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學工作計劃 >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精選16篇)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精選16篇)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精選16篇)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詩,詩中“寒江獨釣”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懷叫人讚歎。而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則營造了另一番意境,抒發了別樣的情懷。今天讓我們隨着張岱,走向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張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著作頗豐,今存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2)背景鏈接

張岱出身於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着布衣悠遊的生活。明亡以後,他曾參加過抗清鬥爭,後來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本文選自《陶庵夢憶》。

2.生難字詞

(1)字音

更定(gēng)  毳衣(cuì)  崇禎(zhēn)

沆碭(hàng dàng) 餘舟一芥(jiè) 鋪氈對坐(zhān)

餘拏一小舟(ná) 喃喃(nán) 霧凇(sōng)

(2)詞義

【更定】更,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定,完了,結束。

【拏】撐(船)。    【擁】裹着,圍着。   【毳衣】細毛皮衣。

【霧凇沆碭】冰花周圍瀰漫着白氣。

【長堤一痕】指西湖長堤在雪中隱隱露出一道痕跡。痕,指斑跡,跡印。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明確: 首先要讀清楚,一要句讀分明,二要節奏合理;其次要抑揚頓挫,讀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暢自然,一是語句要流利,二是音韻鏗鏘;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讀的基礎上自然成誦,切忌硬背。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結構

明確:播放朗讀,學生聽讀,再跟讀。留意文章敍了什麼事,寫了什麼景。

明確:全文共兩段,第1段寫賞雪的具體經過,第2段寫在湖心亭的奇遇。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入理解

1.“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告訴了我們什麼?

明確: 點明時間、地點。

2.“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從哪種感覺來寫?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從聽覺來寫。寫出了天氣的嚴寒,也為下文到湖心亭看雪作鋪墊,突出遊興強烈。

3.這麼冷的天氣,才凌晨時分,作者獨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嗎?

明確:孤懷雅興,孤高自賞。

4.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麼? 作者看到了什麼?和這些人有些什麼交往?

明確:已經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看見有兩個人已鋪好氈子,相對而坐,一個童子正把酒爐裏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説:“在湖中怎麼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閒情雅緻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飲酒。我痛飲了三大杯,然後同他們道別。我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5.“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聲,你怎樣理解這個“痴”字? “喃喃”一詞,你看出了什麼?

明確:舟子説作者“痴”,又説還有像作者一樣“痴”的人,實際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舟子自言自語、大惑不解的狀態。

步驟四 賞析語言 探究寫法

1.找出寫景的句子並體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寫景使用了什麼手法?有什麼特點?

明確:“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作者寫景運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徵來寫,“一痕”“一點”“一芥”

“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

2.寫作特色。

明確:人與景相融合。 人與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點,作者以其精準的感受,體會到隱藏在簡單背後的震撼力,湖心亭巧遇雖是敍事,但重在抒情。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本文通過對西湖壯觀的雪景的描寫及湖心亭奇遇的記敍,表現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

2.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不同之處。

明確:在描寫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遊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為人設。在表達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3.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相應的練習。

(2)把課文翻譯成現代文。

(3)完成《名師測控》或《精英新課堂》本課練習。

湖心亭看雪

張岱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

地點:西湖

天氣: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事件:獨往湖心亭看雪,看到一幅山水模糊的湖山夜雪圖以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五、課後反思 查漏補缺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覺得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問題。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始終注意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字詞解釋和文義疏通讓學生在預習中對照課後註解完成,有疑難小組交流解決,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品味寫雪景語句的精妙。

2.感悟雪中賞景的深沉之情。

3.學習白描寫景的手法。

學習重點:1.品味寫雪語句的精妙。

2.學習白描寫情手法。

學習難點:感悟張岱的深沉之情。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自古風花雪月之事,必能引起文人墨客心頭的悸動,特別是遇到潔白的大雪,更是能觸動他們容易騷動的心。你所學過見過的詩詞中帶有雪的你記有多少呢?(學生做得,不一而足,教師要多鼓勵,多讚揚)喔!同學們掌握的還真不少,足見大家的知識的淵博。在剛才大家所展示的詩句中,柳宗元的《江雪》,我為覺得寫雪最為突出,現在大家一起來吟誦一下吧!

(學生吟誦)很好!大家從詩中看到了什麼樣的雪景?(學生可能説出多種情況,教師最後總結。)這真是:天無飛鳥、路無行人,天寒地凍,萬籟俱寂呀!從此雪景中你體會到了作者什麼樣的心境呢?(提示學生可以參考剛學過的《小石河潭記》的作者介紹)孤獨,淒涼,因被貶而悲傷的情感。同樣是在冰天雪地之中,我們今天來看看清朝的張岱是什麼樣的心境呢?

二、明確學習目標(學生讀記)

三、作者簡介。

張岱: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精於茶藝鑑賞,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張岱為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其最擅長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等絕代文學名著。

四、踏雪賞景

1.現在我們就跟隨張岱一起來領略西湖雪景的美麗吧。請齊讀課文(學生齊讀)找出文中張岱都看到了哪些雪景?

學生找出: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2.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雪景吧!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讀了此句你想到了哪句詩?

學生答: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這句寫出了西湖的什麼的雪景?

學生會到許多答案,教師總結:天無飛鳥、路無行人,天寒地凍,萬籟俱寂。些兩句的意境是多麼的相似,可見此二人都有什麼樣心境?

學生答:孤獨。

3.我們來看“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一句

句中“沆碭”是什麼意思?白氣瀰漫的樣子。

句中三個“與”是不是太多了,有些囉嗦呢?我們能不能把這三個去掉。

學生答:(三個與字把天雲山水連在了一起,更能顯示出天地之間的蒼茫。如果是去掉了,就顯得界線分明,沒有蒼茫之間意了。)

你説的太好了,大家給他鼓掌!

4.我們再來看“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句。

我們平時來説長堤應該用一什麼?亭子用一什麼?船用一什麼?人用兩三什麼?

學生説:一條、一座、一艘、兩三個。

我們能把這些量詞換掉嗎?

學生答:不能,用痕、點、芥、粒,顯示出這種景物在天地之間的蒼茫,渺小,如果換掉了就顯不出其渺小之境了。

你説得真好!大家給他鼓掌。

五、賞雪悟情

1.張岱能寫出這麼美的雪景,如果用文中一個字來評價他的話是哪一個字?

學生答:“痴”

那我們能從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到他的“痴”呢?我們小組之間可以做適當的交流。

學生答: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的情況下去看雪。

在更定之後去看雪。(更定:時間上是晚上七、八點鐘)

張岱在這種情況下去看雪,不但可看出他的“痴”,更能看出他的孤獨與清高。

2.等張岱來到湖心亭,亭中已經有人了,這真是:莫道君來早,更有早來人呀!

如此説來,亭中早到之人,也應該是“痴”於雪景了。

那麼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看出金陵人的痴?學生小組討論作答。

比張岱來的更早,準備有酒食,預計停留時間很長,在時近年關,卻不回家,在此看雪。

金陵人見到張岱是怎麼説的?

學生答:“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用自己的話怎麼説?

學生答:在湖中怎麼還能碰上這樣的人?

我們把句中的這樣空白,你能填上什麼樣的詞語?

在湖中怎麼還能碰上 的人?

學生可自由發言,鼓勵不同的評價,教師要做適當的引導。

3.張岱遇到金陵人,也算是志同道合了,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為什麼金陵人邀張岱飲酒,張岱卻“強飲三大白而別”,(強做何解釋?強是勉強)而不是多喝幾杯?

學生答:張岱獨自賞雪的興致已經沒有了,所以也就沒有繼續停留的想法,就離開了。

你説得真好。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張岱還真是一個獨立特行的人,也足見其不願與他人為伍的孤傲。

4.張岱見到亭中之人,問其姓氏,卻答是“金陵人”,這不是所答非所問嗎?難道是他們有問題?(學生小組討論作答)學生可能很難抓住重點,教師此處經總結一下。

這更顯出張岱對故國的思戀之情,還文章開關,用崇禎的年號,張岱是清朝人,卻用明朝的年號,在簡介中還有,張岱明亡後不仕,這都説明張岱的遺世獨立,以及對故國的思戀。

六、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跟隨張岱,賞了雪景,也理解了張岱情感,現在就讓我們就一句話來概括張岱的特點吧。請用好一個 的張岱來作總結。

七、佈置作業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更定、毳衣”等文言字詞的音形義。

2.理解全文內容,理解主題思想。

過程與方法

1.揣摩文中藉助白描手法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敍事、寫景、抒情交融的寫作特色。

2.體會人物語言的妙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解讀作者的精神世界,對其進行辯證地看待。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背誦課文,理解文章運用白描來寫景的手法。

教學難點

1.解讀作者的精神世界,對其進行辯證地看待。

2.把握寫景與敍事、抒情的關係。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以前我們學過一篇叫《詠雪》的課文,謝道韞一句“未若柳絮因風起”,成為詠雪的佳句,謝道韞因此被譽為“詠絮之才”。古人對雪可謂情有獨鍾,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明末張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閲讀課文,動腦思考,看看張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寫雪的。

二、自主預習

1. 背景資料

張岱( 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蝶庵、天孫,明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着布衣優遊的生活。明亡以後,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於他明亡入山以後,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裏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他文學創作以小品文見長。文筆清新生動,饒有情趣,風格獨特。

張岱曾有《自題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重,著書二十年耶而僅堪覆甕。之人耶有用沒用?”覆甕,比喻著作毫無價值,只可以作蓋醬罐用,多用為謙詞。作者在自嘲中諷世罵時,顯示自己的卓然獨立。

2.檢查預習

(1)訂正字音

更( gēng)定   毳(cuì)衣  霧凇(sōng)

沆(hàng)碭(dàng)  一芥(jiè)  喃(nán)喃

(2)詞語釋義

絕:消失。

更定:指初更以後。晚上八點左右。定,完了,結束。

餘:第一人稱代詞,我 。

擁毳(cuì)衣爐火:穿着細毛皮衣,帶着火爐。毳衣,細毛皮衣。毳,鳥獸的細毛。

霧凇沆碭:冰花一片瀰漫。

惟:只有。

長堤一痕:形容西湖長堤在雪中只隱隱露出一道痕跡。

及:等到。

舟子:船伕。

喃喃:低聲嘟噥

相公:原意是對宰相的尊稱,後轉為對年輕人的敬稱及對士人的尊稱。

更:還。

痴似:痴於,痴過。痴,特有的感受,來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獨特個性,本文為痴迷的意思。

(3)一詞多義

①是 是日更定(這)

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斷動詞,是)

②更:是日更定(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音gēng)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還,音gèng)

③白:上下一白(白色)

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古時罰酒用的,泛指酒杯。)

④大:見餘大喜(非常)

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大,與“小”相對)

⑤餘:餘住西湖(我,指作者)

江干上下十餘里間(多)

(4)詞類活用

①大雪三日(名詞活用作動詞,下大雪)

②是金陵人,客此(名詞活用作動詞,客居)

③擁毳衣爐火(名詞活用作動詞,帶着爐火)

④與餘舟一芥(小草,這裏名詞用作狀語,像小草一樣的微小)

(5)古今異義

①白 古義:杯。例:餘強飲三大白而別。

今義:白色。

②更 古義: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例:是日更定也。

今義:更加。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1)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中心內容。

答案示例: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2)敍事是本文的線索,請在文中找出記敍的要素。

答案示例: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後的更定時分。

地點:西湖的湖心亭。

人物:作者張岱,兩“客此”的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奇遇。

(二)研讀分析

1.突破重難

(1)作者在寫景時用白描手法,文字極其簡練,為何開頭交代時間及看雪背景卻極費筆墨?

