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學工作計劃 >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精選20篇)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精選20篇)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精選20篇)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詩,詩中“寒江獨釣”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懷叫人讚歎。而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則營造了另一番意境,抒發了別樣的情懷。今天讓我們隨着張岱,走向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張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著作頗豐,今存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2)背景鏈接

張岱出身於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着布衣悠遊的生活。明亡以後,他曾參加過抗清鬥爭,後來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本文選自《陶庵夢憶》。

2.生難字詞

(1)字音

更定(gēng)  毳衣(cuì)  崇禎(zhēn)

沆碭(hàng dàng) 餘舟一芥(jiè) 鋪氈對坐(zhān)

餘拏一小舟(ná) 喃喃(nán) 霧凇(sōng)

(2)詞義

【更定】更,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定,完了,結束。

【拏】撐(船)。    【擁】裹着,圍着。   【毳衣】細毛皮衣。

【霧凇沆碭】冰花周圍瀰漫着白氣。

【長堤一痕】指西湖長堤在雪中隱隱露出一道痕跡。痕,指斑跡,跡印。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明確: 首先要讀清楚,一要句讀分明,二要節奏合理;其次要抑揚頓挫,讀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暢自然,一是語句要流利,二是音韻鏗鏘;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讀的基礎上自然成誦,切忌硬背。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結構

明確:播放朗讀,學生聽讀,再跟讀。留意文章敍了什麼事,寫了什麼景。

明確:全文共兩段,第1段寫賞雪的具體經過,第2段寫在湖心亭的奇遇。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入理解

1.“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告訴了我們什麼?

明確: 點明時間、地點。

2.“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從哪種感覺來寫?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從聽覺來寫。寫出了天氣的嚴寒,也為下文到湖心亭看雪作鋪墊,突出遊興強烈。

3.這麼冷的天氣,才凌晨時分,作者獨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嗎?

明確:孤懷雅興,孤高自賞。

4.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麼? 作者看到了什麼?和這些人有些什麼交往?

明確:已經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看見有兩個人已鋪好氈子,相對而坐,一個童子正把酒爐裏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説:“在湖中怎麼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閒情雅緻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飲酒。我痛飲了三大杯,然後同他們道別。我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5.“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聲,你怎樣理解這個“痴”字? “喃喃”一詞,你看出了什麼?

明確:舟子説作者“痴”,又説還有像作者一樣“痴”的人,實際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舟子自言自語、大惑不解的狀態。

步驟四 賞析語言 探究寫法

1.找出寫景的句子並體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寫景使用了什麼手法?有什麼特點?

明確:“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作者寫景運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徵來寫,“一痕”“一點”“一芥”

“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

2.寫作特色。

明確:人與景相融合。 人與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點,作者以其精準的感受,體會到隱藏在簡單背後的震撼力,湖心亭巧遇雖是敍事,但重在抒情。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本文通過對西湖壯觀的雪景的描寫及湖心亭奇遇的記敍,表現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

2.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不同之處。

明確:在描寫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遊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為人設。在表達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3.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相應的練習。

(2)把課文翻譯成現代文。

(3)完成《名師測控》或《精英新課堂》本課練習。

湖心亭看雪

張岱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

地點:西湖

天氣: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事件:獨往湖心亭看雪,看到一幅山水模糊的湖山夜雪圖以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五、課後反思 查漏補缺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覺得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問題。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始終注意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字詞解釋和文義疏通讓學生在預習中對照課後註解完成,有疑難小組交流解決,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品味寫雪景語句的精妙。

2.感悟雪中賞景的深沉之情。

3.學習白描寫景的手法。

學習重點:1.品味寫雪語句的精妙。

2.學習白描寫情手法。

學習難點:感悟張岱的深沉之情。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自古風花雪月之事,必能引起文人墨客心頭的悸動,特別是遇到潔白的大雪,更是能觸動他們容易騷動的心。你所學過見過的詩詞中帶有雪的你記有多少呢?(學生做得,不一而足,教師要多鼓勵,多讚揚)喔!同學們掌握的還真不少,足見大家的知識的淵博。在剛才大家所展示的詩句中,柳宗元的《江雪》,我為覺得寫雪最為突出,現在大家一起來吟誦一下吧!

(學生吟誦)很好!大家從詩中看到了什麼樣的雪景?(學生可能説出多種情況,教師最後總結。)這真是:天無飛鳥、路無行人,天寒地凍,萬籟俱寂呀!從此雪景中你體會到了作者什麼樣的心境呢?(提示學生可以參考剛學過的《小石河潭記》的作者介紹)孤獨,淒涼,因被貶而悲傷的情感。同樣是在冰天雪地之中,我們今天來看看清朝的張岱是什麼樣的心境呢?

二、明確學習目標(學生讀記)

三、作者簡介。

張岱: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精於茶藝鑑賞,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張岱為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其最擅長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等絕代文學名著。

四、踏雪賞景

1.現在我們就跟隨張岱一起來領略西湖雪景的美麗吧。請齊讀課文(學生齊讀)找出文中張岱都看到了哪些雪景?

學生找出: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2.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雪景吧!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讀了此句你想到了哪句詩?

學生答: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這句寫出了西湖的什麼的雪景?

學生會到許多答案,教師總結:天無飛鳥、路無行人,天寒地凍,萬籟俱寂。些兩句的意境是多麼的相似,可見此二人都有什麼樣心境?

學生答:孤獨。

3.我們來看“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一句

句中“沆碭”是什麼意思?白氣瀰漫的樣子。

句中三個“與”是不是太多了,有些囉嗦呢?我們能不能把這三個去掉。

學生答:(三個與字把天雲山水連在了一起,更能顯示出天地之間的蒼茫。如果是去掉了,就顯得界線分明,沒有蒼茫之間意了。)

你説的太好了,大家給他鼓掌!

4.我們再來看“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句。

我們平時來説長堤應該用一什麼?亭子用一什麼?船用一什麼?人用兩三什麼?

學生説:一條、一座、一艘、兩三個。

我們能把這些量詞換掉嗎?

學生答:不能,用痕、點、芥、粒,顯示出這種景物在天地之間的蒼茫,渺小,如果換掉了就顯不出其渺小之境了。

你説得真好!大家給他鼓掌。

五、賞雪悟情

1.張岱能寫出這麼美的雪景,如果用文中一個字來評價他的話是哪一個字?

學生答:“痴”

那我們能從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到他的“痴”呢?我們小組之間可以做適當的交流。

學生答: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的情況下去看雪。

在更定之後去看雪。(更定:時間上是晚上七、八點鐘)

張岱在這種情況下去看雪,不但可看出他的“痴”,更能看出他的孤獨與清高。

2.等張岱來到湖心亭,亭中已經有人了,這真是:莫道君來早,更有早來人呀!

如此説來,亭中早到之人,也應該是“痴”於雪景了。

那麼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看出金陵人的痴?學生小組討論作答。

比張岱來的更早,準備有酒食,預計停留時間很長,在時近年關,卻不回家,在此看雪。

金陵人見到張岱是怎麼説的?

學生答:“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用自己的話怎麼説?

學生答:在湖中怎麼還能碰上這樣的人?

我們把句中的這樣空白,你能填上什麼樣的詞語?

在湖中怎麼還能碰上 的人?

學生可自由發言,鼓勵不同的評價,教師要做適當的引導。

3.張岱遇到金陵人,也算是志同道合了,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為什麼金陵人邀張岱飲酒,張岱卻“強飲三大白而別”,(強做何解釋?強是勉強)而不是多喝幾杯?

學生答:張岱獨自賞雪的興致已經沒有了,所以也就沒有繼續停留的想法,就離開了。

你説得真好。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張岱還真是一個獨立特行的人,也足見其不願與他人為伍的孤傲。

4.張岱見到亭中之人,問其姓氏,卻答是“金陵人”,這不是所答非所問嗎?難道是他們有問題?(學生小組討論作答)學生可能很難抓住重點,教師此處經總結一下。

這更顯出張岱對故國的思戀之情,還文章開關,用崇禎的年號,張岱是清朝人,卻用明朝的年號,在簡介中還有,張岱明亡後不仕,這都説明張岱的遺世獨立,以及對故國的思戀。

六、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跟隨張岱,賞了雪景,也理解了張岱情感,現在就讓我們就一句話來概括張岱的特點吧。請用好一個 的張岱來作總結。

七、佈置作業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更定、毳衣”等文言字詞的音形義。

2.理解全文內容,理解主題思想。

過程與方法

1.揣摩文中藉助白描手法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敍事、寫景、抒情交融的寫作特色。

2.體會人物語言的妙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解讀作者的精神世界,對其進行辯證地看待。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背誦課文,理解文章運用白描來寫景的手法。

教學難點

1.解讀作者的精神世界,對其進行辯證地看待。

2.把握寫景與敍事、抒情的關係。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以前我們學過一篇叫《詠雪》的課文,謝道韞一句“未若柳絮因風起”,成為詠雪的佳句,謝道韞因此被譽為“詠絮之才”。古人對雪可謂情有獨鍾,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明末張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閲讀課文,動腦思考,看看張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寫雪的。

二、自主預習

1. 背景資料

張岱( 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蝶庵、天孫,明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着布衣優遊的生活。明亡以後,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於他明亡入山以後,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裏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他文學創作以小品文見長。文筆清新生動,饒有情趣,風格獨特。

張岱曾有《自題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重,著書二十年耶而僅堪覆甕。之人耶有用沒用?”覆甕,比喻著作毫無價值,只可以作蓋醬罐用,多用為謙詞。作者在自嘲中諷世罵時,顯示自己的卓然獨立。

2.檢查預習

(1)訂正字音

更( gēng)定   毳(cuì)衣  霧凇(sōng)

沆(hàng)碭(dàng)  一芥(jiè)  喃(nán)喃

(2)詞語釋義

絕:消失。

更定:指初更以後。晚上八點左右。定,完了,結束。

餘:第一人稱代詞,我 。

擁毳(cuì)衣爐火:穿着細毛皮衣,帶着火爐。毳衣,細毛皮衣。毳,鳥獸的細毛。

霧凇沆碭:冰花一片瀰漫。

惟:只有。

長堤一痕:形容西湖長堤在雪中只隱隱露出一道痕跡。

及:等到。

舟子:船伕。

喃喃:低聲嘟噥

相公:原意是對宰相的尊稱,後轉為對年輕人的敬稱及對士人的尊稱。

更:還。

痴似:痴於,痴過。痴,特有的感受,來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獨特個性,本文為痴迷的意思。

(3)一詞多義

①是 是日更定(這)

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斷動詞,是)

②更:是日更定(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音gēng)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還,音gèng)

③白:上下一白(白色)

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古時罰酒用的,泛指酒杯。)

④大:見餘大喜(非常)

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大,與“小”相對)

⑤餘:餘住西湖(我,指作者)

江干上下十餘里間(多)

(4)詞類活用

①大雪三日(名詞活用作動詞,下大雪)

②是金陵人,客此(名詞活用作動詞,客居)

③擁毳衣爐火(名詞活用作動詞,帶着爐火)

④與餘舟一芥(小草,這裏名詞用作狀語,像小草一樣的微小)

(5)古今異義

①白 古義:杯。例:餘強飲三大白而別。

今義:白色。

②更 古義: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例:是日更定也。

今義:更加。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1)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中心內容。

答案示例: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2)敍事是本文的線索,請在文中找出記敍的要素。

答案示例: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後的更定時分。

地點:西湖的湖心亭。

人物:作者張岱,兩“客此”的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奇遇。

(二)研讀分析

1.突破重難

(1)作者在寫景時用白描手法,文字極其簡練,為何開頭交代時間及看雪背景卻極費筆墨?

答案示例:開頭作者用明代年號紀年,説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終是沒有滅亡的。他以明代遺民的視角來看世界,自然會有一種孤標傲世,遺世獨立的情懷和風致。“大雪三日”一句,以聽覺表現出西湖在大雪後一片靜寂的情景,而作者偏要選這最靜寂的凌晨時分去看雪景,以示自己的孤懷雅興。

(2)從“獨往湖心亭”中的“獨”字可見是一人前往,為何又寫“舟中人兩三粒”,結尾又寫舟子?是否矛盾?

答案示例:這裏並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為之。在作者看來,茫茫眾生不可為伍,比如舟子,雖然存在卻猶如不存在,這反映了他文人雅士的孤傲,也是作者強烈的自我意識、自我情懷的一種寫照。

(3)本文題為《湖心亭看雪》,為何第2段卻詳寫湖心亭奇遇?

答案示例:本文的主體內容是看雪,這是作者計劃之中的樂事。可是未曾料到在湖心這還能有此奇遇,三人情懷契合,相逢何必曾相識,自然令作者喜不自禁。這是看雪事件的延續,又是令作者大喜的事,當然要寫。

(4)“問其姓氏”,“客”卻未答姓氏,僅寫其籍貫及來由,何故?

