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節日習俗 >

處暑代表什麼?處暑養生妙招

處暑代表什麼?處暑養生妙招

“處”是指“終止”,處暑的意義是“夏天暑熱正式終止”,被認為是代表天氣由熱到冷交替的轉折點。處暑後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氣濕度低。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容易出現口鼻乾燥、咽乾脣焦的燥症。這個時候,人應該如何養生呢?

處暑代表什麼?處暑養生妙招

8月23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處暑,也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

處暑養生 三個妙招趕走秋乏 宜安靜性情

一味“降火”,反而會引火燒身

小張最近吃東西沒太注意,結果上火了,臉上冒痘痘,肚子還很不舒服。他自己到藥店裏買了些清熱祛火的藥,但是吃了三天後,反而開始拉肚子了。

像小張這樣的病人在生活中很常見。其實,上火可以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內火旺盛引起的上火,這時可以吃些清熱、滋陰的藥物。

還要注意的是,食積也會上火,有些人因為脾胃本身比較虛弱,吃的食物沒有好好消化,結果積存在胃中化成火。

而大家都知道,涼性的藥物才能克火克熱。這時候有些人本身脾胃就比較虛弱,再吃些涼性的藥物,會導致脾胃更加虛弱,不僅沒有祛火,反而使脾胃更加受傷,拉肚子也就很正常了。

因此,處暑過後,秋天馬上要到來,天氣會幹燥多風,很容易出現上火。上火的時候,如果還伴有肚子脹、舌紅、口臭等,最好還是到中醫院去看一下,在醫生的指導下兼用神曲、麥芽、砂仁等健脾的藥物為好。

天氣轉涼,防寒有竅門

處暑以後,天氣逐漸轉涼,最近大家都明顯感覺到,晚上不蓋條毛巾被已經不行了。其實這時候白天仍然很熱,“秋老虎”會開始發威,但是晚上卻很涼爽,晝夜的温差也比較大。大家要注意,晚上睡覺的時候,不要再像夏天一樣,門窗大開,最好關上窗户,還要蓋上薄被,以防夜裏受涼傷及脾胃。

另外,有句養生諺語叫“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秋凍”就是説秋季氣温稍涼爽,不要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適宜的涼爽刺激,有助於鍛鍊耐寒能力,在逐漸降低温度的環境中,經過一定時間的鍛鍊,能促進身體的物質代謝,增加產熱,提高對低温的適應力。同樣道理,季節剛開始轉換時,氣温尚不穩定,暑熱尚未退盡,過多過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氣温回升,出汗着風,很容易傷風感冒。

秋季應肺,多吃時令水果

根據中醫上的説法,肺臟應秋,所以秋天人的肺氣比較旺盛。而“肺氣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強肝木”。

因此,秋天飲食可以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酸性的食物,而秋天的很多時令水果都有這些作用,如梨、山楂、葡萄、百合、冬瓜、大棗等。同時,要注意少吃辛辣食物,如花椒、桂皮、生薑等,因為這些食物容易生燥生火。

處暑時節“宜安靜性情”

“處暑養生應安靜性情,早睡早起。”養生專家李文臣説,處暑是一個反映氣温變化的節氣,時至處暑,雖然白天天氣仍然炎熱,但早晚已有涼意,秋燥也逐漸明顯,此時養生也要適當調整。

處暑應重視精神調養。李文臣説,時至處暑,秋意越來越明顯,大自然逐漸出現一片肅殺的景象,此時人們容易產生悲傷的情緒,不利於人體健康,因此,在精神調養上,處暑時節要注重收斂神氣,使神志安寧,使情緒安靜,切忌情緒大起大落,平常可多聽音樂、練習書法、釣魚等安神定志的課外活動。

在起居調養方面,李文臣指出,處暑後氣温逐漸下降,氣温日較差增大,此時,在起居方面,要注意根據氣温適時添減衣服。處暑節氣正是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起居作息也要相應地調整,要注意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避免秋天肅殺之氣,早起有助於肺氣的舒展。

運動飲食養生正當時

“處暑後,氣候宜人,適宜户外運動。”但李文臣建議,處暑後運動量不宜太過,儘量選擇運動量較小的活動,避免大量出汗,以傷陽氣。

在《遵生八箋》就有每日寅時(凌晨3-5點),正坐,向左右轉頭,兩手捶背各五到七次,然後牙齒叩動三十六次,調息吐納,吞嚥津液。可以看出古人也重視處暑後的運動養生。簡單易行的運動很多,要因人而異,比如可做廣播體操,打太極拳、散步等。

“處暑節氣肝心少氣,肺臟獨旺,飲食上宜增鹹減辛,助氣補筋,以養脾胃。”李文臣建議飲食上宜多食鹹味食物,如可多食荸薺、沙葛、粉葛等,少食辛味食物如姜、葱、蒜、韭菜、八角、茴香等。

另一方面也可多食新鮮果蔬、多食銀耳、百合、蓮子、蜂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等清潤食品,以防秋燥。為順應肺臟的清肅之性,還可結合藥膳進行調理。

三招應對秋乏

俗語説,春困秋乏。那麼我們該如何解除秋乏?

