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講話稿 >科教文衞講話稿 >

校長在教師大會上的講話

校長在教師大會上的講話

教師被譽為辛勤的園丁,他們長年累月辛勞在教學第一線,傳道授業、教書育人,用自己寶貴的青春年華點亮學生們的心靈之光,跨過漫漫的人生歲月,送走一批批國家需要的人才。下面就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校長在教師大會上的講話,僅供參考。

校長在教師大會上的講話
校長在教師大會上的講話(一)

老師們:

上午好!

近兩個月的假期轉瞬即逝,我們帶着一份對家長的重託和教育的責任,又回到了各自熟悉的工作崗位,開始了緊張、忙碌而又充實的校園生活,掀開了新學期嶄新的一頁。新的學期,孕育着新的希望和憧憬,在此,我希望全體教師儘快調整心態,繼續能以飽滿的工作熱情、昂揚的精神狀態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去,為實現本學期工作目標開好局、邁好步!

老師們,有緣人相聚。今天,我們又迎來了四名新老師,他們分別是洪豔羣老師、周萍老師、胡永華老師、陳愛華老師。下面有請他們上台做個簡單的自我介紹

讓我們再一次對他們的到來我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希望我們合作愉快!

當然,有聚也有散。這學期,我們有三位老師調往了渝水六小,他們分別是劉琳、胡小豔、黃志平;有一位借用老師高冬蓮回了原單位;有兩位借用老師李暉、楊桂芳調往了仙來學校。雖然他們不再在渝水三小工作,但渝水三小灑下了他們辛勤的汗水,留下了他們閃光的足跡。在此,我提議:我們全體教師也用最熱烈的掌聲歡送他們!

這學期,我們還有五位老師響應區教體局的號召,分別派往新溪中心國小、羅坊中學輪崗支教。他們分別是:李克彬、肖翠萍(新溪);胡鳥英、姚小娟、許小放(羅坊)。這五位老師當中,除了李克彬老師是個人主動申報外,其他四位老師克服了身體的種種不適與家庭生活的諸多困難,勇敢地走在教師輪崗隊伍的前列。在此,我也提議:把最感動、最美的掌聲送給他們!同時,我也希望這五位老師所在的年級組今後所有的活動要邀請他們參加,多與他們交流,並創造機會到他們所輪崗的學校看望他們。

老師們,新的學期,藉此機會,我有四句話送給大家,以此共勉。因為,作為生活者和教育者,我們需要經常被提醒。由於每一個人所站的立場和切入問題的角度不同,也由於人們眼界不同,志趣不同,對教育理解的層次不同,所以對這四句話的價值取向、精神內涵就會不同。但一個心靈開放和善於思考的人,一定會用積極的態度對待這四句話。必須申明的是,這四句話不是我的原創,只是借用。

一、讓心靈變得豐富和深刻

在更多的人窮得只剩下貪慾的今天,讓心靈變得豐富和深刻是一個近乎奢侈的話題。我始終認為,對教師來説,最重要的是文化底藴。那麼在談文化底藴之前,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什麼是文化?到底什麼是文化?是學歷嗎?是經歷嗎?是閲歷嗎?我想都不是。最近我在看書的時候看到了一個很靠譜的解釋,説文化可以用四句話表達:

1.根植於內心的修養(例如:語言、性情、心態等);

2.無需提醒的自覺(例如:收到開會通知立馬就知道不遲到);

3.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例如:上班雖然不打卡,但沒有特殊情況按時上下班,按時進課堂);

4.為別人着想的善良(教育就是一門有良知的事業,對孩子多一份耐心,多一份愛心,我認為就是為別人着想的善良。例如:北京房山二中的李平老師感恩學生的故事,更是值得我們借鑑與學習)!