答案示例:客人未答姓氏,可能有難言之隱。可能如作者一樣孤高傲世,不屑與他人相識,因此回答時故意語焉不詳,只答“是金陵人氏,客此”。也可能他也是明代遺民,客居在這裏,不便明言。

(5)作為一篇遊記,作者是怎樣處理寫景、敍事、抒情的關係的?

答案示例:敍事是行文的線索。作者開頭用儉省的筆墨交代了看雪的時間、目的地、天氣狀況,中間交代了遊蹤“到亭上”“及下船”,並且記敍子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敍事中處處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西湖經歷三天大雪後,人鳥聲俱絕,空闊的雪景使天地間呈現出一股肅殺、冷寂,作者偏偏此時去賞雪,可見他此時的心態及與眾不同的情趣。再如“獨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兩三粒”,看似矛盾,實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雖是敍事,但重在抒情,有獨自賞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驚喜,有分別的傷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點,這正透露出作者遊湖觀雪的雅趣,顯得悠遠脱俗,卓然獨立。此正謂: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寫景、敍事、抒情融於一爐,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2.寫法探究

(1)請賞析“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一句中白描手法的運用。

答案示例:此句用白描手法,以生動傳神的 15 個字,描繪出了大雪三日後奇特的夜間雪景。這也是作者在湖中划船時看到的總體的視覺形象,是一個十分闊大而又混沌難辨的白色世界。三個“與”字將天、雲、山、水連成一片雄渾蒼茫的雪白世界。作者的視點由上而下,四種景物渾然一體的特點,僅用“一白”輕輕一點,便境界全出矣!

教師點撥: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於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於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於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畢現,生動形象。 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徵來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表現出悠遠脱俗的情味。

(2)請賞析“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句中白描手法的運用。

答案示例:在天地“一白”雄渾闊大的背景之下,作者將視線收近,從天、雲、山、水,到長堤,到湖心亭,到舟,到人,在天地混沌的雪白世界中關注到幾個有活力的“湖上影子”。此為由大到小,以小襯大,也是用白描手法。這一句僅用了四組數量詞,就將湖上景物生動逼真地勾畫出來。視點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由“一痕”到“一點”到“一芥”再到“兩三粒”,筆墨精到,情致畢現。在蒼茫天地之間,那長長的橫跨西湖中間的蘇堤,也只是一道淡淡的凸痕罷了。那湖心亭在作者眼裏僅成了一個點。而比起湖心亭來,作者的小船更小了,不能稱“一葉”了,只能稱“一芥”。看來“一芥”比“一點”更小了。而小船中的人當然比小船更小,又拿什麼來比呢?唯有用“粒”來形容其小了。讀到此處,我們自然不難想見作者獨行於茫茫雪夜中所感到的“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慄”的人生徹悟。

三、課堂小結

風景不殊,山河頓異;城邦猶是,人民復非。“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經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應該能夠理解作者的“痴”了吧!他痴迷於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更痴於雪中的情及俗之外的雅情雅趣。但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那種消極避世的情緒,我們應該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辯證地借鑑。讓我們一起背讀課文,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再次體味作者的雅情雅趣,感悟作者的故國之思。

四、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五、板書設計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4

《三顧茅廬》教案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所學詞語的意思。

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瞭解課文的內容,感受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理解所學詞語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揭示課題

1、同學們,你知道《三國演義》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們身上的哪些故事呢?(學生簡單介紹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有關三國時期的故事《三顧茅廬》。(板書課題)

學生齊讀課題

二、自讀課文

1、出示自讀要求。

(1)藉助拼音讀準田字格中的生字,讀順課文。

(2)自學生字,懂得它們的書寫方法。

(3)聯繫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詞語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按要求自讀課文。

教師巡視,及時輔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3、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分段讀課文。

教師相機指導生字的讀音。

(2)檢查字形掌握情況。

茅:與“矛”比較。

統:與“流”比較。

宜:與“宣”比較。

(3)交流詞語的意思,

三顧茅廬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麗宜人

羣雄紛爭 茅塞頓開

(4)指名説説自己沒讀懂的地方。

三、再讀課文,初步瞭解內容

1、放錄音範讀全文。

2、指名説説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3、劉備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實現統一中原的大業,諸葛亮真有這樣的雄才大略嗎?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讀第四自然段,加以體會,理解“茅塞頓開”)

4、劉備在請諸葛亮出山後,高興地説:“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尊重人才等)

5、討論:從這個故事中,你體會到了劉備什麼樣的品質?

四、作業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用鋼筆描紅。(文後練習2)

第二課時

一、 複習導入

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建立統一祖國的大業。諸葛亮在二十一年後回憶起這件往事,還感激萬分,寫下了這樣幾句話

1、出示《出師表》節選。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聽教師朗讀,體會其中的意思。(能聽懂多少是多少,不要過高地要求)

2、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寫三顧茅廬這件事的?根據自己的理解説一説

二、細讀課文

1、諸葛亮對劉備的三顧茅廬可以説是記憶猶新、歷歷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銘心的。這是為什麼呢?

2、討論: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是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出山呢?自由讀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詞語來回答。(誠心誠意)

默讀課文二、三自然段,畫出表現劉備“誠心誠意”的詞語和句子。

3、組織交流:

(1)劉備生氣地説:“你一點兒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同桌分角色朗讀張飛和劉備的對話,交流自己的體會。

(2)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

(3)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階下等候。感情朗讀這一句話,交流自己的體會。

(4)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個時辰……

(與“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進行對比)

交流從這些表示時間的詞語中體會到了什麼?

(思考:從這裏你體會到了什麼?)

4、小結: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他怒斥張飛、三顧茅廬。還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馬步行,在房門外恭候多時,快步走進草堂和諸葛亮見面……看來,劉備渴望得到諸葛亮這個賢才已經到了如飢似渴的地步。這就叫“求賢若渴”。

5、齊讀第五自然段

三、小練筆:

正因為劉備求賢若渴,所以《三國演義》中寫劉備二顧茅廬而不遇孔明時,他親自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留給諸葛亮。這封信,一般讀《三顧茅廬》的人都忽略了。其實這封信也深深地打動了諸葛亮的心。因為信中,劉備將自己的一番誠意、仰慕之情抒發的淋漓盡致。現在,請大家發揮想象,替劉備寫一封簡短的信留給諸葛亮。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文中“寬宥、遊弋、輕覷、廣袤、自慚形穢、俯拾即是”等詞語。理解“精神的三間小屋”的深刻內涵及關係。

過程與方法:體會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見大”的精妙構思。品味本文具有獨特美學風範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關注自身心靈,提升精神境界。

教學重點:通讀全文,結合自身實際,理解“精神的三間小屋”的深刻內涵和關係。品味文章具有獨特美學風範的語言。

教學難點:理解第三間小屋中“自身”的內涵。

教 法:自讀法、品悟教學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

課 型:新授課

課 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趣味導入

如果説人的身體活動需要空間,那麼,人的精神活動是不是也需要空間呢?精神活動的疆域應該怎麼來分配呢?這正是《精神的三間小屋》這篇文章要告訴我們的。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議論性散文,它將“説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畢淑敏的《精神的三間小屋》。

二、知識卡片

1.作者檔案

畢淑敏,女,國內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祖籍山東文登,1952年生於新疆伊寧,長在北京。17歲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區當兵,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部隊服役11年。歷任衞生員,軍醫,1980年轉業回北京,在北師大獲文學碩士學位。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開始專業寫作。1987年發表處女作《崑崙殤》,共發表作品200餘萬字。

著有長篇小説《紅處方》《血玲瓏》《拯救乳房》;中短篇小説《崑崙殤》《女人之約》《預約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驚奇》等;著有《畢淑敏文集》四卷。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小説月報百花獎、當代文學獎、北京文學獎、崑崙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

2.背景鏈接

本文選自《畢淑敏散文》。本書收錄了畢淑敏多篇關於心理學的散文,本書收錄了《生命的借記卡》《讓死亡迴歸家庭》《非典附送的風鈴》等優秀散文作品。

3.語基積累

(1)生難字

櫺(líng) 厄(è) 襟(jīn) 宥(yòu) 弋(yì)

覷(qù) 麾(huī) 袤(mào) 贅(zhuì) 即(jí)

騁(chěng) 霓(ní) 銷(xiāo) 濡(rú) 挾(xié)

錚(zhēng) 汐(xī) 穢(huì) 惡(wù) 攢(zǎn)

(2)重點詞語

遊弋:在水中游動。

輕覷:輕視,小看。

抽絲剝繭:形容分析事物極為細緻,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層次。

林林總總:形容雜亂眾多。林林,眾多的樣子。總總,眾多而雜亂的樣子。

相得益彰:互相幫助,互相補充,更能顯出各自的好處。彰,顯著。

自慚形穢:原指因自己容貌舉止不如別人而感到慚愧。後泛指自愧不如別人。

形銷骨立:形容身體極其消瘦。銷,消瘦。

間不容髮:兩物中間容不下一根頭髮,形容事物之間距離極小。

可望而不可即:比喻事物高遠,難以實現或接近。望,遠遠地看。即,靠近,接觸。能遠遠看見而不能接近。

三、初步感知

1.文題探討

題目採用比喻的手法,把人的精神世界比作“三間小屋”,給人以温馨的感覺,同時給讀者以無限的遐想。

2.分層解讀

第一部分(第1~6段):引出話題——如何佈置我們的心靈空間,即建設“精神小屋”。

第二部分(第7~17段):分析人們的精神世界裏應該修建“三間小屋”。

第一層(第7~8段):分析如何修建第一間精神小屋,即盛放着愛和恨的小屋。

第二層(第9~13段):分析如何修建第二間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業的小屋。

第三層(第14~17段):分析如何修建第三間精神小屋,即安放我們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第18~19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間小屋建築得美觀結實的條件,並希望在此基礎上把小屋擴建成精神大廈。

四、深層領悟

1.第一間精神小屋是什麼樣的?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第一間,盛着我們的愛與恨。作者首先選用兩組帶有對立情感的排比句,説明這種對比鮮明的愛和恨會將小屋擠得滿滿的,接着又用了幾個比喻句形象地寫出人生愛恨交織的經歷。接下來用一個假設句,告訴人們精神的小屋應多裝愛。充分體現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廣的胸懷。

2.第二間小屋盛放我們的事業,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作者先列出一組龐大的數字,給人們一個對事業的時間概念。揭示出一個道理:不要小看人們所從事的事業對人產生的深遠影響。並告誡人們適合自己的事業要自己尋找,只有規劃好自己的事業,才能使事業和人生相得益彰。

3.第三間,安放我們自身,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作者首先用一個反問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兩個比喻句説明沒有自己的悲哀。告誡人們: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4.理解下面一句話的含義:

“這不但因為相宜的事業,並非像雨後的菌子一樣俯拾即是,而且因為我們對自身的認識,也是抽絲剝繭,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

採用比喻的手法,把找相宜的事業比作尋找雨後的菌子,説明相宜的事業並不容易找到;更進一步説明對自身的認識有一個艱難的探索過程。

5.分析文章結構,體會“大中求小,小中見大”的精妙構思。

人類情感豐富多彩,事業五色斑斕,對自身的認識也是逐漸撥雲見日的,房屋雖“小”,可盛放的寶物卻是無法用數字來計算的,作者是借幾間小屋使大心具體化、形象化,這樣大中求小,襯托呼應,既是作者行文的機智,更是作者謙遜人格的體現。

三間小屋組成了作者遼闊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畢淑敏那樣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間間累積勢必會矗起一幢民族的精神大廈!

