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講話稿 >科教文衞講話稿 >

也談學校文化

也談學校文化

各位領導、各位同道:

也談學校文化

我沒有資格站在這裏説話,所以不好意思。但領導安排了,我又必須完成任務,所以我又不得不站在這裏。今天不敢講得過於認真,估計大家不會喜歡;也不敢講得太“水”,因為領導會認為我不尊重他們。那我就講一個半認真,我就講個老題目《淺談學校文化》。談“文化”似乎成了近十年的一種時髦,吃飯叫飲食文化;喝酒叫酒文化(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品茶叫茶文化(自古佳茗似佳人,品茶猶如品佳人,所以我喜歡品茶);方便叫廁所文化(有飛機場男廁所冠名為“聽雨軒”,女廁所為“觀瀑亭”,還加一付對聯:多少帝王將相相在此忍氣吞聲,無數貞烈素女為它寬衣解帶);連嫖娼也講文化,叫“青樓文化”(妻不如妾、妾不如姬、姬不如偷……)。學校是傳播文化的地方,當然要講“文化”了,所以我也趕一趟時髦,淺談學校“文化”。那麼,什麼叫“文化”呢?

一、什麼叫學校文化

我們來看看什麼是文化:

《易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據專家考證“文化“一詞的出處大概就在這裏。其意思是觀察天文,可以知道時令的變化,根據自然規律進行耕種;觀察人文,可以知道社會發展,根據共其規律教化人們,達到社會和諧。

《現代漢語詞典》對“文化“的解釋有三種含義:

1、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2、考古學用語。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同分佈地點的遺蹟,遺物的綜合體。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紋口文化等。

3、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如“學習文化”,“文化水平”等。

我們所説的學校文化中的“文化”是第一種意思“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特指精神財富)

台灣學者龍應台説:“什麼是文化?它是隨便一個人迎面走來,是他的舉手投足,他的一顰一笑,他的整體氣質。他走過一棵樹,樹枝低垂,他是隨手把枝折斷扔掉,還是彎身而過?一隻滿身是泥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憐憫地避開,還是一腳踢過去?電梯門打開,他是謙抑地讓人,還是霸道地把別人擠開?一個視力不好的人與他並肩路口,綠燈亮了,他會不會攙扶那人一把?他怎麼從賣菜的小販手中接過找來的零錢……這些都投射出一個人的文化。所以,著名作家樑曉聲説:“文化是根植於內心的修養;是不需提醒的自覺;是約束條件下的自由;是替他人着想的善良。”有些人是有知識無文化,而一些長者無多少知識卻很有文化。文化對於一個人來説就是他的氣質、風度、智能、品行的總和。對一個單位或集體來説文化就是它的品位、品牌、口碑的總和,是這個單位的基因或靈魂。(一提城管,人們馬上就會想到霸道、無素質、欺軟怕硬等聯繫起來。)

什麼叫學校文化呢?

學校文化是指校園物理環境所體現出來的文化意藴和全體師生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積澱和創造出來併為大家認同和共同遵守的價值觀、行為準則、行為模式的總和。校園文化不等同於學校文化。它只是學校文化的一部分。“學校”是“種”概念,“校園”是“屬”概念。校園文化主要指學校的環境文化,是學校文化的組成部分。這猶如“企業”是“種”概念,而工廠、公司是“屬”概念。我們説企業文化,而不説工廠文化和公司文化一樣。更不能以校園文化來取代學校文化,那樣就本末倒置了。校園文化可以複製,有錢即可,用“打造”就能夠實現;而學校文化是不能複製的,要用“建設”,這是一個長期的複雜的過程。

二、學校文化包含的內容

1、環境文化:是一種外在的、外顯的文化,即所藴含的文化硬環境如校園建築、佈局、校舍內部的陳設、佈置、校園的綠化、美化等。它是承載學校文化的基本條件和基礎。

2、制度文化:是指學校的傳統、習慣和學校師生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制度文化是一種管理文化,它是學校文化的重要內容。