答案示例:開頭作者用明代年號紀年,説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終是沒有滅亡的。他以明代遺民的視角來看世界,自然會有一種孤標傲世,遺世獨立的情懷和風致。“大雪三日”一句,以聽覺表現出西湖在大雪後一片靜寂的情景,而作者偏要選這最靜寂的凌晨時分去看雪景,以示自己的孤懷雅興。

(2)從“獨往湖心亭”中的“獨”字可見是一人前往,為何又寫“舟中人兩三粒”,結尾又寫舟子?是否矛盾?

答案示例:這裏並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為之。在作者看來,茫茫眾生不可為伍,比如舟子,雖然存在卻猶如不存在,這反映了他文人雅士的孤傲,也是作者強烈的自我意識、自我情懷的一種寫照。

(3)本文題為《湖心亭看雪》,為何第2段卻詳寫湖心亭奇遇?

答案示例:本文的主體內容是看雪,這是作者計劃之中的樂事。可是未曾料到在湖心這還能有此奇遇,三人情懷契合,相逢何必曾相識,自然令作者喜不自禁。這是看雪事件的延續,又是令作者大喜的事,當然要寫。

(4)“問其姓氏”,“客”卻未答姓氏,僅寫其籍貫及來由,何故?

答案示例:客人未答姓氏,可能有難言之隱。可能如作者一樣孤高傲世,不屑與他人相識,因此回答時故意語焉不詳,只答“是金陵人氏,客此”。也可能他也是明代遺民,客居在這裏,不便明言。

(5)作為一篇遊記,作者是怎樣處理寫景、敍事、抒情的關係的?

答案示例:敍事是行文的線索。作者開頭用儉省的筆墨交代了看雪的時間、目的地、天氣狀況,中間交代了遊蹤“到亭上”“及下船”,並且記敍子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敍事中處處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西湖經歷三天大雪後,人鳥聲俱絕,空闊的雪景使天地間呈現出一股肅殺、冷寂,作者偏偏此時去賞雪,可見他此時的心態及與眾不同的情趣。再如“獨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兩三粒”,看似矛盾,實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雖是敍事,但重在抒情,有獨自賞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驚喜,有分別的傷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點,這正透露出作者遊湖觀雪的雅趣,顯得悠遠脱俗,卓然獨立。此正謂: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寫景、敍事、抒情融於一爐,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2.寫法探究

(1)請賞析“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一句中白描手法的運用。

答案示例:此句用白描手法,以生動傳神的 15 個字,描繪出了大雪三日後奇特的夜間雪景。這也是作者在湖中划船時看到的總體的視覺形象,是一個十分闊大而又混沌難辨的白色世界。三個“與”字將天、雲、山、水連成一片雄渾蒼茫的雪白世界。作者的視點由上而下,四種景物渾然一體的特點,僅用“一白”輕輕一點,便境界全出矣!

教師點撥: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於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於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於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畢現,生動形象。 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徵來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表現出悠遠脱俗的情味。

(2)請賞析“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句中白描手法的運用。

答案示例:在天地“一白”雄渾闊大的背景之下,作者將視線收近,從天、雲、山、水,到長堤,到湖心亭,到舟,到人,在天地混沌的雪白世界中關注到幾個有活力的“湖上影子”。此為由大到小,以小襯大,也是用白描手法。這一句僅用了四組數量詞,就將湖上景物生動逼真地勾畫出來。視點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由“一痕”到“一點”到“一芥”再到“兩三粒”,筆墨精到,情致畢現。在蒼茫天地之間,那長長的橫跨西湖中間的蘇堤,也只是一道淡淡的凸痕罷了。那湖心亭在作者眼裏僅成了一個點。而比起湖心亭來,作者的小船更小了,不能稱“一葉”了,只能稱“一芥”。看來“一芥”比“一點”更小了。而小船中的人當然比小船更小,又拿什麼來比呢?唯有用“粒”來形容其小了。讀到此處,我們自然不難想見作者獨行於茫茫雪夜中所感到的“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慄”的人生徹悟。

三、課堂小結

風景不殊,山河頓異;城邦猶是,人民復非。“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經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應該能夠理解作者的“痴”了吧!他痴迷於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更痴於雪中的情及俗之外的雅情雅趣。但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那種消極避世的情緒,我們應該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辯證地借鑑。讓我們一起背讀課文,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再次體味作者的雅情雅趣,感悟作者的故國之思。

四、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五、板書設計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4

《三顧茅廬》教案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所學詞語的意思。

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瞭解課文的內容,感受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理解所學詞語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揭示課題

1、同學們,你知道《三國演義》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們身上的哪些故事呢?(學生簡單介紹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有關三國時期的故事《三顧茅廬》。(板書課題)

學生齊讀課題

二、自讀課文

1、出示自讀要求。

(1)藉助拼音讀準田字格中的生字,讀順課文。

(2)自學生字,懂得它們的書寫方法。

(3)聯繫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詞語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按要求自讀課文。

教師巡視,及時輔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3、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分段讀課文。

教師相機指導生字的讀音。

(2)檢查字形掌握情況。

茅:與“矛”比較。

統:與“流”比較。

宜:與“宣”比較。

(3)交流詞語的意思,

三顧茅廬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麗宜人

羣雄紛爭 茅塞頓開

(4)指名説説自己沒讀懂的地方。

三、再讀課文,初步瞭解內容

1、放錄音範讀全文。

2、指名説説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3、劉備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實現統一中原的大業,諸葛亮真有這樣的雄才大略嗎?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讀第四自然段,加以體會,理解“茅塞頓開”)

4、劉備在請諸葛亮出山後,高興地説:“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尊重人才等)

5、討論:從這個故事中,你體會到了劉備什麼樣的品質?

四、作業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用鋼筆描紅。(文後練習2)

第二課時

一、 複習導入

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建立統一祖國的大業。諸葛亮在二十一年後回憶起這件往事,還感激萬分,寫下了這樣幾句話

1、出示《出師表》節選。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聽教師朗讀,體會其中的意思。(能聽懂多少是多少,不要過高地要求)

2、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寫三顧茅廬這件事的?根據自己的理解説一説

二、細讀課文

1、諸葛亮對劉備的三顧茅廬可以説是記憶猶新、歷歷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銘心的。這是為什麼呢?

2、討論: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是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出山呢?自由讀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詞語來回答。(誠心誠意)

默讀課文二、三自然段,畫出表現劉備“誠心誠意”的詞語和句子。

3、組織交流:

(1)劉備生氣地説:“你一點兒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同桌分角色朗讀張飛和劉備的對話,交流自己的體會。

(2)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

(3)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階下等候。感情朗讀這一句話,交流自己的體會。

(4)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個時辰……

(與“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進行對比)

交流從這些表示時間的詞語中體會到了什麼?

(思考:從這裏你體會到了什麼?)

4、小結: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他怒斥張飛、三顧茅廬。還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馬步行,在房門外恭候多時,快步走進草堂和諸葛亮見面……看來,劉備渴望得到諸葛亮這個賢才已經到了如飢似渴的地步。這就叫“求賢若渴”。

5、齊讀第五自然段

三、小練筆:

正因為劉備求賢若渴,所以《三國演義》中寫劉備二顧茅廬而不遇孔明時,他親自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留給諸葛亮。這封信,一般讀《三顧茅廬》的人都忽略了。其實這封信也深深地打動了諸葛亮的心。因為信中,劉備將自己的一番誠意、仰慕之情抒發的淋漓盡致。現在,請大家發揮想象,替劉備寫一封簡短的信留給諸葛亮。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掌握本文生字詞。

2、掌握閲讀小説的方法,理清本文敍事線索和故事情節。

3、賞析景物描寫的作用

自學指導一:比快速默讀課文

自學指導二:比精彩回答問題。

1、説説本文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又是以什麼為線索來組織故事情節?

小説以時間為序,以“我”在故鄉的見聞感受為線索,

2、梳理情節結構,講講每部分寫了什麼具體內容?

依據這個線索可以分為“回故鄉 ——在故鄉——離故鄉”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5)描寫了故鄉的蕭條景象和“我”見到故鄉的複雜心情,並交代了“我”回故鄉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寫“我”回故鄉的見聞與感受。

第三部分(78——88)寫“我” 離開故鄉時種.種感觸和矛盾心情。

3、如果用一個字概括課文的內容,應用哪個字較為恰當?請簡單説説理由。

自學指導三:比精彩回答問題。

1、故鄉的環境在變,何以見得,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來?時隔多年,重回故鄉,你能想像“我”漸近故鄉時的心情是如何的嗎?

先用一個感歎句“阿!”再用一個否定的疑問句。這樣寫是因為故鄉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產生懷疑,但又的確是“我”的故鄉。對懷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複雜思緒,沉重的心情,為下文作鋪墊。在文章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2、第2段運用了什麼描寫?能體會其作用嗎?

天氣陰晦、冷風嗚嗚的響、蒼黃的天、蕭索的荒村。寫出衰敗荒涼的農村景象,襯托“我”悲涼的心情。

3、見到故鄉時,我的感受是怎樣的?用文中的話來回答,説説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本沒有什麼好心緒。

眼前蕭索的景象與“我”記憶中的故鄉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涼,只得自我安慰,實則流露出一種憂憤之情。

4、第四段説“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説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我”真的記不起了嗎?在什麼地方寫有?找出來後説説“我”記憶中的故鄉是怎樣的?美在哪時?這也是一段景物描寫,又有何作用呢?

第12段 少年閨土月夜刺猹圖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把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和景物等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

2、掌握課文運用對比來表現主題的寫作手法。

自學指導一:比精彩回答問題。

1、你怎麼看記憶中的少年閏土?

2、時過二十年,少年閏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什麼原因使閏土前後判若兩人?

小結:表層原因:多子饑荒苛税兵匪官紳

深層原因: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封建帝制,可是由於它的不徹底性,封建主義仍然壓迫着勞苦大眾,還有帝國主義也在入侵中國,加上眾多的苛捐雜税,造成了農村經濟衰敗,農民生活的貧困,封建傳統觀念(即禮教、等級觀念)毒害,使閏土發生了鉅變。

3、生活在城鎮的楊二嫂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她為什麼也發生這麼大的變化?説説作者塑造楊二嫂這一形象的作用是什麼?

農村經濟衰敗、生活的貧困讓她養成了小市民勢利貪婪(或:市儈)的惡習。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造成的禍害已經波及城鎮。

4、 小説怎樣刻劃楊二嫂形象的?與描寫閏土的方法有何異同?

同:都通過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的描寫來表現人物;都寫出了人物的前後變化。

異:寫閏土是先回憶,再眼前,因為少年閏土的美好形象已經在“我”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寫楊二嫂則是先聞其聲,再見其人。這更符合楊二嫂尖利、潑辣的性格。

自學指導二:比精彩回答問題。

一、結合以下問題,分析“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1、“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這是為什麼?

因為“我”對故鄉的現實(即人與事)感到失望,故鄉沒有給“我”留下好印象。

2、“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中的“高牆”指什麼?

指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下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淡隔膜。

3 、文中點出哪三種舊的生活態度?文中説“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麼樣的生活?

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4、(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為什麼“害怕”? (2)為什麼説“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1)因為“我”的願望是普天下的人都過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願望能否實現是未知數,“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實現,自然便害怕起來。

(2)閏土的願望只是希望眼前能過上幸福生活,所以説“切近”,我的願望是普天下的人都過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願望能否實現還是未知數,所以茫遠。

5、課文再次出現海邊奇異的圖畫,表現了什麼?

海邊奇異的圖畫是“我”對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6、“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有什麼深刻含義?

