:“你的英語講得很好,發言很有道理,但是你的國家太貧弱,弱國無外交。” 可見弱國在外交事務中不能起到重要作用,更何況是僅有五十里土地的安陵國,所以你認為唐雎與秦王的這種針鋒相對合適嗎?

唐雎守住的不僅僅是安陵國的土地,更是國家的尊嚴與正義——“士”精神。

4、紛紜説“士”

戰國末期有一個特殊的羣體——士。關於“士”的種類有:遊説諸侯的縱橫之士叫“策士”;為國家、知己赴死的叫“勇士”或“死士”;通曉陰陽曆算的叫“方士”;替人出謀劃策的叫“謀士”;能言善辯的叫“辯士”……士可稱為“平民知識分子”,雖然不是官職,但卻可以通過自己的本領進階為官,甚至成為貴族。唐雎是哪種“士”在文中找出確鑿的依據。(小組研討)

①唐雎是能言善辯的“辯士”。(“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專諸、聶政、要離例證充足。)

②亦是有法有謀的“策士”。 (力、據、節)

③勇赴國難、置生死度外的“勇士”(“因使唐雎使於秦”“挺劍而起”)

④守土有責,捍衞尊嚴的“義士”。(“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

在整個事件中秦王的恃強凌弱、外強中乾與唐雎形象成鮮明對比,同時唐雎的凜然正氣、有膽有識和不畏強暴的精神展現了戰國時期的“士”人風采——有理想、有氣概,鐵肩擔道義的使命。正如我們所知的“荊軻刺秦”中的荊軻,他們都是“士”人的魄力與精神的展現。

(二)見士非士,尋訪史料的真偽

1、翻轉

剛才我們説到荊軻,為何荊軻刺秦竟不似唐雎這般容易呢?

2、研討

文章不合事理之處。通過學生質疑和材料運用明確人物、地點、事件虛構成分很濃。

材料1:

事件

時間

資料來源

齊、楚約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於秦,冠蓋相望,秦救不出。魏人有唐且(雎)者,年九十餘,謂魏王曰“勞臣請出西説秦,令兵先臣出可乎? ”魏王曰“敬諾。 ”遂約車而遣之。

約公元前266年

《史記·魏世家》《戰國策·魏策四》

信陵君殺晉鄙救趙,唐雎勸説信陵君要忘記自己的功德,不可居功自傲。

約公元前257年

《戰國策·魏策四》

《古文觀止》

秦王要通過易地吞併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唐雎完成出使任務。

約公元前225年後

《戰國策·魏策四》

材料2:秦法篇

“秦法,羣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召不得上。”

——《史記·刺客列傳》

材料3:地點篇

安陵(現在的河南省鄢陵縣西北)是魏國的附屬國,《戰國策·魏策四》有載:秦昭王二十四年穰侯率秦兵攻魏大梁時,有客謂穰侯曰:“君得許、鄢陵以廣陶。”《資治通鑑·卷六》也有記載:“前241楚、趙、魏、韓、衞合縱以伐秦……魏旦暮亡,不能愛許、鄢陵,魏割以與秦。”

(三)見士仍是士,感悟品行的精魂

1、啟悟

為什麼把一個虛構的歷史故事卻描寫的如此精彩?(結合材料4、5進行小組探究)

材料4:

《戰國策》因其採用豐富的人物形象、雄辯的論説、生動幽默的故事來反映戰國時代的社會風貌和士人精神風采,故在文體、文風、文采等方面,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特色,以其卓越的文學成就,成為先秦歷史散文發展的巔峯。

材料5:

“如春秋時猶尊禮重信,而七國則絕不言禮與信矣;春秋時猶宗周王,而七國則絕不言王矣;春秋時猶嚴祭祀重聘享,而七國則無其事矣;春秋時猶論宗姓氏族,而七國則無一言及之矣;春秋時猶宴會賦詩,而七國則不聞矣……邦無定交,士無定主……不待始皇之並天下 ,而文、武之道盡矣!

