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師工作計劃 >

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反思

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反思

議論文寫作教學是一項艱鉅的工程,既需要牢牢打好基礎,又需要宏觀的構建能力,更需要微觀的精雕細琢工夫。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為您整理了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反思,僅供參考。

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反思
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反思篇一

執教人:周慕珍

教學內容:議論文寫作——結構

教學過程:

第一步,揭示議論文寫作搭好架子很重要?

根據學生作文中的表現情況,發現這樣的現象:絕大多數學生喜歡將寫議論文作為作文文體的首選,但很多作文有寫議論文的意向,寫出來卻不像議論文。主要表現是議論文結構不合體。如開頭不提出論點,中間只寫幾個論據,而不分析,更沒有分論點;甚至在列舉論據時,還出現了大量的描寫和記敍。結尾不能夠進行道理上的總結或引申,卻出現大量抒情。

第二步,分析原因:

一是思路不合邏輯。如開頭提出的議論文論點是“幹什麼事都要三思而行”,按邏輯思路,接下來的論證應主要圍繞“為什麼要三思而行”來展開,即三思而行的重要性,或者三思而行能夠帶來的好結果;但是有的學生卻重點在寫“三思而行是什麼”或者“怎樣三思而行”,讓人感到彆扭。

二是不重視段落層次。很多學生寫作沒有分段分層意識,對各段各層的功能、地位、長短沒有固定看法,導致該簡短的段落卻宂長拖沓,該豐富完整的段落卻支離破碎。

三是論點和論據之間缺乏必要的粘連,即通常所説的有述無論,有據無析。

為此,寫好議論文,必須走好以下三步,即結構合體,思路入格,粘連有術。

第三步,指導學生按照三個步驟規範議論文寫作(結合學生作文)

1議論文的結構合體

怎樣寫議論文才算“合體”呢?

一是根據議論問題的一般思維模式,應當是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或曰“引論”、“本論”、“結論”) 三大塊構成。“提出問題 ”即在議論文開頭一般要鮮明地提出中心論點,“分析問題”即在文章的中間要圍繞中心論點展開分析論證,“解決問題”即在文章的結尾部分或者得出綜合性結論, 或者提出前瞻性希望等。

二是分析問題即本論部分,要按一定的方向分層展開論述。即論述展開的方向: 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何果。一般情況下, 一篇學生議論文作文,其本論部分只要從這四個方向中選擇一個或者兩個展開即可。但無論是從哪個方向展開, 其分論點之間都要形成一定的聯繫。一般來説,有並列式、遞進式和對照式三種。

所謂並列式,就是圍繞中心從同一個向度列出幾個分論點,逐一論證。如果僅僅圍繞一個向度寫,那麼幾個分論點之間的關係大多是並列關係。例如:議論文範文1(學生作文和優秀範文對照)

遞進式同並列式結構相比,除了論點之間的意義聯繫不同以外,其段落的結構模式與並列式相同,就不再説了。

所謂對照式,就是從論題的正反兩個方面入手,進行正反對比論證得出結論。其優點是結構簡潔,論證充分,容易上手。最簡單的對照式是在提出觀點後,一段從正面論證觀點,一段從反面論證觀點,最後得出結論。還有一種對照式結構是在正面進行論述或者擺出論據後,緊接着用轉折或者假設的方式從反面展開論述。例如:議論文範文2(學生作文和優秀範文對照)

2思路入格

議論文是論述問題的,當然要有一定的思路,即議論文各部分之間要有必然的內在聯繫。我們知道,議論文是論證問題的,你在提出議論文論點後,就要擺事實,講道理,讓你提出的論點令人信服地確立起來。因此,中心論點和各分論點之間就應當是因果聯繫,即中心論點是“果”,分論點是“因”。這個因果聯繫就是議論文的思路之“格”。

作為一個高中生的議論文作文,最起碼要做到在中心論點和各分論點之間 ,論點和論據之間要有一定的因果聯繫。

學生提出中心論點後,只要圍繞中心論點問一個“為什麼”,就能找到提出分論點的方向。如中心論點是“只有堅守,才能使人的思想品德昇華,才能成就一番事業”。稍加分析,就可發現這個觀點是在説“堅守”的重要性,於是,分論點就要回答“為什麼堅守很重要”這個問題。那麼就可從“為什麼”和“何果”這兩個向度來立分論點。如“堅守是一種執着,使絕望變成希望”,“堅守是一種信念,使普通變得高尚”,“堅守是一種職責,使平凡變得偉大”。如果我們要檢驗這三個分論點和中心論點之間有沒有必然的內在聯繫的話,只需在這三個分論點之前加上“因為”,在“堅守很重要”之前加上“所以”,再連起來念一下即可。