“我”是小説中又一個重要人物。小説中的“我”並不等於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個人物。結合以上問題説説“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二十多年前遠離故鄉,過着辛苦輾轉的生活。回到故鄉,看到故鄉的衰敗蕭索,看到故鄉人的生活窮困悲苦,看到故鄉人純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而失望。但“我”並不絕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鄉,“我”希望故鄉人過上新的生活。所以説“我”不是消沉的知識分子,而是一個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具有民主進步思想傾向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形象。

關於主題: 小説以“我”回故鄉的見聞與感受為線索,通過對比手法的運用,表現閏土和楊二嫂在二十多年裏發生的巨大變化,描繪了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悲慘景象,揭示廣大農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社會生活的強烈願望。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在朗讀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2.學習文章敍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多種表達方式巧妙地結合的寫法。

3.理解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領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積累和運用文言詞彙,掌握文中的實詞,瞭解文中“以”、“則”等虛詞和“然則”、“得無”的用法。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在朗讀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2)積累和運用文言詞彙,掌握文中的實詞,瞭解文中虛詞的用法。

2.難點:

(1)學習文章敍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多種表達方式巧妙地結合的寫法。

(2)理解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領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教學準備:

1.我國古代的三大名樓的電腦展示圖片。

2.將課文的知識整理成PPT.幻燈片。

設計思路:

1.這篇文章是千古傳誦的名篇,立意高遠,文采斐然,句式整齊中見變化,尤其便於朗讀。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品位,體會文章的特點,理解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領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導學生自讀,教師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啟發引導。

3.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名樓導入

同學們,我國古代的很多名勝古蹟,大多留下了文人騷客的詩詞歌賦。比如,我國古代的三大名樓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上面就銘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灝《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讓人回味無窮;而岳陽樓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傳唱不衰。《岳陽樓記》成為寫景狀物抒情的名篇。今天,我們就來共同閲讀這一名篇,看看它描寫了什麼樣的景色,抒發了什麼樣的感情。

二、電腦示圖解題,作者及文體簡介簡介。

岳陽樓樓址在湖南省岳陽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國時期吳國都督魯肅的閲兵台。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張説在閲兵台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岳陽樓”,常與文士們登樓賦詩。

1046年,范仲淹的摯友滕子京謫守巴陵郡,重修岳陽樓。當時,范仲淹亦被貶在鄧州作官。滕子京請范仲淹為重修的岳陽樓作記,並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圖》。范仲淹依據此圖,憑着豐富的想像,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表達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激勵我們要以天下為己任,樹立崇高的理想,擁有寬闊的胸懷。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並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你們知道哪些?學生討論,多媒體出示。(《小石潭記》、《桃花源記》、《醉翁亭記》、《滿井遊記》等。)

三、初步感知,自讀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朗讀時應注意節奏。本文駢散結合。讀駢句,節奏必須整齊劃一,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如:陰風/怒號,濁浪/排空;其餘按意義劃分,不要讀破句。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相鄰的兩組駢句之間,要有稍長的停頓。如:上T/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2.讀懂文句。

藉助工具書和課本註釋,讀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師提示重點詞語與句子,要求學生自讀時注意。

(幻燈顯示。)

(1)積累詞語:

實詞:(名詞)賦、國、景、大觀、遷客、騷人、寵辱

(動詞)謫、屬、把

虛詞:夫、斯、其、微、則、然則

四字短語:政通人和百廢具興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淫雨霏霏陰風怒號濁浪排空薄暮冥冥檣傾楫摧虎嘯猿啼

滿目蕭然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一碧萬頃

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把酒臨風喜氣洋洋

(2)閲讀思考:

①范仲淹寫本文的緣由是什麼?當時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處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寫景的句子,想一想它們所寫的景物各有什麼特點?它們在文章中分別起了怎樣的作用?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裏?

四、理解關鍵句(多媒體出示)

1.哪些語句記載滕子京的政績?

討論並歸納: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2.“屬予作文以記之。”中“之”指代什麼?

討論並歸納: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3.哪些句子寫岳陽樓大觀?

討論並歸納:(洞庭湖全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4.為什麼略寫岳陽樓之大觀?

討論並歸納:前人之述備矣。

5.第二段哪兩句話引起下文情景交融?

討論並歸納: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6.描寫洞庭湖陰天景色。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討論並歸納: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7.描寫洞庭湖晴天景色。

討論並歸納: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

8.遷客騷人悲的感情?

討論並歸納:去國懷鄉,憂讒畏譏。

9.遷客騷人喜的感情?

討論並歸納: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10.“或異二者之為”中“二者之為”指什麼?

討論並歸納:去國懷鄉,憂讒畏譏。

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11.“古仁人之心”的內涵?

討論並歸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12.“進亦憂,退亦憂。”中“進”、“退”各照應什麼?“進亦憂”、“退亦憂。”各照應什麼?

討論並歸納: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13.作者的闊大胸襟,政治抱負?

討論並歸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警句、名句、勸勉滕子京的話、主旨句、中心句、觀點)

五、分析重點段

1.提問:“古仁人之心”是怎樣的?

討論並歸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提問:“古仁人”的憂樂觀是怎樣的?

討論並歸納:先講“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講“樂”,“後天下之樂而樂”。

3.提問:“進”指什麼?“退”指什麼?

討論並歸納:“進”指“居廟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處江湖之遠”,不在朝廷上做官。

4.提問:“微斯人”的“斯人”指什麼人?

討論並歸納: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對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5.提問: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

討論並歸納:我國古代早有“與民同樂”的思想。孟子説:“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裏説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l來源於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發展成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並以此作為對待仕途進退的原則,表現他曠達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鑑和教育的意義。.’

6.提問:文章最後一自然段是怎樣推出這個警句的?

討論並歸納: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設問方式逐層推進,最後才點出警句。先用比較方式設問,以“不以物喜……則憂其君”説明“古仁人之心”的內涵,顯示了“古仁人”的闊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進亦憂,退亦憂”的論斷,突出一個“憂”字,自然引出第二個設問“何時而樂”,使文章又推進一層。設問後而警句出現,給人印象極深。

六、表現手法

(1)對比

遷客騷人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

“古仁人之心”的內涵

陰天景色遷客騷人的悲

晴天景色遷客騷人的喜

(2)記敍、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

七、小結

本文題為《岳陽樓記》,自然要寫岳陽樓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圖卻是借題發揮,談一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並以此規箴友人。文章先由敍事人手從重修岳陽樓的背景,説到岳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最後將這種情懷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説明作者意圖。文章把敍事、寫景、抒情、議論自然結合起來,句式上駢散交錯,節奏不斷變化,讀起來聲調鏗鏘,使人產生審美的愉悦。

八、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一、三題。

2.選用本課的《作業設計》。

作業設計

1.這段文字運用了什麼語言表達方式?

2.解釋下面句中的“或”:

或以錢幣乞之

而或長煙一空

或異二者之為

3.“二者之為”指上文所説的兩種心情。

4.“居廟堂之高”和“處江湖之遠”運用了修辭方法,分別指和。

5.與“是進亦憂,退亦憂”中“是”用法相同的是

A故天降大任於是人也B是天時不如地利也C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D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6.“進亦憂,退亦憂”中“進”指,“退”指。

7.找出這段文字中反映課文主旨的句子。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

1、感知《鄉愁》創造的意境及表達的情感

2、初步掌握鑑賞現代詩的方法

3、培養學生利用聯想和發散思維領悟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結合音畫效果,讓學生進入鄉愁世界

2、讓學生在發散聯想中領悟詩歌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語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現代詩我們已不再陌生,也認識了不少現代詩人,在當代詩壇,有一位生長於大陸,定居於中國台灣的詩人,一位熱愛故土如愛自己的詩人,有一位唱着鄉愁永不老去的詩人,他——就是余光中。現在,讓我們隨着他的《鄉愁四韻》走進余光中的鄉愁世界。多媒體播放余光中《鄉愁四韻》〉

二、知識梳理

1、走進作者

作者

余光中

評價

當代詩人和詩評家,他的詩,兼取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神深刻,抒情細膩纏綿,一詠三歎,含蓄雋永,意味深長,韻律優美,節奏感強。被尊為中國台灣詩壇祭酒

代表作

《鄉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詩集《靈河》《石室之死》等,詩論集《詩人之境》《詩的創作與鑑賞》等

三、研讀《鄉愁》

1、請學生默讀,熟悉詩歌內容。

《鄉愁》一詩,因為形象而深刻地抒發了遊子思鄉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讚賞。他的詩,兼取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神深刻,抒情細膩纏綿,一詠三歎,含蓄雋永,意味深長,韻律優美,節奏感強。被尊為中國台灣詩壇祭酒。他的詩論文章,視野開闊,富有開拓探索的犀利朝氣,強調作家的民族感和責任感,善於從語言的角度把握詩的品格和價值,自成一家。

2、學生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並嘗試劃分詩的節奏和重音。

《鄉愁》詩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結構上寓變化於統一,節與節、句與句比較整齊對稱,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整齊中有參差;二是音樂上營造出一種迴旋往復、一唱三歎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詞的重複和疊詞的運用,使全詩低迴掩抑,如怨如訴,數量詞的運用,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美。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的戀歌。

鄉 愁

小時候 後來啊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這頭 我/在外頭

母親/在那頭 母親/在裏頭

長大後 而現在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大陸/在那頭

思考:

“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在《鄉愁》詩裏,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這一轉化的?

詩人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裏,“鄉愁”分別寄託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具體可感的對象上。這種技法.通常稱之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3、合作研討:

詩人所抒寫的“鄉愁”是怎樣隨着時間的推移而加深、昇華的?

“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

四個對象,分別是人生四個階段“鄉愁”的對應物。這四個階段分別是:小時候一長大後一後來一現在。

小時候,詩人少小離家,與母親書信往來,鄉愁寄託在小小的郵票上。長大後,為生活而奔波,與愛人聚聚離離,船票成了寄託鄉愁的媒介。到後來,-方矮矮的墳墓,將“我”與母親永遠分開了!而現在,一灣淺淺的海峽將“我”與祖國大陸隔開。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羣人的家國之思。全詩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長長的餘味。

這四種對象前表修飾、限制的形容詞和數量詞有什麼特點?它們共同突出了這四樣東西的什麼特徵?在詩中有什麼表達效果?

“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愁濃縮於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詩歌的第四節對詩意的拓展有怎樣的重要作用?

如果去掉第四節,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鄉的詩;有了第四節,前三節就成了鋪墊,這一節又畫龍點睛,鄉愁的詩意昇華為國愁和民愁了。

二、課堂小結

同學們,“鄉愁”是我國傳統文學歷久常新的主題,像唐代詩人李白的名作《靜夜思》:“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王灣《次北固山下》:“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崔顥《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這《鄉愁》詩,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吟誦這深情的戀歌,我們掂量出了詩人思想中中國意識的分量。

三、課文圖解

鄉愁學案

四、主題歸納

1.《我愛這土地》這首詩以“假如”領起,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接着續寫出歌唱的內容,並由生前的歌唱,轉寫鳥兒死後魂歸大地,最後轉由鳥的形象代之以詩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

2.《鄉愁》是一篇懷念祖國、渴望迴歸大陸的愛國詩章,它以民謠的歌調深沉而憂鬱地傾訴了詩人對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

五、寫作借鑑

託物寄情的手法;形式上的格律美和音韻美。

六、課外積累

思念故鄉的詩句

1、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渡漢江》)

2、胡馬依北風,越鳥朝南枝。 (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3、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 (兩漢樂府.《悲歌》)

4、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小雅·采薇》)

5、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唐.孟郊.《遊子吟》)

6、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唐.王維《雜詩三首》)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8

【教學設想】

因《范進中舉》是長篇小説節選,學生要想較好地完成該課的學習目標,宜課外閲讀《儒林外史》全書,對該書的整體情況,包括所刻畫的人物,所選取的典型題材,反映的主題,主要的藝術手法有個大體的瞭解。學習本文時,着重從范進的語言、動作分析其性格,抓住范進中舉前後的不同遭遇及中舉後喜極而瘋的原因的討論分析,理解本文的主題及藝術特點。

【教學目標】

1、瞭解《儒林外史》的介紹。

2、欣賞小説的諷刺藝術。

3、瞭解封建科舉對知識分子的毒害。

【教學重點】

1、個性鮮明的人物語言與動作。

2、對比、誇張與直接寫實在諷刺小説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舊小説中的雅語與口語。