五、小結:

這是一篇議論、描寫、抒情於一體的説理性散文。文章以三間小屋為載體,闡述了精神追求的內涵及其意義,激勵人們關注自我心靈,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昇華,表現了關注個性、關注自我、關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六、佈置作業:抄寫課後字詞;複習一單元字詞

七、板書設計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精神的三間小屋”的深刻內涵及關係。2、引導學生關注自身心靈,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具有的獨特美學風範的語言。

教學重難點:

1、理解三間小屋的深刻內涵。2、品味文章具有的獨特美學風範的語言。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4

第一二課時

一、導入:

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曾説: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座園圃,意志是這園圃裏的園丁……讓它荒廢不治也好,把它辛勤耕植也好,那權力都在於我們的意志。

俄國大文豪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必須具備三個品質:淵博的知識,思維的習慣和高尚的情操。沒有知識或知識不多就難免愚昧;不習慣思維就會造成粗魯或莽撞;沒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

我們生活的世界,按常規來看,可以被稱之為三維空間。空間如此廣闊,時間如此漫長,不是我們這些弱小的生命體能夠體會得到的。但是,我們人類除了擁有空間感之外,還擁有精神,它能夠穿越一切空間和時間,造就一種永恆的力量。那麼,人的精神是如何發揮這種作用的呢?那就必須要給人的精神活動以空間。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畢淑敏的《精神的三間小屋》。

二、作者簡介

畢淑敏(1952——),女,國家一級作家。1952年出生於新疆伊寧,祖籍山東。中學就讀於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崑崙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畢淑敏17歲便來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當兵,歷任衞生員、助理軍醫、軍醫。在蒼茫的高原上,她親眼看到一些年輕人為了祖國的安全富強永遠長眠在冰層中的悲壯。那些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對生命有着特別的關注。1980年轉業回北京。1991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院中文系,碩士。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開始專業寫作,1987年開始共發表作品200餘萬字。198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曾獲莊重文文學,小説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崑崙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中國台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中國台灣第17屆聯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

畢淑敏真正取得全國性聲譽是在短篇小説《預約死亡》發表後,這篇作品被譽為是“新體驗小説”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臨終關懷醫院的親歷為素材,對面對死亡的當事者及其身邊人的內心進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著有《畢淑敏文集》八卷,長篇小説《紅處方》《血玲瓏》《拯救乳房》《女心理師》等。

三、初讀課文,理清思路

(一)請學生朗讀課文,教師糾正字音,梳理字義。

1、生字注音

寬宥(yòu) 遊弋(yì) 輕覷(qù) 麾(huī)下 廣袤(mào)

贅(zhuì)餘 窗櫺(líng) 坍(tān)塌 要訣(jué) 困厄(è)

襟(jīn)懷 灼(zhuó)晃 自慚形穢(huì) 憎惡(zēng wù)

俯拾即(jí)是 馳騁(chěng)

2、詞語解釋。

1.自慚形穢:“慚”,慚愧;“形穢”,容貌醜,形象不好。原指因自己容貌舉止不如別人而感到羞愧。後泛指因不如別人而感到慚愧。

2.不知所措:措,安置,處理。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處境為難時心神慌亂。

3.林林總總:林林,眾多的樣子;總總,眾多而雜亂的樣子。形容雜亂眾多。

4.俯拾即是:俯,低頭,彎腰;即,就。只要低下頭來撿取,到處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5.鳩佔鵲巢:斑鳩佔據喜鵲的巢。比喻強者欺凌弱者,獲得現成的東西。

6.李代桃僵:李樹代替桃樹僵死。比喻兄弟相愛相助,患難與共。後用以指互相頂替或代人受過。

7.襟懷:胸襟、胸懷;心胸。

8.廣袤:土地的面積。東西的寬度為廣,南北的長度為袤。

9.馳騁:①騎馬奔跑,奔馳。②自由地或隨意地到處走動,漫遊。

10.坍塌:崩塌。

11.形銷骨立:形容身體非常消瘦。

(二)分析文章結構,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分析文章結構,理清作者思路。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引出話題——如何佈置我們的心靈空間。

第二部分(第7——17自然段)分析人們的精神世界裏應該建立“三間小屋”。

第一層(第7——8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間精神小屋,即盛放着愛和恨的小屋。

第二層(第9——13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間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業的小屋。

第三層(第14——17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間精神小屋,即安放我們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自然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間小屋建築得美觀結實的條件,並希望在此基礎上把小屋擴建成精神大廈。

四、再讀課文,理解內容

1.作者説的是哪三間精神的小屋呢?

A.第一間小屋盛着我們的愛與恨。

B.第二間小屋盛放我們的事業。

C.第三間小屋安放我們自身。

2.第1——6自然段寫的是什麼?與後文寫的精神的三間小屋有什麼關聯?

第1——3自然段:是全文的引子,表達了作者對兩句名言的感慨與思考。引出對精神空間的理解。

第4——6自然段:由身體活動的空間引出對人心靈活動的空間的思考。

3.第一間精神小屋是什麼樣的?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第一間,盛着我們的愛與恨。作者首先選用兩組帶有對立情感的排比句,説明這種對比鮮明的愛和恨會將小屋擠得滿滿的,接着又用了幾個比喻句形象地寫出人生愛恨交織的經歷。接下來用一個假設句,告訴人們精神的小屋應多裝愛。充分體現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廣的胸懷。

4.第二間小屋盛放我們的事業,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作者先列出一組龐大的數字,給人們一個對事業的時間概念。揭示出一個道理:不要小看人們所從事的事業對人產生的深遠影響。並告誡人們適合自己的事業要自己尋找,只有規劃好自己的事業,才能使事業和人生相得益彰。

如何尋找適合自己的事業?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

首先是尋找階段,站在高處向遠方望去,高瞻遠矚,確立遠大目標。

其次是耕耘階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要努力達成目標。

最後境界是收穫階段,已經為追尋目標精疲力盡,快要放棄時,卻在最不起眼的地方獲得了成功。

5.第三間,安放我們自身,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作者首先用一個反問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兩個比喻句説明沒有自己的悲哀。告誡人們: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理解本段的重難點是“自身”,如何理解文中“自己的思維”“自己的發現”“自己的意見”?

通過舉例分析説明這裏的“自身”不單指人的個體生命,更是指向這個個體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獨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種積極的心態,更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

6.概括第18、19自然段的內容:

總結全文,指出建立精神棲息地是我們的義務和權利,提出擴大精神空間的建議。

第三四課時

五、文本細讀

(一)第1-6自然段

①文中有哪兩句關於人的心靈的描述?為什麼説我們面對名言與古話時會自慚形穢、不知所措?

明確:文中“人的心靈應該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為博大”和“宰相肚裏能撐船”兩句話對人的心靈進行了描述。“自慚形穢”是因為“我們難以擁有那樣雄渾的襟懷,不知積累至那種廣袤,需如何積攢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雲霓”;同樣的“不知所措”是因為“我們不過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懷有效仿的渴望,也終是可望而不可及,便以位卑寬宥了自己”。

②第1自然段中的“泥土”、“浪花”、“雲霓”分別對應的是什麼?

明確:“泥土”、“浪花”、“雲霓”分別對應的是“大地“海洋”和“天空”。

③本部分哪幾段話表明由人需要物質空間自然轉換到人需要精神空間?作用是什麼?

明確:有“人的肢體活動,需要空間。人的心靈活動,也需要空間”這幾句話自然轉換顯得不露痕跡。

④在怎樣的情況下,我們才能“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間小屋”?

明確:“宜選月冷風清竹木瀟瀟之處,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間小屋。”

⑤在本部分中,作者主要運用什麼方法來進行闡述?

明確:主要是打比方,最典型的就是用“小屋”來比喻“心靈空間”。

(二)閲讀第7-8自然段

①第一間小屋中盛着我們的愛與恨之時,作者着重強調的是什麼?

明確:在第一間精神的小屋中,作者着重強調的是“在佈置我們的精神空間時,給愛留下足夠的容量,無論一生遭受多少困厄欺詐,請依然相信人類的光明大於暗影。哪怕是隻多一個百分點呢,也是希望永恆在前”,“假如愛比很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紅色的鯉魚遊弋,那是你大的福氣。假如恨比愛多,小屋就陰風慘慘,厲鬼出沒,你的精神悲慼壓抑,形銷骨立”。

②本部分的文字形象、生動,飛揚,鮮明,新奇,作者運用了什麼方法?作用是什麼?你能舉例説明嗎?

明確:本部分作者所運用的方法還是比喻,還有擬人等。此種修辭方法的運用,使得作者筆下的文字真如繁花盛開,奇英繽紛,給人以強烈的美感;也使得説理的文字具有了情感的力量。也使得説理的文字具有了情感的力量,生動又悦耳,在擴大感染力的同時,必然會增強説服力。如文中將“以木石製作的古老樂器”比喻“一生經歷過的所有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既貼切又奇特而鮮明。再如文中“愛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象一座金色池塘,有紅色的鯉魚遊弋”,就温馨而活潑,新鮮極了,非常有感染力與説服力。

③“無師自通”、“淨手焚香”的含義是什麼?

明確:“無師自通”這裏指自然發生。“淨手焚香”,這裏指去除塵埃,營造淨化的仁愛心境。

(三)第9-13自然段

①人生工作“七萬個小時,在這個龐大的數字面前“,大多數人會有怎樣的反應?為什麼?

明確:大多數人的反應“都會始於驚駭終於沉思”。這是因為要在工作崗位上度過整整35年的時光,假如你從事的工作時你的愛好,這7萬個小時,將是怎樣快活和充滿創意的時光!假如你不喜歡它,漫長的7萬小時,足以讓花容磨損日月無光。每一天都如同穿着淋濕的襯衣,鍼芒在身。

②大多數人在談到工作時是什麼樣的表情?為什麼?作者認為事業對精神有濡養或腐蝕作用,上文中有這樣的形象表述,你能否指出來,並舉出生活中的例子?

明確:在談工作時表情是乏味麻木。這是因為找對了工作的幸運兒不多。其“濡養”或“腐蝕”作用是“快活和充滿創意”或“花容磨損日月無光”。

③為什麼説適合你的事業,如同“白樺林不靠天賜,主要靠自我找尋”?

明確:主要靠自我尋找,不但是因為相宜的事業,並非象雨後白樺林中的菌子一樣,俯拾即是,而且因為我們對自身的認識,也是抽絲剝繭,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

④為什麼你很“難預知將來”?很難“真正觸摸到傾心的愛好”?

明確:很難預知,是因為很難真正觸摸到傾心的愛好,還因為當我們太年輕的時候,…‥尚無法真正獨立,受種.種條件的制約,那附在事業外殼上的金錢地位,或是其他顯赫的光環,也許會灼晃了我的眼睛。

⑤當我們“可能已耗費半生”,“費事彌久”才“將事業之外的贅生物一一剝除,露出它單純可愛的本質時”,還應該怎麼辦?為什麼?

明確:當我們可能“耗費半生”,“費時彌久”才“將事業之外的贅生物一一剝除,露出它的單純可愛的本質時”,我們還要在“精神小屋”,“住進你所愛好的事業”。否則,“鳩佔鵲巢,李代桃僵,那屋內必是雞飛狗跳,不得安寧。”

⑥建造“堅固優雅”的第二間精神小屋,它的“要訣”是什麼?為什麼?

明確:建造“堅固優雅”的第二間精神小屋,它的“要訣”是“規劃自己的事業生涯,使事業和人生,呈現繽紛和諧相得益彰的局面”。這是因為“我們的事業,是我們的田野。我們揹負着它,播種着,耕耘着,收穫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遠方”。

⑦“鳩佔鵲巢”、“桃代李僵”在這裏分別指什麼?

明確:“鳩”與“李”這裏代指“事業之外的贅生物”。

(四)閲讀第14-17自然段

①為什麼作者會説安放我們自身好像一個怪異的説法?

明確:之所有“怪”就是因為人們根本還未認識到我們的精神住所不住着自己,而是住着所有我們認識的人是不正常的。

②文中16自然段説我們認識的人具體指哪些?

明確:我們所認識的人指他人思想、最新信息、別的喉嚨都囔過的,別的手指圈劃過的、世界萬物。

③文中16自然段表達對人對己迥然不同的態度的語句有哪些?作用是什麼?

明確: 表達對人對己迥然不同的態度的語句是“我們把自己的頭腦……找不到自己曾經生存的證據”。作用:強烈的反差,鮮明的對比,深刻的印象,刻骨銘心的震撼。

④文中17自然段開頭説“如果真是那樣”,這裏的“那樣”指的是什麼?“如果真是那樣”,“我們的精神小屋”又會怎樣?

明確:“那樣”即第16自然段中鮮明對比的有關情況。“如果真的那樣”則“我們的精神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風中就悄無聲息地坍塌了。它紙糊的牆壁化為灰燼,白雪的頂棚變作泥濘,露水的地面成了沼澤,江米紙的窗櫺破裂,露出慘淡而真實的世界,你的精神孤獨地在風雨中飄零”。

(

五)閲讀第18-19自然段

①為什麼説“三間小屋,説大不大,説小不小”?

明確:因為相對於人類而言,它涉及的都是個人的喜怒哀樂、事業與生活;相對個人而言,它的意義可能比大地、海洋、天空都要寬廣。

②文中“我們……但我們……”這一組排比句指出了什麼?

明確:指出我們建築美觀結實的“精神小屋”需要的條件分別是:擁有健康、莊嚴、努力、真誠。

③當我們完成了自己精神小屋的建造後,應當再如何?