同樣,分論點和議論文的論據之間,也應當是因果聯繫。如在“堅守是一種職責,使平凡變得偉大”這個分論點後面,就可這樣展開論述:“邊防戰士的堅守,使國家安定祥和;人民教師的堅守,使桃李滿天下;白衣天使的堅守,使病魔為之屈服。”又如在“自由是思想的漫飛”這個分論點下可以這樣展開論述:“行動可以受制於客觀現實,思想卻永遠享受絕對的自由。有了這份思想的自由,才有了集豪放與浪漫於一身的詩仙李白;才有了身陷囹圄還在感歎‘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落魄後主李煜;才有了嚮往‘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天才詩人海子。總之,因為這份思想的自由,社會才會在其牽引之下不斷地進步,才會創造出一個個永載史冊的人類奇蹟。”

3粘連有術

一篇像樣的議論文,除了議論文的結構合體、思路入格外,還有更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對論點的恰當闡述和對論據的中肯分析;沒有這樣的闡述和分析,議論文論點論據就不能粘連起來,而這個粘連是有“術”的。

(一) 觀點+過渡+事例+分析

這個步驟中最重要的是“過渡”和“分析”。所謂“過渡”就是要在觀點和事例之間,用適當的詞句來勾連,以接通文氣,使觀點和議論文材料在語言形式上暢通無阻。所謂“分析”,就是事例敍述完之後,還必須對事例進行適當的分析評論,指出其本質特點,使事例和論點在內容上聯結在一起。例如:議論文範文3(學生作文、範文)

(二) 觀點+過渡+論據+分析+歸納

這種議論文論證方式就是在第一種的基礎上加了一個“歸納”。所謂歸納,就是從多個事例中提煉出必然性的東西。既然要從多個事例中提煉,那麼,“論據”部分,就應是兩個或三個以上。例如:議論文範文4(學生作文、範文)

(三) 一般道理+個別道理

即“演繹推理法”。前面的分析歸納是從個別到一般,而演繹推理法是從一般到個別,用普遍性的真理(論據)來證明特殊的論點的方法。例如:議論文範文5(學生作文、範文)

第四步,總結:議論文是特別注重結構的,如果完成了以上三步走,大概就能寫出結構上像樣的像樣的議論文了。

教學得失:

收穫:學生系統的學習了議論文結構設計的基本方法,對提高議論文寫作水平和提高寫作效率有很大促進。好的結構可以從直觀上很好的顯示議論的條理層次,使作文“面貌一新”

不足:從寫作實踐來看,學生對議論文寫作仍然難以根本糾正隨意議議評評,一事一議一事一評。

理論思考和解決方法:

學生論辯思維較差,對議論文寫作缺乏系統的操作方法,對於結構這種基本要求都不太重視。

所以訓練寫議論文,在提出論點、選擇論據、展開論證等基本意識已經養成後,如何提高議論文作文水平,應該從規範結構上做起。

一、 總分式

引論(提出論點)

論據① +分析論證

結構模式一: 本論(證明論點 ) 論據② +分析論證 並列

論據③ +分析論證

結論(照應全文) 論據並列

引論(提出中心論點、分論點)

論證分論點1:論據+分析論證

結構模式二: 本論 論證分論點2:論據+分析論證

論證分論點3:論據+分析論證

(論點並列,更能顯示思辨的深度)

結論(照應全文))

“總——分——總”式,這是總分式的完整式。這類文章往往在序論部分首先提出中心論點,而在本論部分將中心論點分成幾個基本上是橫向展開的分論點,一一進行論證,最後在結論部分加以歸納、總結和必要的引申。簡言之,即是“提出論點——用論據證實論點——做出結論”。

二,並列式(主體部分並列式)