3、精神文化:指學校辦學思想、辦學品味、辦學特色、師生的價值追求等的集合體。它是學校文化的核心。

三、學校文化建設的初步探索

(一)因地制宜,着力打造學校環境文化

人們都説“人傑地靈”,我要説地靈方使人傑,環境陶冶眾生。學校選址最理想的是遠離喧譁的鬧市,山青水秀,幽靜的地方。比如,古代的書院,大多建在這些地方,著名的六大書院無不如此,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應天府書院、嵩陽書院、石鼓書院、茅山書院。但現實往往不允許,尤其是國小必須符合《義務教育法》“地方各級政府,應當合理設置學校,使兒童少年就近入學”的規定,國小生年齡小,上學、放學遠了不方便,附小、三小、二小生源爆好,倒不完全國為是管理就有多到位,教學質量就有多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三所學校正處在人中集中的中心地帶。而一小、四小、佐橋、星光、蜂蜜國小生源相對不足,主要是居住人口不集中,如果把附小搬出去老百姓會有意見,唯一的辦法在原址擴建,才能解決超大班額問題。附小現在的班額是平均85。所以,學校選址除了從理想狀態考慮,還要因地制宜。學校的建造要符合風水的要求。這並非迷信,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據説大學建築專業要把此課列為選修課。它的主要理論是“前有照,後有靠;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寧願青龍高萬丈,不讓白虎一探頭”。大門被稱為“氣口”,是吐故納新,吐濁納瑞的地方,不要被高大建築所阻擋,不要堆放雜物,不能置放垃圾桶或垃圾坑。也不能一條直路直通大門。大門要儘量氣侲一點,大小要符合門徑尺的尺度。要開門見紅,即見喜,給人以精神的振奮;開門見綠,即有春機盎然之氣。附小環境基本符合風水之要求, 附小的大門前有“照”—街道(金馬街,有水才有靈性)後有“靠”—青山或高大建築物,後有教育局,這就是學校最大靠山。右邊的青龍“慎思樓”(六層)遠遠高於右邊的白虎“博學樓”(四層),這個佈局就象母親懷抱着嬰兒,給人以平安、安全之感。附小雖然只有18畝,但我們巧妙設計,花草樹木佈局錯落有致,疏密合理,力爭做到“春有花、夏有蔭、秋有香、冬有綠”。學校大門的門聯是中國當代文化巨匠郭沫若撰聯,省書協副主席著名書法家手書的“一代英雄從小看,滿園桃李向陽開”。大門的右側牆壁上的鍍金銅字是小平的“三個面向”,這是學校工作的指導方針;左側牆壁上是知名作家張毅先生創作,蘭亭獎獲得者著名書法家陳敦良先生手書的《致仁師附小的孩子》的寄語。文化石上是知名書法家萬耀宗先生的篆書“國小大雅”彰顯了學校的辦學目標。“慎思”樓頂矗立着十四個黑體大字“一筆一畫寫好字,一生一世做好人”的校訓。還掛着一幅對聯:“講禮儀重修養書香校園添錦繡,樹新風促和諧文明教壇增光輝”突出了每年學校工作的主題;樓道上懸掛着催人奮進,讓人警醒的名言、警句。教室處面牆壁上掛有按黃金比例裝裱的師生名家書畫作品。學校各辦公室的佈置獨具匠心,充分體現了各自的職責和學科特點。各班教室佈置簡潔、温馨、各美其美。實驗室、微機室、舞蹈室、圖書室設備齊全,充分使用。教育局、進修校地盤化撥給附小後,我們設想進行改擴建,首先將進修校、教育局公房全部撤除,在進修校沿山邊小青瓦修一排高大氣派的72間教室的綜合樓,將底樓設為風雨操場(約1600m2)完全能夠解決附小平均班額85人的超大班額問題。以後再撤除私房,騰出學生活動場地。在綜合樓上裝修學術大廳、圖書館、藝術陳列室、“教工之家”等。改造學校大門,建文化長廊和宣傳櫥窗。若干個雅緻的花園,像公園一樣把花草圍起來,安上木凳,讓學生能親近花草、樹木,能聞到花香,能為學生遮蔭。在改擴建的同時可以考慮在附小的操場下修建地下停車場,緩解城區停車壓力,又具經濟價值。待附小徹底改擴建完成以後,學校環境的育人功能才能比較完美地發揮。學校環境文化的育人功能不能忽視,是學校文化的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以為校園文化就是學校文化的認識是片面的。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教育局長到一所農村學校視察,這所學校有六個園:花園、竹園、茶園、菜園、果園、豬園。學生和教師都參加這六個園的勞動與管理。校園裏四季都飄溢着花香,師生經常品嚐自己種植的蔬菜、瓜果,學校每月宰兩頭豬,改善師生生活……校園生機盎然,看到這些,局長非常興奮。這時,校長對局長説希望撥點錢,在學校建一座雕塑和一排宣傳櫥窗。聽了校長的話,局長對校長説:“學校的這六個園就是六座有生命的雕塑;六個園就是沒有框框活的宣傳櫥窗;這六個園就是學校的文化,首先把這六個園建設好,學校文化就在這裏面了。”其實評估一所學校除了看學校那些顯性設施,標誌物外,更應看學校特點和隱性教育功能。我們建設美麗的校園環境不是給領導者參觀都看的,是給師生受教育“用”的。那些喊口號、擺樣子、中看不中用的東西要儘可能少些。(我在心裏發過誓,學校內部堅決不寫一副迎合當前政治的標語,但許多時候做不到,比如“三讓一樹”,毫無意義,説的都是廢話,全省各地當年都寫,還不斷召開研討會,我就不寫不參加這樣的會),有些擺設的東西看似漂亮,不能深入人心,沒有教育功能,其實不是學校文化,而是文化垃圾。成都的一些國小就熱衷於搞這個東西,找一個所謂的專家來策劃,再把策劃交給一個什麼文化公司去施工,有一個什麼詩意學校把杜甫的詩寫來全校到處都是,辦公室、會議室、樓頂活動室好多老師都摘錄了兩句詩用條幅掛出來,我仔細看了,有些詩都寫錯了,條幅全是電腦上做的且是同一個字體,但簽上了自己的大名還蓋了印章,這在書畫界是要鬧笑話的。一個不足10平米的書屋擺幾把椅子,放上幾支毛筆就掛個什麼詩社的名字,全校幾千學生就在這裏活動起來了?校長的講話稿都是專家幫助寫的,每次去聽介紹全是一模一樣的,就是這個講稿可以去全國各地講,除了這個就講不出來了,校長文憑還高得嚇人喲,什麼清華、北大研究生,其實初始學歷和我一樣是個中師生。我參加省上國小校長提高培訓時,組織我們去看了一所彭州很有名的一所學校,學校大門上方用木板寫了這樣幾個字:“和而不同,同而不和”,解説的老師對我們説,這是他們的辦學理念,我問她是什麼意思,她一句話都説不出來。又去參觀學校的圖書室,圖書室的門口寫了一副對聯是繁體字:“雨過琴書潤,風來翰墨香”,我問她怎麼念,她説認不到,我只笑了笑,在書桌上放了許多很漂亮的書籤,給我們介紹全是學生自己設計製作的,我們信以為真,結果我們出了校門,在街上的小攤子上看到到處都是這種書籤。我一直認為這是在造假,我認為學習別人要學他們的精神實質不能學表面的東西,這些東西對教育無用,鬧命傷財。我敢肯定地説,在中國可以完全有經濟實力複製幾所哈佛和劍橋大學的一切物理環境包括文化符號,甚至超過這兩所學校,但是在現目前中國就辦不出半所哈佛和劍橋來,因為精神層面的東西是不能複製的。