明確:不妨擴大疆域,矗立我們的精神大廈,開拓我們的精神曠野。

六、主題

這是一篇議論、描寫、抒情於一體的説理性散文,通過對精神的三間小屋的描寫、議論、抒情,表現了關注個性、關注自我、關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七、寫作特點

1.集議論、描寫、抒情於一體。

2.構思新穎獨特。

3.語言樸實,意藴深厚。

4.文筆細膩。

八、教師總結觀點,提出希望

文章以三間小屋為載體,闡述了精神追求的內涵及其意義,激勵我們要關注自我心靈,提升精神境界。只有擁有“健康”“莊嚴”“努力”“真誠”,我們才能擁有幸福而充實的生活。

20世紀著名的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曾經説:人和動物植物一樣,都是從屬於大地和自然的,人不是自然和大地的主宰,而是他們的維護者,人應當學會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人需要有點嚮往,有點激情,更需要點精神,否則會變得鄙陋、庸俗。

王魯湘:我們無法詩意地生活,但是我們可以追求詩意的生活,如果我們連追求詩意生活的想法都沒有了,那麼我們的生活註定永遠蒼白甚至貧瘠。

同學們,讓我們學會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吧!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詞語,讀準字音,記清字形,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2.理解觀點和支撐觀點的材料之間、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之間的關係。

3.培養獨立閲讀、認真探究、積極討論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在快速高效的默讀中,把握文章的結構,理解文章的思路,瞭解議論文中常用的道理論證、舉例論證的方法。

2.體會本文語言嚴謹平和的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創造性思維在實際生活中的重大意義,鼓勵學生爭做一個具有創造精神和創造力的人。

【教學重難點】

1.掌握本文緊扣中心逐層展開論述的論證思路以及運用事實論證的方法。

2.理解觀點和支撐觀點的材料之間的關係。

3.理解“發揮創造力的真正關鍵,在於如何運用知識”這一句話的含意。

4.品味設問句的表達效果。

【教學工具】

教學PPT,朗讀音頻

【教學方法】

1 .情境教學法。

2.互動探究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趣味導入

同學們,一張白紙有四個角,假如你把它剪掉一個,它還有幾個角?(3個、5個……這取決於剪的方法,可能是沿對角線剪,可能是隻剪一個小角,也可能是彎曲着一個角剪……)可見,生活中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正如蘇東坡的詩句所云:“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每一種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思考,結論也各不相同,這就需要我們具有創造性思維。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講述這個道理的課文——《談創造性思維》。

二、知識卡片

1.作者檔案

羅迦8226;費8226;因格,1948年生,美國實業家、學者、創造學家。發表過《踢醒沉睡之心》《當頭棒喝》等著作。

“唯一真正快樂的人們是兒童和富有創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背景鏈接

本文選自《中外母語教材選粹》(江蘇教育出版社20__年版)。

許多人在生活、學習的過程中,受傳統思想的束縛,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知識學得比較死,不善於活用,不會跳出圈外去思考問題。另外,生活中還有一些人認為搞發明創造都是天才人物的事,與自己無緣,不相信自己也能發明創造,導致創造性被自我壓制,最終喪失。本文正是針對這種情況而寫的。

3.語基積累

(1)生難字

蒂(dì)孜(z)汲(jí)淵(yun)恆(héng)榨(zhà) 鍥(qiè)

(2)重點詞語

探求:探索追求。

汲取:吸取。

淵博:(學識)深而且廣。

創意:創造性的見解或意見。

素材:指還沒有經過提煉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覆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動搖。

行之有效:實行起來有成效,指某種方法或措施已經實行過,證明很有效用。

孜孜不倦:勤奮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持之以恆:長久地堅持下去。恆,恆心。

不言而喻:不用説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輕而易舉: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鍥而不捨:雕刻一件東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恆心,有毅力。鍥,雕刻。

第二課時

一、初步感知

1.文題探討

“談創造性思維”,既是文章的標題,又是作者論述的對象。

2.分層解讀

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非只有一個,而是多種多樣”(即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觀點,強調“不滿足於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第4~12段):提出“尋求第二種答案,或是解決問題的其他路徑和新的方法,有賴於創造性的思維”的見解;論述創造性思維所必需的要素;指出了富有創造力和缺乏創造力的區別。

第三部分(第13段):得出結論:“任何人都擁有創造力”,只要具有淵博的知識,有探求新事物的態度和意識,有持之以恆的毅力,就是富有創造性的人。

二、深層領悟

1.文中説:“區分是否擁有創造力的人,主要根據之一是,擁有創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細小的想法。”為什麼這樣説?

從社會發展史上可以看出,偉人們天才般的創造,往往是從細小的想法開始的:牛頓創立萬有引力學説,是從思考蘋果落地開始的;瓦特改良蒸汽機,是從觀察壺裏的開水頂着壺蓋開始的;法國大數學家潘嘉頓在數學上取得的成就,大半是從“無意中得出來的細小的想法”開始的。一開始就有大想法的也有,但比較少見。小想法慢慢發展成大創造,這似乎是一條規律。

2.為什麼要確立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思維方式?作者是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來闡明這一道 理的?文章還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1)因為只有認識到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不滿足於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我們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進步。

(2)作者運用了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闡述這一道理。先從反面説“如果你認為正確答案只有一個的話,當你找到某個答案以後,就會止步不前”;再從正面説“不滿足於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這一點非常重要”。正反對比,使説理全面而透徹,增強了説服力。

(3)舉例論證,如作者在論述產生創造性思維必須具備哪些要素時,列舉了古登堡發明印刷機、排版術的事例以及羅蘭8226;布歇內爾發明交互式的乒乓球電子遊戲的事例。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體確鑿地闡明瞭事理。

引用論證,如第10段,就引用了某心理學專家小組 的研究結論。

【結束語】

本文由一道選擇題入手,闡述了什麼是創造性思維以及怎樣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有創造性的人,號召人們堅信自己的創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斷探求,成為富有創造性的人。

【板書設計】

談創造性思維 羅迦8226;費8226;因格

提出問題:不滿足於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這一點非常重要

分析問題:創造性思維所必需的要素,擁有創造力的主要根據

解決問題:做一個富有創造性的人的關鍵所在,層層深入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8

過賈誼宅

劉長卿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劉長卿唐詩鑑賞:

《過賈誼宅》又題《長沙過賈誼宅》唐肅宗至德年間,劉長卿以檢校祠部員外郎身份,到湖南任轉運使判官,又任淮西鄂嶽轉運留後,遭鄂嶽觀察使吳仲孺所誣諂,被貶為潘州南巴尉。赴潘州途中,路過長沙賈誼故宅,想到賈誼的遭遇與自己有幾分相似,很是感慨,因此寫下了這首憑弔賈誼的七言律詩。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一開始,詩人就以無限感慨,述及賈誼的不幸遭遇。

賈誼是西漢初期的著名的政治家,二十歲任博士,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的主張,受文帝劉恆的賞識,卻因此受到守舊派的詆譭,被貶為長沙王太傅,三年多後,任樑懷王太傅。樑王墜馬死,他自傷沒有盡到作太傅的責任,不久鬱郁而死,年僅三十三歲。賈誼懷才不遇,空有一身才志,引起詩人無限感慨。這兩句既寄託了詩人對賈誼的無限同情,同時也抒發了自己被貶謫的憤懣心情。

接着三、四兩句寫賈誼故宅的蕭瑟、寂寞景象。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意思是説,賈誼已經逝去很久,他所留下的故宅,也只剩下秋草、寒林和斜日殘照這樣的一些蕭瑟、寂寞景象,只能讓後人憑弔而已。

賈誼在長沙時,作有《鵩鳥賦》,賦中有“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野鳥入室兮,主人將去”等句子。這裏的“人去後”、“日斜時”,是借用其字面,兼抒懷古之意。這兩句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秋草、寒林、斜日殘照,體現出詩人清冷的心情,並且很自然地開啟下文的感慨。

五、六兩句,歎惜賈誼懷才不遇。

“漢文有道恩猶薄”,意思是説,漢文帝本是一個有道之君,賈誼生逢明君,可是卻不被重用,遠謫長沙,竟齎志以沒,所以詩人不禁有“恩猶薄”之歎。

“湘水無情吊豈知”,這句意思是説,賈誼在被謫往長沙途經湘水時,曾作賦以吊屈原,賦中尖鋭批判了那個是非不分、賢佞不辨、忠貞之士受制於羣小的黑暗社會現實,為屈原鳴不平。但“湘水無情”,哪裏會把這吊念之意寄語屈原呢?這句語言委婉曲折,既為賈誼吊屈原而感歎,同時也為自己吊賈誼而生悲,抑鬱不平之情傾注其中。

最後兩句,感歎賈誼遠逐天涯。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江山寂寥,天涯飄零,究因何事呢?“搖落”二字,是宋玉《九辯》中描寫秋天草木凋零之詞。杜甫曾有“搖落深知宋玉悲”(《詠懷古蹟》第二首)之句。

作者這裏借用此二字,既用以悲歎賈誼之被逐,亦悲歎自己之飄零。“君”,指賈誼,也用以自比。詩人明知賈誼因遭讒被貶謫到長沙,末句卻故作設問,這種曲折的手法,更能抒發逝者和詩人自己飄零天涯的傷感。

這首詩將對賈誼謫居長沙的憑弔和詩人自己受貶謫的心情融合在一起進行表現,借古喻今,寓情於景,既表達了對逝者的同情,同時又從中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抑鬱不平以及對當時昏暗現實的不滿情緒。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

1、感知《鄉愁》創造的意境及表達的情感

2、初步掌握鑑賞現代詩的方法

3、培養學生利用聯想和發散思維領悟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結合音畫效果,讓學生進入鄉愁世界

2、讓學生在發散聯想中領悟詩歌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語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現代詩我們已不再陌生,也認識了不少現代詩人,在當代詩壇,有一位生長於大陸,定居於中國台灣的詩人,一位熱愛故土如愛自己的詩人,有一位唱着鄉愁永不老去的詩人,他——就是余光中。現在,讓我們隨着他的《鄉愁四韻》走進余光中的鄉愁世界。多媒體播放余光中《鄉愁四韻》〉

二、知識梳理

1、走進作者

作者

余光中

評價

當代詩人和詩評家,他的詩,兼取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神深刻,抒情細膩纏綿,一詠三歎,含蓄雋永,意味深長,韻律優美,節奏感強。被尊為中國台灣詩壇祭酒

代表作

《鄉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詩集《靈河》《石室之死》等,詩論集《詩人之境》《詩的創作與鑑賞》等

三、研讀《鄉愁》

1、請學生默讀,熟悉詩歌內容。

《鄉愁》一詩,因為形象而深刻地抒發了遊子思鄉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讚賞。他的詩,兼取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神深刻,抒情細膩纏綿,一詠三歎,含蓄雋永,意味深長,韻律優美,節奏感強。被尊為中國台灣詩壇祭酒。他的詩論文章,視野開闊,富有開拓探索的犀利朝氣,強調作家的民族感和責任感,善於從語言的角度把握詩的品格和價值,自成一家。

2、學生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並嘗試劃分詩的節奏和重音。

《鄉愁》詩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結構上寓變化於統一,節與節、句與句比較整齊對稱,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整齊中有參差;二是音樂上營造出一種迴旋往復、一唱三歎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詞的重複和疊詞的運用,使全詩低迴掩抑,如怨如訴,數量詞的運用,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美。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的戀歌。

鄉 愁

小時候 後來啊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這頭 我/在外頭

母親/在那頭 母親/在裏頭

長大後 而現在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大陸/在那頭

思考:

“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在《鄉愁》詩裏,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這一轉化的?

詩人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裏,“鄉愁”分別寄託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具體可感的對象上。這種技法.通常稱之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3、合作研討:

詩人所抒寫的“鄉愁”是怎樣隨着時間的推移而加深、昇華的?

“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

四個對象,分別是人生四個階段“鄉愁”的對應物。這四個階段分別是:小時候一長大後一後來一現在。

小時候,詩人少小離家,與母親書信往來,鄉愁寄託在小小的郵票上。長大後,為生活而奔波,與愛人聚聚離離,船票成了寄託鄉愁的媒介。到後來,-方矮矮的墳墓,將“我”與母親永遠分開了!而現在,一灣淺淺的海峽將“我”與祖國大陸隔開。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羣人的家國之思。全詩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長長的餘味。

這四種對象前表修飾、限制的形容詞和數量詞有什麼特點?它們共同突出了這四樣東西的什麼特徵?在詩中有什麼表達效果?

“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愁濃縮於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詩歌的第四節對詩意的拓展有怎樣的重要作用?