1、並列式模式結構(1):分論點並列式

寫作步驟:1、首先提出一個論證總題。2、在本論部分圍繞總題列出幾個平行的具體論點,分別予以論證,從各個方面闡釋總題,做出結論。

引論(提出中心論點、分論點)

論證分論點1:論據+分析論證

結構模式一: 本論 論證分論點2:論據+分析論證

論證分論點3:論據+分析論證

結論(照應全文)

論點並列 更能顯示思辨的深度

具體要求:(1)選擇的分論點從數量上説,至少是三個方面或更多的方面。

(2)分論點1+分論點2+分論點3+……=中心論點。各分論點之間處於同等地位,但不能重複,不能相互包括,也不能相互交叉。3、要避免從同一角度選擇論據;從同一角度選擇論據,就缺乏廣度,導致論據復沓單調,論證也就顯得以偏概全、蒼白無力;而從不同角度選擇論據,既豐富全面,使論證廣泛展開,又典型精練使文章嚴謹有力。4、並列式議論文特別要注意的是避免給人有泛泛而談的感覺,要注意點題。

2、並列式模式結構(2):分論據並列式

寫作基本要求:

主體部分是橫向展開的,各層次之間是並列關係。在論證過程中,為了充分擺事實,講道理,把幾個論據並列起來,這幾個論據之間的關係是平行的。

引論(提出論點)

論據① +分析論證

結構模式二: 本論(證明論點 ) 論據② +分析論證

並列

論據③ +分析論證

結論(照應全文) 論據並列

三,對照式

對照式的基本結構: 1.在序論部分提出中心論點。 2、在本論部分從正反兩方面提出分論點或擺去正反兩方面的論據,加以論證,最後進行結論。它的特點是兩種看法或論據之間為一正一反的關係,或通過正反對比明辨事非,或通過正反襯比突出其中一個方面的正確性。這種結構方式能起到對比鮮明、突出深化觀點的作用

1、基本結構(一)

正反對比:先從正面論述,再從反面論述(或順序相反)。

引論(提出論點)

論點正 論據(事實、論據)小結

結構模式:本論 對照

論點反 論據(事實、論據)小結

結論(評析照應)

2、基本結構(二)

破立結合:先論證正面的觀點,再批駁反面的觀點。

四、層進式

層進式的基本結構:文章各層次之間是層層深入,步步推進的,前後順序有嚴格要求,不能隨意改動。設問導思,縱深拓展,要鑽牛角尖

基本模式:

是什麼(概念) ——對任何事情,哪怕是極細小的事情,都採取認真鑽研的態度

為什麼(原因) ——搞學問“鑽牛角尖”才會有所成就,搞科技“鑽牛角尖”才有發明創造

怎麼辦(方法) ——要有認真的態度,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要掌握科學的方法

會怎樣(意義、作用、結果) ——發揚“鑽牛角尖”精神會多出成果,多造就人才

1、基本結構(一)

論述了“為什麼”後,進一步指出“怎麼樣”。

2、基本結構(二)

由此及彼,由近及遠,由易到難,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

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反思篇二

《勸學》可以説是議論文的典範了,可是教學過程中,問題不少。本文中心論點為“學不可以已”,分論點有三,一為學習的意義,二為學習的作用,三為學習的方法和態度。課堂上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老師,分論點是為了證明中心論點。這篇文章中,學習方法和態度怎麼能證明‘學不可以已’呢?”教了十幾年書,從沒有這麼狼狽過,我安慰好學生,回來後好好反思。百思不得其解後,我對議論文“論點、論據、論證三要素”理論產生懷疑。翻閲大量資料後,和大家做一交流。

一、議論文一定要有一箇中心論點嗎?

《拿來主義》有中心論點嗎?細細想來,沒有!舊教材中《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該文談了三個問題:“一個是主權問題;再一個問題,是一九九七年後中國採取什麼方式來管理香港,繼續保持香港繁榮;第三個問題,是中國和英國兩國政府要妥善商談如何使香港從現在到一九九七年的十五年中不出現大的波動。”對這三個問題,作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這些觀點中,哪一個是中心論點呢?哪一個也不是,此文沒有中心論點。《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週年大會上的講話》,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説:“全文的大體思路是,先敍述北京大學的創建和新中國成立的艱苦歷程,再充分肯定北京大學一個世紀來所作出的重要貢獻,然後強調科教興國和創建世界水平的一流大學,最後對青年學生提出四點希望,勉勵他們做到四個‘統一''。”在論述的過程中,作者提出了許多觀點。這些觀點中,也並沒有哪一個是作為中心論點的,此文同樣沒有中心論點。

二、議論文一定要有論據嗎?