(二)切實完善學校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的功能是對人產生約束和激勵作用,它包含以下三個層面的內容:

1、傳統:即學校多年以來行之有效的一些做法。比如附小的“四節”即每年3月-4月的讀書節;5月-6月的藝術節;9月-10月的科技節;11月-12月的體育節。每週一全校師生穿校服8:10學校操場參加升旗儀式,每週二至五第一節課上課鈴響後,師生站在教室,面對班級國旗升旗,呼校訓。每年的最後一次會就是教代會,教代會除代表參加外,要求全體老師列席,邀請部分退休教師列席,有時也邀請部分領導出席並講話,教代會後集體聚餐團年。團年結束校長和主要領導成員一起拜訪、慰問前幾任校長、副校長。每年秋季舉行盛大的開學典禮,歡迎新教師、新同學(新同學家長也參加)師生要面對國旗莊嚴宣誓,還有三四個精彩的節目表演。每年如3月5日(如逢週六、週日則提前)全校都要舉行慈善捐助儀式。

2、習慣:即學校約定俗成的,沒有政策和法律依據的但師生認同的一些做法。比如附小男教師生日逢“九”,女教師生日滿“十”,學校要給他送一張温馨的賀卡,幾百元的紅包;(含退休教師)凡滿80歲的教職工學校則年年如此。每年的8月8日校長將分別約見各分管副校長和主任,談對新學年的工作目標及要求,聽取他們的意見,8月28日全體行政會研究佈置學年工作及開校工作,8月30日9點全校教職工大會,校長要充滿激情地做主題工作報告。我在文宮國小當校長時每年新年鐘聲敲響之時我要委託賣煙花的老闆拉至少3000元的煙花到學校後操場燃放,花一點錢在新年之際讓老百姓唸叨一下這個學校,在新年之際給老百姓帶來點歡樂為什麼不可?給學校師生帶來點自豪感,為什麼不可呢?每年正月初六是板燕國中畢業班補課開始時間,8:00校門口必定要放鞭炮,(質量年年高,江校長在任時都如此,質量高與放鞭炮之間有不有關係我還沒有認真研究過,但至少給了師生一個心理暗示,我們這屆畢業班又是特等獎,心理暗示是有作用的。)

在學校如果能形成優良的傳統與良好的習慣,這個傳統能使師生在思想上、心理上、行動上早作準備,傳統與習慣就成為了學校獨特的文化。它克服了學校管理的盲目性與隨意性。

3、規章:是師生行為的準則和考核評估的依據,它是制度文化的主要內容。學校的規章即要保持相對的穩定性又要與時俱進,在廣泛徵求教職工意見、建議的基礎上對規章進行調整、廢除、補充或重新制定。

對過去明顯有失公平、不利於調動教職工積極性的規章要立即廢除或逐步廢除。附小原來有一個規定:凡調附小不滿5年者不晉級,這是有明顯的排外思想,也不符合政策,要堅決廢除。前年就廢除了,有個別教師就給局長寫信:“堅決要求局長撤消校長的決定,我不為所動。住在校內教職工水電費原來只象徵地交每方0.2元,明顯對住校外教師不公平,去年也改為按實際價收,有個別教師大吵大鬧,也要堅決執行。