所以,要做一個有文化底藴的教師,我們首先要做一個文化人。新的學期,希望我們一起努力。那麼一個教師的文化底藴,不僅決定他理解、駕馭教材的能力,還決定他參與課程開發的能力。教師只有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藴,才能創造一個豐富的課堂,才能帶給學生以廣博的文化浸染,才能讓學生在廣闊的精神空間中自由馳騁。

那麼要想成為一個有文化底藴的老師,讀書就成為教師成長過程中一道必須跨越的門檻。我記得江蘇省常熟市莫誠中心國小馬雪芳校長來渝水區講座時的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喜歡閲讀的老師不一定能教出喜歡閲讀的學生;而一個不喜歡閲讀的老師一定教不出喜歡閲讀的學生。所以,要讓我們的學生愛上閲讀,首先我們要要求自己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因為,本學期書香校園的創建還是我們的重點工作。

對於讀書活動這方面,我有一點建議,老師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閲讀,但是一定要有所側重,突出專業。因為我們教師的教育理念的專業素養、學科知識的專業素養、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專業素養,尤其是教育經典著作、經驗介紹、案例隨筆等,要反覆閲讀,細細品味,有的甚至完全可以嘗試於自己的教學實踐當中。只有有專業功底的教師,才會有精彩的課堂,才有優質的教育質量。

二、捕捉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動

在座的每一位老師都曾經或多或少被許多報刊、雜誌、微信圈刊載、分享的一些故事感動過——為善良和美好的人性而感動,為高貴的情懷和良知而感動。我想,一個易於被感動的人,一定是一個幸福的人,一個善良的人。但作為教師,如果能真正發現、收集、整理並撰寫身邊的感人感動故事,並善於把它傳遞給身邊的人,更是一個過着真正的人的生活的人!

那麼,新學期,作為教師,我們要善於發現學生成長的小故事,並把它以教育日誌的形式記下來,或善於捕捉每一位學生在校園成長過程中的精彩片斷,並儲存在自己的電腦中,等待學校召開家長會以PPT的形式展示給家長們看(例如:北京房山二中李平老師為學生建立成長文件夾的故事就完全值得我們借鑑與學習)。因為教育的成功需要我們教師做一位有心人。

老師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的工作如果沒有創新,沒有激情,沒有熱情,必然會產生職業倦怠。新的學期,我們應讓凝固的歲月生動起來,讓感動常駐心田,並努力向這個世界貢獻一份讓人感動的思想和情懷、愛心與奉獻。

三、給予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

新的學期,我們另外的一項工作重點就是一如既往地深入開展課堂教學改革工作。

本學期,渝水區教體局將在10月份啟動“高效課堂走進學校”系列展示活動,共有六所學校必須參與展示活動。我們學校是第一站。展示的內容有五個一:展示一個課改宣傳片,校長做一個課改主題報告,開設一個課改論壇,展示滲透了課改元素的特色活動成果,高效課堂教學展示。

因此,本學期的四五年級每一位教師要繼續上一堂公開展示課。也許有的老師會説,我實在是上不好,也沒有這個能力。好不好沒有關係,這是一項工作任務必須完成,而且要樂觀面對。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給自己的人生當中太多的“不願意、不可能、不行”,其實這是我們自己設置的藩籬。如果我們總是把“不願意、不可能和不行”的圈子劃得太大,那麼“願意、可能、行”的邊界也就越來越小。其實,任何有所成就的人,必定要把許多“不願意”變“願意”,不可能”變成“可能”、“不行”變“行”。

因為科學家指出,積極參與是人類的一個根深蒂固的願望,任何形式的社會排斥,例如:拒絕接受工作任務、同事關係不佳等等,都會對人的身體和大腦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所以,新學期,我們要學會擁有樂觀積極的心境面對每一項工作任務。並經常對自己説:“我是重要的!我是能幹的!我是快樂的!我是美好的!”

四、給予學生更多真誠的鼓勵

我相信每個成功人士的輝煌都源於最初的鼓勵所給予他的温暖和力量。雖然説鼓勵並不能讓所有人都成才,但鼓勵對一個人信心的獲得、價值觀的確立,甚至一個良好的習慣的形成,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哪怕再調皮的孩子,他的身上也肯定不會缺少閃光點,其實很多時候缺少的恰恰是我們老師的一雙慧眼。

老師們,對學生的鼓勵需要我們對生活的閃光點進行敏鋭的捕捉,細緻地把握住生活中的點滴事件,從容、傳神地表現那些温馨的細節。

老師們,新的學期,讓我們給予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心靈變得豐富深刻,給予學生更多真誠的鼓勵,並善於捕捉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動,把快樂傳遞給每一位孩子,從而成就幸福人生!

校長在教師大會上的講話(二)

今天,我們召開高一年級“高效課堂”啟動大會,主要目的是宣傳和發動廣大教師,以主人公的姿態和必勝的信心積極地行動起來,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創高效課堂,做智慧教師!