《勸學》就沒有論據。以往有的教學參考書説這篇文章以“生動通俗的比喻為論據”,現行的《教師教學用書》也説文中有的比喻起“進一步論證”的作用。起“論證”作用的比喻是論據,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比喻不能作為論據起到論證即證明的作用,葉聖陶在上個世紀20xx年代就指出來了。他在《作文論》中説:“在這裏有一事應得説及,就是議論不很適用譬喻即比喻來做依據。……明白一點説,無論應用歸納法或演繹法,決不能從譬喻裏得到判斷。”《勸學》中的比喻既然不是論證論點的論據,那麼是什麼呢?正確的解釋應該是:這些比喻中的被比事物本體就是作者的見解本身。

三、一定要有論證嗎?

論證是對論點而言的,全文的論證過程是對中心論點而言的。這篇文章既然沒有中心論點,又何來論證中心論點的過程?

四、“闡述文”確實存在。

那些沒有中心論點、沒有論證中心論點的過程、沒有證明中心論點的論據的議論文,都是圍繞某一論題(往往就是文章的標題)闡述作者的一系列見解,其寫作目的並不是為了證明某種觀點是真理以讓讀者信服,而是為了闡明與某個問題有關的見解以讓讀者明白,有人稱這類議論文為“闡明文”。《勸學》也一樣,它不過是作者圍繞着“勸學”這一論題,從與之有關的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態度來闡述自己的見解。《師説》不也一樣。

五、反思議論文寫作教學。

新教材議論文少了,可大學聯考議論文卻越來越多。舊版教材的絕大多數議論文其實就是“闡述文”。無怪乎學生寫作很難出現“規範”的議論文。

很想大聲疾呼,“三要素”可休矣!!!

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反思篇三

議論文寫作是高中階段作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對高中生進行思辨能力訓練的極好途徑。議論文寫作的好壞不僅僅關係到學生在大學聯考中得分的高低,還關係着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及寫作能力的培養。但是,目前的現狀是高中生不會寫議論文,甚至是不知什麼是議論文。一提到寫議論文,學生就手足無措、抓耳撓腮、無從下筆。即便 逼 他們動筆,寫出來的文章也是千篇一律,十分乏味。個別學生甚至連議論文的 格式 都不懂,或論點不明,或論據不足,或論證不力,或結構混亂。寫不好加上不想寫,使得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步履維艱。 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主要從學生寫作和教師教學兩方面總結如下:

一、學生議論文寫作水平偏低的原因:

1、不知如何論述。好多學生碰到一個論題後,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如何展開。用俗話説,這是沒有找到論述的"竅門"。實際上,對某一問題進行論述,可以從不同角度展開。遵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即分別解決"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和"如何"的問題。如寫《誠信》,就可以寫什麼是誠信,如今社會為什麼需要誠信,如何做到誠信。

2、不會論證分析。論證就是要"擺事實,講道理",但具體到"如何擺"和"怎樣講"時,卻不甚得法。簡單點説就是不知道如何把論點和論據連接起來。往往是論點一擺,再緊接着就是 例如 ,或者寫上幾段名人名言,文章就結束了。中間沒有闡釋句,對論據也缺乏概括性的分析。總之一句話,有論點,也有論據,但水油分離,毫無論味。無非就是觀點加材料的疊加。這包括:a.不善於從現實生活中, 特別是從親身經歷中提煉論據;b.有了充分的論據,但在論證過程中,不能做到正反對舉,點面結合,詳細映襯,古今中外並存,事實事理俱在。於是,形成材料堆砌,使人莫衷一是.不會揭示材料的內涵。

3、材料積累不夠。舉例不過那麼幾個:中國的屈原、項羽、司馬遷、張海迪,外國的愛迪生、牛頓、居里夫人。即便列舉出來也不會多角度尋找與論點的關係,只是老一套。以致材料不能為觀點服務,説不出道理,為了湊足篇幅,只好寫些不着邊際的話。