學校規章不是越多越好,越細越好,校長對學校管理要做“減法”而不是做“加法”,“管是為了不管“。學校規章校長只需要清楚三個就行了,《崗位設置辦法》、《年度考核方案》、《績效工資發放意見》崗位設置附小的排序辦法:1任職年限+工作年限;2校齡;3看誰先退休;4近三年年度考核;5發揚風格;6崗位設置領導小組無記名投票決定。一般到第三步就定下來了。年度考核:德育35%、教學45%、教師個人專業化發展20%、優秀指標按15%分配到各年級組,各年級組按考核得分確定優秀,學校負責審查。績效工資發放:班主任佔總金額15%,副校長按班主任的1.2倍計發,中層幹部按班主任津貼標準發放。班主任津貼按一等二等兩個等級發放,班主任工作得分在平均分以上為一等,其餘為二等。德育、教學也按一二等發放,平均分以上為一等,以下為二等,等差40元。專業發展:每人全年按100元計,全校總金額÷全校教師專業化發展總得分×個人得分=個人專業化金額。課時津貼每課時5元。特別規定,違法亂紀者、發生重大安全責任事故者、德育、教學平均分比總評分低5分者,年度考核不評優、不得績效工資。

讓學校制度、規章盡力做到公平、公正、客觀、規範、科學。充分發揮制度文化對師生的約束和激勵功能是校長的份內之事。

三、構建科學、人文、向上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核心,它是學校工作的靈魂。是衡量學校辦學品位的主要尺度。

1、確立並堅持科學的教育思想 一所學校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目標、辦學特色、校訓、校風、學風、教風、學校精神上。在校歌、校徽、校旗、校呼、學校卡通形象上也有所體現。中外名校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發。

北大校訓:愛國、進步、科學、民主。“民主與科學”成為了新文化運動的旗幟。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的“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教育思想是有超人魄力的,他允許在一個學校有不同的聲音,不同的信仰,真正做到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革命黨人的叛徒劉師培都同時在北大當教授,蔡還邀請著名保皇黨人辜鴻銘到北大做講演。北大不僅是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中國曆次政治運動差不多都是從北大開始的,北大往往最早按觸新思想、新觀點。北大人思想前衞很激進,據説進北大會看到許多學生、教師在禮堂或露天搞演講。北大出了一批思想進步、才華出眾的專家、學者。陳獨秀1916年任北大教授,加入《新青年》編輯部,五.四時期與李大釗等人開展”問題與主義“的辯論;胡適著名的《少談點主義多研究些問題》在青年學生中引起極大反響。1918年李大釗任北大圖書館館長,發表了著名的《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勝利》,向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馬寅初,北大經濟學教授。1919任北大第一任教務長,1951年任北大校長,1960年4月發表《新人口論》被批判為“新馬爾薩斯”,被迫辭去北大校長。劉半農、錢玄同兩人都是從事音韻學研究和國文研究的,他們的思想對文學青年影響深遠,轟動一時的文學“雙簧信”就是兩人制造的。新文學開始,特別需要反響,特別是需要來自“反”的那一方,苦於一時不見,兩人就商量着製造一個。於是錢玄同化名“王敬軒”歷數新文學的壞處,劉半農則一一駁斥,這就是轟動一時的“雙簧信”,真劉半農罵倒假“王敬軒”新文學乃告成立,這樣的事情現在看來,真有些行為藝術的味道。劉半農主張廢文字,錢玄同提倡簡化漢字,漢字橫寫,採用新標點符號等等,對中國文學有很大的貢獻。

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早在19XX年清華學堂初創時就提出“以進德修業,自強不息為教育之方針”《清華學堂章程》,19XX年著名學者梁啟超先生蒞臨清華作《君子》為題的講演,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勉勵學生,後被鑄入校徽高懸於大禮堂的上方,成為師生共同遵守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意謂: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於此,君子應剛毅堅卓,奮發圖強。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德厚得來可以承載萬物)這個校訓對學子和學校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中國乃至世界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梅貽琦校長(1931年12月-1948年12月)的辦學思想對清華影響最大,他説:“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而有大師之謂也”,大學的確不是看有多少大廈,而是看鑄造了多少大師。北大與清華學子相比,北大學子思想活躍,是運動的先鋒;而清華學子求真務實,是國家的棟樑。清華大學在中國有兩所,一所在北京,一所在台灣(新竹),兩個清華大學都秉承校訓,為中華民族培養人才。學校文化具有歷史傳承性。美國哈佛大學校訓:“以柏拉圖為友,以亞里斯多德為友,更要以真理為友”,在哈佛大學的校門有一句話:“為學習知識和增長才幹走進來,為服務祖國和世界走出去。”服務祖國是應當的而服務世界主口氣就很大了,有濃厚的霸權主義和擴張主義的色彩。哈佛的學生一跨進校門就給他們灌輸的是這種文化。

劍橋校訓:劍橋——求知學習的理想之地(象廣告)