目前,我們的傳統課堂出現了結構性弊端。課堂是教師的課堂,教師是課堂的主導,教師要備教案、備教材、備學生,教師很累。課堂是沉悶的課堂,學生是默默的聽眾,課堂缺少互動,學生常常處於被動依賴狀態,不動腦、不動手,課堂低效,作業壓到課外,導致課外作業負擔重,學生很苦。課堂一旦墮落為“知識本位”時,教學就變成了灌輸和死記硬背,學生便變成了“知識的奴僕”,教師則變成了“知識的販賣者”和“二傳手”。怎樣讓課堂成為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課改要求我們——創高效課堂,做智慧教師!

創高效課堂要以“五個構建”為目標:構建學生主動樂學的課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活動的主角,以活動為主線,讓每個學生主動參與,樂學樂思;構建為學生未來生存發展服務的課堂—以綜合素質培養為主攻方向,全面培養思維、交流、表達、獨立、組織等綜合能力;構建適應大學聯考的課堂—以能力和思維訓練為主旨,讓課堂成為智慧課堂、活力課堂;構建優質高效的課堂—以訓練過程為主線,大容量、快節奏,全面完成教學目標,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構建適應規範辦學的課堂—向課堂要質量,並統籌學校學習和家庭學習的時間,實現兩個學習的溝通、銜接和互補。從關注知識,到關注獲得知識的途徑、方法、能力,關注人的可持續發展和精神成長,關注“人”本身,把課堂還給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去“經歷”、“體驗”,讓課堂成為學生成就人生夢想的大舞台,成為展演激揚青春的芳草地,成為放逐自由靈魂的跑馬場。這樣,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會充滿生命的律動、情感的生動和思維的靈動。

做智慧教師需要我們在思想意識上做到“兩個重建”:重建教學關係—變“教中心”為“學中心”;重建師生關係—變“師中心”為“生中心”。做智慧教師需要我們做到“六要”:要精心構思、反覆錘鍊—做好每一節課設計;要講究方法、當講才講—提高每一節課效率;要耐心細緻、持之以恆—做好每一次輔導;要熱情關懷、悉心指導—完成每一次答疑;要精心選編、認真批改—落實好每一次作業;要轉變角色—由控制者到促進者、由講授者到引導者、由主角到配角。做智慧教師還需要我們做到“七讓”:能讓學生先學的要讓學生自己先學;能讓學生思考的要讓學生自己思考;能讓學生觀察的要讓學生自己觀察;能讓學生表述的要讓學生自己表述;能讓學生動手的要讓學生自己動手;能讓學生總結的要讓學生自己總結;能讓學生解決的要讓學生自己解決。

我相信,這樣的課堂,就能實現師生的共同發展,讓教育回到“以人為本”上來,建構“四新”教與學,即新教師、新課堂、新學校、新學生。用“新課堂”為“新學校”注入“新希望”,從而催生“新學生”、“新人類”族羣的成長壯大,讓教育體現出應有的人性道德、散發出生命蓬勃的活力,讓教師感受教育生活的幸福,讓學生盡享成長和發展的快樂。

我相信,實現了這樣的課堂,老師就是智慧的,學生就是快樂的!

老師們,讓我們攜起手來,積極投身課改的洪流,體會教育的詩意,充分享受作為教育人的幸福和榮光,創高效課堂,做智慧教師! 

校長在教師大會上的講話(三)

各位老師:

首先代表校長室向大家拜一個晚年!20xx年是平和建校的第二十年,也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我們回首過去,更要展望未來。在寒假裏,我對教育者的戰略思維做了一些思考,今天和大家分享。