知識面狹窄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學生不關心時事、不關注社會。許多學生仍然是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 。因此他們寫議論文僅僅是説説大話空話,引幾句名人名言,或用幾個陳舊得發 餿 的前人的故事。二是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儘管素質教育的呼聲很高,但應試教育仍暗潮湧動,學生忙於應付堆積如山的數理化作業,很少有時間看課外書,更不用説去讀讀政論文了 。

二、教師的議論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1、作文教學存在重記敍文輕議論文的輿論導向。一些專家認為大學聯考作文應寫富於生活氣息的活生生的記敍文,大力提倡寫記敍文。它可以讓學生關注自身生活,有話可説。而認為議論文需要一定的生活經驗的積累,邏輯思維能力要求過高,學生不會寫就不要寫。因此,這導致一線教師在寫作教學中忽視議論文。久而久之,學生也認為議論文不會寫無關緊要。

2、急功近利的教學方式導致教師不重視議論文教學。許多教師迫於應付種種考試而疲於奔命,卻忽視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的培養,如速讀習慣、作讀書札記習慣、使用工具書解疑的習慣等等。有時為了趕進度,隨意壓縮課時,把教材內容擠成 壓縮餅乾 硬餵給學生,結果食而不化,嚴重影響了閲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高。

3、議論文教學只把傳授議論文的基礎佈局和寫法方法當作提高學生議論文寫作能力的法寶,只講解與論點、論據、論證有關的寫作知識,或單一的指導學生議論文的結構,卻沒有或很少針對論證分析進行教學,以致於學生似乎聽懂了該怎麼寫的道理,掌握了議論文寫作的基本思路,但仍然不會論證分析,學生議論文寫作存在的問題絲毫沒有解決。

針對議論文寫作存在的雙方面的問題,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怎麼 辦?我想只有遵循八字原則:對症下藥、事半功倍。才是改變現狀的解決之道。

一、教師必須轉變觀念,重視議論文教學。

不論是議論文還是記敍文都是學生應該掌握的寫作文體,而且從某一程度上看,議論文比記敍文更加重要。議論文是用邏輯、推理和證明,闡述作者的立場和觀點的一種文體。

因此,在寫作過程中,論點、論據、論證過程缺一不可。議論文的這一特徵要求學生具有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好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良好的材料駕馭能力。可以説議論文寫作對學生的要求更高,學生學習議論文的寫作,可以鍛鍊他們的思維,使他們的心智快速成長起來。同時議論文寫作的高要求對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閲讀面和視野的擴大都有重要意義。

分析江蘇省20xx年至20xx年的大學聯考題目,有一大半題目也比較適合寫議論文。如20xx年的《人與路》,20xx年的《綠色生活》,20xx年的《品味時尚》,20xx年的《拒絕平庸》,20xx年的《憂與愛》。這些題目相對而言,記敍文寫作難度要大。而寫議論文思想更深刻,立意更高遠,更具備現實意義,文章更容易出彩。

所以,教師應該把議論文教學提升到與記敍文教學相同的地位,重視議論文教學,同時也要對學生強調議論文寫作的重要性,從思想上改變觀念。

二、教師要指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並學會挖掘、運用素材。 用事實證明道理,這是議論文最常見的説理技法,也是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廣泛運用的手法之一,其關鍵在於事例的選擇。優秀的學生往往能夠從熟知的事例中出新、出巧,轉換思維,給讀者以多方面的思想震撼,從而更好地論證話題。一篇好的議論文,必然有好的素材對其進行支撐。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對素材進行積累、挖掘和運用。

首先,指導學生建立 論據收集本 , 豐富自己的素材儲備庫。同時,教師在每天的課堂教學開始之前,可以要求學生將自己平時積累的素材在課堂上分享。也可以讓同學們把素材本互相傳閲、交流,這樣一個同學所積累的素材變為全班同學的素材。例如:"著名主持人楊瀾當年放棄央視主持工作,毅然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進修新聞傳播學,而今成為我國最著名的女主持人之一。"這一素材通過大家討論,發現這個素材可以用於:學會放棄、堅持等話題之中。學生通過這樣的機會,素材積累增加了,素材運用方向也增多了。