麻省理工學院校訓:即學會動腦,也學會動手。

斯坦佛大學校訓:願學術自由之風勁吹。

康奈多大學校訓:讓任何人都能在這裏學到想學的科目。

美國兩點軍校校訓:榮譽、責任、國家。校園裏有一尊塑像是雷鋒,學校教育學生要做一個忠誠的戰士。

北京林業大學校訓:養青松正氣,法竹梅風骨。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校訓:不作假帳。(朱鎔基總理題寫的,朱説:“我希望國家會計學院畢業的每一個學生永遠都記住這四個字的校訓。朱很少題字,大概題了兩次,另一次是清華建校100週年題:春風化雨,水沐清華,養我育我,終生難忘)。

人民大學校訓:實事求是(這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

南開大學校訓:允公允能,日新月異。

北京舞蹈學院校訓:文武相融,德藝雙馨。

中國地質大學校訓:艱苦奮鬥,求真務實。

北京師範大學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四川大學校訓: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南開中學精神:特立獨行,不卑為亢(當年蔣介石三次到校拜訪南開中學校長張伯苓,校方沒有三呼萬歲,在強權面前表現出一種特立獨行,不卑不亢的精神氣質,憑藉這種精神培養了兩位共和國總理,71位院士,省部級幹部56位,其它各界精英就更多了。毫不諱言地説南開是嚴修和張伯苓辦的貴族學校,它相對於陶行知、宴陽初辦的平民學校有不同的特點。)

洋思中學校訓:沒有教不好的學生

抗日軍政大學校訓: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黃埔軍校門聯:升官發財請走它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

西南交大的塑像是詹天佑,一中塑像是黃汲靖,(勉強算得上一中學子,僅次於李四光,是一中的驕傲)校名是著名書畫家馮建吾題寫的,馮曾是一中教師,這兩個人做一中代表有點品位。

仁師附小的校訓:一筆一畫寫好字,一生一世做好人

辦學理念: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教風: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現在的教師主動學習的人實在太少了,只教不學將會越教越糊塗,越教越找不着北,《學記》説:“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是故教學相長也。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誨人不倦是教師的職責。)

學風:樂學慎思,合作進取

校風:生動活潑,全面發展(全面發展是指德、智、體等的全面發展,不是指“智”中的各學科都要求學生齊頭並進全部優秀全部發展,一般的學生也做不到,我很贊同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他把人的智能分為八種類型:語言文字智能、音樂旋律智能、空間智能、數理邏輯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觀察智能、身體運動智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智能,各智能之間往往是此長彼消或此消彼長,各個智能都佔優勢的人很少,這種人被稱為全才,這是很少的。所以,我們老師的職責就是觀察發現學生的優勢智能並加以培養,使之成為其特長。)

特色:國小,大雅(禮儀教育)

校歌:《向着明天飛翔》和《我的仁師附小》

附小教師之歌《播種春天》

運動會會歌《健康向上》

開學典禮歌《開學了》

附小畢業歌《我們永遠記住您》

校旗、校徽、卡通形象:由教師自主設計創作。

以上各項,都還缺乏深度思考,還沒有完全找準語詞表達。

我覺得作為國小校的校訓,最好的是毛澤東主席六一節為兒童題的詞:“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是兩年分別題的,第一年題了前一句,第二年又題了後一句,人們把它合起來了,毛手寫的兩次的手法都有一點不一樣。這八個字真的是意味深長,越咀嚼越有味,它曉暢明白,又朗朗上口,看似簡單而做到卻又不容易,學生的任務就是“學習”不是一般的“學習”而是“好好”地學,天天都要向上就更不簡單了,它激勵成千上萬的少年兒童健康成長。我們這代人就是喊着這句口號度過的國小生涯。而現在許多學校校訓的就沒多大特色,一味追風,它不是文化,而是一堆垃圾。一般都是“團結、活潑、尚美、健康、創新、博學........”等語詞的組合或疊加,而找準語詞表達真的也很難,它需要很深的文化和教育素養。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還沒有出一個在國際上公認的教育大家,20世紀80年代以前主要是全盤學蘇聯,其教育思想主要是贊科夫的發展性教學理論,蘇霍姆林斯基、馬卡連柯對中國教育影響也很深。80年代以後主要是學習美國,其教育思想主要是布魯納的結構主義教學理論,特別是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本明傑s布魯姆應邀來華講學之後,他的目標教學風靡全中國,美國的教育思想和一些具體的做法大量被複制被效仿。現代教學的三大流派:贊可夫的發展性教學理論、布魯納的結構主義教學、哥根舍因的範例教學對中國教育的影響太大了。不是説這些東西不好,我是覺得不能採用“拿來主義”,第八次課改的指導思想就是學的美國,這次課改是以教材的創編為特色從而帶來的教育教學理念的一系列變化。經過幾年的實踐,新教材教師難以把握,課改的初衷難以實現。我認為第八次課改是基本失敗的。(我不會當着教師這樣講,因為課改不是純學術的東西有很強的行政命令在裏面)為什麼中國不認真研究古代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現代陶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呢?孔子的“有教無類”,打破了學在官府,這不是我們今天的公平教育和均衡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原則,啟發式原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三隅反則不復也)等等,還有樂正克的《學記》這是我國的第一部教育專著,很有研究的價值,(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陶子的千教萬教教人成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對我們太有啟示作用了。