寒假期間發生了很多事,什麼江西男上海女、哈爾濱天價魚等等,我最關心的是引力波的發現。引力波是愛因斯坦相對論的重要結果,愛因斯坦在1920xx年提出廣義相對論,1920xx年發表。大家都説愛因斯坦是偉大的科學家,我要説他也是最偉大的戰略家。戰略家是什麼?就是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你想想看,120xx年前,你提出一個理論,當時幾乎沒什麼人搞得懂,120xx年後被驗證了,人生最炫酷的事不過如此。值得我們教育者深思的是,愛因斯坦小時候學會説話和走路很晚,即便成年之後也有輕度的閲讀障礙,直到他謀得瑞士專利局的小職員位置之前,他的老師都沒有想到他們教過的竟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説到愛因斯坦,我要提人和人在各個方面的差異是極其巨大的。多元智能學説告訴我們,人類有七種以上的智能,以數理邏輯智能來説,愛因斯坦跟普通人的差距相當之大。難怪在他死後他的大腦會被仔細研究,並被發現從體積來説就超過常人。一位在劍橋讀研究生的學生感歎這種智力上的差異,説到本科在清華讀物理,清華學生之間的智力差異,甚至大於人類平均智商與狗的平均智商之間的差異。他舉例説,第一次考試班級平均分不及格下,有大牛考90。他發奮圖強,終於考了一個85,大牛考98。這個大牛後來有幸加入引力波團隊,成為團隊幾千上萬人中的一個無名之輩,不過是為了驗證愛因斯坦120xx年前的一個理論。普通人和愛因斯坦之間的差距又有多少?數理邏輯智能之外的其他智能同樣如此,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巨大。學科成績一般的學生,往往在某方面有驚人的天賦,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我們的教育,能否幫助學生在他最據優勢的領域實現自我,這是教育者要思考的重要課題。

引力波的發現有什麼意義?電磁波就是很好的例子,兩百多年前,人類還不知電磁波為何物,但今天,在移動互聯時代,沒有網絡,沒有wifi,多少人會抓狂?有人説,引力波的發現將使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推進一大步,也許再過若干年,星際旅行就會成為現實。我們訪問火星,大概可以朝發夕至。

我在寒假裏重讀了一本書,美國人亨廷頓寫的《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這本書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就出版,影響非常大,其核心觀點就是一個:未來世界的衝突不是國家之間的衝突,而是文明之間的衝突。烏克蘭與俄羅斯關於克里米亞的衝突問題,穆斯林與西方世界的衝突問題,亨廷頓早就給出了預言。這是真正的大牛人!書中有一段話與儒家文明有關,給大家摘錄如下:

國際環境的變化使亞洲文明與美國文明之間根本的文化差異顯現出來。在最廣泛的層面上,盛行於眾多亞洲的儒家精神強調這樣一些價值觀:權威,等級制度,個人權利和利益居次要地位,一致的重要性,避免正面衝突,“保全面子”,以及總的來説,國家高於社會,社會高於個人。此外,亞洲人傾向於以百年和千年為單位來計算其社會的演進,把擴大長遠利益放在首位。這些態度與美國人信念的首要內容形成了對照,即自由、平等、民主和個人主義,以及美國人傾向於不信任政府,反對權威,贊成制衡,鼓勵競爭,崇尚人權,傾向於忘記過去,忽視未來,集中精力盡可能擴大眼前的利益。衝突的根源是社會和文化方面的根本差異。

亨廷頓的觀點之所有引起極大爭議,在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西方認為西方價值是普世價值,而亨廷頓則説,所謂自由平等民主人權至上,只是西方文明的價值觀,而西方文明,只是人類當今至少7種文明中的一種罷了。

我想特別強調的是,儒家精神以百年為單位來思考問題,這正是教育的節奏,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然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鼠目寸光何其多哉!

這兩年開始,國際課程就特別火,很多家庭希望把孩子送到國外去讀書。但什麼時候送出去,不少家長有困惑。我最近接待了一位報考平和高中國際課程的家長,他説,讓孩子在國內讀高中國際課程,再去國外讀本科,是一條相對穩妥的路徑。他告訴我,由於要孩子比較晚,圈子裏朋友的孩子都比他孩子大,許多家庭在孩子國中甚至國小就通過移民等方式把孩子送出去讀書,然而許多並不成功。有孩子從小在美國長大,不願意學中文,出現在家裏家長説中文,孩子説英文的情況;進入青春期之後,孩子完全是西方思維,強調個人權益,家長無可奈何。他總結説,我那些朋友,很多已經“失去”或“幾乎失去”了他們的孩子,他們都很後悔。我很幸運,有了這些前車之鑑,本來也想早點把孩子送出去的,現在改變主意了。這位家長講的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家長的本意是希望孩子到西方接受更好的教育,但孩子過於年幼,在接受西方教育的同時,接受了西方的文明,文明的衝突在家庭內部上演。