——顧炎武《日知錄》

周室自文、武始興,崇道德,隆禮義……論孝悌之義,惇篤之行,故仁義之道滿乎天下……至秦孝公,棄仁義而用詐譎……後生師之,遂相吞滅並大兼小,暴師經歲,流血滿野,諸子不相親,兄弟不相親,夫婦離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絕矣……(到始皇帝時)遂燔燒詩書,坑殺儒士……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淺薄,綱紀壞敗;民不見義,而懸於不寧。 ——《戰國策·劉向書錄》

2、探析

①歷史散文特點

用這樣驚心動魄的場面,雄辯的論説,鋪張的敍事,來突出唐雎作為布衣之士的英雄氣概——這類誇張和近乎虛構的筆墨,使文章自身失去了信史的作用,增加了歷史散文的文學色彩。

②歷史散文特點凸顯人物精神

作為小國之臣,在孤立無援的危難情況下,不辱使命,堪稱一個臨危不懼、機智果敢的伏虎英雄。他從“道義”上暗刺了秦王的不義,是一反抗強暴、蔑視王侯的勇士與義士;在與秦王脣槍舌戰的對話中,是明確自己立場,最終説服秦王的辯士。唐雎是“士”精神的化身,所以對唐雎無畏品格的讚賞,就是對“士”精神的讚頌。唐雎守住的不僅僅是安陵國的土地,更是國家的尊嚴與正義,“士”人的魄力與精神。這就為後世人的思想起到了榜樣作用。

③時代特點呼喚“士”精神的傳承

春秋戰國開始,禮樂崩壞,人民素養需要重構,國之尊嚴需維護,更需要唐雎這樣榜樣來傳播和弘揚 “士”人的精神。至此人物、事件、地點的真假倒是其次了。

(四)作業佈置,技巧“士”為先

1.自學《戰國策.齊四》中《齊宣王見顏斶》,深入體會“士”文化的魅力。

2.查找《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兩個故事,與本文相比在言語技巧上有何異同並説説他們是如何通過言語展現“士”的精神?

(五)板書設計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篇6

(一)導入

上節課同學們完成了對《山水畫的意境》論證思路的梳理和實例的分析,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李可染先生的這篇文藝論文,更深入地理解意境的內涵,並學以致用。

(二)思考探究

【出示任務】

請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小組合作探究回答以下問題。

一、作者為什麼認為“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意匠與意境是什麼關係?

二、各種藝術門類之間總有一些共通之處,彼此往往能夠互相借鑑,下面這些山水畫創作的心得體會,對你的寫作有哪些啟示?

1、對客觀對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畫不出好畫。

2、一棵樹、一座山,觀其精神實質,經過畫家思想情感的誇張渲染,意境會更鮮明;,木然地畫畫,是畫不出好畫的。

3、一個山水畫家,對所描繪的景物,一定要有強烈、真摯、樸素的感情,説假話不行。

4、有的畫家,沒有深刻感受,沒有表現自己親身感受的強烈慾望,總是重複別人的,就談不到意境的獨創性。

(三)積累運用

任務一:賞析山水畫,品味意境:

【出示任務】

運用本文中有關的“意境”的論述,從課前準備的山水名畫作品中挑選一副做賞析(如李可染畫作《萬山紅遍》;黃君璧的畫作《飛瀑雷鳴》等)。請小組合作探究完成。

學生完成任務並分組彙報。

任務二:賞析古詩詞,品味意境:

【出示任務】

運用課文中有關“意境”的論述,選擇一首自己喜歡的古詩詞進行賞析。完成一段文字。

學生寫作。

教師點評。

(四)拓展延伸

【出示任務】

勾連同單元課文,橫向對比悟“意境”:

在《山水畫的意境》一文中作者説“説假話不行”,在《無言之美》一文中作者説:“美術作品不能説謊”,其含義是否一致,其中體現了哪些共同的藝術追求?又比如《山水畫的意境》和《驅遣我們的想象》都有關於意境的論述,其認知是否一致,是否可以互為闡釋?