其次,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思考、挖掘素材運用的主題,選取不同的立意角度,針對具體文題提出符合題意並具有文化價值的論點,就能夠達到舊瓶裝新酒-創新的目標。例如:學生平時非常熟悉的"司馬遷發奮著書"的素材,很多學生會從司馬遷在逆境中奮進,還會從司馬遷不畏艱難著書等方面來利用這些素材。但是如果學生從更深的角度如"學會放棄,舍小我全大我",以及從相反的角度如"時勢造英雄,如果沒有當時的社會制度又怎麼會有司馬遷的發奮,又怎麼會有《史記》的流傳"等,這些相反或者是更深層次的角度進行立論,這對於學生的素材出新也是一條便捷的途徑。

長期堅持,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就可以積累一定量的具有文化內涵的論據素材以及形成對於文化現象的思維習慣。所以,素材積累不僅要多而精,更要會思考和運用。

三、教師要經常推薦優秀議論文,擴大學生閲讀量,培養學生的語感和良好的閲讀習慣。

語文學習的特點是舉一反三,厚積薄發。沒有金字塔形的堅實的基礎,學生是很難登上議論的高峯的。教師應積極向學生推薦優秀的議論文,擴大學生議論文的閲讀量,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教師可以推薦《雜文報》、《雜文選刊》、《南方週末》、《中國青年報》等報刊上的優秀議論文,與學生一起品讀。由於這些文章貼近現實,所以學生感覺容易親近,也容易從中學到議論的真本領。

同時,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習慣對一個人很重要,良好的習慣可以使人受益一生。葉聖陶先生十分注重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一些著名的語文教育家也同樣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如魏書生、錢夢龍、於漪等。我們要提高學生議論文閲讀能力,須讓學生養成以下幾種習慣:經常聽廣播看報紙的習慣,瞭解國內外大事,關心社會發展;快速閲讀的習慣,不求一目十行,但須通過迅速瀏覽,迅捷把握文章觀點;勤記讀書筆記的習慣,不斷積累知識,豐富自己的頭腦,充實自己的生活;認真書寫的習慣,儘量做到筆畫有來歷,書寫整潔美觀。

四、教師更要教給學生分析説理的方法,摒棄 觀點+材料 的簡單模式。

大學聯考作文評審組曾這樣評價:大學聯考通常有一類考生,他們寫議論文的時候,只會提觀點和擺材料,通篇作文沒有一點自己個人的意見和看法,這類考生往往缺乏對事物的認知和辨析能力,這類作文只能給到中等或以下檔次。

縱觀近幾年來的大學聯考議論文作文,凡是得高分的文章,大多數以説理見長。對文章進行道理分析,可以增加論證的深度,更能顯示出作者思維的縝密。 講道理 是議論文寫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講道理可以使論點旗幟鮮明,提倡什麼反對什麼都給人以清醒的認識。而論據通過分析,可以揭示其中所藴涵的道理,説明其與論點的聯繫,使論點與論據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一句話:論點是統帥,論據是士兵,論據要為論點服務。分析論述不能空談抽象的道理,而必須擺出事實再講道理,即用材料證明你的觀點。要使材料能充分證明觀點,就必須通過分析,把材料與觀點之間的內在關係證明給人看。

通俗地説,證明給人看的過程,就是分析、論證。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分析説理的基本方法,讓學生學會擺事實,講道理。論證方法常用的有以下五種:

1、因果分析法:就是抓住論據所述的事實,並據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種分析方法。這種分析法就是從因果關係上把論點與論據聯繫起來。具體説,就是對事例中的行為,沿着 為什麼 這條思路,探求其根源,發現其本質,使內容逐步深化。

如:三國時的馬謖乃蜀軍一員大將。鎮守街亭,他把二十萬大軍駐紮在高山上,久經沙場的老將王平力勸他撤離此山,理由讓在場的將士信服,但唯有馬謖仍然堅持自己的意見,結果被司馬氏圍山斷水,放火燒山,蜀軍不戰而亂,幾乎全軍覆沒。馬謖也依軍法被處斬,身首異處。

街亭失守,是因為馬謖不懂兵法嗎?不,他自幼熟讀兵法,曾獻計於諸葛亮,使其七擒孟獲,平定南方邊境;又離間曹睿與司馬懿,使司馬懿被罷官歸田。馬謖的失敗,是因為他狂妄自大,固執己見,不能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