文明的衝突最終會導致一個身份認同的問題。即便拿了西方的身份,乃至融入西方的文明,長着中國人的面孔,仍然會被當成華裔看待。身份認同的混亂會帶來很大的衝突,除夕夜香港旺角的騷亂,表面是無證攤販的問題,其背後是香港的衰落帶來年輕一代身份認同的焦慮。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江西男上海女的衝突也同樣是文化文明的衝突。這是無法避免的。平和走中西融合的教育之路,從戰略上看,應當堅持走中國基礎教育的改良之路,我們可以借鑑西方教育的精華,但我們一定要記住,我們培養的是中國未來的接班人,我們要有傳承中華文化與文明的使命。

戰略思維就是要向前看,預測未來。最近有一篇文章近期比較火,叫《中國正在發生的100個變化》,其觀點雖是一家之言,也可供我們參考。其中一些變化我摘錄如下:

6、最貴的東西:以前是地段,現在是流量,未來是粉絲

9、自由職業正在大量興起

10、人的個性被不斷釋放,興趣正在成為謀生手段

14、未來人人都是微商、人人都是自媒體

22、未來每件產品在生產之前,都知道它的消費者是誰

26、一流的企業做標準,這句話不再成立

27、所有的經銷商都將消失

30、公司將消失,服務和平台永恆

38、人類正在去感情化,只願意相信數據,變的像機器

39、機器正在加感情化,嘗試走近人內心,變的像人

40、創造力成為人的基本素養,不懂創業是最大的文盲

41、沒有文化依然可以做企業的年代一去不返

42、要麼自我破壞,要麼被破壞

46、你的“信用”比你的“能力”更值錢

47、當人人都在講規則,道德自然就會興起

53、中國的未來早都寫在了中國歷史裏

83、各盡其才、各取所需、和而不同、方為大同

85、當政府開始跟企業搶人才,中國就真的崛起了

有一位蔡同學,很多老師都認識他,在平和讀了20xx年,成績很優秀,高中畢業後去英國留學,讀了一個國內大學不常見的體育管理專業。在平和,他是校足球隊隊長,在讀大學期間,堅持踢球,還業餘時間去一家華文廣播電台做英超解説,並且考出專業足球教練證書。一年前回國,成功應聘進入上海一家中超俱樂部做青年隊教練,還兼職在網絡媒體解説英超。我們既佩服他,又羨慕他,因為體育和文化是當今中國的朝陽產業,他數年前做出的選擇既符合自己的興趣,又順應了時代的潮流。我在這裏胡亂預測一下,奧數大約還有十年會開始走下坡路,應試學科的補習十到十五年,英語的託福和SAT等標化考試我看也就十到十五年,因為到了2030年,英語和美元的地位究竟如何還真不好説。反之,一些個性化的非應試學科的學習輔導機構會大量興起。

回到學校教育上來。國中部的李春雷主任在行政圈子裏轉發了一條微信,主題是“學校在20xx年內即將發生的顛覆性變化”。我看了一下,主要講了三個方面:第一,學生在就業需求方面更看重交際能力;第二,老師和家長都厭煩一味追求成績;第三,人工智能使學生受益個性化學習。這三個變化我看不需要20xx年,現在正在發生。事實上,上海基礎教育的格局,在十三五期間將發生大的改變,走中西融合教育的雙語學校將受到越來越多家長的追捧,一味追求應試的學校將逐漸被家長拋棄。平和無論是國小、國中還是高中將有機遇成為越來越多家長的第一選擇,這在20xx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影響上海學校教育格局並使其加速變化的主要有三個因素:全球化,中產化,信息化。全球化使得中國迅速融入世界,學生海外求學有了更多途徑,中產化使得更多的家庭有經濟基礎為孩子在全球範圍選擇更好的教育,信息化則使得家長的擇校更加理性,這三個因素交織在一起,形成化學反應,對傳統教育模式形成巨大挑戰。除了學校之間的競爭外,信息技術成為一隻單獨的力量,對傳統學校模式構成威脅。未來的學校會不會消亡,教師會不會大量失業,如果學生能夠在網上學到所有的課程,並且所有的課程都是最好的老師授課,為什麼他們還要到學校去?