【教學媒體】

錄音機、投影儀。

【其他】

1、教師推薦《儒林外史》精彩片斷。

2、學生預習課文,分析人物形象。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介紹吳敬梓與《儒林外史》。

2、從范進中舉前後地位、經濟狀況變化把握科舉制度的罪惡,從周圍人的態度變化了解世態。

3、范進喜極而瘋片斷精讀。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

古代的科舉制度不但麻煩,而且森嚴,過了這一關,還不知道是否能過下一關,其考試內容多為八股文和試貼詩等。那時取得考試資格的童試令人神往,正考的鄉試、會試、殿試令人生畏,八股文和試貼詩等令人膽寒。但是,讀書又是步入官場、獲得特權的最好途經,許多人靠此一步登天,因而它具有極大的魔力,令許多人趨之若鶩。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代科舉考試種的大喜大悲的人物──范進。(板書課題)介紹相關背景,掃除閲讀障礙。

二、明確目標

1、介紹吳敬梓與《儒林外史》。

2、從范進中舉前後地位、經濟狀況變化把握科舉制度的罪惡,從周圍人的態度變化了解世態。

3、范進喜極而瘋片斷精讀。明確學習目標。三、整體感知

1、學生簡介作家、作品,教師相機補充。

吳敬梓,出身於一個世代書香門第,早年也曾熱衷功名,便考場屢屢失意,同時在家境由富到貧的變化中,他也飽嘗世態炎涼,這些使他對現實,尤其對科舉制度有了較清醒的認識,促使他寫下了長達三十萬字的章回體諷刺小説《儒林外史》。

“儒林”指讀書人這一階層。《儒林外史》全書正是以封建知識分子為主要對象,描寫他們的生活和精神狀態。書中人物,大都有當時真人真事為影,全書故事沒有一個主幹,但有一個貫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對封建科舉、封建禮教,諷刺因熱衷功名而造成的極端虛偽的社會風氣。作品塑造了許多典型人物,如周進、范進、馬二先生,嚴監生等等。在中國文學史上,尤其是諷刺小説中,這本書獲得很高評價。

2、聽課文範讀錄音,要求:

⑴讀準字音,體會語氣,語調的運用,注意文下注釋中一些舊小説中的詞語的解釋。

⑵圍繞“中舉”這一中心事件,按時間順序將選文分成“中舉前”和“中舉後”兩個部分。

檢查預習情況。

通讀課文,整體感知。四、范進形象分析

1、中舉前:

學生默讀第1、2兩段,思考:兩段有哪些地方能表現范進的社會地位與經濟狀況?在這種情形下,他仍偷偷參加鄉試,這説明了什麼?

明確:如“這十幾年,不知豬油也曾吃過兩三回”,“家裏已是餓了兩三天”幾句可見范進家境貧寒,而胡屠户對他的輕侮中可見他社會地位低下,面對屠户的訓罵,他竟然“唯唯連聲”。在這種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試,更表現出他對功名的熱衷。

2、中舉後:

⑴投影,放范進發瘋的畫面,學生讀第5段范進喜極而瘋片斷,給其劃分層次,並分析這裏有哪些文句的反覆,這種反覆説明了什麼。

明確:范進喜極而瘋的過程可以分為四個層次:昏厥──瘋跑──跌倒──瘋走上集。這裏拍手的動作、笑的表情多次重複,“我中了”一句話反覆出現。拍手、笑印證了他是因喜而瘋,“我中了”體現他念念不忘的是科舉,一旦中舉,喜極而瘋,這一情節的設置,充分表現了范進的利慾薰心,從而揭示了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

⑵學生讀第5至12段,思考:范進中舉之後地位、經濟狀況發生哪些變化?這説明了什麼?范進對胡屠户的態度有何變化?又説明了什麼?

明確:中舉之後,范進地位馬上提高,這從周圍眾鄰居的稱呼“範老爺”,胡屠户的言行,張靜齋上門幾件事都可看出。而張靜齋送錢送房子,可見范進經濟狀況與以前不可同日而語,更預示他從此將走上富貴之路。他對胡屠户的稱由“岳父”轉為“老爹”,可見他性格中有虛偽的一面。

從中舉之後看,范進已開始成為封建社會的新貴,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貴,但他也馬上表現出虛偽、世故的性格,對胡屠户態度變化,與張靜齋稱兄道弟,這就表現他已被科舉制度所腐蝕,所同化。

3、學生完成課後練習二、課後練習五第2小題。分析人物形象,體會文章的內涵。五、總結、擴展

本課對於范進形象的分析是一個重點內容,通過分析,我們重要的是明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孔乙己沒有進學、潦倒一生,范進進了學又如何?不過變為統治階級的走卒而已,不同的命運、相同的主題。課外拓展。六、佈置作業

1、朗讀課文對胡屠户描寫部分,體會人物性格。

2、課外閲讀《儒林外史》第四、五、十三至十五回。

〖板書設計〗

19、范進中舉(吳敬梓)

前醉心功名甘受屈辱

范進中舉經濟狀況、社會地位的巨大變化

後虛偽世故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胡屠户形象分析。

2、對比、誇張、寫實的諷刺手法。

3、《儒林外史》精彩片斷閲讀。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胡屠户形象分析。

2、對比、誇張、寫實的諷刺手法。

3、《儒林外史》精彩片斷閲讀。明確學習目標。

二、分析胡屠户的形象

1、本文主要用丁哪幾種形式?結合胡屠户形象分析逐一進行説明。

明確:主要用了對比、誇張和直接寫實三種。

⑴對比:胡屠户對范進的前後態度變化。

對范進的稱呼“現世寶”──“賢婿老爺”。

對范進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才學又高,品貌又好’賀禮:“一副大腸和一瓶酒”──“七八斤肉,四五千錢”。

動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連斟兩碗酒喝了,壯一壯膽”,“那手早顫起來”,“幹恩萬謝,低着頭,笑迷迷的去了”。

通過對比,表現出胡屠户欺貧愛富、趨炎附勢的市儈性格。

⑵誇張:

胡屠户打了范進之後,“那隻手隱隱的疼將起來;自己看時,把個巴掌仰着,再也彎不過來。”眾人回家時,“屠户見女婿衣裳後襟滾皺了許多,一路低着頭替他扯了幾十回。”

這種細節上的誇張,用漫畫式的筆法顯示出胡屠户對范進畏懼、巴結的情態。

⑶直接寫實:

學生完成課後練習五第1小題。

這裏胡屠户的動作“攥”、“舒”、“縮”、“揣”及“緊緊”、“連忙”兩個詞活畫出他那副貪財虛偽的小人相。

2、小結:

通過對比、誇張、寫實的手法,胡屠户的性格躍然紙上:這是一個趨炎附勢的市儈形象,他欺貧愛富、貪財虛偽、庸俗自私。

3、學生討論文中對其他人物的諷刺描寫,如用誇張的手法描寫范進喜極而瘋的情狀。

4、學生完成課後練習三。以胡屠户為例,分析本文的諷刺藝術。

瞭解諷刺有多種表現形式:如對比、誇張、反語以及直接寫實等。三、總結、擴展

1、總結:

本文通過一箇中舉的人,圍繞“中舉”這一事件,描寫各色人等的種.種醜態,從而揭露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揭露當時社會中趨炎附勢的世態。作者用了對比、誇張、直接寫實的手法對這些人物進行描寫、諷刺,大大加強了文章的批判性。

比較閲讀是一種有效的閲讀方式。作為比較的雙方應具有可比性,即有共性與個性。我們可以將范進與孔乙己進行,還可進行丁舉人與張靜齋的比較,胡屠户與張靜齋的比較。這些比較都有利於深入地把握人物性格。

2、擴展:

下面進行《儒林外史》精彩片斷的閲讀討論。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組找一個帶有明顯諷刺的片斷進行閲讀,然後集中討論。

示例1:第四回寫到范進到知縣湯奉處打秋風,當知縣看到范進因守制而不用銀鑲杯箸,不用象箸時,很擔心他不用葷酒,正在此時,卻見范進“在燕窩碗裏揀了一個大蝦元子送在嘴裏”,這才放心。一句“大蝦元子”的描述將范進虛偽的性格暴露無遺,同時也表現出封建禮教的虛偽性。

示例2:第五回寫到嚴監生臨死前伸出兩個指頭,眾人都不得要領,其妾趙氏猜出他的心事“燈盞裏點的是兩莖燈草,恐費了油”,挑掉一莖之後,嚴監生“點一點頭,把手垂下,登時就沒了氣”。這兩個指頭使嚴監生與葛朗台一樣,成為世界文學畫廊中著名的吝嗇鬼形象之一。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閲讀。四、佈置作業

比較《范進中舉》與《變色龍》的諷刺藝術。

參考答案:《變色龍》的諷刺寫法主要是對比與直接寫實。它的直接寫實就是奧楚蔑洛夫的每一次言行,其中還藉助於道具──軍大衣,來增強諷刺的效果。而它的對比並非簡單的前後對比,而是奧楚蔑洛夫的五次變臉,每一次都與前一次形成對比。進一步體會諷刺藝術的運用。

〖板書設計〗

19、范進中舉(吳敬梓)

范進中舉前:現世寶、尖嘴猴腮、啐

對比胡屠户

范進中舉後:賢婿老爺、品貌好、千恩萬謝

(趨炎附勢、貪財庸俗的市儈)

誇張低着頭替他扯了幾十回

寫實動作描寫、語言描寫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9

一、基本情況分析

1、時間方面:九年級教學時間短,上學期要結束一學年(上下兩冊)的新課任務。從多年經驗看,學生用於理科學習的時間明顯會超過文科,尤其是語文學科往往會被學生輕視。

2、學生方面:九年級3、4共有100個學生左右,由於是重新分班,所以兩個班的水平應該沒有差距。另外,從上學期縣裏的水平測試來看,整體水平處在全縣的的前列,基礎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依據以前的慣例,語文視野狹窄,思想膚淺,思維單一,缺少靈活性和深刻性;閲讀理解能力、文字組織和表達能力、寫作能力不強;語文習慣較差,讀書缺乏耐心,做題不夠細心,書寫缺少規範;語文學習態度不正確,認為憑自己現有的知識水平即可應付等等現象還是存在的。

3、教材分析:蘇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繼續以語文與生活的聯繫為線索。全冊書分六個單元,包括五個現代文單元和一個文言文單元,它們構成了“學會讀書”系列,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並逐步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每個單元仍舊包括閲讀、綜合性學習和誦讀欣賞三部分。

4、自身方面:思想守舊,未能緊跟教改步伐,總是掌握着課堂教學的話語權,給學生自主學習、思考和活動的空間很小。課內忽視對課文的深入解讀,忽視基礎知識的掌握。總是想偷閒,幻想讓學生不做題就能提高。

二、教學設想

總體要求是:宏觀上要活,微觀上要實。教學的重點準備放在閲讀和寫作兩個方面。宏觀上要活,是要始終把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作為宗旨,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着眼點,強調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實踐性。微觀上要實,就是在具體的每一堂語文課上,要創造條件讓學生認真安心讀書,積極創設情景讓學生深入研究問題,精選各類練習讓學生進行紮實有效的基礎訓練。力圖讓學生在輕鬆愉快中提高語文素養,在畢業時取得滿意的成績。

三、教學措施

1、精心備課,上好課。

2、採用“整體教學法”、“單元教學法”、進行第一學期的教學。要求在第一學期內完成全年的教學任務,教師只引導學生學習教讀課文,自讀課文完全放手學生自學

3、選好、用好有關資料,把握會考動態,追蹤會考考點趨向。資料的準備,自己要精心篩選。

4、注重培養學生其它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質,表達能力的提高,每節課前,讓學生輪流上講台進行演説,舉行演講大賽等。

5、重視閲讀訓練,加強寫作訓練。

6、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思路決定出路,解決好學生學習語文的思想根源,要讓學生想學語文,愛學語文。