如果去掉第四節,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鄉的詩;有了第四節,前三節就成了鋪墊,這一節又畫龍點睛,鄉愁的詩意昇華為國愁和民愁了。

二、課堂小結

同學們,“鄉愁”是我國傳統文學歷久常新的主題,像唐代詩人李白的名作《靜夜思》:“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王灣《次北固山下》:“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崔顥《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這《鄉愁》詩,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吟誦這深情的戀歌,我們掂量出了詩人思想中中國意識的分量。

三、課文圖解

鄉愁學案

四、主題歸納

1.《我愛這土地》這首詩以“假如”領起,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接着續寫出歌唱的內容,並由生前的歌唱,轉寫鳥兒死後魂歸大地,最後轉由鳥的形象代之以詩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

2.《鄉愁》是一篇懷念祖國、渴望迴歸大陸的愛國詩章,它以民謠的歌調深沉而憂鬱地傾訴了詩人對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

五、寫作借鑑

託物寄情的手法;形式上的格律美和音韻美。

六、課外積累

思念故鄉的詩句

1、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渡漢江》)

2、胡馬依北風,越鳥朝南枝。 (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3、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 (兩漢樂府.《悲歌》)

4、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小雅·采薇》)

5、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唐.孟郊.《遊子吟》)

6、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唐.王維《雜詩三首》)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及教學構想

《醉翁亭記》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貫徹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就是為了寫“樂”。因此在課堂上要牢牢抓住“樂”這條主線,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是如何圍繞它層層展開記敍的脈絡。抓住了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也就能順利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本文采用了敍事與寫景、抒情相結合的寫法。同時要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個人被貶的經歷,體會本文抒發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鬱的複雜感情。

本文語言有很大的特色。駢散相間,要反覆朗讀,直至背誦全文。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文章結構,把握中心,掌握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法,積累名言和議論文素材,熟讀成誦。

2.學會將寫景、敍事、抒情相結合的寫法;提高語言鑑賞能力。

3.體會作者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情懷。

過程與方法

1、藉助工具書和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2、抓住“醉”與“樂”的關係,把握文章主旨。

3、反覆誦讀,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文章寫景抒情的作用,背誦全文,掌握名句。

難點:理解本文從“樂”和“醉”所抒發的政治理想。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剛剛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范仲淹在被貶謫鄧州的第二年,也就是慶曆六年,寫下了《岳陽樓記》,寄託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想;,歐陽修參與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同一年也被貶在滁州寫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記》。。

二、簡介作者

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荻稈畫地教他識字讀書。後來他考取進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參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樣。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範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的權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醉翁亭記>就是他被貶到滁州(今安徽滁縣)當太守時寫的。

三、初步感知文章

1.教師範讀(或播放課文朗讀錄音)。要求學生:聽清字音,必要時在書上注音。

2.學生試讀課文。

3.學生互讀課文。

方法:二人小組,一人讀一人聽,糾正讀音錯誤;各讀一遍。

4、請四位學生,每人讀一段。集體糾正讀音。

(從正音入手,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要讀得流暢,重音、停頓、速度、節奏得當。)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讀全文。

要求先不看課文註解,把不懂的字、詞、句標出。然後對照註解再讀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記號。還可查古漢語詞典,自己解決問題。

(教師在巡視中發觀較普遍的問題作篩選,尋求教學的針砷窪。)

2.集體解決疑難。

方法:教師對在巡視中發現的較普遍的問題進行點撥或給予解答。

3.學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課文的意思用白話説一遍,要讀出聲。

五、再讀課文,分析討論

要求:各自放聲讀。注意找出表達全文主旨的—個字,畫出來。

全文是圍繞哪個字展開的?

明確:樂。

1.全文寫了哪幾方面的樂?

明確:山水之樂、宴酣之樂、滁人之樂。

2.請同學們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這幾種樂趣。

3.這幾種樂中有沒有太守之樂在裏邊?

明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滁人遊”寫得有聲有色——有歌聲和呼應聲,有負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興高采烈出遊,是因為生活安定富足,而這又跟太守勵精圖治有關。太守為此而樂,也為能與民同樂而樂。這是他的政治理想。

六、課內小結。

文中描寫滁州山間的美景以及他和老百姓一起遊樂的情景,展現了一幅“與民同樂”的圖畫。

板書設計:

醉翁亭記

歐陽修

山水之樂  引出

脈絡 樂

歸結 “醉能同其樂”(主旨)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1

一、指導思想:

1、以《中學語文課程標準》和《__年會考説明》為指導,緊扣九年級語文學科特點和課本單元重點進行教學。

2、體現學校教研思想,積極改進並實施“先學後導——問題評價”的課堂教學模式。

3、立足教情學情,和其他學科通力合作,有針對性的進行語文學科培尖推中補差,全面提高教學成績。

二、學情教情:

本屆九年級學生基礎不怎麼紮實,一部分學生認識膚淺,重理輕文,學習語文的興趣不濃,學科成績差;一部分學生不注重學科知識積累,知識面窄,思維呆板,學法單一,學科成績滯步不前;一部分學生學業底子不錯,但學習習慣不好,作業不耐心,讀書缺乏思考,敷衍了事,盲目自信。從上學期期末考試成績看來,優秀率雖有提高,但仍需要繼續奮進。及格人數下降,急需要找對症結,迎頭趕上。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課內閲讀丟分嚴重,課內知識鞏固差。這種現象的形成應引起本學期的反思和重視。

三、教學內容:

1、本學期新課有三個單元,六篇課文,兩個專題,一部名著推薦,四個綜合實踐活動和誦讀欣賞。每個單元的讀書方法指導是本單元訓練的重點。

2、本學期全面複習分三個階段:分冊複習、專題複習及套題訓練。解讀《__會考説明》是前提。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從課文的學習中,瞭解人與自然的關係,瞭解古人的社會理想和個人抱負,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和人格魅力。

2、能力目標

掌握閲讀題的審題答題技巧,學會準確的表達自己的閲讀理解;掌握一般記敍文和議論文、散文的寫作思路及創新構思模式,學習從不同角度變換寫法;學會讀書,懂得鑑賞文學作品方法。

3、情感目標

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的感情,培養他們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

4、會考目標

學科平均成績名列全縣第一,優秀率提高20%,及格率達到90%以上。尖子生的總分最次不低於100分。

五、教學設想:

1、宏觀上要活,要始終把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作為宗旨,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着眼點,強調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實用性。

2、微觀上要實,就是具體到每節語文課,要創設情境讓學生認真安心讀書,深入探討問題,進行紮實有效的基礎訓練。

3、重點放在閲讀能力的提高和作文水平的提高上,力圖讓學生在輕鬆愉快中提高語文素養,會考取得優異的成績。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2

一、指導思想

轉變思想觀念,強化質量意識,繼續深入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以新課改為契機,以提高質量為主題。堅持面向每一個學生的教育方針,努力培養一批有紮實、活潑、語感豐富、文化底藴深厚,語文能力強的現代中學生。

二、教學內容

本學期將進行全面的複習。對三年來所學語文知識進行系統複習。有意識地提高學生的語文閲讀技能和寫作水平。

三、具體工作及措施

(一)提高自身業務能力

新的教育形勢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文學素養和豐富的文化知識,更需要教師有足夠豐富的教育教學理論和較強的教學能力,因此,本學期在教學工作時,要加強業務理論學習。學習新課改的有關理論知識,以便使自己更快更好地適應新課改教學;有意識地加強自身業務能力訓練,主要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認真學習新課改理論和教學方法

教學之餘,有目的地學習新課改理論,以用於教學實踐。平時教學注重教學方法的積累與運用。有意識地學習優秀課的成功的教學方法。把握一些重要的複習方法,做好九年級語文複習工作。

2、認真備課

本學期將在上學期的基礎上,加大備課力度,結合複習材料,認真領會教材內容,明確教學目標,抓住教學的重難點,從而做到有的放矢,重點突出,難點突破,使學生對當堂所練內容能當堂消化。保證複習課的質量。

3、認真學習新的好的輔助教學手段,盡力付之於實踐,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認真做好指導和批改工作

部分學生的學習基礎太差,對語文知識的接受能力也較差,但是大部分同學的語文學習能力還是很高的,並且有很大的積極性。因此,我常鼓勵學生如有疑問要及時問教師,鼓勵學生多到教室問題,以求及時解決。指導學生多做題。指導正確的做題方法。本學期將有目標、有目的地加大對部分學生的課後輔導,尤其是作文的指導。這樣使他們能跟上教師的步伐,更快地進行語文複習。

認真做好作業批改和反饋工作。課後的作業能很好地反映學生課上的學習情況,因而本學期要精選課後作業,並且及時批改,認真記分析學生的作業中存在的優缺點,並及時反饋,杜絕學生作業重複犯同樣的錯誤。以提高學生的作業質量。

有目的地做好作文指導和批改工作。作文一直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更是九年級學生考學的關鍵。學生一上作文課就愁眉苦臉,他們感到無話可説,無事可寫,本學期將改變上學期的做法,認真指導學生作文,鼓勵他們多關注社會,觀察生活,注意從生活中搜集素材,要寫出自已的真情實感。平時多給學生創造寫作的氛圍和寫作的靈感,使他們真正地愛上作文。能寫出真正的內容。課後加大作文批改力度,分析好學生作文中的優缺點,在反饋時讓學生注意發揚優點,改正缺點;上好作文批改課,讓學生相互批改,讓他們自己發現別人作文中的優缺點,以“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從而提高學生的作文熱情和作文能力,也從而提高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3

九年級的教學是學校的生命線,是檢驗學校整體教學質量和能否提高人氣的最重要時期。如何使學生在國中階段的最後一年學有所獲,在會考考場上交一份令學生、家長滿意的答卷,這是擺在每一位九年級教師面前的不可迴避的課題。為此,新學期伊始,認真地思索和總結了自己以往的語文教學的得與失,借鑑其他老師的成功經驗和先進做法,特制定九年級上學期語文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新課程標準為方針,以學校整體工作規劃為指導,以深化語文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為重點,不斷總結完善,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和聽説讀寫能力,爭取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會考兩方面取得較好成績。

二、現狀分析

1.時間方面:九年級教學時間短,各門功課都將陸續進入總複習階段。從多年經驗看,學生用於理科學習的時間明顯會超過文科,尤其是語文學科往往會被學生輕視。

2.學生方面:語文積累貧乏,語文視野狹窄,語文基本知識零碎或一知半解。思想膚淺,思維單一,缺少靈活性和深刻性。閲讀理解能力、文字組織和表達能力、寫作能力不強。語文習慣較差,讀書缺乏耐心,做題不夠細心,書寫缺少規範。語文學習態度不正確,認為憑自己現有的知識水平即可應付。

3.自身方面: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仍然不肯放棄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霸主地位,牢牢掌握着課堂教學的話語權,給學生自主學習、思考和活動的空間很小。課內忽視對課文的深入解讀,課外無效資料和信息充塞,做大量練習,搞大運動量訓練,看似重視了實踐,其實是捨本逐末。沒有九年級教學的實際工作經驗,思想上有畏難情緒,家長和學校的期望值不斷提高,給自己帶來較大壓力。語文學習,需要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怎樣在較短時間內讓每一位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取得較大突破,尚需進一步的探索。

三、措施和設想

總體要求是:宏觀上要活,微觀上要實。教學的重點準備放在閲讀和寫作兩個方面。

宏觀上要活,是要始終把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作為宗旨,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着眼點,強調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實踐性。微觀上要實,就是在具體的每一堂語文課上,要創造條件讓學生認真安心讀書,積極創設情景讓學生深入研究問題,精選各類練習讓學生進行紮實有效的基礎訓練。

閲讀教學的重點:

1.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從而進一步培養他們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

2.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語法和修辭等語文知識,採用隨文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有深刻的感性印象。

3.培養學生廣泛和濃厚的閲讀興趣,做到“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讓學生自己感覺到閲讀是蒐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

寫作教學的重點:

1.培養學生對閲讀內容和生活現象進行獨立思考,發現藴涵其中的意義;能從自己的學習、生活實際出發,隨時寫下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見解,書寫自己的感情;能根據自己的水平和生活積累展開想象,表達自己對學習和生活的思考和對未來的憧憬;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和積累語言材料、生活材料的習慣。

2.在寫讀書筆記的基礎上寫出對所讀作品的感受或評論,做到有觀點、有分析、有依據,並逐漸形成自己的見解。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理解解詩句含義,領悟詩的意境。

2、理解詩歌《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悽切而不衰颯”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目標2

教學方法:通過對詩人經歷的瞭解和和背景的把握,學生可以就詩意自學,然後老師點撥,通解詩意然後背誦默寫。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由和韓愈同是唐代古文運動領袖柳宗元引入新課。)

二、結合註釋瞭解作者及背景(學生先讀書下注釋,後教師補充)

1、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三歲喪父,由嫂氏撫養成人。提出“文以載道”的觀點,與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反對駢文,提倡散文;詩歌創作亦力求獨創,不避險僻,以文為詩,形成宏偉奇崛的特點。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在文學成就上,同柳宗元齊名,稱為韓柳.