信息技術能夠改變學校教育,這一點已經成為現實。這種改變是在多大程度上,會不會取代實體學校,爭論非常激烈。我的觀點是謹慎懷疑。大家知道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書法家無可爭議是王羲之,書法歷史上的珠穆朗瑪峯是《蘭亭序》。這篇行書作品是王羲之在一個晚上和一幫朋友搞party,大家喝了點小酒之後吟詩作賦,然後有人提議説把做的詩編個集子,讓王羲之寫一個序言,這就是著名的《蘭亭序》。話説第二天王羲之酒醒之後看到自己的作品大吃一驚,居然寫出這麼好的字,重寫了一遍,不滿意,再寫一遍,還不滿意,自此再也沒有創作出達到《蘭亭序》水平的作品。如果是機器來做這件事,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工藝品,但是創作不了藝術品,藝術品包含了創作者的生命,作者在創作時的人生狀態被注入了作品之中,冰冷的機器能做到嗎?

寒假期間還發生另一件事情,也具有里程碑意義,那就是谷歌公司開發的人工智能“阿爾法圍棋”擊敗了職業二段棋手、歐洲圍棋冠軍樊麾,這是人工智能第一次戰勝職業圍棋手。早在1997年,IBM開發的計算機“深藍”就擊敗了當時國際象棋冠軍卡斯帕羅夫,但圍棋比國際象棋要複雜得多,從理論上來説,計算機要考慮的可能性是一個有限的數字,但沒有好的算法,這個數字將是一個天文數字,目前再強大的計算機也無法在一定的時間之內處理。職業棋手被人工智能擊敗震驚了圍棋界,大家都很期待三月份韓國棋手李世石和阿爾法的決戰。儘管從之前的對局來看,李世石似乎勝算更大,但人類一年最多隻能下1000盤棋,而具備學習能力的人工智能一天就能練習幾百萬局棋,誰知道這一個多月阿爾法會有多大的進步呢?更何況在擊敗歐洲冠軍的棋局中,光看棋譜,職業棋手竟無法分辨出是人工智能在下棋,這才是最可怕的。如果李世石被擊敗,在人工智能的發展歷史上,這將是一個重大事件。事實上,的確有很多科學家預言,人工智能發展的拐點即將到來,計算機將具備情感、性格、氣質等生命特徵,會思考甚至具備自我意識,一些科幻作家甚至已經在描繪人類面對人工智能的劫難了。

我相信大家已經理解了目前狀態下,學校教育不能被信息技術取代的價值所在,學生是有生命的個體,而個體不是機器,需要在有文化底藴、有情感、有個性的人文環境中成長。未來的學校,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將越來越居於次要地位,交給人工智能就可以了,學生的精神、心理、個性的成長將成為教育者關注的核心。

未來教育往什麼地方去?寒假期間我在微信圈裏讀到兩篇文章,一篇是上海虹口區教育局長常生龍的《未來教育發展的六大趨向》,分別是:個別化教育,倫理型教師,數字化教育,全民性閲讀,社會化融合,體驗式校園。還有一篇是《我們的教育究竟缺什麼》,原載於《光明日報》,華東師範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閻光才教授通過對數萬畢業生在人才市場及就業之後的跟蹤調查,運用大數據分析,提出我們的教育在給學生的三個能力方面有重大缺失,分別是:人格養成,通識性能力以及適應國際勞動力市場的能力。大家可以看到,目前學校教育所缺乏的也正是未來教育發展的方向。這個方向的本質是什麼,我來談一談我的理解。

我幾年前寫過一篇文章,叫《三三法則》,談到我們對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的瞭解,都可以通過三這個數字來表達。這個寒假,我家族裏兩位長輩在一週之內相繼去世,而上海的一位大導演黃蜀琴也在幾天前離世。讓我感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一年前,我參加國小部三年級學生集體生日活動,一位頭髮花白的老太太走到我面前,遞給我一張名片,正是黃蜀琴,原來她的外孫女在平和讀書,還是一位混血。我與她僅有此一面之緣,因此傷感。人的一生,主要處理的是三個關係,與社會,與他人,與自己。少年時代,更關注的是與社會,青年時代,則是與他人,中年之後,更多地開始對自我有認知。

再來看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備課時要寫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今天,上海的每一位教師在寫教案時都要思考教學如何在這三個維度上達成目標。真實的情況是,我們依然把更多的重點放在知識與技能上,過程與方法也開始有所涉及,至於情感態度價值觀,可有可無,很多老師甚至自己也很困惑。