(五)課後作業

思考並總結:學完課文,你認為文藝論文的閲讀策略是什麼?應該怎麼讀?有哪些閲讀方法?請將感悟整理成一篇文字。

(六)板書設計

(七)課外閲讀書目推薦或課外閲讀活動推薦

袁行霈《論意境》

顏景龍的《中國山水畫的意境美》

李可染《談學山水畫》

吳調公《關於古代文論中的意境問題》

李可染《談中國畫的改造》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篇7

一、指導思想

立足教材,結合學生實際,研究複習方法,面向全體學生,全面系統地提高學生的語文技能和綜合素養。

二、複習目標

通過複習,使學生知識有一個明確的、系統的瞭解,強化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力爭在今年的會考中,語文科的綜合評價有較大的進步.

三、方法與措施

1、明確目標,立足教材。複習應以課本為主,按要求進行知識點的歸納、總結,掌握重點、難點,輔之以少量的練習;並不斷地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複習中,要精選有代表性的訓練題和模擬題進行訓練,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全體參與,分層達標。複習課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應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多關注那些基礎不紮實、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提出不同的要求,優等生可適當“放”,中等生宜“引”,後進生需“扶”。

3、強化基礎,突出重點。教師應進行適當的梳理,只有理清了頭緒,學生才能思路清晰,複習才有更佳的效果。閲讀理解與作文是語文複習的“重頭戲”,教師應加強指導。在進行閲讀訓練時,應根據不同文體的特點,教給學生一些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漁”,並結合有針對性的訓練,舉一反三,從而提高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作文複習應重點放在“快速作文”的指導上,從立意、選材、構思、語言等方面進行訓練。

4、團結協作,共同提高。本着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原則,加強同科教師之間的經驗交流與資料共享,發揚團隊精神,爭取共同進步。

5、鑽研命題。在試題結構、命題內容和題型、題量上基本上沒有變化。試卷分為“積累與運用”、“現代文閲讀”、“古文閲讀”、和“作文”四大板塊題。重視考查學生的知識積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和生活經驗,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計劃

積累與運用部分。考試的範圍基本是國中教讀篇目中要求背誦的名篇名句。因此,我們在指導複習時不但要求學生能篇篇背誦,字字落實,還要“會理解、能運用、善歸納、懂遷移”。尤其是在平時默寫中經常出錯的字,更要時時“温故”,明確地告訴學生評分的標準,切記:一字出錯,滿“盤”皆輸。另外的語言積累適當訓練。

現代文閲讀部分。要把握“考點”。因此,在最後複習中,在選文上應儘量多選取相關類型的文章進行練習。做題時要牢牢地記住:“答案不在你的腦子裏,答案只在原文中”,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作答既要體現個性和獨特見解,又要較好地忠實於原文。

古文閲讀部分。近幾年的文言文閲讀的考查方式:一篇是課內,一篇是課外,即兩篇文章在內容或主旨上有相似之處。而課內文言文考試的範圍以九年級教讀篇目為主。複習時一要抓好重點。根據考綱的考查範圍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對複習內容進行取捨、側重。一般考查常見的文言虛詞、實詞的含義和用法。實詞則常常考查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的詞語;對句子的考查則側重於關鍵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同時進行斷句訓練。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課文的學習,瞭解人物形象。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題。

3、學習文章的寫法。

4、培養學生複述、翻譯、朗讀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複述、解釋、翻譯、朗讀、積累。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題

【教學難點】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瞭解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一、文學常識

1、關於《戰國策》。

《戰國策》是末年根據戰國時事的記錄整理編輯的,共三十三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衞、中山十二策。

2、時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國的韓國、魏國相繼被秦國所滅,其餘山東六國中的趙、燕、齊、楚,在連年不斷的戰爭中,早已被秦國日削月割,奄奄待斃了,又過了幾年,秦就統一了天下。安陵國是魏國的附庸小國。安陵在它的宗主國魏國滅亡之後,一度還保持着獨立的地位。秦國想用詐騙手段吞併安陵,於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國談判。

二、通讀──解決字詞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2、請同學們注意下列字詞的讀音:

雎( )怫( )跣( )搶( )祲( )縞( )傀( )撓( )

請寫下你認為還需注意的字詞讀音。

3、請同學們説出下列詞語的意思:

加惠 怫然 免冠徒跣 搶地 休祲 色撓 謝諭

請寫出你認為重要的詞語及意義。

4、找出通假字並解釋。

⑴故不錯意也

⑵倉鷹擊於殿上

5、理解詞類活用,然後翻譯句子。

⑴輕寡人與(輕,形容詞用如動詞,意動用法,

⑵請廣於君(廣,形容詞用如動詞,使動用法,

6、難句翻譯。

⑴“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⑵“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⑶“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三、深入感知

1、請同學們結合註釋讀課文。

2、請同學們用一句話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要求:能準確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生思考後師提問。)

3、請用自己的話複述課文內容。(要求:在準確的前提下,能複述出人物的精神特質。)

4、學生分角色讀課文。(敍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擔任,要能讀出人物應有的語氣。)

⑴演讀分兩組,每組各找兩位同學分別飾演唐雎和秦王。

⑵演讀內容分別為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

⑶演讀地點設在講台。

⑷要求飾演者能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演讀出人物的精、氣、神,能融入角色中。

5、以句子為單位讀一段課文,每讀一句,翻譯一句,把握關鍵詞。

四、文章結構內容: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

第二部分(第2、3段)寫與進行鍼鋒相對的鬥爭。這場鬥爭有兩個回合,可分兩層。

第一層(第2段),寫。

第二層(第3段),寫。

第三部分(第4段),寫鬥爭的結局。

五、閲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第一段:

⑴細讀秦王的話,體會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於好心嗎?

⑵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麼?請恰當推測一下。

⑶安陵君用什麼理由拒絕了秦王的要求?

2、第二段:

⑴細讀秦王對唐雎説的話,回答:秦王認為自己對安陵君是什麼態度?安陵君對他又是什麼態度?

⑵你認為秦王説的是真心話嗎?為什麼?

⑶唐雎是如何反駁的。

⑷注意比較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異同。

3、請你仿照上面的問題,針對第三段第四段各設計兩個問題:

第三段⑴;⑵。

第四段⑴;⑵。

六、知識應用

每個同學以“……表現了……”(或“……寫出了……”、“……反映了……”)説一句品析課文語言的話。如:

1、“秦王色撓,長跪而謝”,表現了秦王的外強中乾;

2、“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寫出了秦王盛氣凌人、以強凌弱的心態;

3、“挺劍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強暴、寧死不屈。

4、。

5、。

6、。

七、修辭手法

1、人物的對話主要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試舉例説明。

誇張:。

排比:。

對偶:。

2、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有什麼作用呢?

八、課文小結

這篇記敍文,寫了唐雎 的英雄氣概,揭露了秦王的的本質,雖不假修飾,卻十分鮮明生動,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九、作業

聯繫練習三,總結古今異義。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郭沫若及其創作情況。

2.認識鮮明的人物形象,把握屈原的性格特徵。

過程與方法

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屈原深沉的愛國愛民思想和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

重點難點

重點

理解劇中的戲劇衝突所反映的社會矛盾,認識屈原鮮明的人物形象。

難點

賞析文中運用的修辭手法、象徵手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教學方法

分角色朗讀法、小組討論法:力求從讀、演、評三個方面培養戲劇欣賞能力,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意識。

課前準備

教師:組織學生觀看歷史劇《屈原》,注意與課文有關的情節內容。

學生:預習課文,蒐集有關歷史劇的相關知識。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有這樣一個人,他身材魁梧,飽經風霜的臉上愁眉不展。腰繫博帶,佩陸離長劍,戴切雲高冠,着雪白羅服。瑟瑟秋風下,踱步遠方,似行吟澤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郭沫若的戲劇作品《屈原》,走進這位偉大詩人的內心世界。

二、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1978),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劇作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原名郭開貞。代表作:詩集《女神》,歷史劇《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漸離》《南冠草》。

三、文本鏈接

1.屈原,名平,字原,號靈均,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戰國時楚國人。他用楚辭的形式寫了我國第一首政治抒情詩《離騷》。因看透了秦國吞併六國的野心,力勸楚懷王聯齊抗秦,後來遭奸人陷害,罷官放逐,但心仍系國。楚國被攻後,自投汨羅江而死。