他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25~35歲,他先中進士,三試博學鴻詞科不成,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度使幕府任職。後回京任四門博士。36~49歲,任監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飢狀,請減免賦税,貶陽山令。憲宗時北歸,為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歲,先從裴度徵吳元濟,後遷刑部侍郎。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政治上較有作為。

思想淵源於儒家,但亦有離經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統自居,反對佛教的清淨寂滅、神權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讚孟子闢排楊朱、墨子,認為楊、墨偏廢正道,卻又主張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貴王道,賤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擊二王集團的改革,但在反對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等主要問題上,與二王的主張並無二致。這些複雜矛盾的現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2、背景知識補充: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佛教的傳播也盛極一時,法門寺是史書所載中國境內珍藏佛骨的四大名剎之一(或稱十九座寺院之一),自然成為唐代皇室所敬重的佛法聖地。從唐貞觀年間開始,一共舉行了7次迎送佛骨的活動,第六次迎佛骨的時候,韓愈上書諫迎佛骨,觸怒了憲宗,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遷,古代貴右賤左,故將貶官稱為左遷。當韓愈到達離京師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送行。韓愈當時悲歌當哭,慷慨激昂地寫了這首名篇送給韓湘,抒寫忠而獲罪的憤慨、為國除弊的決心和眷戀朝廷的心情。

三、鑑賞詩歌

1、誦讀全詩,理解大意: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貶往八千里外的潮州。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國事中弊政,哪裏肯因為老病而顧惜殘年餘命。

陰雲遮蔽秦嶺,不見家鄉何處;大雪阻塞藍關,征馬不願前行。

我知你遠道而來的心意,好為我收屍於瘴氣瀰漫的嶺南水濱。

2、整體感知

首聯:寫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

頷聯:書“除弊事”表剛直不阿之態。

頸聯:就景抒情,情悲且壯。

尾聯:吐露了悽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3、討論交流

(1)詩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麼?(“肯將衰朽惜殘年”,表明自己凜然無悔、剛直不阿的品格。)

(2)仔細體會“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這兩句詩。詩人是怎樣融情於景,抒寫途中的感受的?(這兩句借景語言情思。詩人忠而獲罪,遠貶潮陽,拋妻別子而南行,心中是極其傷痛的。這兩句詩就是通過景物描寫委婉地表達這種情感。雲橫秦嶺、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上一句是回顧,詩人不獨繫念家人,亦傷懷國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危,因而徘徊不前。“馬不前”其實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四、拓展延伸:

比較柳宗元與韓愈的貶謫詩在思想感情上的差異

明確:

韓、柳這兩首詩歌,雖然都是貶謫詩,但在思想情感上卻存在比較大的差異。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作於詩人初到柳州的時候,這一次的嶺南之貶,比十年前的永州之貶更加使詩人感到前途渺茫,因此,詩人面對自己在仕途上的再次挫折和“百越文身地”的惡劣環境,其情感基調是愁思瀰漫、悽苦無比的,但同時也有對惡勢力的控訴。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是韓愈在離京去貶所,到達藍田縣時寫的,此時詩人的怨憤尚有餘息。此前,韓愈已是刑部侍郎,經過多年的歷練,其仕途正是通達之時,而且是抱定“為聖明除弊事”的政治理想,力闢佛教:但皇帝不察忠心,幾至殺身。故此,詩歌中充滿了不平之氣。“不平則嗚”,所以詩雖出以悽切之語,卻不衰颯,有一種“忠犯人主之怒”的豪氣充斥在詩歌中。

五、作業佈置:背熟《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板書設計: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韓愈

韓愈——文以載道 古文運動 宏偉奇崛

首聯:寫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

頷聯:書“除弊事”表剛直不阿之態。

頸聯:就景抒情,情悲且壯。

尾聯:吐露了悽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差異:

柳:情感基調是愁思瀰漫、悽苦無比,也有對惡勢力的控訴

韓:“為聖明除弊事”的政治理想,力闢佛教,充滿了不平之氣

“不平則嗚”,“忠犯人主之怒”

賞析:

韓愈一生,以闢佛為己任,晚年上《論佛骨表》,力諫憲宗“迎佛骨人大內”,觸犯“人主之怒”,幾被定為死罪,經裴度等人説情,才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廣東東部,距當時京師長安確有八千里之遙,那路途的困頓是可想而知的。當韓愈到達離京師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同行。韓愈此時,悲歌當哭,慷慨激昂地寫下這首名篇。

首聯直寫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他很有氣概地説,這個“罪”是自己主動招來的。就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且一貶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着“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論佛骨表》)的精神,則雖遭獲嚴譴亦無怨悔。

三、四句直書“除弊事”,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真有膽氣。儘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還是“肯將衰朽惜殘年”,且老而彌堅,使人如見到他的剛直不阿之態。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壯。韓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寫道:“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後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峯驛旁山下。”可知他當日倉猝先行,告別妻兒時的心情若何。韓愈為上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淚。

此兩句一回顧,一前瞻。“秦嶺”指終南山。雲橫而不見家,亦不見長安:“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詩),何況天子更在“九重”之上,豈能體恤下情?他此時不獨繫念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馬不前”用古樂府:“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意。他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危。“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結語沉痛而穩重。《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記老臣蹇叔哭師時有:“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之語,韓愈用其意,向侄孫從容交代後事,語意緊扣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悽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從思想上看,此詩與《論佛骨表》,一詩一文,可稱雙璧,很能表現韓愈思想中進步的一面。

就藝術上看,此詩是韓詩七律中佳作。其特點誠如何焯所評“沉鬱頓挫”,風格近似杜甫。沉鬱指其風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鬱,而頓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筆勢縱橫,開合動盪。如“朝奏”、“夕貶”、“九重天”、“路八千”等,對比鮮明,高度概括。一上來就有高屋建瓴之勢。三、四句用“流水對”,十四字形成一整體,緊緊承接上文,令人有渾成之感。五、六句宕開一筆,寫景抒情,“雲橫雪擁”,境界雄闊。“橫”狀廣度,“擁”狀高度,二字皆下得極有力。故全詩大氣磅礴,卷洪波巨瀾於方寸,能產生撼動人心的力量。

此詩雖追步杜甫,但能變化而自成面目,表現出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律詩有謹嚴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詩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較好。好在雖有“文”的特點,如表現在直敍的方法上,虛詞的運用上(“欲為”、“肯將”之類)等;同時亦有詩歌的特點,表現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別是五、六一聯,於蒼涼的景色中有詩人自己的形象)和沉摯深厚的感情的抒發上。全詩敍事、寫景、抒情融合為一,詩味濃郁,詩意盎然。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5

1.讀懂課文,把握小説的結構和內容,整體把握人物形象。

2.學習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等細節的描寫來分析人物性格。

3.親近經典名著,加深對祖國語言的熱愛之情,提高審美鑑賞能力。

一、導入新課

鴻篇鉅作《紅樓夢》,記錄了以賈府為代表的封建家庭的興衰榮辱歷史,描寫了以寶黛為首的青年男女的愛情,刻畫了金陵十二釵等人物的命運。但有一位並不屬於大觀園卻被作者刻畫得栩栩如生的人物,就是七十五歲高齡的劉姥姥。作者曹雪芹為什麼不惜筆墨去刻畫這樣一個與周圍環境、人物極不協調的劉姥姥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曹雪芹的《劉姥姥進大觀園》,一起來尋求答案吧!

【教學提示】

或播放《劉姥姥進大觀園》影視片段,形象直觀,便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視頻資源見光盤)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初讀課文,理解內容

1.背景介紹。

一部《紅樓夢》劉姥姥共三次進賈府。

一進:是劉姥姥的女婿狗兒不爭氣弄得家業蕭條,就搬出了城住到了鄉下。到了年冬歲末,狗兒家生活艱難,岳母劉姥姥只好藉着狗兒祖上與王夫人家連過親,到賈府攀親,尋求救濟。

二進:劉姥姥為感謝上次賈家的救助,特地去謝恩。見識到大户人家的吃穿行等事宜,課文所選即是二進大觀園內容。

三進:劉姥姥得知賈府被抄,去獄神廟探望鳳姐,鳳姐拜託她一定要把巧姐找回來,她費了好大勁才把學唱戲的巧姐贖回來,帶着巧姐到鄉下。

【學法指導】

瞭解相關背景,或閲讀名著全文,可為課文做有效鋪墊。

2.熟讀課文,嘗試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容。

明確:作為社會底層的農家老婦劉姥姥,來到貴族賈家,與上流社會的賈母、王熙鳳等人一起用餐,在王熙鳳等人的安排下,鬧出了許多笑話。

3.給本文內容劃分結構。

第一部分(賈母便笑道……還有好的呢,我都帶你去瞧瞧)寫劉姥姥驚歎瀟湘館內的陳設奢華。

第二部分(説着,一徑離了瀟湘館……將各樣的菜給板兒夾在碗上)寫劉姥姥用宴,在王熙鳳等人的策劃下上演“笑”劇的全過程。

第三部分(一時吃畢,賈母等都往探春卧室中去閒話……婆子們添上碗箸來,三人吃畢)寫劉姥姥上演“笑”劇後的感慨及鳳姐、鴛鴦等人以實情相告。

目標導學二:研讀細節,分析人物形象

閲讀課文“鴛鴦一面侍立……一時吃畢,賈母等都往探春卧室中去閒話”的文字,回答以下問題。

1.為什麼眾人發笑之前先是“發怔”?

明確:“發怔”這一神態的細節描寫得尤為傳神,一方面寫出了劉姥姥的語言及“鼓着腮不語”的神態出乎大家的意料,瞬間寂靜,又與眾人大笑的熱烈場面形成強烈對比。

2.這篇課文細緻地描寫了各具情態的笑,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請説説主要人物的笑有什麼不同,反映了他們怎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鳳姐、鴛鴦的笑而不露,反映出她們善於計謀,愛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點;史湘雲“掌不住,一口茶都噴出來”,反映出她的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林黛玉“笑岔了氣,伏着桌子只叫‘噯喲!’”,可見她的笑是極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養而又謹慎的性格;寶玉笑時鑽到賈母的懷裏,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氣,也寫出了賈母愛孫之心;探春手裏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反映了她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點,也可以看出她要強的個性;惜春笑得肚子疼,讓奶母給揉腸子,反映出她嬌氣、孩子氣;“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鳳姐兒,只説不出話來”,寫出王夫人已知道是鳳姐導演的,但又不便張揚的心理,也保持了雍容與尊貴。

【教學提示】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引導學生關注文本從多個側面與細節表現人物性格特徵的手法。

3.揣摩下面句中的加點詞語,分析其作用。

劉姥姥便伸筷子要夾,哪裏夾的起來?滿碗裏鬧了一陣,好容易撮起一個來,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來,滾在地下。

明確:“鬧”“撮”兩字寫出了劉姥姥不習慣沉且滑的筷子,夾不住鴿子蛋,以至於鴿子蛋滿碗亂跑的情形,生動、傳神地寫出了劉姥姥夾鴿子蛋時的窘態;“伸”字突出了劉姥姥吃鴿子蛋時的小心翼翼而又憨態可掬;“滑”和“滾”兩字寫出了筷子光滑、鴿子蛋小,且鴿子蛋掉下時速度之快。這些詞語生動傳神地寫出了劉姥姥吃飯時遭受戲弄的可笑而無奈的窘相。

4.賞析有關劉姥姥的言談舉止的句子,分析劉姥姥這一人物形象。

(1)原是鳳姐和鴛鴦商議定了,單拿了一雙老年四楞象牙鑲金的筷子給劉姥姥。劉姥姥見了,説道:“這個叉巴子,比我們那裏的鐵掀還沉,哪裏拿的動他?”……也照樣換上一雙烏木鑲銀的。劉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銀的,到底不及俺們那個伏手。”

(2)劉姥姥便站起身來,高聲説道:“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個老母豬,不抬頭!”

(3)“姑娘説哪裏的話?咱們哄着老太太開個心兒,有什麼惱的!你先囑咐我,我就明白了,不過大家取笑兒。我要惱,也就不説了。”

明確:(1)金銀的筷子反而不及平常的伏手合用,可見劉姥姥樸素實在的老農婦形象。

(2)劉姥姥之所以故意出醜,是因為她早已知道是為了哄老太太開心,但她絕不是傻子,而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物,為了環境的需要,她不得不裝作愚者,以獲得別人的同情,希望得到些恩惠。

(3)面對鴛鴦與鳳姐的“賠不是”,劉姥姥説的這番話,表現了她的善良純樸。

總之,劉姥姥是一個善良、風趣、機智的勞動婦女。

目標導學三:歸納總結,理解主題

1.鳳姐、鴛鴦為什麼要導演這場“笑”劇?這場“笑”劇的背後包含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因為鳳姐、鴛鴦等人覺得劉姥姥的言行舉止與大觀園有些格格不入,甚至滑稽可笑,於是就拿劉姥姥來開涮,取笑。在這場“笑”劇的背後,包含着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悲憫與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憫尊敬的眼光來塑造劉姥姥這位胼手胝足,換取温飽的市井小民形象;同時,作者也透過劉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賈府“朱門酒肉臭”的景象,對賈府的腐敗進行了深重的譴責。

2.本文雖然是從長篇中節選的,但也有相對的獨立性和完整性,可見作者曹雪芹高超的水平。作者出神入化的描寫功力對你寫作文有怎樣的啟發?