一要保證充足睡眠。處暑後天氣變涼,就該改變夏季晚睡的習慣,儘量爭取每天多睡一個小時,晚上10時前入睡最好,並要早睡早起,以提前進入防秋乏的“備戰”狀態。此外,還要適當午睡,這利於化解困頓情緒,特別是老人。因為老人的氣血陰陽俱虧,會出現晝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現象。因此,古代養生家認為老人宜“遇有睡意則就枕”。

解秋乏還可以通過飲食來調整。保持飲食清淡,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食物。多吃含維生素的食物,如西紅柿、辣椒、茄子、馬鈴薯、梨等;多吃鹼性食物,如蘋果、海帶以及新鮮蔬菜等。適量增加優質蛋白質的攝入,如雞蛋、瘦肉、魚、乳製品及豆製品等。

還有就是加強鍛鍊。鍛鍊以早晚為好。伸懶腰也可緩解秋乏,特別是下午感到特別疲乏,伸個懶腰就會馬上覺得全身舒展。

“室內養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蘭、斑馬葉橡皮樹、文竹等綠色植物。”李文臣説這樣可以調節室內空氣,增加氧含量。

注意養陰

進入秋季,雨水逐漸減少,“燥”為秋天的主氣,而燥最易傷陰,因此,秋季養生要注意養陰。第一、要多喝水,以補充夏季丟失的水分。第二、走進大自然的懷抱,漫步田野、湖畔、公園,接接“地氣”。第三、汗出過多會損人體之“陰”,所以秋季鍛鍊要適度,避免大汗淋漓。

注意防燥

秋天雨水少,天氣乾燥,中醫認為,秋天對應的臟腑為肺,因此,秋氣與人體的肺臟相通,燥易傷肺,肺燥容易出現皮膚乾燥,咳嗽少痰、口乾舌燥等症狀。此外,因肺與大腸相表裏,腸燥則容易出現便祕。所以防秋燥,重在飲食調理,比如適量的喝些淡茶、豆漿,食用一些能夠潤肺清燥、養陰生津的食物,如梨、甘蔗、荸薺、百合、銀耳等。

“老毛病”易復發

不少關節炎患者因為立秋過後不注意保暖,還經常吹空調、吹電扇,結果導致舊病復發。此外,像肩周炎、頸椎病、痛風等“老毛病”,在這個階段復發的概率也很高。

老毛病易復發除了慢性頑疾外,像秋後腹瀉、胃炎和腸炎等,在這個季節,稍不注意,也很容易發作,而且久治難愈。另外,老人在這個多變的季節裏,也容易感冒、發熱。因此,專家提醒,在立秋過後,每日早晚的温差較大,老年人在入秋後更要特別注意保健防病。除此之外,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也容易在季節交替的時候發作,抵抗力較弱的老年人,除了要留意温差變化,適當添衣之外,在平時也要多做一些運動。

夏秋更迭之際也正是高血壓病、冠心病、心肌梗塞、中風等疾病的高發期。中老年人不要讓自己受到“冷刺激”,如不要吃過多的冷飲料,不要用冷水洗澡、洗腳;夏天時很多人喜歡開空調睡覺,但立秋以後的睡眠,要特別避免受涼氣侵襲,晚上睡覺温度低時,要注意保暖。老年人起牀動作宜緩慢,做到“三個半分鐘”:起牀前伸個懶腰牀上坐半分鐘、牀沿坐半分鐘、下牀站立半分鐘,然後洗臉、刷牙,適量飲水。

秋後出遊要“六防”

一是防意外。老年人出遊時,行動宜謹慎小心,坐車、乘船、登山時均要結伴而行,相互照料;同時,要精心安排旅程,儘量減少勞累。

二是防過敏。過敏體質的老人,要儘量迴避有花處,或事先口服防過敏藥物。

三是防暈動。經常暈動者,可隨身攜帶相關藥物,並於行前半小時服用。

四是防跌倒。老年人外出時,最好帶上手杖以防跌倒;一旦跌倒,不要急於扶起,應弄清原因後再作處理;如跌倒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可能與道路有關,注意是否骨折;若跌倒在廁所裏,可能是由排便引起的暈厥或腦血管意外;如面色蒼白,脈搏不清,經簡單處理後要速送附近醫院診治。

五是防痢疾。在外就餐時要注意飲食衞生,不要吃生、冷、不淨之物。

六是防感冒,秋季天氣變化無常,外出時要帶足衣服,攜帶雨具;不要坐在潮濕的地面上,切忌迎風而立,避免受涼;睡前要用熱水洗腳,睡時適當墊高腳部,以促進足部的血液循環。

標籤: 處暑 養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xisu/9oonk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