2.《屈原》寫於1942年1月,這時正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也是國民黨統治最為黑暗的時候。蔣介石集團消極抗日,發動“皖南事變”,大肆屠殺愛國抗戰軍民,掀起反高潮。郭沫若從抗戰的現實鬥爭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聲和時代的責任,又從往昔的歷史回顧中汲取着鬥爭的力量與澎湃的詩情。

四、整體感知

1.分角色朗讀,感知劇本內容。

2.《屈原》全劇分五幕,雖然只寫屈原一天的生活經歷,卻具有高度的歷史概括性。課文節選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場,是全劇的高潮。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情節。

屈原被囚禁在東皇太一廟,含冤被屈,悲憤填膺,在雷電風雨交加的夜晚作風、雷、電的頌歌。嬋娟逃脱囚禁來見屈原,誤飲靳尚暗害屈原的毒酒而身亡。屈原與前來救助他的衞士一起出走,潛往漢北。全劇在悼嬋娟的《禮魂》歌聲中結束。

五、課文精讀

1.閲讀課文中的舞台説明,談談其作用。

舞台説明為舞台上屈原的動作、形象、外貌做了一個必要的交代,為讀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鋪墊。我們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個堅持真理的愛國者,是一個受到奸佞殘酷迫害的形象。

2.課文一開始,靳尚和鄭詹尹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主要內容是寫靳尚和鄭詹尹稟承南後的旨意,欲密謀毒死屈原。他們的陰謀把他們和屈原的矛盾推到了頂點。

3.文中作者將很多的事物賦予了其他的含義。請同學們歸納一下,作者究竟賦予了這些事物什麼特殊的含義?這又是一種什麼手法?聯繫作者的寫作背景談談戲劇的創作主旨。

風、雷、電:象徵人世間追求正義、光明的變革力量。洞庭湖、東海、長江:象徵人民羣眾。無形的長劍:象徵堅定的信念。土偶木梗:象徵無德無能、欺民惑眾的官僚統治集團。沒有陰謀、沒有污穢、沒有自私自利的沒有人的小島:象徵寄託靈魂的一方淨土。這是象徵手法。對風、雷、電的呼喚與歌頌,表現了詩人對黑暗世界的強烈憤懣和摧毀黑暗的熱望,也表達了詩人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

4.本文綜合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請品讀下面的句子,指出其所用的修辭方法,並賞析其表達效果。

(1)風!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

這幾句運用了呼告、反覆的修辭手法,強烈地表現了屈原對風的熱切期盼和對黑暗勢力的痛恨。

(2)電,你這宇宙中的劍,也正是,我心中的劍。你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

運用呼告、比喻、反覆的修辭手法,熱切地讚美電這種自然界的偉力,表達屈原想要衝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敢的決心。

(3)鼓動吧,風!咆哮吧,雷!閃耀吧,電!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懷裏的東西,毀滅,毀滅,毀滅呀!

運用了呼告、排比、反覆的修辭手法,呼喚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閃耀着的偉大自然力來毀滅這黑暗的社會,表達了必須徹底毀滅黑暗社會的決心,體現了他與黑暗勢力決鬥到底的浩然正氣。

(4)把你這東皇太一燒燬了吧!把你這雲中君燒燬了吧!他們這些土偶木梗,你們高坐在神位上有什麼德能?你們只是產生黑暗的父親和母親!

通過反問、反覆、比喻等手法的使用,深刻指出產生社會黑暗的根源——昏庸無能的統治集團,欺民惑眾,壓迫人民。表達作者鞭撻一切污穢、橫掃一切邪惡的頑強戰鬥精神,與黑暗勢力決鬥到底的浩然正氣。

5.屈原的獨白激情澎湃、氣象雄渾,作者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1)內心獨白想象奇特,聯想豐富,氣勢宏偉,表現作者浪漫主義的激情。(2)運用象徵的手法,將作者難以言表的情感表達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練。(3)比喻、擬人、排比、誇張、反覆、呼告、反問等多種修辭方法的運用,增強了語句的氣勢和感情色彩。(4)多用短句,表達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語氣,體現屈原憂國憂民、英勇無畏的偉大精神。

6.作品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屈原形象?屈原的形象有何象徵意義?