2、假設分析法:運用逆向思維對論據作反向假設,推測在這種虛擬的條件下可能產生的某種結果,從反面論證論點的方法。運用幾個假設複句要從實際出發,當然從不同的角度來假設,分析會比較全面,説理也比較深刻,行文也會增強氣勢。

如:某同學在論證 信念 的重要性時,引用司馬遷的例子,説他受了腐刑之後, 但他沒有去死,是完成《史記》的信念支撐着他,使他有了繼續活下去的勇氣和決心。這個信念支撐着他,讓他最終完成了《史記》。 接着,這個同學分析道:如果司馬遷沒有一定要完成《史記》的信念,那麼他絕沒有那麼頑強的意志活下去,那司馬遷其人也不會為後人所知,今天還會有這麼完整而珍貴的、被譽為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的歷史資料《史記》嗎?正是信念,支撐着司馬遷,使之成為了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史學家。

上面文字在舉例後,接着用 如果那麼 從反面假設分析,從而論證信念的重要性。

3、對比分析法:舉出正反兩個例子從而構成鮮明的對比,然後用比較對照所得出的結論來聯繫論點的方法。對比評析法適用於對比論證,分析文字圍繞對比展開,對比後的結論要與論點相吻合。

如:普希金説: 大石攔路,勇者視為前進的階梯,弱者視為前進的障礙。 強者有頑強的毅力,對 攔路石 毫不畏懼,把它當作鍛鍊自己的機會,而後一種人因為缺少一股拼搏的毅力,不懂得成功來之不易,光看到別人的成功,看不到成功所付出的艱辛的勞動,面對 攔路石 知 難 而退,或者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最終還是一事無成。

4、引申類比法:這種方法,就是把列舉的事例加以引申或類比,聯繫實際,突出其觀點的現實意義。

如:英國數學家多番維爾傾注了三十多年的精力,把圓周率值推算到小數點後八百多位。可是後人發現,他在第三百多位時就出現了錯誤,也就是説,他後面二十來年的努力都是白費。科學是容不得半點馬虎的,多番維爾如果能在推算過程中經常客觀地審查自己的步驟和數據,就可能不會留下這個遺憾了。科學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常常聽人後悔自己什麼做得不好,什麼不該做,事後再多的悔恨也於事無補,我們應該從中吸取教訓,對 出 的意義有一個更好的認識。

這段話由英國數學家多番維爾的事例,引申出 一個人做人、處事或認識社會應 出乎其外',審察反觀,這樣才不會犯錯 的道理。把事例引申類比,從而使讀者從中得到啟發和教育。

5、論據引申法:舉了一個例子作為論據,論據裏面存在某種苗頭,就着這個苗頭引申出去,設想出某種結果。

如:繆賢心胸開闊,他發現藺相如的才德,並 不因為他出生卑賤而瞧不起他,而是不怕羣臣嘲笑,把藺相如推薦給趙王,得以出使秦國。藺相如此去吉凶難料,雖然他有勇有才,但未必能旗開得勝,若是此去非但沒有換回秦國的城池,連 天下所共傳寶 的和氏璧也被秦國奪走了,辱沒了趙國的威名,那麼趙王一怒之下,恐怕不只是殺了藺相如一個了事,連繆賢也將因推薦庸才之過而受到牽連。但繆賢並不懼怕這些,他識才敢用,非常信任藺相如,置個人安危於不顧,毅然把藺相如推薦到趙王面前。若非出於對國事的關心,是難以做到的。

材料分析的方法有許多。同一論據,可以採用多種分析法,到底用哪一種,要視具體情況而定。而且,有時常綜合運用幾種方法。但無論運用哪種方法,都必須記住,分析的目的是為使論據更好地證明論點,使論點更加突出,更具説明力,因此,分析必須緊緊地圍繞論點。

總之,議論文寫作教學是一項艱鉅的工程,既需要牢牢打好基礎,又需要宏觀的構建能力,更需要微觀的精雕細琢工夫。教師必須要循序漸進,有條不紊,既要激發學生的議論文寫作興趣,又要引導學生逐步掌握議論文寫作的寫作技巧,最終才能打開學生思路的閘門,激活學生的寫作思路的靈感,寫出有思想內涵和獨特個性的議論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shi/nl0er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