我有一位大學同學,在大學裏我對他是仰視的。他做投資多年,有一次跟我聊天,説,這世界上做任何事要做到頂尖,都得掌握三個要素,首先是基礎知識,ABC,基本規則得清楚;其次是技巧,每一個領域,做熟了總能生巧,提高效率;但是到最後,還是要洞悉人性。事物千變萬化,人性永恆。

以上這三個例子,恰説明了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的脱節,學校教育關注的是一,孩子在未來社會生活中需要的卻是三。這就是教育變革的方向。

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的關注重心就可以調整。在過去一年的幾次家長會上,我提到平和學校的育人理念是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重點關注五個方面的素養:工具與技能,興趣與特長,文化與傳承,視野與境界,挑戰與勇氣。同時,在去年下半年我為“平和人物”的評選寫的序言中也提到,平和人物需具備“五自”精神,分別是:自主,自由,自然,自信,自省。其中自主是所有教育的核心,我們的學生終將離我們而去,獨自面對這個世界,因此好的教育一定是以培養學生自主能力為核心的,而非灌輸與塑造。自由是人一生追逐的目標,從經濟自由到精神自由。自然指的是真實,學校即社會,生活即教育,學生需要真實的生長。自信與自省是一個問題的兩方面,真正的自信一定會自省,自省也能增長自信。

教育最終指向的是孩子的未來幸福。為什麼這麼多家長與教師焦慮,還是源於我們的短視。有一次一位家長諮詢我孩子升學的問題,他的孩子成績不夠理想。我就勸他説,你還擔心什麼呢?你的事業這麼成功,已經進入上流階層,而今天這個社會,階層是固化的。BBC曾經拍過一個視頻,跟蹤調查不同家庭出來的孩子,最後發現那些富裕家庭出來的孩子,長大之後落到下一個階層的概率微乎其微,對他們來説,學校教育並不能改變什麼,上普通學校與上名校對他們的未來並沒有什麼本質影響。而那些窮人家的孩子就不一樣了,如果他們不能上牛津劍橋哈佛耶魯這樣的名校,他們脱離家庭原來階層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很渺茫。我們這一代60、70後的人還是很幸運的,因為我們經歷了在人類發展史上也不多見的階層不固化的年代,我們可以通過知識改變命運。我們的合作機構真愛夢想基金會的志願者跟我講過一個故事,説甘肅有一個會寧縣,是全國有名的大學聯考縣,那裏自然條件惡劣,沒有什麼經濟產業,教育是最大的產業,出過很多大學聯考狀元,研究生博士生不計其數。然而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會寧出去讀書的大學畢業生很難在大城市找到工作,畢業即失業,於是回會寧考公務員竟成為很多人追捧的出路。寒門再難出貴子,這是今天中國社會的寫照。我接着對他説,你想想看,你的孩子讀大學總不會是問題,關鍵是在哪裏讀的問題,大學畢業之後憑你的關係網,給他找一份工作不成問題。你所要考慮的,是你的孩子能不能把興趣與職業相結合,在工作之後,所需要的那些能力你是不是現在已經開始培養。如果你的孩子能有幸福美滿的家庭,在工作中能體現自身價值,實現自我,那他一定能有快樂的一生。那位家長聽我説完這一番話,如醍醐灌頂,説,謝謝校長讓我頭腦一下清醒了。我要補充一個案例,我自己的案例。20xx年代初期的時候,我做投資,那時網絡股泡沫很大,我記得有一天,我們在一個省會城市的大樓裏辦公,辦公室裏一片死寂,因為我們投資的網絡股泡沫破滅,股價直線下跌。然後我們突然看到有一個外牆清洗工繫着安全繩從高處落下來,一邊擦外牆的玻璃,一邊快樂忘我地唱歌。突然他意識到我們所有的人都在看他,很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跟我們打了個招呼,然後接着唱歌幹活。那一刻我受到很大的觸動,我問自己,真的喜歡這份工作嗎?我的內心快樂嗎?我後來毅然轉換了領域,雖然還是做金融,但現在的工作自己很喜歡,也更有成就感。