屈原是一個愛國愛民,忠貞不屈,有着浩然正氣和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的形象。作者以屈原的形象體現和概括了中華民族的性格。歌頌他所堅持的爭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風亮節,歌頌他為捍衞真理與正義剛正不阿、奮不顧身的意志言行。

六、文章脈絡

第一部分:靳尚和鄭詹尹稟承南後的旨意,欲密謀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雷電頌。共分兩層。

第一層:詩人呼喚與歌頌風雷電這些偉大的自然力,表達了對黑暗的激憤和對光明的禮讚與嚮往。

第二層:借指斥神鬼偶像來抨擊昏庸腐朽的當權者。

七、文章主旨

這篇戲劇(歷史劇)以奇特的想象、宏偉的氣魄、火一般熾烈的語言和雷霆萬鈞的氣勢,塑造了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光輝形象,表達了作者對黑暗世界的強烈憤懣和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

八、寫作特點

1.想象瑰麗奇特,意境雄渾壯闊。

文中的獨白想象奇特,氣勢恢宏,體現了革命浪漫主義的風格。作者進行大膽的藝術虛構,展開神奇的想象,上天入地,呼風喚雷,運用誇張、象徵等藝術手法,讓屈原同宇宙間偉大的自然力——疾風、怒雷、閃電結合在一起,達到物我同化的境地,使主人公具有了摧毀一切黑暗的力量。

2.運用象徵手法。

作者賦予一些物象以具體的象徵義:①風、雷、電:象徵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②洞庭湖、長江、東海:象徵人民羣眾。③無形的長劍:象徵堅定的信念。④沒有陰謀、沒有污穢、沒有自私自利的沒有人的小島:象徵對社會現實極端憎惡而祈求寄託靈魂的一方淨土。⑤“土偶木梗”的羣像:象徵無德無能、欺民惑眾的官僚統治集團。

象徵手法的運用,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與感染力,使作者難以言明的思想情感表達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練。

3.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增強語句的氣勢。

本文通篇運用擬人、呼告的修辭手法,直接有力地表達了愛憎的感情,增強了語句的氣勢和表達效果。運用反覆、排比等修辭手法,增強了整個獨白的抒情效果,具有詩的形式美,迴環往復,蕩氣迴腸,朗朗上口,鏗鏘有力。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理解詞作的內容及其藴含的感情。把握詞作的主旨。

2、學習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學習詞人的政治抱負和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

1、理解詞作的內容及其藴含的感情。把握詞作的主旨

2、學習詞人的政治抱負和愛國熱情。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預習複習

1、導入

2、介紹作者及創作背景

作者簡介:1875年生於紹興,原名閨謹,字璿卿,自號競雄,別號鑑湖女俠,漢俠女兒。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是我國近代傑出的革命家、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生於一個封建家庭,幼懷大志,性格豪放,酷愛詩文和騎馬擊劍,能文能武,敢説敢為。1904年自費留學日本,積極參加反對清朝封建統治的革命活動,並加入同盟會。回國後創辦《中國女報》,宣傳革命。後回紹興組織光復會,與徐錫麟分頭準備皖浙兩省起義,事發後被捕,堅貞不屈,六月六日就義於紹興古軒亭口。

創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錢捐得户部主事官職,秋瑾隨夫入京。

時值八國聯軍入侵後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機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敗,決心獻身救國事業,而其夫無心國事。中秋節,秋瑾與丈夫王廷均發生衝突,離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門外泰順客棧,後由吳芝瑛出面調解,而秋瑾下決心衝破家庭牢籠,投身革命。不久即東渡日本留學。這首詞是她在中秋節的述懷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舊禮教的束縛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悶彷徨和雄心壯志的開闊胸懷

二、問題導學

1、朗讀課文。

2、對照註釋理解文意。注意《滿江紅秋瑾》 :

①“為籬下,黃花開遍”,是化用陶淵明“採菊東籬下”和李清照“人比黃花瘦”的詩句

②“四面歌殘終破楚”作者又用《史記?項羽本紀》中漢軍破楚的故事,來比喻説明自己終於衝破家庭牢籠

③“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

“青衫濕”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馬青衫濕”,極言作者對自己前途的擔心和憂慮。

3、概括文章的內容

上片:回顧過往生活

下片:思慮未來前途

4、思考問題,體會詞作感情。

這首詞是她在中秋節的述懷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舊禮教的束縛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複雜心情。