明確:要善於觀察周圍人物,運用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描寫使人物形象更豐滿。詳略的安排要根據表達的中心確定。

三、板書設計

劉姥姥進大觀園

曹雪芹

開端:鳳姐、鴛鴦設局取笑

發展及高潮:劉姥姥上演“笑劇”

結局:劉姥姥笑後的感慨,鳳姐、鴛鴦賠不是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誦讀詩詞,感受詩詞的思想感情。

2、走進詩詞意境,感受詞人的偉大抱負和堅定信念。

3、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閲讀才欣賞詩詞的能力,從中接受美的薰陶。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閲讀才欣賞詩詞的能力,體會詞作展現的意境、作者表達的感情,從中接受美的薰陶

教學難點

體會詞作語言運用的準確性,描寫的形象性,藴含的深刻性

教具準備:幻燈片、朗讀素材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

第一課時

導入

讓學生回憶描寫雪的美妙詩句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唐•杜甫,《絕句》)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至1976年),字潤之。湖南省湘潭縣韶山人,中國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和詩人,中 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字潤之

寫作背景

沁園春是詞牌名。這首詞寫於1936年2月。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毛澤東率長征部隊勝利 到達陝北之後,領導全黨展開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斗爭。在陝北清澗縣,毛澤東曾於一場大雪之後攀登到海 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塬 yuán :我國西北黃土高原地區因流水沖刷而形成的一種地貌,呈台狀,四周陡峭,頂上 平坦。)上視察地形,欣賞“北國風光”,過後寫下了這首詞。

誦讀

1、老師範讀或播放該部分的錄音

2、 學生朗讀

3、糾正讀錯的字音。如分(fèn)外

4、根據課文註釋,把握本闋詞的大意:

北方的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眺望長城內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寬廣的黃河上下,河水頓時失去了滔滔水勢。連綿的羣山好像((一條條)銀蛇一樣蜿蜒遊走),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似乎想要與蒼天比試一下高低。等到天晴的時候,(再看紅日照耀下的白雪,格外的嬌豔美好。)

5、學生背誦、默寫

展示問題:1、作者望見哪四種景物?這些景物的特點有什麼共同之處?請用四個字概括。

(作者望見了長城、黃河、羣山和高原。共同之處是雄偉壯麗或雄渾壯闊。)

2、哪幾句詩是虛寫?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最後三句,抒發了作者對祖國的山河的讚美)

3、“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以動寫靜)

小結:讓學生總結本文帶給你的感受

作業佈置:1、課後研討與練習

2、背誦並默寫本文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7

學習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掌握本文生字詞。

2、掌握閲讀小説的方法,理清本文敍事線索和故事情節。

3、賞析景物描寫的作用

自學指導一:比快速默讀課文

自學指導二:比精彩回答問題。

1、説説本文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又是以什麼為線索來組織故事情節?

小説以時間為序,以“我”在故鄉的見聞感受為線索,

2、梳理情節結構,講講每部分寫了什麼具體內容?

依據這個線索可以分為“回故鄉 ——在故鄉——離故鄉”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5)描寫了故鄉的蕭條景象和“我”見到故鄉的複雜心情,並交代了“我”回故鄉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寫“我”回故鄉的見聞與感受。

第三部分(78——88)寫“我” 離開故鄉時種.種感觸和矛盾心情。

3、如果用一個字概括課文的內容,應用哪個字較為恰當?請簡單説説理由。

自學指導三:比精彩回答問題。

1、故鄉的環境在變,何以見得,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來?時隔多年,重回故鄉,你能想像“我”漸近故鄉時的心情是如何的嗎?

先用一個感歎句“阿!”再用一個否定的疑問句。這樣寫是因為故鄉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產生懷疑,但又的確是“我”的故鄉。對懷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複雜思緒,沉重的心情,為下文作鋪墊。在文章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2、第2段運用了什麼描寫?能體會其作用嗎?

天氣陰晦、冷風嗚嗚的響、蒼黃的天、蕭索的荒村。寫出衰敗荒涼的農村景象,襯托“我”悲涼的心情。

3、見到故鄉時,我的感受是怎樣的?用文中的話來回答,説説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本沒有什麼好心緒。

眼前蕭索的景象與“我”記憶中的故鄉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涼,只得自我安慰,實則流露出一種憂憤之情。

4、第四段説“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説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我”真的記不起了嗎?在什麼地方寫有?找出來後説説“我”記憶中的故鄉是怎樣的?美在哪時?這也是一段景物描寫,又有何作用呢?

第12段 少年閨土月夜刺猹圖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把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和景物等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

2、掌握課文運用對比來表現主題的寫作手法。

自學指導一:比精彩回答問題。

1、你怎麼看記憶中的少年閏土?

2、時過二十年,少年閏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什麼原因使閏土前後判若兩人?

小結:表層原因:多子饑荒苛税兵匪官紳

深層原因: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封建帝制,可是由於它的不徹底性,封建主義仍然壓迫着勞苦大眾,還有帝國主義也在入侵中國,加上眾多的苛捐雜税,造成了農村經濟衰敗,農民生活的貧困,封建傳統觀念(即禮教、等級觀念)毒害,使閏土發生了鉅變。

3、生活在城鎮的楊二嫂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她為什麼也發生這麼大的變化?説説作者塑造楊二嫂這一形象的作用是什麼?

農村經濟衰敗、生活的貧困讓她養成了小市民勢利貪婪(或:市儈)的惡習。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造成的禍害已經波及城鎮。

4、 小説怎樣刻劃楊二嫂形象的?與描寫閏土的方法有何異同?

同:都通過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的描寫來表現人物;都寫出了人物的前後變化。

異:寫閏土是先回憶,再眼前,因為少年閏土的美好形象已經在“我”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寫楊二嫂則是先聞其聲,再見其人。這更符合楊二嫂尖利、潑辣的性格。

自學指導二:比精彩回答問題。

一、結合以下問題,分析“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1、“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這是為什麼?

因為“我”對故鄉的現實(即人與事)感到失望,故鄉沒有給“我”留下好印象。

2、“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中的“高牆”指什麼?

指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下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淡隔膜。

3 、文中點出哪三種舊的生活態度?文中説“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麼樣的生活?

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4、(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為什麼“害怕”? (2)為什麼説“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1)因為“我”的願望是普天下的人都過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願望能否實現是未知數,“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實現,自然便害怕起來。

(2)閏土的願望只是希望眼前能過上幸福生活,所以説“切近”,我的願望是普天下的人都過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願望能否實現還是未知數,所以茫遠。

5、課文再次出現海邊奇異的圖畫,表現了什麼?

海邊奇異的圖畫是“我”對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6、“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有什麼深刻含義?

“我”是小説中又一個重要人物。小説中的“我”並不等於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個人物。結合以上問題説説“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二十多年前遠離故鄉,過着辛苦輾轉的生活。回到故鄉,看到故鄉的衰敗蕭索,看到故鄉人的生活窮困悲苦,看到故鄉人純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而失望。但“我”並不絕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鄉,“我”希望故鄉人過上新的生活。所以説“我”不是消沉的知識分子,而是一個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具有民主進步思想傾向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形象。

關於主題: 小説以“我”回故鄉的見聞與感受為線索,通過對比手法的運用,表現閏土和楊二嫂在二十多年裏發生的巨大變化,描繪了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悲慘景象,揭示廣大農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社會生活的強烈願望。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8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本詩的節奏。

2.分析作者筆下的形象,把握詩歌的象徵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3.領悟作者在詩歌中表達出的熾熱而深沉的愛國情懷。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土地,萬物生靈的根基。曾有人掠奪它而對它百般蹂躪,曾有人捍衞它而為它披肝瀝膽。在它的脊樑上演繹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膚上烙印着多少眷戀情結。誰不鍾愛自己的土地?誰不愛戀大地母親?讓我們深情吟唱詩人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一起去感受詩人澎湃着的靈魂。

二、教學新課

作者簡介:艾青(1910—1996),原名蔣正涵,號海澄,浙江金華人,著名詩人。其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鬱。抗戰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新中國成立後,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於哲理,以“悲哀的詩人”自稱。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後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併產生重大影響的詩人。

寫作背景:本詩寫於抗戰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詩歌,劃分詩歌節奏。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温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教學提示】

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詩歌並劃分節奏,在朗讀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語感。

2.請同學們聽朗讀示範,用心感受,並用文中的詞語概括詩歌的感情基調。

明確:深沉。

3.請同學們結合本文寫作背景,説説該如何理解文本中的“深沉”一詞。

明確:1938年10月,武漢失守,作為詩人的艾青,親見了自己生存的土地被侵略者肆意踐踏的過程,懷着對侵略者的痛恨與對家國的熱愛寫下了這首詩。因此,“深沉”一詞中既包含着對這片土地深切的喜愛,又包含着對這片土地遭受兵燹之災的沉痛。

4.請同學們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其“深沉”的特點。

目標導學三:分析詩歌意象,理解意象的象徵意義

1.探究:詩歌運用了哪些意象?它們是如何從常見的實景變為意象的?

明確:“土地”:土地是實寫的腳下的“土地”,但它同時是民族精神的象徵,是中華文明的象徵,也是祖國命運的象徵。因此,這裏的“土地”,不再是單純的客觀景物,而是貫注了作者主觀情感的“意象”。

“河流”與“風”:“河流”與“風”本是常見之景,但是“河流”的前面加上了“永遠洶湧着”和“悲憤”兩個修飾語,“風”前面加上了“無止息地吹颳着的”和“激怒”兩個修飾語,如此,“河流”“風”便不只表現了實景,更把悲憤和激怒的人民為了挽救土地的那種不屈不撓、前仆後繼、奮力抗爭的革命鬥爭,形象地表現了出來,這兩種外在的純景物也就變成了含有作者主觀情思的“意象”。

“黎明”:這個意象表明作者堅信在人民風起雲湧的鬥爭中必將迎來曙光,迎來勝利。

【教學提示】

意象:即寓“意”之“象”,指詩歌中熔鑄了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對“意象”概念的把握。

2.意象是融合了主觀情感的客觀之景,本文的意象除了表達出作者的感情,更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請你説説上述意象分別象徵着什麼。

意象

象徵意義

土地

繁衍着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

河流、風

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

黎明

對光明的嚮往和希望

【教學提示】

象徵:當我們可以用一個具體的事物來代表一個抽象的事物,並且前者是後者意義的載體,是後者精神的呈現時,就可以説前者是後者的象徵。

3.作者為何選取上述意象?你能模仿作者,創造合適的意象來表達這深沉的情感嗎?

明確:作者所表達的主題是熱愛中華民族,熱愛自己的家國。因此,選用“土地”意象象徵自己的家國最為適宜。“河流”“風”“黎明”等景象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大地的畫卷,已有動盪之勢,當作者再配以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修飾語,它們便更加鮮活地組織在一起,具有了深刻的象徵意義。也可以嘗試用其他的意象,如“那滂沱不絕的沉重雨滴”等。

【學法指導】

學生可大膽嘗試,模仿艾青的寫詩手法,自選景象作為表達情感的意象。

4.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作者為何要將自己假設為鳥?如何理解這隻鳥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至死,最後“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明確:這是一隻願意將生命耗盡,將全身投入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的鳥。作者將自己假設為鳥,借鳥兒與土地的關係來展開全詩的藝術境界,使詩的整體構架顯得巧妙自然,渾然一體。而假設為鳥後,一開篇便説“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本來,鳥聲是優美清脆的,不存在“嘶啞”的聲音,但當時悲壯的時代氛圍(抗戰初期)、作者特殊的個性與氣質以及作者特殊的表達需要,共同作用於鳥兒,使其變成了以嘶啞喉嚨歌唱的悲涼意象,以此表現出作者對土地的愛是如此執着、堅貞和頑強。

目標導學四:賞析作品,把握詩歌藝術特色

1.這首詩在結構上共分兩節,請簡要説説兩節詩歌各有什麼特點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

明確:詩的第一節是從虛擬的視角,即從鳥兒的視角去想象,去表現鳥兒對土地的忠誠與摯愛,顯得形象含蓄;第二節卻換成實寫的視角,即從作者自我的視角去實寫自己“常含淚水的眼睛”,傾訴自己對土地的“深沉”之愛,是直抒胸臆。這樣,虛境和實境的結合與對應,構築了全詩內在完整的藝術空間;結果與原因的關聯與對照,又構成了支撐全詩的內在邏輯結構。此外,從手法特點上看,第一節用的是比,是想象的境界;第二節則是直抒胸臆的寫實。全詩由前面蒙太奇鏡頭式的畫面暗示轉到了後面作者的直接指點,以一個強有力的情感抒發結束了全篇,從而把注意力引到一個濃郁的情感氛圍中,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對土地的忠貞與摯愛。

2.探究:本詩多次出現助詞“的”,這樣寫會不會顯得詩歌拖泥帶水,沖淡了詩味?請就此談談你的理解。

明確:詩人為求詩句簡練並富有詩意美,在寫詩時往往忌用或少用助詞“的”,即便是自由詩創作,“的”字多次出現,也會顯得拖泥帶水,沖淡了詩味。艾青則不然,他不僅不避諱這個助詞“的”,還巧妙地運用一系列“的”字組成的長句來抒發纏綿而深沉的感情,喜歡在所描寫的對象前面加上大量的修飾語,以展現對象的神采風貌,形成一種特殊的立體感和雕塑感,這也正是艾青詩作不同於其他詩作的一個重要特色。

三、板書設計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9

【教學目標】

1、結合詩人的生平、思想側重理解詩歌“悽切而不衰颯”的抒情特徵。

2、比較兩首貶謫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3、初步掌握貶謫詩的一般特徵。

【教學重、難點】

理解本詩“悽切而不衰颯”的抒情特徵。

【教學課時】

1課時

一、導入

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以治國平天下為人生價值的最高實現,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由士而仕、投身宦海。但宦海有不測風雲,忠而被貶,賢而遭遷不乏其人。貶官的遭遇,除了降職、貶逐前往荒遠之地外,不少人還經歷過囹圄之禍。屈原、白居易、劉禹錫等,均曾有過這樣辛酸悽慘的經歷。韓愈也未能逃脱。你對韓愈瞭解有多少?