講了這麼多,大家一定覺得戰略思維讓我們看問題更清楚,那麼,戰略思維從哪裏來?我簡單總結了五點。

一是改變思維方式。我們可以嘗試往高往遠了看,或者看一件事情的時候,儘量往後退,看事物的全貌。我最近讀到山東樂陵市實驗國小的改革經驗,其中一點,就是將原來強調的每節課的目標調整為每週目標,周是最小的目標單位,這個單位我認為還可以繼續放大。此外,上學期結束前我跟學校中層分享了我的“時空觀”的思維。我們每個人在茫茫時空中,內心都有一種孤獨感,因此,我們需要給自身定位,知道我們在哪裏,從哪裏來,往哪兒去,誰和我們是一類的,哪些人比我們厲害,哪些人不如我們。我的一個建議是對一個關注的問題嘗試用分類的方式看待,三是一個不錯的數字。

舉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一篇講家庭教育的文章,叫《家長能給孩子什麼》,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關注孩子吃穿住行,健康身體,良好教育;第二個層次,給孩子勤奮工作、善於合作與承擔責任的行為榜樣;第三個層次,對孩子進行使命感和生命意義的培育與塑造。如果你是一位家長,你讀了之後,是不是會有啟發,然後發現,哦,原來我還在第二層,我應該向第三層努力,隔壁那家還在第一層。

第二個例子是梁漱溟1920xx年在中山大學哲學系所做的演講,主題是《思維的層次和境界》。梁漱溟將思維分為8個層次或境界,分別是:1、形成主見,2、發現不能解釋的事,3、融會貫通,4、知不足,5、以簡御繁,6、運用自如,7、一覽眾山小,8、通透。我讀了之後,自己對照,覺得自己目前應該在3和4之間,今天我跟大家分享,嘗試的是5,我希望用簡單的語言跟大家解釋實際上是很複雜的事情,對我來説,也是一個挑戰。我們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連1都不到,因為他是沒有主見的,他習慣於聽別人講,缺乏自己的思考與理解。

二是專注。這個大家很能理解。以前曾經跟大家分享過一萬小時理論,任何智力正常的人專注做一件事累計一萬個小時,一定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一萬個小時,以一天8小時,一年200工作日計,大約需要7年的時間。

三是忍耐。決定容易,等待太難。教育是一項長期的事業,每一個人的生命成長密碼是不一樣的,教育者需要做的是等待花開。十年磨一劍,修煉的是技藝,也是人心。有的時候,看到問題所在,下決心刮骨療毒,刮骨的過程漫長而痛苦,堅忍就成為最為可貴的品質。

四是創新。創新的本質是破壞。今天這個時代,如果不進行自我破壞,就會被破壞。破壞的過程是解構與重構,先將原有的結構打破,再建立新的結構。有一個笑話是這樣説的,衡量一個人是否有創新力看三個指標:桌子是否亂,是否經常遲到,飯量是否大。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説明創造力十足。這個顯然跟我們原有的觀念相沖突,但據説愛因斯坦説過一句話,大意是,如果一張凌亂書桌是凌亂心智的表徵,那麼一張空白的書桌意味着什麼?辦公桌整潔意味着效率,意味着自律,會給人帶來好的心情,這是傳統的看法。然而我們的確也需要追根溯源,經常問一問為什麼?我們的家長有時會質疑我們的一些常規做法,其中有一些質疑我覺得是有道理的,那些常規也是需要被打破的,至少,值得拿出來討論。這個寒假國中部的王繼巍和尚曉雲老師帶學生去英國遊學,學生每天都用文言文寫遊記,王老師絞盡腦汁,用一首《沁園春》點評,很有創意。學生的熱情得到激發,創作出的作品極具水準,讓人讚歎,這正是教師創新思維與創新實踐的結果。

五是真誠。我前兩天看崔永元在柴靜《看見》一書發佈會上的演講視頻,崔永元説,要真正地看見,需要真誠,需要誠實,而非掩耳盜鈴,這樣才能看見真相,看見常識。在平和,我們提倡大家用真誠的態度,平和地探討學術問題,我們需要把自己的心扉打開。

當然,不能缺少的還有理想。平和有一批為了理想而教書的老師,這個比例遠遠高於大多數學校,這也是我們這麼多人願意為平和付出情感智慧與生命的原因。在任何領域,總有一批為了理想而做事的人,我希望,平和能成為理想者的精神家園。

最後,用北宋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登飛來峯》中的兩句詩作為結束語: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謝謝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anghua/kejiao/4d8zrm.html
專題