2、突出學校特色

學校的辦學特色是學校精神文化的亮點,這是這別於它校的顯著標志。而特色要根據學校自己的特點和實際情況,不能以突出特色而削弱國家課程,否則就變成了專科學校。更不能是轟轟烈烈的一兩個月就搞成了的一場表演。美國一所國小在校旁修了一水池,學生從進校的第一天起無論季節如何變化,每個人(女生特殊情況除外)必須跳下去游到對面去,天天如此,這個學校學生都會游泳,身體素質好,學生抗挫折的能力就非常強。有一所學校的學生特別善於合唱,學校經過專門訓練,這個學校的學生跟任何文藝團體一起參加合唱都非常合拍。日本一所學校學生喊:“嗨,加油!”聲音特別大,震得天響,這個學校把學生集中到曠野上讓他們放開聲音盡情地喊,使勁地喊,這個學校的學生常常被聘去當啦啦隊。青神好些學校的學生擅長兒童畫,原川教版美術教材上的範畫有許多都是青神學生的習作。有的學校把語文教材改為上《三國演義》或《紅樓夢》或《水滸傳》或《西遊記》,這些學校的學生文學素養高,對這四大名著的研究部分學生達到了專家的水平。前幾年井研縣搞了一個字族文教學,它的教材編寫很有特色,國小生在兩年內能認識3500個漢字,學生國小畢業語文素養基本上能達到國中的水平。它認為有繁衍能力的字叫“母體字”,由此衍化出來的字叫“子體字”。根據母體字繁衍出來的子體字把它們串起來編成歌謠來教,學生易學易記,很有趣味,比如:母體字“青”就可以繁衍出字體字:“清、晴、睛、情、請”等字,歌謠:河水清清天氣睛,小小青蛙大眼睛,保護莊稼吃害蟲,做了不少好事情,請你保護小青蛙,它是莊稼好衞兵”。

一個學校辦學應有特色,一個國家的辦學也應該有特色,菲律賓是個窮國,(美國佔領50多年,西班牙佔領200多年)但菲傭在全世界很受歡迎,菲從國小開設家政和英語課,菲傭粗活細活都能幹,粗活從電燈安裝,搬煤氣,購物等都能做,細到你可以把工資全部交給她,她不僅把你的生活安排得很科學很有趣味,而剩下的錢拿去幫你投資增值。德國的職業技術教育搞得很好,德國從四年級就開始分流,德國的製造業在全世界第一,製造的東西非常精密。美國注重創新和動手操作能力,美國從國小起開始讓學生作課題。日本強調軍國主義思想教育,每任首相都要參拜靖國神社,從幼兒園起就要進行軍國主義武士道精神的教育培養。日本歷來都是野心勃勃的侵略他國的本性從來就沒有改變過。澳洲和新加坡重視開放教育,所有大中企業、機關都要熱情接待學生實習、鍛鍊。而中國卻講封密管理。我們認為辦學特色的鑄造是幾年、幾十年堅持的結果,不能急功近利,我們附小選擇了禮儀教育,因為全體學生、教師都能參與,既可教育學生又規範自己,還會影響家長,進而淨化社會。基於這個認識,XX年5月我們學校派4名教師至北京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參加了禮儀培訓,後又請四川著名禮儀專家張婷旺教授來校培訓全體教師,在專家的指導下,我們利用暑假組織20餘位骨幹教師編寫了禮儀讀本共6冊。把禮儀排進課表(校本課程處理),安排了專兼職教師,每週由此政教處專門檢查。把禮儀特色教育與課題研究結合起來,以研究促實踐,用實踐給研究提供翔實的第一手材料。今年5月可望結題。

3、煥發師生的精神面貌:

1、學校師生的精神狀態、精神風貌是學校發展的晴雨表。提倡學校師生統一着裝是學校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它給人一種整體美,給人一種神聖感和使命感。

2、師生精神要飽滿,朝氣蓬勃。好動、好玩是兒童的顯著特點之一。學校要充分尊重兒童的天性。在不越矩的前提下,讓他們盡情地跳、盡情地玩、盡情地喊都可以。山東有一所國小的課間活動搞得很有特色,課間學生都跳繩(叫“繩彩飛揚”,一人一根繩,集體跳,單個跳花樣,兩人舞多人跳,多人舞1個人變換花樣跳,即鍛鍊了身體又具有一定的藝術性,花樣跳繩搬上了舞台)。許多行業都要求員工微笑服務,教師上班也應要求微笑服務,一個教師面帶微笑,激情滿懷地走進課堂學生的情緒就會受到正面影響,營造出愉悦和諧的心理氣氛,讓學生迸發出思維的火花。相反,課堂氣氛就會沉悶壓抑、學生思維不活躍。