用下列句式説話:從詞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的心情,我是從-----------一句話體會到的。這句話-------------(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喜悦激動:衝破牢籠,獲得自由,悠然自得--------------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

投身革命,報效國家,豪情萬丈--------------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

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

苦悶憂愁:中秋佳節,獨自一人,倍感孤獨--------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

衝破牢籠,面對未來,擔心不已---------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

投身革命,報效國家,知音難覓---------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俗子胸襟誰識我?

英雄末路當折磨。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

5、總結:

秋瑾的這首《滿江紅》詞,一方面寫出自己掙脱家庭束縛,另一方面表現自己胸懷保家衞國的志向,又恐知音難覓的擔憂,即便無奈為“峨眉”,也有着一顆強大的“男兒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顧慮也堅定的擺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決心。

自從精忠愛國的民族英雄岳飛首創氣壯山河的《滿江紅》一詞以來,已成為千古不朽的絕唱和傑作,歷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當作楷模,仿效學作,但大都是望塵莫及!看過古今許多人寫的《滿江紅》,誰也沒有岳飛那種氣吞牛斗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熱情,只有鑑湖女俠的一首《滿江紅》詞,頗有一些男子漢大丈夫的氣魄,顯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幗英雄的本色。

三、自學探究

四、展示點評

五、拓展延伸

會考鏈接:

1、“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中“終破楚”指什麼?這一句 寫出了作者什麼樣的心情?比喻自己衝破家庭的牢籠,表達了作者衝破家庭的牢籠的喜悦心情。

2、“苦將儂,強派作娥眉,殊未屑!”中“娥眉”指什麼?這一句寫出了作者什麼樣的心情?不能做男兒的遺憾之情。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篇11

教學線索:“變色”,作為本課教學活動貫穿始終的線索。

教學流程設計:除去開篇的導入、結尾的小結,以及寫作背景的介紹,主要教學流程有四個,包括“幾次變色”“變色原因”“身邊的變色龍”和“藝術手法(變色技巧)”。

導入語:變色龍,蜥蜴的一種,生活中有的人就像變色龍一樣,善於變化,善於偽裝。俄國作家契訶夫的短篇諷刺小説《變色龍》就為我們塑造了這類人的典型。

寫作背景:本文作於1884年,作品發表前,正是俄國民意黨人刺殺亞歷山大二世(1881)之後,亞歷山大一上台,在竭力強化警察統治的同時,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給殘暴的專制主義蒙上一層面紗。

1880年成立的治安最高委員會頭目洛雷斯·麥裏可夫後來當上了內務大臣,這是一個典型的兩面派,人民稱他為“狼嘴狐尾”。

這時的警察再也不是果戈裏時代隨意用拳頭揍人的警棍了,而是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幹着諂媚邀功的勾當。契訶夫刻畫的警官奧楚蔑洛夫正是沙皇專制警察統治的化身。

教學流程一:幾次變色。

根據狗主人的不同,警官奧楚蔑洛夫先後經歷了六次“變色”。據此,請把文章劃分為六部分。

每一次變色,他對小狗的態度和稱呼都有變化,對待“受害者”赫留金以及狗主人的態度和稱呼也在發生着變化。用圈點勾畫的方法,劃下這些詞語,細緻體會一下這位“變色龍”的高超本領。同時,領會作者生動、幽默、精闢的語言風格。

教學流程二:變色原因。

警官奧楚蔑洛夫在同一件小事上的態度變來變去,是什麼原因呢?師生互動交流。

教師歸納小結:這隻變色龍之所以變來變去,不為公平正義,不為法律法規,沒有起碼的道德標準和底線。有的只是諂媚邀功,有的只是趨炎附勢,有的只是見風使舵,有的只是欺軟怕硬。他是徹徹底底的變色龍,是如假包換的兩面派。

教學流程三:身邊的變色龍。

奧楚蔑洛夫是沙皇時期警察統治的化身。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裏,這樣的變色龍可以説已經絕跡了。

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會有一些人,見利忘義,沒有道德底線。如果有這樣的人,你要如何對待呢?你自己,應該如何進行自我約束呢?