7、實施小組評價,激勵學生的上進心,積極性。把每一項活動都列入小組的評價之內,每週一公佈,每月一總結評比,獎勵先進,鞭策後進。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0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如果説人的身體活動需要空間,那麼,人的精神活動是不是也需要空間呢?精神活動的疆域應該怎麼來分配呢?這正是《精神的三間小屋》這篇文章要告訴我們的。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議論性散文,它將“説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畢淑敏的《精神的三間小屋》。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畢淑敏,女,祖籍山東,1952年生於新疆伊寧。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碩士。

(2)背景鏈接

目前,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自己的居住條件也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家”越來越大,越來越漂亮,身體活動的空間越來越寬敞,可人們是不是也該想到“心靈活動”的疆域,是否也需要拓寬,也需要達標呢?正如書中所説,“有一顆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輸得出力量”,是應該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間小屋。

2.生難字詞

(1)字音

寬宥(yòu)  遊弋(yì) 輕覷(qù) 麾下(huī)

廣袤 (mào) 贅餘(zhuì) 窗櫺(líng) 坍塌(tān)

要訣(jué) 困厄(è) 襟懷(jīn) 灼晃(zhuó)

自慚形穢(huì) 憎惡(zēng wù )

(2)詞義

【自慚形穢】原指因自己的容貌舉止不如別人而感到慚愧,後來泛指自愧不如別人。

【林林總總】林林,眾多的樣子;總總,眾多而雜亂的樣子。形容品種繁多。

【俯拾即是】俯,低頭,彎腰;即,就。只要彎下身子來撿,到處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類東西、要找的某一類例證、文章中的錯別字等很多。

【鳩佔鵲巢】斑鳩佔據喜鵲的巢。比喻強佔別人的房屋、土地、產業等。

【李代桃僵】李樹代替桃樹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幫助,後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過。

【形銷骨立】形容身體極其消瘦。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輕聲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

明確:第一部分 (第1~6段):引出話題——如何佈置我們的心靈空間。

第二部分(第7~17段):分析人們的精神世界裏應該建立“三間小屋”。

第一層(第7~8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間精神小屋,即盛着我們的愛和恨的小屋。

第二層(第9~13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間精神小屋,即盛放我們的事業的小屋。

第三層(第14~17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間精神小屋,即安放我們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第18~19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間小屋建築得美觀結實、儲物豐富的條件,並希望在此基礎上把小屋擴建成精神大廈。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入瞭解

1.作者説的是哪三間精神的小屋?

明確:(1)第一間小屋盛着我們的愛和恨。(2)第二間小屋盛放我們的事業。(3)第三間小屋安放我們自身。

2.第1~6段寫的是什麼?與後文寫的精神的三間小屋有什麼關聯?

明確:第1~3段:是全文的引子,表達了作者對兩句名言的感慨與思考,引出對精神空間的理解。第4~6段:由身體活動的空間引出對人的心靈活動空間的思考。

3.第一間精神小屋是什麼樣的?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明確:第一間,盛着我們的愛和恨。作者首先選用兩組帶有對立情感的排比句,説明這種對比鮮明的愛和恨會將小屋擠得滿滿的,接着又用了幾個比喻句形象地寫出人生愛恨交織的經歷。接下來用一個假設句,告訴人們精神的小屋應多裝愛。充分體現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廣的胸懷。

4.第二間小屋盛放我們的事業,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明確:作者先列出一組龐大的數字,給人們一個對事業的時間概念,揭示出一個道理:不要小看人們所從事的事業對人產生的深遠影響。並告誡人們適合自己的事業要自己尋找,只有規劃好自己的事業,才能使事業和人生相得益彰。

5.第三間小屋安放我們自身,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明確:作者首先用一個反問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兩個比喻句説明沒有自己的悲哀。告誡人們: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四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這是一篇集議論、描寫、抒情於一體的説理性散文,通過對精神的三間小屋的描寫、議論、抒情,表現了關注個性、關注自我、關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2.拓展延伸

如果我們也來建造自己的精神小屋,你們會盛放哪些內容呢?

3.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

(2)拓展美讀:師生朗誦畢淑敏散文《造心》第16、17段。

(3)完成《名師測控》或《精英新課堂》本課練習。

精神的三間小屋

畢淑敏

盛着愛恨——光明温暖

盛放事業——堅固優雅

安放自身——獨特安穩

五、課後反思 查漏補缺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覺得學生們的思想境界有了變化,他們明白了這裏的“自身”不單指人的個體生命,更是指向個體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獨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種積極的心態,更是一種心靈的純淨與精神的超越,甚至是一種不為形役,高遠聖潔的人生境界。所以,我們只有學會珍視自我,這間小屋才會更加獨特與安穩。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1

一、學習目標:

1、 弄清本文的主要觀點及論證思路,領悟“敬業與樂業”的主旨。

2、 初步理解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方法,能找出本文所使用的論 據。

3、 理解積累相關詞語,經典語句、格言。

4、 瞭解“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性,並聯系自己的實際,用敬業與樂業的態度對待生活。

二、重點:

朗讀課文,弄清本文的主要觀點及論證思路,領悟“敬業與樂業”的主旨。

三、難點:

領悟“敬業與樂業”的主旨。

四、預習提綱:

1、 藉助工具書疏通字詞。

2、 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五、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揭題

由一幅漫畫導入(老師先板畫,後結合着漫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他們中的一位是以勞動為快樂,以通過自己的勞動為人類創造財富為快樂,這是值得每一個人學習的可貴的敬業精神。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教我們“敬業”與“樂業”的文章。

二、學習目標

弄清本文的主要觀點及論證思路,領悟“敬業與樂業”的主旨。

三、學生自學,師生互動,精講點撥

(一) 弄清本文的主要觀點及論證思路。

自學指導(一)

1、 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① 請同學們認真聽老師朗讀課文,要求:聽準字音,體會感情。

② 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句段,試着學着有感情地朗讀(誦讀)。

(師範讀課文後,生自讀,然後師指名學生表演朗讀,其餘學生評議。)

點撥:教師要做朗讀指導。如:語調、語勢、語速,語氣的把握等。

③ 想一想:你從老師的朗讀中體會到了什麼?

2、 弄清本文的主要觀點及論證思路

① 學生自讀課文,圈點勾畫文中表現作者對敬業與樂業看法的語句。

(師引導每個學生動起來,去找去圈點勾畫,師抽查幾名同學看一看能不能找到。)

② 對文中作者的觀點體會最深的是哪一點?請結合自身的學習生活。談談你的理解。

(讓學生提出的問題,先讓同學獨立解決,2分鐘後各組長組織同學交流得出答案,然後推薦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學成果。)

③ 請學生速讀課文,將文章分為三個部分,説説這樣分的依據?

(生獨立思考4分鐘,四人一組討論,然後試着把結果展示。要求: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點撥:理清思路是閲讀文章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本文共九段,總體結構是“總——分——總“式。

(二)領悟“敬業與樂業”到主旨

自學指導(二)

生帶着問題再次朗讀課文,問題如下:

1、 文章開始,作者就提出了“敬業與樂業”的主旨,説它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接下來,文中圍繞主旨談了哪幾個問題?它們之間有着怎樣的邏輯聯繫?

2、 課文最後,作者言簡意賅地把“敬業與樂業”總結為“責任心”和“趣味”,説“我深信人類合理的生活總該如此。”那麼,你認為“人類合理的生活”應該是怎樣的?

(讓一二組的同學帶着第一個問題;三四組的同學帶着第二個問題,去自由讀文,獨立思考5分鐘後,各組長就本組問題組織同學交流得出最佳答案,然後推薦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學成果。)

四、當堂訓練

1、 反思自己在學業中的種.種態度和做法,談談學習本文後的啟發。

2、 你如何看待“跳槽”現象?請把你的感受和觀點寫一寫。

五、小結

這一節課,我們的學習目的主要是理清作者的思路,體會作者怎樣層層深入地論述自己的觀點。

附板書

第二課時

一、導入揭題

上節課同學們靠自己的力量疏通了文意,理清了文章的思路,還感知了先哲的思想風采,關照自己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今天讓我們再來提煉本文,再學一些知識好嗎?

二、學習目標

1、 初步理解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方法,能找出本文所使用的論據。

2、 理解積累相關詞語、經典語句、格言。

3、 瞭解“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性,並聯系自己的實際,用敬業與樂業的態度對待生活。

三、學生自學,師生互動,精講點撥

(一) 初步理解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方法,能找出本文所使用的論據。

自學指導(一)

1、 生分小組聲情並茂地朗讀這篇課文,試找出並積累幾條自己認為論述敬業與樂業最精彩的警句。讀一讀,體會一下。(引導學生體會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2、 同桌合作,邊讀邊找邊想:

① 課文論述為什麼要敬業時,舉大總統和拉黃包車這兩件事是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引導學生體會舉事例的論證方法)

② 課文為了説“敬業與樂業”的觀點時,作者用了哪些論據來證明的?你能不能找得到?

(生獨立思考3分鐘後,各組長就問題組織同學交流得出最佳答案,然後推薦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學成果)

(二) 理解積累相關詞語、經典語句、格言。

自學指導(二)

請同學們獨立完成下列問題

1、 找出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或含義深刻的句子。

2、 請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句話,按照“我欣賞______,因為它具有_______美,體現在_________”的句式説話。

(生先獨立思考,然後分組交流發言,要求:有自己的看法)

(點撥:文學的審美是一種個體化的活動,我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賞,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賞,用自己的思維去考慮,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

(三) 瞭解“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性,並聯系自己的實際,用敬業與樂業的態度對待生活。

自學指導(三)

1、 生仔細研讀課文,完成下面問題,一、二、三、四組的同學分別帶着一、二、三、三、四個問題,每組完成一題,在完成本組的問題後可繼續完成剩下的問題:

問題:①如果有人問你:“百行什麼為先?萬惡什麼為首?”你怎麼回答?

②業有什麼可敬呢?為什麼該敬呢?③你該做哪一種勞作呢?

④怎樣才能把一種勞作做到圓滿呢?⑤不願做逃得了嗎?

⑥“凡是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為什麼呢?

(同學們獨立思考2分鐘後,各組長組織同學交流得出最佳答案,然後推舉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學成果。其他同學補充,教師可做適當引導)

2、 文中説“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依據作者的這一標準來衡量,你能從身邊也發現一兩位這樣“天地間第一等人”嗎?請聯繫自己的實際談談我們中學生該如何去做。

(引導學生用敬業與樂業的態度對待生活)

四、當堂訓練

如果你的好朋友學習不專心,有較強的厭學情緒,你怎樣用梁啟超文中的觀點來勸導朋友?請寫下你想説的話。50字左右。

五、小結

通過本文,作者告誡人們:對於所作的事情,要生出敬意,從而全神貫注,心無旁騖,腳踏實地地把它做好,要從專心做事中發現樂趣,從容地做好每一件事,勇敢地戰勝一切困難,達到“樂以忘憂”的境界。

附板書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2

學習目標:

1.理清文章脈絡,複述故事情節。

2.分角色朗讀張飛和劉備的對話,抓住描寫張飛的關鍵詞語,感悟張飛的性格特點,學習側面描寫襯托人物特點的方法。

3.體會劉備誠心誠意、禮賢下士的品質。

4.學會尊重他人、以誠待人、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質。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諸葛亮在中國是家喻户曉的人物。在任何時候提到諸葛亮,作為一箇中國人,都會有一種由衷的自豪感。因為,這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百分之百的中國的智多星。今天,我們將學習的“三顧茅廬”不過是諸葛亮眾多故事之一,但是,僅僅從這一個故事中,諸葛亮的足智多謀我們就可見一斑。(板書課題、作者)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積累生字詞

(1)請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拜謁(yè)  綸巾(guān)  末胄(zhòu)

愧赧(nǎn) 傾頹(tuí) 存恤(xù)

殆盡(dài) 疏懶(lǎn) 鄙賤(bǐ)

如雷貫耳(guàn)   頓開茅塞(máo)

(2)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窗外日遲遲:太陽緩慢落山的樣子。

未審得入覽否:明白,知道。

不勝愧赧:因羞慚而臉紅。

屏人促席:靠近。

奸臣竊命:篡奪國家權力。

而不知存恤:愛惜,體恤。

總攬英雄:廣為延攬。

惟將軍圖之:考慮。

(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現在曹操已經擁有了百萬軍隊,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確實不能與他爭高低。

②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益州地勢險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產豐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業。

2.作者鏈接

羅貫中(約1330-約1400),山東東原(今山東東平)人,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説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説的鼻祖。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説《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等。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回答:誰“三顧茅廬”幹什麼?