4、學校要有一股陽剛之氣

當前國小是陰柔有餘而陽剛不足,城區國小尤為嚴重。這於兒童人格的健全是有缺陷的,近些年造就了一些“女兮兮”的男學生,不能吃苦,經受不起任何挫折。男人就叫夫,何為“夫”就是頂天立地的人,就是捅破天的人,人要有責任感,要有擔當,尤其是男人。附小鑑於此認識,就堅持在體育課中開設了武術課,每天做一套武術操(自編),開辦了少年軍校(一個年級一個年級地進行訓練,每週四下午兩課時)。開辦了交警班(每天上學、放學在學校周圍值勤)、國旗班等,這既能體現學校的精神風貌,也有利於學生陽剛之氣的培養。《易經》講陰陽調和,中醫也講陰陽調和,學校也應講陰陽調和。這不是迷信,是有科學道理的。

5、矯正師生不良心理:

獨生子女和隔代教育,留守兒童成為教育不易破解的難題,現在的城市學生還出現了部分獨生子女的獨生子女,簡稱“獨二代”,部分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疾患,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是教育的應有之義。附小設立了心理輔導室,去年派兩人去四川大學培訓了一年,學費和差旅每人花了幾千元,給他們的目標是必須考取國家級的心理諮詢師證。教師由於工作壓力和職業倦怠,不少人也存在不良心理,學校一是盡力減輕其工作壓力,給教師減壓鬆綁,少搞形式主義,不擺花架子。(我很不贊同成都一些國小的做法,把簡單的工作人為地無限複雜化,一堂課要寫教案、學案、引案、教學手記、教學反思,“同課異構”,教兩個班數學的教師,不同的班不允許同一個教案,下課鈴一響,教師馬上要去站樓道,許多時候教師連“方便”的時間都沒有,教師疲於奔命,腦袋整天都是昏乎乎的,這不是在教書,這是在受折磨。有教師把教本當成學生的作業本罵一通;罵後才知道是自己的,把學生的性別當成姓名的最後一個字;把別班的家長叫去批評一頓,領導表揚的句子比別人短了些或詞句比不上別的上檔次也要找領導麻煩,……)對教師的心理問題一是要與教師多溝通,許多時候一句真誠的問候,一句善意的玩笑,一場小的牌局就能化解矛盾,好象這就是管理學上的“私密交往”原則。二是多開展集體活動,這是緩解工作壓力、溝通感情的最佳方式。每年的三.八節、重陽節、春節我們學校均要開展全校活動,每年各年級組學校還要解決每人幾百元的教研活動經費,由年級組自由活動安排。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學校允許教師一學月可以調休1天,便於教師集中周未與家人、朋友作短期旅遊。

6、學校要充滿家的温馨

在學校同志間要有春天般的温暖。提倡大家在節日時一句問候,生日時一個祝福,生病時一聲安慰,困難時一份幫助,取得成績時一句祝賀。師生間要有親人般的温情。教師要走下高高的講台,走進學生的心靈,給學生親人般的關愛。古人稱學生為“弟子”意思就是要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兄弟姐妹和子女一樣來對待。人與人的交往要“真”只有“真”才能構建真正的“和諧”。什麼叫“和諧”?説文解字把這兩個字説得很透徹。

7、重拾信仰

有人説中國人似乎什麼都不缺,就缺信仰,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信仰馬列主義,這是中國人現目前共產黨倡導的主流信仰,在主流信仰的同時,我認為還可以來一點《憲法》規定的“宗教信仰自由”,這對構建學校和諧是有益的,比如佛教的“因果報應”,基督教的“天下一家”,道教的“清靜無為”都是有積極意義的。人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天地、敬畏神靈、敬畏祖宗、敬畏法律,無敬畏之心的人是無法無天的。我是在各種場合有意無意地向教師灌輸這些教義。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學校如有一至二個信佛教或信基督教的或道教的,這個學校會少有矛盾和很少有人際紛爭。

8、給教師搭建成功的平台

把教師低層次的欲求轉化為高層次的欲求。我在1989年暑假讀過馬斯洛的一本書《論發牢騷》,他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愛的需要(或歸宿的需要)、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人低層次的需要滿足以後就要向高層次的需要進發。當人們的欲求得不到滿足,就要發牢騷,低層次的欲求得不到滿足發的是低級牢騷,高層次的欲求得不到滿足發的是高級牢騷。如果一個社會大多數人發的是低級牢騷那説明這個社會不發達,如果大多數人發的是高級牢騷,那麼這個社會就很文明很發達,於是他主張整個社會的人都發高級牢騷。現在有一個很潮的話叫價值引領,我的理解就是把教師低層次的需求轉變為高層次的需求,引導大家實現自我價值。年初我們根據教師的實際規定上過關課、合格課、優質課、精品課,每年舉行一次總結表彰,把精品課上傳到學校網站;從今年開始每年學校要搞一個“十佳教學能手”賽,學校或聯繫社會機構給予重獎,在校內櫥窗張貼名師照片和簡介,請電視台做教師專題片;支持、鼓勵教師參加各級各類的競賽和進修提高;學校開展活動讓有特長的教師展現自己的風采。學校要想辦法讓教師感到自己有價值,感到成功的喜悦。每學期,學校都要評選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單項優秀的學生給與獎勵,每屆畢業班師生們自己動手製作一本精美的畢業紀念冊,校長在畢業紀念冊上題寫寄語,校長每年要獎勵品學兼優和學有特長的學生一個筆記本並寫上激勵的話語。(20年後,附小會以你為自豪。)