師生互動交流。

教師小結:對待那些言行不一致、表裏不一致、前後不一致,當面是一套,背後又是一套的人,我們應該善於辨別,及時遠離。

我們自己,應該做一個內心有底線、做事説話有原則的人。即使見風使舵、變來變去可以得到一時之利益,也必然會敗壞長久之名聲。切不可做那樣短視的人。

教學流程四:藝術手法(“變色技巧”)。

變色龍的角色之所以這樣深入人心,得益於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

體會誇張之妙。誇張手法,因為鮮明,所以生動、深刻。

體會用對話推動情節發展的手法。在精巧的構思下,三個人,一隻狗,和一羣旁觀者,就足以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了。因為簡潔,所以更加生動;因為精練,所以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突出。

結束語:一篇《變色龍》,讓我們識得並記住了“變色龍”。不長的文章,我們品味了幽默精闢的語言,梳理了一波三折的情節,感受了入木三分的批判力量。同時,也得到了思想上、寫作上的引導和啟迪。我們不做“變色龍”,但我們要向《變色龍》致敬。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瞭解詩歌解讀“詩無達詁”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解讀; 2、以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質疑的學習習慣,鍛鍊交流、表達能力; 3、理解並分析短詩的主旨。

【教學重難點】

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分析詩歌主旨,寫鑑賞性小短文。

【教學流程】

一、新課導入 我國古代詩論中有所謂“詩無達詁”論, (“達詁”的意思是確切的解釋或理解)認為 不同的讀者對於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 西方也有所謂“一千個讀者, 就有一個千個哈 姆雷特”的説法, 因此在文學閲讀過程中特別強調讀者參與。 這些説法都説明了在文藝鑑賞 中存在着理解和審美的差異性,即不同的鑑賞者對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一 特點便突出體現在今天我們學習的一首現代詩《斷章》

二、解讀《斷章》 1、介紹作家作品(PPT) 卞之琳 1933 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英文系,就學期間曾師從徐志摩,深受賞識,徐志摩不 僅將卞之琳的詩歌在其編輯的《詩刊》上發表,還請沈從文先生寫題記。因為這段經歷,卞 之琳被公認為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詩人。此外,在這一時期,卞 之琳與何其芳、李廣田還合出過一本名為《漢園集》的詩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稱為漢園三詩 人。 2、整體把握 卞之琳是 30 年代現代詩派的重要詩人, 《斷章》寫於 1935 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詩 人通過對“風景”的剎那間感悟,涉及了“相對性”的哲理命題。“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而相對於樓上的人來説,橋上的“你”就是他們眼中的風景,他們“在樓上看你”。

三、問題探究: 1、 《斷章》一詩中,詩人是怎樣用形象的畫面來闡釋抽象的哲理的? 《斷章》的 4 行詩,是 4 個形象的畫面。前兩個畫面,“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 的人在樓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關,“橋上”“樓上”這兩個地點,卻在看風景時發生 了聯繫。 後兩個畫面,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窗子與夢互不相關, 卻在“裝飾”這一點上又發生了聯繫。十分平常的生活畫面,幾個毫不相關的事物,經過詩 人精心構思與組合, 變得耐人尋味。 它闡釋了詩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關”的抽象哲 理。 2、有人説《斷章》是一首情詩,你説呢? 關於《斷章》這首詩的旨意,歷來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這是一首愛情詩。 (PPT) 3、學生分組討論,力求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請組長彙報本組解讀《斷章》的總體情況(PPT) 小結:優秀詩作的深層意藴是不可窮盡的,就像一道包含有無窮解的方程一樣,具有 多個層面,不同層面之間又互相交織與折射,從而使詩歌衍生出不同的含義來。不同的讀者 讀同一首詩,由於生活環境、文化傳統、藝術觀念、鑑賞心境等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審美 期待,產生全然不同的發現。

四、作業: 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當場背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xue/vp7kn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