【交流點撥】劉備三顧茅廬尋求智者諸葛亮的幫助。

2.以各種形式讀課文,然後小組討論——通過讀課文,瞭解劉備、諸葛亮分別是什麼樣的人。

【交流點撥】劉備求賢如渴、禮賢下士;諸葛亮滿腹經綸,智慧過人。

3.默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交流點撥】第一部分(1):劉備準備第三次去拜見諸葛亮。

第二部分(2-3):劉備與諸葛亮見面的情形。

第三部分(4):諸葛亮隨劉備出山。

(二)深層探究

1.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

【交流點撥】第二段中張飛、劉備的對話以及“下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階下、等了半晌、又立了一個時辰”等細節描寫;第四段中“在莊中共宿一宵”等情節。

2.文章主要寫劉備與諸葛亮的見面,卻多次寫到張飛,這樣寫有什麼作用呢?

【交流點撥】文章多次寫張飛與劉備的對話,是通過寫張飛的急躁、魯莽來反襯劉備三顧茅廬的耐心與誠心,表現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美好品質,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文章是怎樣刻畫人物形象的?

【交流點撥】小説通過典型的人物語言和行動描寫刻畫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劉備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為了見到諸葛亮,他甘願立上“半晌”“一個時辰”,態度十分恭敬,張飛則是粗獷豪放,莽莽撞撞。諸葛亮則是一個經天緯地之才,從他未出茅廬而能對天下形勢正確分析即可看出。

四、板書設計

五、拓展延伸

1.學了《三顧茅廬》後,你有什麼收穫和啟發呢?

【交流】①我們對人一定要誠心誠意;②當今社會也要形成尊重人才,愛惜人才的風氣;③要學習諸葛亮,平時刻苦攻讀,關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2.課後閲讀《三國演義》或觀看相關影視作品。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進一步把握小説的三要素。

2.審美欣賞環境描寫、細節描寫對人物形象的作用,領會優美的意境。

3.通過學習使學生情感上產生共鳴,促使他們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性格。

教學重點:

認識細節描寫、環境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和表達主題的作用。

教學難點:認識“孤獨”的內涵。

教學過程:

一、玩味歌詞,導入新課:

“生活處處皆語文”(幻燈片文字),語文無處不在,語文無時不在。

前幾天聽同學們唱歌,我發現有兩句歌詞耐人尋味——“我不想我不想長大,長大後世界就沒有花……”(看幻燈片,點名學生唱這兩句)

同學們,你們想長大嗎?(讓學生暢談成長的煩惱或快樂)

不管我們想與不想,歲月和命運都將促你前行,更多的是無情的將我們拋到人生的風雨之中,使我們經受考驗,學會堅強,獲得成長。而在眾多的考驗中,孤獨就是其中的一種,下面,就讓我們共同走進曹文軒的小説《孤獨之旅》,一起來感受一位孤獨少年的成長曆程。

設計説明:本節課的教學中緊扣兩個關鍵詞“成長”“孤獨”,以生活中學生成長的煩惱或快樂為切入口,又時下流行的歌曲SHE的《不想長大》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思考下列問題,整體感知課文,體驗人物情感。

1.本文以一篇小説,因此根據以往學習小説的經驗,我們應該要從哪些方面着手去學習?

明確:小説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方面着手去學習。

人物:杜小康

情節:一位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學,不得不跟隨父親到偏遠的蘆葦蕩放鴨,經歷了生活的艱辛,精神上的磨練,最終在暴風雨後之後“長大了,堅強了”。

環境:無邊無際的蘆葦蕩

設計説明:本問題的設計意圖在於使學生強化讀小説的方法技巧,即抓住小説的三要素來着手閲讀。

2.通讀全文,我們可以知道在杜小康的這一段成長曆程中,什麼是最難以忍受的呢?

明確:孤獨,缺乏與人的交流使杜小康難以忍受,甚至產生了害怕的心理。

3.請看看杜小康對孤獨的態度產生了哪些變化?

明確:害怕孤獨——面對孤獨——戰勝孤獨

第一篇章 與孤獨相遇

“命運把人拋到了路上,人們藉着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是家還是無邊的曠野呢?”

——曹文軒《前方》

導入:孤獨最初是由自然環境帶給度小康的,自然環境是什麼?剛才我們已經做了分析,是蘆葦蕩。就讓我們今天的閲讀發現從這裏開始吧!

大屏幕出示:

這才是真正的蘆蕩。是杜小康從未見過的蘆蕩。到達這裏時,已是傍晚。當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湧到天邊時,他害怕了——這是他出門以來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種永遠逃不走了感覺。

請分析杜小康初到蘆蕩有怎樣的心理感受?並分析運用的表現手法。

小組合組後展示交流......

導入:同時在這個篇章,還有這樣的蘆葦蕩,值得我們探究一番。

這裏的氣味,倒是很好聞的。萬頃蘆葦,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時,空氣裏滿是清香。蘆葦叢中還有一種不知名的香草,一縷一縷地摻雜在蘆葉的清香裏,使杜小康不時地去用勁兒嗅着。

水邊的蘆葉裏,飛着無數螢火蟲。有時,它們幾十只、幾百只地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見一隻水鳥正浮在水面上。

拋出問題:你作為讀者,閲讀到此,給你一種什麼什麼樣的直觀感受?

預設:温馨寧靜安謐

拋出問題:為什麼同樣的蘆蕩,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感受?你作何理解?

設計説明:通過這個問題的設置使學生意識到孤獨對人的影響,審美欣賞環境描寫對人物形象的作用,領會優美的意境,並且通過這些問題使學生對課文中主人公的成長足跡比較瞭解。

小結:是啊,離家後,杜小康原有的生活內容和生活節奏被徹底改變了,尤其是漸行漸遠的家、空曠而陌生的環境和前途莫測的迷茫,這一切,使得年僅十三四歲的杜小康感覺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恐慌。因此,他的幾乎所有的感官都沉睡了,原本田園牧歌似的蘆蕩成了包圍他的萬重大山,美麗的大自然已無法完全喚起他欣賞的神經了;但放鴨的生活才剛剛開始呢,漫長的日子裏,前方永遠只是無邊的曠野嗎?接下來,讓我們跟着杜小康,繼續向前方走去吧。

第二篇章與孤獨相伴

教師補充刪減掉的內容

他們還各自創造和共同創造了許多消解孤獨的辦法:

父子倆一起出發走進蘆葦叢裏,看誰撿的雁蛋多;他們用蘆葦紮成把,堆成高高的蘆葦塔,爬上去,居然看到好幾處散落在蘆葦叢裏的人家和村落;杜小康用蘆葦編了幾十只小籠子,又捉了幾十只只有蘆葦叢裏才有的、那種身材優美的紡織娘放入籠中,使寂靜的夜晚,能聽到此起彼伏的鳴叫......

設計意圖: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孤獨是可以克服的,他只是一段旅途。孤獨之旅,孤獨不是主旋律。

第三篇章 在孤獨中昇華 學生自己研讀

“前方充滿艱辛,充滿危險……”——曹文軒《前方》

在這個篇章,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杜小康?並分析運用的表現手法。

明確:暴風雨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壯大了發展了的杜小康,他勇敢,堅強,冷靜,有責任心,他面對孤獨已不再逃離,他勇敢地直面,並且後來甚至似乎開始享受孤獨了。於是,他所有的感官都復甦了。

設計意圖:這是一篇自讀課文,通過這個環節,檢測學生是否能夠運用本單元所學的語文要素,是否能夠獨立的分析人物形象,並能夠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

接下來,讓我們齊讀第44到48段,美美地感受一下暴風雨後的那個晚上,感受一下杜小康感官復甦後的那份美。

師(小結):是的,孤獨啊,或者説是那個以孤獨為底色,由天空、蘆蕩、大水、狂風、暴雨、小船、鴨子、生病、寒冷、飢餓、憂傷、恐慌等所構成的荒無人煙的世界。曹文軒他是這樣評價孤獨的,我們一起來讀一下這句話。

(屏顯。生讀。)

“有些孤獨,其實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的一些無法迴避的元素。我們要成長,就不能不與這些孤獨結伴而行。”

——曹文軒《感動》

師:現在,我們知道這篇文章的題目為什麼取名為“孤獨之旅”,而不是“放鴨之旅”、“成長之旅”,更不是“無奈之旅”、“恐慌之旅”,或者“驚喜之旅”了嗎?是的,孤獨是文章的主旋律,也是杜小康這趟放鴨之旅的生活底色,是他成長的主要原因。

三、拓展相信同學們一定也有自己孤獨的經歷和感受,請補充。

同學們,有時,孤獨是一根針,刺痛着我們脆弱的心;

有時,孤獨又是一朵花,燦爛着我們的靈魂。

學生補充

讓我們感謝孤獨,

並享受孤獨吧!

因為經歷孤獨

即經歷了成長

設計意圖: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的外延,在此,秉承“大語文”的教育理念,由文本出發聯繫生活進行假設,讓學生調動語言積累,學以致用,進行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

四、佈置作業:每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上,或多或少都感受過孤獨,請以“我的孤獨”為題,寫一段話。

設計意圖:情感的延伸,可雖然告一段落,但是情感上的共鳴,才剛剛開始。

五、以“明天的杜小康”話題結束

孤獨之旅走完了,而我們的小康他還得接着不同的路向前流浪,明天,他還有無數個未知的前方在等着他。後來啊,他的前方出現了很多比孤獨更可怕的敵人,他的鴨子都沒了,鴨蛋也泡湯了,父親又病重了。但我們的杜小康卻變得越來越坦然,越來越堅強了。當他穿着破爛的衣服重新出現在油麻地時,他面容清瘦,但一雙眼睛卻出奇地亮,並透出一種油麻地的任何一個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早熟。幾個月後,他甚至不帶一絲卑微地在自己曾經就讀的“油麻地國小”門口擺起了地攤。同學們,我們不要忘了,杜小康曾經可是油麻地最具有優越感的孩子啊。因此,把這些變化看在眼裏的油麻地國小校長桑喬最後説了這麼一句話:“日後,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許就是杜小康了!”