二、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他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元和十四年(819),憲宗迎佛骨入大內,他上表力諫,為此被貶為潮洲刺史。不久回朝,歷官國子祭酒、吏部侍郎等顯職。卒於長安,韓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強統一,反對藩鎮割據。 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統的繼承者自居。他反對六朝以來的形式主義的駢偶文風,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領導了中唐古文運動。韓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 ,“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蘇洵《上歐陽內翰書》)。有“韓潮蘇海”之稱。

韓愈的詩也有獨創成就,向來亦稱大家。其藝術特色,主要表現為奇特雄偉、光怪陸離。韓愈寫詩的方法,是"以文為詩"。

潮州韓文公祠柱聯:

“闢佛累千言,雪冷藍關,從此儒風開海嶠;(海嶠:近海多山之地,指嶺南地區。) 到官才八月,潮平鱷渚,於今香火遍瀛州”(潮州古有瀛州之稱)

(韓愈在潮七個多月,卻影響了千餘年。貶潮,對韓愈而言或許是不幸,但對潮州百姓而言則是大幸。千年回眸,這位文化巨人在潮州留下的印痕依舊清晰深刻:“不虛南謫八千里,贏得江山都姓韓。”像韓江、韓山,祭鱷台,韓祠橡木、鱷渡秋風、昌黎舊治、昌黎國小等等,無不言説着潮人從古到今對韓愈的敬仰。更有宋時就建在韓江東岸筆架山麓的韓文公祠,是我國現存歷史最久遠、保存最完整的韓愈祠。)

(簡介詩人的經歷,本詩背景)(知人論世)

三、初通詩意,整體感知

先聽朗讀,學生跟讀,疏通詩意後學生再讀,體會情感。

(一篇《論佛骨表》早晨上奏給皇帝,晚上就被貶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 本來想為皇帝清除危害社會的事情,怎麼會顧惜我衰朽的殘年餘日呢。 雲彩橫出於秦嶺,我的家在哪裏? 雪漫藍田關,連我騎的馬都不往前走。 知道你遠道趕來送我是有深厚的情意,你做好準備到南方的瘴氣之地收拾我的骸骨吧!)

古人借詩傾吐心聲,你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情感?(悽切)

清人紀昀認為《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語極悽切,卻不衰颯” 。

四、研讀文本

1、“一切景語皆情語”,請找出寫景的句子。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2、詩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學生想象描繪)

3、這幅畫面有着怎樣的特點?(境界雄渾)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橫”字言廣度,“擁”字言高度,二字皆下得極有力,境界雄闊,氣象蒼茫,為人們所激賞。

4、“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在此想向我們傾吐什麼?(體會出句與對句分別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秦嶺” 指終南山。雲橫而不見家,亦不見長安:“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詩),何況天子更在“九重”之上,豈能體恤下情?雲遮霧繞的重重山嶺象徵着和故里、君王的重重阻隔。他此時不獨繫念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韓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寫道:“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後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峯驛旁山下。”可知他當日倉猝先行,告別妻兒時的心情若何。韓愈為上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淚。

第六句既是實寫也是虛寫,實寫大雪阻路,馬難前行,虛寫詩人留戀長安,不忍離去的感情。“馬不前”用古樂府“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意。“馬不前” 其實是人不前,是由於作者心事過重的緣故,詩人感到前途艱險渺茫,連馬也為自己悲傷得不肯前進了。

五六兩句中“秦嶺家何在”與“藍關馬不前”,一回顧,一前瞻,也是兩兩相對,愈見其悲。

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要讀出悲意)

5、頸聯是本詩唯一寫景的一聯,寫景的作用是什麼?

頸聯:顧瞻無所,即景寫情。這一聯通過對壯闊景色的描繪.渲染出嚴峻冷酷的氣氛,與孤苦渺小的個人形成強烈的對比,暗示前路的艱辛,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6、詩人為什麼會流露出這樣的感情?在文中找出對應的詩句。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首聯:直寫獲罪被貶的原因。

7、首聯主要運用什麼表現手法?有何表達效果?

手法:對比

一封奏書,招致被貶數千裏之禍。“朝” “夕”之間命運發生如此急劇的變化.這是多麼巨大的反差! “九重天”,言宮禁之深、皇權之威。“路八千”言貶謫之遠、受挫之慘。作者巧妙地使用“一封” 與“八千”、“朝”與“夕”。讓數量與時間之間形成強烈的對比。把突然的變故具體化、形象化,增強了感染力。他很有氣概地説,這個“罪”是自己主動招來的。就因那“一封書”之罪,

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與“夕貶”,而且一貶就是“八千里”,詩人雖遭獲譴亦無怨悔。

8、頷聯表明詩人怎樣的心跡?

頷聯亦敍亦議,表明心志。這一聯寫詩人慾除弊事反遭貶.不惜殘年而無悔,意氣堅定。

(詩人直書“除弊事”,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真有膽氣,儘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還是“肯將衰朽惜殘年”,且老而彌堅,使人如見到他的剛正不阿。)

小結:詩的前四句:忠而受貶。敍述議論,簡潔明快、慷慨激昂。

9、試分析尾聯的作用。(提示:結構與內容)

結構上扣題,尾聯向侄孫交代後事,沉痛鬱悶,內容上進一步深化詩意。 “知汝遠來應有意”,通過侄孫的心情寫出自己前途之艱險難測.寫出因遭受貶謫的無窮傷感,進一步吐露了淒涼之情。“好收吾骨瘴江邊”,表明作者對未來的思考,詩人自知此去凶多吉少,但也無可奈何,只有冷靜地面對了。《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記老臣蹇叔哭師時有“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之語,韓愈用其意,向侄孫從容交代後事,語意緊扣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悽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10、現在談談你對紀昀的 “語極悽切,卻不衰颯”的理解。

“朝奏夕貶”,“路八千”,“衰朽殘年”,“家何在”,“馬不前”,“好收吾骨瘴江邊”,都是極為悽切的,但詩人的情感基調並不衰颯。原因是詩中融入了詩人慷慨激昂、剛直不阿的情感;同時在寫景抒情上,“雲擁雪橫”,境界雄渾,氣勢磅礴,具有撼動人心的力量,所以讀起來不覺得衰颯。

五、總結全詩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是一首比較深刻的政治抒情詩,詩人把朝廷的腐敗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結合到一起來寫,表白了自己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氣。 詩的前四句:忠而受貶。敍述議論,簡潔明快、慷慨激昂。後四句:藍關示湘。宕開一筆,以寫景敍事來曲致己意,悽楚悲涼,感情基調為之一變,造成全詩開闔起伏、沉鬱頓挫。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20

教學目標:

1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深入體會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2.學習寫駁論文的方法。

教學重點:

1. 體會魯迅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

2. 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3. 領悟文章的寫作技巧。

教學方法:

2.自主學習法。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答或同學幫忙解答,不懂才由老師解答。

4. 多元探究法。在討論的基礎上,對某個或某幾個問題變換角度思考,拓展思維。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導語設計:

有一場戰爭使我們刻骨銘心,有一場有關民族精神大討論在激烈地展開,中國人是失掉自信力還是沒有失掉自信力,當時,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頑強的戰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這一切,一次次振臂吶喊、一次次衝鋒陷陣——他,就是魯迅先生。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板書課題),來感受一下在民族危急存亡之時的民族精神。

(解説:從身邊事説起,親切。而且魯迅的關於中國人自信力的建設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二、解題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並加以論證。從廣義上來看,這又是一篇雜文,雜文短小精悍、寫法靈活。魯迅的雜文有“投槍”“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窺見魯迅雜文風格之一斑。

本文寫於“九一八”事變三週年之後。中國近代本來就國運積弱、屢遭欺侮,“九一八”事變又在許多中國人心中投下失敗的陰影,國內悲觀論調一時甚囂塵上,然而魯迅卻憑着對社會現狀的洞悉,發出中國人當自信自強的吶喊,實在難能可貴。

課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聚焦當時社會的熱點問題,把要談的對象——“中國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嗎”直接放在標題上,能引起讀者的思考和閲讀慾望。再則,它以這種問句的形式出現,懸而不論,這是很巧妙的。若用陳述句或反問句,則太直白,沒有張力;而現在的標題既有對錯誤論調的反詰,又有對己方觀點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眾的關切和詢問……而這幾方面內容又是交織在一起的,這就使標題內涵非常豐富。魯迅向來擅長在標題上做足文章,這篇也是一樣。

三、研習課文

(一)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讀準下列加點字的字音,並理解下列各字詞的含義:

搽 玄虛 省悟 自欺欺人 渺茫 脊樑 誆騙 懷古傷今

(解説:初讀課文,須掃清障礙。可讓學生自查工具書解決。)

2.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麼?作者為什麼認為它是錯誤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麼?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麼?

明確: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因為信“地”信“物”信“國聯”,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自己;而現在的求神拜佛,則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中國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因為有過去和現在的事實為證。

(解説:這是讓學生整體感知,迅速篩選信息,攝取要點。學習議論文,整體把握的方法之一是初讀時迅速圈畫出觀點和論據。)

(二)具體研習,突出重點、難點

1.誦讀第1~5段,討論探究:

(1)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麼還要一再承認對方説的都是“事實”?

明確:首先承認對方説的是事實,但通過分析事實後,發現對方要説的其實不是自信力的問題,這樣,對方的觀點就不存在了。這叫歸謬法。

這是駁論的一種方式,由真實存在的依據推導出錯誤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指出對方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不成立,在論證方法上這是駁論證。它欲擒故縱,先“抬”後“貶”,好像抖包袱,吊起讀者的胃口,達到諷刺的效果。

要駁論證,關鍵要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因為對方或因為己方利益或因為認識上的侷限,往往用事實掩蓋了真相,這就需要作者能撥亂反正。因此駁論證比駁論點、駁論據更能體現智慧和力量。

(解説:這樣設計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認識到事實有時並不等於雄辯。而對方羅列的事實卻在為作者服務,這是極具諷刺效果的。通過思考,學生訓練了推理判斷能力,培養了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意識。)

(2)第5段有一段加點的文字,國民黨檢察官曾刪掉這段文字,這説明什麼?

明確:“求神拜佛”恐怕是國民黨在山窮水盡時自欺和欺人的最後一招。魯迅是個現實感很強的人,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嚴重後果,這自然觸到了國民黨的痛處,並且,讓他們陷入捉襟見肘的境地。所以,檢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從加點文字也可以看到魯迅的境況,但魯迅卻不憚於在槍林彈雨中為民眾奔走呼號,其無私無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解説:這樣設計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自欺力”的表現和實質,並孓解當時的社會現狀。)

2.品讀第6~9段,討論探究:

(1)“中國的脊樑”指什麼人?為什麼他們的犧牲不能為“大家”所知道?

明確:“中國的脊樑”是指腳踏實地地為民族的進步而奮鬥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樑”,他們往往來自下層或代表着廣大民眾的利益。但由於中國長期的專制奴役統治,“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值,至多不過是奴隸”(《燈下漫筆》),許多事情自然無權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來的許多社會變革多缺乏對廣大民眾的宣傳發動,這樣一來,對於為他們的自由尊嚴而犧牲的先驅者,他們多半表現出“看客”的心態,不能知道在某種程度上演化成不願知道了。對於這一點,文中雖然沒有提到,但結合當時的社會現狀,不能説沒有這個因素。

(解説:這樣可以讓學生結合背景深入揣摩語句的深層含義,並學習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揭示深刻的道理。)

(2)“狀元宰相”、“地底下”的含義分別是什麼?

明確:“狀元宰相”是指統治階級的御用文人,魯迅曾評述御用文人“他的幫法,是在血案中而沒有血跡,也沒有血腥氣”,他們的功能就是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因為它來自民眾,故稱“地底下”,在當時,這股力量指中國共產黨。把“狀元宰相”、“地底下”相對比,可看出魯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解説:這樣可以讓學生結合背景深入揣摩語句的深層含義,並學習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揭示深刻的道理。)

(三)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學習了駁論文的一種寫作方法,理解了魯迅關於“中國人自信力”的闡述,“中國的脊樑”在當時的社會曾大大鼓舞國人的士氣,在今天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同時,魯迅雜文的語言技巧和諷刺手法的運用也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解説:小結時須言簡意賅、提取精要,勾畫本節課的輪廓即可。)

四、佈置作業

閲讀下列一段文字,説説它和本文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有什麼異同。

多有“不恥最後”的人的民族,無論什麼事,怕總不會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年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樑。

(魯迅《這個和那個》,收《華蓋集》)

(解説:有助於鞏固課文內容,並深入體會魯迅關於“中國的脊樑”的論述。)

板書設計: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魯迅

樹靶子 擺論據: 誇地大物博 只有“他信力”

求國聯

擺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

打靶子 直接反駁:(駁論據)信“地”信“物”信“國聯”是“他信力”

信“神”信“佛”是“自欺力”

間接反駁:提觀點: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論據:古代 現在

得出結論:自信力有無,要看地底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xue/0dpnp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