9、考究學校活動的文化品位:

學校的活動尤其是全校性的活動要有文化品位和文化意藴,不能表面看還可以,深入下去卻沒有味道,尤其是大型活動,語詞表達要句斟字酌,各個環節都要精雕細琢,每一個節目都要力求精彩,對師生要有正面影響和受到潛意默化的薰陶。比如,XX年大型書畫展的前言寫得就有一定的詩味和對師生、家長、企業家都有激勵作用。從一個活動大體也能看出這個學校的品位和檔次。去年的“七彩陽光”體育運動會也有一定的品味。

10、開展國際教育文化交流,豐富學校文化內涵

教育是沒有國界的,相互學習借鑑能夠豐富學校文化的內涵,提升辦學的品味。附小與新加坡華民國小在XX年就結為友好學校,新加坡政府每年為附小師生訪問華民國小提供人民幣5萬元左右的補助,前年學校又與馬來西亞的州立華文國小結成了友好學校。每年與這兩所學校都要組織師生相互進行教育文化交流,交流時間一週左右,每次我們都要派至少一名學校中層幹部帶隊5位教師和30名左右的學生到這兩所學校與他們的學生一同學習,我們的老師要給他們的學生上數學和華文,他們來的學生也要到班上與我們的學生一起上課,他們的老師來給我們的學生上英語和手工,學生與學生之間結成對子並邀請對方到家中做客並保持長期的聯繫,這種跨國界的友誼是很珍貴的,正如華民國小的威廉校長説:“他們今天是學習上的朋友,明天就可能是工作或生意上的夥伴”,學校領導和老師每次都要就教育、教學、管理進行深入的研討。每次雙方還要表演豐富多彩的節目,每次活動結束,很多學生、老師都是依依不捨的。説實話,這種交流比在國內的任何交流都有意義得多,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人都很較真,[蓮山課~件 ]不像我們國內那樣喜歡搞形式主義。通過交流我們的師生被這兩國較高的文化程度所感染,給了我們很多有益的啟發。

11、提升校長價值文化領導力

校長的價值文化領導力就是校長用先進的辦學理念,正確地價值觀、人格魅力影響、感染學校師生,使之產生價值認同並內化認習慣的能力。什麼是校長?校長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曉人心的智慧者;校長是敢於對學生終生髮展負責的人;校長是有山一般意志,慈母般情懷的人;校長是當師生遇到危險時,只要他站在那裏在哪怕一句話也不説,師生也感到安全的人。校長應當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成為公正、正義的化身。(這是有一年我在局人事股看到辜禮奎校長的述職報告中的一段話後改造的)這也是我多年來一直追求的校長形象。我現在還差得遠,我將不斷修煉、完善和提升自己。

10、保住優質品牌的學校名稱

仁師附小是仁壽國小的窗口學校,是眉山市國小的品牌學校,也是四川省國小的知名學校,這個品牌是來之不易的,正如我在“雙基”迎“國檢”展板後記中寫道:“幾十年風雨兼程,幾十年團結拼搏,沐浴着黨和政府的陽光雨露,附小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陵州大地鑄造了“仁師附小”這個響亮的品牌……”談附小人們肅然起敬,這已成為教育界值得研究的文化現象。(不僅僅是仁師附小,任何附小都如此)我個人認為這是“皮格馬利翁”效應在起作用。“附小”已不僅僅是一個學校名稱而是一種優質品牌,更是一種文化現象。所以,師範雖撤,而“附小”這個名稱不宜改。

11、收集、整理、提煉素材,積澱學校文化

學校要十分重視教育、教學、管理方面的素材積累。重大活動都要有全過程的錄像、文字材料,每月要有大事記要,每年編寫一本《學校年鑑》,編寫好校志,及時更新學校網站等。並根據積累的素材進行歸納、總結、提升。校長帶頭動筆,有感悟就寫一寫,形成一種良好的風氣。這幾年我就寫了幾篇文章《對新課改理論與實踐脱節的反思》、《對目前國小課堂教學的辯證思考》、《國小教育的“更年期”綜合症及其治療》、《豐富學校文化提升辦學品位》、《文明之國度、教育之先導——赴新加坡參加國際教育文化交流見聞》等。雖然很膚淺,但我畢竟做了,多多少少會留下一些“痕”。

總之,學校文化建設套用武術的行話就是,“內煉一口氣,外煉筋骨皮”,要做到“內外兼修,形神兼備”,學校文化是學校的基因,從這個意義上來説,校長的責任就是帶順全體老師目標一致地積澱、發展、優化或重組這個基因。

最後,用一首打油詩結束我的彙報:

書香校園翰墨香,文化建設鑄輝煌;

環境文化話意藴,制度文化講規章;

精神文化顯精神,特色文化揚特長;

眾志成城燃薪火,育得桃李綻芳芳。

標籤: 學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anghua/kejiao/x4w7z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