設計意圖:設置懸念,引導學生多閲讀,讀好書,好讀書。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4

課時目標:

1.品味修辭手法的妙用,體會這首詩寫景、抒情的特點。

2.體會並分析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教學過程:

第一階段:學情診斷

1.導入: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林徽因的《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領略了林徽因至美的語言。她寫愛,用“人間的四月天”來形容,可謂匠心獨運,極具創造性。人們對愛情、親情、快樂和夢想的所有一切感悟盡在這四月天中。這首詩的魅力和優秀並不僅僅在於意境的優美和內容的純淨,還在於形式的純熟和語言的華美。這首詩可以説是新詩“三美”原則的完美體現。

2.賞析

寫作中,寫景貴在情景交融,分析一下這首詩中的景和情是如何體現的。

學生分小組合作交流,教師總結:

全詩以温馨舒緩的筆調細細地描繪一幅四月天的風景,詩裏猶如飄散着一種淡淡花香般末春與初夏之間的韻律,很暖很舒服。

首先是景,四月的時令裏,黃昏時分星子悄悄密集,周遭景色裏有輕風、有細雨、有百花、還有云煙。細雨花前,風動雲煙,花開千樹,樑燕微喃。這般美景本是天成,經作者的刻畫來得更真切,好似馬上就要躍出紙面。

其次是情,靈動與輕盈的風景融入一春的爛漫與幸福。春風一夜花唱響,自由迷戀愛飛翔。有些飄逸,同時也是温情四溢。字裏行間詮釋着愛與希望,點點滴滴閃爍着春的光芒。

【設計意圖】進一步落實教學目標,加深對本文寫法的理解,進而進行知識遷移,培養寫作能力。

第二階段:自主探究

1.提問:這首詩是用哪種人稱來寫的,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第二人稱,與“你”對話。在呢喃、在絮語中吟唱出作者對“你”的情感。“我説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句讚頌,引出對“你”的描繪,“笑響點亮了四面風”“鮮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作者將四月天裏所有美好的事物化作心中的“你”的圖景:帶着百花的冠冕而來,笑聲點亮四面風,是輕柔的,是温暖的,是搖曳的,帶來希望。

2.提問:本詩可謂是運用了多重比喻繪“你”的形象,具體説説詩中都把“你”比喻成了什麼。

“你”如“四月早天裏的雲煙”,變化萬千,是或喜或嗔的形象寫照;“你”像“雪化後那片鵝黃”,温暖嬌妍,是美好形象的生動描繪;“你”還是“愛、暖、希望”,濃烈真摯,是滿載情誼的真情描摹。

3.提問:上節課,我們已經交代了“通感”是本詩修辭上的一大特色,結合上節課的知識,再分析一下“通感”的運用有何作用。

運用通感,傳遞愛意。在林徽因的筆下,愛變成具體可感的事物,它是視覺上“一樹一樹的花開”,它是聽覺上燕子在房樑間的“呢喃”,它還是觸覺上微風吹拂而過的“柔軟”。詩人調動多種感官,充分表現出愛之深、情之切、意之密。“人間的四月天”是詩人構築的愛的空間、暖的住所、希望的棲居地。

【設計意圖】品味本詩修辭上的妙處,拓展學生的知識儲備,為學生學詩、寫詩奠定基礎,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

第三階段:合作探究

説説整首詩除了內容純淨和語言優美之外,還有哪些其他藝術特色。

學生分小組合作交流,以小組方式呈現探究結果:

示例:

1.間接抒情的表達方式。本詩寓情於景,借景抒情,運用“四面風”“雲煙”“星子”“細雨點”等意象來表達詩人對“你”的喜愛之情。

2.動中有靜的描寫方式。例如詩句“輕靈在春的光豔中交舞着變”,將一幅生動的春風靈舞畫卷展現在讀者面前。此外還有風煙星雨圖、月夜花開圖、雪後新綠圖、花開燕語圖等,都為讀者展現了動中有靜、情景交融的美妙場景。

3.搖曳多姿的修辭手法。“你是四月早天裏的雲煙”“你是天真,莊嚴”“你是夜夜的月圓”,清新婉麗的意象通過比喻、排比的手法一一呈現,伴以音樂般的明快節奏,朗朗上口,易於吟誦。

4.層層深入的結構形式。從“早天的雲煙”“點灑的細雨”“雪化後那片鵝黃”到“初放芽的綠”,詩人的情感通過各種意象層層推進,於末尾發出了“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的高呼,把情感推向極致,並與詩的開頭相呼應。

【設計意圖】這首詩堪稱經典之作,國中生在理解上可能有點困難,本階段的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感受這首詩的藝術特色,品味語言,鼓勵學生髮表獨到的見解。

第四階段:檢測小結

一、基礎題

1.從押韻的角度,指出這首詩運用最多的韻腳是什麼,都有哪些字是押韻的?這首詩在押韻上有什麼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詩在寫作中都運用了哪些表示顏色的詞語?有什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詩中都描寫了哪些聲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語段閲讀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節選)

那輕,那娉婷,你是,鮮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莊嚴,

你是夜夜的月圓。

雪化後那片鵝黃,你像;新鮮

初放芽的綠,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動着你夢期待中白蓮。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

在樑間呢喃——你是愛,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4.詩中都運用了哪些意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這首詩句式優美,配合着整齊的韻律,讀起來錯落有致,滲透着一種和諧之美,試從詩中找出一個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請嘗試以“人間四月天”為主題,寫一首現代詩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檢測小結答案:

1.示例:“an”韻,如“天”“變”“煙”“軟”“閃”等。本詩韻腳工整,格律和諧,讀來朗朗上口。

2.直接展示色彩的文字有“鮮妍、鵝黃、綠、白蓮”,讓讀者有温暖的心理感受,帶給人們一種温潤的美感。

3.畫面和聲音是交織在一起的,在鵝黃和白蓮之間有人們笑的聲音、風舞動的聲音、雨滴灑落的聲音、花開的聲音、和陽光一起浮動的流水的聲音、樹兒花開的聲音以及那春天最不可缺的燕子的聲音,在潔白温暖的畫面上,這些聲音喧鬧起來,給人一種歡快、快樂的感覺。

4.“鵝黃”“新鮮初放芽的綠”“柔嫩喜悦”“花開”“燕在樑間呢喃”,表現了詩人四月天裏內心的喜悦及對未來的希望。

5.示例:“雪化後那片鵝黃,你像;新鮮/初放芽的綠,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動着你夢期待中白蓮”以異於尋常的倒裝句式帶來一種新奇的閲讀美感。

6.示例:

四月的夢

四月的月亮偷走我的聲音,

歌聲把我引到窗櫺。

垂柳搖曳的身姿,

在睡蓮的縫隙間倒出你的影。

我想輕呼你的名,

魚兒擺擺手,

攪碎一池燦爛的星,

裝點了初夏的夢境。

板書設計:

4.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一句愛的讚頌

笑聲勾勒畫面

黃昏暈染早春

圓月構築美滿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愛”

暖色點亮詩情

希望温暖春天

教學反思: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將內容與形式巧妙結合,將中國詩歌傳統中的音樂感、繪畫感與對韻律的追求和諧地串聯。可以説這是一首能夠反覆吟誦、不斷生長出新意的天籟之作。但作為九年級的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特別是對這首詩藝術特色的理解,需要教師有耐心地細緻引導。教學中,有意識地抓住這首詩的主題“愛”,告訴學生全詩從不同角度寫“人間的四月天”,正是為了全面表現愛之深,情之切,意之密。反思整堂課的教學,對於這首詩寫作特色的講解不是很成功,如果在講解之前,教師先出示講解內容,然後讓學生自己找實例作輔助理解,最後再深入理解,這樣可能效果會更好一些。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5

教材解讀:

《論教養》是一篇議論文。本文透過眾多“有教養”及“無教養”的現象,探究“真正的教養”和“優雅風度”的本質,深入淺出,富有現實意義。作者不泛泛而談,而是從對眾多事例的比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結論。文章行文活潑、靈動,思路清晰,從討論教養本身,到剖析教養的重要表現——“優雅風度”,其中貫穿着作者的基本見解:教養的本質是尊重。

本文作為一篇寫給青少年的“書簡”,是值得中學生一讀的,也值得師生共同探究。這是對青少年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較好的範文。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反覆咀嚼、品味本文中精闢的論斷和格言式的語句,理清文章思路,辨析並學習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的方法。

教學目標:

1.通讀全文,理順文章的論證思路。理解什麼是“真正的教養”和“優雅風度”。

2.理解本文使用的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的作用。

3.明確作者的觀點,學會做一個真正有教養和優雅風度的人。

教學重難點:

重點:1.理解作者的觀點,梳理文章的論證思路。

2.理解本文使用的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的作用。

難點:學習本文舉例論證時舉例加分析的具體論證思路。

教法與學法:

教法:鑑賞品味法:在教學中,要藉助於學生世界觀剛要形成的良好契機,引導學生學習什麼是真正的教養和優雅風度,並用文章的觀點指導學生的言行。

學法:對比閲讀鑑賞法:文章本身就有着許多前後對比之處,如先列舉無教養的例子,再説什麼是真正的教養,這樣引導學生對比閲讀,通過比較得出結論,能更快地理解作者的觀點。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含有預習檢測、問題引領、板書設計、課堂檢測等內容的課件。

學生:課前預習課文;蒐集關於“教養”的名言警句;解決“讀讀寫寫”中的生字讀音和生詞意思。

課時安排:

1課時

探究新課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策略 設計意圖 教師隨筆

一、導入課文,激趣引思。(約3分鐘) 導入法一:(主題導入)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沒有任何東西能比人類的愛更富有智慧、更復雜。她是花叢中最嬌嫩的而又最質樸的、最美麗的和最平凡的花朵,這個花叢的名字叫教養。”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也説過:“教養是有教養的人的第二個太陽。”那麼,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呢?獲得教養的途徑又有哪些?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利哈喬夫的《論教養》一文,一同探討什麼是真正的教養。

導入法二:(背景導入)

曾為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的德米特里•謝爾蓋耶維奇•利哈喬夫是當代最卓越的學者、作家。首先,讓老師來介紹他的著作《善與美書簡》。這些“書簡”沒有具體的收信人,而是面向所有讀者。這本書是寫給年輕人的,旨在告訴他們走善良的道路是最可行的道路,也是一個唯一正確的道路。讀完這本書,讀者就知道他的勸告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讓人從中受益。這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信集,是高尚導師的傾心話語,其才華在於循循善誘,擅長跟學生進行推心置腹的交談。《論教養》就選自利哈喬夫的《善與美書簡》。 引述關於教養的名言警句,引出課題,有助於學生直接進入課堂學習環節,有助於學生精力的儘快集中。

通過簡介《善與美書簡》,讓學生大致瞭解了該書的主要內容,同時瞭解了將要學習的這篇文章的內容傾向和讀者羣體,為學生更好地瞭解文章主旨奠定了基礎。

二、初讀課文,暢談感受。(約15分鐘) (一)檢查預習,瞭解常識。

(教師課件出示本文的生字詞,注音處留白,重點詞語的意思處留白。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邊討論邊解決。教師最後點撥,明確。)

1. 給下列加線字注音。

恪守(kè)允諾(nuò)自持(chí)

汲取(jí)扭捏(niē)箴言(zhēn)

貿然(mào)尷尬(gān)涵養(hán)

矯揉造作(jiǎo)絮絮叨叨(xù)

附庸風雅(yōng)

大發雷霆(tíng)彬彬有禮(bīn)

自吹自擂(léi)

2. 解釋下列詞語。

(1)貿然:輕率地,不加考慮地。

(2)彬彬有禮:形容文雅、有禮貌的樣子。彬彬,原意為文質兼備的樣子,後形容文雅。

(3)漠不關心:態度冷淡,毫不關心。漠:冷淡。

(4)隨心所欲:隨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幹什麼就幹什麼。隨,任憑;欲,想要。

(5)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別人的勸告,頑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做。

(6)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噓。擂,打鼓。

(7)矯揉造作:形容過分做作,極不自然。矯,把彎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彎。

(8)附庸風雅:為了裝點門面而結交文人,參加有關文化活動(多含貶義)。

(9)徒有其表:空有其外表,不實在。

(10)隨機應變:隨着情況的變化靈活機動地應付。機,時機,形勢。

(11)扭捏作態:具有矯揉造作或誇張的性格;不是天然或自然的。

3.組內交流蒐集的相關作者的情況,教師補充。

(課件出示)

作者簡介:

德米特里·利哈喬夫(1906—1999),是20世紀俄羅斯著名的知識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藝理論家。他生於聖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歲時進大學學習人類學與語言學。1938年,入列寧格勒的俄羅斯文學研究所。參加過慘烈的列寧格勒保衞戰。從1946年至1953年,在列寧格勒大學任教授。1971年,被推舉為蘇聯科學院(現俄羅斯科學院)院士。1986年,他開始重新尋找俄羅斯文化之根。蘇聯解體後其地位相當於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為文化大師,他把他的一生都獻給了他的祖國,成為20世紀俄羅斯的知識象徵。

(二)整體感知,初識文本。

(學生初讀課文,圍繞着如下問題,理解文章主要內容。)

1.作者認為教養首先體現在哪裏?

明確:作者認為教養首先體現在家裏。

2.第5—10段主要論述了什麼?這幾段的論述有什麼共同點?

明確:第5—10段主要從反面論述了一個人沒有教養的表現。這幾段的論述都是先假設一個人在外面表現得彬彬有禮,但是在家裏卻表現得不尊重家人。在對比中反映了一個人怎樣做才算有教養。

3.怎樣理解本文的題目?

“論教養”中,“論”這個字,確定了文章的議論性質;“教養”是本文的論題,也隱含着文章的論點即“有教養”“真正的教養”等。 檢查預習的環節是為了檢驗學生在課前預習的成效,為教師及時瞭解學情、調整教學重點做好鋪墊。

引導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感知文本,初步梳理文本思路,這樣能給學生一個完整的認知,有助於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把握。

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約20分鐘) (一)再讀課文,梳理結構。

梳理本文的論證思路,劃分結構層次,並概括層意。

(組內合作完成,教師巡視點撥,交流後明確。)

明確:第一部分(1、2):開門見山,引入論題。

第二部分(3—12):先談“無教養”的例子,再談“有教養”的表現,論述什麼是“有教養”。

第一層(3—10):通過假設、對比,列舉了沒有教養的事例。

第二層(11、12):從正面論述什麼是真正的有教養。

第三部分(13—18):通過列舉事例和現象,論證什麼是“優雅風度”。

(二)研讀文本,深層探究。

(以小組交流的形式,圍繞如下問題展開討論,深度研究文本。)

1.第二部分先談“無教養”的例子,再談“有教養”的表現,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這樣對比起來寫,有利於突顯什麼是真正的有教養。尤其在列舉了大量事例和現象後,讓讀者在對比中瞭解了“有教養”是一個怎樣的表現。

2.文中作者由論述“教養”轉向論述“風度”,它們二者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繫?

明確:教養是風度的基礎,風度是教養的外在表現形式。

3.作者在論述“風度”時的論證思路是怎樣的?

首先由談論“風度”的書籍談起,提出待人接物的問題,然後批駁錯誤的觀點。接着解説風度的緣起。接着列舉有風度的現象,論述養成優雅風度應遵循的準則。最後得出結論:必須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別人,才能保持優雅的舉止。

(三)賞析語句,重點探究。

(教師引導學生反覆誦讀下面的語句,然後結合文章的主旨和前後語句的關係理解重點詞語或語句的表達效果。小組討論,班內交流。)

品味亮點詞語:

(1)品味“切記不要互相妨礙”中加線詞語的作用。

明確:“切記”是務必牢記的意思。這裏既是一種警告,又是在表明自己的觀點。

(2)理解“如果你懂得了這一點,再加上幾分隨機應變的智慧,那麼風度就會自動來到你的身邊”中加線詞語的表達效果。

明確:“如果……再加上……那麼……”這一組關聯詞語表明了句子前後的邏輯關係,也恰當地論述了“風度”怎樣才會得來。

(3)“假如一個人已經進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關愛看作理所當然的事情,與此同時卻看不到父母也需要關愛和幫助,那麼同樣不能説他是個有教養的人。”這一句中的關聯詞語起着怎樣的作用?

明確:“假如……那麼……”構成了一組假設複句。這裏表明這種現象是假設的,不一定真實存在;通過假設起因,推理得出假設的結論,符合人們的思維;映射某種社會現象,讓個別有類似現象的人覺醒。 此環節的三個步驟是層層深入的,即由整體到局部認知文本,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梳理文章的思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互補,充分調動每一名學生參與課堂、獨立思考、表達見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四、對照梳理,積累運用。(約7分鐘) (一)探究主旨

1. 舉例説明本文主要的論證方法。

明確:(1)舉例論證。本文的第5—10段、第17段都進行了集中舉例論述。第5—10段集中列舉了“無教養”的例子,第17段集中列舉了“優雅風度”的具體表現。這些例子都鮮活地證明了怎樣才是真正的教養和優雅風度。

(2)對比論證。本文多處使用了對比論證方法。第5—10段每一段都是通過假設、對比,列舉了沒有教養的表現,體現了沒有教養的具體指向。第二部分的前兩層先談“無教養”的例子,再談“有教養”的表現,這樣對比起來,更能體現真正的教養。

2.説説本文的主要內容。

明確:本文透過眾多“有教養”及“無教養”的現象,探究“真正的教養”和“優雅風度”的本質,對眾多事例進行了比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結論,讓我們瞭解了什麼是真正的教養和優雅風度,指導我們努力做一個有教養的人。

(二)拓展延伸

結合自身實際,談談怎樣做才算是有教養。

(小組內交流,講時需結合自己的例子。一名學生講完後,其他學生再評價、補充。)

(三)師生總結

(學生先談收穫,教師再補充。)

本文行文活潑、靈動,思路清晰,從討論教養本身,到剖析教養的重要表現——“優雅風度”,其中貫穿着作者的基本見解:教養的本質是尊重。作為一篇寫給青少年的“書簡”,文中既有探討問題的邏輯和推論,又有大量生動的事例。加上精闢的觀點和格言式的句子,引人深思,值得反覆咀嚼、品味。尤其本文所闡述的道理更值得每一位學生學習,從而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和與別人的交往中做一個真正有教養的人。 此環節主要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主旨,並引導學生談談對“有教養”的認知,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怎樣做才算是有教養。

板書設計:

第一部分(1、2):開門見山,引入論題。

8.論教養第二部分(3—12):先談“無教養”的例子,再談“有教養”的表現,論述什麼是“有教養”。

第三部分(13—18):通過列舉事例和現象,論證什麼是“優雅風度”。

九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6

學習目標:

1.瞭解作家作品,積累字詞。

2.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節。

3.分析人物形象並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4.通過古典小説的學習,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節。

難點:分析人物形象並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導入新課: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羣雄紛爭。劉備胸懷大志,急於尋求人才,輔助自己實現統一大業,於是就有了“三顧茅廬”這一典故。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相助,經千年傳唱,已成佳話。然而古來君主禮賢下士的例子並不少見,為何“三顧茅廬”成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這其中有什麼祕密呢?想要深入瞭解,請同學們走進今天的課文。

一、引導自學(8分鐘)

明確自學要求,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合作探究:有疑惑的地方同桌可以進行合作交流。

自學要求:(大屏幕出示)

(一)默讀課文,瞭解作者及作品。

(二)畫出生字詞語。

(三)疏通文意,理清情節。

二、展示反饋(時間:7分鐘)

(一)文學常識

1.作者:【羅貫中】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説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説的鼻祖,代表作《三國演義》。羅貫中生於元末社會動亂之時,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於流俗,曾參與反元的起義鬥爭。明朝建立之後,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羅貫中編著的小説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三遂平妖傳》等。

2.作品:《三國演義》:又名《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説,也是歷史演義小説的開山之作。所謂“歷史演義”,就是用通俗的語言,將興廢爭戰、朝代更替等為基幹的歷史題材,組織、敷演成完整的故事,並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美學理想。

3.補充背景介紹:《三顧茅廬》這篇課文發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次到卧龍崗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一顧茅廬遇崔州平,論天下事;二顧茅廬遇諸葛均、黃承彥,留下書信。

第三次終於相見。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課文就是從三顧茅廬開始寫起的。

(二)生字詞語

拜謁(yè) 今番(fān) 叱(chì)

僥倖(jiǎo) 豈可相強(qiǎng) 謬(miù)

傾頹(tuí) 竊命(qiè ) 沔水(miǎn)

如雷貫耳:響亮得像雷聲傳進耳朵裏。形容人的名聲大。

經世奇才:舊時稱治國安民的才能。

思賢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頓開茅塞:比喻思想忽然開竅,立刻明白了某個道理。

(三)理清情節

1.釋題:三顧茅廬

明確:三顧茅廬”是三次拜訪茅廬的意思,“顧”的意思是拜訪。

三顧茅廬指劉備為了興復漢室,建功立業,三顧茅廬尋求智者諸葛亮的幫助,擺脱困境的事。

2.情節

開端(①):劉備力排眾議,決定三顧茅廬。

發展(②):劉備第三次得以成功遇見諸葛亮

高潮(③):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謀興邦定國之策。

結局(④):劉備拜請諸葛亮出山相助。

三、精講點撥(時間15分鐘)

(一)劉備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的“誠心誠意”?這表現了他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從劉備的動作(下馬步行、等候、徐步而入等)、神態(拱立階下),語言(其時劉備已年過40,孔明才27,劉備卻稱孔明為“大賢”並稱“拜見”)可以看出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的“誠心誠意”。 正面描寫

禮賢下士、求賢若渴。

(二)張飛、關羽有怎樣的性格特點?寫二人的反對有什麼作用?

張飛大怒,謂雲長曰:“這先生如何傲慢!見我哥哥侍立階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後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明確:張飛的話表現了他直爽、魯莽、暴躁、不計後果的特點,也寫出了對備的忠心。

關公曰:“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想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見。兄何惑於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齊桓公欲見東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況吾欲見大賢耶?”張飛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為大賢;今番不須哥哥去;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縛將來!”玄德叱曰:“汝豈不聞周文王謁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賢,汝何太無禮!今番汝休去,我自與雲長去。”

穩重、顧全大局

明確:二人的反對,反襯出劉備的有遠見、有誠意以及求賢若渴的急切心情和虔誠態度。(側面描寫)

(三)結合人物描寫的方法,分析諸葛亮的人物形象。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大智大勇。

玄德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明確:短短數語,描繪了諸葛亮的外貌、表現了他超凡脱俗、飄飄然同神仙的非凡氣質。

諸葛亮為劉備分析天下大勢的內容被後人稱作“隆中對”,請你説説,“隆中對”是如何幫助劉備分析天下大勢的?

【明確】

對曹操,誠不可與爭鋒。對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對荊州,可爭,作為根據地。對益州,可圖,作為根據地。最終目標:成霸業,興漢室。

神機妙算、足智多謀、有雄才大略

次日,諸葛均回,孔明囑付曰:“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後人有詩歎曰:“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主丁寧後,星落秋風五丈原。”

明確:淡泊名利,喜愛躬耕的閒適.

(二)課文寫劉備聽完了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的分析後,説“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明確】這是從側面烘托諸葛亮神機妙算、足智多謀。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的分析,也讓劉備找到了實現宏願的途徑,興復漢室有了可能性。)

(四)人物小結

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寬容大度、虔心誠意,有遠見、有政治抱負。

張飛:性格暴躁、魯莽。

關羽:穩重、顧全大局。

諸葛亮:雄才大略,深謀遠慮,謙虛謹慎,淡泊名利

關心人們疾苦。

1.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2.合作探究:先指名學生展示,有困惑的地方小組交流合作探究。

3.教師明確或點撥。

作為一篇小説,課文刻畫人物用了哪些手法進行描寫?

典型的動作、語言、神態描寫;

對比突出人物性格;

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四、梳理歸整(時間2分鐘)

文章通過劉備“三顧茅廬”之事,既表現了他為興蜀漢大業而禮賢下士的寬宏氣度和求賢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曉天下事的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五、拓展延伸(時間2分鐘)

學了《三顧茅廬》後,你有什麼收穫和啟發呢?

學生談,考慮不到的教師指點

明確:

1.我們對人一定要誠心誠意;

2.當今社會也要形成尊重人才,愛惜人才的風氣;

3.要學習諸葛亮,平時刻苦攻讀,關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六、教師小結(時間2分鐘)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唯一讓我們記住的那就是劉備對人才的尊重,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個古訓:尊重人才。只因劉備有了這樣的優良特徵,才能收穫孔明的結草銜環以報,才能建立起一方霸業。我們今後要學習人物的優良品質,也開創出屬於我們自己的一片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xue/g4rgp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